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leaf

leaf

It is better to manage the army than to manage the people. And the enemy.
follow
substack
tg_channel

web3賽道指南

  • Web 3.0 技術發展現狀。在「認識 Web 3.0」這個模塊裡,我會為你闡述基於公鏈、賬戶和身份認證技術的組合,並會帶你了解如何構建 Web 3.0 的新型基礎設施,以此實現理解 Web 3.0 技術基礎邏輯的目標。

  • 探究:Web 3.0 新玩法與新物種。在這裡,你可以了解到 DeFi 是如何通過和傳統金融的結合,實現進一步的擴張的;NFT 作為新型的數據確權制度,是如何打造「數字版迪士尼」的;新的去中心化應用,是如何在遊戲、商業、社交等領域開創新的商業模式的;以及 DAO 是如何打造「工具 + 社群」新業態的。

  • 洞悉:Web 3.0 未來應用趨勢。在區塊鏈之外,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數據技術,是如何與 Web3.0 結合為互聯網帶來新的發展空間的?傳統互聯網公司、政府部門、金融機構、投資機構,會如何融入 Web 3.0 實現自我升級?在「風險與機會」這個模塊裡,你會通過我的梳理,參透「上車」的主要路徑和避免踩坑的幾種邏輯。

image

去中心化實際上是一種協調機制,去中心化也分不同程度。

要想搞清楚是什麼推動了 Web 3.0 的誕生,我們要回到互聯網的發展歷程和現狀中來。我們知道,互聯網的發展是人類進入信息社會的前提,有了互聯網之後,一方面,大量信息可被低成本地記錄,另一方面,信息只有在總量達到一定的數量級之後,信息對社會和經濟活動的影響才能達到一個足夠顯著的程度。在上個世紀 90 年代,互聯網的誕生首先在紙媒之外創造了一個全新的傳播渠道,誕生了一批專業的內容生產平台 PGC(Professionally Generated Content),也就是類似於極客時間這樣以專門生產內容為主的模式。但這一時期的互聯網是單向的,互聯網產生的數據和我們用戶的關係不大。這是 Web 1.0 時代。接著,隨著時間的推移,用戶開始不滿足「只有輸入沒有輸出」的狀態了,渴望表達的訴求催生出了一大批可以為用戶創作和表達提供機會的平台,Facebook(Meta)和 Twitter 等。另外,同樣需要用戶參與的電商平台、視頻網站,以及為這些活動提供終端和基礎設施的科技公司,如蘋果和微軟,也紛紛湧現。這時候,我們正在逐漸過渡到 2.0 時代。

image

  • 用戶行為產生了大量數據,但這些數據的特點是「存儲即擁有」,而非「誰創造誰擁有」。這樣所導致的問題,就是互聯網公司憑藉收集數據和利用數據的優勢,在財力上變得「富可敵國」了,但它們所展示出來的私人立場與公眾利益的衝突,也越來越顯著。比如截至 2021 年末,已經更名為 Meta 的互聯網巨頭 Facebook 市值最高達到 1 萬億美元,如果按照這個數值參與當年各國 GDP 排名的話,大概可以排在全球前 15 的位置。Facebook 萬億市值的背後,是 19 億日活用戶和 29 億月活用戶,月活用戶在全球人口中占比高達 36%。但在 Facebook 主導的互聯網裡,如果你要向朋友發送信息或者發表關於某個事件的個人觀點,你需要嚴格遵循 Facebook 設定的各種成文或不成文的規則;如果你願意「以身試法」,你就會像當年尋求連任的特朗普一樣被禁言,或者被「社交性死亡」。而即使離開 Facebook,進入其他領域也是類似,比如你想發起一筆支付,本質上來說,你必須聯系某一家金融機構代替你來執行這筆業務,如果不在這家機構的營業時間,你的轉賬就無法完成;如果有一家機構願意全年部分時間向你提供免費的轉賬業務,那你一定會持續地收到這家機構推薦你貸款的廣告。

  • 被互聯網公司綁架的空間需要更加自由開放最近,全球媒體都在關注馬斯克對推特發起的收購,大家對於這次事件主要的關注點,就在於推特股權結構的變更對它的經營風格可能帶來的影響。而互聯網公司主宰互聯網的影響,還遠遠不止這樣。

  • 一方面,大量的數據泄露對用戶生活帶來了極大困擾,而基於數據泄露產生的網絡暴力以及「網暴」與現實世界關聯產生的危險,也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 2022 年 5 月,Facebook 公開承認,一家名為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的數據分析公司違規獲得了 5000 萬 Facebook 用戶的信息,並將這些信息用於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的競選活動。另一方面,互聯網公司的經營行為還可能和一國政府或者全體民眾產生直接衝突。舉個例子,在 2021 年 2 月,澳大利亞政府宣布實施《新聞媒體和數字平台強制議價規則》,主要內容是打算針對新聞媒體包括互聯網平台,在采用澳大利亞政府發布的各種信息時會收取一定的費用,但是 Facebook 不願承擔這筆費用。

  • 於是,在雙方沒有達成一致意見的情況下,Facebook 屏蔽了澳大利亞各類機構包括政府機構在其平台上發布信息的功能。屏蔽期間,即使氣象播報中心、消防局、甚至醫院,都沒辦法對外發布信息,涉及新冠疫情防控的緊急信息也沒法發布,相當於 Facebook 對澳大利亞政府和全體澳大利亞國民「拔了網線」。

  • Web 3.0:一場自下而上的互聯網革命!而這就是 Web 3.0 要幹的事!把互聯網打開,從技術架構的層面讓互聯網實現一種開放性,再通過技術邏輯的再造去改變它的「精神氣質」。 不過,到目前為止,關於 Web 3.0 還沒有形成一個大家公認的定義,但從很多版本的描述中,其實透露出了和以上思路高度相似或者相近的思考。

  • 比如以太坊的前 CTO,Polkadot 創始人加文・伍德(Gavin Wood)就提出,Web 3.0 是一組包容性協議,可為應用程序構建模塊;這些模塊取代了傳統的 Web 技術,如 HTTP 和 MySQL 等,同時可以提供一種全新的創建應用程序的方式。再比如著名矽谷風投機構 A16Z,將 Web 3.0 定義為「一組包含區塊鏈、加密協議、數字資產、去中心化金融和社交平台的技術」。

