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的本質是什麼?是去中心化,還是分布式帳本?是非對稱加密,還是點對點的信任機制?其實都不是,這些都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更不是本質。區塊鏈的本質是人工的市場智能,是數字時代的共贏。
區塊鏈是所有交易的公共總帳,由按照時間順序記錄了交易的數據區塊的鏈條所組成。從廣義來說,區塊鏈是基於計算機算法的人工市場,是協調所有交易、實現共贏的中樞神經系統。在未來,所有的交易,包括商品交易、雇佣交易和金融交易,都將在區塊鏈上進行,而不僅僅是數字貨幣的發行和支付,這將更好地促進經濟的轉型和升級,從而造就更聰明和更強大的企業,形成更公正和更高效的市場。
分布式帳本在物質世界中是普遍存在的。如果沒有分布式的記錄能量交換的帳本,能量守恒根本不可能達成。分布式帳本並非是新生事物,而是在物理場、市場和生命體中普遍存在的記帳方式:物理場對能量進行會計核算,而市場對貨幣進行會計核算同樣,在由物質組成的生命體中,DNA(Deoxyribonucleic Acid,脫氧核糖核酸)就像一本基因總帳,記錄了每個細胞的基因變化,同時又被存儲在每個正常細胞中,形成分布式的帳本。想象一下,DNA 的無限延伸就如同區塊鏈把一個個的區塊連成鏈一樣。人體其實是由一個個細胞組成的社區。當某些正常細胞中的 DNA 副本被篡改時,就會形成癌細胞,這就類似於區塊鏈中的惡意節點。癌細胞能夠不斷複製,並破壞正常的細胞組織,就如同一系列的惡意節點會破壞區塊鏈一樣。
傳統的分布式數據庫實行的是中心化控制,並且假設每個節點都誠實,主要解決的是節點死機或節點間通信不可靠的問題。這顯然不符合市場內部節點之間的交易需要信任的事實。區塊鏈沒有中心化控制的節點,由多個節點共同維護一個分布式帳本。區塊鏈假設任何一個節點均不可靠,但由於系統內部的誠實節點占大多數,在分布式帳本的幫助下,可以搭建一個信任體系,並以此為基礎構建一個人工市場。
區塊鏈的網絡是一個基於個體自願的自由網絡,每個節點都可以隨時離開和重新加入網絡。節點之間的交易是最典型的協作,並且同樣存在三種交易:商品交易、雇佣交易和金融交易。作為基於計算機算法的人工市場,區塊鏈需要有動力的來源,從而實現節點之間自發的網狀實時協作。這個動力的來源就是下文中描述的市場引力。
人交易的動機都是追求最大效用,追逐利益的動機導致了動力的產生並驅動人的行為。某種商品的任意兩個買家和賣家之間應該存在對於交換的吸引力。這個吸引力的大小也應該與買家和賣家的某個經濟度量和某個距離度量有關,市場被生動地描述為 “看不見的手”。下文中將在定量度量的基礎上,對這種 “看不見的手” 進行數學形式化。
從經濟學角度觀察區塊鏈的發展,首先會發現它的誕生並非來自政府,也不是出自金融巨頭,而是肇始於互聯網的社區之中。
區塊鏈來自比特幣等數字貨幣,數字貨幣的出現是社區形式的,這一點是比特幣等數字貨幣得以在全世界範圍發展的重要原因。
區塊鏈發自社區正是一把 “双刃劍”。社區形式的數字貨幣自從誕生伊始便是市場化的。這句話怎麼理解呢?如果我們把整個世界上的各種貨幣之間看成是一個競爭的市場,那麼數字貨幣一方面可以低門檻地參與到這個全球性的市場裡,另一方面其一旦跨出這一步,也就等於面臨著全球其他所有貨幣之間的競爭。
低門檻表現在數字貨幣的交易流通相比現有貨幣市場(外匯市場)更方便。理論上只要世界各地有任何一個民間的多幣種數字貨幣交易所接受了某個數字貨幣,那麼也就等於其已經進入了全球的交易市場之中。當然進入全球的交易市場並不完全是好事,因為這麼做意味著該種數字貨幣的競爭對象起碼也已經包括比特幣在內的其他數百種數字貨幣,如果自身沒有足夠的特色和生命力,資本很快就會轉移數字貨幣名不正言不順,所謂的全球交易市場不過是民間的多幣種交易所而已,相比外匯市場而言體量微乎其微,憑什麼相提並論?
