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leaf

leaf

It is better to manage the army than to manage the people. And the enemy.

web3赛道指南

  • Web 3.0 技术发展现状。在 “认识 Web 3.0” 这个模块里,我会为你阐述基于公链、账户和身份认证技术的组合,并会带你了解如何构建 Web 3.0 的新型基础设施,以此实现理解 Web 3.0 技术基础逻辑的目标。

  • 探究:Web 3.0 新玩法与新物种。在这里,你可以了解到 DeFi 是如何通过和传统金融的结合,实现进一步的扩张的;NFT 作为新型的数据确权制度,是如何打造 “数字版迪士尼” 的;新的去中心化应用,是如何在游戏、商业、社交等领域开创新的商业模式的;以及 DAO 是如何打造 “工具 + 社群” 新业态的。

  • 洞悉:Web 3.0 未来应用趋势。在区块链之外,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据技术,是如何与 Web3.0 结合为互联网带来新的发展空间的?传统互联网公司、政府部门、金融机 构、投资机构,会如何融入 Web 3.0 实现自我升级?在 “风险与机会” 这个模块里,你会通过我的梳理,参透 “上车” 的主要路径和避免踩坑的几种逻辑。

image

去中心化实际上是一种协调机制,去中心化也分不同程度。

要想搞清楚是什么推动了 Web 3.0 的诞生,我们要回到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中来。我们知道,互联网的发展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的前提,有了互联网之后,一方面,大量信 息可被低成本地记录,另一方面,信息只有在总量达到一定的数量级之后,信息对社会和经济活动的影响才能达到一个足够显著的程度。在上个世纪 90 年代,互联网的诞生首先在纸媒之外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传播渠道,诞生了一批专业的内容生产平台 PGC(Professionally Generated Content),也就是类似于极客时间这样以专门生产内容为主的模式。但这一时期的互联网是单向的,互联网产生的数据 和我们用户的关系不大。这是 Web 1.0 时代。接着,随着时间的推移,用户开始不满足 “只有输入没有输出” 的状态了,渴望表达的诉求催生出了一大批可以为用户创作和表达提供机会的平台,Facebook(Meta)和 Twitter 等。另外,同样需要用户参与的电商平台、视频网站,以及为这些活动提供终端和基础设施的科技公司,如苹果和微软,也纷纷涌现。这时候,我们正在逐渐过渡到 2.0 时代。

image

  • 用户行为产生了大量数据,但这些数据的特点是 “存储即拥有”,而非 “谁创造谁拥有”。这样所导致的问题,就是互联网公司凭借收集数据和利用数据的优势,在财力上变得 “富可敌国” 了,但它们所展示出来的私人立场与公众利益的冲突,也越来越显著。比如截至 2021 年末,已经更名为 Meta 的互联网巨头 Facebook 市值最高达到 1 万亿美元,如果按照这个数值参与当年各国 GDP 排名的话,大概可以排在全球前 15 的位置。Facebook 万亿市值的背后,是 19 亿日活用户和 29 亿月活用户,月活用户在全球人口中占比高达 36%。但在 Facebook 主导的互联网里面,如果你要向朋友发送信息或者发表关于某个事件的个人观点,你需要严格遵循 Facebook 设定的各种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则;如果你愿意 “以身试法”,你就会像当年寻求连任的特朗普一样被禁言,或者被 “社交性死 亡”。而即使离开 Facebook,进入其他领域也是类似,比如你想发起一笔支付,本质上来说,你必须联系某一家金融机构代替你来执行这笔业务,如果不在这家机构的营业时间,你的 转账就无法完成;如果有一家机构愿意全年部分时间向你提供免费的转账业务,那你一定会持续地收到这家机构推荐你贷款的广告。

  • 被互联网公司绑架的空间需要更加自由开放最近,全球媒体都在关注马斯克对推特发起的收购,大家对于这次事件主要的关注点,就在于推特股权结构的变更对它的经营风格可能带来的影响。 而互联网公司主宰互联网的影响,还远远不止这样。

  • 一方面,大量的数据泄露对用户生活带来了极大困扰,而基于数据泄露产生的网络暴力以及 “网暴” 与现实世界关联产生的危险,也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 2022 年 5 月,Facebook 公开承认,一家名为剑桥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的数据分析公司违规获得了 5000 万 Facebook 用户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用于美国前总统 特朗普的竞选活动。另一方面,互联网公司的经营行为还可能和一国政府或者全体民众产生直接冲突。举个例子,在 2021 年 2 月,澳大利亚政府宣布实施《新闻媒体和数字平台强制议价规则》,主要内容是打算针对新闻媒体包括互联网平台,在采用澳大利亚政府发布的各种信息时会收取一定的费用,但是 Facebook 不愿承担这笔费用。

  • 于是,在双方没有达成一致意见的情况下,Facebook 屏蔽了澳大利亚各类机构包括政府机构在其平台上发布信息的功能。屏蔽期间,即使气象播报中心、消防局、甚至医院,都没办法对外发布信息,涉及新冠疫情防控的紧急信息也没法发布,相当于 Facebook 对澳大利亚政府和全体澳大利亚国民 “拔了网线”。

  • Web 3.0:一场自下而上的互联网革命!而这就是 Web 3.0 要干的事!把互联网打开,从技术架构的层面让互联网实现一种开放性,再通过技术逻辑的再造去改变它的 “精神气质”。 不过,到目前为止,关于 Web 3.0 还没有形成一个大家公认的定义,但从很多版本的描述中,其实透露出了和以上思路高度相似或者相近的思考。

  • 比如以太坊的前 CTO,Polkadot 创始人加文・伍德(Gavin Wood)就提出,Web 3.0 是一组包容性协议,可为应用程序构建模块;这些模块取代了传统的 Web 技术,如 HTTP 和 MySQL 等,同时可以提供一种全新的创建应用程序的方式。再比如著名硅谷风投机构 A16Z,将 Web 3.0 定义为 “一组包含区块链、加密协议、数字资产、去中心化金融和社交平台的技术”。

Web 3.0 即是互联网功能的协议化,协议仅按照代码体现的有限规则运行,既没有更多的利益诉求,也没有更多地投射到社会层面的价值主张;协议之间可以通过相互组合实现功能的叠加,并体现出一种开放和协作的精神。

在 Web 3.0 网络中,支付宝的作用就不再由某一家机构承担了,而是由一个协议来承担,这样就算没有第三方机构作为中介,不信任的双方仍可以安全地进行交易结算,这 种协议就叫 HTLC,全名叫哈希时间锁协议,它还可以为其他金融机构创造一种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关于这个协议的具体原理和执行步骤我就不在这里详述了,感兴趣的话你可以 看下这个链接)。

Web 3.0 “全栈”:从创造,到拥有,再到激励当然,功能的协议化仅仅是 Web 3.0 建设的第一步,在这些协议的背后,还需要一个作为 “硬件系统” 的支撑协议运行的分布式计算网络,和一个作为 “软件系统” 的通用的、围绕用户的身份验证、数据记录以及使用授权和激励的经济系统。硬件系统 “硬件系统” 为协议执行提供技术支撑,从底层到应用层分别实现通信、计算、存储和交互等功能,并且在每个环节中都体现出一种 “可替代性”,也就是说这些功能并不是依赖于某个特定的机构或者组织才能实现的,但是功能的逻辑是准确而可信的,这种特性又被称为是 “去信任的信任”,即 Trustless Trust。

  • 比如,在目前互联网中,我们所有的程序在执行计算任务的时候,都要自行解决输入的可用性、可靠性以及相互之间的授权问题,还需要因此花费额外的资源,去解决各种不兼容和安全风险等问题。

  • IC 协议是基于区块链共识机制,在 TCP/IP 协议和应用层之间构建了一个包括多个物理节点的虚拟子网;子网内部的节点对输入输出达成共识,可以相互验证计算结果;多个子网 之间可以通信,并且可以通过相互组合,实现计算能力的大幅提升。其实,类似于 IC 的设计理念,在通信、计算、存储等领域也有类似的探索,这些协议通过相互组合为数据的产生、存储、调用以及隐私保护创造了一个不依赖于任何特定机构的,且功能完整的链条,从而使得互联网具备了一种克服 “单点故障” 的基本架构。

经济系统#

而在 “硬件系统” 之外,围绕用户还需要一套针对身份认证、数据记录以及使用授权和激励的经济系统。这套系统需要内嵌到协议的执行过程,协议的实施无需任何第三方机构的参与和帮助。基于这套经济系统,不同的协议就可以相互叠加和组合,并实现经济利益的协调。

那么,从 “硬件和软件” 系统的功能来看,区块链就是 Web 3.0 发展高度依赖的一项技术,区块链不仅可以不依赖任何第三方机构实现去信任的协作,还可以通过代币系统对系统成员进行激励。

但是,区块链并不是 Web 3.0 的全部,因为区块链的主要作用是建立一套可信共享账本,而不能为 Web 3.0 需要解决的全部问题提供解决方案;Web 3.0 还将通过区块链、隐私计算,人工智能甚至物联网技术的结合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虽然我们讲了很多 “硬件和软件” 的组合,但从用户使用的角度来看,Web 3.0 与 Web 2.0 可能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不过你应该看到,Web 3.0 通过分布式技术架构和经济系统的打造,将创造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一个高度联系、无国界的数字经济体,并产生大量的自下而上的创新机会。

  • Web 3.0 的出现反映了一种底层技术的变革在产业链层面带来的新的职能分工,而新的职能分工往往就意味着新的业务模式和新的产业机会。所以,Web 3.0 就是基于技术的方 式,对现有互联网进行的一次 “破坏性创新”,基于这次创新,我们第一次获得了针对自己的数据创造、拥有和被激励的机会。Web 3.0 从技术的角度赋予了互联网开放的精神气质,通过分布式技术架构和经济系统的打造,将创造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一个高度联系、无国界的数字经济体,并产生大量的自下而上的创新机会。

主要是数据资源被垄断,开发成为空中楼阁,相信 web3.0 创业的机会远大于以前,尤其是早期窗口期

1. Web 3.0 看上去和一些互联网巨头的既得利益是有冲突的,是否会受到它们的巨大阻 碍?

2. Web 3.0 其中的一项核心技术是区块链,那么其底层的这些基础设施有谁提供呢?基础设施提供方如何获益呢?作者回复:第一个问题,一定会,但趋势不会改变!第二个问题,比如公链的商业模式就是 ga

们会走进 Web 3.0 世界的内部,详细看看 Web 3.0 的主要结构。在上节课我们也说了,Web 3.0 主要是通过纵向分层打破横向垄断的方式,来推动互联网升级。那么今天,我们就从 Web 3.0 结构中最基础的一层,也就是提供通用计算服务的计算层开始,认识 Web 3.0。

image

  • Web 3.0 的计算层是开放的,谁都可以用。它并不是像我们现在登录的绝大部分网站一样,都运行在自己专属的服务器上,在 Web 3.0 里,是把计算层独立了出来,就像我们现在用到的 5G 网络、自来水系统、电网一样。 那么,Web 3.0 为什么一定要强调让计算层独立出来呢?其实它主要是想通过这种分层的方式避免数据垄断,让数据以公共账本的形式对所有人公开。当然,数据的公开也不是终点,让数据回归创造数据的人才是终点,但这一切首先要从摆脱数据垄断开始。 以太坊就是这样一种提供通用计算服务的基础设施,由于以太坊的计算网络可以随时进出,既不会受到任何限制,也不会影响计算功能的输出,所以我们一般都把以太坊这样的网络称为 “公链”。今天,我们就从以太坊出发,看看这个公链到底是如何提供计算服务的。 从比特币开始 不过,要介绍以太坊,我们还是要先从比特币说起。因为比特币第一次基于去中心化的网络实现了一种确定性的计算服务,虽然人们把这种计算的结果称为 “数字黄金”,但从技术的角度来讲,比特币实际上是一套 “状态转换系统”,这个系统是以比特币的交易信息作为输入,并将这些输入,转换为新的比特币的账本进行输出。 这个流程看起来和银行的流程非常相似,比特币在不同时间的账本状态,对应着银行不同时点的资产负债表,“状态转换函数” 则对应银行的账务处理系统。 对于银行来说,它只需一套软件系统,就可以完成账务处理。但是对于比特币来说,就需要将 “状态转换” 和 “共识机制” 结合起来,才能使比特币具备 “去信任的数字黄金” 的全部属性。

比特币 “数字黄金” 的模式注定无法走得更远,因为比特币的架构太紧密了,缺乏必要的可扩展性。 你可能知道,比特币的可扩展性主要体现为脚本,但脚本只能实现一些简单的合约功能。比如说,它就不支持复杂的循环运算,以至于无法实现图灵完备;

再比如说,在比特币系统里,代表未花费余额的 UTXO,只能进行类似 0 或者 1 的逻辑功能,这样就导致比特币只能构造简单的一次性合约,而不能实现诸如多阶段期权合约,以及去中心化交易报价等功能。 那么以太坊,就是在比特币的基础之上建立了一个替代框架,基于这个框架,就可以让客户端的计算性能更强大,也可以让开发更简单,同时还能允许应用程序共享区块链的安全性。 以太坊为什么是 “世界通用账本”? 以太坊内置了图灵完备的编程语言,这样任何人都可以基于以太坊编写智能合约、进行去中心化应用开发,也可以自由地针对所有权规则、交易形式和状态转换函数进行设定。 不过,如果按照比特币 “状态转换系统” 的视角去分析以太坊,你会发现,以太坊的状态不再通过 “所有权” 反映,而是表示为 “账户”,“账户” 不仅包含了资产余额,还可以和合约进行交互,有了 “账户” 之后,智能合约的执行就更加轻便和快捷,从而可以给它的可扩展性创造条件。 所以,基于以上设计,以太坊就可以实现更多更加精细化的控制。

举个例子。在转账的功能方面,比特币可以设置成集齐五个账户中的三个,才可以发起转账支付,而以太坊则可以设置为集齐五个账户中的三个账户的签名,最多可以提取合约中的 80% 的金额,如果只是集齐五个账户中两个账户的签名,则每天最多可以提取合约中的 10% 的金额。

另外,以太坊同时可以为很多的去中心化应用提供计算支持,特别是快速开发、安全性要求高、协议间交互性频繁的应用,比如金融应用,它可以为用户提供代币发行、储蓄与借贷以及金融衍生品等服务。典型的例子就是 DeFi。 可以说,以太坊就是为去中心化应用提供通用计算功能的基础层,由于它更强调账户状态的严格的同步,以太坊也因此被称为 “世界通用账本”。 IPFS:按照内容重新构建文件检索系统 OK,我们再接着来看这张结构图。如果说,以太坊为 Web 3.0 提供了通用的计算层,那么以 IPFS 为代表的去中心化存储类项目,则提供了通用的存储层。

image

PFS 全称星际文件传输系统,它是一个按照内容进行检索的文件存储和调用系统。 基于 IPFS 协议,可以把我们需要存储的文件,以 256KB 为单位打散,然后分别进行存储。但同时,IPFS 还会为每份文件生成一个哈希值,这个哈希值和文件进行捆绑之后,会形成一个完整的索引结构,被节点上传到整个网络之中供用户检索使用。 从这个基本流程上可以看出,基于 IPFS 协议,存储内容和存储节点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针对已经碎片化的文件,也可以通过加密手段使文件内容加密,而矿工只有在用户发出检索请求之后,才会在 IPFS 的索引结构中找到对应的文件。 我们知道,数据的基本特性是 “存储即拥有”,我们把自己的行为数据保存在了互联网公司的服务器上,其实同时也就把数据的使用权,默认 “赋予” 给了互联网公司。那互联网公司为了获得 “被赋予” 数据使用权的资格,也会宁愿提供免费服务吸引用户。 而 IPFS 的这种设计,显然就把这种模式打破了。 基于 IPFS 协议,我们用户按照文件的内容进行检索,使得数据和文件的存储,脱离了提供服务的特定的网站,同时也使得数据的调用不再依赖于这个网站的持续运行,我们不再会因为网站故障或被攻击、IP 地址被删等原因而无法下载数据,也不需要再为数据在存储期间被篡改而担忧。 同时,IFPS 还可以将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存储空间进行整合利用,从而就为个人的、分散的存储空间找到了一个经济变现的机会。

如果这些图片还被存储在中心化网站的服务器上,理论上来说,图片就随时可以被篡改或永久消失;而如果把图片直接上传到以太坊上,可能 Gas 费会非常昂贵。因此,大量 NFT 项目就选择通过 IPFS 来存储这些图片。 另一个是在 2022 年 4 月 1 日,以太坊宣布其官方网站 ethereum.org,已经部署到了 IPFS 上,用户可通过 ENS 浏览 etheretherum.eth 网站。这样的消息动态,

