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
货币银行学重点内容复习
一,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是商品价值形态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般等价物。
二,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三, 货币的发展阶段(三种形式):商品货币形式、代用货币形式、信用货币形式。
四, 货币层次的划分:是按流动性程度划分的。
1M0:是流通中的现金,有最强的流动性。
2M1:通常所说的狭义货币。是指交易货币,包括各种实际用于交易的货币。即,M1=C+Dd。其中 C 是流通中的现金,D 是活期存款或支票存款(可随时变为现金进入流通)。M1 是货币供应量中最活跃的部分,代表全社会的即期需求,能够反映短期经济运行状况。
3M2:广义货币。是指包括 M1 和流动性较差、不能直接用作支付工具,但可以较方便地转变为支付工具的项目,即 M2=M1+Ds+Dt + 其他短期流动资产。其中,Ds 是储蓄存款,Dt 是定期存款。
4M3:M3=M2+Dn(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发行的负债)
五, 本位币:一国货币制度规定的标准货币。
辅币:辅币是主币的对称,是本位币单位以下的小额通货,供日常交易和找零之用。
货币制度:
1、 银本位制:最早的货币制度。
2、 金银复本位制:白银与黄金同时作为本位币。(包括双本位制和平行本位制)
跛行本位制:即法律规定金币银币皆可成为本位币,两者间有兑换比率。但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而银币却不能自由铸造。结果银币的实际价值与名义价值无法保持一致。实际上银币只起辅币的作用,演变为金币的价值符号,注定了复本位制的崩溃。
3、 金本位制:指以黄金作为本位币的材料的货币制度。(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
4、 纸币本位制:是指一国本位货币采用纸币而不与黄金发生联系的货币制度。
六,1、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
2、信用的特点:1 信用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的运用。2 是价值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3 体现的是一种借贷关系。
3、构成要素:债权人与债务人、时间间隔、信用工具。
七,信用的形式
1、 商业信用:是指企业在出售商品时,卖方企业与买方企业相互之间所提供的信用。
特点:1 客体是以商品形态所提供的信用 2 商业信用具有二重性,授信企业与受信企业之间既是买卖关系,又是借贷关系 3 商业信用的主体,即商业信用的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工商企业 4 商业信用的动态与产业资本的动态相平行。
2、 银行信用: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存贷款等业务形式对企业和个人提供的以货币形式为主的信用,是当代信用经济的信用主体。
特点:1 信用规模不受货币资本数量的的限制 2 银行信用具有广泛的接受性 3 银行信用具有比较强的计划性。
3、 国家信用:也称政府信用。是指政府借助于举债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以及由此向社会提供贷款。特点:政府授信形式主要是是国库券和公债券,债权人是本国公民,债务人是国家或政府。政府授信方式是贷款。作用:调剂政府收支不平衡、弥补财政赤字、调节货币流通和经济发展、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4、 消费信用:是以居民个人消费为对象,由企业和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像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用。方式:分期付款的赊销方式、消费贷款、信用卡。作用:提高购买力刺激消费需求促进生产发展等,请自我发挥。
5、 个人信用
八,信用的经济功能:1. 调节国民经济。1 调节经济总量:信用关系把盈余部门的盈余货币引向赤字部门,由后者用于消费和投资,使整个经济的货币循环不至于萎缩,保证了货币循环的正常运行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总之,通过信用关系调节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供给,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一致,保证了社会总供求的平衡。2 调节经济结构:信用可以通过利率变动和信贷投向的变动,调节需求结构和收入结构,以实现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乃至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可以通过汇率的调整和国际信用关系的发展调节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从而实现对外经济的协调发展。2. 有效配置经济资源。1 信用可提高经济总效用:信用渠道的存在促进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不同家庭和个人对现时消费和未来消费有不同的预期与安排。信用的发展使得那些对现时消费不太重视的家庭,可以把收入的一部分以储蓄的形式通过信用机构转交给那些重视现时消费而对未来消费的预期较小的家庭,实现现时消费和未来消费的转换,使每个家庭都能将其消费资源按时间先后进行最佳配置,从而提高消费的总效用。2 信用可促进有效规模投资扩大:社会经济的增长需扩大再生产,这就要追加投资。而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贷款规模的扩大又来源于储蓄的增长,因此储蓄是投资的前提。在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中,往往需要银行信用的引导与促进。只有通过信用关系把储蓄这一投资权力转交给那些资本边际生产力比较高的单位,才能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和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促进有效投资规模的扩张。
九,利率。
1、 名义利率:是指没有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实际利率:指剔除物价变动,在货币购买力不变的条件下的利率。名义利率 = 实际利率 + 通货膨胀率。
如果名义利率不变,借贷期间物价下跌,则实际利率高于名义利率,这对贷方有利而对借方不利;如果名义利率不变,而物价上涨,则对贷方不利而对借方有利。当物价上涨率高于名义利率时,实际利率为负。
2、 利率的计算:复利:如果一年中计息 M 次,则 N 年的复利为:
S=P×(1+r/m)m*n (次方)
终值 (future value),又称将来值或本利和,是指现在一定量的资金在未来某一时点上的价值。现值 (present value),是指未来某一时点上的一定量现金折合到现在的价值,俗称 “本金”。通常记作 P。
FV=P×(1+r) n(次方)
PV=P÷(1+r) n(次方)
到期收益率:到期收益,是指将债券持有到偿还期所获得的收益,包括到期的全部利息。而到期收益率则是指使从债务工具上所获得的回报的现值与其今天的价值相等时的贴现率。
3、 决定利率水平的主要因素:平均利润率、资金供求状况、物价水平、利率政策、国际利率水平。
4、 利率的结构:利率的风险结构(违约风险,流动性,所得税)和利率的期限结构。
三种利率的期限结构理论:1 纯粹预期假说:根据预期短期利率来解释期限结构。2 流动性偏好假说:认为利率的期限结构是由对远期利率的期望和利率风险的风险溢价决定的。3 市场分割理论:不同期限的债券市场是相互分割独立的市场,各种期限债券的利率由该种债券的供求所决定。
十,信用工具的基本特点:
1、 期限性 2、流动性 3、安全性(违约风险,市场风险,购买力风险)4、收益性(实际收益率,是指信用工具的年平均收益与市场价格的比率)
十一,信用工具的分类:1,按流动性划分,完全流动性的融资工具(钞票和活期存款)和具有有限流动性的金融工具(商业票据股票等)
2,按发行者性质划分,直接证券和间接证券
3,按偿还期限的长短划分,短期融资工具和长期融资工具
十二,1,商业票据:1 期票:是由债务人向债权人发出的承诺在一定时期内支付一定款项的债务凭证。2 汇票:是由债权人发给债务人,命令他在一定时期内向指定的收款人或持票人支付一定款项的支付命令书。
2,银行票据:1 银行券 2 支票 3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CD
3,政府债券:1 公债券:中长期公债券多为息票债券 2 国库券:属于零息债券。
4,股份制企业证券:1 股票 2 公司债券
5,金融债券:金融债券是银行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了筹集资金而发行的债券。他们通过发行金融债券来改变资产负债结构,增加资金来源,主动负债。以中长期为主。
十三,规避利率风险的创新
1,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CD。特征:面额大且固定,不记名挂失,利率固定或浮动,存款期限短,流通且在二级市场活跃,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较好。
2, 货币市场共同基金
3, 浮动利率票据(同业拆借利率 LIBOR,是指设在伦敦的银行相互之间短期贷款的利率,该利率被认为是伦敦金融市场利率的基准)
4, 可转换债券
5, 期权(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一个债券预期利率会上升,接下来会采取哪些信用工具规避风险?购买看跌期权或其他?多选 OR 单选?)
