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leaf

leaf

It is better to manage the army than to manage the people. And the enemy.
follow
substack
tg_channel

易錯性,反身性與人類不確定性原理

索羅斯投資理論

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猶太裔,1930 年生於匈牙利,畢業於倫敦經濟學院,1956 年前往美國發展,1969 年成立量子基金,取得成功。後續成立了系列基金會,致力於開放社會和慈善事業。簡評:Soros 是一名傳奇人物,幼時有逃難經歷,生存本能刻進他的對沖操作;求學中受波普爾的影響,變得喜愛哲學,得以從整體上認識市場經濟(機制)的不足,交易中利用對手的錯誤來賺錢;他的交易,不可以模仿,只可以學習和欣賞,有著鮮明的個人風格。

簡評:Soros 是一名傳奇人物,幼時有逃難經歷,生存本能刻進他的對沖操作;求學中受波普爾的影響,變得喜愛哲學,得以從整體上認識市場經濟(機制)的不足,交易中利用對手的錯誤來賺錢;他的交易,不可以模仿,只可以學習和欣賞,有著鮮明的個人風格。

image

1、(《金融煉金術》)我確定地寫道:“這本書代表了我一生的奮鬥。”

2、反身性的概念其實很簡單:在任何包含有思維參與者的情景中,參與者的思想和現實情況之間存在著一種相互影響的關係。

3、傳統的符合真理的理論認為,知識是用真命題表達的:當且僅當 x 所描述的事實會真實發生時,x 命題才是真的。這樣的事實必須獨立於該命題,才能構成真實可信的判斷。

評:更準確的說法是,事實至少不會受該命題影響。

又評:在社會領域,又恰恰相反,命題和事實始終相互影響。且,影響了事實的命題才是好命題。而,好命題不一定為真。

4、參與者對於事實認知的不完善導致他們的行為可能造成無法預期的後果。

5、這本書中會詳細地列舉很多具體實例來討論流行傾向是如何證明其自身的有效性的。一旦超過了某一個極限,這種不斷自我證明的反饋循環就變得難以維持了。

6、我們對於世界的看法是真實世界的一部分 —— 我們是參與者。

7、“人類不確定性原則”。此原則認為,人們對於他們生活的世界的認識是不可能同時滿足真實性、完整性和連貫性的。

8、我認為平衡理論適用於金融市場本身就是一種錯覺。這個理論來源於它在自然科學中的成功,所以經濟學理論試圖模仿牛頓力學。它試圖在平衡狀態下建立普遍有效的範式,只要確保其分析是限定在物質世界,沒有其他的干擾參與,它在廣義上就是成功的。

9、信貸不能僅僅被看作是反映底層的供求關係,因為它是塑造供求關係的活躍因素。

10、在純交換中,平衡有著確定的定義,即明確的市場價格。當它運用於金融市場時,平衡更加變成了一個理論中的概念。

評:現實並不總平衡,金融市場常常極端。這不妨礙有平衡感、平衡觀、平衡思維。

社會學中,社會化(現代英語;或socialisation - 參見拼寫差異)是內化社會規範和意識形態的過程。社會化包括學習和教學,因此是 “實現社會和文化連續性的手段”。 [ 1 []](https://en.m.wikipedia.org/wiki/Socialization#cite_note-Clausen-1) : 5  [ 2 []](https://en.m.wikipedia.org/wiki/Socialization#cite_note-2)[](https://en.m.wikipedia.org/wiki/Norm_(social) "規範(社會)")

社會化與發展心理學和行為主義密切相關。[[3]] (https://en.m.wikipedia.org/wiki/Socialization#cite_note-3) 人類需要社會經驗來學習其文化並生存下去。[[ 4 ]] (https://en.m.wikipedia.org/wiki/Socialization#cite_note-4)

社會化本質上代表了整個生命歷程中的學習過程,對成人和兒童的行為、信仰和行動有著核心影響。[[5]] (https://en.m.wikipedia.org/wiki/Socialization#cite_note-5) [[ 6 ]] (https://en.m.wikipedia.org/wiki/Socialization#cite_note-Cromdal2006-6)

社會化可能導致理想的結果 —— 有時被稱為 “道德”—— 就其發生的社會而言。[[7]] (https://en.m.wikipedia.org/wiki/Socialization#cite_note-7) 個人觀點受到社會共識的影響,通常傾向於社會認為可接受或 “正常” 的觀點。社會化只能部分解釋人類的信仰和行為,認為 [主體](https://en.m.wikipedia.org/wiki/Agency_(sociology) "機構(社會學)") 不是由其環境預先決定的白板;[ 8 []](https://en.m.wikipedia.org/wiki/Socialization#cite_note-8)[科學研究提供證據表明,人們受到社會影響和基因](https://en.m.wikipedia.org/wiki/Genetics "Genetics") 的雙重塑造。[ 9 []](https://en.m.wikipedia.org/wiki/Socialization#cite_note-9) [ 10 []](https://en.m.wikipedia.org/wiki/Socialization#cite_note-Carlson-10) [ 11 []](https://en.m.wikipedia.org/wiki/Socialization#cite_note-11) [ 12 []](https://en.m.wikipedia.org/wiki/Socialization#cite_note-12)[](https://en.m.wikipedia.org/wiki/Nature_versus_nurture "自然與培育")

遺傳學研究表明,一個人的環境會與其基因型相互作用,從而影響其行為結果。[[13]] (https://en.m.wikipedia.org/wiki/Socialization#cite_note-13)

這是個人學習其自身社會文化的過程。

在認識論中,更具體地說,在知識社會學中,反身性是指因果之間的循環關係,尤其是人類信仰結構中嵌入的因果關係。當原因和結果在分層或複雜的社會關係中影響反身主體時,反身關係是多向的。當認識論包含宗教時,這種關係的複雜性會進一步增加。

