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認識比特幣與區塊鏈
1.1 區塊鏈≠比特幣
首先釐清一個概念:區塊鏈≠比特幣(及其他數字貨幣)。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區塊鏈是比特幣的底層技術,支撐起了比特幣的運行,比特幣則是區塊鏈技術的第一項應用。
區塊鏈就像水,水能載舟亦能煮粥,比特幣就是舟 / 粥。除了數字貨幣外,區塊鏈還有很多應用場景。
1.2 什麼是比特幣(系統)
簡單來說,比特幣是一套獨立於現實世界的、去中心化的金融系統,包含區塊鏈底層技術(共識層)以及比特幣貨幣本身(激勵層)。換句話說,比特幣金融系統本身是一條區塊鏈,在這個鏈上有比特幣這個貨幣。
為了防止混淆,下文中以「比特幣」指比特幣系統,以「BTC」指比特幣貨幣。
1.3 什麼是區塊鏈
區塊鏈是在技術層面解決「信任」問題的工具,本質是去中心化(或弱中心化)的分佈式賬本。
區塊鏈技術的核心就是「去中心化」,理解了這個就入門了一大半。
我們目前所使用的金融服務都是「中心化」的,比如存款和轉帳有銀行這個中心,你家有你老婆這個中心,錢都由中心保管和記賬。當你想花 20 塊買個知乎會員的時候,銀行或你老婆要先核對一下你有沒有 20 塊,有的話就從你的帳戶上減掉 20 塊,知乎的帳戶上加 20 塊。
也就是說,你和你的錢之間存在一個第三方,你本質上並沒有拿著你的錢,你帳戶上的餘額只是銀行給你顯示的數字而已。
這樣的隱患在於,你必須信任中心。假如銀行凍結了你的錢,或者你老婆不讓你花錢,那你就暫時買不了會員;更壞一點的情況,銀行倒閉了或者你老婆跑路了,你的資產歸零,那你就徹底買不了會員了。
也許你會有一個疑問,你直接拿著現金,不存進銀行,也不交給你老婆,不就安全了嗎?
其實也不是,我們所持有的貨幣都是法幣,不論是你銀行的餘額還是手裡的現鈔,都是由中心化的政府機構所發行的,它的價值來源於政府信用背書,政府和大部分民眾承認的時候法幣就是錢,不承認的時候就啥也不是。另外,政府所實施的貨幣政策也會影響法幣的真實價值。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現在疫情泛濫,各國政府紛紛量化寬鬆,也就是加印貨幣,這就會使你的錢變得不值錢,原來 20 塊的會員可能要漲到 50 塊;更壞一點的情況,假如政府信用破產,那你持有的法幣就是一堆無意義的數字或者一堆廢紙,參照委內瑞拉或者津巴布韋。
去中心化的理念完全與之相反,即沒有中心、沒有銀行、沒有老婆。
在比特幣系統裡,你所有的錢都存在區塊鏈上,這些錢就是 BTC,這些幣不由任何機構保管,只由你自己持有,你和你的錢之間是一對一的關係,沒有第三者插足。如果想要轉出錢,則需要通過你的「私鑰」來授權,私鑰可以理解為密碼,這個密碼是直接和錢本身掛鉤的,而不是和你的銀行帳號掛鉤,也就意味著私鑰丟失之後,沒有銀行幫你找回密碼,你的錢會永久消失。
那麼區塊鏈是怎麼保證安全的呢?
法幣至少有銀行幫你保管,區塊鏈上的錢沒人保管,豈不是亂了套?
