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leaf

leaf

It is better to manage the army than to manage the people. And the enemy.

web2互联网商战风云录

1994 年前,天白先生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中心完成了国家顶级域名服务器的设置,中国正式接入了国际互联网,同时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立运行网络,独立运行网络在配合它在 1990 年申请好的顶级域名 CN 中国互联网企业有了发展的土壤,这是一切的基石,是万物的开始。 1998 年,天天白先生心脏病突发离世,年仅 53 岁。愿中国互联网之风禁吹,永不止息。 1994 年,我们虽然有了互联网基础设施,但是没有足够的互联网应用设施,没有软件、没有浏览器、没有游戏、没有社交邮件。时灵时不灵,有网几乎等同于美网。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公司叫做银海威。 1995 年时,互联网等于银海威绝非虚言。银海威学习美国 ll 一站式提供资讯、娱乐、中文论坛甚至是虚拟货币。张树新女士从美国归来,带来的是完整的互联网产品知识。后来 25 年间,互联网的各类产品和基础设施尹海卫都曾经尝试过。同期类似的一家公司叫做艾特信,创办者叫做张朝阳,但影响力与尹海威无法相提并论。尹海威虽然一时风头无量,但那时的中国网络带宽成本过高,用户付费遥遥无期,资本助力也尚未成熟。尹海威赢了一切对手,但输给了时代的局限。尹海威虽然倒在黎明的前夜,但后来启发了一众的互联网公司,虽然最终他们只留下了那块经典的广告派,以及属于那个年代的疑问。

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到底有多远?崩一起,但传奇们还在沉睡,路并不遥远。 1992 年,一个叫做马云的英语老师搞了一个海博翻译社,想赚点外快,但钱没有赚到还破了产。但由于与外国人长期合作,所以他接触到了西方互联网。

image

1993 年,一个叫做马化腾的年轻人加入到一家叫做深圳润讯的公司做软件研发,主要是给寻呼机做软件,他们后来成为了中国互联网的双星。

image

但在 1995 年时,装星还未开始闪耀,他们有自己的人生第一颗星出现在 1997 年。胖乎乎的宁波商人丁磊受到银海所谓的启发,做了一个门户网站叫做网易,同时他也做收费邮箱,也是国内第一个中文搜索引擎。丁磊懂技术,但是邮箱本身的复杂程度超出了他的预期。他经常向一位网友请教。 1997 年,那位网友自己写的邮箱产品上线产品叫做 foxmail 人叫做张小龙。 1998 年,张朝阳把爱特性改命为搜狐,是那时绝对的领先者。

image

可惜后面的查尔斯张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同年周鸿祎做出了第一个中文上网叫做 3721,口碑两极分化。同年,网易推出了免费邮箱,彻底启蒙了国内的邮箱市场。但丁磊差点被成本搞破产,到处借钱求情。

在广州的城中村里,靠着几元钱的龙江猪脚饭过日子。这段经历和他后面沉迷养猪或许有一点关联。猪肉真香童年。马化腾联合四位同事创立腾讯,腾讯五虎,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小朋友们的钱包哭出了声。同年,北京中关村迎来了一位摆摊的宿迁壮乐。那时他的饭店刚刚倒闭,那些跟他称兄道弟的人骗光了他的钱。从此之后,他对兄弟这个词始终怀有莫名的情节。同年,搜索引擎已经有了初步的需求,国内技术最强的人是一个网络 ID 叫做搜索引擎。9238,他刚刚毕业一年,但是只要让他做搜索引擎,不给工资,他都愿意。他是中国搜索引擎最早的布道者,也是奠基人,他叫做于军。 1999 年,一对夫妻创办了当当网,后来他们两口子离婚的故事要比公司精彩的多。 1999 年,国内第一个真正的导航网站成立,叫做好 1235 年后,他们被百度收购。 1999 年,国内第一款下载软件横空出世,叫做网季快车。这是当时唯一一个为世界 219 个国家同时提供服务的软件。毫不客气地说,这是当初国内最早扬名世界的软件。高峰时全球用户接近两亿。

1999 年,创业失败的马云带领 18 人在杭州的湖畔花园成立了一家公司,发誓要活 102 年。公司叫做阿里巴巴,因为阿里巴巴这四个字不论用哪个国家的语言读出来,都叫阿里巴巴。 20 年后,2019 年,湖畔花园的开发商戴志康因正大 P2P 而自首,马云则选择离开阿里巴巴,投身教育。 20 年后,湖畔的故事终于迎来了结局。

同事 1999 年,聊天软件开始在互联网盛行,一款叫做 OI CQ 的软件是佼佼者,后来改名为腾讯 QQ 似乎是约定好了。 1999 年购路神仙下凡。自此国内互联网迎来了第一波春潮。时间进入 21 世纪,第一代互联网企业开始起舞。 2000 年,新浪、搜狐、网易这三家门户网站纷纷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当时他们都是门户网站,可惜后来的主业都与门户网站无关。张小龙把 foxmail 卖给了博大,拿到了 1200 万现金,还污自由。

同年,国内第一家真正的电商网站上线,叫做卓越网。四年后,他们被大洋彼岸的亚马逊看中冰桶投资。但卓越网的创始人不希望亚马逊占据如此多的股份。这位年轻人试图拉着当时的巨头联想一起出资平摊亚马逊的战股,但被拒绝了。他眼睁睁的看着卓越被亚马逊合并后越来越臃肿,并在五年后的电商大战中被淘宝打成了筛子,他还失去了几十万购买腾讯的机会。那使得马化腾面对日益暴涨的成本极得到处寻找买家。他叫雷军,以他为主角的故事要在十年后手机市场的血战中,他的小米会终结山寨机在中国的命运,所有使用手机的人都要感谢小米,因为她们打掉了行业的价格底库。 16 年后,他将把联想手机的老大长城纳入麾下,大器完成。但我们都知道他最出名的身份其实是 B 站的鬼畜巨星。

are you okare you ok2001 年,李彦宏从美国回来,在北京一家宾馆创立了一家公司,专门做搜索引擎众李寻他千百度。同年 5 月,李彦宏遇到了他的第一大将,只想一心做搜索引擎的产品的俞军、技术天才李彦宏和产品天在于军开始了他们的合作,他们将在 8 年后联手抗击世界搜索引擎巨头谷歌,成为中国互联网的传奇。

而于今也凭借搜索引擎百度知道和百度贴吧成为中国产品经理中第一个风神的人。后来他在滴滴退役,在国外养老钓鱼,云淡风轻。产品之神。在 2009 年离开百度之后,百度的产品再也没有了灵魂和价值底线。同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掉队。 2011 年不仅是传奇之年,也是第一次互联网跑泡沫过灭之年。在美上市的中概股股价惨跌,广义那年赔了 2.3 亿人民币。公司停牌,丁磊命悬一线,一个叫做段永平的人慷慨出手,买下了网易 6.8% 的股权,并鼓励网易转型做游戏。段永平早年做的公司叫做小霸王,后来旗下还有两家手机公司,一家叫 OPPO 一家叫 vivo OA 将和雷军的小米,在十年后血战不止。事实上,转做游戏的网易非常快的起死回生,大话西游和梦幻西游成了一代年轻人的回忆。丁磊依靠游戏成了某一年的中国首富,但他并不大方,他穷怕了。后来梦幻西游的主策划徐波出走,做出了神物和梦幻西游对垒 10 年。但丁磊还是感激段永平。所以后来 2015 年,段永平希望丁磊一起提携一位做游戏的年轻人,转行电商时,他义不容辞。 2001 年时,那位年轻人刚刚读研究生,19 年后他将是让阿里最头疼的人。游戏叫做拼好物,电商叫做拼多多,年轻人叫做黄征。而于今也凭借搜索引擎百度知道和百度贴吧成为中国产品经理中第一个风神的人。后来他在滴滴退役,在国外养老钓鱼,云淡风轻。产品之神。在 2009 年离开百度之后,百度的产品再也没有了灵魂和价值底线。同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掉队。 2011 年不仅是传奇之年,也是第一次互联网跑泡沫过灭之年。在美上市的中概股股价惨跌,广义那年赔了 2.3 亿人民币。公司停牌,丁磊命悬一线,一个叫做段永平的人慷慨出手,买下了网易 6.8% 的股权,并鼓励网易转型做游戏。段永平早年做的公司叫做小霸王,后来旗下还有两家手机公司,一家叫 OPPO 一家叫 vivo OA 将和雷军的小米,在十年后血战不止。事实上,转做游戏的网易非常快的起死回生,大话西游和梦幻西游成了一代年轻人的回忆。丁磊依靠游戏成了某一年的中国首富,但他并不大方,他穷怕了。后来梦幻西游的主策划徐波出走,做出了神物和梦幻西游对垒 10 年。但丁磊还是感激段永平。所以后来 2015 年,段永平希望丁磊一起提携一位做游戏的年轻人,转行电商时,他义不容辞。 2001 年时,那位年轻人刚刚读研究生,19 年后他将是让阿里最头疼的人。游戏叫做拼好物,电商叫做拼多多,年轻人叫做黄征。

熬过第一轮互联网泡沫后,中国互联网迅速进入门户网站时代。 2002 年,个人门户兴起,门户网站进入 2.0 时代。这时产生了域名生意,很多个人站长靠囤积神奇的域名来发财,最富有的一个叫做蔡文胜,这是他炒作过的域名,建议暂停观看几秒,非常有趣。当时一起炒域名网站的还有吴新红和姚劲波,他们后来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吴新红和蔡文胜一起做出了美图秀秀,他们开启了一个 P 图成风的年代换头树,直到今天也在流行,无数网友见面和真人翻车事件的幕后主使就是这个蔡文胜。而姚劲波做了五八同城一个更加神奇的网站。

那一年,邹胜龙与程浩在美国硅谷创立迅雷,然后被网机快车打得找不着北。直到 2005 年,魔兽世界如华网机快车的创始人侯延堂沉迷其中,不再更新,也导致迅雷起飞。侯延堂因为游戏丧失了一个百亿的机会,所以年轻人不要沉迷游戏。那一年 QQ 注册用户突破 1 亿大关,马化腾也拿到了融资。从此腾讯再也没有缺过钱。事实证明,不充钱就是不会变得更强。

2003 年,暴风影音悄无声息的出现在一众明星中并不嫌疑。 2003 年,搜服研发中心迎来了新的王者,他叫王小川,做出了搜狗输入法、搜狗搜索引擎以及搜狗浏览器。但他和张朝阳一直存在间隙,因为她想独立。 2003 年上半年,淘宝网上线国内第一家做 C2C 的电商网,为了方便网上交易,才安排做了一个信用担保工具,叫做支付宝。同年肆虐的非典型肺炎,给了大量无法出门的互联网用户体验网络购物的机会,淘宝和支付宝长出了翅膀。 2003 年,大众点评成立于上海。 2004 年口碑网成立。 2004 年,美国互联网巨头雅虎购买了 3721 周弘毅财务自由去做了投资人。两年后,他将掀起杀毒软件的变革。 2004 年,中国出现了一家多媒体公司,叫做京东。 2004 年是游戏的一年,盛大上市。陈新桥那年凭借传奇成为中国首富,打工皇帝唐骏成为了盛大总裁,他写了一本书叫做我的成功可以复制。那时他意气风发,没有因为学历的事件被人吊打,在他们一年后就面临了股价暴跌的状况。无奈之下请来了普华涌道的上海办事处经理来当 CFO 解决问题。这位 CFO 上任后不久就帮助盛大解决了困难,但盛大留不住她,她的舞台更大。 15 年后,他将接替马云执战阿里路国,那年他还叫张勇,不叫逍遥子。

2004 年是双星闪耀的一年,阿里巴巴拿下 8200 万美金的投资,是当时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最大的私募融资。接下来三年的电商大战,惠聪和卓越将感受到阿里战车的恐怖。同年腾讯在港股上市,后来成为了港股的基石。那年买入腾讯股票的人持有到现代早已财务自由。而今年阿里巴巴也登陆港股,阿里和腾讯的战斗即将继续展开。

2005 年到 2008 年属于所有内容工作者。那年豆瓣刚刚出生,阿北想把它打造成互联网精神家园。直到今天豆瓣确实是互联网精神家园,就是这个精神家园不赚钱。那年从美国回来的王兴宇王慧文在国内做了一个模仿 Facebook 的网站,叫做校内网,在当年学生群体中影响非常之广,后来出售给了千象互动改名人人网。 90 后的人应该都还记得人人网和 QQ 空间,我们所有的杀马特和黑历史都在那里,但那也是美好的回忆起点。

中文网从 2005 年开始,流量暴涨,网络小说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并延续至今。现在他们已是阅文集团。同年博客网站开始兴起,个人文字工作者开始出现,各路网络大 V 开始抛头露面,公知一词正式开始大规模流传。童年视频网站。元年,AC 范成立,优酷成立,土豆成立。两年后,哔哩哔哩成立,与 AC 饭合成 A 站 B 站。那时整个互联网圈最大的大 V 叫做刘任,擅长写科技报道,号称中关村第一记者。所有互联网公司都要卖他的面子,因为他的一篇报道真的有可能影响股价。直到 2008 年,因为涉嫌敲诈骑虎,刘任进了监狱,刘任案件的细节至今仍是一个解不开的谜。没有当事人在张口。

对了,奇虎是周鸿祎在 2006 年创立的安全公司,全称奇虎。 360 靠着开业内先河的免费模式横扫了整个中文互联网世界。这是那时唯一可以匹敌 QQ 的国民软件。周鸿祎手下的头号大将叫做复社,后来创立了猎豹移动。同样在 2008 年,中国网民数量首次超越美国,这是 PC 时代互联网的高潮,你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先兆。 2008 年,京东商城开始崭露头角,京东与阿里的大战持续了十年,但当时最大的内容社区属于天涯和百度贴吧。 2009 年,校内网、 QQ 空间、开心网,他们是 PC 互联网时代最后的荣耀。卖掉校内网的王兴又搞了一个网站,这次模仿 Twitter 叫做饭否,这是中国最早的短博客之一。后来饭否被短暂的封停,不然后来可能就没有微博的事情

那年百度在搜索领域成为了 top 和电商领域的阿里,社交领域的腾讯并称为 bat 这个称呼将伴随她们很多年。直到十年后,有一家新的公司开始不断挑战 bat 便可圈可订。随后的 2010 年,团购网站开始兴起,百里门开始流行在线下单,然后到店消费。口碑早在 6 年前就做,但太早了也是错,所以口碑后来被并入了阿里。

2010 年也是各路资本开始厮杀的时候,团购网站掀起了所谓的百团大战,实际参战的公司是 1700 架,团购领域的公司总数是 5000 架百团大战。不,千团大战最后的胜利者叫做美团,它的老板还是王兴。那时还有一家聪明的从团购转型为电商的公司,叫做聚美优品,上市只用了四年,这家公司的老板要比这家公司出名,一个喜欢为自己代言的男人。

2010 年知乎成立,那时的知乎还只是小众极客的精神家园。作为图文时代最后的辉煌,知乎的崛起是七年后的事情。借妖人在美国刚下飞机,拟了同样是 2010 年,周鸿祎的 360 和马化腾的腾讯,爆发了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最经典的一次公关战争史上三 Q 大战。经历了公关战的腾讯开始反思自己的模式,一个更加强大并且走生态开放路线的腾讯即将出现。

  • 还记得王小川和张朝阳的故事吗?那一年,搜狗离开搜狐导向,腾讯互联网的天开始变了,流量从 PC 端的网页逐渐开始向手机流去。那年小米发布了手机以及米聊,雷军重新回到互联网中心,虽然脚步有些仓促,但仍是少年热血不认输。

image

那年百度在搜索领域成为了 top 和电商领域的阿里,社交领域的腾讯并称为 bat 这个称呼将伴随她们很多年。直到十年后,有一家新的公司开始不断挑战 bat 便可圈可订。随后的 2010 年,团购网站开始兴起,百里门开始流行在线下单,然后到店消费。口碑早在 6 年前就做,但太早了也是错,所以口碑后来被并入了阿里。

2010 年也是各路资本开始厮杀的时候,团购网站掀起了所谓的百团大战,实际参战的公司是 1700 架,团购领域的公司总数是 5000 架百团大战。不,千团大战最后的胜利者叫做美团,它的老板还是王兴。那时还有一家聪明的从团购转型为电商的公司,叫做聚美优品,上市只用了四年,这家公司的老板要比这家公司出名,一个喜欢为自己代言的男人。

2010 年知乎成立,那时的知乎还只是小众极客的精神家园。作为图文时代最后的辉煌,知乎的崛起是七年后的事情。借妖人在美国刚下飞机,拟了同样是 2010 年,周鸿祎的 360 和马化腾的腾讯,爆发了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最经典的一次公关战争史上三 Q 大战。经历了公关战的腾讯开始反思自己的模式,一个更加强大并且走生态开放路线的腾讯即将出现。

还记得王小川和张朝阳的故事吗?那一年,搜狗离开搜狐导向,腾讯互联网的天开始变了,流量从 PC 端的网页逐渐开始向手机流去。那年小米发布了手机以及米聊,雷军重新回到互联网中心,虽然脚步有些仓促,但仍是少年热血不认输。

image

2011 年,移动端 App 开始发力,当时最大的杀时间工具叫做新浪微博,同样具有社交功能。当时的飞信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大的社交工具之一。米聊微博、微信以及手机 QQ 移动社交大战一触即发。但最终的主角是张小龙。 2005 年,腾讯收购 foxmail 他加入腾讯,来到广州先做邮箱,并很快让 QQ 邮箱超越网易邮箱,成为互联网。 16 年后,他在社交之战中一记当亲,微信横空出世,成为了移动互联网的基础设施,他本人则成为了国内第二位风神的产品经理。

对于军南小龙,2012 年手机网民数量首次超过了 PC 网民数量。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张小龙帮助腾讯拿到了移动互联网的门票,逍遥子依靠手机淘宝帮助阿里拿到了门票。在 2009 年失去了于君的百度,错过了这艘船错过了一个时代。直到今天,同事 2012 年,一个只相信算法和数据的年轻人意识到移动互联网年代用户需要的是主动推送的信息流。于是他成立了一家公司做信息流推送公司叫做字节跳动产品叫做今日头条。同年,一个做 GIF 图片社交的公司开始转型做短视品产品叫做快手。同年,一个叫做快制的公司成立,做打车快滴打车老板叫做陈伟新。但他后来更有名的称呼是币圈哲学家。

确实,尽管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有时代的共性,滴滴也的确有很特殊的部分。从 2012 年成立以来,滴滴先后经历了 4 年的商业战争。不论是与摇摇招车等公司的北京本地 PK,与快的全国的 PK,还是与 Uber 全球的 PK,最终都是滴滴成为赢家。

在与 Uber 中国合并后不久,网约车新政也快速出台,网约车在中国正式合法化,众人一度以为滴滴迎来了春天。然而各地五花八门的网约车政策落地细则,让网约车合法化成为了一场长期的缠斗。

2018 年,正在修炼 “内功” 的滴滴连续遭遇两次安全事件,整个公司的发展方向迅速向 “安全” 进行转移。一家曾经轻盈的科技公司变得越来越 “厚重”,对交通、人性的理解成为新的难题。 如今,曾经让滴滴陷入低谷的顺风车以严谨克制的新形象回归,这给滴滴的未来发展又带来了一丝变数。 在分析其他企业时,我们会关注商业模式,关注投融资,而在滴滴身上,我们还需要关注政策,关注人性,关注更多不可控的因素,甚至要着眼人类未来可能的生活方式

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了,人们的生活开始改变。 PC 年代, bat 都是打出来的,阿里打爆了易趣和亚马逊,腾讯干掉了 MSN 以及一票游戏公司。百度战胜了谷歌。虽然并不光彩,移动互联网年代也要打架上位的最好方法就是战争。移动互联网最先爆发,战争的领域是打车。 2014 年成为离开了阿里,创办了机全集和快递打成一团。滴滴和快滴两家公司开始疯狂烧补贴来满足司机和乘客。他们的背后出现了阿里和腾讯的身影,为了推广移动支付,他们大方地掏出了钞票。当时一二线城市的人们开心享受着一元打车的好日子。随后五本入华、滴滴快滴合并,更高维度的烧钱大战开始了。这次最开心的不是乘客,而是羊毛党们,这也是羊毛党第一次在互联网舞台上有了大量的影响力。后面的各路烧钱大战中,他们声名狼藉,一旦盆满钵满车大战最后以滴滴收购五本中国而结束滴滴导向腾讯,但资本烧上了瘾。

O2O 大战很快又来了,人们沉浸在互联网改变生活的美好想象中,各种烧钱换客户的互联网思维开始流行。 13 年到 17 年间,无数 O2O 公司烧干了无数资本的钱,消费者和羊毛党们被前所未有的宠粉。 O2O 大战的最终结果以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为终极,腾讯还是赢家,但阿里不服输服鼓起了饿了么和口碑战争仍在继续。

