在古代,三教九流為獲取不義之財,發明千奇百怪的做局手段,其中有 36 天局可以改天換地,72 地局可以發家致富,後被人合稱為千門 108 局。
本文我將以具體案例為大家揭秘千門 108 局中,最工於心計的做局手段 ——“幻雀迷兔局”,此做局手段複雜,且善於揣摩心理,拿捏人性,一直流傳至今,上當者不計其數。
明朝嘉靖年間,揚州有一位叫徐瑞的商人開了一家首飾店,專門經營金銀首飾,玉器珍珠等產品。
揚州在明中後期隨著海禁政策的放寬和鹽業的復興而快速發展,全國各地來此行商的人不計其數。
但是徐瑞可是個奸商,來人如果穿著得體,那一定是落魄的富家大戶,如果是賭博的敗家子就更好了,拿來的東西肯定很值錢,可以好好殺一波價錢,然而眼前這個人,穿成這個樣子,肯定不會有什麼傳家寶。
徐瑞不耐煩地說:“哪裡來的要飯花子,不收,不收。”
張三還是不上火,態度謙卑地說:“您先看看,再決定收不收。” 然後就拿出了一個頗為陳舊的木匣子。
徐瑞一看這木匣子,感覺是有年頭的東西了,態度有所緩和。
張三從木匣子裡拿出一個道士束頭髮的簪子說:“實不相瞞,我祖上有人是王羲之家的佣人,有幸得了王羲之束髮的簪子,從此世代保存,到了我這一代,實在是窮得揭不開鍋了,因此才想要賣了簪子換些錢來花。”
徐瑞打量著簪子,確實感覺這簪子有一股仙風道骨的氣質。
很多人了解王羲之都是從他的書法,其實王羲之也是一名道士,在晉南北朝時,很多世家大族都是道教世家。
在《晉書・列傳十五・王羲之》就有載:“羲之好服食養性” 及 “與道士許邁共修服食,採藥石不遠千里。” 可見王羲之對於通過服食就可以得道成仙是深信不疑的。
信奉道教,也對王羲之的書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王羲之的書法中正是因為有那股離塵脫俗之心、超然世外之念及飄逸欲仙的意蘊在其中。
如果此簪子確實是王羲之束髮的簪子,那必然價值連城,但是徐瑞也不是憨憨,當即说道:“我才不相信這是王羲之的簪子,只是看這簪子與我投緣,你開個價吧!”
張三見有戲,立刻開口说道:“家父生前曾有交代,王羲之尋仙問道時便攜帶此簪,也沾了一些仙氣,把他帶在身邊,小病小災是斷然不敢靠近的,因此囑咐我,不到萬不得已不能賣此簪子,奈何我染上賭癮,敗光了家產,還欠了不少錢,只好賣此簪以還債,你只要出 6000 兩,此簪便讓於你。”
見張三說得玄乎其神,徐瑞還真產生了興趣,但是當他聽到價錢時,大吃了一驚:“什麼破簪子,竟然要 6000 兩,比我這店鋪都要貴了,我這鋪子最貴的首飾也才十幾兩。”
見到徐瑞的表情,張三立刻急了:“老板不買就算了,我換一家首飾店問問。”
徐瑞卻來了興致,一把按住張三想要拿回簪子的手说道:“我出 20 兩如何!”
張三要價 6000 兩的簪子被一下子砍到了 20 兩,更是氣得不打一出來,好像發氣似的说道:“你休要侮辱人,我雖然沒錢,但是也要骨氣,今天我就把簪子放你這,你放到櫃台最顯眼的位置,不管是誰要買,你就開價 6000 兩,如果買了分你一成的佣金,要是一个識貨的都沒有,賣不出去,我白白送你 50 兩銀子當損失。
人所稱的 “局”,用另一個說法來說也可以叫計謀、權謀,或者更直白一些的說,它就是圈套。在中外歷史上,智者們留下了許許多多局,每一個局,就是時代的縮影,今天筆者選出三個高端的局,為大家介紹。
人所稱的 “局”,用另一個說法來說也可以叫計謀、權謀,或者更直白一些的說,它就是圈套。在中外歷史上,智者們留下了許許多多局,每一個局,就是時代的縮影,今天筆者選出三個高端的局,為大家介紹。
1、二桃殺三士
春秋時代,齊景公時期,齊國有三位大將: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他們都為齊國立下了赫赫戰功,但卻都因此驕傲放縱,目無法紀,甚至互相結拜為兄弟,他們的這些行為嚴重威脅了國內的統治。此時的齊國相國正是大名鼎鼎的晏子,他建議齊景公早日剪除這三個禍端,以免未來威脅到齊景公的地位,齊景公便讓晏子安排一個局,這個局就是著名的二桃殺三士。
晏子知道三人都是極其重視榮譽的勇士,便讓齊景公請來三位勇士,告訴他們齊景公親自栽種了一株桃樹,本來想為三位勇士都準備一個珍貴的桃子,但遺憾的是後院的桃樹只成熟準備了兩個桃子,只好讓三人按功勞大小分桃子,功勞最大的兩人吃桃子。公孫接首先說自己曾在山中搏殺野豬和猛虎,難道還得不到一個桃子?於是便大大方方的拿了一個桃子;田開疆說我曾兩次擊退來犯的敵人,保衛國民與國土,於是也拿了一個桃子;古冶子見桃子被二人分完,感到異常憤怒,拔劍羞辱二人,他說自己曾為救國君在水中與大鱉大戰半日,你們的功勞比我大麼?最終怎麼我卻連一個桃子都得不到?