我們還是從實際的應用場景來看,其實錢的核心用途就一點 —— 轉帳,不論你是購物、借貸、還款還是大保健,只要是資金的流通,都可以歸為轉帳。只要解決了轉帳的安全問題,基本上就解決了錢的安全問題。
區塊鏈的解決方式非常簡單粗暴,既然一個中心機構幫你記賬存在安全隱患,那就給你多個中心,當有無限個「中心」的時候,就相當於沒有了中心,也就是「去中心化」。
區塊鏈的原理就是,所有在這個鏈上的用戶都是「中心」,被稱為節點,每個節點都有一份包含所有人來往交易的賬本。在轉帳產生時,這些節點都會參與記賬,系統會通過算法挑選出一個記得又快又好的節點獲得記賬權,該節點會將一段時間內所有的轉帳記錄打包起來,形成一個「區塊」,並廣播給所有節點,其他節點驗證後進行同步,以保證賬本一致。
比特幣一個區塊的產生時間大概是 10 分鐘,也就是每 10 分鐘會選出一個節點來記前 10 分鐘內發生的轉帳,一個區塊相當於整個比特幣賬本的一頁,所有的區塊連接在一起,形成了「區塊鏈」。
區塊鏈的特點之一就是只能向前走,不能往回滾。只要是寫入到區塊鏈裡的內容就不可篡改,也就是說你持有的 BTC 可以在區塊鏈上查詢來源,一直往前追溯,直至查到最開始的地方,也就是 BTC 產生的地方,這就使每個人持有的 BTC 都是真實可信的、沒有造假的。當然也意味著你轉 BTC 時轉錯了人就找不回來了,除非那個人願意轉回給你。
那麼如果有節點記假賬不就完蛋了?畢竟一筆假賬可能就會使整個可追溯的鏈條出現問題。這就要引入一個重要的概念:「最長鏈原則」。
在區塊鏈的運行過程中,如果有惡意節點被選為記賬節點,而且記了假賬,和其他人的賬本不一致,就會在主鏈上進行分叉,延伸出一對一錯兩條鏈,遇到這種情況就會遵循最長鏈原則,哪條鏈能獲得大部分節點的認可並延續下去,就視為正確的鏈,另一條鏈直接廢棄。只要大多數節點是誠實的,就不會出現問題。
1.4 比特幣挖礦機制
在比特幣這條區塊鏈(系統)中,大家流通的都是 BTC,那麼 BTC 從哪裡來呢?
答案是挖礦。比特幣系統中的 BTC 總量是 2100 萬個,全憑節點們挖礦產出。
按照前文所述區塊鏈的運行方式,比特幣需要無數節點參與記賬才能保證整個系統的去中心化和安全性。大家肯定不會無償的記賬,所以這就要靠記賬送 BTC 的獎勵,但是這個獎勵每個區塊只有一份,大家為了拿到獎勵只能去參與競爭,這個競爭的過程就是「挖礦」,所以挖礦的本質就是「爭奪記賬權」,節點也因此被稱為「礦工」。
挖礦獎勵分為兩部分,一是區塊獎勵,這也是 BTC 產出的唯一方式,初始值是每個區塊 50 BTC,每四年減半一次,今年五月剛進行了第三次減半,現在是 6.25 BTC;二是礦工費,這個後面講。等到 2100 萬個 BTC 的區塊獎勵挖完之後,節點(礦工)們的獎勵就只剩下礦工費了。
簡單來說,區塊獎勵是比特幣系統中流通貨幣 BTC 的產出來源,也是面向礦工的激勵機制,大量礦工為了獎勵去競爭挖礦,保障了系統的安全性。
長遠來看,比特幣價格越高→挖礦獎勵價值越高→礦工越積極→挖礦競爭越大→系統越安全穩定→社會認可度越高→比特幣價格越高→挖礦獎勵價值越高→礦工越積極・・・・・・
前文提過,記賬記得又快又好的節點擁有記賬權,也就是能挖到礦,那麼怎麼定義這個「又快又好」呢?這就要引出比特幣的挖礦機制了。
比特幣在每產生一個新區塊前都會讓礦工去計算一串隨機數(可以理解為數學題),理論上用來計算隨機數的計算機硬體(或專業礦機)的性能(算力)越強,算的就越快,最先正確算出的礦工就可以記賬並打包這個區塊,並獲得獎勵。
為了讓每個區塊的產生時間(最快計算出數學題的時間)保持在 10 分鐘左右,系統會在每產生 2016 個區塊(約兩週)時,根據全網的算力水平,進行一次挖礦難度(數學題的難度)調整,避免全網算力增加導致解題速度變快。
現在講講礦工費,礦工費可以理解為轉帳手續費,所有人在比特幣系統中轉帳都要支付一定數額的礦工費,每個區塊中的所有交易產生的礦工費,會都給挖出這個區塊的礦工。這種設計不僅給礦工帶來了更多的激勵,也避免了惡意用戶不斷來回刷轉帳拖慢系統交易速度。
