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經濟學:破解全球發展難題的行動方案#
作者簡介#
2019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中有一對夫妻搭檔。他們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阿比吉特・班納吉(印)和埃絲特・杜弗洛(法)。《好的經濟學》本書是作者夫婦在 2019 年底的新著,中文版在 2020 年 4 月出版。這不是一本學術著作,而是一本面向大眾的書,目的是向大眾解釋,“好的經濟學” 是怎樣看待、怎樣思考當今世界的重大難題的。
思維導圖 2#
《好的經濟學》
- 移民問題本文是《好的經濟學》的讀後感和讀書筆記,這本書是 2019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新作,因為兩個人一直致力於扶貧工作,研究整個全世界最貧窮人口的生活習慣。
本文是 **《好的經濟學》** 的讀後感和讀書筆記,這本書是 2019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新作,因為兩個人一直致力於扶貧工作,研究整個全世界最貧窮人口的生活習慣。他們為什麼要寫一本叫《好的經濟學》的書呢?其實一句話就已經概括了,作者說:“經濟學實在是太重要了,不能僅僅把它留給經濟學家。”
那什麼是好的經濟學,什麼是壞的經濟學?我們從後往前更容易從這本書裡邊找到答案。
作者說,好的經濟學,就是能夠幫助我們戰勝無知和意識形態,確保在非洲正確地發放蚊帳,減少死亡,創造機會的這一類經濟學。好的經濟學更多地進行實地的研究,更多地用數字說話,更多地去嘗試各種各樣的方法,從而給決策者和執行者提供很多的工具和幫助。這就是好的經濟學,它是用來解決問題的。
那什麼是壞的經濟學呢?所謂壞的經濟學,就是宣揚國家無能、腐敗、指責窮人懶惰,導致貧富差距擴大,然後增加社會憤怒和對抗情緒,最後讓整個社會形成僵局。就是你看那個壞的經濟學家的演講和研究,就會覺得無助,沒希望,不知道該怎麼做,但實際上,經濟學是一個行動的科學,就是教我們怎麼去解決問題的。
所以,在這本書當中列舉了很多個如何去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經濟學的手段。我們一個一個來看。
第一個話題,是我們大家都很關注的移民問題。#
現在全世界,尤其是西方社會,都在面臨著所謂的移民潮。大家對於移民潮的恐慌,基本上來自這麼幾個點:
- 第一個就是移民的人口眾多。
- 第二個是移民帶來的犯罪率高,然後導致了本地人的就業下滑。因此,在歐洲、在美國,很多人在不斷地抗議移民潮,但是作者說,這裡邊有多少是理性的成分,有多少是真實的數據 ——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意大利,實際上移民所占的人口是 10%,但是民意調查,你去問大家,你們感覺移民大概占到多少,平均數是 26%。你告訴他移民沒有那麼多,但是人們就覺得移民是那麼多。因為人的這種感受你沒法控制它。
事實上,目前的歐洲根本沒有形成移民潮:“2017 年,國際移民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大致與 1960 年或 1990 年相同,為 3%。歐盟每年平均接收來自世界其他地區的非歐盟移民人數,在 150 萬到 250 萬人之間。250 萬人不到歐盟人口的 0.5%,並且其中大部分人是通過就業和投靠親人的合法途徑獲得移民資格的。2015 年到 2016 年,歐盟湧入了大量的難民,這很罕見。等到 2018 年,向歐盟尋求庇護的人數,已經回落到 63.8 萬,只有 38% 的申請獲得了批准,相當於每 2500 名歐盟居民中,僅有一名難民,這種情況很難被稱為難民潮。” 這是事實和數據,但是人們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
另外,你要知道工資的差異與移民幾乎沒有關係。我們大家用腦子隨便想一下,我們會覺得,那怎麼會沒關係呢?!你移民來了以後人多了,他們要的錢又少,那肯定工資收入就低了。這就是經濟學裡邊最簡單的需求和供給的那條曲線,大家只想到這一根曲線。但事實上,移民的到來會使得這個曲線上移。上移以後,導致的結果,就是工資差異和移民之間並沒有特別大的關係。
那真正離開家鄉的移民都是些什麼人?這個作者提了一個問題說,為什麼那麼多有條件移民的人沒有移民?他們就願意待在他的老家,待在非洲、待在中東、待在南亞這些地方,他們並沒有在能夠移民的時候選擇移民,而往往移民都發生在產生了戰亂,產生了饑荒這樣的時候。
所以,這裡邊有一首詩,我要念給大家聽。這是索馬里裔的一個詩人寫的詩。索馬里人因為遭遇了戰亂和饑荒,所以有很多人離開了他的家鄉。
他說:“沒人會離開家園,除非,家園變成鯊魚的血盆大口,你只能奔向邊境。當你看到整個城市也在奔跑,你的鄰居跑得比你更快,喉嚨裡透著血腥味兒,過去和你一起上學的男孩,曾在舊錫廠後面吻得你天旋地轉,此時正舉著一杆比他還高的槍,你只能離開家園,如果它不讓你留下……”
