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zos 也正在擁抱以 Rollup 為中心的路線圖;NEAR 也正在對數據可用性分片進行設計。本文主要討論以太坊的模塊化趨勢。
“區塊鏈不可能三角” 又限制了所有屬性同時實現極致發展的可能,所以單純地基於單片區塊鏈的思路做擴容是無法解決以太坊的困境的。
- 模塊化混合擴容:layer1(data sharding)+layer2(rollups)
架構設計主要分為四層:執行層、結算層、共識層、數據可用性層。目前很多情況下,行業內也會把執行層和結算層統一稱執行層,共識層和數據可用性層統一稱為共識層。
執行層(Execution Layer):負責處理鏈上交易、執行鏈上訂單並驗證轉賬和智能合約的執行,主要將以 Rollup 為主。模塊化區塊鏈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用戶通常是基於執行層與區塊鏈進行交互,包括簽名交易、部署智能合約以及轉移資產等。執行層解決了區塊鏈的可擴展性。
結算層(Settlement Layer):結算層用於驗證 Rollup 等執行層的執行結果以及解決爭議,並結算出狀態承諾。
共識層(Consensus Layer):共識層通過全節點網絡下載和執行區塊的內容,就狀態轉換的有效性達成共識,從而提供排序和最終確定性,並以 PoS 機制驗證出塊。
數據可用性層(Data Availability Layer):保證交易數據可以被使用(保證存儲且可驗證與可用)。需要將驗證狀態轉換有效性所需的數據發布並存儲在這一層,一旦遭遇惡意區塊提議者扣留交易數據的事件,數據可用性層的數據可用作驗證。
anksharding 引入的核心機制主要:PBS 和 DAS。
PBS(Proposer builder separation)是指構建區塊時區塊提議者(Proposer)和區塊構建者(builder)分離。由 Proposer 提議區塊,Builder 競拍交易的排序權並計算區塊頭,Proposer 根據 Builder 的計算結果打包交易並將區塊頭寫入區塊完成出塊。在 PBS 之前的區塊提議者(Merge 前是 Miner,Merge 後是 Validator)可以通過查看 mempool 中有哪些交易並採取一些策略來獲得 MEV 的機會以最大化他們的挖礦收益。引入 PBS 機制後,這種角色分離機制結合 Builder 排序權的競拍機制可以一定程度上解決 MEV 問題,最後的 MEV 收益相當於會被全網驗證者共享。除此之外,PBS 還有助於解決分片與信標鏈的同步問題、以太坊網絡的抗審查問題等。
DAS(數據可用性抽樣,Data Availability Sampling)是解決區塊鏈狀態爆炸的有效方法。讓驗證節點檢查區塊可用性,通過使用 DAS 檢查,輕客戶端可以通過僅下載一些隨機選擇的塊來驗證一個塊是否已發布。由於 DAS 可以對區塊數據做並行化驗證,所以未來數據分片(Data Sharding)的數量即使很多,也不會增加單個驗證節點的負擔,反而會刺激更多驗證節點加入,從而保證驗證節點的充分去中心化。
最終,Danksharding 能夠通過 PBS 實現以太坊的中心化出塊,通過 DAS 實現去中心化驗證,並且具備一定程度的抗審查性,從而確保以太坊成為可擴展的共識層和數據可用性層,並且能夠承接住執行層的更多 Rollups。(PS:中心化出塊、去中心化驗證也是 Vitalik 在 Endgame 中提出的對以太坊未來發展的構想。)
們首先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你要在網上買一本書,交易流程是什麼?