其实也正说明了 Web 3.0 不同协议之间的可组合性。 Internet Computer:专为 Web 3.0 应用而生的公链 好了,接着我们再来看另一条公链,Internet Computer。 如果说去中心化存储聚焦于数据存储,相对于 “通用的计算服务” 来说,属于一种 “旁支” 的话,那 Internet Computer 就是在以太坊开辟的主战场上继续突进。 现在我们知道,以太坊是在比特币的基础上,实现了图灵完备的智能合约,它理论上可以支持任何形式的去中心化应用,但理论归理论,实践归实践。事实上,以太坊只能支持有限数量的去中心化应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主要的原因就是著名的 CAP 不可能三角定理。也就是说,一个分布式系统中,在一致性、可用性和分区容错性三项特征中,最多只能存在其中两个。 简单来看,一致性(Consistence)也就是 CAP 中的 C,它是指所有节点数据是否保持一致。我们根据数据一致性的不同程度,可以分为强一致性、弱一致性和最终一致性,这里的强一致性,是指所有节点写操作完成之后,数据都是完全一致的;而弱一致性则可以容忍写操作之后,出现部分或全部不一致数据;最终一致性则只要求,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的数据一致即可。 然后是可用性(Avalibility),就是 CAP 中的 A,是指系统每次向未崩溃的节点发送请求,都能得到回应。也就是说节点处于可响应状态,对于需要处理的计算任务可以及时完成。 至于分区容错性(Partition Tolerance),就是 CAP 中的 P,它是指节点之间传递信息,可以出现误差或延误,但不会影响系统整体运行。 那么,对于区块链来说,分区容错是前提。所以,不同的区块链,只能在一致性和可用性上做出取舍。比如比特币和以太坊,就是以放弃一定的可用性为代价而追求强一致性的代表。

比如说比特币。 从数据结构上来看,它的每个节点、每一次交易验证,都需要遍历操作。也就是说,在发起转账之前,我们先要验证这个人是否有足够的比特币用来转账。 那么如何判断这个人是否拥有足够的比特币呢?比特币的设定是要看转账给他的人是否拥有足够的比特币,按照这种方式,我们每一次转账,都要回溯到这个比特币是在哪个区块、由哪个矿工挖出来的,然后又通过多少次转账才到了自己的名下。整个验证一遍,我们才能最终确认这笔转账是否有效。所以,这样的查询方式效率就会非常低。 从数据存储上来看,比特币的每个节点都需要下载完整数据包,那么当交易越来越多的时候,节点存储空间,就成为了区块链处理效率的又一个瓶颈。

从计算方式上来看,比特币的全部交易都只能通过串行计算而没有并行计算,所有节点都需要针对所有任务进行重复计算,所以计算效率也会受到很明显的影响。 然后我们再来看以太坊。 首先,虽然它设置了 “账户”,从数据查询的角度来看不再需要 “遍历” 操作,但以太坊每块存储空间仅为 1MB,区块大小的限制依然很明显。而且,以太坊同样也只支持串行计算,不支持并行计算。 所以,以太坊仍然属于强一致性、低可用性的公链。强一致性对于金融相关的应用非常重要,但是对于其他类的应用来说,就显得能力不足了。 目前基于以太坊的应用,往往会采用一种 “混合结构”,即和资产相关的操作在链上执行,而和资产无关的业务放在链下执行。这样做的好处是成本上的经济,但缺陷就是,去中心化应用仍然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中心化节点,由此而来的 “单点故障”“数据泄露” 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完美解决。 而现在我们要说的 Internet Computer(IC),是以打造 “互联网计算机” 为目标,为去中心化应用提供全栈式开发及运维系统,它把去中心化应用延伸到了更广泛的场景。

IC 是由一组加密协议组成的,这些协议会把独立操作的节点连接到一组区块链网络中。同时,它还克服了传统区块链上,智能合约在速度、存储成本和计算方面的限制,使得智能合约可以以近似于中心化网络的速度运行。 另外还有一点,不同于以太坊生态往往偏向于金融属性,基于 IC 建立的是一种 “全栈式” 的去中心化应用,从前端到计算再到后台,都可以基于 IC 通过不同的容器实现,从而实现一种 “无单点故障” 运行状态。 而且,基于 IC,我们不仅可以实现已经出现在以太坊上的各种应用,甚至可以构建一个完整的比特币和以太坊的节点,使得在 IC、比特币和以太坊之间,能够实现一种原子层面的互操作性。 不过,虽然 IC 的技术架构更加适应去中心化应用,但由于 IC 还处于生态发展的早期,各种基础设施有待完善,比如说转账的原子性,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 所以这样来看,它对于金融相关的应用来说,其实也缺乏足够的安全性。 以太坊依然处在赛场的最前沿 不过,如果说其他公链的创新都是以超越以太坊为目标的话,以太坊的自我突破也没有停止过。 早在 2018 年,以太坊就提出了明确的 “升级路线图”,也就是它会把 Pow 共识机制转换为 Pos 共识机制,并通过分片技术进行全面扩容。这个分片技术的主要思路,就是支持以太坊实现并行计算,以提升计算效率。

image

在以太坊 2.0 路线图之外,还出现了 Layer-2 方案。 Layer-2 的思路是将部分计算工作从链上移至链下,并通过某种机制实现链下和链上安全性的共享。目前已经出现了 ZK Rollup(ZKR)和 Optimistic Rollup(OP)等技术路线,不过也都还没有进入大规模应用的状态。你在使用的时候也要注意风险,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也可能是一种投资的机会。 小结 技术的进化没有终点,但公链技术的进化,一定是围绕通用计算服务的核心目标展开的。在这节课里,我们知道了在 Web 3.0 中,为了避免数据垄断,需要一种通用设施提供计算服务,这种通用设施就是公链。 我们采用了一个通用的框架,描述了公链赛道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比特币、以太坊、IC 等各条公链采用了什么方式、为这个问题提供了什么样的解决方案。但我们同样也要清楚一点,就是它们各自都有仍待解决的问题。 除此之外,我也给你介绍了这个赛道最新的进展,也就是 Layer-2 和分片。希望你能通过今天的课程比较深入地了解公链这个赛道,也能对公链赛道的持续改进提出自己的想法,至少不要停留在 “公链越快越好” 的认知状态。

image

身份指的是你的出身和社会地位,也就是你用来和其他人交流或者互动的具体的载体。而在 Web 3.0 当中,身份指的是你作为一名用户参与各种活动的具体载体,也就是账户了。 而激励,不论是在现实世界还是 Web 3.0,都指的是通过制度设计对组织或个人行为的引导。站在 Web 3.0 生态的角度,各种去中心化应用从功能上来看千差万别,但是每一个应 用,都离不开账户和经济激励机制发挥作用。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身份和激励在 Web 3.0 世界里,具体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DID:通用的独立身份!

首先是身份。用户在去中心化网络中,需要一个全新的、“独立” 的身份,所谓 “独立” 的身份,就是一个不依赖任何第三方机构的证明,就可以把自己 “辨识” 出来的身份。这个身份既不同于现实世界的 “身份证”,因为身份证是政府机构给你开的介绍信,它只在一国范围内有效。这个身份也不同于在各个互联网平台或者社交媒体注册的账号,比如日常生活中的 “大 V” 或者推特账号,虽然一个受粉丝欢迎的 “大 V” 在社交媒体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有的人还可以赚很多钱,但这种 “身份” 和 “身份证” 一样,同样依赖于互联网平台的 “认可” 才能持续存在,一旦被平台所 “限制”,不管多大影响力的身份,可能都会 “消失”。

Web 3.0 的用户需要一个通用的且独立于使用平台的个人身份,这个身份就是去中心化身份标识,即 DIDs(Decentralized Identifiers)。那究竟什么是 DIDs 呢?根据网际网络联盟(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简称 W3C)定义,DIDs 是用于可验证的去中心化数字身份的一种新型标识符,这种标识旨在使 DID 的发行方不仅能够证明对个人身份的控制,而且可以独立于任何机构,包括注册表或证书认证来对外提供验证信息。

在 2022 年 7 月 19 日,W3C 分布式标识工作组编制的《Decentralized Identifiers (DIDs) v1.0》规范,正式成为了 W3C 推荐标准,这就让 DIDs 在国际技术标准方面,获 得了与 HTTP 和 CSS 同等基础性的地位,同时这也预示着 DIDs 将可以为推动 Web 3.0 的发展,发挥更加直接的作用。DID 的应用,从身份的集成到运用好,了解了 DIDs 诞生的背景信息之后,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看 DIDs 的具体结构和功能应用。这部分内容直接关系到 DIDs 的发行和使用,如果你也希望能拥有自己的 DID,行走在 Web 3.0 的世界里的话,一定要重点关注接下来的内容。

  • 首先,从结构的角度来看,DIDs 主要是由基础层和应用层组成的。其中,基础层包括 DID 标识符和 DID 文档,DID 标识符是一套对 DIDs 进行辨识的标准表达形式,包括标识方法和标识内容两部分。截至 2022 年上半年,已经有大约 100 种标识方法完成了注册,微软、IBM 以及腾讯等机构,都对相关标识方法进行了注册,以太坊等公链也是标识方法的一种。而 DID 文档,就是针对特定的 DIDs 编写的说明文档

DIDs 的基础层主要是构造了 DIDs 本身,不过,它对于个人的具体信息并没有说明,所以我们还需要通过应用层,来给 DIDs 填充具体的内容。DIDs 的应用层主要由 DID 解析器(DID Resolver)和可验证申明(VerifiableCredential,简称 VC)组成。

通过专业的验证机构,比如公链、专门的 App 等,对发行机构的加密信息进行验证,并对个人的身份提供说明。 实际上,从技术原理上来说,VC 就是非对称加密技术在文件管理系统中的应用。非对称加密算法涉及到了信息安全方面的知识和密码学原理,这部分内容咱们课程里不会做过多的 解释,如果你有需要,可以参考这个链接进一步了解。

image

从以上内容可知,DIDs 是一个借助于技术手段,链接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综合性系统,同时还需要借助于不同参与主体的分工协作,来实现系统的目标。DID 的生态架构 关于这个系统,我们可以根据国际知名的加密基金 Amber Group 针对 DIDs 生态架构的总结,他们把 DIDs 生态系统分成了四个层面,包括:标准层、基础设施层、集成层、应用层。

image

其中,标准层处于 DIDs 生态最基础的位置。在标准层,W3C 和 DIF(DecentralizedIdentity Foundation,去中心化身份基金会)等国际性组织,作为全球范围技术标准的制 定者和推动者,主要就是负责 DIDs 相关标准的制定,并去推动 DIDs 和其他相关标准进行对接和融合,同时也为各种技术的研发提供基本框架。从标准层开始往上,第二层是基础设施层,这里包括了为 DIDs 识别和验证提供服务的各类机构和项目,比如以太坊、Hyperledger 等区块链,专注于 DIDs 集成的 Onotology,以及基于区块链提供域名服务的 ENS 等。VC 的发行、验证以及数据存储等功能,主要也是通过基础设施层实现的。这里,我们重点讲一下 ENS。ENS 是以太坊生态的域名服务系统,它的作用可以对标 Web 2.0 的 DNS。

可以和去中心化存储 IPFS 进行集成,我们也可以通过 ENS 将文件存储到 IPFS 系统中,从而构建分层的去中心化网络。那么,相对于 DNS 域名来说,ENS 的最大特点就是用户自己拥有域名,而 ENS 并无权将任何域名进行撤销。另外,ENS 虽然只提供域名服务,但是它的盈利能力却非常可观。ENS 是根据不同等级的域名按年收取会员费的,上线一年多的时间,已经实现了超过 5000 万的收入,而 ENS 的

团队也就十几个人。 所以你看,Web 3.0 还是充满了很多 “自下而上” 的创业机会的。第三层是集成层,这一层主要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实现链下身份认证、链上身份聚合,以及链上行为证明等功能,然后把链下和链上数据集成 DIDs 标识符和标识文件。

比如,BrightID 通过个人照片和视频等方式,进行链下身份验证,就实现了 “一人一账户” 帮助各种去中心化应用防止 “女巫攻击” 的目的。不过需要说明的是,链下身份认证并不是将现实世界的真人和链上账户进行 “强绑定”,而只是基于个人生物信息统一 “链上账户”,避免一个人开设多个账户发起 “女巫攻击”。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基于链上账户,也并不能对应到现实世界的具体个人。 就比如,Spruce(DIDs 身份赛道重量级项目)帮助用户直接使用以太坊账户,就可以

在 Web 2.0 应用进行注册和登录,我们通过 Web 2.0 应用和 Web 3.0 应用共享账户,就可以让 Web 2.0 社交媒体的流量和 Web 3.0 流量进行融合。这样一来,像是那些 Twitter 上的大 V,就有望在 DeFi 平台获得更低的贷款利息。另外 Spruce 还设置了专用的 SpruceID,这个 ID 不仅可以实现签署、验证和共享消息等功能,还可以应用在跨产品跨 链的场景。

第四层就是应用层,主要是指基于 DIDs 实现的各种应用,比如信用评分和贷款、社交、门控、DAO 和捐赠等。

我们可以来看几个案例。 比如,基于 Guild,可以在 Discord 和 Telegram 中设置社群准入条件,比如要持有某种 NFT 才可以加入某个 Discord 频道等。再比如,ARCx 可以基于链上数据进行信用评级,比如账户长期在 Compound、Aave 或者 MakerDAO 借款,但从未被清算,将被视为 “信用良好”,而获得良好评价的账户,就可以用更优惠的 “抵押率” 获得贷款。现在,DIDs 的发展已经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众多大型科技公司中,微软对于 DIDs 的重视程度尤为突出。早在 2018 年,微软就宣布 DIDs 将作为公司区块链业务的切入点。在 2019 年 5 月 13 日,微软发布了 Identity Overlay Network,也就是 ION 测试版,任何人都可以通过 ION 创建自己的 DID。另外,为了加强技术协调,微软还加入了 DIF,并和同属 DIP 成员的 Consensys、Transmute 等机构,开发了支持规模化创建 DIDs 的协议 sidetree,ION 就是基于 sidetree 完成的。

那么,微软为什么对于 DIDs 如此热情呢?其实,在其发布的《去中心化身份》一书中,微软就坦言他们开发 DIDs 的首要目标,就是将其应用在微软云计算平台上,让它成为所有云计算用户的统一身份标识。这样一来,微软就能基于 DIDs,来为用户提供数据授权的功能了。

通证系统:更精细的激励工具好,身份之后,我们再来看激励。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通证是去中心化网络中,发挥激励作用的主要工具。那么什么是通证呢?通证就是以数字形式存在的权益凭证。我们从形态上看,通证和密码其实有类似的地方,它们都意味着在特定场景中的一种权益,但密码是在中心化的场景下使用的,而通证存在于去中心化的场景之中,而且它还可

而从属性上来看,通证是一种权益凭证,可以代表一切可以数字化的权益,比如股权就可以以通证的形式存在,但也不是所有的通证都代表股权,通证还可以表示为债权、投票权、使用权等等类型。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上节公链课程中,我们介绍过一类项目,叫去中心化存储,比如 Filecoin。这类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用户共享的存储市场,那么,Filecoin 中的通证 FIL,就代表了对于一定数量的存储空间的使用权,我们任何人凭借持有的 FIL,可以使用其他人的存储空间保存自己的文件。在 Filecoin 的案例里,代币 FIL 只代表使用权,而和股权、分红权、债券都没有任何关 系。所以说,通证作为一种权益凭证,代表的权益性质是高度依赖于场景的。通证的本质其实,我们要理解通证的本质,还需要从两个属性入手。

  • 首先,通证都是基于特定的区块链账本和智能合约形成的,而密码学规律,是通证可以作为权益凭证的技术基础。其次,可编程性是通证的突出特征,可编程性使得通证可以通过和智能合约的结合,针对 各种数字场景进行模拟,并可以代表各种复杂的权益。基于通证的技术属性,通证就具有了将数字化权益进行确权、定价和可交易的基本功能。因为通证本质上是一种权益凭证,通证的数量代表了权益的数量,而对于权益的需求则表现为通证的需求,这就是通证的供给和需求,通证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就形成了通证的价格。通证的技术属性。

基于通证的技术属性和经济属性,通证在作为数字化权益凭证的时候,自身也会演变为一种数字资产,这一点也是区块链在一系列数字技术中的重要特征。区块链可以让数 据产生一种稀缺性,从而可以让数据成为一种资产。而在现实社会中,通证作为一种资产,已经被各国政府和法律广泛接受了。因为,通证的资产属性来源于它的自然属性,这一点是不以任何人或者任何机构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除了萨尔瓦多(全球首个将比特币和加密货币作为法定货币的国家)之类的一些小型经济体之外,通证还不能算是货币,尽管比特币是以建立一个 “点对点的电子现金支 付系统” 的目的启动的,但货币仍然属于社会治理层面的内容,在没有获得各国货币当局的认可之前,通证不太可能成为货币。当然,任何硬币都有两面性,通证在作为数字权益凭证方面,还是具有很大的优势的,而且它还可以独立于其背后的权益,作为资产存在。但通证同样在技术和经济领域,面临很大的风险。

此外,通证市场价格的暴涨暴跌,对于通证的使用无疑也是一种 “负面冲击”,比特币不为各国货币当局接受就是例证。

通证经济 而有了通证,就会有通证经济。通证经济的主要特点,就是基于通证进行创作和消费的协调。虽然通证在本质上不是货币,但通证在通证经济中其实是发挥着类似货币的作用,特别是发挥流通手段和储藏手段 在技术层面,代码风险、合约风险,对于通证的安全会产生重大影响;

  • 在经济层面,通证可以独立于它所代表的权益而存在,而这就导致人们无法通过通证本身,去判断这种权益的存在,也就使得市场上存在各种 “空气币”。如果你对资产背景不太了解,可能就会造成很大的迷惑