並不是一個人好端端地只要覺得那個國家有錢,我就一定會移民到那個地方去。事實上,就是這些不得已而離開家鄉的人,來到這些更發達的地區以後,他們所帶來的是本地人總體就業水平的提升。
然後本地人做什麼呢?大量的本地人因為移民的到來產生了升值。
低技術移民不會損害本地人的工資和就業的原因,第一,比如說,你這兒來了一些非洲的移民,或者是中東地區的移民。到了這個地方以後,他因為語言不通,所以他只能幹最基本、最普通的活。所以,本地的那些至少能夠說本地語言的人升成了領班。他可以成為更高級的工作者,然後促進了生產。
第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移民也需要消費。本地人已經有房子了,已經裝修好了住在裡邊,每個月的消費就是吃飯、穿衣服這點事。但是,一個移民來了以後,他需要有房子,需要租房子,需要買家具,需要買更多的東西,所以消費會得到增加。
第三,移民的到來減緩了機械化。如果移民不來的話,老闆們只需要多買幾個機器,就把這些人替代掉了。這才是引發失業的最重要的一個來源。但是移民到來了以後,工資收入水平下降,他要求很低,老闆們減緩了機械化的過程,然後重組了生活方式。所以,本地人可以幹更有產出的工作。
第四,移民還會去從事很多本地人不願意幹的工作,就是原本這些事大家不想幹。你在北京你去問一下,北京開早餐攤的什麼人?基本沒有老北京,開早餐辛苦啊,所以外地來的人更容易願意幹這些事。
此外,還有移民更富有創業精神。我們在各個地方,都能夠看到這樣的狀況:就是本地的居民待的時間長了以後,他就安逸了。他有房子,他收房租,他可以有很低的生活需求,一個月掙幾千塊錢就夠了。但是,外來的移民更具有創業和創新的精神,甚至他們可以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這裡邊舉了一些例子,他說:“2017 年,財富 500 強中的美國企業,43% 是由移民或者移民後代創立或共同創立的。此外,前 25 強企業中,由移民創辦的占 52%,前 35 強中占 57%,13 個最有價值品牌中的 9 個是由移民創立的。亨利・福特是愛爾蘭移民的兒子,史蒂芬・喬布斯的親生父親來自敘利亞,謝爾蓋・布林出生自俄羅斯,傑夫・貝索斯的名字來自他的繼父,古巴移民麥克・貝索斯。” 這些大名鼎鼎的創業家全是移民。
所以,我們過去從腦海當中憑直覺、憑最粗淺的對經濟學的了解,我們認為,移民一定會帶來各種各樣的問題,而經濟學的實地研究告訴我們,事實上沒有。低技術移民不會損害本地人的工資和就業。
但是,你注意,技術移民更容易拉低本地人的工資。真正移民過來以後,使得本地的白領收入下降的,是來自於那些技術移民。但是,還要注意,技術移民對於當地援助貧困人口有利,因為他使得服務費用降低了。
大量的人不願移民的核心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因為缺乏人際關係。到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 —— 你讓我現在搬到美國去住,我不願意去。誰都不認識,你在那兒每天幹嗎?好山好水好寂寞。
第二個原因,是家庭的舒適。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就是我在家裡邊待著,我再窮、再苦,只要餓不死,最起碼是舒適的。這是家庭所帶來的獨有的東西。
第三個原因,是你在當地會有家庭的紐帶。
第四個原因,是人們對移民的系統性風險的偏見。作者研究過尼泊爾,說尼泊爾只要發生一起在外國死亡的勞工事件,當年的勞務輸出就會大幅地下降。
事實上,發生了一起,並不是很多,但是人們普遍是不看統計數字的,人們是看顯著性,就是我聽說那誰家的誰,在國外出事了。所以,這種系統性的偏見導致人們其實根本不願意去。人們的固執超過了經濟學家的預期。人們對於移民的偏見,對於這件事情的擔憂,你跟他講再多的數字,就像你跟意大利人說,你們這兒的移民人口根本沒有 26%,解決不了問題。因為人們極其固執。
事實上,給經濟造成更大威脅的,是人員的不流動。當一個地方人太過穩固時,這個經濟沒有產生人的流動,才會遭受巨大的挑戰。
你看,我這麼講完,大家會覺得說,原來需要通過經濟學的研究,才知道移民這麼大的問題。那如果牽扯到移民政策的話,我們究竟應該怎麼樣討論,應該怎麼樣制定?這就是好的經濟學所需要去做的工作。
《好的經濟學》
2. 貿易本文是《好的經濟學》的讀後感和讀書筆記,第二個大家很關注的話題,就是關於貿易。
本文是好的經濟學的讀後感和讀書筆記,第二個大家很關注的話題,就是關於貿易。這一章叫作貿易之痛。
你知道,關於美國加徵關稅能否提升美國人的福利,這有一項調查。這個調查,在給到普通老百姓的時候,出來的結果形形色色,有人支持,有人反對。但是在給到美國頂級經濟學家的時候,不管他是什麼學派,不管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也不管他的研究出身,只要他是美國著名的頂級經濟學家,那麼投票的結果,是 100% 不贊同這個觀點。就是 100% 的經濟學家認為,美國加徵關稅根本不利於美國人福利的提升。
