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大學公開課:死亡
書共有 16 個章節,而公開課有 26 講,課程在耶魯的官網、YouTube 都有視頻,網易公開課有中文字幕。書和課程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個部分:
關於靈魂存在的爭論
關於靈魂永生的爭論
死亡的本質
死亡之痛
生命的價值
面對死亡而活
自殺的合理性與道德
耶魯大學哲學死亡課講了什麼?
這門課程是以哲學角度討論死亡,下面,小編就簡單總結幾個主要的討論內容。
一、我們有沒有靈魂?
現在,關於死亡比較普遍接受的觀點就是我們有靈魂。也就是說,我們不只有肉體,我們不只是一塊塊肉和骨頭。相反,我們還有一部分,也許正是那核心的部分,某種不只是物理的(physical)東西,它是我們精神的、非物質的部分。謝利・卡根將稱它為靈魂。大部分人都相信有靈魂,大部分美國人都相信存在著某種非物質的靈魂。這種常見的觀點認為,由於這種非物質的靈魂存在,我們很有可能死後仍然活著。死亡是我們肉身的滅失,但是我們的靈魂是非物質的,所以在我們死後會繼續存在。不管你是否相信有靈魂,你可能至少會希望靈魂存在,因為那樣你就很有可能死後仍然以另一種形式活著。
經過理性的推導和論證,謝利・卡根並沒有提供一個準確的答案。我們有沒有靈魂需要一個最可靠的解釋,但是目前的各種理論都沒能提供出證據,因此,他沒有完全否認也沒有同意。
二、死亡為什麼不好
我們避諱這個話題都是因為我們害怕死亡,我們都認為死亡是不好的!要是我們都不會死就好了。
如果有了靈魂,至少就有永生的可能。我們不用帶著恐懼和絕望面對死亡。但是為什麼死亡不好?在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假設人類沒有靈魂,身體的死亡就是作為一個人的生存的重點。那麼,一旦我死了,我就不存在了,不存在為什麼對我不好?
在考慮這個問題時,重要的是要清楚我們要問的問題,我們並不是在問死亡過程是否有害或如何有害。死亡過程可能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也可能是一個完全沒有痛苦的過程。不考慮這個過程,純粹的不存在為什麼是壞的?常見的觀點認為,生命是美好的,如果死亡就會失去生命,失去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似乎是自己的一些都被剝奪了,這就能說通為什麼死亡是不好的。
就像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鸠魯(Epicurus)所說:“死亡對我們來說是最可怕的疾病,對我們而言,這無濟於事,因為只要我們存在,死亡就不會與我們同在。但是當死亡來臨時,我們就不存在了。然後,它既不關心死者,也不關心活著的人。”
再者,人類對死亡的恐懼是因為時間不可控,沒有人知道死亡何時來臨,也許幾十年後,也許幾小時後。而謝利・卡根認為,對時間的不可控並不一定是壞事。他有一個例子:假設星期一我開槍打約翰,他中彈後慢慢流血,直到星期三才死。同時,在星期二,我心臟病發作而死。我殺了約翰,但什麼時候?
就像這個殺人的例子,事實會過時,死亡來臨的時候,可能是有壞處,但死亡之後我們不復存在,那死亡帶來的壞處似乎也不存在了。死亡的壞處是在一個人死亡之前,還是死亡的瞬間,還是死亡之後?
假設某人的壽命很長,他活了 90 年,大家都覺得他似乎可以合理的死去了。但是,我們怎麼知道他本來是不是能活到 120 歲呢?如果他 90 歲死亡了,我們是不是可以說死亡對他沒有什麼壞處。想像一下,如果他只活了 50 年。那是不是失去了本來擁有的 40 年,我們可以說死亡對他有壞處,剝奪了他本來可以有的 40 年。但是,他已經死亡了,已經不存在了,壞處是不是也不存在了?