確實,從交易體量上看,即使把現存的所有數字貨幣以及各種區塊鏈應用代幣全都算上去,也就只有比特幣能夠稱得上是 “外匯交易品種”。其餘各種品類各異千奇百怪的數字貨幣、區塊鏈應用代幣乃至數字資產都和 “外匯” 一詞體現出的世界級別影響力相差甚遠,可是,他們卻擁有著對於演化而言最重要的條件:自由競爭。
讓我們分別從數字貨幣代表比特幣和區塊鏈的發展來觀察競爭和演化帶來了什麼。先看比特幣。比特幣的發展之路,一是不停地面臨著後續其他新生數字貨幣的競爭和挑戰;二是自身的升級和優化方面遇到多種力量的博弈和制衡;三是其在慢慢為世界所接受成為一種新生的外匯品類之時也面臨著世界上其他主流貨幣的競爭和挑戰。就第一點來說,其他數字貨幣往往在基於比特幣的基礎上提出自身的改良,進而具備更多的特徵。這種技術上的改良與挑戰對於比特幣來說始終是一種壓力,也是其不斷改進的動力和參考。就第二點來說,從近期比特幣的擴容升級問題可以看到,從各種 BIP 到 Core 和 Classic 的派別之分的湧現,正是內生演化的具體表現。就第三點來說,比特幣從一個備受爭議的虛擬代幣,經過數年的發展逐漸從極客的小圈子,從世界範圍內的抵觸、懷疑到被初步接受、認可的過程,也正是比特幣作為一種新生的外匯品種的演化之路。
從以上三點可以看出,比特幣內生和外部相關聯的演化道路之所以曲折複雜,從表面看得益於開源和去中心化理念積累數十載後於區塊鏈上的突然爆發,而深究其背後的原因便可得知,動力來自於自由競爭和市場。
比特幣的社區文化可以說便是開源、自由、無國界的互聯網文化縮影;比特幣內在價值也體現在互聯網無國界低租值的貨幣需要構成上;
最後,通過市場的充分競爭,比特幣得以在演化的過程中不斷歷練、充實並完善、提升。演化說裡關於生命的誕生有一種觀點認為,最初的有機物是從無機物誕生的,而無機物到有機物的跳躍最關鍵要素之一便是一個良好的 “原湯” 環境。由此觀之,在自由競爭和市場的 “原湯” 環境下,比特幣的出現現和成長是一種偶然,也可以說是一種必然。偶然之處在於比特幣竟然活到了現在而沒有被無數次危機淹沒,必然之處在於就像無機物到有機物的進化一般,貨幣總會向著數字貨幣這種更經濟的方向進化。
區塊鏈經過的發展,其概念覆蓋了帳簿、貨幣、數字資產到智能合約等多個方面。這種不斷開花 —— 結果 —— 進化的循環過程正是上述比特幣發展路程的全景和衍生。
在區塊鏈發展的過程裡,我們經常看到的是其應用如何多姿多彩。有趣的是除了應用和功能以外其發展的土壤 —— 其內部組織架構也在發生著變化。接下來讓我們去一探究竟。
①社區型:比特幣(Bitcoin),數字貨幣,2009 年至今。
②社區 + 基金會:以太坊(Ethereum),智能合約,2014 年至今。
③基金會 + 公司型:公證通(Factom),防偽證明,2015 年至今。
④公司制:各種聯盟鏈、私鏈,2015 年至今。
從以上四種形式分別看,基於社區形式的組織數量伴隨著比特幣 2014~2015 年的價格低谷逐漸減少。但社區形式因其低成本、低門檻,始終維持相當的生命力,並且在 2016 年通過 TheDAO 巨額眾籌的成功得以另一種形式的發展。
作為當前區塊鏈領域的知名項目以太坊,其基金會可謂是毀譽參半。贊同者認為其讓以太坊更純粹和非商業化,質疑者認為其財務管理不善,若非以太(以太坊區塊鏈的代幣)暴漲,項目甚至可能中途 “夭折”。基金會 + 公司形式的優點在於運營團隊的穩定,但同時也有團隊以及資金的歸屬疑問。
最後一種完全的公司制一般對應的是聯盟鏈和私有鏈,鮮有公開鏈的項目。其原因可能在於公開鏈的共識機制對於獨立第三方的經濟激勵導致其代幣(Token)的不可或缺,而代幣的擴散與注資往往與挖礦(PoW)和眾籌(PoS)等社區行為相關聯。加上開源的默認特點,社區行為以及代幣更流行的組織架構是基金會而非公司。公司制的區塊鏈組織穩定,但不夠開放。穩定的原因在於其團隊激勵更多來源於傳統的工資以及股權,團隊更多體現的是經濟人假設的特點 —— 逐利;不夠開放其實是指激勵的單樣性 —— 想象某人為了世界公平,更可能加入某公司制區塊鏈團隊還是社區形式?一般理解便是後者。所以在我看來,公司制與社區型的區塊鏈區別更多體現在激勵的不同上。
以上四種形式按照其典型案例的出現時間先後排列。可以發現社區型區塊鏈應用出現最早,其後逐漸向公司形式轉變。
區塊鏈發自社區來自市場嗎,怎麼看上去隨著時間的推移區塊鏈離社區越來越遠了呢?
一般認為社區形式是最為自由也是組織架構最為鬆散的一種形式;公司形式則是這四種組織形式之中最為規範,目標也最為明確(即盈利)的一種;
基金會則介於兩者之間。可以這樣去理解以上信息:為了更好地適應外部環境,區塊鏈的參與人員由一開始的弱組織形式慢慢向強組織靠攏;同時也越來越偏向於找到一種穩定的、可以長期盈利的模式。
從理性人角度出發很容易可以理解這種轉變,即任何新技術的誕生可以是偶然的,但其發展和擴張一定滿足的是:為自己同時也為社會整體運行帶來更低成本、更高效用,實現帕累托優化。
那麼是不是說將來的結果就一定是社區形式區塊鏈組織式微,而公司形式的區塊鏈組織越來越多呢?