公孫接、田開疆聽了古冶子的話,自愧不如,兩人將榮譽看的比生命還重,最終都拔劍自刎,古冶子看到兩人的屍體後悔不已,為自己羞辱朋友而羞愧,也為這個結果而後悔,最終也拔劍自刎。晏子只用兩個桃子,救為國家解決了三個隱患,二桃殺三士這個局也流傳了下來,被世人所熟知。
2、公叔痤驅吳起
魏國國相田文死後,公叔痤和吳起為國相之位展開競爭,最終公叔痤取得勝利坐上國相之位,娶了魏武侯的女兒。但即使公叔痤登上相位,卻依舊對吳起非常忌憚,希望能將吳起驅逐出魏國,於是門客就為他設了個局。
公叔痤首先面見魏武侯,告訴他吳起才幹非凡,可卻未必願意長時間留在魏國,建議魏武侯將公主許配給吳起,如果吳起願意留在魏國,那他就會答應,如果不願意他就一定會拒絕,魏武侯同意了公叔痤的建議。
公叔痤於是回到家中,設宴邀請吳起,叮囑魏國的公主在宴席過程中故意對自己發怒,鄙視自己。吳起來後,一切都按照劇本發展,公主發怒鄙視了公叔痤,公叔痤表現出不敢違抗公主,只得默默忍受的樣子。吳起見魏國公主如此刁蠻,便對魏國公主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不久,魏武侯邀請吳起到宮廷,希望吳起能夠娶自己的女兒,但吳起見公主如此蔑視公叔痤,便婉言拒絕了魏武侯。這件事情使得魏武侯對他愈發懷疑,之後的日子裡吳起感覺到自己被冷落,害怕引來災禍只能出逃到了楚國。
3、管仲與經濟戰
管仲被譽為經濟戰鼻祖,在春秋時期就能運用經濟規律設局來為國家謀求利益。
當時齊國旁邊還有一個大國,魯國,魯國的絹布非常有名,被稱為 “魯缟”。管仲建議齊桓公和王公大臣都穿由魯缟織出來的衣服,這使得齊國掀起了一股魯缟熱。之後管仲禁止國內民眾織布,同時大量進口魯國的絹布,給出口大量魯缟的魯國商人給予補貼。這樣一來整個魯國都陷入了狂熱,農民們荒廢了耕地加入紡織,與此同時管仲購買了周邊國家大量的糧食,大肆囤積。
不久,管仲見時機成熟,下令禁止進口魯缟,魯國雖然囤積了大量的魯缟,但卻賣不出去,更由於荒廢農田而沒有糧食,只能向外國進口,而周邊糧食都被齊國買入,齊國乘機哄抬糧價,使得魯國不但把之前掙的錢吐了出來,還狠狠的被割了一塊肉。管仲的思想遠遠領先於時代,有他的輔助難怪齊桓公能成為春秋首霸。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離不開局,這些故事從沒結束,最高端的局永遠都在未來。
晏子有一次出使楚國。因為晏子身材短小,所以楚國為了戲弄他,就開了大門邊上的小門來迎接。晏子在城門外不進去,說:“如果出使狗國,那麼應該從狗門進城門的。今天我是來出使楚國的,不應該從小門進去。” 迎接的人沒有辦法,只好開了大門讓晏子進城。晏子進城門之後見了楚王,楚王問晏子:“難道你們齊國沒有人人嗎?” 晏子回答說:“齊國都城臨淄就有三百闾,要是大家都張開衣袖的話,那簡直就成了陰天一般;要是大家都揮揮汗,簡直就像下雨一般。大街上人來人往,摩肩接踵,怎麼能說沒有人人呢?” 楚王說:“既然有那麼多人,那為何派你來作使者呢?” 晏子回答道:“我們齊國派使者的時候有一個規矩,每個人派去的地方不一樣,賢能之人被派去出使賢能君主,不肖的人派去出使不肖的君主。而我晏婴則是齊國最不肖的人,所以我只能來出使楚國了。”
在晏子將要到達楚國的時候,楚莊王聽到這個消息後對他左右的近臣說:“聽說這個晏婴是齊國善於辭令的人,現在他要到我們楚國來,我想羞辱他,該怎麼辦呢?” 有一個人說:“這樣吧,當他來的時候,我就綁著一個人從您的跟前走過。然後您問被綁的這個人是什麼人,我就說是齊國人;您問為什麼被綁起來,我就說是因為偷東西。” 晏子到了楚國,楚王在宮裡設宴招待他。喝酒正酣的時候,有兩個官吏綁著一個人來見楚王。楚王問:“被綁著的這個人是誰?” 官吏回答:“是齊國人,因為在我們這裡偷東西。” 這時楚王看了看晏子,問道:“你們齊國人都是善於偷東西的嗎?” 晏子站起來回答道:“我聽說,橘子生在淮南的時候為橘子,可是生在淮北就變成枳,雖然它們的葉相似,但是結出來的果實則全然不同。為什麼會這樣呢?是因為水土不同罷了。老百姓在齊國的時候安分守己,不偷東西,可是到了楚國便偷東西了,難道不是因為楚國的水土使人善於偷東西嗎?” 楚王聽完笑道:“賢能的人是不能戲弄的,我這是自取其辱啊!”
系,從而達到封閉消息之效。明代內閣輔臣們辦公的文淵閣,“外臣非公事不能至”,所以機密重事 “無收泄者”。清代雍正皇帝即位後大力推行密奏制度,奏折成為君臣討論政事並進行決策的重要手段,一來知曉秘密的人數範圍大大縮小,二來使群臣相互牽制,踏實做事。清代任用提塘官時,要求必須 “家道殷實、小心謹慎”。清末總理衙門挑選司員時,只錄用平民子弟,貴族高官子弟一概不錄,以防給親友泄密甚至竊密。
歷代刑律對近侍官員泄密的懲處普遍較為嚴厲。如漢武帝時,侍中嚴助與淮南王交私論議,事發後處以棄市極刑(指在人群集聚的鬧市對犯人執行死刑並將屍體扔在大街示眾的刑罰)。漢元帝年間,著名政治家賈誼的曾孫、待詔金馬門賈捐之、長安令楊興 “漏泄省中語”,賈被 “棄市”,楊 “減死罪一等,髡鉗為城旦”(指古代將人犯剃光頭髮,強制其修築城牆或舂米勞役的刑罰)。唐太宗時,侍中王珪 “坐漏泄禁中語,左遷同州刺史”。武則天時,秋官尚書杜景俭 “坐漏泄禁中語,出為並州長史”。唐玄宗時,黃門侍郎張廷珪 “坐漏泄禁中語,出為沔州刺史”。唐憲宗時,左拾遺張宿 “坐漏泄禁中語,贬郴丞十余年”。與白居易齊名的著名詩人元稹在當諫官時不慎失言,仕途因此遭受嚴重挫折:“四五年前作拾遺,諫書不密丞相知。謫官詔下吏驅遣,身作囚拘妻在遠。”《大明律》和《大清律》均明確規定:“近侍官員漏泄機密重事的,斬首;其他衙門官員交接近侍官員漏泄事情的,皆斬首,妻、子流放二千里之外。” 清代乾隆年間,軍機大臣於敏中、奏事太監高雲從泄密,高雲從被斬立決,於敏中被罷黜,終生未再起用,本來有望再上層樓的大好政治前途至此終結。
天局地局都是人局,看做局故事之前請先問下你自己?
