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年 11 月,中本聪发布研究报告《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比特币:一个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2009 年 1 月 3 日,比特币系统开始运行,“上帝区块” 诞生,最初的 50 个比特币宣告问世。
2010 年 5 月,美国佛罗里达州程序设计员拉斯洛・豪涅茨(Laszlo Hanyecz)成为第一个在现实世界使用比特币的人。他用 1 万个比特币换回来比萨零售店棒约翰(Papa Johns)一个比萨优惠券(当时价值 25 美元)。
2010 年 7 月,比特币交易所 Mt.Gox 在日本成立,后来长期占据交易量第一的位置。
2010 年 12 月,比特币发明者中本聪淡出比特币社区。2010 年 12 月 5 日,在比特币使用者开始要求维基解密接受比特币捐赠后,他在论坛发帖说,“这个项目需要逐步成长,这样软件才能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强。我呼吁维基解密不要接受比特币,它还只是一个处于萌芽阶段的小型测试社区。在这个阶段,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只会毁了比特币。”
2010 年 12 月 12 日,中本聪最后一次在论坛发帖。此后他与少数几个人保持着联系,作为后来比特币核心开发团队领导人的加文・安德烈森(Gavin Andresen)就是其中之一。2011 年 4 月 26 日,安德烈森告诉比特币开发团队的其他成员,“中本聪今早提议,在公开谈论比特币时,我们应尽量回避‘神秘创始人’这一话题。” 随后,中本聪甚至连安德烈森的电子邮件都不再回复了,神秘的中本聪彻底消失。
2011 年 5 月,瑞典的第三大党海盗党的创始人瑞克・法尔克维格(Rickard Falkvinge)写了一篇题为《为什么我把我的积蓄都换成了比特币》的博文引起轰动。在博客里,他写道:“过去的几天里,我做了很多关于比特币的思考,最后决定把我所有的积蓄,和所有我能借到的钱都投到比特币里面。”
2011 年 6 月,比特币交易所 BTC China 在中国成立,自 2013 年 11 月成为全球最大的比特币交易平台。
2011 年夏天,法国工商银行关闭了当时全球最大的比特币交易平台 Mt.Gox(公司总部位于日本)的银行账户,理由是 Mt.Gox 公司不是银行,不得经营比特币这样的电子货币。Mt.Gox 提起上诉,由于法院不能认定比特币的性质,Mt.Gox 可以继续在法国经营业务。
2013 年 5 月,因未能按照要求注册,美国国土安全部冻结了 Mt.Gox 的两个银行账户,并责令 Dwolla 关闭对其转账服务。从 5 月底开始,Mt.Gox 规定非认证用户每天的交易额度为 1000 美元,若提交身份和住址信息可以将额度提升至 1 万美元。
6 月 20 日,Mt.Gox 因为正在接受美国国土安全部的调查,宣布暂停美元提现。6 月 28 日,Mt.Gox 获得了美国 FinCEN 的 MSB(Money Service Business,货币服务事务)牌照(31000029348132),终于实现合法经营。
虽然实现了合法经营,但 Mt.Gox 迟迟没有找到合适的合作银行,使得平台上的美元很难提现,而比特币却可以自由流通,于是一些人选择把 Mt.Gox 账户上的美元转换成比特币转出平台。这种状况导致比特币在 Mt.Gox 的价格比别的平台高出 10% 左右。
2013 年 5 月 17 日,由比特币基金会(Bitcoin Foundation)组织,在美国加州圣荷塞市举办了以 “未来的支付方式” 为主题的比特币 2013 大型会议,1000 多名比特币发烧友、开发人员、企业家、风投资本家共聚一堂,描绘这种虚拟货币的未来。
