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寫完博客,被黑帽黑客社玩家教育了,不過感謝黑帽子戲法小哥哥或者小姐姐,友善刪除,帳戶洩密(畢竟沒有永恆的安全好奇心是黑客進步階梯)
下次交個朋友吧
趁人少,欺負一下我 [tv_doge]
{__/}
( • . •)
/ >⚪️
你看到這個硬幣了嗎
{__/}
( • - •)
⚪️<
吃了也給你
{__/}
( • . •)
/ >⚪️
開玩笑啦給你給你
{_/}
( • - •)
⚪️<
誒,我又搶回來啦
{_/}
( • . •)
/ >⚪️
給你啦給你啦不開玩笑辣
{__/}
( • - •)
⚪️<
誒,騙你的略略
Σ(っ °Д °;) っ
誒誒你怎麼哭辣
{__/}
( • . •)
/ > 硬幣 點讚
給你都給你
作為網絡空間,黑客一個人,和黑客帝國組織是不一樣的。
“We are Legion.”
翻譯:我們是軍團。
這句口號通常用於表示黑客軍團的去中心化特性,意味著其成員眾多且無法被輕易打敗。它強調了集體力量的概念。
2. “We do not forgive. We do not forget. Expect us.”
3. “Knowledge is free. We are Anonymous. We are Legion. We do not forgive. We do not forget. Expect us.”
翻譯:知識是免費的。我們是匿名者。我們是軍團。我們不寬恕,我們不忘記。期待我們。
這個版本的口號結合了信息自由、反對壓制言論自由的精神,同時重申了組織的威脅和決心。
4. “The Internet is the last bastion of freedom.”
翻譯:互聯網是最後的自由堡壘。
黑客軍團常常以捍衛言論自由和隱私為名,主張互聯網是一個開放、自由的空間,應當保持其獨立性,反對政府、企業或其他組織的監控和壓制。
5. “If you are not doing anything wrong, you have nothing to fear.”
翻譯:如果你沒有做錯任何事,你就不需要害怕。
這句話反映了黑客軍團對隱私和監控的批評,強調現代社會中個人隱私權的重要性。它也反諷了某些當局或組織以 “無所畏懼” 的姿態對待個人自由的侵犯。
6. “Anonymous has no political affiliation.”
翻譯:匿名者沒有政治派別。
黑客軍團通常強調自己是一個超越政治立場的組織,專注於信息自由、反對壓制和不公,而不是支持任何特定的政治議程。
7. “Expect Us, we are everywhere.”
翻譯:期待我們,我們無處不在。
這句語錄強調了黑客軍團廣泛的影響力和他們通過互聯網進行的匿名行動,可以在任何地方出現,隨時採取行動。
8. “Injustice anywhere is a threat to justice everywhere.”
翻譯:任何地方的不公都是對 everywhere 正義的威脅。
這句話靈感來自美國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的名言,黑客軍團以此表達對全球不公正行為的反抗,倡導全球範圍內的公平與正義。
這些語錄代表了黑客軍團的核心價值觀:支持言論自由、信息透明、反對壓制,並以強硬的態度反對不公和權力濫用。雖然黑客軍團的行動方式備
最後說世界讓我們成長,也因我們夢想落地。
是哲學家笛卡爾提出的名言 “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的中文翻譯,逆向思維下,我在顧,我思” 的英文翻譯可以是:“I am here, I think” 。
結合辯證思維,翻譯 “我思,故我在。我在顧,我思” 時,可以強調其內涵的多層次性、變化性和相互依存的關係。這兩句話展示了思維與存在的關係,體現了思考和自我意識之間的辯證統一。
以下是基於辯證思維下的英文翻譯:
"I think, therefore I am."
這部分是笛卡爾的名言,體現了思考與存在的辯證關係。翻譯保持簡潔,因為它傳達了思考是存在的基礎,是 “自我意識” 與 “自我確認” 的核心。
"In my being, I reflect; in my reflection, I think."
"In my being, I reflect; in my reflection, I think."
