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leaf

leaf

It is better to manage the army than to manage the people. And the enemy.
follow
substack
tg_channel

經濟增長3

徐高《宏觀經濟學二十五講》#

徐高光大證券前,曾任瑞銀證券高級經濟學家、世界銀行經濟學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兼職經濟學家及研究助理等職。他還是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以及世界銀行顧問。
2011 年 5 月加入光大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任首席宏觀分析師。
2014 年任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2016 年任光大證券資產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
2018 年調任光大資管首席經濟學家。
2019 年 5 月調任中銀國際證券總裁助理、首席經濟學家。

《宏觀經濟學二十五講:中國視角》是一份以宏觀經濟學思想和理論來分析當前中國宏觀經濟現象的講義。#

  1. “中國視角” 與 “宏觀經濟學”
    “中国视角” 包含兩層含義。

第一層含義是這份講義以中國經濟為分析對象。中國經濟是否存在結構性失衡,調結構與穩增長應該是什麼樣的關係?中國的債務是不是太多了,是否會爆發債務危機?中國是否發行了太多的貨幣,是否存在貨幣超發現象?中國是否存在房地產泡沫?

第二層含義是講義以中國經濟這個研究對象為標準來篩選要介紹的宏觀經濟學思想和理論,而且圍繞對中國經濟的分析來展開對理論的闡釋。
這份講義全面擁抱一般均衡理論並摒棄特設模型(ad hoc model)。所謂特設模型,是那些假設宏觀經濟變量之間存在特定數量關係的模型。

  • 從理論上來說,宏觀變量之間的數量關係是不穩定的,微觀居民和企業行為的改變會讓這些關係消失(比如菲利普斯曲線的消失)。

Important

菲利普斯曲線(Phillips Curve)是由新西蘭經濟學家 A.W. Phillips 在 1958 年提出的經濟理論,描述了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之間的反向關係。該曲線的基本觀點是,低失業率通常與高通貨膨脹率相關,而高失業率通常與低通貨膨脹率相關。

菲利普斯曲線的核心觀點
反向關係:當經濟接近或達到充分就業(低失業率)時,勞動力市場緊張,企業在招募和留住員工時會提高工資,這會導致通貨膨脹上升。
通貨膨脹與失業的權衡:政策制定者可以在一定範圍內選擇低失業率和高通貨膨脹率,或高失業率和低通貨膨脹率之間的權衡。

當我們突兀地給出一個貨幣需求函數之後,投向這些深層次經濟力量的視線就會被外生設定的函數關係所阻擋。按照這樣的思路去分析經濟,總會碰到一些 “神秘” 的黑箱,阻礙思維向經濟運行根本邏輯的滲透。

只有把握住了這些影響著人們思考的思想源流,才能深入政策辯論各方的思想深處,從而觸及宏觀經濟現象的最深層次成因。

宏觀經濟理論背後的經濟思想的接受度是如此之廣,以至於已成為西方主流經濟理論無須言明的前提假設。但正因如此,這些假設也就為主流理論的適用範圍劃定了邊界。中國是一個轉型經濟體,其市場運行有不少異於西方的特徵,有不少不符合西方主流宏觀經濟學前提假設之處。

  1. 兩個角度

講義以 “水” 和 “石頭” 兩個相結合的角度將中國視角與宏觀經濟分析方法有機結合:

“水” 是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理想狀況下的市場經濟就像水一樣靈活 —— 盛水的容器有什麼樣的形狀,水就什麼樣的形狀 —— 中國市場經濟運行仍然受到許多計劃經濟殘餘成分的約束。
“石頭” 是市場運行面臨的約束條件。如果看不到河中的石頭怎樣阻礙了水流,就無法理解河水為什麼會如此不平靜。
就像水在哪裡都是水,市場經濟運行的基本規律在哪裡都一樣。但在不同的約束條件下,市場經濟運行規律所呈現出來的現象可能會很不一樣。所以必須結合中國的現實約束條件,推演出市場在這些約束條件下的運行特性。

  1. 三條線索
    講義用三條主要線索串起了組織宏觀經濟學的分析模型,把它們組織成理解中國宏觀經濟的統一框架。

中國經濟的結構失衡:

按道理說,消費者會在消費與投資之間權衡。如果投資已經太多,壓低了投資回報率,消費者就會把更多收入用來消費而不是投資 —— 這樣就自動形成了消費與投資之間的資源優化配置。

