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中的幣和代幣
“Coin” 是幣,“Token” 是 “代幣”,也被翻譯為 “通證”,即 “通用的證明” 的意思。絕大多數人,籠統地把兩個都稱為 “幣”,實際上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談區塊鏈,是不能避開 “幣” 的問題的,否則就是 “掩耳盜鈴”。但是區塊鏈不等於幣,幣更不等於區塊鏈,不是所有的區塊鏈都必須有幣,但是有些區塊鏈沒有幣也是不行的。所以有 “有幣區塊鏈” 和 “無幣區塊鏈” 之說。
本來意義上的區塊鏈的 “幣” 都是 “公鏈” 的 “GAS”(燃料),因為鏈是需要節點和礦工的,礦工就是節點的建設者和運維者,礦工支持鏈的運轉是需要進行投資和獲取回報的,基於鏈的應用、交易等,是需要成本的,因此需要 “GAS”,也就是 “幣”。基於公鏈原生的 “幣”,一般被稱為 “Coin”。
“Token” 本質上是一種權益的證明,因此也分為 “權益型代幣” 和 “功能性代幣”。“Token” 一般出現在基於公鏈誕生的各種應用型的區塊鏈項目上。“權益性代幣” 更加接近於證券,實際上就是發行該 “Token” 的項目或者公司的股權;而 “功能性代幣” 是在使用該應用過程中為了打造更好的用戶體驗、進行生態建設和激勵媒介。所以,“權益性代幣” 的定價和升值基礎一般是項目本身發展的未來的價值;而 “功能性代幣” 的定價和升值基礎一般是項目中業務、服務的定價或者是未來使用該應用的用戶的數量多少及項目的經濟模型設計的通縮所造成的稀缺性。
需要不需要有幣,本質上是區塊鏈項目本身的定位和經濟模型所決定的。比如公鏈項目一般都有幣,而聯盟鏈和私有鏈一般不需要有幣。為什麼這麼講?因為公鏈項目的參與人是不特定的,是完全公開的,所有人都可以參與的,每個人都可以去貢獻也可以使用。但是公鏈的開發、維護、節點的建設和運行,都是需要有人參與和付出的,如果沒有幣,那麼他們的回報從哪裡來?沒有基於幣的合理的經濟模型,就沒有人願意參與到其中來了。而聯盟鏈和私有鏈的投資和收益都是有固定的、特定的對象的,所以可以沒有幣。
舉個例子:區塊鏈公鏈可以近似地理解為網絡開發語言,比如 C++、Java 之類的,是一種底層的支撐技術。但是和開發語言不同的是,公鏈除了技術本身的迭代進化之外,還需要節點去進行分佈式記賬、交易與維護。其一:如果用傳統的法幣模式,在技術產生效益之前,或者說產生的效益不夠大的情況下,如何調動參與的各方的積極性?其二:如果用傳統的法幣模式,各參與方之間,如何進行實時、有效、快速、不受空間和時間限制的結算?答案很明顯!
— 幣指的是任何擁有獨立區塊鏈的加密貨幣(比特幣、以太坊、XRP 等)
— 替代幣指的是比特幣以外的其他幣。
— 代幣是沒有自己的區塊鏈,而是依附於其他區塊鏈的加密貨幣。 代幣會從自己依附的區塊鏈技術中獲益。 (ERC-20 代幣…)
幣指的是任何擁有獨立區塊鏈的加密貨幣 — 例如比特幣。
此類加密貨幣都是從頭開始開發,其更為廣泛的網絡設計也有著明確目的。 例如,比特幣是具備安全固定貨幣政策的反審查儲值手段和交換媒介。 比特幣的原生代幣 BTC(即比特幣)是市場上流動性最強的加密貨幣,在加密貨幣領域擁有最高的市值和已實現市值。
幣項目通常從過去的技術或其他加密貨幣中汲取靈感,並將它們融合到一個滿足特定目的的創新網絡。
作為幣的另一範例,以太坊的以太幣(ETH)則是智能合約平台的原生幣,用於創建在去中心化區塊鏈上運行的通用計算機程序。 相比金融數據,以太坊更專注於從遊戲到社交媒體無所不包的所有程序數據。 Ether 用於發送 / 接收、管理資產、支付 gas 費用以及與網絡中的去中心化應用程序(dApp)交互。