這裡將 “我在顧,我思” 進行辯證理解,體現思考與反思的交互作用。根據辯證思維,我們可以理解為 “存在” 和 “反思” 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彼此聯繫、相互作用的。思考不僅僅是對事物的認知,它也是對自己存在的感知和反思,二者共生共存。
這種表達強調了 “我思考” 和 “我在進行判斷” 的辯證統一,表明自我意識的覺醒不僅是思考事務的結果,更是事情通過反思和自我審視的思維墒動態過程。
此時此地 (IOC)#
網絡是人類幾千年來創造的最神奇的事物,使人有機會從技術層面、知識層面和歷史結構中解放出來。它引起的自由和民主意識、個人覺悟、個人的參與和體驗,讓人獨立並更加自由。它是真正的革命,將最終改變這個世界的格局。
記憶,是人怎麼看回後視效應自己的一个特别重要的认知思维部分。
- 記憶更像是我們行為文化習慣的一種路徑模式。
- 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通常建立文化和教導在一種安全感上,而安全感是建立在記憶梳理的基礎上的。記憶會影響到我們今天的行為決策看待事物。
- 夢想高層需求,我沒有什麼太多的夢想,也很難看到夢想有什麼好的結果。
- 感性讓我們的生活具有情感體驗可能性,氣味、光線,讓我們知道生命是延續的,有快感或痛感。感性告知我們生命的存在。
- 理性是確保感性持續下去的一種思維秩序工具。理性告訴我們一段時間片段體驗的心理安全性和可辨性事物認知過程,它有時是狹隘和片面的。
- 感性不希望在這個狹隘的範圍之中,希望讓不可能成為可能。感性是我們前行的一種誘惑,有隱瞞性、欺騙性,感性常常是我們行為的理由。
教育#
教育說到底是告訴他人什麼是可能的實現。
- 但我們所受到的教育,更多是告訴我們,什麼是不可能的,它既沒有啟發性,也不是一個目前榜樣。壞的教育比沒有教育還壞,它是對人一生的誤導。我自己就是一個最沒譜、沒把握的例子,我沒有教育他人的可能,在很多問題上自己都是一塌糊塗。
藝術只有作為一種實踐和體驗美與事物認知感性的過程,才是有價值的。
-
它的價值就在於實踐者、體驗者和觀看者由此獲得了對生命的新的認識 —— 在個人行為上,在認識論上,生命由此個體思維,教育社會結構不同於從前。這種認識的含義其實也是有限的,但我們的生命如此簡陋,這種有限就顯得珍貴,使這類實踐具有某種必要性。
-
值不值這個價錢,為什麼值這個價錢,誰說了算,都沒有太大的道理。就像股票市場一樣,是一個很虛的事。有人願意出錢買,願意做一次投機,或是像聖物一樣供奉起來,這完全是個人的事。
它對藝術本身沒有什麼真正的意義。藝術不會因此而變得更好,也不會變得更壞。
藝術市場是有錢人的遊戲,是博物館、藝術機構的一個遊戲,它又緊密地和人的欲望、權力、占有、希望永恆、戰勝死亡這些願望聯繫在一起。其實是挺愚蠢的。
* 作品通常社會化狗語言符號化傳播表達無聊的狀態,沒有什麼高深的思想 —— 我的想法非常簡單,但人們不允許這麼簡單,必須說得複雜一些,賦予一定的意義。人的藝術能力就像吃飯的願望一樣,每一個人都應該具有。
藝術家的行為方式對他人的心智啟有益,通過一件藝術作品,重新幫助我們定義了一種可能性,讓人匪夷所思。
- 攝影通過光瞬間在平面上記錄了影像。這些影像好像是現實最真實的記錄,卻是具有欺騙性的偽裝化。
- 它遠離了現實表達,是和現實最近的血緣的背叛關係,極誠實地說出了最大的謊言。攝影就是攝影本身。當攝影完成後,其他東西迅速地被摧毀掉了。
攝影與繪畫、電影等其他視覺藝術形態是一樣的,人在認知就大腦裝載一個他人程序非常固執地、充滿渴望地表白自己,說一些不太可能說清的事。只有行為本身具有真正的含義,重現它,形成另外一種行為,另外一種可能。不能實現的東西,只能表現一種企圖一種幻象,這與我們的愚昧,與我們的障礙或者說缺陷有關。
整理自《映像》
尋找一種可能性#
對於你來說,藝術與政治是否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人的所有活動,都和政治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藝術作為人的語言活動,和政治很難分割。藝術要求自我表達的方式代表社會符號傳播,表達的可能,在他人和其他群體中產生某種可能和蝴蝶效應引起影響其他人。
使世人有可能超越過去陳舊的表達和交流的方式,當這種表達和交流方式變化的時候,社會已經發生了變化,它原始的權力結構,價值體系和中心都已經發生了變化,個人化和獨立性的思考真正有了可能,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從技術上使個人化和獨立性有了可能。
你的創作是在探討什麼?反映什麼呢?#
我的多數活動是在尋找一種可能性。可能性並不是一種明確的目的,可能性本身是人的需求,這種需求是在問,這個可知的世界是不是像想象的那樣,是不是必然是這樣,是不是我們所認識的,以及這種理解是否合理。
你父親是一位詩人,對你的成長以及後來從事工作有什麼影響?詩對你來說是什麼?
