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演雙視角中美可行性政策工具。輿論導向引導大眾。在別人恐慌性和不確定性中巴菲特:“在別人貪婪的時候恐懼,在別人恐懼的時候貪婪。”
價格 = 價值 × 情緒。#
需要想明白的第一個問題是,你是來準備賺 “公司(經濟)增長的錢” 還是 “短期波動的錢”。
後者是個零和甚至負和遊戲。你賺的情緒波動的錢是另一個人虧掉的(當然,每個人都會認為自己是賺錢的那個人)。而由於佣金、手續費、印花稅等交易成本的存在,這個遊戲是一個負和遊戲。大家在一個不斷虧損的盤子裡面互相博弈。
你是什麼樣的人,你看到的世界是什麼樣的,決定了你會認知操作中對股市具備什麼樣的投資哲學。
借用中《大空頭》電影中馬克・吐溫的一句話:讓你陷入困境的不是未知的世界,而是你堅信的事,並非如你所想。
就可以把長期投資收益的來源分為三類:
(1) 基礎資產(寬基指數);
(2) 擇股;
(3) 擇時。
問題:#
(1) 如果你有一筆新錢,現在會買這個產品嗎?如果不會,那為什麼要持有呢?
(2) 不賣出就沒有虧損,只是我們一廂情願的概念。浮虧和實虧到底有什麼區別?
(3) 我們憑什麼相信 “錯誤的投資” 回本的收益,就能大於用 “正確的投資” 重新開始所獲得的收益呢?
想起段永平說 “做對的事情”,然後有人問 “什麼叫做對的事情”,段永平回答就是 “發現做了錯的事情,就立刻停止”。
與回本的距離,也是,與自由的距離。
沉沒成本不是成本,如何克服自己的心魔,是自己必須坦誠面對的。
近 20 年的數據也告訴我們,無論是 A 股還是美股,
人性的底層是一樣的,當人們從事不確定性更大的事情,往往是因為有更高的收益預期所驅動和吸引。
資本市場看到一個巨大的水池的話,美國人民的錢大多數已經通過 401K、投顧等各種方式,在水池裡了。而中國人民的錢,則大多數在房地產和儲蓄,在水池之外。
錢背後對股市的認知程度。
・股票是長期收益最高的資產;
・股票的背後是公司;
・經濟、市場都有周期,牛市和熊市就像鐘擺一樣擺來擺去;
・市場先生喜怒無常,同一家公司有時報高價、有時報低價;
・市場價格裡快速整合了很多信息,大多數投資者很難戰勝市場;
回歸本質,不要緊盯價格,而是看清楚價格背後要圍繞的那個價值。學習如何評估價值,提升自己的能力,獲得更大的自由度,而不是被價格牽著鼻子走。
投資是一個向內探索、向外求真的遊戲。#
表面看起來,我們說的都是錢、股票、基金、公司,但其實,投資更像是一個心的磨煉過程,是在審視我們和自己的關係、和他人的關係、和金錢的關係以及和世界的關係。
可能只有在投資領域,智力、體能、技術、經驗、資源,都未必是最具決定性的因素 —— 而看起來虛無縹緲的個性、環境與行為,更加決定了我們的成敗。
切記市場不可勝,能戰勝的只有自己。這些我們在投資中學到的道理,磨煉的心性,也最終會在工作和生活上有積極的影響。
沒有投資學這門課,只有認知的變現。而認知也絕不僅僅是狹義理財範圍,認識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更重要的是認識自己。
想賺的不是錢本身,而是錢背後的東西 —— 資源、產品和服務。”
Paul 在這篇文章裡面說:
“錢不等於財富。我們想獲得的,是人類社會所創造出來的財富。”
財富的歷史和人類的歷史一樣長,當我們的祖先在洞穴中取暖和吃肉的時候,他們撿到的木柴和獵殺的野兔,就是財富。
錢的歷史要短得多,人類社會發明出金錢,是因為我們需要一個用來交易的媒介。
在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自己拾柴、取火、打獵、照顧同伴。他們也可以用自己的勞動所得去和別人進行交換,比如用三捆木柴換一隻野兔。
但隨著社會分工越來越細,我們生活中所需要的大部分產品和服務,不可能全部由自己和身邊的人來提供。
於是,三捆木柴換一隻野兔的交易被分成了兩步:
1) 我們先用自己生產的產品和服務,來換取金錢(比如貝殼、金銀、美金、人民幣);#
(2) 在現在或未來,用這些錢去換取別人生產的,我們需要的產品和服務。#
工作掛在嘴邊,甚至會笑稱自己是打工人。和錢一樣,這也會模糊工作背後的本質。
就像錢的背後是財富一樣,工作的背後是什麼?