看涨期权到期收益:买方 =(市场价 — 执行价)× 合约数【市场价>执行价】
买方 = 0 【市场价≤执行价】
卖方 =(执行价 — 市场价)× 合约数【市场价>执行价】
卖方 = 0 【市场价≤执行价】
看跌期权到期收益:买方 =(执行价 — 市场价)× 合约数【市场价<执行价】
买方 = 0 【市场价≥执行价】
卖方 =(市场价 — 执行价)× 合约数【市场价<执行价】
卖方 = 0 【市场价≥执行价】
期权到期利润:买方 = 到期收益 — 期权费
卖方 = 到期收益 + 期权费
6, 远期利率协议
7, 互换:是一种双方约定在未来的某日彼此交换一系列现金流的金融衍生合约。
十四,规避汇率风险的创新:选择债券、外汇期权
十五,规避管制型创新:1,自动转账服务账户 ATS 2,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 NOW 3,货币市场共同基金 MMMF 4,货币市场存款账户 MMDA 5,回购协议。
十六,商业银行。
1, 性质:商业银行是一种以追求极大化利润为目标的金融企业。
2, 职能特征:1(金融中介)商业银行是具体办理货币信用业务的银行,它充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2 商业银行是创造派生存款和信用工具的银行。3 商业银行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的核心媒介。4 现代商业银行是金融百货公司。
3, 组织形式:单一银行制度、总分行制度、银行持股公司
4, 主要业务:1 负债业务【流动性最强】
存款(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
借款(同业拆借,转贴现和转抵押贷款,向中央银行再贴现和再贷款,国际金融市场借款。)贴现:贴现是指远期汇票经承兑后,汇票持有人在汇票尚未到期前在贴现市场上转让,受让人扣除贴现息后将票款付给出让人的行为。或银行购买未到期票据的业务。
2 资产业务。(贷款,投资,其他资产)
3 中间业务。
结算业务:汇兑,托收,信用证结算。
代理业务:代理收付款业务,代理融通业务,代理推销有价证券业务
信托业务
租赁业务:营业性租赁和融资租赁(一种国际通行的长期租赁形式,租赁物的挑选维修保养等由承租人负责,承租人通常在租赁期满后以象征性价格取得设备的所有权。)
咨询业务。
十七,1,专业银行(指不经营零售业务,只在特定的范围内提供专门性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开发银行(非营利性的政策性的专业银行)、储蓄银行
2,非银行金融机构: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中央银行以及专业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
1 保险公司 2 财务公司 3 经纪人和证券交易商 4 租赁公司 5 金融公司
十八,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区别:
首先,从资金来源来看:投资银行的资金主要是通过发行本行的股票和债券筹集的。而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各种存款及其他借入资金。
其次,从主要业务来看:投资银行主要从事证券承销,交易,衍生工具的创造,交易,收购兼并及相关服务和融资等;而商业银行主要的业务是存贷款及金融服务。
第三,从主要功能看:投资银行向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服务,而商业银行只能提供间接融资。
第四,从利润来源来看:投资银行的利润来源是收取佣金、费用以及融资收益,而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于贷利差及服务收益。
最后,从监管机构来看:投资银行大多由证券监管部门监管,商业银行主要是由中央银行监管。
十九,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是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是最高、统筹全局的、特殊的金融组织,是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调节机构之一,在当今商品经济高度发展、金融业发达的时代,它担负着监督管理、保障本国金融制度健全稳定发展、执行货币政策、控制整个社会的信贷规模以及和货币供应量的特殊职责。
英格兰银行的建立标志着现代银行的发展。
1 性质:法律上,中央银行对社会承担责任,是一国金融制度中最高的管理当局,是政府在金融领域内的代理人,无论资本归谁所有,都应被看做是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或是在政府控制之下的一个金融管理机构。经济上,中央银行又是一个办理存款,放款和结算业务得银行,但是它的顾客不同于其他金融机构,因而是一个特殊的银行。
中央银行既是机关又是银行。
2 职能:中央银行是‘发行银行’。独占货币发行权。
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中央银行作为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执行货币政策,代理国库,买卖政府证券,接受政府的存款,并对政府提供必要的短期融资。充当政府的金融顾问,参与国际金融活动,推动本国经济国际化。维持汇率稳定。
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负责保管本国商业银行和其他接受存款的金融机构按规定提存的存款准备金,并根据金融市场情况调整法定准备金比率。对商业银行办理再贴现和再抵押的融资业务。全国的票据清算中心。监督和管理全国的银行体系及其金融活动。
政策职能:体现在中央银行负责制定和执行本国的货币政策上。
监督和管理职能:体现在其对银行体系、金融业务、金融市场和货币政策的宏观执行方面实施监督和管理。
研究职能:中央银行的研究职能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其国民经济神经中枢和信用制度枢纽的地位,掌握各种资料和数据,搜集和整理各种经济信息,准确预测,及时研究和制定有关金融政策的方案,供政府决策以咨询和参考。研究智能是中央银行的政策职能的补充,具有强化中央银行政策职能的重要作用。
开发或促进职能:在金融深化方面的促进能力。
3 组织形式:
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世界上用的最多):又称‘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指一个国家内单独设立一个中央银行。
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联邦制国家多采用):也成‘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指一国在中央设立一个中央银行机构,并在地方设立若干个地方级中央银行机构的制度。
跨国中央银行制度(欧洲联盟);准中央银行制度(新加坡,卢森堡,斐济,香港地区)
大一统的中央银行制度(20 世纪 60 年代后的苏联和东欧国家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前的我国便是实行这种制度)
二十,商业银行管理的基本原则:盈利性原则,安全性原则,流动性原则。
1 安全性原则: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
6C:品质,能力,资本,抵押,经营条件,连续性
5P:个人因子,目的银子,偿付因子,保障因子,前景展望。
2 流动性原则:银行的流动性包括资产的流动性(三方面)和负债的流动性(两方面)。
二十一,资产负债联合管理的主要措施:
1 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管理措施:当利率走势明朗且持续时间较长,采取进攻性策略;反之,当利率变化无常,则宜采取防御型策略。
2 持续期管理
持续期是指金融工具按照一定的到期收益率收回其现值的一段时间,是衡量银行收回一项投资项目需要的平均时间。
定义式:
D 为持续期;t 为各现金流发生时间;Ct 金融工具第 t 期现金流;r 为市场利率。
二十二,为什么出现信息不对称?
信息产品具有准公共性、难分割性和价值事后性。其价值只能在事后衡量,易形成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而产生两种现象: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信息是稀缺的,获得信息要付出一定的成本。私人信息是一个人所拥有而其他人获得都要付出成本的信息 —— 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有两种形式:隐藏信息和隐藏行为。
信息从产生起就不可能均匀分布;利益关系阻碍了消息的披露。
逆向选择: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现象。
降低风险的主要措施:
1, 减少内部信息不对称:完善银行内部信贷运行管理机制。
1 设置合理的组织机构,健全内部控制机制。
2 加大技术支持力度,充分运用先进工具。
2, 克服企业与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1 筛选和监控
2 与借款客户建立长期联系
3 抵押与建立补偿余额账户 --- 弱化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后果。
4 加强同业沟通,共同防范信息不对称。
3, 信用制度及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
1 树立正确舆论导向,培育社会信用意识。
2 尽快建立完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
3 建立信用担保体系。
银行的资本构成:权益资本,债务资本,损失准备金与资本准备金。
为什么要进行资本充足性管理?
1, 有利于银行间公平竞争。2,有利于控制信贷规模,提高资产质量。3,可以保障存款人的利益。4,有利于促进银行内部改革,改善银行的盈利状况。5,有利于推动国有商业银行业务创新。
二十三,金融市场。
1, 直接融资:就是资金供求双方通过直接协议或在公开市场上买卖直接证券的过程。
2, 间接融资:盈余单位与赤字单位以金融机构为中介而进行的融资方式。
3,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区别:
1 融资行为的主体不同:直接融资只有筹资者和投资者,其他机构只是为融资提供服务,并没有实质性的价值转让;而间接融资的主体是筹资者,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其中金融机构是资金融通的中心主体。
2 融资运动方式不同:直接融资中交易仅有一个过程,即资金通过购买证券,从资金盈余者流向资金短缺者;间接融资有两个过程,即资金盈余者将资金存入金融中介机构,金融中介机构再将资金以贷款或投资的方式转移到资金短缺者手中。
3 融资的成本和风险不同:从成本来看,间接融资的成本包括利息和银行部门的营业费用,而直接融资的成本主要有股票,证券的股息和利息以及证券的发行费用,因此,间接信用的成本较低。从风险来看,对初始投资者来说,股票,债券的风险要高于银行存款,也就是直接融资的风险高于间接融资。
4 对货币流通量的影响不同:间接融资的主体是银行,银行可通过吸收存款,办理转账结算来创造信用货币,派生出初始货币成倍的增量,因此,间接融资的规模直接影响货币流通量。而直接融资根据期限的长短,对货币流通量的影响不一。
直接融资的方式虽然比较简捷,但是由于它在适用范围上有局限性,而且融资效率比较低,融资成本高,风险大,所以间接融资方式在现代经济中地位非常重要,而且在不断发展。
联系:从整个金融领域来看,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都很重要。
4, 金融市场的分类:
1 按交易对象的期限划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2 按融资工具划分,证券市场,商业票据市场,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
3 按交易对象的不同类型,本币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证券市场,现货市场,期货市场。
4 按金融交易性质与方式,借贷市场,租赁市场,证券市场,公开市场,议价市场
5 按地域范围划分,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
二十四,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
1, 货币市场:指一年期以内的短期金融工具交易所形成的供求场所及其价格运行机制总和。
2, 货币市场特征:交易期限短,风险性低,流动性强。
3, 货币市场的功能:调节其功能,指示器功能,联结器功能,货币市场是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场所。
4, 银行同业拆借市场:指的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短期资金借贷的市场。参与者为商业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
5, 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的特点:
1 融资期限短(一天或几个小时)2 交易同业性(必须是金融机构之间的)3 交易额大宗性(交易额特大且不需要担保抵押)4 拆借利率的参考性 LIBOR(主要是指市场化很高的利率)5 无形的市场(通过电话协商达成协议后,通过央行自动划账清算)
6, 同业拆借:是指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之间为了调剂资金余缺,利用资金融通过程的时间差,空间差,行际差来调剂资金而进行的短期借贷。
7, 短期票据市场:
国库券市(期限短,流动性强,安全性高,被视为零风险债券或金边债券;不记名形式)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 CD:(发行单位是各商业银行)
特点:不记名,不挂失;存款金额为整数且数额很大;期限短,最短十四天,多数在一年以内。
8, 回购市场:是指通过回购协议进行短期融通的市场。
正回购:资金的需求者在出售证券的同时,签订协议承诺日后如数购回。
逆回购:资金的供应者在买入证券的同时,签订协议承诺日后按照规定的价格将证券如数回售给对方。
回购价格:RP=P (1+r*t/360)
9, 资本市场:亦称长期金融市场,是指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各种资金借贷和证券交易的场所及其运行机制的总和。
10,资本市场的功能:资金融通,产权中介,资源配置。
11,证券市场:是股票,债券,投资基金券等各种有价证券发行和买卖的场所。
12,证券发行市场:又称一级市场。是发行证券,证券发行者为扩充经营,按照一定的法律规定和发行程序,向投资者出售新证券所形成的市场。
发行方式:公募;私募(只针对特定投资人,范围小)私募又分为内部配股和私人配股。
内部配股是指:股份公司按股票面值向原有股东分配该公司的新股认股权。
私人配股是指:将新股票分售给除股东以外的本公司的职工,客户等特殊关系的第三方。
发行途径:自己发行;借助中介(投资银行,证券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