代幣是各類智能合約平台(如以太坊)的特殊費用載體,使用者可以在此類平台上創建、發行並管理代幣(主區塊鏈的衍生品)。
例如,2017 年的 ICO 熱潮就是由以太坊的 ERC-20 代幣標準推動的,該標準基本上是一種協議,用於在以太坊區塊鏈上創建代幣(不包括以太幣 ETH),此類代幣可以相互兌換。 項目通過智能合約在以太坊上公布或開發應用程序,並且發行該應用程序的原生代幣,在此過程中直接向以太幣 ETH 投資者籌集資金。
代幣在加密貨幣市場中佔據了獨特地位,它們在應用程序生態系統中充當 “實用型” 代幣,用於激勵某些行為或支付費用。 例如,流行的 ERC-20 代幣 Dai 就是以太坊去中心化應用程序 MakerDAO 的一部分。 MakerDAO 是用戶使用信貸工具的方式,例如使用 Dai 進行借出 / 借入操作等,而 Dai 則經過專門設計,其價值保持穩定。 類似 Dai 的 ERC-20 代幣可以兌換任何其他 ERC-20 代幣或其他基於以太坊的標準(即 ERC-721),以太幣 ETH 也在可兌換範圍內。
因此,正如 Dai 與以太坊生態系統的關係,在一個幣種的廣義加密貨幣 / 區塊鏈網絡中,代幣是依具體應用程序而定的。
除了 Dai 之外,其他代幣還包括 Maker (MKR)、0x、Augur (REP)、Komodo (KMD) 以及 Golem (GNT)。
幣需要通過加密貨幣交易所才能相互兌換,因為不同幣種是在不同的非標準化代碼協議上開發的。 與之相反的是,以太坊上的各類代幣(例如 ERC-20)由於都在標準化的代碼協議上開發,所以能夠通過內部應用程序相互兌換並且摩擦極小。
進入加密貨幣市場具有挑戰性,但了解各類加密貨幣之間的基本區別可以幫助您在不穩定的生態系統中管理風險並做出更好的決策。
ICO vs IPO:狂野投資
你可能知道 “首次公開募股”(IPO),一家公司通過出售部分股份給機構投資者,而這些機構投資者又向證券交易所的公眾出售股票。公眾對 IPO 感到興奮,因為任何有經紀帳戶的人都可以購買像 Snapchat 這樣的公司的股份。
ICO 是同一件事嗎? 既是,又不是。IPO 和 ICO 都被公司用來籌集資金。 主要的(和非常重要的)差異就是監管。上市公司受到證券交易委員會的監管,並具有一系列的法律要求和正式的流程。ICO 目前是不受管制的,處於蠻荒的 “狂野西部” 地帶。
總的來說,在 ICO 方面似乎有很多混亂和不確定性。 有人認為,ICO 已經變成了一個 “反常和不可持續的凱恩斯選美大賽(投機行為)”。支持者則很樂觀,聲稱 ICO 是風險投資的一種新形式。
雙方的觀點不一,而我們大多數人都在邊上一頭霧水。
協議的一個例子是電信中使用的協議 TCP(傳輸控制協議),TCP 是用於在互聯網上的信息分組級別交換消息的一組規則。TCP 保證數據包將被傳遞,並且它們將以和它們發送的相同順序被傳送。 協議的另一個例子是互聯網協議(IP),它是一組在互聯網地址級發送和接收消息的規則,它主要規定了互聯網上的數據包格式和尋址方案。
在討論區塊鏈時,術語 “協議” 是指通過區塊鏈來實現的 “加密經濟規則”,以便在區塊鏈的點對點網絡中保持分佈式的一致性。
加密經濟規則是管理去中心化數字經濟的規則:
(1)使用公鑰加密進行認證
(2)通過經濟激勵,以確保遵守規則
例如,比特幣的區塊鏈,礦工驗證每一個比特幣交易,提供經濟激勵,這反過來也保護網絡。
這些財務激勵究竟是什麼?