你是一個 “做事” 的人,還是一個 “謀局” 的人?
做事,就是把一件事情做好,它遵循的是 “道”,講究的是 “術”。
首先,你要清楚自己是一個 “做事” 的人,還是一個 “謀局” 的人?
做事,就是把一件事情默默做好,它遵循的是 “事道”,講究的是 “技術”。
做局,就是布置一個系統,然後運籌帷幄,它遵循的是 “規則”,講究的是 “規律”。
第一部分:做事的六個階段
先來看一個做事的人,又可以分為六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靠力氣賺錢,比如在工地上搬磚的工人;
第二個階段,是靠技能賺錢,比如掌握一定技術的工人,月嫂等等;
第三個階段:是靠經驗賺錢,比如幫很多人打過官司的律師,做過很多手術的醫生等等;
第四個階段:是靠能力賺錢,比如老闆就是靠管理能力,創業者靠創業能力。
第五個階段:是靠名字值錢,比如作家、畫家、藝術家等等,越有名氣作品越值錢;
第六個階段,是靠臉面值錢,這種人不需要力氣,不需要技能,不需要經驗,只要一露脸就可以賺錢,比如明星。
從第一階段到第六階段,賺錢方式越來越輕鬆,賺的錢卻也越來越容易:
處於第一階段的人,是最辛苦的人,他們靠力氣賺錢,每天都很勞累,回報也最少;
處於第二階段到第三階段的人,乃至第四階段的人,完全是靠實力吃飯,但是依然很辛苦,因為必須出成果,要以結果說話。
比如設計師 / 諮詢師 / 模特 / 司機 / 編輯 / 會計 / 律師,乃至小老闆 / 創業者 / 職業經理人等等,都屬於這個階層。
其實,人一旦到了第五個階段,即能夠靠名字賺錢,就基本上脫離了勞動階層,可以不再需要辛苦勞動去掙錢。
而人一旦成名之後,完全就可以衝破 “技能” 或者 “結果” 對自己的束縛,別人會因為你的名字而買單,你需要的不再是提高技能,而是運作自己的個人品牌。
成名是一個很好的出路,比如同樣是靠演戲賺錢,明星和群眾演員的報酬就是天壤之別;同樣是靠設計賺錢,有名的設計師身價遠遠高於普通設計師,同樣是靠幫別人打官司賺錢,大律師身價遠遠高於普通律師;同樣是靠治病賺錢,名醫就是要花大錢才能請到。
這就像從 “做產品” 到 “做品牌” 的升級,如果你只停留在 “做產品” 的階段,一定會遇到價格戰,利潤擠壓的情況,而一旦你能形成自己的品牌,就再也不用考慮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
人一旦到了第六個階段,能靠臉賺錢,就可以坐享其成,他們會過得很輕鬆,既不需要技巧、經驗,也不需要成果,不需過問結果,只要露脸就可以,完全就被社會供養。
第二部分:做局的四個步驟
再來看一下做局的人。
做事的人往往靠勞動收入,踏實辛苦的勞動是根本,而做局的人賺錢往往靠渠道、品牌、投資、布局、或系統。
做局的人善於建立系統,他們善於把複雜問題簡單化,把簡單問題數量化,把數量問題程序化,把程序問題體系化,這就是做局的基本邏輯。
第一是趨勢
趨勢就像江水,浩浩蕩蕩,順勢者昌逆勢者亡。
第二是工具
對傳統製造業、傳統服務業造成最大衝擊的就是互聯網這個工具,未來的幾年,人工智能、區塊鏈、基因革命等各種黑科技,都是可以改變世界的工具。
第三是政策
做局一定要學會善於看政策和周期,這就好比農民種地要看天氣、看節氣一樣。
這就是做局者。
第三部分:如何把事情做到完美?
做事的人需要思考的問題是:“把事做正確” 或者是 “正確的做事”。這是戰術層面的问题。
風、馬、燕、雀、瓷、金、評、皮、彩、掛,乃江湖十大騙,指十大術,更指十種行騙的人或團伙。
風,也稱作 “蜂”,就是團伙作案
像蜜蜂一樣,蜂擁而至,倏忽即散,來得快,走得快。試舉一例。晚清時候,官場腐敗,好多犯了事兒的官員都會上下打點,花費巨資,以求消災。有一個山西的巡撫因為吃私貪污被舉報了,全家急得團團轉。正在籌備銀子運作,忽然發現本城來了一群陌生人,秘密在客棧住下了,這些人都衣著不凡,說話一口北京腔。巡撫一看就明白了:“這是京城督察院的人!是來調查我的!這路數,咱懂。”
第二天巡撫就派人去客棧送信,請求拜會。被派去的人進入客棧後,送信的同時也在查看那些人的情況。那群人故意顯示出警覺的神情,說有要事在身,不便見客。送信的人吃了閉門羹,然後趕忙跑回去匯報。巡撫一聽心中有數了,第二天備了二十萬兩銀票又讓人送去了。
那人將二十萬兩銀票送進去後,領回來一條 “三尺白綾”。巡撫一看,大驚失色:“這是上面的意思 —— 自縊而死。” 巡撫挖空心思,東拼西湊,又湊了二十萬兩,天還沒亮,就派人送進去。
這次那人領回來一串頂戴花翎,外加一串平安扣。巡撫一看,放心了,腦袋保住了:“摘去頂戴花翎,削為平民。”
但自己花了四十萬兩銀子,不能就這麼成平民了吧,再活動活動,把家裡的貓眼翡翠玉鐲玉佩都拿出來疏通,哪怕弄個縣令當當呢,時間一長,散去的錢財又回來了。
那群人收到這些東西後,知道這個巡撫已經把全部家當都拿出來了,很快消失了。巡撫還在等消息,很快等來了真正的督察院的人。巡撫一看負責監察的人都登門了,那事情自然有解了,忙堆著笑臉迎接:“不知年兄駕到,有失遠迎!”