三、長生不死
我們知道死亡是生命的終止,所有都希望能盡量延長或者的時間,如果能長生不死是不是最好?謝利・卡根的觀點是,不死不代表不老。隨著時間的推移,人是各種器官都在衰竭,越來越老,不能過著和年輕時一樣的生活,甚至可能需要靠藥物維持生命。這種時候,你過的生活就不是你所期待的生活了。另外,就算能長生不老也未必是好事。如果時間停滯,那就不會有時間的概念,就像是在一個圈子裡挑不出來,沒有希望和期盼。生命的 1 天和 100 天,1 年和 100 年也都沒有什麼意義了。
最後,謝利・卡根還討論了自殺的合理性。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自殺行為往往與心理健康問題密切相關,但也有觀點認為自殺可能是個體在面對極端痛苦時的一種理性選擇。根據倫理學的研究,自殺的道德性常常取決於個體的處境和心理狀態。輕易放棄生命在道德上是有争议的,但在某些情況下,個體可能認為自殺是結束痛苦的唯一途徑。因此,理解自殺的複雜性和個體選擇的背景是至關重要的。相關研究包括:
Joiner, TE (2005). “人們為何自殺。” 哈佛大學出版社。
Van Orden, KA 等(2010 年)。 “自殺的人際理論。”《心理學評論》。
這一門課最終的結論:死亡是 “生的局限性”,是生命的參照物,唯有了解死亡,生命的可貴才能彰顯。直面死亡、思考死亡,就是思考人生。更多美國留學資訊,歡迎繼續關注我們。
2024 年我寫了很多關於人類終極關懷(死亡、自由、孤獨、無意義)的文章,2025 年這個系列也將繼續深入下去。我所擁有的唯一一次的生命機會既然作為人降臨,那這些關乎人類自身的終極問題就是除存在之外我必須去面對的。
我第一次接觸終極關懷相關的話題源自美國耶魯大學的在線公開課《哲學 - 死亡》,我還記得當時是在網易雲課堂上推出的,一系列的名校公開課引發了很多關注,其中的博弈論、積極心理學我也都簡單看過部分。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這門關於死亡的課程,我很喜歡 Shelly Kagan 運用理性邏輯不斷深入論證哲學問題的教學方式。上個月我又把這門課翻出來完整再看了一遍,以下的課程筆記就當作對 Professor Kagan 的致敬。
第一節:課程介紹
西方教育非常重視邏輯訓練,這點是中國教育十分缺乏的。我當時在看這門課程時就有這樣的感覺,Shelly 在課上說,他的教學方式就是通過提出一個觀點並給出論證的完整過程來說服學生,這些論證的過程佔據了課程的絕大部分時間,甚至在某些時刻我會覺得這簡直就是一門邏輯課。但這正是西方哲學的特點,通過提問、假設、證明、舉例等方式不斷深入事情的本質,提出一個觀點並反駁它,再提出新的觀點再反駁它,直至找到最佳解釋。
第二節:人的本質:二元論與物理主義
- 課程的前半部分是從形而上學的角度討論死亡這個話題。
- 我們認識死亡的過程中需要回答兩個關鍵問題:①人的本質是什麼?②如何理解持續的個體同一性?
- 人的本質是什麼?
a) 一個普遍的觀點是,人是由肉體和靈魂組成的。我們稱之為二元論觀點。
b) 另一種觀點是,人就只是肉體。我們稱之為一元論觀點。
c) 對於二元論來說,死亡可以被認識為靈魂與肉體失去聯繫的過程。進一步說,我並不是靈魂和肉體的結合體,我就只是靈魂,因為這樣我才能在肉體死亡中倖存。
d) 對於一元論來說,肉體,或者說實體,與其他實體之間是不同的,粉筆是實體,但手機作為實體要比粉筆可以做更多有趣的事情,人作為實體則可以說是最神奇可以做更多有趣事情的實體。
第三節:靈魂是否存在的論證(一)
4. 在物理主義一元論觀點中,心靈對於肉體就像笑對於肉體一樣,是肉體的一種功能。死亡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是肉體一系列功能的終結,肉體不能再正常工作了。
5. “最佳解釋推論”:我們通常對我們不能通過五感來直接感知的事物,選擇最能解釋現象的理論來相信。那麼,是否有這樣的現象可以支持靈魂作為其最佳解釋推論?
6. 人類的理性活動目前已經可以很好地由科學進行解釋,更多的爭議主要集中在人類的情感上,人類擁有情感這種現象是不是需要靈魂作為其最佳解釋推論?
第四節:靈魂是否存在的論證(二),柏拉圖對話錄《斐多篇》
7. 繼續上個話題,根據人類眾多科幻作品的描述,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機器人也可以表現得擁有情感,假如我們把情感部分再進一步分解為行為層面和體驗層面,人類擁有情感體驗這種現象是不是需要靈魂作為最佳解釋推論?
8. 這個最佳解釋推論爭論下去的現狀就是,無論是二元論還是一元論,都暫時無法解釋人的主觀意識到底是如何運作的,因此,暫且可以說是一個平局。
9. 另一個備受爭論的點是自由意志,它是不是我們需要靈魂作為最佳解釋推論的關鍵?
a) 於是,我們有以下三個命題:
i. 人擁有自由意志
ii. 任何遵循決定論的事物都沒有自由意志
iii. 所有純粹物理系統都遵循決定論
b) 因此,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人不是純粹物理系統。
c) 那麼問題來了,這三個命題都是真嗎?
