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leaf

leaf

It is better to manage the army than to manage the people. And the enemy.
follow
substack
tg_channel

錢的屬性和管理自我

資產就是金錢在不同時間下的不同屬性,本質就是現在的錢和未來的錢之間進行交換,買入是用現在換未來,賣出則是把未來換現在,關鍵要想明白未來和現在誰更值錢就好了。

市場就是這樣的一個判斷依據,當然,對極少數的優異公司來說,未來總是會強過現在的,這就是比牛熊大勢更大的大。

資本以及資本後面的人是豐富不同的,他們有著不同的成本和收益預期,在各種市場環境下也會有著不同的預期因子和貼現率,而這些在乘數和複利計算的基礎下就會有著巨大的差異。這也說明了為什麼理性且信息充分對稱的人之間也可以產生交易並實現雙贏,其原因就在於他們有著不同的價值觀、需求特點和滿足感。

經濟的波動就像是剪羊毛,長好了就剪、剪完了再長。形成良好的交易習慣,最重要的是自己的交易和市場的錢認知。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付出辛苦的精力和經歷漫長的過程,這是社會最常態的認知,但是只要付出就一定能夠收穫很多這卻是一種誤解,在大部分時間裡付出與收穫往往不成比例,最起碼在金融投資市場是這樣的,大部分交易者都不是嫌自己錢多來市場花錢買刺激的,金融交易的刺激和創富效應足以調動絕大部分交易者的積極性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但是儘管如此,二八定律依然是這個市場最永恆的定律,市場上的大部分的交易者都非常努力,但是,在努力之後能夠稱得上是收穫頗豐的依然是那金字塔頂端寥寥少數人。

系統交易思維是 “道”,“道” 的物化則是 “器”。交易系統作為 “器”,應該具有如下基本特徵:

反映交易對象、交易資本和交易者的特徵。

交易系統必須反映交易對象的價格運動特徵,其中包括價格運動的趨勢和價位,前者,為交易決策提供交易的戰略方向,後者,提供交易的戰術出入點,因此,交易系統必須具有一個的行情判斷子系統,而這個子系統至少要具有趨勢判斷模塊和價位判斷模塊兩個基本的組成部分。

市場交易系統必須反映交易資本的風險特徵。就風險交易對象的價格運動特徵來講,其某個具體時間空間的個別價格運動的隨機性和價格總體運動的規律性是偶然與必然的對立統一,因此,在承認風險交易對象價格運動的規律可以揭示的同時,亦必須承認價格的隨機擾動是不可避免的,是與其規律性共生共存的。

由於價格的隨機擾動的存在,必然造成行情判斷子系統出現判斷失誤,從而造成交易風險。交易風險是具體的,其表現就是可能造成或者實際造成交易資本的損失,風險的大小則由虧損占交易資本的比例來衡量。並且,資本本身也具有獨特的風險特徵,例如,資本佔用時間的長短、資本的來源、投資的目的等等,都会对资本的风险属性构成影响。

因此,交易系統僅僅具有行情判斷功能是不行的,還必須具有風險控制功能,交易系統在結構上必須具有風險控制與資金管理子系統,從而在滿足資本的風險特徵的同時,達到精確量化地控制風險、保護資本的效果,進而實現資本的增殖要求。

交易系統還必須反映交易者(投資人)的人性特徵。交易方法本身是科學的藝術,是具有藝術性的科學。其中,交易方法受價格運動特徵和資本特徵的制約,這種制約是科學性的體現,但交易方法還必須受到人性的制約,具有投資人的激進型、保守型或者穩健型的個性色彩,否則,交易系統則不能為人所接受。交易系統的人性特徵,則導致了交易方法的藝術性,並具體體現為帶有人性色彩的不同的交易策略。

因此,交易系統如果是私密性的,則必然具有其研製人使用人的文化、性格、經驗等個性特點;而交易系統如果是半開放性的的用於基金投資的交易工具,則應該具有可以容納不同人性特徵的交易策略庫,以達到適應基金董事層或者具體的交易實施管理層人性特點的可選擇性要求。