  • 通证体系的设计是通证经济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但就像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经济学家,关于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长期发展,是否产生影响存在较大分歧一 样,关于通证设计在通证经济的作用,也存在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通证体系的设计对于 Web 3.0 项目来说至关重要,因为代币体系的设计,会直接对项目社区各类人群的行为模式产生影响;但也有人认为,通证体系对于 Web 3.0 项目的发展只具有辅助作用,而不会形成决定性的影响,就像 “货币中性主义” 认为的那样,长期来看,货币超发并不会对 “社会有效需求” 形成刺激。 关于通证体系的价值,我们可以通过通证体系设计的具体内容来做进一步的分析。实际上,通证体系设计的主要内容,就是针对通证的供给和需求进行管理,并集中体现在通证 的 “三次分配” 中。

image

其中,第一次分配指的是通证方案的设计。通证方案设计需要对通证总量、单币制或多币制、分配比例、释放节奏等指标进行具体说明。这里的通证总量,反映的是预期的经济规 模总量,但由于通证一般具有 18 位的代币精度,通证总量的具体数据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所以,对于通证总量来说,比较重要的是总量上限是否固定,但是否将通证总量设定为上限固定,主要还是取决于项目的功能定位。比如,比特币模拟黄金属性,所以给它设置了

但对于大部分公链来说,由于我们需要持续不断地对矿工进行激励,所以往往会设计一个通胀率,通过每年增发进行矿工激励,比如 ETH 转为 Pos 共识机制之后,每年通胀率约为 5%;而对于非公链类项目来说,则往往设定为总量固定。

  • 我们从第一次分配的主要内容来看,可以发现它主要涉及的是通证供给的管理。第二次分配指的是按照项目业务逻辑进行的通证分配。因为对于通证背后权益的需求,是 决定通证需求的最核心因素,如果项目本身没有对外价值的输出,那么对于权益的需求也就无从谈起,对于通证的需求也就没办法成立了。所以,业务逻辑代表了对于通证最基本的需求。如果通证设计仅仅局限于通证层面进行设计,而无法在建立通证需求方面发挥作用的话,我们就可以确定,通证体系的设计对于通证经济的作用其实是辅助性的。

  • 至于第三次分配,指的是通证层面的调节机制。比如,针对通证设计的各种质押挖矿机制、销毁机制以及分红机制等制度。要知道,通证层面的调节机制和业务逻辑并不直接相关,所以对于大多数项目来说,通证层面的设计大同小异。它主要的形式,一般都是以牺牲社区成员在短期内的流动性为前提,来获得更多的社区通证的奖励。所以,这个对于通证需求的刺激效果比较有限。 事实上,关于通证体系的设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话题,这个内容也会是我们贯穿各个赛道分析的一个重要的视角,我们在后续的课程内容中,还会结合各个赛道的场景特点持续进行分析。

首先第一点最基础的信任,怎么能证明你提供材料不是伪造的?如果只是企业内部或者企业联盟之间,基于统一认证的基础,这完全没有问题。但想在互联网通过一个 ID 证明自己,依然需要权威部门来证明,但这样就不再属于 DID 了,所以我理解 DID 只是一个伪命题。倒是可以看看公安三所的数字化身份 ID(EID)

  • ETH 的总量不固定就类似货币总量不固定,价值来源于消费需求 ETH 和其他公链代币一样都有实际使用需求

有人说 NFT 代表着最新潮的加密艺术,也有人说 NFT 是拥有无限升值空间的黑马资产。那么,NFT 到底属于艺术还是属于资产?NFT 有哪些重要特性?还有,NFT 的这些重要特性,又是如何在 Web 3.0 的世界里实现价值的?

NFT:数字社会的数据确权制度 本质上来说,NFT 是一种基于加密技术标准形成的数字资产,它的字面意思就是非同质化代币。

  • 在以太坊生态,凡是基于 Erc-721 和 Erc-1155 两个标准生成的数字资产,都称为 NFT。相对于我们平时经常听到的同质化代币(也可以称为 FT),比如 BTC 或者 ETH 来说,虽 然它们都属于虚拟资产,但是 NFT 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每个 NFT 都不可分割,所以每一个 NFT 都具有唯一性。基于 NFT,我们可以把虚拟世界的各种素材包括图片、文字、视频和动画甚至一段数据等进行标记,并和某个账户建立对应关系,建立对应关系之后,拥有账户的私钥就可以将归属于账户的 NFT 进行转账和交易,可以许可或者拒绝对于数据的访问,也就是拥有了该项 NFT 的控制权。

  • 不过要知道,虚拟世界没有产权的概念,因为产权是一种来自第三方机构的认可,在虚拟世界,控制权即产权,拥有了 NFT 的控制权就相当于完成了商品的确权,通过各种技术细节上的设置,NFT 的所有者可以获得转让及授权产生的相关收入,正是因为这样,NFT 也成为了数字社会数据确权的基本制度

基于低成本及永久产权的文化发现 NFT 作为数据确权的基础制度,首要的特点是低成本和永久产权。低成本体现在哪呢?首先体现在制作成本方面,只要经过简单了解,你完全可以独立完成 NFT 作品的制作,这个过程在加密社区有一个专用名词,Mint,翻译过来就是 “铸造”。Mint 操作十分简单,只要你先完成图片设计,通过打开去中心化钱包,打开 Mint 网站简 单设置,上传作品就完成 NFT 的 “Mint” 了,这里的作品可以是一个画作、图片,也可以是一个视频,甚至是一句话

image

照不同的流程进行登记,比如版权、商标等。NFT 的 Mint,你需要做的只是和区块链之间的互动,而且 NFT 支持的作品种类非常多,只要是以电子形式保存的作品都可以制做成 NFT。

除了低成本的优势之外,NFT 的另一个特点是永久产权。不过讲到这里,你其实也会发现,在制作 NFT 的过程,无需任何机构或者个人参与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这种方式获得的产权,才属于永久产权。

  • 举个例子,你可能玩过《王者荣耀》,你花了很多的时间和金钱在游戏中获得了一颗 “荣耀水晶”,但你如果要想向别人展示这颗水晶的话,你就必须进入这个游戏里面,才能实现你 “炫富” 的目的;并不是只有你没有能力,把这块水晶从游戏里面带出来给别人展示,而是说,一旦离开了游戏,这颗 “水晶” 可能根本就不存在了。可以说,这颗 “水晶” 的命运就是整个 Web 2.0 世界的宿命,所有的资产和创作都需要借助于别人的 “舞台” 才能呈现,如果别人的 “舞台” 停止营业了,那么不管是谁的表演、也不管表演得多么精彩,也就只能消失了!

而你想保护你所创造的数据不被他人使用?这一点绝对是不可能的,因为数据保管在互联网公司的存储设备中,即使你本人想要调用自己创造的数据,流程和成本也非常高,关于 数据的访问权限只能由互联网公司说了算。

  • 但在 Web 3.0 的背景下,这种宿命已经被打破,就像 NFT 一样,只要不是所有节点同时退出网络,你的 NFT 就会存在;只要你掌握控制账户的私钥,NFT 就是属于你的,不管你 想要交易还是送人,都不需要任何机构的帮助或者许可,这就是 NFT 的永久产权,这就是 Web 3.0 的新范式!

当然,拍出天价的艺术品确实可以赚足流量,但如果你认为 NFT 就是创造天价艺术品的造富机器,那你就错了。因为在现实世界中,传统的版权保护制度和艺术品市场,完全可以为 “天价” 艺术品提供 养分充足的土壤,而 NFT 的价值,洽洽在于可以为更多形式、更加碎片化,甚至是更加便宜的数字创作,提供确权、流通和价值发现的功能。

对于 NFT 来说,完全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 NFT 的制作成本和销售成本非常之低,而且这个工具,就在每个人的身边,我们不需要任何专业机构的帮助,随时随地万物皆可 NFT。所以,大量低价的艺术品就会在市场涌现,艺术品才能从 “高高在上” 的奢侈品,变成走进寻常人家的 “消费品”。所以,相对于传统的版权保护和艺术品流通机制来说,NFT 就是一套功能更强大,而且适应于几乎所有形式的数字创作的成本更低的挑战者。这个 “挑战者” 在物理世界,可以说基本上是毫无用武之地的,但是在数字世界,它却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优势。

  • 可以说,NFT 的意义,不仅在于为数字创作提供低廉而高效的确权功能,还在于对数字世界中的文化发现,发挥非常基础性和系统性的作用。这里我还想再说一下,NFT 对于文化发现的功能,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就像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推广在欧洲文艺复兴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一样,低成本的确权制度对于文化表达的权利,从社会精英的小圈子走向 “普罗大众”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一旦 “普罗大众” 获 得市场加持的文化表达的权利,就意味着整个社会不论在文化的传播渠道、传播形式,还是在传播内容以及价值诉求方面,都会发生全方位的变革,而这些变革,又必然加速人文

  • 思想的传播和社会层面的变迁。

就比如在中世纪的欧洲,只有 “宫廷画师” 或者专为贵族服务的画师,才可以凭借绘画这门手艺过上让人羡慕的生活,那么画师的创作一定是围绕皇家或者贵族的生活开展的。

果只需要简单的创作,却能因为获得大量的心理认同而变得流行起来的话,那么 meme 也能成为流行商业元素。你要是感兴趣的话可以去了解一下 mfer,看看这个装在每个人心里的小混蛋是怎么变成流行文化的一部分的。OK,了解了 NFT 的低成本和永久产权这两个特点之后,接下来,我就从它们的一个主要应用 PFP 说起,让你了解一下迄今为止 NFT 最经典的原创商业模式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2017 年,Larval Lab 的两位创始人通过算法生成 10000 张像素风格的图片,这些图片大小相同,但在肤色、五官、配饰或动作方面有所区别。之所以采用像素风格,一方面是创作者对于对于这种风格的喜欢,还有一方面的原因可能就在于,像素风格的构图相对简单,可以支持算法生成。不过,他们在生成图片之后,并没有用来出售,而是让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以太坊钱包免费申领,但在当时,愿意去免费申领的用户,绝对不是预测到,这些头像可以卖到像现在这样一个好价格,而是完全出于对各种加密产品的好奇而参与的,所以 5 年后的今天,持有

  • CryptoPunk 的人才被打上加密社区 OG(有经验的老手)的标签。进入 2021 年,加密市场进入了又一个繁荣的周期,尽管 CryptoPunk 不像 BTC 和 ETH 等 FT(同质化代币)一样可以在多个平台交易,但 Opensea 等 NFT 专业交易平台的出现,为它创造了一定的流动性,伴随着市场情绪的助推,CryptoPunk 成交价格迭创新高,在 2022 年 5 月 22 日,苏富比将 CryptoPunk #7523 号以 1175 万美元成功拍出,也推动它的成交价格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 对于任何一个资产来说,在市场景气的大背景下,快速上涨的价格都是它最好的广告。但对资本市场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任何资产的价格都是有涨必有跌,CryptoPunk 的叙事始于对加密社区先行者的致敬,但投机心理带来的价格风险,也成为了它身上一个不可忽视的标签。我们可以来假设一下,在未来,不管是谁花费了 2000 万美元购买一个 CryptoPunk 头 像,我们都不会怀疑他对像素风格艺术品的热爱和欣赏,但我们也不会怀疑,他有把这个头像以更高的价格出售的强烈冲动。也许对冒险、对财富的追求,本身就是加密社区与生 俱来的特质,这也算是 NFT 文化发现的一部分内容吧。此外,NFT 除了通过价格方面的表现反映出市场的关注之外,其实也是收藏者主观心态的 一种表达。假如是你在拍卖会上花费 1200 万美元拍到了一件 CryptoPunk,你当然就获得了这件作品的所有权,你可以非常自然地把它换成你的头像,那么是不是其他人就不能用它作为头像呢?如果有人这样做了是不是就涉嫌侵犯你的私人财产呢?

这些事实都说明了,尽管你花费了 1200 万美金,但实际上你只买了一个链接,这个链接被打包在了以太坊的某个区块之中,说明你曾经花费一笔资金为你喜爱的 “头像” 付费。而如果别人也使用这个图片作为头像,一方面说明他也是喜欢这个头像,另一方面也说明他是在 “借别人的装备耍酷”。但无论如何,不管是花费 1200 万美金的你,还是一分钱没有花费的其他人,只要把这个 图片用作自己的头像,就都是在对外界讲述着一段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这就是一种 “身份” 的表达。人们花在虚拟空间的时间越长,数字身份的价值就越高,甚至比现实生活中的 LV 和劳力士价值更高。 正如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佩戴劳力士会更容易获得某些人的信赖的话,在虚拟世界,使用一个经常被各种媒体曝光的头像,同样也会获得某种便利,比如有人把 Twitter 头像更换 成 CryptoPunk 之后,当天就有几百个人向他申请加为好友,这也算是 CryptoPunk 从单纯的个人自我表达向文化发现延伸的一个证明吧。

  • 可以说,CryptoPunk 开创了 PFP 的方向,他的价格也充分体现了头部项目的效应。但价格涨得过快也带来了明显的副作用,高价格在事实上也拒绝了用户群体的扩张。所以,在 CryptoPunk 之后,还涌现出了一大批 PFP 项目,而且从主题上来看更加多元。比如,以一群已经拥有超级财富而整天在一个乡村俱乐部里闲逛为主题的 BAYC(Bored Ape Yacht Club);以猫为主题的 Cool Cats,以企鹅为主题的 Pudgy Penguins,以及以女性为主题的 World Of Women 等等

  • 主要针对 NFT 作为数据确权的基础制度,概括出了它的四个主要特点,分别是低成本、永久产权、透明表达,还有可编程。其中,低成本和永久产权这两个特点,就使得 NFT 具有完全不同于已有版权制度的文化发现和价值发现功能,而且很可能会对流行文化和社会心理产生某种影响。但你也要知道,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基于这些属性产生的 PFP,却面临着显著的价格风险,你需要高度关注。

会继续了解 NFT 数据确权的另外两个特性,也就是 “透明表达” 和 “可编程”,这两个特点都是传统的产权制度完全不具备的,并且它们还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赋予 NFT 更加丰富的商业价值。接下来,我就带你具体看看它们究竟是如何赋予 NFT 商业价值的。透明表达:NFT 在数字化营销中的商业价值由于 NFT 是基于去中心化网络而生成的,所有的账户和数据信息对于外界而言都是透明可见的。所以,NFT 在数字化营销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我们知道,营销的本质是消费者的需求管理,不论是在物理世界还是在虚拟世界,营销的第一步都是找到你的目标客户。一般传统的方法是通过问卷调研、渠道调研之类的来挖掘用户需求,但是这些方法成本非常高,而且调研结果的准确性也不能保证,高昂的营销成本最终还都需要用户去买单。而如果用户的基本特征能通过持有的 NFT 表达出来,那么对于我们发现用户需求来说,就是一个非常便捷的渠道。而且你还要知道,如果用户对某个 NFT 产品厌倦的话,他早就把这些标签从自己的账户上撕掉了。所以,这些通过 NFT 表达的内心活动,都是用户的主动行为。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相对于广告等方式,通过 NFT 获得的用户数据的准确性还会大大提升,这一点对于基于用户画像开展个性化营销,毫无疑问是非常重要的。此外,NFT 展示的数据还是一个多维度的立体数据。比如说,一个账户可以持有多个 NFT,其实就是关于账户持有人多方面、多视角的综合反映:对于用户来说,是自己心理的自我表达;对于厂商来说,就是建立客户画像的基本素材,并可以用来挖掘用户更深层次的需求。

  • 比如专业生产运动鞋的李宁,其数据库里可能拥有大量关于中国老百姓鞋码尺寸的数据,以及针对某些运动对鞋的不同部位具体磨损程度的专业数据。但是,他们对于用户在绿色环保、健身养生以及是否喜欢挑战、追求刺激、勇于探险等方面的特征,一定是缺乏了解的,而这些因素对于挖掘用户需求来说又有很大的影响,这就是 NFT 在 “透明表达” 方面的优势

到了那个阶段,大量用户的特征数据已经变得透明可见,也就意味着,在目前状态下,互联网公司对于渠道和数据的垄断能力将变得没有意义,相反的是针对公共数据进行数据分 析和品牌内涵塑造的能力,会变成更核心的竞争力!不过我猜当你看到这儿的时候,可能会产生一些疑问:如果到了那个时候,我们的个人信息数据几乎完全透明了,那是不是也说明我们的隐私完全得不到保证?其实也并不会,因为基于 NFT 的信息表达的主体是账户,而不是我们真人,而且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虚拟账户和真人是 “弱绑定”,链上账户和现实世界的个人并不会一一对应。也就是说,个人对账户的控制完全是主动的,但是从账户追溯的个人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这个问题在现在看来还是一个无解的问题。为什么呢?因为链上账户和个人的绑定一定需要一个中心化的机构,完全依靠互联网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这种状态可能会是一种常态。这样的话,对于账户特征的挖掘还不能完全等同于对于个人信息的挖掘,但我们确实又能从多个角度反映出账户背后的个人的一些真实状态和喜好,虽然数据分析的难度增加了,但给我们带来的成本可能大大降低。

了控制权限,也就是说你想让别人知道的信息,别人才能知道,如果你选择拒绝访问,那别人是无法了解到你的任何数据的。这样来看,NFT 透明表达的数据,本质上还是一种主动表达,是用户拥有明确的主观愿望,希望被外界检索到的信息,这种主动表达的信息对于厂商来说显然更有价值。就比如,你可能也会在一些社交平台上主动设置头像,或者在简介上披露自己以往的活动经历、工作简历等信息,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主动选择。甚至说,用户主观上希望通过这种行为找到 “志同道合” 的朋友,或者找到满足自己需求的方案。

  • 所以,针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对于我们做数字营销来说,还是有很重要的价值的。也正是因为 NFT 在数字营销方面的商业价值,如今各大品牌也纷纷布局 NFT。有的品牌选择和 NFT 项目打造联名款商品,比如阿迪达斯;有的品牌是选择收购专业的虚拟商品制造商,比如耐克;还有的商品选择自建元宇宙、自创 NFT,比如 LV。但更多的厂商,会选择直接发行 NFT 或数字藏品。这样一方面,他们可以通过虚实商品的互相兑换,实现一定的销量,另一方面也是在分步为自己的用户打上标签,同时也是利用相似的方法获取新的用户。如果你对于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有一定的经验,你也可以尝试着在这个领域创造一些工具,或者说,如果你对于品牌和营销感兴趣,就可以尝试通过这种方式设计一些活动方案。总之,NFT 已经成为数字营销的必修课,而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在这个方向上越早迈出 一步,就可能意味着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你会具备其他人所没有的非常显著的优势。所以,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呢?

