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 | 文明、現代化、價值投資與中國(一)
真正的旅途不在於尋找新的風景,而在於擁有新的眼光。
前言#
端午節前後的這段時間一直在看李錄君的《文明、現代化、價值投資與中國》,實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之前也看了很多歷史、政治、經濟相關的書籍,但是都是片面的、碎片化的知識,如今借由作者的視角把整個文明體系建立起來,有了整體的視角再來看局部就很好切入了。
他的博學、好奇、對知識的誠實,實在是令人印象深刻,這裡摘抄下李錄君的簡歷:
在哥倫比亞大學畢業並同時獲取三個學位 -- 哥倫比亞學院經濟學本科學位、商學院的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以及法學院的法律博士學位,是哥大歷史上第一位同時獲得三個學位的學生,並作為學生代表在哥大 1996 年的畢業典禮上發言。
該書內容非常多,如果僅僅是搬運金玉良言未免也千篇一律了,因此這裡僅僅整理記錄三部分內容以及自己的思考:
-
・ 文明發展的 3 個階段及其演進(本文)
-
・ 價值投資是發現自己的過程
-
・ 閱讀、思考及自我探索。
本文主要記錄整理第一部分:文明發展的 3 個階段及其演進,後面再寫兩篇文章記錄二三部分,敬請期待。
零、文明的定義及階段劃分#
文明定義為人類利用自身與環境中的資源在生存發展中所創造出來的全部成果。這和文化是不同的,文化用來區分不同地區、不同人群之間的區別,而文明則是用來描述人類發展的共性,並區分人類與動物祖先。
人類文明的發展階段分成三部分:採集狩獵文明或 1.0 文明;農業畜牧業文明或 2.0 文明;以工業革命為先導的科技文明或 3.0 文明
一、1.0 文明 - 採集狩獵文明。#
地球有 45 億年的歷史,生物有 15 億年歷史,而人類只有 15 萬年歷史,自然環境對生物影響至關重要,惡劣的條件只能讓智人生活在非洲靠近赤道的優先區域。一方面因為氣候變化,一方面受原來環境的影響:從公元前 6 萬年,一直到公元前 12000 年前,人類用了幾萬年的時間,從非洲出發,一路佔據到南美最南端,以平均每年一英里的速度遍布了整個地球,人類文明的第一次飛躍就是走出非洲的飛躍。
人類出走非洲,雖然生活方式沒有發生巨大變化,但是有了第一次文明的飛躍,瀕於滅種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基因的多樣性和適應性大大降低。當生存條件在某些地區出現時,人類利用機會的能力已徹底形成,為新的飛躍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2.0 文明 - 農業畜牧業文明#
氣候變暖是地球給人類的一份饋贈,在幸運維度的兩河流域,自然資源地理優勢醞釀出了農業文明,率先出現了人類文明的第二次大躍升。地理位置一方面決定了一個地區的自然禀賦,另一方面也決定了它和最先進的文明交流的機會,由此造成了各個地區發展的差異。農業本身是人類文明的進步,發展到這個階段的社會所能攝取和使用的能量以及組織能力都遠遠超過 1.0 文明。
競爭與同化。農業人口進入到依然以採集、打獵為生產方式的地區,就會形成競爭,兩種力量懸殊的文明一經相遇,先進的文明勢必要征服落後的文明。不同的地區雖然出現了不同的生活習慣和不同的文化,但是從文明本身的發展來看,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先進的文明最終都會以殖民、被模仿、同化的方式傳播到所有可及之處。
農業文明的天花板及衝頂。農業文明的社會發展存在天花板,原因是有天生不足的瓶頸:光合作用產生的能量受限於土地面積和產出。有限的資源和近乎無限的人口增長決定了人口增長最終只能通過非自然災難來消化和制約。農業文明的鐵律就是它的瓶頸,總體來說,人類在農業文明時代面臨的災難主要由這五個原因導致:饑荒、人口流動引起的戰爭、瘟疫、氣候變化、政權失敗。