財務自由的代價是交易市場心理和交易買賣雙方市場行為的約束。

識別金融系統大局、明交易市場方向、重風險細節。良好思維習慣決定戰術上的成功,構建適合買賣自己的交易系統。

投資中你追尋的都是企業價值。去有魚的地方釣魚,去有便宜貨的地方釣魚。

逆向思考問題,換位思考。不要想自己要什麼,多想想自己要規避什麼(對手盤在想什麼)。

首先是思維和身體慣性。

成功的大原則其實很簡單:遵循常識,利用複利,安全邊際,護城河,保持理性,能力圈… 總之 50 個字以內肯定是夠用了。但成功投資的具體構成卻又很複雜。

第一,對於市產的瘋狂期以及歷史的市場估值高壓區要保持極端的警惕,撤退是腦袋裡繃緊的第一戰略。

第二,所有成功的投資都不是以 “猜頂” 作為前提的,所有在過去 2 年在山腳下吃足了貨的人將有最充分的資格不去 “猜頂”。

人類社會宛如一個巨大的水廠,管道縱橫交錯,裡面流淌著金錢。

水廠外圍被一圈金融世界環繞 ——

央行、商業銀行、財政部、稅務系統、股市、公私募基金、養老基金、西方經濟學教育。

水廠內部是形如金字塔狀的實體經濟,房地產和工業體系就像是金字塔實體一般。在其內部,居民部門與企業部門相互嵌套。

金融世界通過各種管道輸送給實體經濟金字塔頂部,再從上而下對整個體系進行澆灌、回流、儲存。

金融世界與實體經濟之間被一堵堵白色高牆隔開,高牆上寫的都是些「建設美好世界」的口號。

站在實體經濟的角度來看,白色高牆是如此簡潔,世界仿佛正如那些美好標語所言般運行著。

然而高牆背後,整套體系在複雜又精密地運轉著,金融世界裡的那些上位者坐在高空的會議室裡俯瞰著整個社會,全球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 50 家企業中幾乎一半都是金融企業。

整個體系太過龐大複雜,以至於它的運作對大多數人而言都是一個謎。

而且任何不會說這套複雜金融語言的人都會被排除在貨幣體系應該如何運作的公開辯論之外,金融世界的解釋權掌握在一小撮擁有金融知識的人手中。

金錢如水,錢即權力,經濟學為生產關係披上了一層理性的外衣。

這幅作品把整個體系隱喻成一個水廠系統,旨在通過簡單易懂的畫面讓金錢世界變得觸手可及。

可以問問銀行。

✅從央行的水塔下方延伸出了幾條很粗的出水管道,分別是給商業銀行提供基礎貨幣和各種期限流動性的管道,危機時給居民部門撒錢的管道,通過買債的方式直供政府的管道,危機時用於量化寬鬆的管道。

這是那架用來撒錢的直升機,平時它是被鎖住的:

央行還會監控物價變動,因為保持溫和通脹(2%)是央行最核心的目標之一。

同時央行還會監控市場,三台探照燈分別射向了商業銀行、企業部門和居民部門,並以此來決定水量的大小和價格(利率)。

這是央行的核心目標,可以看到維持物價穩定永遠排在第一位。

這意味著水位不能過高,因為將導致通貨膨脹,一如 21 年至今。

但低了也不行,通縮的傷害要比通脹更可怕。看看 1929~1933 年大蕭條期就知道了,通縮螺旋會讓銀行惜貸,甚至讓整個水廠系統崩潰。

央行的第二個目標是保證充分就業,不過看起來這個目標已經被放棄了。

取而代之的是支持政府的經濟政策,後來政策制定者們又在這條下面加了一行字:「不惜一切代價」。

講個笑話:央行具有獨立性。

央行的貨幣工具箱研究室還在研究數字貨幣,可以看到專家正在調整數字貨幣的屬性。

板子上的便簽還參考了當初扎克伯格力推的數字貨幣「LIBRA」,便簽上還寫著「打不過就加入」。

數字貨幣被寄予厚望,它在推動貨幣國際化、取代撒錢直升機、精準投放等領域的優勢都很明顯。

當經濟出現問題時,整個水廠的各方都會要求央行打開閥門,加大水量。整個體系出問題往往就意味著水量減少,水流變慢。於是央行開發了各種非常規化的貨幣工具 —— 它們被冠以各種複雜的名字,但本質上都是放水。

政府部門

接下來讓我們看看緊挨著央行的政府部門,這是它的全貌:

深挖細節:

✅下圖中的「財政貨幣化」被視為禁區,圖中那根非常粗的管子,其源頭正是圖 2. 中的「直供財政部」管道。

「財政貨幣化」的意思是:政府在財政入不敷出的情況下,不是通過借錢(如向市場發債)的方式來為其財政赤字提供融資,而是靠自己印錢來為赤字融資。這裡說的「印錢」,即政府指定央行印錢,具體形式可以是讓央行永久性地持有政府發行的債券。