督察院的人覺得此巡撫不可思議,死到臨頭了還這麼高興,心理素質不一般,是個老狐狸。
“巡撫大人自己說說吧!” 督察院的人想讓巡撫自己坦白。巡撫一聽,喜上眉梢,以為是讓自己挑個官職呢:“年兄啊,五品知州足矣!實在不行,我就回老家做個知縣。”
督察院的人一愣:“你說什麼呢?”
“年兄的意思是?”
“此人頭腦混亂不清,押至京畿再審!” 督察官一聲令下,清兵上來就把巡撫綁了。
巡撫此刻自覺恍然大悟,大呼:“黑吃黑,你夠狠!收了我四十萬兩銀票翻臉不認人了!”
督察官鼻子差點被氣歪了:“你這厮還敢血口噴人,給我打!”
此時,那群騙子早已走遠,後來在全國通緝好久,也沒有捉到這群人。這就是 “風”,倏忽即來,倏忽即散。
馬,就是單槍匹馬,一個人行騙,和 “風” 團伙行騙對應
這種人不是扮作道人就是扮作僧人,給人一種世外高人的感覺。晚清錢塘曾經出過這樣一個案例:有一個姓張的大戶,為人樂善好施,人稱張大善人。有一天張大善人門前來了一個和尚打扮的人,舉聲高叫:“給我一百兩銀子!”
張大善人開門一看:“你誰啊?憑什麼就給你一百兩銀子?”
“不给我就不走了!” 說著坐在了張大善人的門前。當時寒冬腊月天,寒風凜冽,大雪狂飆。
張大善人說:“高僧有話進來說吧。”
“不。” 那和尚盤膝而坐,閉目養神。一連三天三夜,紋絲不動,水米不進。人們都認為這和尚凍死了,走近一看,只見他氣息均勻,滿面紅光,大家都驚道:“真正的高僧啊!一般人不凍死也餓死了!”
張大善人還是不给錢。那和尚睁开眼睛,对张大善人说:“你信不信我用如来神掌拍死你?”
“出家人慈悲为怀,高僧不会拍死我。” 张大善人笑着说。
和尚瞥了张大善人一眼:“让你见识见识!” 说罢,双手合十,而后猛地一搓,他的双手马上被一团蓝色火焰包裹,那和尚竟丝毫没有疼痛之状。
周围的人吓呆了:“神仙啊!” 张大善人还是不允。和尚最后没招了,掏出一团绳子,拴在张大善人的门环上,而后点燃了,大喊:“我用三昧真火烧死你!” 说完抬起屁股走了。
人们惊奇地发现,那绳子不停地燃烧,可就是烧不断,不禁告诫张大善人:“这是个真神仙,你还是依了他吧。”
张大善人依旧笑而不语。两日后的一个傍晚,那个和尚悄悄回来了,叩开了张大善人的门。
“你怎么识破的?” 和尚问。
张大善人笑道:“你要不施这些技法,没准我会给你几个钱,你这么一弄,我倒想和你玩一玩。我张大善人不是愚善,如果是个人来了我都傻乎乎地给钱,那岂不是傻子了?”
“呵呵。” 和尚笑了。
“你三天三夜不吃不喝,没饿死也没冻死,别人不知怎么回事,我却发现了。你刚来我家门口时,脖子上戴了一圈罗汉珠,我数了数是三十六颗,三天后变成了三十颗,那珠子都是人参做成的,有驱寒保暖、抗病延寿之效,你每天吃两颗,故而没事。一般人都不会注意你脖子上的珠子数量,但我注意了。”
“哈哈。” 和尚又笑了。
“你那如来神掌其实是在手上裹上了面糊,又调和了黄磷,黄磷自燃,烧不到你的手;你那燃而不断的绳子无非是先将绳子在盐卤水里浸泡过了,这个咱都懂。”
“哈哈哈哈!” 和尚开怀大笑,“不打不相识,张大善人,看在鄙人如此煞费心机骗你的分上,没功劳也有苦劳吧,你就赏两个吧!”
张大善人微微一笑:“有这智商,做点什么不好?” 说着拿出一锭银子,递给他,“好好做点正事吧。”
和尚拿着银子仰天大笑出门而去。事后,张大善人仔细思考:“唉,还是被骗了。”
燕,又称 “颜”,指美色,取自 “颜如玉” 一说
“燕” 就是指专门以美色做局行骗的人,不单指美女,也指美男子,女骗男,男骗女,只要色心起,就会上当。
清末八旗子弟很多不务正业,有些贝勒爷无所事事,整日在八大胡同逛来逛去。此时女骗子就可以乘虚而入了。这种骗子有很高的修养和学识,懂琴棋书画,会吟诗填词,偶尔还可以纵论国家大事、狂侃世界格局,并时不时做出一种命运无奈不得已流落到烟花柳巷的状态。贝勒爷就好这口儿:“姑娘为何长吁短叹?”
“爷有所不知,小女本 XX 地人氏,只因家道没落,才流落至此,成了风尘之人。” 贝勒爷灵机一动:“我赎了你怎么样?”
“岂敢,岂敢,小女乃卑微之人。”
“姑娘自谦了,只是姑娘进不得我的正宅,我只能在京郊购置一房屋,姑娘只能做偏房。” 贝勒爷谋划着。
“如此…… 小女甘愿给爷当牛做马!” 女骗子声泪俱下地跪下了。
“快起来!我这儿有五百两银票,拿去赎身吧!”
“多谢!” 姑娘接过银票出了门一溜烟跑了出来,守候在外的丈夫赶忙帮她换衣化装,两人连夜逃出京城。等到天亮了,贝勒爷见姑娘还不回来,这时才发觉不对劲,却为时已晚矣!
雀,这是最工于心计的一门!