不盡然。帕累托優化的意思是在沒有使任何人境況變壞的前提下,使至少一個人變得更好。需要注意,對於每個人來說,更好的含義是不同的。可能出現這種情況:對於甲來說獲取更多工資是更好的;而對於乙來說世界公平是更好的。對於甲來說加入公司制的組織可能是更好的,而對於乙來說加入社區制的組織可能是更好的。由此可以推測,同時存在公司制和社區制的兩種組織相比單純的一種組織,對於甲乙兩人來說是一種帕累托優化。
再深究下去,我們會發現這涉及經濟學的基礎問題:是經濟人假設,還是社會人假設?人是經濟理性的,還是社會理性的?人是自私的,還是利他的?To be or not to be(是,還是不是)?永恆的問題。
發展商業歷史角度觀測未來會是越來越偏社區化的,技術生產力人群數量規模化持續不斷的指數級別提升,經濟激勵的效用相對而言會越來越低。
區塊鏈是免費的,低成本的;②區塊鏈很貴很浪費。
到底誰對誰錯?都答對了一半。
先看看第一種:“區塊鏈是免費的,低成本的。” 這種說法是從用戶角度出發而言的。對於用戶來說,使用某個區塊鏈應用(例如比特幣)進行轉帳的時候,並不需要考慮比特幣的運營和維護費用。用戶根據比特幣協議理論上只需要付出極少部分的轉帳手續費即可實現付款。從這個角度來看此論述正確。
再看看第二種:“區塊鏈很貴很浪費。” 這種說法是從區塊鏈的設計者或是投資者角度出發的。對於設計者而言心裡很清楚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這一道理。區塊鏈的設計裡不論是 PoW(Proof of Work,工作量證明機制)還是 PoS(Proof of Stake,股權證明機制),都需要有對應的資源付出以換取整個系統的共識和平穩運行。在 PoW 裡,資源是礦工挖礦的工作量;在 PoS 裡,資源是購買股權付出的金錢。
是比特幣 PoW 機制下的區塊鏈運作機制。作為分布式帳簿來說,左邊條線是系統運維得以實現的基礎,即分布式帳簿通過挖礦機制激勵礦工維護系統運行。右邊條線是系統得以不斷擴大的條件,即分布式帳簿確實滿足了需要進行價值交換用戶的需要,在某個時點有人會去使用。下方的價格投機則是連接礦工和用戶的橋梁,即帳簿的代幣因為右方用戶需要產生了價格,而左方礦工通過有價代幣將代幣激勵落到實處,價格投機者則為雙方將價格流動性坐實。
在以上運行機制裡任一環節都必不可少。缺少了挖礦,系統沒有了記帳人無法運作;缺少了用戶,系統代幣無法產生價格;缺少了價格投機者,代幣價格缺少流動性礦工激勵不足。反之每個環節都各司其職的話,理論上來說可以形成一個閉環,也就是形成了納什均衡。
納什均衡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即信念和選擇之間的一致性。也就是說,基於信念的選擇是合理的,同時支持這個選擇的信念也是正確的。所以,納什均衡具有預測的自我實現(self-enforcement)特徵:如果所有人都認為這個結果會出現,這個結果就真的就會出現。中本聰有類似的觀點,他說比特幣就是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
理論上,信念和選擇之間的一致性自我實現特徵,使區塊鏈可以像永動機一樣穩定運行。然而永動機真的永動嗎?
發現該永動機始終還需要燃料,燃料首先便是用戶對於帳簿的持續性使用的需求,其次是價格投機的需求。
實際上情況是,由於區塊鏈代幣的強交易品特性下方的價格投機和真正的用戶需要往往混在一起,難以分辨(更不用說礦工本身也是價格投機的常客)。先把比特幣放一邊,可以發現近年來誕生的大部分區塊鏈代幣存活過兩年的比例很低。這個事實可以說明想要單純依靠價格投機的需求實現區塊鏈運行的納什均衡幾乎是不可能的。區塊鏈的運行始終還是需要能夠滿足真正的用戶需要,提升用戶使用需要的效用。
單純依靠內在價值也能產生價格,只是比特幣作為商品來說天生又是一個交易品(對於買方來說只是購入了比特幣,但是對於絲綢之路賣家、阿桑奇、劫匪這一方來說遲早也會賣出,而竅門正是在於 “遲早” 兩字),所以其價格自誕生之日起就包含著內在的消費性需要和外在的價格投機,無法分開。由於作為其價格蛋清組成部分的投機資金佔據了更大的比例,這種構成導致了比特幣價格長久來看都會是巨幅波動的。
另外要提一句,龐式結構不等於龐氏騙局。龐式結構出現在所有交易品上,股票、大宗商品、黃金、外匯,甚至房產的價格裡都有龐式結構存在。交易品的價格就像行駛在大海中的帆船,船上的人們時不時都會被大大小小的漩渦 —— 龐式結構 —— 所影響甚至是捲入。
信任是什麼?信任是一座被雲霧覆蓋看不到橋面的橋,連接著合作雙方。想要合作嗎?行,走過橋來。看不到橋面怎麼辦?不知道對方怎麼想的怎麼辦?選擇吧,相信或者不相信。人們為了此次的合作和將來的合作,在選擇之前和選擇之中和選擇之後不斷進行著信息的交換和反復的博弈。
信任是什麼?信任是一種預期和期望。人們通過信息的收集和自主的判斷,對於某項事件的發生(尤指合作)進行概率的判斷。是 100%,50%,還是 10%?剛才的那座橋就是博弈中的不完全信息,而對於橋對面的人內心想法的猜不透便是博弈中的不完美信息。但是人們始終還是要判斷,要去信任,否則人類社會就沒有合作,就沒有發展。
區塊鏈這個機器通過數學、代碼和經濟使一些過去發生的記錄不可更改甚至牢不可破,這是其一。它還通過智能合約將合作的約定寫在區塊鏈上一方面無法更改,另一方面區塊鏈在將來條件觸發之時也會自動執行,這是其二。
可以這樣去理解區塊鏈的第一個特點 “不可更改”。不可更改意味著信息的可信,如果乙方主動提出將區塊鏈上的數據給予甲方,那麼其他條條件不變至少甲方會更信任乙方和乙方的數據一些。可能甲方本來對於乙方非區塊鏈數據的信任是 50%。那麼當甲方看到乙方願意給出區塊鏈數據之後,甲方可以認為由於這些數據造假的難度更高,也就是說雖然仍有造假的可能但是由於區塊鏈提升了乙方造假的機會成本,甲方可能會對乙方數據的信任提升到 60%。區塊鏈的數據還有一個特點,即歷史越長,造假成本越高。這是因為區塊鏈的數據可以很方便的回溯到此前任一時點。另一方面和一般數據一樣,數據產生的歷史交互越多,該數據造假的成本也就越高。所以這時候甲方如果看到乙方給出的區塊鏈數據有 10 年的歷史,而且經過多方使用留下數字簽名,那麼甲方可能就會對乙方的數據信任提升到 80%。這便是第一個特點 “不可更改”。
要理解區塊鏈的第二個特點 “智能合約”,就要先了解一下博弈論中最基礎也是最耐人尋味的 “囚徒困境”。囚徒困境講的是人類在某些合作情況下個人理性與集體理性產生背離。這被認為是人類合作發展的悖論:既然從個人理性和天性出發最優選擇總是不合作,那麼人類又為何總想着去合作呢?囚徒們彼此合作,可為全體帶來最佳利益(無罪開釋),但在無法溝通的情況下,因為出賣同夥可為自己帶來利益(縮短刑期),也因為同夥把自己招出來可為他帶來利益,因此彼此出賣雖違反最佳共同利益,但卻是自己最大利益所在。但實際上,執法機構不可能設立如此情境來誘使所有囚徒招供,因為囚徒們必須考慮刑期以外的因素(出賣同夥會受到報復等),而無法完全以執法者所設立之利益(刑期)作考量。解決囚徒困境一般理解有三種方式:
第一,訂立具有強制力的契約、合同等;
第二,重複博弈;
第三,教育。
智能合約想要實現的便是通過訂立具有強制力的契約、合同,解決囚徒困境。
智能合約初看似乎很好,沒有問題,細細想來卻有很多疑問。
一方面具有強制力的契約與合同,似乎已經在社會上普遍存在;另一方面脫離了現有的機器,智能合約真的能夠實現強制執行嗎?
