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leaf

leaf

It is better to manage the army than to manage the people. And the enemy.
follow
substack
tg_channel

錢的屬性3

錢這個東西 —— 在這裡更準確的定義是「貨幣」—— 不管是誰,印出來再多,如果它不能換來我們想要的東西,那它就一文不值。

所以你看,我們想賺的不是錢本身,而是錢背後的東西 —— 資源、產品和服務。

理解了這個 **「自然資源 + 勞動 + 技術」的邏輯框架,我們就應該對錢、或者說「財富到底是怎麼產生的」有一個最基礎的認知。**

錢究竟是怎麼來的,現在我們的思路就很清晰了。人類通過利用自然資源、投入智慧和勞動、發展創造科學技術,創造了巨大的財富,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以公司為單位而創造的。

而現代股份制公司的組織結構,加上資本市場制度,使得我們普通人也可以參與到這種創造財富的過程裡 —— 當然,在分享利益的同時,每個參與者也都承擔了相應的風險,接受了自己投入的錢被一個大浪打過來就拍沒了的可能。

但無論如何,真實地創造財富、合理地分享財富、踏實地積累財富,是如今我們每個人都能享受的時代紅利。

我們想賺的不是錢本身,而是錢背後的東西,資源、產品和服務。一方面,錢代表了背後的這些東西。我們想獲得的其實不是錢,而是支付這些產品、服務的能力。

另一方面,錢是我們創造這些財富時社會給我們的交易媒介,或者用 Naval 的話說,是社會打給我們的欠條:嘿,你創造了一些東西,這是你的欠條,將來你可以換取你需要的東西。如果總結一下這幾個詞,錢、財富、公司和投資,

大概是這樣:錢的背後是產品、資源和服務,是財富;財富是人們真正需要的東西;公司是更高效率的組織形式,讓我們更有效率地創造財富;投資則是把金錢用資本的形式,參與到公司價值創造的過程去。

投資的所獲得的收益,是哪兒來的呢?

一種是掠奪,把別人的交易媒介搶過來。曾經國家間的戰爭和掠奪,包括在股票市場裡的一些收割行為,都是這樣;一種是創造,把我們的欠條當成資本投入到公司裡面,參與到整個社會的財富創造過程中。當我們作為股東或債主的公司創造了更大價值,獲得了更多收入,我們也根據之前的約定,獲得相應的回報。

「人為什麼想要錢?」因為錢能換來人們所需的資源、產品和服務。錢不是目的,是工具。「錢為什麼會變多?」

自然資源:環境中已存的智慧和勞動:人類所思所想,加上所作所為;科學技術:為了提高效率而生產出來的工具和技術。以上三者結合所形成的底層資產長久的發展,使得社會總體財富增加。「為什麼這些錢與我們有關?」

財富的創造,通常以公司為單位進行,因為這種形式可以分擔經營風險,節省成本,降低競爭。現代股份制公司的組織結構和現代資本市場制度使得普通人可以參與財富創造、分享財富、積累財富。

而投資這個動作,就正是在參與財富的創造。同時,由於自然資源 + 智慧和勞動 + 科學技術 = 社會總體財富的增加,所以有人因投資賺錢時,不一定有人虧錢。這並不是一個零和遊戲。「錢去哪兒了?」投資不是一個抽象的數字概念。投資意味著我們把自己的錢實實在在的放入到一個或者多個公司裡,公司再將這筆錢用來創造更多的財富。而財富只能通過真實世界中的已有的資源、人類的智慧和勞動與科學技術的結合(即底層資產)才能獲得。真實世界,也意味著收益與風險並存。

所以我們最終關心的應該是:
我們把錢放在了哪个公司?
哪個行業?
它獲得回報的來源是什麼?這個來源是否可靠(即滿足世界最基本的常識與公理)?
以上,可以幫助投資的朋友規避絕大部分的騙局與風險。

這問題是:

(1)賺的是什麼錢?(2)能賺多少錢?(3)怎麼賺到這些錢?(4)怎麼花到這些錢?