第一步:你下單之後把錢打給了支付寶。
第二步:支付寶收款後通知賣家可以發貨了。
第三步:賣家收到通知後給你發貨。
第四步:你收到貨之後很滿意,於是確認收貨。
第五步:支付寶收到了你的通知並打錢給賣家。
雖然你是在和賣家交易,但是整個交易都是圍繞支付寶展開。因此,如果支付寶系統出了問題,比如天上降下一塊隕石,把支付寶的伺服器全砸了,或者由於全球經濟危機支付寶倒閉了,無奈的支付寶只好淡然地表示不存在這筆交易,那麼這筆交易就會以失敗告終,到時候買家賣家就會糾纏不清,雙方無法自證。
明去中心化的區塊鏈是如何運行的,我們先把整個去中心化的分佈式結構簡化為一個極端的情況來探究。我們假設有一個去中心化的小城市,在這個城市裡有 5 個可愛活潑的小夥伴,他們互相借錢的時候,是這麼幹的:
假設 B 向 A 借了 1 塊錢,這個時候,城市裡的人怎麼辦呢?A 在人群中大喊:“我是 A,我借給了 B1 塊錢!”B 也在人群中大喊:“我是 B,A 借給了我 1 塊錢!”
此時城市裡的其他人 C、D、E 都聽到了這些消息,他們拿出了手中的小帳本並默默記下:“某年某月某日,A 借給了 B1 塊錢。”
去中心化的模型極度簡化之後,我們就會發現,在這個只有 5 個人的城市中,已經建立了一個去中心化的系統,這個系統不需要銀行,也不需要支付寶。這個模型不需要信任關係,也不需要一個擁有公信力的組織。當分佈式結構中的每個人都記帳的時候,篡改帳本是不可行的。比如 B 突然不認帳了:“我不欠 A 的 1 塊錢!” 這個時候,人民群眾 C 或 D 或 E 就會站出來說:“不對,我的帳本上明明記錄了你在某年某月某日向了 A 借了 1 塊錢,並且沒有查到你還款的記錄。”
沒有發現一個問題,在這個模型中,所謂的 1 塊錢根本不重要,也沒有人在意,“1 塊錢” 已經變成了一個變量,它可以被替換成任何概念,只要大家承認這是一個有價值的東西即可。
比如 A 在這個城市中大喊一聲:“我創造了一個巴拉拉能量!” 城市中的其他人都聽見了,於是大家紛紛在自己的小本子上記下 “某人有一個巴拉拉能量”,大家甚至不用知道巴拉拉能量是什麼,A 竟然真的有了一個巴拉拉能量。之後呢?A 還能幹什麼呢?A 可以再大喊一聲:“我給了 B 一個巴拉拉能量。”
問題一:憑什麼幫你記帳?
憑什麼你對著天空大喊一聲,別人就要幫你記帳,別人的時間不要錢嗎?別人的小本子不要錢嗎?於是,為了讓大家都幫我記帳,我增加了一條新的規則,我決定給第一個聽到我喊話並且將其記錄在小本子上的人獎勵。獎勵機制也很簡單,第一個聽到我喊話並記錄下來的人,可以得到一個巴拉拉能量的獎勵。
這個巴拉拉能量不是白給的,是對你勞動的報酬,就像打工可以掙錢一樣,你幫我記帳,整個系統都會給你報酬。你要做的事情,有這樣幾點:首先,你要搶在所有人之前聽到了我的喊話並記在了自己的小本子上;記錄之後,你還要馬上告訴整個城市裡的人 —— 這句話我記錄完了,你們再記錄也沒有用了,別人就會放棄這筆賺錢的生意;與此同時,你還要做一件事,就是給自己的記錄加一個獨一無二的編號,然後把記錄和編號一起喊出來,於是,下個人再記錄的時候,就會帶著這個記錄和獨一無二的編號繼續下去。
- 區塊鏈系統大約每 10 分鐘會創建一個區塊,其中包含了這段時間裡全網範圍內發生的所有交易。每個區塊中也包含了前一個區塊的 ID(識別碼),這使得每個區塊都能找到其前一個節點,這樣一直倒推就形成了一條完整的交易鏈條。從誕生之初到運行至今,全網隨之形成了一條唯一的主區塊鏈。[3]
二、哈希算法
哈希算法是區塊鏈中保證交易信息不被篡改的單向密碼機制。哈希算法接收一段明文後,以一種不可逆的方式將其轉化為一段長度較短、位數固定的散列數據。
它有兩個特點:
-
加密過程不可逆,意味著我們無法通過輸出的散列數據倒推原本的明文是什麼;
-
輸入的明文與輸出的散列數據一一對應,任何一個輸入信息的變化,都必將導致最終輸出的散列數據的變化。