為什麼人們之間要有貿易?這裡邊就要提到最早的大衛・李嘉圖的學說,他說,貿易使得兩國專注於各自擅長的領域,然後大家交換,交換了以後的結果,是所有國家的總收入得到了增長。這個叫作比較優勢理論。所以,在很早以前,當大衛・李嘉圖提出比較優勢理論的時候,人們認為貿易一定是非常好的。
但是,後來 “薩繆爾森警告說,至少在富裕國家,貿易可能以犧牲工人的利益為代價。” 就是貿易對這個國家肯定有好處,犧牲誰的利益呢?犧牲的是工人的利益,就是貿易越發達,導致一個國家的收入差距越大,也就是說白領的收入變得越高,而藍領的收入變得越低。這就是薩繆爾森當年所做的警告。
後來有一個經濟學家叫作托帕洛娃。這個經濟學家在研究各種貿易現象的時候,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叫作粘性經濟。她說,粘性經濟會導致粘性陷阱。這個學說提出來以後,受到了很多經濟學家的排斥。他們認為這不符合經濟學的假設。
那什麼是粘性經濟?就是經濟學的假設,認為人是理性人,所以當他發現,這個貿易產生了不平衡以後,人员就會流動,生產資料就會流動,錢就會流動。但是,托帕洛娃觀察了特別多的地方,包括印度、中國、南非等發達的、不發達的國家,她發現,當經濟出現了落差以後,這些人、生产资料、錢都不流動。
比如說,印度很多銀行,當這個地方的某一個產業受到了貿易的衝擊,已經喪失了活力的時候,它們依然寧願把錢貸款給過去的那些老牌的工廠,也不願意貸款給那些新興的產業。按理說,如果人是理性的,如果這個社會像經濟學家所預期的那樣,能夠快速地調配生產資料的話,那就應該趕緊把錢貸給那些更有效率的新興產業。不是,它是滯後的,這種滯後導致這個錢放出去了以後,甚至收不回來,這就叫作粘性陷阱。
當一個地區進入到粘性陷阱以後,像美國有一些小城市,由於那個工業被進口替代了,這些人竟然能夠在失業後就待在那個地方,拿著最低的生活保障,過著非常貧苦的生活。你說,你可以去更大的城市打工,你可以學一門新手藝,你可以幹點別的什麼事。不去,人們的轉變沒有那麼快。所以,貧窮的發生,有一大部分是來自於這種粘性的陷阱。
所以,在進行貿易的研究的時候,作者說:“像美國和中國這樣的大型經濟體,有技術和資本在國內某個地方以非常高的效率生產大部分產品。此外,它們也有足夠巨大的國內市場可以吸收眾多部門的大量工廠以適當規模生產出來的產品。如果不進行國際貿易,它們的損失相對較小。” 這也就是說,你評判一個國家受到貿易的影響,跟這個國家的經濟體量是有關係的。美國和中國這樣的國家,它的國內貿易環境是能夠自給自足的,所以它們受到的影響相對會小很多。真正受損最大的是那些小國。
那貿易戰到底可行不可行?經濟學家們進行了研究,所得出的結論說:“那麼,重拾保護主義關稅有用嗎?” 答案是沒有。
“現在重新引入關稅,對大多數美國人沒有幫助。原因很簡單:到目前為止,我們主要論點之一,是我們需要擔心的是轉型問題。許多因行業衰退而被辭退的人,從未真正振作,因為粘性經濟意味著他們無法進入新行業,或是搬遷到新的地區重新站穩腳跟,因此資源也無法流向他們。”
粘性經濟的發現,對於解決貿易問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影響:就是我們過去,把貿易問題都視作是理性假設,似乎像玩遊戲一樣很簡單,這邊的指標下降了,那邊的指標就上升。粘性經濟告訴我們,沒有那麼容易,很多地方的就業指標下降了以後,這些人不流動、不學新手藝、不願意去別的地方做別的行業,所以這些人未必能夠受益。
接著作者說:“現在切斷與中國的貿易會顯然造成一波新的失業潮。新湧現的失敗者中會有很多來自我們沒有聽說過的地區。我們之所以到目前為止沒有聽說過這些地區,只是因為他們現在過得還不錯。”
因此,通過經濟學家的這些論證、研究、數字,告訴我們用貿易戰的方式來解決美國國內的矛盾,完全不是一個好的方法。這是本書的第二個重要的論題。
接下來他還用偏好理論,解釋了偏見和歧視,這部分我們打算用另外一本書來認真地講。這本書的名字就叫作《偏見》,還有一本書就是這個作者寫的,叫作《貧窮的本質》,都是跟這個話題有關的。我們在這兒不展開了。
《好的經濟學》3. 經濟增長本文是《好的經濟學》的讀後感和讀書筆記,第三個話題,是關於是否達到經濟增長極限的問題。
本文是 **《好的經濟學》** 的讀後感和讀書筆記,第三個話題,是關於是否達到經濟增長極限的問題。
過去,你知道二戰以後,有一個輝煌的 30 年。這個輝煌的 30 年,全世界大量的資本主義國家,都得到了高速的增長,但是從 1973 年以後,似乎停滯了。所以,很多經濟學家就認為,是不是真的有一個增長的極限,是不是經濟會沒有發展了。
那事實上,就在這兒,經濟學家提出來的是:我們應該重新定義國內生產總值。在國內生產總值的定義當中,引入幸福和快樂這樣的收益,這時候你會發現,我們的增長依然在繼續。如果我們在看國內生產總值的時候,都只是經濟數字,那很有可能會產生這樣的一個瓶頸,但是假如我們重新看待了幸福和快樂帶給我們的效用,那麼這個數字就會產生變化。
然後在進行經濟增長的過程當中,有人提出說,對富人減稅是不是可以刺激經濟的發展,因為富人是生產資料的擁有者,他要負責投資,那你對他稅收更多,他就不願意投資,從而導致經濟的下滑。通過數字的調研發現,對富人減稅,產生的經濟刺激效果無效,也就是說,我們用大腦最基本的邏輯想象的東西,從經濟學的統計驗證來看並不存在。