是創造。#
Paul 說,公司就是一群人在一起工作,共同創造出人類需要的東西。工作,就是我們在公司這個實體裡所做的事情。
- 隨著社會化分工的不斷細化和知識的不斷積累,聰明的人類發現,當我們組織在一起時,我們可以擁有更高的效率,可以更快、更多地創造財富。
諾貝爾獎獲得者、新制度經濟學鼻祖羅納德・科斯 (Ronald Coase) 說,通過深化分工、專業化協作、實行對利潤的激勵和損失的懲罰機制等方法,公司這種組織可以獲得比個人、家庭以及政府更高的效率以及更低的交易成本。
為了協作的需要,公司逐漸發展出分工和層級,但這會模糊工作的本質。我們並不是為了公司、為了老闆、為了上級、為了同事而工作,歸根結底,我們是為了用戶的某種需求而工作。
工作的本質是為客戶服務創造價值,從而獲得財富。公司在獲得財富後,進行財富分配。這也是很多公司提倡的獎金匹配價值貢獻。
這種觀念能夠轉變打工人混時間摸魚的思維,認為只是賣了 8 小時的時間給公司,長期下去並不利於自己的成長,不利於公司的發展。當然這種思維也有可能是企業文化出現問題造成,比如不公平。
馬斯克的採訪,當他被要求給年輕人一些建議的時候,他說:“嘗試做一些有用的事,做對你的同胞、對世界有用的事。隨時思考你貢獻的比你消耗得多嗎?要努力為社會做出積極的貢獻,我認為這就是目標。”#
工作的本質是創造。
-
盯住工資還是創造,結果可能會大不相同。
作為一個以前領工資、現在發工資的人,說說我對工資的理解。
把公司所有人看成一個整體,如果我們大家創造出來的東西滿足了用戶的某種需要,就會獲得相匹配的商業收入。但如果這些收入甚至不足以支付所有員工的工資,那公司不如關門歇業算了。 -
作為一個公司的管理者,一個非常重要的管理目標就是讓創造價值的人,獲得匹配他所創造價值的收益。
當然,這很難。很多價值短期彰顯得並不清楚。但長期看,這個世界是公平的。
如果一個為用戶創造了價值的員工得不到配得上的工資,他會用腳說話;如果一個老闆做不到賞罰分明,他的企業也注定會被市場淘汰。
把微軟拉出泥潭,重新帶回巔峰的接任 CEO 薩提亞・納德拉 (Satya Nadella) 說:
“人力資源體系從長期看是高效的,從短期看是低效的。換句話說,隨著時間的推移,你的出色工作終會得到回報。”
錢的背後是財富。
財富是一些人們真正需要的東西。
公司是為了積累共同知識、提高協作效率而產生的組織形式。
公司因為創造了人們真正需要的東西,得以通過市場換得收入,也就是錢。
接著,公司會把這些錢分配給創造這些價值的因素。
都有哪些因素參與了價值的創造呢?簡單說,股東提供資本,員工提供知識和勞動。
錢的本質是交易媒介物,你內心真實期待的,是它所能換來的東西。現代社會的通貨膨脹,會讓這個媒介物所能換來的產品和服務越來越少。
另一個選擇,就是投資。
看到這裡,你不妨閉上眼睛想一想:
就像錢的背後是財富,工作的背後是創造一樣,投資的背後是什麼呢?