2013 年 6 月 24 日,美国加州金融管理部门向比特币基金会发出终止信,认为基金会在未获政府授权的情况下进行了非法金融活动。根据加州法律,如果基金会选择不遵守政府发出的终止信,将面对每天或者每一笔交易 1000~2500 美元的罚款,如果被起诉,其创始人及管理者还可能会有牢狱之灾。比特币基金会的律师汉森(J. Dax Hansen)马上做出了回应,称比特币基金会是一个非营利组织,其本身并不向用户出售比特币,也不参与比特币的汇兑,根本没有从事货币金融业务。另外,比特币基金会办公室设在西雅图,并不在加州的管辖范围内。
据德国《世界报》2013 年 6 月 27 日报道,德国财政部决定将数字货币同传统的金融产品(股票、债券等)区别对待,持有一年以上,将不进行征税。
2013 年 7 月 11 日,德国银行 Fidor Bank AG 与拥有 7 万用户的德国最大比特币交易站 bitcoin.de 达成合作。Fidor Bank AG 为 bitcoin.de 上的比特币交易提供责任伞保险,bitcoin.de 客户可使用 Fidor 银行账户。这是欧洲比特币行业首次与银行进行直接合作,并将在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登记备案后启动。
2013 年 8 月 19 日,德国财政部发布一份声明,承认比特币为一种 “记账单位”,既不是电子货币,也不是外币,更加近似于 “私有货币”,可以被用于 “多边结算圈”。
2013 年 7 月 8 日,著名的比特币开发者杰夫・加泽克(Jeff Garzik)在推特(twitter)说:“非洲会是一个可以受益于比特币的巨大的市场,甚至比特币对非洲的好处会比富裕的西方国家更大。”
肯尼亚的一群退伍军人开发出了一套称为 Kipochi 的解决方案,允许人们发送和接收比特币,并且可与 M-Pesa(基于手机的移动支付系统,由于省去了人们奔波银行的痛苦,在市场上取得很大的成功,超过三分之一的肯尼亚人和 500 万坦桑尼亚人都已经注册了 M-Pesa。)的资产自由转换。由于比特币流通方便、安全透明,这使得 Kipochi 和 M-Pesa 在非洲的合作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2013 年 7 月 30 日,据泰国一家从事比特币交易服务的初创公司透露,泰国央行不久前宣布将禁止境内的比特币交易,泰国央行在禁令中称:“由于比特币交易缺乏适用法律的约束及资本流通监管,央行决定对以下比特币购买等行为进行禁止:禁止购买、出售比特币,禁止购买、出售任何附带比特币的商品和服务,禁止向泰国境外人士移交比特币,禁止接受泰国境外人士移交的比特币。”
2013 年 8 月 14 日,印度央行表示也正在 “监视” 比特币进展,但是暂不会进行管制。
2013 年 8 月 27 日,比特币基金会的成员与美国联邦调查局、美国国税局、美联储、美国货币监理署、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在华盛顿特区的美国财政大楼中举行了闭门会议,会上比特币基金会的代表向上述联邦政府机构汇报了虚拟货币本质,并就比特币的监管问题进行了商谈。美国的监管机构一直关注着比特币的合法性问题,但之前基本都是在州政府层面进行沟通,这是首次比特币组织与联邦政府的会谈。
2013 年 10 月 2 日,FBI 宣布他们在旧金山逮捕了一个名叫罗斯・威廉・乌布利希(Ross William Ulbricht)的年轻人。据信,乌布利希是 “丝绸之路”(Silk Road)网站站长,网络 ID 为 “Dread Pirate Roberts”(恐怖海盗罗伯茨)。
“丝绸之路” 网站上线于 2011 年 2 月,允许用户使用比特币进行匿名交易,还采用了 Tor 技术,让追踪变得更加困难。这种 “超级安全性” 使得 “丝绸之路” 很快受到了地下人群的追捧,非法交易丛生,交易物品包括毒品、黑枪、信用卡资料、色情服务和黑客服务等。该网站对每一笔交易都征收 8%~15% 的 “手续费”,获利异常丰厚。