在更廣泛的社會學(起源領域)中,反身性是指一種自我參照的行為,其中存在引發了審視,通過這種審視,思維行為 “轉向”、指代並影響引發行動或審視的實體。它通常指主體識別社會化力量並改變其在社會結構中地位的能力。低水平的反身性會導致個體很大程度上受到其環境(或 “社會”)的影響。高水平的社會反身性將由個體塑造自己的規範、品味、政治、欲望等來定義。這類似於自主性的概念。(另請參閱結構和機構和社會流動性。)

在經濟學中,反身性是指市場情緒的自我強化效應,即價格上漲會吸引買家,而買家的行為又會進一步推高價格,直到這一過程變得不可持續。這是一個正反饋循環的例子。同樣的過程可以反向運行,導致價格災難性暴跌。反身性反思性通常指在研究過程中審視自己的信念、判斷和實踐,以及這些信念、判斷和實踐如何影響研究。如果立場性指的是我們所知道和相信的東西,那麼反思性則指的是我們利用這些知識做什麼。反思性涉及質疑自己認為理所當然的假設。本質上,它涉及引起人們對研究者的關注,而不是 “掩蓋” 研究者並假裝研究者沒有產生影響。它需要開放態度,並接受研究者是研究的一部分(Finlay 1998)。

反身性與 “反思性” 不同:所有研究者都會思考並判斷他們的數據(例如,“數據是否表明可以得出某個結論?”);而反身性則退後一步,審視做出判斷的人(“我是否是那種傾向於相信數據表明這個結論的人?”)。不同的研究傳統對反身性和立場性有不同的看法。實證主義在試圖模仿自然科學方法時,採用了第三人稱敘述,創造了價值中立研究的神話。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實證主義研究者未能反思數據或他們缺乏反身性;他們可能對自己的立場進行了長期而深入的思考,但接受了不談論它的慣例。在更具解釋性的方法中,可能會鼓勵討論反身性,特別是在論文等較長的、更個人化的文件中,儘管對於這種討論應採取的形式尚無一致意見。

反思性帶來了困境和挑戰。這些問題通常在研究者和被研究者在背景知識、行為和基本信念方面存在很大差距的情況下得到明確解決,但應該成為所有研究的普遍考慮。個人立場越來越多地被置於更廣泛的背景中,即社會身份中,因此,在與不同性別、種族、年齡或性取向的人的訪談中建立融洽關係比表現出自己思想開放和不帶偏見的態度更為重要;無論你做什麼,總會有更深層次的東西決定你的互動。反思性檢查應該超越研究項目中的行為,並考慮更廣泛研究學科的立場。這可以涵蓋在問題定義中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哪些研究問題往往被包括或排除,是否存在限制性的主導範式,甚至是自由主義正統或文化相對主義,其中 “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和位置性一樣,對反思性的討論被批評為自戀和自我放縱,重要的是要記住,讀者對研究者的興趣可能遠不如研究者。對反思性的討論還可能導致一種麻痹(Johnson and Duberley 2003),因為每個判斷都嵌套在層層的個人和學科參考框架中。解決這些困難的一種方法是將反思性的討論帶回到研究中的特定問題上,研究者可能希望舉例說明解釋模式,而不是描述每一個反思性判斷。反思性應該被視為一種美德,而不是一種惡習。Winter(1989)將研究比作偵探故事,偵探通過破案來了解自己。這個比喻是在行動研究的背景下提出的,但無疑是對反思性判斷的人文主義性質的更廣泛評論。

1、徹底可錯性思想#

人類對置身其中的世界的認識,與生俱來就是不完整的,亦即人們的思維與客觀實在之間永遠存在著扭曲,世界上不可能有人掌握了終極真理。

所有人類心靈的建構,不論建構局限在我們思維深處或表現為各種學科、各種意識形態或各種體制,都是有缺陷的。這裡的有缺陷不是可能 “可錯”,而是肯定 “可錯”。

如果承認客觀實在與我們對實在的認識之間永遠存在著差距(扭曲),那麼對這種差距及影響的認識將具有重要的意義。這種觀念表明,即使在自然科學中,要絕對把思維和實在區分開來是不可能的,特別是對社會現象的認識來說尤其如此。進而應該認識到,人們的思考一般具有雙重作用:

  • 一方面總在一定程度上,被動地反映了思考活動所要尋求理解的實在
  • 而另一方面,思考的結果也會或多或少成為實在本身的組成成分

因此,對於人的認識來說,絕對反映客觀實在的知識是不存在的。

徹底可錯性觀念有非常積極和啟示性的一面,它打開了我們批判理性思維的大門,隱喻了我們對客觀實在的認識有無限的空間,我們的思維或社會有無限改善和發展的餘地。而在實際行動中,可錯性觀念鼓勵我們尋找每一個情境的缺陷,找到缺陷之後從中受益。

儘管金融投資家們無數次試圖使用模型、理論來推演市場的發展,但是 “為了能把接觸到的信息減少到能夠處理的程度,不得不需要借助各種技巧,這些技巧扭曲了所要處理的信息,甚至會把現實變得更為複雜,認識的難度也加大了”。因此,我們會發現這樣一個事實,即便是再經典的定價理論、再有力的指標,在實際投資的過程中,更多的是充當 “參考值” 的角色,它們無法與最終的事實完全契合,這就是可錯性思想的現實之處。

因此,徹底可錯性理論的第一要義在於,勇敢承認了錯誤發生的常態性,錯誤是一種常態,是不可避免的事實。

人的認識天生就不完美,因為人本身就是現實的一部分,而局部是無法完全認識整體的。人類大腦處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實際上需要處理的信息卻是無限的。我們並不真正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同時,人們對世界錯誤的認知也同樣會對世界產生影響,兩者並非完全獨立。

