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leaf

leaf

It is better to manage the army than to manage the people. And the enemy.
follow
substack
tg_channel

經濟增長

《繁榮與衰退》是由前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艾倫・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和經濟學家阿德里安・伍爾德里奇(Adrian Wooldridge)合著的一本書。
"Capitalism in America: A History

IMG_20241018_193338

My Heart Will Go On(我心永恒).flacname name= Céline Dion 
My Heart Will Go On(我心永恒).flacname name= Céline Dion 
Complete Best

image

格林斯潘,他是掌管美聯儲時間最長的人#

1926 年 3 月 6 日生於紐約市。1977 年獲經濟學博士學位。1974—1977 年任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1987 年被里根總統任命為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直到 2006 年退休。他的著作《動蕩的世界》。

image

一、引言#

之前的文章中,我們分享了 “國家經濟在被什麼控制” 這個主題的第一本書,《逃不開的經濟周期》,討論了三種最重要的經濟周期現象,以及政府和企業在經濟周期中的不同角色。你應該對經濟周期的規律有了基本的認知框架。

有了分析的框架之後,我們還需要透過歷史事實再進一步觀察和研究。而要研究完整的經濟周期,美國無疑是最佳對象。因此接下來我將通過三本書逐一分析,第一本我會先從美國整體的經濟出發,後面兩本再從局部出發,分析美國不同时期的經濟周期問題。

十五世紀受文藝復興運動影響,歐洲人逐漸接受了地圓說。#

15 世紀末期,由於中亞奧斯曼土耳其人的崛起,壟斷了歐洲和印度及中國的貿易線。他們要求歐洲商隊支持高昂的過路費,致使絲綢、瓷器、茶葉、印度香料的價格在歐洲急速攀升。為了貿易利潤,很多歐洲國家支持航海家開始探尋去東方的新道路。

1492 年 8 月 3 日,熱那亞航海家克里斯托弗・麥哲倫在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的支持下,率領 3 艘船及百餘名船員,從西班牙帕洛斯港口啟航,尋找通往印度和中國的航道。同年 10 月 12 日,哥倫布到達了一塊新大陸,他以為那是印度,但其實是巴哈馬群島及古巴島。雖然哥倫布一直堅稱自己到達了印度(直到 1506 年他去世),但事實上他從未到達過印度;因為他的這個錯誤認識,如今在加勒比海與墨西哥灣之間才會有了所謂的 “西印度群島”。

儘管哥倫布沒有發現到達亞洲的新航道,但他卻開闢了歐洲人殖民美洲的新航道。此後同樣由西班牙資助的佛羅倫薩航海家亞美利哥・韋斯普奇將足跡踏遍中美洲和南美洲沿岸各地,為了紀念他的貢獻,後人將這塊新大陸命名為 “美洲”。

image

0x1:我為什麼要推薦這本書?#

我首先要分享的這本《繁榮與衰退:一部美國經濟發展史》,作者大有來頭,是前美聯儲主席艾倫・格林斯潘。之所以推薦這本書,是因為我認為這本書有兩個非常明顯的特點:

第一是它內容的完整性。從 1776 年到 2018 年,200 多年的美國經濟發展史,濃縮在這本 51 萬字的書裡。如果你希望只讀一本書,就了解美國的經濟史,讀這本就可以了。
第二是它敘述的通俗性。格林斯潘是金融專家、中央銀行家,他在華爾街工作了 30 多年,積累了豐富的市場經驗和深厚的人脈。後來成為美國任期最長的美聯儲主席。
他還有一個合作者,名字叫阿德里安・伍爾德里奇。這是一位媒體同行,英國《經濟學人》駐華盛頓記者,他的加入,為這本書的寫作方式和內容傳播都增加了價值。即使你沒有深厚的財經知識背景,也能讀懂。

當然,凡事都有兩面性。因為格林斯潘不是經濟史學家,另一位作者又是記者,所以這本《繁榮與衰退》自出版以來,在美國經濟界的學術地位就不算高。

但是在我看來,正是豐富的市場經驗和監管履歷,讓格林斯潘對美國經濟的歷史和現實問題,有直接深入的體察。

比如,在 2019 年 11 月 12 日的《財經》年會上,有人曾向格林斯潘請教有關數字貨幣的問題。他回答說:只有各國央行才能發行貨幣,其他組織不可以;但央行發行主權數字貨幣,並非經濟領域的話題,更多是政治領域的話題。你看簡單的一句話,就把問題定性,貨幣支撐需要國家主權,別的機構沒有這樣的權力。

