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leaf

leaf

It is better to manage the army than to manage the people. And the enemy.
follow
substack
tg_channel

利息、債務和資本

小債務引出個借方,大債務招來個敵方。#

債務的一個基本特徵是,債務人承認自己欠債,如果未能償還之前所欠的債款,則不得再次負債。簡而言之,欠債必還,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就本質而言是有違規矩的。相反,債務衍生品讓合同方支付利息,卻無法要求其立即償還,簡而言之,這是真正的債務。這時出現了新的債務形式,即或有負債,它完全受制於在衍生品合同有效期內會或不會出現的各類因素。債務衍生品合同讓人們忽略了對合同利息的關注,如今眼裡只有掉期雙方的淨現金流。掉期合同的複雜特質模糊了債務人、債權人以及債務本質之間的關係。如今,倘若在掉期合同有效期內,利率發生改變,付款方都能變成收款方。到了下一階段,這一情況可能再次逆轉,也許在合同終止以前,又會搖搖擺擺繼續下去。債務的確定性和緊迫性現在淪為某種概率,很多風險管理者自信自己能夠準確預言。

MM 定理(Modigliani-Miller 定理)是金融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理論,由弗朗哥・莫迪利安尼(Franco Modigliani)和梅倫・米勒(Merton Miller)在 1958 年提出。該定理主要探討了資本結構對公司價值的影響。
MM 定理的核心觀點
企業價值獨立性:

在沒有稅收、破產成本和市場不完全信息等假設下,企業的市場價值與其資本結構無關。換句話說,公司的價值不受其債務和股本比例的影響。
資本成本:

當企業增加債務時,股東可能要求更高的回報以補償風險增加,但整體加權平均資本成本保持不變。
市場有效性:

MM 定理的前提是假設市場是完全有效的,所有投資者都擁有相同的信息。
應用與局限性
應用:MM 定理為理解資本結構決策提供了理論基礎,影響了後續的財務管理和公司治理研究。
局限性:實際市場中存在稅收、交易成本、信息不對稱等因素,因此 MM 定理的結論在現實中並不完全適用。
總之,MM 定理為後續的財務理論發展奠定了基礎,並引發了關於資本結構的廣泛討論。

黑 - 舒爾斯模型(Black-Scholes Model,簡稱 BS 模型)** 是金融工程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種期權定價模型,由費舍爾・布萊克(Fischer Black)、梅倫・舒爾斯(Myron Scholes)和羅伯特・默頓(Robert Merton)於 1973 年提出。該模型為歐式期權的定價提供了理論基礎。

BS 模型的基本假設
市場有效性:市場是有效的,價格反映所有可用信息。
無風險利率恆定:無風險利率在整個期權有效期內保持不變。
股票價格服從幾何布朗運動:股票價格變化是隨機的,服從對數正態分布。
無套利機會:不存在可以通過買賣期權和基礎資產獲利的機會。
無交易成本:買賣資產不產生任何費用。
主要公式
BS 模型的核心公式用於計算歐式看漲期權(Call Option)和看跌期權(Put Option)的理論價格:

看漲期權價格公式:

[
C = S_0 N(d_1) - Xe^{-rT} N(d_2)
]

看跌期權價格公式:

[
P = Xe^{-rT} N(-d_2) - S_0 N(-d_1)
]

其中:

(C) = 看漲期權價格
(P) = 看跌期權價格
(S_0) = 當前股票價格
(X) = 行權價格
(r) = 無風險利率
(T) = 到期時間(以年為單位)
(N (d)) = 正態分布函數
(d_1) 和 (d_2) 的計算公式為:
[
d_1 = \frac{\ln(S_0/X) + (r + \sigma^2/2)T}{\sigma \sqrt{T}}
]
[
d_2 = d_1 - \sigma \sqrt{T}
]

(\sigma) = 股票價格的波動率
應用與影響
廣泛應用:BS 模型不僅適用於期權定價,還被廣泛應用於其他衍生金融工具的定價、風險管理以及投資組合優化等領域。
諾貝爾獎:梅倫・舒爾斯和羅伯特・默頓因此模型獲得了 1997 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局限性
儘管 BS 模型在金融市場上具有重要地位,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假設無風險利率和波動率恆定,實際市場中可能會變化。
對於美式期權(可在到期前行使)不適用。
不考慮市場摩擦,如交易成本和稅收等。
總之,黑 - 舒爾斯模型是現代金融理論的基石之一,極大地推動了期權及其他衍生品市場的發展。
該模式的問世恰值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自那時起,最早的股票期權模式已經拓展到其他金融工具。默頓因其對效率市場假說的實證研究而聲名遠揚,這是分析股票市場在信息不對稱的背景如何運作的主導性理論。

利息有兩種形式 —— 盈餘利息(surplus riba)和信貸利息(credit riba),都屬於銷售交易。前者是指交易中的資本資產增加的一種銷售,交換物是同類;後者則是立即支付,銷售某物,替換為另一種或截然不同之物,額度超過延期支付。
“銷售” 這個詞就暗示了某種盈利。不過在伊斯蘭的思想中,利息和盈利的關係雖不至於對立,但也各站一邊。為什麼可以鼓勵盈利,卻要禁止利息?數百年來,銀行認為,利息就是放貸的盈利。

利息的構建並非為了讓信貸交易雙方共享,相應的風險沒有定數,只能讓一方佔便宜。起初,同樣的禁令延伸到了其他金融產品,例如被視為屬於風險形式的期貨合約。任何涉及零和博弈的金融產品均被歸為賭博。