中國經濟中最大的一塊 “石頭” 是調節消費與投資之市場機制的缺失。中國經濟中存在大量不進行消費的儲蓄者。他們對投資回報率並不敏感,較少因為投資回報率下降而削減自己的投資。這樣,調節投資的市場機制就會失靈,令投資過剩、消費不足的失衡現象浮現。又因為投資項目建成後會帶來生產能力的擴張,投資過剩自然就演變成了產能過剩。在產能過剩的背景下,需求不足就成為中國經濟長期增長的瓶頸。
中國貨幣政策傳導路徑的阻塞:

絕大多數宏觀經濟學教材假設貨幣政策的傳導路徑是完全順暢的 —— 錢一發出來就順暢地流動到經濟中的每個角落。
在中國經濟中,貨幣流動面臨不少阻礙和摩擦,因而形成了貨幣在經濟中的非均勻分布。這造成了經濟中不同部分的流動性狀況差異。

在歷史上,公元 1500 年左右,中國超過印度,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此後一直維持至 19 世紀初。鴉片戰爭前,中國經濟約占世界經濟三分之一,是世界上第一大經濟體。鴉片戰爭開啟了中國屈辱的近代史,中國經濟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中國占世界經濟的比重持續下滑,至改革開放前達到谷底,約 3%,這樣的滑落是極其驚人的。與此同時,美國崛起,世界經濟的寶座在 19 世紀發生切換。19 世紀末,美國經濟體量超過中國,整個二十世紀,美國 GDP 一直是世界第一。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進入快車道,經濟規模快速增長,在 2010 年左右,中國 GDP(以購買力平價計算)超過美國。即使以市場匯率計算,中國 GDP 預計在 2030 年超過美國。中國經濟,跌落又迅速崛起,在歷史上從未發生過。所以,我們生活在這樣的時代下,在青年時期經歷一個人類歷史必將被銘記的時段,並且站在事件的中心,是幸運的。

中國經濟問題的經濟學方法

IMG_20241020_193547
之供給與需求曲線

  • 1. 供需分析 —— 以中國房地產經濟分析為例。中國投資約 80% 由地產投資、基建投資以及製造業投資構成。近年來基建投資及製造業投資增長態勢下滑,地產投資拉動我國經濟的總體增長,成為其最重要的一部分。近一步觀察房價與房屋銷售面積的增值率折線圖,可以發現兩者呈緊密正相關,且房屋銷售面積增長率變化先於房價發生。由此得出結論:中國房地產的價格波動主要受需求因素影響。這種情況發生的主要原因首要來源於我國土地政策:土地供給受限,價格主要受需求側變化而變化。所以政府無法通過 “價跌量漲” 的供給側改革方案調控房價,只能通過 “價跌量跌” 或 “價漲量漲” 的需求側改革方案。結合 “控制房價” 的最終目的以及地產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實際因素,政府需在兩者之間尋找平衡。在居民認為房價過高時通過需求方控制房價,例如緊縮融資;在房價較低時平衡房價實施房價穩增長以確保地產投資帶動經濟增長。(對專課件 p26-29)

  • 2. 供需分析 —— 以豬肉價格分析為例。近年來我國 CPI 與 PPI 變化率產生明顯背離,CPI 通脹的同時是 PPI 的通縮,造成的現象是消費者認為物價越來越貴而製造者認為物價越來越便宜。其實,CPI 的通脹幾乎全部來自於豬肉價格的上漲。通過對生豬出欄量與豬肉價格的分析,可以得出兩者呈明顯負相關,且出欄量變化的產生略提前於豬肉價格的變化量。由此可得出結論:豬肉的價格通脹主要受供給側影響。所以,基於需求側的改革方案並不會對豬肉購買情況產生明顯影響。目前豬價基於供給側的變化為 “價漲量跌”、“價跌量漲”,政府的貨幣政策並不會對豬肉存量產生任何影響,也無法扭轉目前消費者普遍認為豬肉太貴的形勢。長遠來看,目前的生豬養殖情況並不會對豬價趨勢產生正面影響。生豬存欄、補欄率遠低於出欄率。可以預見,豬肉的價格在未來將會進一步上漲。

  • 1 結構失衡:消費不足;

  • 2 貨幣政策傳導路徑:通過貨幣總量看貨幣的分布;