那體現在《繁榮與衰退》這本書中,你會發現格林斯潘並不是閉門造車,而是就事論事,從現象到本質,從當下到過去,從美國到全球,逐層剖析問題。因此,我仔細讀完這本書後,鄭重向你推薦。

0x2:如何觀察美國經濟歷史的脈絡?
值得注意的是這本《繁榮與衰退》敘述的時間起點,沒有從歐洲人發現美洲開始寫起。作者認為,從 18 世紀晚期,1776 年講起就可以了,原因主要有兩點:

首先,作者認為 1775 年美國爆發獨立戰爭,此時在政治和經濟意義上獨立的美國才真正開始。
其次,作者強調,1776 年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的名著《國富論》問世,這本書對美國之後的經濟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因為《國富論》明確論證了,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和在社會公德的約束下,追求個人利益,將為整個國家帶來更多財富。作者認為,美國在此之後的發展,充分證明了《國富論》的先見之明。

順著這樣的思路,我們看《繁榮與衰退》這本書的全部內容,可以梳理出作者觀察美國經濟歷史的四條主線,這四條主線貫穿了美國經濟發展的不同時期:

Important

第一條主線:美國獨立戰爭後,從商業立國到資本主義發展
這條線的意思是說,美國的立國之本,就是商業和貿易。之前我們分享有關美國貿易政策 200 年的歷史時,曾對此有過詳細討論。
1776 年 7 月 4 日,13 個殖民地的代表參與的第二屆大陸會議通過了由傑斐遜執筆起草的《獨立宣言》,標誌著美國正式獨立,這一天也被定義為美國獨立日。

雖然同屬殖民地,但美國並沒有像西班牙殖民地那樣遭受無休止的搶奪,沒有成為英國財富的掠奪地,而是成了一塊高度自治的英屬海外領地。

美國有英國這樣的宗主國是幸運的,英國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起源國,因此工業革命的技術紅利也推動了美國的經濟發展。同時美國不斷接收英國移民,這些移民不僅帶來了先進的技術,還帶來了金融,政府管理等先進經驗和理念。1600-1766 年,殖民地各州的經濟增長都處於世界前列,相當於英國經濟增長率的兩倍多。到獨立時,美國人均產值已經接近英國,人均身高比歐洲人普遍高 5-7cm(營養充足),生育率明顯高於歐洲(美國美對夫妻生育 6-7 個孩子,英國為 4-5 個)。

新教是推動美國獨立的第二股力量,達爾文新教更傾向於個人的平等,因此天生的反對君權。教會在美國創建了很多學校,不僅包括高中,還包括大學。在美國獨立前美國已經擁有了 16 所大學(比如哈佛、耶魯等),而同時期宗主國英國僅有 6 所大學。如果結合當時的人口來看,美國大學的數量則多到讓人難以理解,因為當時美國約有 280 萬人口,而英國卻有超過 1500 萬人口。

人才造就了美國的高生產力,而經濟實力也為美國的獨立奠定了基礎。當 1776 年美國獨立以後,美國馬上就像一塊磁石一樣吸引著全球人口,1776 年美國人口 280 萬,1790 年時人口已經有 390 萬,1820 年人口已經接近 1000 萬,而到了 1870 人口則接近 4000 萬。

獨立戰爭期間美國大量的城鎮公共建築、民房被毀壞,大量的戰略物資被消耗,在這場戰爭中共有 25000 名美國人死亡。大陸會議通過發行 “大陸貨幣” 為戰爭提供資金支持,起初發行了價值 2.42 億美元的貨幣,但隨著戰爭的持續貨幣逐漸出現通脹,1780 年時貨幣只能按面值的 1/40 來購買東西,因此美國不得不暫停大陸貨幣的流通。戰爭結束後美國聯邦政府欠下了 5100 萬美元的債務,各州還欠下了 2500 萬美元的地方債。新聯邦政府的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提出了加徵關稅以償還欠款,從此打開了美國貿易保護的窗戶,也打開了聯邦政府集權的門戶。

image

正因為美國以商為本,所以在建立之初,關稅水平極低。200 多年的大部分時間裡,美國主要實施比較開放的對外貿易合作策略。同時美國大力發展工商製造業,發展相應的金融服務業,但商業永遠是基礎。