償債能力應該是個簡單明瞭的金融概念:資產大於負債,則具備償債能力;反之,有破產危險。
—— 金融危機調查委員會,2011 年
對浮動的管理反映了負債和還債之間的傳統衝突。假設承租人每月的租金要在當月第一天支付,而這天恰逢周六,那麼即使他的賬戶上沒有充足的資金,他也可以安排當天支付,因為支票存入房東賬戶所在的銀行最早也要等到下周一,結算恐怕還需要(至少)兩天的時間。這就意味著,這筆資金不必在周三前存入現金賬戶中,換言之,支付方有五天的浮動期。從雙方對持角度而言,承租人希望延長浮動期,而房東則希望盡可能縮短浮動期。
對這一過程的掌控能力取決於銀行的體制結構。如果支付方和房東的賬戶在同一家銀行,結算時間將變成零;而如果是兩家銀行,且均為美聯儲成員,這一過程要花上好幾天;如果一家是美聯儲成員,另一家是州特許銀行,所需的時間將更長。浮動管理成了一門藝術,在華爾街尤其如此。證券公司不少散戶客戶從賬戶中提取現金,他們往往會發現支票來自遠在東海岸的一些小型銀行,一般是中西部或西部地區(採用 “交通浮動”)。刻意錯開結算是為了盡最大可能延長證券公司的資金浮動期。
企業財務部門對浮動期了如指掌,但如果個人想利用浮動期來支付賬單,則將提到一個老問題 —— 債務人是否被允許推遲還錢,即便時間極短?有一種稱為 “空頭支票” 的非法模式,出票人明知沒有充足的資金,但還是借助某個暫時性的交易而簽署支票。簡單來說,支撐支票的只有空氣。
在各項措施中,電子銀行和電子支付降低了美聯儲每年要結算的支票數量,對未支付浮動額度的影響最大。直接存款和網上銀行一經推出,就大大降低了浮動,但銀行的某一高利息領域一如往昔,即發薪日貸款依然取決於轉手的傳統支票。這再次顯示,面向邊緣公民的金融服務仍存在高額利率,且還被偽裝成了某種費用。

名詞。1. 欠錢的總數目。2. 欠錢的狀態。3. 對別人提供的幫助或服務的感激之情。
——《牛津英語詞典》
如果你欠銀行十萬美元,那麼你的財產歸銀行所有。如果你欠銀行一億美元,那麼銀行歸你所有。—— 美國
“欠債還錢。”
這句話如此有力的原因,就在於它實際上並不屬於經濟學範疇,而是屬於道德層面的論述。畢竟,道德的全部內容不就是圍繞人們應該償還自己的債務而建立的嗎?還給人們應得的;接受責任;履行對別人的義務,就像期望別人也履行對你的義務一樣。背棄已給出的承諾,或是拒絕償還債務,還有比這更直白的例子來說明什麼是逃避責任嗎?

道德風險是一個經濟學術語,指參與合同的一方所面臨的對方可能改變行為而損害到本方利益的風險。例如,當某人獲得某保險公司的保險,由於此時某人行為的成本由那個保險公司部分或全部承擔,保險公司就會面臨道德風險。如果因此人違約造成了損失,他自己並不承擔全部責任,而保險公司往往需要承擔大部分後果。此時,某人缺少不違約的激勵,所以只能靠他的道德自律。他隨時可以改變行為,造成保險公司的損失,而保險公司要承擔這一風險。

消費者債務是經濟的血液。所有現代國家都是建立在赤字開支的基礎之上。債務成了國際政治的核心議題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總有特定的債務和特定的債務人會得到區別對待。

段子以更加優雅的方式表達了同樣的道理是這樣說的:有一天,我和一個朋友走在街上,突然有一個家伙從小巷裡跳出來,用槍指著我們說:“搶劫!”
在我掏出錢包的時候,我想,“得盡量減少損失”。於是我拿出一些錢,轉向我的朋友說:“嘿,弗雷德,這是我欠你的 50 美元。”
劫犯感覺自己受到了莫大的羞辱,以至於他自己掏出 1000 美元,用槍指著弗雷德,強迫他把這錢借給我,然後再從我這兒把這筆錢搶走。
在最後的分析中,持槍的人不需要做任何自己不想做的事。但是為了成功施行一個基於暴力建立起來的機制,就需要確立一系列規則。規則可以隨意制定。有時候甚至連規則的內容都無關緊要。或者說,至少在最初的時候是無關緊要的。關鍵在於,自人們用債務的概念來重新闡述問題的那一時刻起,人們就不可避免地開始問誰欠了什麼人什麼東西。

關於債務的爭論至少已經持續了 5000 年。對於絕大部分人類歷史,至少對國家和帝國的歷史來說,人類中的絕大多數都被告知自己是債務人。
人和人之間的鬥爭在絕大多數時候是以債務人和債權人相衝突的形式呈現 —— 關於利息支付、勞役償債、債務赦免、重新佔有、賠償、扣押綿羊、沒收葡萄園、使債務人的子女賣身為奴等做法的對錯爭論
規律性,並且以同樣的方式開始:銷毀債務記錄 —— 木刻板、紙莎草紙、帳單等債權人在任一時間和地點可能採用的記錄形式(之後,叛亂者通常會設法獲得土地所有權和納稅評估的記錄)。正如偉大的古典主義學者摩西・芬利(Moses Finley)常說的,所有的革命運動都有同樣的一個步驟:“取消債務並重新分配土地。”
道德和宗教表述中,有相當多的用語都來源於這些衝突。因此,我們忽略這一點的傾向才顯得更加奇怪。像 “計算” 或 “贖回” 這樣的用語是最明顯的例子,因為它們直接借用了的經濟用語。從更廣泛的意義來說,“負罪感”“自由”“原諒” 甚至 “原罪” 也可以說都起源於經濟活動。在確立人類有關對錯的基礎表述過程中,關於誰欠什麼人什麼東西的爭論起到了核心的作用。
大多數人自然而然地持有以下兩個觀點:(1)償還自己借來的錢是一個道德問題;(2)任何有放貸習慣的人都是壞人。

對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來說,一生中最大的兩筆花銷是結婚和下葬。這兩件事需要一大筆錢,只能靠借債籌集。
宗教傳統,似乎都在以不同的形式解決這一困惑。一方面,人類的所有關係都涉及債務,他們都在道德上做出了妥協。雙方可能僅僅因為確立了某種關係,就已經變得有罪。至少如果還款被推遲,他們就極有可能變得有罪。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說有些人的行為看上去好像 “不欠其他人任何東西”,這句話也並不是誇讚那個人是道德模範。在現實世界中,道德在很大程度上意味著履行對其他人的責任,而且人們會固執地把這種責任想象成債務。也許和尚可以擺脫這一困境,因為他們自己是與世俗完全隔絕的。而剩下的人似乎都有罪孽,所以只能生活在不怎麼合理的世界中。
赤字開支,指靠借債而非稅收來應付開支。
如果把納稅的義務視為債務,那麼它就成為絕對多數 —— 並且如果沒有其他因素,這兩者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因為在整個歷史進程中,為納稅而攢錢的需求常常是陷入債務最常見的理由。
誰究竟欠什麼人什麼東西?
它同樣完美地闡述了一個人一旦提出 “誰究竟欠什麼人什麼東西” 這個問題,就表示他已經開始采用債主的表達方式。就好像如果我們不償還自己的債務,那麼 “轉世為牛或馬就是我們的償還方式”。因此,如果你是一個太過分的債主,那麼你也會 “再次償還”。這樣的話,即使是因果報應的正義,也能被簡化為商業交易的表達方式。