O2O 大战持续期间还出现了直播大战,无数主播在镜头前掩饰自己的人生,无数疯狂打赏的观众激发了资本的血性,杀出了斗鱼、虎牙,但最终都是腾讯的天下。直播大战并行的过程中,是视频网络大战最终还是合并。 2020 年,阿里拿下合并后的优酷土豆扳回一城。那几年资本是疯狂的疯狂到一地鸡毛的程度。最终熊猫 TV 在 2019 年的倒下,给了这段往事一个尘埃落定。直到后来的共享单车大战, ofo 的惨烈下场让资本们终于烧醒了,但钱已经消失了,退押金的人数到了 8 位数。共享单车最后的赢家和收割者是阿里唯一的寡头哈罗,背后是支付宝的微笑 O2O 外卖、网约车、游戏直播视频网站,共享单车阿里腾讯捷报不断。

image

  • 但这段时间真正的主角并非烧钱的各类公司,也非幕后赢家阿里、腾讯,而是飞速发展的短视频平台快手。随着 4G 的大量普及,快手飞速拿下了 1 亿用户,已经成为了短视频的王者。顺手还全资收购了濒临破产倒闭的 AC 范。可惜王者的时间太短。 2016 年底,字节跳动上线了一款叫做抖音的产品,并开始推广。 2017 年春节,大学满京城都因一鸣惊人。移动互联网年代,无数原本不属于主流声音的小镇青年们也获得了登上舞台的门票,抖音、快手头条都是针对他们而产生的应用。但对他们而言,真正的钱包杀手级应用于 2015 年诞生。

image

还记得丁磊和段永平扶持的黄征吗?他在 2015 年创立了拼多多,然后用三年的时间上市,给到了阿里巴巴巨大的压力。拼多多吃下了就是小镇青年们的购物热情,以及微信生态的社交流量红利。拼多多三年上市打破了聚美优品四年上市的神话,后面的瑞幸咖啡还要快一袋更比一袋快。这个时代就是这样的,不快就要死,耐心不能当饭吃。

image

是否赚钱,资本们为数不多的钱投入到了带货种草领域。于是小红书崛起,小红书之后再无现象级 App 有的只是各种昙花一现。 4G 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红利已被吃尽,流量增长已经到顶,下一个风口在那里暂时还未知晓。 5G 好是好,但还需要时间和耐心以及足够的现金储备,然后等待会在沉默中死亡。

当前的江湖已是各个垂直领域的存量厮杀,有的人累了,网易把考拉卖给了阿里,后者又入股了网易云音乐,阿里和腾讯系的音乐战争要开始了。有的人厮杀震撼字节跳动,用搜索引擎挑战百度,阿里重启聚划算,对阵拼多多、快手和抖音,争做短视频王者。有的人状态正好, B 站上市,二次元破圈,年轻一代正在 B 站全面发声,而有的人早已风轻云淡。

2019 年,杭州奥体中心风清扬,马云在无数阿里人的祝福中,结束了自己在阿里的最后一天。

从此江湖再无逢青年。马云退位时,整个江湖都在纪念,但同时也在等待新的英雄出现

image

2013 年深圳五洲宾馆宴会厅,在大佬吴英主持的 it 领袖峰会上,刚刚登上中国富豪榜第三位的马化腾向马云提了一个相当尖锐的问题。所以当然马云你讲的就是说银行没做好的事你来做。但从这个挑战银行业的角度来看,大家还是觉得胆子挺大的,至少不像我们最近的小伙子很老实。过分的话,所以我想挑战一下你是说用什么底气来说这个当时三巨头还是三个乖孩子。所以马云反复表示,阿里从来没有想过要挑战谁。而马化腾的那句我们对运营商都很老,实则更直接的证明了当时的互联网企业和国有运营商之间的尊卑关系。

马云不敢挑战银行体系,我们都能理解,毕竟挑战的后果我们也都看到我超勇的好不好?可为什么 2013 年的腾讯对运营商也会唯唯诺诺呢?其实不止腾讯,早期大部分互联网公司对运营商都是扶手贴,甚至没有运营商的帮助,他们都不知道怎样度过二千年的全球互联网行业寒冬。要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还要从中国电信行业和互联网企业之间千丝万缕的孽缘说起。

今天我们熟悉的这些互联网企业家,其实起步时候都和中国的电信系统有各种各样的关系。比如网易丁磊,他是从宁波电信局悄悄跑出来的,最后被单位除名了,来到广州之后也是得到了电信局分局长的帮助才创业成功的。

马化腾和电信行业的关系就更深了,她的姐姐就是电信体系内的人,她搭建惠多往深圳站的时候,就是走了姐姐的后门。腾讯五虎之一的曾李青也是原电信系统的市场经理,还有华为最早就是靠研发电话交换机起家的,靠和政府单位的合作以及农村包围城市的销售策略占领了市场。从这些例子中也能看出,中国的电信行业和互联网的发展从起步阶段就交互相错在一起了。从 1994 年到 2008 年,中国电信行业经历了 14 年,才最终形成一个稳定的格局。在这 14 年里,互联网行业也在快速发展,但自始至终绕不开电信运营商,而运营商对互联网企业的态度一直都比较克制。

举个例子,当年帮助丁磊的广州电信局数据分局局长张敬军使他一手推动了广州电信成立广州视窗网站,并且带人挨个敲企业的门,让他们在网站上开一个企业窗口,一个窗口收费 3 万到 5 万人民币。但张敬军觉得只做这些还不够。他曾在之后的回忆笔记里提到过,电信行业要做互联网,不能只依靠内部力量,以往那种做好基础设施就可以向用户收钱的做法是走不远的。所以张进军需要一条鲶鱼,打打破僵化的思维,而丁磊就是他最好的选择。在和丁磊长聊了一次之后,张敬军决定给丁磊提供办公室宽带服务器。丁磊呢靠这些优势资源搞出了网易 bbs163 点 net 邮箱等多款产品。张进军原本想让电信局直接投资丁磊的项目,但连续打了 12 次报告都没有,结果领导给的批复也很直接。第一,网易 BBS 里有黄报信息。第二是电信系统没有免费的先例,不能立刻收钱的产品绝对不做。后来张敬军只得通过自己掌管的飞华,也就是电信局的三产企业收购了 163 点耐的邮箱,并且一直免费。但张敬军一人的力量终究没有改变电信行业的大环境。在营收压力下,张敬君只能把邮箱以 5000 万人民币的价格卖给了深圳的一家企业。而最黑色幽默的,就是因为张敬君没有提前打报告审批,这次交易最后落了个被辞退的下场。

网易算是比较幸运的起步阶段,就能得到电信系统内部支持。相比之下,小马哥就要惨一点了。老板们都知道,马化腾创立腾讯的时候,最早的产品是网络寻呼机,其实就是联网的 BB 机,虽然曾经以 25 万人域的价格卖给了河北电信一整套系统和设备,但很快就卖不动了。因为小灵通出现了小灵通的强势崛起,直接让马化腾放弃了 BB 机业务,转而开发 QQ 这才成就了后来的腾讯。

我之前在视频里提到过,小灵通是吴英公司购买的技术,从日本复刻的一项专利。其实吴英能够做成小灵通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合作伙伴,那就是中国电信。而中国电信选择做小营通也和自己当时比较惨的处境有关。中国电信原本是国内电信行业的一哥,手里业务囊括了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卫星传输、寻呼海底电缆机干网络几乎所有通信领域都有中国电信的存在,妥妥的垄断企业。中国电信既是国企又是垄断企业,所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就稍微差了那么一点点,而且人员也稍显冗余。国家一看这样下去不行,通信是国之根本,不能让国企躺在公劳部上吃老本,天天应付公事。于是包括中信铁道部在内 15 家一级出资单位联合出资成立了中国联通,希望可以和中国电信实现良性竞争。

可惜中国联通刚成立,跌不疼娘不爱没钱没市场没地位,自己的 130 号段连 110 和 119 这样的紧急求助电话都打不通。因为这些应急电话最早用的就是中国电信的线路,国家一看太嚣张了,于是再次出手把中国电信的寻呼业务也就是 BB 机业务划给了中国联通。后来中国联通还从中国电信手里抢来了 cdma 长城网。这个网络原本是邮电部和总参部合作研发的蜂窝移动网络,但因为军队不能经商的禁令,就把这项技术转让了,这样中国联通就有了移动通信业务。而中国电信原有的移动通信业务、卫星通信业务也被拆分了出来,成立了单独的国企,也就是后来的中国移动。这还没完,国家觉得被掏空了,中国电信体量还是有点太大。于是就在 2001 年搞了一个南电信北网通,也就是北方十多个省的中国电信业务合并为一家新公司做中国网通。而留给中国电信的市场只有南方的 20 多个省份。

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怎么说也是同血同源,双方在竞争的时候只能说是手足相残。由于双方业务重合度太高了,因此竞争的地方比较多,后来开始相互仇视,而且还分别在对方的地方成立分公司,相互渗透。最终的结果就是当时的北方用户想要访问服务器,在南方的网站比访问国外的网站还慢。当然南方用户想要访问北方的网络站也一样。

当时中国的电信行业基本情况就是中国移动虽然只有移动业务,但是搞得风生水起。中国联通是拥有所有通信业务的运营商。而网通虽然只有固化业务,但是宽带业务搞得不错,中国电信就比较惨了,被拆得 708 落,只能搞固化网络宽带,他得时刻提防被网通算计。在这样格局形成之前的 1996 年,翻盖直屏的功能机已经成了很多普通人的标配。而中国移动就抓住了这个趋势,把自己的移动通信业务迅速做大。中国联通也紧随其后。虽然经营情况不如中国移动,但至少占了一个坑位。中国电信也想搞移动通信,但自己只有固化网络,想搞移动通信也没有牌照。你说巧不巧?吴英的小灵通正好在这个时候出现了。 1997 年,吴英的 UT 斯达康开始和杭州的中国电信分公司合作,这也让中国电信间接拥有了移动通信业务。小能通刚刚上市的时候确实很火,因为它的设备和资费都特别便宜,便宜的东西谁会不爱呢。所以小龙通的发展势头很猛,在一些乡镇小城市的市场占有率甚至超过了 90%,巅峰时期用户数量超过 9000 万。可大家也都知道小龙通用的是固化网络,但抢的却是移动通信市场对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嘲讽效果直接拉满。所以当年就出现了中国电信行业极其混乱的竞争场面。

兰州的中国移动打不通,兰州的小龙通,中国移动立刻反击,导致兰州的固化打不通,兰州的移动号码,中国联通做得更绝,直接把电缆接到中国电信的机房里,中国电信员工发现之后立马手起刀落。砍断了电缆之后,中国电信反击打在聊城的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铁通的电缆都砍断了。

现在人可能想象不到国企也会这样的竞争,但当时这种竞争可是生死存亡,用户多买一台小灵通,就会少办一张中国联通或者中国移动电话卡。为了生存国企的面子值几个钱呢?而且当时中国的大型国有电信公司其实有七家,除了移动、联通、电信,还有网通即通、铁通、卫通,不争个你死我活,恐怕都见不到明天的太阳。但这种混乱的竞争局面是国家不愿意看到的。因为你们的生存和竞争是建立在对国家资源的内耗上。所以政府及时出手,用了一个四两拨现金的办法,就把各家电信公司收拾的服服帖帖的,就是把各家的一把手分别调到对手公司当一把手。你当初骂的有多狠,现在就有多尴尬,好尴尬。

小洋通虽然失败了,但也确实影响了中国互联网的进程。一个就是把吴英变成了行业里的带头大哥,毕竟当时有能力和国际资本接轨,同时又能和电信巨头合作的只有吴英等少数几个人。另一个就是我上面提到的马化腾及时掉头转而去研发 QQ 各位老板们应该都知道 QQ 最早的名字吧。实际上小马哥最早是想把 QQ 开发出来卖给广州电信的。当时中国电信已经内定了类似项目承接方就是帮助过丁磊的飞华公司取名为 pcicq 虽然没卖出去,但小马哥也不舍得放弃 QQ 就把 QQ 放到了网络上。作为腾讯的一项免费软件,就是这次选择才给了 QQ 日后腾飞的机会。而飞华开发的 pcicq 说明不长,在 1999 年底就和 163 点 net 邮箱一起被打包出售了。

image

而就在飞华卖掉业务几个月之后,全球的互联网行业就遭受了一次行业泡沫。美国互联网公司股价大跌,处境凄惨有多凄惨呢?当时的丁磊一度想卖掉公司,还好最后被邓永平劝住了。还有腾讯,因为当时没有什么收入,还要养着吃干饭,不赚钱的 QQ 资金压力很大。就在国内互联网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救世主出现了,它就是中国移动。二千年,中国移动推出一项知名业务。移动梦网简单来说就是中国移动提供基础的手机上网服务,各个互联网公司担任服务提供方和内容生产商。移动梦网赚钱的方式很简单,一个是赚用户的流量和短信费用,一个是赚用户订阅的资讯和服务费用。移动网刚上线,三大门户以及腾讯就成了合作方。

移动梦网对于腾讯的帮助有多大呢?当时腾讯为了养免费的 QQ 底裤都要拿去当了,结果在移动梦网上上线了移动 QQ 服务之后,很快就占到了整个移动梦网业务量的一半。之后,小马哥就搞出了我们很熟悉的 QQ 增值业务, QQ 秀,还有短信、彩铃等。等到了 2003 年的时候,腾讯的纯利润就超过了 3.3 亿人民币,其中一大半的收入都来自于移动梦网。

靠移动梦网起飞的不只是腾讯,还有网易。当时网易提供的收费订阅服务的短信业务量占到了移动梦网的全部短信业务的 20%。依靠移动梦网三大门户也在互联网寒冬时期迅速扭亏为盈。所以对运营商唯唯诺诺的可不只是腾讯,而是整个互联网头部企业。江湖传言,在移动过往最辉煌的时候,省级的中国移动分公司只要一个电话,不管是马化腾、丁磊还是张朝阳,想见谁就见谁可惜由于移动梦网赚钱比较容易,所以合作商越来越多,云龙混杂,付费内容也有好有坏。而为了吸引用户订阅付费,很多服务商甚至都开始搞一些黄暴的擦边球了,甚至还搞一些强制订阅。 2005 年,一场关于移动孟网的铁腕整顿开始了。随着整顿的推进,大批移动孟网的服务商关门歇业,仅留下一些头部的服务商,比如飞拓无线、空中网、 A8 等等。为什么网易、腾讯等公司没有能留在移动墨偶呢?说到底还是因为中国移动给他条件太苛刻,移动墨网经历了整顿之后,自费标准被腰斩,中国移动还终止了和腾讯合作的 161 移动聊天业务,同时还定向清理了一批不活跃的订阅用户,导致腾讯的收入和用户量一再缩水。

说实话,面对当时的中国移动这些条件其实都还能忍。结果 2006 年的时候,中国移动找了外包公司研发了一款即时通讯软件飞信,并且非常硬气的对腾讯说你必须把中国移动的服务并到飞信里边,否则我们就让网易泡泡新浪、 UC 等竞品取而代之,这就有些欺负人了。于是腾讯果断拒绝了中国移动,并且退出了移动网,网易后来也退出了移动网。不过丁磊给出的说法比较伟光,正说是不能忍受强制订阅的无良风气。其实是因为当时的网易已经研发出了大话西游游戏业务再次起飞,而只赚一两块钱的移动梦网资讯费丢了也不心疼。

按理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头把交易是中国移动,而它的飞信也应该能很快占领市场。但是中国移动是一家国企,国企的决策标准是业务做出来必须能赚钱,不能搞互联网那一套。一直免费。飞信一开始也是免费的,但免费有免费的目的。因为中国移动规定只有移动用户才能使用飞信这种封闭的运营方式,一开始确实好使飞信上带来的上行短信收入相当可观。可惜呀,中国移动只看中营收用户量,忽略了市场趋势,让腾讯找到了破绽,推出了微信。微信完全规避了飞信封闭的缺点,不仅免费还能吸纳所有用户,最终导致飞信的用户量越来越少。

微信的成功是互联网企业和运营商处境变化的开始。因为微信抢占了运营商称王称霸的根基,也就是通信原本互联网企业想要做成一个产品,只能依靠运营商,因为他们覆盖的范围足够广,能够链接的用户也是最多的。但微信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种格局,从通讯到链接没有了限制,没有费用,畅通无阻。

微信只是移动浪潮中的一个代表,无数被释放出来的生产力和产品最终把运营商送下了神坛。不过即使是现在的运营商依然保有强大的掌控力。别的不说,你登录所有的 App 游戏终究还是需要流量和宽带的,这是运营商目前最大的一块蛋糕。还有注册登录时每个用户都需要实名认证的手机号,这是实打实的刚需。所以不要说是在 2013 年,就是现在互联网企业面对运营商的时候该低头还是要低头的。

当然运营商面对遗留互联网的崛起也不是什么都没做。比如卖合约机绑定业务、搞作息消费合约机不好卖了,就找互联网公司搞一些流量卡,什么小米流量卡、腾讯大王卡之类的。至此,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已经完成了角色上的互换,从当年在移动墨网上的 QQ 聊天变成了腾讯的联通流量卡。当然我们还是要承认运营商劳苦功高,也必须保持一定的地位,我们希望的只是体验越来越好,出话费的时候也能更痛快。

1995 年,宁海威在北京成立,创始人张树新为了宣传公司,在北京的白衣路路口竖起了一幅巨大的广告牌,上面写着一句广告语,中国距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 1500 米。后来这条立广告牌的路改名为中关村大街,路的尽头是中关村,当时号称中国硅谷。同年三四的马云创立了国内第一家商业信息发布网站中国黄页其实就是用来公布企业电话业务网址的网站。

马云来北京推广业务的时候,顺道拜访了迎海威的老板张树新之后,坚定的认为张树新一定会失败。事实上,迎海威和中国黄叶几乎在同一年走向没落。 1996 年,雷军、裘博军、丁磊、马化腾成为了 BBS 的资深用户和站长,雷军在金山西点 BBS 上完成了自传我的程序人生路。马化腾在 BBS 上发明了小母牛系列气候语,还和丁磊成了朋友。

1997 年南下广州,两年之后,丁磊创立网易,主打免费邮箱。在当时邮箱是刚需的背景下,这个产品给丁磊带来了大量用户和 500 万人亿的利润。而以一己之力开发出邮箱软件 foxmail 的张小龙却因为不愿意靠广告进行商业化,变现过得很拮据。但数次寻找投资未果之后, foxmail 被以 1200 万人币的价格卖给了博大互联。

后来张小龙这段创业经历登上了人民日报 1998 年到 2000 年。看着昔日的网友加酒友创业成功,马化腾找来张志东,决定创业做一款网络寻呼机。他们找来许陈烨、陈一丹、曾李青组成了腾讯最早的创业团队,外号腾讯五虎。

之后,小马哥半路掉头放弃寻呼机推出 oicq 又因为侵权改名为 QQ 小马哥在 QQ 上乔装女生骗用户的事情流传至今。也是在当时马云放弃中国,黄爷回到杭州,组建了一支 18 人的创始团队,建立了 B2B 电商平台 1688,原本在美国成家立业的李彦宏回国创业,取名百度,主营中文搜索。当时 bat 还很稚嫩。

image

真正呼风唤雨的是丁磊的网易、张朝阳的搜狐和王志东的新浪三大门户前后脚上市,中文互联网迎来了第一个转折门户时代。 2001 年,互联网泡沫破灭,网易股价暴跌,丁磊找到已经转型投资人的段永平,请教是不是可以卖掉公司。在段永平的点播下,丁磊硬扛两年,等到了大话西游的爆发,成为了当时的首富。

期间,丁首富曾向一位叫黄征的在校大学生讨论过一些技术问题,最后把他介绍给了段永平。五年后,邓永平拍下了巴菲特的午餐,吃饭的时候把黄征也带过去了。 2002 年,阿里巴巴实现了收支平衡。而在北京中关村卖光洁的刘强东却因为柜台销量下滑,产生了做电商平台的念头。发愁怎么赚钱的百度在老板娘马东敏的帮助下推出了竞价排名。 2003 年,非典导致阿里全员在家隔离阿里,中共铁军的灵魂人物孙同宇组建了一个 8 人的小团队,在湖畔花园闭关的几个月打造了淘宝网,阿里全员在线上见证了淘宝网的上限。而孙同宇在被马云调离淘宝和妻子彭磊离婚之后,成为了拼多多的天使投资人。 2004 年,支付宝从淘宝网拆分独立,5 年后,为了拿到支付牌照,马云在没有通知雅虎、孙正义等股东的情况下,把支付宝从 vie 架构中拆分变成了内资企业。 2005 年,清华保送生王兴模仿脸书创立了校内网,但因为找不到清晰的盈利模式,以二百万美元的价格把网站卖给了千向网络。后来千向 CEO 陈一舟把校内网改版为了人人网。马化腾因为看好互联网增值业务的前景,收购了深圳博大的 foxmail 这也让张小龙加入了腾讯,因为张小龙不愿意来深圳,小马哥贴心的成立了广州研发中心。这一年,一位叫木子美的美女编辑因为叉叉日记被搬运到了西四胡同上而走红。那些挑逗荷尔萌的内容意外的让网民了解到了博客这种舶来品。新浪紧跟热度,率先上线新浪博客,依靠徐静蕾等明星迅速吸引了大量用户。 2006 年高中异业,曾在新东方当过老师的罗永浩也紧跟潮流,做了一家博客网站。牛博网站因标榜言论自由、不设敏感词而吸引了一大批 KOL 最终老罗因为性格和管理方式与合伙人 KOL 闹掰,牛魔网也被搬到了墙外,属于博客的时代渐渐远去,视频网站开始兴起。