  • 3 薩伊定律爭論:正統亞當斯密、哈耶克 vs 非正統凱恩斯、馬爾薩斯、馬克思;
    一、當前主流宏觀經濟學(新 - 新古典綜合)的由來及影響
    640 (1)
    1)從 “古典理論” 到 “新古典綜合” 的契機:1929 年大蕭條

古典學家:市場是高效運轉的

凱恩斯、薩繆爾森:市場未必像古典經濟學家認為的那樣有效,大蕭條證明了市場會嚴重失靈,市場和政府必須結合起來。市場失靈的時候,政府可以通過宏觀調控政策,將市場引導到有效運轉的軌道上。

2)從 “新古典綜合” 到 “新 - 新古典綜合”:滯脹

20 世紀 70 年代,經濟增長停滯與高通貨膨脹並存的 “滯脹”(stagflation) 的出現,引發了 “理性預期革命”。經濟學家意識到,人的行為會因為周圍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從而讓宏觀經濟變量之間的關係變得不穩定;即民眾對宏觀政策的理性反應,會讓政策失效,經濟周期是市場對技術衝擊做出的最優反應;經濟學家重拾了對市場的信心,認為需要把宏觀政策的運用局限在短期。

3)宏觀思想發展的主題:市場與政府的關係

4)新 - 新古典綜合世界觀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當前,對中國經濟最大的爭論在於,政府應該在多大程度上放任經濟增長的下滑,在多大程度上利用財政政策及貨幣政策來托底經濟增長?
在 “4 萬億刺激政策” 及隨後的幾年,這種爭論表現為 “調結構” 和 “穩增長” 之爭,之後表現為 “供給側” 和 “需求側” 之爭。

新 - 新古典派對中國宏觀政策的批判 1:認為我國經濟增長減速是因為潛在產出水平下降,其中的代表性就是 “人口紅利終結說”。

新 - 新古典派對中國宏觀政策的批判 2:中國會爆發債務危機。持這個觀點的人認為債務方的債務規模太高,必定會導致儲蓄者停止對其借貸,導致債務危機爆發。但是中國的高債務是中國的儲蓄過剩的經濟結構導致的,在經濟結構沒有調整過來之前,抑制債務的擴張,只會讓實體經濟失去穩定。同時,抑制國內債務向國內投資轉化的政策,反而增強了金融機構規避監管的動力,導致新的通路被創造出來,從而引發了次貸危機之後中國經濟體系的一系列亂象。

IMG_20241020_192357

640 (4)
提出對 “新 - 新古典綜合” 的質疑,並在下面進一步批判

二、次貸危機對 “新 - 新古典綜合” 的挑戰

1) 挑戰來源於 3 個方面:#

難以解釋次貸危機的發生:“新 - 新古典綜合” 中,金融體系是缺失的,或者說金融,在其中處於較為邊緣的位置。“新凱恩斯” 模型中,整個金融體系僅被一個 “名義利率” 所概括,但是在次貸危機中,金融體系卻是危機的 “震中”。

後危機時代,全球的經濟運行及宏觀政策的運用,“新 - 新古典綜合” 無法給出令人滿意的解釋。“新 - 新古典綜合” 相信市場會在長期讓資源處於最有效的配置狀態,對有效狀態的偏移只短期存在;相應的,宏觀經濟政策也只能在短期內有效果,只能在短期實行。但後危機時代,市場的長期調整機制並未見效,全球經濟長期低迷。

“新 - 新古典綜合” 對危機前後,世界經濟的主要特徵 “全球失衡” 以及隨之而來的種種結果缺乏解釋力。很大程度上,催生次貸危機的美國房地產泡沫就是來源全球的儲蓄過剩,但在後危機時代,全球的儲蓄過剩又演變成了全球總需求的不足,令經濟增長陷入長期低迷。在 “新 - 新古典綜合框架” 中,由於相信市場對資源有高效的調整力量,而不存在儲蓄過剩和需求不足的發生。

2)結論:次貸危機後的種種經濟實踐與 “新 - 新古典綜合” 框架不符,該框架與真實世界間的隔閡越來越大。基於前面幾篇筆記對中國經濟的介紹(國企造成消費不足),我們理解新古典所假設的市場調節機制在中國經濟現實中並沒有表現出來。

640 (5)