如果有影響,是讓我認識到語言和思考的存在。精神是人存在的一部分,它是人強有力存在的一個基本內容。我生長的年代是一個眾生普遍遭遇不幸的黑暗年代,他們生命的遭遇僅僅表述了這個時代的黑暗,只有黑暗的年代才會使有思想能力的人遭受磨難。
從事過建築、雕塑、繪畫、設計、裝置藝術、書籍編輯,你認為自己是藝術家、多媒體創作人,還是什麼?
我不喜歡也不在乎這些名稱,名稱無非是說你是豬,他是狗,她是貓,這裡沒有什麼更多的意義。在這裡,可能生命的理由是更重要的事情,一個活著的人,你需要呼吸,需要處理一些你要面對的、要做的事情,這種事情給你帶來某種樂趣。很多事情我不會再重複,因為樂趣已經不再存在。
對你來說當代藝術究竟是什麼?而當代藝術的存在價值何在?
當代藝術是人用美學的方式、美學的思考,或者說用哲學的方式應對當代生活,表達一種形態,或色彩,或聲音,或一種極為個人的語感和思考,表達對現代生活的一種理解和評價,當代藝術已經代替了哲學的位置,在當今社會中具有與實用主義、物質主義等簡單欲望相抗衡的現代人的屬性。
以金錢價值作衡量的話,藝術作品在世界藝術市場近年有著很重要的地位,你對這有何看法?
藝術是對歷史的回顧、現在的反思,還是對未來的期望呢?
- 藝術是藝術本身符號話形式化,它不具備這些明確的社會職責語言,它可以既是回顧反思記憶輸入也是所謂的心理期望,但是藝術實際上什麼也不是,它不是一個可以被直接社會挪用的東西,它是一個實用之外的存在表達。
- 物質主義的擴大與藝術創作有何關係,是好還是壞?
物質主義或者是唯性主義,或者是暴力和腐敗,或者是宗教,它們都可能與藝術有關係,因為藝術本身就是無處不在和無處可在的一個東西,這個關係是潛在的也是顯而易見的。
從創作,到流通,到收藏,到批評,這個系統肯定是一個模糊運動的狀態,你是如何看待這個系統的?
社會自然會誕生時候有它的系統,從不完善到完善,讓它運行起來。不過我覺得我和它一點關係都沒有,沒有它,我一樣能活。我的快活不快活,與這個沒有關係,而是一個內在的狀態,一個內心的心理反饋到大腦爽快感,或者是悲傷,這個別人決定不了。
- 一個民族也好,一個國家也好,它的品質和這個也沒有關係,像這個國家,即使多修一千個博物館,多建兩百個歌劇院,
-
意識該是抽大粉人還是抽大粉人。
項目都是怎樣選擇的呢?
這些項目,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很無聊時的選擇,或者是被選擇。每個人都會碰到各種各樣的機遇和挫折,不必太在意這個問題。
一個個體身上所帶有的家族、歷史和文化等傳承因素,如何影響到他後天的一些處理問題的方式? -
應該仔細地看,仔細地體驗。這個影響,只有在遇到其他的事件或處理不同事務的時候,才能顯現出來。文化就像病毒在一個人身上潛伏著,只有真正發作,病毒才現出其特徵,病毒才會浮出。
-
政治化,全部是由機關和行政的規劃來完成的。但由於有巨大的利益集團在這兒,就有巨大的縫隙,有縫隙,就有很多藏污納垢的地方,我就屬於這種污垢。權力本身強大到已經不在乎周圍這些事兒,所以又給了我們巨大的自由度,各種其他的價值觀有可能在這裡生存。這本身是一個矛盾又複雜的地方,它有這麼大的不合理性又符合人性必要性,但是又有人生存的細節描述。我覺得矛盾是人啟思考的必要條件。
-
的確,在一個巨大的系統中間,個人在權力面前是非常沒有力量的。城市,你能看到魔鬼式的運作,但同時你也能看到你希望的英雄主義的感覺。你還有一個行善的空間,個人還會有憤怒和情感。
整個社會都是這樣。
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時代。一個高度集權的社會,當它一旦消失了權力的依據時,會變成一個最自由的社會。因為它過去的權力高度集中,所以社會結構是非常單一化的,一旦失去,就是完全無序,全亂了。
看藝術家和知識分子的關係呢?#
- 一個藝術家是文化表述不可推脫地是社會化一個知識分子,你是具有特殊宗教式意識形態的,這個意識形態在權力文化中扮演一種特殊的身份。藝術家的所有價值都體現在與人類認識感性有關的經驗基礎上。
* 藝術家關注的問題範圍太小的時候,經常會出現集體文化觀念上的重複問題,但是裝置或觀念藝術總會涉及一些公共性話題,比如說你的作品就跨入了建築學的領域,那麼你怎麼看待藝術家的觀念問題呢?