在區塊鏈中,通常使用 SHA–256(安全散列算法)進行區塊加密,這種算法的輸入長度為 256 位,輸出的是一串長度為 32 字節的隨機散列數據。[4] 區塊鏈通過哈希算法對一個交易區塊中的交易信息進行加密,並把信息壓縮成由一串數字和字母組成的散列字符串。區塊鏈的哈希值能夠唯一而準確地標識一個區塊,區塊鏈中任意節點通過簡單的哈希計算都可以獲得這個區塊的哈希值,計算出的哈希值沒有變化也就意味著區塊中的信息沒有被篡改。
在區塊鏈的話題中,我們還經常聽到這樣的詞彙 —— 公鑰和私鑰。這就是俗稱的不對稱加密方式,是對以前的對稱加密方式(使用用戶名與密碼)的提高。
我們用電子郵件加密的模型來簡單介紹一下:公鑰就是給大家用的,你可以通過電子郵件發布,可以通過網站讓別人下載,公鑰其實是用來加密 / 驗章的。私鑰就是自己的,必須非常小心保存,最好加上密碼,私鑰用來解密 / 簽章,私鑰由個人擁有。在比特幣的系統中,私鑰本質上是 32 個字節組成的數組,公鑰和地址的生成都依賴私鑰,有了私鑰就能生成公鑰和地址,就能夠花費對應地址上面的比特幣。私鑰花費比特幣的方式就是對這個私鑰所對應的未花費的交易進行簽名。
信息發送者:用私鑰對信息進行簽名,使用信息接收方的公鑰對信息加密。
信息接收方:用信息發送者的公鑰驗證信息發送者的身份,使用私鑰對加密信息解密。
四、時間戳
區塊鏈中的時間戳從區塊生成的一刻起就存在於區塊之中,它對應的是每一次交易記錄的認證,證明交易記錄的真實性。
時間戳是直接寫在區塊鏈中的,而區塊鏈中已經生成的區塊不可篡改,因為一旦篡改,生成的哈希值就會變化,從而變成一個無效的數據。每一個時間戳會將前一個時間戳也納入其隨機哈希值中,這一過程不斷重複,依次相連,最後會生成一個完整的鏈條。
區塊鏈利用 Merkle 樹的數據結構存放所有葉子節點的值,並以此為基礎生成一個統一的哈希值。Merkle 樹的葉子節點存儲的是數據信息的哈希值,非葉子的節點存儲的是對其下面所有葉子節點的組合進行哈希計算後得出的哈希值。[6]
同樣地,區塊中任意一個數據的變更都會導致 Merkle 樹結構發生變化,在交易信息驗證比對的過程中,Merkle 樹結構能夠大大減少數據的計算量,畢竟,我們只需驗證 Merkle 樹結構生成的統一哈希值就可以了。
比特幣的特點之一就是不可篡改,所有的記錄都是無法篡改的,並且公開可查。一旦黑客公布的比特幣地址收到了比特幣,那麼帳本上就多了一筆記錄,每個人手裡的帳本會同步更新。每個人都能查到這個記錄,之後這個地址的各種轉賬、提現記錄也都是可查的。只要黑客進行了比特幣提現這類需要和現實交互的操作,就一定會露出蛛絲馬跡。
在區塊鏈中,所有的節點向上回溯,都会到達源頭,即區塊鏈中的第一個區塊,也就是 “創世區區塊”。
在 “創世區塊” 誕生之後,比特幣的用戶通過不斷地 “做題”,即通過計算尋找滿足特定 SHA–256 哈希值對應的數值解。這個過程就是比特幣中的 “挖礦”。[7]
當任意一個用戶優先計算出符合要求的數值解時,就會在全網範圍內廣播,而網絡中的其他節點收到這條信息會進行驗證,若通過驗證,其他節點就會放棄計算,並將新創建的區塊加到前一個區塊的後面。
比特幣一個區塊的容量是 1M,1M=1 024KB(千字節)=1 048 576 字節,那麼一個區塊包含的交易總數為:1 048 576÷250≈4 194.3(筆)。比特幣中一個區塊確認的時間是 10 分鐘,10 分鐘 = 600 秒,那麼一個區塊每秒能處理的交易數為:4 194.3÷600≈7(個)。區塊每秒只能處理 7 筆交易,要是交易數據再大點,可能連 7 筆都達不到。這樣會造成一個結果,比特幣上的交易擁堵而緩慢。一筆交易發生之後,前面還有好多交易在排隊等待確認,到底要等到什麼時候啊?總有一天堵塞到一定程度就會超過容量極限,然後就崩潰了!