FBI 彻底捣毁了该网站,并扣押了乌布利希的 2.6 万个比特币,时价约 360 万美元。后来又有消息称乌布利希尚拥有另外 60 多万个比特币,其中有 14.4 万个已经移交给 FBI,另外 48.9 万个的最终归属尚不得而知。FBI 查封 “丝绸之路” 的当天比特币价格下跌了 15% 左右,但是第二天即基本恢复正常。许多比特币玩家认为,FBI 打击的是非法交易,并非比特币。像 “丝绸之路” 这样的 “罪恶” 网站被查抄,实际上净化了比特币的交易环境。
2013 年 10 月 14 日,百度旗下的安全加速平台加速乐宣布支持用户采用比特币进行支付。10 月 29 日,百度加速乐官方公告称收到来自世界各地比特币爱好者的捐赠共 0.98 个比特币。10 月 30 日,国内企业果壳电子也宣布开通比特币支付功能,成为又一家支持比特币购买实物的公司。果壳旗下 GEAK Watch 智能手表、GEAK Eye/Mars 智能手机均可使用比特币购买。
2013 年 11 月 18 日,美国参议院召开有关比特币的听证会,多名出席的美国政府官员对外传递出一个消息 —— 比特币不是非法货币,它能够给金融系统带来好处,尽管其也存在被错误使用的案例。这次美国国会首次就虚拟货币举行听证会,总结了比特币的好处和弊端。以往官员们都是强调比特币在洗钱及其他非法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但这一次却表示,比特币是一项 “合法” 的金融服务。《纽约时报》称,这是美国政府首次公开承认比特币的合法性,也意味着这种虚拟货币朝主流迈进了一大步。
2013 年 11 月 21 日,香港金管局发言人表示,比特币并不是货币,而是在虚拟世界创造的 “商品”,可用于私人或网上平台交易,或用以物易物的形式进行买卖。比特币不受金管局监管,香港现行法律可制裁牵涉比特币的盗窃、欺诈或洗钱的违法行为。比特币属高度投机性商品,金管局呼吁市民考虑以比特币进行交易或投资时,要加倍小心。
貨幣價格變化#
由於數字貨幣的發行與流通都不與法幣和特定實物掛鉤,當前缺乏合適的理論來對數字貨幣進行定價。數字貨幣的價格一方面表現為人們的擁有需求,另一方面又經常受到操縱或投機驅動,因而對法幣的價格變化極大,時常發生暴漲暴跌的現象。以比特幣為例,誕生近五年來,已經經歷了至少三次大幅度的暴漲暴跌。
(一)第一次暴漲暴跌
在 2011 年 1 月,1 個比特幣還不值 30 美分。但在隨後的幾個月裡,它一路走高,先是突破了 1 美元,很快又上升到 8 美元,然後是 20 美元。到 2011 年 6 月 9 日,1 個比特幣的價值高達 29.55 美元,半年時間漲幅約為 100 倍。在一片利好聲中,一些令人不安的事情開始困擾比特幣的持有者。
2011 年 6 月中旬,一位名為 Allinvain 的用戶稱自己價值 50 多萬美元的 2.5 萬個比特幣被人從計算機中盜走。6 月 19 日,這個朝氣蓬勃的網絡金融試驗遭受了突如其來的重創,Mt.Gox 上出現了令人震驚的賣出價,一分鐘內,比特幣的交易價從 17 美元跌至 10 美元,幾分鐘後,價格被砸到 0.0134 美元,最終,有 26.1 萬個比特幣以 1 美分的價格成交。人心惶惶的 30 分鐘以後,比特幣價格又重新回到 13 美元。
很快,Mt.Gox 就此發表聲明。原來是一個擁有很多比特幣的賬戶被黑客攻破。該黑客以低價拋售的同時,又用另一個賬號乘機吃進。幸運的是,Mt.Gox 有每天提現不超過 1000 美元的限制,讓這名黑客只轉走了價值 1000 美元的比特幣,就再也沒有得逞。
第二次暴漲暴跌
2011 年的暴跌後,比特幣總市值縮水為千萬美金,從大眾喜歡的投資品又變回到極客圈的玩物,也逐漸消失在媒體的視野中。2012 年一整年,比特幣的交易並不是很活躍,也很少見媒體大規模討論,但價格卻慢慢地從年初的 2 美金漲到了年底的 10 美金。