礦工在記賬時會優先處理礦工費高的交易,由於比特幣每個區塊的容量有限(1M),所以能夠承載的交易數據也有限,目前比特幣每個區塊能夠承載的交易量大概在 3000 筆左右,假如在當前區塊產生期間有上萬筆交易,那麼部分礦工費較低的交易將會延遲到下一個區塊(甚至更後面的區塊)進行處理,這種情況就是區塊擁堵。在區塊擁堵的情況下,如果想要你的轉帳交易儘快被礦工處理,就只能提高礦工費。
這裡再科普一個「TPS」的概念,TPS 是指每秒處理事務量,或者每秒處理交易量,按照比特幣每個區塊 10 分鐘容納 3000 筆交易來算,TPS 僅為 5。對比一下中心化的金融機構,VISA 的 TPS 大概在 2000 左右,淘寶峰值可達 20 多萬,比特幣這個金融系統瞬間相形見絀,更別提高昂的礦工費了。
所以宣稱 BTC 能成為「世界貨幣」的不是憨憨就是壞,幣萌君認為 BTC 未來也許會成為黃金一樣的保值資產,但現階段實用價值還是很小的。雖然前幾年什麼擴容、閃電網絡之類的解決 TPS 問題的方案不少,但由於會影響到去中心化程度,最近也都沒啥動靜了。這也是現在很多區塊鏈項目最大的问题,保證去中心化和安全的同時無法兼顧性能,被稱作「不可能三角」。
二、區塊鏈的分類方式(公有鏈與私有鏈 / 共識機制)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區塊鏈項目,採用的機制各有不同,主要有兩種較為主流的分類方式。
2.1 共識機制分類法
挖礦的核心是爭奪記賬權(挖礦)並獲得挖礦獎勵,而以什麼樣的規則分配記賬權就是區塊鏈的共識機制。目前主流的三種共識機制為 PoW、PoS、DPoS,除此之外還有 PBFT、Raft 等。
這裡要注意一下的是,當你發現一個不知名項目宣稱其所使用了一個新的共識機制時,一定要慎重考察這玩意是不是一個忽悠你的資金盤,很多資金盤都是瞎扯一個共識機制,PoA-PoZ 用了個遍,其實背地裡搞的是中心化的項目。
①工作量證明機制(PoW)
比特幣、萊特幣等大部分早期區塊鏈都是採用的 PoW,這裡的工作量是指礦機計算隨機數的過程,最快計算出正確隨機數的節點獲得記賬權,創建一個新的區塊,廣播該時間段內所有的交易,其他節點負責驗證和同步。理論上礦機算力越高,獲得記賬權的可能性越大。
PoW 優點在於具備很高的安全性,理論上只有讓掌握 51% 算力的節點聯合修改賬本,才能篡改數據,即「51% 攻擊」。
缺點在於挖礦的過程會造成計算資源和電力資源的浪費,同時由於全部礦工都要參與計算和驗證,效率很低,雖然去中心化程度和安全性上去了,但低得可憐的 TPS 明顯不適合商業使用。
另外,由於出現了「礦池」,讓 PoW 的去中心化屬性也成為了一個偽命題。
礦池的出現源於挖礦難度的增加。按上文所述,PoW 挖到礦的理論概率為「自己的算力 / 全網總算力」,目前全網總算力很高,單一礦工孤身作戰很難挖到礦,所以有些中心化的公司就推出了礦池服務,即把一群礦工的算力聚集在一起,以獲得更高的挖礦概率,挖到礦時大家按照各自算力所占比重瓜分獎勵,礦池服務商抽取一定費用。現在的 PoW 挖礦早就不是大量礦工之間的你爭我搶,而是演變成了幾大礦池商之間的算力博弈。
②權益證明機制(PoS)
PoS 機制無需使用算力挖礦,而是通過類似於民主選舉的方式選出記賬人,每個持幣者都可以參加選舉,也可以給其他人投票。為了防止出現使用大量小號爭奪記賬權的行為,引入了幣齡的概念。
系統會根據用戶所持有幣的數量和時間來計算幣齡,幣齡越高權益越高,獲得記賬權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類似於股票,持有更多股票的元老具備更高的話語權。
PoS 機制減少了能源浪費,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運行效率,但會出現貧富差距的情況,持有幣最多的首富節點的權力會很大,有可能支配記賬權。
③權益代表證明機制(DPoS)
DPoS 相當於 PoS 的變種,持幣者不再人人都參與記賬競爭,而是選出若干代表,並由代表們進行記賬。