大量前輩們的研究表明,基礎有來源:

市場變動的基礎來源於多個方面,包括宏觀經濟因素、行業和地區信息、新聞事件、市場結構變化、技術進步以及政策調整等。

宏觀經濟因素:證據表明,宏觀經濟數據發布、中央銀行公告、債券拍賣等宏觀事件對市場有顯著影響。此外,實際匯率的變化也受到名義衝擊的影響,而政府支出、貿易開放度和資本流動等因素對實際有效匯率有顯著影響。

行業和地區信息:在中國證券市場中,行業信息比地區信息更能主導證券價格的變化。這表明行業和地區信息是影響市場變動的重要因素。

新聞事件:新聞事件約占所有市場變動的50%,包括選舉結果、主權評級下調和自然災害等非計劃性新聞事件。這些新聞事件通過影響投資者情緒和預期來推動市場價格變動。

市場結構變化:市場的進入和退出對市場結構和表現有重要影響。此外,市場分割現象也會導致不同市場在面對匯率變動時表現出不同的反應。

技術進步:大數據正在改變經濟學和金融學的每一個角落,儘管這些數據在宏觀經濟和金融研究中被大量排除。技術進步,特別是信息技術的發展,對市場結構和功能產生了深遠影響。

政策調整:政策調整,包括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對市場穩定性有顯著影響。例如,貨幣政策公告可以減少市場的不穩定性。

市場變動的基礎來源於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包括宏觀經濟因素、行業和地區信息、新聞事件、市場結構變化、技術進步以及政策調整等。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響市場的波動和發展。

前兩項是市場參與者購買的目標資產發生了變動,第三項則是市場參與者之間以企業股權為籌碼的博弈,與企業沒有關係。下面分類聊。
一、企業經營增值

一個國家的經濟運行結果一般以 GDP 衡量。GDP 是「國內生產總值」的縮寫,它指一個國家一年內新增加的產品和服務的價值總和。正是這些新增加的產品和服務,提供了人們吃、穿、用、住、行以及社會擴大再生產所需。

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及其需求的不斷增長,推動著 GDP 的持續發展。縱觀人類發展史,特別是近現代史,可以清楚地做出判斷,人類社會所創造的產品和服務總量是持續增長的。

國民經濟是人的生產勞動成果,也由人及其組織分享。如果按照參與創造和分享 GDP 的主體區分,它由四個部分組成:
4OHhUcd8HxHpCciaHausz

一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拿走的稅費;二是,參與 GDP 創造的個人收入;三是,非營利部門獲得的捐贈和服務部門提供的中介服務費用;四是,企業的盈利

《如何為戰爭付款》從生產角度動員經濟,所以其實戰爭大量影響經濟,激發了美國的生產潛能。支出法核算則用來說明了這個生產潛能。

王翰博士說資產負債表角度觀察,如果國家 = 企業,則貨幣即資本,GDP 類同利潤。用資產市值 / GDP = 國家的市盈率。(所以貨幣寬鬆的情況下,不等量提高 GDP,則意味著整個社會的資本的回報率下降)

國家統計數據用生產法計算,分析則用支出法分析(即三駕馬車),好處是直接明了,問題是顛倒因果。

改開後引用新的統計指標如 GDP,取代原來的物質平衡表指標。

BSTzmJikPp6rE38h_54IE

6aFTzlOJ_V1zR0UrAp5my

1. 判斷經濟景氣度(整體經濟)判斷經濟景氣度

DpYhLgMwE6JBo9b_5MCso
DP 的 3 種核算發法:

1:收入法 工資 + 稅收 + 折舊 + 企業盈利

2:支出法 居民消費 + 企業投資 + 政府採購 + 淨出口

3:生產法 (增加值法) 總產出 - 中間投入 名義 GDP 使用當年價格計算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 實際 GDP 使用某一基年價格(不變價格)計算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 GDP 平減指數 = 名義 GDP / 實際 GDP*100% 反應整體通脹水平的經濟指標

mmxM703jcB-ovCkc5ohqo
顯然,一國所有企業作為一個總體,不僅能夠分享利潤,而且所分享的利潤是持續增長的。在現代經濟中,一國 GDP 的 70% 左右是由企業創造的,且企業的盈利能力高於個人和中間組織。