雖然農業文明面臨挑戰,但在幾千年裡至少有三次衝頂,在應對挑戰中不斷創新。每一次文明衝頂後的衰落和毀滅期,都是對當世人的磨礪,讓他們經受苦難,感受痛苦。然而痛苦常常也能成為思想革命的源泉,孔子、釋迦牟尼、蘇格拉底在這一階段思想的指向驚人的一致,他們共同的特點是都處在自己時代文明的邊緣,思考的問題都是文明毀滅之後普通人的痛苦、邊緣人的掙扎、底層人的呻吟。
農業文明階段在制度上的創新首先包括從低級管理國家向高級管理國家進化的過程。對於中國來說,從公元 500 年到公元 1770 年左右,中國領先西方大概 1200 年,科舉制這一創新正是助跑中國領先的重要原因之一。這一制度的確立使得中國在大體上解決了作為龐大帝國的行政問題,保障了長期的和平環境,形成了大規模的貿易市場,促進了技術交換和廣泛應用,發展了文化,也擁有了應對饑餓、瘟疫、外族侵略的能力,讓中國在之後 1000 多年裡領先於世界上幾乎任何其他國家。(人類第二偉大的制度創新,是以學問、學識、能力為基礎來分配政治權力的科舉考試制)
三、3.0 文明 - 以工業革命為先導的科技文明#
美洲大陸的發現及其劃時代影響。人類第一次進入美洲是公元前 15000 年,當時出走非洲的人類祖先通過西伯利亞的陸架直接步行進入到美洲,但是在公元前 12000 年以後,由於冰川紀的結束,全球變暖,海平面升起,這座大陸橋不復存在。哥倫布出海,他抱著繞過大西洋直接尋找亞洲的希望,意外發現了一塊全新的大陸。他誤以為自己到達了印度,稱當地人為印第安人。這次發現不僅改變了歐洲的歷史,而且徹底改變了整個人類的歷史軌跡。
美洲大陸及大西洋經濟的形成,一方面建立了有限政府保護,環繞大西洋全球性的自由市場經濟,另一方面促進了現代科學革命的誕生。蒸汽機及牛頓自然哲學原理均在同一階段出現,工業革命從這一次的動力革命正式開始,科學和技術形成了良性循環,互相影響,互相推動,讓人對自然的掌握在短時間內達到了一個空前水平。環大西洋的新型的自由市場經濟和科學革命一起,為現代化的誕生提供了根本的條件。(在現代科技基礎之上的自由市場經濟,這一制度創新讓人類最終邁入了一個全新的文明階段。)
人類就本性而言情感上追求結果平等,理性上追求機會平等。對結果平等的追求使得人類文明的任何進步都會最終傳播到地球的每一個角落;建立了提供機會平等制度的社會都會繁榮進步、長治久安。
通過自由市場機制,現代科技使產品種類無限增多,成本無限下降,與人的無限需求相結合,這樣就產生了現代 3.0 科技文明。通過自由市場機制,現代科技使產品種類無限增多,成本無限下降,與人的無限需求相結合,這樣就產生了現代 3.0 科技文明。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生活在今天的時代,獲取知識更是相對容易,可是也有不足的一面:網絡的喧囂越來越多,充斥的是極端的觀點、至於事實和真相似乎不那麼重要,對於今天的我們,除了 IQ、EQ,有著強大的自制力、從網絡中尋求真知也是對我們自身能力提出的巨大的要求。
無盡的奶头樂,娛樂至死,多巴胺和內酚酞刺激恐怕不是我們終極追求的,我們需要的是什么呢,青銅門的後面是什么呢,是一片虛無嗎?
在抵達對岸之前,在抵達虛無之前,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對知識誠實,謙卑而又充滿敬畏,大概這是最基本的追尋。
對中國歷代的讀書人而言,修身齊國治天下,今天的市場經濟體下,那些讀書人去哪里了呢,應該不是那些所謂的專家們,應該也不是新興的 chatgpt 的 AI 創作者們。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所幸本文的作者,及其相關的價值派投資的老家伙們,便是這樣的一批人,我可以稱之為市場經濟下的士大夫。
那麼什麼是價值投資呢?價值投資最早是由本傑明・格雷漢姆在八九十年前最先形成的一套體系。在價值投資中,今天重要的領軍人物、代表人物當然就是我們熟知的巴菲特先生了。但是它包含哪些理念呢?其實很簡單。價值投資的理念只有四個。大家記住,只有四個。前三個都是巴菲特的老師本傑明・格雷厄姆的概念,最後一個是巴菲特自己的獨特貢獻。
-
第一,股票不僅僅是可以買賣的證券,實際上代表的是對公司所有權的證書,是對公司的部分所有權。這是第一個重要的概念。這個概念為什麼重要呢?