这一年,古永枪从搜狐离职创立优酷,而王威已经在一年前成立了土豆网,当时双方还在争夺达人自制视频。而 2004 年成立了乐视网,已经预见到了视频网站未来的版权之争,开始以白菜价购入电视剧版权。也是在这一年,3721 被收购,而加入雅虎,又离职了,周鸿祎投资了奇虎 360,并且成为了公司的董事长。 2007 年,京东多媒体网改版为京东商城启用新域名,360 败阿里巴巴,成为了中国市值最高的互联网公司。卖掉校内网的王兴推出了国内第一款 Twitter 产品饭否网。

image

这一年,中国移动上线了飞信,乔布斯发布了 iPhone 雷军离开了金山,做起投资人。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到来,朱本聪发布了比特币白皮书,还在猥琐发育的京东遭遇了资金危机,这让刘强东一夜愁白了头。这一年,一款叫做开心农场的社交网络游戏为 SNS 类产品带来了空前的热度。开心网人人网原地起飞。 2009 年,腾讯买断了开心农场,推出了 QQ 农场,这让中国网民开始陷入被偷菜支配的恐惧中。这一年,饭否获得了百万用户,却因为各种不为人知的原因被关停。而等他再复活之后,中国 Twitter 的市场已经是新浪微博的天下了。也是在这一年,老二次元徐毅即兴创立了网站 Wiki fans 也就是哔哩哔哩的前身。腾讯也在这一年上线了一款叫做 QQ 医生的安全软件,希望对标三轮安全卫士。周鸿祎特地给马腾打了个电话,希望可以不要做强制安装,结果谈判失败。

image

2010 年,周鸿祎带着团队在怀柔封闭开发一个月之后,用 360 QQ 保镖吹响了 3q 大战的号角。腾讯见招拆招,周鸿祎外逃香港,最终腾讯学到了教训,变得开放,周巫医呢得到了拥护,成为了红衣教主。 2011 年,互联网研究调查报告将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列入我国互联网公司第一梯队,BA T 也是在那时成为了三巨头的代名词。这一年,小灵通的创始人吴英邀请到了李彦宏、马化腾、马云参加 it 领袖峰会。散会的时候,吴英搭二马的肩膀轻声交谈,脸红则像一个乖孩子,认真听着。也是在这一年, B 站资深用户陈睿在出租屋里找到了徐毅,并最终决定投资 B 站。而在另一边拉了一支豪华创业队伍的雷军终于发布了小米。一而在腾讯蛰伏多年的张小龙完成了对微信上线前的最后一次调试。 2012 年,千团大战进入尾声,踏着 5000 家团购网站的尸体,登顶的只有当时还算是阿里系的美团聚划算、百度系的糯米团、腾讯系的大众点评张旭豪创立的饿了么刚刚招托到了第二百名员工,阿里系出身的程维选择辞职,拿着老领导王刚给了 70 万人民币,创立了滴滴。王兴的老乡张一鸣则在北京知识路创立了字节跳动天使轮,拿了当时还是 360 投资部门负责人刘俊的个人投资

image

这一年因为离婚做假账的事情,导致土豆网错过了上市的最佳时机。心态爆炸的老板王威选择把公司卖给了优酷,自己拿着卖公司的钱成立了追光动画,但优酷也不是最后的胜利者。由爱奇艺挑起的视频版权战争,让所有食品网站在亏钱和很亏钱之间反复横跳。最终优酷土豆卖身阿里,爱奇艺接受了百度的控股。

image

2014 年,王鑫被抓快波,成为了宅男们一段美好的记忆。第一届乌镇互联网大会举办,交际花丁首富的饭局成了保留节目。腾讯投资的滴滴和阿里投资的快滴日均烧钱近千万,美团、饿了么、百度糯米开始了 O2O 领域的外卖大战。 2015 年,4G 已经成气候,移动环朗时代正式到来,腾讯拿出了微信,阿里拿出了手机淘宝,百度后知后觉收购了 91 无限,但战绩平平。即便如此,脸红仍然乐观地表示要拿出二百亿把糯米做好。这一年,微信支付和春晚合作已超过十亿次的红包互动傲视群雄,实现了对支付宝的赶超。从此春晚成了中国互联网企业心心念念的最佳乙方。只是效果一年不如一年了。

也是在这一年,腾讯和阿里不想烧钱了,撮合了滴滴、快滴合并王兴的美团收购大众点评之后,接受了腾讯的投资。被王兴背叛的马云一气之下投资了腾讯系的饿了么,把外卖大战变成了巨头的对垒。这一年,一款中的王者荣耀的吸金怪兽横空舒适,大街小巷都想起了的声音。 2016 年,微信日活用户接近 8 亿,微信公号数量超过 1200 万个,正式击败了飞信和密聊,也是在这一年成为和柳青掌管的滴滴,成功击败了柳珍带领的优步中国,双方耗资 350 亿美元完成合并。

image

两个月后,追星人柳珍加入了张一鸣的今日头条 TikTok 事件之后,柳珍再次离开,而他的下一站是唐明森的元气森林。

image

这一年血友病吧魏泽西事件把百度拉入了深渊,曾经的三巨头之一正式掉队。即便李彦宏让老板娘重新回归,找职业经理人来接替自己和贝爷,风餐露宿吃虫子,依然改变不了被泼水的命运。这一年,贾跃亭用一句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拉开了乐视帝国坍塌的序幕。三星手机爆炸太多傲慢,导致安卓机皇从此告别中国市场。

2017 年,共享单车两巨头首次合影,但投资 OPPO 的朱啸虎和支持膜拜的马化腾却在朋友圈吵了一架。这一年,比特币价格首次飙升到了二万美元。叉叉财经扎堆出现,李笑来、薛蛮的陈伟星、孙雨辰成为了造福神话的新主角。脸红马化腾、马云再次亮相 it 领袖峰会,在吴英的撮合下,三人拍下了唯一一张正式合影。而比这张合影更知名的是,随后小马哥的东兴局刷屏了。在大佬到处转场赶饭局的时候,只有马云放弃了社交环节。

image

2018 年,共享单车大战落下帷幕,膜拜被收购,胡伟伟成功申退小兰卖身,滴滴哈罗被阿里招安,只有 ofo 咬牙认挺六亲不认,最后给用户来了。一出我的押金去哪了? 2019 年,王思聪的熊猫直播正式宣布关闭,行业,只剩下了斗鱼、虎牙,而且这已经被腾讯安排的明明白白。这一年,马云退休,孙雨辰搁了巴菲特学资科技卖身字节跳动。 2020 年,估值 1.4 万亿的蚂蚁金服上市受阻,成为了阿里帝国接受制裁的开始。这一年,蛋壳爆雷, TikTok 夹缝求生,在线教育狂烧 60 亿人民币,社区团购成为了巨头的新宠儿,我们隐约看到了下一个风口。而 2021 年,中国互联网迎来了一个新的开始,未来还会有新的风口、新的故事、新的游戏。

这个被巨头晕阴影所笼罩的互联网江湖未免有点太寂寞。下一场风起时,谁又会是下一个英雄一代人终将老去.

image

他们出生的时候美国从二战走出,开始重新经济建设。他们 14 岁的时候,也就是 1969 年,硅谷崛起,他们的青年时期伴随着老一代硅谷传奇长大。整个七十年代嬉皮士盛行,四巨头中的 3 个都没好好读完大学也与之颇有关联。他们的创业年份 1976 也很有趣,正好赶上整个八十年代个人电脑业的风起云涌。九十年代风起云涌的互联网和这几位本无大关联,但此时他们正值壮年,有足够的财力和旺盛的精力让自己与时俱进,于是也一一赶上。

生于 1964 在中国,这个年份是 1964 年:求伯君、杨元庆、张朝阳、马云,中国高科技历史上四大科技偶像居然是同一年出生的。 这四个人,每个人都有 10 年以上的黄金期,相互交棒各领风骚。

求伯君最盛的是整个九十年代,杨元庆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半段到这个世纪的前 5 年,张朝阳从 2000 年前后的互联网泡沫起一直占据公众的眼球,而马云作为过去 10 年最风光的商业领袖已无大争议。 生于 1964 年会经历过哪些事情?

首先这一年生的人绕不开 “文化大革命”,他们的是非观由此形成,有更强的自我认知感。 他们同时也是老三届后第一代的适龄大学生,他们身上没有太多的时代束约,即便是三次考大学的马云其实也是时代骄子,考上国防科大的求伯君、在中科院读研究生的杨元庆和在清华读本科之后去麻省理工读博士的张朝阳都更是人中龙凤。 那一年,他们 25 岁,血气依旧方刚,但已经过了空有满腔热血的年岁。他们由此与这个国家一起走过甚至是熬过极度苦闷的 5 年,就在他们心智已经足够成熟也开始而立的年头,互联网及其后的新商业革命蜂拥而至,这几个人一下子被这一波大浪推到浪头。 之后即便有 1999 年的大泡沫(相信他们也迷离过,但 35 岁的他们要更冷静更沉着),即便有 SP、网游、电商、移动互联网等交相辉映,但生于 1964 年的这批老帮菜,依旧坚如磐石,屹立不倒,无他,他们退无可退,只有向前。 换言之,在整个行业开始陷入低潮的那几年(2001 年到 2003 年前后),却是这些老大哥人生中开始走向不惑的年份,他们的成熟度其实先于这个行业。 生于 1964 年,往往早于这个国家的自知和自觉,由此先知先觉。

中国互联网大佬云集的另一个年份是 1972 年。你一定听过周期论,4 年创新周期,8 年消费者周期,15 年房地产周期,30 年产业周期。这很容易理解,一个受过大学教育的孩子,最开始工作的 4 年是其创新力最强的 4 年,之后他(她)开始步入消费者周期,买房结婚生孩子,房子奶粉幼儿园都是钱,都是消费主力选项。15 年房地产周期则是指你从毕业开始算起你 15 年得换个房子吧,当然这个说法在中国难度有些大。至于 30 年产业周期,中国有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的说法,而在美国,有两个例子,一个是纳斯达克 1969 年创立,1999 年到顶,至今未能超越,另一个是比尔・盖茨 1976 年创办微软,2006 年退休。 回到周期论,1964 年这一中国互联网大佬云集的年份毋庸置疑的话,另一个年份是 1972。这个年份里,往前数出了丁磊和马化腾,往后数出了陈天桥,这 3 个人,丁磊和陈天桥都很长时间是中国首富,而马化腾则刚刚成为中国首富。 既然是 4 年创新周期,那么应该是每 4 年出一批牛人才是,这话不假,但周期也分大周期小周期,1972 年这个周期里正好是属于从 1964 年开始算起来的创新周期和消费周期的叠加,大小周期叠加更有时代共振感。 还有一个法则是,往往这一周期的人强,下一个周期就会受压制。相对来说,1968 年的互联网大佬就显得单薄,不多的例外是李彦宏。李彦宏是 1968 年的,但李彦宏是海归,1999 年决意回国的,其每个周期的合拍上受 1964 年的人影响不大。而迅雷邹胜龙虽然也是 1972 年的,但其 2002 年才回国,所处机缘与本土 1972 年生人大相径庭。 生于 1972 1972 年生的这拨人与 1964 年生的人其实并无多大的相互影响,没有相互的师承,也没有太多产业渊源,但 1964 年的大哥与 1972 年的这拨兄弟之间有很好的个人关系:张朝阳和丁磊一直有很好的私交,曾雪夜共同进出三里屯把酒言欢;马云与马化腾并称二马,在很多场合下都是中国互联网的两大代言人。求伯君则和陈天桥是同乡,又是网游同行,还都是与微软一起战斗过的同志,同乡同行同志,关系不一般。 1972 年生的这拨大佬,其实就是中国互联网的第一代深度用户(1995 年互联网在中国兴起的时候,他们刚刚大学毕业没两年,正好赶上是第一代用户),马化腾、丁磊都是知名的网虫,陈天桥相对宏观一些,但桥哥有个极客弟弟陈大年,也是公认的网虫。

网虫出身的 1972 年这一拨,很快就被互联网的大浪冲下海创办自己的公司,但很快他们在 1999 年开始商业化的这一浪里都呛过水。丁磊的网易公司虽然率先上市,但最惨的时候跌破一美元,想卖自己的公司都没人要。马化腾的腾讯情况比网易还要差,据说腾讯在 1999 年前后找过深圳本地几乎所有的投资机构要钱,但无一能看懂,今天这是深圳投资行当同业聚会时相互嘲笑对方的最大题材。陈天桥的盛大虽然拿到中华网的钱,但很快被中华网礼送出去。

,他们都在 2003 年的这一浪里靠 SP 和网游这些用户驱动的业务赚得盆满钵满,并就此一马平川。 这很大程度在于,1964 年生人创办的公司更多基于概念(好听点是愿景),而 1972 生人都是基于用户需求而创办自己的公司,这使得在新的消费周期崛起的时候,1972 年生人能和 1964 年生人开始拉平从而并驾而行。 比起 1964 年的先发先至和 1972 年的顺势而为,1969 年生人就无比悲催了。 1969 在全球科技史上是个大年份。1969 年,纳斯达克问世,作为硅谷标志性公司的 Intel 这一年在纳斯达克上市,并由此成为纳市 30 年里最标杆的高科技公司。这一年,五角大楼宣布从越南有计划地撤军,美国人还宣布了一项重要的金融政策,那就是废除美元与黄金的配比关系。也就是这一年,圣何塞某报纸的一个记者就当地的半导体集群的蓬勃写了篇报道,并给这块狭长的区域起了个名字 “硅谷”,意思是这里聚集着一群从沙(硅是沙的主要成分)里淘金的大脑。硅谷的叫法一下子走红,写这篇报道的记者也开始为人所知,这个人叫托夫勒,就是写出《第三次浪潮》这一未来学经典著作的阿尔文・托夫勒。

  • 1969 年生的人先天是有使命感的,但这个年份真的很悲催,按照周期论的逻辑,大年之后这一年生的人总是岔波的,上一波不带你,新的一波又觉得绵长而乱了阵脚,往往需要调整两波甚至三波才能归位。 1964 年生的这拨大佬,由于踩对了整个产业周期的创新周期,一直长袖善舞,求伯君、杨元庆、马云和张朝阳依旧是这个时代的大人物。1972 年前后出生的大佬,因为踩对了整个产业周期的消费周期,一直有用户在拱卫着自己的长青基业,每一拨都能率先找到变现手段,都能立于不败之地。但 1969 年生的人,感觉样样别扭,万般不对。 生于 1969 先列下生于 1969 年的大佬:雷军、王峰、陈一舟、张小龙,他们身后还有一个周鸿祎。

  • 这些人的统一特征是大器晚成,他们事业高峰点都在过去三四年间出现并持续前进,这几位催生了社交时代的所有大产品;人人,YY,微博和微信(这其实也是除 QQ 之外的其他过亿的社交大产品);在移动互联网的战场上也犬牙交错,雷军的小米虽然如日中天,但 360 定制机确实搅了一把浑水,在智能手表领域,王峰天使的土曼风生水起,也抢了不少注意力。而在王峰的主战场手机游戏上,小米游戏和 360 都是前四的渠道,而人人和微信,最大的变现手段靠的也是游戏。

  • 这几位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雷军和陈一舟是同学,王峰与雷军在金山共事 10 年,亦师亦友,周鸿祎与腾讯势同水火,但与张小龙相识多年,来广州也会一起吃饭,雷军则是 Foxmail 当年的潜在买家之一,周鸿祎也曾多次邀请王峰与其联手做游戏运营。 他们其实都早早出道,雷军加入金山是 1992 年,王峰加入金山是 1997 年,周鸿祎来到中关村是 1995 年,张小龙 1994 年成为码农,1996 年开始写日后风靡天下的 Foxmail,陈一舟回国做 Chinaren 是 1999 年。也就是说,这一拨人其实入行最少的有 14 年,长的甚至超过 20 年。

    1995 年互联网在中国起浪的时候,这些大佬还处于其人生的第一个创新周期里,都尚未成名,不论个人财富还是社会势能的聚合上都略欠,更多是旁观者。等到 1999 年整个大浪突袭到顶峰的时候,他们或主动或被动地刚刚入局,多少有赶浪的窘迫,而且这种赶浪,既不如 1964 年生人那般从容,也不如 1972 年生人那般自然,很纷乱很无序。这种赶浪带来的仓促让他们在下一个周期到来时多少有些着急,最典型的莫过于雷军出售卓越和周鸿祎卖掉 3721。做个假设,如果雷周 10 年前不着急出售自己的公司的话,以当时的基础,今日可构建的基业是另一个京东或百度。 在 2004 到 2008 年这个新周期里,生于 1969 年的这些大佬都彻底低落和几乎被动沦丧。这个周期,正是 BAT 们取得数十倍速成长的周期。现在如日中天的张小龙,在 2005 年 4 月把公司交割给腾讯后的两年内,几无建树,腾讯总裁办对此也意见不一,之前承诺的部分期权也被 CTO 张志东否决,直到 QQ 信箱项目,张小龙和马化腾才重新进入蜜月期。雷军和周鸿祎在这个周期里一如既往地大杀四方,但更多是自己跟自己较劲,周鸿祎在奇虎早期 3 个月换一个方向,雷军换三地上市的段子都成为笑谈和革命家史的一部分。相对来说,不断追逐资本热点的陈一舟相对荣光一些,事实也是如此,在 2008 年到 2012 年的周期里,人人率先上市。

    生于 1969 年的这些大佬之所以在 2004 年到 2008 年的周期内无序以及无助,一方面是缺乏基业支撑(本可成为基业的已经卖掉),另一方面是用户群体悄然发生变化,在这个周期里,85 后开始成为主流用户,但对于生于 1969 年的大佬们来说,需要重新认识和把握。 幸运的是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到来让他们有了更多与各种族群交流互动的频度,同时也自然而然地接管过这个时代的话语权,毕竟他们正当年,同时由于身为 60 后,实为 70 前,又一起趟过 80 后和 85 后,社会化营销手段的极其丰富也帮助他们对于 90 后以及 95 后有更好的认知,居然在 2008 年到 2012 年的这个周期里调整对了步伐。

    值得一说的是,生于 1969 年的大佬们除进军社交领域外,还都是资本玩家。要么成为天使投资人,雷军、周鸿祎、王峰在天使投资领域的影响力和实际收益都应在前五之列;要么在二级市场上呼风唤雨,陈一舟堪称股神。

    • 他们都在 2008 年到 2012 年这个周期前完成了一次自我清零,雷军挥手暂别金山,周鸿祎从 360 安全卫士入手重新出发,王峰从运营转到做游戏研发,陈一舟弃猫扑成校内,张小龙与邮箱产品说再见。正是这种大舍,成就了最终的大得。雷军重新掌管金山,周鸿祎回到搜索的主战场,王峰跃居成中国手游乃至整个游戏业的旗手,陈一舟也由此成为这一波上市潮的最大资本获利者。 回归用户、与资本共舞、归零心态,使得 1969 年生的这些大佬得以逆周期成长。

    • 互联网的整个 30 年产业周期已经走过了至少 5 个创新周期,两个消费者周期,1964 年生人匹马当先,然后 1972 年生人跟上,1969 年生人在被甩出两个创新周期和一个消费者周期后,靠着踩对产业周期的下半场和社会化媒体革命带来的红利而得以后来跟进,这其中的故事,也算冥冥中自有天意。

1、电商佬大佬主要来自包邮区,阿里马云,拼多多黄铮都来自浙江杭州,唯品会沈亚来自浙江温州,京东强哥来自苏北宿迁;

2、社交相关领域大佬多出自湖南,微信张小龙,湖南邵阳;映客奉佑生,湖南永州;陌陌唐岩,湖南娄底;快手宿华,湖南湘西;

3、移动互联网新贵福建人独占一档,美团王兴、头条张一鸣、喜马拉雅 FM 余建军、脉脉林凡都是福建人,其中长期占据行业新闻 C 位的王兴和张一鸣,都是龙岩老乡;

4、教育行业双子星新东方、学而思其创始人俞敏洪、张邦鑫都是江苏人,并且在北大读过书,也都在北京开始的创业征程;

5、河南籍、甘肃籍的互联网企业家占比非常少。

互联网科技行业中知名企业的成立时间主要集中在三个时间段:

阶段一:2000 年左右

以新浪、腾讯、百度等第一代互联网公司为主的行业开拓期,这段时间的互联网公司业务模式、盈利模式并不清晰,市场环境也并不成熟,方法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整个世界范围内对互联网行业的疯狂追逐引发了巨大的行业泡沫。

王志东饮恨出局,QQ 差点卖身,网易股价重挫等都是这个阶段的事情…… 剩者为王,不少今日之巨头,也是当年苟活而来。网易股价重挫等都是这个阶段的事情…… 剩者为王,不少今日之巨头,也是当年苟活而来。

阶段二,2005 年左右

这段时间,经过数年的发展,PC 互联网行业已经完成了方向和模式的探索,一批知名互联网企业如携程、百度等公司的上市也吸引来了更多时代精英的目光,而这段时间成立的公司,主要以垂直业务为主,如去哪儿、58 同城、汽车之家、土豆网都成立于 2005 年。

阶段三,2010 年后

智能手机的问世,第四代通讯技术的普及直接催生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大批现如今耳熟能详的互联网公司应运而生,美团、滴滴、微信、头条、知乎、快手、陌陌、猿辅导、小红书…… 相继在 2012 年前后成立

回过头来再看,我们都知道互联网是一个时代级的创业风口,而这个风口,还吹了不止一次,如果回到当时,你是否敢于下注未来?

