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leaf

leaf

It is better to manage the army than to manage the people. And the enemy.
follow
substack
tg_channel

投资中,我相信的事

推演双视角中美可行性政策工具。舆论导向引导大众。在别人恐慌性和不确定性中巴菲特:“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

价格 = 价值 × 情绪。#

IMG_20250416_183011

需要想明白的第一个问题是,你是来准备赚 “公司(经济)增长的钱” 还是 “短期波动的钱。

后者是个零和甚至负和游戏。你赚的情绪波动的钱是另一个人亏掉的(当然,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是赚钱的那个人)。而由于佣金、手续费、印花税等交易成本的存在,这个游戏是一个负和游戏。大家在一个不断亏损的盘子里面互相博弈。
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决定了你会认知操作中对股市具有什么样的投资哲学。
借用中《大空头》电影的用了马克吐温的一句话:让你陷入困境的不是未知的世界,而是你坚信的事,并非如你所想
就可以把长期投资收益的来源分为三类:
(1) 基础资产(宽基指数);
(2) 择股;
(3) 择时。

问题:#

(1) 如果你有一笔新钱,现在会买这个产品吗?如果不会,那为什么要持有呢?
(2) 不卖出就没有亏损,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概念。浮亏和实亏到底有什么区别?
(3) 我们凭什么相信 “错误的投资” 回本的收益,就能大于用 “正确的投资” 重新开始所获得的收益呢?

想起段永平说 “做对的事情”,然后有人问 “什么叫做对的事情”,段永平回答就是 “发现做了错的事情,就立刻停止”。
与回本的距离,也是,与自由的距离。
沉没成本不是成本,如何克服自己的心魔,是自己必须坦诚面对的。

weread_image_86121590098593

近 20 年的数据也告诉我们,无论是 A 股还是美股,

人性的底层是一样的,当人们从事不确定性更大的事情,往往是因为有更高的收益预期所驱动和吸引。

资本市场看到一个巨大的水池的话,美国人民的钱大多数已经通过 401K、投顾等各种方式,在水池里了。而中国人民的钱,则大多数在房地产和储蓄,在水池之外。
钱背后对股市的认知程度。
・股票是长期收益最高的资产;
・股票的背后是公司;
・经济、市场都有周期,牛市和熊市就像钟摆一样摆来摆去;
・市场先生喜怒无常,同一个公司有时候报高价、有时候报低价;
・市场价格里快速整合了很多信息,大多数投资者很难战胜市场;

回归本质,不要紧盯价格,而是看清楚价格背后要围绕的那个价值。学习如何评估价值,提升自己的能力,获得更大的自由度,而不是被价格牵着鼻子走。

投资是一个向内探索、向外求真的游戏。#

表面看起来,我们说的都是钱、股票、基金、公司,但其实,投资更像是一个心的磨炼过程,是在审视我们和自己的关系、和他人的关系、和金钱的关系以及和世界的关系。

可能只有在投资领域,智力、体能、技术、经验、资源,都未必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 —— 而看起来虚无缥缈的个性、环境与行为,更加决定了我们的成败。
切記市場不可勝,能戰勝的只有自己。这些我们在投资中学到的道理,磨炼的心性,也最终会在工作和生活上有积极的影响
没有投资学这门课,只有认知的变现。而认知也绝不仅仅是狭义理财范围,认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更重要地认识自己。
想赚的不是钱本身,而是钱背后的东西 —— 资源、产品和服务。”
Paul 在这篇文章里面说:
“钱不等于财富。我们想获得的,是人类社会所创造出来的财富。”
财富的历史和人类的历史一样长,当我们的祖先在洞穴中取暖和吃肉的时候,他们捡到的木柴和猎杀的野兔,就是财富。
钱的历史要短得多,人类社会发明出金钱,是因为我们需要一个用来交易的媒介。
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自己拾柴、取火、打猎、照顾同伴。他们也可以用自己的劳动所得去和别人进行交换,比如用三捆木柴换一只野兔。
但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我们生活中所需要的大部分产品和服务,不可能全部由自己和身边的人来提供。
于是,三捆木柴换一只野兔的交易被分成了两步:

1) 我们先用自己生产的产品和服务,来换取金钱(比如贝壳、金银、美元、人民币);#

(2) 在现在或未来,用这些钱去换取别人生产的,我们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工作挂在嘴边,甚至会笑称自己是打工人。和钱一样,这也会模糊工作背后的本质。
就像钱的背后是财富一样,工作的背后是什么?