Web 3.0 即是互聯網功能的協議化,協議僅按照代碼體現的有限規則運行,既沒有更多的利益訴求,也沒有更多地投射到社會層面的價值主張;協議之間可以通過相互組合實現功能的疊加,並體現出一種開放和協作的精神。

在 Web 3.0 網絡中,支付寶的作用就不再由某一家機構承擔了,而是由一個協議來承擔,這樣就算沒有第三方機構作為中介,不信任的雙方仍可以安全地進行交易結算,這種協議就叫 HTLC,全名叫哈希時間鎖協議,它還可以為其他金融機構創造一種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關於這個協議的具體原理和執行步驟我就不在這裡詳述了,感興趣的話你可以看下這個鏈接)。

Web 3.0 「全棧」:從創造,到擁有,再到激勵當然,功能的協議化僅僅是 Web 3.0 建設的第一步,在這些協議的背後,還需要一個作為「硬件系統」的支撐協議運行的分布式計算網絡,和一個作為「軟件系統」的通用的、圍繞用戶的身份驗證、數據記錄以及使用授權和激勵的經濟系統。硬件系統「硬件系統」為協議執行提供技術支撐,從底層到應用層分別實現通信、計算、存儲和交互等功能,並且在每個環節中都體現出一種「可替代性」,也就是說這些功能並不是依賴於某個特定的機構或者組織才能實現的,但是功能的邏輯是準確而可信的,這種特性又被稱為是「去信任的信任」,即 Trustless Trust。

  • 比如,在目前互聯網中,我們所有的程序在執行計算任務的時候,都要自行解決輸入的可用性、可靠性以及相互之間的授權問題,還需要因此花費額外的資源,去解決各種不兼容和安全風險等問題。

  • IC 協議是基於區塊鏈共識機制,在 TCP/IP 協議和應用層之間構建了一個包括多個物理節點的虛擬子網;子網內部的節點對輸入輸出達成共識,可以相互驗證計算結果;多個子網之間可以通信,並且可以通過相互組合,實現計算能力的大幅提升。其實,類似於 IC 的設計理念,在通信、計算、存儲等領域也有類似的探索,這些協議通過相互組合為數據的產生、存儲、調用以及隱私保護創造了一個不依賴於任何特定機構的,且功能完整的鏈條,從而使得互聯網具備了一種克服「單點故障」的基本架構。

經濟系統#

而在「硬件系統」之外,圍繞用戶還需要一套針對身份認證、數據記錄以及使用授權和激勵的經濟系統。這套系統需要內嵌到協議的執行過程,協議的實施無需任何第三方機構的參與和幫助。基於這套經濟系統,不同的協議就可以相互疊加和組合,並實現經濟利益的協調。

那麼,從「硬件和軟件」系統的功能來看,區塊鏈就是 Web 3.0 發展高度依賴的一項技術,區塊鏈不僅可以不依賴任何第三方機構實現去信任的協作,還可以通過代幣系統對系統成員進行激勵。

但是,區塊鏈並不是 Web 3.0 的全部,因為區塊鏈的主要作用是建立一套可信共享賬本,而不能為 Web 3.0 需要解決的全部問題提供解決方案;Web 3.0 還將通過區塊鏈、隱私計算,人工智能甚至物聯網技術的結合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雖然我們講了很多「硬件和軟件」的組合,但從用戶使用的角度來看,Web 3.0 與 Web 2.0 可能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不過你應該看到,Web 3.0 通過分布式技術架構和經濟系統的打造,將創造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一個高度聯繫、無國界的數字經濟體,並產生大量的自下而上的創新機會。

  • Web 3.0 的出現反映了一種底層技術的變革在產業鏈層面帶來的新的職能分工,而新的職能分工往往就意味著新的業務模式和新的產業機會。所以,Web 3.0 就是基於技術的方式,對現有互聯網進行的一次「破壞性創新」,基於這次創新,我們第一次獲得了針對自己的數據創造、擁有和被激勵的機會。Web 3.0 從技術的角度賦予了互聯網開放的精神氣質,通過分布式技術架構和經濟系統的打造,將創造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一個高度聯繫、無國界的數字經濟體,並產生大量的自下而上的創新機會。

主要是數據資源被壟斷,開發成為空中樓閣,相信 web3.0 創業的機會遠大於以前,尤其是早期窗口期

1. Web 3.0 看上去和一些互聯網巨頭的既得利益是有衝突的,是否會受到它們的巨大阻礙?

2. Web 3.0 其中的一項核心技術是區塊鏈,那麼其底層的這些基礎設施有誰提供呢?基礎設施提供方如何獲益呢?作者回覆:第一個問題,一定會,但趨勢不會改變!第二個問題,比如公鏈的商業模式就是 ga

們會走進 Web 3.0 世界的內部,詳細看看 Web 3.0 的主要結構。在上節課我們也說了,Web 3.0 主要是通過縱向分層打破橫向壟斷的方式,來推動互聯網升級。那么今天,我們就從 Web 3.0 結構中最基礎的一層,也就是提供通用計算服務的計算層開始,認識 Web 3.0。

image

  • Web 3.0 的計算層是開放的,誰都可以用。它並不是像我們現在登錄的絕大部分網站一樣,都運行在自己專屬的伺服器上,在 Web 3.0 裡,是把計算層獨立了出來,就像我們現在用到的 5G 網絡、自來水系統、電網一樣。 那麼,Web 3.0 為什麼一定要強調讓計算層獨立出來呢?其實它主要是想通過這種分層的方式避免數據壟斷,讓數據以公共賬本的形式對所有人公開。當然,數據的公開也不是終點,讓數據回歸創造數據的人才是終點,但這一切首先要從擺脫數據壟斷開始。 以太坊就是這樣一種提供通用計算服務的基礎設施,由於以太坊的計算網絡可以隨時進出,既不會受到任何限制,也不會影響計算功能的輸出,所以我們一般都把以太坊這樣的網絡稱為「公鏈」。今天,我們就從以太坊出發,看看這個公鏈到底是如何提供計算服務的。 從比特幣開始 不過,要介紹以太坊,我們還是要先從比特幣說起。因為比特幣第一次基於去中心化的網絡實現了一種確定性的計算服務,雖然人們把這種計算的結果稱為「數字黃金」,但從技術的角度來講,比特幣實際上是一套「狀態轉換系統」,這個系統是以比特幣的交易信息作為輸入,並將這些輸入,轉換為新的比特幣的賬本進行輸出。 這個流程看起來和銀行的流程非常相似,比特幣在不同時間的賬本狀態,對應著銀行不同比點的資產負債表,「狀態轉換函數」則對應銀行的賬務處理系統。 對於銀行來說,它只需一套軟件系統,就可以完成賬務處理。但是對於比特幣來說,就需要將「狀態轉換」和「共識機制」結合起來,才能使比特幣具備「去信任的數字黃金」的全部屬性。