第五節:靈魂存在與否的論證(三):自由意志與濒死體驗
10. 反駁:明顯有問題的就是命題 3,決定論在基礎物理學(量子力學)領域並不正確,因此上述論證不成立。命題 1 和命題 2 也同樣備受爭議。
11. 濒死體驗同樣有物理主義的解釋,主要是巨大壓力之下身體釋放內啡肽導致的。
12. 一個哲學層面的故事:假如我早上醒來,我在某個位置掃視我的房間,我看到各種東西,我走到浴室準備刷牙,但我在鏡子裡沒有看到我,我用手觸碰我的頭,但我沒有感覺到任何東西。在這個虛構的故事裡,我的身體不見了,但我還在,於是我得出結論,我的心靈和身體是不同的。笛卡爾說,心靈和身體是邏輯上相互獨立的。如果我跟你說 A 存在 B 不存在,那 A 和 B 就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東西,你無法想象同一個東西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世界。
第六節:靈魂存在與否的論證(四):柏拉圖(一)
13. 反駁笛卡爾的理論 —— 晨星和昏星的故事,我們可以想象一個晨星存在但昏星不存在的世界,但事實上他們就是同一顆星,即金星。
14. 金星的故事就可以說明同一性是偶然性的。
15. 柏拉圖認為心靈可以思考理念 ideas,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是對理念的部分參與,死亡可以讓心靈擺脫身體的束縛從而充分的追求理念。因此柏拉圖提出了諸多關於靈魂永恆的論證。
第七節:柏拉圖(二):靈魂永恆與否的論證
16. “理念本質論”:理念是永恆和非現實性的,因此認識理念的靈魂也是永恆和非現實性的。反駁:同類才能相互認識是不正確的,人可以認識貓但人不必成為貓才能認識貓。
17. “循環觀點”:事物總是處在循環之中,周而復始,因此組成我們的靈魂也會在我不存在之後繼續存在。反駁:可以輕易舉出例子證明並不一定所有的部分都會循環利用,很多部分都是和我同時存在的,因此靈魂永恆並不正確。
18. “回憶論”:理念在現實中不存在,但現實中的事物會讓我們想到理念,這可能的前提是我們已經認識過理念本身。反駁:我們完全可以在此世直接把握理念本身,並不需要提前認識它們。
第八節:柏拉圖(三):靈魂永恆與否的論證 - 續
19. “精簡論”:可以被摧毀的東西都有 “部分”,而不包含任何部分的 “簡單” 的東西就無法被摧毀,比如數字 3 或概念圓。
a) 於是有了以下命題和推論:
i. 合成的東西可以被摧毀
ii. 變化的東西都是合成的
iii. 無形的東西不會變化
iv. 因此,無形的東西無法被摧毀
v. 又,靈魂是無形的
vi. 故,靈魂無法被摧毀
b) 反駁:無形的東西也可能被摧毀,比如音樂,當樂器被摧毀時,音樂也同時被摧毀了。就算無形的意思是無法被感知,也有反例,比如無線電波。
c) 最後,推到更加極端的情況,假如無形的意思是無法被任何方式觀測到,那無線電波也無法成為反例,但是新的問題是,靈魂並不是無法被任何方式觀測的,我們都是通過別人身體的行動來觀測到對方的靈魂。
d) 關於 “無形的東西無法被摧毀” 這條推論,並不正確。
第九節:柏拉圖(四):靈魂永恆與否的論證 - 續
20. “基本屬性論”:靈魂有一個基本屬性,有靈魂就有生命,或者說就有思考的能力。就像熱是火的基本屬性,只要是火就都是熱的。
a) 於是就有以下命題和推論:
i. 生命是靈魂的基本屬性
ii. 所以,靈魂是不死的 deathless,就好比說火都不是冷的
iii. 因此,靈魂不會死,無法被摧毀
b) 反駁:問題在於靈魂是不死的中 “不死的” 概念的用法,它有兩種可能的意思:
i. 不死的意味著你無法找到一個靈魂存在同時是死的的情況,也就是說,如果你發現一個靈魂,它必定是有生命的。
ii. 不死的還可能意味著,靈魂是無法被摧毀的,這是柏拉圖想要推出的論證,但實際上所有的推理都是基於前一種意思。
21. 綜上,所有柏拉圖提出的關於靈魂不朽的論證都無法成立。因此,我們沒有足夠的理由相信靈魂存在。
22. 我們考察了二元論者的論證,是不是也應該考察一下物理主義?物理主義如何證明靈魂不存在呢?於是問題就變成了,“如何證明一個東西不存在?”,那就是,反駁所有想要證明這個東西存在的論點。正如我們前面所做的。
第十節:個體同一性(一):跨越時空的同一性和靈魂理論
23. 關於人的本質是什麼就討論到這裡,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靈魂並不存在,物理主義或一元論的解釋是更好的解釋。接下來,就要轉向第二個關鍵問題:個體同一性。對於一般物體來說,只要構成它的材料或部分沒變,那我們就可以說它是在時空中持存的或跨越時空同一的。