  • 可编程性:赋予 NFT 无限可能的应用 作为数据确权的基础性制度,NFT 还具有可编程的特点。如果说低成本和永久产权赋予了 NFT 文化发现的功能的话,可编程性更多体现的是 NFT 巨大的商业价值。

版权收益的权利、参与某项投资计划的机会等等。 可以说,可编程性为 NFT 的商业价值创造了无限的可能。 我们来看几个简单的例子。 在传统版权市场中,版权的收益只能通过一次性转让或者授权他人使用实现,如果原创作者把版权转让给了专业出版商,不论出版商凭借这个作品获得了多少利益,都和原创作者 没有一点关系,这也是导致很多世界名著的原作者虽然创作了伟大的作品,但却终生贫困的主要原因。那么,为什么传统版权市场,不能建立原创作者多级分享收益的版权机制呢?当然就是因 为这种方式监督和实施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没有必要的技术支持。但是,NFT 出现之后,原创作者就完全不必担心这种情况了。因为 NFT 的交易记录都完整地保存在区块链账本,而且可以通过智能合约设置多种规则,当然也可以设置一种 “不论该作品经过多少次转让,每次转让都按照一定比例向原创作者支付版税” 的机制。而且这种机制可以完全自动执行,一旦发生交易,原创作者以及出版商应该分别获得多少收入,都会通过智能合约计算得清清楚楚,并且可以自动转账至个人的账户

  • 对于 PFP 来说,头像离开账户之后,并没有太多独立的使用价值。但是对于艺术品来说,它本身是一个文化层面的完整表达,比如艺术品需要有一个反映其文化诉求的名称,而头 像只用数字编码即可。HashMask 也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别出心裁地设计了收藏者为艺术创作命名的环节。那收藏者如何命名呢?HashMask 的做法是推出了一种治理代币,收藏者从一级市场购买画作,可以获得治理代币的奖励,收藏者持有画作的每一天,都可以获得一定数量代币的奖励。但是收藏者要为画作命名或者改名,就需要消耗治理代币,而且每幅画作终生只有两次改名的机会。 通过这样的方式,收藏者可以按照自己对画作的理解为画作更名,也算是参与了艺术创作。NFT 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为数字艺术品的价值实现找到了新的途径。此外,NFT 和游戏、社交以及金融都可以进行结合,并产生新的业务模式。比如 NFT 使游戏资产能够独立于游戏而存在,且可能建立一种更具开放性的虚拟生态,在这个虚拟生态中,土地、资源、角色、产出都可以基于 NFT 技术进行确权、定价和交易,NFT 成为虚拟世界数据确权的基础设施

活跃的社群、名人效应,以及可直接变现的商业价值,就使得 BAYC 的二级市场交易持续活跃,再加上不断增强的社区粘性,也让他们的二级市场价格一路走高。而不断推高的二级市场价格,又转变成了早期持有者身上的财富效应。 这就使得 BAYC 在 2022 年 4 月 23 日,达到了市值的最高峰值 42.3 亿美元,仅次于 CryptoPunk,位列全球 NFT 市场市值第二的位置。收购融资、发行治理代币与售卖元宇宙土地

  • 好了,讲到这里,你是不是以为,一个从 4 万美元起家,一年之内创造 40 亿市值的故事可以完美地结束了?创业团队那么多,能够创造这样成绩的团队确实也没几个,但 BAYC 却没有在这里停下他们的脚步,而且他们还为自己设置了一个 “Web 3.0 版本的迪士尼” 的宏伟目标!

BAYC 还是坚持自己一直以来惯用的套路,就是持续为社区成员赋能,虽然也有很多团队认可这个模式,但显然只有 BAYC 执行得更彻底,走得更远。 在 2021 年 8 月,BAYC 给每位社区成员发放了一瓶 “血清”,将这瓶 “血清” 和 “无聊猿” 混合之后,每位社区成员就可以获得一枚自己 “创造” 出来的 “突变猿”(MutantApe),也就是 MAYC(Mutant Ape Yacht Club)。MAYC 是目前市值排名第六的 PFP 项目。2021 年 12 月,BAYC 和 Adidas 合作联名款产品,将自己塑造成了阿迪达斯这一全球知名运动品牌进入 NFT 世界引路人的角色。然后在 2021 年下半年,Yuga Labs 在社区运营和拓展的道路上持续推进的同时,对于战略层面的思考也越来越清晰了。进入 2022 年,Yuga Labs 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清晰地向世人展示了他们是如何持续迈向打造 “Web 3.0 迪士尼” 的目标的。

  • 在 2022 年 3 月 11 日,Yuga Labs 收购了 CryptoPunks 和 Meebits,加上 BAYC 和 MAYC,Yuga Labs 已经将 NFT 市值排名第一、二、五、六名的 IP,全部收归到了自己的 名下。然后,在 3 月 17 日,Yuga Labs 发行了 ApeCoin,并在规划中提出 ApeCoin 将会是 ApeCoin DAO 的治理凭证。这个治理代币会作为交易媒介,来推动其生态中的交易活 动,并会成为访问某些稀缺资源或者参加某些社区专属活动的参与凭证。同时,这个 ApeCoin 也是第三方开发者在 APE 生态进行开发和创作的贡献凭证。也就是说,ApeCoin 会成为打通 Yuga Labs 所有项目,比如 BAYC 和 MAYC 以及其他合作项目的底层支撑。

(一个具有智能合约功能的公共区块链平台)等项目。 可以见得,这些机构的参与,无疑为 Yuga Labs 聚集了一批最资深、最活跃,也是最富探索精神的合作伙伴。而在前不久的 4 月 30 日,Yuga Labs 发布了元宇宙游戏 Otherside 预告,并同日开展土地发售,Otherside 是由 Yuga Labs 联合 Animoca Brands 共同打造的,它的主要特点在于可以建造一个汇集了各种 NFT IP 的元宇宙,同时还可以为用户提供 UGC 的创作机会。 这次土地发售的收入大约为 3.2 亿美元,而这一步操作,也使得 Otherdeed 成为了 NFT 市场市值排名第四的项目。所以你可以发现,从收购到募资,再到治理代币的发行,再到元宇宙土地的售卖,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Yuga Labs 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把每一件被业内机构写在自己的重大规划中的事情,都提前一步变成了现实。那么,从汇聚资源的角度来讲,Yuga Labs 获得了一个梦幻般的开局,但是摆在 YugaLabs 面前的,却依然是一条从未有人涉足的蛮荒之路。站在产品的角度来看,募集成功并不一定意味着产品的成功,而 Yuga Labs 只凭借自己对市场时机的把握,就实现了市场资源的整合。

  • 落地商业模式的三个 “门槛” 当然,后续如果他们能够实现商业模式的落地,才算真正形成商业闭环。目前,距离商业模式的落地,至少还有三大 “门槛” 摆在 Yuga Labs 面前。一是 Yuga Labs 缺乏游戏运营的经验。Otherside 项目的成败关键是运营,而且 Otherside 其实是 Yuga Labs 打造 Web 3.0 版本迪士尼的关键。二是用户规模不足。以 BAYC 为代表的一系列 IP 虽然市值比较高,品牌优势也突出,但持有 Yuga Labs 旗下各类 IP 资产的用户,大概只在 10 万 + 的规模,这个数据对比大型游戏的用户数据来说,还是有着比较大的差距的,距离打造元宇宙的目标差距也更大。还是 OtherDeed 土地拍卖,都对早期用户进行了空投,这种 “富者越富” 的操作和被他们收购的 CryptoPunk 越来越像。所以,如何在保护早期社区成员利益和扩展社区规模之间取得平衡,就是他们需要直接面对的又一个问题。 总之,Yuga Labs 还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成功的案例,而只能算是一个完美的开局,但仅仅是这个开局,也为行业的发展打开了新的思路,期待接下来的时间他们能有更多的精彩呈现。

Axie Infinity:Play to Earn 的开创者! Axie Infinity 是一款回合制策略游戏,主要可以提供战斗与繁育两种玩法。在战斗机制方面,Axie 设置了 PvE(人机对战)和 PvP(玩家之间对战)两种玩法,两类战斗中的获胜者都可以获得代币奖励。

image

在宠物繁育方面,Axie 设定可以通过 3 个基因控制 6 个身体部位产生变异,玩家不仅能通过出售宠物获利,而且还有概率生成属性极其稀有的超级宠物,这种 “彩票” 机制的设计增加了游戏的可玩性,也催生出了一批忠实的职业玩家。

image

其中,AXS 属于治理代币,类似于一个公司的股权,游戏的繁育过程需要消耗 AXS,但在每个月的玩家排位赛中,排名靠前的玩家可以获得 AXS 代币奖励;SLP 属于效用代币,类似于一种门票,玩家通过 PvP 和 PvE 对战,可以获得 SLP 代币作为奖励,但玩家需要先拥有三只 Axie 小精灵,才有资格参加战斗,而且小精灵的繁育需要消耗 SLP,每个账号每天能获取的 SLP 是有上限的,而且新获得的 SLP 有 14 天的锁仓期。

image

另外,Axie “边玩边赚” 的模式还催生了一种新的业态,就是链游公会。链游公会区别于传统游戏公会的主要特点就在于,他们是基于游戏中的 NFT 资产来提供租赁业务的(而传 统游戏公会只负责组队和攻略交流)。比如,进入 Axie 游戏的门槛是需要拥有三个 Axie 宠物,链游公会可以出借精灵给玩家打金,并抽取一定的分成。所以,有了链游公会之后,玩家就可以 “零成本” 参与游戏,仅需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即可获得收入。STEPN:昙花一现的 X to Earn 那么,既然玩游戏可以赚钱,跑步能不能呢?STEPN 的答案是,当然可以。 STEPN 发布于 2022 年 2 月,是一款主打 “跑步赚钱” 的游戏。STEPN 虽然把用户赚钱的场景搬到了线下健身,但他们的经济模型和 Axie 非常相似:一方面,用户需要先购买 “虚拟跑鞋”,跑步数据通过 GPS 定位系统和 “虚拟跑鞋” 实现数据同步之后,才可以开始 “跑步赚钱”;另一方面 STEPN 主要的游戏机制,也都是围绕游戏代币的奖励和消耗设计的

在游戏代币的奖励方面,持有虚拟跑鞋是获得代币奖励的前提条件,而且跑鞋的种类和数量直接影响跑鞋的产出,用户持有一只 “鞋子” 每天可以获得 2 个能量值,并且只能在 2 个能量值之内跑步。虽然这 2 个能量值只能当天使用,过期即作废,但每个用户持有鞋子的数量是没有上限的,持有多只鞋子甚至可以使能量值组合超过 100。在游戏代币的消耗方面,STEPN 将所有 “虚拟跑鞋” 分成 4 大类,每大类又分为 30 级,同样是跑步消耗一个能量值,但产出却按照级别从低到高逐渐增加,这样就在游戏代币的供给过程中,为游戏代币创造了一个消耗的场景,同样都是 “跑步赚币”,谁不希望每天能多赚一点呢?但要想多赚一点,就先要多消耗一点,基本逻辑就是这样。

而在跑鞋升级之外,还有 “Mint 跑鞋” 也是代币消耗的一个场景。所谓 “Mint 跑鞋”,简单点说就是 “旧鞋生小鞋”,虽然你可能听起来会觉得有点不符合生活经验,但它其实 符合游戏玩家的心理需求,所以对于用户来说,接受这个规则并不难。那么,相对于 Axie 来说,STEPN 适合的用户群体其实更广,纯玩的用户占比更高。很多人最开始是为了打金而来的,但是在跑步一段时间之后逐渐养成了每天锻炼的习惯,并因此而成为 STEPN 的长期用户。所以在这一系列的操作下,2022 年上半年,STEPN 上线即成为一个现象级的产品,最高峰的时候日活用户达上万人。但不幸的是,在 STEPN 用户持续增加的时期,恰逢虚拟资产市场大跳水,比特币价格跌去 60%,很多用户高价买的鞋子,跑步获得的奖励代币价格却低得可怜,“跑步赚钱” 变成了 “付费跑步”,游戏流量在上线不到半年就出现大幅跳水,用户也变成被动接盘。我想说的是,从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不论是卡牌对战,还是跑步健身,在不同的游戏场景下,其实都有一条共同的主线贯穿游戏的整个玩法,那就是用户需要先投入一部分资那么,站在资金流的角度,玩家到底能不能通过玩游戏或者跑步赚到钱?如果能的话,这 种赚钱效应是普遍的,还是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才可以实现?

image

接下来,我们就跳出游戏的具体玩法,从经济学的视角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一次探讨。为什么 Play 可以 Earn? 在分析 Play to Earn 的收益来源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传统的游戏厂商是如何赚钱的。目前来看,付费游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先付费买游戏,一种是免费玩游戏,但付费后 可以购买更好的体验和更多的内容,即 Free to Play。,“先付费,后体验” 的模式已经成为历史了,Free to Play 是当前大部分游戏采用的通用模式,然后游戏厂商会在免费游戏的模式下,通过创造各种付费场景实现收入。比如付费解锁关卡 / 地图、购买皮肤等等,来提升角色能力、减少等待时间,或者是游戏中有植入广告但付费就可以去广告。

所以,我们从免费游戏的盈利模式中可以看出,在这些游戏的收入中,只有广告收入是来自游戏之外,其他的收入都要靠新玩家或者既有玩家转化为付费玩家才能实现。也就是说,厂商需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吸引新玩家、提高玩家留存率和活跃度、提升付费转化率等方面。

那么,边玩边赚模式的出现,能为游戏的 “免费模式” 带来哪些影响呢?我们先从 NFT 为游戏资产赋能的角度开始探究。首先,NFT 可以通过资产确权为游戏资产赋予价值。基于 NFT 确权,玩家可以真正拥有这些游戏资产,这种 “拥有” 不仅体现在控制权方面,还体现在创作权方面。NFT 作为一种通用的数据确权制度,游戏玩家不仅可以把自己在游戏内花费的时间和获得的技巧,通过 NFT 资产的形式展现出来,还第一次获得了游戏资产的 “创作权”,并具有与之相关的转让和收益权。这也是我们在前面课程中一直提到的要点。

第三,NFT 资产具有外在价值。这一点是指,玩家获得的 NFT 资产和游戏代币可以在链上,而不限于仅在游戏内流通,因而能够产生流动性溢价和社交价值,特别是稀有的 NFT 资产更是一种财富、技能,甚至是社交关系的展现。此外,链上数据的公开性,也使得项目方可以方便地定位到持有稀有属性资产的帐户,并对其开展精准营销。所以这就像我在

NFT 资产同时也具有营销价值。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关于 NFT 游戏资产的第二和第三条属性,直接增加了游戏资产对于玩家的吸引力,而第一条属性则使得游戏资产供给和需求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 变化,游戏商业模式的改变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基于以上特性,“用户付出时间和数据,所以也应该获得回报” 的逻辑,就成为了 P2E(Play To Earn)成立的理论基础。