比特幣「數字黃金」的模式注定無法走得更遠,因為比特幣的架構太緊密了,缺乏必要的可擴展性。 你可能知道,比特幣的可擴展性主要體現在腳本,但腳本只能實現一些簡單的合約功能。比如說,它就不支持複雜的循環運算,以至於無法實現圖靈完備;

再比如說,在比特幣系統裡,代表未花費餘額的 UTXO,只能進行類似 0 或者 1 的邏輯功能,這樣就導致比特幣只能構造簡單的一次性合約,而不能實現諸如多階段期權合約,以及去中心化交易報價等功能。 那麼以太坊,就是在比特幣的基礎之上建立了一個替代框架,基於這個框架,就可以讓客戶端的計算性能更強大,也可以讓開發更簡單,同時還能允許應用程序共享區塊鏈的安全性。 以太坊為什麼是「世界通用賬本」? 以太坊內置了圖靈完備的編程語言,這樣任何人都可以基於以太坊編寫智能合約、進行去中心化應用開發,也可以自由地針對所有權規則、交易形式和狀態轉換函數進行設定。 不過,如果按照比特幣「狀態轉換系統」的視角去分析以太坊,你會發現,以太坊的狀態不再通過「所有權」反映,而是表示為「賬戶」,「賬戶」不僅包含了資產餘額,還可以和合約進行交互,有了「賬戶」之後,智能合約的執行就更加輕便和快捷,從而可以給它的可擴展性創造條件。 所以,基於以上設計,以太坊就可以實現更多更加精細化的控制。

舉個例子。在轉賬的功能方面,比特幣可以設置成集齊五個賬戶中的三個,才可以發起轉賬支付,而以太坊則可以設置為集齊五個賬戶中的三個賬戶的簽名,最多可以提取合約中的 80% 的金額,如果只是集齊五個賬戶中兩個賬戶的簽名,則每天最多可以提取合約中的 10% 的金額。

另外,以太坊同時可以為很多的去中心化應用提供計算支持,特別是快速開發、安全性要求高、協議間交互性頻繁的應用,比如金融應用,它可以為用戶提供代幣發行、儲蓄與借貸以及金融衍生品等服務。典型的例子就是 DeFi。 可以說,以太坊就是為去中心化應用提供通用計算功能的基礎層,由於它更強調賬戶狀態的嚴格的同步,以太坊也因此被稱為「世界通用賬本」。 IPFS:按照內容重新構建文件檢索系統 OK,我們再接著來看這張結構圖。如果說,以太坊為 Web 3.0 提供了通用的計算層,那麼以 IPFS 為代表的去中心化存儲類項目,則提供了通用的存儲層。

image

PFS 全稱星際文件傳輸系統,它是一個按照內容進行檢索的文件存儲和調用系統。 基於 IPFS 協議,可以把我們需要存儲的文件,以 256KB 為單位打散,然後分別進行存儲。但同時,IPFS 還會為每份文件生成一個哈希值,這個哈希值和文件進行捆綁之後,會形成一個完整的索引結構,被節點上傳到整個網絡之中供用戶檢索使用。 從這個基本流程上可以看出,基於 IPFS 協議,存儲內容和存儲節點之間,並沒有直接的對應關係,針對已經碎片化的文件,也可以通過加密手段使文件內容加密,而礦工只有在用戶發出檢索請求之後,才會在 IPFS 的索引結構中找到對應的文件。 我們知道,數據的基本特性是「存儲即擁有」,我們把自己的行為數據保存在了互聯網公司的伺服器上,其實同時也就把數據的使用權,默認「賦予」給了互聯網公司。那互聯網公司為了獲得「被賦予」數據使用權的資格,也會寧願提供免費服務吸引用戶。 而 IPFS 的這種設計,顯然就把這種模式打破了。 基於 IPFS 協議,我們用戶按照文件的內容進行檢索,使得數據和文件的存儲,脫離了提供服務的特定網站,同時也使得數據的調用不再依賴於這個網站的持續運行,我們不再會因為網站故障或被攻擊、IP 地址被刪等原因而無法下載數據,也不需要再為數據在存儲期間被篡改而擔憂。 同時,IFPS 還可以將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存儲空間進行整合利用,從而就為個人的、分散的存儲空間找到了經濟變現的機會。

如果這些圖片還被存儲在中心化網站的伺服器上,理論上來說,圖片就隨時可以被篡改或永久消失;而如果把圖片直接上傳到以太坊上,可能 Gas 費會非常昂貴。因此,大量 NFT 項目就選擇通過 IPFS 來存儲這些圖片。 另個是在 2022 年 4 月 1 日,以太坊宣布其官方網站 ethereum.org,已經部署到了 IPFS 上,用戶可通過 ENS 瀏覽 etheretherum.eth 網站。這樣的消息動態,

其實也正說明了 Web 3.0 不同協議之間的可組合性。 Internet Computer:專為 Web 3.0 應用而生的公鏈 好了,接著我們再來看另一條公鏈,Internet Computer。 如果說去中心化存儲聚焦於數據存儲,相對於「通用的計算服務」來說,屬於一種「旁支」的話,那 Internet Computer 就是在以太坊開辟的主戰場上繼續突進。 現在我們知道,以太坊是在比特幣的基礎上,實現了圖靈完備的智能合約,它理論上可以支持任何形式的去中心化應用,但理論歸理論,實踐歸實踐。事實上,以太坊只能支持有限數量的去中心化應用。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主要的原因就是著名的 CAP 不可能三角定理。也就是說,一個分布式系統中,在一致性、可用性和分區容錯性三項特徵中,最多只能存在其中兩個。 簡單來看,一致性(Consistence)也就是 CAP 中的 C,它是指所有節點數據是否保持一致。我們根據數據一致性的不同程度,可以分為強一致性、弱一致性和最終一致性,這裡的強一致性,是指所有節點寫操作完成之後,數據都是完全一致的;而弱一致性則可以容忍寫操作之後,出現部分或全部不一致數據;最終一致性則只要求,經過一段時間之後的數據一致即可。 然後是可用性(Avalibility),就是 CAP 中的 A,是指系統每次向未崩潰的節點發送請求,都能得到回應。也就是說節點處於可響應狀態,對於需要處理的計算任務可以及時完成。 至於分區容錯性(Partition Tolerance),就是 CAP 中的 P,它是指節點之間傳遞信息,可以出現誤差或延誤,但不會影響系統整體運行。 那麼,對於區塊鏈來說,分區容錯是前提。所以,不同的區塊鏈,只能在一致性和可用性上做出取舍。比如比特幣和以太坊,就是以放棄一定的可用性為代價而追求強一致性的代表。