三、對中國經濟的討論#

1)在過去的十幾年中,中國經濟運行的兩極化傾向十分明顯。

“一放就活、一活就亂、一亂就收、一收就死” 的循環明顯

被宋國青評價為經濟運行的 “乒乓球”—— 經濟運行在向 “過熱” 或 “過冷” 兩個極端收斂的過程中,被宏觀政策打回中間區域,並非圍繞潛在產出水平波動。

當前中國經濟處在向 “過冷” 極端收斂的過程中,產出低於潛在產出水平

2)需要通過擴張性的總量宏觀政策來創造需求,穩定經濟增長。放任經濟增長的下滑將會導致(生產過剩型)的經濟危機 —— 一如 1998 至 2002 年那幾年那樣

3)中國經濟的上、中、下三條出路

上策:做有利於居民部門的收入分配的重大改革,切實推進消費轉型

中策:在收入分配未能改革之前,持續通過擴張性總量宏觀政策刺激總需求,穩定增長

下策:收入分配改革不做,總量宏觀政策也不刺激總需求,中國將會把全世界拖入經濟危機 —— 中國已經是個大國,對全球經濟有明顯外溢性

四、理解中國經濟的六層思維

1)第一層思維:唯 GDP 論#

“發展是硬道理”

明確了工作方向

確立了 “發展” 的地位(用發展來解決發展中碰到的問題),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回報

實踐中,發展往往落腳在 GDP 上,形成 “唯 GDP 論”

簡單明晰、容易貫徹

地方政府的 GDP 競賽讓政府成為了經濟的 “扶助之手” 而非 “掠奪之手”

GDP 是能找的有關國民福利的最好經濟統計指標

2)第二層思維:天真的市場派 —— 新 - 新古典綜合世界觀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發展” 與 “市場化” 的關係

改革開放以來,發展是目標,市場化是手段,二者並無矛盾

後危機時代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加大,發展越發依賴政府主導型的穩增長政策,與市場化導向之間出現矛盾

天真的市場派

認為當前問題主要來自於市場化程度不夠

認為 “走老路” 式的穩增長延緩(甚至阻礙)了市場化的推進

認為需要通過市場出清來調整經濟結構

將市場視為目標,與 “發展就是硬道理” 這一導向有了不易察覺又重大的差距

3)第三層思維:現實主義(次優理論視角)#

次優理論(Lipsey,Lancaster,1953 年)

市場經濟的最優需要一系列前提條件來保證

在前提條件不能同時具備時,並不是實現的前提條件數目越多,結果越好

尋找次優往往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次優理論是蘇東轉型兩條思路的理論基礎

休克療法

漸進改革

中國經濟結構的失衡根植於收入分配

收入分配結構決定了需求結構中民間需求(尤其是民間消費)的不足

收入結構未能調整之前,放任 “市場出清” 的企圖只能導致經濟硬著陸

“走老路” 來穩增長是次優選擇,即與 “唯 GDP” 論相似,用刺激性的政策穩定 GDP 增長,但是已經經歷了否定之否定,認知已經提升

4)第四層思維:現實主義的市場派#

通過現實主義市場化改革來跳出 “次優”

市場化改革是市場面臨的現實約束不斷暴露,又不斷被化解的過程

經濟狀況從 “次優” 滑向 “次次優” 的陣痛指出了制約市場化成功的真正約束所在

實事求是地分析問題,踏踏實實地放鬆約束,才能不斷推進市場化

現實主義市場化與空想主義市場化的差別

現實主義市場化:將改革陣痛視為發現關鍵約束的信號

空想主義市場化:無視陣痛所釋放的信號,一厢情愿地認為只要改革持續推進下去,陣痛就會消失,結果卻是陣痛的長期化

例子

利率市場化改革:融資平台的扭曲 —— 融資平台清理 —— 地方債置換

5)第五層思維:總設計師思維#

關鍵約束的突破是偶然還是必然?
一個比喻
山村中一個小孩走失,全村人出動搜索,最終找到小孩小孩在什麼地方,被誰找到,是偶然事件
小孩被找到的結果是必然的(明確的目標,系統的搜索工程)
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精髓
“發展是硬道理”
“摸著石頭過河”