Important

第二條主線:美國南北戰爭後,從自由競爭到寡頭壟斷
這條線的意思是說,美國從一開始就是比較典型的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聯邦和地方州對經濟的管制不多,從 18 世紀末一直到 19 世紀末,美國可以說是在市場叢林裡野蠻生長起來的一個經濟體。

但經過比較充分的自由競爭之後,到 19 世紀後半葉,美國逐步形成了較高的行業集中度,在鐵路、鋼鐵、航運、能源、金融,甚至消費等領域,都出現了寡頭壟斷,比如卡內基的鋼鐵產業、洛克菲勒家族的石油產業等等。由此也引發了政府干預和法律規範的出台,美國自由市場經濟,逐步演變為有規則約束的法治市場經濟。

Important

第三條主線:美國在二戰後,從本土發展到全球擴張
這條線的意思是比較好懂,也和我們最有關係。實際上,一直到 19 世紀末,美國都不算是世界舞台上的活躍國家,專注於美國本土和美洲大陸,是它的基本國策,美國經濟也因此深深受益。

1864 年美國還保留著農耕社會的自給自足特色,城市裡馬、牛、豬、雞等動物比人還多。到了 1914 年,美國人已經開始喝可口可樂、開福特汽車、乘坐地鐵、乘坐飛機、打電話、在摩天大樓上班、推崇科學管理方法。

美國人在鋼鐵、汽車、電力等新興行業取得了領先世界的優勢。同時美國的農業也佔據了全球很大份額,19 世紀 70 年代末,美國穀物交易量佔全球的 30-50%,肉類交易量佔全球的 70-80%。

這段時間美國也變成了以消費為主導的國家,因為美國有全球最多的百萬富翁和全球最富有的工人階層。1914 年美國人均收入為 346 美元,英國為 244 美元,德國為 184 美元,法國為 153 美元,意大利為 108 美元。除了具有購買力外,美國這段時間也打造了眾多的消費品品牌,比如家乐氏麦片、黄箭口香糖、蓝带啤酒、桂格燕麦片等。這一時期美國的企業都在拼命的宣傳自己,創意十足的廣告無處不在的點綴著人們的生活。人們的交通工具由原來的自行車變成了汽車,而摩天大樓代替了原來低矮的木質建築。

19 世紀末,20 世紀初,美國經濟開始呈現快速增長的狀態。1800-1890 年,美國的生產力年均增長率為 1.4%,而在 1889-1899 年,該增長率為 2% 以上。這折射出其背後的實際經濟增長率相當於提高了 2/5,這一增長率在 20 世紀 20 年代再次出現顯著提升。

image

但從 20 世紀初開始,隨著美國經濟實力全球第一,加上二戰帶來的軍事優勢和戰爭紅利,美國逐步成為引領全球經濟增長的動力之國,也順勢成為經濟全球化最充分、受益最多的國家。這種全球化優勢和經濟引領作用,一直到現在,仍然沒有明顯減弱。

第四條主線:貫穿了美國 19 世紀至今以來的發展,從規模優勢到創新領先#

這條線的意思是說,美國比較充分地吸取了英國和歐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各種優點,充分利用其相對後發優勢,基於一個更大的國內市場,用現代化生產和管理革命,在各個行業做成了規模優勢。

而支撐規模優勢的底層因素,是美國源源不斷的科技、產品及管理創新。正是靠著各方面的創新,美國實現了科技研發和產業創新的有效結合,把商業價值發揮到全球最高水平。

在我看來,美國 200 多年的經濟發展歷史,其實就是這四條主線的縱橫交織。因為各自脈絡清晰,所以不難把握。

0x3:什麼因素促使美國經濟全速發展?#

美國從 1776 年建國到 1894 年成為全球第一經濟大國,只用了 100 多年,這讓很多歐洲和亞洲大國都很驚訝。那么,支撐美國經濟發展動力十足的底層邏輯,或者說現實關鍵因素究竟又是什麼呢?

有人說是美國地理位置優越、資源豐富,也有人說是美國的軍事優勢和戰爭紅利等等,但是格林斯潘提出了三點新的認知,不是基於資源優勢和戰爭紅利,而是冒險精神、務實精神和樂觀精神。這在很大程度上說服了我,你也可以聽聽,看是否有利於你建立更完整的認知框架。

首先,是作為殖民地拓荒者的冒險精神
這是歐洲移民進入北美大陸後,不得不發揚光大的精神。也可以說,缺乏這種冒險精神的歐洲殖民者,以及後來其他人種的移民,都在 200 多年的美國社會經濟發展中被淘汰了。