可能有效的方法是什麼呢?刺激經濟可能有效的方法,第一,是向生產率高的國家輸出資本。第二,竭力避免惡性的通貨膨脹。第三,優化資源的配置。這些是能夠提高經濟增長的可能性。
同時,要注意一點,這一點在全球目前達成了共識:就是不要為了增長去犧牲窮人的利益。這就是經濟學家所提出的警告。
《好的經濟學》
- 4. 氣溫升高本文是《好的經濟學》的讀後感和讀書筆記,
第四個話題,我想很多人可能不覺得它是一個經濟話題,但是經濟學家要研究這樣的話題,就是關於地球升溫。#
本文是 **《好的經濟學》** 的讀後感和讀書筆記,第四個話題,我想很多人可能不覺得它是一個經濟話題,但是經濟學家要研究這樣的話題,就是關於地球升溫。
地球的溫度在不斷地升高這件事情對於我們所有人來講,都是一個巨大的警鐘。各位,你知道你的碳排放量應該怎麼樣去衡量嗎?這裡邊有一個比例特別有意思,說 “你的收入只要上升 10%,你的碳排放量就會增長 9%。” 所以富人應該對二氧化碳的排放負更重要的責任。
“在接下來的 100 年時間裡邊,地球是會變暖的。地球溫度升高 1.5 攝氏度或者 2 攝氏度,甚至更多,導致的氣候變化的代價會大不相同。2018 年 10 月的報告,如果地球溫度升高 1.5 攝氏度,將有 70% 的珊瑚礁消失;如果升高 2 攝氏度,這個比例將變成 99%,也就是說珊瑚礁將幾乎全部消失,受海平面上升和耕地沙漠化直接影響的人數也將大不相同。”
“為了將升溫控制在 2 攝氏度,到 2030 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需要減少 25%”,就是與 2010 年相比的話,要減少 25%。“到 2070 年要達到 0”,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達到 0,我的天哪。然後如果你希望 “地球的升溫控制在 1.5 攝氏度以內”,那麼 “到 2030 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需要降低 45%,到 2050 年則要降到 0。”
如果我們把排放的歸因放在消費發生地,就是這裡邊爭吵得很激烈 —— 每次聯合國開這種關於碳排放的大會,一定吵架。西方人站起來說,印度、中國你們人口眾多,你們消耗了多少碳排放,然後印度人站起來拍桌子說,你要平均到人,你要看看你們有多少人。
如果我們將排放歸因發生於消費發生地,就是雖然是中國生產了這個衣服,但這個衣服誰穿的呢?美國人穿了這個衣服,這叫作消費發生地。
那麼,數據顯示:北美人均每年消耗 22.5 噸二氧化碳當量,就是北美這個消費量是最大的。你到美國去看,你就會發現,美國就沒有小的兩廂車,你很少見得到,美國都是大皮卡、越野車,而且還有一個很壞的習慣,辦公樓從來不關燈,那個中央商務區永遠是亮的,然後空調開得特別冷。為什麼呢?他們很多人上班喜歡夏天穿著毛衣坐在辦公室裡邊,覺得很舒服。非得把空調開那麼冷,然後穿毛衣上班,男的就穿西裝打領帶,這個實在是巨大的浪費。但是他們的碳排放量就是這麼高,22.5 噸。
西歐人 13.1 噸,你別忘了它是跟收入成正比的,所以西歐人的收入要比我們高,所以他們 13.1 噸。中國人平均 6 噸,南亞人只有 2.2 噸,就是他們不需要消耗太大的能量,他們就能夠生存下去。這就是事實上,碳排放分配的大概比例。
然而,地球的升溫對於窮國的影響會更大。窮國的人,因為地球升溫死亡的人數會更多。最簡單的原因,就是沒有空調。窮國的空調普及率就不夠高,富國的人,可以住在有空調的房間裡邊,但是空調又再次造成了地球的升溫。而這個地球升溫,都是由那些沒有空調的人來買單。這就是地球升溫帶來的結果。
樂觀的人認為,不要緊。我們原來講過一本書,叫作《零邊際成本社會》。那本書裡邊里夫金就說,你放心,很快就會出現清潔能源的技術,但是悲觀的人認為,清潔能源技術的研發過程本身,就需要耗費大量的成本。這件事情沒有我們想象得那麼簡單,我們應該減少的是能源消耗成癮症。
包括我,我們大家應該反思一下:我們應該減少的,是我們的能源消耗成癮。比如,你坐在辦公室裡邊,你幹嗎非得把它搞得那麼寒?!貪涼對身體也沒什麼好處。空氣污染和高溫,真的是會造成大量的死亡的。所以,你的能源消耗成癮會是別人的死亡。你想想這一點,就應該去過相對簡樸的生活。
再比如,法國為什麼 “黃背心” 要上街遊行?就是因為地球升溫的問題。大家千萬不要小看自然、經濟、政治之間的關係。黃背心上街最重要的觸發點,就是來自於法國要收汽油稅,就是為了減少碳排放收汽油稅。你要消耗大量的汽油,你交更多的錢,那就是鼓勵你們少開車,多坐地鐵、多乘用公交。
這有什麼問題呢?上街遊行的都是郊區的窮人。為什麼?郊區的窮人說,你們玩這個環保遊戲,因為你們住在城裡邊,你們可以很方便地坐地鐵,我們那兒連地鐵都沒有,我怎麼坐地鐵,你不讓我開車怎麼辦?!所以,我必須得開車。那開車就要燒汽油,燒汽油就要交更多的稅。所以,它所牽扯到的是非常複雜的政治和經濟的問題。
那這裡邊,經濟學家提出了什麼樣的方案呢?有一些建議,作者說:“我們很清楚,防止氣候變化以及適應已經在進行的舉措將花費甚巨。我們必須對基礎設施進行投資並對那些生活受到影響的人進行有意義的再分配。在貧窮國家,可以花錢採取對未來威脅較小的方式,幫助普通公民實現更高的生活質量。有鑑於窮人的消耗並不多,因此幫助世界上的窮人增加一些消耗,並不需要花很多錢。”