第六層思維:道路自信#

前五層思維反映的是對西方的仰視 —— 按照西方的標準來改造中國(按照西方的標準來給中國打勾)#

反映的是西方在多方面對中國的領先(軍事、科技、政治、文化)反映了中國自信的缺乏
要看到中國模式的長處
儲蓄不足給中國帶來的資本成本優勢
國有企業的積極作用
不同的時代呼喚不同的時代精神 —— 中國崛起必然帶來中國自信的恢復
中國不同於西方的地方不都是不足,也有些僅僅是不同,還有些是更好
以自信取代自卑,但不能將自信變成自大

金融經濟學導論及基本探討問題

  • 1. 金融經濟學的定義:金融經濟學為經濟學分支,研究對象為金融。經濟分配資源,金融作為分支,研究分配金融資源
    其中,“未來” 和兩個因素緊密相關 —— 一是
    “跨時期”,二是 * “不確定性”

金融資產的交易總是發生在資金供需雙方。供給者向需求者進行投資,以此獲得金融資產,成為資產買家;需求者相應成為資產賣家,並在未來向供給者提供回報。但是無論如何,金融交易以及供需始於始於人的行為。更具體來說,是人在不確定性下的動態行為。

3. 本課理論基礎:通常來說,可以以 “正負性” 導出供需需求。例如;當供給為正,則為資產供給方,當供給為負,則為資產需求方,反之亦然。因此需兩側無明確邊界

但是當資產賣方為企業時,情況與個人有差異存在。為了探尋企業對資金以及資產的需求,我們使用 “公司金融” 理論。

公司金融理論是研究企業融資、投資和風險管理的學科,主要目的是優化企業的財務決策,從而最大化企業價值。以下是一些關鍵的公司金融理論和概念:

*1. 現代投資組合理論(Modern Portfolio Theory, MPT)
概念:由哈里・馬科維茨(Harry Markowitz)提出,強調通過多樣化投資降低投資組合的風險。該理論表明,投資者可以通過將資產組合來優化預期收益和風險之間的權衡。
關鍵點:
資產的風險和收益可以通過分散投資來降低。
期望收益率與投資組合中資產的風險(標準差)相關聯。

  • 2.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 CAPM)
    概念:CAPM 是一種描述資產期望收益與市場風險之間關係的模型。

研究個人及企業的金融經濟學。

  • 第一種方法論為供需均衡,出發點為人的供需心理。優勢為從無到有定出資產價格,劣勢為為了探尋均衡需要做出諸多假設,因此準確性稍低。

  • 由此引出第二種方法論。 第二種方法論為無套利定價(Non-arbitrage pricing)通過已知資產價格推斷其他資產價格

  • 第三種方法論為金融摩擦,例如信息不對稱等,摩擦會使金融交易無法實現,影響交易結果。
     除前三者外,還會淺談市場的有效性。基於 13 年諾獎經濟學家 Robert Shiller 的理論,市場是無效的。因此創立了行為金融學,探究資金供需雙方的非理性行為。

Important

5. 資產是一種未來的報酬(future payoff)

如圖所示,著名的 “資產定價問題”

,即為在給定未來收益 Xu、Xd 以及其各自實現概率 q、1-q,探尋當期資產 P 應當如何定價。  

6. 由於 Xu、Xd 所對應的可能性 q、1-q 未知,我們只能通過計算 “期望資產回報率” 來預估未來資產回報率。

一、有關中國經濟的關鍵問題#

1. 供需分析

①以房地產市場為例

②以豬肉市場為例

IMG_20241019_125811
通脹走勢背離:消費者通脹、生產者緊縮。而 CPI 來源主要是豬肉。
負相關:豬價由供給影響
貨幣調控需求的,因此沒有理由緊縮貨幣;貨幣應該放任,發改委價格司。

經濟研究為了經濟數字背後的真實個體

供給分析的語言模糊陷阱:蘋果悖論

IMG_20241019_130342

要把概念抓清楚:需求來自於養生專家的偏好表現,需求曲線外推,交易價格上升;而第二句話表示需求曲線不變的情況下,出清點移動;避免無意義的爭論

IMG_20241019_130434

1. 中國經濟關鍵問題#

  • 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 簡稱 PPP), 是根據各國不同的價格水平來計算各國貨幣之間的等值系數,以便避免市場匯率波動對比較的干擾,更為合理地評價各國的經濟規模。相比按市場匯率進行的計算,用購買力平價算出來的中國經濟規模會更大一些。