凱恩斯《如何為戰爭付款》從生產角度動員經濟,所以其實戰爭大量影響經濟,激發了美國的生產潛能。支出法核算則用來說明了這個生產潛能。

資產負債表角度觀察,如果國家 = 企業,則貨幣即資本,GDP 類同利潤。用資產市值 / GDP = 國家的市盈率。(所以貨幣寬鬆的情況下,不等量提高 GDP,則意味著整個社會的資本的回報率下降

43PasdslpOiW5_hStlEED

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體現經濟總量,不體現經濟質量,有三種統計方法:

1、GDP(收入法)= 工資(勞動者收入)+ 稅收(政府收入)+ 企業盈利(企業收入)+ 折舊(企業收入),無法體現生產

2、GDP(支出法)= 居民消費 + 企業投資 + 政府購買 + 淨出口,政府購買大部分分攤在消費和投資中,所以分解為三駕馬車 GDP = 消費 + 投資 + 淨出口。

3、GDP(生產法)= 增加值法 = 總產出 - 中間投入

D9a2bBvZ2KhHWXOBhrQAo
PMI:製造業的晴雨表

GDP:主要衡量的是生產的結果

打個比方,PMI 可能是買菜備作料,GDP 是指上桌了多少個菜。PMI 可以提前從生產環境告訴我們經濟狀況。

acR9klighRHD2JdK35PC-
2. 判斷經濟引擎:三駕馬車(實體行業)

9_fI3eCe_zmtdMQn6H5nH
不能只靠 M2 增幅指標來判斷手上的錢是否貶值。可以簡單的用 M2 的增長減去 GDP 的增幅,來倒算出這個數值和我們所觀察到的 CPI 的增幅是不是一致的。這個結果大約是我們跑贏通脹讓財富不貶值的目標值。

4. 判斷是否有通貨膨脹(個體生活)

Sv4SXATa-GE5MNB0F__iP
CPI 是衡量我們生活中通貨膨脹的一個重要指標(這個指標是包含房價的)。

CPI 是消費環節的,PPI 是消費之前的生成和加工後的出廠價格,這個指數也能反映通貨膨脹的情況。可以用該指標來輔助判斷通貨膨脹。

JtUZpUJpvxK50-5QJMWrE

數據及其他可能有用的數據均可在以下網站中查到:

國家統計局網站 www.stats.gov.cn
中國人民銀行網站 www.pbc.gov.cn

MCxGmqd95cjYQKwP9yTUb

經濟波動就像四季更迭,只不過經濟波動有時並不會經歷完整個周期,可能會跳過某些環節,也可能會持續經歷同一個環節。

投資理財跟我們所處的四季一樣。在四季中,根據不同的季節我們可能會有不同的作息,在不同的季節我們會有不同的準備,比如冬天多穿點衣服,夏天少穿點衣服。投資理財夜市,在經濟波動的不同環節中,我們也會有不同的策略以及不同的資產配比。

雖然上市公司不見得個個都是優秀企業,但由於有利潤、盈利能力、後續融資可能、上市費用支出等多種條件的篩選,總體來說,上市公司收益水平高於全社會所有企業平均水平。無論是中國證券市場 20 多年的運行情況,還是發達國家更長時間的實踐,都證明了這一點。

有研究表明,1995~2014 年的 20 年跨度裡,中國全部企業的淨資產收益率(ROE)保持著年均近 10% 的水平,而同期上市公司的淨資產收益率則實現了年均大於 12% 的水平(別小看 2% 的收益率差距,20 年時間裡,12% 收益率資產賺到的利潤是 10% 資產所獲利潤的 150% 還多)。這意味著,如果買下全部上市公司,將能夠獲得超越全社會企業平均收益水平的經營收益。

接下來的推理更簡單了,所有上市公司中淨資產收益率高於 12% 的企業,其盈利能力會高於上市公司平均。

這其實是一句廢話,但往往被人忽略。這句廢話意味著,如果通通都按照淨資產買下所有 ROE>12% 的企業,長期來看,這些企業將賺到高於上市公司整體,更高於全社會整體的利潤 —— 這其實就是巴菲特投資框架的全部奧秘。

巴菲特思想被太多人弄玄乎了。只不過認為:

(1)一個優秀的企業,能跑贏社會財富平均增長速度。就好比班上的前三名成績會高過全班平均成績一樣明顯;

2)如果能夠能以合理乃至偏低的價格參股這些優秀企業,長期看,財富增長速度也會同樣超過社會平均增長速度。古今中外有不計其數的成功商人,都這麼幹的,毫不神秘、也不難懂;(3)他找到市場先生這個經常提供更好交易價格的蠢對手;

(4)他很早就發現並利用了保險公司這個資金槓桿。於是,股神煉成了。對我們而言,第(4)條可能機會很少,但懂了前三條,專心尋找優秀企業、等待合理或偏低的價格,也許你永遠成不了巴菲特,但你也成不了窮鬼。完畢。

採購經理指數(PMI),它是通過對企業採購經理的月度調查結果統計匯總、編制而成的指數。它涵蓋了企業 採購、生產、流通等各個環節,包括製造業和非製造業領域,是國際上通用的監測宏觀經濟走勢的先行性指數 之一,具有較強的預測、預警作用。

工業增加值定義;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指年主營業務收入 2000 萬及以上的工業企業。與實際 GDP 核算方式一樣,是 “量” 的指標。農業和服務業的周期性沒有工業周期性強。工業是反應經濟周期和經濟冷熱程度的重要變量。

工業增加值最能反應短期經濟增長情況。工業增加值的 3 個統計原則。工業增加值與 10 年期國債到期收益率趨勢相同,且早於 10 年期國債到期收益率.

PvqQBHMo7eiFcFCOcPLlD
1:PMI 50 為榮枯線。榮枯線以上說明經濟在擴展,以下則經濟在收縮。

2:PMI 分官方 PMI 和財新 PMI,官方 PMI 更側重大型、國有企業的經濟景氣度,財新 PMI 更側重中小企業。

3:分析 PMI 數據的時候需要剔除季節性因素影響。PMI 為環比指標。

4:分項指標中重點關注新訂單指數和原材料庫存和產成品庫存指數。

5:PMI 指數和 GDP,上證指數和債券指數基本正相關

TsonDfHHtCANB1jMBKqT-

如何統計?#

lUEZGHsGQlFkTTClPw4a7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和工業企業利潤

PMI({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叫採購經理答問卷,環比上個月好平壞,分兩種:

1、官方 PMI:國家統計局和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聯合發布,月度發布

(1)包括:

製造業 PMI:共 13 個調查項,其中 5 個(新訂單指數 30%,生產指數 25%,從業人員指數 20%,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 15%,原材料庫存指數 10%)計算 PMI,其餘 8 個不計算 PMI。

非製造業 PMI(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

綜合 PMI 產出指數:

(2)樣本多中大企業,國企。更體現國企和大企業的景氣度。

(3)數據受季度影響,做季度調整,調整效果差。

2、財新 PMI:Markit 財經信息服務公司編制,授權財新發布,月度發布

(1)包括:製造業 PMI,服務業 PMI

(2)樣本多中小企業,民企,更體現中小企業和民企的景氣度。

(3)數據受季度影響,做季度調整,調整效果差。

製造業 PMI 與 GDP 名義同比增速、股市(上證)、債市(十債)正相關,除 2014-2014 年的水牛

zrNe16zgC5eJaiHdP7rRg
二、融資增值

持有上市公司股票,還有一項額外的利潤來源,那就是上市公司的融資權利。當上市公司以高於淨資產的價格向其他股東增發新股,或者按照高於淨資產的價格拆分某部分資產獨立上市融資,這些行為通常被稱為「圈錢」。如果我們是股東,就是我們圈別人的錢來增加自己擁有的企業淨資產。

CCI(消費者信心指數)

如果說 PMI 是從生產端去衡量國家經濟的話,那麼 CCI 則是從消費端入手的。

顧名思義,CCI 是用來反映消費者信心強弱的指標,看百科的說法:消費者信心指數表明,當經濟能確保帶來更多的工作機會、更高的工資和較低的利率時,消費者的信心和購買力就會增加

M2(貨幣和準貨幣供應量)

之前給大家講過,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是衡量通脹的指標,但由於沒有把房價考慮在內,用來衡量我國的通脹不太吻合。