他的意思就是說,你要儘量地幫助窮人普及空調,你要讓窮人生活在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裡邊。因為他們就算裝上了空調,他們的碳排放量依然是很低的。
接著作者說:“同時還可以獲得更好的空氣,減少排放。以世界上最富裕國家的富足程度來說,它們可以輕鬆地為此買單。
“問題在於,要找到一種不將窮國的窮人與富國的窮人相提並論的討論方式。將稅收和法規相結合,以遏制富裕國家的排放,並為窮國實現向環保過渡買單,很可能會降低富國的經濟增長……
“在印度的德里、美國華盛頓和其他一些地方,決策者以增長的名義,拒絕制定或執行有關污染的法規。沒有人能夠從事後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中受益。”
就是如果我們現在各國的政要因為現有的蛋糕已經被富人們瓜分了,大家陷入這樣的一個僵局當中,不願意去做這樣的行動,那麼未來我們將要面對的那個地球,就一定是一個升溫可能超過兩度,甚至超過三度,極端氣候變得越來越多的狀況。因為地球升溫,帶來極端氣候會變得越來越多,很多人遭受著狂風暴雨,或者是烈日的烘烤。
所以,經濟學家通過經濟研究,通過碳排放的詳細的測算,希望能夠讓各國政要有觸動,進而去行動。這是關於地球升溫的話題。你看,這就是好的經濟學所需要去面對的真實的世界。
《好的經濟學》4. 氣溫升高本文是《好的經濟學》的讀後感和讀書筆記,第四個話題,我想很多人可能不覺得它是一個經濟話題,但是經濟學家要研究這樣的話題,就是關於地球升溫。
本文是 **《好的經濟學》** 的讀後感和讀書筆記,第四個話題,我想很多人可能不覺得它是一個經濟話題,但是經濟學家要研究這樣的話題,就是關於地球升溫。
地球的溫度在不斷地升高這件事情對於我們所有人來講,都是一個巨大的警鐘。各位,你知道你的碳排放量應該怎麼樣去衡量嗎?這裡邊有一個比例特別有意思,說 “你的收入只要上升 10%,你的碳排放量就會增長 9%。” 所以富人應該對二氧化碳的排放負更重要的責任。
“在接下來的 100 年時間裡邊,地球是會變暖的。地球溫度升高 1.5 攝氏度或者 2 攝氏度,甚至更多,導致的氣候變化的代價會大不相同。2018 年 10 月的報告,如果地球溫度升高 1.5 攝氏度,將有 70% 的珊瑚礁消失;如果升高 2 攝氏度,這個比例將變成 99%,也就是說珊瑚礁將幾乎全部消失,受海平面上升和耕地沙漠化直接影響的人數也將大不相同。”
“為了將升溫控制在 2 攝氏度,到 2030 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需要減少 25%”,就是與 2010 年相比的話,要減少 25%。“到 2070 年要達到 0”,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達到 0,我的天哪。然後如果你希望 “地球的升溫控制在 1.5 攝氏度以內”,那麼 “到 2030 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需要降低 45%,到 2050 年則要降到 0。”
如果我們把排放的歸因放在消費發生地,就是這裡邊爭吵得很激烈 —— 每次聯合國開這種關於碳排放的大會,一定吵架。西方人站起來說,印度、中國你們人口眾多,你們消耗了多少碳排放,然後印度人站起來拍桌子說,你要平均到人,你要看看你們有多少人。
如果我們將排放歸因發生於消費發生地,就是雖然是中國生產了這個衣服,但這個衣服誰穿的呢?美國人穿了這個衣服,這叫作消費發生地。
那麼,數據顯示:北美人均每年消耗 22.5 噸二氧化碳當量,就是北美這個消費量是最大的。你到美國去看,你就會發現,美國就沒有小的兩廂車,你很少見得到,美國都是大皮卡、越野車,而且還有一個很壞的習慣,辦公樓從來不關燈,那個中央商務區永遠是亮的,然後空調開得特別冷。為什麼呢?他們很多人上班喜歡夏天穿著毛衣坐在辦公室裡邊,覺得很舒服。非得把空調開那麼冷,然後穿毛衣上班,男的就穿西裝打領帶,這個實在是巨大的浪費。但是他們的碳排放量就是這麼高,22.5 噸。
西歐人 13.1 噸,你別忘了它是跟收入成正比的,所以西歐人的收入要比我們高,所以他們 13.1 噸。中國人平均 6 噸,南亞人只有 2.2 噸,就是他們不需要消耗太大的能量,他們就能夠生存下去。這就是事實上,碳排放分配的大概比例。
然而,地球的升溫對於窮國的影響會更大。窮國的人,因為地球升溫死亡的人數會更多。最簡單的原因,就是沒有空調。窮國的空調普及率就不夠高,富國的人,可以住在有空調的房間裡邊,但是空調又再次造成了地球的升溫。而這個地球升溫,都是由那些沒有空調的人來買單。這就是地球升溫帶來的結果。
樂觀的人認為,不要緊。我們原來講過一本書,叫作《零邊際成本社會》。那本書裡邊里夫金就說,你放心,很快就會出現清潔能源的技術,但是悲觀的人認為,清潔能源技術的研發過程本身,就需要耗費大量的成本。這件事情沒有我們想象得那麼簡單,我們應該減少的是能源消耗成癮症。