-
觀念是無所不在的,可以是政治化的,也可以是數學的或者是簡單的邏輯的。觀念藝術有非常極端的,也有語義重複纏繞不清的,藝術畢竟是一個人的生活活動觀察,只要有個人特徵隱私,自然會對他人有所幫助,不能夠指望一個藝術家做出什麼了不起的事,關鍵是看他是不是具有獨立特徵。
-
你有建築家和藝術家的雙重身份,你認為哪一種身份對社會影響更大一些?
這要看是什麼樣的影響,你不能說建築能住就對人是一種影響。我覺得這兩個是一種身份,並不是說我是建築家同時又是藝術家,我所從事的所有事情包括我的博客,其實都是同一件事情。
罐上,把一個漢代的瓮在地上摔碎。你似乎想通過這些作品探討歷史如何變成今天社會對新品牌的設定,大商標出現在全世界各大城市,而過去以一種非常自然簡單的方式被所有人拋棄。
當我們在消費一件東西的時候,無論是可口可樂還是貴重的漢代陶器,我們的大腦也在同時被那個消費物消費掉,消費是雙向的。我們要承認它的價值和意識形態,這就給文化提供了一種可能性,就是說我們會不斷地問什麼是價值。
那我們今天的文化是什麼?#
今天的文化更多是一種不確定的動態變化狀態。
- 這種不確定的狀態之所以產生意識,一方面是因為我們過多地擁有了不同類型的情感、價值和道德;
- 另一方面我們又不再相信這些,我們永遠在等待更新的東西出現,隨時準備著介入另
可這裡是一片住宅區,不光有你的房子。
最初我只蓋了自己的房子,在接下來的七年裡,誰也沒來找過我。只是最近兩年,村裡人開始意識到這座房子給我帶來了財富,所以開始請我設計更多同類型的建築,好轉租給畫廊或者藝術家。
我同意了,就在我家旁邊,而且也不費事兒。所以我一座接一座地在村裡建造了好多這種房子,不需要太多設計,就像模板複刻一樣。
設計在這裡並不重要,可以說這是一項極簡主義工程,展現了某種控制力,防止事情變得過於複雜。我這樣做只是為了避免情況惡化。我不是說我做得就很好,只是這樣可以防止情況變得更糟,避免這裡也像未來的城區一樣變得讓人大跌眼鏡。
人們說獲得了成功,意思都是一樣的,不管你做的是股票交易還是小型企業,成功標準都是一系列數字,即你能賣出去多少,人們沒有時間去質疑或者談論其他事情。現在你知道,那些作品都是某種公共欲望的產物,出自魔鬼之手,這個魔鬼只想填飽自己的肚子,滿足自己的欲望。那些人都只是犧牲品,只是這場盛宴上的過客。
就像你門牌上寫的,是種贗品(fake)?
沒錯,我會把它叫做贗品,因為無論古典還是當代,我們的價值觀都應與我們對現實的感知程度聯繫在一起,去分辨什麼是真實,什麼是贗品。
就像在你的作品裡什麼是新、什麼是舊一樣。
問題就在我們如何做出判斷,如何評價我們的價值標準。
數字似乎成了現在唯一的價值標準。 - 生活變得如此簡單,讓人覺得悲哀。突然之間,我們變成了自己世界的陌生人,我們對一個地方如此熟悉,但在那里我們卻是陌生人。
所以你才隨時隨地帶著照相機不停拍攝嗎?
就像看猴戲。你同情那些猴子,它們上竄下跳的到底為什麼呢?如果有人從天上往下看,他們也會有同樣的問題:這個笨蛋忙來忙去都在忙什麼呀?
那你為什麼不停地記錄?#
因為感覺和現實脫節了。無論你做什麼,都無法感覺到與人的聯繫,與理性和心智的聯繫。你無法真正理解任何事,總處在一個瀕臨瘋狂的邊緣狀態。
你的照相機就是你大腦和手的延長,對嗎?
拍攝本來應該能夠忠實記錄場景或真實的狀況,如距離、光線、位置等。但記錄下來的現象的意義在哪裡?怎麼才能拼接起來?是不是收集了所有事實之後,你就能找出意義,就能真正理解現實?