雀,也称 “缺”,就是缺口的意思,指官场上的位置,哪里有个缺儿,就会有人走马上任堵上去。这样的大局要调动好多要素,联系好多人,做局者运筹帷幄,直到把局做成,才腰缠万贯而去。
此局一般由以下几种人组成:
美少妇,美不勝收,知書達禮,外表溫柔似水,內心毒辣至極;
師爺,此人真實身份往往是美少妇的丈夫,或者姘頭,總之兩人苟合默契,狼狽為奸;
道具師傅,此人精於刻章,做官憑、官印;
殺手,此職往往由師爺親自擔任,也有專門的殺手,但必須是美少妇和師爺的親近之人,一般是徒弟或者親生兒子;
傻鳥,落魄書生,空有一腔報國之志,卻無報國之門。
民國初年,在川西就出現過這樣的騙局。師爺先搜集線索,看哪個地方的縣長又要挪窩了,一旦有職位空缺出來,就意味著新的縣長要來補位了。那時買官賣官成風,有時一個人兼任七八個縣的縣長,新任舊任縣長來來去去,老百姓根本弄不清到底誰是縣長。而且那時縣長上任就憑一張委任狀,帶著師爺就可以辦公了,真假誰也弄不清。
師爺先打聽到哪里的縣長要上任了,再搜集附近一些落魄書生的信息和地址,然後就開始做局了。新任縣長走马上任當天,師爺安排殺手埋伏在縣長上任的路上,埋好土雷伺機炸死縣長,然後拿著官憑走人。
殺死縣長後就開始找事先盯上的落魄書生了。書生在家正閒來無事,此時叩門聲起。書生開門,師爺上前道:“先生,我家夫人落難,可否在府上借宿一夜?”
書生一般都多情,再看後面少妇身段妖娆,便心生憐憫:“先進來再說吧。”
“各位是做什麼的?緣何流落至此啊?” 書生問。
“唉……” 夫人垂淚進了里屋。
“唉!” 師爺開始說話,“先生且聽我說,我等此次前來是就任縣長一職的,我家老爺花了四萬兩銀子買了這縣長的位置。我是老爺的師爺,今天我陪老爺全家來上任,不料在山中遇到土匪,炸了老爺的轎子,老爺被炸死了,錢財被搶空了,如今只剩下夫人和她還未成年的兒子。”
“噢,” 書生點點頭,同情心頓起,“實在是可憐啊。”
“如今,老爺走了,我們也不知道如何是好。” 師爺垂淚,隨即問,“先生是做什麼的?”
書生一聲長嘆:“我是大清朝最後一屆秀才,後來考舉人不中,再後來科舉取消,如今我已年過而立,一事無成啊。”
“哦?” 師爺驚訝地說,“先生是饱读诗书之人啊!”
“岂敢,岂敢。” 書生臉紅了。
師爺假裝思考片刻,突然大喊:“夫人,有救了,有救了!”
把書生嚇了一跳:“老人家說什麼?”
師爺含淚道:“先生,只有你能救我家夫人啊。”
“老人家何出此言啊?”
“先生且聽我說,我家老爺花了半輩子的積蓄才買了這個官,一天沒做就死了,這太冤了。咱錢也花了,關係也疏通好了,就差上任了,現如今我家夫人孤兒寡母,要錢沒錢、要人沒人,無依無靠,如果…… 如果先生不嫌棄,可娶了我家夫人,然後拿上官憑上任,先生是饱读诗书之人,必知治国安邦之策,治理這個小縣如烹小鮮!這樣咱錢也沒白花,夫人也有了依托之人,先生上任之後可大施才華,盡展報國之志,豈不是一舉三得?”
師爺說完看著書生。書生一聽,幸福得差點尿了,但卻冷言道:“老人家這是說的什麼話!你家夫人正在落難之際,你作為師爺不思權宜之策,卻撮合這苟且之事,是何居心?”
這群騙子早把落魄書生的心理研究透了,師爺心道:“你裝個毛啊!” 此時夫人撩開簾子流著淚走了出來,對師爺說:“先生是饱读诗书、高风亮节之人,我一残房之身根本配不上先生。”
書生一看,不能再裝了,再裝就飛了,忙道:“夫人此話折殺我了,我沒有嫌棄夫人的意思…… 只是…… 只是……”
夫人拭了拭眼角的淚水,含情脉脉地喊了一句:“先 —— 生 ——” 書生都酥了。
師爺哈哈大笑:“天無絕人之路啊,天公作美,天公作美!”
就這樣,書生與夫人圓房了,而後走马上任,踌躇滿志,四顧生威,恨不得一下把所有的才華都施展出來,以實現憋屈已久的大抱負。
帳房里,師爺和夫人陰暗地算計著,書生上任幾個月,兩人就巧立名目搜刮了十幾萬兩銀子。
書生白天辦案,晚上擁著美人入睡,幸福到了極點。後來師爺又獻上一杆煙槍,說這玩意提神壯陽,書生又抽起了大煙膏子。
就這樣折騰了一年,案牘勞累,床上奮戰,再加上大煙傷身,書生只剩皮包骨頭,奄奄一息。師爺和夫人一看這小子沒有利用價值了,趁他晚上昏昏欲睡時,用枕頭把他悶死了,然後帶上所有銀票,逃之夭夭。
當地百姓一連數日看不到縣令,怨聲載道。上面聽到風聲了,趕忙派人下來突查,推開縣衙的大門,空空無物,再進後堂,一股惡臭迎面撲來,書生縣令已腐爛生蛆了。
這是一個真實的案例。後來國民政府還查過這件事,最終也沒找到那群騙子。唉,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佛經上說的一點都沒錯,人性很脆弱,貪念、痴念、嗔念一起,就打開了招惹罪惡的大門。《了凡四訓》上說過一句話:造命在天,立命在人,福禍無門,唯人自召。所有災禍都是自己招來的啊。
瓷,就是指碰瓷兒的
天津一帶流行這玩意,你在大街上走著走著,一個老妇人故意抱個瓷瓶衝過來,然後你倆撞在一起,老妇人倒地,瓷瓶摔個稀碎,老妇人也昏迷不醒。此時老妇人的大兒子、二兒子、三兒子乃至孫子重孫子都會突然從周圍冒出,哭爹喊娘,大喊報官!
此時人群中肯定會出來一個好心人,告訴你對待這種窮人,趕快花錢消災,否則一旦報了官府,事就大了,你給她幾十兩銀子打發了算了。等你掏空口袋,將身上的銀子都給了他們後,他們就會背起老妇人離去,說是去看病,實則暗地里分钱去了。
但這些碰瓷的如果真碰到了官家的人,只能認倒霉!曾經有幾個傻貨就碰到了在天津微服私訪的李鴻章,躺在地上打滾不起來,最後官兵來了,說你們既然不想起來,就永遠別起來了!那些人一看大事不妙,趕忙從地上爬起來,抱著李鴻章的大腿說我們跟您逗樂呢,開個玩笑。李鴻章是隨便跟人開玩笑的人嗎,直接把這幾個鳥人法辦了!