比如說比特幣。 從數據結構上來看,它的每個節點、每一次交易驗證,都需要遍歷操作。也就是說,在發起轉賬之前,我們先要驗證這個人是否有足夠的比特幣用來轉賬。 那麼如何判斷這個人是否擁有足夠的比特幣呢?比特幣的設定是要看轉賬給他的人是否擁有足夠的比特幣,按照這種方式,我們每一次轉賬,都要回溯到這個比特幣是在哪個區塊、由哪個礦工挖出來的,然後又通過多少次轉賬才到了自己的名下。整個驗證一遍,我們才能最終確認這筆轉賬是否有效。所以,這樣的查詢方式效率就會非常低。 從數據存儲上來看,比特幣的每個節點都需要下載完整數據包,那麼當交易越來越多的時候,節點存儲空間,就成為了區塊鏈處理效率的又一個瓶頸。

從計算方式上來看,比特幣的全部交易都只能通過串行計算而沒有並行計算,所有節點都需要針對所有任務進行重複計算,所以計算效率也會受到很明顯的影響。 然後我們再來看以太坊。 首先,雖然它設置了「賬戶」,從數據查詢的角度來看不再需要「遍歷」操作,但以太坊每塊存儲空間僅為 1MB,區塊大小的限制依然很明顯。而且,以太坊同樣也只支持串行計算,不支持並行計算。 所以,以太坊仍然屬於強一致性、低可用性的公鏈。強一致性對於金融相關的應用非常重要,但是對於其他類的應用來說,就顯得能力不足了。 目前基於以太坊的應用,往往會采用一種「混合結構」,即和資產相關的操作在鏈上執行,而和資產無關的業務放在鏈下執行。這樣做的好處是成本上的經濟,但缺陷就是,去中心化應用仍然在某種程度上,依賴於中心化節點,由此而來的「單點故障」「數據泄露」等問題,仍然沒有得到完美解決。 而現在我們要說的 Internet Computer(IC),是以打造「互聯網計算機」為目標,為去中心化應用提供全棧式開發及運維系統,它把去中心化應用延伸到了更廣泛的場景。

IC 是由一組加密協議組成的,這些協議會把獨立操作的節點連接到一組區塊鏈網絡中。同時,它還克服了傳統區塊鏈上,智能合約在速度、存儲成本和計算方面的限制,使得智能合約可以以近似於中心化網絡的速度運行。 另外還有一點,不同於以太坊生態往往偏向於金融屬性,基於 IC 建立的是一種「全棧式」的去中心化應用,從前端到計算再到後台,都可以基於 IC 通過不同的容器實現,從而實現一種「無單點故障」運行狀態。 而且,基於 IC,我們不僅可以實現已經出現在以太坊上的各種應用,甚至可以構建一個完整的比特幣和以太坊的節點,使得在 IC、比特幣和以太坊之間,能夠實現一種原子層面的互操作性。 不過,雖然 IC 的技術架構更加適應去中心化應用,但由於 IC 還處於生態發展的早期,各種基礎設施有待完善,比如說轉賬的原子性,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技術標準。 所以這樣來看,它對於金融相關的應用來說,其實也缺乏足夠的安全性。 以太坊依然處在賽場的最前沿 不過,如果說其他公鏈的創新都是以超越以太坊為目標的話,以太坊的自我突破也沒有停止過。 早在 2018 年,以太坊就提出了明確的「升級路線圖」,也就是它會把 Pow 共識機制轉換為 Pos 共識機制,並通過分片技術進行全面擴容。這個分片技術的主要思路,就是支持以太坊實現並行計算,以提升計算效率。

image

在以太坊 2.0 路線圖之外,還出現了 Layer-2 方案。 Layer-2 的思路是將部分計算工作從鏈上移至鏈下,並通過某種機制實現鏈下和鏈上安全性的共享。目前已經出現了 ZK Rollup(ZKR)和 Optimistic Rollup(OP)等技術路線,不過也都還沒有進入大規模應用的狀態。你在使用的時候也要注意風險,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也可能是一種投資的機會。 小結 技術的進化沒有終點,但公鏈技術的進化,一定是圍繞通用計算服務的核心目標展開的。在這節課裡,我們知道了在 Web 3.0 中,為了避免數據壟斷,需要一種通用設施提供計算服務,這種通用設施就是公鏈。 我們采用了一個通用的框架,描述了公鏈賽道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以及比特幣、以太坊、IC 等各條公鏈采用了什麼方式、為這個問題提供了什麼樣的解決方案。但我們同樣也要清楚一點,就是它們各自都有仍待解決的問題。 除此之外,我也給你介紹了這個賽道最新的進展,也就是 Layer-2 和分片。希望你能通過今天的課程比較深入地了解公鏈這個賽道,也能對公鏈賽道的持續改進提出自己的想法,至少不要停留在「公鏈越快越好」的認知狀態。

image

身份指的是你的出身和社會地位,也就是你用來和其他人交流或者互動的具體的載體。而在 Web 3.0 當中,身份指的是你作為一名用戶參與各種活動的具體載體,也就是賬戶了。 而激勵,不論是在現實世界還是 Web 3.0,都指的是通過制度設計對組織或個人行為的引導。站在 Web 3.0 生態的角度,各種去中心化應用從功能上來看千差萬別,但是每一個應用,都離不開賬戶和經濟激勵機制發揮作用。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身份和激勵在 Web 3.0 世界裡,具體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DID:通用的獨立身份!