所以一般認為,流通中貨幣的增加量減去財富的增長量,多出來的那部分就是通貨膨脹的量,也就是說

通貨膨脹率 = M2 增長率 - GDP 增長

5mPVdlwe83LkYcH9wh-Pe

但必須要補充一點,上面說高於淨資產值融資會增加企業淨資產,但並非意味著高於淨資產融資,新股東就是划算的。反對過國投電力(以下簡稱「國投」) 7.95 元向大股東增發(當時股價約 7 元)。國投每股淨資產 4 元出頭,7.95 元增發的確增加了企業淨資產,但卻並非增加其他股東的利益。因為這個 4 元,其盈利能力對應的價值高於 7.95 元,如果大股東想 7.95 元要,完全可以到市場去買其他對國投估值低於 7.95 元者手裡的股票,這樣就不需要強迫其他股東跟著出讓股權。

也許國投這個案例還不夠明顯,另外假設一個對比懸殊的例子來說明。貴州茅台(以下簡稱「茅台」)2013 年市價 100 元的時候,每股淨資產約 40 元,總股本 10.38 億。假如當時茅台意圖向某新股東增發 3 億股,每股 120 元(新股東投入 360 億,總股本變成 13.38 億股),不僅是淨資產的 3 倍,也高於市價 20%。如果孤立的以增加淨資產就佔便宜的角度看,似乎 120 元定向增發挺划算,應該投贊成票。

然而,從公司所有權角度看,老股東讓渡了約 22.5% 的公司所有權給新股東;從淨利潤角度看,2013 至 2016 年,茅台淨利潤總和近 630 億,新股東擁有了其中的約 142 億;從分紅角度看,4 年裡新股東合計收到現金分紅約 58 億(假設 2016 年分紅 85 億,4 年累計現金分紅近 260 億);從市值角度看,今天 4000 多億市值,新股東占有其中的 900 多億…… 不管從哪個角度看,新股東回報都高得驚人。這些本該屬於老股東所擁有的收益,就通過「高」價增發的把戲被新股東拿走了。

以上題外話,想說明一個道理 **,高於淨資產的融資會增加企業淨資產,但不一定對老股東有利。只有明顯高於企業內在價值的融資,才會增加老股東利益。**

在 A 股市場,高價發新股或者增發新股比較常見,極端形式就是 IPO 上市,給原老股東帶來巨大的財富。拆分旗下資產或子公司獨立上市,雖然國內還比較少見,但道理上就是將一塊資產撥出來高價賣掉部分股權。這些很容易理解.

三、短期內股價的無序波動

股市最誘惑人的,恰恰是這個短期內的無序波動。之所以說它是「無序」,因為自股市誕生幾百年來,無數頂級聰明人都在花費心血,力圖找到股價波動的規律。只要找到一種把握股價波動的方法,哪怕每個月有一次高拋低吸獲利 10% 的能力,就能靠 10 萬本金,在 10 年變成約百億淨資產富豪,登上中國福布斯排行榜前 100 名。然而,無數理論和實踐,都證明人類沒有能力掌握股價的短期波動 —— 至少截止目前沒有這個能力。

以上三個利潤來源中,前兩個因素整體是獲利的,而且因為第二個因素的原因,獲利率會高於上市公司平均淨資產收益率,這個是確定的。第三項追逐短期波動的人,因為印花稅和佣金的存在,整體是虧損的,這也是確定的:按照 2015 年 254 萬億交易量,0.1% 印花稅和萬 2.5 佣金計算,淨虧損 3175 億。以中登公司披露的 2015 年底共計 5077 萬位持倉者計算(一個身份證無論幾個賬戶,在中登都算一個),人均虧損超過 6000 元。當然,其中必然有少部分人因為運氣好、內幕消息或者其他某些因素,收益率高於平均值,表現為獲利甚至是暴利。

因此,目標獲取前兩項利潤來源,你位於水面不斷上升的池塘裡。如果智商和知識是平均水平,你就能確定性獲取略高於 GDP 增長的收益率;如果你還能略高於平均水平,那就能獲取超額回報;即便是略差於平均水平(只是不是差太狠)你依然能夠保持正回報;只有在你的智商和知識水平大大落後於平均水平狀態下,才可能導致虧損。