是创造。#

Paul 说,公司就是一群人在一起工作,共同创造出人类需要的东西。工作,就是我们在公司这个实体里所做的事情。

  • 随着社会化分工的不断细化和知识的不断积累,聪明的人类发现,当我们组织在一起时,我们可以拥有更高的效率,可以更快、更多地创造财富。
    诺贝尔奖获得者、新制度经济学鼻祖罗纳德・科斯 (Ronald Coase) 说,通过深化分工、专业化协作、实行对利润的激励和损失的惩罚机制等方法,公司这种组织可以获得比个人、家庭以及政府更高的效率以及更低的交易费用。

为了协作的需要,公司逐渐发展出分工和层级,但这会模糊工作的本质。我们并不是为了公司、为了老板、为了上级、为了同事而工作,归根结底,我们是为了用户的某种需求而工作。
工作的本质是为客户服务创造价值,从而获得财富。公司在获得财富后,进行财富分配。这也是很多公司提倡的奖金匹配价值贡献。
这种观念能够转变打工人混时间摸鱼的思维,认为只是卖了 8 小时时间给公司,长期下去并不利于自己的成长,不利于公司的发展。当然这种思维也有可能是企业文化出现问题造成,比如不公平。

马斯克的采访,当他被要求给年轻人一些建议的时候,他说:“尝试做一些有用的事,做对你的同胞、对世界有用的事。随时思考你贡献的比你消耗得多吗?要努力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我认为这就是目标。”#

工作的本质是创造。

  • 盯住工资还是创造,结果可能会大不相同。
    作为一个以前领工资、现在发工资的人,说说我对工资的理解。
    把公司所有人看成一个整体,如果我们大家创造出来的东西满足了用户的某种需要,就会获得相匹配的商业收入。但如果这些收入甚至不足以支付所有员工的工资,那公司不如关门歇业算了。

  • 作为一个公司的管理者,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目标就是让创造价值的人,获得匹配他所创造价值的收益。
    当然,这很难。很多价值短期彰显得并不清楚。但长期看,这个世界是公平的。
    如果一个为用户创造了价值的员工得不到配得上的工资,他会用脚说话;如果一个老板做不到赏罚分明,他的企业也注定会被市场淘汰。
    把微软拉出泥潭,重新带回巅峰的接任 CEO 萨提亚・纳德拉 (Satya Nadella) 说:
    “人力资源体系从长期看是高效的,从短期看是低效的。换句话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出色工作终会得到回报。”

钱的背后是财富。
财富是一些人们真正需要的东西。
公司是为了积累共同知识、提高协作效率而产生的组织形式。
公司因为创造了人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得以通过市场换得收入,也就是钱。
接着,公司会把这些钱分配给创造这些价值的因素。
都有哪些因素参与了价值的创造呢?简单说,股东提供资本,员工提供知识和劳动。

钱的本质是交易媒介物,你内心真实期待的,是它所能换来的东西。现代社会的通货膨胀,会让这个媒介物所能换来的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少。
另一个选择,就是投资。
看到这里,你不妨闭上眼睛想一想:
就像钱的背后是财富,工作的背后是创造一样,投资的背后是什么呢?