工作也是投資。
一方面,我們在公司這個實體裡,和其他人一起創造別人需要的東西,獲得配得上的收入(工資、期權);
另一方面,我們可以把工作看成投資自己的機會。在工作的過程中,我們積累了視野、知識、能力、品格、人脈、口碑……
當你的目光從錢移開,回到真正重要的東西,錢會尋找到你。
2022 年伯克希爾股東大會的問答環節上,一位聽眾問巴菲特:
“如果僅選擇一隻股票來對抗高通脹,你會選擇什麼?為什麼?”
巴菲特的回答是:
“你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在某件事上做得特別好。不管有沒有經濟利益,人們會給你一些他們生產的東西來換取你能提供的東西或技能,最好的一項投資就是投資自己,做自己擅長的事情,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就不用擔心錢因高通脹而貶值了。”
在《錢、工作、投資》中,我寫過,交易的本質是能力的交換。交易的本質是能力的交換抗通脹的工具,其實是你自己的才華和能力。如果你在某個方面特別擅長,你總能找到需要這個能力的人去兌換到一些價值。錢會受到通脹的侵蝕,但你的才能並不會。
一個企業的估值是它未來現金流的貼現。
是不是很相近?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自己也是一種資產。我很喜歡這個角度。
這也把我最近一段時間的一些看起來不太相關的思考串了起來,希望對你有所啟發和幫助。
先來說說如果我們把自己看作一種資產的話,對我們的投資有什麼影響。
(1) 成長和接受教育的階段;
(2) 一生中工作的階段;
(3) 退休階段。
成長和接受教育的階段無疑非常重要,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是誰,也提供了我們在接下來的工作階段獲取收入的能力。
這種能力,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人力資本,它的貨幣化也就是一個人未來預期收入的現值。
根據論文中的數據,一個人接受的教育程度與賺錢能力的現值高度相關。這顯然是常識,看看國人對教育的重視和投入就知道了。
獲得工資或其他方式的收入。
賺到的錢通常有幾個去向:
首先,是維持基本需求。比如,吃飯、租房、通勤等。這可以看作是我們自己這只股票的運營成本。
-
其次,是投資自己,增加自己的才能。比如,買書、上課、看展、結交朋友、接觸新知識等。這可以看作是對自己這只股票的再投資,也就是巴菲特回答時所說的 “最好的投資,是投資自己”。畢竟我們未來能釋放的現金流,永遠取決於我們身上的才能。
當我們進入人生的退休階段時,人力資本幾乎耗尽(當然,會有一些越老越吃香的行業)。我們的財富通常會由少量的人力資本(比如退休金)以及大量之前積累的金融資本組成。
餘生,我們將主要消耗這些金融資本,將剩餘的留給下一代或是還給社會。更重要的是,年輕時投資所獲得的那些教訓、感受、認知,將變成我們身上的一部分。當我們未來把更多的人力資本轉換成金融資本的時候,可以避免更大的錯誤。#
通常,我們在給用戶講資產配置的時候,僅僅考慮的是金融資產的配置。
如果把人力資本考慮在內,我們是不是會有更多的發現呢?因為擁有相對安全的人力資本資產,這就意味著年輕人可以比年長者把更多的金融資產投資於更高風險的資產,比如股票,甚至可以包括少量的槓桿和債務。
總說能力圈,這通常導致自己投資了很多和所在行業相關的股票。如果把人力資本考慮進來,我們是不是應該投資那些和自己完全不相關的行業?
當我們進入人生的退休階段時,人力資本幾乎耗盡(當然,會有一些越老越吃香的行業)。我們的財富通常會由少量的人力資本(比如退休金)以及大量之前積累的金融資本組成。
餘生,我們將主要消耗這些金融資本,將剩餘的留給下一代或是還給社會。
人力資本是指一個人未來勞動收入的現值,是指一個人一生中,能通過自己的勞動,把自己 “變現” 为錢的總值。
如果把自己當作資產,我們應該怎樣去提高這個資產的收益率呢?說得俗一點,就是賺到更多錢呢?