以 EOS 為例,持幣者們通過投票選舉出 21 個超級節點,記賬及驗證交易的工作完全由這些節點完成,也就相當於只有 21 個礦工。持幣者可以隨時通過投票更換超級節點。類似於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DPoS 由於參與節點少而可以達到很高的性能,但會犧牲掉部分去中心化和安全性。
2.2 公有鏈 / 私有鏈分類法
公有鏈簡稱公鏈,不依靠中心機構發行,所有人都可以寫入、讀取鏈上數據等,並通過幣的激勵使參與者自發進行維護,達到真正的公開、透明、去中心化。簡單點說,公鏈的使用和維護都是面向所有人的,一般都是要發幣的,不然沒辦法激勵大家參與挖礦,比特幣、以太坊等都是公鏈。
私有鏈也是使用分佈式賬本,但與公鏈不同的是,私有鏈由中心化企業或機構控制並負責維護,各項權限受機構規定,大眾無法寫入數據,讀取數據一般有一定的限制,或直接無權讀取。
現在國內各互聯網大廠佈局的區塊鏈都是私有鏈,比如百度超級鏈、螞蟻鏈、騰訊區塊鏈等。
如果某條私有鏈有多個機構或組織聯合參與,那麼也被稱為聯盟鏈。廣義上來講,私有鏈包含聯盟鏈,如果聯盟鏈中參與的機構比較多,也可以形成弱中心化。
聯盟鏈適合組織機構間的交易和結算,最知名的就是 Facebook 的 Libra 項目。
由於私有鏈和聯盟鏈是由中心化機構控制並維護的,所以可以去除激勵機制,從而實現無幣區塊鏈。同時,私有鏈相比公有鏈,參與記賬的節點較少,理論上可以發揮出更高的性能。
三、智能合約相關知識(以太坊智能合約 / 預言機 / Token 發行)
以太坊的誕生讓區塊鏈技術的帶來了一次巨大的升級,在此之前,區塊鏈項目大多是對比特幣代碼的抄襲和模仿,和比特幣一樣只能實現簡單的支付功能。而以太坊則是對整個區塊鏈世界的一次大升級,尤其是「智能合約」的出現,讓區塊鏈的擴展性和應用範圍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也是引發 2017 年 ICO 熱潮和大牛市的關鍵因素。
3.1 智能合約、預言機
以太坊及之後誕生的公鏈大都具備智能合約功能,比特幣沒有。
簡單來講,智能合約是利用了區塊鏈的不可篡改及可追溯性,讓某個事件在達到某些條件的情況下自動運行。
由於區塊鏈本身是封閉的,和現實世界不能直接通信,所以在智能合約想要獲取區塊鏈之外的信息時,需要借助「預言機」的幫助。預言機可以理解為鏈內和鏈外溝通的橋樑。
舉個例子:中本聰和 V 神兩人打賭,假如當天中午 12 點 BTC 價格超過 10000 美元,V 神就要付給中本聰 10 個以太坊。為了防止賴帳,智能合約在 V 神的帳戶中鎖定 10 個以太坊,到達指定時間,預言機會通過查詢交易所的價格信息(鏈外信息),來驗證是否達成條件。假如 BTC 價格的確在 10000 美元以上,V 神鎖定的 10 個以太坊就會自動轉入中本聰的帳戶。
借助智能合約,可以在去中心化的前提下,實現很多的現有中心化產品的功能,由此便衍生出了各種 DAPP(去中心化應用),最多的就菠菜類 DAPP,畢竟用數字貨幣進行菠菜法律風險小,區塊鏈和智能合約的特性可以帶來完全的公平,這對於菠菜玩家來說極具吸引力。不過還是建議大家玩,畢竟很多菠菜 DAPP 都是打著去中心化的幌子,實際上還是中心化的。
今年大火的 DeFi(去中心化金融)也可以視為 DAPP 的一個方向。對 DeFi、DEX(去中心化交易所)等內容感興趣的可以查看幣萌君的前一篇文章。
3.2 智能合約發幣、ERC20 Token
智能合約目前應用最廣泛的功能,就是發幣。
在智能合約出現以前,想要發行一個數字貨幣還有一丟丟的技術門檻,最常見的操作就是複製比特幣的代碼,修改一下總量、區塊獎勵等少部分參數,改個名字包裝一下,直接發行開始挖礦。這樣做的缺點是需要極高的宣傳營銷能力,畢竟是要維護一條完整的區塊鏈,如果沒有礦工願意挖礦,就很容易遭受 51% 攻擊。