代幣
對礦工的經濟激勵來自於比特幣區塊鏈之上的代幣 —— 比特幣。礦工使用計算能力來驗證交易會獲得一定數量的比特幣。
一般來說,當你聽到 “加密貨幣代幣” 或簡稱 “代幣” 這個術語時,它們指的是比特幣等代幣,這些代幣是建立在區塊鏈之上,代表你擁有並可轉讓給其他人的數字資產。
有多種方法可以在區塊鏈上創建代幣。例如,最容易理解的是比特幣這類內在代幣,它直接構建在比特幣區塊鏈之上。 你也可以選擇分叉比特幣區塊鏈,並創建新的代幣例如 ZCash、萊特幣、Monero 等。 ** 或者你可以構建一個全新的區塊鏈技術,並在此之上構建代幣,比如以太坊,** 在以太坊區塊鏈之上的代幣是 “以太幣”。
…… 你甚至可以在以太坊區塊鏈之上創建代幣,Gnosis(GNO)和 Augur(REP)就是個例子。 這也許令人困惑,因為 “以太幣” 是建立在以太幣區塊鏈之上的內在代幣。 稍後我會在後面解釋。你只需要明白,在以太幣區塊鏈之外建立其他代幣是可能的。
把代幣和傳統貨幣做類比可以幫助你理解,你可以將代幣視為貨幣本身(例如美元,歐元等),把區塊鏈協議視為貨幣政策。
這裡的主要要點是,每個代幣都基於某個底層的區塊鏈—— 無論是比特幣區塊鏈、以太坊區塊鏈,還是其他的分叉 / 新區塊鏈。
不管涉及的加密貨幣是什麼,代幣是有價值的,因為區塊鏈提供了不可變的、去中心化的、不可偽造的資產操作的骨幹。
了解到比特幣和底層的區塊鏈。我們也了解了確定區塊鏈規則的協議,以及建立在其上的代幣。這些技術使我們重新思考了我們將錢定義為數字化、易於轉移、安全和去中心的東西。
但重要的一點是,時代貨幣只是區塊鏈的一個應用之一。除了貨幣之外,區塊鏈的真正吸引人之處在於它揭示了(1)協議和(2)應用的潛在未來。
(1)協議
加密貨幣開發者的最終夢想是,我們可以利用這種區塊鏈技術從頭開始構建新的和改進的通信協議。 正在開發的用於加密貨幣的協議有可能解決困擾互聯網的集中化問題。
關於這種協議有哪些例子?
包括支付協議,身份,域名系統,雲計算,聲譽系統等等。今天許多這些系統是高度集中的(例如,Stripe,PayPal,Google,Amazon),並且在網絡上沒有一個默認值或標準。
因此,從長遠來看,我們希望區塊鏈技術能夠帶來去中心化、開放、安全的協議,以構建加密貨幣之外的用例。
(2)應用
區塊鏈能夠帶來 “去中心化的應用”
去中心化應用或 “dApp” 是構建在區塊鏈之上的應用。它是如何運作的?
我們以比特幣區塊鏈為例。 比特幣使用腳本系統在比特幣區塊鏈上進行交易。腳本是一個簡單的指令列表。 所以比特幣的腳本語言使我們能夠編寫一個每個事務記錄的腳本。 腳本的目的是定義收件人必須滿足的要求才能訪問正在傳輸的比特幣。
對於典型的比特幣傳輸,腳本將定義消費者必須提供的內容:
1、散列時匹配包含在腳本中的目標地址的公鑰
2、簽名,顯示剛剛提供的公開密鑰對應的私鑰證明
但交易可以發送的參數有一些靈活性。 例如,我們可以編寫一個腳本,該腳本說 “這個交易只有有兩個私鑰才有效”。 所以本質上,這種腳本語言現在可以讓我們對移動資金的規則進行編碼,或更普遍地,編碼任何信息的規則,而不需要我們信任第三方遵循的一套規則。我們只需要相信代碼。
因為比特幣具有這種腳本語言,所以可以使用這種語言來構建在區塊鏈上進行交互的某些類型的應用程序。 換句話說,我們可以構建使用比特幣交易進行通信的應用程序。
例如,假設我們要構建一個基於區塊鏈的眾籌應用。 你可能有一套規則,關於如何將資金從一方轉移(或傳達)到另一方,並通過腳本語言編碼。 那麼應用程序的用戶可以運作一個由區塊鏈控制的眾籌項目。
這是 dApps 背後的主要思想:定義特定應用程序的一組分散的規則。 這套規則位於公共和去中心化的區塊鏈上(而不是一些大型企業所擁有的中央伺服器,如 Facebook 或亞馬遜)。 這使它能夠受到自主權的約束,並且能對抗審查制度。
以太坊是在 2015 年推出的一種加密貨幣,基於區塊鏈技術構建。 它被設計為比比特幣區塊鏈更廣泛的協議,而不僅僅是創建和記錄區塊鏈網絡中的原生代幣。
正如以太坊白皮書中所寫:
“以太坊的目的是為去中心化應用程序創建一個可替代的協議,提供了一套不同的權衡,我們認為這對於大型分佈式應用將非常有用,特別強調快速開發時間,對小型、並且很少使用應用的安全性。以及不同應用有效地進行交互的能力。這一點很重要。以太坊通過構建本質上是最終的抽象基礎層來實現:一種具有內置圖靈完整編程語言的區塊鏈,允許任何人編寫智能合約和分佈式應用,在這些應用可以創建自己的所有權,交易格式的任意規則。
實質上,以太坊只是基於交易的狀態機:我們從 “成因狀態” 開始,並逐步執行交易,將其轉換成最終狀態。 最終的狀態就是我們接受的作為以太坊世界當前狀態的規範版本。
比特幣是比特幣區塊鏈的內在代幣,以太幣是以太坊區塊鏈內在代幣。
和比特幣一樣,以太坊區塊鏈包含一個類似交易事件的日誌。用戶使用 “日誌” 將以太幣發送給彼此,並且激勵礦工在網絡內驗證和保護這些交易。
但不僅止於此,它可以從任何類型的計算機程序中填充更多種類的事件信息。
讓我們來看看基礎知識的核心概念,以了解為什麼這是可能的:
以太坊基本要素
首先是帳戶。有兩種類型的帳戶:外部帳戶 (EOAs) 和合約帳戶。 兩種類型均具有以太網餘額。
主要的區別在於,合約帳戶中有一些與之相關的代碼,而外部帳戶則沒有。 因此,合約帳戶在執行相關代碼時可以執行任何類型的計算。
接下來是所謂的交易,它們是加密簽名的數據包,用於存儲要從外部擁有的帳戶發送到區塊鏈上另一個帳戶的消息。 當交易發送到合約帳戶時,與合約帳戶相關聯的代碼由每個節點上的 “以太坊虛擬機(EVM)” 執行。
最後是消息。 消息允許合約帳戶相互呼叫。 當合約帳戶向另一個合約帳戶發送消息時,與該帳戶相關聯的代碼被激活。 基本上,消息就像是交易,除了它是由合約帳戶而不是外部帳戶生成的。
為什麼建立智能合約很重要?
協議
** 能夠容易地在以太坊上構建智能合約的美好之處在於,它可以讓任何人輕鬆地在以太坊之上建立新的協議。** 請記住,協議只是傳輸信息時網絡節點使用的一組規則。 智能合約允許我們做到這一點:在兩方或多方之間創建一個自動可信賴的規則。
所以本質上有兩種協議:
1、具有與之相關聯的內在代幣,用於經濟激勵
2、沒有用於驅動經濟激勵的代幣,僅僅用於節點之間的通信協議(注意:這些類型的協議仍然可以具有與之相關的代幣 - 例如代表網絡中的成員資格,開放時共享市場等等。不同之處在於它們不被用來帶動一些經濟激勵。)
由於沒有更好的名稱,我將稱之為第一類 “加密代幣協議” 和第二種 “加密協議”
代幣
就像以太坊可以在其構建新協議一樣,它也可以使用智能合約在其區塊鏈之上構建新的代幣。我們來稱這種類型的代幣 “非內在代幣”
在這方面,廣義上我們可以將一個代幣系統看作一個數據庫,只需一個操作即可:從 A 中減去 X 個單位,並將 X 單位分配給 B,條件是:
(i)A 在交易前至少有 X 個單位
(ii)交易獲得 A 批准
以太坊特別容易實現這樣的代幣系統。 更具體地說,ERC20 代幣接口提供了一種標準化的方式來開發與現有以太坊生態系統(如開發工具,錢包和交換)兼容的代幣。
此外,這些非內在代幣可以存在於:
構建於以太坊上的獨立代幣(如上圖所示)
與以太坊上構建的任何新的底層加密代幣協議相關聯,
與以太坊上構建的任何新的底層加密協議相關聯
代幣銷售(ICO)#
發布一個新的加密貨幣區塊鏈是不容易的,需要大量的引導工作才能組合所需的資源來實現和運做。 但是就以太坊而言,它的內在代幣被用來提升它的區塊狀鏈 —— 為了啟動一個大型開發者,礦工,投資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網絡,以太坊創建了一些以太幣,並向公眾推出了這些代幣的預售,然後用這些資金來開發它的區塊鏈。
以太坊並不是第一個這樣做的。 2013 年,當 Ripple 開始開發 Ripple 支付系統時,它創建了大約 1000 億 XRP 代幣,並銷售這些代幣來資助 Ripple 平台的開發。
這種通過銷售代幣籌資的概念有時被稱為 Initial Coin Offer 或 ICO。 但代幣的結構可能會有很大的不同(正如我們剛才在上一節中看到的那樣),而 “ICO” 這個術語使得它更像官方,似乎增加了投資安全性一樣,所以讓我們繼續使用 “代幣銷售” 這個詞。
代幣銷售是當某方以某個價格向投資者提供一些新的加密貨幣(即代幣)時,可以與其他加密貨幣(即代幣)進行交換。 這個想法是投資者購買這些代幣,代幣可以進行互換和轉移。