錢不等於財富。我們想獲得的,是人類社會所創造出來的財富,是產品和服務。而錢,只是我們用來交易的媒介。
Naval 說:“金錢是我們轉移財富的方式。
錢的背後是產品,是服務,是未被滿足的需求。
Naval 認為,要想在社會上賺到錢,你就要為社會提供有其需求但無從獲得的東西,然後盡可能讓更多人享受到你的創造。用四個字來總結就是:創造,銷售。
先說創造。
傑夫・貝索斯 (Jeff Bezos) 曾經說過:“客戶永遠不會滿足。”
事實上,人類永遠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也是經濟發展最底層的動力。
銷售對應著規模化。當你創造出產品和服務,肯定希望讓盡可能多的人來使用它。用的人越多,創造的價值越大,你也能收穫越大的利益。
軟件就是可以大規模銷售,同時沒有對應成倍增長的邊際成本,所以很容易獲得超高毛利。
Naval 進而把我們通過自己的勞動所獲得的收入拆分為三個因素:專長、責任和槓桿。
先說專長。
每個人的基因、成長環境都不同,因此我們都形成了自己獨一無二的專長。
Naval 認為,明確的責任分配非常重要。沒有責任,就沒有動力。沒有責任,也無法建立可信度。
在過去,如果船要沉了,船長是最後一個下船的人;在投資中,如果公司破產清算,股東要在債權人把錢拿走後才能獲得清償;如果把自己看作資產,也不例外。
承擔責任和風險可能表現為:把一部分工資轉換為企業股權;公開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主動承擔風險更大的工作;創辦自己的企業……
聰明的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學會了相互信任,學會了合作,學會了利用資本,人類才得以進入槓桿的時代。當人們勞動的產出最大化地發揮槓桿效應的時候,也帶來了人類財富的爆炸性增長。 -
Naval 認為有 3 種槓桿:
-
(1) 勞動力槓桿:也就是帶領一群人共同完成一項工作,或實現一個目標;
-
(2) 資本槓桿:用錢來擴大自己決策的影響力。比如請更多人、建更多工廠、購買更多原材料等;
-
(3) 軟件和媒體:普通人最容易獲得的,邊際成本幾乎為 0 的槓桿。
在我看來,這 3 種槓桿其實是隨著科技以及人類制度的發展,自然產生的。
它們的目的只有一個:放大創造的規模。
擁有信任之後,沒有血緣關係的人之間得以互相協作,共同創造更大的價值。
Naval 給出的幾個有關讀書的小建議,都和我想說的一模一樣:
(1) 從你喜歡的書開始讀起,直到你徹底愛上閱讀;
(2) 廣泛閱讀,不要只讀看起來有用的書;
(3) 比起讀更多書,更重要的是把你讀過的 100 本好書讀上一遍又一遍,隨著經歷的增加,你能讀懂更多東西;
(4) 流傳了很久的書經過了許多代人的甄別和篩選,其中的一些基本原則更有可能是正確的,去讀那些書吧。
擁有專長,承擔責任,利用槓桿。剩下的,交給時間和運氣。最終,你的才華和努力,會獲得相應的回報。
想起巴神說的列出所有你想做的事情,然後只留 5 個你最想做的,其他列為不做清單。
篩選出來後就不計結果的投入其中,相信結果會不期而至。
創造,銷售。
專長,責任,槓桿。
運氣。
有關如何提高自己這個資產的收益率,Naval 其實就說了這 12 個字。
最後我想說說藝術。
藝術也是創造,但不同的是,藝術的目的和關注點更在於創作本身,是因為熱愛、自娛、自賞而創作。
如果工作、創業、生活、成長,也能像藝術一樣,我們是因為喜愛和享受而做這些事情,我們希望的是把工作、產品、公司做到極致,賺錢也許反而就成了副產品。
如果,我們有幸可以做到,就可以實現 Naval 在書中說的:
“最好的工作,是終身學習者在自由市場的創造性表達。”
當企業成長到一定階段,很多企業會選擇上市,來到二級市場。
這也就帶出了開頭這位朋友的問題:二級市場的股民,究竟貢獻了什麼價值?