-
Bitcoin Classic(比特幣經典版),此方案認為應該將這個字段的最大值調到 2M,並且以後有計劃取前 2 016 個區塊大小的中位數再乘一個約定好的倍數來決定下一批區塊的大小上限。
-
Bitcoin XT(比特幣新版),此方案認為這個值應該修改為 20M,並且每兩年翻一番,直到上限值達到 8.3G(千兆字節)。
-
Bitcoin Unlimited(比特幣無限版),此方案認為這個值多大都行,甚至可以無限大,由礦池決定其大小。硬分叉的特點如下:
-
沒有向前兼容性,之前的版本將不可再用,需要強制升級;
-
在區塊鏈層面會有分叉的兩條鏈,一條舊鏈,一條分叉新鏈;
-
需要在某個時間點全部同意分叉升級,不同意的將會進入舊鏈。
軟分叉的定義是這樣的:
軟分叉是指比特幣交易的數據結構發生改變時,未升級的節點可以驗證已經升級的節點生產出的區塊,而且已經升級的節點也可以驗證未升級的節點生產出的區塊。
-
有較好的兼容性,之前版本的部分功能可用,可不升級;
-
在區塊鏈層面沒有分叉的鏈,只是組成鏈的區塊有新區塊和舊區塊之分;
-
相當長的時間裡,可允許不進行升級,繼續使用原版本生成舊區塊,與新區塊並存。
區塊鏈技術實際上是一個分佈式數據庫,在這個數據庫中記帳不是由個人或者某個中心化的主體來控制的,而是由所有節點共同維護、共同記帳的。所有的單一節點都無法篡改它。
如果你想篡改一個記錄,你需要同時控制整個網絡超過 51% 的節點或計算能力才可以,而區塊鏈中的節點無限多且無時無刻都在增加新的節點,這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而且篡改的成本非常高,幾乎任何人都承擔不起。
人物#
管他究竟是誰,什麼時候出現,此生還會不會出現,他都實現了我小時候大聲喊出的夢想 ——“我要改變世界”“我要成為世界未解之謎”。下面我們就來具體講講這位傳奇人物的傳奇經歷。
傳說中的中本聰被描繪成一個集經濟學家、數學家、密碼學家以及頂級黑客為一體的人物,他的傳奇歷史始於 2008 年 11 月 1 日,這一天,他發表了一篇論文《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之後他又把理論付諸實踐,在 2009 年 1 月 4 日創造了比特幣世界的第一個區塊,我們稱之為 “創世區塊”,同年 1 月 11 日,他開發了一個客戶端,其名稱非常樸素 —— 比特幣客戶端 0.1 版,召喚各路小夥伴們一起玩耍。
故事慢慢演化,比特幣終於有了第一筆交易,比特幣有匯率了,比特幣的技術愛好者有聊天室了,比特幣挖礦難度調整了,比特幣被某個國家的法律認可了,比特幣市值近 400 億美元(按 2017 年 5 月數據估算)…… 當然,比特幣的成長過程中也伴隨著一些 “負能量”,諸如比特幣暴漲、暴跌,比特幣被盜、被告。總之,比特幣的歷史精彩紛呈,我們會在後面詳細闡述。
在這些事件中,中本聰扮演著一個什麼角色呢?事件創造者。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他消失了,全世界都沒人見過中本聰,也沒有聽過他的聲音,FBI(美國聯邦調查局)和全世界的媒體都在找他,但是誰也沒找到,大家都能看到 2008 年比特幣創始初期他在論壇、郵箱、網站首頁的發言,針對這些看似線索的發言的探究到最後都被逼入了死胡同。
中本聰,在各處的配圖中,永遠都是用一個背影來代替,但是,我們期待 “每個中本聰” 創造的 99 種傳說。