-
投資股票實際上是投資一個公司,公司隨著 GDP 的增長,在市場經濟持續增長的時候,價值本身會被不斷地創造。那么在創造價值的過程中,作為部分所有者,我們持有部分的價值也會隨著公司價值的增長而增長。如果我們以股東形式投資,支持了這個公司,那麼我們在公司價值增長的過程中分得我們應得的利益,這條道是可持續的。什麼叫正道,
-
什麼叫邪道?正道就是你得到的東西是你應得的,所以這樣的投資是一條大道,是一條正道。可願意這樣理解股票的人少之又少。
-
第二,理解市場是什麼。股票一方面是部分所有權,另一方面它確確實實也是一個可以交換的證券,可以隨時買賣。這個市場裡永遠都有人在叫價。
-
那麼怎麼來理解這個現象呢?在價值投資人看來,市場的存在只是為你而服務的。能夠給你提供機會,讓你去購買所有權,也會給你個機會,在你很多年之後需要錢的時候,能夠把它出讓,變成現金。所以市場的存在是為你而服務的。這個市場從來都不能告訴你,真正的價值是什麼。它只能告訴你的只是價格是什麼,你不能把市場當作你的老師,你只能把它當作一個可以利用的工具。這是第二個非常重要的觀念。但這個觀念又和幾乎 95% 以上市場參與者的理解正好相反。
-
第三,投資的本質是對未來進行預測,而預測得到的結果不可能百分之百準確,只能是從零到接近一百。那么當我們做判斷的時候,就必須要預留很大的空間,叫安全邊際。因為你沒有辦法分辨,所以無論你多有把握的事情都要牢記安全邊際,你的買入價格一定要大大低於公司的內在價值。這個概念是價值投資裡第三個最重要的觀念。因為有第一個概念,股票實際上是公司的一部分,公司本身是有價值的,有內在的價值,而市場本身的存在是為你來服務的,所以你可以等著當市場價格遠遠低於內在價值的時候再去購買。
-
當這個價格遠遠超出它的價值時就可以賣出。這樣一來如果對未來的預測是錯誤的,我至少不會虧很多錢;常常即使你的預測是正確的,比如說你有 80%、90% 的把握,但因為不可能達到 100%,當那 10%、20% 的可能性出現的時候,這個結果仍然對你的內生價值是不利的,但這時如果你有足夠的安全邊際,就不會損失太多。假如你的預測是正確的,你的回報就會比別人高很多很多。你每次投資的時候都要求一個巨大的安全邊際,這是一種投資的技能。
-
第四,巴菲特經過自己 50 年的實踐增加了一個概念:投資人可以通過長期不懈的努力,真正建立起自己的能力圈,能夠對某些公司、某些行業獲得比幾乎所有人更深的理解,而且能夠對公司未來長期的表現,做出比所有其他人更準確的判斷。在這個圈子裡面就是自己的獨特能力。
-
-
能力圈概念最重要的就是邊界。沒有邊界的能力就不是真的能力。如果你有一個觀點,你必須要能夠告訴我這個觀點不成立的條件,這時它才是一個真正的觀點。如果直接告訴我就是這麼一個結論,那麼這個結論一定是錯誤的,一定經不起考驗。能力圈這個概念為什麼很重要?是因為 “市場先生 * *
-
市場存在的目的是什麼?對於市場參與者而言,市場存在的目的就是發現人性的弱點。你自己有哪些地方沒有真正弄明白,你身上有什麼樣的心理、生理弱點,一定會在市場的某一種狀態下曝露。所有在座曾經在市場裡打過滾的一定知道我說這句話的含義。市場本身是所有人的組合,如果你不明白自己在做什麼,這個市場一定會在某一個時刻把你打倒。這就是為什麼市場裡面聽到的故事都是大家賺錢的故事,最後的結果其實大家都虧掉了。
-
人們總能聽到不同新人的故事,是因為老人都不存在了。這個市場本身能夠發現你的邏輯,發現你身上幾乎所有的問題,你只要不在能力圈裡面,只要你的能力圈是沒有邊界的能力圈,只要你不知道自己的邊界,市場一定在某一個時刻某一種形態下發現你,而且你一定會被它整得很慘。
-
只有在這個意義上投資才真正是有風險的,這個風險不是股票價格的上上下下,而是資本永久性地丟失,這才是真正的風險。這個風險是否存在,就取決於你有沒有這個能力圈。而且這個能力圈一定要非常狹小,你要把它的邊界,每一塊邊界,都定義得清清楚楚,只有在這個狹小的邊界裡面才有可能通過持續長期的努力建立起真正對未來的預測。這是巴菲特本人提出的概念。
價值投資的基本概念只有四個。#
第一,股票是對公司的部分所有權,而不僅僅是可以買賣的一張紙。
第二,安全邊際。投資的本質是對未來進行預測,而我們對未來無法精確預測,只能得到一個概率,所以需要預留安全邊際。
第三,市場先生。市場的存在是為了來服務你的,不是來指導你的。
第四,能力圈。
投資人需要通過長期的學習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能力圈,然後在能力圈範圍之內去作投資。這就是價值投資的基本思維框架,邏輯簡單、清晰,理解起來並不難,而且在投資實踐中,價值投資是我所了解的唯一能夠為投資人帶來風險加權後長期優異回報的一種投資方法。也因此,很多人對價值投資都有了解,尤其是因為價值投資界最出名的實踐者巴菲特先生 —— 他過去 60 年的成功在全世界引起了現象級的關注。但是據實證研究,市場參與者中可能只有不到 5% 的人是真正的價值投資者
為什麼明白價值投資的人很多,實際從事價值投資實踐的人卻這麼少?今天我主要講講在價值投資的實踐中為什麼知易行難,難在何處?為什麼人們在實踐中會遇到種種問題,遇到問題後又容易被其他方法吸引過去?