先說答案,非常簡單:提供流動性。
當企業成長到一定階段,它的經營風險比起初創期大幅降低,但同樣,企業的增長速度以及未來的增長空間,也大幅下降了。
對於很多風險投資來說,這樣的風險收益比已經不能滿足它們的需要,因為它們需要尋找退出的機會和方式。
對於很多風險投資來說,這樣的風險收益比已經不能滿足它們的需要,因為它們需要尋找退出的機會和方式。
在企業缺乏流動性時提供流動性,在企業大幅偏離內在價值時幫助定價(買入、賣出甚至做空),就是在幫助企業和市場提供巨大的流動性和定價價值,而你也會在企業自身的增長之外,獲得豐厚的收益。
市場底部提供流動性,市場頂部緩解購股人焦慮,獲得超額收益
,三家基金公司給出了一個公式:
- 基民投資收益 = 基金損益 + 基民行為損益。
這和有知有行經常在說的 “投資者的投資行為,是造成虧損的最重要原因” 的結論是一樣的
・不停地讓投資者賣掉老基金、申購新基金;
・用迎合用戶心理的創新,比如 “目標盈” 來不斷讓用戶買賣;
・自以為是的擇時、換基、波段;
・根據聽到的小道消息來操作;
• ……
所有的這些,都在損耗整個社會所創造出來的財富。如果這些行為少一些,這些由企業創造出來的財富,就可以更好地通過公募基金產品,讓基民最終體驗到。
這可以是一個正和遊戲。
金融市場的根本邏輯是用收益對風險進行補償。換句話說,不承擔風險,不承受波動,而想獲得收益,從長期來看,是不可能的。
逐漸帶來了賺錢效應,慢慢從媒體、朋友圈以及聚會上傳播,引發新的交易人群進場。隨著股價的繼續上漲,認為價格超過公司價值的投資人會逐漸賣出,大多數時候會引發價格回落,上漲結束;而如果新的買入人群源源不斷,進來的人超過了離開的人,價格不斷上漲形成正向循環,牛市就形成了。
想起去年讀過的一本書 —《巴菲特致股東的信:投資者和公司高管教程(原書第 4 版)》。眾所周知,巴菲特和芒格所管理的伯克希爾是一個上市的集團公司,巴菲特和芒格會在每年的年報中附上自己寫給投資者的信。這本書把這些信按照主題重新做了編纂,比較易讀。
今天不討論書中那些耳熟能詳的投資教誨或者令人捧腹的段子,而是借用書中巴菲特對股東結構以及伯克希爾股價的思考,從一個上市公或許這也有些不合理)。”
這點聽起來也很奇怪,作為一個公司的 CEO,難道不是希望自己公司的股價越高越好嗎?為什麼會希望股價儘可能貼近內在價值來交易呢?
巴菲特的回答是:“股價的過分高估或過分低估都令芒格和我感到不安,這兩種極端情況的出現,會使得很多股東所獲得的結果完全不同於公司本身的運營結果。”
就像我們之前分析的,公司價格 = 公司價值 + 情緒。
如果能夠讓公司的股價儘可能地貼近公司的內在價值,最大程度地減少情緒在中間的影響,公司的股價就不會在嚴重低估與嚴重高估之間來回震盪。在這種情況下,公司的運營成果將惠及同一時間段的股票持有者。股東們所獲得的獎勵與懲罰,基本上等同於公司的運營結果,而非其他人的愚蠢行為。
當談到股東管理的目標時,巴菲特說:“儘管我們的主要目標,整體而言,是讓我們的股東在其持有期間利益最大化,我們也希望將一些股東從其他股東(即交易對手)那裡獲取利益的可能性最小化。”
我很想知道巴菲特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執念。我重新翻了這本書,又查閱了相關的股東信。我找到的原因有三點:
・“我們只願意與我們喜歡並尊重的人一起工作。” 並且希望自己的工作可以讓那些欣賞自己的策略、分享伯克希爾願景的人獲得收益;
・將這些人看作一個整體,如果市場價格與公司內在價值一致,他們將得到最大的公平;
・對於伯克希爾和自己名聲的珍惜,不希望股東虧損的原因來自公司經營之外。
那如何去實現這個目標呢?