【投资银行主要工作:a,设计筹集方案(价格,多少,时间)b, 寻找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 c,编辑文件 d,推销证券(包销、代销、助销)。】
其中包销、代销、助销属于公募(首次发行提供的服务)。
13,证券流通市场(实现流通转让的场所):又称二级市场。是指买卖已发行证券的市场。由证券交易所和场外交易市场组成。
14,证券交易所(竞价成交)【世界上最大的证券交易所是纽约证券交易所】
会员资格:
1 佣金经纪人。特点:佣金经纪人接受客户委托进行证券买卖,充当交易双方的中介并从中收取佣金。
2 场内经纪人。特点:帮助忙不过来的佣金经纪人执行任务。
3 场内交易商:指在证券交易所内主要为自己买卖并从中赚取差价和维护交易连续性。但可能导致价格不正常波动。
4 特种交易商(做市商):接收保管执行各个经纪人送来的委托,并收取佣金。随时准备自己的账户买进卖出以维持公正。特点:一人可以管多只股,但一只股只能由一个人管。
三种指令:
市价委托:客户不规定价格,按市场上最优价格。
限价委托:特定价位,比该价位有力利的价位。
止损委托:客户指示经纪人,价格超某一方向波动时立即卖出或买进。
15,场外交易市场 OTC(协商成交):指由自营商通过电脑,电话等通讯工具建立起来的买卖证券的无形交易网络。
OTC 特点:1 无形的,通过网络交易。2 上市门槛低,任何证券都可以交易,不需要公开公司的财务状况。3 交易可通过经济人也可直接与客户进行交易。4 交易双方可以协商价格。
16,期货和远期合约的区别。
期货的特点:规范,标准化;不存在违约风险;期货合约需要交保证金;期货的实际交汇率很低,可对冲。
远期合约:不规范,不标准;违约风险大;不交保证金;合约到期必须交割,不允许对冲。
二十四,息票债券。
如果债券价格 P 和它的面值 F 相等,那么 YTM(到期收益率)与 C(票面利率)相等。
如果 P>F,那么 YTM<C
如果 P<F,那么 YTM>C
P=C1/(1+YTM)+C2/(1+YTM) 2 次方 +…Cn/(1+YTM) n 次方 +F/(1+YTM) n 次方
永久债券:P=C/YTM
如果 C=0,则 P=F/(1+YTM) n 次方
二十五,零息债券。
Pz 为零息债券的价格,市场利率为 r,设零息债券的期限为 n(通常小于一年),F 为零票债券的面值;到期按面值偿付。则有
Pz=F/(1+r*n/12)
二十六,1,基础货币:是指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与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之和。是银行体系倍数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是流动性最强的货币,也可看做是中央银行对整个社会的货币性负债。
2, 公式:B=C(流通中的现金)+R(金融机构存放于央行的存款准备金)【包括 RR 存款准备金和 ER 超额准备金】
3, 影响存款乘数的因素:法定准备金率,现金漏损率,超额准备金率。
4, 货币乘数的涵义:货币乘数是表示货币供应量相对于基础货币之间的伸缩倍数,即中央银行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的基础货币使货币供应量相应增加或者减少的数额。用△B 表示基础货币变化,△Ms 表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Km 表示货币乘数,则有:
Km=△Ms/△B=(△C+△D)/(△C+△R)
5, 影响货币乘数和货币供给量的主要因素:居民持币行为,居民和企业行为,商业银行与金融机构行为与货币供应量。
6, 中央银行的行为与货币供应量:
1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决定活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 r, 定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 rt 而影响货币乘数和货币供应量。
2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债权规模影响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
3 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主要对财政的债权规模)影响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
4 外汇、黄金占款规模影响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
二十七,
1, 古典货币需求理论:1 现金交易数量说 —— 费雪的交易方程式 MV=PT;
结论:货币数量 M 的变动将导致物价 P 同比例同方向变动。公式变形为 M=PT/V,当货币市场均衡时货币数量 M 就是人们的货币需求量。并表明,货币需求仅为名义收入 PT 的函数,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
2 现金余额数量说 —— 剑桥方程式 M=KPY
结论与费雪交易方程式的结论一致。
2,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 流动性偏好理论。
货币需求的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实际货币需求余额)Md/P=L1+L2=f (I,Y)
凯恩斯把资产分为货币和债券。利率与货币需求成反比。
3, 平方根公式:鲍莫尔和托宾认为,交易性货币需求不仅与收入有关,而且也与市场利率有关,即交易性货币需求是实际收入的增函数,是市场利率的减函数。
结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交易量或国民收入越高,交易货币需求也就越多;货币与盈利性资产之间的转换成本越高,交易的货币需求越多;如果利率上升,交易货币需求下降;如果利率下降,交易货币需求上升。
4, 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发展 —— 惠伦模型(立方根公式)。
上式表明,最适度的预防性现金余额同净支出分布的方差 S2 (次方)、非流动性的成本 b 成正相关,与持有现金余额的机会成本率 r 成负相关。这就是在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基础上形成的惠伦模型。
5, 托宾资产选择理论
6,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 现代货币数量论
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财富总额,用 “恒久性收入” 表示,恒久性收入与货币需求正相关;财富结构,即总财富中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所占比重;各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持币的机会成本);财富持有者的偏好和持有货币的效用。
7,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与现代货币数量论的比较
1 凯恩斯是从心理动机的角度研究货币需求;而弗里德曼撇开人们的持币动机不谈,认为影响其他资产需求的因素也必定影响货币需求。
2 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仅仅是收入和利率的函数;而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不仅是收入和利率的函数,而且是所有资产预期收益率的函数。
3 弗里德曼打破了凯恩斯的金融市场唯有货币和债券两种资产可供选择的局限,认为金融市场有多种资产可供选择,把货币放在与其他资产(股票、债券、商品)相对立的中心地位,以持有其他资产收益的多少来决定对货币的需求量。这弥补了凯恩斯学派把货币与其他资产置于同等地位的缺陷。
4 凯恩斯认为,利率是决定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现代货币数量论认为,利率变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很小。
5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函数长期内是稳定的,因为恒久性收入和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都相对稳定;而凯恩斯相反,认为货币需求的随机波动很大,利率和收入发生变化,都明显地引起货币需求的变化。
6 与凯恩斯的另一不同之处在于,弗里德曼将货币和商品市委替代品,即货币需求受商品的预期收益率的影响,确定了预期因素在货币需求中的地位,这一点恰恰被凯恩斯及其追随者所忽视。同时商品和货币互为替代品的假设表明,货币数量的变动可能对总支出从而对总产出产生直接的影响。
二十八,1,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物价稳定(首要目标);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2,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1 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
2 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在短期内存在此消彼长的替代效应。(菲利普斯曲线)
3 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短期内存在替代效应,而长期内则是互为前提和相互促进的。
4, 常用的远期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长期利率,汇率
5, 常用的近期中介目标:短期货币市场利率,银行超额准备金,基础货币,通货膨胀率。
6, 弗里德曼支持货币供应量,凯恩斯支持利率
7, 三大法宝(一般性货币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和法定准备金率政策。
8, 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直接信用控制和间接信用控制。
9, 凯恩斯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凯恩斯主张货币供应量的变化间接影响产业和就业。根据凯恩斯的分析,中央银行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将引起利率的下降或上升,在资本边际效率一定的条件下,利率的下降将引起投资的增加,利率的上升则引起投资的减少。投资的增加或减少,又将通过乘数作用引起支出和收入的同方向变动。如果用 M 表示货币供应量,r 表示利率,I 表示投资,E 表示支出,Y 表示收入,则凯恩斯的货币传导机制理论可表示:M 上升 ----r 下降 ----I 上升 ---E 上升 ---Y 上升。
10, 托宾的 Q 理论:提供了一种有关股票价格和投资支出相互关联的理论。如果 Q 高,那么企业的市场价值要高于资本的重置资本,新厂房设备的资本要低于企业的市场价值。这种情况下,公司可发行较少的股票而买到较多的投资品,投资支出便会增加。如果 Q 低,即公司市场价值低于资本的重置成本,厂商将不会购买新的投资品。如果公司想获得资本,他将购买其他较便宜的企业而获得旧的资本品,这样投资支出将会降低。反映在货币政策上的影响就是:当货币供应量上升,股票价格上升,托宾的 Q 上升,企业投资扩张,从而国民收入也扩张。根据托宾 Q 理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货币供应上升 ---- 股票价格上升 ----Q 上升 --- 投资产出上升 ---- 总产出上升。
1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凯恩斯学派与货币学派的比较
1 凯恩斯学派非常重视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而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则认为货币政策的影响并不是主要通过利率间接影响投资和收入的,而是因为货币供应量超过了人们所需要的真实现金余额,从而直接影响到名义收入。
2 凯恩斯学派认为,投资对产量、就业和国内生产总值等有直接影响,货币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是间接地。货币学派则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与名义国民收入的变动有直接关系,货币供应量的增加直接引起名义国民收入增加。
3 凯恩斯学派认为传导机制首先在货币市场进行调整,然后引起投资增加,通过投资乘数增加消费和国民收入,最后影响商品市场。货币学派则认为,传导机制可以同时在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发生作用,影响金融资产和真实资产。
12,影响货币政策的主要因素:政策时滞,预期因素和制度体制因素等。
13,创新的原因:一是约束因素诱发的创新;二是管制的辩证创新。
利率变动带来的经济效应
微观:1,对投资的影响。1 实物投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率影响投资成本进而影响最终的投资。利率上升意味着企业的投资成本上升,投资以后企业的利润会降低,利率上升会减小投资规模。2 证券投资:若利率下降,会导致需求上升。进而导致证券价格上升,购买后会使利润上升。
2,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当利率高时,资产的收益提高,则意味着,即期消费成本的提高,因此消费下降,储蓄增加。高利率会导致企业规模降低,会导致居民个人收入下降,消费下降。
3,金融机构对资产结构的影响:贷款利率是由金融机构根据市场供求决定的,证券投资的利率,是由中央银行根据金融政策决定的,主要指,政府债券,根据两者之间的利率来调整贷款和投资的比率。
宏观:1,对货币供求的影响:利率同供求成正比,利率铜需求成反比。2 对货币需求者的影响。当贷款利率下降时会刺激资金需求者,使需求上升;反之,当贷款利率上升时会刺激资金需求者,使需求下降。3 对货币投资者的影响。当存款利率下降时,会抑制储蓄欲望,会使储蓄性改为流通性。
2,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当高利率时,减少投资,会出现通货膨胀,当经济萧条时,利率降低,会出现通货紧缩。
3,国际收支状况。
- 1 对进出口的影响。当利率上升时,企业成本上升,进而导致产品价格上升,出口竞争力加大,导致国际贸易逆差。
- 2 对资本输出的影响。当高利率时,会形成资本流入,导致短期暴利,但是资本流入过大,会使基础货币提高,会降低提高利率的经济效果。
金融学 (货币银行学) - 哔哩哔哩
第一部分 金融学
第一部分 金融学
第一章 货币和货币制度
一、货币职能
1、价值尺度:用以衡量和表现所有商品和劳务价值时,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2、流通手段: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时,发挥流通手段职能.