區塊鏈是一種思想,是許多個開源項目的集合,也是無數頭腦風暴的 “總帳”,技術會被淘汰,發明會過時,公司會倒閉,但分布式思想不會。正如印刷機的誕生一舉瓦解了中世紀行會、教會對知識的壟斷,重塑了社會權力結構,區塊鏈技術也將從根本上改變今天我們對資源與交易的理解,改變政府、公司與個體參與經濟行為的方式。托克維爾在《美國的民主》中說:“槍炮的發明使奴隸和貴族在戰場上平等對峙;印刷術為各階層的人們打開了信息之門,郵差把知識一視同仁地送到茅屋和宮殿前。” 那麼現在,時代可以為這段話添加新的註腳:區塊鏈為我們啟動了信用機器,讓政府、公司、機構與個體作為平等的節點呈現在分布式網絡上,各自管理自己的身份與信用,共享一部不可修改的交易總帳。
雖然區塊鏈技術自身還不完善,就像是一個粗陋的玩具,但不要忘了 1876 年電話發明時,人們是怎樣評價的。在當年西聯電報公司備忘錄裡還寫著:“電話這個東西毛病太多,並不是一個值得考慮的通信方式,基本上對我們沒有什麼價值。”
阮一峰在《黑客與畫家》中介紹保羅・格雷厄姆(Paul Graham)時引用的一句話。
用協議基礎側重的是區塊鏈交易不可逆、數據不可篡改的一面。需要指出的是信用在此有兩種蘊含,第一層是信任,解決的是交易行為的誠實問題。工作量證明等共識機制的發明消除了對可信第三方的依賴,通過分布式網絡來保障交易的真實可靠,杜絕了雙重支付、交易回滾的可能。第二層是信用,解決的是交易對象的誠實問題。區塊鏈信用的真實可靠,可以讓兩個素昧平生的人彼此交易,或者完成借貸、擔保交易等複雜智能合約行為,本質上利用的是區塊鏈時間戳使真實交易行為與刷信用交易行為在概率分布上可區分的特性。
價值互聯網側重的是區塊鏈以處理競爭性資源的方式來處理非競爭性資源的一面,有人說區塊鏈是互聯網世界繼萬維網以來的的第二個偉大紀元。如果說萬維網實現了信息互聯網,把競爭性資源搬到了數字世界,使複製的邊際成本無限等於零,那麼區塊鏈則實現了價值互聯網,可以在數字世界中處理競爭性資源,使攻擊者難以承受 51% 攻擊、篡改交易記錄的成本。
還有人把區塊鏈理解為共享帳本,歐洲央行和英國政府都發布了關於共享帳本的報告,側重的是區塊鏈作為分布式記帳的一面,旨在從政府職能與不同利益集團的角度,改善自身業務流程與服務公民、用戶的質量,提高金融市場、供應鏈、電子商務以及上市公司註冊等領域的效率。但將區塊鏈僅僅視為一個分布式的記帳系統,是一種買櫝還珠式的誤解。分布式的記帳功能,不過是區塊鏈眾多特性中的一個。共享帳本只是看到了區塊鏈在數據庫層面的創新,而忽視了區塊鏈在建立信用的互聯網協議層面的創新。
在數字資產時代,經濟和財富越來越依賴於大量的和有效的網狀協作關係。如,Airbnb(AirBed and Breakfast,愛彼迎房東短租平台)就是一個新創建的人工市場,它依賴於 Airbnb 系統平台中大量的網狀協作關係。這種協作關係不僅適用於消費關係,也適用於雇佣關係(例如豬八戒平台)和投資關係(例如眾籌平台)。這些協作關係是由算法程序驅動的,並最終表現為大量的交易關係,即節點之間的各種合同關係。通信和網絡技術實現了賬戶和使用人之間的充分、高效和實時的聯繫。海量的、自動化的和智能化的交易將極大地提高協作的數量和質量,並且將直接體現為社會的經濟財富。
菜鳥網絡能夠連接大量的物流公司、快遞人員和倉庫,實現海量的價值流轉。這是一個分布式的、信息可以同步共享的結構,讓所有人的商業信息在參與方之間可以適時、多方、多角度地互動溝通,而不需要一個中央機構在中間做計劃和安排。菜鳥網絡背後的阿里巴巴只是一個搭台和保障的機構。這是網狀協作相對於傳統的封閉式供應鏈的最大優勢。
如果運用區塊鏈技術對這些人工市場進行改進,提升監管和保障能力,那麼這些人工市場將形成一個全面開放的網絡結構,構建充分的信用,並在市場引力的驅動下產生協作的大爆發和交易的大爆炸,實現價值的海量交易和迅速流轉。
總之,網狀的實時協作需要以利益為基礎。市場引力描述了這個利益驅動機制,並度量了協同所需要的共贏程度。作為市場的動力機制,市場引力是市場衍生和發展的基本動力。同樣,市場引力也將是區塊鏈這個人工市場的基本動力。
交易成本理論是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科斯在 1937 年提出的。他在《企業的性質》一文中認為交易費用是 “通過價格機制來組織生產的最明顯成本,就是發現相對價格的成本” 和 “每一筆交易的談判和簽約的費用” 等。
交易成本是含糊但不可或缺的概念。交易成本指的是一項交易所需花費的時間、精力和費用。顯然,任何交易活動都有交易成本。在交易過程中,費用可以分為三類:搜尋成本,即搜集商品和交易對象信息的成本;信息傳遞成本,即獲取交易對象信息和與交易對象進行信息交換的成本;交易過程中的成本,即議質和議價的成本、決策和簽約的成本、事後監督的成本和違約成本等。
傳統的交易成本是從信息的角度來定義的。但在實際的商品交換中,不僅有信息成本,還有克服買賣雙方物理距離的成本。因此要定義交易距離為賣家和買家之間預計的交易費用,用r 來表示。顯然,任何r 都大於零。如果區分信息距離和物理距離,那麼交易費用可以劃分為克服信息距離的成本(d 1 )和克服物理距離的成本(d 2 )。