回到頂部 (go to top)

2、反射性理論#

反射性理論指的是投資者與金融市場的互動關係,投資者根據自己獲得的資訊對市場的認知形成對市場的預期,並付諸行動,這種行動改變了市場原有的發展方向,就會反射出一種新的市場形態,並繼續改變金融市場的走向。

可以說,在人們活動的政治、經濟、歷史等諸多領域中,都普遍存在著這樣一種反射性的關聯。

具體來說,反射性有兩層含義:

  • 其一,目前的偏向會影響價格
  • 其二,在某種情況下,目前的偏向也會影響基本面,使得市場價格變化進而導致市場價格的進一步變化

市場並非永遠都是正確的,從市場價格對未來趨勢的反映這個角度而言,市場往往總是錯的。這種錯誤所起的作用是雙向的,

  • 一方面,導致市場參與者對市場預期的認識產生了偏差
  • 另一方面,這種偏差也影響了他們的投資活動,從而造成了他們對市場發展趨勢的錯誤判斷

也就是說,不是現在的預期符合將來的情況,而是現在的預期造成了今後發生的事情。

市場參與者對市場的認識天生具有某種缺陷性,這種缺陷性的認識與實際發生的事情之間存在一種相互聯繫,二者沒有完全的獨立性,而是相互作用、互為決定的,不存在任何對應和對稱。

通過這種雙向聯繫,參與者的思想與他們所處的境況、所經歷的事件相互影響,相互塑造,形成一種變幻莫測的動態關係。

由於投資者不可能獲得完整的資訊,且投資者會因個別問題影響其對市場的認知,令投資者對市場預期產生不同的意見,這種不用的意見即為 “投資偏見”,投資偏見是金融市場的根本動力。當投資偏見零散的時候,其對金融市場的影響力是很小的,當投資偏見在互動中不斷強化並產生群體影響時就會產生 “蝴蝶效應”,從而推動市場朝單一方向發展,最終必然反轉。

人們一旦開始參與到對某種現象的思考中,這種現象的決定性因素就不僅僅是現象本身了,還包含了人們的觀點。所以,現象的發展過程不是從一個事件到另一個事件的直接跳躍,而是從事實到觀點,再從觀點到事實。

認識和現實的雙向回饋造成了一種過程的發生:

  • 先是自我強化、 不斷發展
  • 然後出現鼎盛時期
  • 接著是情況惡化,呈帥跌之勢
  • 最後是大崩潰

關於反射性原理,舉兩個工作和生活中的例子。

假如現在有一個水杯,由於刮了一陣強風,杯子搖搖晃晃即將掉下桌子,這時候你預見到了這個杯子掉落的趨勢,過段伸出手扶助了杯子,阻止了可能發生的杯子掉落事件。從結果上,因為你的預期改變了事件的最終結果。因此可以這麼說,是杯子即將要掉落的這個預期,阻止了杯子掉落這件事。

3、不確定性原理#

傳統的科學方法論十分強調科學研究與確定性的關係,確定性完全成了判斷科學和真理標準的特徵。在哲學意義上,這一思想則表現為:只有能夠判斷為真或假的陳述才是有意義的,而不真或不假(不確定)的陳述是沒有意義的。

但是在實際的工作、投資、生活中,不確定現象處處可見,它並不是什么神秘莫測的新現象,本來就根植於常理之中。

傳統的真理體系只是強調陳述的真或假兩類範疇,但對於一個包含了具有思考能力的人參與的世界來說,這個體系是不夠的。必須承認另一類真理範疇,這就是真實價值要視其影響而定的不確定性陳述或反射陳述。即所謂的第三類真理,反射現象構成真理概念的重要意義是:事實未必構成判斷真理的唯一標準。

傳統看法認為,陳述與事實是否相符是判斷真假的依據,但如果了解反射意義上的真理觀,則可認識到陳述是否與事實相符,可以有兩種方式達到:

  • 既可以是提出真確的陳述
  • 但也可以通過陳述去影響事實

卡爾波普在《開放社會及其敵人》中論述,經驗性的認知不可能是絕對確定的,即使是科學原理也不能完全沒有一絲疑義地被證實,而只能通過檢驗來證偽。即一個失敗了的檢驗就足以證偽,而再多的確認性例證也不能夠完全證實。科學原理的特徵是假定性,其真實性要能經受證偽的檢驗。

人的思想是最容易變化的,因此,凡有人參與的一切事件都具有一種因為人的易變性而不確定。簡單的確定性系統(一大堆理性的人)可以產生看起來是隨機的過程(變幻莫測的投機市場)。

4、盛衰理論#

  • 1、初始階段:這一時期,金融市場的未來發展趨勢還沒有完全確定。流行趨勢和流行偏見彼此作用,互相補充
  • 2、自我強化階段:此時的趨勢已經確定。隨後大家紛紛跟風,於是這種確定後的趨勢會被加強,並開始自我強化。隨著流行趨勢和人們偏見的彼此促進,偏見對趨勢的影響力日益加強。由此,偏見的作用力愈來夸大,發展到一定程度時,不平衡狀態就產生了
  • 3、考驗階段:偏見和實際情況的差距越來越大,由此,市場發展趨勢和人們的偏見可能會受到外界各種各樣的衝擊,這一時期就是對趨勢和偏見的考驗階段
  • 4、加速階段:如果這些考驗過後,趨勢和偏見依然和開始一樣存在,那就表明它們能經受住外界的衝擊,從而加強了它的可信度
  • 5、高潮階段:隨著事態的發展,事實真相逐漸顯現出來,認識和現實之間開始出現差距,裂縫也在拉大。此時,人們的偏見也越來越明顯了。這段時間是真相大白時期,事態的發展基本達到的頂峰
  • 6、衰落階段:頂峰時期過後,就像反射一般,由於自我強化的作用,必定會促成趨勢的反轉。事態開始走向與原來相反的方向,出現連續上漲或連續下跌的態勢