特別是有了數碼相機之後,我們一次可以拍幾千張照片。
是的。圖像越多,意義越少。
所以既沒有開始,也沒有終結,就像一種循環往復的可能性?
沒錯,重複兩次、三次、一百次之後,意義就自動消解了。
我第一次看到你的時候,我覺得你就像安迪?沃霍爾的兒子,隨時都在開槍掃射。
我覺得安迪?沃霍爾走在了時代的前面。那個年代沒有任何數碼設備,他需要克服技術上的缺陷,做絲網印刷作品的時候他必須讓工廠把圖案重複印刷一百遍,但今天只需要點一下鼠標就可以複製十億次。他沒有生在今天這個時代算是幸運,因為如果在今天,他不可能做出任何東西。他剛好趕在了時代的前面,這也是為什麼安迪?沃霍爾成其為安迪?沃霍爾
-
人類大腦運作的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思考變得過時,我們所做的只是接收和反應。你不必把事情搞清楚,在你搞清楚之前結果就已經出來了,你必須從媒體上獲知結果。
你寫東西嗎? -
我寫一些東西闡明我的態度。我覺得文字仍然是記錄的首要工具,這樣人們看了才會說,哦,那個人那時候的確說過那樣的話。我想給自己出難題,讓自己寫點兒東西,就像走路一樣有很多不同的方式。
同時保持製作和生產。
製作和生產沒什麼意思,做一個東西出來太慢,而且容易變成某種表演。
那有沒有什麼讓你感覺比較近的?
我的注意力主要不是放在藝術圈,而是在其他地方。
因為人類運轉各種社會結構評價全部是在一個非常限定的表演條件下完成的,它可以給你榮譽也可以讓你喪失榮譽,在這個問題上我沒有幻覺。我不太在意公眾的評價,我是公眾的一部分,所以我不在意對自己的評價
如果所有的人都在盲目地追求潮流時尚,這個世界會變得很無聊。生活是每個人走向自己的地方,在自己願意的心情中去做事情。做回自己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難的,因為經過如此多歷史的鬥爭、磨難、貧困以及思想的禁錮、教育的墮落、美學的衰敗,現實已是千瘡百孔。儘管做一回原來的自己很難,但也的確重要。
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所謂的好房子,都是在一個特定的複雜文化環境、特定的群體條件和特定的歷史時期,為某種目的去做的。
-
為什麼強調這個特定性文化和歷史限制呢,因為只有這個特定性和限制才能使所謂的 “好” 呈現出來。如果沒有了這個特定性和限制,換到另外一個地方,這個 “好” 的評價標準就會喪失。
-
所以說,一個好的建築可以是一條山道、一座橋梁,可以是一所農戶,或者是一個美術館。任何一個 “人造” 的東西,都具有人為的美的評價、合適的手段以及有效的努力,也就是所謂的人的判斷。這些不應限於造型手段,也不只是一種主觀意識形態意圖,很多建築師有這種企圖,這是一種層次很低的手法。
-
建築是人為層層合作建造出來的,單是內心的美好想法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建築是 “建造” 出來的,那麼建築如果只是停留在幻想階段,那就不是建築。之所以存在著這個願望和現實之間的差距,是由於多數建築師或者多數從事這個行業的人,缺乏良好的訓練和素養,他們幾乎不知道他們從事的是一個什麼樣的行業以及這個行業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
這是教育的失敗。就像一個從事航空設計的人,並不會根據自己的願望去把飛機做成什麼什麼樣,而是遵循制約去建造。當這些制約得不到最充分的尊重時,好的建築是不可能出現的。
-
房子蓋起來的這個過程還是有樂趣的吧?