24. 那對於人的個體時空同一性的關鍵是什麼?我們如何認定這個人和經歷時空之後的某一個人是同一個人?這裡二元論者可以說,個體同一性的關鍵是完全相同的靈魂的持存。
a) 反駁:假如昨晚上帝抽走了人原有靈魂並放入了一個新靈魂,那這個人第二天醒來按照靈魂理論就已經不是原來那個人了,但他自己是完全無法意識到的。我們如何确信這樣的事情沒有發生?甚至可能每分鐘我們的靈魂都在被替換,這很顯然不是個體同一性的關鍵解釋。
第十一節:個體同一性(二):肉體理論及人格理論
25. 肉體理論認為個體同一性的關鍵是同一個肉體,但仔細思考我們可以說,關鍵是同一個大腦,我們不會說 A 移植了 B 的大腦,我們只會說 B 移植了 A 的軀幹。在這個基礎上再深入分析,其實可以得出我們認為大腦是個體同一性的關鍵是因為大腦保存著一個人的人格,那麼我們完全可以認為,人格是個體同一性的關鍵。
26. 有這樣一個科幻故事,假如你的人格和肉體可以分離,他們同時都要接受嚴刑拷打,那麼對你來說,你更不希望哪一個被拷打?這個問題將反映你究竟認同哪一個理論。
第十二節:個體同一性(三):人格理論的異議
27. 人格理論認為個體同一性的關鍵是人格,那麼假如有兩個現代人同時擁有拿破崙的全部人格,我們並不會認為這兩個人都是拿破崙,我們會認為他們都不是拿破崙。因此,人格理論也存在異議。
28. 為了讓人格理論更加合理,我們可以給人格理論加上一個無分支的限制條件。即,人格理論常規上可以作為個體同一性的關鍵,只要人格沒有被劃分到其他人身上或者說人格沒有出現分支。因此,我們可以說,如果一個人擁有拿破崙的全部人格,那麼這個人就是拿破崙,如果有多個人都擁有拿破崙的全部人格,那這些人就都不是拿破崙。
29. 如果我們認同加上無分支條件的人格理論是更好的解釋,那我們就又陷入另一個問題之中,那就是,我們的個體同一性需要依靠外部條件(無分支情況)才能確定。因此,我們就無法肯定說,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是同一個人,因為我並不知道今天是否在地球上另一個地方有人同時擁有了我的全部人格。
第十三節:個體同一性(四):本質因素何在?
30. 肉體理論其實同樣需要無分支條件才能自圓其說,假設我們把 A 大腦的左半球和右半球分別移植給 B 和 C,那麼這兩個人其實都不再是 A。
31. 由此可見,不論是人格理論還是肉體理論,其實都需要無分支條件。我們很難說哪一個理論更加正確或關鍵。但當我們扪心自問 “活下去的意義是什麼?” 時,我們就會發現,我們更希望帶著自己的人格存在下去,而不是僅僅是靈魂或肉體層面的延續,因為那對我來說可能並沒有意義。
未完待續......
PS:這門課程半個學期其實就討論了兩個問題,但整個論證過程真的精彩絕倫,充分展現了哲學思辨的美。雖然看上去這兩個問題 Professor Kagan 都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但這並不重要,因為教育的目的本就不是給一個標準答案,而是啟發和點燃學生的思考。
美國耶魯大學在線課程《哲學 - 死亡》課程筆記(下)
第十四節:本質因素何在(續)、死亡的本質(一)
- 對什麼是人格同一性的關鍵這個問題的討論,同樣會影響我們對死亡本身的定義。人真正死亡的時刻究竟是人格功能停止的時刻還是肉體功能停止的時刻?甚至這個討論還會關係到我們生命之初,什麼時刻開始我們可以被認作是一個人。
第十五節:死亡的本質(續):請相信你將死去
-
對於那些不相信自己真的會死的人,有兩種論點:①我們不相信我們無法想象出來的情況,比如人死後的體驗是什麼?因此,我們不相信人會死。②如果我嘗試想象一個沒有我的世界,當我在描述它的時候,我其實仍然在這個世界之中。因此,我無法想象一個沒有我的世界,我也不相信人會死。
-
** 反駁①:** 我們無法從內在想象人死後的體驗,但是我們完全可以從外部想象人死後的情況。而且想象人死後的內在體驗就好比想象自己是一支圓珠筆一樣,沒有意義,因為圓珠筆並沒有任何體驗。** 反駁②:** 你可以想象一個沒有你參與的會議,你也可以想象一個空無一人的海灘,你用你的視角去看一個畫面並不代表你真的就在這個畫面之中。
第十六節:獨自死亡、死亡之害(一)
- 人們常用的一種說法 “Everyone dies alone 每個人都獨自赴死” 其實並不合理也不能指出死亡的任何深層意義。我們對這句話可以做如下考察:
a) 這句話意味著 “每個人死亡時周圍沒有他人在場”,** 反駁:** 很多人死亡時都有家人、朋友、伴侶等人的陪伴。
b) 這句話意味著 “每個人死亡時只有自己在經歷死亡”,** 反駁:** 戰場上的戰友經常會一起經歷死亡。
c) 這句話意味著 “每個人的死亡都不是聯合作業”,** 反駁:** 情侶殉情或集體自殺就是一種死亡的聯合作業。