5、大起大落(榮枯相生)理論#

榮枯相生就是開始是自我推進,繼而難以維持,最終走向對立面。觀念有缺陷的個體投資者使市場對他們的情緒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也就是說投資者使自己陷入了某種盲目的狂躁或類似於獸性的情緒之中,這就是羊群效應。

市場的不確定因素越多,隨波逐流於市場趨勢的人也就越多。而這種瞬時而動的投機行為影響越大,局面也就越不可確定。投資之道其實就是在不穩定狀態上押注,搜尋超出預期的發展趨勢。

  • 一、我們並不真正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即易錯性
  • 二、我們對世界的了解並不符合真實情況,即反身性

偏見持續一段時間後,會形成一種市場的主流力量,因而令走勢與現實差距愈來愈大,從而造成更大的羊群效應。以此模式反復膨脹一段時間後,當偏差大得過分明顯時,泡沫將會破滅並回歸現實。

全文:可錯性、反身性和人類不確定性原則我很榮幸《經濟方法論》雜誌的編輯們創辦了這個特刊......

介紹#

我很榮幸《經濟學方法論》的編輯們創作了這個關於反身性的專題,並邀請我和一群傑出的學者來投稿。

當然,我不是反身性的發現者。早期的觀察引用家們已經認識到它,或者至少是它的某些方面,但通常使用不同的名稱。奈特(1921 年)探討了風險與不確定性之間的區別。凱恩斯(引用 1936 年,第 12 期)章)將金融市場比作選美比賽,參賽者必須猜出誰是最受歡迎的選擇。社會學家默頓(引用 1949)年)撰寫了關於自我實現的預見、意外後果和來自大眾效應的文章波普爾在_《歷史主義的貧困_》(1957 年,第 5 章)中談到了 “俄狄浦斯效應”。

我自己的概念框架起源於 1950 年代末我在倫敦經濟學院讀書的時候。我提前參加了一年的期末考試,所以在獲得學位之前我還有一年的時間。我選擇我的導師,我選擇了波普爾,他的著作是_《_公開其社會敵人》(引用 1945 年發生的一系列事件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波普爾的另一部巨著_《科學發現的邏輯_》(1935 年)以英文出版,名為_《科學發現的邏輯》_(1959 年),他認為經驗真理的可能性被確定為絕對相等。即使是科學邏輯也不能懷疑地被證實:它們只能通過測試來伪證。一次失敗的就證明伪證,但再多測試的符合情況也驗證被證實。科學動機總是假設性的,其有效性無仍然可能被證明是假的。

在閱讀波普爾的同時,我也在研究經濟理論。波普爾強調不完美理解,而經濟學中完全競爭理論則假設完美知識,兩者之間的矛盾讓我深感震撼。這讓我開始質疑經濟理論的假設。我用自己的可錯性和反身性原則取代了理性預期和有效市場的假設。

大學畢業後,我開始從事金融市場概念工作,在那裡我在大學裡學到的經濟理論用處不大。奇怪的是,我在波普爾影響下發展的框架為我提供了更有價值的建議。當我忙於賺錢的時候,我並沒有失去對哲學的興趣。

1987 年,我出版了我的第一本書_《金融煉金術》。_在那本書中,我試圖解釋我對金融市場看法的哲學基礎。這本書引起了一定的關注。對沖基金行業的許多人都讀過這本書,商學院也教授這本書。但是和後來的書籍(索羅斯、引用 1998 年引用 2000 年)年發表的我的理論並沒有給大學經濟學留下什麼印象。人們普遍認為我的理論只是個在商業上取得成功的人的自負,因此誇為的。由於我的理論在很大程度上模擬器被學術界重視,我開始認為自己是一次失敗的越野 —— 我甚至做了一個題為 “失敗的越野再次嘗試” 的演講。

2008 年金融危機改變了這一切。我對反身性的理解使我能夠預見危機,並在危機來臨最終時應對臨時危機(索羅斯,引用 2008 年、2009 年)。當危機的餘波從美國傳播到歐洲在世界各地時,它使我能夠比大多數人更好地解釋和預測事件(索羅斯,引用 2012 年)。捍衛危機凸顯了正統經濟理論的缺陷(索羅斯,引用 2010 年)隨著人們了解傳統經濟學的失敗程度,人們對反身性的興趣強烈。

因此,本期《經濟方法論》恰逢其時。在經濟學正變革時期,雖然一些經濟學家會堅持市場效率和理性的理念拯救生命的最後,但許多其他經濟學家卻渴望尋求其他方法。

在本文中,我將闡述我目前的想法。在第二部分中,我一般性地解釋了可錯性和反身性的概念。在第三部分中,我將討論我的社會科學概念框架尤其是經濟學的影響。在第四部分中,我將描述如何評估金融市場的概念框架,特別是提到的金融泡沫和正在發生的歐元危機。然後,我將總結一些關於社會科學需要新範式的內容想法。

可錯且反身性#

我在闡述我的概念框架時遇到了個奇怪的問題。框架處理的是思考與現實之間的關係,但參與者的思考是他們必須思考現實的一部分,這使得這種陷入循環復往。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所以我必須在各自其中一點投入。這使得當我用語言表達我的想法時,它們不如在我的思想中發出聲音。我不是唯一一個受到這種困難影響的人,但我覺得有必要提醒讀者,這一部分將比它應該更複雜、更不優雅;本文的其餘部分不旅行。