2012 年底開始的幾件大事,又重新觸發了比特幣的暴漲行情。從 2013 年 2 月開始的兩個月裡,比特幣的價格上漲超過十倍,有以下幾個重要原因。
四年產量減半時間點
根據每四年減半的設定,第一個四年的到期時間是 2012 年 11 月 28 日。在這之前,每 10 分鐘產生一個新的運算塊(block)會獎勵 50 個比特幣,每天產生的新幣總量為 7200 個,而之後,每個塊的獎勵就減少為 25 個比特幣,每天只能產生 3600 個新幣。
集成礦機投入使用
由於比特幣 “挖礦” 存在利潤,且根據其分配原則,運算能力就是分配權。因此逐漸有資本進入 ASIC 礦機(專門用於挖礦運算的高效率集成電路)的研發。隨著 “南瓜張” 和 “烤貓” 的礦機研發成功並投入生產運行,比特幣的挖礦難度出現劇烈上升。
難度提升,相當於顯卡礦工挖礦的收益將減小。如果以顯卡挖礦為標準,也相當於每個比特幣的生產成本提升了。成本的上升給價格的上升提供了一個有力的支撐。當然這樣的計算方法並不被很多人認同,一些人認為現在的比特幣挖礦裝備中,顯卡已經被完全淘汰,礦機雖然具有大的運算能力,但生產成本並不高,市場價格的居高不下是由於技術壟斷,因此也有人預測比特幣將由此進入下跌通道。
區塊分叉事件引起短暫恐慌
2013 年 3 月 12 日,使用 0.8.0 版本客戶端的比特幣礦工創建了一個大的區塊,卻與之前的 0.7.0 版本客戶端創造的塊不兼容。使用了比特幣新版本的礦工、商家、用戶接受了這個區塊,但使用老版本的礦工、商家、用戶拒絕了這個區塊,並生成了自己獨立的區塊鏈,造成了區塊鏈的分叉。出現這一問題後,比特幣價格馬上下跌了 30%
當然,問題解決得也很迅速。比特幣基金會經討論後通知關閉了比特幣交易平台,並通知礦池退回 0.7.0 版本來創建適合所有比特幣版本的區塊鏈。之後,眼看著老版本區塊鏈的產生速度追趕新版本區塊鏈的產生速度,並最後追上,問題得以解決,價格也迅速回彈至原價格。那天全網歡呼,很多了解比特幣原理的人熱淚盈眶。
由於是在一天之內解決了問題,並沒有造成價格的大波動,絕大部分人甚至都沒有覺察到危險,但很多真正了解比特幣原理的 IT 工程師,都把這次事件看成是真正威脅到比特幣安全的大事件,認為簡直就是一次 “51% 攻擊”(將在第 3 章詳述)的預演。
比特幣基金會在這次出問題後,迅速提出解決方案並付諸實踐的過程,得到了頗多好評。
塞浦路斯事件推波助瀾
爆發於 2013 年 3 月的塞浦路斯銀行危機,凸顯了貨幣背後國家信用背書的無力,成為映襯比特幣價格飛漲的良好背景。
塞浦路斯由於本身離岸金融的發展模式,吸引了大量的海外存款資金。而其中又有大量投資於如希臘國債這樣的較高收益、高風險的海外資產。歐債危機爆發後,希臘國債的市場價值下跌及部分違約,使得塞浦路斯的銀行業遭遇了巨大的虧損,需要得到外部資金的援助,否則金融業將迅速癱瘓,並有可能退出歐元區。
最終,塞浦路斯與歐盟、歐洲央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組成的 “三駕馬車” 達成協議:塞浦路斯第二大銀行大眾銀行(Laiki)被關閉,該行 10 萬歐元以下存款將轉移至第一大銀行塞浦路斯銀行,10 萬歐元以上存款中超出 10 萬歐元的部分,37.5% 被轉為塞浦路斯銀行的股權,22.5% 被冻结,剩下的 40% 被暫時凍結直至援助結束。
人們瘋狂尋求資金出路,此時他們突然發現,比特幣或許可以挽救他們的財富。隨著比特幣錢包在塞浦路斯的下載量猛漲,比特幣價格也一路走高。從 3 月下旬開始到 4 月 10 日,僅用了三週時間,比特幣兌美元的價格從 65 美元到達有史以來最高值 266 美元,增幅超過 3 倍。
- 1. 價格泡沫破裂
2013 年 4 月 10 日晚,比特幣價格突然從 266 美元跌至最低 105 美元,一天之內跌幅超過 61%,並在之後一星期內一度跌至最低 50 美元。
那一晚,對於很多剛剛通過大眾媒體了解到比特幣,看好比特幣並大量買入持有,幻想著一夜暴富買車買房的人,簡直就是噩夢般的死亡之夜。由於比特幣是 24 小時不間斷交易的,很多人直到早上醒來才發現價格已經跌了 40%。交易所被攻擊沒法登錄,各種負面消息撲面而來,一夜之間,比特幣的致富夢變成了負債淚。