精確地說,當我們的道德感和正義感被簡化為商業的表達方式,那將意味著什麼?當我們把更多的責任簡化為債務,意味著什麼?當一個人轉向另一個人去借債的時候,將發生什麼變化?當我們的表達方式已經由市場定型,我們要如何討論它們?從某種意義上說,責任和債務的區別是簡單的、明顯的。

債務是要償還一定數量金錢的責任。因此,債務和其他形式的責任不同,它是可以被精確地衡量的。這使得債務變得簡單、冰冷、不夾雜任何個人感情 —— 相應地,也就使得債務具有了流通性。如果一個人欠另一個人人情,甚至是自己的生命,那麼這段虧欠的關係只對該特定的人有效。但是如果一個人欠了一筆利息為 12% 的 4000 美元的貸款,那麼債主是誰其實並不重要,也不需要債主和債戶雙方搜腸刮肚地想對方究竟需要什麼、想要什麼、能做什麼 —— 如果虧欠的東西是人情、尊重或者感激,那麼雙方就一定要進行這樣的思考。如果虧欠的是金錢,就不需要把人的影響考慮在內,只需要計算本金、收支平衡、罰金和利率。如果最終的計算結果表明,你需要背井離鄉以致放棄自己的房子,或者你的女兒不得不到伐木營地賣淫,顯然,這非常不幸,但是這對債主來說是必要的。錢就是錢,而交易就是交易。

債務和道德層面的責任的區別,並不在於是否存在持有武器的人通過沒收債戶的財產或威脅要打斷債戶的腿來確保責任的履行。其實區別非常簡單,就在於債主是否有辦法定量地、精確地說明債戶到底欠他多少。
但是,如果看得更深入一點,你就會發現這兩個因素(暴力和定量)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
暴力,或者說暴力威脅,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成數學算式博弈變化行為的方式

金融產品幾乎全部是精心設計的騙局。
它們的運轉方式包括:向貧窮的家庭出售貸款產品,而這些貸款產品的設計方式使其必然會導致違約出現;賭注是這些產品的持有者出現違約需要的時間;將貸款產品和賭注打包在一起,出售給機構投資者(也許是貸款產品持有者的退休養老金賬戶),聲稱不論發生什麼都必然能賺錢,並且允許上述投資者轉讓這種打包產品,就好像它們是貨幣;將付清賭注的責任移交給龐大的保險集團,一旦無法償還最終債務的數額(這種情況是必然會發生的),那麼這些債務就要由納稅人來承擔(而那些保險集團也確實得到了緊急救援)

隨著知名的資本金融機構(雷曼兄弟、花旗銀行、通用汽車)的崩潰,高級的金融知識被證實並不起作用。所有人都認為,就債務和信貸機構的本質而言,至少需要重新啟動更為廣泛的探討,而不只是簡單的對話。
知名資本金融機構的崩潰時間:

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2008 年 9 月 15 日申請破產,成為金融危機的重要標誌。

花旗銀行(Citigroup):雖然花旗銀行沒有完全崩潰,但在 2008 年金融危機期間經歷了重大財務危機,並在 2008 年 11 月接受了政府救助。

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於 2009 年 6 月 1 日申請破產保護,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大的破產案之一。

(當然,這裡的 “民主” 是指 “資本主義”。)這很耐人尋味:那些感覺自己在負責當前全球經濟體系運行的人。
貨幣。債務和責任的區別就在於債務能夠被精確地量化,量化的過程需要借助貨幣來實現。
貨幣功能的定義通常有三種:交易媒介、價值尺度和價值儲藏手段。所有的經濟學教科書都把交易媒介定義為貨幣最重要的功能。下面這段引文出自凱斯(Case)、法爾(Fair)、加特納(Gärtner)和海瑟(Heather)編著的《經濟學》(1996 年)
複雜的社會中,交易物品的種類非常多。如果採用以物易物的方式進行交易,工作量將變得非常龐大,令人無法承受。想像一下,你走進商店購物,努力尋找出售所有你需要的物品的人,同時這些人也恰好需要你能夠提供的交換物品,這有多困難!
有人認為,交易媒介(或稱為支付手段)的出現,消除了需求的雙重匹配問題

因此誕生了貨幣鑄造。沒錯,發行鑄造貨幣意味著政府必須參與其中,因為鑄幣廠通常由政府運營。但是在準確的歷史說法中,政府扮演的只是有限的角色 —— 保證貨幣供應,並且它總是搞砸這件事。縱觀整個歷史長河,肆無忌憚的統治者經常在很簡單的經濟學常識上作弊:他們降低鑄幣的價值,因此導致通貨膨脹和其他各種惡果的出現。