一个人,谁也不能保证他一定能把握住时代的机会,但一定有人会把握住时代的机会。#

没有产品的时代,只有时代的产品。#

小米手机诞生于 2010 年,除了雷军强大的个人能力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彼时国内外电子产业供应链体系的快速发展;快手、抖音能开辟全新的短视频赛道与 4G 的普及与 WiFi 的渗透密不可分;拼多多的崛起高度依托于微信社群与支付体系的建设。社会需求的产生可以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替代、演进和新增。曾经大量屯泡面的年轻人现在都成了美团外卖的主力客群,新能源行业的发展让人们在燃油车之外多了一种选择,这是替代需求;同样是人与人的跨时空沟通,从书信到短信到微信,从图文到语音到再到视频,这是演进需求;疫情袭来,对于很多公司而言,线上化办公软件由可有可无变成了不可或缺,这是新增需求。需求产生的背后,对应的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运行效率的提升,换言之,只要社会还在持续不断的进步,那就必然会产生新的需求,也就必然会催生优秀的产品,互联网行业亦然。

2009 年,40 岁的雷军从金山离开后,约着几个朋友聊天,说自己除了钱外什么也没有,满是壮志未酬的感慨,或许彼时的雷军面对后起之秀的腾讯阿里,也会慨叹时不我予,机遇难寻,但如今回头再看,我们都知道互联网行业即将开启又一个黄金时代。

金沙江创投的朱啸虎和前摩拜 CEO 王晓峰也是 “东兴局” 的一员,饭局前,朱啸虎和马化腾曾在网络上掀起一场关于共享单车的激烈争论,颇不愉快,“东兴局” 一个月后,朱啸虎将持有的小黄车股权转让给了马云,完美退出;又过了四个月,美团王兴以 27 亿美元的 “彩礼” 与摩拜完成联姻。王晓峰也卸任摩拜 CEO,淡出公众视野中。 现在看,“东兴局” 16 位大佬,四分之一已经 “隐退”,还有四分之一是做创投的。

一个今天已经消失了的公司微软反垄断案里的被害者主角,90 年代的互联网明星公司微软的 IE 浏览器祖师爷,可能你虽然还没有听说过他们,但是非常有可能已经用过了。他们留下的产品就是火狐。火狐是网警留下的遗产。微软和网警的这场大战延续至今,在古典互联网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实称浏览器一战。这场大战从 1994 年持续到 1998 年,四年后双方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微软也是因为浏览器一战的反垄断调查险些被拆分。很意外,力度最高的反垄断调查竟然是因为浏览器大战而不是操作系统大战。我是砍树怪。今天我们就穿越到 20 年前。

回顾上个世纪 90 年代的互联网入口之争,微软大战网警和反垄断经典案例微软案的来龙去脉。 90 年代的微软风光无限。 1995 年,他们发布 win 95 的时候, Windows 已经占据了 80% 操作系统的市场份额,收入利润持续攀升,比尔盖茨已经做上首付宝座。但是在人前看来,风光无限的微软此时却非常焦虑,自己在互联网上已经落后了一步。 90 年代初,互联网还没有像今天这样被广泛接受,这段访谈,就能说明很多问题。

Thing yeah but you know uh its easy to criticize something you dont fully understand which is my position here go ahead but ii can remember a couple of months ago there was like a big breakthrough announcement that on the internet or on some computer deal they were going to broadcast a baseball game you could listen to a baseball game on your computer. And i just thought to myself does radio ring a bell you know what i mean.

This theres a difference there is a difference its not a huge difference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ut you can you can listen to the baseball game whenever you want to oh i see.So its stored in one of your memory deals.cape recorders ring a bell 哈哈。

在很多消费者还后知后觉,认为互联网和收音机没有什么区别的时候,微软也一直迟疑没有对互联网做大的投入。在质疑声中,美国率先推入了互联网的建设和发展。在政策拉动下,94 年,北美、欧洲和东亚终于迎来了网络建设的高潮。这一年全球已经有超过 3000 万的网民,网民数量还以每年 50% 的速度飙涨,这一年也成为了互联网从小众走向大众的关键之年。就在 94 年,互联网公司鼻祖专攻浏览器的王景成立了,王景踩对了风口,一年时间就一飞冲天,王景的成功也激起了微软的战斗欲。 1995 年 5 月,比尔盖茨在一封全员信里发出号令要干掉网警信,我就不念了,但意思大概是一个叫做网警的公司。虽然他们是做网页浏览器的,但是他们试图通过浏览器对微软的操作系统取而代之。既然他们要干掉我们,那我们就必须要干掉他们。科技巨头关于互联网入口的厮杀开始了。王景的创业故事很燃。网景的主要创始人马克安瑞森。后面我们叫他小马,在一个美国国家级的项目里兼职的时候,定义了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浏览器,它把元素图形化、模块化,然后加入了主页标签这些让工具易用的元素,开发了网页浏览器的一代目代号 mozart 跨时代的把浏览器从小众推向大众,发布之后一炮而红。于是小马和合伙人决定创业,听起来很美好。

不过当时并没有投资人买单,硅谷当时的投资人被所谓的互联网公司也已经骗了三四年,战斗经验很丰富,两个人融资四处碰壁。为了说服投资人,他们设计了一个这样的商业模式,needed。

网警的网页浏览器,对用户不收费普及产品。但是既然要服务这些用户,就会有很多开发者去为用户开发网页和提供内容,如新闻网站或者电视台。对这些人我们就要收费,用户越多就越能吸引很多开发者,从而实现用户和收入的螺旋式起飞。直到后来他们遇到了人生中的大伯乐 kpcb 凯通华英的合伙人杜尔反转开始。

虽然 kpcb 有很多合伙人依然对王景驰反对态度,但是杜尔力排众议,他认为网页浏览器可能是未来十年中会影响世界经济走向的技术,最终说服了投委会决定投资 500 美元,持网景 25% 的股份。这个决定也造就了 kpcb 的史诗级投资回报。拿到钱后,王金火速挖来了原某在开发组的老同事组成技术团队,杜尔也请到了 IBM 苹果等一众大公司的大神加入战队,豪华的创业梦之队组建完成,带领网警光速起飞。成立六个月后,网警二代目浏览器 next navigator 网警领航者横空出世。这款产品比 E 弹幕更加简洁易用。发布仅仅四个月之后,市占率就达到了惊人的 75%,用户增长伴随收入飙涨,小马的一个采访里面也提到,销售额每个季度都翻一倍。

网景杀疯了,尚未盈利的网景,狂奔着冲进资本市场。 1995 年 8 月仅仅创立 16 个月后的网警上市敲钟。谁都没有想到,尚未盈利的网景在 95 年冷淡的资本市场掀起了网景旋风。认购 100 火热。上市的前一天,临时从 14 美元一股的定价调整一倍到 28 美元首发。而首发当天股价继续狂飙,一度飙到 75 美元。网景市值暴涨,一夜之间达到 30 亿美元市值,网景迎来高光时刻。而 kpcb 呢 500 万美元的投资一年多收获 4 亿美金回报,回报率高达 8% 千,杜尔也创造了风投回报率的历史。而杜尔今天也已经是 kpcb 的 chairman 上市之后,内心膨胀的小马曾经高调的胯下海口。

在网景面前, Windows 就是一堆设计拙劣的驱动程序。他当时的设想是浏览器是互联网的强入口。那通过浏览器上网,用户完全可以访问一个云上的操作系统,或许可以干到 Windows 。这个设想在 90 年代可谓非常超前了,入口可以算是互联网圈的经典黑话之一。说白了就是谁才是第一道大门,越靠前越可以决定用户的去向。

1995 年,网景浏览器的市占率一度达到 90%。在这个情况下,他们还不断开发尝试颠覆 Windows 的相关功能,再加上小马狂拽、酷炫高调引战的言论,对微软威胁越来越大,可以说是杀到了微软家门口,微软彻底被点燃。不过正式兑现之前,其实微软低过三次头。教父传言,95 年微软上市之前,微软提出购买网警被拒绝。随后微软第二次找到网警谈判,提议划分浏览器市场,井水不放河水, Windows 上的浏览器都归微软做。而其他操作系统比如 Mac 就归王景,王景再次拒绝。后续微软第三次低头,再次提出可以和王景做战略合作伙伴,甚至承诺在操作系统内几乎所有的方面做出让步。这次屈膝对于微软来说可以说空前绝后。然而处在事业巅峰期的小马并不想成为微软的附庸,他想做的事取而代之谈判就此破裂,微软和王景的浏览器大战正式打响。

虽然从 20 年后的视角来看, BC 时代的浏览器并不算最大的入口,其实搜索才是。但是在这个还没有谷歌的时代,两家还是杀的血雨腥风。 1995 年 5 月,比尔盖茨发出了上面那一封全员信,通知所有工程师立刻停掉手里的工作,全力开发微软浏览器。 tie 下定决心干掉王景。微软直接向小马在大学里兼职的那个国家机构购买了小马当时做的第一个版本的浏览器 spy glass mozart 源代码。在此基础上几个月的时间就改出了可以和网景浏览器正面刚一刚的微软浏览器一代目 IE 1.0 堵在网景上,事后不到一个月发布,恶心对方随后祭出大杀器, IE 浏览器捆绑 win 95 IE 免费给用户使用,加量不加价。微软的绝地反击战线已经全面拉开,微软对网警进行了全方位的绞杀,这个绞杀路径可以说是垄断竞争的经典范本。总结三点,第一,渠道封杀贝尔用 win95 捆绑 IE 浏览器,并且封杀网警之后,网警的增长路径严重受阻。Compact。

off 这就切断了网景,绕过微软去获得用户的幻想。所以微软的这一招基本是慢性切断了网警的用户来源。通过 IE 市场份额的不断增加,微软就把同样的方法用在了开发者身上,慢性切断了王姐的现金流。第二,砸钱产品超越,不然每年有上亿美金可以去砸把,初期比王姐还捡漏很多很多的 IE 1.0 快速迭代,一年时间就从 1.0 迭代到 3.0。而王景这边为了应对竞争,反而做了很多错误的决定。微软的 IE 浏览器追求体验稳定,而王景追求差异化,插件丰富,他收购了一家公司来加速自己的开发,但是欲速而不达,过分追求差异化而忽视了稳定性。用户很快就发现网警浏览器的速度变慢,也更加容易崩溃。于是网警钉子户们也带着失望转投了 IE 通常来说网页有统一的格式标准,但是 IE 和王景当年大战的期间互相不兼容对方的浏览器,微软在网页技术上加入了不少专属对象。所以开发者给 IE 开发的版本,如果网景打开,就会有一堆叉显示不出来,除非开发者专门再给网景写一遍,但是这会严重增加开发者的成本。

用户量增加后的 IE 浏览器话语权越来越强。随着渠道和产品的战败,使用网警的用户越来越少,而场景的开发者也越来越少,形成了一个负反馈,微软招致命,来做个小的总结。第一,在产品还不如对方的时候,捆绑 win 95 霸占渠道,强行抢占市场份额。第二点,狂砸钱,砸工程师,快速迭代产品,让产品体验迅速超越竞争对手。

第三点,在市场份额起来之后,操控兼容性来绑架开发者,让他们 2 选一。 IE 浏览器在三级火箭的助推下份额起飞,网警被垄断的大手扼住咽喉,就在窒息的时刻天降,美国司法部准备被弱者请命刀了。微软 1996 年 9 月,美国司法部正式介入,针对 Windows 和 IE 浏览器的捆绑是否涉嫌垄断进行调查。我们也借回顾微软的反垄断案,看巨头的反垄断博弈,微软如何去应对呢?一字绝脱,把调查拖得足够久,利用拖出来的时间窗口,充分的继续占领市场,碾压对手,后续的官司输赢就根本不重要了。微软一边拖一边进攻,一边应付法庭,一边疯狂扩张。

1996 年调查开始。 1997 年,微软投资了苹果,把 AE 浏览器和 office 正式在苹果电脑里面预装,从此拿下了操作系统市场里面除了微软的 Windows 以外最有价值的操作系统渠道。 1998 年,微软不理睬美国司法部的多次警告,执意在 Windows 里面捆绑 IE 浏览器,与美国政府的关系进一步僵化。 1998 年忍无可忍。

美国司法部连同二十一个州和特区对微软启动了全面的反垄断诉讼,拉开了世纪之交最受关注的一场商业审判。注意时间。 98 年正式反垄断诉讼的时候,距离 1996 年已经过去了两年多。其实在这期间,王景浏览器的市场份额已经从 80% 掉到了 13%。其实王景已经输了,接下来就看微软要付出多少代价了,把微软一拆二变成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两个公司的传言喧嚣尘上,司法部列了至少四宗罪起诉微软,事实上已经违反了美国的反垄断法案希尔曼法。第一,微软的 Windows 操作系统垄断,并且利用垄断力量打击其他操作系统竞争对手。第二,微软将 IE 浏览器和 Windows 捆绑试图垄断。第三,微软和 BC 销售厂商签订排他合同,这个是违法的。第四,微软对待苹果电脑和 Java 的软件开发者商业策略也是违法的。

不过微软律师的策略就是要绕过微软如何打击竞争对手的这个部分,反而去说其实不管我怎么垄断,消费者也并没有因此而受损,反而占了便宜,反复驳斥,如果消费者没有受损,我这个就不叫垄断。但是无论他如何辩驳,接下来的一年,比尔盖茨的日子都相当不好过。比尔盖茨多次出庭接受盘问,网上也有多达数小时的庭审录像链接,我会放在评论区。比尔盖茨的措辞模糊,本着拖字,觉得应对精神避重就轻,尽量拖延时间。美国这边的官司还没有打完,98 年底,欧盟也开始启动对微软的反垄断调查,微软开始面临美欧双线的分布段压力。重压之下,微软发现形势不妙,从硬刚调整成低姿态。 2001 年的 1 月,比尔盖茨也辞去了微软总裁和首席执行官的职位让位给好兄弟鲍尔默,而他本人用首席软件设计师的身份继续留在微软。二千年。 4 月诉讼开始两年后,法院的正式裁决出来了。就在市场猜测司法部也许会因为比尔盖茨退位而放过微软的时候,法院出人意料的正式裁决微软 E 拆 2 拆出来的应用软件公司和操作系统公司在十年内不得合并。这是一份非常少见的强行拆分判决。微软炸裂,比尔盖茨的退位竟然都没有任何用低姿态的微软贱软的不行就继续硬刚,所以他们立刻上诉到哥伦比亚特区联邦法院,告了美国政府。就在他们硬刚仅两个月之后,剧情再次绝地反转,天平向微软倾斜。 2000 年 6 月上诉法院以 7 比 0 的投票驳回了一叉二判决,他们认定微软依然是一家存在垄断行为的公司。但是 IE 浏览器捆绑 win 95 和 win 98 是合法的创新案件发回重审。同时初审的法官被反杀,因为他私自向媒体泄露案件内情而被解职。

再一年后,也就是开案的四年之后,最终结果出来了,微软被判罚款 15.5 亿美元诉讼费给各地政府,并且要修正他的霸王条款,且开放部分 Windows 的源代码。而此时的 IE 早已是浏览器市场的唯一霸主, IE 浏览器到 2002 年市场份额一度高达 96%,其后开启了接近十年的独裁统治,微软的拖字诀再次大获全胜。

多看几个案例就会发现反垄断官司很少对当时当刻的金融格局带来颠覆性的改变。美国的反垄断流程冗长而冗长的流程经常被巨头用来继续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最后结案的时候大部分是罚款结尾,巨头也愿意花钱消灾。商业竞争更多的依靠的还是自家产品的竞争能力。不过通过反垄断去敲打巨头依然还是有意义约束了巨头后面的行为。虽然救不了当时当客那个被垄断挤垮了公司,但是对后续一个相对公平的大环境还是相当有意义。

website 但是到 1998 年底,他自己还是座价 42 亿美金卖身了美国在线 aol2002 年王景开放源代码之后,其中一直基于这个源代码去开发浏览器的澳洲开发者团队某 zila 基金会带着复仇光环打造了一个名为凤凰的浏览器,也就是后来的火狐已死,火狐重生。

基于开源的火狐是一个开放系统,各路开发者都可以为火狐去开发一个小插件,很多功能的小插件广受好评。而 2002 年登顶的 IE 浏览器则不思进取,中间有 4 年的时间甚至都没有更新。后来在各路竞争对手的挤兑下,市占率一路下滑,坟墓中的王景终于可以安息了。而重生的火狐玩灭了 IE 完成了复仇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商业不惜竞争。不止到 2012 年, Google Chrome 浏览器在全球的市场份额超过了 60%,成为全球使用量最高的浏览器。而今天 oprah fairbox 和 IE 浏览器的使用量分别都已经降到了 5% 以下。反垄断就是要敲打枝头不作恶,蚂蚁不会每次都赢过大象,但是生生不息。关注我,看更多有意思的商战。

1969 年:ArpanetArpanet 是第一个运行在分组交换技术上的真正网络。10 月 29 日,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计算机实现首次连接。通过网络发送的第一条消息应该是 “登录”,但据报道,两所大学之间的链接在字母 “g” 上崩溃了。

1969 年:Unix60 年代的另一个重要里程碑是 UNIX 的诞生:该操作系统的设计极大地影响了 Linux 和 FreeBSD(当今网络服务器 / 网络托管服务中最流行的操作系统)。

1971 年:电子邮件电子邮件电子邮件最初由 Ray Tomlinson 于 1971 年开发,当时还决定使用 “@” 符号将计算机的用户名与计算机名分开,这也是域名的由来。

1971 年:古腾堡计划和电子书

1971 年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发展之一是古腾堡计划的启动。对于那些不熟悉该网站的人来说,古腾堡计划是一项全球性的努力,旨在以各种电子书和电子格式免费提供公共领域的书籍和文档。

1973 年:第一次跨大西洋连接和电子邮件的普及

阿帕网于 1973 年与伦敦大学学院建立了第一次跨大西洋连接。同年,电子邮件占所有 Arpanet 网络活动的 75%。

1975 年:电子邮件客户端

随着电子邮件的普及,第一个现代电子邮件程序是由南加州大学的程序员 John Vittal 于 1975 年开发的。这个程序(称为 MSG)最大的技术进步是增加了 “回复” 和 “转发” 功能。

1977 年:PC 调制解调器

正如我们今天所知,1977 年是互联网发展的重要一年。由 Dennis Hayes 和 Dale Heatherington 开发的第一个 PC 调制解调器在这一年推出。

1978 年:BBS 系统

第一个 BBS 系统是在 1978 年芝加哥暴风雪期间开发的。

1978 年:垃圾邮件诞生

1978 年也是第一个商业电子邮件(后来称为垃圾邮件)诞生的年份,由 Gary Thuerk 向 600 名加利福尼亚阿帕网用户发送。

1979 年:MUD— 最早的多人游戏形式

《魔兽世界》前身开发于 1979 年,被称为 MUD(MultiUser Dungeon 的缩写)。MUD 是完全基于文本的虚拟世界,结合了角色扮演游戏、互动、小说和在线聊天的元素。

1979 年:Usenet

1979 年也迎来了场景:Usenet ,由两名研究生创建。Usenet 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讨论系统,允许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通过发布按新闻组分类的公共消息来讨论相同的主题。

1980 年:查询软件

欧洲核研究组织(更广为人知的名称为 CERN)推出了了 INQUIRE(由 Tim Berners-Lee 编写),这是一个超文本程序,允许粒子物理实验室的科学家使用超文本(超链接)跟踪人员、软件和项目。

1982 年:第一个表情符号

虽然许多人认为 Kevin MacKenzie 在 1979 年发明了表情符号,但 Scott Fahlman 在 1982 年提出在开玩笑后使用,而不是 MacKenzie 提出的原始 )。

1983 年:Arpanet 计算机切换到 TCP/IP

1983 年 1 月 1 日是 Arpanet 计算机切换到 Vinton Cerf 开发的 TCP/IP 协议的最后期限。数百台计算机受到此切换的影响。

1984 年:域名系统 (DNS)

域名系统是在 1984 年的第一个域名服务器(DNS)一起创建。域名系统的重要性在于,与数字 IP 地址相比,它使 Internet 上的地址更加人性化。DNS 服务器允许互联网用户输入一个易于记忆的域名,然后自动将其转换为 IP 地址。