- 1. 全球媒體轟炸
從 2013 年 1 月開始,比特幣這一波上漲行情開始啟動,短短三個月內價格就增長了十倍以上,製造了巨大的財富效應,引得國內外媒體爭相進行研究和報導。
面向細分行業的科技媒體和面向所有人的大眾媒體進行報導的深度和思考的層面是不一樣的。科技媒體喜歡分析其內在機理,試圖從原理上理解其內在的價值;大眾媒體則喜歡分析其社會效應,擅長從社會影響上預期其增長的潛力。多方位的媒體轟炸,在一定層面上也是推動這輪價格大漲大跌的原因。
也正是在這次比特幣瘋狂的浪潮中,
比特幣價格爆發性增長,也引起了國內媒體的迅速跟進報導。
在價格飛漲的瘋狂時期,媒體轟炸和價格泡沫是互為因果的過程,比特幣價格的一路上升引得媒體驚訝,媒體的報導又吸引了更多的人參與推高了泡沫。在價格穩定時期,媒體的參與能夠讓更多的人真正地學習和了解比特幣的內涵和精髓。
(三)第三次暴漲
經歷 4 月份的暴跌之後,比特幣經過一個月的調整,逐漸恢復元氣。到 5 月下旬,其價格一度攀升到 130 美元左右。6 月上旬,受美國國土安全部凍結 Mt.Gox 美國銀行賬號和 Mt.Gox 尋求 “合法化” 的影響,價格又跌落到 70 美元左右。此後,比特幣的價格又開始持續上揚,10 月 2 日的 “絲綢之路” 事件亦未能阻止其上漲趨勢。11 月 17 日,比特幣價格超過 500 美元,11 月 27 日超過 1000 美元。兩天之後的 11 月 29 日,價格更一度達到 1242 美元的高位,此後基本上一直在 1000 美元以上震蕩。
對於比特幣的這一輪上漲,中國用戶功不可沒。據測算,10 月份國內市場的規模增長迅速,進入 11 月比特幣持有量已穩居世界第二,交易量位居全球第一。隨著 12 月 5 日央行等五部委發布《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當天比特幣的價格從最高的 1226 美元下跌到最低 870 美元,最大跌幅近 30%,第二天更曾一度下跌至 576 美元,隨後大致在 800~1000 美元震蕩。
(四)價格依據
比特幣價格長線增長、短線忽上忽下的過山車行情,讓很多人都非常驚訝和詫異。抓住了機會的人在歡呼一夜暴富,而高點買入的人都在後悔沒有把握好時機。拿到首批集成礦機的礦工們,享受著數十倍的收益,而集中出芯片後預訂期貨礦機的人很可能收不回成本。
不論是礦工還是比特幣炒作者、投資者,都会思考比特幣的合理價格到底在哪裡?其價格的支撐體系又何在?最後能不能形成一個穩定的價格?如果不能夠形成穩定的價格,那麼如何能成為一般等價物貨幣呢?
假如以比特幣新幣的挖掘成本來衡量價格的合理性,根據礦機投入折舊及挖礦電費和人力的消耗,結合全網運算能力(挖礦難度挑戰)的發展預期,可以大概估算每個新幣的生產成本。當然,這個成本在變化,一方面,隨著礦機硬件技術的提升,單位運算能力礦機的生產成本和能耗都在減小;另一方面,隨著投入挖礦的設備的增加,單位運算能力能夠挖掘到的比特幣在逐漸減少。整體來看,新比特幣的挖掘成本是在快速上升的。
其實虛擬貨幣所有的價格都是心理價位。比特幣的成本核算具有一定的參考依據,但實際的漲跌是成本結合市場信息形成的,由於新幣占總量的比重較小(每天新產生的 3600 個,相比於 1100 萬個的總量和每天 10 萬個左右的交易量都是微不足道的),其生產的成本能夠提供的價格支撐更多的是象徵意義。中短期來看,利好和利空消息對比特幣持有人的心理預期影響遠大於生產成本,進而對價格產生較大的影響。
每次暴漲暴跌都是發生在熱點事件出現、新聞媒體推波助瀾、一大批新人湧入準備大賺一筆的時候。可以想像,在全球貨幣貶值、通脹預期嚴重的大背景下,一種總量恆定的貨幣對於默默承受著貨幣貶值後果的普通民眾來說具有多大的誘惑力。於是在各種利好的支撐下,群體的無意識非理性衝動推動著價格的泡沫一路膨脹,當價格到達一定的高度勢必會有大單拋售,泡沫破裂,任何一個負面的消息都可能成為一輪暴跌的觸發點。