雖然過去大多數代幣銷售局限在構建新的加密貨幣(如 Ethereum,Ripple 等),但是以太坊的智能合約正在使創業公司也能夠使用代幣銷售來資助開發各種基於現有區塊鏈的協議和應用程序。
先弄清楚應用和協議之間的區別。
應用 VS 協議
應用可以構建在一個或多個協議上。 一個例子是 Augur,這是一個去中心化的預測市場應用,建立在兩個協議之上:
-
去中心化的 oracle 協議
-
交換協議
去中心化的 oracle 協議是一種 “加密代幣協議”,它具有財務激勵,可以通過使用 Augur 的代幣(REP)來促成網絡對現實世界事件的結果形成共識。 另一方面,交換協議是一個 “加密協議”,並沒有與其相關聯的代幣來驅動財務激勵,而是在買方和賣方之間定義的一組規則,以便在彼此之間轉移代幣。
但是這些協議都不需要綁定到單個應用。理論上任何應用都可以建立在這些底層協議之上。
代幣銷售協議 VS 應用
此前,我提到了如何使用代幣銷售來推動新協議的開發和 / 或推動新應用的開發。
所以本質上,一個團隊可以使用代幣銷售來給以下的項目融資:
-
區塊鏈(例如 Ripple)
-
建立在現有區塊鏈上的加密代幣協議
-
建立在現有區塊鏈上的加密協議
-
建立在加密協議之上的應用
-
構建在加密代幣協議之上的應用
-
基於加密協議和非加密代幣協議的應用程序,
-
應用程序
基本上包含了所有。
最後一個是有趣的,因為要進行代幣銷售,應用甚至不需要根據協議構建。 我可以建立非營利組織,並使用代幣作為資助項目的機制。 在這個意義上,代幣銷售只是傳統應用程序融資的一種新方法。
所以投資者買這些代幣,然後會發生什麼?
視情況而定。當代幣綁定到加密代幣協議時,它們看起來更像以太幣和比特幣這樣的內在代幣,並用於驅動協議的開發和網絡。但不是內在代幣的情況下,代幣只是代表一些更普遍的東西。 事實上,這些代幣的靈活性足以代表很多不同的東西。
例如,假設我想建立一個去中心化存儲服務。 我可以使用智能合約來構建存儲協議,作為存儲提供商和客戶之間的協議,定義將以什麼價格存儲什麼數據。
然後,我將為此協議構建一個代幣,並進行代幣銷售。 如果協議得到廣泛使用,那麼協議變得更有價值,這又可以增加代幣的價值。 此外,作為這項服務的開發人員,我可以選擇讓用代幣代表提供的服務的購買權。
需要注意的是,一般來說,創建代幣的機制非常靈活,代幣可以代表很多不同的東西:
-
去中心化應用中信用 / 會員資格
-
一部分利潤 / 損失 \ 資產 / 負債的權利
-
協議(或項目的)所有權或股權
-
公司投票權
-
沒有其他功能,只是一個可以在加密貨幣中自由交易的數字資產
-
等等
有一些項目通過代幣銷售成功融資,包 Augur,Antshares,Melonport,Gnosis,Antshare,Gnosis 等等。
正處在這樣一個節點,以太坊不僅可以讓我們輕鬆為構建去中心化的應用提供協議,而且可以幫助網絡的形成,以太坊有兩種方式實現:
1、資金
這是顯而易見的。如我們已經看到的,代幣銷售使開發人員能夠輕鬆地發布可交易代幣,以籌集建立協議和 / 或應用的資金。 使用這筆錢,團隊可以選擇投資於銷售,營銷方面等來驅動網絡。
2、用戶
這是更有趣的一部分。** 協議和去中心化應用可以通過代幣銷售作為獲取早期貢獻者和採用者的機制來解決網絡效應問題。 協議或應用的早期採用者有動機購買代幣,因為將來可能會升值。** 所以本質上,代幣可以幫助引導早期用戶。
假設你要構建一個新的文件共享協議。你可以通過銷售代幣的方式獲得一些早期採用者,投資者和對 “買進” 感興趣的企業家。他們可能只是投機,或者可能真正相信產品。 在這一點上,他們成為協議本身的利益相關者,並在經濟上投入。 然後,這些早期採用者中的一些可能成為建立在協議之上的產品的用戶,或者在協議本身周圍構建產品和服務,鼓勵進一步推動協議的成功,以增加其代幣的價值。 隨著協議的採用,它增加了代幣的價值,這進一步引起了更多的投資者,應用構建者和用戶的關注,從而導致更多的應用等等。
以太坊建立了一個非常靈活的系統,在協議層面和應用層面進行創新。 在未來幾年內,我們可能會看到大量實驗和創新的協議和應用。 其中許多將會失敗,就像很多創業公司失敗一樣。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核心的協議和相關網絡可能會成功被主流採用。