3、支付手段:货币在偿还债务或作单方面支付时发挥支付手段职能。
4、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
5、世界货币:尤为世界货币,充当国际间的支付手段、购买手段和转移财富的手段
二、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及其组织形式。货币制度形成于资本主义社会。货币制度大体涉及:货币材料的确定,货币单位的确定,流通中货币种类的确定,对不同种类货币铸造和发行的管理,对不同种类货币支付能力的规定等。完善的货币制度能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稳定,保障货币正常发挥各项职能。
三、与货币制度有关的概念
1、本位币,也称主币,是一国的基本通货,一般作为该国法定的价格标准。最小规格是 1 个货币单位。
DM&?6\ J-abbs.5432.net@8P YE9H"U | 考研 | 考研网 2、无限法偿,法律保护取得这种能力的货币,指无论支付数额有多大,无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1J8Is Ji"i
Gbbs.5432.net
3、有限法偿,指在一次支付中,若超过规定的数额,收款人有权拒受,但在法定限额内不能拒受。$} N!FfY~`?c5432 考研论坛是考研人的网上考研家园,主要提供考研资料下载,学习讨论等
4、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指在金银复本位制度下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价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市场价格偏高的货币(良币)就会被市场价格偏低的货币(劣币)所排斥,良币退出流通被贮藏,而劣币充斥市场
四、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 是指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1944 年 7 月,西方主要国家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确立了该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其实质是建立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基本内容包括美元与黄金挂钩,确定 1 盎司黄金等于 35 美元的官方价格,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以及实行固定汇率制度。这个体系的运转与美元的信誉和地位密切相关。1971 年 7 月第七次美元危机爆发,美国停止履行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1971 年 12 月,美元对黄金贬值,美联储拒绝向国外中央银行出售黄金。至此,美元与黄金挂钩的体制名存实亡。1973 年 3 月,西欧出现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马克的风潮。西方主要国家的货币实行了对美元的浮动汇率。至此,固定汇率制度完全垮台。
第二章 利息和利率
一、利率的决定
①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
马克思认为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因此利息量的多少取决于利润总额,利息率取决于平均利润率。利息的变化率在零与平均利润率之间,也不排除利息率高于平均利润率或事实上成为负数的特殊情况。/R+w8y"X\i#|(RE9M5|
x5G:{KT P @7Hu;~5432 考研论坛 M9xcb"g/ub9_bbs.5432.net&@9W;?f\r4 [bbs.5432.netb9e kFeU7^L.T 考研,考研网,考研论坛,考研资料,考研资讯,考研英语考研数学考研政治,考研医学,金融联考,MBA, 法 具体取决于借贷双方的供求关系及其竞争,一般来说,供大于求时利率下降;供不应求时利率上升。此外,法律、习惯等也有较大作用。马克思的理论对于说明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利率决定问题具有指导意义。
②实际利率理论
在凯恩斯主义出现以前,西方经济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利率决定理论被称作实际利率论,该理论强调非货币的实际因素 —— 生产率和节约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其中,生产率用边际技资倾向表示,节约用边际储蓄倾向表示。投资流量会因利率的提高而减少,储蓄流量会因利率的提高而增加。故投资是利率的递减函数,储蓄是利率的递增函数,而利率的变化则取决于投资流量与储蓄流量的均衡点。图 4-1 说明了这种关系。
图 4-1 实际利率论
③货币供求论
凯恩斯把利息定义为是对人们放弃流动性偏好的报酬,因此决定利率的是货币因素而非实际因素。他认为利率取决于货币的供求,货币供应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外生变量,货币需求则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当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增强时,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就会增加,当货币供应不变时利率就会上升;反之,当货币需求减少而货币供应不变时,利率就会下降。因此,利率是由流动性偏好所决定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应共同决定的。该理论如图 4-2 所示。
图 4-2 货币供求论
图中的货币供应曲线 M 因由货币当局决定,故为一条直线;L 是由流动性偏好决定的货币需求曲线,两线的相交点决定利率。但 L 越向右越与横轴平行,表明当 M 线与 L 线相交于平行部分时,由于货币需求无限大,利率将不再变动,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供应,货币都会被储存起来,不对利率产生任何影响,这就是凯恩斯利率理论中著名的 “流动性陷阱” 说。
④IS-LM 利率理论(新古典学派)
IS-LM 模型从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全面均衡来阐述了利率的决定机制。IS 曲线任意给定利率水平所对应的总产出均衡水平的位置,LM 曲线刻画任意给定利率水平所对应的货币供需均衡位置。只有当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即同时满足储蓄等于投资、货币供应量等于货币需求时,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才能确定。如图 4-4 所示。
图 4-4 IS-LM 利率理论
IS 曲线和 LM 曲线的交点 E 所决定的收入和利率就是使整个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状态的唯一的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E 点以外的其他任何收入利率组合都是不稳定的,都会通过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调整达到均衡。
二、影响利率的其他因素
– 风险因素:通货膨胀风险、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期限风险
– 政策因素:货币政策(三大工具);财政政策;汇率政策
(~1S6A!LM7Gt8`J~| 考研 | 考研网– 制度因素:利率管制,由政府直接制定利率或利率变动的界限。
第三章 外汇与汇率
一、汇率决定理论
汇率决定基本取决于两方面:1、可比的基础,换言之,由于都具有购买力,都具有对内价值可比的基础才能相互兑换。
1、国际借贷说(国际收支说)
解释金本位制度下汇率变动的原因,外汇供求状况取决于国际收支。当流动债权大于流动债务,外汇的供给大于需求,汇率下跌;反之,外汇汇率上升。
2、购买力平价说
该理论认为,外汇的需求是由于购买外国商品,因此汇率实际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决定,这个比称为购买力平价。但前提条件严格:两国具备相同或相似的生产结构、消费结构、价格体系。
3、汇兑心理说
这一学说提出,在经济混乱情况下,汇价变动与外汇收支,购买力平价的变动并不一致;这时,人们心理判断与预测是决定汇率的最重要因素。
4、货币分析说
以购买力平价为基础加以发展,认为汇率要受两国货币供应量的制约,从而把汇率和货币政策联系起来。
5、金融资产说
国际资本大量流动,金融资产日趋多样化,投资者根据经济形势和预期,经常调整其外币资产的比例,从而引起货币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对汇率造成很大影响。
二、汇率与利率
当两个对外开放的市场经济国家,如果利率水平有差异,货币资本就会从低利率国家流向高利率国家。由于外国资本流入,外汇供过于求,本币升值;本国资本流出,外汇供不应求,本币贬值。如实施的是钉住汇率,就要货币当局调节外汇供求。即使外汇储备充足保证汇率稳定,这些实施钉住汇率的国家和地区,在利率上也只能跟着钉住货币的那个国家的利率水平走,或是在货币供应量上发生直接变化,结果都可能导致物价水平变化,从而再影响到这些国家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
三、汇率与进出口
一般,本币汇率下降,即本币对外的币值贬低,促进出口、抑制进口;若本币汇率上升,则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此外,汇率变化影响进出口,还要求进出口需求要有价格弹性——进出口需求对汇率和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灵敏,即需求弹性大,进而才会因为价格变化而引起交易数量的改变。当然,就出口商品来说,还有一个出口供给弹性的问题,即汇率下降后出口商品量能否增加,还要受商品供给扩大的可能程度的制约。
四、汇率与物价
从进口消费品和原材料来看,汇率下降要引起进口商品在国内的价格上涨。至于它对物价总指数影响的程度,则取决于进口商品和原材料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反之,本币升值,其他条件不变,进口品的价格有可能降低,从而可以起到抑制物价总水平的作用。从出口商品看,汇率下降有利于扩大出口。但在出口商品供给弹性小的情况下,出口扩大会引发国内市场抢购出口商品并从而抬高出口商品的国内收购价格,甚至有可能波及国内物价总水平。
五、汇率与资本流动
由于长期资本的流动主要以利润和风险为转移,因而受汇率变动的影响较小;但短期资本流动则常常受到汇率的较大影响。在存在本币对外币贬值的趋势下,本国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就不愿持有以本币计值的各种金融资产,并会将其转兑成外汇,发生资本外流现象。同时,由于纷纷转兑外汇,加剧外汇供求紧张,会促使本币汇率进一步下跌。反之,则可能引发资本的内流,促使本币汇率进一步上升。如果金融体制不健全,短期内汇率剧烈变动有可能会引起金融危机。
六、汇率风险
1、进出口贸易的汇率风险。2、外汇储备风险 3、外债风险
第四章 金融市场与机构
一、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是资金供求双方借助金融工具进行各种货币资金交易活动的场所,是提供资本、配置金融资源的要素类市场。在金融市场上,人们通过买卖金融资产(金融工具)实现着资金从盈余部门向赤字部门的转移。
金融资产的特征包括:1、货币性或流动性;2、收益性;3、风险性。
分类: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货币市场是交易期限在 1 年以内的短期金融交易市场,满足资金流动性需求;资本市场交易期限在 1 年以上,满足中长期投资需求和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需要。
功能:1、帮助实现资金在盈余部门与短缺部门之间的调剂,实现资源有效配置。2、实现分散风险和风险转移。3、确定价格,一般来说,其内在价值就是票面标注的金额。
二、货币市场
货币市场的含义:融资期限在一年以下的金融交易市场。相对于资本市场而言,货币市场交易的期限就要短得多,因此,货币市场上的金融工具比资本市场工具的流动性要高,且风险也相对地较低,货币市场上的交易工具多具有 “准货币” 的性质。
1、票据与贴现市场
票据有商业票据和银行承兑票据,付款人无权以任何借口拒绝履行义务,不需要提供其他保证,只靠签发人信用。
在商业票据中,除了具有交易背景的票据外,还有大量无交易背景而只是单纯以融资目的的票据,为融通票据。
真实票据与融通票据
★真实票据是指为结清贸易价款而使用的票据,它是伴随商品流通而发生的票据,如商业发票、货运输单等都是典型的真实票据。
★融通票据是指不以真实商品交易为基础,而是专为融通资金而发行的票据,融通票据又称为商业票据。商业票据是没有担保的,即使在到期时出票人不能偿付,也没有资产为抵押赎回本金。这表明,投资者仅以发行人的信誉做出投资决策。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发生商业票据的,只有那些信誉卓著的大企业才能发行商业票据。
★银行承兑票据:由银行介入,承诺票据到期履行支付义务,发行人大多是银行自身。
票据贴现的计算
✿A 企业持有一张商业票据,面额为 50,000 元,出票日期 3 月 10 日,6 月 8 日到期。若企业急需用款,将该票据于 5 月 9 日到银行办理贴现,银行规定的贴现率 9%。银行给付的金额为多少?