貨幣風險#
由於種種原因,數字貨幣存在較高風險,尤其在其日益被當作投資品之後,那些不了解數字貨幣原理而過度重視投機的人,很容易因為各種原因遭受損失。
(一)價格漲跌無度
從創新的傳播規律來看,數字貨幣還處在中早期,遠遠沒到成熟狀態。全球參與人數不斷增加,貨幣數目的增加有限,過小的市場容量使得價格容易被莊家操控,因此暴漲暴跌的現象短期內很難消失。比特幣的價格能在兩個月內上漲十倍,也能在一個星期內下跌 80%,這對於很多短線投資比特幣的人來說是最大的風險。
(二)數字貨幣本身的技術風險
一方面,數字貨幣都是開源的,所有原始數據均可從網絡獲得,愛好者社區對各種技術問題的公開討論可起到足夠的風險警示作用。比特幣分叉事件的解決,顯示出社區號召 + 計算力投票的強大糾錯機制,體現了數字貨幣的自我修復能力。另一方面,數字貨幣的技術複雜,普通的參與人員相對難以理解,也無能為力,這種信息不對稱同樣構成了風險。
數字貨幣的技術風險並不比前者高。作為一個仍然不斷演進的系統,算力投票機制提供了適當的規範和約束,這種風險基本可控,技術問題也不是數字貨幣當前面臨的最主要問題。
(三)錢包安全問題
錢包在數字貨幣的使用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大部分普通用戶的風險,都集中在錢包上。例如,有人誤把錢包文件刪除,丟失了價值數萬美元的比特幣;有人沒有正確備份錢包文件,導致一段時間內交易的貨幣全部丟失;有人的電腦被植入木馬,錢包文件被盜,所有比特幣蕩然無存。
以比特幣官方錢包客戶端 Bitcoin-Qt 為例,該客戶端存放比特幣私鑰的文件是 wallet.dat,一般 Windows 8 系統下的存放路徑是 C:\Users\(你電腦的用戶名)\AppData\Roaming\Bitcoin(需要注意的是,一般 AppData 是隱藏文件夾,需要修改系統設置令隱藏文件可見才能找到)。Wallet.dat 這個文件,本質上是一個私鑰池,存放了這個錢包的所有地址的私鑰。有了這個文件,用戶才能證明錢包地址裡的比特幣歸他所有。所以,比特幣錢包的風險就是 wallet.dat 文件的風險問題,如 wallet.dat 文件被偷、wallet.dat 文件丟失、wallet.dat 文件備份出錯。
相應的解決方法是:注重電腦本身的安全,防止黑客或木馬入侵;妥善保存 wallet.dat 文件,定期備份。也可以考慮使用紙錢包、腦錢包或在線錢包,但是這些錢包也有各自的風險,同樣需要謹慎使用。
(4)哈希算法被破解了怎麼辦
從以往的經驗來看,大部分的加密算法,都是逐步發現漏洞,並在一段較長的時間內被替換成其他算法的。因此,最大的可能情形是,數字貨幣使用的哈希算法,在未來某段時間內開始發現能產生強特定碰撞的方法,並被宣布為不安全算法,而數字貨幣社區也因此開始統一轉向使用新算法的客戶端,平穩過渡。
51% 攻擊問題
51% 攻擊,是自數字貨幣誕生第一天起,就有人擔心並曾真實發生過的現象。給 51% 攻擊下一個定義:若一個攻擊者控制了全網 50% 以上的算力,那麼他將能夠修改他自己的交易記錄,可令自己進行雙重支付,可阻止區塊確認某些或者全部的交易,還可阻止某些或全部礦工開採到任何有效區塊。
預防 51% 攻擊的方法是快速增加全網算力,使得個別攻擊者很難擁有超過 51% 的算力,或者採用動態檢查點技術。對於比特幣來說,在全網算力超過 7000THash/s 的情況下,製造 51% 攻擊已經基本不可能。動態檢查點技術增強了中心化要求。而對於其他算力較弱的數字貨幣,51% 攻擊的風險時刻存在。
交易平台風險
除了場外的大單交易,交易平台是絕大部分數字貨幣愛好者買賣數字貨幣的地方。由於離錢比較近,且賬戶資金額度比較大,交易平台是整個數字貨幣系統中最容易受到黑客攻擊的環節。
常見的黑客攻擊都配合做空操作以獲得利益。在數字貨幣價格虛高時,黑客們借幣做空,然後組織大規模 DDoS 攻擊使交易平台癱瘓,引起恐慌,造成大規模拋盤,進而在低處接單買入。這種方式在買賣頻繁、交易量較大的時候,很容易實現。但用多了以後,製造的恐慌效果就一般了。