實際上,煩惱是大於樂趣的,在大多數情況下,你並不能把你的想象真正地全部實現。儘管我為其做建築的人是比較自由的,只有相信自由的人會來找我做建築,即使是這樣,你仍然要面臨一個龐大的社會結構系統,你常常是一個預言者,而不是一個真正的、完全的實施者。這個過程要牽涉到投資人,牽涉到結構設計和施工過程,各種政策法規的轉換。 -
這個過程很複雜,在過程中你要消耗大量的精力,等它完成的時候,你已經不願意去想這件事情了,但你還是要想這件事情,否則你就會忘記這個痛苦了。但我說 “能做”,是指還能把幻想放在下一件事情上。下一個和上個是沒什麼太大差別的,耗到一定時候你會覺得不值得。做藝術和做建築是兩種困境。做建築,由於它本身有一個限定條件,那麼它的結果有一個相對完善的合理性,達到這一點,這件東西基本上是一個完善的東西;做藝術,是沒有這個完善的,每當它完善的時候,就是這個東西已經失去意義了,是你要重新顛覆它的時候了。所以說,做藝術的敵人是來自內部的。如果你願意妥協,你就是完善的。如果你不願意妥協,你永遠是支離破碎,不可能完善的。這是兩種意義上的抗爭。
-
“真實” 不需要尋找,“真實” 和 “事實” 都擺在那裡;“真” 有很多種人為層面,只需要文化認同。
當謊言和偽善成為一個社會的群體共識,我們將面臨體制性的原則喪失和判斷喪失。當基本原則和判斷都喪失了,美學就失去了依據。
- 每個東西都有一個群體意識形態,這個意思形態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表達了語言傳播一個狀態。
- 建築也是一樣的。你如果只用好或壞來評價,那麼你的評價是一個倫理評價或者道德評價,美學總是跟這個有關的。這個理由是重要的。這理由是從哪裡來的?這個理由顯然不應該是一個簡單的建築學的理由。普遍的哲學和倫理學正處在低迷的時期,社會不具有這種評價的體系,這是我們說其混亂的一個前提,在這個體系不存在的情況下,這個美學理由就很可疑。
- 所以我通常都回避去評價這樣一個問題,我只能說哪一個東西它相對這個時代來說是有效的,它不是美學上的好壞,沒有絕對的的標準;而哪些是無效的,或者不是我們,而是另外一個國家或時期該解決的問題。這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了。
* 如果我們尋求特定條件一定要尋求一個標準,那就是人的情感,人真實的認識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良好的判斷訓練。因為這些對人的生活發生了作用。
- 它是不是建築不重要,它始終對我們生活發生作用,因為我們利用它去對待他人,運用它去購買一件衣服,用它決定今天見誰不見誰。這個是有用的、有效的。
- 那麼遇到建築,我們把它的尺度放到一個選擇的問題上,就像我們選擇買這個不買那個,跟我們的經濟條件有關,與所處的時期有關,對物質的判斷也跟產品顯現的誘惑有關。世界是複雜的,尤其是今天,好像選擇更多,但是選擇還是要基於你的能力文化與社會所屬階層,從屬於你形成的一套情感方式、道德判斷。說得好像很虛無縹緲,但是這個選擇和判斷不能缺少。
是不是我們應該更遵循一下原始本能,而不是硬性地去建立什麼標準?#
這個話是對的,遵循原始本能,但什麼是本能?我們的本能還剩多少?經過了教育,一個孩子從一個具體的地方,不論是在哪個地方長大,從小學,中學,經過了若干老師教育,然後考過了一個什麼分數進入到清華,本能還剩下多少?
是不是你的本能就是他的本能?如果你的本能就是他的本能,這就是一個共享的東西。所以,我覺得這些都是問題。這些問題你可以說忽略不計,因為每個人都存在這個問題,但是談到一個民族的創造性、創造力的時候,談到一個時期的人的品質的時候,這些東西要起作用。他的熱情、他完成事務的能力、他所選擇的途徑,構成了那個歷史時期創作的一個特徵
是,你可以跟一個人談地球引力,你可以談蘋果從樹上掉下來,你也可以說,哦,彈跳的肌肉是怎麼樣的。但是你也可以強調絕對高度,你必須過了這個高度才能拿到獎牌,才能拿到獎金。
-
可另外一個人說,我打斷這個孩子的腿也不讓他去拿這個獎牌。這個世界確實存在著多重的角度和標準,存在著各種境遇的被迫。
-
學校有一種訓練的服從性規範方式,例如你要參加體操競技,你就是必須要把腿每天壓這麼多個小時。我覺得它是野蠻的、非人性的、愚蠢的訓練方式,因為它想簡單地達到一個效果,說你不壓這個腿就成不了這件事,它不管你為什麼要壓這個腿,壓腿的人對美學沒有任何興趣,反正只要別從杆上掉下來。
-
學校越來越像這麼樣的社會結構化一個東西,你不要掉下來,你掉下來會很難堪,掉下來會被淘汰,掉下來沒有人會接你。那麼就培養出了很多缺少人性的人,他們覺得自己進入到了一個比別人有優勢的環境當中,得意於大多數競爭者遠遠落後於自己,對不對?這種心態是很納粹的,實際上我覺得人都是一樣的。你開始不尊重人最基本的感情,然後你會聽從大學裡那些非常偽善的教授們的標準。
-
大多數教授是很慘的人,他們在現實中是沒有什麼能力的,這些人既沒有基本的情感也沒有行為能力,用繞口令般的態度背誦著一些奇怪的詞彙來混飯吃。
-
現在我們要得到信息在哪裡不能得到,卻要從他們嘴裡得到信息?但如果他是一個為人的榜樣 —— 哪怕只有一處是,他的教育也是有效的,如果不是這樣,他根本就不配當一個老師,他只是你生活中又多出的一个麻烦,因为你必须跟他度过一段时间。所以说教育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是通常很多人要拿这个话来说事,比例、尺度、材料、光线、空间的转换…… 但是这些人是不行的、很差的,我不愿意跟他们说这个,因为他们哪一个拎出来也不敢跟我说这个。
-
我觉得教育和其他情感是一致的,它是在那些情感判断之下的一个物质的反映。如果你没有一个良好的情感状态的话,这些都是很可疑的,不可能有绝对的尺度。生活可能更坏,我们可能必须处理灾难或者必须在困境当中。所以人类的生活不应是一个绝对状态,不是我们必须几室几厅多少平米,这些事情很可笑,因为快感跟这个无关,这是谁都知道的问题。
是不是说你强调那些很技术性的东西,空间、尺度等等,跟快感无关,跟令人兴奋的东西无关?