d) 這句話意味著 “每個人的死亡都無法由他人替代完成”,** 反駁:** 有很多事情都無法由他人替代完成,比如理髮、吃飯等等,死亡並沒有特殊之處。
e) 這句話意味著 “每個人死亡時都有心理層面的孤獨感或疏離感”,** 反駁:** 在睡夢中死去或突發意外死亡的人就不會有這樣的心理感受,就算是清醒地死去,很多人也未必會感到孤獨,比如蘇格拉底。
f) 綜上,Everyone dies alone 這句話在用法上並不合理,也沒有指出死亡的任何深層含義,更多只是人們一種未經琢磨的慣常表達。
- 死亡通常被認為是壞的,有害的。為什麼?如果按照物理主義的觀點,死亡就是我的終結,我的肉體、人格的消失,我不再存在的話,死亡對於死者其實並沒有壞處,或者說沒有任何影響。有說法認為死亡的壞處不是針對死者的,而是針對活著的人,那些因為死者的死亡而與死者被迫分離的人。但這並不是死亡之害的真正核心,假設有這樣兩個故事:
a) 故事一:你的朋友將要前往太陽系之外旅行,旅行將會花費 100 年的時間,而且當飛船離開地球 20 分鐘後你們將永遠失去聯繫。很顯然,你將與你的朋友永遠分離。
b) 故事二:同樣的背景,但你朋友乘坐的飛船在起飛後 15 分鐘時發生了爆炸,飛船上的所有人都不幸遇難。很顯然,你同樣與你的朋友永遠分離,但我們往往會認為第二個故事要比第一個故事更糟糕更壞。這就說明,死亡之害的真正核心並不是分離,而是別的東西。
第十七節:死亡之害(二):剝奪性解釋
-
死亡壞處的剝奪說:當我們說一個東西不好或者有害,它有絕對的和相對的兩種解釋,死亡的壞處不是絕對的有害,而是一種相對的有害,也就是死亡讓我無法再享受到活著時可能遇到的各種美好之事。
-
如果剝奪說確實是死亡壞處的核心,那這個壞處到底在什麼時間點發生呢?關於這個問題有如下命題與推論:
a) 任何事情只有當你存在時才會對你有壞處
b) 當你死亡時你就不存在了
c) 所以,死亡不會對你產生壞處
d) 很顯然,按照之前的討論命題 b 是正確的,如果命題 a 也是正確的,那結論 c 很顯然否定了剝奪說;如果命題 a 不正確,那就會出現另一個問題,即如果你不存在時也有事情對你有害,那些千千萬萬可能出生但沒有出生的人同樣受用於剝奪說,那很顯然也是不合理的。
e) 為了解決這個矛盾,我們可以對命題 a 進行修訂,規定兩個版本:
i. 寬鬆版:任何事情只有當你存在或曾經存在過時才會對你有壞處
ii. 嚴格版:任何事情只有當你存在的同時才會對你有壞處
f) 寬鬆版命題 a 就可以避免上述的矛盾,讓剝奪說得以成立。
第十八節:死亡之害(三):不朽性(一)
- 關於盧克修萊問題的討論:根據剝奪論,我們認為死亡之後的時間是有壞處的,那對於人出生之前的漫長時間,照理來說也可以看作我沒有享受到活著的美好,為什麼我們更在意生命結束後的損失而不是生命開始前的尚無?有以下三種論證:
a) 不像人的死亡是偶然性的,人的出生是必然性的,因此我們不能改變出生的時間點。** 反駁:** 冷凍精子和卵子就可以實現對出生時間的控制來實現提前出生。
b) 人們思考提前出生往往只是生命時長的向前平移,而思考死亡時間意味著生命時間的延長。** 反駁:** 假如明天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人類滅絕,那提前出生就不只是時間的平移,而是實現了生命的延長。
c) 相比過去,人們更關注未來,這是人的思維天性。** 反駁:** 這種說法很難說是一種論證,人們對兩類時間所持有的固有態度並不就一定是一種理性的態度。
d) 結論:目前哲學界對盧克修萊問題並沒有一個定論。
- 關於永生問題的討論:①如果我們接受了剝奪論,是否邏輯上我們就一定要接受永生?並不是,因為剝奪論的條件是死亡讓我們失去了活著時的美好,如果生活不再提供美好,那死亡反而變成了一種解脫。②永生究竟是不是一件好事?也不是,有很多人都提出相似的觀點認為,任何一種生活,無論它多麼美好,永遠持續下去都將是一場災難。假如永生是一件壞事,那作為永生對立面的死亡,豈不是變成了一件好事?同樣不是,我們並不需要因為死亡終結了永生就認為它是一件好事,只要死亡來得太早,它始終都還是一件壞事。
第十九節:不朽性(二):生命的價值(一)
-
進一步展開對永生的討論,假設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方法避免永久生活的無聊和乏味,比如切除前額葉,可是這樣我就不能再體會到完整的人的體驗了;比如階段性失憶,可是這樣在足夠長時間之後的我就已經和現在的我完全不是同一個人了,這對於現在的我來說並沒有什麼意義。因此,也許對於永生最好的設定是,我可以想活多久就活多久直到生活已經無法讓我滿足為止。
-
剝奪論認為死亡的壞處是讓我們失去了活著時的美好。那究竟什麼是好的生活?或者說活著的價值是什麼?我們可以列舉很多,他們可以分為兩類:工具價值和內在價值。比如工作、金錢、好吃的食物屬於前者,而快樂屬於後者。同樣的,工具價值和內在價值也可以有負面的,比如失業、貧窮屬於前者,痛苦屬於後者。