我的概念框架建立在兩個相對簡單的命題之上。第一,在有思考的參與者的情況下,參與者對世界的看法永遠不會與實際情況完全對應。人們可以獲得普遍事實的知識,但在制定理論或形成整體觀點時,他們的觀點必然存在偏見或不一致,或兩者兼而有之 **。** 這就是_可錯性原則_。

第二個命題是,這些不完美的觀點可以通過參與者的行為影響相關的情況。例如,如果投資者相信市場是有效的,那麼這種信念將改變他們的投資方式,進而改變他們的參與程度市場的產權(儘管不一定能讓它們提高效率)。這就是_反身性原則_。

這原則就像連體佈局一樣割裂,但可錯性是第一個:沒有可錯性就不會有身體性。這兩個原則在現實世界中都可以觀察到。所以,當批評我的時候人們說我只是在陳述一個事實的時候,他們說的是 —— 但只是在一定的編程是對的。我選擇的那麼有趣,是因為它們與經濟理論的一些基本原則相矛盾。我值得關注的概念框架,不是因為它是一個餘項新發現,而是因為像反身性這樣的常識性的東西卻被經濟學家敏銳地重視了。經濟學領域沒有忽視物理學家的力量來消除反身性的相關不確定性,以形成牛頓的普遍有效的同時,經濟學家給自己設定了一個不可能的任務。性與反身性相關的不確定性是人類所固有的。為了說明這一點,我將這兩個概念統稱為_人類自願原則_。

易錯性#

我們生活的世界非常複雜,超出了我們的理解能力。現實極其複雜,迫使我們訴諸各種簡化方法:努力、二分法、隱喻、決策規則和道德準則,僅舉了幾個例子。心理構造具有自身的(優勢)存在,使情況進一步複雜化。

大腦的結構是另一個容易犯錯誤的根源。腦科學的最新進展開始於大腦如何運作提供一些看法,並證實了大衛休謨的看法,即理性是熱情的奴隸。切除肉體的脊髓或理性的想法是我們想象出來的。大腦受到數百萬種感官暗示許多轟炸,但有意識地只能同時處理七八個主題。這些突發需要在巨大的時間壓力下進行壓縮、排序和解釋;錯誤和扭曲是不可避免的。腦科學為我的論點提供了新的視角,即我們對所生活的世界的理解本質上是不完美的。

在我們試圖理解自然和社會現象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錯誤提示,但社會科學與物理科學之間的區別並不一定會出現錯誤。相反,正如第 3 節將進一步討論的那樣,這種情況區別源於這樣一個事實:在社會系統中,可能出錯的人類不僅是科學觀察者,而且是系統本身的積極參與者。這就是社會系統具有反身性的原因。

反身性#

反身性的概念需要進一步解釋。它只適用於有思考參與者的情況。參與者的思考有兩個功能。一是理解我們生活的世界;我稱之為_認知功能_。二是影響世界並促進參與者的利益;我稱之為_操縱功能_。我使用 “操縱” 一詞來強調意向性。

這兩種功能將參與者的思維(主觀現實)和實際情況(客觀現實)以相反的方向聯繫起來。在認知功能中,參與者扮演被動觀察者的角色:因果關係的方向是從世界到思想。在操縱功能中,參與者扮演主動角色:因果關係的方向是從思想到世界。這兩種功能都容易出錯。

當認知功能和操縱功能同時運行時,它們可能會互相干擾。如何干擾?通過剝奪每個功能所需的獨立變量來確定因變量的值。** 一個功能的獨立變量是另一個功能的因變量,因此兩個功能都沒有真正獨立的變量 —— 這種關係是循環的或遞歸的。** 這就像一種夥伴關係,每個合作夥伴對對方的看法都會影響他們的行為,反之亦然。

缺乏獨立的真理標準#

如果認知功能獨立運作,不受操縱功能的干擾,它就能產生知識。知識由真實的陳述來表示。如果陳述與事實相符,則陳述為真 —— 這就是真理對應論告訴我們的。但如果有操縱功能的干擾,事實就不再是獨立的標準,因為陳述可能是操縱功能的產物。

考慮 “正在下雨” 這個陳述。該陳述的真假取決於是否真的在下雨。無論人們是否相信正在下雨,都無法改變事實。代理可以在不受操縱函數干擾的情況下評估該陳述,從而獲得知識。

現在考慮 “我愛你” 這句話。這句話是反身性的。它會對說出這句話的人的感情對象產生影響,而接受者的反應可能會影響說出這句話的人的感受,從而改變他或她的原始陳述的真實性。

自我參照#

反身性與說謊者悖論有某種相似性,說謊者悖論是一種自指性陳述。“這句話是假的” 是自相矛盾的。如果這句話是真的,那就意味著它是假的,但如果它是假的,那就意味著它是真的。伯特蘭・羅素通過將自指性陳述放入單獨的類別並宣布它們毫無意義來解決這一悖論。

邏輯實證主義是哲學中一個重要的流派,它繼承了羅素的思想,禁止使用自指性陳述。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在_《邏輯哲學論》_中將這一綱領推向了邏輯結論,最後他得出結論,他開始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實踐中,不可能避免使用自指性或反身性陳述。因此,認知功能無法產生代理做出決策所需的所有知識;他們必須在不完善的理解基礎上採取行動。雖然操縱功能可以對世界產生影響,但結果不太可能符合預期。意圖和行動之間必然存在一些偏差,行動和結果之間也存在進一步的偏差。由於代理根據不充分的知識做出決策,他們的行動很容易產生意想不到的後果。這意味著反身性給代理的世界觀和他們所參與的世界都帶來了不確定性。