正因為美國人普遍信奉、並身體力行這種冒險精神,他們的國土不斷擴大,資源不斷開發,經濟持續增長。哪怕是有時做錯了,出了麻煩和危機,整個社會還是鼓勵你重新出發,再次冒險。這是美國的經濟和商業,不斷推陳出新的核心原因。

Important

這種精神,你也可以從埃隆・馬斯克旗下公司發射火箭中洞見一二。

其次,作為商業立國者的務實精神

第三,作為長期主義者的樂觀精神#

關於這一點,是我讀這本書的深切感受,美國人的冒險精神和務實精神,沒有讓他們變成短期的機會主義者,就在於他們以罕見的樂觀精神看待未來發展,從而形成了有美國特色的長期主義。

他們對未來的態度是樂觀積極,對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是進化思維。因此面對任何經濟蕭條、社會災難,甚至戰亂紛爭,他們堅信一切都會過去,未來只會更好。這是他們的勇氣來源,也是他們的精神寄託。經濟大蕭條時期的羅斯福新政就是最好的例證,這部分內容後邊的章節中我們也會進一步展開。

所以,冒險精神、務實精神和樂觀精神,就是我對美國經濟 200 多年間輝煌發展史的底層邏輯解讀。你可以不完全同意,但可以參考。

先問你一個問題:你知道在英國、法國、德國和美國,最受尊重的社會人群分別是誰嗎?

在這本書裡,作者給出的答案是:

英國紳士
法國知識分子
德國學者
在美國,則是商人
作者引用 19 世紀法國學者托克維爾的話說:美國人在交易的過程中,樂於展現出英雄氣概,這種現象使經商成為美國的一種信仰
美國還認為,真正推動歷史變革的,不是勤奮的產業工人,而是另外兩類人:

一是有奇思妙想、能創造新事物的發明家,比如擁有一千多項專利的愛迪生#

二是能創建大型企業的企業家,比如福特汽車創始人亨利・福特、IBM 創始人托馬斯・沃森、微軟創始人蓋茨等。#

那麼,為什麼商業會成為美國的立國基礎,以商為本又如何在過去 200 多年裡造就了一個全新的、強大的美國?我們一起來看

0x1:商業如何成為美國的立國之本?#

現在提到美國,我們很自然地認為這是一個經濟強國、商業大國,但美國的商業發展之路也充滿了波折與鬥爭。

美國在獨立之初,還是一個不起眼的新生國家,說是 “一窮二白” 也不為過。建國之後,在 18 世紀末,針對如何發展美國經濟,創建者形成了兩派意見:

  • 以漢密爾頓為代表的北方聯邦黨人,明確主張向英國學習,利用美國東北部波士頓、紐約等港口,發展貿易和商業
    以傑斐遜為代表的南方共和黨人,則明確主張向法國學習,利用美國南方的大片土地,發展種植園經濟,默認並延續奴隸制。
    這兩種意見一度僵持不下,最終在總統華盛頓的協調下,經過國會各派人士的博弈妥協,達成了一個雙線經濟發展策略:

  • 一條線是南方種植園,大力發展棉花、甘蔗以及糧食作物
    另一條線是北方港口城市,重點做好貿易和商業,比如幫助南方出口農作物到歐洲,再從歐洲進口各種北美不能生產的工業製成品,包括棉紡織品、蔗糖、玻璃、鋼鐵以及馬車等各種產品,同時實行低關稅。

從經濟發展對比來看,當時北方港口城市的商貿和周邊地區的工商業製造,已經越來越繁榮,尤其是隨著美國外來移民的增加,發展進口替代的加工製造業條件越來越成熟。因此,更多美國的決策者和民眾,越來越不滿足於主要靠出口南方種植的農產品來換進口工業品。

在這個階段,看起來南方種植園是美國的主導產業,但無論原料出口還是製成品進口,實際上是北方港口城市的商業貿易起了關鍵作用,民眾的傾向最終也從種植園經濟,慢慢偏重於商業和貿易

再加上支撐南方種植園經濟的關鍵因素,是充滿罪惡的奴隸制,因此在進入 19 世紀後半葉之後,這種明顯有悖人性和人道的制度,也越來越不容於美國社會。

隨著南北戰爭以北方勝利而告終,美國大力發展工商業也有了更好的政治和社會條件。

0x2:美國工商業崛起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但美國工商業真正實現持續崛起,從底層原因看,還在於美國從建國初期就規劃並實現了有利於商業長期發展的兩個關鍵突破:

  • 一是對私人產權和專利的保護
  • 二是建立規模化的統一大市場

先來說說對私人產權的保護#

美國經濟從一開始就是以私有制為基礎,這是從歐洲殖民者那裡延續過來的,美國的法律體系也沿用了英國的海洋法系。所以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是美國經濟的底層基礎。

但僅有這一條,並不足以說明為什麼美國工商業更繁榮,因為以種植園經濟為主發展農業,也需要對私人產權進行嚴格保護。因此作者提醒,1790 年美國就立法頒布的《專利法》,實際具有更重要的歷史意義。

根據這部法律,發明者對自己的產品享有 14 年的專利權,專利局可以對任何侵犯專利權的行為進行嚴厲打擊。作者認為,這表明這個新生國家對創新的信仰。

對專利的保護激勵更多人不斷進行發明創造,推動很多產業提升生產效率。

到 1810 年,美國就成為當時全球人均專利擁有量最多的國家。之後,在蒸汽輪船、農業機械、機床和縫紉機等領域,美國都超過英國、法國和德國,成為那個時代技術創新和商業運營結合得最好的國家。

其次,是美國迅速建立了一個規模化的統一的國內市場
剛才我們說了,大量的新發明提高了生產效率,也促進了很多產業的規模化生產

另外,美國從一開始的憲法和法律,就明確禁止各州之間相互徵收貿易關稅,也就是不許在國內設卡。這等於成功地建立了當時世界上地域面積最大的單一市場,確保了商業貿易在美國國內的暢通

這一法律制度安排的意義有多大呢?作者在書中做了一個類比。整個歐洲,一直到 20 世紀 80 年代,才通過歐盟條約,把英法德意等歐洲國家打通為貨物、人员和资金可以自由流动的区域单一市场,比美国晚了将近 200 年。

因此,随着美国人口和活动范围在 19 世纪大幅增加,美国的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都更容易实现规模化发展。这也解释了,从 19 世纪下半叶开始,美国在机械制造、汽车、航运、食品、消费等几乎所有工商业领域,都能以恰当方式迅速实现规模化。

0x3:美国工商业加速发展的助推因素是什么?#

对私人产权和专利的保护,以及规模化的统一大市场,都有助于美国工商业迅速崛起。而美国商业和贸易在 19 世纪能真正做大,还有三个助推因素至关重要,那就是

  • 资源
  • 运输
  • 信息三个领域的革命

首先,是资源革命,丰富的矿产资源为美国工商业发展提供了主要资源和能源

在美国建立之初,像富兰克林就一度认为北美既缺黄金,也缺白银,因为根本没有矿脉。

但进入 19 世纪,美国本土逐渐发现了一些储量极为丰富的铁矿、银矿、铜矿和金矿,木材和煤炭产量也不断提升。加上后来发现的石油,美国在本土获得了发展工商业的主要资源和能源。

其次,是交通运输革命,这是商业贸易做大的前提条件

美国很早就开始掀起交通运输革命,这是美国最为紧迫的现实需求,既要速度快,还要成本低。在 1815 年之前,低成本长途运输的主要方式,是使用帆船和平底船走水路,

在 1815 年之后,美国从三方面大幅提升了交通运输效率:

  • 一是更好地利用天然河流等自然条件
  • 二是大量采用蒸汽动力等新能源
  • 三是新建更多公路、铁路和运河

比如,在 19 世纪上半期,美国就建设了数千英里的收费公路,先后开通了长达 3700 英里的运河航道。和陆地运输相比,通过运河运输可以节省近 90% 的运费。

至于铁路建设和运输,给美国带来的出行便利、运输效率提升,以及产业投资机遇,更是空前的。由于美国国土面积大,道路通行权更容易获得,政府还经常给铁路公司免费土地,铁路建设高潮迭起,19 世纪四五十年代,先后铺设了 5000 英里和 2 万英里铁轨。铁路不仅提升了美国经济的生产效率,也改变了美国人民的生活节奏。

最后是信息革命,主要指 19 世纪美国率先在本土应用电报技术,加速信息传播#

作者认为,电报的诞生和应用,比后来的电话还重要。因为电报促使美国在利用金融信息方面,在 1848 年先形成国内单一市场,到 1866 年大西洋海底电缆联通之后,英美金融市场也连为一体。

0x4:总结#

  • 美国认为,推动历史变革的不是工人,而是发明家和企业家。美国从一开始就以商业立国,南北战争提升了工商业的主导性。
  • 美国工商业崛起的底层原因,在于建国之初就规划了两个关键点:一是对私人产权和专利的保护,二是建立规模化的统一大市场。
  • 美国商业和贸易在 19 世纪能真正做大,主要是他们相继实现了资源革命、运输革命和信息革命,获得空前红利。

三、自由竞争为何走向寡头垄断?#

先问你一个问题,你知道:可口可乐、福特汽车、通用电气、吉列刀片、无线电报、摩天大楼,这些代表美国工商业成就的巨型企业或产品,都是在什么时间段开始出现的吗?