價值投資四個概念中的#
-
第一個 —— 股票是對公司的部分所有權,實際是一個制度性的觀念。如果股權可以代表公司的部分所有權,在一個制度下,如果私人財產權能得到真正的保護,那麼對私人財產的使用也就能得到保護,私人財產權也就能夠自由交換。如果財產權不能自由交換,也很難成為真正的權利。例如現金就是一個財產權,因為我們可以隨時使用它,把它變成我們想要的東西。所以對股權交換的保護是一個社會是否保護私人財產的重要標誌。能不能做到這點是由社會本身決定的,和投資人的因素沒有關係。一個社會只要允許這樣的制度存在,就會有價值投資的存在。就目前來看,這樣的制度在我們的社會中確實是存在的,股權交換是被允許的,因此股票是對公司的部分所有權這點是成立的。
-
第二個 —— 安全邊際,實際是一個方法問題,概念上沒有特別大的歧義。付出的是價格,得到的是價值。因為對價值不是很確定,所以要以盡量低的價格購入,這一點相信大家都認同。那么這樣看來,價值投資在實踐中最主要的困難可能來自另外兩個概念,一是市場先生的假設,二是能力圈的建設。
對於市場先生的假設,我們先回顧一下最早本傑明・格雷厄姆教授是怎麼描述他的 —— 他說你可以把股票市場想象成是一個精力特別旺盛、不太善於判斷、不太聰明但也不壞的人,他每天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給你吆喝各種各樣的價格,不管你感不感興趣,他都不停地吆喝。但是這位市場先生的情緒變化無常,有時候他對未來特別樂觀,價格就叫得非常高;有時候他特別抑鬱,價格就會喊得很低。絕大部分時間你可以對他完全忽略不計,但是當他變得神經質的時候,或者極其亢奮,或者極其抑鬱,你就可以利用他的過度情緒去買和賣。
今天我主要針對市場先生和能力圈這兩個困難來講四個問題。
-
第一,股市 —— 關於股市裡面的投資和投機的問題。
-
第二,能力圈是什麼?如何建立?
-
第三,投資人的品性 —— 無論是沃倫還是查理都曾講過,投資人最重要的一個叫 “temperament” 的概念,這個詞不太好翻譯成中文,我給它定義叫 “品性”。品性中有一些是與生俱來的,也有一些是後天培養的。價值投資人具有哪些品性、修養?這些品性、修養應該如何培養?第四,普通的投資人如果不想做專業的投資人,應該怎麼去保護和增加自己的財富?希望這四個問題能涵蓋到價值投資實踐的大部分情況。
二、股市:投資與投機的結合體#
我們在股票市場中投資,首先必須得面對股市。股市到底是什麼?股市裡面的人是哪些人?他們的行為有哪些類型?價值投資人在其中處於什麼樣的位置?