智能合約出現以後,發幣就完全成為了傻瓜式操作,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基於以太坊 ERC20 標準發行的幣(除此之外還有 ERC721、ERC875 等標準,本文不作詳述),成本可以忽略不計,這些幣稱為 Token,中文譯名為通證或代幣。
這些 Token 沒有自己獨有的區塊鏈,而是共同擁有一個叫做以太坊的爹。依託以太坊區塊鏈的安全性,發幣的項目方不用擔心區塊鏈的安全性,也不用擔心用戶的學習成本,用戶只要擁有一個以太坊錢包地址就能存儲所有的 Token 兒子們。
簡單類比一下,發行一條區塊鏈相當於自己搭建一個獨立的電商平台,從技術到運維都要自己負責,用戶也要自己去拉,獲客成本很高,而且一不小心整個平台都有可能垮掉;在以太坊上發行 Token 相當於在淘寶上開個店,基礎設施不用自己費心,用戶只要有淘寶帳號就能去你的店裡購物,成本低而且背靠大樹。基於這些優點,所以目前市面上絕大部分空氣幣都是 ERC20 Token。
3.3 開發公鏈、主網上線
如果發行一個幣只是為了視為某種權益或價值的體現,那麼使用智能合約簡單發行一個 Token 足矣,這樣既能保證這些幣永久存在且不可篡改,也能秉承去中心化的原則公開透明地展示數據。比如目前很多交易所的平台幣都是以太坊鏈上的 ERC20 通證。
假如有超出智能合約功能的需求,比如想要超越以太坊,那就只能獨立開發一條公鏈了。
開發公鏈一般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周期,很多公鏈在開發之初先在其他公鏈下發行一個 Token 用來募集資金或進行期貨交易,等到開發完成後(主網上線)再將 Token 映射遷移到自己的鏈上。
以 EOS 為例,早期 EOS 公鏈開發完成前,EOS 幣是以以太坊 ERC20 通證的形式存在的,用戶在交易所交易的都是 ERC20,主網上線後用戶可以將手中的 ERC20 映射兌換為 EOS 主網幣,此時才算是真正持有了 EOS,在此之前持有的只是個官方認可的代表 EOS 的符號而已。
3.4 募資手段(ICO、IEO)
開發公鏈需要資金,如果背後沒有金主爸爸的支持,那就只能以通過向公眾或機構募資來獲取投資。如果採用傳統眾籌的方式直接籌集法幣,會有非法集資的政策風險。所以在幣圈普遍使用 ICO 的方式募集資金。
ICO 借用了股票市場 IPO(首次公開募股)的概念,中文含義為「首次代幣發行」。對比傳統企業,ICO 的本質是初創企業直接募資上市。項目方一般會利用白皮書來介紹項目概念和路線圖,還會喊一些大佬來站台背書,投資者們如果看好,就可以使用主流數字貨幣(一般為比特幣或以太坊)進行投資,項目方發幣給投資者。如果後續這些幣可以登錄交易所,投資者就可以進行交易買賣,如果未能登錄交易所且項目失敗,投資者手中的幣將原地歸零。
2017 年 ICO 掀起熱潮,數字貨幣市場中空氣幣群魔亂舞,在財富效應的帶動下市場 FOMO 情緒熱烈,很多現在的幣圈老韭菜都是在那個時候進場的。當年 9 月 4 日,我國發布 ICO 禁令,才算是讓這場泡沫慢慢停了下來。
IEO 相當於 ICO 的變種,可以理解為「首次交易發行」。與 ICO 最大的不同就是募資行為在交易所進行,增加了交易所的背書,能夠保證在募資完成後可以快速在交易所交易,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投資者的安全。各個交易所售賣自家平台幣也可以視作 IEO 行為。
2019 年 IEO 特別火,當年幣安的 Launchpad、火幣的 Prime 都屬於 IEO 或類 IEO,場場爆滿,要抽簽或者搖號才能有機會參與 IEO。
ICO 和 IEO 本質上都是成功的募資手段,但由於幣圈垃圾項目泛濫,所以絕大多數募資都是用來收割,不建議新手參與。
四、數字貨幣錢包和 DAPP
4.1 去中心化數字貨幣錢包
數字貨幣錢包是存儲數字貨幣的載具,基礎功能包含生成(創建)錢包地址和私鑰、收款、轉帳等。數字貨幣錢包只是一個工具,錢包內的一切信息都是存儲在區塊鏈上的,我們在 A 錢包軟體中生成的以太坊錢包地址,在 B 錢包軟體內也一樣可以使用。