首先是身份。用戶在去中心化網絡中,需要一個全新的、「獨立」的身份,所謂「獨立」的身份,就是一個不依賴任何第三方機構的證明,就可以把自己「辨識」出來的身份。這個身份既不同於現實世界的「身份證」,因為身份證是政府機構給你開的介紹信,它只在一國範圍內有效。這個身份也不同於在各個互聯網平台或者社交媒體註冊的賬號,比如日常生活中的「大 V」或者推特賬號,雖然一個受粉絲歡迎的「大 V」在社交媒體上具有很大的影響力,有的人還可以賺很多錢,但這種「身份」和「身份證」一樣,同樣依賴於互聯網平台的「認可」才能持續存在,一旦被平台所「限制」,不管多大影響力的身份,可能都會「消失」。

Web 3.0 的用戶需要一個通用的且獨立於使用平台的個人身份,這個身份就是去中心化身份標識,即 DIDs(Decentralized Identifiers)。那究竟什麼是 DIDs 呢?根據網際網路聯盟(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簡稱 W3C)定義,DIDs 是用於可驗證的去中心化數字身份的一種新型標識符,這種標識旨在使 DID 的發行方不僅能夠證明對個人身份的控制,而且可以獨立於任何機構,包括註冊表或證書認證來對外提供驗證信息。

在 2022 年 7 月 19 日,W3C 分布式標識工作組編制的《Decentralized Identifiers (DIDs) v1.0》規範,正式成為了 W3C 推薦標準,這就讓 DIDs 在國際技術標準方面,獲得了與 HTTP 和 CSS 同等基礎性的地位,同時這也預示著 DIDs 將可以為推動 Web 3.0 的發展,發揮更加直接的作用。DID 的應用,從身份的集成到運用好,了解了 DIDs 誕生的背景信息之後,下面我們就來具體看看 DIDs 的具體結構和功能應用。這部分內容直接關係到 DIDs 的發行和使用,如果你也希望能擁有自己的 DID,行走在 Web 3.0 的世界裡的話,一定要重點關注接下來的內容。

  • 首先,從結構的角度來看,DIDs 主要是由基礎層和應用層組成的。其中,基礎層包括 DID 標識符和 DID 文檔,DID 標識符是一套對 DIDs 進行辨識的標準表達形式,包括標識方法和標識內容兩部分。截至 2022 年上半年,已經有大約 100 種標識方法完成了註冊,微軟、IBM 以及騰訊等機構,都對相關標識方法進行了註冊,以太坊等公鏈也是標識方法的一種。而 DID 文檔,就是針對特定的 DIDs 編寫的說明文檔。

DIDs 的基礎層主要是構造了 DIDs 本身,不過,它對於個人的具體信息並沒有說明,所以我們還需要通過應用層,來給 DIDs 填充具體的內容。DIDs 的應用層主要由 DID 解析器(DID Resolver)和可驗證申明(VerifiableCredential,簡稱 VC)組成。

通過專業的驗證機構,比如公鏈、專門的 App 等,對發行機構的加密信息進行驗證,並對個人的身份提供說明。 實際上,從技術原理上來說,VC 就是非對稱加密技術在文件管理系統中的應用。非對稱加密算法涉及到了信息安全方面的知識和密碼學原理,這部分內容咱們課程裡不會做過多的解釋,如果你有需要,可以參考這個鏈接進一步了解。

image

從以上內容可知,DIDs 是一個借助於技術手段,鏈接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綜合性系統,同時還需要借助於不同參與主體的分工協作,來實現系統的目標。DID 的生態架構 關於這個系統,我們可以根據國際知名的加密基金 Amber Group 針對 DIDs 生態架構的總結,他們把 DIDs 生態系統分成了四個層面,包括:標準層、基礎設施層、集成層、應用層。

image

其中,標準層處於 DIDs 生態最基礎的位置。在標準層,W3C 和 DIF(Decentralized Identity Foundation,去中心化身份基金會)等國際性組織,作為全球範圍技術標準的制定者和推動者,主要就是負責 DIDs 相關標準的制定,並去推動 DIDs 和其他相關標準進行對接和融合,同時也為各種技術的研發提供基本框架。從標準層開始往上,第二層是基礎設施層,這裡包括了為 DIDs 識別和驗證提供服務的各類機構和項目,比如以太坊、Hyperledger 等區塊鏈,專注於 DIDs 集成的 Onotology,以及基於區塊鏈提供域名服務的 ENS 等。VC 的發行、驗證以及數據存儲等功能,主要也是通過基礎設施層實現的。這裡,我們重點講一下 ENS。ENS 是以太坊生態的域名服務系統,它的作用可以對標 Web 2.0 的 DNS。

可以和去中心化存儲 IPFS 進行集成,我們也可以通過 ENS 將文件存儲到 IPFS 系統中,從而構建分層的去中心化網絡。那么,相對於 DNS 域名來說,ENS 的最大特點就是用戶自己擁有域名,而 ENS 並無權將任何域名進行撤銷。另外,ENS 雖然只提供域名服務,但是它的盈利能力卻非常可觀。ENS 是根據不同等級的域名按年收取會員費的,上線一年多的時間,已經實現了超過 5000 萬的收入,而 ENS 的團隊也就十幾個人。 所以你看,Web 3.0 還是充滿了很多「自下而上」的創業機會的。第三層是集成層,這一層主要是通過各種技術手段,實現鏈下身份認證、鏈上身份聚合,以及鏈上行為證明等功能,然後把鏈下和鏈上數據集成 DIDs 標識符和標識文件。

比如,BrightID 通過個人照片和視頻等方式,進行鏈下身份驗證,就實現了「一人一賬戶」幫助各種去中心化應用防止「女巫攻擊」的目的。不過需要說明的是,鏈下身份認證並不是將現實世界的真人和鏈上賬戶進行「強綁定」,而只是基於個人生物信息統一「鏈上賬戶」,避免一個人開設多個賬戶發起「女巫攻擊」。但是我們也要知道,基於鏈上賬戶,也並不能對應到現實世界的具體個人。 就比如,Spruce(DIDs 身份賽道重量級項目)幫助用戶直接使用以太坊賬戶,就可以在 Web 2.0 應用進行註冊和登錄,我們通過 Web 2.0 應用和 Web 3.0 應用共享賬戶,就可以讓 Web 2.0 社交媒體的流量和 Web 3.0 流量進行融合。這樣一來,像是那些 Twitter 上的大 V,就有望在 DeFi 平台獲得更低的貸款利息。另外 Spruce 還設置了專用的 SpruceID,這個 ID 不僅可以實現簽署、驗證和共享消息等功能,還可以應用在跨產品跨鏈的場景。