✿银行扣除的利息为:
50000×9%×1/12=375 元
✿银行支付给 A 企业的金额为:
50000-375=49625
2、国库券市场
国库券是政府为满足短期融资需要而发行的可流通有价证券,一般说来,国库券的期限低于一年。 期限短,流动性在货币市场中最高,安全性高。
3、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是存款人的银行存款证明, 金额为整数,到期前可转让。
4、回购市场
★回购交易是指证券一方以协议价格在双方约定的日期向另一方卖出证券,同时约定在未来的某一天按约定的价格从后者那里买回这些证券的协议。
★逆回购:就是在购买某一证券的同时,签订协议在将来某一个日期更高的价格将该证券如数卖给原来的出卖者。
★期限都非常短,通常以天计,最长不过一年。
★信用风险低
★国债回购交易的利率一般要比同期限的同业拆借利率要低一些
★国债回购市场的基本功能在于满足资金短缺者的流动性需要
5、银行间拆借市场
✤同业拆借市场就是金融机构之间为调剂临时性的头寸和满足流动性需要而进行的短期资金信用借贷市场。我国的主要交易方式为信用拆借和回购,主要为回购方式。
三、资本市场
分类:长期借贷市场和长期证券市场;在长期证券市场中分为:股票市场与长期债券市场。
股票的交易场所:证券交易所和场外交易市场
✤中长期债券市场
债券的定义和分类
债券的交易场所:证券交易所和场外交易市场
分类: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
✤一级市场是发行市场,它最基本的功能是将社会剩余资本从盈余者手中转移到短缺者手中,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
✤二级市场就是供在一级市场上发行后的金融工具流通和转让的市场,它的存在提高了这些金融工具的流动性。
✤正是二级市场提高了金融工具的流动性,才极大地增强了人们持有这些资产的意愿。如果没有高流动性的二级市场,一级市场的发行也会很困难。
✤一级市场是二级市场的基础,如果没有一级市场发行的金融工具,二级市场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四、衍生工具市场
远期与期货:远期是合约双方约定在未来某日按约定的价格买卖约定数量的相关资产,一般不再交易所内进行,主要有货币远期和利率远期。
期货与远期的主要区别:远期规模较小,灵活,而期货合约在有组织的交易所内进行,已标准化。
期权:
互换:在有效期内以事先确定的名义本金额为依据,按约定的支付率相互交换支付的约定。
五、风险投资
过程:1、交易发起;2、筛选投资机会;3、评价;4、交易设计;5、投资后管理
六、有效市场假说
资本市场的有效性指市场根据新信息迅速调整证券价格的能力。证券只反映过去的价格和交易信息是弱有效市场;反应包括历史的价格和交易信息在内的所有公开信息是中度有效市场;反应所有公开和不公开的信息是强有效市场。有效市场假说论证的前提是把经济行为人设定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理性人。但不少经济学家认为,人们的理性是有限的,不完备的;第二,人们并非生活在纯粹的经济联系中;第三、政治的,文化的诸多方面的联系使人们具有多样化的行为动机。行为金融学也提出人类行为的三点预设,有限理性、有限控制力、有限自利。
对有效市场假说的挑战
股票市场过度反应:新消息的发布引起股票价格的过度反映,对定价偏差的纠正十分缓慢。
小公司效应:小公司在很长时期提供的回报率非常高
1 月效应:股票价格在 12-1 月间出现非同寻常的上升
股票市场的过度波动性:股价的波动远远超过了其基本价值的变化。
新消息并不是总能迅速反映在股票价格中
七、贴现债券的价值评估
1、到期一次性支付本息的债券:
V=A/(1+r)n
A 为本利和,n 为债券到期时间,r 为市场利率
2、附息债券的内在价值公式:
V=c/(1+r)+c/(1+r)2+…+c/(1+r)n+ M/(1+r)n
c 为债券每期支付的利息,n 为债券到期时间,r 为市场利率,M 为债券面值
3、永久债券的价值评估
永久债券的内在价值公式:
V=c/r
八、股票价值评估
1、市盈率评估
✤市盈率是指股票的市场价格与当期的每股收益之间的比率。
✤市盈率之所以是衡量一只股票价值的重要指标,是因为当每股收益不变时,它在静态上反映了投资者完全靠现金股利来收回投资本金所需要的时间,市盈率越高,收回投入的本金所花的时间就越长;反之,市盈率越低,收回投资所花费的时间就越短。
✤过高的市盈率表明股票市场价格严重背离其内在价值,股票市场就形成了泡沫。
2、股利贴现法
✤股票的理论价格公式为:
P=E1/(1+r)+ E2/(1+r) 2 + E3/(1+r) 3 + …= Σ Et/(1+r) t
Et 表示公司第 t 年的每股收益,P 为股票的理论价格,r 为股票的贴现率或预期收益率
九、风险与投资
具体参看 P109
十、金融中介体系
1、西方国家金融中介体系
(1)政策性银行:由政府设立,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为目的。
(2)投资银行:针对工商企业办理各项投资业务,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发行股票和债券。
(3)金融公司:资金来源为商业票据、股票和债券,用于发放消费信贷以及贷款给小企业,有的是为推销母公司的产品。如福特信贷。
(4)储蓄银行:吸收储蓄存款为主要资金来源,汇集的资金主要用于长期投资。
(5)农业银行:泛指向农业提供专门贷款的银行,以支持农业发展为主要职责。
(6)不动产抵押银行:专门经营房产、土地以及其他不动产为抵押的长期贷款。
(7)信用合作社:资金来源于成员缴纳的股金和存款,用于解决成员的资金需要。
(8)保险公司:最重要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2、我国金融中介体系
(1)中国人民银行(2)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3)国有商业银行:工农中建交(4)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理银行不良资产(5)其他商业银行(6)投资银行、券商(7)农村信用合作社(8)信托投资公司(9)财务公司(10)金融租赁公司(11)邮政储蓄(12)保险公司(13)投资基金(14)汇金公司与中投。
3、国际金融机构体系
(1)国际清算银行:创建目的为处理一战后德国赔款的支付和德国国际清算问题,二战后为促进各国中央银行间的合作,作为代理人处理国际清算业务,出台《巴塞尔协议》。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会员国提供普通贷款,最高额度为所缴份额的 125%;提供中期贷款,期限为 4-10 年,额度为所缴份额 140%;出口波动补偿贷款,期限 3-5 年,额度为 100%。
(3)世界银行:包括两个附属机构国际开发协会和国际金融公司。
(4)亚洲开发银行
第五章 商业银行
一、商业银行的作用
1、充当企业之间的信用中介 2、充当企业之间支付中介 3、变社会各阶层的收入与积蓄为资本。4、创造信用流通工具。
二、负债业务
负债业务是指形成其资金来源的业务,其全部资产来源包括自有资产和吸收外来资金两部分。
吸收的存款包括 1、活期存款 2、定期存款 3、储蓄存款
其他负债业务:1、从中央银行借款,主要有再贴现和直接借款;2、银行同业拆借;3、从国际货币市场借款;4、结算过程中的短期资金占用;5、发行金融债券。
三、资产业务
资产业务是指将自己通过负债业务所聚集的货币资金加以运用的业务,是取得收益的主要途径。运用方式主要为贴现、贷款、证券投资。
四、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表外业务是指不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中所反映的、但会影响银行所能取得的利润的营业收入和利润的业务。分为广义的表外业务和狭义的表外业务。广义的表外业务包括中间业务和狭义的表外业务。
中间业务指银行利用自己的便利而不动用自己的资产为顾客办理的服务,包括汇兑业务、信托业务、代理业务、租赁业务、信用卡业务等。
狭义表外业务:凡未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且与资产负债总额业务联系紧密的业务(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变为表内资产和负债业务的经营活动,通常称为或有资产、或有负债)包括贷款承诺、担保、衍生金融工具、投资银行业务等。
五、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对存款人利益提供保护、稳定金融体系的制度安排。在这一制度安排下,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根据其吸收存款的数额,按规定的保费率向存款保险机构投保,当存款机构破产而无法满足存款人的提款要求时,由存款保险机构承担支付法定保险金的责任。
优点:存款保险制度是为了整个银行体系设立的一道 “安全网”,它是通过事前预防和事后补救的各种措施,保持公众的信心,抑制挤兑,减少银行的连锁破产,从而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
但存款保险制度只不过是对市场机制和监管当局金融监管制度的一种补充,要想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一个完善的市场机制、良好的商业银行运作机制、及时发现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问题以及加强监管才是最关键的。
对存款人:降低了他们关心银行经营业绩和银行各项业务经营活动进行必要监督的积极性,甚至缺乏积极性将存款从潜在破产银行取出。
对投保机构:无后顾之忧的银行更倾向于从事风险较高、利润较大的银行业务。
存款保险制度可能促成的风险大多属于道德风险,不仅会削弱市场规划在抑制银行风险方面的积极作用,而且会使经营不善的投保机构继续存在。
近年来,中小金融机构所占比重持续上升,外资金融机构大量涌入凸显存款保险对于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保护中小存款人利益具有重大意义。
六、负债管理与资产管理
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经历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演变过程。
1)资产管理理论
商业银行在负债处于被动的前提下,通过主动调整其资产结构,在现金、证券、货币等各种资产持有形式之间进行合理分配来协调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之间的关系。
2)负债管理理论
银行的流动性不仅可以通过加强资产管理获得,也可以通过负债管理,即向外借款来提供。因此,银行无需经常保有大量高流动性资产,而应将资金投入到更有利可图的资产上。所以,负债管理的核心是:银行主动以借入资金来保持银行的流动性,从而扩大资产业务,增加银行收益。负债管理开创了保持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新途径,商业银行主动以负债去适应或支持资产,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和范围。但负债管理也有明显的缺陷:
a.提高了银行的融资成本。
b.因金融市场的变幻莫测而增加了经营风险。
c.由于忽视自有资本的补充而不利于银行稳健经营。