簡單類比一下,你在以太坊上生成的錢包地址相當於你在招商銀行開通的銀行卡帳號,在支付寶或者微信上綁定這個招商銀行卡帳號,都可以進行轉帳,這個帳號與支付寶或微信無關,它的信息都存儲在招商銀行的系統中。同理,你的以太坊錢包地址以及資產和你使用的錢包軟體無關,而是直接連接至以太坊區塊鏈。
4.2 錢包地址、私鑰、助記詞、Keystore
在生成錢包時,會出現錢包地址和私鑰,錢包地址相當於銀行卡帳號。
私鑰是一串固定長度的、16 進制的、隨機生成的字符,與錢包地址對應。擁有私鑰就能動用錢包裡的所有資產,也能夠在其他錢包軟體裡恢復錢包(可以理解為登錄錢包帳號)。由於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特性,私鑰丟失後無法找回。
助記詞是由私鑰生成的,一般為 12 位的英文單詞,更易讀,和私鑰的用法一致。
Keystore 是將私鑰通過密碼再次加密後得出的文件,使用時需要同時提供 Keystore 文件和密碼才能恢復錢包。
4.3 錢包的分類
廣義上來講,數字貨幣錢包分為中心化錢包和去中心化錢包,比如幣安、火幣等中心化交易所中的資產帳戶就可以理解為中心化錢包,中心化錢包的特點是用戶不掌握錢包私鑰,而是由平台管理,平台上顯示的錢包資產只是一串數字,就像你把錢存到證券交易所一樣。
狹義上來講,數字貨幣錢包不包含中心化機構提供的資產帳戶,只包含完全基於區塊鏈的去中心化錢包。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以「發行機構」分類,可以分為官方錢包和第三方錢包。
前者是項目官方推出的,後者是第三方公司推出的,只要兩者都是開源的,那都問題不大。
以「錢包體積」分類,可以分為重錢包(全節點錢包)和輕錢包。
前者保存且同步著整個區塊鏈網絡的所有信息,相當於整個賬本,占用很大的硬碟空間,礦工挖礦時需要使用重錢包來同步數據。後者僅保存和同步與自己相關的數據,目前大部分第三方錢包以及移動端錢包都是輕錢包。
以「聯網狀態」分類,可以分為熱錢包和冷錢包。
熱錢包即處於聯網狀態的錢包,比如平時在聯網手機、電腦上使用的錢包都算為熱錢包,熱錢包使用方便,但也有被盜的風險。
冷錢包是指完全不接觸網絡的錢包,更具安全性。最簡單的製作方式就是使用一台未聯網的手機生成錢包地址和私鑰,後續需要轉帳時也不能聯網,而是使用離線簽名的方式進行操作。
目前市面上售賣的硬體錢包均為冷錢包,相比自行製作冷錢包,硬體錢包操作更為簡便。
目前大多數交易所為了安全考慮,選擇使用冷熱分離的方式存儲用戶資產,將大部分資產放入冷錢包。
五、跨鏈
跨鏈是指實現多條區塊鏈之間的信息交互或價值轉移,跨鏈的實現方式比較複雜,當前主流的做法是通過側鏈中繼的方式進行雙向錨定,從而實現價值轉移,Cosmos 和 Polkadot 都是使用的這種方式。
由於跨鏈的相關內容篇幅過長,本文不作詳述,感興趣的可以查看之前的文章:
萌新專屬解讀:輕鬆讀懂區塊鏈跨鏈應用場景與技術實現
六、模式幣與資金盤
由於現在市面上的數字貨幣基本都是空氣幣,沒有落地應用無法支撐市值,所以部分項目方使用模式來吸引資金入場,從而抬高幣價、收割韭菜。很多剛入門的韭菜都會被高收益和鋪天蓋地的劣質宣發所吸引,投錢入場,以為趕上了區塊鏈革命,最後往往血本無歸。
模式幣只是個好聽的稱呼,本質上就是「資金盤」,一般套路是新用戶為老用戶的收益買單,輔以拉人頭模式,當新用戶的增量資金無法支撐老用戶的收益時,宣告崩盤。沒錯,這玩意本質上就是傳銷,由於使用了數字貨幣,所以崩盤後追查起來特別困難。
即使你沒有接觸過幣圈,可能也聽說過火牛、PlusToken、趣步、秘樂短視頻等大名鼎鼎的資金盤項目,遇到推薦這類項目的,建議直接打。如果你的家人被洗腦信仰上了這些項目,那我只能祝你好运。
以後如果有機會,幣萌君會講一些好玩的資金盤套路,設計資金盤的這群人真的是鬼才,幣圈的魔幻屬性一大半都要歸功於他們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