另外有一種直接以盜取數字貨幣賬戶資金為目的的入侵也非常危險,國內的某交易平台就曾遭受這類攻擊而丟失了數量可觀的比特幣。之後,該交易平台又沒有很好地處理後續糾紛,因而口碑不好。
除了這些外在攻擊,交易所自身參與數字貨幣的買賣也是很多人擔心的問題。如果一個平台的大量用戶在幣值大跌時無法賣出,或大漲時無法買入,卻有個別人在那段時間內達成了交易,那麼基本可以判定這樣的平台自己也買賣數字貨幣。除了對用戶不公平外,交易所的 “自營業務” 一旦倉位控制不好,造成大規模虧損,風險很可能會轉嫁到用戶頭上。損失嚴重一些的交易所卷錢跑路,用戶血本無歸,而損失較輕的交易所也可能會導致用戶無法提現。
可見,在進行數字貨幣交易時,選擇一家誠信、可靠、穩定的交易所至關重要。
交易所#
(一)Mt.Gox
總部位於日本東京的 Mt.Gox 是世界上最大的比特幣交易中心,每天承擔全球超過 80% 的比特幣交易,長期占據著全球交易量第一的寶座,是全球數字貨幣的價格風向標。Mt.Gox 最初由 Jed McCaleb 在 2010 年 7 月建立,後來在 2011 年 3 月賣給了日本的 Tibanne Co.,現在由 Mark Karpeles 管理。Mt.Gox 在多起重大的事件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論未來的結局如何,Mt.Gox 都是數字貨幣發展歷史上的一個傳奇。
(二)比特幣中國
比特幣中國網站成立於 2011 年 6 月,是中國最早的比特幣交易平台。比特幣中國在早期高風險與小眾的生態下生存了下來,並逐步發展為中國最大的比特幣交易所。2013 年 11 月,比特幣中國獲得了國際著名投資機構光速安振中國創業投資和美國光速創業投資的 A 輪投資,融資總額達到 500 萬美元。同月,比特幣中國超越 Mt.Gox,一躍成為全球比特幣交易量最大的交易所。
(三)Bitstamp
Bitstamp 是 Mt.Gox 在美元比特幣交易市場上最大的競爭對手,其發展與努力對改善整個比特幣交易環境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四)GlassPay
一個讓人們能夠通過谷歌眼鏡項目(Google Glass)在店內使用比特幣支付的應用程序已經在美國亮相。這個被稱為 GlassPay 的應用程序是由加州的 RedBottle Design 開發的。它使消費者在實體商店時能夠真正享受一些方便的在線購買體驗。
RedBottle Design 的首席執行官 Guy Paddock 說:“通過 GlassPay,我們實踐著一個最基本的文化經驗,購買物品行為,並將它帶往未來。比特幣在全球市場上接受程度越來越高,我們知道,一個基於面對面的購物和消費應用將會是下一波潮流。我們已經準備好了。”
Google Glass 和 Android 用戶只需掃描其物理購物籃中物品的條碼,將其添加到一個虛擬的 “購物車”。然後,他們使用比特幣來購買物品,這意味著他們不需要排隊來支付他們的商品,也不需要攜帶錢包。
消費者的另一個好處是,GlassPay 的購物車是實時操作的,這意味著在掃描每個產品後會更新總價,讓客戶的預算更有效。
零售商和商家也有意願通過 GlassPay 付款,因為他們不必支付信用卡處理費。Paddock 說 GlassPay 計劃與零售商合作,創建定制的解決方案,這將有助於他們避免出現購買問題。他解釋說:“該解決方案將取決於商家的銷售方式。如果他們喜歡宜家、百思買的客戶,他們在購物前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在銷售展示廳,零售商可以獲得客戶的訂單實際上是為他們準備的,因為這只會發生在付款以後。”
Paddock 說,在超市環境,支付系統可以集成在門口的迎賓亭或收銀台。“客戶可以提供自己的訂單號,收銀員可以查看比較客戶掃描了哪些物品。這類似於 Costco 零售商,在收銀口檢查那些曾使用自助結帳通道的購物清單,除去它將更加無紙化。”