3)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
该理论认为应该将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加以对照并作对应分析,通过调整资产和负债双方达到合理搭配,尽可能实现资产和负债的均衡,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统一。
七、对存款货币银行的在论证
西方传统理论认为银行存在的根据是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或者为市场的不完全性或市场摩擦的存在。在这样的条件下,即使是信息充分从而有可能进行资产组合动态管理的投资者,面对过高的交易成本也可能放弃直接操作;至于信息不对称的投资者,更难以直接参与市场。银行正是通过代客理财、提供信息、创造收益相对稳定的产品、提供固定收入等服务,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第六章 中央银行
一、中央银行建立的必要性
(1)统一银行券发行的需要。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与银行经营的问题,商业银行可能无法保证自己所发银行券的兑现。此外,因商业银行资金实力,经营范围的限制,其发行的银行券流通往往有很大限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有一个资金实力雄厚且具有权威性的银行来统一发行银行券并确保其兑现。
(2)票据交换、清算的需要。随着商业银行间相互支付量的增加,每天收受的票据数量在扩大,要求有一个统一的票据交换和债权债务清算机构,为各个商业银行之间的票据交换和资金清算提供服务。
(3)最后贷款人的需要。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与市场的扩张,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不断扩大,期限不断延长,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上升。单个银行由于资金有限,支付能力不足而产生挤兑与破产事件。为此,有必要集中各家银行的准备金,对某一银行的支付困难实施救助。
(4)金融监管的需要。随着银行业与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活动需要政府进行必要的管理。这种管理的专业性与技术性很强,一般的政府机构很难胜任,要由专业性的机构来对全国的货币金融活动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管理。
要解决以上问题,需要成立专门的机构,来担负统一发行,票据清算,提供再贷款与金融管理任务。这就是现代的中央银行。
二、中央银行职能
①发行的银行
发行的银行就是垄断银行券的发行权,成为全国惟一的现钞发行机构。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现钞都由中央银行发行。银行券的发行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资金来源,为中央银行调节金融活动提供了资金实力。
②银行的银行
作为银行固有的业务特征——办理 “存、放、汇”,同样是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内容,只不过业务对象不是一般企业和个人而是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作为银行的银行,其职能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集中存款准备、最终贷款人、组织全国的清算。
③国家的银行
国家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代表国家贯彻执行财政金融政策,代理国库收支以及为国家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包括代理国库,代理国家债券的发行,对国家财政给予信贷支持(直接贷款,购买国债),保管外汇与黄金储备,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制定并监督执行有关金融管理法规。
三、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
由于中央银行在金融体系和国民经济中处于特殊的地位,承担着特殊的职责,要真正发挥中央银行的作用,必须使中央银行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这是因为:
(1)中央银行与政府两者所处的地位、行为目标有所不同。政府工作的侧重点经常是根据情况不时变化,当政治矛盾突出时,政治所要解决的问题压倒一切。而央行围绕的中心则是稳定币值。这使政府和央行目标不可能时时全面吻合。
(2)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调控宏观经济运行和保持金融稳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需要中央银行机构与人员具有熟练的业务、技术与经验和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和稳定性。
(3)中央银行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可能使中央银行与政府其他部门之间的政策形成一个互补和制约关系,增加政策的综合效力和稳定性,避免因某项决策或政策失误而造成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性的损失。
但独立性也是相对的。
(1)中央银行出于金融系统的核心地位,应服从经济社会大系统运转,服从国家的根本利益。
(2)中央银行是整个宏观调控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门,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需要其他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3)中央银行的活动是在国家授权下进行的,在履行职责时需要政府其他部门的协调配合,而这关系需要政府来协调。
第七章 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
一、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如果现金满足不了提取现金的需求,存款货币银行则需要到中央银行从自己的准备存款账户提取以补充现金,为保证可以及时提取现金,中央银行必须印刷足够钞票并保存在全国各地。由此,已经存在于流通过程中的现金就是过去存款货币银行从中央银行的准备存款账户上陆陆续续提取现金所形成的。
当现金的增发是必然趋势时,那就意味着存款货币银行从准备存款账户不断提取现金。所以在经济增长的条件下,准备存款必须不断补充,以保证现金的不断提取,又能创造出经济生活中所必须的越来越多的存款货币。
中央银行的任何资产业务均会有商业银行准备存款和通货发行之和对应,这是央行的运作规律。当然中央银行的行为不是完全不受任何约束的,没有货币需求,存款货币银行不需要补充准备存款,中央银行有能力也无从发挥;强行支持无限制的货币创造则会通货膨胀,并会受到客观经济过程的惩罚。
C+R 是基础货币,C+D 是货币供给。
二、铸币税
中央银行的钞票发型构成了国家财政债务收入和经济行为主体的借款收入。无论是政府还是经济主体,使用这种借入的收入的代价是支付利息。由于中央银行不能用自己印刷的钞票直接去购买支付,只能用来换债权,从而得到利息收入,只要利息收入大于发行成本,其差额就构成发钞银行收入的一部分。
第八章 货币供求与均衡
一、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①费雪方程式
欧文 · 费雪发展了一种以交易为基础的货币需求理论。在这种理论中,对实际余额的需求同实际收入呈正比例,对利率波动不具有敏感性。费雪的这个理论蕴含着这样的观点:货币速度即货币周转率是个常数。这就产生了货币数量论,其内容是总支出仅仅决定于货币数量的变动。公式为 MV=PT 或 P=MV|T,费雪 M 是一个外生变量,V 和 T 大体保持稳定,可视为常数,因此 P 主要取决于 M 的变化。但费雪方程式没有考虑到微观主体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这是一个缺陷。
②剑桥方程式
古典剑桥学派的理论观点试图回答个人要持有多少货币的问题。这种理论观点也认为对实际余额的需求是与实际收入呈正比例的,但与费雪的分析不同的是,没有排除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他们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个人名义货币需求与名义收入之间总是保持一个较为稳定的关系。因此有
Md=kPY
其中,Y 为总收入;P 为价格水平;k 为以货币形态保有的财富占名义总收入比例;Md 为货币需求。
③两者区别
(1)费雪方程式强调的是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而剑桥方程式则重视货币作为一种资产功能;
(2)费雪方程式把货币需求与支出流量联系在一起,重视货币支出的数量与速度,而剑桥方程式则从用货币形式保有资产存量的角度考虑货币需求,重视这个存量占收入的比例。
(3)费雪方程式从宏观角度用货币数量的变动来解释价格,也能在既定的货币流通速度下得出一定的货币需求结论。而剑桥方程式则是从微观角度分析:保有货币最为便利,但同时要付出代价,如不能带来收益。也正是在这样的比较中决定货币需求。显然,剑桥方程式中的货币需求决定因素多于费雪方程式,特别是利率的作用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
③凯恩斯货币需求分析
凯恩斯提出持有货币的三种动机:交易动机、谨慎(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扩展了剑桥学派的理论观点。他将其归结成流动性偏好理论,并认为,货币需求的交易成分和谨慎成分同收入呈正比例,而货币需求的投机成分则对利率及关于利率未来动向的预期极为敏感。凯恩斯把用于储存的资产分为两类:货币和债券。前者不产生利息,后者产生利息。假若人们确信现行利率水平高于正常值,就意味预期利率水平将下降,从而债券价格将会上升,此时,人们倾向于持有债券。反之,则会倾向于持有货币。因此,投机性货币需求同利率存在负相关关系。
M=M1+M2=L1(Y)+L2(r);M1 代表由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决定的货币需求,是 Y 的函数;M2 代表投机性货币需求,是利率 r 的函数。所以,这种结论蕴含着这样的观点:货币速度很不稳定,不能视为常数。
流动性陷阱
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到不能再低时,人们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
4、后凯恩斯学派的发展。后凯恩斯学派发展了 2 点:1、交易性货币需求和预防性货币需求同样都是利率函数;2、人们多样化的资产选择对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影响。他们提出:M=kY1/2r-1/2.