  • Play to Earn 的宿命,“赚钱效应” 还是 “死亡螺旋”?那么现在,我们站在盈利性的角度可以分析出来,游戏玩家在 P2E 模型下的基本行为模 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 P2E 游戏的基本生产方程:玩家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NFT 是经济体中的资产;玩家进场需要购买 NFT,按照游戏规则活动可以获得代币奖励,也可以随时卖出 NFT 资产离场;玩家购入 NFT 进场,相当于注入初始资本,再投入时间可产出奖励代币和新的 NFT;游戏玩家获得的奖励代币,一部分可以兑换成稳定币离开经济系统,一部分会被燃烧消 耗掉,而还有一部分则以主动复投或被动税收的形式回流系统实际上,在 P2E 的经济体中,游戏代币就相当于经济体的货币,其相对稳定币的价格就是 汇率;资本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经济体,但存在离境税;NFT 可以根据生息扣除税收,计算当期收益,也可以通过现金流折现法进行估值。但游戏的特殊性在于,除了 NFT 资产本身可以通过打金获得收益之外,喜爱游戏的玩家也愿意为了收藏、娱乐、社交价值支付溢价。而这就意味着在一个健康的游戏生态中,如果所有玩家对于未来现金流的观点是一致的,那么最终买单支付游戏性溢价的,其实是真正的游戏玩家,也就是出于兴趣的目标,留存在游戏里的玩家。所以,对于 NFT 资产的估值公式,我们可以表示为

image

OK,我们继续分析上面的公式。假设 NFT 资产最终以稳定币计价,那么它的资产价格同时也包含了资产收益率和游戏代币汇率的影响。而在关于资产收益率预期趋于一致的情况 下,用户对于游戏代币价格的预期,就会成为影响其对资产进行估值的主要因素,即 NFT 资产估值可以表示为

image

因此,我们可以将游戏经济看成是一个可变利率、浮动汇率、资本自由流动、货币政策自主的经济体。其中,项目方扮演政府的角色,起到调节税收、资产收益率和利用国库稳定汇率的作用;NFT 是最重要的价值承载,其价值也与币价呈现高度相关的关系 累,另一方面,也会因为 “流量减少导致代币价格下跌” 产生死亡螺旋。事实上,对于 P2E 游戏来说,游戏资产的交易市场与游戏代币的交易市场,这两个市场的平衡都会对其持续运营产生重要影响。因为在用户追求收益而来参与游戏的前提下,游戏资产的供给管理会变得难度大增,如果新的 NFT 价值被持续创造出来,却没办法完全被新玩家消化,那么就会对游戏生态造成严重冲击。 此外,当游戏代币价格向下时,NFT 资产估值中的汇率因素也会导致资产估值下跌,如果新玩家流入放缓,二级市场对游戏代币的需求减少,那么也会进一步使得币价承压,游戏陷入死亡螺旋。

而且对于 P2E 游戏来说,不一定只有在游戏运营出现困难的时候,才经历 “死亡螺旋”,有时候虚拟资产市场大盘的波动,也会使游戏 “无症状死亡”。而当陷入死亡螺旋后,估 值中的游戏性溢价也不可能增加,因为玩家不会因为 NFT 便宜了更愿意收藏或炫耀。另一种尝试其实,还有另外一种尝试,即通过获取外部收入为 P2E 建立长期模式。实际上,我们单纯从 Play to Earn 的视角来分析游戏,往往看到的是过短的衰退周期,或者不远处的死亡螺旋。但是,如果把 Play to Earn 和实际的商业活动结合起来,也就是把 Play to Earn 看成是完整商业闭环的一个环节,那么关于 Play to Earn 的整个经济学分析,就有可能发生改变, Highstreet 就希望通过游戏场景和商业场景的结合,打造一个全新的商业元宇宙。 Highstreet 团队的前身是加拿大的一家虚拟现实技术公司,这家公司计划以 MMO RPG(大型多人在线游戏)的形式,打造一个具有购物、品牌体验、游戏和商品交换等功能的商业元宇宙。

Market,Highstreet Market 是一个品牌展示和集中进行限量版商品售卖的场所。 进入 Highstreet Market 售卖的商品有两种途径:根据项目计划,Highstreet 未来会采取 DAO 的治理形式,制定进入 Market 经营的基本规范,但基本的经营规则会一直存在,而不会将 Market 发展成经营活动不受任何约束的 “绝对自由的交易市场”。你可以发现,Highstreet 的这种设计,基本上延续了现实世界商业活动的基本准则,也为跟更多的知名品牌建立合作关系奠定了基础。而且细心的话你还可以发现一点,就是在

Market 进行销售的产品都具有双重属性。 比如说,假如你购买了一双乔丹的纪念版 NFT 球鞋,如果你想选择兑换,那么你就会在现实世界里收到一双同款的实物球鞋,同时你获得的 NFT 球鞋,还可以用在 HighstreetCity 的各种游戏里边。 另外,Highstreet 还支持除房产之外的各类商品的销售(不支持房产销售的主要原因在于,某些市场为房产的买方设置了国籍的限制),也为虚拟商品的转售提供了专门的交易平台,平台可以基于 Bonding curve,也就是联合曲线函数进行自动报价,使虚拟商品可以获得基本的流动性。不仅如此,Highstreet 还设计了土地和地产系统。这样各个品牌就可以通过土地拍卖,建 立自己品牌独占的虚拟空间。而在土地和地产系统之外,Highstreet 还设计了各种探险游戏,用户可以在游戏中基于 P2E 模式获得奖励。所以,总的来讲,对于 Highstreet 来说,虽然他们采取了类似于游戏 P2E 模式的激励机制,但是游戏并不是 Highstreet 商业元宇宙的核心主题,Highstreet 不仅可以为众多商一种是已经和 Highstreet 签署合作协议的品牌,这些品牌大都是现实世界的一些知名品牌,比如台湾的南投开兰茶、美妆品牌欧莱雅等。另外一种是类似于在淘宝和京东开店的保证金模式,即商家需要支付一定数量的保证 金,以保证在统一的经营框架内开展商业活动 Highstreet 的商业模式非常清晰,那就是通过为现实世界的商业品牌,提供用户互动的新的空间而获得收入,而 P2E 模式只是其基于代币激励机制,建立用户粘性的一种手段。在外部价值获取和内部用户激励之间保持一种平衡,就是 Highstreet 获得可持续生长的基本准则。

Web 3.0 去中心化社交创新关键点:代币化#

对于去中心化的社交平台来说,我们不仅要在基础设施的层面打破数据垄断,还要在用户授权进行数据访问的前提下,建立匹配度足够高的算法,来帮助广告商获得足够好的投放 效果,这两方面的因素,都是确保广告价值链在去中心化平台落地的必要条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方面的技术难度主要体现在跨平台、跨应用的用户数据收集和分析上,不仅包括跨链的数据收集,还应该包括链上和链下数据的收集。举个例子,如果可以在同一个界面上,展示你在推特和 Mirror 上获得的所有转发次数的话,那从 Web 2.0 平台转移到 Web 3.0 平台,就会很方便。 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广告价值链的建立,对于去中心化社交平台来说只能算是一种防御策略。因为在这个领域,中心化的社交平台已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数据和经验,去中心化社 交平台需要用数据积累去逐步追赶。作为市场的新进入者,去中心化社交平台发起进攻的武器,实际上是创作价值链,去中心化社交平台需要通过新的基础设施和经济模型,来帮助创作者群体获得合理的收入,帮助消费者获得足够的便利,比如为创作者发布优质作品、接广告、直播卖货、打赏提供基础设施。

SocialFi 其实可以通过代币化来解决创作者和消费者的痛点,将商业利益在创作者、消费者和平台之间重新分配。因为在传统的社交平台中,流量分发会天然倾向于头部的推荐系统,创作者的获利门槛很 高,很多的优质创作者会因为很难在晋升途中获得足够的利益,所以就会放弃了。而通过影响力代币化的模式,中腰部创作者将有可能提早开始获利,消费者甚至也可以通过 Read/Watch to Earn 来获得激励。我猜你看到这里,应该会想问很多问题吧,比如说,这个 “代币化” 究竟是啥、是怎么操作的、它在目前的去中心化社交领域里具体发挥什么作用,等等。 别着急,接下来我就给你介绍几个在去中心化社交方向上已经出现的典型案例,让你能更 直观地体会到 SocialFi 的具体玩法。

Mirror:去中心化内容发布平台 曾经有一篇报道这样形容 Mirror,“如果让你写出印象最深刻的 Web 3.0 产品,那么有一半以上的人会选择 Mirror”,Mirror 凭什么收获这么高的评价呢?有的人会认为,Mirror 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内容发布平台,但事实上,除了内容发布的功能之外,Mirror 还有众筹、拍卖、投票等功能,基于 Mirror 还可以组织 DAO、进行项目开发。下面我们就先来看看,为什么 Mirror 可以称得上是迄今为止最典型的 Web 3.0 作品。

“新的工具,资助伟大的写作” 首先,Mirror 的基础功能是去中心化的内容发布。也就是说,Mirror 会提供一个基础的功能,创作者可以基于任意的以太坊账户或者 ENS 域名登录 Mirror,然后把文章 Mint 成 NFT 进行发布。但不论文章是否被 Mint 成 NFT,文章都会在 Arweave 被永久保存。这样,我们也就无需担心会因为硬件的损坏或者内容审查的原因而丢失所有内容。

  • 建立比较合理,完备的经济生态。技术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经济体能运转下去。技术底层变了,经济形态也会相应改变。

清算即结算 清算和结算是金融体系中,资产交易流程里的两个非常基础的业务环节,其中,清算就是对账,因为在一段时间之内,金融机构不可能只发生你一笔交易,而是大量用户有买有卖,金融机构需要算一个总账;结算就是按照这个总账,进行资产交割。

SSS)、支付系统(Payment System,PS)分别发挥证券登记、作市和清结算的功能。比如,我们在证券交易所买卖股票的时候,往往需要遵守 T+1 或者 T+2 的规则,就是说你买了某只股票之后,必须要在 1 天或者 2 天之后才能卖出去,这个 1 天和 2 天就是用来清结算的时间。相对于每笔交易都逐笔进行交割来说,清结算是一种高效的处理方式,但是清结算的流程设计,又为交易效率的进一步提升设置了上限。区块链账本本身就是 CSD 和 SSS,自己可以发挥证券登记和结算的功能;区块链每出一次块,所有交易的清算和结算就全部完成了,如果区块链出块的速度足够快,清结算几乎就会随着交易的完成而同步完成,并不需要单独再花费时间。这样来说,我们基于区块链进行资产交易,就可以大幅提升资产的流动性。

  • 条件式交易

区块链支持智能合约,基于分布式计算网络,一旦合约被部署,特定的交易就会按照合约中设定的条件自动执行,而不会被任何一方所终止。智能合约的这种特性比较适合多方参与的复杂交易,一旦触发智能合约的付款条件,交易将被无条件执行,交易也就不再会面临信用风险。

。比如在保险业务中,可以通过智能合约设定赔偿条款,一旦赔偿条件触发,赔偿资金就可以自动转账至投保用户。再比如,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中,专业的中介机构(如评级公司),会对各种非标资产如贷款、租金或收费权等进行评级、分类以及归集各期现金流,每个环节都需要资产方和其他相关机构的相互配合,因此这样的传统模式会存在比较大的沟通成本和信用风险。而通过智能合约实现资产证券化业务流程中需要的评级、担保和现金流归集等功能,可以减少人工操作失误以及造假的可能性,使资产证券化的整个业务流程得到有效管理。总而言之,区块链作为金融系统新型基础设施,会对金融体系运行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导致 Web 3.0 产生了大量的、创新的金融服务,这些创新金融服务既包括以代币为对象形成的去中心化金融,即 DeFi(下节课我会给你具体解读它),也包括传统金融领域的创新

image

基于 DLT 技术构建的数字货币技术,在整体架构、发行协议、数据格式、签名机制、数字钱包等方面,和传统形式的电子货币有很明显差异,主要就体现在它具有更难篡改、渠道 更广泛等特点。但它也有缺点,就是需要我们构建一套全新的生态系统,这对于我们的技术要求更高,而且体系运行维护的难度也会比较大。不过,法定数字货币的推出,对各国的金融系统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在金融系统的功能及金融机构职能分工方面,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影响。就比如说,零售型 CBDC 专门提供支付功能的数字货币,这类产品可以在降低小额支付成 本、扩展支付范围、增强支付的可追溯性方面,发挥明显的作用;而批发型 CBDC 专门针对证券类资产交易提供新的解决方案,那么这类项目的实施就会对股票、外汇等有价证券的流动性,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

DAO 的本质是什么?它在组织资源方面具有哪些优势?以及这些优势的发挥需要哪些前提条件?#

来对 DAO 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要知道,DAO 是一个强调实践且参与门槛比较低的领域,希望通过接下来的内容,你可以找到几个你感兴趣的 DAO 说起 DAO,也就是去中心化自治组织,我们往往想到的就是 “能够充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就是 “投票表决”。但所谓 “去中心化”,实际上指的是一个组织里面不存在一个制定规则的权威,组织内的每一个成员都有机会参与社区决策。由此一来,“群策群 力” 可能就会凝聚成更大的智慧,为社区的发展提供指引。对于一个去中心化的组织来说,在一个天然缺乏 “核心权威” 的组织内,基本的状态就是 “各行其是、互不干扰”,在这种情况下,“自由表达” 完全没有问题,但是我们最需要的其实是一种协调机制,一种不通过 “中心化的权威”,但还能将组织内的各种资源进行协调,并实现组织目标的协调机制。

事实上,探索 “协调机制” 的历史,贯穿了人类文明的整个进程,但大部分的成果都体现在了 “中心化” 的模式上,很多种以 “民主决策” 为初衷的经济或者社会层面的尝试,往往不得不在 “中心化模式” 的方向上找到最终的出口。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需要协作的环节太多,以及缺乏低成本的、可信的关于投入工作量的计量和检验的方式。因此我们最终不得不还是回到 “中心化” 的老路上,依靠 “中心化的权威,去保证集体决策的执行效果和执行质量。直到以区块链为代表的分布式账本技术(DLT)的出现,才从技术上为解决 “协调问题” 提供了新的方案,那就是用智能合约代替人来执行和实施集体决策,这样在执行的环节上,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人的依赖,集体决策不受干扰的执行概率也就大大提升了。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用 “去中心化自动执行组织” 或者 “去中心化代码自治组织” 来形容 DAO,可能就更贴切,这也是为什么 DAO 的概念早就出现,但却要等到区块链技术出现之后,才能获得突破而走向实践的主要原因。

以太坊创始人维塔利克・布特林(Vitalik Buterin)早在 2015 年提出 DAO 的概念的时候,就指出 “判断一个 DAO 的主要标准在于是否拥有内部资本,是自治为主还是人治为 主”,Vitalik 还认为,DAO 一定是以 “自治” 为主,“人治” 为辅,否则,依赖 “人治” 运行的组织只能算成是 DO,去中心化组织,而非 DAO。而对于 DAO 来说,最高形式就是完全不依赖于人的参与的 AI。由此可见,“万物皆可 DAO” 并不是没有可能,但对于 DAO 来说,“代码自治” 和 “财库保证” 才是 DAO 的

真相二:DAO 的核心诉求不是自治,而是功能定位 DAO 定位于组织形态创新,但组织形态不能独立于组织目标和组织功能而存在,通俗地讲就是,DAO 不是为了自治而存在,而是为了实现一定的功能存在。DAO 的功能可以是纯粹的商业目标,比如投资或者众筹;也可以是非营利性质,比如捐赠或者单纯的社区协调;或者就是简单的一次活动,比如通过法律的手段,让维基百科的创始人阿桑奇(Assange)重获自由;也可能是一件持续多年的宏大的工程,比如在现实世界建设一座城市,可供人类居住和生活的 CityDAO。但总而言之,DAO 的设立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其次才是通过 “代码自治” 的形式,围绕这个目标进行组织和协调。所以说,没有组织目标,也就无从谈起 DAO,为了 “自治” 而设立的 DAO 也没有存在的价值。

这里,我们可以来看几个例子。 首先是 Gitcoin,这是一个以技术开发资助为主要目标的非盈利性质的 DAO,基于 Gitcoin,走出了 MakerDAO、Uniswap、Aave、Chainlink 以及 Bankless 等知名项目。并且,由于为以太坊生态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Gitcoin 因此也被称为 “以太坊军火库”。

  • 于是,来自加密社区的几个小伙伴决定临时成立一个 ConstitutionDAO,并通过这个社区组织发起捐款、筹集资金,来参与《宪法》(副本)的拍卖。然后,ConstitutionDAO 在 4 天之内,就通过大约 18000 人募集到了价值 4500 万美金的款项,而且还获得了 “首富” 马斯克和以太坊创始人维塔利克的支持和参与,筹款金额已经是当时起拍价格的两倍。而且,ConstitutionDAO 在募集资金的时候,还发行了 People 代币作为所有用户捐赠的凭证,并申明持有 People 并不代表拥有《宪法》(副本)的某一部分,而是拥有在拍得《宪法》(副本)之后,对于其展出形式进行表决时的投票权,也就是拥有和大家一起决定拍卖所得《宪法》(副本)的展览和使用形式的权利。同时明确,如果竞拍失败了,所有参与人员可以凭借持有的 People 获得退款。从 DAO 的角度来看,ConstitutionDAO 的设立是成功的,不过在最后的竞拍中,他们失败了,有人出价更高而获得了《宪法》副本。但 ConstitutionDAO 的故事,并没有因为竞拍失败而画上句号,而是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往下继续。在竞拍失败后,社区内首先出现了 “用这笔资金干点别的事情” 的讨论,但经过一段时间沉淀之后,ConstitutionDAO 还是按照事先的约定,启动了退款流程。不过,退款流程启动之后,又有一个新的问题浮出水面,那就是以太坊高昂的 Gas 费,使得很多账户的余额并不足以支付申请退款所需的 Gas 费。