工作也是投资。
一方面,我们在公司这个实体里,和其他人一起创造别人需要的东西,获得配得上的收入(工资、期权);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把工作看成投资自己的一个机会。在工作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视野、知识、能力、品格、人脉、口碑……

当你的目光从钱移开,回到真正重要的东西,钱会寻找到你。
2022 年伯克希尔股东大会的问答环节上,一位听众问巴菲特:
“如果仅选择一只股票来对抗高通胀,你会选择什么?为什么?”
巴菲特的回答是:
“你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在某件事上做得特别好。不管有没有经济利益,人们会给你一些他们生产的东西来换取你能提供的东西或技能,最好的一项投资就是投资自己,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就不用担心钱因高通胀而贬值了。”

在《钱、工作、投资》中,我写过,交易的本质是能力的交换。交易的本质是能力的交换抗通胀的工具,其实是你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如果你在某个方面特别擅长,你总能找到需要这个能力的人去兑换到一些价值。钱会受到通胀的侵蚀,但你的才能并不会。
一个企业的估值是它未来现金流的贴现。
是不是很相近?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自己也是一种资产。我很喜欢这个角度。
这也把我最近一段时间的一些看起来不太相关的思考串了起来,希望对你有所启发和帮助。
先来说说如果我们把自己看作一种资产的话,对我们的投资有什么影响。
(1) 成长和接受教育的阶段;
(2) 一生中工作的阶段;
(3) 退休阶段。
成长和接受教育的阶段无疑非常重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是谁,也提供了我们在接下来的工作阶段获取收入的能力。
这种能力,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人力资本,它的货币化也就是一个人未来预期收入的现值。
根据论文中的数据,一个人接受的教育程度与赚钱能力的现值高度相关。这显然是常识,看看国人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就知道了
获得工资或其他方式的收入。
赚到的钱通常有几个去向:
首先,是维持基本需求。比如,吃饭、租房、通勤等。这可以看作是我们自己这只股票的运营成本。

  • 其次,是投资自己,增加自己的才能。比如,买书、上课、看展、结交朋友、接触新知识等。这可以看作是对自己这只股票的再投资,也就是巴菲特回答时所说的 “最好的投资,是投资自己”。毕竟我们未来能释放的现金流,永远取决于我们身上的才能。
    当我们进入人生的退休阶段时,人力资本几乎耗尽(当然,会有一些越老越吃香的行业)。我们的财富通常会由少量的人力资本(比如退休金)以及大量之前积累的金融资本组成。
    余生,我们将主要消耗这些金融资本,将剩余的留给下一代或是还给社会。

    更重要的是,年轻时投资所获得的那些教训、感受、认知,将变成我们身上的一部分。当我们未来把更多的人力资本转换成金融资本的时候,可以避免更大的错误。#

    通常,我们在给用户讲资产配置的时候,仅仅考虑的是金融资产的配置。
    如果把人力资本考虑在内,我们是不是会有更多的发现呢?