而意圖獲取第三種利潤來源,至少要求你在所有參與博弈的人群裡,無論能力、知識和運氣都需要高於平均水平才能力保不虧。反之,無論你是等於平均或者落後於平均,都是額頭一個大寫的草書 —— 死!不知道你是否有把握確定自己的能力知識和運氣都高於平均水平,反正老唐沒有 —— 也不能說沒有,20 年前曾經有過。後來發現無論怎麼熬更守夜、發奮圖強,都只是隨著運氣和大勢波動,無法獲取確定性收益,時間稍微拉長,結局總是躲不開虧損和破產,然後就沒這種自信了。

另外,博弈中的情緒變化帶來的股價無序波動,常常給意圖獲取前兩種利潤來源的人,帶來額外驚喜 —— 情緒性的股價大跌,常常給意圖賺取企業經營增值者以遠低於企業內在價值入股的機會,這又會是另一塊搂草打兔子的捎帶回報。

這個市場裡,追逐短期波動的人,估摸著占 9 成以上。無論他是否自知,這種行動體現了自信是高於平均水平的,可以獲取短期波動收益的,來市場是準備從對手(說不定就是你的親朋、老師、前輩、同行、上司、鄰居)那裡搶錢的。

這樣的打算下,每天的波動,都代表著打劫成功或者成功被人打劫。一兩天的波動,一兩個漲跌停,代表著一次打劫與被劫的勝利或失敗,自然就會隨著股價波動而亢奮、得意、意氣風發或苦惱、焦躁、不知所措。

如果是衝著企業經營增值和佔新股東便宜來的,必然會以長期心態持有,以划算價格買入。因為企業的經營增值,要靠生產銷售人員一天一天、一單一單去積累,不可能一鋤頭挖個金元寶,等待是天然本份。同樣,高價增發或拆分上市這樣的好事兒,不可能倆禮拜來一次,它常常以年甚至以數年為單位的。

有了這樣的心理準備,無序波動的隨機價值(遠低於內在價值的買入和遠高於內在價值的賣出),自然就可以當作錦上添花、薅羊毛。有了就薅一把,沒有那是本份。

有了這樣的認識,當你 7 折買入後,市價變成 5 折,你也不會驚慌失措,不會手忙腳亂。那只不過是更多便宜、更多羊毛,有能力就繼續笑納,沒能力就放手,讓跟你持同樣投資體系的同好去薅 —— 雖然你並不知道他究竟是誰。

信貸

1、人民幣貸款包括

(1)居民貸款:短期是消費貸款,信用卡透支;中長期主要是房貸

(2)企業貸款:含票據融資,企業短期融資(補充企業營運資金),企業中長期融資(含金量最高,反映投資需求)

(3)非銀金融機構貸款:除商業銀行,專業銀行以外的金融機構,包括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信託,保險,證券,融資租賃,財務公司等。

2、社會融資規模,包括

(1)金融機構通過表內業務向實體經濟提供的資金:包括人民幣貸款,外幣貸款

(2)金融機構通過表外業務向實體經濟提供的資金:包括委託貸款,信託貸款,未鐵線銀行承兌匯票

(3)在金融市場的直接融資:包括企業債券,非金融企業股票融資,地方政府專項債券

(4)其他方式向實體經濟提供的資金:保險公司賠償,投資性房地產,存款類金融機構 ABS,貸款核銷

貨幣

1、不同口徑的貨幣

M0 = 央行發行貨幣 - 商業銀行持有現金

M1=M0 + 單位活期

M2=M1 + 個人儲蓄 + 單位定期 + 其他存款

M1 最主要是企業活期,過去單位活期主要是擴大再生產需要流動資金。所以,可以簡單認為 M1 是就是房地產基建的流動資金。房地產和基建投資減少,M1 會減少。

M2 最主要是居民中長期存款,如果居民把中長期存款取出來換房貸,M2 會減少。

2、M1-M2 剪刀差:

M1 高意味著貨幣流動速度快。企業對未來樂觀,會將存款活期化,M1-M2 收窄。

不過,由於居民,地方政府,地產商現在都在修復資產負債表。M1-M2 數據受去槓桿影響,景氣部門的借貸情況被掩蓋,也不能簡單做出差值大小經濟好壞的結論。

3、M2/GDP

近似衡量實體經濟槓桿率。

隨著社會槓桿率的提升,社融和貨幣逐漸不能反映經濟基本面的好壞。到去槓桿階段,這些指標失效,既不能體現經濟基本面,也與股市脫鉤。原因是:

1,社融中,借貸主體是地方政府,開發商等,他們借錢搞基建,搞房地產,這些帶動經濟上行。現在這些借貸主體忙著還債,拿到錢忙著補窟窿(政府運營,還債等),無法投資產生 GDP。因此,社融和信貸指標就不能反映經濟結構中向好的變化。但是,經濟增速也不能坍塌,否則會陷入通縮、失業。中國就是中央政府發債托住原先有房地產和地方政府加起來的槓桿,讓經濟中投資的部分穩

rvw663dwkg0gi2wzmRcYo

一、資金量小,有必要多元化配置嗎?

這取決於每個人自己的投資能力。對於真正有投資能力的人來說,資金量小是一個巨大的優勢。市場上確實存在一些僅能容納少量資金的超額收益機會。資金量小的話,則可以全力參與。

但悖論在於,真正有投資能力的人,資金量都不會太小;而絕大多數普通人又缺乏專業投資能力。

因此,對於絕大多數普通人來說,無論資金量大小,都有必要考慮資產的多元化配置。具體可以參考一些已被證明確實有效的資產配置模型。

最簡單的資產配置模型,就是股債動態再平衡模型。投資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設置股票和債券的持有比例,比如 5/5、2/8、3/7 等等,然後再根據偏離度或調倉周期,進行再平衡。

比如說,在初始狀態,股票類資產和債券類資產的比例各是 50%。而你設定的是偏離度超過 20% 時,就進行再平衡。當股市大漲,股票類資產比重達到總倉位的 60% 時,就要賣出股票類資產,買入債券類資產,使得配置比例重新恢復到 5/5;當股市大跌時,操作類似,但方向相反。

二、怎樣看待資產的多元化配置?

你配置多少種資產,取決於你能看懂多少種資產 投資的首要原則是「不懂不做」。當我們冒然投資一個自己完全不懂的領域時,風險是無限大的。

「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裡」,這個觀點成立的前提是 —— 你對這些「籃子」非常了解,並且都認真檢查過,確信「雞蛋」不會從裡面掉下來。

肯定會有朋友問,怎樣算是看懂?我個人覺得,想看懂一項資產,至少要做到以下三件事。

第一,了解該資產的發展歷史,尤其是歷史上的危機事件。

投資買的是資產未來的表現,但正如溫斯頓・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所說:「你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了解完歷史之後,你便能大致了解當前的位置以及未來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

第二,搞清楚這項資產的收益與風險來源。

資產配置的本質,是在降低持倉相關性的前提下,尋找長期收益最高的資產,進行組合配置。只有搞懂來源,我們才能真正理解資產之間的相關性,而單純地只看歷史數據回測,會忽視很多雷。

第三,給自己做一個壓力測試。

假設買入這項資產後,價格下跌 50%,你會心慌嗎?如果不心慌,大概看懂了;否則,大概率沒有看懂。我提醒一句:人容易高估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在做這類壓力測試時,一定要對自己誠實。

不要為了配置而配置 我雖然一直建議大家要做好資產配置,但從來不建議大家 —— 為了配置而配置。

我們之所以投資某些資產,是因為這些資產的收益與風險具有性價比,對我們有利。

常見的誤區有兩個:

配置了自己不懂的資產 跟風配置了短期過熱的資產 沒有什麼資產,是非買不可的。人世間賺錢的方法有很多種,賺錢不一定非要靠投資。

把圍繞這八個字的所思所想總結一下,對自己是個交代,也希望能對大家有些許幫助。

在我看來,這八個字在說:

做正確的事,結果是副產品;

結果不由我們控制;

放下執著和糾結;