  • 中等收入陷阱 (middle-income trap) 是世界銀行創造的一個詞彙,描述的是一個國家進入中等收入水平之後,過去經濟快速增長所依賴的廉價勞動力等要素逐漸消失,從而導致經濟增長後繼乏力的現象。如果這個國家不能找到其他增長來源,收入水平將如落入陷阱般長期停滯在中等收入水平。

  • 中國面臨的人口問題:中等收入陷阱還只是我們在經濟增長方面需要擔心的一個問題。改革開放後開始強力推行的計劃生育政策已經深刻改變了中國的人口結構,令老齡化社會快速到來。隨著勞動年齡人口占比的下降,人們擔心人口紅利(demographic dividend)的終結會讓中國經濟增長就此沉淪。而老年人在人口中占比的增加也讓人憂心中國會未富先老,從而引發一系列經濟社會問題。
    居民消費占比低的後果與舉措:居民消費占比偏低帶來了兩個不利後果。

第一,因為消費是居民效用提升的主要方式,偏低的消費占比意味著中國經濟成長的果實並未充分轉化為居民福利的提升。

二,因為消費與投資共同組成了一個經濟體的內需,消費偏低就意味著投資占比偏高。而投資終將帶來生產能力的擴張。於是,中國經濟在終極需求(消費)與生產能力之間的不平衡就越來越突出,最終形成了需求不足、產能過剩的格局。這是次貸危機之後中國經濟增長乏力的最主要原因。針對這一狀況,中國政府提出了消費轉型的政策導向,希望增加消費占 GDP 的比重,將中國經濟從投資拉動型增長模式轉向消費引領型增長模式。

  1. 分析中國經濟問題的經濟學方法
    CPI 與豬肉價格:豬肉價格波動對 CPI 的影響很大。CPI 是 “消費者價格指數 "(consumer price index) 的簡稱,是一籃子商品價格的平均變動幅度,表徵了消費者面對的總體物價變動狀況。在 CPI 中,豬肉這一種商品的占比接近 3%,是占比最大的單一商品。而豬肉價格的波動又非常劇烈,一年漲幅超過 50% 的情況並不少見。這樣一來,由於豬肉在 CPI 籃子中占比大,其價格波動幅度又劇烈,所以 CPI 的通貨膨脹壓力經常主要來自豬肉。有人因此調侃說:"CPI 通貨膨脹是一塊豬肉引發的焦慮。”(對應課件 p30-34)

術語詞典:#

  • 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購買力平價:由同一組商品相對價格而定的匯率中等收入陷阱:即在人均 GDP 經過一段時間的增長後增速突然轉為負數,同時人均 GDP 數值較前期下降,後又緩緩回升的過程。
  • 克強指數:信貸,發電量以及鐵路貨運量平均,可以更加客觀且真實地反應地方經濟狀況
  • M2:廣義貨幣存量貨幣政策:(摘自百度百科)貨幣政策也就是金融政策,是指中央銀行為實現其特定的經濟目標而採用的各種控制和調節貨幣供應量和信用量的方針、政策和措施的總稱。
  • 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又稱城投公司,指地方政府成立的國有企業,通常從金融市場獲取融資並投資於基礎建設項目,如某城市的地鐵公司等。
  • ROA:(摘自百度百科)一般指資產回報率。資產回報率 = 稅後淨利潤 / 總資產

運用數學來分析經濟問題的原因:在將推演用數學語言表達出來後,思維中的模糊之處就無所遁形。這樣,許多因為自然語言不精確而帶來的混淆和紛争就能得到化解。而將理論用數學表述出來之後,也可以利用數學推導來完成複雜的邏輯推理,因而更容易找到結論。由於數學語言在精確性及推理便捷性上具有明顯的優勢,經濟學在近幾十年來已變得深度數學化。這種數學化反過來讓經濟學得到了長足發展。不過永遠要記住,數學只是工具,我們真正的目的是給現實問題找出答案。數學公式寫得精美,不代表問題回答得漂亮。最為重要的是數學所呈現出來的經濟邏輯。可以說,數學只是我們的渡河之舟。在我們運用數學工具理清了思路之後,應該可以完全拋開數學,將邏輯用平實的大白話講述出來,讓人信服。只有這樣,問題才算得到了真正的解答。

  • 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 簡稱 PPP), 是根據各國不同的價格水平來計算各國貨幣之間的等值系數,以便避免市場匯率波動對比較的干擾,更為合理地評價各國的經濟規模。相比按市場匯率進行的計算,用購買力平價算出來的中國經濟規模會更大一些。