第四層就是應用層,主要是指基於 DIDs 實現的各種應用,比如信用評分和貸款、社交、門控、DAO 和捐贈等。

我們可以來看幾個案例。 比如,基於 Guild,可以在 Discord 和 Telegram 中設置社群準入條件,比如要持有某種 NFT 才可以加入某個 Discord 頻道等。再比如,ARCx 可以基於鏈上數據進行信用評級,比如賬戶長期在 Compound、Aave 或者 MakerDAO 借款,但從未被清算,將被視為「信用良好」,而獲得良好評價的賬戶,就可以用更優惠的「抵押率」獲得貸款。現在,DIDs 的發展已經獲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眾多大型科技公司中,微軟對於 DIDs 的重視程度尤為突出。早在 2018 年,微軟就宣布 DIDs 將作為公司區塊鏈業務的切入點。在 2019 年 5 月 13 日,微軟發布了 Identity Overlay Network,也就是 ION 測試版,任何人都可以通過 ION 創建自己的 DID。另外,為了加強技術協調,微軟還加入了 DIF,並和同屬 DIP 成員的 Consensys、Transmute 等機構,開發了支持規模化創建 DIDs 的協議 sidetree,ION 就是基於 sidetree 完成的。

那麼,微軟為什麼對於 DIDs 如此熱情呢?其實,在其發布的《去中心化身份》一書中,微軟就坦言他們開發 DIDs 的首要目標,就是將其應用在微軟雲計算平台上,讓它成為所有雲計算用戶的統一身份標識。這樣一來,微軟就能基於 DIDs,來為用戶提供數據授權的功能了。

通證系統:更精細的激勵工具好,身份之後,我們再來看看激勵。首先,我們要知道的是,通證是去中心化網絡中,發揮激勵作用的主要工具。那么什麼是通證呢?通證就是以數字形式存在的權益憑證。我們從形態上看,通證和密碼其實有類似的地方,它們都意味著在特定場景中的一種權益,但密碼是在中心化的場景下使用的,而通證存在於去中心化的場景之中,而且它還可

而從屬性上來看,通證是一種權益憑證,可以代表一切可以數字化的權益,比如股權就可以以通證的形式存在,但也不是所有的通證都代表股權,通證還可以表示為債權、投票權、使用權等等類型。我舉個簡單的例子。在上節公鏈課程中,我們介紹過一類項目,叫去中心化存儲,比如 Filecoin。這類項目的主要目標,是建立一個用戶共享的存儲市場,那麼,Filecoin 中的通證 FIL,就代表了對於一定數量的存儲空間的使用權,我們任何人憑藉持有的 FIL,可以使用其他人的存儲空間保存自己的文件。在 Filecoin 的案例裡,代幣 FIL 只代表使用權,而和股權、分紅權、債券都沒有任何關係。所以說,通證作為一種權益憑證,代表的權益性質是高度依賴於場景的。通證的本質其實,我們要理解通證的本質,還需要從兩個屬性入手。

  • 首先,通證都是基於特定的區塊鏈賬本和智能合約形成的,而密碼學規律,是通證可以作為權益憑證的技術基礎。其次,可編程性是通證的突出特徵,可編程性使得通證可以通過和智能合約的結合,針對各種數字場景進行模擬,並可以代表各種複雜的權益。基於通證的技術屬性,通證就具有了將數字化權益進行確權、定價和可交易的基本功能。因為通證本質上是一種權益憑證,通證的數量代表了權益的數量,而對於權益的需求則表現為通證的需求,這就是通證的供給和需求,通證供給和需求的平衡,就形成了通證的價格。通證的技術屬性。

基於通證的技術屬性和經濟屬性,通證在作為數字化權益憑證的時候,自身也會演變為一種數字資產,這一點也是區塊鏈在一系列數字技術中的重要特徵。區塊鏈可以讓數據產生一種稀缺性,從而可以讓數據成為一種資產。而在現實社會中,通證作為一種資產,已經被各國政府和法律廣泛接受了。因為,通證的資產屬性來源於它的自然屬性,這一點是不以任何人或者任何機構的意志為轉移的。但是,除了薩爾瓦多(全球首個將比特幣和加密貨幣作為法定貨幣的國家)之類的一些小型經濟體之外,通證還不能算是貨幣,儘管比特幣是以建立一個「點對點的電子現金支付系統」的目的啟動的,但貨幣仍然屬於社會治理層面的內容,在沒有獲得各國貨幣當局的認可之前,通證不太可能成為貨幣。當然,任何硬幣都有兩面性,通證在作為數字權益憑證方面,還是具有很大的優勢的,而且它還可以獨立於其背後的權益,作為資產存在。但通證同樣在技術和經濟領域,面臨很大的風險。

此外,通證市場價格的暴漲暴跌,對於通證的使用無疑也是一種「負面衝擊」,比特幣不為各國貨幣當局接受就是例證。

通證經濟 而有了通證,就會有通證經濟。通證經濟的主要特點,就是基於通證進行創作和消費的協調。雖然通證在本質上不是貨幣,但通證在通證經濟中其實是發揮著類似貨幣的作用,特別是發揮流通手段和儲藏手段 在技術層面,代碼風險、合約風險,對於通證的安全會產生重大影響;

  • 在經濟層面,通證可以獨立於它所代表的權益而存在,而這就導致人們無法通過通證本身,去判斷這種權益的存在,也就使得市場上存在各種「空氣幣」。如果你對資產背景不太了解,可能就會造成很大的迷惑

  • 通證體系的設計是通證經濟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但就像不同比期、不同流派的經濟學家,關於貨幣政策對宏觀經濟的長期發展,是否產生影響存在較大分歧一樣,關於通證設計在通證經濟的作用,也存在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通證體系的設計對於 Web 3.0 項目來說至關重要,因為代幣體系的設計,會直接對項目社區各類人群的行為模式產生影響;但也有人認為,通證體系對於 Web 3.0 項目的發展只具有輔助作用,而不会形成決定性的影響,就像「貨幣中性主義」認為的那樣,長期來看,貨幣超發並不會對「社會有效需求」形成刺激。 關於通證體系的價值,我們可以通過通證體系設計的具體內容來做進一步的分析。實際上,通證體系設計的主要內容,就是針對通證的供給和需求進行管理,並集中體現在通證的「三次分配」中。

image

其中,第一次分配指的是通證方案的設計。通證方案設計需要對通證總量、單幣制或多幣制、分配比例、釋放節奏等指標進行具體說明。這裡的通證總量,反映的是預期的經濟規模總量,但由於通證一般具有 18 位的代幣精度,通證總量的具體數據並沒有太多的實際意義。所以,對於通證總量來說,比較重要的是總量上限是否固定,但是否將通證總量設定為上限固定,主要還是取決於項目的功能定位。比如,比特幣模擬黃金屬性,所以給它設置了