人选择的可能性太多了。因为我们已经选择性走出野蛮原始本能了,就是说越来越多选择的可能性,越来越多的可能不再尊重过去的原则。
什么是文明,就是你的物质障碍越来越少,但是你的内在永远是一样的。过去可能相对不文明一些,需要借助礼仪或者原始文化图腾来完成这个事情,那么今天我们得靠自己的一种悟性或者品格来完成。
那么现在,要完成这个过程需要对经验进行积累,需要提供一套标准,它不会凭空出现。比如说可能我们判断的标准是从我们学建筑的一个最粗浅的尺度空间来的。你觉得我们在最俗的这种教育里面,学了这些东西,它们对我们理解和认识世界是一种帮助的过程吗?
是有效的,但是它应该不断地强调它的不完善性。因为你可以试想一下,你若给一个情感体系不完整的人训练出一套很完整的打法,这是很危险的;你把一把磨得很快的刀递给一个没有判断力的人,你不如不要教他。好的教育应该是完整的。所谓完整性就是说它的各种需求都能同时得到互相之间的支持,否则它会变得偏失,变成一个不平衡的器物。
对建筑有兴趣就进来做建筑。你是怎么看这一现象的?你觉得艺术家作建筑有没有一些优势或者弊端呢?
通常来说,建筑的思考是不需要建筑师来做的。过去也不是必须这样的。建筑师这个词是西方的一个关于社会分工的词汇。
- 建筑在中国就是一套木匠的成规在那儿,因为最全面的关于建筑在那个时期的最好的可能性已经被定下来了。它跟材料以及它的伦理有关,那是一个固定的规制,像一盘棋似的是有定式的。其他的工艺、细节是根据你的状态,根据当地的环境不断地发生变化,是在它大的这个体系下派生出来的变化。像中国家具一样,南北方的家具在情趣上有变化,但是在逻辑上是一样的。
在工业革命后出现了摩天大楼,在结构上需要更大强度的建筑,这种建筑同样会出现一种结构上的模式。它没有什么太多其他的可能性。它需要面对城市的密度、交通等综合利用、共同生存的可能性,但是我并不觉得这是些很复杂的问题。实际上你走到一个村庄,看到农民盖的一些房子,也运用了许多建筑元素,而且常常比建筑师运用得更加合情合理一些,比如说因为贫穷所产生的美学,由于实用性和临时性,由于廉价、挪用或者是借用而产生的考虑,这些实际上都是很重要的建筑因素,但是学院里并不会教你这些。他们教授的是如何做五星级饭店的大厨,但是任何一个婆婆媳妇都能做出一道不比饭店差的菜,哪怕只是后院摘几片菜叶,或者是家里没油用水煮的,都可能是一道绝好的菜。为什么到今天发展得这么变态 —— 必须得是五星级宾馆端上的菜才叫菜?那就是在蒙事儿呢。我觉得整个学院的教育都是一个阴谋,它就是说:你家你妈做的叫什么菜啊!
人选择的可能性太多了。因为我们已经走出原始野蛮了,就是说越来越多选择的可能性,越来越多的可能不再尊重过去的原则。什么是文明,就是你的物质障碍越来越少,但是你的内在永远是一样的。过去可能相对不文明一些,需要借助礼仪或者图腾来完成这个事情,那么今天我们得靠自己的一种悟性或者品格来完成。
-
那么现在,要完成这个过程需要对经验进行积累,需要提供一套标准,它不会凭空出现。比如说可能我们判断的标准是从我们学建筑的一个最粗浅的尺度空间来的。你觉得我们在最俗的这种教育里面,学了这些东西,它们对我们理解和认识世界是一种帮助的过程吗?