IMG_20241020_091501

  • 中等收入陷阱 (middle-income trap) 是世界銀行創造的一個詞彙,描述的是一個國家進入中等收人水平之後,過去經濟快速增長所依賴的廉價勞動力等要素逐漸消失,從而導致經濟增長後繼乏力的現象。如果這個國家不能找到其他增長來源,收入水平將如落入陷阱般長期停滯在中等收入水平。中國面臨的人口問題:中等收入陷阱還只是我們在經濟增長方面需要擔心的一個問題。改革開放後開始強力推行的計劃生育政策已經深刻改變了中國的人口結構,令老齡化社會快速到來。隨著勞動年齡人口占比的下降,

IMG_20241020_091621

  • 人們擔心人口紅利(demographic dividend)的終結會讓中國經濟增長就此沉淪。而老年人在人口中占比的增加也讓人憂心中國會未富先老,從而引發一系列經濟社會問題。

  • 居民消費占比低的後果與舉措:居民消費占比偏低帶來了兩個不利後果。第一,因為消費是居民效用提升的主要方式,偏低的消費占比意味著中國經濟成長的果實並未充分轉化為居民福利的提升。第二,因為消費與投資共同組成了一個經濟體的內需,消費偏低就意味著投資占比偏高。而投資終將帶來生產能力的擴張。於是,中國經濟在終極需求(消費)與生產能力之間的不平衡就越來越突出,最終形成了需求不足、產能過剩的格局。這是次貸危機之後中國經濟增長乏力的最主要原因。針對這一狀況,中國政府提出了消費轉型的政策導向,希望增加消費占 GDP 的比重,將中國經濟從投資拉動型增長模式轉向消費引領型增長模式。

  1. 分析中國經濟問題的經濟學方法
    CPI 與豬肉價格:豬肉價格波動對 CPI 的影響很大。CPI 是 “消費者價格指數 "(consumer price index) 的簡稱,是一籃子商品價格的平均變動幅度,表徵了消費者面對的總體物價變動狀況。在 CPI 中,豬肉這一種商品的占比接近 3%,是占比最大的單一商品。而豬肉價格的波動又非常劇烈,一年漲幅超過 50% 的情況並不少見。這樣一來,由於豬肉在 CPI 籃子中占比大,其價格波動幅度又劇烈,所以 CPI 的通貨膨脹壓力經常主要來自豬肉。有人因此調侃說:"CPI 通貨膨脹是一塊豬肉引發的焦慮。”(對應課件 p30-34)

術語詞典:#

  • 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購買力平價:由同一組商品相對價格而定的匯率中等收入陷阱:即在人均 GDP 經過一段時間的增長後增速突然轉為負數,同時人均 GDP 數值較前期下降,後又緩緩回升的過程。
  • 克強指數:信貸,發電量以及鐵路貨運量平均,可以更加客觀且真實地反應地方經濟狀況
  • M2:廣義貨幣存量貨幣政策:(摘自百度百科)貨幣政策也就是金融政策,是指中央銀行為實現其特定的經濟目標而採用的各種控制和調節貨幣供應量和信用量的方針、政策和措施的總稱。
  • 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又稱城投公司,指地方政府成立的國有企業,通常從金融市場獲取融資並投資於基礎建設項目,如某城市的地鐵公司等。
  • ROA:(摘自百度百科)一般指資產回報率。資產回報率 = 稅後淨利潤 / 總資產

運用數學來分析經濟問題的原因:在將推演用數學語言表達出來後,思維中的模糊之處就無所遁形。這樣,許多因為自然語言不精確而帶來的混淆和紛争就能得到化解。而將理論用數學表述出來之後,也可以利用數學推導來完成複雜的邏輯推理,因而更容易找到結論。由於數學語言在精確性及推理便捷性上具有明顯的優勢,經濟學在近幾十年來已變得深度數學化。這種數學化反過來讓經濟學得到了長足發展。不過永遠要記住,數學只是工具,我們真正的目的是給現實問題找出答案。數學公式寫得精美,不代表問題回答得漂亮。最為重要的是數學所呈現出來的經濟邏輯。可以說,數學只是我們的渡河之舟。在我們運用數學工具理清了思路之後,應該可以完全拋開數學,將邏輯用平實的大白話講述出來,讓人信服。只有這樣,問題才算得到了真正的解答。

IMG_20241020_193547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