若不考慮信息距離,而僅考慮克服物理距離而花費的費用,則構成交易距離的一個特例 —— 物質實體的空間。若不考慮物理距離,而僅考慮克服信息距離而花費的費用,則構成交易距離的另一個特例 —— 信息產品的交換。生物體的基因也具有類似的雙重屬性,即物質性(體現存在方式)和信息性(體現根本屬性)。
交易過程可以分解為三個子過程。首先是消費者的搜索和評價過程:產生消費需求之後,如果沒有確定的購買方案,他就必須去搜尋相關的商品和生產者。其次是生產者的定價與信息傳遞過程:這個過程主要通過價格機制進行。再次是買賣雙方的協商和簽約過程:商品的買賣交易、勞動的雇佣交易及資金的借貸交易都存在買賣雙方之間的討價還價和簽訂合同的過程。
點對點交易場景#
按與買家的物理距離大小排序,所有的賣家都可被排列在實軸上,縱軸是信息距離。物理距離和信息距離都以克服該距離所需的貨幣費用來度量。有的賣家雖然與買家的物理距離較遠,但是賣家可以通過更加醒目的廣告來減少搜尋成本,從而顯著減少信息距離和總的交易距離。
具體場景(例如賣家的庫存數量、議價空間、商家信譽和商品匹配程度等)時刻都在變化,因此,獲取信息的難度有難易之分,費用有大小之分。複平面被發明的二百多年來,很難合理地被賦予實際含義。本書認為從商業活動的角度來定義這個複平面是有道理的,而且在歷史上,商業活動經常賦予數學以實際意義:例如負數最初能找到的實際意義是表示虧錢或欠款,而常數 e 最初能找到的實際意義是計算複利,這些都與商業活動有關。
在信息和電子商務時代,本地的實體店經常競爭不過外地的實體店,甚至也競爭不過沒有實體店的網店,這是因為某些實體店和網店的信息傳遞更及時、成本更小,而物理距離的遠近則被快遞的便捷性所彌補。橫跨一個國家的物流距離所需的快遞費用常常少於在同一個城市購物的交通費用(比如打出租車的費用)。
在搜索交易對象的過程中,每一個買家或賣家以其在複平面的位置為中心畫半徑為r 的圓,則這個圓盤內是所有交易距離小於r 的賣家或買家的集合。
交易的數學表達#
每一個買家或賣家,在交易距離r 內,能夠考慮的賣家或買家集合都是有限的。如果買家或賣家想要考慮更多的賣家或買家,他們必須增加自己的交易成本支出。對複數的虛部的解釋是:信息的增加可以減小預期的物理距離,並可能提高總效率(即減小r )(見圖 2.6)。例如,在多個備選賣家中,如果買家知道某個賣家總是能給出最優惠的價格,那就不用貨比三家了,因而減少了物理距離。而且賣家和買家隨時都在相對地運動,如果買家恰好運動到賣家附近,那麼賣家及時獲知該信息將有助於銷售。例如,滴滴打車之所以能創造新的市場,就在於它讓司機能及時獲知乘客的需求和位置信息。另外,信息的增加雖然能減小預期的物理距離,但不一定能減小總的交易距離,而最終能否有效減小r 取決於市場環境的情況。
對每一個買家或賣家來說,等交易距離的線成為一組同心圓。每個同心圓內都有相應的賣家或買家集合,他們的數量往往是不均勻的,存在密度上的差別。這種差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交易成功的可能性。
在數學上,可以把複平面的坐標原點理解為市場交易點的位置,兩個向量相減得到的向量為交易向量。市場交換的本質即通過信息傳遞和物理位置的移動使兩個點重合,並產生賣家的貨幣收入和買家的貨幣支出(類似於能量轉移),以及商品或服務的交接。
信息位移是指買方的信息搜索和賣方的信息傳遞,而物理位移是指自己和對方的物理移動。其中,信息商品的交換不需要物理位移,而物質商品的交換則既需要物理位移,也需要信息位移。因此,對於某對買家和賣家來說,要完成交易所需要進行的總位移為 。
交易是普遍存在的,它們是市場運行的基礎和最小單位。市場系統總是在 “傾向於均衡” 轉移到 “均衡”、然後出現 “均衡狀態被打破和遠離均衡”、然後再轉移到 “傾向於均衡” 的過程中不斷循環。
市場的決策空間#
物質、信息和能量是組成物質世界的三個基本要素,三者中物質是基礎,而能量和信息都源於物質。類似於物質空間,本節定義了市場的決策空間。該空間分別由物理距離、信息距離和貨幣收支這三個軸組成,並由交易形成買賣雙方的貨幣收入或支出。同時,由於時間戳標記和數據不可篡改等特性,區塊鏈中形成了決策空間的第四個軸,也就是時間軸。
考慮一個最簡單的商品市場,只有一個賣家和一個買家,也就是雙邊壟斷的場景(見圖 2.10),且只考慮商品的單次交易。u 和v 分別是對於賣家和買家來說占有某商品的價值。為了使該次交易有意義,買家購買該商品的價值必須超過保留該商品對於賣家的價值,即必須有u <v 。
當沒有交易發生時,假設賣家的初始效用為u ,而買家的初始效用是 0。賣家和買家都可以選擇是否完成交換。如果任意一家選擇不交換,那麼他們的效用保持不變,仍然是u 和 0。如果賣家選擇交換,他必須向買家提供一個價格p ,如果買家接受,那麼賣家和買家分別得到的效用是p 和v -p (在交易前,產品已經被生產出來,u 為不可收回的沉沒成本,決策中不考慮該歷史成本,而且賣家在定價時已經使p >u )。一般情況下這一博弈的結果是:價格p 將落在賣家和買家的價值之間,即u <p ≤v 。