當尼克・薩博被自動售貨機 “砸中” 牛頓被樹上掉下來的 “上帝的蘋果” 砸中,於是茅塞頓開,發明了牛頓運動定律。在區塊鏈領域,也有這麼一個人被自動售貨機 “砸中”,他發明了智能合約。
尼克・薩博,他是一位計算機科學家、密碼學家、法律學者,是智能合約等創新概念的先驅,他還曾被人懷疑是中本聰。目前,他正在募集資金,打算建立一個區塊鏈技術公司。
等到以上三大條件都實現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智能合約已經變得像如今的支付寶一樣,你不需要知道背後的技術,但你信任它,而且你不得不使用它來完成交易。在區塊鏈的世界裡,智能合約將會無處不在。
從華爾街走出的區塊鏈女性領袖人物
因為比特幣及其背後的區塊鏈技術天生帶著一種極客的氣息以及一種 “爾等凡人你們看不懂夜的黑” 的高傲氣質,所以,區塊鏈行業的權威和意見領袖更多是低調、不愛發表觀點的男性。
但是,其中仍然有幾位巾幗不讓鬚眉的女性意見領袖,比如區塊鏈創業公司 BlockCypher 的 CEO(首席執行官)凱瑟琳・尼科爾森,該公司已經籌集了 350 萬美元的資金,還有數字資產控股公司的 CEO 布萊斯・馬斯特等。
從小自學 Basic 語言
我們先來簡要說一下這位傳奇人物的履歷,馬克・安德森雖然不像比爾・蓋茨、喬布斯那麼出名,但是他所走的每一步都和互聯網的發展密切相關,我們可以從他的幾次創業經歷談一談。
在最初的十多年裡,圍繞在安德森身上的光環是 “網景公司”—— 第一代瀏覽器的締造者。1992 年,安德森和小夥伴一起研發出了第一個加入圖像元素的網頁瀏覽器 Mosaic。1993 年,安德森和合夥人成立了網景公司。1995 年,網景公司在紐約上市,市值一度達到 29 億美元。24 歲的安德森也因此在一夜之間成為億萬富翁。之後,由於 IE 瀏覽器(微軟公司的網頁瀏覽器)的興起,1999 年,網景公司被迫出手給美國在線,安德森的第一段創業經歷結束了。
安德森的第二段創業經歷也踩在互聯網的風口上,他和合夥人創辦了一家雲計算公司,名為 “Loudcloud”,不過 2002—2006 年,美國進入了互聯網泡沫破裂的時代,風投公司不願意資助互聯網企業,2007 年,該公司以 16 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惠普公司。
之後,安德森又加入了 Facebook(臉譜網)董事會,給 Twitter(推特網)當時的 CEO 伊萬・威廉姆斯當諮詢顧問,2009 年,安德森和本・霍羅維茨創建了安德森–霍羅維茨風投公司。
而馬克・安德森與區塊鏈的結緣也和這家風投公司有關,安德森–霍羅維茨風投公司投資了比特幣交易平台 Coinbase,比特幣創業公司 21Inc 和區塊鏈數據商 TradeBlock。當然,這些遠不能成為他被列為區塊鏈領域風雲人物的有力例證。
數字貨幣集團擁有投資公司、收購公司以及永久持有資本的權力,我們不是一個基金,不需要把資金返還給有限合夥人,而是在公司內部重新部署資本。我們的目標是加快一個更好的金融體系的發展。巴里・希爾伯特
參考#
-
智能合約將使我們未來不需要銀行和律師 [EB/OL]. (2016–06–21) [2017–05–18]. http://it.sohu.com/20160621/n455402402.shtm
-
巴比特。數字資產 CEO: 銀行將在兩年內應用區塊鏈技術,但是成為主流需要 5—10 年 [EB/OL]. (2016–04–07) [2017–05–18]. http://www.8btc.com/blockchain-in-banks-a-reality.