它们都诞生于美国资本主义壮大的关键时期,也就是 1865 年至 1914 年的这 50 年。可以说,这一时期是美国的崛起时代,很多行业都在这一时期产生了商业巨头。美国经济也因此出现一个重要变化: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变成了寡头垄断的资本主义。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变化?今天我们将从美国农业到工商业的发展、技术创新对新企业发展的影响、巨型企业走向垄断这三个方面逐一展开分析。

先来看工商业的发展。前边的课程中我们多次讲到,从历史经验来看,工业的强大往往以农业的繁荣为基础。因为只有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了,才能用更少的人养活农业以外的人,才能释放出更多的劳动力去从事工商业,这也是英国工商业崛起的经验。

对于美国而言,工商业的真正发展,要从南北战争之后开始算起,但当时农业还在经济中占据较大份额。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解放出更多劳动力投入到工商业中,成了当时发展工商业的当务之急。于是,美国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鼓励西进运动,开垦可耕种土地#

西进运动源于 1848 年加州发现金矿,无数人因此向西进发。1862 年,林肯总统颁布实施《宅地法》,美国西进运动获得重要的制度性推动。据统计,大约有 250 万人愿意定居西部,一共获得了 2.7 亿英亩土地,差不多相当于美国国土面积的 10% 左右。

根据当时的统计,每家每户至少获得 160 英亩土地,这也成了美国最小的农场面积;大的农场则是成千上万英亩。耕种这么大面积的土地,靠人力肯定不行,只能依靠机械化。

于是美国进行了第二件事,改进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针对西部中小农场主的刚需,播种机、收割机等各种农用机械设备被研发出来,成为 19 世纪末美国制造业的一个重点和亮点。大型农业机械的投入使用,使美国农业生产效率有了明显提升。

比如美国人最看重的主粮小麦,在 1868 年至 1872 年,这短短的 4 年时间里,不仅产量迅速提升,价格还降了一半。

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让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到工商业领域。同时,更多妇女用缝纫机等新机器从事新工作,收入逐步提高,孩子们也不用当童工,可以接受到更好的教育,成为更有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由此,可以进入工商业的劳动力明显增加。

第三件事,是全面升级交通基础设施#

其中最重要的成就,是东西部铁路网的规模化建设,不仅创造了就业,方便了人员流动,还建立起农业和工商业共享的现代物流网络。

大批有雄心壮志的农民,充分利用交通运输条件的便利,要么成为种粮大户,要么成为畜牧大户,率先走向了农业规模化发展之路。

比如当时得克萨斯州的巨型养牛场,就靠有经验的牛仔,和用新型带刺铁丝网建造的围栏,规模不断扩大。当时最有名的养牛大亨,名叫科尔斯,他最多时有 5 万头牛,在美国 4 个州和加拿大 2 个省,拥有 1000 万英亩土地,简直是 “超牛大土豪”。

0x2:技术发明如何为企业走向垄断奠定基础?#

解决了农业生产效率的问题,美国发展工商业就更有底气。在资源开发和技术革命的双重推动下,美国国内的规模化市场开发得以实现,国际业务的拓展也大有起色,一批现代商业巨头也就此涌现。

作者认为,这跟美国这一时期出现的 5 项新发现、新发明密不可分,它们是:

  • 钢铁
  • 石油
  • 电力
  • 汽车
  • 电话

这些发现和发明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此外,在 1860 年至 1890 年间,美国专利局签发的新发明专利多达 50 万件,相当于之前 70 年里美国专利数量的 10 倍,也超过了英国等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总和。

总体来看,这些创新发明优势,为美国带来了两大好处:

第一是提升了美国的综合实力,让美国实现了技术和商业的双重反超,极大地激励了技术和商业创新精神#

以钢铁为例,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原材料,它在美国的迅速崛起,就体现了美国在技术、原料和市场的创新与整合能力。