因此,初始的效用分別為 0(買家)和u (賣家),而交易後的預期效用分別為v -p (買家)和p (賣家)。如果兩家都願意完成交換,那麼兩家的總效用v 大於初始的u ,即交易後的預期總效用大於初始的總效用:v >u 。
考慮一個較為複雜的情形:在有兩個賣家的情況下,某個買家選擇其中一個賣家來進行交易。假設買家只考慮賣家的價格p 和交易距離r (見圖 2.11(a))。當價格一樣時,買家通常選擇交易距離最近的賣家,但是距離較遠的賣家為了獲得競爭優勢,將選擇更低的價格,這將帶來不確定性。因此,交易距離和價格都不能單獨決定買家的選擇,這兩個變量共同決定著賣家對買家的吸引力和買家的最終決策。
進一步考慮更複雜的現實場景:設想買家不僅考慮賣家的價格和交易距離,還考慮自己的偏好和賣家的商品質量(見圖 2.11(b))。當偏好和交易距離一樣時,買家通常選擇價格最低的賣家;但是價格較高的賣家為了獲得競爭優勢,將選擇提升商品的質量,這將帶來不確定性。同時,如果買家對商品質量的鑑別能力和偏好不同,那麼買家對商品質量的價值評價也就會不一樣。因此,交易距離r 、價格p 、質量q 和偏好θ 都不能單獨決定買家的選擇,這 4 個變量共同決定著賣家對買家的吸引力和買家最終的決策。
舉例來說,京東為了和淘寶競爭,會宣稱自己平台的商品假貨更少、質量更高,這是在商品質量q 上做文章。但是淘寶也會宣稱自己的商品種類更多,更能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這是在商品偏好θ 上做文章。居民樓下的便利店為了和網店競爭,會宣稱自己離消費者更近,這是在交易距離r 上做文章。京東、淘寶、便利店都會進行或大或小的價格戰,這是在商品價格p 上做文章。然而,賣家在任何單個方面的優勢並不足以左右消費者的購買決策,最後的市場確定性需要由這 4 個方面綜合來決定。這也是為什麼京東、淘寶和便利店等商業模式在市場中都能夠存在,體現出商業物種的多樣性。
如果有賣家能同時做到交易距離最短、商品偏好的滿足程度最高、價格最低、質量最好,那麼他就能獲得絕對優勢,並且立於不敗之地。但是商品的偏好與交易距離有天生的矛盾:偏好和商品的多樣性密切相關,一旦商品的種類多了,篩選難度的增加就會導致交易距離的增大。同樣,商品質量和價格也有天生的矛盾:更高的質量通常需要更多的成本,因而導致更高的價格。因此,賣家難以在 4 個方面同時達到最優,除非能掌握更先進的技術手段或有超乎尋常的創新。
帕累托最優是指資源分配的一種理想狀態,即無論做任何調整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收益而沒有其他人受損。也就是說,當市場運行到高效率時,一部分人改善處境,就必須以另一些人處境的惡化為代價。
經濟學理論認為,在一個自由選擇的市場機制中,社會的各類人群在不斷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可以使整個社會的經濟資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市場機制實際上是一隻 “看不見的手”,推動著人們從自利的動機出發,在各種交易關係和各種競爭與合作的關係中實現互利共贏的經濟效果。既然自由交易能使交易雙方都得到好處,那麼以交易為基礎的市場就能使所有人都達到共贏的最佳狀態。
交易中的共贏是效率原則的體現。在一個賣家和買家都可以自由選擇交易對象的市場中,如果商品的交換使得賣家和買家達到相對最高的共贏程度,那麼就體現了市場的效率。
三個市場中都存在各自的價格信號,並產生著各自的微觀引力。在微觀引力的基礎上,買賣雙方由於協作和交易而產生經濟位移,並形成經濟功。當市場均衡時,應當遵從貨幣守恆,不應該發行貨幣,即用交易費用來獎勵交易即可;而當由產品創新或營銷創新引起市場偏離均衡時,則應該發行貨幣來獎勵創新。
市場中買賣雙方的共贏程度能夠衡量雙方傾向於交易的吸引力,一般稱這種趨向性為市場引力。賣家的滿意程度與交易後得到的效用p 成正比,與所需克服的交易成本r 成反比;而買家的滿意程度與交易後得到的效用v -p 成正比,與所需克服的交易成本r 也成反比。所需克服的交易成本r 成反比;而買家的滿意程度與交易後得到的效用v -p 成正比,與所需克服的交易成本r 也成反比。
因此,把雙贏程度的度量定義為買賣雙方滿意程度的乘積,則其與買賣雙方交易後分別得到的數額p 和v -p 的乘積成正比,與買賣雙方所需克服的交易成本的平方成反比。其中,價格是一把雙刃劍,增加價格一方面增加了賣家的效用,另一方面減少了買家的效用,降低了成交的可能性。
市場引力也是對交易行為穩定程度的衡量:共贏的程度越高,任意一方放棄交易的可能性則越低。由帕累托效率原則,雙贏程度的度量定義為與買賣雙方交易後分別得到的效用p 和v -p 的乘積成正比,與買賣雙方所需克服的交易成本的平方成反比。參考物理學的方法,將基於共贏程度的市場引力定義為