包括我,我們大家應該反思一下:我們應該減少的,是我們的能源消耗成癮。比如,你坐在辦公室裡邊,你幹嗎非得把它搞得那麼寒?!貪涼對身體也沒什麼好處。空氣污染和高溫,真的是會造成大量的死亡的。所以,你的能源消耗成癮會是別人的死亡。你想想這一點,就應該去過相對簡樸的生活。
再比如,法國為什麼 “黃背心” 要上街遊行?就是因為地球升溫的問題。大家千萬不要小看自然、經濟、政治之間的關係。黃背心上街最重要的觸發點,就是來自於法國要收汽油稅,就是為了減少碳排放收汽油稅。你要消耗大量的汽油,你交更多的錢,那就是鼓勵你們少開車,多坐地鐵、多乘用公交。
這有什麼問題呢?上街遊行的都是郊區的窮人。為什麼?郊區的窮人說,你們玩這個環保遊戲,因為你們住在城裡邊,你們可以很方便地坐地鐵,我們那兒連地鐵都沒有,我怎麼坐地鐵,你不讓我開車怎麼辦?!所以,我必須得開車。那開車就要燒汽油,燒汽油就要交更多的稅。所以,它所牽扯到的是非常複雜的政治和經濟的問題。
那這裡邊,經濟學家提出了什麼樣的方案呢?有一些建議,作者說:“我們很清楚,防止氣候變化以及適應已經在進行的舉措將花費甚巨。我們必須對基礎設施進行投資並對那些生活受到影響的人進行有意義的再分配。在貧窮國家,可以花錢採取對未來威脅較小的方式,幫助普通公民實現更高的生活質量。有鑑於窮人的消耗並不多,因此幫助世界上的窮人增加一些消耗,並不需要花很多錢。”
他的意思就是說,你要儘量地幫助窮人普及空調,你要讓窮人生活在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裡邊。因為他們就算裝上了空調,他們的碳排放量依然是很低的。
接著作者說:“同時還可以獲得更好的空氣,減少排放。以世界上最富裕國家的富足程度來說,它們可以輕鬆地為此買單。
“問題在於,要找到一種不將窮國的窮人與富國的窮人相提並論的討論方式。將稅收和法規相結合,以遏制富裕國家的排放,並為窮國實現向環保過渡買單,很可能會降低富國的經濟增長……
“在印度的德里、美國華盛頓和其他一些地方,決策者以增長的名義,拒絕制定或執行有關污染的法規。沒有人能夠從事後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中受益。”
就是如果我們現在各國的政要因為現有的蛋糕已經被富人們瓜分了,大家陷入這樣的一個僵局當中,不願意去做這樣的行動,那麼未來我們將要面對的那個地球,就一定是一個升溫可能超過兩度,甚至超過三度,極端氣候變得越來越多的狀況。因為地球升溫,帶來極端氣候會變得越來越多,很多人遭受著狂風暴雨,或者是烈日的烘烤。
所以,經濟學家通過經濟研究,通過碳排放的詳細的測算,希望能夠讓各國政要有觸動,進而去行動。這是關於地球升溫的話題。你看,這就是好的經濟學所需要去面對的真實的世界。
《好的經濟學》4. 氣溫升高本文是《好的經濟學》的讀後感和讀書筆記,第四個話題,我想很多人可能不覺得它是一個經濟話題,但是經濟學家要研究這樣的話題,就是關於地球升溫。
本文是 **《好的經濟學》** 的讀後感和讀書筆記,第四個話題,我想很多人可能不覺得它是一個經濟話題,但是經濟學家要研究這樣的話題,就是關於地球升溫。
地球的溫度在不斷地升高這件事情對於我們所有人來講,都是一個巨大的警鐘。各位,你知道你的碳排放量應該怎麼樣去衡量嗎?這裡邊有一個比例特別有意思,說 “你的收入只要上升 10%,你的碳排放量就會增長 9%。” 所以富人應該對二氧化碳的排放負更重要的責任。
“在接下來的 100 年時間裡邊,地球是會變暖的。地球溫度升高 1.5 攝氏度或者 2 攝氏度,甚至更多,導致的氣候變化的代價會大不相同。2018 年 10 月的報告,如果地球溫度升高 1.5 攝氏度,將有 70% 的珊瑚礁消失;如果升高 2 攝氏度,這個比例將變成 99%,也就是說珊瑚礁將幾乎全部消失,受海平面上升和耕地沙漠化直接影響的人數也將大不相同。”
“為了將升溫控制在 2 攝氏度,到 2030 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需要減少 25%”,就是與 2010 年相比的話,要減少 25%。“到 2070 年要達到 0”,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達到 0,我的天哪。然後如果你希望 “地球的升溫控制在 1.5 攝氏度以內”,那麼 “到 2030 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需要降低 45%,到 2050 年則要降到 0。”
如果我們把排放的歸因放在消費發生地,就是這裡邊爭吵得很激烈 —— 每次聯合國開這種關於碳排放的大會,一定吵架。西方人站起來說,印度、中國你們人口眾多,你們消耗了多少碳排放,然後印度人站起來拍桌子說,你要平均到人,你要看看你們有多少人。
如果我們將排放歸因發生於消費發生地,就是雖然是中國生產了這個衣服,但這個衣服誰穿的呢?美國人穿了這個衣服,這叫作消費發生地。