但對於大部分公鏈來說,由於我們需要持續不斷地對礦工進行激勵,所以往往會設計一個通脹率,通過每年增發進行礦工激勵,比如 ETH 轉為 Pos 共識機制之後,每年通脹率約為 5%;而對於非公鏈類項目來說,則往往設定為總量固定。

  • 我們從第一次分配的主要內容來看,可以發現它主要涉及的是通證供給的管理。第二次分配指的是按照項目業務邏輯進行的通證分配。因為對於通證背後權益的需求,是決定通證需求的最核心因素,如果項目本身沒有對外價值的輸出,那麼對於權益的需求也就無從談起,對於通證的需求也就沒辦法成立了。所以,業務邏輯代表了對於通證最基本的需求。如果通證設計僅僅局限於通證層面進行設計,而無法在建立通證需求方面發揮作用的話,我們就可以確定,通證體系的設計對於通證經濟的作用其實是輔助性的。

  • 至於第三次分配,指的是通證層面的調節機制。比如,針對通證設計的各種質押挖礦機制、銷毀機制以及分紅機制等制度。要知道,通證層面的調節機制和業務邏輯並不直接相關,所以對於大多數項目來說,通證層面的設計大同小異。它主要的形式,一般都是以犧牲社區成員在短期內的流動性為前提,來獲得更多的社區通證的獎勵。所以,這個對於通證需求的刺激效果比較有限。 事實上,關於通證體系的設計是一個比較複雜的話題,這個內容也會是我們貫穿各個賽道分析的一個重要的視角,我們在後續的課程內容中,還會結合各個賽道的場景特點持續進行分析。

首先第一點最基礎的信任,怎麼能證明你提供材料不是偽造的?如果只是企業內部或者企業聯盟之間,基於統一認證的基礎,這完全沒有問題。但想在互聯網通過一個 ID 證明自己,依然需要權威部門來證明,但這樣就不再屬於 DID 了,所以我理解 DID 只是個伪命題。倒是可以看看公安三所的數字化身份 ID(EID)

  • ETH 的總量不固定就類似貨幣總量不固定,價值來源於消費需求 ETH 和其他公鏈代幣一樣都有實際使用需求

有人說 NFT 代表著最新潮的加密藝術,也有人說 NFT 是擁有無限升值空間的黑馬資產。那么,NFT 到底屬於藝術還是屬於資產?NFT 有哪些重要特性?還有,NFT 的這些重要特性,又是如何在 Web 3.0 的世界裡實現價值的?

NFT:數字社會的數據確權制度 本質上來說,NFT 是一種基於加密技術標準形成的數字資產,它的字面意思就是非同質化代幣。

  • 在以太坊生態,凡是基於 Erc-721 和 Erc-1155 兩個標準生成的數字資產,都稱為 NFT。相對於我們平時經常聽到的同質化代幣(也可以稱為 FT),比如 BTC 或者 ETH 來說,雖然它們都屬於虛擬資產,但是 NFT 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每個 NFT 都不可分割,所以每一個 NFT 都具有唯一性。基於 NFT,我們可以把虛擬世界的各種素材包括圖片、文字、視頻和動畫甚至一段數據等進行標記,並和某個賬戶建立對應關係,建立對應關係之後,擁有賬戶的私鑰就可以將歸属于賬戶的 NFT 進行轉賬和交易,可以許可或者拒絕對於數據的訪問,也就是擁有了該項 NFT 的控制權。

  • 不過要知道,虛擬世界沒有產權的概念,因為產權是一種來自第三方機構的認可,在虛擬世界,控制權即產權,擁有了 NFT 的控制權就相當於完成了商品的確權,通過各種技術細節上的設置,NFT 的所有者可以獲得轉讓及授權產生的相關收入,正是因為這樣,NFT 也成為了數字社會數據確權的基本制度。

基於低成本及永久產權的文化發現 NFT 作為數據確權的基礎制度,首要的特點是低成本和永久產權。低成本體現在哪呢?首先體現在製作成本方面,只要經過簡單了解,你完全可以獨立完成 NFT 作品的製作,這個過程在加密社區有一個專用名詞,Mint,翻譯過來就是「鑄造」。Mint 操作十分簡單,只要你先完成圖片設計,通過打開去中心化錢包,打開 Mint 網站簡單設置,上傳作品就完成 NFT 的「Mint」了,這裡的作品可以是一個畫作、圖片,也可以是一個視頻,甚至是一句話。

image

照不同的流程進行登記,比如版權、商標等。NFT 的 Mint,你需要做的只是和區塊鏈之間的互動,而且 NFT 支持的作品種類非常多,只要是以電子形式保存的作品都可以製做成 NFT。

除了低成本的優勢之外,NFT 的另一個特點是永久產權。不過講到這裡,你其實也會發現,在製作 NFT 的過程,無需任何機構或者個人參與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只有這種方式獲得的產權,才屬於永久產權。

  • 舉個例子,你可能玩過《王者榮耀》,你花了很多的時間和金錢在遊戲中獲得了一顆「榮耀水晶」,但你如果要想向別人展示這顆水晶的話,你就必須進入這個遊戲裡面,才能實現你「炫富」的目的;並不是只有你沒有能力,把這塊水晶從遊戲裡面帶出來給別人展示,而是說,一旦離開了遊戲,這顆「水晶」可能根本就不存在了。可以說,這顆「水晶」的命運就是整個 Web 2.0 世界的宿命,所有的資產和創作都需要借助於別人的「舞台」才能呈現,如果別人的「舞台」停止營業了,那麼不管是誰的表演、也不管表演得多麼精彩,也就只能消失了!