最後,一旦協議開始形成和規範化,我們將看到一大堆去中心化應用的建立。
一方面,找到早期採用者還不夠。你還需要努力保持網絡效應的增長,就像傳統業務一樣。 這意味著需要多年的努力來建立有用的應用並推動用戶使用的增長。
其次,我注意到的另一個趨勢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大多數代幣銷售都被用於驅動圍繞特定應用的網絡效應,而不是開放和去中心化的協議。 由於代幣非常靈活,dApp 開發人員正在創建耦合到 dApp 的代幣,而不是可以在應用之間共享的標準化底層協議。 這可能導致協議的分裂。
第三,代幣價值的初始增長主要是由於投機(由於建立平台需要一些時間才能產生價值)。 因此,很可能會有很大的波動。 目前還不清楚我們如何能夠減輕這一點,如果我們可以找出一種機制,以使代幣價格在一段時間內穩定下來。 總的來說,隨著時間的推移,代幣價值的可行性有很多開放性問題。 理想情況下,我們希望將代幣的價值與協議或應用的價值相關聯,類似於上市公司的股票與發行公司的股票的關係,或代表一些有價值的數字權利。 但截至今天,這些代幣的價值仍然主要是投機。
第四,代幣銷售市場現在存在令人難以置信的泡沫。 由於證券法規難以將其作為股權銷售(這是未註冊的證券)(記住,代幣可以代表任何東西,包括協議或應用程序中的權益),開發人員不會這樣做。 相反,它們將其視為眾籌。雖然有一些項目以這種方式獲得了所需的資本,而避免了監管的麻煩,但是長尾項目只是利用 ICO 市場的高需求來籌集數百萬美元的資本,其中一些甚至竟然是徹底的騙局,我們希望這些人群能夠讓群眾聚集起來,共同建立共同的公益事業,而不是欺騙。 我們應該如何實現呢?
除了這些問題,在代幣銷售成為一種可行的資金形式之前,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
-
代幣銷售的正確設計和結構是什麼?
-
在什麼情況下,代幣可以視為一種安全的投資?如何監管這種代幣銷售?
-
個人投資者用什麼標準來評估代幣銷售? (團隊,商業模式等)
-
投資者如何保證以安全合法的方式管理銷售過程?
-
是否需要有一個機制在公司持有人之間分配公司的清算價值的一部分?股息?
-
代幣持有人可以通過投票權在協議、應用程序中進行控制嗎?
-
募集資金後,如何花錢?
-
投資者可以使用哪些指標來衡量構建協議或應用的團隊,根據長期計劃和願景執行的信任?
-
將代幣的智能合約移交到直接使用以太網而不是每個協議創建一個新的代幣更有效嗎?
-
對投資者的損益有何影響?
-
如果銷售代幣成為創業公司募集資金的新途徑,傳統風險投資人會怎樣呢?
代幣經濟學一詞囊括了影響加密貨幣價值的各類因素。這個術語首先是指由創立者設計的加密貨幣的經濟結構。以下是在研究加密貨幣的代幣經濟學時需要考察的一些關鍵要素。
代幣供應#
對任何商品和服務而言,供應和需求都是影響價格的主要因素。加密貨幣也是如此。下面是衡量代幣供應的幾項關鍵指標。
第一個是最大供應量,即預設代碼規定的代幣數量上限。比特幣的最大供應量為 2100 萬。萊特幣的硬頂是 8400 萬,幣安幣的最大供應量是 2 億。
有些代幣沒有供應量上限。以太坊網絡的以太幣供應量每年都在增加。USDT、USDC 和 BUSD 等穩定幣不存在最大供應量,因為這些幣是基於支持儲備量發行的。理論上,這些幣種的供應量可以不斷增加。狗狗幣和 Polkadot 是另外兩種沒有供應上限的加密貨幣。
第二個指標是流通供應量,即流通中的代幣數量。代幣可以鑄造和銷毀,或者以其他方式鎖定。這對代幣的價格也會產生影響。
查看代幣供應量,就能大概了解最終會生成多少代幣。
代幣效用#
代幣效用是指代幣的既定用途。例如,幣安幣的效用包括為 BNB 鏈提供動力,在 BNB 鏈上支付交易費和享受交易費折扣,以及作為 BNB 鏈生態系統上的社區效用代幣。用戶還可以通過生態系統內的各種產品質押幣安幣,賺取額外收入。
代幣還有許多其他用例。治理代幣的持有人有權對代幣協議的更改進行投票。穩定幣可作為貨幣使用,而證券型代幣則代表了金融資產。例如,一家公司可以在首次代幣發行 (ICO) 期間發行代幣化股票,授予持有人所有權和股息。
這些都可以幫助您確定一種代幣的潛在用例,對了解該代幣的未來走向至關重要。