-
巴里・希爾伯特談 DCG 在數字貨幣領域的投資策略 [EB/OL]. (2016–02–01) [2017–05–18]. http://www.okcoin.cn/t-1010622.h
區塊鏈技術已經被許多銀行認可,多家銀行成立了相關的區塊鏈實驗室,致力於利用區塊鏈技術打造一個針對銀行後台的終極改造工具。一份來自西班牙的報告稱,如果銀行內部全都使用區塊鏈技術,在 2022 年以前銀行每年都能節省 150 億 —220 億美元的成本。
區塊鏈 + 跨境支付
目前主流的傳統跨境匯款方式是電匯,其匯款周期一般長達 3—5 個工作日,除了中間銀行會收取一定的手續費,SWIFT(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也會對通過其系統進行的電文交換收取較高的電訊費,例如在我國通過銀行進行跨境匯款會被收取單筆 150 元的電訊費。
區塊鏈 + 供應鏈
供應鏈金融,簡單地說,就是銀行將核心企業和上下游企業聯繫在一起提供靈活運用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的一種融資模式,也就是把資金作為供應鏈的一個溶劑,增加其流動性。
在如今的供應鏈金融體系中,一個特定商品的供應鏈包括從原材料採購到製成中間產品及最終產品,最後由銷售網絡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將供應商、製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串連成一個整體。
區塊鏈 + 信息
銀行一旦建立起了自己的區塊鏈,由於其具有不能篡改的特性,客戶信息與交易記錄被確認後便不受任何人為干預,也無法篡改。這有助於銀行識別異常交易,防止欺詐行為的發生。
同時,銀行還可以利用區塊鏈技術建立一個分佈式帳本信息系統,以此檢測和分析所有節點用戶的交易行為,一旦有異常行為發生,系統就會發出報告,從而有效地防範欺詐、洗錢等違法行為的發生。
區塊鏈熱度飆升的背後,世界各國政府、大型金融機構、企業集團紛紛投入大量資源對區塊鏈進行研究。OKCoin 幣行旗下的應用 OKLink 是構建於區塊鏈技術之上的新一代全球金融網絡,也是中國首個商業化的區塊鏈應用,它致力於推動全球價值傳輸效率,同時提升全球匯款用戶體驗。該應用目前已覆蓋 20 多個國家和地區,包括中國、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國家等。主要客戶是全球中小型金融參與者,包括銀行、匯款公司、互聯網金融平台等,每月交易額達到幾千萬美元。
傳統跨境匯款方式的缺點:周期長、收費高。而基於區塊鏈技術進行跨境匯款的 OKLink 可以在去中心化的機制下,使用戶以更低的費用和更快的速度完成跨境轉賬。OKLink 使用區塊鏈技術讓匯款方和收款方直接進行支付、結算,省掉了所有的中間環節費用,整個網絡只在中間匯率的基礎上收取不超過 0.5% 的費用,絕無其他隱藏費用,並且保證收款人能夠收到約定的金額。
區塊鏈技術在互聯網安全管理及認證等領域也有很大的優勢,被頻繁地使用於社交網絡、身份證、學歷驗證等方面,這一節我們將從一個比較具體的方面 —— 身份證講起。當區塊鏈遇見身份證,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如果區塊鏈世界有身份證,又會長什麼樣?下面,我們就來研究一個神奇的名詞 ——“分佈式智能身份認證系統”,也就是區塊鏈世界的 “身份證”。 身份證是一件神奇的東西,平時不顯眼,離了它卻又寸步難行。身份證是用於證明持有人身份的證件,我們住酒店、買車票處處都會用到它,一旦丟失、忘帶、被盜用,簡直就是一場災難。 如果你還在擔心身份證引發的各種問題,那麼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智能身份認證系統或許可以幫你消除困擾。屬於你的區塊鏈身份證會顯示你的護照照片、在線頭像,姓名下方有一個不可更改的密鑰創建日期以及密鑰標識,這張身份證上還分布著簽名欄、專屬二維碼、交易編號以及哈希算法證明。
下面詳細介紹創建並使用區塊鏈身份證的步驟,大體分為三步:
- 取一個獨特的名字
這樣其他人就能找到你的區塊鏈 ID,只要你好好保存你的密碼,那麼沒有人可以奪走你的名字。
- 創建並確認你的個人檔
把你的區塊鏈身份證和社會網絡檔案連接起來,證明這是你本人的區塊鏈身份證並確認你的個人信息。
- 開始使用你的區塊鏈身份證。
你的區塊鏈身份證共享在你的網頁、社交網絡檔案以及名片上,這樣人們就可以很容易地在網上找到你了。區塊鏈身份證有兩個優勢:安全、便捷地解決信息丟失問題;永遠不會丟失、永遠不會被篡改。