:DAO 不看出身看行动 好了,现在我们知道,DAO 作为一种组织形态和治理结构的创新,可以应用于多种场景、多种阶段。我们既可以从零开始,创造一个基于 DAO 运营的组织,又可以从传统的中心 化运营方式转型成为 DAO,真可谓 “万物皆可 DAO”。但是,对于一个 DAO 来说,也有它自身发展的规律,采用一个 DAO 的名字并不意味着成功的开始,而是需要在所属的行业或者领域内清晰地给自己定位,并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运营方式,才能把 DAO 运营起来。下面,我们同样还是来看几个例子。

其估值就达到了 2 亿美元,并获得了融资,成为估值最高的协作型 DAO。第二个是 MakerDAO,MakerDAO 不仅开创了抵押借贷的先河,也推出了加密市场中,第一个加密资产抵押生成的稳定币 Dai。MakerDAO 最早的运营主体是 MakerDAOFoundation,并以 MakerDAO Foundation 为主体,发行了治理代币 MKR。 在项目运行了 5 年之后,MakerDAO 实现了项目初期的 “多资产抵押” 的目标,并于 2020 年 3 月,把 MakerDAO 协议控制权从 MakerDAO Foundation 移交给了 MKR 持 有者;2021 年 5 月,MakerDAO Foundation 将自己持有的 MKR,全部转移为合约控制;2021 年 7 月,MakerDAO 创始人卢恩(Rune)正式宣布,MakerDAO 已经实现了 完全的去中心化。

第三个例子是 Bybit,它是全球最大的专业衍生品交易平台,2021 年 8 月,Bybit 和 Peter Thiel(PayPal 创建者之一)、Founders Fund(创始人基金,一家风投公司)、Pantera Capital 以及 Dragonfly Capital(两家专门从事加密基金的对冲基金公司),发 起成立了 BitDAO,并承诺将其约一半的收入注入 BitDAO 财库。按照 2021 年交易规模计算,Bybit 每年会向 BitDAO 捐赠近 10 亿美元。BitDAO 是基于 BIT 代币进行社区治理的,Bybit 可以通过持有 BIT 代币,来实现对 BitDAO 的影响。在 BIT 的分配方案中,Bybit 可以直接获得 60% 的代币,用于 “研发中 心” 的建设,另外还有 30% 的代币由财库控制,以促进生态系统建设。由于 Bybit 持有绝大多数的 BIT,所以财库获得的 BIT,实际上也是归 Bybit 控制的。除此之外,Bybit 还可以通过设定 BitDAO 的资金运用方向,来实现二者的协调运营,BitDAO 也强调他们会针对早期项目、DeFi 产品,特别是去中心化的衍生品交易所以及门户网站三个方向来进行投资。

截至 2022 年上半年底,BitDAO 已经支持了 4 个项目:一个是聚焦 GameFi 的 GAME7;一个是 Layer-2 赛道的 zk-Sync,Layer-2 被认为是支持去中心化衍生品高频交易 的重要基础设施;一个是专门进行人才培养的 EduDAO,目前 EduDAO 已经和包括牛津、哈佛、清华大学在内的多家机构建立合作机制,开展人才孵化工作;还有一个是聚焦 NFT 投资的 PleasrDAO。 化自治都可以成为他们在组织形态方面的选择,也都可以通过 DAO 的形式,来实现更加长期的运营。

真相四:简单优先,投资 DAO 率先获得发展事实上,DAO 的效率优势,主要是通过 “代码自治” 体现的,而代码和场景的结合,是影响 DAO 应用节奏的关键。所以,也正是因为投资 DAO 的业务模式简单,代码实现流程比较容易,所以投资 DAO 成为了 DAO 率先得到应用的领域。而且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看,DAO 一开始就是起源于投资型 DAO。

2016 年 4 月 30 日,“The DAO” 作为有史以来第一个 DAO 项目,就实现了主网上线。The DAO 是项目名称,项目的功能就是要基于智能合约,打造一个 “除了股东之外, 不需要一名员工” 的自动运行的风险投资机构。通过前面的课程我们已经知道,基于智能合约,我们可以实现风险投资所需的项目筛选、信息披露、投票表决,以及投后管理等一系列活动,而 The DAO 上线之后的第一项业,就是通过自己的平台为自己众筹。不幸的是,由于合约安全的问题,The DAO 众筹失败,并因此造成了以太坊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分裂,以太坊通过硬分叉 “一分为二”,分成了现在的以太坊和以太经典 “Ethereum Classic”,并由此在社会层面引起了 “Code is the law” 是否成立的大讨论。 补充:关于硬分叉和软分叉,是是区块链领域经常遇到的一对概念,大体意思就是通过社区 升级软件,调整软件的功能,但是又因为软件升级前后的版本之间,存在是否兼容的问题,所以分为了硬分叉和软分叉,详细内容你可以参考

YGG 正是通过 DAO 的形式,实现了上述的商业模式,还启动 “Guide AdvancementProgram(公会进阶计划)”,对社区用户持续进行激励。所谓 “公会进阶计划” 的主要内容,就是提出各种有利于社区扩展的任务目标,凡是完成任务的社区成员,就可以获得 YGG 代币奖励。比如,进阶计划第一季的任务清单就包括:由此我们可以发现,YGG 的社区激励实际上变成了生态发展计划,虽然 YGG DAO 在社区 的去中心化治理方面比较欠缺,但对于扩展生态来说,这些动作都是有益而且也是必要的。这一点,也算是去中心化色彩较为薄弱的 DAO 的共性吧。在 21 周之内,达到 Axie Infinity 最高阶玩家; 完成 8 次以上的直播或者对话活动;推荐 10 名 YGGSLP 入金用户等

image

YGG DAO 开启了链游公会这一赛道,目前这一赛道上还有 Merit Circle DAO(MC)、GuildFi DAO 等链游公会,各个链游公会的业务模式其实都比较相近。其中,MC 主打 Flow 生态项目,虽然 Flow 公链 NFT 项目的热度比较高,但尚未诞生流量较大的链游,所以,MC 也兼顾其他公链的项目;GuildFi DAO 在开展 NFT 租赁业务的同时,也主推一个跨游戏平台通用的个人身份,如果这一方案被市场接受,也有望降低游戏门槛,同时为游戏玩家带来使用上的便捷。

  • 链游公会模式的缺陷 不过,由于链游公会的业务模式高度依赖链游的经济模型(即游戏资产的租赁,游戏攻略、培训、拉新和账户管理等内容),所以,链游市场的发展节奏,也会对链游公会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比如自 2021 年 Axie Infinity 开创了链游赛道之后,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链游市场并没有诞生第二款流量规模能够达到 Axie 的项目。所以,不管链游公会有多少家,它们都只能针对 Axie 的小精灵开展资产租赁业务,链游公会的发展当然会受到影响。此外,虽然链游公会的生长严重依赖于链游,但链游对于链游公会的态度却是 “又爱又恨”,甚至有的链游明确表示,不支持链游公会开展 NFT 资产租赁业务。这方面最典型的

因为在 STEPN 看来,任何链游 “X to Earn” 的经济模型都有一个衰退周期,对于链游项目本身来说,如何延长项目生命周期是关系到项目存亡的大事,而资产租赁业务的存在,会严重缩短项目生命周期。所以说,如何开创新的业务模式,是摆在众多链游公会面前的一件主要任务

真相六:代币激励是 DAO 治理的必要内容,但一个好的代币激励制度却没#

有一个标准模板! 现在我们知道,代币激励是 DAO 治理中的重要内容,但代币激励在 DAO 运营中应该如何定位呢?它具体发挥什么作用?对于 DAO 而言,又要如何设定代币激励制度?这些问 题,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度探讨。下面,我们就通过几个典型例子,来看看代币激励制度的设计是如何影响 DAO 的治理 吧。 Cult.DAO 2022 年 1 月,以推动 “去中心化应用” 发展为宗旨的 Cult.DAO,通过在 Unicrypt 预售的形式走进了公众视野,并且基于代币激励制度的设计,它发展成为了一个运营稳定的 投资 DAO。 Cult.DAO 在一开始其实就设计了完整的代币方案,大体意思就是一半的代币 CULT 用于售,而预售所得的 ETH 和剩余的一半 CULT 组成 LP(即提供流动性做市商的凭证),用 于提供流动性。对于投资业务而言,其主要业务内容无外乎筹资、决策、投资和变现,对于 Cult.DAO 来说也是如此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治理代币 CULT 具有直接的销毁机制,比较容易产生通缩效应。另一方面,被资助的项目只能获得价值 13 个 ETH 的 CULT,这个金额对于一个初创项目来说,并不会在经济上产生太大的帮助,但在扩大项目影响、获得种子用户这方面,会有直接的帮助。

image

上,其实就扩大了 CULT 的需求,从而也能让所有 CULT 用户获益。 Bankless DAO

  • 代币激励机制也在 Bankless DAO 的运营中发挥重要作用。 Bankless DAO 发行了自己社区的治理代币 BANK,主要用途在于明确社区成员和社区发展进行长期绑定的身份。我们在 Bankless DAO 参与各种公会虽然没有任何门槛,但如果想要参与社区投票,是需要持有一定数量的 BANK 的,这一点也是充分体现了 “社区利益导向治理” 的精神。另外,BnaklessDAO 虽然发行了自己的治理代币,但并没有进行任何形式的募资,在 BANK 的分配方案中,30% 是分配给了初始给社区做出贡献的成员,70% 则全部分配给了

  • 国库(其中的 30% 是一次性分配给国库,而剩余的 40% 是在 3 年时间内线性释放给国库)。

所以,BANK 的持有人中,既没有专业的投资机构,也没有所谓的团队成员,BANK 代币也没有和哪个交易所合作,将持币人群扩大到二级市场,BANK 只在少数去中心化交易所中可以交易,交易量不高而且价格也比较稳定。也许相对于价格的暴涨暴跌,正是这些特征才能让 BANK 更好地发挥社区激励的作用。我们从以上案例中,其实就可以发现,代币机制确实对于 DAO 的治理会发挥重要的作 用。作为投资 DAO,Cult.DAO 从筹资到投向确定中,都离不开治理代币 CULT;

Bankless DAO 既没有募资也没有预留,而且还刻意弱化了治理代币的金融属性,但代币激励在协调社区成员行为中,仍然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对于 DAO 来说,代币激励制度是必要的,但却没有固定模式,也许对于 DAO 而言,只有适应商业模式的代币激励机制,才是最适合的。

达成的 “软共识”,可以成为社区建立的根基,但即使将 “软共识” 和社区投票形成的 “硬共识” 加在一起,也无法为 DAO 的运营提供最必要的保证。看来更硬核的规则,还是需要通过现实世界的法律来提供了。

所以说,尽管 DAO 肩负着在 “公司制” 之外创造一种全新组织形态的使命,凭借 “Codeis the law” 在社区协调和治理方面表现出的比较优势,使得我们对于 DAO 的应用前景充 满期待,但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DAO 的发展壮大还不得不需要在 Code 之外,寻找另,使其能和现实世界的诸多规则进行融合。

  • 因为,“代码自治” 的效力只能体现在虚拟世界,如果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处于一种分裂的状态,我们关于探索 Web 3.0 和数字经济的意义,也将大打折扣。只有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能够通过某种机制实现连接,那么,虚拟世界在信息处理方面的优势,才可以和现实世界进行结合,并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事实上,我们对于人类数字化生存的终局都缺乏明确的判断,但现阶段,DAO 的发展一定需要找到一种将 DAO 的治理效果,传递到现实世界的有效机制,显然,法律就是一种可以满足这种需求的现实存在。

DAO 的效率优势,但我们也要清楚,“代码自治” 的有效范围只局限在链上,链上的 “代码自治” 加上链下的 “合规框架” 才能支撑起 DAO 的可持续运营。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DAO 的发展趋势强调两点:一是通过各种能够与场景结合的通用型工具的开发,来拓展 “代码自治” 的有效范围,让 “代码自治” 不再成为设立 DAO 的制约和短板;二是还要强调 DAO 关于主体合规和行为模式的制度建设,只有把现实世界 的规则和虚拟场景的需求相互结合起来,才会对 DAO 的运营形成更加现实的支撑

DeFi 领域里值得关注的两个问题 我们知道,Web 3.0 是一个基于底层技术重构,建立的涉及从技术到应用多个领域的综合型的生态。那么,关于风险的内容,同样也涉及从技术到应用,再到市场以及法律和伦理 等多个层面,每个层面的风险都有不同的成因和表现,而这些因素又相互作用和影响,交,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在接下来的这两节课中,我会重点选择和我们大多数用户最有可能发生交集的几个领域,也就是应用和法律的相关领域来进行分析,帮你建立一种关于 Web 3.0 相关风险的系统性认知,使你在独自面对一些具体问题的时候,能够根据这些系统性的认知,进行自我思 考。

DeFi 领域,来讲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于抵押借贷为整个 DeFi 生态带来的系统性风险问题,另一个是关于流动性挖矿的收益风险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两个问题呢?因为抵押借贷和流动性挖矿,是 DeFi 领域大多数用户参与度最高的两类业务,大多数用户往往会根据项目提供的年化收益率,来选择参与项目,但对于这两类业务背后的金融逻辑,以及它们分别蕴藏的风险,却并不具备十分清晰的认知。 结果到最后,预期的高收益并没有获得,自己的本金还有可能造成较大的损失。

区治理和支付 Gas 费。 Terra 团队同时还推出了一个锚定美元的稳定币项目 UST,并明确规定只有抵押 LUNA 才可以铸造(借出)UST。这种设计是抵押借贷的典型模式,比如像合成资产类项目

Synthetix,但不同的是考虑到代币价格的波动性比较强,Synthetix 将抵押率设置为 750%,这样抵押资产的价格风险传递到稳定币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但是 LUNA 没有进行这样的设计,而是将抵押率直接设定为 1,这样,抵押资产的价格风险将 “不打折扣” 地全部传递给稳定币。不仅如此,LUNA 还将 UST 的存款利率和 LUNA 的 Staking 收益(质押挖矿)进行组合,通过 Anchor 平台向 UST 用户提供固定年化利率达 20% 的存款产品。这样的结果是,很多用户对于 LUNA 和 UST 的实际运行机制,其实并不是非常了解,但是对于固定年化 20% 的收益率却是非常 “上头”,并因此而承担了巨大风险。此外,Terra 也设计了套利机制,希望通过市场激励驱动 UST 价格锚定 1 美元。Terra 套利机制的主要设定是,1UST 始终能够兑换价值 1 美元的 LUNA,同时价值 1 美元的 LUNA 也能够兑换回 1UST。在 LUNA 价格相对稳定或者持续上升期间,这套机制对于 UST 锚定 1 美元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

image

基于以上机制,2020 年 11 月 UST 从零起步,2022 年 5 月市值规模最高达到了 180 亿美元。在此期间,Terra 的管理团队为了降低 UST 抵押物的价格风险,分批次将作为抵押 物的 LUNA 部分调仓,买成 BTC 和 ETH,但 UST 和 LUNA 在机制设计上的漏洞却始终存在。 流动池锁仓量可以引发蝴蝶效应 时间来到了 2022 年 5 月,美联储加息预期,导致 BTC 以及整体加密资产价格快速下跌。终于,作为抵押资产的 LUNA 资产价值,低于了 UST 流通市值,这就使得 UST 从技术层 面已经破产,这时候尽管市场还没有立即对此做出反应,但市场上做空 LUNA 和 UST 的力量已经开始聚集。在此关键时刻,Terra 团队却似乎并没有感觉到市场形势的凶险,而且还在 5 月 8 日 “不 失时机” 地为空头(Short/Bear)送上一次 “绝佳的助攻”—— 项目方于 5 月 8 日开始,主动将 Curve3 币池中的流动性撤回,并计划创造一个新的由 4 种稳定币构成的流动池。我们知道,稳定币以价格稳定为首要目标,但在 DeFi 已经逐渐流行的今天,稳定币的价格并不是主要由中心化交易所主导的,而是通过 Curve 这样的 DEX(去中心化交易所)反映仓量(Total Value Locked,TVL)越多,UST 的币值就越稳定。

因为流动池锁仓量对于 UST 的币价来说,就像是一条护城河,河面越宽,河水越深,城池也就越安全。如果市场对 UST 的币值没有信心,那么上述流动池中,其他稳定币的数量就 会逐渐减少,而 UST 的数量将逐渐增加。所以,Curve 中 UST 相关流动池的锁仓资金量,对于 UST 的币值稳定不仅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但这些信息却又都是公开透明、所有人可见的,这种公开透明就在客观上为市场上的空头,提供了一种可以利用的机会。要知道,在一般情况下,市场对 UST 币值的稳定越有信心,则参与提供流动性挖矿的锁仓资金量就越大,这些资金的 TVL 甚至可以看成是稳定币币价的基本面。但在极端的情况下,流动池 TVL 又会成为在市场上引起连锁反应的导火索。