雖然波普爾所屬的維也納學派對自我指涉進行了廣泛的分析,但反身性卻沒有受到太多關注。這很奇怪,因為反身性會對現實世界產生影響,而自我指涉則局限於陳述領域。在現實世界中,參與者的思維不僅體現在陳述中,當然也體現在各種形式的行動和行為中。這使得反身性成為一種比自我指涉更廣泛的現象:它將思想領域與事件領域聯繫起來。伯特蘭・羅素以永恆的方式分析了說謊者悖論。但反身系統是動態的,隨著認知和操縱功能不斷相互追逐而展開。一旦引入時間,反身性就會產生不確定性和不確定性,而不是悖論。

認知和操縱功能之間的反身反饋回路將信念和事件領域聯繫起來。參與者的觀點影響但不決定事件的進程,事件的進程影響但不決定參與者的觀點。影響是連續和循環的;這就是將其變成反饋回路的原因。由於認知和操縱功能都容易出錯,因此信念和事件領域都存在不確定性。該過程可以從任一方向啟動,從觀點的改變或環境的變化開始。

現實的客觀方面和主觀方面#

反射性反饋回路尚未得到嚴格分析,當我最初遇到並試圖研究它們時,我遇到了各種困難。麻煩的主要根源在於思維是現實的一部分,而部分與整體的關係很難描述。思維不是直接可觀察的這一事實進一步增加了複雜性;因此,反射性的定義將比概念本身複雜得多。這個想法是存在一個連接思維和現實的雙向反饋回路。主要反饋是在參與者的觀點和事件的實際進程之間。但是,如果是不同參與者的觀點之間的直接雙向互動呢?如果一個孤獨的個體問自己是誰,她代表什麼,並根據自己的內部反思改變自己的行為,那又如何呢?

為了解決這些困難,我建議區分現實的客觀方面和主觀方面。思考構成了主觀方面。它發生在參與者的私人頭腦中,無法直接觀察到;只有它的物質表現才是可觀察的。客觀方面由可觀察的事件組成。換句話說,主觀方面涵蓋了參與者的思考,而客觀方面則表示所有可觀察到的事實,無論是在外部世界還是在大腦內部。

自由意志與決定論#

客觀現實只有一個,但主觀觀點的數量與思考參與者的數量一樣多。觀點可以分為不同的群體,如懷疑者和信徒、潮流追隨者和反對者、笛卡爾主義者和經驗主義者 —— 但這些都是簡化,類別並不固定。主體可能持有不易分類的觀點;此外,他們可以自由選擇類別,也可以自由切換。這就是自由意志的通常含義,但我認為自由意志是一個誤稱。人們的觀點受到他人觀點、遺傳、成長經歷和先前經驗等外部因素的極大影響,但並非由這些因素決定。因此,現實介於自由意志和決定論之間。

反身性可以連接現實的任意兩個或多個方面,在它們之間建立雙向反饋回路。然後,我們可以區分兩種類型的反身性:反身性關係,如婚姻或政治,連接現實的主觀方面;反身性事件,如財政懸崖或歐元危機,連接主觀和客觀方面。在特殊情況下,反身性甚至可能發生在現實的單個主觀方面,例如一個孤獨的個體反思自己的身份。這可以被描述為自我反身性。

當現實沒有主觀性時,就沒有反身性。換言之,反身性的有無是社會現象與自然現象的分界標準 —— 這一點我將在下一節詳細討論。

讓我用一張圖來說明分析思維與現實之間關係的困難。圖描述了認知和操縱功能、易錯性和意向性的作用。總之,這可以被認為是一個反身系統。

圖 1 一個反身系統。

image

我已經指出了存在多個參與者,因此存在多個主觀現實。然而,該圖並不充分,因為它需要三個維度來顯示多個參與者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與現實的客觀方面的相互作用。

人類不確定性原理#

Knight(引文 1921)介紹了風險和不確定性之間的重要區別。風險是指存在多種可能的未來狀態,並且已知這些不同未來狀態發生的概率。概率和統計定律很好地描述了風險。當未來狀態的概率,甚至可能的未來狀態的性質未知時,就會出現 Knight 不確定性。

此時,我們需要認識到,易錯性是奈特式的人類事務不確定性的主要來源。是的,反身性確實給參與者的觀點和事件的實際進程帶來了不確定性,而且還有其他形式的易錯性具有相同的效果。例如,不同的參與者有不同的目標,其中一些目標可能相互衝突。此外,正如以賽亞・伯林所指出的,每個參與者可能受到多種價值觀的指導,而這些價值觀可能不自洽。這些因素造成的不確定性比與反身性具體相關的不確定性更為廣泛。

我們還必須記住,並非所有形式的易錯性都會產生奈特不確定性。有些易錯性形式需要進行統計分析,例如導致交通事故的人為錯誤,或行為經濟學家發現的眾多偏見和錯誤。易錯性的其他方面則屬於奈特不確定性,例如,概率分析對於理解歐元危機核心的錯誤觀念沒有多大幫助。

人類面臨著可量化的風險以及奈特不確定性。許多活動是可以預測的,或者至少可以計算出它們的概率。心理學家和行為經濟學家已經列出了人類行為的許多規律。但除了少數例外,這些實驗並不涉及反身性。大多數行為實驗評估人們對客觀現實的感知(例如,試圖記住數字、猜測不同事件的概率等等),因此實際上是對認知功能易錯性的衡量。操縱功能很少得到研究。因此,人類事務中既有不確定性,也有規律性。反身性只是不確定性的來源,儘管它是一種強大的來源。

之前,我將反身性和可錯性相結合稱為_人類不確定性原理_。這使得它成為一個比反身性更廣泛的概念。人類不確定性原理比笛卡爾哲學中普遍存在的主觀懷疑論更加具體和嚴格。它給我們提供了客觀的理由,讓我們相信參與者所持有的理論(不同於具體事實的陳述)容易出現偏見、不完整或兩者兼而有之。