與萬有引力公式相比,上述市場引力公式有如下特點:
(1)萬有引力定律認為宇宙中任意兩個質點間都存在引力,而市場引力公式中,未獲得價格信息的買家與賣家之間(v -p <r 的買家與賣家之間)未產生引力。
(2)萬有引力定律對為什麼產生引力目前沒有詳細的解釋,而市場引力模型從買賣雙方共贏的角度進行了解釋。
(3)萬有引力與兩個物體的質量成正比,而在市場公式中,引力與買賣雙方在交易後的貨幣效用成正比。交易後雙方的貨幣效用越高,那麼引力就越大。
(4)買賣雙方的交易距離是交易成本,而不僅僅是物理距離。在信息社會,這比較容易理解:有了互聯網,很多物理空間上相隔很遠的買賣雙方也可以用很低的交易成本來完成交易。
(5)牛頓認為引力是以無窮大的速度傳遞的,而愛因斯坦認為,任何一種物理速度都不能超越光速,引力也一樣。在市場引力模型中,交易雙方需要進行商品價格和質量等信息的傳遞和感知,而市場的 “無形的手” 是以信息的傳遞為基礎來實現的。因此,市場引力的作用速度將小於或接近光速。
(6)萬有引力是一個較為靜態的模型,而市場引力模型是動態的。不僅r 可以變化,相互之間傳遞的商品質量q 和價格信息p 也是可以變化的。
(7)萬有引力主要是針對天體或物體這樣的宏觀物體,市場引力是針對交易中的個體,即相當於物理學中的電子這樣的基本粒子。
總體來說,萬有引力是引力的宏觀形式,而本節的公式是市場引力的微觀形式,後文中將導出市場引力的宏觀形式,並且與萬有引力做進一步的比較。
另外,商品市場的微觀引力包含著著名的 4P 營銷理論,該理論即產品(Product)、價格(Price)、渠道(Place)、促銷這 4 個基本策略的組合。1953 年,尼爾・博登在美國市場營銷學會的就職演說中創造了 “市場營銷組合” 這一術語,其意是指市場需求的多少在某種程度上受到該策略組合的影響。作為現代營銷理論的代表,它風靡世界,影響並左右了無數公司的營銷策略,成為近半個世紀營銷領域的核心思想。
在 4P 理論中,產品策略是指注重產品功能,強調產品的獨特賣點;價格策略是指根據不同的市場定位制定不同的價格策略;渠道策略是指注重分銷商的培養和銷售網絡的建設;促銷策略是指公司可以通過改變銷售行為來刺激消費者,以短期的行為(如廣告、讓利、買一送一等)促進需求和銷售的增長。而市場引力包含了針對產品功能和質量的估值v 、價格p 和交易距離r ,分別對應著產品、價格和渠道這三個策略。而促銷策略則是外力,即通過讓利來調整價格、通過廣告來調整交易距離,以及通過增加產品功能和提高產品質量來調整估值,從而影響市場引力和增加市場需求。因此,市場引力包含著 4P 營銷策略的組合。由公式可知,當r 越小,或者p 和v -p 的乘積越大時,買賣的引力F 就越大。
在商品市場中,交易行為發生在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表現為商品買賣交易,而在勞動力市場中,交易行為發生在法人和工資勞動者之間,表現為勞動雇佣交易。當勞動被商品化之後,勞動交換的本質是法人與工資勞動者之間的交換關係,即經濟組織的法人雇佣勞動者,並支付工資。
從公式中可以看到,引力的產生必須提前將該勞動商品的工資水平信息由法人向潛在的勞動者直接或間接地傳遞。在傳遞的過程中,勞動者需要接收到職位需求和工資信息。由公式可知,當r 越小,或w 和v -w 的乘積越大時,雇佣的引力F 就越大。
資金供應者和資金需求者通過信用工具進行交易而融通資金,體現了資金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分離,使得資金成為特殊的商品,通過借貸來實現交換。普通商品的交易遵循等價交換的原則,通過議價、成交付款、交貨而使交易結束,交易完成後雙方不再發生任何關係;而金融市場的交易是信用和投融資關係的建立和轉移過程,交易完成之後,信用和投融資關係並未結束,還存在本息的償付和收益分配等行為。金融市場的交易中,賣方獲得運用資金的權利,買方則取得投融資的利息和控股等權利。
資金需求者和資金供應者在金融市場中的共贏程度是雙方傾向於完成交易的吸引力。借用物理學的方法定義基於共贏程度的金融市場引力,如圖所示。
在金融市場中,資金成為特殊的商品,需要通過金融中介來交易。金融市場中的交易中介至少有兩種:銀行和證券交易所。顯然,銀行是一個中介機構,在儲蓄者和借貸者之間擔任中介。而證券交易所是個隱形的中介,作用類似於銀行:它的客戶資金都是在銀行托管,參與交易所的投資活動所需的資金必須通過銀行進行 “銀商轉帳” 進入交易所的保證金賬戶,銀行對交易所的保證金賬戶進行第三方存管。因此,證券交易所的背後就是銀行。銀行擔任簡單資金商品的交易中介,而證券交易所擔任複雜資金商品的交易中介。從公式中可以看到,引力產生的前提是該金融商品的利率水平信息被資金供應者直接或間接地向資金需求者傳遞。由公式可知,當r 越小,或者τ 和v -τ 的乘積越大時,借貸的引力F 就越大。同樣,當r 越小,或者γ 和v -γ 的乘積越大時,儲蓄的引力F 就越大。
微觀的經濟功與 “去中心化” 的貨幣發行#