  • 假如因为技术原因或者其他偶然因素,这个 TVL 发生了剧烈变化,即使是短暂的剧烈变化,如果被市场空头所利用,并在价格上引起快速波动的话,不仅会对市场发出错误的价格信号,同时也会通过以 Curve 报价作为价格输出的预言机,传导给其他 DeFi 协议,比如抵押借贷协议,并造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当市场空头利用稳定币的锁仓资金量快速下跌的时机,大量抛售稳定币,那么稳定币在 Curve 的短时报价,就会大大低于锚定价格。这时候,DeFi 中的抵押借贷协议就会根据这个价格信号开始清算而我们也清楚,中心化的抵押借贷平台虽然不是基于智能合约执行清算的,但对于清算条 件的设置也和抵押借贷协议大体相似,如果短期内稳定币的价格不能迅速恢复正常,那么中心化借贷平台也会开始启动清算,大规模清算一旦启动,稳定币将在市场上被大量抛 售,并可能形成价格踩踏。

稳定币基本面的重要性 这时候,发挥关键作用的就应该是稳定币的基本面了,如果市场认为稳定币项目的基本面还可以,有望最终稳住价格,那市场上就会有抄底资金介入,帮助币价稳定;但如果市 Terra 的经历正好验证了上述推断。就在 Terra 团队开始流动性调仓的时候,有机构开始大量卖出 UST,UST 随之开始脱锚。而 UST 一旦脱锚,在前面我们介绍的套利机制的作用下,用户的反应就是卖出 UST 换成 LUNA。如果 LUNA 的价格可以保持稳定或者回升,用户的操作也就到此为止了。

但是市场并没有为 LUNA 提供这样的一个机会,BTC 都在连续回调,LUNA 更不可能独善其身。由此一来,LUNA 价格持续下跌,导致用户卖出 LUNA,这时候 LUNA 已经不再能承担 UST 价值稳定的作用了,而是成为了 UST 价格继续下滑的催化剂,这就是所谓的 “死亡螺 旋”。 从 2022 年 5 月 8 日开始到 5 月 28 日,UST 市值从 187 亿美元跌到 2 亿,LUNA 市值从 265 亿美元跌到 6 亿。在 LUNA 身上,我们见证了加密资产市场涨跌幅度和速度最快 的演变,但无论如何,UST 作为一个稳定币确实是崩盘了

image

好了,通过 UST 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抵押借贷作为一种具备一定杠杆效应的金融工具,通过 DeFi 协议之间的可组合性,已经给不同资产之间的价格风险建立起了一种联系,由于 这种联系是基于智能合约实现的,所以也具有高度的灵敏性和扩散性。而加密市场各种资所以说,抵押借贷已经成为一种具有较强系统性风险的业务。对于我们用户而言,使用抵 押借贷一定要关注这方面的风险,如果是出于对冲风险的目的而使用抵押借贷,则一定要控制好时间期限,参与抵押借贷的时间越长,可能承受的系统性风险越大。 流动性挖矿的风险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流动性挖矿的相关风险。流动性挖矿的原理,在前面讲 DeFi 的时候已经说明过了,这里就不再详述。在这里,我们主要强调的是参与流动性挖矿的收益风险 问题,以及为了争夺流动性挖矿奖励而产生的多层嵌套问题。

流动性挖矿的收益风险问题 我们先来看流动性挖矿的收益风险问题。

首先,流动性挖矿可能会获得两种奖励:一种是手续费分成,但手续费分成需要按照你提供的资金量去分配手续费,对于资金量不大的用户,其实收益也非常有限;另外一种是去 中心化交易所平台币的奖励,这种奖励虽然也是根据你提供的资金量进行分配的,但是奖励的年化收益率可能会很高,年化上百甚至数百的项目非常普遍,所以很多用户冲着这种 高收益,就投入了自己的资金。但是一段时间之后,挖矿收益却少得可怜,甚至本金也无法收回。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流动性挖矿的预期收益率,是按照奖励代币的实时价格计算的。在产品上线初期,挖矿奖励产出少,流动性挖矿又需要两种代币配对(ETH 和 USDT),所以奖励代币价格高,流动挖矿收益率也高,大量用户参与挖矿,就导致奖励代币价格和挖矿收益率形成了一种相互加强的正循环,从而导致年化收益率达到了一种 “离谱” 的高度。但是,这种正向循环一定是不可持续的,一旦流量增长遇到拐点,用户快速抛售挖矿奖励所得资产就会导致其价格加速下跌,不仅预期的高收益不再存在,而且本金都有可能损 失。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还会造成为争夺流动性挖矿奖励产生的多层嵌套问题然后我们再来看看为了争夺流动性挖矿收益,而产生的多层嵌套问题,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 Curve 产生的。前面我们也简单介绍过,Curve 是一个主要针对 “类似资产”,提供低滑点交易的去中心化交易协议,“类似资产” 指的是具有相同价格锚定对象的资产,比如与美元挂钩的各种

稳定币。 我们在前面 DEX 一节曾经提到过,AMM 模式最大的缺陷在于无常损失,而无常损失的大小,又只和价格波动幅度相关联,“类似资产” 之间是所有资产中价格波动最小的交易对。所以,Curve 通过一种 “舍得” 的方式,找到了最适合 AMM 发挥作用的场景。我们在前面提到过,对于各种稳定币来说,在 Curve 设立流动池是其体现币值稳定的必要条件。所以,在 Curve 整合 USDC、USDT 和 DAI 创建的三币池的基础上,组建

“X+CRV3” 的四币池,就成为了众多稳定币创建流动性的标配。 但是创建流动池,需要添加流动性,仅仅依靠项目方自己添加显然是不够的。于是,吸引用户添加流动性就成为各个稳定币的基本动作。那么,如何吸引用户添加流动性呢?激励方法只有流动性挖矿,每一个稳定币要想获得更多的流动性,就看这个稳定币能不能在 Curve 池提供更具竞争力的奖励。Curve 推出按照时间加权分配 CRV(币池)的方案,正好为各个稳定币激励竞争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舞台, 由此 Curve War 拉开了序幕!

在 Curve War 中,最主要的就是两个选手,一个是 Yearn,另外一个是 Convex 能,Convex 不仅取得了 Curve War 大战的胜利,甚至 Yearn 也将其收集的 LP 转投 Convex。

image

由此一来,在 Convex 已经掌握了半数以上 CRV 的情况下,稳定币项目方就不再尝试购买 CRV 质押投票,而是转向购买 CVX。但购买 CVX 然后锁定为 vlCVX,再参与治理投票, 这个过程不仅麻烦,而且还会让持有人面临新的价格风险,于是一种走捷径的 “贿赂网站” 应运而生。

既然稳定币最需要的是 CVX 的投票权,而非 CVX 本身,那么我们就创造一个平台,在这,稳定币项目方可以为 CVX 持有人提供一些奖励,以换取 CVX 的投票权。所 以,这种网站有了一个形象的名字,就是 “贿赂网站”。比如,有一个协议 Redacted Cartel 通过分叉 Olympus 的 Bonding 机制,建立了一个基于治理代币 BTRFLY 收集投票权资产的机制,之后再通过拍卖投票权获得收益,并在 BTRFLY 持有人之间进行分配。那么,从 Redacted Cartel 的方案来看,所谓的 “流动性管理创新”,好像就是没有止境地叠加,就是不断地用新的代币去收集原来具有投票权的资产,从而将投票权转移到新的资产上面。这就像一座空中楼阁一样,不断叠加、不断长高,但是却因为没有地基而随时可能坍塌。

任何一部法律都只是针对特定的时间、特定地点和特定行为主体而适用的,仅仅依靠一部怀俄明 DAO 法案和 LAO 协议,远远不能适应 DAO 和现实世界对接的目标。 此外,作为一种创新的组织形态 DAO,它与传统的公司制法人主体,在运营内容和涉及风险方面,一定会有非常明显的区别,如果我们简单地把 DAO 装进这些原有的模式当中,难免还会产生类似 “把轮船推到铁轨上” 的问题。

所以说,针对 DAO 的运营特点和风险属性进行制度创新,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观点三:基于代码创造的虚拟空间,需要法律在新的维度提供解决方案尽管法律是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实现链接的纽带,但代码创造的虚拟空间,已经产生了大量的目前已有法律体系不能覆盖的新的活动和行为,那么仅仅依靠现有的法律条文,已经不能对这类新的行为进行规范了。

打造一个 “除了股东之外,不需要一名员工” 的自动运行的风险投资机构,然后基于智能合约,来实现风险投资所需的项目筛选、信息披露、投票表决以及投后管理等一系列活 动。而 TheDAO 上线之后开展的第一项业务,就是为自己发起众筹。不过不幸的是,由于合约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用户转给 TheDAO 的代币,都自动进入了

一个 “子 DAO”,也就是另外一个合约地址,而这个合约地址并不受 TheDAO 团队控制。简单地说,就是资金被盗了,但它同时还被放在一个公开的地方,大家都知道资金在 那里,但每个人都不能取回这笔资金。所以在这个时候,社区内部就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既然大家参与众筹的目标是 TheDAO 这个项目,现在资金被转移了,那就应该采用代码回滚的方式,让这段代码

失效。这样的话,被黑客盗走的代币就像被打上标记的伪钞一样,无法继续流通了。但这样做的问题是,需要全体成员进行以太坊投票,并进行一次软件升级。 不过也有人认为,代码回滚是对去中心化的一种背叛,不应该因为一个项目就开启这种操作,甚至黑客也通过匿名的方式对外发言。去中心化的世界,Code is the Law,意味着 “存在即合理”,谁能证明 TheDAO 合约中存在的漏洞,不是开发人员故意留出来的后门呢?既然有后门,为什么不可以被使用?这个争论最终也导致了众筹失败,并因此造成了以太坊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分裂,以太坊通过硬分叉 “一分为二”,分成了现在的以太坊和以太经典 “Ethereum Classic”。这件事呢,同时也在社会层面,引起了 “Code is the Law” 是否成立的大讨论。

所以说,通过 The DAO 事件,我们可以看出来几个问题:

首先,基于智能合约运行的各种去中心化应用,其法律责任应该如何界定?因为智能合约具有 “自运行” 的能力,那么如果智能合约执行的结果对某些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了,应该是由项目发起人,还是由合约开发人员去承担法律责任呢?另外,在一个法律文书和智能合约同时存在的系统中,如果法律文书表述的内容和智能合约运行的结果存在差异,究竟应该以哪个标准为准?

DAO 和法律的结合是一个非常前沿的话题,也是一个关系到 DAO 能否快速找到一条高效应用路径的现实问题。我们在这里,也不太可能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准确的方案,但我们可以通过提出这个问题,来引发社会更多的关注,也可以通过梳理 DAO 在和法律结合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这个宏大的问题进行拆解,以便化繁为简,寻找主要逻 辑。

关于代码和法律谁更强大的问题,我们的答案是,法律不会因为代码而做出改变,但代码在法律没有覆盖的空间是实际发挥作用的,法律需要自我拓展,才能实现对代码更有效的约束

以谷歌为代表的基础设施路线 OK,然后我们再来看谷歌。

2022 年 5 月,谷歌组建一个 Web 3.0 团队,目标是为区块链开发人员提供后端服务。谷歌的 Web 3.0 团队设置在了谷歌云旗下,这种组织架构的设计,显然就是希望谷歌云能在 不断增长的区块链基础设施服务市场中,获得更大的份额。那么,虽然说,区块链是以去中心化的节点为基本计算单元的,但是目前其实有相当多的节点,是运营在云计算平台上的,比如微软 2015 年在 Azure 云服务平台中,加入了 BaaS(Blockchain as a Service)服务,为企业客户、合作伙伴和开发人员,提供一键式基于云的区块链开发环境,让他们可以快速创建基于公有云、私有云以及混合云的区块链环境。另外,亚马逊云也针对区块链节点运营服务,推出过专门的产品,并且已经在这一领域获得了比较大份额的市场。比如曾经有一次,亚马逊云宕机,就同时导致了 Coinbase 和

Binance 暂停服务。 所以说,以 “自下而上” 重构互联网为目的的 Web 3.0,对于中心化的基础设施服务既存在着一种心理上的排斥,又存在着一种事实上的依赖。谷歌正是瞄准了这一机会,为其正处于上升势头的云服务,增添了一份新的发展空间,毕竟谷歌云相对于亚马逊云和微软云来说,还处于明显的劣势。

微软早年就布局了去中心化身份认证,希望通过提供一种跨平台的、通用的数字身份,来为用户使用各种数字化应用提供便利,也希望能对用户产生一种新的粘性。 2021 年 4 月,Microsoft Azure Active Directory 可验证凭证的预览版上线,这个系统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可以给用户创造一种具有隐私保护功能,并且不受某一种应用限制的 身份体系。此外,微软在内容创作方面也频频出手,不仅在 2014 年收购了曾经占据游戏流量榜首的《我的世界》,还在 2022 年 1 月斥资 687 亿美元收购动视暴雪,从而为其游戏及内容层 面增添了新的砝码。

Web 3.0 在部分领域形成的热点效应 而在这些互联网巨头之外,Web 3.0 也正在某些领域,形成了非常明显的热点效应。其一是支付。包括 Mastercard、Paypal 和 Square 在内的美国支付巨头都已入局,而且 也推出了相应的产品开始抢占市场。其中,Square 主打法币入金业务,通过支持多种法币买卖加密资产,这类业务的收入已经在 Square 的总收入中占据了相当比例的份额;Paypal 是主动出击日本、英国等海外市场;而 MasterCard 则推进到项目层面,通过接入 Immutable 等公链,为其应用生态提供支付服务。

其二是社交。一方面,Twitter、Instagram 等社交平台,都在纷纷测试 NFT 展示功能,使得用户通过这些已有账户,就可以展示自己的身份和个性。另一方面,不同的平台如 Instagram 和 Facebook,也正在探讨用户数据的可迁移性,目标是用户可以把自己的社交关系,在不同的平台之间进行融合,从而使用户能够对自己的数据掌握主动权。

我们从发起设立投资基金的机构类型来看,这 107 支基金,主要是由 6 类机构发起的,分别是传统风险投资机构、Crypto Fund(即加密行业原生的投资机构)、生态基金、加密资产交易所、Web 3.0 应用类项目以及其他机构。而其中,Crypto Fund、生态基金和传统风投机构,在基金数量上相对其他类型机构来说,都表现出了比较明显优势。 我们再从基金规模上看,仅传统风投机构,就占到了全部基金的一半以上,而且从基金的平均规模上来看,传统风投机构成立的基金,也还是占据了明显的优势,同时加密资产交 易所成立的基金,也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另外从基金公布的拟投资对象来看,基础设施、工具、元宇宙、NFT 及游戏,都是各基金相对聚焦的投资领域,而 DeFi、DAO 和中心化交易所则涉及得比较少。当然,也还有专门针对链游和基础设施的专项基金。所以可见,对于风险投资基金来说,就算是处于市场比较低迷的状态下,其对于融资金额也还是保持在了比较高的水平上。

Web 3.0 不是趋势,是现实!

第二,结果上看选择大于努力,但需要基于理性做出选择! 很多人都愿意说,选择大于努力,当然从结果上看,确实是这样的,一个方向都没有选对的人,无论怎么努力,都不太可能达到预想的目标。而一个站在风口上的人,不论自己怎 么扭捏,都会被风力吹上云霄。但问题,是如何站在风口之上?我们不能把对于风口的选择看成是 “扔骰子”,把自己的命运建立在一种完全随机的选择之上;也不能完全 “听忽悠” 做出自己的选择,别人的故事搬到自己身上,是不是还能重复上演?所以说,相信选择大于努力的人,更需要理性选择!

那么,Web 3.0 作为一场已经开启的互联网革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它能够给创业团队提供大量的机会?

另一方面,在 Web 3.0 模式下,各种协议不再可能通过某种资源的垄断,特别是数据资源,来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而只有通过功能的提升和优化,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并 实现更大的利益。这对创业团队来说,就是处在基本一致的相同起跑线上,是一种更加公平的创业环境。此外,基于智能合约的组合可以实现更加精细化的激励制度,这种激励制度会对所有已经加入互联网生态的团队和个人,提供更加直接的激励,进而对创业团队实现运营方面的资金平衡,产生积极影响。

所以说,Web 3.0 的机会不是凭感觉想象出来的,而是根据产业逻辑的思考分析得出的。

第三,新的叙事需要构建全新的逻辑,在全新的逻辑中重新定位才能获得新的机会!

这一点,我们从一段历史往事说起。你一定知道,英国是资本主义的一个发源地,英国曾经因为其遍布全球的殖民地和贸易链,被称为 “日不落帝国”,而全球海洋运输线的拓 展,对于英国全球贸易链的建立,就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我们也知道,引领欧洲走出大西洋,开启大航海时代的并不是英国,而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比如,哥伦布是在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的资助下,才启程发现美洲新大陆的航行,而全世界第一个实现环球旅行的是葡萄牙人麦哲伦。那么,为什么西班牙和葡萄牙并没有因此而建成自己的全球贸易链,但英国最终却能凭借西班牙和葡萄牙开拓的航线,成就了自己全球贸易霸主的地位?