社會科學哲學#

科學應該統一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前蘇格拉底時代的希臘人,從那時起一直是哲學界爭論的話題。波普爾(引文 1935/1959引文 1957)認為,科學可以通過可證偽假設的概念與形而上學區分開來;此外,可證偽假設也可以為科學提供方法論的統一性。

雖然我從波普爾那裡獲得了很多啟發,但這是我與導師不同的一個重要觀點。我認為反身性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可以統一的想法提出了強烈的挑戰。我相信社會科學仍然可以成為一項有價值的人類事業,但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認識到它與自然科學的根本區別。

波普爾的科學方法理論#

我的論證基於波普爾(引文 1935/1959)的科學方法理論。首先,讓我總結一下他簡潔而優雅的方案。它由三個要素和三個操作組成。這三個要素是具有普遍性和永恆有效性的科學定律和兩組奇異條件,波普爾稱之為原因和結果。這三個操作是預測、解釋和測試。當科學定律與原因相結合時,它會提供預測。當科學定律與結果相結合時,它會提供解釋。從這個意義上講,預測和解釋是對稱的,並且通過演繹邏輯是可逆的。剩下的就是測試。

關於最後一點,波普爾有一個關鍵的見解。根據波普爾的說法,科學定律本質上是假設性的;它們無法被證實,但可以通過經驗測試來證偽。科學方法成功的關鍵在於它可以借助單一觀察來檢驗普遍有效性的概括。一次失敗的測試足以證偽一個理論,但再多的確認實例也不足以證實它。無法測試的概括不屬於科學。

這是一個絕妙的構想,它使科學既是經驗性的又是理性的。根據波普爾的說法,它是經驗性的,因為我們通過觀察從中得出的預測是否正確_來檢驗_我們的理論,它是理性的,因為我們在這樣做時使用演繹邏輯。波普爾摒棄了歸納邏輯,他認為歸納邏輯是無效的,而是讓測試發揮了核心作用。他還通過斷言科學定律只是暫時有效的,並且仍然可以重新審視,為批判性思維提供了強有力的論據。波普爾方案的三個顯著特徵是預測和解釋之間的對稱性、驗證和證偽之間的不對稱性以及測試的核心作用。這三個特徵使科學得以發展、改進和創新。

社會科學問題#

波普爾的方案在研究自然現象方面發揮了非凡的作用,但人類的不確定性原理卻破壞了波普爾方案的極致簡潔和優雅。預測和解釋之間的對稱性被破壞了,因為未來確實是不確定的,因此無法以事後解釋的同樣確定性程度進行預測。有人可能會反對說,不確定性存在於科學的所有領域。但是,雖然沃納・海森堡的量子力學不確定性原理受概率和統計定律的制約,但與人類不確定性原理相關的人類事務的深層奈特不確定性卻不受制約。

更重要的是,測試的核心作用受到威脅。初始和最終條件應該包括還是排除參與者的思維?這個問題很重要,因為測試需要複製這些條件。如果包括參與者的思維,則很難確定初始和最終條件是什麼,因為參與者的觀點只能從他們的陳述或行動中推斷。如果排除參與者的思維,初始和最終條件就不構成單一觀察,因為相同的客觀條件可能與非常不同的主觀觀點相關。無論哪種情況,測試都無法滿足波普爾方案的要求。這種限制並不妨礙社會科學產生有價值的概括,但它們不太可能與物理定律的預測能力相匹配。實證測試也應該在社會科學中發揮核心作用,但不應期望它產生具有對稱和可逆解釋和預測能力的普遍和永恆的概括。這一點將在第 4 節末尾詳細闡述。

事件的結構#

我認為,有思考參與者的情況與自然現象的結構不同。不同之處在於思考所起的作用。在自然現象中,思考不起因果作用。事件的展開與觀察者的觀點無關。自然事件的結構可以描述為一連串的因果關係,產生一系列客觀事實,不受現實主觀方面的干擾(見圖)。

圖 2 自然現象。

image

在自然科學中,外部觀察者只參與認知功能,事實提供了判斷觀察者理論真實性的可靠標準。因此,外部觀察者可以獲得有關她所觀察的自然現象的知識。基於這些知識,可以成功地操縱自然。這種操縱可能會改變物理世界的狀態,但並不會改變支配這個世界的規律。我們可以利用對物理世界的理解來製造飛機,但飛機的發明並沒有改變空氣動力學定律。

相反,在人類事務中,思考是主題的一部分,事件的進程不僅從事實到事實,而且從事實到參與者的看法(認知功能),從參與者的決定到事實(操縱功能)。

圖表是社會事件結構的簡化表示。它表明現實只有一個客觀方面,但主觀方面的數量與思考參與者的數量一樣多。現實的客觀方面和主觀方面之間的反射反饋回路形成了一種花邊狀圖案,它疊加在從一組事實到下一組事實的直線上,並使它偏離了沒有反饋回路時的情況。反饋有時會使主觀方面和客觀方面更接近,有時會使它們進一步分離。這兩個方面是一致的,但只是鬆散的 —— 人類的不確定性原理意味著完美的一致是例外,而不是規則。

圖 3 社會現象。

image

物理學羨慕#

波普爾的方案要求社會科學家得出普遍和永恆有效性的概括,以確定現實的客觀和主觀方面的一致性。如果人類不確定性原理有效,那麼這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然而,以牛頓物理學為代表的自然科學成就如此誘人,以至於經濟學家和其他社會科學家都竭尽全力建立這樣的概括。他們遭受了我稱之為 “物理學嫉妒” 的痛苦。為了實現不可能的事情,他們發明或假設了參與者的思維和事件的實際進程之間存在某種固定關係。卡爾・馬克思斷言,生產的物質條件決定了意識形態的上層建築;弗洛伊德則認為人們的行為是由潛意識決定的。兩人都聲稱他們的理論具有科學地位,但波普爾正確地指出,他們的理論無法通過測試來證偽。