那麼,數據顯示:北美人均每年消耗 22.5 噸二氧化碳當量,就是北美這個消費量是最大的。你到美國去看,你就會發現,美國就沒有小的兩廂車,你很少見得到,美國都是大皮卡、越野車,而且還有一個很壞的習慣,辦公樓從來不關燈,那個中央商務區永遠是亮的,然後空調開得特別冷。為什麼呢?他們很多人上班喜歡夏天穿著毛衣坐在辦公室裡邊,覺得很舒服。非得把空調開那麼冷,然後穿毛衣上班,男的就穿西裝打領帶,這個實在是巨大的浪費。但是他們的碳排放量就是這麼高,22.5 噸。
西歐人 13.1 噸,你別忘了它是跟收入成正比的,所以西歐人的收入要比我們高,所以他們 13.1 噸。中國人平均 6 噸,南亞人只有 2.2 噸,就是他們不需要消耗太大的能量,他們就能夠生存下去。這就是事實上,碳排放分配的大概比例。
然而,地球的升溫對於窮國的影響會更大。窮國的人,因為地球升溫死亡的人數會更多。最簡單的原因,就是沒有空調。窮國的空調普及率就不夠高,富國的人,可以住在有空調的房間裡邊,但是空調又再次造成了地球的升溫。而這個地球升溫,都是由那些沒有空調的人來買單。這就是地球升溫帶來的結果。
樂觀的人認為,不要緊。我們原來講過一本書,叫作《零邊際成本社會》。那本書裡邊里夫金就說,你放心,很快就會出現清潔能源的技術,但是悲觀的人認為,清潔能源技術的研發過程本身,就需要耗費大量的成本。這件事情沒有我們想象得那麼簡單,我們應該減少的是能源消耗成癮症。
包括我,我們大家應該反思一下:我們應該減少的,是我們的能源消耗成癮。比如,你坐在辦公室裡邊,你幹嗎非得把它搞得那麼寒?!貪涼對身體也沒什麼好處。空氣污染和高溫,真的是會造成大量的死亡的。所以,你的能源消耗成癮會是別人的死亡。你想想這一點,就應該去過相對簡樸的生活。
再比如,法國為什麼 “黃背心” 要上街遊行?就是因為地球升溫的問題。大家千萬不要小看自然、經濟、政治之間的關係。黃背心上街最重要的觸發點,就是來自於法國要收汽油稅,就是為了減少碳排放收汽油稅。你要消耗大量的汽油,你交更多的錢,那就是鼓勵你們少開車,多坐地鐵、多乘用公交。
這有什麼問題呢?上街遊行的都是郊區的窮人。為什麼?郊區的窮人說,你們玩這個環保遊戲,因為你們住在城裡邊,你們可以很方便地坐地鐵,我們那兒連地鐵都沒有,我怎麼坐地鐵,你不讓我開車怎麼辦?!所以,我必須得開車。那開車就要燒汽油,燒汽油就要交更多的稅。所以,它所牽扯到的是非常複雜的政治和經濟的問題。
那這裡邊,經濟學家提出了什麼樣的方案呢?有一些建議,作者說:“我們很清楚,防止氣候變化以及適應已經在進行的舉措將花費甚巨。我們必須對基礎設施進行投資並對那些生活受到影響的人進行有意義的再分配。在貧窮國家,可以花錢採取對未來威脅較小的方式,幫助普通公民實現更高的生活質量。有鑑於窮人的消耗並不多,因此幫助世界上的窮人增加一些消耗,並不需要花很多錢。”
他的意思就是說,你要儘量地幫助窮人普及空調,你要讓窮人生活在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裡邊。因為他們就算裝上了空調,他們的碳排放量依然是很低的。
接著作者說:“同時還可以獲得更好的空氣,減少排放。以世界上最富裕國家的富足程度來說,它們可以輕鬆地為此買單。
“問題在於,要找到一種不將窮國的窮人與富國的窮人相提並論的討論方式。將稅收和法規相結合,以遏制富裕國家的排放,並為窮國實現向環保過渡買單,很可能會降低富國的經濟增長……
“在印度的德里、美國華盛頓和其他一些地方,決策者以增長的名義,拒絕制定或執行有關污染的法規。沒有人能夠從事後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中受益。”
就是如果我們現在各國的政要因為現有的蛋糕已經被富人們瓜分了,大家陷入這樣的一個僵局當中,不願意去做這樣的行動,那麼未來我們將要面對的那個地球,就一定是一個升溫可能超過兩度,甚至超過三度,極端氣候變得越來越多的狀況。因為地球升溫,帶來極端氣候會變得越來越多,很多人遭受著狂風暴雨,或者是烈日的烘烤。
所以,經濟學家通過經濟研究,通過碳排放的詳細的測算,希望能夠讓各國政要有觸動,進而去行動。這是關於地球升溫的話題。你看,這就是好的經濟學所需要去面對的真實的世界。
《好的經濟學》4. 氣溫升高本文是《好的經濟學》的讀後感和讀書筆記,第四個話題,我想很多人可能不覺得它是一個經濟話題,但是經濟學家要研究這樣的話題,就是關於地球升溫。
本文是 **《好的經濟學》** 的讀後感和讀書筆記,第四個話題,我想很多人可能不覺得它是一個經濟話題,但是經濟學家要研究這樣的話題,就是關於地球升溫。
地球的溫度在不斷地升高這件事情對於我們所有人來講,都是一個巨大的警鐘。各位,你知道你的碳排放量應該怎麼樣去衡量嗎?這裡邊有一個比例特別有意思,說 “你的收入只要上升 10%,你的碳排放量就會增長 9%。” 所以富人應該對二氧化碳的排放負更重要的責任。
“在接下來的 100 年時間裡邊,地球是會變暖的。地球溫度升高 1.5 攝氏度或者 2 攝氏度,甚至更多,導致的氣候變化的代價會大不相同。2018 年 10 月的報告,如果地球溫度升高 1.5 攝氏度,將有 70% 的珊瑚礁消失;如果升高 2 攝氏度,這個比例將變成 99%,也就是說珊瑚礁將幾乎全部消失,受海平面上升和耕地沙漠化直接影響的人數也將大不相同。”