-
假設快樂(沒有痛苦)是生活唯一的價值,這就是 “享樂主義” 的觀點。享樂主義認為生命就是要盡可能追求快樂並盡可能避免痛苦。於是我們可以設想一個人生體驗機器,當我們身在其中時,它可以模擬生活中的一切體驗,我們可以通過設置合適的參數實現盡可能的快樂和沒有痛苦。那么,你是否願意一輩子生活在這個機器之中?如果你的回答是否定的,那就說明享樂主義並不是生命價值的全部。至少,你生活在機器之中你就無法真正成就一些事情。
第二十節:生命的價值(二):死亡的其他壞處(一)
-
“中性容器理論”:生命本身沒有價值,就相當於一個中性的容器,生命的價值取決於我們放入容器中的東西的好壞。“適度生命價值理論”:生命本身就有價值,但並不是一個極度誇張的程度,它可以適度抵消生命中經歷的壞事。
-
除了剝奪說,死亡的其他特徵也值得討論:
a) 死亡的必然性:死亡的必然性針對我同時也針對每個人,很顯然,對兩者來說都可以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
b) 死亡的差異性:死亡的差異性對個體來說死得太早當然是一件壞事,但從人類整體來看,有人短於平均壽命就有人長於平均壽命,似乎就抵消了,不過根據人類普遍存在的相比長期收益更關注短期損失的特性,也許整體上也是一件壞事。
c) 死亡的不可預測性:死亡的不可預測性會讓我們難以規劃我們的人生,因為我們有更傾向的人生軌跡。
第二十一節:死亡的其他壞處(二)
- 繼續上面的討論:
d) 死亡的普遍性:死亡可能發生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我們總是要緊繃神經小心翼翼,因為並不存在可以免除死亡的時間、地點或活動。在這一點上,我們還能夠用來思考生命的價值,也就是哪些活動就算有死亡的風險你也依舊會去參與?
- 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死亡這件事,需要加上合適的時間和地點。我們總是惦記著我們終將死亡這件事和我們永遠不要思考我們終將死亡這件事也許都不是合適的。
第二十二節:對死亡的恐懼
- 恐懼是我們面對死亡時最常見的情緒,當我們討論恐懼時,我們需要考慮三個條件:
a) 恐懼的對象是一件壞事
b) 這件壞事的發生有不可忽視的可能性
c) 這件壞事還需要有足夠的不確定性(這點可能就會有爭議),當我們知道一件壞事必定發生且也知道它有多壞,感到恐懼就不是恰當的情緒。
d) 從上述的條件來看,我們並不需要害怕死亡本身,因為死亡是確定的而且死亡剝奪生活的美好也不是需要感到害怕的壞事。我們更多害怕的是死得太早,因為死亡的不可預測性。
- 一則臨終祷告道出我們面對死亡真正應該有的情緒(KN:我真的很喜歡這則祷告):
God made mud. God got lonesome. 上帝製作了泥人,上帝煩了。
So God said to some of the mud , “Sit up.” 所以上帝對一些泥人說,坐起來。
“See all I’ve made.” Said God. 上帝說,看我創造的一切。
“The hills, the sea, the sky, the stars.” 高山、大海、天空、星辰
And I, with some of the mud, had got to sit up and look around. 我就是那種坐起來環顧四周的泥人。
Lucky me, lucky mud. 幸福的我,幸福的泥人。
I, mud, sat up and saw what a nice job God had done. 我,一個泥人,坐起來看見了上帝創造的奇蹟。
Nice going God! Nobody but you could have done it God! 您太棒了上帝,世界上只有您上帝才能做到這一切。
I certainly couldn’t have. I feel very unimportant compared to You. 我肯定做不到,和您相比我感到自己十分渺小。
The only way I can feel the least bit important is to think of all the mud that didn’t even get to sit up and look around. 一想到還有許多泥人未能坐起來環顧四周,我才感到自己還是有一點重要。
I got so much, and most mud got so little. 我已經得到很多,而大多數泥人卻一無所獲。
Thank you for the honor! 感謝您的垂顧!