是时效有效的教育机构,但是它应该不断地强调它的不完善性。因为你可以试想一下,你若给一个情感体系不完整的人训练出一套很完整的打法,这是很危险的;你把一把磨得很快的刀递给一个没有判断力的人,你不如不要教他。好的教育应该是完整的。所谓完整性就是说它的各种需求都能同时得到互相之间的支持,否则它会变得偏失,变成一个不平衡的器物。
我们前阵子听说像贺兰山房,就是找了一块地方,请了一些艺术家去做了一组建筑。也就是说现在在中国有许多不是学建筑出身的人,许多其他行业的人,对建筑有兴趣就进来做建筑。你是怎么看这一现象的?你觉得艺术家作建筑有没有一些优势或者弊端呢?
通常来说,建筑的思考是不需要建筑师来做的。过去也不是必须这样的。建筑师这个词是西方的一个关于分工的词汇。建筑在中国就是一套木匠的成规在那儿,因为最全面的关于建筑在那个时期的最好的可能性已经被定下来了。它跟材料以及它的伦理有关,那是一个固定的规制,像一盘棋似的是有定式的。其他的工艺、细节是根据你的状态,根据当地的环境不断地发生变化,是在它大的这个体系下派生出来的变化。像中国家具一样,南北方的家具在情趣上有变化,但是在逻辑上是一样的。 -
在工业革命后出现了摩天大楼,在结构上需要更大强度的建筑,这种建筑同样会出现一种结构上的模式。它没有什么太多其他的可能性。它需要面对城市的密度、交通等综合利用、共同生存的可能性,但是我并不觉得这是些很复杂的问题。实际上你走到一个村庄,看到农民盖的一些房子,也运用了许多建筑元素,而且常常比建筑师运用得更加合情合理一些,比如说因为贫穷所產生的美學,由於實用性和臨時性,由於廉價、挪用或者是借用而產生的考慮,這些實際上都是很重要的建築因素,但是學院裡並不會教你這些。他們教授的是如何做五星級飯店的大廚,但是任何一個婆婆媳婦都能做出一道不比飯店差的菜,哪怕只是後院摘幾片菜葉,或者是家裡沒油用水煮的,都可能是一道絕好的菜。為什麼到今天發展得這麼變態 —— 必須得是五星級賓館端上的菜才叫菜?那就是在蒙事兒呢。我覺得整個學院的教育都是一個陰謀,它就是說:你家你媽做的叫什麼菜啊!
* 我欢你”,我就只要说 “我很喜欢你”,而不必去引用一句莎士比亚的诗去表达我的情感。理性表达表达是宇宙宏观角度两条线相交线却不平等
我不认为那是技巧性的问题,只因它对我来说没有用处。如果我的一个眼神和一个动作可以表达我的情感的话,我不必去说我很有学问。我觉得大多数人只有虚假的成分,没有这个学问。如果今天只需要直白地去表达这个情感,我没必要绕这个圈子。人要直接地把自己要说的话说得清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没虚伪到要把话说得更漂亮,我只需要传达我的用意。
写博客,在这样小小的空间里你觉得它能有多大的作用?
互联网是有史诞生起以来,人类脱离猴子从树上跳下来以后,遇到的最好的一个桃子。它使个人真正获得了解放,从旧的体系、传统的信息控制中解放出来。信息的自由获取和自由表达是今天的特征,有了互联网,人作为个人存在才真正开始了。什么是个人?个人是你以独立自主的方式获取信息,发表见解,这是人存在的基本特征。技术的发展跟人权、自由言论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尤其是在一切都比较简陋的社会里,互联网的信息墒流动性角色是不可低估的。
你是一个很有正义感的人吗?
社会上传播的很热门的信息,你一般会作出回应吗?
每一个人对一条线是直的还是倾斜的,对尺度是长是短,都会有自己的判断,只是有些人对这些更敏感。当一个社会混淆这些判断的时候,那就不是人间,是鬼域。
你曾经说,如果要在你的墓碑上刻上一行字,应该写的是 “一个经典的人格分裂者,他代表了那个时候的所有时代文化表达缺陷”,为什么要这样形容自己?
一样光鲜靓丽,一样风度翩翩,一样风流倜傥。不同的是,这里不可能有一个安迪,一个来自普通平民家庭的巨星及其所附带的价值取向和人性光泽。
面对一天比一天更为陌生的世界,他无休止地述说着一个冷淡的故事:“警惕你所想要得到的,它们真的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