我們先回溯一下股市的歷史。現代的股市大概出現在 400 年前,其歷史不算太長,在此之前商業機會不多,不需要股市的存在。那個時期發生的最大一件事是 500 年前新大陸的發現,這為整個歐洲帶來了此後一兩百年經濟上的高速發展。伴隨著殖民時代,出現了一些所謂的現代公司。公司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呢?因為當時的殖民商業活動和遠洋貿易需要大量資金且風險很高,最早的殖民商業活動都是由最有錢的歐洲各國的國王支持和資助的,但很快國王的錢也不夠用了,必須去和貴族等一起合組公司,於是就出現了最早的現代股份公司,用股權的方式把公司所有權分散開來。因為這些公司的發展速度比較快,需要的錢很多,國王和貴族的錢也不夠用了,便想辦法讓普通人的儲蓄也能夠發揮作用,於是產生了把股權進一步切分的想法。但問題是,一般的老百姓很難對股權定價。他們不太懂這些公司到底怎麼賺錢,所以想到的辦法是把股權分得盡可能小,只要投很少的錢就可以加入,而且可以隨時把股權賣出去。這個設計迎合了人性中貪婪、懶惰、喜歡走捷徑的心理。人類從本性而言都想走捷徑,不勞而獲,通過付出最少方式獲得最多的利益,並為此甘願冒險,也就是所謂的賭性,這也是為什麼賭博在歷史上幾乎所有時期一直都存在的原因。
- 股市最早的設計迎合了人性中賭性的部分,所以股市一發展起來就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當時荷蘭最重要的兩家公司,東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尤其是東印度公司正處在一個長期發展的階段。股權融資的錢被迅速地用於公司的經營發展,為投資人產生更多的利潤回報,於是形成了一個正向的循環。越來越多的人被吸引到股市中去,並且可以隨時買賣股票,這就形成了另外一個買賣的動機,買賣東印度公司股票的人不僅是在猜測東印度公司未來的業績,更多是在猜測其他人買賣這支股票時的行為。投機行為使早期股市大受歡迎,越來越多的公司因此發展起來了。
要弄清楚這個公司為什麼賺錢、怎麼賺錢、將來會賺多少錢?遇到競爭的狀態如何?它在競爭中的地位如何?我把這個過程統稱為建立自己的能力圈。
-
下面的問題是,如果我剛剛開始學習價值投資,如何開始(建立我的能力圈)呢?我怎麼才能學會如何分析公司呢?各種各樣的公司看了很多,但不知道從何下手。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之後,覺得對某個公司懂了一些,但是不知道懂得夠不夠。要等到什麼時候才能買這只股票?在什麼價格上才可以買?同學們問的這些問題都很具體,很多從事過這個行業的人也會有這樣的疑問。那么能不能用賣方分析師給出的估值呢?從賣方的角度看,用什麼價格能把股票賣出去才是他真正的考量,至於賣出的價格對不對他並沒有那麼關心,反正不是用他自己的錢。但如果是用自己的錢,心態可能就不一樣了。所以說能力圈其實也是投資者的核心問題。
怎麼才能建立能力圈? -
對每個人而言的確不太一樣,因為每個人的能力不一樣,這裡我可以分享一下我自己是怎麼開始做的。
-
我進入這個行業其實是誤打誤撞。大概在二十七八年前,那時我是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生,剛去美國,身上就背了一大堆債務(學生貸款),不會做生意,也不知道怎麼掙錢,所以天天擔心如何償還債務的問題。80 年代的中國留學生都沒錢,一下子去到美國,背負的債務還是美元,看起來簡直是天文數字。所以我就老琢磨著怎麼去賺點錢。有一天,一個同學告訴我,學校裡有個人來做講座,談怎麼賺錢,且這人特能賺錢。我一看海報上還寫著提供免費午餐,我說好,那去吧。後來我去到像我們今天這樣大小的一個教室,和我以前去過的提供免費午餐和講座的教室不太一樣。一般有免費午餐的教室都有個能坐二三十個人的大長桌,旁邊有午飯,演講嘉賓坐在前面。我去了就問午餐在哪?同學說那個演講的人叫 “午餐”。因為自助餐(buffet)和巴菲特(Buffett)的拼寫就差一個 T,而我剛開始學英語,沒弄清這兩個字的差別。我心想這個人既然敢叫免費午餐,肚子裡肯定得有點東西,所以就坐下來聽了。聽著聽著,我突然覺得他講的東西比免費午餐好太多了。以前我對股市的理解,就是像《日出》(曹禺話劇)裡描述的那樣,那些 30 年代在上海搞股票的人,爾虞我詐,所以我一直認為做股票的人都是壞人。但這位 “免費午餐先生” 怎麼看都不像個壞人,而且很聰明,講話很有趣。他講的道理淺顯易懂,不知道為什麼在講課的過程中,我突然就覺得這個事好像我可以做。因為我感覺別的事情我也做不了,但研究數字還是可以的是吧?反正從國內來的,數理化應該還可以。