心無旁騖,全情交付。

做正確的事,結果是副產品

這個世界特別有意思,有時候你越是單刀直入,直奔結果,尤其是越急著追求短期的結果,你越是得不到。

而當你靜下來、慢下來,想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麼,做自己喜愛的事,專注於創造價值,不斷突破自己,你原本想要的東西往往不期而至。

做投資、做企業、做人,都是如此。

拿投資來說。投資的果,是業績;投資的因,是大道和心態,是投資者對世界的認知。

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合夥人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認為: 成功的投資只是我們小心謀劃、專注行事這種生活方式的副產品。

瑞・達利歐(Ray Dalio,以下簡稱「達利歐」)在《原則》中,也認為成大事者,從不把賺錢當作首要目標。

達利歐認為:成功是一種副產品,是你忠於自己、去追尋內心獲得的額外獎賞。

達利歐將原則貫徹到橋水基金的每一個角落,其目的正是讓自己和橋水基金的員工得以降低選擇成本,讓大家更加專注,從而在追尋內心的過程中,收穫了成功的副產品。

書上經常說「高風險高收益」,但投資大師和高手也告訴我們「低風險才能獲得高收益」,這兩句話矛盾嗎?

其實不矛盾。

「高風險高收益」講的並不是高風險一定帶來高收益,而是高風險會導致更加不確定的結果 —— 也許收益更高,也許更低,甚至虧損。我們需要利用自己的知識去判斷各種情況的可能性,做出是否投資、投資多少的決定。

而巴菲特等大師說的「低風險才能獲得高收益」,是從安全邊際的角度告訴我們需要控制買入成本。如果買的太貴,是一定不可能獲得高收益的。

你看,短短的幾個字,背後包含了很多對風險的認知。唯有真正理解「風險」二字,我們才能區分這兩句話的不同,不會感到迷惑。

這篇內容摘自《投資最重要的事》,霍華德・馬克斯詳細解釋了什麼是風險。理解了風險,才能識別風險、控制風險。

投資只關乎一件事:應對未來。沒有誰能夠確切地預知未來,所以風險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應對風險是投資中一個必不可少的(我認為是根本的)要素。找到有潛力上漲的投資並不難。如果你能找到足夠多,那麼你可能已經在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了。但是,如果不能正確地應對風險,那麼你的成功是不可能長久的。

第一步是

為什麼說風險評估是投資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呢?有三個有力的理由。

** 第一,風險是一件壞事,大多數頭腦清醒的人都希望避免風險或使其最小化。金融理論中的一個基本假設是,人的本性是規避風險的,意即他們願意承受更低的風險而不是更高。因此,投資者在考慮某項投資時,首先必須判斷投資的風險性以及自己對於絕對風險的容忍度。

第二,在考慮某項投資時,投資決策應將風險以及潛在收益考慮在內。** 出於對風險的厭惡,投資者必須被誘以更高的預期收益才會承擔新增風險。簡而言之,如果美國政府的中期債券和小企業的股票都有可能達到 7% 的年收益率,那麼人人都會搶購前者(從而抬高價格並降低預期收益)而拋售後者(從而拉低價格並提高收益)。這一相對價格的調整過程被經濟學家稱為「均衡」,使得預期收益與風險相匹配。

因此,除了確定自己是否能夠容忍伴隨投資而產生的絕對風險,投資者的第二項工作是確定投資收益是否與所承擔的風險相稱。顯然,收益只是投資時需要考慮的一個方面,而風險評估則是必不可少的另一個方面。

第三,在考慮投資結果時,收益僅僅代表收益,評估所承擔的風險是必需的。** 收益是通過安全的還是有風險的投資工具得到的?是通過固定收益證券還是股票得到的?是通過投資大型、成熟的企業得到的,還是通過投資小型、不穩定的企業得到的?是通過投資流動性股票和債券還是流動性欠佳的私募股權得到的?是利用槓桿還是沒有利用槓桿得到的?是通過集中化投資組合還是多元化投資組合得到的?

投資者拿到報表,發現自己的賬戶當年賺到 10% 的收益時,想必無從判斷投資經理的業績是好是壞。為了做出判斷,他們必須對投資經理所承擔的風險有一定的了解。換句話說,他們必須清楚「風險調整後收益」的概念。

理解風險。第二步是識別風險。最後的關鍵性一步,是控制風險。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