比如现代钢铁冶炼技术在 19 世纪中期的主要进步,实际上最早出现在英国,但利用这类先进技术把钢铁产业规模化的,則是美國。

第二是放大了美国工商业的潜力,从而给工商业提供了在全球做大业务规模的可能性#

還是鋼鐵產業,以安德魯・卡內基為代表,美國鋼鐵公司利用良好的交通設施,把和鋼鐵生產有關的煤、鐵礦石等原材料,以極低的價格整合在一起。1867 年,卡內基在匹茲堡建立了一座巨型的一體化煉鋼廠,采用新式煉鋼爐和最新冶煉方法,從而在全世界率先實現了鋼產量和生產效率的領先,形成了最具有規模化的生產能力,相應的生產成本因此大幅度下降,加上穩定的市場需求,卡內基公司獲得了巨大利潤。

經過 40 多年的發展,美國鋼鐵產業實力大增。1870 年,美國只能生產 38 萬噸鋼鐵;1900 年,生產鋼鐵 1140 萬噸,超過英國和德國的總和;到 1913 年,美國的鋼鐵生產量達到 2840 萬噸。

卡內基建立了那個時代最大的鋼鐵公司,盈利豐厚。但盈利的具體分配,明顯是資本家占了大頭,工人分到的很少,勞資關係長期緊張。最終在 1892 年 7 月,演變為卡內基鋼鐵公司和工人之間的暴力衝突,導致 10 人遇難,驚動全國。

5 年後,年歲漸高的卡內基聘請一位名叫施瓦布的工程師,擔任鋼鐵公司總裁。到 1901 年,施瓦布說服卡內基,以 4.8 億美元的價格,出售卡內基鋼鐵公司,重新組建為美國鋼鐵公司。美國鋼鐵公司生產了當時全美鋼鐵產量的三分之二,也是當時全球最大的鋼鐵公司。

除了鋼鐵行業,石油、电力、汽车和电话等产业的发展也是如此。新技术和新发明的出现,为这些企业的发展壮大,以及在后期走向寡头垄断资本主义奠定了基础。

0x3:巨型企业如何一步步走向垄断?#

这些商业巨头按照他们的理解和行动,在各自的领域内,逐步将美国的寡头垄断资本主义定型。

比如卡内基,能成为那个时代的钢铁大王,除了及时采用最新技术,还通过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把企业规模不断做大。相对于他的同行,卡内基拥有原材料优势、技术优势、生产效率优势、销售渠道优势,通过一体化全链条运营,形成了行业领先甚至垄断。

同时,卡内基公司注重可能造成破坏性影响的新发明。要么他们自己主导这样的重要发明,要么把别人的此类发明进行收购。总之,就是想方设法保持在技术创新领域的领先性和独占性。为了保持技术领先,卡内基公司每年还会从利润中拿出一部分用于研发。

再比如洛克菲勒,首先大力整合混乱的石油开采现象,提升利润水平,同时率先进入更有前途的炼油产业,通过成本和先发优势,全面碾压竞争对手。

他还大力发展石油产业一体化,自建输油管道,从油罐车到油桶都自己生产。到 1890 年,他完成了对石油全产业链的控制。这让只运营石油产业某一个环节的公司,根本无法与之竞争。

正因为享受到行业寡头垄断带来的种种好处,那个时代的工商业及金融业巨头们,对自由竞争和自由市场等观念往往不屑一顾。他们充分利用技术进步和市场扩充所带来的规模效应,在各自领域尽力开疆拓土。

他们打造的一个又一个规模巨大的企业,是美国经济具有全球竞争力上的关键基础,但也因为他们的行业垄断和惊人财富积累,引发了社会公众和政治力量的激烈博弈,并最终引发了美国严厉的反垄断立法。

0x4:总结#

  • 1865 年至 1914 年是美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美国首先通过鼓励西进运动,并改进技术创新,全面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 在资源开发和技术革命双重推动下,一批商业巨头涌现。钢铁、石油、电力、汽车和电话等新资源的开发、新技术的发明,提升了美国的综合实力。
  • 商业巨头构成了美国经济实力的微观基础,但他们的行业垄断性和惊人财富积累,也引发了社会公众和政治力量的激烈博弈。

四、乐观创新如何战胜经济危机?#

提到美国,过去我们的常规印象就是强大、安定、富足等等,但是你仔细再想想,美国其实也是一个充满危险和挑战的国家。且不说美国沿海地区经常遭受飓风袭击,南方很多地区常常出现洪涝灾害;单从经济周期来看,从 1929 年至今这不到 100 年的时间里,美国先后出现了多次影响巨大的经济萧条和金融危机。

那么,为什么这些危机都没有把美国经济彻底摧毁,反而成为它重新起飞、并超越过去的新机遇呢?