“為了將升溫控制在 2 攝氏度,到 2030 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需要減少 25%”,就是與 2010 年相比的話,要減少 25%。“到 2070 年要達到 0”,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達到 0,我的天哪。然後如果你希望 “地球的升溫控制在 1.5 攝氏度以內”,那麼 “到 2030 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需要降低 45%,到 2050 年則要降到 0。”
如果我們把排放的歸因放在消費發生地,就是這裡邊爭吵得很激烈 —— 每次聯合國開這種關於碳排放的大會,一定吵架。西方人站起來說,印度、中國你們人口眾多,你們消耗了多少碳排放,然後印度人站起來拍桌子說,你要平均到人,你要看看你們有多少人。
如果我們將排放歸因發生於消費發生地,就是雖然是中國生產了這個衣服,但這個衣服誰穿的呢?美國人穿了這個衣服,這叫作消費發生地。
那麼,數據顯示:北美人均每年消耗 22.5 噸二氧化碳當量,就是北美這個消費量是最大的。你到美國去看,你就會發現,美國就沒有小的兩廂車,你很少見得到,美國都是大皮卡、越野車,而且還有一個很壞的習慣,辦公樓從來不關燈,那個中央商務區永遠是亮的,然後空調開得特別冷。為什麼呢?他們很多人上班喜歡夏天穿著毛衣坐在辦公室裡邊,覺得很舒服。非得把空調開那麼冷,然後穿毛衣上班,男的就穿西裝打領帶,這個實在是巨大的浪費。但是他們的碳排放量就是這麼高,22.5 噸。
西歐人 13.1 噸,你別忘了它是跟收入成正比的,所以西歐人的收入要比我們高,所以他們 13.1 噸。中國人平均 6 噸,南亞人只有 2.2 噸,就是他們不需要消耗太大的能量,他們就能夠生存下去。這就是事實上,碳排放分配的大概比例。
然而,地球的升溫對於窮國的影響會更大。窮國的人,因為地球升溫死亡的人數會更多。最簡單的原因,就是沒有空調。窮國的空調普及率就不夠高,富國的人,可以住在有空調的房間裡邊,但是空調又再次造成了地球的升溫。而這個地球升溫,都是由那些沒有空調的人來買單。這就是地球升溫帶來的結果。
樂觀的人認為,不要緊。我們原來講過一本書,叫作《零邊際成本社會》。那本書裡邊里夫金就說,你放心,很快就會出現清潔能源的技術,但是悲觀的人認為,清潔能源技術的研發過程本身,就需要耗費大量的成本。這件事情沒有我們想象得那麼簡單,我們應該減少的是能源消耗成癮症。
包括我,我們大家應該反思一下:我們應該減少的,是我們的能源消耗成癮。比如,你坐在辦公室裡邊,你幹嗎非得把它搞得那麼寒?!貪涼對身體也沒什麼好處。空氣污染和高溫,真的是會造成大量的死亡的。所以,你的能源消耗成癮會是別人的死亡。你想想這一點,就應該去過相對簡樸的生活。
再比如,法國為什麼 “黃背心” 要上街遊行?就是因為地球升溫的問題。大家千萬不要小看自然、經濟、政治之間的關係。黃背心上街最重要的觸發點,就是來自於法國要收汽油稅,就是為了減少碳排放收汽油稅。你要消耗大量的汽油,你交更多的錢,那就是鼓勵你們少開車,多坐地鐵、多乘用公交。
這有什麼問題呢?上街遊行的都是郊區的窮人。為什麼?郊區的窮人說,你們玩這個環保遊戲,因為你們住在城裡邊,你們可以很方便地坐地鐵,我們那兒連地鐵都沒有,我怎麼坐地鐵,你不讓我開車怎麼辦?!所以,我必須得開車。那開車就要燒汽油,燒汽油就要交更多的稅。所以,它所牽扯到的是非常複雜的政治和經濟的問題。
那這裡邊,經濟學家提出了什麼樣的方案呢?有一些建議,作者說:“我們很清楚,防止氣候變化以及適應已經在進行的舉措將花費甚巨。我們必須對基礎設施進行投資並對那些生活受到影響的人進行有意義的再分配。在貧窮國家,可以花錢採取對未來威脅較小的方式,幫助普通公民實現更高的生活質量。有鑑於窮人的消耗並不多,因此幫助世界上的窮人增加一些消耗,並不需要花很多錢。”
他的意思就是說,你要儘量地幫助窮人普及空調,你要讓窮人生活在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裡邊。因為他們就算裝上了空調,他們的碳排放量依然是很低的。
接著作者說:“同時還可以獲得更好的空氣,減少排放。以世界上最富裕國家的富足程度來說,它們可以輕鬆地為此買單。
“問題在於,要找到一種不將窮國的窮人與富國的窮人相提並論的討論方式。將稅收和法規相結合,以遏制富裕國家的排放,並為窮國實現向環保過渡買單,很可能會降低富國的經濟增長……
“在印度的德里、美國華盛頓和其他一些地方,決策者以增長的名義,拒絕制定或執行有關污染的法規。沒有人能夠從事後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中受益。”
就是如果我們現在各國的政要因為現有的蛋糕已經被富人們瓜分了,大家陷入這樣的一個僵局當中,不願意去做這樣的行動,那麼未來我們將要面對的那個地球,就一定是一個升溫可能超過兩度,甚至超過三度,極端氣候變得越來越多的狀況。因為地球升溫,帶來極端氣候會變得越來越多,很多人遭受著狂風暴雨,或者是烈日的烘烤。
所以,經濟學家通過經濟研究,通過碳排放的詳細的測算,希望能夠讓各國政要有觸動,進而去行動。這是關於地球升溫的話題。你看,這就是好的經濟學所需要去面對的真實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