上式表明,随着用于交易的收入数量的增加,货币需求量随之增加,但增加的幅度较小,同时,货币需求是利率 r 的函数,且与利率呈反方向变化,其变动福较利率变动幅度小。
5、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使用了与凯恩斯和古典剑桥经济学家一样的分析方法。弗里德曼将货币视做任何一种资产,运用资产需求理论得出了对货币的需求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和恒久性收入的函数。与凯恩斯不同,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是稳定的,对利率的变动是不敏感的。他的货币速度可预测(尽管不是常数)的观点,转而导致了货币是总支出的主要决定因素的数量论结论。弗里德曼得出结论:由于恒久性收入的波动幅度比现期收入小得多,且货币流通速度也相对稳定,因此货币需求是比较稳定的。
二、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脉络
1、货币需求理论中所考察的货币
(1)马克思及前人:重视贵金属,但分析了纸币的规律
(2)费雪方程式:存款通货受到重视,金币已不占重要位置
(3)凯恩斯:收益为零的货币,即现钞和支票存款
(4)货币主义:M2 或更大的口径
2、考察问题的出发点
(1)费雪及前人:考察宏观总量作为考察出发点,但并没有建立微观行为主体的货币需求模型。
(2)剑桥学派是转折,把微观行为主体的持币动机作为考察货币需求出发点。
3、货币需求种类
(1)宏观角度考察: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
(2)微观:交易、支付、保存财富的需求。
4、货币需求函数
从 f (Y) 到 f (Y,r) 并不断纳入更多自变量。
三、我国的货币口径
M0 = 流通中的现金
M1=M0 + 活期存款
M2=M1 + 定期存款 + 储蓄存款 + 其他存款 + 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M1/M2 代表货币供给的流动性,表明狭义货币供给相对于广义货币供给比重,当 M1/M2 趋于增大,表明代表现实流通的货币在广义货币供给量中的比重上升,货币供给流动性增强,流通速度加快,这可能表明人们的消费信心和投资信心增强,经济趋热;反之,则可能表明消费信心和投资信心减弱,经济趋冷。
四、控制货币供给机制
1、公开市场业务:货币当局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或购入财政部和政府机构的证券,特别是短期国库券,用以影响基础货币的行为。当货币当局从银行、公司或个人购入债券时,会造成基础货币的增加,货币供给量随之增加,反之则减少。
2、贴现政策:货币当局通过变动自己对商业银行所持票据再贴现的再贴现率来影响贷款的数量和基础货币的政策,现在已扩大至对商业银行各种信用支持的利率。利率提高,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随之提高,相应减少贷款数量;反之则增加贷款数量。这一政策有很好的告示效应,如利率升高意味国家判断经济过热,有紧缩意向;反之则有扩张意向。
3、存款准备金:是一个作用强烈的工具,当货币当局提高存款准备金时,商业银行一定比例的超额准备金将转化为法定准备金,放款能力降低,货币乘数变小,货币供应收缩。
公开市场操作可以作用于微观行为主体对货币的需求,公开市场操作和贴现政策可以作用于基础货币,法定准备金率可以作用于货币乘数。
五、乘数公式的再说明
MS=m*B
C/D 通货与存款比,取决于居民企业的持币行为
R/D 准备金与存款比
六、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
(1)经济学家们通常用 “货币供给究竟是外生变量(即外生性)还是内生变量(即内生性)” 这样的命题来判断货币当局与货币供给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 其含义是:货币供给这个变量并不是由经济因素,如收入、储蓄、投资、消费等因素决定的,而是由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决定的。
“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 其含义是:货币供给的变动,货币当局的操作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体系中的实际变量以及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等因素。
(2)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或外生性问题,是货币理论研究中具有较强政策含义的一个问题。如果认定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就是说,货币供给总是要被动地决定于客观经济过程,而货币当局并不能有效地控制其变动,自然,货币政策的调节作用,特别是以货币供给变动为操作指标的调节作用,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认定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则说明货币当局能够有效地通过对货币供给的调节影响经济进程。
七、政府弥补财政赤字方法
一般政府财政赤字的弥补有三种办法:增税、增发政府债券和变动基础货币。它们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如下:
(1)增税,属于紧缩政策。但从短期效应来说,它并不会直接缩减货币供给。因为从个人、公司征收到财政手中的货币,在弥补赤字的情况下是必然要支出的。当这部分货币用于购买时,货币又流到公司、企业;用于转移性支出时,如用于福利开支,则流回到个人。货币供给总量不变。增税之所以被视为紧缩性政策,是因为它会降低新投资的积极性,降低对贷款的需求,从而可能成为控制货币供给增长的因素。当然如果增加课税所得收入的货币不再支出,那就会直接压缩货币供给量。
(2)发行债券。这些债券的购买者如果是公众或商业银行,并不产生增加货币供给的效应。因为政府用债券取得货币后,流通中的货币虽以同等数额减少,但当政府将出售债券获得的货币再用于购买支出时,这些暂时退出流通的货币又会回到流通之中。发债是财政收支作用于货币供给的主要途径,因为央行往往通过二级市场买卖国债来吞吐货币,以实现调控经济的目的。就逻辑推理,发债可以既弥补赤字又不使货币供给增加。但现实生活中,会造成一部分增加,需要全面理解。
不过,对于公众(包括个人和企业)的购买还是要区别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用现钞和活期存款购买,意味着 M1 的相应缩减。政府用以再支出,不论用于机关、企业还是个人,通常会形成 M1 的供应。这就是说,具体到 M1,其供给规模是不变的。另一种情况是用储蓄或定期存款购买,这意味着 M2 中准货币的减少。所以,当财政支出形成 M1 时,虽然按 M2 计的货币供给总规模不变,但 M1 的规模却增大了。 (3)增加基础货币。通常的情况是:财政部发行债券,中央银行直接收购。财政部用出售债券的收入支付商品、服务或其他支出。公司、企业、个人收入货币存入银行,银行则相应增加了在中央银行的准备存款。同样的结果,也可能走的是较迂回的过程。债券出售给公司、个人或商业银行,从而造成银行准备金的减少,但这些债券或抵押或出售给中央银行,中央银行购买债券的支出又会补足了商业银行的准备金。而财政把出售债券的收入再支出,则仍然成为准备金增加的因素。
如果国库直接向中央银行借款,结果相同。
准备金的增加是基础货币的增加,它会产生倍数效应。因此,能产生明显的增加货币供给的功能。
概括地说,现代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一方面已完全排除了国家财政对货币供给的直接操作;另一方面,国家财政对货币供给的状况依然有巨大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
八、隐蔽赤字
隐蔽赤字包括两个方面:账面的财政收入金额大于真实的收入;应由财政安排的支出而未支出。
九、或有债务
或有债务是一个边界相当模糊的概念,属于隐性的财政赤字,就性质来说,本不应属于财政的或有债务,可基于政府道义责任,公众的期望,政治压力也不得不由政府当做财政的财务来兜底。如我国应由财政弥补的国有经济亏损累积,社保基金的欠账等。
十、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对于货币供求是否均衡是如何判断的?对于市场供求是否均衡是如何判断的?货币供求均衡是否就意味着市场供求均衡?
答:(1)货币均衡的两个判断标志,是商品市场上的物价是否稳定和金融市场上的利率是否稳定。利率稳定是货币供求平衡的直接反映,而物价稳定可反映出商品市场上商品与劳务能迅速转换为货币,因而也是货币均衡的标志。
(2)如果暂时避开利率,判断总供给与总需求是否均衡的标志是物价水平的变动:如果总供给给定,则过大的总需求必将引起价格的上涨;不足的总需求则导致价格水平的下降。
就价格这个角度来说,它的升降是使失衡的供求重新取得平衡的市场机制:价格下跌,会刺激市场需求;价格上扬,则会抑制市场需求。
(3)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有着紧密的联系,货币均衡有助于市场均衡的实现。但是,二者之间又有明显的区别,即货币均衡并不必然意味着市场均衡。原因在于:
其一,市场需求是以货币为载体,但并非所有的货币供给都构成市场需求。满足交易需求而作为流通手段(包括流通手段的准备)的货币,即现实流通的货币形成市场需求;而作为保存价值的现实不流通的货币则不构成市场需求,或者说它是潜在的需求而不是当期的需求。这种差别可表示如下:
货币供给 = 现实流通的货币 + 现实不流通的货币
市场需求 = 现实流通的货币 × 货币流通速度。
其二,市场供给要求货币使之实现,或使之出清,因此提出对货币的需求。但这方面的货币需求也并非对货币需求的全部。对积蓄财富所需的价值保存手段并不单纯取决于市场供给,或至少不单纯取决于当期的货币供给——用于保存财富的货币有很大部分是多年的积累。这种差别可表示如下:
市场供给 ÷ 货币流通速度 = 对现实流通货币的需求
货币需求 = 对现实流通货币的需求 + 对现实不流通货币的需求。
如果简单理解,可以说市场总供需的均衡关系是与处在现实流通状态的货币的供需关系一一地对应着。但也应该注意,现实流通的货币与现实不流通的货币之间是可以而且事实上也是在不断转化的。这就意味着,现实不流通的货币量对这个均衡也有作用。所以,在思考市场均衡与货币均衡有紧密联系的命题时,必须明确它们两者之间的区别,并不断深入认识在这对有所区别的两者之间所存在的种种复杂关联。
第九章 开放经济的均衡
一、国际收支
是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它包括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状况,是贸易和投资以及其他国际经济交往的总和。国际收支既包括用外汇收付的经济交易,也包括以实物、技术形式进行的经济交易。国际收支反映的是某一段时期的经济交易流量情况,与国家资产负债表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
是一种统计报表,全面系统地记录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它是反映一个国家对外经济发展、偿债能力等状况的重要文件,也是一个国家在制定外汇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时的重要依据。通常,把国际收支平衡表的项目划分为四类: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储备资产变动以及净误差与遗漏。
三、经常项目
它是国际收支中最重要的项目,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收益项目和经常转移。货物贸易主要指通过海关进出口的所有货物,服务贸易则包括各种形式的商业服务和一部分政府服务,这两个子项目的出口都可以从国外收取外汇。收益项目包括劳动报酬和投资收益(利息、股息、利润、红利等)两项。经常转移又称为单方转移,指的是不以获取收入或者支出为目的的单方面交易行为,包括侨汇、无偿援助和捐赠、国际组织收支等。
四、外汇储备的作用
1、主要应付国际支付失衡、维持汇率稳定。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为了避免进口减少影响国内经济发展,可以动用本国储备,平衡外汇收支;当汇率出现不寻常波动时,可以动用储备,影响外汇市场供求,使汇率变动保持在经济发展目标范围之内。 2、在新兴市场国家,外汇储备被看做是市场的标志,储备越多,偿付的能力越强,国际评级机构给予较高评价,融资成本会降低;3、同时,也是对国际金融市场投资者也是一个震慑,使之不敢轻易对该国货币汇率下手。
但也并非对多越好:1、外汇储备的增加,要相应扩大货币供给量,如果外汇储备量过大,则会增加货币均衡的压力;2、外汇储备表现为持有一种以外币表示的金融债权,并未投入国内生产使用,外汇储备过大,等于相应资金的溢出,对应资金短缺的国家是不合算的。3、外汇储备也会因外汇贬值而蒙受损失。维持 3-4 个月的进口额的外汇储备水平是适度的。最后清偿率 =(外债余额 / 国际储备),国际公认警戒线 130%。
五、国际资本流动