然而,波普爾走得還不夠遠。同樣的論點也適用於目前大學裡教授的主流經濟理論。它是一種基於演繹邏輯而非經驗證據的公理系統。如果公理是正確的,那麼數學推論也是正確的。在這方面,經濟理論類似於歐幾里得幾何。但歐幾里得的公設是以現實世界的普遍情況為模型的,而經濟學的至少一些公設,尤其是理性選擇和理性預期,是由模仿牛頓物理學的願望而不是現實世界的證據決定的。

經濟學家這種盲目模仿物理學的注定失敗的嘗試由來已久。這個過程始於完全競爭理論,它假定了完美的知識。這個假設後來被修改為普遍可用的完美信息。當這個假設被證明不充分時,我在倫敦經濟學院的教授萊昂內爾羅賓斯將經濟學的任務定義為將有限的手段分配給無限的可選目的(Robbins,引文 1932)。他明確排除了對手段和目的本身的研究。通過將普遍的價值觀和生產方法視為既定事實,他排除了反身性作為經濟學可能的研究主題。隨後,這種方法在 20 世紀 60 年代和 70 年代隨著理性預期和有效市場假說而達到了頂峰。

誠然,物理學家的嫉妒並非毫無道理。自然科學的成就是人類運用理性能力的有力證明。不幸的是,這些成就並不能確保人類行為始終受理性支配。

人類的不確定性是科學方法的障礙#

人類的不確定性原理不僅阻礙了社會科學產生與物理學相當的成果,而且還以其他方式干擾了科學方法。我僅舉其中之一。

正如我們所見,自然現象為判斷概括的有效性提供了真正獨立的標準,但社會過程產生的事實卻不能提供這樣的標準,因為它們受到參與者所持理論的影響。這使得社會理論本身受到反身性的支配。換句話說,它們不僅具有認知功能,還具有操縱功能。

可以肯定的是,自然科學家的概括和觀察也帶有理論色彩,它們影響事實的選擇,但不影響事實本身。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表明,觀察行為會影響量子系統。但不確定性原理本身的發現並沒有改變量子粒子的行為。該原理在海森堡發現之前就已適用,並且在人類觀察者消失後仍將繼續適用。但社會理論 —— 無論是馬克思主義、市場原教旨主義還是反身性理論 —— 可以影響它們所指的主題。

科學方法應該致力於追求真理。但是,既然社會科學可以用來積極改變事態,為什麼它只局限於被動地研究社會現象呢?與自然科學相比,社會科學更傾向於用社會理論來改變現實,而不是去理解現實。事實上,經濟學家通常談論的是規範經濟學與實證經濟學,但規範物理學並不存在。這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需要認識到的一個根本區別。

物理與社會科學之間的範圍#

在我的論證中,我明確區分了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但這種二分法在現實中通常並不存在;相反,我們引入它們是為了努力從原本混亂的現實中找出一些意義。事實上,雖然物理學和社會科學之間的二分法似乎很明確,但還有其他科學,如生物學和動物社會研究,處於中間位置。

我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區分在於,是否存在有自己意志的 “有思想的參與者”。這就引出了問題:什麼構成了 “有思想的參與者”。人們可能會合理地問,黑猩猩、海豚或計算機化的股票交易程序是否是具有思想的參與者。在某些領域,卓越的數據處理能力可能勝過人類的想象力,正如藍色巨人和加里・卡斯帕羅夫之間的國際象棋比賽所表明的那樣。而自動交易系統目前的表現似乎優於人類管理的對沖基金。然而,我想指出,人類有一些獨特的特徵,特別是語言、情感和文化。我們個人和共同的主觀現實都比任何其他生物都更加豐富和複雜。

我認為有些問題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區分開來。我把反身性作為這樣一個基本問題領域來關注。它既存在於主題內容中,也存在於其科學研究中,因此可以方便地將其視為兩個密切相關的問題。人類是思維主體,他們的思維具有兩種功能:認知和操縱。在主題內容中,問題表現為人類不確定性原理,也稱為奈特不確定性。自然科學中沒有這種原理。對於科學方法,問題更加複雜,因為科學家也是人,他們的思維也具有兩種功能。這個問題既存在於自然科學中,也存在於社會科學中,但對各種可能解決方案的分析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科學是一門通過人為地將自己與操縱功能隔離開來,力求完善認知功能的學科。它通過遵守許多慣例來實現這一點,例如堅持進行可以被複製和 / 或被他人觀察到的經驗測試。波普爾的方案表明,自然科學通過遵守這些規則和慣例可以取得什麼成就。正如我所表明的,人類的不確定性原理阻礙了社會科學取得這些成就。但也有另一面需要考慮:如果不遵守這些規則和慣例會發生什麼?請記住,我劃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標準是後者是反身性的,前者不是。換句話說,社會科學可以通過影響參與者的觀點來改變客觀現實,但自然科學不能,因為它的主題沒有有思想的參與者。這就是我在_《金融煉金術》_中所說的意思,煉金術士試圖通過咒語改變賤金屬的性質是一個錯誤。相反,他們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在金融市場上,在那裡他們可能會取得成功。現在我需要進一步分析。

自然科學只要遵循波普爾的方案就能創造奇蹟,因為它有一個純粹客觀的標準,即事實,通過事實可以判斷其定律的真實性或有效性,但它不能通過在測試過程中作弊而產生任何有價值的東西。** 不遵守物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