    因为拥有相对安全的人力资本资产,这就意味着年轻人可以比年长者把更多的金融资产投资于更高风险的资产,比如股票,甚至可以包括少量的杠杆和债务。
    总说能力圈,这通常导致自己投资了很多和所在行业相关的股票。如果把人力资本考虑进来,我们是不是应该投资那些和自己完全不相关的行业?
    当我们进入人生的退休阶段时,人力资本几乎耗尽(当然,会有一些越老越吃香的行业)。我们的财富通常会由少量的人力资本(比如退休金)以及大量之前积累的金融资本组成。
    余生,我们将主要消耗这些金融资本,将剩余的留给下一代或是还给社会。
    人力资本是指一个人未来劳动收入的现值,是指一个人一生中,能通过自己的劳动,把自己 “变现” 为钱的总值。
    如果把自己当作资产,我们应该怎样去提高这个资产的收益率呢?说得俗一点,就是赚到更多钱呢?
    钱不等于财富。我们想获得的,是人类社会所创造出来的财富,是产品和服务。而钱,只是我们用来交易的媒介。
    Naval 说:“金钱是我们转移财富的方式。
    钱的背后是产品,是服务,是未被满足的需求。
    Naval 认为,要想在社会上赚到钱,你就要为社会提供有其需求但无从获得的东西,然后尽可能让更多人享受到你的创造。用四个字来总结就是:创造,销售。
    先说创造。
    杰夫・贝索斯 (Jeff Bezos) 曾经说过:“客户永远不会满足。”
    事实上,人类永远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也是经济发展最底层的动力。
    销售对应着规模化。当你创造出产品和服务,肯定希望让尽可能多的人来使用它。用的人越多,创造的价值越大,你也能收获越大的利益。
    软件就是可以大规模销售,同时没有对应成倍增长的边际成本,所以很容易获得超高毛利
    Naval 进而把我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所获得的收入拆分为三个因素:专长、责任和杠杆。
    先说专长。
    每个人的基因、成长环境都不同,因此我们都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专长。
    Naval 认为,明确的责任分配非常重要。没有责任,就没有动力。没有责任,也无法建立可信度。
    在过去,如果船要沉了,船长是最后一个下船的人;在投资中,如果公司破产清算,股东要在债权人把钱拿走后才能获得清偿;如果把自己看作资产,也不例外。
    承担责任和风险可能表现为:把一部分工资转换为企业股权;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主动承担风险更大的工作;创办自己的企业……
    聪明的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学会了相互信任,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利用资本,人类才得以进入杠杆的时代。当人们劳动的产出最大化地发挥杠杆效应的时候,也带来了人类财富的爆炸性增长。

  • Naval 认为有 3 种杠杆:

  • (1) 劳动力杠杆:也就是带领一群人共同完成一项工作,或实现一个目标;

  • (2) 资本杠杆:用钱来扩大自己决策的影响力。比如请更多人、建更多工厂、购买更多原材料等;

  • (3) 软件和媒体:普通人最容易获得的,边际成本几乎为 0 的杠杆。
    在我看来,这 3 种杠杆其实是随着科技以及人类制度的发展,自然产生的。

它们的目的只有一个:放大创造的规模。
拥有信任之后,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得以互相协作,共同创造更大的价值。

Naval 给出的几个有关读书的小建议,都和我想说的一模一样:
(1) 从你喜欢的书开始读起,直到你彻底爱上阅读;
(2) 广泛阅读,不要只读看起来有用的书;
(3) 比起读更多书,更重要的是把你读过的 100 本好书读上一遍又一遍,随着经历的增加,你能读懂更多东西;
(4) 流传了很久的书经过了许多代人的甄别和筛选,其中的一些基本原则更有可能是正确的,去读那些书吧。

拥有专长,承担责任,利用杠杆。剩下的,交给时间和运气。最终,你的才华和努力,会获得相应的回报。
想起巴神说的列出所有你想做的事情,然后只留 5 个你最想做的,其他列为不做清单。
筛选出来后就不计结果的投入其中,相信结果会不期而至。
创造,销售。
专长,责任,杠杆。
运气。
有关如何提高自己这个资产的收益率,Naval 其实就说了这 12 个字。
最后我想说说艺术。
艺术也是创造,但不同的是,艺术的目的和关注点更在于创作本身,是因为热爱、自娱、自赏而创作。
如果工作、创业、生活、成长,也能像艺术一样,我们是因为喜爱和享受而做这些事情,我们希望的是把工作、产品、公司做到极致,赚钱也许反而就成了副产品。
如果,我们有幸可以做到,就可以实现 Naval 在书中说的:
“最好的工作,是终身学习者在自由市场的创造性表达。”

当企业成长到一定阶段,很多企业会选择上市,来到二级市场。
这也就带出了开头这位朋友的问题:二级市场的股民,究竟贡献了什么价值?
先说答案,非常简单:提供流动性。
当企业成长到一定阶段,它的经营风险比起初创期大幅降低,但同样,企业的增长速度以及未来的增长空间,也大幅下降了。
对于很多风险投资来说,这样的风险收益比已经不能满足它们的需要,因为它们需要寻找退出的机会和方式。