史為鑒知興替系列 - 讀《槍炮、病菌與鋼鐵》筆記(一)#
《槍炮、鋼鐵和病菌》’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 by Jared Mason Diamond (1937 出生 / 1996 年首版)
賈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是美國生物地理學家、生物學家和作家,生於 1937 年,曾在哈佛大學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任教。他的研究領域涵蓋了生物多樣性、生態學和人類演化等方面。在 1958 年獲得哈佛大學文學士學位,1961 年獲得劍橋大學膜生物物理及生理學博士學位。1962 年至 1966 年返回哈佛擔任基礎研究員,在 1966 年擔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醫學院的教授一職。在他三十餘歲時曾多次探險新幾內亞與其周圍的群島,研究新幾內亞的鳥類生態與演化行為,在其五十餘歲時開始進行環境史的研究,並擔任加州大學的地理與環境健康科學的教授。
戴蒙德曾在《發現》《博物學》《自然》《地理》雜誌上發表過論文 200 多篇,曾獲美國國家科學獎、美國地理學會伯爾獎、泰勒環境貢獻獎、日本國際環境和諧獎和麥克阿瑟基金會研究基金等獎項,是全球唯一兩度榮獲英國科普圖書獎的作家。其代表作《槍炮、病菌與鋼鐵》探討了人類社會不平等的起源和地理成因,其他著作還包括:《昨日之前的世界》《大崩壞 — 人類社會的明天》《第三種黑猩猩 — 人類的進化及未來》《劇變:人類社會與國家危機的轉折點》等。
第一部份從伊甸園到卡哈馬卡(作者引用考古學中碳 14 技術為研究結論基礎)
- 起跑線(走出非洲)
從第三(四)種黑猩猩 (gorilla, chimpanzee, bonobo) 演化成現代人,我們用了 700 多萬年。第一批走出非洲的人類祖先是直立人(在爪哇島發現其化石 java man),生活在距今大約 100 多萬年前(大腦容量是關鍵因素)。
而後,演化出智人 (homo sapiens), 生活在距今 50 萬年前的非洲和歐洲,為何出現在歐亞大陸原因簡單是陸地、海洋、極寒天氣的技術克服。
而後,演化出尼安德特人 (neanderthals), 生活在距今 13 萬 -4 萬年前,還不屬於完全的人類。
而後,歷經 “跳躍式演化”,Cro-Magnon 克羅馬農人(歐洲人的祖先)在生理上和行為上就與現代人無異了,生活在距今大約 5 萬年前,可以製作石器工具、發明繩索、建造屋舍,產出藝術比如法國西南部的拉斯科洞穴 (Lascaux Cave) 中的野牛野馬壁畫。大約 4 萬年前克羅馬農人來到歐洲,憑藉先進的技術語言能力和腦力,殺害或者取代了尼安德特人,而且幾乎沒有證明兩種人曾經混血。跳躍式演化中的一個重要因素,作者認為是喉頭的演化,產生了語言,由語言產生後面一系列的演化。
而後,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類進行地理擴張。從非洲到歐亞大陸是最容易的,而後到澳大利亞 - 新幾內亞是劃時代事件,因為需要船。後經寒冷的西伯利亞到達阿拉斯加穿越加拿大到達美洲大陸(美洲祖先是克洛維斯人)。
中途經歷的最大變化或阻礙除了造船過海還抵抗嚴寒(縫製衣服),到達新大陸後對澳大利亞和美洲大陸上的大型動物進行了 “過渡捕殺”。為何非洲和歐亞大陸上的大型哺乳動物至今猶存而澳洲和美洲的大型動物幾乎都滅絕了呢,因為它們沒有與捕獵能力較弱的人類祖先一起共同演化,它們面對的是已經進化得技術精良的現代人類,自己尚未進化出對人類有恐懼能力或躲避本領。而這幾塊陸地上大型動物的迅速滅絕,導致了人類在這些土地上沒有馴化大型野生動物當牲口的機會,進而造成了後面文明演化中的巨大差異。
第一部份的 2、3 章非常有意思,可讀性也很強。
第二章主要引用波利尼西亞諸島 (法屬 Polynesia) 上的人類發展史作為模型,來探討導致人類社會差異的主要因素。由於波利尼西亞諸島上的原住民是有大約公元前 1200 年一小群人從新幾內亞以北的俾斯麥群島航海而來定居的,歷史比較短,比較好觀察分析。