什麼人情?如何量化人情?基於什麼樣的基礎,你可以說這麼多土豆,或者這麼大的一頭豬大概等價於一雙鞋?因為即使是粗略的估算,也一定有某種方式能夠確定 X 大約等價於 Y,或者 X 的價值比 Y 略低或略高。難道這不是表明,至少在比較不同物品的價值時,從充當價值尺度這個意義上來看,像貨幣一樣的東西已經存在了嗎?
在大多數禮物經濟中,確實存在著解決這個問題的粗略方式。你需要對物品的類型建立一系列的分級類別。豬和鞋可以被認為是大概等價的物體,你可以用一種去交換另一種;而珊瑚項鍊則是另一種東西,你需要用另一條項鍊,或者至少是另一件珠寶去交換 —— 人類學家稱之為創造不同的 “交易等級”。這確實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了簡化的作用。當跨文化的以物易物交易變得普遍以後,也會按照相似的規則來運轉:特定的物品之間才能進行交換(例如用布料交換長矛),這使得計算物品之間的等價關係變得容易。但是這並沒有幫助我們解決關於貨幣起源的問題,事實上,它使得問題變得極其棘手。如果鹽、黃金或者魚都只能交換某些特定的物品,那麼為什麼人們還要儲備它們呢?
人都背負著債務降生 —— 神明、聖人、父輩和其他人都是債主。如果一個人進奉供品,那是因為他自出生起,就欠神明的債…… 如果一個人背誦一段經文,那是因為他欠聖人的債…… 如果一個人冀求生兒育女,那是因為他自出生起,就欠父輩的債…… 如果一個人慷慨款待陌生人,那是因為他欠其他人的債。
——《百道梵書》
(或者採用斯密的說法 ——“天意”)安排事情所依據的原則是:在自由的市場中,人們追求自身利益的行為,仿佛 “被一隻看不見的手” 指引,提升了全社會的綜合利益。按照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的說法,他所提出的著名的 “看不見的手” 就是天意的化身。它實際上是上帝之手。
在個人與個人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進行的交易,基本上都可以總結成以物易物的形式。”[其他人提到,“貨幣的面紗” 使 “真正的經濟”(人們生產實際存在的產品,提供實際存在的服務,然後互相反復進行交換)的本質變得模糊不清。
債務。實際上,一枚硬幣就是一個欠條。儘管傳統的看法認為,紙幣是一個承諾,或者應該是一個承諾,用以保證支付一定數量的 “真正貨幣”(黃金、白銀等)。但信用理論家認為,紙幣代表的承諾是支付和一盎司黃金等價的某種物品。但這就是貨幣的全部含義。
信用貨幣是如何誕生的?
例如,我們可以假設,喬舒準備把自己的鞋子送給亨利;而亨利承諾的並不僅僅是欠他一個人情,他還承諾,自己欠喬舒亞具有同等價值的某種東西。[利交給喬舒一張欠條。等到亨利擁有了某些對喬舒亞有用的東西以後,喬舒亞可以拿著欠條去兌現亨利的承諾。這樣,亨利撕碎欠條,事情到此結束。但是如果喬舒亞把欠條轉交給了第三方 —— 希拉,因為他欠希拉其他的東西(他也可以用欠條來抵銷他欠第四方勞拉的債務),現在,亨利就欠希拉某種東西,其價值和喬舒亞的鞋子等同。貨幣就是這樣誕生的。這一過程是永遠沒有終點的。假設希拉想從伊迪思手中購買一雙鞋,她可以把欠條交給伊迪思,並向他保證亨利將兌現承諾。從原理上來說,欠條完全有理由在小鎮上流通數年 —— 前提是人們對亨利有信心。事實上,如果欠條流通的時間足夠長,人們可能會完全忘記它最開始的主人。像這樣的事情確實會發生。即使亨利交給喬舒亞的不是一張紙,而是一個金幣,情況也基本不會發生變化。一枚金幣也是一個承諾,是保證支付和金幣等價的某些東西。畢竟,實際上金幣本身並沒有多大的用處。
一個人之所以收下金幣,是因為他假設其他人也會這樣做。
從這個意義上說,單位貨幣的價值,並不是物品價值的量度,而是一個人對其他人信任程度的量度。

當然,信任這個要素,#

使得一切都變得更加複雜。早期的紙幣流通過程和我在上文中描述的幾乎一模一樣。只有一點不同:和商人一樣,每一個接受者都會在紙幣上加上自己的簽名,以保證債務的合法性。但是一般而言,想要站在票證主義(Chartalist,這是後來人們公認的叫法,來源是拉丁文單詞 “charta”,意為 “代幣”)的立場看待這一過程,其難度在於,如何解釋人們為什麼會一直信任一張紙。畢竟,任何人都可以在欠條上簽署亨利的名字,畢竟他沒有理由不這麼做,對吧?沒錯,這種債務 —— 代幣體系可能在一個小村鎮裡發揮作用,那裡的人們相互熟悉;或者這種體系可以在聯系更分散的社會中使用,例如 16 世紀的意大利社會或 20 世紀的中國社會的商人之間,至少他們彼此有辦法能夠知道對方的一舉一動。但是,類似的體系不可能發展出一個完全成熟的貨幣體系;並且也沒有證據表明,那些社會建立過貨幣體系。即使在一個中等規模的城市中,要想提供數量充足的欠條,以保證每個人都能使用這樣的貨幣,並順利完成自己絕大多數的日常交易,欠條數量將達到幾百萬之多。

貨幣國定論(Monetary Nationalism)是一種經濟理論和政策觀念,強調國家在貨幣政策中的主權和獨立性。它主張各國應根據自身的經濟條件和需求來制定貨幣政策,而不是依賴於國際貨幣體系或其他國家的貨幣政策。
國家主權:強調國家在貨幣發行和管理上的獨立性,認為國家有權掌控自己的貨幣供應和匯率政策。

經濟自給自足:提倡通過控制貨幣來促進國內經濟增長和就業,減少對外部經濟波動的依賴。

保護主義:往往與保護主義政策相結合,支持通過限制進口和提高出口競爭力來保護本國經濟。

反對國際金本位:批評傳統的金本位制或固定匯率制,認為這些制度限制了國家的貨幣政策靈活性。

歷史背景
貨幣國定論在 20 世紀的經濟危機和大蕭條時期得到了更多關注,各國政府為了應對經濟挑戰,採取了更為獨立的貨幣政策。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機後,這一理念再度被提出,以強調國家在應對經濟風險時的自主權。

影響
貨幣國定論可能導致國家間的貨幣競爭和貿易摩擦,影響國際經濟關係。同時,它也可能促進各國在貨幣政策上採取更加靈活和針對性的措施,以應對特定的經濟挑戰。

為什麼他們要讓民眾納稅?#

這並不是我們常常會提出的問題,因為它的答案似乎是不言而喻的。政府要求民眾納稅,是因為他們想要染指人民的財富。但如果斯密是對的,通過完全獨立於政府之外的市場的自然運轉,就能促使黃金和白銀變成貨幣,那麼對於政府來說,最重要、最緊迫的做法不是控制住金礦和銀礦嗎?這樣一來,國王就將擁有他需要的所有財富。事實上,在古代國王中,這種做法很常見。如果在他們的國土之內有金礦和銀礦,他們通常都會控制住這些礦產。因此,提煉黃金,把某人的肖像標記在金塊上,促使貨幣在受某人統治的人群之中流通,然後要求這些被統治的人再通過納稅的形式把黃金交還 —— 做這些事情究竟有何意義?
這確實令人有點迷惑。但是如果貨幣和市場並不是自發產生的,那麼一切就都能說得通了。因為,在讓市場誕生的眾多方法中,這是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一種。