分析代幣分配 #
除供應和需求外,還需要了解代幣的分配方式。大型機構和個人投資者採取的行為有所不同。了解持有代幣的實體類型後,您可以進一步推斷持有者可能如何交易,而他們的交易方式將左右代幣的價值。
一般而言,有兩種推出和分配代幣的方式:公平推出和預挖後推出。公平推出是指在代幣被鑄造和分配給公眾之前,沒有人先行入手或進行小範圍分配。比特幣和狗狗幣都採取了這種推出方法。
第二種方式中的預挖指的是在將加密貨幣在提供給公眾之前,先鑄造一部分並分配給一個特定的群體。以太坊和幣安幣就進行了預挖。
一般而言,您需要注意代幣的分配是否平均。通常情況下,由一些大型機構持有絕大部分代幣意味著風險較大。如果耐心的投資者和創始團隊持有大多數代幣,持有者的利益會更加一致,更可能取得長期成功。
您還要了解一下代幣的鎖定和釋放時間表,看看是否會有大量代幣進入流通,從而給代幣的價值帶來下行壓力。
了解代幣的銷毀情況#
許多加密項目會定期銷毀代幣,這意味著一些代幣會永久退出流通。
例如,幣安幣採用銷毀代幣的方式使部分代幣退出流通,從而減少總供應量。幣安幣的預挖量為 2 億枚。截至 2022 年 6 月,幣安幣的總供應量為 165,116,760 枚。未來還有大量幣安幣會被銷毀,直至剩餘量為最初總供應量的 50%。這意味著 BNB 的總供應量將減少到 1 億。同樣,以太坊在 2021 年也開始銷毀以太幣以減少其總供應量。
減少代幣供應,即為通貨緊縮。相反,不斷擴大代幣通盈,即為通貨膨脹。
激勵機制#
代幣的激勵機制是至關重要的。如何激勵參與者從而確保長期可持續性發展是代幣經濟學的核心問題。比特幣中的區塊補貼和交易費用設計堪稱簡潔模型的典範。
權益證明機制是另一種越發普遍的驗證方法。在這一設計下,參與者需要鎖定代幣來驗證交易。一般來說,鎖定的代幣越多,被選為驗證者並因驗證交易而獲得獎勵的機會就越大。這也意味著,如果驗證者試圖破壞網絡,他們自己的資產將面臨風險。這些設定激勵參與者誠實行事,能夠保持協議的穩健性。
許多 DeFi 項目都利用了創新的激勵機制來實現快速增長。在加密貨幣借貸平台Compound上,投資者可以在 Compound 協議中存入加密貨幣,收取利息,並獲得 COMP 代幣作為額外的獎勵。此外,COMP 代幣還是 Compound 協議的治理代幣。這些設計協調了 Compound 與所有參與者的利益,有利於項目的長期發展。
區塊鏈項目發行代幣的作用有四個:
一是眾籌開發資金
二是激勵系統參與者
三是為資產定價
四是標記資產
除了四個作用,代幣還具備兩大機制屬性:一是具有交換價值的資源幣;二是具有使用價值的資產幣 。
那麼結合代幣的作用和價值,我們看如果要做一個無幣區塊鏈項目,需要什麼條件:
首先如果發行代幣是為了眾籌資金,解決開發成本的問題,那很簡單,找人出錢就可以不考慮這個問題,現在各大互聯網巨頭紛紛出手,公開各種區塊鏈項目信息,不就是因為有錢嗎!(對);
第二如果發幣是為了激勵系統參與者,這個要看是什麼系統,通常情況下純粹的公鏈系統是去中心化且開源的系統,的確需要激勵參與者,這個是確定繞不開的,所以只要不做公鏈也不需要發幣,做聯盟鏈、私有鏈或者技術升級就可以不考慮這個問題;
第三如果發行代幣是為了給資產(商品)定價,這個場景通常是平台交易的需求,比如積分通兌時需要錨定的那個通用積分是需要系統發行一個原來不存在的虛擬資產的。
但這也不是絕對的,如果直接用法幣來定價,或者用特定積分而非代幣來實現也是可以的,現在的電商平台、各種互聯網應用不是都在用法幣進行資產定價嗎,所以這個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不考慮;
第四如果發行代幣是為了標記資產,這個確實是區塊鏈的核心特徵,任何有形資產或數字資產上鏈的標誌就是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標記也就是 Token,這是區塊鏈可以實現數字資產確權的價值所在。
1. 聯盟鏈不需要發幣:比如金融系統的聯盟鏈,他們用區塊鏈技術解決整個產品體系中的清算、結算問題,這個錢大家出,這個賬大家記,實際上這個成本與節省下來的比起來微不足道,據說全世界每年銀行間結算費用有 200 億美元,用區塊鏈技術可以至少降低 50% 的費用。同時這件事由各家銀行聯合做,其可信度足夠高,沒有必要搞個完全的去中心化平台。