对于很多风险投资来说,这样的风险收益比已经不能满足它们的需要,因为它们需要寻找退出的机会和方式。

在企业缺乏流动性的时候提供流动性,在企业大幅偏离内在价值的时候帮助定价(买入、卖出甚至做空),就是在帮助企业和市场提供巨大的流动性和定价价值,而你也会在企业自身的增长之外,获得丰厚的收益。

市场底部提供流动性,市场顶部缓解购股人焦虑,获得超额收益
,三家基金公司给出了一个公式:

  • 基民投资收益 = 基金损益 + 基民行为损益。
    这和有知有行经常在说的 “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是造成亏损的最重要原因” 的结论是一样的
    ・不停地让投资者卖掉老基金、申购新基金;
    ・用迎合用户心理的创新,比如 “目标盈” 来不断让用户买卖;
    ・自以为是的择时、换基、波段;
    ・根据听到的小道消息来操作;
    • ……
    所有的这些,都在损耗整个社会所创造出来的财富。如果这些行为少一些,这些由企业创造出来的财富,就可以更好地通过公募基金产品,让基民最终体验到。
    这可以是一个正和游戏。
    金融市场的根本逻辑是用收益对风险进行补偿。换句话说,不承担风险,不承受波动,而想获得收益,从长期来看,是不可能的
    逐渐带来了赚钱效应,慢慢从媒体、朋友圈以及聚会上传播,引发新的交易人群进场。随着股价的继续上涨,认为价格超过公司价值的投资人会逐渐卖出,大多数时候会引发价格回落,上涨结束;而如果新的买入人群源源不断,进来的人超过了离开的人,价格不断上涨形成正向循环,牛市就形成了。

想起去年读过的一本书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投资者和公司高管教程(原书第 4 版)》。众所周知,巴菲特和芒格所管理的伯克希尔是一个上市的集团公司,巴菲特和芒格会在每年的年报中附上自己写给投资者的信。这本书把这些信按照主题重新做了编纂,比较易读。
今天不讨论书中那些耳熟能详的投资教诲或者令人捧腹的段子,而是借用书中巴菲特对股东结构以及伯克希尔股价的思考,从一个上市公或许这也有些不合理)。”
这点听起来也很奇怪,作为一个公司的 CEO,难道不是希望自己公司的股价越高越好吗?为什么会希望股价尽可能贴近内在价值来交易呢?
巴菲特的回答是:“股价的过分高估或过分低估都令芒格和我感到不安,这两种极端情况的出现,会使得很多股东所获得的结果完全不同于公司本身的运营结果。”
就像我们之前分析的,公司价格 = 公司价值 + 情绪。
如果能够让公司的股价尽可能地贴近公司的内在价值,最大程度地减少情绪在中间的影响,公司的股价就不会在严重低估与严重高估之间来回震荡。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的运营成果将惠及同一时间段的股票持有者。股东们所获得的奖励与惩罚,基本上等同于公司的运营结果,而非其他人的愚蠢行为。
当谈到股东管理的目标时,巴菲特说:“尽管我们的主要目标,整体而言,是让我们的股东在其持有期间利益最大化,我们也希望将一些股东从其他股东(即交易对手)那里获取利益的可能性最小化。”
我很想知道巴菲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执念。我重新翻了这本书,又查阅了相关的股东信。我找到的原因有三点:
・“我们只愿意与我们喜欢并尊重的人一起工作。” 并且希望自己的工作可以让那些欣赏自己的策略、分享伯克希尔愿景的人获得收益;
・将这些人看作一个整体,如果市场价格与公司内在价值一致,他们将得到最大的公平;
・对于伯克希尔和自己名声的珍惜,不希望股东亏损的原因来自公司经营之外。
那如何去实现这个目标呢?
他给出的答案很简单:找到并且维系认同自己理念的股东群体。
巴菲特认为如果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求 “有一个长期的、以企业运营为导向的股东群体,而不是一个短期的、以股市变动为导向的群体”。就像经营一个餐馆,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相反,经营者应该提供一份明确的菜单以吸引特定类型的顾客。
对于巴菲特和伯克希尔,这份菜单是长期、是企业经营。他们所有的政策和沟通都是为了吸引那些认同巴菲特理念,着眼于长期,关注公司本身运营的投资人,并且刻意去过滤掉那些只关注股价变动的短线买家。
如果能不断地吸引这类投资者,并且不断地让那些短期或者有不现实预期的投资人兴趣全无,理想情况下,伯克希尔的股票就能够按照巴菲特所希望的那样,始终以符合企业价值的合理价格进行交易。
这本书里面还收集了巴菲特关于 “IPO”“回购”“为什么要发行 B 股,如何发行” 等公司治理方面的思考,你会发现,他所有这些行为的思考和决策,都是以上面这个原则来支撑的。
巴菲特和芒格认为:“如果我们持续地宣传我们的商业和股东哲学(不掺杂其他矛盾的信息),我们感到高质量的股东群体是可以被吸引和维护的。这种自我选择效应发生之后,一切都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最后我们来看看结果:
“我相信,公司 90% 甚至 95% 的股票被这些高质量的股东群体所持有,他们五年之前就持有我们的股票。同时,我推测这些投资者所持有的伯克希尔股票的市值,比他们的第二大持股至少大两倍。” 并且,“每一年的年底与年初相比,伯克希尔公司的流通股股东名单中有 98% 是不变的。”