讓我們舉一個例子,假設有一個國王,他希望供養一支 5 萬人的軍隊。在古代或者中世紀,維持這種規模的兵力會面臨非常嚴峻的問題。除非這些軍隊已經出征,否則為了尋找、獲取和運輸必要的給養,需要雇用幾乎同等數量的勞力和牲口。[另外,如果只是簡單地把硬幣派發給士兵,然後宣布國家中的每個家庭都有義務把那些硬幣再交還給國王,那麼你將一舉把自己的整個王國變成一台供養士兵的巨大機器,因為每一個家庭都必須找到某種方式向士兵提供他們需要的物品,然後換取士兵手中的硬幣。市場,則作為這一過程的副產品出現。
這有點像動畫片中的劇情,但是市場圍繞著古代的軍隊快速成長,是清晰的、不容置疑的事實。只需要翻閱一下考底利耶(Kautilya)的《政事論》(Arthasasatra)、薩珊王朝時期的《君權循環》(Circle of Sovereignty)或中國的《鹽鐵論》,你就會發現,許多古代的君王都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用來思考礦產、士兵、稅賦和食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大多數人得出的結論是,在這種情況下創造的市場,不但便於補給軍隊,而且在其他各個方面都非常實用。因為它意味著,對於需要的物資,官員們再也不必直接從百姓手中徵用,也不必想方設法在皇室的土地或作坊中生產。換句話說,儘管自由主義者頑固地認為(仍然是斯密遺留下來的問題)政府和市場的存在是對立的,但是歷史上的記錄表明,實際情況恰恰相反。無政府的社會,通常也沒有市場。
考底利亞的《政事論》(Arthashastra)是古印度一部重要的政治和經濟理論著作,主要由考底利亞(Kautilya,又稱 Chanakya)撰寫。以下是關於這部作品的一些關鍵點:

主要內容
統治與權力:

書中詳細探討了如何獲取和維護權力,強調策略和機智的重要性。
國家治理:

強調政府的角色,討論了有效的行政管理、法律制度及官員的選拔與監督。
經濟管理:
闡述了國家財富的獲取與管理,提出了稅收政策、貿易和經濟發展策略。

軍事策略:

包含有關戰爭與和平的策略,強調防禦和進攻的平衡。
外交關係:

討論了與其他國家的關係,包括聯盟、對抗以及談判的策略。
道德與實用主義:

探討了在權力鬥爭中道德與實用之間的關係,主張在必要時可以採取靈活的策略。
歷史影響
《政事論》被認為是政治學和經濟學的經典之一,對後世的統治者、政治家和學者產生了深遠影響。它的理論至今仍被研究和應用,尤其是在戰略和治理方面。

教育稅” 或 “教化稅”。換句話說,設計這種稅的目的 —— 用現在的話來說,是教育本地人,讓他們了解工作的價值。因為 “教育稅” 在收穫時節後不久徵收,所以對於農民來說,最簡單的繳稅方法就是把收穫的一部分稻米作物出售給中國商人或印度商人,這些商人不久就在全國的各個村鎮安頓下來,坐收漁利。但是,顯而易見,收穫的時節是稻米價格最低的時候。如果一個人出售了過多的糧食,那麼就意味著他沒有足夠的余糧供全家人一年食用。因此,他就不得不在幾個月後,從同樣的商人手裡以信用的形式回購自己出售的糧食,但價格要高得多。結果,農民將迅速墜入絕望的債務深淵(放高利貸的商人數量則翻了倍)。償還債務最簡單的方法有兩種:要麼找到一些可以出售的經濟作物,例如種植咖啡豆或菠蘿;要麼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城市裡,或者送到法國殖民者在全國各處興建的種植園裡工作賺錢。看上去,整個過程似乎和那種用廉價榨取農民勞動力血汗的貪婪機制一樣,但其實它還有更深層次的意義。留給農民一點屬於他們自己的錢是有必要的,殖民政府清楚地知道這一點(至少從內部政治文件記錄來看,他們清楚地知道這一點)。這將確保農民能夠在中國人開的商店中購買一些小小的 “奢侈品”—— 太陽傘、唇膏、餅乾等。農民能夠培養出新的品味、新的愛好、新的期望是至關重要的,它們構成了消費者需求的基礎。

對於政府 —— 貨幣理論家來說,這個問題尤為關鍵。關於統治者在被征服的土地上使用稅費來建立市場,或者把稅費用於軍隊開支及其他政府職能開銷的故事,並沒有什麼啟發性。
個體之間相互簽訂合約,他們借入債務,並承諾償還。因此,政府率先誕生,其角色是法律權威,保證物品的償還能夠與合約上的名字或描述相對應。此外,當它宣稱有權決定並公布什麼物品與名字相對應,並能不時更改它的公告時 —— 即宣稱自己有權重新編撰字典時,政府就將起到雙重作用。
貨幣是政府創造的產物,才能完全實現…… 現在,所有文明使用的貨幣就是票證主義的產物,這一點毋庸置疑。
這並不意味著政府必須創造貨幣。貨幣是信用,它可以通過私人的合約協議(例如貸款)而誕生。政府僅僅是強制推行協議,並制訂法律條款。
因此,凱恩斯得出了另一條讓人印象深刻的判斷:銀行創造貨幣。銀行自身的能力使它足夠做到這一點。因為不論銀行借出多少錢,借方除了再次把錢存入某家銀行,沒有其他的選擇。因此,把銀行體系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借方總數和貸方總數一直是相等的,可以相互抵銷。