中本聰在其原始論文中提出:“對每個區塊的第一筆交易進行特殊化處理,該交易產生一枚由該區塊創造者擁有的新的電子貨幣。這樣就增加了節點支持該網絡的激勵,並在沒有中央集權機構發行貨幣的情況下,提供了一種將電子貨幣分配到流通領域的方法”。
同時,“另外一個激勵的來源則是交易費。如果某筆交易的輸出值小於輸入值,那麼差額就是交易費,該交易費將被增加到該區塊的激勵中。只要既定數量的電子貨幣已經進入流通,激勵機制就可以逐漸轉換為完全依靠交易費,本貨幣系統就能夠免於通貨膨脹”。
中本聰提出的這種機制,可以由市場引力模型來證明其合理性。對於商品市場,在買家作出選擇後,市場引力在運動的方向上做功,即 “力∗位移 = 功”。市場均衡時,對於買家有v -p =r ,而對於賣家有F •r =p ,即市場引力做的功等於成交的金額。對於買家的參與激勵來說,只需要獲得交易費r 就足夠了,如果激勵超過r ,就會引起通貨膨脹。
當市場偏離均衡時,對於買家有v -p >r ,而對於賣家有F •r >p ,即市場引力做的功大於成交的金額。偏離均衡通常是由於商品創新或營銷創新引起的,因此,商品創新和營銷創新可以帶來熵減。同時,引力的大小也得到提升,即表現為 ,而不是 。於是,買家的參與和創新激勵就會超過交易費r ,這就需要發行新的貨幣。
也就是說,當創新出現時,市場引力做的經濟功可以超過成交的貨幣金額,於是需要發行新的貨幣來代表這個超過的部分,以滿足這種 “能量” 不守恒的需要。在沒有創新的情況下,就應該 “能量” 守恒:如果任意發行貨幣,就會違反能量守恒和導致通貨膨脹。功的英文是 work,含義是工作,而有意義的工作有重複工作和創新工作之分,其中,創新的工作通常更為重要。
以區塊鏈為基礎的比特幣沒有特定的發行機構,而是依靠一套去中心化的發行機制,誰都有可能參與製造比特幣,並逐步將比特幣發行出去。
比特幣系統相當於一個去中心化的大帳本,每個區塊就是這個帳本中的一頁,系統自動生成比特幣作為獎勵來激勵礦工參與記帳。在這個過程中,各個區塊不僅僅是按時間順序鏈接的,各個區塊之間也體現了難度上的遞增。該系統中存在動態提高挖礦難度的機制,這個挖礦及其難度值實際上是模擬著創新及其難度值。創新越到以後,難度就越高,需要更多的勞動者利用更多的資本才能實現下一代的創新。在現實中,第一個實現創新的人,也應該自動獲得一定量的新增貨幣,作為貨幣的發行過程,這樣既可以激勵創新和增加全社會的福利,又可以避免通貨膨脹。
同樣,在雇佣交易和借貸交易中,技能創新和金融創新的出現也使市場引力做的經濟功超過成交的貨幣金額,這些創新也可以帶來熵減。因此,也需要發行新的貨幣來代表這個超過的部分。這與中本聰的貨幣發行思想是一致的。
固然可以保持資本守恒,但是在創新導致人類市場偏離均衡時,可以產生熵減並導致資本不守恒。商業模式的創新體現了人類市場的創新,並且表現出熵減,即由低級走向高級、由簡單走向複雜。
市場的宏觀引力的恆等式#
經濟體是為了獲得預期的收入而啟動生產的,因此這裡計算的 GDP 是預期的總(產值)收入,而不是已經實現了的收入。這個預期的 GDP 相當於凱恩斯的有效需求概念。假設某個產業鏈的生產過程由m 個企業組成,而且各個企業都按照中間產品銜接的順序來排列:產業鏈的起始端為生產最終產品的企業,而且每個企業都依次從下一個企業採購中間產品或原材料。
在這個產業區塊鏈中,生產最終產品的企業 1 的預期銷售收入為R 1 ,為了獲得這個銷售收入,需要在生產過程中向企業 2 購買中間產品的預期成本為R 2 ;因此,企業 2 的預期銷售收入為R 2 ,為了獲得這個銷售收入,需要向企業 3 支出的預期成本為R 3 ;由此向下類推,可得該產業鏈中所有企業的預期(產值)收入的總和為(R 1 -R 2 )+(R 2 -R 3 )+(R 3 -R 4 )+…+(R m -0)=R 1 。其中,產業鏈的末端只有勞動和天然原材料的投入,因而不需要貨幣資本的投入,即預期成本為 0。因此,預期的最終產品的總銷售收入等於該產業鏈中所有企業的預期收入的總和,即
**。** 在生產法的 GDP 計算中,總產品價值扣除生產過程中投入的中間產品價值後得到的價值增加值為
在投入勞動和資本後,生產出最終產品並通過銷售實現了預期的產出值,那麼商品市場的實際產出值就為該價值增加值。因此,生產法是從商品市場的角度計算的。
在收入法的 GDP 計算中,工資+利潤+利息+租金+稅收+折舊 = 勞動者和法人的總收入。生產是由勞動的投入開始的,勞動的投入產生了價值增值,利潤、利息、租金、稅收和折舊都來源於這個價值增值,因此勞動力的雇佣是獲得這些預期收入的基礎。在勞動力市場中,勞動者和法人的總貨幣收入為
其中N 為勞動者的總人V Ej 為某個勞動者j 的邊際產值(收入),V Ej -w j 為某個勞動者j 所創造的邊際利潤,並且由V Ej 的定義可知 。因此,收入法是從勞動力市場的角度計算的
因此,收入法是從勞動力市場的角度計算的。
在支出法的 GDP 計算中,企業投資支出+居民消費支出+政府購買支出+(出口-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