而你想保護你所創造的數據不被他人使用?這一點絕對是不可能的,因為數據保管在互聯網公司的存儲設備中,即使你本人想要調用自己創造的數據,流程和成本也非常高,關於數據的訪問權限只能由互聯網公司說了算。

  • 但在 Web 3.0 的背景下,這種宿命已經被打破,就像 NFT 一樣,只要不是所有節點同時退出網絡,你的 NFT 就會存在;只要你掌握控制賬戶的私鑰,NFT 就是屬於你的,不管你想要交易還是送人,都不需要任何機構的幫助或者許可,這就是 NFT 的永久產權,這就是 Web 3.0 的新範式!

當然,拍出天價的藝術品確實可以賺足流量,但如果你認為 NFT 就是創造天價藝術品的造富機器,那你就錯了。因為在現實世界中,傳統的版權保護制度和藝術品市場,完全可以為「天價」藝術品提供養分充足的土壤,而 NFT 的價值,洽洽在於可以為更多形式、更加碎片化,甚至是更加便宜的數字創作,提供確權、流通和價值發現的功能。

對於 NFT 來說,完全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因為 NFT 的製作成本和銷售成本非常之低,而且這個工具,就在每個人的身邊,我們不需要任何專業機構的幫助,隨時隨地萬物皆可 NFT。所以,大量低價的藝術品就會在市場湧現,藝術品才能從「高高在上」的奢侈品,變成走進尋常人家的「消費品」。所以,相對於傳統的版權保護和藝術品流通機制來說,NFT 就是一套功能更強大,而且適應於幾乎所有形式的數字創作的成本更低的挑戰者。這個「挑戰者」在物理世界,可以說基本上是毫無用武之地的,但是在數字世界,它卻表現出非常明顯的優勢。

  • 可以說,NFT 的意義,不僅在於為數字創作提供低廉而高效的確權功能,還在於對數字世界中的文化發現,發揮非常基礎性和系統性的作用。這裡我還想再說一下,NFT 對於文化發現的功能,無論如何強調都不為過,就像造紙術和印刷術的推廣在歐洲文藝復興中發揮的積極作用一樣,低成本的確權制度對於文化表達的權利,從社會精英的小圈子走向「普羅大眾」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而一旦「普羅大眾」獲得市場加持的文化表達的權利,就意味著整個社會不論在文化的傳播渠道、傳播形式,還是在傳播內容以及價值訴求方面,都会發生全方位的變革,而這些變革,又必然加速人文

  • 思想的傳播和社會層面的變遷。

就比如在中世紀的歐洲,只有「宮廷畫師」或者專為貴族服務的畫師,才可以憑藉繪畫這門手藝過上讓人羨慕的生活,那麼畫師的創作一定是圍繞皇家或者貴族的生活開展的。

果只需要簡單的創作,卻能因為獲得大量的心理認同而變得流行起來的話,那麼 meme 也能成為流行商業元素。你要是感興趣的話可以去了解一下 mfer,看看這個裝在每個人心裡的小混蛋是怎麼變成流行文化的一部分的。OK,了解了 NFT 的低成本和永久產權這兩個特點之後,接下來,我就從它們的一個主要應用 PFP 說起,讓你了解一下迄今為止 NFT 最經典的原創商業模式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

2017 年,Larval Lab 的兩位創始人通過算法生成 10000 張像素風格的圖片,這些圖片大小相同,但在膚色、五官、配飾或動作方面有所區別。之所以采用像素風格,一方面是創作者對於這種風格的喜歡,還有一方面的原因可能就在於,像素風格的構圖相對簡單,可以支持算法生成。不過,他們在生成圖片之後,並沒有用來出售,而是讓任何人都可以通過以太坊錢包免費申領,但在當時,願意去免費申領的用戶,絕對不是預測到,這些頭像可以賣到像現在這樣一個好價格,而是完全出於對各種加密產品的好奇而參與的,所以 5 年後的今天,持有

  • CryptoPunk 的人才被打上加密社區 OG(有經驗的老手)的標籤。進入 2021 年,加密市場進入了又一個繁榮的周期,儘管 CryptoPunk 不像 BTC 和 ETH 等 FT(同質化代幣)一樣可以在多個平台交易,但 Opensea 等 NFT 專業交易平台的出現,為它創造了一定的流動性,伴隨著市場情緒的助推,CryptoPunk 成交價格迭創新高,在 2022 年 5 月 22 日,蘇富比將 CryptoPunk #7523 號以 1175 萬美元成功拍出,也推動它的成交價格達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 對於任何一個資產來說,在市場景氣的大背景下,快速上漲的價格都是它最好的廣告。但對資本市場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任何資產的價格都是有漲必有跌,CryptoPunk 的敘事始於對加密社區先行者的致敬,但投機心理帶來的價格風險,也成為了它身上一個不可忽視的標籤。我們可以來假設一下,在未來,不管是誰花費了 2000 萬美元購買一個 CryptoPunk 頭像,我們都不會懷疑他對像素風格藝術品的熱愛和欣賞,但我們也不會懷疑,他有把這個頭像以更高的價格出售的強烈衝動。也許對冒險、對財富的追求,本身就是加密社區與生俱來的特質,這也算是 NFT 文化發現的一部分內容吧。此外,NFT 除了通過價格方面的表現反映出市場的關注之外,其實也是收藏者主觀心態的一種表達。假如是你在拍賣會上花費 1200 萬美元拍到了一件 CryptoPunk,你當然就獲得了這件作品的所有權,你可以非常自然地把它換成你的頭像,那麼是不是其他人就不能用它作為頭像呢?如果有人這樣做了是不是就涉嫌侵犯你的私人財產呢?

這些事實都說明了,儘管你花費了 1200 萬美金,但實際上你只買了一個鏈接,這個鏈接被打包在了以太坊的某個區塊之中,說明你曾經花費一筆資金為你喜愛的「頭像」付費。而如果別人也使用這個圖片作為頭像,一方面說明他也是喜歡這個頭像,另一方面也說明他是在「借別人的裝備耍酷」。但無論如何,不管是花費 1200 萬美金的你,還是一分錢沒有花費的其他人,只要把這個圖片用作自己的頭像,就都是在對外界講述著一段自己的經歷和感受,這就是一種「身份」的表達。人們花在虛擬空間的時間越長,數字身份的價值就越高,甚至比現實生活中的 LV 和勞力士價值更高。 正如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佩戴勞力士會更容易獲得某些人的信賴的話,在虛擬世界,使用一個經常被各種媒體曝光的頭像,同樣也會獲得某種便利,比如有人把 Twitter 頭像更換成 CryptoPunk 之後,當天就有幾百個人向他申請加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