金,就是指算命先生
算命是民間的俗稱,學術上的專業稱謂叫周易預測,研究算命的學術叫易學、也叫術數。理論核心是陰陽五行天干地支及八卦易經,理論系統較為複雜深奧。
狹義的算命即是對人生辰八字的預測,廣義的算命則包含紫微斗數、面相手相、八卦六爻、奇門遁甲、地理風水等等。古代的占卜、筮法,均屬於算命。其人員及招數主要有:
瞎子蒙:對於算命來說,瞎子是主力軍。人們相信瞎子,因為大家認為,瞎子看不見,只憑一個生日,就可以判斷吉凶,實在是神奇。但只要仔細來推敲,還是可以理解一些神奇背後的必然。
套話:是算命的關鍵所在,一個命局(出生時間與命運),靠的是套話應付。不僅能讓一個人物在算命先生的嘴中活靈活現,還可以讓求測者產生共鳴。
解災:算命的目的是趨吉辟凶,假如算到災害,不能給人家去掉,豈不讓人增加煩惱?所以算到最後的結果有災就要解災,就好像你到醫院去檢查,查到病豈有不治的道理?而解災是賺錢的所在。往往不能在街上解,一則是街上人多,你一言,他一語,往往會壞了好事。況且在街上算命,人家手上沒有多少錢。
評,就是街頭巷尾說評書的
他們為了博得更多的人來聽,為了更持久地講下去,為了多賺兩個稀飯錢,往往一個段子能講上三年五載的,一個很短的故事,他們添油加醋,正史野史,胡編亂造,有的沒有的,信口雌黃,目的就是騙得老百姓聽得有滋有味,這樣財源才不會斷。
皮,就是賣野藥的
葫蘆里裝著各種仙丹妙藥,號稱能包治百病,對於窮苦看不起病的老百姓,這都是救命的稻草,對於騙子這就是行騙的法寶。
彩,就是變戲法的
西方人叫魔術,一會兒袖子里飛出個鴿子,一會兒頭上冒煙,隔空取物,口吐白蓮,都是騙人的手法。
掛,就是街頭賣藝的
一邊賣藝,一邊賣野藥,先用大錘在自己胸口上敲碎大石頭,再把刀劍插進自己喉嚨,或者單掌開磚,或者油鍋中撈銅錢,然後標榜自己氣功如何如何厲害,再說這都得益於 “大力丸”,隨後就開始賣藥了,都是騙。
在歷史上,謀臣是君主身邊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謀臣都以超凡的智慧和策略,為國家的興衰存亡出謀劃策布局人,然而,在眾多的謀臣之中,能夠被稱為 “聖” 者,卻寥寥無幾,張良則是可以單拎出來講述的,張良是西漢初年的傑出謀士,不僅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更在後世留下了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的美譽,是一位名副其實的 “謀聖”。
張良是戰國末年韓國貴族的後人,但是當韓國被秦國消滅之後,張良就失去了原有的社會地位和家族榮耀,輝煌不再這對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致命的,但是張良卻沒有因此頹廢,而是想着一定要找秦王報仇。
於是他變賣家產,花錢雇佣刺客,並且親自策劃刺殺秦始皇的行動,公元前 218 年,秦國的鐵蹄雖然已經踏遍六國,但反抗的火種卻在民間悄然蔓延,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博浪沙刺秦這個歷史性的畫面上演。
張良的刺殺計劃就是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陽縣)埋伏,這條路是秦始皇的必經之路,等到轎撵達到指定位置的時候,所有的刺客就會一擁而上,然而,現實和想象的永遠是不一樣的,由於秦始皇事先有所警覺,更換了座駕,導致刺殺行動失敗。
行動失敗,隨之而來的就是張良身份暴露,秦王看韓國還有 “漏網之魚”,便展開了抓捕,張良只能選擇逃跑,在逃亡過程中,張良遇到了劉邦,劉邦的豁達、仁義以及對天下大勢的獨到見解深深吸引了張良,他認為劉邦是能夠實現自己抱負的明主,於是非常果斷的投奔了劉邦,成為劉邦麾下最重要的謀士之一。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的道理誰都懂,但是真正做到的確是少之又少,張良就是其中做到的人之一,他常常深入敵後,收集情報,在關鍵的戰役中,他總能制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戰術策略,使劉邦的軍隊能夠以少勝多,化險為夷。
在鴻門宴上,張良憑藉機敏與智慧,不僅幫助劉邦化解了必死之局,還巧妙地利用了項羽的猶豫與內部矛盾,為後續的勝利埋下了伏筆。
在政治上,張良更是提出了很多具有前瞻性的建議,為劉邦建立漢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他還積極推動劉邦招攬天下英才,廣開才路,建立了一個強大的智囊團和人才庫,為漢朝的繁榮與發展儲備了寶貴的人力資源。
楚漢戰爭的關鍵時刻,張良提出聯合九江王英布、彭越等人共同對抗項羽的計策,最終成功擊敗了項羽,為劉邦贏得了天下。
當劉邦被封為漢王之後,張良提議焚燒棧道,言外之意就是告訴項羽自己沒有東進的想法,從而使得項羽放鬆警惕,這一策略為劉邦日後反攻並奪回關中地區創造了有利條件。
張良被封為萬戶侯 —— 叫留侯。可是功成名就之時,張良卻要去辟谷學神仙,從赤松子游。那么,為什麼張良要當神仙呢?這也是他的主動選擇。我覺得原因有二:
其一,在跟劉邦的接觸當中,張良應該感到劉邦的多疑。多疑不是劉邦的錯,多疑是一把手必有的基本素質。一把手不對自己手下能幹的文臣武將多疑,那就不是一把手了。因為一把手掌控的權力、財富等等資源太多,多疑是他本能的警惕行為,否則他就是一個對重大利益漫不經心的人,就會被搞掉,問題是你疑在臉上還是疑在心上。
舉一個例子。當年劉邦與張良在前線,劉邦一再寫信給蕭何催促糧草,蕭何一直都沒有回應。蕭何身邊的人說,你在後方,主公在戰爭前線,親嘗辛苦,卻親自給你寫信問安,這是對你不放心、有疑心呀。蕭何恍然大悟。他根據這位儒生的建議,把幾個孩子都送到前線去了。大家想想,當時劉邦的老婆、老父、兄長都被項羽抓起來了,關中的後方家裡就兩個小毛孩,如果劉邦沒了,劉邦的江山就為蕭何掌控了。對此,劉邦能不生疑嗎?所以,蕭何必須要解決與主公劉邦利益不一致的問題。蕭何把孩子送往前線,送到劉邦身邊,這不是什么人質,這實際就是告訴劉邦,你完了我也就完了,你贏了我也贏了,我們利益一致了。這件事的導演就是軍師張良,他不完全是在旁觀劉邦。所以,他知道領導心中想什麼,知道怎麼應對領導。他當神仙的緣故,是因為對劉邦很了解。
蕭何、張良、劉邦年齡差不多,但是張良比劉邦多活 9 到 10 年,劉邦去世的時候大概六十二三歲,張良去世的時候大概七十二三歲。張良既然身為萬戶侯,又不需要整天伺候皇上,享受神仙的清福,又何樂不為呢?根據《史記・留侯世家》的記載,劉邦執政時,張良只是 “因疾不視事”,完全學神仙則當在劉邦重病或去世前後。這個時間點特別值得注意。我推測,張良是感受到了呂后主政下,劉氏與呂氏兩族的內鬥很難面對。他要避開這個亂局。綜合考慮利弊,張良覺得最好的選擇就是做神仙。在漢代的開國功臣裡面,陳平的選擇是留下,這符合劉邦的預期。這也是最好的選擇。後來,他還給呂后死後大漢江山的重建提供了轉機。
張良的一生是值得總結的。作為匹夫,他想復仇,不能忍;作為謀士,他能建功立業,是功臣;功成名就以後他知進知退,稱神仙。張良的最大特點是什麼,就是識時務,知進退。
一件事是劉邦要換太子的時候。呂后請張良幫忙阻止,說劉邦最聽你的話。張良說,那是戰爭危難之機,主公采納我的計謀。現在天下安定,事涉兒女愛欲、骨肉之間的家事,我哪有能力扭轉。最後呂后把他劫持起來,他才出了一個主意:商山四皓名氣很大,也很有學問。劉邦曾經禮請四皓出山,但沒有成功。太子從小受了儒家教育,心地仁厚。你用重金、厚利把商山四皓請出來輔佐太子,這事也許能改變主公的易儲主意。果然,劉邦看到商山四皓輔佐太子以後大吃一驚,認為社會賢達都支持太子,改換太子會引起天下動蕩,就放棄了更換繼承人的想法。
其二,是劉邦封賞功臣的時候。漢初分封功臣,開始的時候爭議很大。劉邦見那些武將爭得面紅耳赤,問侍側的張良,他們在爭什麼呀?張良說,陛下你不知道,他們要造反呀。劉邦問,天下剛剛太平,為什麼要造反呢?張良就說,陛下的分封讓他們不平,因為你喜歡的就加以分封,你討厭的甚至誅戮,他們這些人難免得罪過您,擔心自己得不到分封,甚至會被誅殺呀。劉邦說,那麼,如何是好呢?張良說,陛下您平常最恨的人是誰,而且大家都知道您最恨的人,您趕緊封他,這樣大家就能安心了。劉邦於是分封了曾一度搞得自己很難堪的雍齒為什邡侯,果然平息了武將們的爭論。因為,大家認為自己無論如何也會得到封賞了。
古往今來,不管是在那個時期貪官奸臣都是沒有什麼好的下場!不過我們也不得不承認,這些大貪官們也是有著十分不錯的能力的;只是沒有把才能用在好的方面,以至於最後不得善終。我們古代就有位極為出名的貪官,現在很多人對他都是有著深刻地印象;他就是清朝乾隆皇帝身邊的貪官寵臣和珅。雖然他的確是極喜歡貪圖財富,但是他自身也是有著很好的才能的;不然他早就被乾隆帝拖出去斬首抄家了。在乾隆皇帝將要去世的時候,告訴嘉慶帝不要殺掉和珅,可是嘉慶皇帝沒聽,登上皇位後就把和珅斬殺了,直到 15 年後,嘉慶才知曉原因。
王朝歷史中有著比國庫的財富還豐厚的和珅,那可謂受到了乾隆皇帝極大的寵愛。作為乾隆帝身邊紅人臣子的和珅,他也是沒有辜負乾隆帝對他的一番寵愛;為乾隆帝想出了很多謀略,幫助他處理了很多棘手的問題。可他同時也是清朝朝廷中的貪官之首,是為禍百姓的大奸臣。而乾隆皇帝對此也是心知肚明的,他知道和珅極喜貪污財款。可是他在年紀幼小的時候,就被帶到康熙皇帝身邊教養,康熙帝是有教他如何去觀察人才和任用人才;所以他懂得許多如何去治國理政以及用人的方法和道理。因此,乾隆皇帝自坐上皇帝的寶座之後,對人才的任用是沒有什麼拘束的。只要能夠幫助國家不斷前進、解決好國家大事,那麼乾隆皇帝是不會過多顧忌人才的出處的。不然他也就不會任用有被流放黑歷史的紀曉嵐,貪墨贓款無數的和珅之流了。
其實和珅對錢財如此執著和喜愛,這跟他小時候的經歷有極大關係。和珅其實是官宦家庭出生,可是在很小的時候,他的父母雙親就離他而去;只留下他和他的弟弟和琳,家道自然也就落沒了。可是這還並沒有結束,他家中的親戚們看著只剩下這哥倆;所以對他的家產是十分窺觑的。不過好在他還有位忠心的仆從保護他,這才使得他能夠順利地成長起來;不然他與弟弟可能早早地隨著他們的父母而去了。因此,他還在幼小的年紀,就體會了人世間的黑暗和疾苦;自然就會努力奮進讀書來改變生活。