你可以分析出很多种原因,比如美国的经济实力雄厚、国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等等,但是作者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美国普遍信奉的乐观主义精神。听起来这好像有点空洞,那作者是依据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一起来看。

乐观主义精神盛行于美国,主要和三个因素有关:

  • 机遇
  • 务实
  • 法治

大萧条(1929-1941 年)
20 世纪 20 年代的经济发展促进了股市的繁荣,股票公司从 1925 年的 706 家增至 1929 年年底的 1658 家。日均股票交易量从 1925 年的 170 万股增至 1928 年的 350 万股,1929 年 10 月中期进一步增至 410 万股,1929 年发行的股票相当于 1927 年的 6 倍。华尔街充斥着过度自信,杠杆交易被无限放大,新客户 4 倍杠杆,老客户 10 倍杠杆。30 只成分股组成的道琼斯工业指数从 1928 年的 191 点上涨到 1929 年 9 月 1 日的 381 点。对于股市的繁荣很多人持乐观态度,包括著名的经济学家欧文・费雪,他称 “股票价格看起来已经到了一个永久性的高地”。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持怀疑态度,比如时任美国财政部长赫伯特・胡佛就将这种现象批判为 “疯狂投机行为的盛宴”,他试图阻断这场盛宴,但却没有成功。

股市疯狂的泡沫终于破了,10 月股票市场下跌了 37%,很多融资炒股人直接爆仓,职业投资者变的一贫如洗。到 1930 年 4 月,道琼斯工业指数回到了 1929 年初的水平,相当于 1926 年的两倍。随后股市一直持续断崖式下跌,到 1932 年到达底部,此时股价仅限于高位的 11%,整个华尔街变成了鬼城,2000 家股票公司关门歇业。

image

股票崩盘导致经济活力持续下滑,从 1929 年底一直持续到 1933 年前半年。和 1929 年相比 1932 年的工业生产下降了 46%,实际 GDP 下降了 25%,全社会物价水平下降了 24%。各企业家投资规模不断收缩,从 1929 年的 130 亿美元缩减至 1933 年的 40 亿美元。

经济萎缩具有很强的传导性,比如 1929-1933 年汽车行业减产了 2/3,这导致钢铁需求同步减少,其他塑料、纺织等和汽车相关的需求也同步减少。同一时期私营企业在建筑业的实际投资下降了 75%,这导致对砖块、砂浆、原木和其他原材料的需求同步减少。一个又一个行业减产,意味着他们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这就意味着失业。失业导致工人收入减少,工人收入减少导致消费减少,消费减少又导致企业生产减少,企业生产减少意味着工人进一步失业,美国经济进入了向下的螺旋通道。

居住在大型工业化城镇里的人遭遇了最恶劣的失业潮。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的失业率在 1933 年达到了 50%,托莱多市则达到了 80%。这个年代最知名的作家之一埃德蒙。威尔逊曾于 1932 年造访芝加哥,他向当时的人们描述了这个曾经以生猪屠宰业闻名的城市的破败景象。他遇到了一个上了年纪的波兰移民,“在一个寒冷的天气里,住在没有供暖的房间里,受肿瘤的折磨将要死去”。他还到访了一个廉价旅馆,这里到处散播着 “结核病” 和 “脊髓脑膜炎”,传染已除元全失控,住在这里的人 “十有八九都在遭受折磨”。如果有垃圾车以倒垃圾,会有数百人扑到垃圾堆上,“用树枝和双手” 挖取食物。这全见食者把已经腐败的肉制品挖出来,“切掉最烂的部分” 或者用碱水个有整块肉消毒。一个寡妇清洁工在捡起这些腐肉之前都要摘掉自己的眼睛,因为这样 “她就看不到肉里爬动的蛆了 "

经济下滑导致了严重失业,最高峰时导致全美 1/4 的人口失业,且工资普遍大幅下滑,很多人的工资还解决不了一家人的吃饭问题。1933 年 3 月,成百上千的失业工人由于找不到新工作或者无法获得社会援助,在纽约、底特律、华盛顿、旧金山等大城市展开游行。

美国的经济大萧条比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遭遇过的经济萧条都为严重:在经济大萧条发展到顶峰时,全美有 1/4 的劳动力失业。这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