波利尼西亞諸島的文明進化模型結論是:環境在短時間內對人類經濟、技術、政治組織、戰鬥技術造成了主要影響。此地區環境變量有至少六種:島嶼氣候、地質類型、海洋資源、面積、地形破碎化程度、隔絕程度。我理解是是否適合較於競爭對手更快地從狩獵 - 採集文明演進為農耕文明,是文明演進的催化劑,在此客觀條件下,夏威夷群島就演進為本區域最領先的文明,形成帝國雛型。
第三章是一個歷史切片,講述舊大陸征服新大陸的關鍵事件 - 西班牙 200 多名烏合之眾征服秘魯高原上卡哈馬卡印加帝國 4 萬人的原住民部落的故事。不難理解,此事件(及後續的一系列舊大陸歐洲人征服美洲事件)的直接原因包括:基於槍炮、鋼鐵和馬匹的軍事技術,來自歐亞大陸的傳染病,和歐洲的海事技術、中央集權的政治組織(利於社會分工、資源統籌調派等等)以及文字。這些都是 “近因”,也是本書名的由來。但後面幾章要探討的是 “終極因”,即為何這些起直接作用的優勢大多在歐洲人這一邊,而不在新大陸。
第二部分食物生產的興起與擴散
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主要經歷三個階段:狩獵 - 採集,農耕文明,工業文明(現代化),李錄的論文中把它們稱為文明 1.0,2.0 和 3.0,這部分作者主要講 1.0 向 2.0 演進的過程。
從 700 萬年前現代人類的祖先與類人猿分家以來,絕大部分時間人類都以狩獵 - 採集衛生。直到 1.1 萬年前才有了農牧(種植作物和馴養家畜)。據我所知 2.0 還沒有完全替代 1.0,2023 年我去東非遊玩時知道有一個部落叫做 Hadzabe, 當地馬賽人告訴我這個部落至今還保留狩獵的傳統,他們最愛吃的食物是烤狒狒。
作者認為 2.0 與 1.0 的本質差別是食物生產,並且這是文明向 3.0 發展的間接前提條件。食物生產帶來了族群的種種優勢,憑藉這些優勢,白人最終占領了美洲大陸。
優勢之一:食物生產帶來更多卡路里,養活更多的人。這也是之後出版的《西方將主宰多久》一書中作者把能量的獲取作為衡量社會發達水平條件之一的關鍵。
由於食物生產(馴化植物)獲取卡路里的效率更高,可以養活更多的人,農業族群獲得了第一種軍事優勢:人口。而馴養家畜又與食物生產相互作用,進一步提升社會效率,從而產生 “定居生活方式” 的結果(不用再四處遷徙遊走尋找獵物)。而定居後,儲存盈餘食物,可以供養君主、官僚和其他全職專家、士兵(不用種地的人),形成帝國,後因原來的土地無法滿足增長的人口,產生向往擴張(侵略)的需求。軍事優勢的另一個關鍵就是馬匹(想想所向披靡的鐵木真吧,騎兵 v.s. 步兵的戰鬥),相當於近代戰爭中的坦克。在征服戰爭中同等重要的是在人類社會中與家養動物一起演化的病菌如天花、麻疹、流感,都是最初從家養動物病菌的突變種傳給人類的。簡言之:糧食作物和牲畜的有無,從根本上解釋了為何帝國、文字、鋼鐵武器最早在歐亞大陸出現,加上馬匹、駱駝的軍用,以及源自家畜的病菌的殺傷力,食物生產和征服之間的主要鏈條就完整了。
作者認為需要找到食物生產的發源地、起源時間,以及特定作物或牲畜被馴化的時間與地點,來解釋為什麼全球自行發展出農牧業的時間相距如此遠。利用現代碳 14 的考古方法,辨識出最初馴化的植物二粒小麥和鷹嘴豆最早出現在肥沃的新月地帶(兩河流域),大約公元前 8500 年。家牛的馴養是在過去 1 萬年內於印度和歐亞大陸西部分別被馴化的。那么生產食物的手段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有翔實證據的五個地區:西南亞(新月地帶),中國,中美洲(墨西哥中、南部及周邊),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美國東部。
考察最早馴養家畜的發源地也是類似方法。非專業人士了解即可。
農業文明對比狩獵 - 採集文明好在哪裡,對現代人是顯而易見的。但對當時的人類來說並不是而可能是兩種各有優劣的生活方式的選擇,作者專門用了第 6 章來講述。總之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循序漸進的過程,直至公元前 1.1 萬年才完成,有五個主要因素:可獲得的野生食物越來越少、可馴化的野生植物變多、生產食物的技術不斷被改進、人口密度上升、食物生產者社群的人口數量優勢足以驅逐或消滅狩獵 - 採集者。所以文明 1.0 的命運只有兩種:要麼被取代,要麼自行改行。