1985 年:虚拟社区

1985 年开发了了 The WELL(Whole Earth 'Lectronic Link 的缩写),这是仍在运营的最古老的虚拟社区之一。

1986 年:协议战争

所谓的协议战争始于 1986 年,当时的欧洲国家追求的是开放系统互连(OSI),而美国则是使用 Internet/Arpanet 协议,最终胜出。

1987 年:互联网发展

到 1987 年,Internet 上有近 30,000 台主机。最初的 Arpanet 协议仅限于 1,000 台主机,但 TCP/IP 标准的采用使更多主机成为可能。

1988 年:第一次重大的基于互联网的恶意攻击

最早的主要互联网蠕虫之一于 1988 年发布。它被称为 “莫里斯蠕虫”,由罗伯特・塔潘・莫里斯 (Robert Tappan Morris) 编写,并在互联网的大部分地区造成了重大中断。

1989 年:AOL 成立

1989 年 Apple 退出 AppleLink 计划后,该项目更名,美国在线由此诞生。AOL,今天仍然存在,后来使互联网在普通互联网用户中流行起来。

1989 年:万维网的提议

Tim Berners-Lee 撰写了万维网提案。它最初发表在 MacWorld 的 3 月号上,然后在 1990 年 5 月重新分发。它的目的是说服 CERN 全球超文本系统符合 CERN 的最佳利益。

1990 年:第一个商业拨号 ISP

第一家商业拨号互联网提供商 The World。同年,阿帕网消失。

1990 年:万维网协议完成

万维网的代码是由 Tim Berners-Lee 根据他前一年的提议以及 HTML、HTTP 和 URL 标准编写的。

1991 年:第一个网页

1991 年为互联网世界有了一些巨大的创新:第一个网页被创建。

1991 年:第一个基于内容的搜索协议

同一年,第一个检查文件内容而不仅仅是文件名的搜索协议被称为 Gopher。

1991 年:第一个网络摄像头

世界上第一个网络摄像头诞生。剑桥大学计算机实验室为了监控特定的咖啡机,为了防止相关人员把时间花在喝咖啡上面。

1993 年:Mosaic—— 第一个面向公众的图形网络浏览器

第一个被广泛下载的互联网浏览器(Mosaic 马赛克?),于 1993 年释放,而马赛克不是第一个网页浏览器,它被认为是第一个浏览器,以使互联网容易接触到非技术人员。

1993 年:官方域名开始被使用

1993 年,.gov 和.org 域名开始被使用。

1995 年:互联网商业化

1995 年被认为是网络商业化的第一年。虽然在 95 年之前有商业企业在线,但那一年发生了一些关键的发展。首先,SSL(安全套接字层)加密是由 Netscape 开发的,使在线进行金融交易(如信用卡支付)更加安全。

此外,两家主要的在线业务也于同年起步。。Echo Bay 后来变成了 eBay。Amazon.com 也是在 1995 年成立的,尽管它一直没有盈利。

1995 年:Geocities 和 JavaScript

当年的其他重大发展包括推出 Geocities(于 2009 年 10 月 26 日正式关闭)。

Java 和 JavaScript(最初由其创建者 Brendan Eich 称为 LiveScript ,并作为 Netscape Navigator 浏览器的一部分部署 )于 1995 年首次向公众介绍。第二年,Microsoft 推出了 ActiveX

1996 年:第一个基于网络的(网络邮件)服务

1996 年,第一个网络邮件服务 HoTMaiL(大写字母是对 HTML 的致敬)推出。

1997 年:“网络博客” 一词被创造出来

虽然第一批博客以某种形式出现已经有几年了,但 1997 年是使用网络博客一词的第一年

1998 年:谷歌

谷歌于 1998 年上线,开始改变了人们在线查找信息的方式。

1998 年:基于 Internet 的文件共享扎根

同样在 1998 年,Napster 的推出,打开了通过互联网主流音频文件共享的大门。

1999 年:SETI@home 项目

1999 年是有史以来最有趣的项目之一上线的一年:SETI@home 项目启动。该项目利用全球超过 300 万台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在屏幕保护程序出现时使用它们的处理器,表明计算机处于空闲状态,从而创建了相当于一台巨型超级计算机。该程序分析射电望远镜数据以寻找外星智慧的迹象。

2000 年:互联网泡沫破灭

互联网泡沫

2000 年是互联网泡沫破灭的一年,给众多投资者造成了巨大损失。数百家公司倒闭,其中一些从未为投资者带来利润。上市大量受泡沫影响的科技公司的纳斯达克,曾一度达到 5000 多点的顶峰,随后一天内下跌 10%,最终于 2002 年 10 月触底。

2001 年:维基诞生

随着互联网公司的崩溃仍在继续,维基于 2001 年推出,这是为集体网络内容生成 / 社交媒体铺平道路的网站之一。

2003 年:MySpace 一度成为最受欢迎的社交网络

同样在 2003 年,MySpace 敞开了大门。它一度成为最受欢迎的社交网络(后来被 Facebook 取代)。

2004 年:Web 2.0

尽管由 Darcy DiNucci 于 1999 年创造,“Web 2.0” 一词指的是高度交互和用户驱动的网站和富互联网应用程序 (RIA),但在 2004 年左右变得流行。在第一次 Web 2.0 会议期间,John Batelle 和 Tim O 'Reilly 描述了 “网络即平台” 的概念:构建软件应用程序以利用互联网连接,远离桌面(它具有操作系统依赖性和缺乏互操作性等缺点)。

2004 年: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 一词据信由克里斯・夏普利首次使用,是在 “Web 2.0” 成为主流概念的同一年创造的。社交媒体 —— 允许其用户创建和共享内容并相互联系的站点和网络应用程序 — 在这一时期开始。人们喜欢能够通过他们的朋友和家人的照片和冒险旅行的想法。

2004 年: Facebook 向大学生开放

FACEBOOK 于 2004 年推出,当时它只对大学生开放,被称为 “Facebook”;后来,名称中删除了 “The”。

2005 年:YouTube—— 面向大众的流媒体视频

YouTube 于 2005 年推出,为大众带来免费的在线视频托管和共享。

2006 年:Twitter 开始发推文

Twitter 于 2006 年推出。它最初被称为 twittr(受 Flickr 启发);第一条 Twitter 消息是 “只是设置我的 twttr”。

2007 年:电视节目被放到网上

Hulu 于 2007 年首次推出,是 ABC、NBC 和 Fox 的合资企业,旨在提供在线观看的热门电视节目。

2007 年:iPhone 和移动网络

2007 年最大的创新:iPhone,它几乎完全负责重新引起人们对移动网络应用程序和设计的兴趣。

47 年 12 月,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威廉・肖克利,携手他的同事约翰・巴丁、沃尔特・布拉顿,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晶体管。

左起:巴丁、肖克利、布拉顿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晶体管堪称 20 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直接吹响了信息技术革命的号角,意义深远。

首款晶体管

1955 年,怀揣更远大梦想的肖克利离开了贝尔实验室,回到自己的老家 ——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他打算在那里自立门户,建立更伟大的事业。

肖克利

肖克利花了一个夏天,去游说德州仪器、洛克菲勒、雷神等公司,希望他们投资五十万美元给他建厂,生产晶体管,但是都遭到了拒绝。

最后,肖克利在加州理工读书时的好友,化学教授阿尔诺德・贝克曼 (Arnold Beckman),决定为肖克利投资。

这个贝克曼,是 pH 值测定法的发明人。当时他的公司规模很大,营业额达到两千多万美元。

阿尔诺德・贝克曼

得到贝克曼的投资后,肖克利终于如愿创办了肖克利实验室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地址选在加州旧金山湾区东南部的圣克拉拉谷(Santa Clara valley)。之所以选择这里,是源于当时斯坦福工学院院长弗里德里克・特曼(Frederick Terman)教授的热心推荐。

圣克拉拉谷,也就是硅谷

硅谷之父:弗里德里克・特曼

公司成立后,肖克利立刻面向全国发布招聘信息,招募电子领域的优秀人才。

肖总的招聘方式也很奇特,他将招聘广告以代码形式登在学术期刊上,一般人根本都看不懂。而且,在面试前,他会对应聘者进行智商及创造力测试,还要做心理评估,这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奇葩了。

不管怎么说,以 “晶体管之父” 的名号,他还是吸引了络绎不绝的专业人才纷至沓来。其中,就包括八位来自美国东部的年轻科学家。他们分别是:

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

戈登・摩尔(Gordon Moore)

金・赫尔尼(Jean Hoerni)

朱利亚斯・布兰克(Julius Blank)

尤金・克莱纳(Eugene Kleiner)

杰・拉斯特(Jay Last)

谢尔顿・罗伯茨(Sheldon Roberts)

维克多・格里尼克(Victor Grinnich)

从左到右,分别是:摩尔、罗伯茨、克莱纳、诺伊斯、格里尼克、布兰克、赫尔尼、拉斯特。

这八位年轻人,年龄都在 30 岁以下,风华正茂,学有所成,处在创造能力的巅峰。他们之中,有获得过双博士学位者,有来自大公司的工程师,有著名大学的研究员和教授。总之,都是精英中的精英(The best of the best)。

值得一提的是,这八个人当中,有三个是来自欧洲的移民:克莱纳(奥地利)、格里尼克(克罗地亚)、赫尔尼(瑞士)。

八人之中,诺伊斯算是一位前辈(虽然他当时也只有 29 岁),阅历稍微丰富一些。他也是 “投奔” 肖克利最坚定的一位。

帅哥诺伊斯

据诺伊斯自己回忆,当他接到肖克利的录用电话时,就像接到了来自 “天堂” 的电话,激动不已。飞抵旧金山后,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买房 —— 他觉得自己后半生肯定就是在这里追随肖克利了。

1956 年 1 月,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顿因为晶体管的发明,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

得知获奖之后,兴奋异常的肖克利将手下的年轻科学家带到该市豪华的 “黛娜木屋” 餐馆,举行香槟早餐会。这时,大伙都沉浸在喜悦之中,认为肖克利能够带领他们创新新的辉煌,改写人类的历史。

可惜,他们只猜对了一半。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才发现,顶着无上光环的肖克利,根本不是一个好领导,甚至谈不上是一个正常人。这位天才的科学家,对管理技巧一窍不通,却偏偏十分自以为是,傲慢刻薄。

他雄心勃勃,却完全没有商业远见,公司的经营目标一变再变,以个人喜好而不是经营产品和工艺的角度去开展业务。甚至有人评价他是:“一位天才,又是一位十足的废物”。

后来的肖克利更加变本加厉,极度膨胀,唯我独尊,容不下半点不同意见,甚至对帮助他的投资人贝克曼都出言不逊。

偏执多疑的肖克利还经常小题大作。一位女秘书在实验室里划破了手,肖克利认定有人蓄意破坏,竟然动用测谎仪对全体员工进行测谎。。。

就这样,公司成立了一年多,一件产品都拿不出来。所有人都对肖克利失去了信心和耐心。

尤其是那几位年轻工程师,他们不希望将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浪费在肖克利身上,于是开始酝酿自己的 “叛逃” 计划。确切地说,前面提及的 8 个人,除了诺伊斯之外,剩下 7 个人都下定决心离开。

但是,当时他们除了懂技术之外,什么也没有。最主要的是,没有钱。

于是,七人之一的克莱纳,给负责他父亲企业银行业务的纽约海登斯通投资银行 (Hayden Stone & Co.) 写了封信,附了一份非常简单的投资计划书。

在这份计划书中,克莱纳写道:

“我们是一个经验丰富、技能多样的团队。我们精通物理、化学、冶金、机械、电子等领域。我们能在资金到位后三个月内开展半导体业务。”

克莱纳

这封信寄出后,七个人忐忑地等待着回复。

克莱纳的信辗转交到了海登斯通投资银行员工亚瑟・洛克(Arthur Rock)的手里。亚瑟・洛克敏锐地意识到了信中的机遇,他非常看重这些年轻人的才华,也看好半导体行业的长远发展。

于是,他说服他的老板巴德・科伊尔(Bud Coyle),一起飞到旧金山,和这帮年轻人碰面。

亚瑟・洛克 亚瑟・洛克,美国科技投资史上的传奇人物(被誉为风险投资之父),英特尔和苹果的诞生都和他有关。

在旧金山,七个年轻人和来自纽约的两个投资人进行了初次会面。

会面之后,这七个人发现,大家全都是技术型,根本不懂管理,不懂商业,需要一个能做主的 “带头大哥”。而谁适合做这个 “带头大哥” 呢?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缺席的诺伊斯。

在他们眼里,诺伊斯是他们最为认可、最值得信任的 “领导者”。诺伊斯既有智商,又有情商,是他们都心服口服的领袖。但是,正如前面所说的,诺伊斯一直都很崇拜肖克利,内心始终不想 “叛离” 他。

于是,七人派出罗伯茨作为代表,竭力劝说诺伊斯。罗伯茨很努力,一直和诺伊斯聊到半夜,最终,成功劝服了诺伊斯。

其实,诺伊斯之前已经多次被肖克利打压(还错失了一次诺贝尔奖的机会),他心里也很明白,再坚持下去并不会有什么前途,离开是早晚的事。

第二天一早,迫不及待的罗伯茨挨家挨户到其他七个人家里,把他们接了出来,塞进他的那辆面包车,一路赶到旧金山。

紧张又兴奋的会谈之后,洛克和科伊尔被打动了。洛克掏出十张崭新的一美元钞票,往桌上一拍:“啥都别说了,干吧!” 科伊尔环视着他们说:“协议没准备好,要入伙的,在这上面签个名!”

于是,八个年轻人和两个银行家在华盛顿的头像周围签上了自己的大名。

其中一张签满名字的 1 美元纸钞 其中一张签满名字的 1 美元纸钞,目前被收藏于斯坦福大学

1957 年 9 月 18 日(这个日子后来被《纽约时报》评为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十天之一),八个年轻人一起向肖克利提交辞呈。肖克利大发雷霆,痛斥这帮 “忘恩负义” 的年轻人,骂他们是 “叛逆八人帮”(traitorous eight),也有译为 “八叛徒”。

谁能想到,肖克利创造的 “叛逆八人帮” 一词,后来竟然成为了硅谷传奇的代名词。这种叛逆文化,也成为了硅谷精神的象征,被一代又一代硅谷人 “传承” 下来。

惠普总部 尽管近几年盈利不停的下滑,但依然无法撼动其全球计算机老大哥的位置!而这两位年轻人正是比尔・休利特与戴维・帕卡德!

无线电迷的少年 - 戴维・帕卡德 1912 年出生于科罗拉多州普韦布洛的戴维・帕卡德,父亲是一名律师,母亲是一名高中教师。童年的帕卡德,同所有的同龄小伙伴一样,对世界充满好奇,喜欢到处玩耍,经常和好朋友劳埃德・彭罗斯一起搭建模型或者精心规划一些小实验。有一次,帕卡德在进行火药爆炸实验时不小心炸到了自己的左手,由于当时小镇的医生的医术有限,帕卡德的左手大拇指永远变形了。

因为这次意外之后,帕卡德的父母再也不允许他接触这样的危险实验。为了开发一些新的兴趣爱好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帕卡德开始对业余无线电着迷。

当帕卡德第一次将真空管和可变电容器、线圈、导通良好的导线连接起来,接通电源的正负极之后,听到了离普韦布洛 600 英里的艾奥瓦州得梅因市传来的广播节目《WHO》。这让帕卡德无比兴奋,对无线电的兴趣更加深刻。

而帕卡德的父亲一直希望帕卡德能够子从父业,成为一名律师。但是,帕卡德从很小时候就表现出对无线电和电机装置的极大兴趣,并早在小学时代就立志要当一个工程师,之后又把兴趣集中到电机工程学方面。这让父亲感到很无奈,眼看改变不了孩子的意愿,只有转而支持孩子的理想。

1929 年夏天,也就是帕卡德从中学低年级升入高年级那年,他和母亲、妹妹一起去加利福尼亚旅游,并在此期间偶然参观了斯坦福大学。就是这次参观,转变了帕卡德的道路。原本帕卡德对斯坦福大学是一无所知的,他一直想着毕业之后进入博尔德的科罗拉多大学,因为那里的电机工程课不错。但是这次参观使帕卡德了解到,斯坦福大学的电机工程课非常好,于是对这所大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斯坦福校门 1930 年高中结束后,帕卡德放弃申请自己曾经一直认定的去处 —— 博尔德的科罗拉多大学,转而申请了斯坦福大学,并幸运的被录取了。

在斯坦福大学,帕卡德经常参加业余爱好者无线电台的活动,据帕卡德的回忆,业余无线电帮助他确定了自己人生的道路。当时的业余爱好者无线电台设在工程部四方形院落附近的一个不大的建筑物里,距离弗雷德・特曼教授的实验室不远。帕卡德偶尔会去无线电台,在那里,特曼教授时常与帕卡德碰面。

1933 年春季的一天,特曼教授邀请帕卡德到自己的办公室,建议帕卡德在大学的最后一年学习他的无线电工程学课程,在特曼教授的课上,帕卡德认识了比尔・休利特,开始了他们一生的友谊和事业。

不喜欢阅读的少年 - 比尔・休利特 1913 年出生于密歇根州安阿伯的比尔・休利特,父亲是位医生,当时就职于密歇根大学医学院。比尔 3 岁的时候,父亲在斯坦福大学获得一个新职位,于是举家搬到了当时斯坦福医学院的所在地 —— 旧金山市。

童年的比尔特别聪明,但是却对阅读不感兴趣,还经常和同学们打架。同戴维・帕卡德的一样,比尔也喜欢做一些小实验,同样也曾在自己设计的爆炸试验中受伤,有一次,比尔在铜制的门把手中塞满黑火药自制手榴弹,结果在引爆的时候弹片差点要了自己的命。但是这次危险事故并没有吓到比尔,更是增加了他探索的兴趣。

对阅读不感兴趣且喜爱玩耍的比尔成绩很不好。很长一段时间内,家长和老师都以为是孩子付出的努力不够,但事实上是因为比尔具有严重的诵读困难。这不但在当时没有得到诊断,而且在后来的几十年一直没有被人发现。比尔的母亲和老师只是发现他对阅读没有兴趣,因为盯着书看了很久之后比尔还是没有反应。但是,比尔在机械方面却很有天分,特别是在成就自己一生事业的电子装置方面,比尔是一个天才。

1925 年,比尔的父亲 —— 医学专著作家、斯坦福医学院院长阿尔比恩・沃尔特・休利特去世,给比尔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后来比尔常对帕卡德说,如果父亲没有病故的话,自己可能选择医生这个职业。但是,这个无线电天才注定是要发挥自己的才干。

高中毕业后,比尔进入了斯坦福大学的电子工程系,在这里认识了自己一生的生活和事业伙伴戴维・帕卡德先生。

友谊之花 比尔和帕卡德的第一次相遇是在 1930 年秋天斯坦福大学橄榄球队年度选拔赛上。

戴维・帕卡德(左)和比尔・休利特(右) 在一大群优秀的选手中,有一个身高 1.95 米的大个子 —— 来自科罗拉多州的新生戴维・帕卡德,这位金发浓密、鼻梁高挺的英俊男生是斯坦福大学新开设的热门专业电子系的新秀。此外,人们或许还注意到,另有一位矮胖结实、脸庞宽大、笑起来狂妄自大的选手 —— 比尔・休利特,这个在场上尽情踢球、摔倒对方队员的小伙子,很多人很快就意识到他不适合参加球赛,但还是不忍打击他的热情而将其名字从名单中划去。就是在这场球赛上,戴维・帕卡德和比尔・休利特第一次认识了彼此,叫出了对方的名字 —— 相信他们此时谁也没有想到,对方会是自己毕生的好朋友和事业上的最佳合作伙伴。

接下来的 3 年,两个人的生活轨迹并不相同,也只是互相认识而已,时常碰面,偶尔也在一个教室听课。直到毕业那一年,两人才真正熟悉起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好朋友。比尔・休利特和帕卡德都爱好大自然,当时他们参加了由一位教授组织的对内华达山脉的考察旅行,参观了南加利福尼亚爱迪生公司经营的水力发电厂,两人还利用那个机会去钓鱼。

推动他们友谊进一步发展的还有特曼教授。当时,特曼教授是电子通信实验室的主任,而对无线电及其感兴趣的帕卡德,一有时间就去实验室旁边的无线电台和朋友们聊天,经常与特曼教授碰面。有时候,特曼教授也会过来一起聊天。忽然有一天,特曼教授叫帕卡德到自己的办公室去一趟,建议帕卡德在高年级时选修自己的无线电工程研究生课程班,成为第一个选修特曼教授研究生课程的第一个本科生。恰巧,休利特也参加了特曼教授的课程学习。在特曼教授的课上,比尔和戴维对彼此渐渐熟悉了解。

有趣的是,当后代人因惠普的巨大成功而歌颂这间破旧的车库时,或许谁都没想到戴维在离开车库之后的 50 年内都没有回来过一次。戴维曾在的车库,被评定为加州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建筑物,而在举行的庆祝仪式上小声对担任惠普公司公共关系总监的戴维・科比说:“我烦透了那间破车库。” 不难理解,比尔和戴维当时选择这间车库只是因为车库的租金比较便宜,而且地理位置比较便利。事实是,当他们有能力租赁更好的办公大楼时,就立即从车库中搬了出来。