更直白一些的「財政貨幣化」推崇者認為,這些發給央行的債是不需要還的,政府也事實上不需要付利息,即使要付利息也可以再從央行借錢來付。

通過「借錢」還是「印錢」來彌補赤字,聽上去只差一個字,但其對宏觀經濟、財政可持續性、金融穩定的長期影響卻有天壤之別。

圖片在很多時候確實要比文字更讓人一目了然,這裡的詭譎之處在於 —— 既然「財政貨幣化」是禁區,那為什麼這裡還會有這跟管子呢?還這麼粗!它本應不存在才對。

政府部門從實體經濟收集各項建議和意見,內部開會討論後,推出各種政策和決議,再舉行發布會向社會同步。

政府部門每年都會做預算,規劃如何花錢。

對財政而言,支出是剛性的,實際花的總比計劃得多,所以財政赤字是常態,超支部分就用「國債」來補,國債管道直接連入實體經濟:

「財政支出」這條管道直接流向了實體經濟:

稅務系統

稅收系統一直是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其目的在於避免實體經濟金字塔內部的分配過度。理論上講:收入越高,稅務越重。

政府再通過財政支出的方式把收上來的錢花掉,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這是稅務系統的全貌:

深入其內部仔細看,有趣的來了:

✅ 三大階層的稅務負擔

下圖中的稅收金字塔再次印證了居民部門大致的分層比例:

**1%** 富人 -**9%** 中產 -**40%** 中等收入 -**50%** 低收入群體

下圖中的幾列餅圖展示了居民部門的收入、財富分配、稅率、結餘率幾大關鍵數據。

人數 50% 的低收入群體,擁有 2% 的總財富,8% 的總收入,承擔著超過 50% 的實際稅負以及看不清的結餘率。

人數 40% 的中等收入群體,擁有 22% 的總財富,賺 40% 的總收入,承擔 40% 的實際稅負以及 24% 左右的結餘率。

人數 9% 的中產階級,擁有 38% 的總財富,賺 33% 的總收入,承擔 36% 的實際稅負以及 8% 的結餘率。

人數 1% 的富人群體,擁有 **38% 的總財富,賺 19%** 的總收入,稅負和結餘率不詳。

仔細看這個富人的平台,他們擁有公司以及社會資源,會利用各種手段直接與稅務機關打交道,而不是繳納應得的稅款。

他們安排著社會的排位賽,甚至還建了一個直升機起落平台。等等!哪來的直升機?哦!原來是圖 3. 中負責撒錢的直升機。

✅ 稅負不公的一個重要原因是:

資本利得稅率 < 個稅稅率。

換句話說,如果你的核心生產資料是自己,主要收入來源是勞動所得,那麼承擔的稅率就是要比那些靠資本獲利的人高!

與此同時,資本回報率 > 工資收入增長率也是眾所周知的事。

金錢世界每一次的危機時刻,恰恰是 1% 富人大幅增厚財富的好時機,2020 年以来的 K 型分化正是這一規律的寫照。

因為出問題,就要放水刺激,而管道系統決定了:水是從金字塔尖往下滴灌的。

資本利得稅的觸發條件是賣出,那麼,只要不賣出,就不用交稅。

可不賣出的話,又怎麼有錢花呢?可以把股票質押,然後用低息貸款把錢套出來呀!

這就是富人群體兩條公開的秘密:

① No sell, no tax. 不賣就不交稅。

② Buy, borrow, die. 三個動作,每一步都在避稅。

分配體系和管道系統決定了,實體經濟裡的大部分人並不會在金融世界運行良好時收益,因為計提利潤與資產價格上漲只屬於一小撮人。但實體經濟一定會在金融世界處於枯水期時承擔代價。

✅中產階級總是樂此不疲地計算著個稅抵扣又幫自己省了多少錢,然而再看看圖 16. 中「所得稅」和「資本利得稅」兩根管子的粗細對比,就會發現中產階級的可笑之處...