回到我们的市场。

要时刻保持安全边际的意识,要做分散(三两行业、四五公司)和控制仓位(单只个股上限),同时买入的价格要合理甚至便宜。

的市场环境下,如果有一种策略能帮助大多数投资者赚到钱,它应该是这样的:

  • (1) 底层逻辑坚实,而非仅仅基于历史数据回测;

  • (2) 基于大类资产配置,宽基为主、行业基金和主动基金为辅,同时用各种方式增厚收益;

  • (3) 针对投资者的每一笔资金投入,根据市场情绪温度,自动做好股债仓位配置;

  • (4) 把投资者的账户看作一个资产包,根据市场温度和风格动态调整,让整个账户能始终保持最佳的风险收益比;

  • (5) 白盒、透明。告诉投资者面对的风险,可能的操作,以及付出的成本;

  • (6) 不断降低投资成本,省到就是赚到;

  • (7) 保持学习,不断迭代和进化,最终把这些研究成果反映在策略和投资者的账户上;

  • (8) 最重要的是,相比策略本身的收益,更关注投资者实际拿到手的收益。
    当然,这样的策略并不能保证随时赚到钱。但我想,它能在承担尽可能少的成本和风险的情况下,帮助投资者拿到应得的收益,同时跑赢市场平均和绝大多数人。
    更重要的是,它能帮大家在这个越来越不确定的世界里,放下焦虑,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留给工作、生活、家人和自己。