从 1938 年秋季开始,比尔和戴维就开始每天下午一起工作并找时间学习,并不时接下一些感兴趣的活儿,比如为附近汉密尔顿山上的利克气象台设计变频马达控制器,为当地的保龄球房设计了显示边线的信号装置等。虽然当时承接的工作涉及不同的领域,但是戴维和比尔还是在这段经历中学到了许多重要的东西,正如戴维・帕卡德所说:“各类杂活让我们对自己更加充满自信,也更相信我们的技术实力。从这些工作中我们还发现了从来没有意识到的,但对我们的合作非常有利的东西 —— 那就是我们的能力是彼此互补的。比尔在电路技术方面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而我本人对制作过程更为了解,而且有一定的经验。这种双方能力的综合在设计和制作电子产品方面非常受用。”

虽然比尔和戴维不时承接一些活儿,他们在开始并没有确立公司的业务方向。后来,在特曼教授的启发下,两人决定将比尔的硕士论文研究成果制造成可以销售的产品。1938 年下半年,比尔将大部分的时间用在对声频振荡器的改良研究工作上。11 月,第一台声频振荡器制作完成,比尔将其带到了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无线电工程师协会会议上,获得了与会人员的高度认可,这坚定了他们将声频振荡器投入生产的信心。于是,声频振荡器成为公司第一个名副其实的产品。

1938 年的圣诞节,第一台声频振荡器产品问世后,两个人将其放在壁炉上,拍了一些照片,做了一份两页的产品说明书,并邮寄给潜在的客户。为了使得潜在客户认为自己的专业水准已经很高了,已经制造了一系列的产品,他们还将该声频振荡器命名为 200A。该产品的低廉价格引起了迪士尼工作室的总录音师巴德・霍金斯的注意,因为当时迪士尼正打算在电影《幻想曲》中使用新技术以实现动画效果和声音效果方面的突破,霍金斯正在积极准备相关工作,包括测试仪器的设备改良等。

本来霍金斯想从通用无线电公司购买振荡器的,但是通用无线电公司的报价太高,而比尔的声频振荡器的报价只是通用无线电公司的 1/4。霍金斯来到惠普,要求休利特和帕卡德在原来设计的基础上做一些改进,并将改良产品命名为 200B。然后,霍金斯以 71.50 美元的单价购买了 8 台,该价格比比尔最初的报价 54.40 美元高了 31.5%,使得比尔和戴维终于获得了一点利润。

54dd438232631f8eb3db93ace4385289.png 在声频振荡器的基础上,惠普又相继生产出另外几项早期的产品,诸如谐波分析仪及多种失真分析仪等,在仪器制造事业上继续发展。截至 1939 年年底,惠普创业第一年的销售额为 5369 美元,利润额为 1563 美元。从此以后,公司在几十年内一直保持每年盈利。

1938 年结束的时候,比尔和戴维回顾一年来的成绩:他们签了几份合同,赚了一些钱,各自维持着彼此的生活。他们对此比较满意,也相信他们有能力经营一个公司,并决定在新年伊始正式成立合伙公司。1939 年 1 月 1 日,两人签订了合伙协议,正式成立合伙公司,决定以二人姓氏作为名称,并以抛硬币的形式决定了公司的姓氏顺序,“惠普科技” 由此诞生。在他们租到的那间位于爱迪生大街的破旧车库里,他们的事业起飞了。

借助二战的机遇起飞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虽然惠普不是专为美国军方设计和生产设备的国防部签约供货商,但是由于其产品本身的性质,公司大部分的产品都被军方单位和国防部签约供货商所购买,惠普也紧紧地抓住了这次机会。由于军方的需求巨大,公司的业绩开始飞速地成长起来,营业额不断增长,员工人数也不断增加,1943 年,公司的营业额从 1939 年公司成立时的 5369 美元增长到 95 万美元,而员工也从屈指可数的寥寥几人增长到了 45 人,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雇员数已增长为 3 位数。

1940~1956 年公司营业额 当然这一切也并非一帆风顺!

1941 年,曾经在大学期间参加过斯坦福预备军官训练团且在陆军预备队服役的比尔・休利特应征入伍,被分配到华盛顿参加陆军航空军械所的工作。比尔离开公司奔赴军营后,戴维・帕卡德有一些郁闷,因为他作为一个堂堂七尺男儿却不能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奋勇参战。

但是,他很快深刻意识到,自己能为战争做出贡献的最佳方式就是:全力以赴完成国防订单,生产高质量的产品,保证按时供货。虽然惠普不直接向军队供货,而是为军队制造武器和防御设备的公司供货,但是作为军需品供应链上游的供应商,公司还是为战争做出巨大贡献的。事实是,国防订货合同如雪片般飞向惠普公司,使得公司简直不堪重负,尤其是珍珠港事件爆发之后,订单迅速增加。

为了顺利完成订单,戴维・帕卡德求助于国家职业介绍所帕拉阿托办公室,招聘了大量的妇女和退休人员前来工作。而帕卡德自己则寸步不离公司,晚上就睡在办公室,因为他不想自己不能按时完成订单,不想让自己失望,不想让比尔失望,不想让员工失望,更不想让国家失望!在诺埃尔・埃尔德雷德(帕卡德从海因茨 - 考夫曼公司请来的工程师)的帮助下,得以顺利按时交货。

1945 年 12 月,陆军中校比尔・休利特光荣退役复员,回到公司时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与离开时截然不同的景象:公司的年收入已超过百万美元,员工数目已达到 200 人,修建了新的总部雷德伍德大厦,而公司的产品已经从最初的声频振荡器发展到示波器、微波信号发生器、音频信号发生器、波形分析仪以及失真分析仪。公司还于 1945 年获得了陆军 - 海军 “E” 奖。

IPO、走向世界 1957 年 11 月 6 日,惠普在纽约证券交易所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每股 16 美元,成为加州第一家上市的电子行业公司。公司上市不仅扩大了公司拥有人的持股占有率,还使惠普公司在以后可以利用股票市场这个现代最神奇的资本集聚手段之一,实现进一步扩大规模的需要,为公司的自我融资策略提供支持。同时,较低的股票发行价使得潜在投资者看好公司的股票涨势,提高投资者对公司发展的信心。

同年,《罗马条约》签订,欧洲一体化诞生!两个创始人比尔・休利特先生和戴维・帕卡德先生很快意识到这将会为公司带来绝好的扩展业务的机会,于是做出在欧洲开设工厂,实行本土化战略的决定。

为了能扩大自己的市场范围,将自己的产品成功地打入欧盟市场,并在欧洲试产站稳脚跟,确立公司实行分散式管理,不但使公司可以更好地应对快速增长带来的压力,而且还突破了当时的地域和制度限制,在当时,管理模式上可以说是一大创新!

一直到 20 世纪 60 年代,公司在计算器领域出尽了风头!同时,凭着在计算器领域的技术基础,公司开始在计算机领域摸索,并成功打开打印机市场。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也一直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甚至领跑行业。

第一台激光打印机 管理层转型 1970 年 11 月 30 日,惠普的第一代管理队伍成员、时任营销副总裁、年仅 62 岁的诺埃尔・埃尔德雷德心脏病突发不治身亡,使得惠普意识到,第一代惠普人已经不再年轻,戴维・帕卡德和比尔・休利特也都已经分别达到 58 岁和 57 岁的年龄,他们与其他许多员工一样,距法定退休年龄也不满 10 年的时间而已。这使得两个创始人不得不考虑接班人的问题。

面对公司的规模不断壮大、各机构阵容不断扩大,公司的管理越来越困难的局面,戴维・帕卡德和比尔・休利特决定公司实施集中管理方式,将产品和市场关联的各分部有序组合为一个集团,由一位集团经理带领几位员工管理。各集团负责协调自己旗下的生产分部运营状况和财务状况。

而戴维・帕卡德和比尔・休利特则退居高位,负责制定公司的大方向,逐渐松手日常的管理工作。

1977 年,公司任命约翰・杨为总裁,比尔・休利特依然任 CEO,戴维・帕卡德继续担任董事长。1978 年,比尔・休利特先生退休,约翰・杨通过一年的时间顺利完成过渡,接任 CEO 职位。至此,戴维・帕卡德和比尔・休利特两位创始人用了 40 年的时间完成了从合伙人到股份公司管理者,再到上市公司股东持有者,然后到职业经理角色的转变,并最终退出公司的管理职位。

写到最后 在惠普公司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要想被公司解雇,惟一的办法就是杀死自己的老板。有时候,硅谷的其他公司也会采纳惠普公司的一些做法,但都只是一些皮毛,而没有去真正学习惠普管理方法的本质:对每个员工绝对的信任与尊重。仅仅是一些面包加看电影式的小恩小惠,等到大的危机一到,就又会烟消云散了。

尽管在后 20 年的时间里,惠普错过了很多机遇,早已失去了昔日风采,但是在人类信息发展史上,惠普依然是一家值得令人尊称的企业!

关于更多企业发展史,我们下期再会!

什么是 Git

在聊 GitHub 之前,聊下什么是 Git,就很好理解什么是 GitHub 了。

Git 是一个分布式版本控制软件,最初由林纳斯·托瓦兹创作,于2005年以GPL发布。最初目的是为更好地管理Linux内核开发而设计。

自 2002 年开始,林纳斯・托瓦兹决定使用 BitKeeper 作为 Linux 内核主要的版本控制系统用以维护代码。因为 BitKeeper 为专有软件,这个决定在社群中长期遭受质疑。在 Linux 社群中,特别是理查德・斯托曼与自由软件基金会的成员,主张应该使用开放源代码的软件来作为 Linux 核心的版本控制系统。林纳斯・托瓦兹曾考虑过采用现成软件作为版本控制系统(例如 Monotone),但这些软件都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性能不佳。现成的方案,如 CVS 的架构,受到林纳斯・托瓦兹的批评 [16]。

2005 年,安德鲁・垂鸠写了一个简单程序,可以连接 BitKeeper 的存储库,BitKeeper 著作权拥有者拉里・麦沃伊认为安德鲁・垂鸠对 BitKeeper 内部使用的协议进行逆向工程,决定收回无偿使用 BitKeeper 的许可。Linux 内核开发团队与 BitMover 公司进行磋商,但无法解决他们之间的歧见。林纳斯・托瓦兹决定自行开发版本控制系统替代 BitKeeper,以十天的时间,编写出第一个 git 版本 [17][18]。

以上引用自维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Git。

看到了吧,Linux 老大,一言不合,就自己开发一个,只用了 10 天的时间,只能膜拜的份。 什么是 GitHub

我们把它拆开,git hub,字面意思就是 Git 中心枢纽的意思,其实 Github 就是这么一个项目,它是基于 Git 的,代码托管平台,故名 github。

相比 Git,github 提供了更多的功能,比如 Web 管理界面,评论,组织,点赞、关注、图表,俨然已经是一个基于 Github 的社交网站,大家围绕着开源项目,进行使用、讨论,贡献等。 GitHub 历史里程碑

GitHub 平台于 2007 年 10 月 1 日开始开发,由 GitHub 公司(曾称 Logical Awesome)的开发者 Chris Wanstrath、PJ Hyett 和 Tom Preston-Werner 使用 Ruby on Rails 编写而成。网站于 2008 年 2 月以 beta 版本开始上线,4 月份正式上线。我大概是 2012 年使用 Github。

2008 年 7 月,发布了 Gists 功能,用于托管代码片段。 2008 年 12 月,发布了 GitHub Pages 功能,这样大家就可以基于这个的 repo,创建网站了。

2009 年 10 月,一个比较重要的功能,issue 跟踪上线了。

2011 年 11 月,启动 GitHub Enterprise 项目,探索盈利模式。也是在 11 月,Github 拥有了 100 万用户。

2012 年 7 月,GitHub 在由 Andreessen Horowitz 领导的 A 轮融资中筹集了 1 亿美元。

2013 年 3 月,GitHub 达到了 300 万用户 2013 年 12 月,GitHub 上托管了 1000 万个存储库

2014 年 3 月,开始做开放平台 2014 年 5 月,Atom 编辑器免费开源。现在大家常用的 VSCode 就是基于 Atom。

2015 年 6 月,GitHub 走出美国,在日本设立了一个办事处。 2015 年 7 月,GitHub 在 Sequoia Capital 领导的 B 轮融资中筹集了 2.5 亿美元 2015 年 10 月,GitHub 在旧金山举办了第一届年度 GitHub Universe 会议

2016 年 6 月,GitHub 在平台上引入了可搜索的公共数据数据库

2017 年 5 月,GitHub 推出 GitHub Marketplace,这是基于 GitHub 的协同,又一大进步。 2017 年 6 月,在 GitHub 上完成了 1 亿个 PR 合并请求,NB。 2017 年 12 月,用户在 GitHub 上,添加了 2,800,000,000 行代码。

2018 年 6 月,微软宣布收购 GitHub,耗资 75 亿美元,这是 2018 年的大事了。 2018 年 7 月,GitHub 上已经有了 3000 万开发者。 2018 年 10 月,微软完成 GitHub,恩,这时候你发现网站有点变化。

2019 年 1 月份,GitHub 宣布私有仓库全部免费,无限创建,但是最多只有有三个合作者。 有趣的事

因为 GitHub 上性别严重失衡,男性群体高达 95% 以上,所以 GitHub 经常被大家戏称为 GayHub,也是全球最大同性交友网站。以前写过一篇文章,可以再看看 GitHub:全球最大的程序员基友社区 学习提升的地方

Silicon Valley,硅谷

辞职之后,准备开干,但是钱还没有着落。

洛克负责为新公司寻找投资。他列出了 35 家公司,然后挨家挨户打电话。但是,均以失败告终。

一个偶然的机会,洛克和科伊尔遇到了仙童照相机与仪器公司 (Fairchild Camera & Instrument) 的老板,谢尔曼・费尔柴尔德 (Sherman Fairchild)。

注:“费尔柴尔德” 为 “Fairchild” 的音译,而通常一般意译为 “仙童”。

费尔柴尔德的父亲曾经资助过老汤姆・沃森 (Thomas Watson) 创办 IBM。作为继承人,他成了 IBM 的最大的个人股东,很有钱。

费尔柴尔德对技术很感兴趣,他本人也是一个发明家。他发明的飞机照相设备,让自己在二战中发了大财。

上了《时代周刊》封面的费尔柴尔德

费尔柴尔德与洛克等人谈过以后,决定投资 150 万美元。凭借这笔投资,硅谷第一家由风险投资创办的半导体公司 —— 仙童半导体公司,终于宣告成立了。

仙童半导体公司

仙童半导体公司的母公司是费尔柴尔德的仙童集团,仙童集团副总裁理查德・霍奇森(Richard Hodgson)负责分管。本来霍奇森打算让诺伊斯做总经理,但是诺伊斯拒绝了,他只想做技术负责人,所以霍奇森找来了休斯公司的埃德・鲍德温 (Ed Baldwin) 当仙童半导体总经理。

在公司股份方面,是这么定的:公司分为 1325 股,八人帮每人 100 股,海登・斯通 225 股,剩下 300 股留给公司日后的管理层。

投资协议写明,如果公司连续三年净利润超过 30 万美元,仙童集团有权以 300 万美元收回股票,或 5 年后以 500 万美元收回股票。

这份协议,标志着硅谷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风险投资。洛克与科伊尔是硅谷最早的风险投资商,他们协助制定了公司的商业战略,分析了融资需求,寻找资金并分享收益。

而仙童半导体公司的创立,被公认为硅谷诞生的标志。虽然是肖克利把硅带到了这里,但是,创造出硅谷和硅谷特有文化的,无疑是仙童半导体。

仙童半导体成立之后,第一笔订单,是来自 IBM 的。这也是一笔 “关系订单”,前面说了,费尔柴尔德是 IBM 的大股东,在他的帮助下,仙童才得到这笔关键的订单。

在这笔订单中,IBM 以每个 150 美元的价格,向仙童订购了 100 个硅管。

左起:费尔柴尔德、摩尔、诺伊斯

为了按时按质完成订单,八个人进行了分工:诺伊斯与拉斯特负责硅晶片蚀刻;赫尔尼负责扩散工艺;罗伯茨负责切割打磨;摩尔负责设计建造熔炉;克莱纳与布兰克负责加工设备的研制及改进制造工艺;格里尼克负责测试。

诺伊斯和他的团队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半年后,仙童第一批双扩散 NPN 型硅晶体管问世,订单成功交付。不过,此后仙童再没能从 IBM 获得硅管订单(后来 IBM 与德州仪器合作,建起了自己的晶体管生产线)。

但是,仙童通过这笔订单,成功站稳了脚跟,并且开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1958 年底,仙童半导体的销售额达到 50 万美元,员工增加至 100 人。

1959 年 2 月,德州仪器工程师基尔比(J.kilby)申请第一个集成电路发明专利的消息传来,诺伊斯十分震惊。他当即召集团队成员商议对策。

基尔比和他的集成电路产品

基尔比在德州仪器公司面临的难题,比如在硅片上进行两次扩散和导线互相连接等等,正是仙童半导体公司的拿手好戏。诺伊斯提出:可以用蒸发沉积金属的方法代替热焊接导线,这是解决元件相互连接的最好途径。

1959 年 7 月 30 日,他们也向美国专利局申请了专利。

为争夺集成电路的发明权,两家公司开始旷日持久的争执。1966 年,基尔比和诺伊斯同时被富兰克林学会授予巴兰丁奖章,基尔比被誉为 “第一块集成电路的发明家”,而诺伊斯被誉为 “提出了适合于工业生产的集成电路理论” 的人。1969 年,法院最后的判决下达,也从法律上实际承认了集成电路是一项同时的发明。

回到 1960 年。当时仙童母公司根据投资协议,行使了自己的权利,回购了全部股份。八人帮每人得到 25 万美元。在当时的美国,这是一笔巨款。

从 1960 年到 1965 年,仙童半导体每年的销售额都翻一番。1966 年的时候,仙童已经是第二大半导体公司,仅次于德州仪器。

但也是从 60 年代开始,仙童的危机已经开始出现。

首先是仙童母公司收购了八人帮的股权,导致八人帮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此外,虽然仙童半导体远在加州,但是一举一动都受到总部在纽约的仙童母公司的控制,发展受到了太多约束。不仅如此,母公司还抽走了仙童半导体的利润,投资给大量不赚钱的业务。

于是,人心思变,八人帮陆续开始了新的 “叛逆”。

1961 年,赫尔尼、拉斯特和罗伯特出走,三人创办了 Amelco,就是后来的 Teledyne(泰瑞达),从事半导体测试业务。

1962 年,克莱纳出走,创办了 Edex。1967 年,他又创办了 Intersil 公司。再后来,创办了风投公司 KPCB。不仅如此,根据资料记载,他至少创办了 12 家公司。

1968 年 8 月,诺伊斯与负责研发的摩尔一起辞职,他们还带走了工艺开发专家安迪・格鲁夫(Andrew S・Grove)。他们三人创办的公司,就是后来如日中天的世界 IT 巨头 —— 英特尔(Intel)。

英特尔创始人:格鲁夫、诺伊斯、摩尔

差点忘了说了,是的,摩尔就是提出那个大名鼎鼎摩尔定律的摩尔。

摩尔定律: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 18-24 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此后不久,格里尼克也离开了仙童,回到了大学教书。

1969 年,八人帮的最后一位,布兰科,也离开了。

至此,八人帮全部离开了仙童半导体公司。

曾经的叛逆八人帮

创始人都选择离开,员工就更不用说了。

仙童迎来了大规模的离职潮,很多员工都选择了离开。其中就包括销售部主任桑德斯。他带着 7 位仙童员工一起离职,创办了超微半导体公司。这个公司还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叫 AMD。

Intel 和 AMD,本是一家人

随着仙童大量人才的流出,新的半导体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对此,苹果前 CEO 乔布斯说了一个非常有名的比喻 ——

“仙童半导体公司就象个成熟了的蒲公英,你一吹它,这种创业精神的种子就随风四处飘扬了。”

80 年代初出版的著名畅销书《硅谷热》里面也写到:

“硅谷大约 70 家半导体公司的半数,是仙童公司的直接或间接后裔。在仙童公司供职是进入遍布于硅谷各地的半导体业的途径。1969 年在森尼维尔举行的一次半导体工程师大会上, 400 位与会者中,只有 24 人未曾在仙童公司工作过。”

仙童系族谱

可以说,仙童半导体就是硅谷乃至全世界半导体人才的黄埔军校。

在人才不断流失,竞争对手不断涌现的情况下,仙童走下坡路肯定是不可避免的了。

从 1965 年到 1968 年,仙童半导体销售额不断滑坡。

1967 年,仙童半导体遭遇创立以来第一次亏损 ——760 万美元,股票从一年前的 3 美元每股下滑至 0.5 美元,市值缩水一半。

后来的故事就没什么好说的了,无非是风云飘摇,被卖来卖去。

1979 年,仙童半导体被卖给法国一家石油企业,斯伦贝谢(Schlumberger)公司。

1987 年,斯伦贝谢公司以原价的三分之一将仙童半导体转卖给另一家美国公司 —— 国家半导体公司(NSC)。讽刺的是,这家公司的老板正是当年从仙童出走的总经理查尔斯・斯波克(C.Sporck)。