2. 私有鏈不需要發幣:私有鏈通常是為企業產品賦能的方式,是可以直接用來賺錢的,比如電子合同、電子交易信息存證服務,開發者只需跟監管部門聯合記賬即可,每筆存證服務收取一定費用,這是一個不錯的買賣。還有奢侈品的防偽溯源,通過區塊鏈降低打假成本,對於像 LV 這樣的大品牌是非常划算的。
3. 企業內部的系統安全升級不需要發幣:這就更好理解,企業中的日常檢查、審計、預算管理、數據永久保存等場景都可以用區塊鏈來解決,根本不需要發行代幣。
最後還要考慮一下代幣的價值實現問題。不管是叫代幣還是叫 Token,其背後的價值作用才是根本,很多人在爭論數字貨幣到底有沒有價值,這種爭論其實是缺乏認知的表現,價值的本質是人的感覺,任何事物的價值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不同的人心目中同樣的事物價值感也是不同的,當價值通過價格表達出來的時候,很多人就無法接受了。
你可以說一個破碗就花好幾萬的人太瘋狂了,你不能說那個碗根本沒有價值,因為你沒有證據證明他沒有價值,而那個買碗的人能證明它有價值,價值包括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這個時候你看到的是交換價值。
代幣的價值也是一樣,比特幣也好、以太坊也好其價格都是交換價值的體現,什麼時候我們能看到區塊鏈代幣使用價值的體現呢,這就是我們對區塊鏈落地的期待,當一輛無人駕駛汽車的使用權、一段音樂的播放權都被用 Token 標記為數字資產後,這種 Token 的價值就體現為使用價值。
實際上代幣的概念一直難以理解是因為我們沒有去認真思考其背後含義,基於區塊鏈技術發展到現階段,我們能看到代幣的兩大分類,我稱之為資源幣和資產幣。
何為資源幣,這個資源是類比大自然中的自然資源,空氣、水、土地、礦產,這些都是地球上有的,原本不歸属任何人的,這個就是自然資源,他們有什麼用呢,沒有人體的開發他們對人來說就都是毫無用處的。如果區塊鏈是在建造一個新的數字數字世界,比特幣、以太坊這些看上去沒什麼用的東西其實就是數字世界的資源。
同質化代幣的開發方式決定了每一個代幣都是相同的。一個同質化代幣可以與任何一個同類代幣進行交換。這些代幣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同質化代幣可以互換。
事實上,“同質化” 是加密貨幣的本質區別所在,大部分加密貨幣是同質化的。例如,比特幣和以太幣就是同質化的。一個比特幣(或其中一部分)可以與另一個代幣互換,因為它們代表相同的價值。以太幣也是如此。
同質化代幣可分割,並且不是獨一無二的。此外,同質化代幣簡化了交換和交易流程,因為 “同質化” 意味著不同代幣具有相同價值。在加密貨幣領域中,大多數同質化代幣是使用以太坊區塊鏈的 ERC-20 標準發行的。
一開始可能很難理解同質化和非同質化的區別,但實際上非常簡單。同質化意味著可互換。所以,相同的同質化物品具有相同的價值。它們之間可以進行交換,因此具有可互換性。
最簡單的例子是美元貨幣。如果別人欠您 1 美元,您知道他會還您 1 美元,但不是還您同一張美元鈔票。您會接受任何種類的美元,比方說 4 個 25 美分,因為您想要得到美元的價值,而不是同一張美元鈔票。換句話說,美元是同質化的。也就是說,“同質化” 是指一種資產能夠與其他同類資產進行互換。例如,石油或金條等大宗商品都屬於同質化資產。
而非同質化資產不能互換。每一個非同質化資產都是獨一無二的,與任何其他資產的價值都不相同。
非同質化資產一般是收藏品,但也不全是。比如,一輛汽車就是一個非同質化商品。如果您把車送去維修,對方給您另一輛車況更好的車先用著,您會很高興。如果這輛車的車況還不如您自己的車,您就會不高興。但這輛車和您的車價值不同,所以它是非同質化商品。
再比如,您的祖父把一塊舊手錶作為禮物送給您。從情感的角度來看,世界上沒有其他手錶具有這塊手錶的價值。或者,如果您創作了一件對您來說很特別的藝術品,沒有其他物品能有同樣的價值,所以這件藝術品是非同質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