實體經濟金字塔

接下來,讓我們把目光挪到水廠內部,看看這座象徵著實體經濟的金字塔。

就像水能滋養植物生長一樣,金錢如水,它驅動整個經濟的運轉。

水在實體金字塔內的流動過程從最頂部的大公司開始,處於產業鏈頂端的它們不斷從實體經濟中抽水(黃線),再花掉必要的成本、費用和資本開支(藍線)後,將剩下的水儲存起來。

同時,不同公司的大股東、職業經理人、小股東們都不約而同地要求公司拿出相當部分的留存利潤用於分紅或者回購(紅線)—— 這筆錢也像一條穩定且不斷變寬的河流一樣,流入居民部門中那些持有股票的人手中。

✅ 大企業們支付的成本、費用、資本開支(藍線)逐層向下流動,並驅動工業體系的運轉,但是隨著層層節流(參考圖 15. 中的分配),越往下,水流越細。

工資通過水廠管道一點點流入居民部門的存錢罐,作為交換,絕大部分人都要去工作。

** 為了生存和生活,大家都要出賣自己的生命時間去工作賺錢,再用錢去交換商品。

_任何一個商品都有兩種價值,一種是「使用價值」,一種是「交換價值」。
_
商品的使用價值意味著,一塊麵包可以填飽肚子。

商品的交換價值意味著,如果你沒錢買麵包,要麼去找好心人免費給你,要麼餓死。儘管麵包就在那里,但你得餓死。

✅職業經理人們會制定公司的經營和生產計劃。

✅格子間裡的中產白領們再逐一將領導們的計劃落實執行:

✅最後再由賺著中等收入的藍領們負責履約流通:

而商品的生產,來自幾乎不停歇的流水線。

這裡的人沒有姓名,他們被冠以廠哥廠妹,他們最大的優勢叫「人力成本」,他們的消費聚合被稱為「下沉市場」。

他們是小紅書覆蓋不到的人群,除了五環結界裡的人對下沉市場帶有獵奇的報導時,他們很少被看見。大多數時候,他們只是消費報告裡的一個數字。

最艱苦繁重的工作,往往在最惡劣的環境裡完成。

✅低收入群體中很多人的收入無法覆蓋最基本的生存 —— 居所、醫療、教育、熱飯。

中等收入群體的生活也從不容易,他們總能隱約感覺到物價和房租漲幅快於收入增長,每每臨近月底便捉襟見肘。

很多人仍願意相信「只要努力工作就能過上好生活」這般樸素美好的願望,他們會在牆上掛一些用於激勵安慰自己的圖騰。

也有很多人認為奮鬥和成功學敘事已然崩塌,現實太苦,他們更願意訴諸賽博玄學和那些能快速激活多巴胺回路的短刺激。

當然,還有那幫壓根不知道自己該呼籲什麼反對什麼的白左環保二波一。

✅而中產階級,正如圖 21. 展示的那樣,他們生活得還不錯,邊焦慮於階層滑落或躍遷,邊相信自己會過得更好,可以通過投資獲得更多的被動收入。

金融市場看似獨立於實體經濟運行,但這幅作品已經清晰地告訴我們了,兩者都是系統的一部分。

一個資產之所以擁有估值,是因為這個系統內有一部分人在為其負責 ——

一個人的「被動收入」往往意味著另一個人要主動工作。

大企業回報股東的利潤,來自其他人的行業提供的商品或服務。

房東的租金收入,來自房客們努力工作並支付房租。

✅富人階層看似出手闊綽,但他們的消費意願遠不如投資理財的意願強烈。

掌握著最多財富的他們不斷將錢投向「房地產」和「金融市場」這兩大財富儲存器中,整個金字塔也形成了一條異常穩定的投資河流。

金融人士喜歡稱之為「財富管理的大時代」。

✅富人階層從不吝嗇於對下一代的教育投入,他們將其形容為「教育資本開支」。

相較於收入不平等、財富不平等,這世上最殘酷的不公是機會不平等。

✅當然,各階層的後代們都在力所能及地參與同輩競爭,在績優主義下互相卷。

「吃得苦中苦」就是為了成功不把自己當人,「方為人上人」就是成功以後不把別人當人:

經濟增長斜率和周期會決定人們的思考範式,以至於很多大家習以為常的共識會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呈現迥然不同的意涵。

養老基金

✅這套水廠的另一項主要任務就是儘量保證居民部門的養老。

為此稅收體系會強制要求勞動力繳納社保,也相當於為了自己未來的養老強制儲蓄。

這部分錢大體分為兩個去向,一部分被直接轉移支付給了已經退休的代際,另一部分變成社保基金長期投資的本金,同時計入個人的養老賬戶。

✅毫無意外地,不同階層的退休金水平當然也有很大差別。

✅老齡少子化趨勢下,社保壓力山大也不是啥秘密,這是大部分經濟體的難題:

金融市場的發展,很多國家的養老基金對外投資的規模要比對內投資多。

比如:養老金想獲得 6~7% 的長期年化回報,他們會將資金分散投向不同風險回報比的資產。

低利率時代,政府和低風險企業債的回報率都在降低。為了實現目標收益,養老基金會加大權益投資的比例,並委託給各種外部機構投資,這些水沿著阿姆斯特丹、上海、倫敦、紐約、香港、新加坡之間的金融渠道競相追逐更高的回報率。

養老基金權益部分的投資去向,你會發現很多熟悉的名字:

除了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大公司,還有貝萊德、先鋒、橋水、黑石、KKR、3G 資本、高瓴等知名投資機構。

體量龐大的共同基金、對沖基金們管理著複雜的投資組合,亦有些 too big to fall 的味道。他們會以諮詢顧問的身份被銀行等金融重器們請為座上賓,他們所提供的政策建議對自己的投資組合有著直接影響,這其中的利益衝突不言自明。

就像最近深陷陰謀論敘事的橋水基金,紐約時報金融記者科普蘭對達里奧的獵巫既無法被證實,也不能被證偽,但人們總是傾向於相信這其中多少會有些暗箱操作...

公募基金也是居民財富借道投資股市的重要途徑,是財富儲存器的一種。

✅還有私募基金,除了投資標的和手段更加靈活、多元、不透明外,很多大型私募還會收購公司,然後裁員重組,把有價值的業務包裝上市或出售。而那些沒價值的業務則帶著債務自生自滅。這也是私募被稱為禿鷹或者吸血鬼的原因。

專業投資人士還會穩定地、微不可查地從客戶的投資流中提取不菲的管理費和業績報酬,這些人以此發財,並大概率比客戶先買上游艇。

股市#

股市這部分畫面給我的啟發還挺大的,作者很傳神地畫出了股票漲跌的原理 —— 買賣雙方站在翹翹板上,誰的水重量大,誰決定價格水位線的漲跌。

股價越漲,越會撐大上方的氣球,直到泡沫破裂,水位線回落。

也展示了不同投資流派的抓手 ——

有人盯著水位柱,研究多空力量和價格趨勢。

有人盯著企業儲水器,研究資金的流入流出留存,研究誰的水流變動大(景氣度),研究誰的水流穩。

有人研究不同企業在金字塔中的位置(護城河),可以在第幾順位上分到水流,能節流多少。

商業銀行#

目光再次拉回金融市場,這次看看商業銀行體系。

✅商業銀行,右側是實體經濟金字塔,兩者之間的通道是實體經濟金字塔與金融世界最顯而易見的鏈接 ——

商業銀行會為居民和企業部門提供金融槓桿,但是對不同階層的態度和價格迥然不同。

中低收入群體只能申請高利率的信用貸,或者助學貸。

中產階級可以帶著房本去申請低利率的按揭或者抵押經營貸。

兩類人的共同特點是:都需要自己去找銀行申請。

銀行會審查他們 —— 來自哪裡,在哪工作,收入如何,徵信乾淨不,名下有沒有其它資產或負債,是否可以啃老等等。

而富人階層可以等著銀行主動找上門送來低利率的授信。

是的,商業銀行擅長錦上添花,但極少(迫於政策壓力)雪中送炭。

銀行會因為一家企業抵押物好,貸款額度高,還款能力強而給予低利率,但不會因為一家企業不符合 ESG 標準、污染環境而提高利率。

✅商業銀行是整個水廠系統的流量放大器,通過實體經濟的存款和貸款行為,整個系統的水流憑空增加了(貨幣創造)。

同樣的,存貸款行為也讓實體經濟與銀行體系完成了「資產負債表」的互換 ——

實體經濟在銀行放入的存款,構成了銀行的負債端,銀行要為此付出存款利息。

同樣的,實體經濟找銀行申請的貸款,構成了銀行的資產端,銀行要為此收取貸款利息。

存款利率 < 貸款利率,賺取兩種利率的差額,是銀行主要的利潤來源。

商業銀行的大量貸款流入實體經濟金字塔後,主要以房地產和工業產能的形式儲存下來,這又不斷拉高了房地產價格。

以中國為例,2006 年至 2023 年初,中國四大一線城市的房價漲幅最差的也在 10% 以上,這是非常誘人的回報。

房東房客的身價在此過程中分野,許多人的命運也隨之改變。巨大的賺錢效應和經濟發展讓更多大城市的中高收入人群勇於貸款買房。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些貸款對提高生產率和經濟增長並無作用。相反,它在拉高房價的同時,也拉大了貧富差距,拉高了城市生活成本,房價上漲帶動房租提高,租客需要為此支付更多房租成本,並轉頭向雇主要求更高的薪水 —— 如果他們有議價權的話。