GlassPay 在聖克拉拉的 DEMO 2013 會議上做了演示,解決消費者和商家都可能會有的任何恐懼心理。預計在 2014 年第二季度,應用將會出現在 Google Play 市場和 Glass Boutique 中,在谷歌推出 Glass 之後。
(五)BIPS
支付平台 BIPS 宣布將支持電子商務購物車平台 Bigcommerce,這個平台被世界各地超過 40,000 家商戶所使用。這個新的發展意味著企業可以很容易地避開信用卡交易費,通過比特幣提供便捷、匿名和低成本的支付解決方案。
BIPS 的 CEO Kris Henriksen 認為,充滿激情的比特幣愛好者們將通過使用 Bigcommerce 的整合,進一步擴大比特幣經濟。他指出,公司的宗旨是提供一個全面的運營商級技術平台,使商戶可以通過接收加密貨幣為他們的產品和服務進行網上付款。
商家可以通過輸入一個 API 密鑰到他們的 Bigcommerce 配置中,使用 BIPS 接受比特幣付款系統。企業可以自定義某些元素,如通過其 BIPS 賬戶時出現比特幣支付圖標等。
數字虛擬經濟未來發展#
微交易是一種未來的浪潮,但它最終需要和支付處理商合作來獲得發展。
在一些地方,如非洲,小型交易已經被用於各種各樣的事情。肯尼亞的 M-Pesa 是一個基於手機的數字貨幣,它允許大多沒有銀行賬戶的用戶通過發送短信來支付如公用事業這樣的小額費用。
此外還有一些想法,通過使用微交易以加快或以其他方式繞過日常流程。
BitWall 的首席執行官 Meliones 指出,在比特幣內部有一些人認為小額交易可以讓司機通過支付給他人小費來穿過擁擠的道路。其他以激勵為基礎的想法還包括遊戲化的概念,提供小額報酬來解決難題,或進行少量的工作來賺取一小筆費用作為回報。
國際匯款
目前使用比特幣的應用和能夠接受比特幣的商家及消費者越來越多,但很顯然,距離爆發式增長的臨界點還有相當的距離。商戶有沒有動力接受比特幣取決於有沒有足夠的消費者使用;而消費者有沒有動力使用比特幣,取決於有沒有足夠的商戶接受比特幣。這又是一個經典的網絡效應案例。至於如何打破僵局,恐怕我們需要找到比特幣的殺手級應用,而什麼會是比特幣殺手級應用,這顯然是許多比特幣初創企業所關心的。
比特幣支付機制的一大優勢是免費。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早期的使用者認為比特幣在國際匯款上具有極大的潛力。根據世界銀行的研究,在全球每年 5140 億美元的匯款中,平均成本大約是 8.85%。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全球大約 455 億美元的市場。如果能把它降為 0,或者是接近 0,對於那些寄錢回家的移民而言將會節約很大的成本,比特幣的許多初創企業已經鎖定它作為走向成功的好機會。
比特幣所支持的各種跨國資金移動過程是快速和免費的。由於大多數匯款都是從美國、歐洲或者其他發達國家中移出,所以很容易建立起一個比特幣匯款體系。雖然在剛開始在交易所建立一個賬號可能會有些小麻煩,但是目前已經很容易使用美元、歐元或者日元買到比特幣。其中的小麻煩往往是指 KYC 和其他反洗錢過程,但這只是第一次需要。鑒於大多數匯款都是一個重複的過程,所以這些小麻煩不會成為採用比特幣的主要障礙。
目前主要的問題是如何將比特幣轉成法幣匯到收錢人的賬戶。上述匯款中收款量最大的國家分別是墨西哥、印度和中國。其中兩個國家,墨西哥和印度,幾乎沒有建立他們本地的比特幣生態系統。Bitcoincharts.com 列出,BTC 相對於 MXH 或者 INR,都幾乎沒有數據。但是沒有比特幣轉成比索或者盧比的需求,這些國家的比特幣持有者就沒有辦法將比特幣轉成當地的法幣。在這種情況下,建立一個有效而且頗具規模的匯款業務幾乎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