自出生開始,人就是債務。他自己是為死神而誕生的,只有當他犧牲自己以後,才能從死神手中贖回自己。
因此,祭品(那些早期的解經者自己就是獻祭的牧師)被稱為 “向死神交納的貢金”。或者這就是表達的方式。而在現實生活中,牧師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地知道,祭品將獻給所有的神明,而不是只針對死神 —— 死神充當的是中間人的角色。但是,將事情以這樣的方式來表達,確實立即會帶來一個問題。只要有人采用這樣的方式來看待人類的生命,這個問題總是會應運而生。如果人類的生命相當於欠債,有誰真的希望償還這樣的債務呢?生活在負罪的狀態下意味著有罪,意味著人生的不完整;但是完整就意味著毀滅。從這個角度看,獻祭的 “貢金” 能被看作支付的利息。作為祭品的動物的生命,是用來暫時替代真正虧欠神明的債務,即人類自己 —— 人類最終犧牲自己是不可避免的,以動物獻祭只是推遲這一結果到來的時間。

《貨幣的社會文化性:向歐元轉變的啟示》,1999 年發表在《消費者政策期刊》(Journal of Consumer Policy),我們可以把它當作例子。
在貨幣誕生之時,我們擁有死亡的 “代表關係”。這是一個看不見的世界,它在生命誕生之前,並且超出生命之外 —— 這種代表性,是適用於全人類的象徵性的產物,把人類的誕生看作由全人類所引發的原始債務,債主是人類從中降生的超自然力量。
這種債務的償還,永遠無法在現實世界中完成(它的償還已經超出了現實世界的範疇),只能采用獻祭的方式償還。獻祭,補充了活人的信用,使得延長生命成為可能,甚至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能夠加入神靈之列,達到永生。但是這種最初的信仰宣言,也伴隨著國家主權力量的誕生。主權的合法性,在於它可以代表最初的超自然整體。正是這些主權力量發明了貨幣,作為解決債務的手段 —— 這些手段的抽象性,使其能夠解決犧牲的悖論,即死亡是保護生命的永久手段。通過這種機制,信仰也相應地變成了貨幣,上面印有國家統治者的肖像 —— 貨幣開始流通,但是其回收由另外的機制安排,即生命債務的稅收 / 解決方案。因此,貨幣同樣承擔了支付手段的功能。
這非常明確地表明,在歐洲進行辯論的標準,和北美世界使用的辯論標準是多麼不同。你無法想像北美任何一個流派的經濟學家會寫出這樣的東西。但是,作者在這裡進行了非常聰明的總結。人類的本性,並不會把我們推向 “交易和以物易物”。它會確保我們創建象徵符號,例如貨幣。這就是我們在被看不見的力量包圍的超自然中看待自己的方式,我們都是超自然的債務。
當然,這種聰明的做法又使得我們回到了貨幣的國家理論 —— 因為特萊寫到 “主權力量”,實際上他是指 “國家”。最初的統治者都是神聖的國王,他們要麼就是神明,要麼是作為站在人類和統治超自然的終極力量之間的特權調停人。這使人們逐漸認識到,我們對神明的債務,實際上是對社會的債務,而正是社會使得我們成為現在的模樣。

稅是一種手段#

衡量我們欠社會的債務的多少。但是,這並不能解釋這種絕對的生命債務如何轉變成貨幣,而貨幣的定義就是衡量和比較不同物品的價值。

銀行悖論。舉一個極度簡化的例子:只存在一家銀行。即使這家銀行不以自己擁有的任何形式的任何資產做基礎,向你提供一筆一萬億美元的貸款,你最終也會把錢再次存入銀行。這就意味著銀行有了一筆一萬億美元的債權,並有了一萬億美元的運營資產,兩者完美地互相對應。如果銀行以利息的形式,向你收取比提供給你的貸款更多的金額(銀行經常這樣做),銀行就會創造利潤。如果你花了一萬億美元,情況也是成立的 —— 不論誰最終收到了這筆錢,都將把它再次存入銀行。凱恩斯指出,只要銀行家們能夠協作,那麼存在多家銀行的情景其實不會對這種情況造成任何改變。而事實上,銀行家們一直以來就是這麼做的。

銀行悖論通常指的是在經濟學和金融學中討論的一種現象,主要與銀行的角色、存款保險、流動性和金融穩定等方面相關。以下是一些關鍵點:

  1. 基本概念
    銀行的作用:銀行作為金融中介,通過接受存款並提供貸款,促進資金的有效配置與經濟發展。
    流動性問題:客戶隨時可能提取存款,但銀行通常將這些存款用於長期貸款,因此存在流動性風險。

  2. 悖論的表現
    信任與恐慌:當銀行出現流動性危機時,存款人可能會因擔心銀行破產而集體提款,這種恐慌行為可能使原本健康的銀行陷入困境。
    存款保險:存款保險制度旨在提高公眾對銀行的信任,防止擠兌現象。但是,這也可能導致 “道德風險”,即銀行可能採取更高風險的投資策略,因為它們知道損失將由保險承擔。這種恐慌行為可能使原本健康的銀行陷入困境。

  3. 影響
    金融穩定:銀行悖論的存在使得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受到威脅,政策制定者需要採取措施,如改善監管框架和增強透明度,以維護公眾信任。
    經濟周期:銀行的健康狀況與整體經濟密切相關。在經濟衰退期間,銀行面臨的風險增加,可能引發更廣泛的經濟問題。
    更深入地探討銀行悖論的幾個關鍵方面,包括其理論基礎、實際案例、影響因素及應對策略。

  4. 理論基礎
    流動性與期限錯配:

銀行通過將短期存款轉化為長期貸款來盈利,這種期限錯配使得銀行在面對大量提款時可能出現流動性危機。
信任與銀行運行:

銀行的運作高度依賴於公眾的信任。一旦信任受到威脅,儲戶可能會迅速行動,導致擠兌,從而使銀行面臨更大的困境。
2. 實際案例
1929 年大蕭條:

在美國,許多銀行因經濟崩潰和隨之而來的公眾恐慌而破產,造成大規模的存款損失,進一步加劇了經濟衰退。
2007-2008 年金融危機:

銀行業經歷了嚴重的流動性危機,許多金融機構面臨破產。政府和中央銀行採取了緊急措施,如注入流動性和提供擔保,以穩定金融體系。
3. 影響因素
監管框架:

強有力的監管能夠增強銀行的抗風險能力,減少道德風險,並提高公眾的信任感。
存款保險制度:

雖然存款保險可以緩解擠兌風險,但不當的設計可能導致銀行採取過於冒險的行為。
市場環境:

經濟周期、利率水平和市場情緒等外部因素都會影響銀行的穩定性和公眾的信任。
4. 應對策略
增強透明度:

銀行應提高財務透明度,定期發布審計報告,讓公眾了解其財務健康狀況。
有效的危機管理機制:

政府和中央銀行需制定快速響應機制,以應對突發的流動性危機,確保市場信心。
改進存款保險設計:

設計合理的存款保險制度,平衡保護存款人和防止道德風險之間的關係。

新的支付方式和銀行模式不斷湧現。這可能會對傳統銀行的經營模式和風險管理帶來新的挑戰和機遇。

世界的組織是由一系列被稱為 “社會” 的壓縮模塊單元組成,並且所有人都知道自己屬於哪個模塊,才使得 “社會” 這個概念如此具有欺騙性。“社會” 的東西,我們對它有債務,政府能夠代表它,它可以被看作某種在現實生活中的神明 —— 都在法國大革命時期相繼誕生或覺醒。換句話說,它是伴隨著現代國家政權概念的出現而誕生的。

我們的出生,背負著各種各樣的責任 —— 對我們的祖先,對我們的後人,對我們的同輩。在我們降生之後,直到我們有能力用服務報答別人之前,這些責任會不斷地累積。那么,基於何種人類的基礎,可以建立起 “權利” 的概念。
宗教” 和 “社會” 其實是同一個概念。
問題是,數百年來,人們都簡單地認定,我們所欠債務的守護者及允許我們成為個人的無形社會的合法代表,必須是國家。幾乎所有的社會主義者和社會主義體制,最終都受到這種觀點的某個版本的影響。
每個人出生都帶有永遠還不清的債務。我們一直被告知,國家和市場是對立的,並且在它們之間只存在人性的可能性。但這種對分法是錯誤的。國家創造了市場,市場需要國家,離開了彼此,兩者都無法維系 —— 至少無法以我們目前認知的形式繼續運轉。
硬幣的正面提醒我們,國家為貨幣提供擔保,貨幣最初代表社會中個體之間的相互關係,也許是一種象徵符號;反面則表明硬幣也是一種物品,與其他物品之間具有確定的相對關係。
貨幣的性質總是在商品和債務代幣之間徘徊。這可能就是硬幣(小塊的金銀,本身已經是有價值的商品,但是隨著被印上當地政治權威的標誌,其價值會變得更高)仍然被我們看作最典型的貨幣形式的原因。硬幣完美地包含貨幣的兩重定義。更進一步說,貨幣這兩重定義之間的關係,是持續的政治爭論的來源。
換句話說,國家和市場之間的戰爭、政府和商人之間的戰爭,並非人性所固有。
人類把自己看成衡量價值的生靈,他們認為自己有價值、會衡量,是 “本身會估價的動物”。買和賣,連同它們的心理屬性,甚至比任何一種形式的社會組織和社會群體還要古老。在人類最原始的個人權利中,那些關於交換、契約、罪孽、法律、責任、補償等的萌芽意識,首先轉化形成了最粗糙、最原始的公共群體(和其他類似的群體相比較而言),與此同時還形成了對不同的權利相互比較、相互衡量和相互計算的習慣,市場也起源於此。交易的渴望,比較價值的渴望,使得我們成為智慧的生物,區別於其他動物。社會隨後形成 —— 這就意味著人們對責任的認識,首先是在嚴格的商業條件下形成的。

在社會開始形成時,人們就開始以這種方式看待自己和社會的聯繫了。部落保障和平,保衛人們的安全,因此人們欠部落債務。遵守部落的法令是一種償還的方式(又是 “償還你對社會的債務” 的一種形式)。尼采說道,但是這一債務也是以祭品的形式償還的:在最初的部落聯合體之內 —— 這裡說的是原始時代,當前活著的人們總是認為自己對先人背負著責任,尤其是對那些建立了部落的祖先…… 佔據統治地位的看法是,部落之所以存在,完全依賴於祖先的犧牲和成就,因此人們需要用犧牲和成就來償還他們。祖先雖逝,但他們仍然以強大的靈魂形式存在,持續地給予部落新的好處,並慷慨地把自己的力量借給部落的民眾。
因此,人們對祖先的債務在持續增長。祖先們的做法是無償的嗎?但是對於原始的、“精神貧困” 的時代來說,不存在 “無償” 的概念。人們可以用什麼東西來回報他們呢?祭品(起初人們出於自己低下的理解力,認為食物就是祭品)、慶典、教堂、榮耀的標誌及最重要的順服 —— 所有的習俗,都是祖先建立起來的,同時也成為後人要遵守的規章和法令。人們能夠還清這筆債務嗎?這種懷疑始終存在,並且在持續增長。
另外,人們正是出於對祖先的負債感,才遵守祖先定下的法律:也因為如此,我們認為社會有權表現得 “像一個憤怒的債主”,一旦我們違法,社會就有權對我們進行懲罰。從更廣的意義上看,人們形成了一種卑微的感受,即永遠無法還清自己對祖先的債務,沒有祭品能夠真正滿足這一點(即使人們獻上自己的長子做祭品也不行)。我們懼怕祖先,並且隨著社會變得更強大,祖先也隨之變得強大,直到最後,“祖先必然化身成為神靈”。隨著社會進化成王國,王國進化成更加龐大的帝國,那些神靈也繼續進化,他們展露出威嚴的、無邊的權力,統治著天堂,能夠釋放閃電 —— 最終變成基督教中的上帝,成為最高的神明,不可避免地 “激發起存在於世界上的最大的虧欠感”。即使是人類的祖先亞當,其形象也不是債主,而是反叛者,因此他是個債戶。而他背負的重擔,也以原罪的形式傳給了我們:

人們都是理性的計算機,商業的利己主義先於社會誕生,“社會” 本身是把某種臨時的限制加於由此產生的衝突的一種方式。也就是說,尼采從普通的資產階級假設出發,把這些假設推進到只能使資產階級震驚的程度。