我對植物學知識非常欠缺。但作者用了整整第七章來描述野生植物是怎樣被馴養的,非常有意思。簡而言之就是物競天擇,植物需要繁殖,必須長出果實大口味佳果肉豐含油多纖維長的特點,而其種子必須堅硬味苦不便嚼爛而通過動物和人類的糞便被排泄(傳播),最重要的是:無毒。植物通過各種方法包括基因突變(易於落到人類手裡比如豌豆)、種子休眠(不易全軍覆沒)、和生殖突變(無性繁殖的根莖類和雌雄同株的有性繁殖類的突變種),來繁衍後代。
植物被馴化最早的是新月地帶的小麥、大麥、豌豆,因為易於耕種繁殖,接著是大約公園 4000 年前的果樹和堅果樹比如橄欖樹無花果樹棗樹石榴樹葡萄樹(插枝種植)。第三階段是較難栽培的蘋果樹李樹梨樹櫻桃樹(中國發展的嫁接技術),同期的還有比較容易的黑麥、燕麥、蘿蔔、韭蔥、莴苣。
有意思的是,作者引用了達爾文的經典《物種起源》,指出達爾文在書中並不一開始就討論 “天擇”,而是稱之為 “人擇”,究其原因無外乎是把植物中最有名的變種(利於栽培)拿來栽培、播種、然後一直這麼做下去。那些培育農作物的人擇原則,乃是我們了解天擇演化的最佳模型。
動植物的馴化意味著人類的糧食越來越多,因而也就意味著人口越來越稠密。因此而帶來的糧食剩餘和 (在某些地區) 利用畜力運輸剩餘糧食,成了定居的、行政上集中統一的、社會階級分明的、經濟上複雜的、技術上富有革新精神的社會的發展的先決條件。因此,能否利用馴化的動植物,最終說明了為什麼帝國、知書識字和鋼鐵武器在歐亞大陸最早發展起來,而在其他大陸則發展較晚,或根本沒有發展起來。
世界上只有幾個地區發展了糧食生產,而且這些地區發展糧食生產的時間也差異甚大。一些鄰近地區的狩獵採集族群從這些核心地區學會了糧食生產,而其他一些鄰近地區的族群則被來自這些核心地區的糧食生產者所更替了。最後,有些族群雖然生活在一些生態條件適於糧食生產的地區,但他們在史前期既沒有發展出農業,也沒有學會農業;他們始終以狩獵採集為生,直到現代世界最後將他們淘汰。在糧食生產上具有領先優勢的那些地區裡的族群,因而在通往槍炮、病菌和鋼鐵的道路上也取得了領先的優勢。其結果就是富有社會與貧窮社會之間一系列的長期衝突。
為什麼古代族群放棄了狩獵而逐漸開始轉變為糧食生產?
-
1. 獲得野生食物的可能性減少了;
-
2. 馴化野生植物的可能性增加了,獲得的好處增加了;
-
3. 糧食生產的技術相對狩獵一直在進步,更先進,更能長期發展;
-
4. 糧食生產能養活更多的人。因此在有利於糧食生產的地方,文明就更容易發展壯大起來。
糧食生產的這種傳播的主要路線,是從西南亞到歐洲、埃及和北非、埃塞俄比亞、中亞和印度河河谷;從薩赫勒地帶和西非到東非和南非;從中國到熱帶東南亞、菲律賓、印尼、朝鮮和日本;以及從中美洲到北美洲。此外,糧食生產甚至在它的發源地由於來自其他發源地的另外一些作物、牲口和技術而變得更加豐富了。這也是文明起源及傳播的路徑
第三部分 從糧食到槍炮、病菌與鋼鐵。農業的出現成為我們群眾傳染病形成的開端,農業社會有更高的人口密度,固定的生活環境,進而維持傳染病的存在。歐亞大陸的病菌在大量消滅世界上其他許多地方的土著民族方面起了關鍵的作用。
影響技術創新的這些因素在大陸與大陸之間是否存在著全面的差異,因而導致了各大陸在技術發展方面的差異。社會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們接受來自其他社會的技術的容易程度是不同的。總結一下,糧食生產開始的時間、技術傳播的障礙和人口的多寡這 3 大因素的變化,是怎樣直接導致我們所看到的各大陸之間在技術發展方面的差異的。
各大陸之間在面積、人口、技術傳播的難易程度和糧食生產的開始時間等方面存在著差異,而這些差異又對技術的出現產生了種種影響。歐亞大陸獨特的地理條件使其在開始時的巨大優勢因此就變成了自 1492 年起的巨大的領先優勢。
戰爭或戰爭威脅在大多數 (即使不是全部) 社會合併中起了關鍵的作用,戰爭總是在人口稠密而不是在人口稀少的時候造成社會的合併,糧食生產及社會之間的競爭與混合,產生了征服的直接原動力:病菌、文字、技術和中央集權的政治組織。
第四部分 環遊世界 。
澳大利亞:為什麼澳大利亞沒有發展出金屬工具、文字和複雜政治結構的社會,為什麼較先進的技術沒有從鄰近的印尼和新幾內亞傳入澳大利亞,歐洲人在澳大利亞殖民,而不是澳大利亞土著在歐洲殖民。
中國:近代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