他給出的答案很簡單:找到並且維系認同自己理念的股東群體。
巴菲特認為如果要實現這個目標,就要求 “有一個長期的、以企業運營為導向的股東群體,而不是一個短期的、以股市變動為導向的群體”。就像經營一個餐館,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相反,經營者應該提供一份明確的菜單以吸引特定類型的顧客。
對於巴菲特和伯克希爾,這份菜單是長期、是企業經營。他們所有的政策和溝通都是為了吸引那些認同巴菲特理念,著眼於長期,關注公司本身運營的投資人,並且刻意去過濾掉那些只關注股價變動的短線買家。
如果能不斷地吸引這類投資者,並且不斷地讓那些短期或者有不現實預期的投資人興趣全無,理想情況下,伯克希爾的股票就能夠按照巴菲特所希望的那樣,始終以符合企業價值的合理價格進行交易。
這本書裡面還收集了巴菲特關於 “IPO”“回購”“為什麼要發行 B 股,如何發行” 等公司治理方面的思考,你會發現,他所有這些行為的思考和決策,都是以上面這個原則來支撐的。
巴菲特和芒格認為:“如果我們持續地宣傳我們的商業和股東哲學(不掺雜其他矛盾的信息),我們感到高質量的股東群體是可以被吸引和維護的。這種自我選擇效應發生之後,一切都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最後我們來看看結果:
“我相信,公司 90% 甚至 95% 的股票被這些高質量的股東群體所持有,他們五年前就持有我們的股票。同時,我推測這些投資者所持有的伯克希爾股票的市值,比他們的第二大持股至少大兩倍。” 並且,“每一年的年底與年初相比,伯克希爾公司的流通股股東名單中有 98% 是不變的。”
三
回到我們的市場。
要時刻保持安全邊際的意識,要做分散(三兩行業、四五公司)和控制倉位(單只個股上限),同時買入的價格要合理甚至便宜。
的市場環境下,如果有一種策略能幫助大多數投資者賺到錢,它應該是這樣的:
-
(1) 底層邏輯堅實,而非僅僅基於歷史數據回測;
-
(2) 基於大類資產配置,寬基為主、行業基金和主動基金為輔,同時用各種方式增厚收益;
-
(3) 針對投資者的每一筆資金投入,根據市場情緒溫度,自動做好股債倉位配置;
-
(4) 把投資者的賬戶看作一個資產包,根據市場溫度和風格動態調整,讓整個賬戶能始終保持最佳的風險收益比;
-
(5) 白盒、透明。告訴投資者面對的風險,可能的操作,以及付出的成本;
-
(6) 不斷降低投資成本,省到就是賺到;
-
(7) 保持學習,不斷迭代和進化,最終把這些研究成果反映在策略和投資者的賬戶上;
-
(8) 最重要的是,相比策略本身的收益,更關注投資者實際拿到手的收益。
當然,這樣的策略並不能保證隨時賺到錢。但我想,它能在承擔儘可能少的成本和風險的情況下,幫助投資者拿到應得的收益,同時跑贏市場平均和絕大多數人。
更重要的是,它能幫大家在這個越來越不確定的世界裡,放下焦慮,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留給工作、生活、家人和自己。
三
學習投資也很難。
在投資這條路上,讓我們困惑或動搖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
比如缺乏最基本的框架、常識和知識,導致面對市場和產品內心一片茫然;
比如每天市場上嘈雜的信息太多,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也不知道這些事情會怎樣影響自己的投資;
比如經常能收到各種錯誤的建議、規勸和指導,仿佛是個建議就很有道理的樣子;
更不用說極度貪婪和恐慌下,每個人都會有的各種應激反應。
事實上,每個人都像樹一樣,天然就帶著希望成長 —— 希望變高、變強,希望變得更加茂盛、豐沛。但正是這些讓我們動搖和困惑的事情,最終將我們帶到了錯誤的方向。
我覺得,所謂的投資者教育,並不應該是拼命施肥,而是幫助投資者移除他們成長的障礙,然後他們就會自己尋找到自己合適的方向,完成成長的使命。