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

到这里,仙童半导体品牌一度不再存在。

1996 年,国家半导体公司把原仙童公司总部迁往缅因州,并恢复了 “仙童半导体” 的老名字。“硅谷人才摇篮” 离开了硅谷。

1997 年 3 月,仙童再次被出售。这次是一家风投公司掏的钱,所以仙童成为了一家独立公司,担任 CEO 的是克尔克・庞德(Kirk Pond)。

2016 年,安森美半导体以 24 亿美金完成了对仙童的收购。到此,曾经叱咤硅谷的仙童半导体就这样了却了它的一生,从此世界上再无仙童半导体。

安森美收购仙童

故事到这里,就要结束了。

正如大家所看到的,仙童半导体公司,对硅谷乃至当今时代的科技发展都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之前有一种说法:仙童半导体公司员工出走后创办的公司,大约有 92 家。这些公司的员工人数超过 80 万人,市值也达到了 21 万亿美元,超过了大部分国家的 GDP。受到仙童半导体间接影响的公司,更是不计其数。

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仙童的倒下,就没有今天的硅谷,也没有举世瞩目的半导体行业发展成就。我们现在的生活,也将是另外一幅场景。

正所谓是,倒下一个仙童,站起了千千万万个仙童。

或许,这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启示。

硅谷传奇 —— 硅谷之父:弗里德里克・特曼(Frederick Terman)

“一所大学的学术声望,要看它是否有一批学术水平很高但人数不多的学术尖子,而不是因为它的学术水平普遍较高,但没有拔尖人才”。

—— 弗里德里克・特曼

谈论硅谷(Silicon Valley)之父之前,让我们看看硅谷的历史。硅谷位于美国西海岸的北加州,旧金山(San Fransisco)以南圣何西(San Jose)以北的狭长地带,其间有一系列小城市。硅谷最大的城市是圣何西,也是硅谷的中心。硅谷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夏天不热,但很干燥,冬天不冷,但潮湿多雨,原是农业区。硅谷有美丽的海岸线、森林和国家公园。在成为世界高科技中心之前,硅谷遍布果园、罐头加工厂、和牧场。这里曾经牛羊成群,果树遍野。山丘上到处是小灌木林,杏花、樱花盛开。高科技公司兴起后,这种景象就不见了。从旧金山沿加州101号高速公路往南至圣何西,你会看见路两旁几百家的高科技公司,有些是闻名世界的大公司,最多的是依附大公司制造零部件的中小型公司,它们是硅谷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九七一年,《微电子新闻》记者唐・C・霍夫勒(Don C Hoefler)称这一地区为 “硅谷”。硅谷这一名称被使用至今。硅谷吸引了全球的高科技人才,是全美人口最多元化、素质最高的地区之一。据二零零六年的人口统计,硅谷人口近二百五十万,白人48%,亚太裔和西班牙裔各占24%;二十五岁以上的成年人中43%有学士学位。

如果把硅谷当作是1998年的一个国家的话,它的经济实力排世界第十二,是中国当年GDP的1/4,高于中国台湾。冷战时,它是苏联核武攻击首选。硅谷是当今世界公认的高科技发源地,信息技术革命的产业核心,也是信息技术发展的神经中枢。全球电子业、信息业的新产品几乎都是从这里发端的。硅谷是全球高科技中心。硅谷到处是经济奇迹、和一夜致富的人。硅谷的金钱、名人、成功与奢侈文化远胜好莱坞(Hollywood),纽约(New York)的华尔街(Wall Street)。首都华盛顿(Washington DC)早被远远地抛在了后面。硅谷风险投资的掌门人 —— 约翰・道尔(John Doerr)这样描述硅谷:“我们是新经济的基石,繁荣的摇篮、所有其他国家效仿的标杆,资本主义最纯粹的表现。” 硅谷不仅是高科技中心,也是时代的灵魂。

提起硅谷,一位美国科学家曾这样说过:“硅谷之于美国,正如美国之于世界。” 而斯坦福大学(University of Stanford)的一位校长这样说过:“斯坦福大学之于硅谷,正如硅谷之于美国。” 没有斯坦福大学就不会有硅谷。斯坦福大学的创建人利兰・斯坦福(Leland Stanford)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农场主家庭,曾在威斯康辛州当过律师。28岁时,斯坦福来加州经商,几年后成为加州铁路 “四巨头” 之一。斯坦福是1861年成立的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总经理,也是加州最早的共和党人,曾出任加州州长。1862年,国会通过了建设太平洋铁路的法案,法案规定由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共同承建横贯北美大陆的铁路。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负责由奥哈马自东往西修建,而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则由加州太平洋沿岸往东修建。根据法案,两家公司所筑铁路的路权以及沿线部分地权归铁路公司,也就是说着谁筑路快,谁就能得到更大的利益。这条铁路很快就修好了,该铁路把北美大陆连成一片,使美国真正成了一个横跨两大洋的国家。这条铁路对美国经济发展,和西部诸州的崛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为斯坦福挣到了大量的财富。

但是,斯坦福夫妇的私人生活并不如意。1883年,他们的独子,15岁的小利兰・斯坦福死于伤寒。为此斯坦福把自己在房间里关了一个月,出来后,他对妻子说:“从今天起,所有加州的孩子,都是我们的孩子。” 斯坦福夫妇做出了决定,将他们名下的位于帕洛・阿托(Palo Alto)的土地悉数捐出,再加上二千万美元的资金,创建了日后全球一流的学术中心 —— 小利兰・斯坦福大学。此一善举,使斯坦福流芳百世。

1891年10月1日,经过6年筹办,斯坦福正式开学。斯坦福大学和其他私立大学不同,它的校训是:“让自由之风吹拂”。学校有25个院系,让学生选择,除了英语必修外,其它课程皆为选修。学校坚持实用教育,鼓励教师和学生创业。斯坦福在开学典礼上说:“生活归根到底是实际的,你们到此是为自己谋求一个有用的职业。这包含着创新、进取的愿望,良好的设计和最终使之实现的努力。” 正是斯坦福的这一实用教育,产生了硅谷神话。

3b

斯坦福大学

硅谷最早的电器公司建立在帕洛・阿托闹市区艾默生大街(Emerson)和钱宁街(Channing)路口,现在只剩一块石碑,上面写到:“电子实验室,联邦电报公司(Federal Telegraph Company)实验室及工厂最初奠基处。公元一九零九年由赛瑞尔・爱辉尔(Cyril F Elwell)创立。真空管的发明人李・佛瑞斯特(Lee de Forest)及两位助理,在此研发出历史上第一台真空管放大器及真空管振动器。” 佛瑞斯特是硅谷的先驱之一,七十岁时他接受过一次外科手术,他在病床上听医生说,要用一种新仪器治疗的时候,他说:“这是我1907年发明的。”

佛瑞斯特的真空管放大器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用非机械方式控制电流的装置。佛瑞斯特的真空三极管促成了近代无线电通讯、长途电话、收音机、雷达、和电视的发明。如果没有联邦电报公司的这间实验室,就不可能有后来的硅谷。真空极管一直使用了四十年,直到被晶体管取代。 3c

李・佛瑞斯特

3d 联邦电报公司电子研究室纪念碑

1909年,斯坦福毕业生爱辉尔,由斯坦福大学首任校长乔丹(David Starr Jordan)帮助集资五百美元成立了本地第一家创业公司 —— 爱辉尔无线电话电报公司,两年后公司就成了美国最大的无线电报公司之一,更名为联邦电报公司。公司业务发展很快,联邦电报公司雇员以斯坦福毕业生为主,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美国海军制造了大量通讯设备。公司最早的两位创业员工后来离职成立了新公司,就是发明扬声器的梅格福斯(Magnovox)公司。这是硅谷员工离职自行创业的最早版本。圣克拉拉(Santa Clara)地区的青少年,包括少年特曼,他们暑假期间都去联邦电报公司打工,接触到了很多新奇有趣的无线电和电子技术。

硅谷是世界上第一个有无线电广播的地区。圣荷西广播电台从一九零九年起开始播音。本文主角,硅谷之父 —— 弗里德里克・特曼(Frederick Emmons Terman)就是最初的听众之一。

硅谷所以能有今天,归功于三个因素:一、斯坦福大学和它的副校长特曼;二、美苏冷战;三、美国的西部文化。

弗里德里克・特曼,于1900年6月7日,出生于印第安纳(Indiana)州。弗里德里克的父亲路易斯・特曼(Lewis Terman)是著名心理学家,弗里德里克10岁时,父亲被聘为斯坦福教育副教授,举家迁到帕洛・阿托。老特曼长期跟踪研究人类的智力发展,是研究人类智商和天才儿童的权威。1916年,老特曼发表了 “斯坦福 —— 比内” 智力测量表,首次采用比率智商(ratio IQ)的概念,并以IQ作为比较人类智力水平的指标,这是人类智力的首次量化测量。老特曼后来担任过斯坦福心理学系主任及美国心理学学会的主席。

特曼在斯坦福校园长大,他从小体弱多病,十岁才进小学。但特曼非常聪明,仅用了十五年的时间便完成了从小学到博士的学业。特曼是一个认真的年轻人,身材纤瘦,戴着眼镜,不修边幅,不拘小节。在帕洛・阿尔高中读书时,特曼参加过辩论赛,担任学生会副主席,是一名优秀的径赛选手,还喜爱橄榄球运动。他还经常在联邦电报公司打发时间,这对他影响很大。

看着周围的人没事在玩业余无线电,还有联邦电报公司那两个高高的接收塔,这一切深深吸引地着特曼。13岁的特曼装了一台无线电收音机,让他加深了对无线电理论的认识。高中期时,特曼只要没有课外活动,就去联邦电报公司,向公司员工学习无线电知识。

特曼读中学时,正逢第一次世界大战。帕洛・阿托市出现了一家由特曼的父亲和他同事们开办的企业,为协约国海军生产无线电通讯设备。源源不断的订单,弥补了斯坦福大学的财政缺口。

1909年,斯坦福的另一位毕业查尔斯・哈罗德(Charles Herrold)在圣何西市成立了历史上第一家商业无线广播电台 ——“FN广播电台”,哈罗德任台长兼工程师员,他妻子担任播音员。“FN” 在旧金山湾地区的青少年当中引起了很大轰动,催生出了一批业余无线电台和兴趣小组。特曼是其中的狂热份子,他与邻居的两个孩子建立了一个业余电台,他们一个是斯坦福化学教授的儿子,另一个是斯坦福首届毕业生,后来的美国总统赫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的儿子。特曼后来回忆道:“想起过去我很开心,当时我们三家是邻居,我们高兴地摆弄自己的新玩意,试验它的功能,然后推开窗户大声问对面的伙伴是否听到这边的声音。”

1917年,特曼高中毕业,顺理成章地入读斯坦福,主修机械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是早期斯坦福最好的专业。在斯坦福的第二年,特曼转到了化学系。特曼转系的事一直是一个迷。

特曼上大学后,经常参加联邦电报公司在斯坦福开办的讲座,受益匪浅。这一企业与大学结盟的互惠互利现象,给特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20年,特曼学士毕业。成为Phi Beta Kappa组织的一员。该组织是美国大学优秀学生和毕业生的荣誉组织,成立于1776年,只有最优秀的大学生,才能成其会员。

毕业后,特曼随即去了联邦电报公司工作。他认定自己今后的职业就是在联邦电报公司做一名优秀工程师,为此,他又回斯坦福读研究生。特曼在 6 个学期里,完成了两倍的课程。他给系里的教授,包括系主任哈里斯・瑞安,爱辉尔的导师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曼取得了硕士学位,研制出了峰值电压表,还交上了女朋友。

20世纪20年代,工业界并不需要工程学博士。特曼起初也并不想读博士,但后来还是满足了父亲和瑞安教授的愿望。斯坦福毕业后一周,他就申请去波士顿理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前身)读博士了。这个选择非常明智,当时的麻省理工有20世纪电子工程最有权威的教授。其中,发现大气电离层的阿瑟・肯涅利(Arthur Edwin Kennelly)是全球最有影响的电子学教授,后来特曼也得到了这个称号。肯涅利著作丰富,论文无数。系统论的创始人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也已经在麻省理工教书了,他是伟大的数学家。他们眼里,特曼是非常优秀的学生。

对特曼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导师,万尼瓦尔・布什(Vannevar Bush)博士 —— 模拟计算机的发明人,有着 “美国信息技术先驱” 之称。布什是二战时期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总统的科学顾问。二战后,布什促成了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和高级研究规划署(ARPA)等机构的设立。26岁的布什,只花了一年就获得了麻省理工与哈佛大学的联合博士。1919年,布什回MIT任教,4年后升为电机系教授。这一期间,布什与大学室友成立了 “美国器械公司”。1925年,该公司更名为 “雷神(Raytheon)”,即后来美国最有名的军火商 —— 雷神公司。

布什曾任麻省理工工学院院长,特曼后来任斯坦福工学院院长。两人的经历相似,但性格截然不同。特曼喜欢幕后工作,不善于抛头露面、不修边幅、行为古怪,热心助人、不计个人得失;布什穿着得体,擅长政治,是学界和华盛顿喜欢的人物。

布什创立的雷神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军火商,90%以上的合同来自美国国防部。雷神的产品覆盖集成电路、雷达、导弹、卫星传感器、飞机等。雷神能获得大量国防部的合同,与布什担任的国防研究委员会主席和科技发展局长有很大关系。

3e

凡尼瓦尔・布什

在布什的指导下,特曼的学业突飞猛进。但他从布什身上学到更多的是课堂之外的东西。布什对于电子技术必将改变世界的信念,及 “大学不仅要纯搞学术,还要成为研究与开发中心” 的思想与实践,也成了特曼的信念。30年后,这一信念在斯坦福和硅谷开花结果。

1924年,特曼获电机工程博士学位,随即被布什聘为MIT的助教。有时候,历史的偶然性实在是出人所料。1924年底,就在特曼准备在MIT安身立命之际,特曼回斯坦福探亲时患上了肺结核。病好后,特曼留在斯坦福,任电子电工程学教授和电子通讯实验室主任。

斯坦福瑞安教授对特曼的真心让他尝到了人间的真情。他卧病期间没有哪家公司愿意聘他。但是,瑞安教授和斯坦福没有忘记他;布什和MIT也没有忘记他。等到能工作的时候,斯坦福和MIT都为他保留着职位,这让他很感动。他儿子认为父亲能够一生忠于斯坦福,源于生病的经历,斯坦福让他懂得了什么是忠诚和真情。

特曼真是选对了专业,选对了学校。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在电子工程专业中,发生的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导致了第三次产业革命。在收音机兴盛的年代,MIT却不再关注这一热门技术了。1920年到1925年,收音机零售额从200万美元增长到3.25亿美元。同时,广播时段也大增,大幅增长的还有广告收入。但是在MIT的教授已不再研究无线电了:维纳的兴趣回到数学上、肯涅利退休、布什成了政治家。

但是,斯坦福抓住了机会。第一天上课的时候,特曼发现教室里的一个学生是他过去的邻居好友,小赫伯特・胡佛。特曼和胡佛在斯坦福不但重温了少年的友谊,还成了一生的好友。

接下来的几年是特曼一生中的快乐时光。身体逐渐恢了复元气。同时和他和胡佛建立了斯坦福的第一个独立电台。

特曼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无线电专家,他的成就并非因为他的学术成就,而是来自于他同寻常的教学能力、领导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尤其是在大学与实业相结合上的开创性贡献。特曼为人谦逊,话不多,衣着呆板还有些木讷。但他一踏上讲台,讲起课来妙语连珠,娓娓动听。当词典中还没有 “电子” 这个词的时候,特曼就已开始撰写有关无线电工程的教科书《无线电工程》了。此书多次再版,影响深远,是美国电子工程专业的经典教科书。书的版税远高于他做大学教授的收入,支付了他从1930年到1947年间的36项专利的研究。1937年,特曼成为电机系主任。在他的辛勤耕耘下,斯坦福在电机、通讯等方面成为西部的旗帜。

1929年11月,美国东部刮起暴风雪,许多地区被大雪封锁,铁路和空中运输中断,好几艘船沉入海底。这场天灾揭开了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序幕。大萧条导致全美一千五百万人失业。危机和苦闷中的斯坦福师生们,企图改变这种不可抗拒的宿命。特曼参加了一个无政府主义组织,它有个奇怪的名字 ——“技术主义”。鼓吹由 “科学家联盟” 夺取政权,建立一个人道的高度技术化的社会。这个团体试图在人和机器之间,寻求调和。其核心是教育与企业结盟思想的变种。集会和学术无助于度过难关,经济萧条的阴影依然笼罩校园。为了办学,特曼四处求援八方奔走,游说一些境况尚可的企业资助,甚至捐出自己的稿酬和版税。严酷的现实令特曼更深刻地思考:大学与企业应当建立起怎样的关系,才能度过经济不景气呢?思考的结果就是特曼后来开创的斯坦福工业园区。

特曼组建了他的精英学生团队,团队中有普克(David Packard)及他的几位研究生,还有才华横溢的本科生惠烈(Bill Hewlett)。特曼不仅教授知识,还教他们怎样用知识发展事业。经过了大萧条的特曼知道,对于工程系的学生来说,创业之路才是他们最好的出路。特曼带着他们在湾区电子公司参观实习,拜访那些最初从事电子业的人。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们接触到了未来的老板或是员工和电子业的最新成就。他们学到了创建公司的第一手经验。普克回忆说:“特曼教授对我们说,‘这些成功的创业人士,多数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也就是说,你们这些有扎实理论基础的人会有更好的机会。这使我们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

这时的特曼心中是否在规划未来的硅谷,我们不得而知。特曼一直在促进大学和企业的关系:斯坦福培养优秀的技术专家,各公司为他们提供发展空间。特曼给学生们的印象是:即使在大萧条时期,也要敢于冒险争当企业家。

诺贝尔奖得主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20年后回加州创办了第一家晶体管制造公司,很多人把肖克利看做是硅谷之父,特曼本人也这么认为。但是,在特曼带着学生们在湾区的电子公司实习之时,硅谷就起步了。特曼才是真正的硅谷之父。

特曼的领导能力以及对无线电工程教育的杰出贡献,获得同行们的肯定。1941年。特曼被选为美国无线电工程师学会(Instituete of Radio Engineers,IRE。即后来的IEEE)主席。这个象征美国电子技术界的桂冠,历来由东海岸知名人士担任,特曼是西海岸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1942年,特曼应布什之约,来到哈佛大学无线电研究所,从事军事研发。师生精诚合作,硕果累累。

1945年秋,特曼回到故里,出任斯坦福大学工学院院长。此时的斯坦福大学的地位根本无法同哈佛、麻省理工分庭抗礼。

1951年,特曼出任斯坦福大学教务长,并主持成立了斯坦福工业园区。随着斯坦福工业园区的崛起,在把斯坦福推向高技术产业的同时,特曼又做出了一项令人惊叹的事情。在工学院院长任上,有公司提出让他们的雇员来斯坦福学习。当时韩战刚结束,许多复员军人和军官去了公司,想继续他们被中断了的学业。于是,特曼想出了一个办法:让这些公司雇员到斯坦福读研究生,象在校生一样,费用由公司出。这种公司和大学联合培养大受企业和员工的欢迎,通用电器、惠普等公司还和斯坦福建立了长期的员工培养合作关系。

1959年,特曼任斯坦福大学副校长。

1965年,特曼退休。随即被聘为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的荣誉顾问。退休后的特曼被聘为台湾新竹科技园区的顾问,他是韩国政府的座上宾,为韩国写了著名的 “特曼报告”,决定了韩国高科技产业的策略及基本方向。

1975年,特曼获美国国家科学奖。

1982年,特曼获百年(1882-1982)国际电子科技教育家首奖。

特曼工作极为认真,他几乎没有时间去享受北加州灿烂的阳光和丰富的娱乐。他是一个拘谨简朴的人,周日也不休息,全年不休假,偶尔打次牌都觉得是堕落。特曼不但是现代众多企业的始祖,也是那些企业家的楷模。特曼教授从不穿T恤或拖鞋,他总是戴着架眼镜,社交能力很差,给人的印象只是一个普通大学教授。

借助邻近硅谷的地利,斯坦福的教授在公司有兼职和自办公司之便,学生在公司有实习和就业之利,校方从地租获得丰厚的收入。从此,斯坦福大学蒸蒸日上。自1960年代初,斯坦福开始跻身全美前十名大学的行列,至今不衰。特曼说:“这个地区之所以成为全球高科技的首都,首先是因为我们创造了一种新型的技术专家社区,并使工业界与学术界结合起来。依我之见,这是时代潮流。” 这其实就是硅谷发展的本质。这里有很多优秀的科学家,他们集中于美国加州。美国的诺贝尔奖得主,有1/3生活在洛杉矶-旧金山-圣地牙哥海岸线线上。一位硅谷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说:“我们在这里建立了一种架构:一流大学、高科技公司与富有创造性的人才,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网络系统,吸引各方关注并刺激投资兴趣。我们还可以在产品相互补充的企业之间进行协调。”