更多的人都可能因为作为 Web 3.0 的建设者,而获得互联网的下一次红利。另一种是关于创新产品的体验能力。在 Web 3.0 世界,数据是最核心的生产要素,对于新上线的产品而言,尤其如此。 作为创新产品的体验者,我们不仅需要学习新的操作技能,完成新的体验,同时还要经历新的风险,接受代码 Bug 带来的各种考验。所以,产品体验往往可以获得各种奖励,甚至 用户也会因为产品体验,而变成早期社区的重要成员,开启一段伴随社区成长的重要经历。站在数据的逻辑角度来看,产品体验应该获得奖励。

既然你已经开始提问了,相信我吧,在 Web 3.0 的世界里,非凡的答案一定都源自于伟大。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 以太坊联创和 Polkadot 创始人 Gavin Wood 博士在 2014 年提出了一种革命性的 Web3.0 设想,并随后发起成了 Web3 基金会。他的理念是:Web3 是为让互联网更去中心化、可验证、安全而发起的一组广泛的运动和协议;

  • Web3 愿景是实现无服务器、去中心化的互联网,即用户掌握自己身份、数据和命运的互联网;

  • Web3 将启动新全球数字经济系统,创造新业务模式和新市场,打破平台垄断,推动广泛的、自下而上的创新。

两位大师在不同的方向上进行着尝试。

Tim Bernard-Lee 亲自发起了 Solid 项目 ,旨在让用户能控制他们在 Web 上产生的数据和内容,能选择数据如何被使用。Solid 的核心是个人数据存储系统 Solid POD,你在网上产生的所有数据都储存在 Solid POD 中,如你的联系人,你的照片和评论, 用户可选择将 Solid POD 储存在自己家中的计算机上,或挑选的网上 Solid POD 供应商(比如 Berners-Lee 创办的 Inrupt),你的所有数据都控制在自己手中,可以自由的添加或删除数据,授予权限给他人或应用来读取或写入部分 Solid POD 数据,不需要同步,因为你的数据一直伴随着你。

这个平台需要开发者支持才能真正产生效果,很难想象中心化的平台会支持这个无法控制数据的去中心化平台。

Gavin Wood 创办了 Polkadot 项目,旨在通过提供开箱即用的共享安全性保证和可互操作的多链网络架构,为用于承载 Web3.0 使命的各种 parachain 项目创建一个创新的平台。Gavin 博士把 Polkadot 定义成为一个 layer0 的项目,即平台的平台 (The platform of platforms)。以此平台为根,期待绽放新时代的无穷分支没有边界的应用网络,从而逐渐侵蚀和替代现有的 Web2.0 互联网。

当然,业界还存在更多其它的有价值的观点,并在不同的方向上进行着尝试。

对协议的进一步分析

Web1.0的开放协议让今天的互联网变得可能。但是,对于真实世界的软件平台服务来说,它们并不是一套完整的乐高积木。还有很多部分的协议缺失了,比如数据的存储协议,基于数据的计算协议等。

而Web2.0的科技巨头更进一步,提供了这些缺失协议的闭源版本,从而建立起了强大的商业模式(这是它们出现的本质原因)。

Web2.0有如下一些特点

平台经济。平台最终必然走向垄断 隐私换服务 数据归平台方所有。对数据的任何挖掘、加工等产生的利润,归平台方所有 依赖于平台而生存的某些职业,在平台的利益分配上,没有定价权 简单地说,Web2.0 让平台成为最有钱有势的一方,所有人都在给平台打工。这种平台模式,不大可能从内部突破。这里面更详细的分析,请见:《刘毅:Web3.0 到底是醒世恒言还是危言耸听?》。

Web2.0,数据完全由企业掌控,会有如下问题

数据易泄漏。外界的攻击,导致数据易被盗取。特别是很多企业内部数据用明文存储,一旦被盗,所有信息相当于完全公开 数据易丢失。企业运维的事故性丢失,或黑客的攻击性丢失,或企业倒闭服务关停导致的数据丢失等等 数据可被篡改。企业对其内部的数据库,有至高无上的权利,理论上来说,可修改任何数据(比如删除做恶的记录),即使是用的所谓纯增量数据库也是如此 数据会被审查。审查这个东西争议很大,虽然在某些方面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在另一方面负面作用非常大 数据会被打包售卖。这其实是一个灰色的商业模式,此不赘述 数据孤岛。同一行业下竞争企业数据孤岛现象特别严重,数据的相互交互特别困难 数据有这么多潜在的问题,核心原因就是数据被视为企业最核心的资产,数据及数据的使用规则,完全由企业来掌控。普通用户完全没有权力参与其中。

从Web3.0的角度来看,如果数据依赖于人或机构,必定会出现上述现象。而如果数据本身依托于开放的协议以及数学算法,那么是有可能解决上述那些问题的。

业界一些大师最近几年提出了一些观点,比如

A16z 的 Chris Dixon 提出” 重启互联网”(参见:《Rebooting the Internet》) Gavin Wood 说:“今天的互联网在设计上就是坏掉的。“ (参见:《Why We Need Web 3.0》)

市场规划

分布式账本技术和相关 Web3 应用程序的出现开启了我们对如何管理、如何交换价值和数据,以及如何表示我们的数字身份的范式,都产生了转变。与推动全球和社会变革的互联网的出现类似,Web3 技术也将如此。 在尚未开发的市场中,推动新产品开发的组织面临着变革和不确定性的艰苦战斗。

为了让 Web3 “跨越鸿沟”,参与组织不但必须克服产品创新和开发方面的挑战,还要克服来自法律、监管、经济和社会接受度方面的挑战。

组织可以通过制定强大而真实的市场愿景(也称或“市场论点”)作为基础路标更好的武装自己,来克服这些挑战。市场愿景是组织对未来 4-5 年内能取得的市场成就的、具有清晰性和可操作性、且要记录在册的科学预测。本文件由组织的领导制定,也可能包括组织间专家的贡献。该文件通常每年重新访问一次,并根据实际市场变化进行调整。

定义和记录强大而真实的市场愿景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它是制定业务战略和后续上市计划的基础;

它使组织内的个人以及外部贡献者保持一致;

它为贡献者提供了目标和自豪感;

它吸引了相信相同愿景的新用户,并有助于整体产品采用。

没有声明是组织潜在成功与失败之间的差异。

MV(市场愿景):制定具有明确性和可操作性的可行市场论点,这有助于组织为新技术和先进技术定义产品市场。

MVC(市场远见能力):组织中的个人将先进技术与未来市场机会联系起来的能力。

NPD(新产品开发):满足用户未明确或预计的需求的新产品的开发和迭代。

市场洞察力 为了制定有效的市场愿景,组织需要具备市场愿景能力。 为了取得成功,MVC 需要在个人的动态学习能力(例如,网络、创意驱动)和他们参与的组织(例如,主动的市场导向、市场学习工具)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

制定具有清晰性和可操作性的市场愿景需要强大的市场愿景能力 (MVC)。MVC 的组成部分包括: 1)组织内个人和贡献者的能力 (个人层面的维度),以及 2)组织本身的结构(组织层面的维度):是否采用 “积极的市场导向” 并为组织内的个人提供市场学习工具。

个人层面 由于 Web3 的去中心化性质及其新颖和非正统的组织结构(例如去中心化自治组织 DAO),存在减少的层次结构。这导致贡献者的影响更加公平,意识形态辩论更加频繁。它的后果是双重的:如果组织缺乏每个人都同意的共同愿景,创新也许会取得更大的成功,但周期会更长,并且信息噪音比会过大。

考虑到这一点,制定与组织的贡献者保持一致的市场愿景,在 Web3 中变得尤为重要。同时,认识到其制定的障碍更加重要。

Web3 组织必须熟练识别两种类型的个体并培养他们的独特属性,以支持 MVC、促进强大的 MV 并降低杂音:

跨界者(Boundary Spanners):为相邻组织或项目做出贡献和 / 或与其参与者建立关系的个人。

驱动者(Champions):负责将想法从个人层面推进到整个组织的个人。

跨界者 Boundary Spanners 由公司个人或网络开发的外部关系网络是创造有效愿景能力的关键因素。

横向参与的 Web3 组织的员工和贡献者(无论他们是为相邻组织或项目的参与者做出贡献还是与他们形成牢固的关系)被称为 “跨界者 Boundary Spanners”。这些人活跃在组织的外围,通常执行与其营销、运营和产品开发相关的任务。

这些人最宝贵的是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 通过跨越边界,他们将自己的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元素联系起来,并通过利用新的不同领域的知识和产品应用来拓宽思维。

他们的成功取决于他们外部网络的结构特征,包括他们的广度(规模)、参与者兴趣的多样性和集中度。

如何优化跨界者 一个组织在这一领域的竞争优势取决于这些结构特征被利用的速度。确保成功跨越边界的两种方法是确定和招募边界跨越者以及与相邻组织建立伙伴关系。

在为你的 Web3 组织或项目招募人员时,他们与岗位相关的基础技能是很重要,但他们的社交网络和信息网络的形成能力同样有价值。自然而然的进行跨界活动的个人通常在会议和研讨会等现场活动以及各种社交平台(Twitter、Discord、GitHub 等)中具有很强的社交影响力。

招聘时要问的问题包括: 1)是否具备该职位所需的技能和文化契合度? 2) 是否融入了包括我的目标受众在内的社交圈,如果没有,他们的整合能力有多强? 2) 由此产生的双向交互是否会为你的组织带来价值并帮助塑造其市场愿景?

组织的合作伙伴关系也类似 —— 与你合作的相邻组织中的个人创造双向价值。无论是共同开发整合还是共同赞助活动和研讨会,参与的个人决定了跨越边界的活动的结果。

驱动者(创意驱动)

创意驱动者通过积极热情地推动创新在关键阶段取得进展,特别是在新产品开发 (NPD) 流程早期的不确定性阶段,对创新做出决定性的贡献。

驱动者是负责从个人层面到整个组织层面推动 “想法”,以推动激进创新并为 MVC 做出贡献的人。

在 Web3 中,由于其开源、公平和去中心化的特性,生态系统参与者有更大的机会成为组织的拥护者。驱动者可以被聘用,但通常他们是参与以下活动的外部贡献者:

设立计划(核心贡献者,EIP,BIP,HIP),

落实计划(运营网络基础设施,使用 dapps),以及

创造体验(构建 dapp、钱包和开发者生态系统工具和库)。

如何优化驱动者

对于驱动者来说,重要的是要知道如何获得,并加速高层领导和有影响力的社区成员对提议的想法、承诺和参与。

高级职员或有影响力的决策者反复解决委托 —— 代理问题。在这个问题中,委托人充当组织或项目的所有者,而代理人充当个人贡献者。代理人可能开始表现出主要的心态和行为,识别和提升他们的影响力符合组织的最佳利益。

创新的核心是社会变革的过程;严格的议题辩论变得必要,并且与 MVC 直接相关,从而导致了强大的 MV。个人必须既投入又舒适,以创造一个自由流动和创新想法的环境;培育这种类型的环境需要个人的信任感来表达开放性、脆弱性和责任感。

如果被听到、被理解,但最终采用了更好的想法,人们仍然会对自己的参与感到积极。

组织层面的维度

考虑到 Web3 组织的新生性质,市场导向和市场学习工具的方法必须不同于在更成熟市场中使用成熟产品的组织。

积极的市场导向 市场导向是组织优先确定用户需求并构建满足他们的产品的一种方法。大多数组织将目标市场的意见和需求视为其新产品开发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

要理解和定义 “主动市场导向”、如何使用它以及为它的重要性,我们必须首先了解 “经典市场导向”。这包括识别其在应用于新兴市场和产品时的故障以及可以安全使用的特定场景。

参与倾听并过于关注客户表达需求的组织(创新者的困境)正在使用所谓的反应性或 “经典市场导向”。

在 Web3 中,组织陷入采用这种市场导向的陷阱是很常见的 —— 这在 “牛市周期” 中尤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早期的成功是在特定的创新或 “杀手级应用程序” 中发现的,并被无休止地复制;另一个在生命周期早期发生的常见陷阱,是相信市场领导者或创新在市场实际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

经典的市场导向是根据三个行为组成部分来衡量的:

  1. 客户导向

  2. 竞争对手导向

  3. 职能间协调

这些措施侧重于客户在成熟产品和市场中表达的需求,但在应用于仍在发展或尚未发展的市场中的新兴技术时,大多数情况下都失败了。

尽管反应性市场导向策略存在局限性,但它仍然可以用于(如果做得好)创建稳定的迭代产品改进流,这有助于维持市场领导者的初步成功。

Web3 中经典市场导向的真实示例

在最初的突破和实施之后,开发去中心化交易所 (DEX) 的组织正在参与传统的市场导向战略。

我们已经看到 DEX 经历了三个世代的演变: 1)依赖于货币或链,依赖于特定的网络, 2)依赖于合约,依赖于智能合约和以太坊,以及 3 ) 货币不可知论 / 基于协议 / 部分去中心化的混合,不限于特定网络。

每次演变之后(最值得注意的是后两者,复制和粘贴开源的智能合约很容易)是数百个组织重复相同的创新,通常在同一个网络上运行,使市场饱和。在此例中,多次重新创建 DEX 的组织会被动地重复满足用户表达的需求,同时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并将资源从新产品开发中转移出去。

为积极的市场导向定义和优化

实践 “积极的市场导向” 迫使组织专注于已证明可以促进 MVC 的两个属性:・针对未明确的客户需求的解决方案和・发现新需求。

作为实践中 “积极的市场导向策略” 的一个例子,Hedera 的本地共识服务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消息传递总线,其数据模型类似于 Kafka(主题和消息具有发布和订阅主题的能力)。它支持跨供应链、安全、广告(付费事件)、DAO、网桥等的用例。

以下是 Hedera Consensus Service 的发展如何成为积极的市场导向战略的细分:

Hedera 网络为其原生 $HBAR 代币提供用于帐户创建和加密交易的原生加密货币服务。该网络的底层哈希图共识机制带来了可扩展性、共识时间戳和低固定费用,从而能够执行 $HBAR 的微交易。这些微交易每笔交易花费 0.0001 美元,包括可公开验证的共识时间戳,以及在备忘录字段中附加 100 字节数据的能力。

在查看账本数据时,Hedera 团队发现一部分开发人员开始使用该服务来创建低成本的不可变、可公开验证的数据流,并使用备忘录字段。

这是一个未明确表达的客户需求,一旦被发现,就会促使团队创建一个新的本地服务,称为 “Hedera Consensus Service”。它使开发人员能够充分利用以低成本将不可变、带时间戳和可公开验证的数据写入网络的优势。

今天,这项服务被 Web3 项目和企业组织在生产中使用 —— 它占网络实际应用程序驱动事务的 38% 以上。这包括 Avery Dennison 的 Atma.io 供应链平台(超过 3 亿件产品)、EVERYWARE 的 COVID-19 疫苗冷库跟踪、Theom 的云数据保护平台、AdStax 的广告平台、The Coupon Bureau、Hashport 到以太坊和 Polygon 的数字资产桥,Calaxy 的 DAO 工具等等。

学习工具 MVC 的一个组织维度是在激进创新的情况下,参与探索和学习新市场任务的公司可以使用的市场学习工具。

在产品开发的 “模糊前端” 中,与客户的互动通常是不可能的、或富有成效的 —— 由于未经许可和匿名的性质,在 Web3 中尤其如此。模糊前端由组织引入新产品创意之前的时间和活动组成,是创新成功的根源。

如何优化学习工具

最成功的学习工具是那些构建为未来计划的场景的工具。将下面列出的技术(链接真实有效)集成到 Web3 组织中可以营造一个成熟的创新环境,并有助于提高整体市场愿景能力:

  1. 情景分析和规划:一种客观的方式来确定在呈现多种选择时哪种业务决策是最佳的。

2)技术机会分析:使用数据和客观的方法来分析和产生可能比其他人更具新颖性和价值的想法。

3)路线图:确定将主动性从愿景变为现实所需的行动、步骤和资源。

  1. 回溯(链接):定义一个理想的未来,并按照将指定的未来与现在联系起来的操作顺序向后工作以确定政策和计划。

Web3 招聘网站 不同于传统招聘网站,Web3 垂直招聘网站在近年内随着行业兴起。其中的工作具有 Web3 常见的分布式办公特性,技术人员的需求通常是网站中招聘岗位数量最多的岗位。由于汇总了行业内从业者和招聘方常用的 9 个 Web3 招聘网站,相信新手开发者们定能在其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web3.career

https://t.co/2WK0pmU7I7

cryptocurrencyjobs.co

https://t.co/wi4bDz43ez

remote3.co

https://t.co/qWrVbBbmET

crypto.jobs

https://t.co/fFOtc8c31j

cryptojobslist.com

https://t.co/tqntjYgROz

Gaby’s Web3 Job Board

https://web-3.pallet.com/jobs

RemoteOK

https://remoteok.com/remote-web3-jobs

AngelList Talent

https://builtin.com/jobs/web3

CoinMarket Cap

https://jobs.coinmarketcap.co

  • 风云际会正当时,问鼎苍穹谁试手

  • 沉浮谁主凭良策 红尘客栈江湖人

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远远走在前端的人,这些人不仅 “无中生有” 地创造新事物,而且总在 “不破不立” 地构建新规则,他们因此被称为 “天才”,普通人可能连其背影都看不清楚。而最近出现在人们视野的一些模糊背影之中,望月新一(SatoshiNakamoto)和中本(ShinichiMochizuki)格外令人瞩目,因为 “据说” 创造了区块链(Blockchain)和比特币,他们的名字被传得神乎其神。

Loading...
Ownership of this post data is guaranteed by blockchain and smart contracts to the creator al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