在一次偶然之下,他得到了個機會;那就是朝廷收到了一份西藏佛僧寄來的奏折,但是朝中並沒有懂得藏文的人。所以懂得藏文的和珅自然就不會錯過這個機會,親自領下翻譯藏文的任務。自此以後,和珅就得到了展現才能和智慧的機會;很多朝廷難以處理的問題都被他解決好。所以他的官職是越做越大,乾隆皇帝對他的寵愛也是愈加的多;到了最後成為掌控朝中大權的權臣和寵臣。可是他處理事情的能力的確厲害,但是他貪墨財富也是非常厲害的;不過乾隆帝還是看重他的能力而沒有處決他。
在乾隆帝逝世前,還對嘉慶皇帝說起留下和珅一命;可是當時嘉慶並沒有聽取他的意見,登基後沒多久就下令處死了和珅。然而嘉慶帝最開始是同痛快了,但是過了十五年後,他就明白了他的父皇為何要他留下和珅的姓名。這是因為和珅死後,朝中就沒有臣子願意處理棘手的國家大事;都是和稀泥般推到別人手中。因此在十幾年後,有官員為了討好他,而給他看編著和珅為罪行滔天的書的時候,嘉慶皇帝是極為惱怒地把書丟開;並對此表示和珅也是有可取之處的話。
嘉慶四年(1799 年)正月十五日,剛剛親政的嘉慶皇帝對外宣布了領班軍機大臣、首席大學士以及身兼多個要職的權臣和珅二十條大罪,隨即正月十八日,和珅在家中被賜自盡,此時距離深為喜愛和珅的乾隆皇帝去世僅半個月。
和珅權力巔峰時期幾乎都把已經成為皇帝的嘉慶架空,其黨羽遍地,權攝大清朝野,民間都稱其為 “二皇帝”。
嘉慶在乾隆剛剛去世不久,就立刻抓捕並賜死和珅,難道他就不怕和珅多年培植的黨羽勢力嗎?其實嘉慶剷除和珅是效仿了他的曾祖父康熙剷除權臣鳌拜一樣,下面就來說說嘉慶為何不懼和珅背後的黨羽勢力,敢於在剛剛親政時就把和珅剷除。
和珅的政敵其實也有不少
和珅的權力巔峰始於乾隆讓位嘉慶的第二年,即嘉慶二年(1797 年),乾隆實際上非常貪戀權力,他是讓位不讓權,雖然在名義上讓位給兒子嘉慶,實際上軍政大權還都掌握在他的手中。
嘉慶二年(1797 年)時,乾隆由於身體健康原因,導致了他的語言能力出現退化,乾隆害怕兒子嘉慶這時候趁機奪權,於是他就想到利用和珅來防止嘉慶奪權。
因此這就出現了只有和珅能揣摩乾隆心意,在乾隆語言上交代不清楚政務,嘉慶都聽不懂的時候,和珅來代為傳達,就這樣當時每天朝會的局勢就是,乾隆坐在龍椅上,和珅和嘉慶分站乾隆兩邊。
文武百官朝跪乾隆和嘉慶的時候,捎帶著連和珅也就一起跪了,當乾隆想用嘴傳達旨意時,和珅就代為在旁邊轉述,嘉慶都得老老實實在旁邊聽著,所以名義上的皇帝嘉慶的權力被乾隆通過操控和珅架空,和珅就如同攝政一樣成了名副其實的 “二皇帝”。
就這樣和珅一直架空了嘉慶近三年時間,可以想到嘉慶有多麼恨和珅。雖然和珅當時權傾朝野,幾乎如同攝政王一樣,很多朝廷官員都屈服於他,比如他原來的咸安宮官學老師侍郎吳省蘭和左都御史吳省欽兄弟倆最後反而無恥地拜他為師,可見他在朝廷中的勢力有多麼強大。
不過和珅的勢力再強大也終歸有政敵,但是真實歷史上和珅的政敵可不是電視劇中演繹的劉墉和紀曉嵐。
歷史上的紀曉嵐雖然沒有依附過和珅,但他與和珅關係其實十分親密,兩人是亦師亦友。兩人都非常有文采,經常互贈詩詞,關係十分親密要好。
歷史上的劉墉雖然瞧不起和珅的人品,但也沒有敢正面與和珅作對,歷史上的劉墉為人圓滑,是個官場老好人,尤其是與劉墉關係親密的御史錢沣和尹壯圖敢於檢舉揭發和珅,遭到和珅打擊報復,二人先後被罷官,還險些遇害,從此之後劉墉更加不敢惹和珅了。
歷史上的紀曉嵐與劉墉主要還是權力地位與和珅差了一些,紀曉嵐在乾隆時期沒有出任過大學士,最高官職只到左都御史和禮部尚書,而劉墉在乾隆後期出任大學士,可是卻始終沒有進入軍機處,清朝的大學士不進軍機處不能被稱為真宰相,所以他們倆的權力地位與和珅不可同日而語。
當時歷史上真正敢與和珅作對的人其實也不少,主要以大學士兼軍機大臣王杰和董誥以及嘉慶的老師兩廣總督朱珪為首的漢臣士族集團,還有以出將入相的阿桂和福康安為首的滿洲貴族集團,這兩撥人是都敢與和珅作對的。
阿桂是乾隆時期的名將,為乾隆的十全武功立下過赫赫戰功,在外統兵能當大將軍,回朝能當首席大學士兼領班軍機大臣,可以說是深受乾隆的喜愛和器重,能出將入相。
而阿桂十分鄙夷和珅的為人,他手下的人也經常與和珅手下的人互相彈劾,但是阿桂比和珅大了 30 多歲,和珅得勢之後,阿桂已經年邁,對和珅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慶二年(1797 年)時,阿桂就去世了,也是在他去世之後,和珅才有機會成為首席大學士兼軍機大臣。
福康安是乾隆朝後期的名將,他的姑姑是乾隆一生摯愛的富察皇后,他的父親是乾隆初期名將傅恒,他的家族出身極為顯赫,再加上頗富軍事能力,所以他也成了繼阿桂之後又一位出將入相的滿洲貴族。
而福康安與和珅不和主要是在於二人在乾隆面前爭寵,福康安有著卓越的軍事才能,而和珅有著優秀的政治才能和理財能力,乾隆對二人都是非常喜愛。
雖然福康安與和珅不和,但是他們倆的弟弟卻互相依附於對方,福康安的弟弟福長安從政,在政務上需要依附和珅謀求晉升,而和珅的弟弟和琳從軍,常年作為福康安的副手追隨其統兵征戰,因此在仕途上福長安依附於和珅,和琳則依附於福康安。
實際上福康安的年紀與和珅差不多,二人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