世界上的宗教充斥著類似的矛盾。一方面,他們強烈抗議市場;另一方面,他們希望把自己的反對用商業術語的形式來表達 —— 好像要論證把人類的生命轉變成一系列交易的做法,其實並不是一筆非常划算的買賣。

問題是,和階級社會或者奴隸制度的身份差別不同,富人和窮人之間的界限並不清晰。你可以想像,當一個農民走進自己富有兄弟的家門,帶著 “人們會互相幫助” 的假設,向他的兄弟借錢,而一兩年之後,他看著自己的葡萄園被搶占、子女被領走時,他會有怎樣的反應。

在法律上,堅持聲稱借款並不是互相幫助的一種形式,而是商業的聯繫,可以使這樣的行為正當化 —— 合約就是合約(這同樣需要能夠和更高層的權力有比較可靠的聯繫)。但是它會帶給人強烈的背叛感。而且,把這件事表述成違反合約,事實上意味著把它描述成道德問題:雙方本來是平等的,但是一方沒能維護交易的榮耀。從心理上講,這將會使債戶受到的侮辱更加難以承受,因為這樣將使別人能夠說,是債戶自己的墮落剝奪了他女兒的未來。但這只會使得用道德誹謗來回擊的動機變得更加令人難以抗拒:“我們的身體與我們弟兄的身體一樣,我們的兒女與他們的兒女一般。” 我們都是同樣的人,我們有責任照顧彼此的需要和興趣。那么,為什麼我的兄弟要這樣對待我?

從美國的喬治・霍曼斯(George Homans)提出的 “社會交換理論”,到法國的克勞德・列維–斯特勞斯(Claude Levi-Strauss)提出的結構主義。列維–斯特勞斯當時的地位相當於人類學界的知識上帝,他提出了一個非凡的觀點,認為人類的生活可以看作由三個球組成:語言(由詞語的交換組成)、親屬關係(由女人的交換組成)和經濟(由物品的交換組成)。他說,這三個球都由同樣的基
注解:社會交換理論是一種社會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理論,主要關注人際關係中的利益和成本。以下是該理論的一些關鍵要點:
注解:

  1. 基本概念
    交換: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被視為一種資源的交換,包括情感支持、物質利益、信息等。
    成本與收益:在建立和維持關係時,個體會評估投入的成本(如時間、精力)與獲得的收益(如快樂、支持)。

  2. 核心假設
    理性選擇:個體在社交互動中是理性的,會努力最大化利益並最小化成本。
    比較水平:人們會根據過去的經驗和期望來評估當前關係的滿意度。如果當前關係的收益低於預期,可能會導致關係的解散。

  3. 應用領域
    人際關係:在友誼、愛情和家庭關係中,人們會考慮對方的貢獻和價值。
    組織行為:員工與雇主之間的關係可以通過交換理論分析,特別是在激勵和滿意度方面。

  4. 批評與局限性
    過於理性:有人認為該理論過於強調理性,忽視了情感和社會規範的影響。
    簡單化:人際關係複雜多樣,不同文化和背景下的交換模式可能不完全符合這一理論。

  5. 相關理論
    社會資本理論:強調社會網絡在獲取資源和支持方面的作用。
    互惠理論:關注互惠行為在建立信任和合作中的作用。

  6. 情感與理性
    情感因素:雖然社會交換理論強調理性計算,但情感在關係中的作用不可忽視。情感投資(如愛、信任)可能超越簡單的成本收益分析。
    情感回報:人們往往在追求情感滿足時,願意接受較高的成本,這在親密關係中尤為明顯。

  7. 文化差異
    文化背景:不同文化對交換的理解和實踐存在差異。例如,西方文化通常強調個人主義和直接交換,而東方文化可能更重視間接交換和關係維護。
    集體主義 vs. 個人主義:在集體主義社會中,關係的建立和維持可能更多依賴於社會規範和群體利益,而不僅僅是個人收益。

  8. 權力與不平等
    權力動態:在某些關係中,一方可能擁有更多資源或權力,這會影響交換的性質和結果。權力不均可能導致剝削或不公平的交換。
    不平等的後果:長時間的不平等關係可能導致一方的不滿,從而引發衝突或關係解體。

  9. 時間因素
    長期與短期交換:短期的交換可能更關注即時收益,而長期關係則需要考慮持續的互惠和信任建設。
    延遲滿足:個體在選擇中可能會考慮未來的潛在收益,即便當前的收益較低,這種延遲滿足的能力在某些關係中至關重要。

  10. 技術與交換
    數字化影響:社交媒體和在線平台改變了人際關係的交換方式,資源和信息的快速流動可能影響傳統的交換模型。
    網絡關係:虛擬關係中的交換常常不易量化,且涉及到新的信任和互惠機制。

  11. 心理學視角
    自我價值感:個體的自我價值感會影響其在關係中的投入和期望。如果個體感覺自身價值較低,可能會過度依賴於他人的認可。
    歸屬需求:人們的歸屬需求可能驅動他們參與關係,即使在交換中沒有明顯的收益。

基本概念
整體性:結構主義認為,任何現象都是一個複雜系統,只有通過分析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才能理解其整體意義。
符號與意義:在語言學中,結構主義強調語言作為符號系統,符號的意義取決於它們與其他符號的差異和關係。

方法論
二元對立:常見於結構主義分析中,通過對立概念(如善與惡、自然與文化)來探討意義。
模式識別:尋找和分析各種模式,以理解現象之間的關係。

從社會生活最根本的性質來看,它的基礎是互惠性原則,因此,把所有的人類之間的互動關係都看作某種形式的交換,才能最好地理解這些關係。如果是這樣,那麼債務就真的是所有道德的根基,因為它是在有些均衡仍然沒有得到修復的情況下所發生的事情。
但是,所有的正義真的都能用互惠性來概括嗎?可以很容易地找到一些互惠性的形式,看起來並不公正。“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 看起來似乎是倫理學的完美基礎,但是對於我們中的大多數人來說,“以牙還牙,以眼還眼” 並不會喚起正義,只能帶來惡意的暴行。[“禮尚往來” 是令人愉快的,但是 “你關照我,我也會關照你” 就是政治腐敗的隱晦表達。相反,似乎明顯符合道德要求卻和互惠性無關的關係也是存在的。母親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