在我心目中,它應該是這樣的:
(1) 說人話,有溫度;
(2) 包含從入門,到實操,再到進階的整個體系;
(3) 既有框架性的知識,比如課程,也有隨著市場變化的碎片化信息;
(4) 和上面的投資策略高度契合,幫助投資者加深對投資的理解;
(5) 由多種媒介構成,文字、播客、漫畫、卡片、視頻、實體書等;
(6) 在投資者最需要的時候,以最真誠的方式出現在他們面前。
村上春樹說:“當你穿過了暴風雨,你早已不再是原來那個人。”
一套好的投資者教育內容體系也是這樣。
它能潤物細無聲地陪伴,甚至引領投資者穿越市場的牛熊。事後回看,你會發現,那些看似艱深的道理,那些書本裡的知識,那些仿佛看過就忘的內容,那些隨著市場漲跌貪婪或恐懼的感受,最終都變成了我們身上的一部分。
投資是為了賺更多的錢。這當然沒錯,但進一步思考,我們會發現,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最終我們所期望的,是擁有更多的錢來解決我們生活中的難題,過上我們想要的生活。
實現財務目標,我們有三個來源:現有的積蓄、未來的收入以及可能的投資收益。
了解家庭資產負債情況,知道現有儲蓄金額以及預估未來收入支出,得出每年結餘金額,這將有助於合理分配不同資金到不同財務目標。比如,很久之後才需要實現的目標,可以主要靠未來收入和投資收益來達成,而近期要實現且金額較高的目標,可能需要用更多現有儲蓄。
舉個例子,假設你三年後換房子,那主要得靠積蓄去完成,投資也應該更穩健一些。而如果是存一筆十年後才會用到的養老錢,那麼,做財務規劃時,不能只關注投資的部分,還得注意規避一些風險。有些發生的概率可能不大、但結果很嚴重、又不能帶來收益的風險,比如說發生交通意外、生病住院這些,就更適合用保險而不是投資來解決。
投資是為了更好的生活。最重要的不是買到收益率最高的產品,也不是一個具體的財富數字,而是要學會用不同的產品組合為每一個重要的人生目標做好規劃,提升對財富的掌控感。
你好啊,我特別想推薦這本小冊給你。她的名字,來自孟岩的一篇同名文章。
文章寫於 2022 年 3 月 20 日,那一周裡,市場再創歷史紀錄,巨幅震盪。
孟岩記下了那段時間以來,在市場中學到的,那些在失敗、痛苦、迷茫中感受到的東西,作為一個階段性的總結。基本也是這一本小冊都在講的事。
1)站在時間一邊;
2)市場價格包含了很多信息,我只知道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3)做好大類資產配置,分散持倉;
4)寬基指數作為原點和核心倉位;
5)短周期的擇時是無效的,長周期的逆向投資是可行的;
6)在寬基的基礎上,基於自己的能力圈來擴展;
7)用倉位上限和加倉節奏來保護自己;
8)長期合理的預期收益是 8%~12%;
9)計劃你的交易,交易你的計劃(Plan your trade, trade your plan);
10)正確對待信息;
11)投資是認知的變現;
12)投資哲學需要和我們的價值觀匹配;
13)投資是為了讓生活更美好,而不是讓自己更焦慮;
14)投資收益,根本來自於人類經濟的增長;
15)「我」變小,是投資成功的開始。
孟岩的文字從 2018 年起陪伴我系統學習投資、搭建自己投資體系的全部過程。前五年裡,每個周末,總是準時一期一會。當時經常會覺得,看到文章發出來,這個周末才完整了。
後來我建立了自己的投資體系,搞清楚了投資對自己的生活意味著什麼。我做了越來越多的事,也寫下越來越多的講述和記錄。這些有知有行和孟岩告訴我的,我好像慢慢地,也告訴了更多的,一些人。
感謝微信出品的結集出版,我一邊翻看重讀,一邊點回了公眾號裡的評論區,有很多感受,也被當時自己在文章下方寫下的,和其他朋友的互動偶爾打動,嘴角一彎。我開始再記下一些,對生命中這段時光新的感受。
感謝這些投資中,我先知道,後經歷,最終慢慢相信的事。讓我變成了,不一樣的人。
希望對你也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