Now mud lies down again and goes to sleep. 現在泥人又躺下睡了。
What memories for mud to have! What interesting other kinds of sitting-up mud I met! 泥人有多少值得回憶的事啊!我曾和多少有趣的坐起來的泥人相遇啊!
I loved everything I saw. 我愛我看見過的一切。
- 我們面對死亡時不應該恐懼,也不應該憤怒或者悲傷,而應該感激我們能夠擁有生命。
第二十三節:如何面對死亡
-
生命的價值不完全只是生命質量和生命時長的乘積,人們往往更關注生命的高峰質量,生命的時長只是次要的考慮因素。
-
關於如何面對死亡,有這樣三種不同的想法:
a) 我的一部分會在我死後延續下去,比如我的基因會遺傳給我的孩子,組成我的原子會轉化為其他物質繼續存在下去等。
b) 我取得的成就會在我死後延續下去,比如文學創作、科學研究、哲學觀點,甚至是我參與建造的建築等。
c) 前兩種想法或多或少都有些自欺欺人,相比來說第二種也許是能被更多人接受的,但這兩種想法都是建立在生活是美好的這個前提之上,因此我們認為死亡是一件壞事同時我們要盡可能充實我們擁有的人生。第三種想法則認為生活本就是受苦,尤其是在佛教的觀點中,死亡並不是壞事反而是解脫。
第二十四節:自殺(一):自殺的合理性
- 無論是相信 “中性容器理論” 還是 “適度價值理論”,當生命價值整體變為負數時,自殺在此時確實就具有合理性。但因為不可預測性,我們很多時候是一葉障目,因此自殺通常並不是一個合理的選擇,尤其是在你還年輕的時候。
第二十五節 & 第二十六節:自殺(二 & 三):自殺的道德評判及課程結束
- 關於自殺的道德評判,有如下的說法:
a) 根據功利主義,自殺是一種中性的行為,其道德與否要取決於自殺的結果是好還是壞。
b) 義務論則認為在判斷道德時不能只考慮結果,還有別的道德標準,殺死一個無辜的人就是不道德的。但是自殺和殺死一個無辜的人仍然有區別,那就是自殺是具備同意原則的,自殺是經過我自己同意的。因此,義務論似乎也是一個中立的說法,要看自殺者是不是理性的考慮了自己的處境並作出同意殺死自己的決定。
** 總結:** 上下兩篇共 8000 + 字,感謝看到最後的朋友。我盡可能用精簡的語言記錄下 Professor Kagan 在這門課上所提出的所有觀點及相應的反駁和論證。希望能幫助自己也幫助更多人更好的思考死亡這個人類終極關懷話題,因為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領悟我們僅有一次的生命。我想用三句話來總結整個課程:
1. 靈魂並不存在,人只是神奇的物理實體,當實體壞掉時就是一切的終結。
2. 死亡會剝奪活著的美好,因此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一件壞事,但這並不意味著永生就是一件好事,相反,永生只會更糟。
3. 面對死亡,我們不需要恐懼,我們更應該心懷的是感激我們有幸體驗生命的美好,但是如果生命無論什麼情況都已經不值得堅持下去,那就是我們應該撒手人寰的一刻。
最後,希望每個人都可以了解生命和死亡的真相,並在面對死亡時不再有恐懼和妄想。
參考資料:
伊壁鸠魯名言 – Goodreads
Joiner, TE (2005). “人們為何自殺。” 哈佛大學出版社。
Van Orden, KA 等(2010 年)。“自殺的人際理論。”《心理學評論》。
大家都在問的問題:
問題 1: 耶魯大學的死亡課是什麼時候開設的?
耶魯大學的死亡課是由教授謝利・卡根於 2007 年 1 月開設的。這門哲學課程探討了死亡的意義和人類對死亡的看法,成為了全球最受歡迎的公開課程之一。
問題 2: 這門課程的觀看次數有多少?
截至 2024 年 11 月,耶魯大學的死亡課在 YouTube 上的觀看次數已超過 7000 萬次。這一數字顯示了課程的廣泛影響力和受歡迎程度。
問題 3: 這門課程的主要討論內容包括哪些方面?