    学习投资也很难。
    在投资这条路上,让我们困惑或动摇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比如缺乏最基本的框架、常识和知识,导致面对市场和产品内心一片茫然;
    比如每天市场上嘈杂的信息太多,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这些事情会怎样影响自己的投资;
    比如经常能收到各种错误的建议、规劝和指导,仿佛是个建议就很有道理的样子;
    更不用说极度贪婪和恐慌下,每个人都会有的各种应激反应。
    事实上,每个人都像树一样,天然就带着希望成长 —— 希望变高、变强,希望变得更加茂盛、丰沛。但正是这些让我们动摇和困惑的事情,最终将我们带到了错误的方向。
    我觉得,所谓的投资者教育,并不应该是拼命施肥,而是帮助投资者移除他们成长的障碍,然后他们就会自己寻找到自己合适的方向,完成成长的使命。
    在我心目中,它应该是这样的:
    (1) 说人话,有温度;
    (2) 包含从入门,到实操,再到进阶的整个体系;
    (3) 既有框架性的知识,比如课程,也有随着市场变化的碎片化信息;
    (4) 和上面的投资策略高度契合,帮助投资者加深对投资的理解;
    (5) 由多种媒介构成,文字、播客、漫画、卡片、视频、实体书等;
    (6) 在投资者最需要的时候,以最真诚的方式出现在他们面前。
    村上春树说:“当你穿过了暴风雨,你早已不再是原来那个人。”
    一套好的投资者教育内容体系也是这样。
    它能润物细无声地陪伴,甚至引领投资者穿越市场的牛熊。事后回看,你会发现,那些看似艰深的道理,那些书本里的知识,那些仿佛看过就忘的内容,那些随着市场涨跌贪婪或恐惧的感受,最终都变成了我们身上的一部分。
    投资是为了赚更多的钱。这当然没错,但进一步思考,我们会发现,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最终我们所期望的,是拥有更多的钱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难题,过上我们想要的生活。
    ,实现财务目标,我们有三个来源:现有的积蓄、未来的收入以及可能的投资收益。
    了解家庭资产负债情况,知道现有储蓄金额以及预估未来收入支出,得出每年结余金额,这将有助于合理分配不同资金到不同财务目标。比如,很久之后才需要实现的目标,可以主要靠未来收入和投资收益来达成,而近期要实现且金额较高的目标,可能需要用更多现有储蓄。
    举个例子,假设你三年后换房子,那主要得靠积蓄去完成,投资也应该更稳健一些。而如果是存一笔十年后才会用到的养老钱,那么,,做财务规划时,不能只关注投资的部分,还得注意规避一些风险。有些发生的概率可能不大、但结果很严重、又不能带来收益的风险,比如说发生交通意外、生病住院这些,就更适合用保险而不是投资来解决。

投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最重要的不是买到收益率最高的产品,也不是一个具体的财富数字,而是要学会用不同的产品组合为每一个重要的人生目标做好规划,提升对财富的掌控感
你好啊,我特别想推荐这本小册给你。她的名字,来自孟岩的一篇同名文章。
文章写于 2022 年 3 月 20 日,那一周里,市场再创历史纪录,巨幅震荡。
孟岩记下了那段时间以来,在市场中学到的,那些在失败、痛苦、迷茫中感受到的东西,作为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基本也是这一本小册都在讲的事。
1)站在时间一边;
2)市场价格包含了很多信息,我只知道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3)做好大类资产配置,分散持仓;
4)宽基指数作为原点和核心仓位;
5)短周期的择时是无效的,长周期的逆向投资是可行的;
6)在宽基的基础上,基于自己的能力圈来扩展;
7)用仓位上限和加仓节奏来保护自己;
8)长期合理的预期收益是 8% ~ 12%;
9)计划你的交易,交易你的计划(Plan your trade, trade your plan);
10)正确对待信息;
11)投资是认知的变现;
12)投资哲学需要和我们的价值观匹配;
13)投资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而不是让自己更焦虑;
14)投资收益,根本来自于人类经济的增长;
15)「我」变小,是投资成功的开始。
孟岩的文字从 2018 年起陪伴我系统学习投资、搭建自己投资体系的全部过程。前五年里,每个周末,总是准时一期一会。当时经常会觉得,看到文章发出来,这个周末才完整了。
后来我建立了自己的投资体系,搞清楚了投资对自己的生活意味着什么。我做了越来越多的事,也写下越来越多的讲述和记录。这些有知有行和孟岩告诉我的,我好像慢慢地,也告诉了更多的,一些人。
感谢微信出品的结集出版,我一边翻看重读,一边点回了公众号里的评论区,有很多感受,也被当时自己在文章下方写下的,和其他朋友的互动偶尔打动,嘴角一弯。我开始再记下一些,对生命中这段时光新的感受。
感谢这些投资中,我先知道,后经历,最终慢慢相信的事。让我变成了,不一样的人。
希望对你也有帮助。

加载中...
此文章数据所有权由区块链加密技术和智能合约保障仅归创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