贊賞” 期望通過智能合約規範所有作品權利的行使與追溯,同時在作品創作過程中即引入版權服務商進行交易。這可以被稱作區塊鏈的版權一條龍服務,從源頭到產品,一旦確權便不可修改。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區塊鏈版權證明大規模推廣,那些抄襲者們也不會像如今這樣猖狂。 利用區塊鏈技術解決版權維護問題,看上去是一件很美的事情,但實際上它面臨著三大挑戰:
-
區塊鏈技術的商業化應用和大眾化普及,就像如今流行的 VR(虛擬現實),雖然概念已經脍炙人口,但普及率依然很低。
參考#
-
Australian Startup Cyph MD uses Blockchain Technology For Data Sharing in Healthcare[EB/OL]. (2016–08–09) [2017–05–18].http://www.the-blockchain.com/2016/08/09/australian-startup-cyph-md-uses-blockchain-technology-datasharing-healthcare/.
-
Babyghost and VeChain: Fashion on the Blockchain[EB/OL]. (2016–10–18) [2017–05–18].https://bitcoinmagazine.com/articles/babyghost-and-vechain-fashionon-the-blockchain-1476807653/.
-
Blockchain Going for a Song: New Tech Tunes Up Music Industry[EB/OL]. (2016–05–22) [2017–05–18].https://cointelegraph.com/news/blockchain-going-for-asong-new-tech-tunes-up-music-industry.
-
Filament Nets $5 Million for Blockchain-Based Internet of Things Hardware[EB/OL]. (2015–08–18) [2017–05–18].http://www.coindesk.com/filamentnets-5-million-for-blockchain-based-internet-of-things-hardware/.
-
IBM Reveals Proof of Concept for Blockchain-Powered Internet of Things[EB/OL]. (2015–01–17) [2017–05–18].http://www.coindesk.com/ibm-revealsproof-concept-blockchain-powered-internet-things/.
-
[1] 區塊鏈技術演進史 [EB/OL]. (2016–04–25) [2017–05–18].http://tech.hexun.com/2016–04–25/183507891.html.
-
[2] 分佈式一致性算法 ——Paxos [EB/OL]. (2016–06–27) [2017–05–18].http://www.cnblogs.com/cchust/p/5617989.html.
-
[3] BTC 電子貨幣系統背後的技術 [EB/OL]. (2013–12–20) [2017–05–18].http://it.dataguru.cn/article-3986-1.html.
-
[4] 比特幣的五年歷程 (全文更新完) [EB/OL]. (2016–08–13) [2014–01–08].http://8btc.com/thread-2603-1-1.html.
-
[5] 協議漏洞產生 1 840 億枚比特幣 [EB/OL]. (2010–08–15) [2017–05–18].http://www.8btc.com/184-billion-bitcoins.
-
[6] 比特幣:數字時代的 “挖礦” 江湖 [EB/OL]. (2017–03–03) [2017–05–18].http://www.fx361.com/page/2017/0303/922619.shtml.
-
[7] BitPay 推出比特幣電子錢包 [EB/OL]. (2011–06–29) [2017–05–18].http://www.8btc.com/bitpay-launches-e-wallet.
-
[8] 比特幣銷售終端 (POS) 研製成功 [EB/OL]. (2011–11–10) [2017–05–18].http://www.8btc.com/bitcoin-pos.
-
[9] FBI 得到絲綢之路的比特幣成為新首富 [EB/OL]. (2013–10–25) [2017–05–18].http://www.8btc.com/fbi-ross-ulbricht-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