從 2021 年開始,中國房地產貸款占比一路向下,從最高 28.7% 降至 23% 左右,而流向工業體系、農業體系、小微企業普惠的水流占比則穩定抬升。

在新增貸款中,流向工業和小微企業的水流已經大幅超過了房地產。

以年為單位來看,這種水流的改變明顯且劇烈。

✅實體經濟的貸款行為也讓整個金字塔背上了一條穩定的債務流:

在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之外,還存在著規模同樣龐大的「影子銀行體系」。

它們在某種程度上執行了類似銀行的金融活動,但並不屬於傳統銀行體系,也不受到同樣的監管和監督。

影子銀行的活動往往涉及到各種金融衍生品、投資基金、券商和其他非傳統的融資工具。這些活動通常通過法律結構或財務工程手段來實現,使得它們不容易在傳統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中被直接追蹤。

但它們同樣對金融體系有著巨大影響,並可能導致系統性風險。

以美國為例:這輪加息周期下,美國新型影子銀行的崛起並未引起太多注意。

過去十幾年的低利率資產與當前的高利率資產組成了巨大的套利空間 ——

比如利率 5%+、規模約 6 萬億的貨幣基金、FED 賬面上 2 萬多億的逆回購、量化基金、銀行的中間業務、各種牛鬼蛇神版的金融衍生品...

換句話說,加息帶來的高利率環境並沒有讓資金從金融重返實體,而是相反,影子銀行體系具有更強的利率鎖定能力。

窄門

讓我們看看實體金字塔走入金融世界的那道窄門 —— 經濟學教育。通道直接搭建在實體金字塔的上流社會層,它看起來富麗堂皇,直通理性人的殿堂。然而,在快到盡頭處陡然變窄...

接著拾級而下,準備好接受經濟學的洗腦禮吧!

在表達手法上,我愛死了下圖的處理,注意牆上被探照燈照射的畫,這正是經濟學的精髓和圖騰,經濟學為生產關係披上了理性的外衣:

接下來是一系列篩選的過程:

首先,那些一身反骨不愛念經的年輕人是不配接受上得了台面的經濟學教育的,會被剔除。

接著,用經典書籍和理論在大家的腦子裡刻上一些思想鋼印,觀念要對齊,方便日後整齊念經。

然後,用條條框框進行統一塑形。

最後,交錢,進入經濟學的管道,開始拾級而上。

沿著規劃好的路線一路研習,一路跪拜,沿途有經典理論和大師作伴,愈發遠離地氣,愈發 “理性”。

在這條 “正統” 的道路上,一眾諾貝爾經濟學獎加持過的大師為你照亮:

市場是公平的,金錢是中性的,我們相信理性...

儘管這種金字塔結構讓人覺得不對勁,但這些都是市場自然理性演化而成的結果,《貧窮的本質》當然要歸因於個體缺陷與局部環境的不利,不然呢?

經濟學不是物理學,它是社會學,也是政治學,你那一套再厲害,還能有諾獎得主牛逼?

別想了,只要願意沿著這條路走,就能拿到金融世界的入場券,擁有解釋金融市場的解釋權,要麼下場搞錢,要麼發學術 paper,功成名就。

而那些一身反骨,被正統拒之門外的年輕人,則發現還有一條經濟學的羊腸小徑在等著他們,沿著它亦可拾級而上:

這是一條相對小眾,難如殿堂之路,但也有大師相伴 —— 凡勃倫、明斯基、熊彼特、凱恩斯、哈耶克、馬克思...

三位作者分別是:

Carljn Kingma - 繪畫師 (左) Thomas Bollen - 經濟學者、撰稿人 (中) Martijn van der Linden - 金融學教授 (右)

2021 年初美聯儲第四輪大放水的高潮期立項,研究時間長達 14 個月,訪問了央行行長、養老基金、銀行家、政客、貨幣學者等 100 多位人士,繪製了數百張草圖並與相關方核實,最終開始動筆繪製,花了近 5 個月時間,2200 多個小時完成這幅作品。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