以高科技闻名的硅谷历史并不是从硅开始的,甚至不是由电子工业开始的。硅谷历史始于为美国海军制造飞艇。当时,这是美国最大规模的科技工程。但它不是电子工程。当时没有雷达,因此飞艇才被美国军方采用。硅谷的原动力是美国政府的机密军事行为,是二战和冷战的形势及战争中的高科技因素孕育了硅谷。

3f

军用飞艇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美国对日本和德国宣战。此时,盟军对德国唯一有效的影响是从航母上派轰炸机对德国本土进行战略性轰炸。联军有二万八千架飞机从英国起飞投入战斗。他们以为在通过英吉利海峡时是安全的,他们错了。在英国本土上空他们就被德国人发现并受到打击。原因是德国在一九四二年就已建立了完整的电子防空系统。系统有三部分:预警发现,调动空军,在英美飞机到达预定轰炸地点之前将其击落。法国境内,德国有上百个预警雷达。德国战斗机在一九四二年就装备了雷达。这是人类最早的航空交通管制系统。该系统很有效。盟军共有四万架飞机被击落或无法修复。死亡的飞行员美军有79265人,英军有79281人,平均年龄20岁。

盟军认识到德国防控系统非常先进、完整和强大。他们必须研究这个系统。一九四二年到四三年期间,美国在哈佛大学建立了高度机密的哈佛无线电研究实验室(Harvard Radio Research Lab,RRL),实验室集中了800名各路精英,研究通信情报和电子作战。实验室主任是特曼。他们研制出一系列的电子产品,击破了德国的空防系统。为了让德军的雷达失灵,盟军把大量特殊宽度的铝条撒到空中使雷达失效。这一招瘫痪了德军的防空系统。一九四三年七月,联军空袭汉堡,彻底毁灭了汉堡。盟军二战中使用的铝箔是美国铝箔产量的四分之三。最后盟军赢得了对德空战的全面胜利。

二战永久性地改变了军事机构和学校的关系。此前,军事机构自己建立实验室,自己组织人员搞科研。就象海军搞飞艇时那样,虽然海军把飞艇基地选在了硅谷,但它对硅谷没什么影响。二战期间的情况就不同了。二战期间成立的美国政府的科研与发展办公室(Office of Scientific and Development,OSRD)主任是特曼的老师布什,认识到可以让大学参与军事科研。于是大学直接从军方获得科研基金。OSRD一共把4亿5千万美元投入到武器研发,麻州理工拿了1亿1千5百万美元,加州理工拿了8千3百万美元,哈佛和哥伦比亚大学拿了3千万美元,斯坦福只得到了5万美元。当OSRD给特曼打电话时,特曼觉得,他们根本看不上斯坦福大学,他们没有把斯坦福大学当作是科研性质的大学。特曼只得离开斯坦福到波斯顿(Boston)去领导这个哈佛无线电研究实验室。

战后,特曼回到斯坦福。他决心让政府改变这个偏见,他要把斯坦福建成一个全美国最好的微波和电子研究中心。特曼把哈佛无线电研究实验室的十一位同事全部聘到了斯坦福,建立了斯坦福电子研究室(Electronic Research Lab,ERL)。一开始,他们只能做基础研究。一九四六年,美国海军研究办公室(Office of Naval Research)给了他们第一份合同。一九五零年,特曼已把斯坦福的工学院变成了西海岸的麻州理工。

一九四九年,苏联爆炸了他们的第一颗原子弹。一九五零年初,韩战爆发。美国政府认识到,对抗还在以冷战的形式继续。这给斯坦福提供了新机遇,而特曼早就做好了准备。军方要求特曼建立一个应用电子实验室(Applied Electronics Lab,AEL)以从事机密军事研究。这使斯坦福的电子工程系增加了一倍。斯坦福第一次成为军事工业和政府研究的合作夥伴。

美国政府深知,尽管和苏联处在冷战之中,但冷战随时会成为热战,美国政府知道苏联时刻都想把美国从地球上抹去。但美国不会坐以待毙。由于二战中曾被政府完全忽略过,特曼决心把斯坦福的资源集中起来,帮助政府了解苏联在干些什么。特曼在哈佛学到的技术,通信情报和电子作战,变得至关重要。但这次,斯坦福已经成了国家安全部(NSA)、中央情报局(CIA)、海军(Navy)和空军(Air Force)的科研中心。以电子战为形式的冷战就这样开始了。

苏联全面继承了德国的防空体系,在此基础上还增加了地对空导弹,战斗机上装了雷达,还有中程弹道导弹,洲际导弹,潜水艇水下发射导弹,等等。斯坦福帮助军方寻找苏联雷达的位置,同时研究如何躲避苏联雷达,以便在对苏战争中,使美国携带核武器的轰炸机B-52能安全飞到苏联境内。冷战期间,苏联打下了23架美国间谍飞机,造成了200名机上人员的死亡。美国只得寻找其它侦察方法。一九五六年,斯坦福电子实验室把高空照相侦察机U-2改造成一个电子信号平台,该平台由一家硅谷公司建造。其它硅谷公司也参与了研发和建造。斯坦福原有的两个电子实验室:一个是搞基础研究的ERL,另一个搞机密项目研究的AEL。一九五五年,两个实验室合并为一。特曼说,我有了足够的政治保护伞去这样做(I have enough political cover to do this)。这时,斯坦福才真正成为冷战期间国家安全部、中央情报局、海军和空军的科研中心。

特曼做的这一切成了硅谷的转折点。特曼相信,他在为美国而战,他必须想尽一切办法,使美国成为一个创新式的战争机器。为此,他在一九五零年中期的斯坦福大学中采取了一系列新规则:鼓励研究生毕业后去创业而不是去读博士;鼓励教授到企业中参与咨询;他本人和其他教授也成为投资理事会的成员;他把技术和知识产权转让变得极为容易,从三年变成了三分钟,谁对斯坦福的科研成果有兴趣,签一个合同就可以拿去;他使实际工作经历成为对学术生涯有利的东西。当时,没有一个学校这么做。特曼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思想,他不想成为一个军方的制造机器,他只做科研,让他人去建公司,让军方给他们钱去创业,他只提供咨询。这样,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头脑的出头脑,硅谷繁荣了起来,那是一九五零年代。

这一时期的硅谷,是微波谷(Microwave Valley),代表产品为超短波电子管,返波管,和行波管等。代表性的公司:Elitel-McCullough,Varian Associates,Microwave Electronics。这些电子公司为军方生产,先是零件,后来是系统。

不久,微波谷就不仅仅为军方提供零散的微波元件,而是整体微波系统了。斯坦福毕业生功不可没。除了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位于山景城半军半民的电子国防实验室(Sylvania Electronics Defensen Lab,EDL)对此贡献也很大。该机构雇佣了特曼在内的斯坦福教授搞科研,有一千三百多雇员,一千八百万美元的合同。主任威廉・佩雷(William Perry),曾任克林顿总统的国防部长,斯坦福毕业生。一九六四年,他和六位副手离开了EDL在硅谷建立了电磁系统实验室(Electromagnetic System Lab,ESL)。面对西海岸蓬勃发展的微波事业,东部企业坐不住了。通用电器微波实验室,于一九五四年搬到了硅谷的斯坦福工业园,希望利用斯坦福的影响来争取在电子国防上的份量。通用电器也象Sylvania一样雇佣斯坦福毕业生和科研人员,还与多位斯坦福教授签订了咨询合同。当时通用电器最好的40位科学家和工程师中16人来自斯坦福。

1951年,特曼与校长斯特林(Wallace Sterling)商定,用斯坦福的土地,建立一个高技术工业区。在他的推动下,斯坦福把靠近帕洛・阿托的部分校园地皮约580英亩,划出来成立了斯坦福工业园区,兴建研究所、实验室、办公写字楼等。世界上第一个高校工业区诞生了。斯坦福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学校赚钱。后来,工业区改名为研究区,成为把技术从大学转让给公司的一种手段。功夫不负有心人,1955年,7家公司在区内设厂,1960年增加到32家,1970年达到70家。1980年,研究区的655英亩土地全部租完,共有90家公司,25万名员工。这些公司都是电子工业中的高技术公司,这是特曼私人关系最多也最熟悉的领域,也是他认为最具潜力的领域。特曼为科研和生产穿针引线,造就了硅谷。也使斯坦福研究区成为美国和全球纷起效尤的高技术产业区。

以斯坦福研究区为中心,1980年代的硅谷云集了3000多家电子、电脑企业;90年代后期,这类公司超过了7000家。记者写到:“硅谷人远远不止是把沙子变成黄金,他们把沙子变成了智能”。

斯坦福工业园区奠定了硅谷电子业的基础。它带来的收入为斯坦福提供了巨大的财力。预付租金超过了1800万,相当于当年斯坦福向大学捐赠的数目。1981年,土地租金年收入为600万美元。收入的使用不受任何限制,特曼用它重金聘请名家大师充实教师队伍,实施人材尖子战略。特曼认为:“大学的学术声望,要看它是否有一批学术水平很高但人数不多的学术尖子,而不是因为它的学术水平普遍较高,但没有拔尖人才”。这种尖子 “是一小撮各自在某狭小领域十分精通的人材,他们的学术水平之高举世公认,并且他们研究的是一些重要的学科领域”。

硅谷的迅速崛起,为斯坦福带来的直接回报是金钱,但还有一种无形的回报更为重要:那就是源源不断的智力资源和生气勃勃的发展活力。凭借硅谷的技术开发优势,斯坦福还有一笔收入不菲的专利转让费。从1954年到1967年,斯坦福的专利转让费在45000美元左右。然而,从1970年斯坦福的技术授权办公室创办到1998年,斯坦福的专利转让收入达三亿美元。由斯坦福分娩产出的公司每年的收入达到一千亿美元。1991年,斯坦福百年校庆的募捐达126亿美元的天文数字,这是高等教育史上的新记录,哈佛也望尘莫及。

特曼对惠普公司的扶植,是技术从大学转让给公司的最成功个例。1924年,特曼成为斯坦福电机系教授之后。有一件事让他很愤慨,那就是自己最优秀的学生,毕业后纷纷到东岸的公司去工作。加州这个人人向往的阳光之州,竟然没有公司能留住斯坦福的优秀毕业生,对特曼来说这实在是一件让人遗憾的事。于是,特曼尽全力去培养一些被他称为 “电子业种子团队” 的年轻人。特曼称这些年轻人 “对真空管的兴趣和对女孩的兴趣一样高。” 这些人中最有名的就是惠普公司(Hewlett Packard,HP)的创始人比尔・惠烈和大卫・普克。

3g

斯坦福大学与企业的联合

1933年春天,特曼的课上来了一位身高近两米的学生普克。他不是电子天才,但非常热衷于无线电。普克是斯坦福橄榄球球校队队员和学生兄弟会会员,一位非常有人缘的学生。普克也是斯坦福业余广播站的成员,他和特曼都是 “火腿”(HAM)族 —— 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在特曼课上,普克和惠烈成了好友。两人的共同点很少,但在两件事上,两人很相似:一是热爱无线电电子学,二是两人在孩提时代就很喜欢冒险犯难。

尽管两人在特曼的鼓励下,认真考虑过将来投身于与无线电电子业相关的产业。但是,普克还是接受了纽约的通用电气公司的工作,而惠烈来到了麻省理工读硕士。惠烈于一九三六年回到了加州,但他还会坐火车去波士顿找普克。惠烈回加州后,特曼帮他在当地一家公司里找了份工作。一九三七年,普克回加州和老友相会,两人召开了 “惠普公司的第一次正式会议”,讨论了高频收音机、医疗仪器、和电视机方面的事。次年夏天,特曼为普克争取到了一份研究生奖学金。普克立马带着新婚妻子和他的西尔斯(Sears)牌二手电钻回到了加州,电钻成了惠普公司最早的生产设备。

1939年元旦,普克和惠烈正式成立公司。他们扔铜板决定谁的姓在公司名字的前面。为了解决资金困难,特曼从当时主要的军工承包商Sperry Gyroscope公司处为他们借到了1000美元的贷款,其中500美元购置设备,另外500美元作为已婚的普克的工资,普克放弃了通用电气的工作,为了创业只拿原来的一半工资。HP以538美元的资产注册成立,公司就设在普克夫妇租来的房子的车库中。

公司成立后,并没有营运计划。当时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他们的生意都很小。惠烈想出了一个主意,把他们在斯坦福做研究生时设计的音频震荡器当作主要产品行销全国。这个产品既没有爱迪生的电唱机那么惊人,也没有莫尔斯的发报机那么实用,但它却是电子世界中第一个能显示声音频率的仪器。两人掩人耳目地把型号定为 “Model 200A”,这样人们就会认为惠普是行内老手。特曼为惠普推荐了几十个客户。最初有人想用它做打击乐器的调音器,但未成功。

1938年11月,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出现了。惠烈带着他的音频振荡器去波特兰市参加无线电工程师学会年会。会议期间,不少公司对这款震荡器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于是,他们开始量产,并把说明书送到了客户手上。

由于价格低廉,200A吸引了一些用户的注意。不久,迪士尼工作室的总录音师霍金斯找上门来了。霍金斯正在为迪士尼的第三部动画片《幻想曲》做准备,他希望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电影音响效果的突破。详细了解200A的技术指标后,霍金斯提出了改良意见。改过的产品为200B。惠普以71.5美元的价格卖给迪士尼8台改进过的音频震荡器,迪士尼把8台设备用在模拟昆虫的叫声,十分成功。

这台音频震荡器是惠普的第一项真正意义上的电子产品。直到1985年,惠普还有后续产品问世。

HP最初在爱迪生大街(Edison Main Street)367号的那间车库,在1989年被加州政府定为历史文物,命名为 “硅谷诞生地”。特曼这样评价两位高徒:“他们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迅速掌握必需的东西,达到高超水平。办公司时,他们无须指点,边干边学,很快掌握了他们需要的东西。他们学习的速度比问题冒出来的速度快”。惠普迅速崛起。1980年,惠烈拥有惠普9.1%的股票,价值1045亿美元,普克有18.5%,价值2115亿美元。两人是美国最成功的企业家。他们从未忘记自己的恩师。1977年,两人向斯坦福大学捐赠了930万美元,建造了现代化的弗德里克・特曼工程学中心。

特曼从一开始就知道用自己的钱来投资自己学生的公司。他在惠普做了40年的董事。他常对人说,他是这样辨别惠普的营运状况的:“汽车停在车库里,他们就没有订单;车停在路边,他们就有生意。” 惠普后来推出了一系列的音频测试设备。1939年底,惠普的营业收入超过5千美元,赚了1563美元,营业额不高,但利润达30%。员工增加了50%—— 达到了3个人。此后,惠普每年都赚钱,从未亏损。二战后,惠普的员工有上百人,营业额近百万美元。1957年,惠普上市,两位创办人很快跻身于美国前百名富翁的行列。普克一度成为全美最富有的三人之一。直到1990年代,惠普仍是美国电子行业的领导者。除了业绩惊人的报表外,他们的经营理念,也成了一种新模式,“惠普之道”(HP way)。

1948年,贝尔试验室的肖克利、巴丁(John Bardeen)、和布里顿(Walter Houser Brattin)发明了点接触晶体管。1949年,肖克利提出了性能更好的结型晶体管的设想,通过控制基极电流,实现放大作用。1950年,结型晶体管研制成功。1955年,高纯硅的工业提炼技术已成熟。肖克利、巴丁、布里顿因此分享了1956年诺贝尔物理奖。尽管肖克利本人的名字没有在晶体三极管的专利上,但他是当年贝尔实验室晶体三极管研究小组的负责人,而且晶体三极管的基本理论也都是他给出的。后来,贝尔实验室在回顾它在二十世纪的发明时,把晶体三极管和计算机操作系统UNIX列为两项最伟大的发明。肖克利不满足于这些,他要进入工业界,用他的晶体管创造一个新工业,并以此致富。肖克利想到了加州老家,和那里在斯坦福的特曼的影响下正发生的令人惊喜的变化。肖克利给特曼打了个电话,特曼说,来北加州吧。

4a

肖克利、巴丁、布里顿

特曼一直关注着肖克利和贝尔实验室的情况,接到肖克利的电话后,他在第一时间里给肖克利去了信,告诉他帕洛・阿托的种种好处。特曼还说,斯坦福已将晶体管工艺和理论纳入教材,那些电子专业的学生,是他新公司员工来源。特曼还与当地商会联系,将合适的厂址及老练的地产经纪人名单给了肖克利。特曼说:“在这里建厂,你将看到大学与企业的共同发展是件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 特曼的热诚以及他的影响力,打动了肖克利及他的合伙人贝克曼(Arnold Beckman)。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Shockley Lab)后来建在了圣克拉拉,离斯坦福只有5英里。正是由于肖克利的到来,硅才进入了硅谷。但肖克利是一位糟糕的管理者,没多久他的公司 —— 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就关门了。

肖克利的公司关门后,特曼把肖克利请到了斯坦福的电机系。有着诺贝尔奖桂冠的肖克利来到斯坦福后,为斯坦福的电机系带来了更大的声望。这时,特曼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想法基本上得到了实现。此后,晶体管和集成电路在硅谷扎下了根。

当时,大多数大学不认同教授经商,认为商业活动有悖于学术精神。但特曼不这么想,他认为赚钱是好事,他鼓励教授和学生在硅谷创办公司,不仅要在斯坦福进行学术研究,更要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商业产品,推动整个地区发展。特曼或许是第一位在商业公司担任董事的大学教授;他在硅谷最早上市的三家科技公司担任董事。在他的带头下,斯坦福的教授纷纷在外创业或兼职,学院还为学生创业提供了各种便利条件;雅虎就诞生于斯坦福的实验室。

没有特曼和斯坦福大学就没有硅谷。

4b

硅谷地图

过去的50年中,硅谷由斯坦福教师、学生和毕业生创办的公司达1200多家,目前50%以上的硅谷产品来自斯坦福校友的公司。算上惠普的收入,1988年到1996年由斯坦福人的企业创造的收入占硅谷总收入的60%。不算惠普,该比例为50%。这说明了硅谷的崛起主要得益于斯坦福大学。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也是当地一间知名学府,但伯克利和斯坦福的文化截然不同。冷战期间,伯克利大学负责研究的是核武器,极度的保密性让伯克利的科研人员很少能够外出创业,将学术成果用于商业开发。

美国西海岸的西部文化也是硅谷成功的原因。西海岸的加州远离传统的东海岸文化圈。很多人尤其是美国中西部地区的人,远离自己的父母家人,来此创业。西海岸的加州除了阳光灿烂、四季如春的气候之外,还有着美国早期的西部精神。那是一种不畏艰难的创业精神。当代的西部人,不再是地理上的边疆开拓者。他们有他们的新边疆,那就是 —— 新工业。这些来到硅谷淘金的人,没有家庭因素的干扰,也不用担心因创业失败而蒙羞,他们具有一往直前的冒险精神。同时,硅谷比任何地方都宽容失败,人们把创业失败者称之为 “有经验的人”(Experienced),投资者会更青睐他们。因为他们已付出过学费,会走更少的弯路。这一切构成了硅谷、和硅谷文化。而特曼则是这一切的缔造者,因此被称为硅谷之父。

1982年12月19日,特曼教授在硅谷与世长辞。学术、工业界人士及特曼的昔日门生,齐聚斯坦福校园举行追悼会,场面备极哀荣。惠普公司总裁普克在悼词中说:“特曼教授是工程师中的工程师,他真正理解技术的美,他不尚空谈,喜欢实干。硅谷因他的学生而繁荣兴盛,这绝非偶然!”

硅谷的成功归功于硅谷的创业文化。在硅谷,创业冒险是一种风气。在硅谷,新想法、新产品、新工艺、新市场,从无到有,弃旧从新。硅谷人不满足四平八稳,勇于探索冒险。这使硅谷有了自己的创业文化和精神。硅谷还有一个重要理念 —— 接受失败。硅谷创业的失败率很高(60%-70%),能存活十年以上的公司只有10%。失败是硅谷经济运行的一部分,它淘汰了创业公司产品开发初期的不切实际想法,也锤炼了那些从失败中站起来的创业者。

硅谷的成功还要归功于完善的金融资本服务。硅谷有着丰富发达的风险资本和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风险资本是创业公司的扶持者,它不仅在高科技企业创业时提供资金,还为创业公司提供信息咨询、管理咨询、战略决策等多方面的服务。

在硅谷的成功中,政府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硅谷,政府对企业发展的态度极为宽松,政府还为大学提供大量的研究基金。政府制定了强硬的反垄断政策,允许企业进行权益融资,但对以股票市场进行融资的企业有严格规定。政府在土地使用、税收等领域对高科技公司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吸引企业家来硅谷创业发展。回望硅谷,我们会发现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特曼,正因为这样,特曼才是名副其实的硅谷之父

image

一代互联网一代人,一场红尘转载一场事,风云际会凭良策,又是倚天屠龙记#

Loading...
Ownership of this post data is guaranteed by blockchain and smart contracts to the creator al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