課程主要討論了多個哲學主題,包括靈魂存在的爭論、死亡的本質、生命的價值、自殺的合理性與道德等。這些內容引發了參與者對生命與死亡的深入思考。
問題 4: 為什麼死亡這個話題在新冠疫情期間變得更加重要?
在新冠疫情期間,死亡的概念變得更加貼近每個人的生活。疫情讓人們面對生死的現實,許多人因此更加關注生命的意義和死亡的不可避免性,從而促使對這一話題的討論和反思。
問題 5: 謝利・卡根教授在這門課中傳達了什麼樣的核心觀點?
謝利・卡根教授認為,死亡是生命的局限性,是理解生命可貴的重要參照。通過直面和思考死亡,個體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義,進而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刻。
耶魯大學網絡公開課項目主任曾說過:“我知道中國學生把卡根教授比喻成‘大仙’,中國學生欣賞他的死亡課,因為那是非傳統的授課方式。”
卡根教授可一點也不像那種愁雲慘淡的哲學老學究,他一臉絡腮胡,看起來豪放不羈。在耶魯這樣一個世界上屈指可數的著名學府裡,卡根面對著數百號學生,沒有西裝革履,而是穿著牛仔褲、帆布鞋。更誇張的是,他時而盤腿坐在講台上,時而將兩腿耷拉在講台邊,還不時地手舞足蹈,大談生命和死亡的本質,神態自如而瀟灑。
卡根出生在伊利諾伊州的斯科基市,1976 年從衛斯理大學取得文學學士學位。1982 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此後他曾在匹茲堡大學和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任教,1995 年來到耶魯大學。卡根的研究領域集中在道德哲學,尤其是規範倫理學。
至於為什麼會開設關於死亡的公開課,卡根說:“在我看來,所有人都無法避免思考‘死亡’這個話題。許多人試圖不去想它,但這實際上不可能。我之所以開這個公開課,也是希望我的學生能坦誠、直接地去思考‘死亡’這個話題的各個方面。有些人認為,這個話題令人苦惱,但更多的人認為這是一個有吸引力的話題。”
開了這門課後,課上課下,卡根都會被人們追問:“您本人怎麼理解死亡?” 卡根總是坦誠地回答:“我在課程中談論了許多關於‘死亡’的不同方面的話題,因此我覺得實在很難恰當地總結出一個結論。就我個人而言,我對‘死亡’的理解可以簡單概括為:世上沒有非實質的、不朽的靈魂,我們只是軀體,當我們的軀體死亡時,意味著我們的存在宣告終結。有些人相信不朽的存在,或許會不願意接受我的這個理解,但我認為不朽其實並不值得追求。當然,生命是美好的,我們不願意輕易接受死亡,因為這意味著我們擁有或追求美好事物的權利被剝奪了。”
生存在人世間的大智慧
幾年前,在卡根的死亡課上,有一個特殊的學生。他在大一時被確診出癌症,但依然決心在剩下的幾年裡完成學業。他在大四第二個學期選修了死亡公開課。卡根說:“得知有一個像他那樣處境的人決定修這門課,我感到很羞愧。給他上過課的老師都要面對一個問題:我們打算給他打一個什麼樣的分數呢?” 最終,那位學生並沒有聽完卡根解構死亡,就住進了醫院。在病床前,耶魯大學提前授予了他學士學位。
卡根說,關於死亡,長期以來有兩種觀點,幾乎存在於每個人的潛意識中。一是我們都承認,我們的肉體最終將停止運轉,但我們其實都不相信自己會死掉。在托爾斯泰的經典小說《伊萬・伊里奇之死》中,伊里奇摔傷了,他的傷勢每況愈下,他最終死去。令人驚奇的是,伊里奇發現自己終有一死時大為震驚。托爾斯泰想通過這個故事向我們闡述:我們大多數人實際上都跟伊里奇一樣,口頭上承認自己會死去,但某種程度上,我們並不當真相信。卡根说道:“這確實讓人困惑,一個人怎麼會同時相信又不相信自己終有一死?”
關於死亡的第二個觀點是對 “獨自死去” 的恐懼。卡根說:“獨自死去這種說法似乎是真的,沒有誰能替代我經歷我的死亡,但這不是什么有關死亡本質的深刻見解。” 同樣也沒有誰能替代你剪頭髮,沒有誰能替代你做運動,沒有誰能替你吃午餐,因為害怕獨自死去而害怕死亡純粹是 “無稽之談”。
卡根說,對死亡正確的情緒反應不是恐懼,也不是憤怒,而應該是感激,感激我們可以擁有生命。
有學生在網上看過卡根的公開課後說:盤腿坐在講台上的卡根,就如古時的聖賢一般和我們探討最後的歸宿。永恆、靈魂、肉體…… 卡根用這一個個關鍵詞幫助我們構建起來的,不僅僅是一個強大的知識體系,更是一種生存、生活在人世間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