是指资本跨越国界的移动过程,通常通过国际间借贷、有价证券的买卖或其他财产所有权的交易来完成,国际资本流动的根本原因是各国资本收益率的不同,资本从低收益国家向高收益国家转移。按时间分,国际资本流动可分为长期资本流动和短期资本流动。按具体方式可分为外国直接投资、国际证券投资和国际借贷。
六、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1、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国与国之间的界限,使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有效配置,有利于世界总产量的提高个经济福利的增加。
2、通过各种方式的投资和借款,使得国际支付能力有效在各国之间转移,有助于国际贸易的顺利开展和全球性国际收支的平衡。
3、国际直接投资促进生产技术在全球范围的传播
4、国际证券投资使投资者有更为广泛的多元化投资组合,分散风险。
不利影响:冲击所在国的经济,便捷了国际金融风险的传递。
七、开放经济下的货币供给
由对外经济交易引起的国际收支,必然影响国内货币供给和货币流通状况。这种影响又因汇率制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1、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商业银行购入外汇时,外汇资产增加,由购买外汇而支付的本国货币相应地形成银行存款负债增加,扩大了货币供应量;反之,当商业银行卖出外汇时,外汇资产减少,由于客户要动用本币存款购买外汇,银行存款负债减少,货币供给量相应缩减。所以,在一国外汇收支顺差时,商业银行购入的外汇大于售出,外汇库存净增长,货币供给量也表现为净增加,反之,则货币供给量净减少。
与此同时,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如外汇供给过大,外汇汇率贬值,中央银行必将出面干预,在公开市场上购入外汇。其结果是商业银行把部分外汇卖给中央银行,并相应增加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有可能扩大货币供给量。可见,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一国外汇收支有顺差,则构成增加货币供给的压力。当然,如果国际收支是逆差,则会相应缩减货币供给。
2、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来调节,从而国际收支逆差国的货币汇率会贬值,顺差国的货币汇率会升值。市场汇率的变动,又会引起外汇收支顺差或逆差反方向变化,并使原来出现的国际收支逆差和顺差有可能短暂存在。因而从理论上说,在浮动汇率下,不致于因国际收支逆差或顺差的长期存在而导致货币供给量的长期收缩或扩张。不过,政府没有维持汇率的义务并不等于政府不能干预外汇市场。当政府为了实现某种政策目标而在公开市场上买入或卖出外汇时,自然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或减少。
八、中央银行的外汇操作
涉及两个目标:1、汇率;2、货币供给
1、汇率目标
中央银行进行调节汇率的外汇操作,是以外汇储备为支撑的,但并不单单依靠外汇储备,在实际生活中,央行有能力影响汇率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公布政策改变私人交易的行为获得的。
2、货币供给目标
中央银行外汇资产的增减等量的引起基础货币的增减,从而对货币供给的增减有着直接的压力,对此需要相应的对冲性操作。近年来,主要通过频繁发行中央银行票据来回笼商业银行的准备金。
第十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一、通货膨胀的度量
1、居民消费物价指数;2、批发物价指数;3、国内生产总值冲减指数
二、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
1、强制储蓄效应
政府如果通过向中央银行借款筹集建设资金,会强制增加全社会的投资需求,导致物价上涨。在名义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按原来的模式和数量进行消费和储蓄,两者的实际额均随物价上涨而相应减少,其减少部分大体相当于政府运用通货膨胀实现的部分,如此实现的政府储蓄是强制储蓄。如果在实际经济未达到充分就业水平,这是政府扩张有效需求,虽然也是一种强制储蓄,但并不会引发持续的物价上涨。
2、收入分配效应
由于社会各阶层收入来源不同,当物价总水平上涨时,有些人实际收入水平会下降,有些则上涨,这种由物价上涨造成的收入再分配,就是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如工资增长相对于物价上涨的滞后。
3、资产结构调整效应(财富分配效应)如债权人和债务人。
三、菲利普斯曲线
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提出,菲利普斯曲线说明货币工资的变动与失业率之间存在一种稳定的此消彼长的关系,当失业率降低时,货币工资的膨胀率较大;当货币工资膨胀率较小时,失业率会上升。这是因为,当总需求增加时,对劳动力需求旺盛,失业率下降,劳动者占主动地位,工资上升。经过转换之后的额菲利普斯曲线说明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存在一种替代关系:失业率越低,通货膨胀越高;反之,失业率越高,通货膨胀越低。
四、滞涨
在经济过程中不是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代,而是停滞和通货膨胀相伴随,高的通货膨胀与高的失业率相伴随。
五、通货膨胀的成因
从理论规范的要求出发,对于通货膨胀的成因归纳为三条比较合适,即需求拉上说、成本推动说和供求混合推动说。
(1)需求拉上说
当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对比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时,过多的需求拉动价格水平上涨。
对物价水平产生需求拉上作用的有两方面:①实际因素,如投资需求增加;②货币因素,或货币需求减少,或货币供给增加过快。
图 18-1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①AB 线段的总供给曲线呈水平状态,这意味着供给弹性无限大。这是因为这时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闲置资源或失业人群。当总需求从 D1 增至 D2 时,总产出从 Y1 增至 Y2,而物价并不上涨。
②BC 线段的总供给曲线则表示社会逐渐接近充分就业,这意味着闲置资源已经很少,从而总供给的增加能力也相应较小。此时,在需求拉动之下的产出扩张将导致生产要素资源价格的上涨。因此,当总需求从 D2 向 D3、D4 增长时产出虽也增加,但增加幅度减缓,同时物价开始上涨。
③CS 线段的总供给曲线表示社会的生产资源已经达到充分利用的状态,即不存在任何闲置的资源,Yf 就是充分就业条件下的产出。这时的总供给曲线就成为无弹性的曲线。在这种情况下,当总需求从 D4 增加至 D5 时,只会导致物价的上涨。
(2)成本推动说
①工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工会迫使厂商提高工资,并使工资的增长快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时,生产成本就会提高,从而导致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后,工会又要提高工资,又会对物价上升产生压力,形成工资—物价螺旋上升。
②利润推动型通货膨胀:垄断企业为了获取垄断利润而人为提高产品价格,导致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旨在说明,在整个经济尚未达到充分就业条件下物价上涨的原因。这种理论也试图用来解释 “滞胀”。
(3)供求混和推动说
这种观点认为,在现实经济社会中,通货膨胀的原因究竟是需求拉上还是成本推进很难分清:既有来自需求方面的因素,又有来自供给方面的因素, “成本推进”只有加上 “需求拉上” 才有可能产生一个持续性的通货膨胀。
六、通货紧缩的社会经济效应
1、对投资的影响
通货紧缩使得实际利率提高,投资成本上升,同时预期收益率下降,从而减少投资;同时,在价格趋降的情况下,预期未来的重置成本下降,推迟投资
2、对消费的影响
一是物价下跌使消费者预期未来价格还会下降而推迟消费;二是就业预期和收入预期下降,减少消费支出。
3、收入再分配
高的实际利率有利于债权人,不利于债务人。通过债务 - 通货紧缩理论,减少消费。
第十一章 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在追求可维持的实际产出增长、高就业和物价稳定所采取的用以影响货币和其他金融环境的措施,也可是说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给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所采取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包括三方面:1、政策目标;2、政策工具;3、预期达到的政策效果。
二、通货膨胀目标制
(1)“通货膨胀目标制” 的货币政策,是以未来一段时间内确定的通货膨胀率或者目标区作为货币政策目标,并根据对未来中长期通货膨胀的预测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操作,以实现长期价格稳定的货币政策。其特点是直接采用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如果预测实际通货膨胀率高于目标或目标区,则采取控制性的政策,以把可能高于目标的通货膨胀率压下来,使之落于目标之上;如果预测的趋向相反,则可采取较为宽松的政策。
通货膨胀目标制,较之采用货币供给量、利率作为中介目标,增加了货币政策的透明度;通过解释实现公众最关切的通货膨胀目标所需的代价和手段,则提高了货币政策的可信度。
这样的货币政策目标,是明确的单一目标主张。采用通货膨胀目标要求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状况的变化有灵敏的反应,这无疑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需要说明的是,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种长期货币政策目标。正确预测通货膨胀率的难度较大,货币政策对物价的影响又有较长的滞后期,而且各种经济冲击对物价也会产生短暂的影响。所以,以通货膨胀为目标的国家并不排除中央银行在特殊情况下,以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等短期货币政策目标为重心,允许短期内偏离长期通货膨胀目标。如果出现通货膨胀真的偏离目标区这样的情况,中央银行必须做出解释。
(2)近些年来有些国家采用 “通货膨胀目标制” 的理由是因为其有以下优点:
①通货膨胀目标制使货币政策能关注国内因素,并能处理对本国经济的冲击。
②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成功并不严格要求货币和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稳定,因为它不依靠这样的关系。通货膨胀指标允许货币当局使用所有的可用信息,而不仅仅是一个变量,来决定货币政策的最佳设置。
③通货膨胀目标制易于为公众所理解,因而是高度透明的,使公众能够准确地理解货币政策发出的信号。
④通货膨胀目标制增强了中央银行的责任感。以通货膨胀为指标也具有潜在降低中央银行推行过分扩张的货币政策、试图扩张产出和就业、从而陷入时间非一致性陷阱的可能性的能力。
⑤从实际运行效果来看,通货膨胀目标制似乎能改善通货膨胀冲击的影响。以通货膨胀为指标的制度的成就相当好。以通货膨胀为指标的国家似乎降低了通货膨胀率和通货膨胀预期,大大优于缺乏通货膨胀指标的情况。而且,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一旦降了下来,就保持低水平;制止住通货膨胀之后,在随后的经济周期扩张期间,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率也没有反弹。
三、相机决策
也叫反周期货币政策,最早的原则是:经济趋热,相应紧缩,经济趋冷,相应扩张。但货币主义者不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由于时滞原因,反周期干预会导致周期波动的加剧,他们主张货币政策应该遵循固定的货币整张率的规则。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对于宏观干预政策,公众依据预期会采取相应行动,结果是政策不能实现预定的目标。
四、货币传导机制
1)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思路是:通过货币供给 M 的增减影响利率 R,利率的变化则通过资本边际效益的影响使投资 I 以乘数方式增减,而投资的增减进而影响总支出 E 和总收入 Y。用符号可表示为:
M→R→I→E→Y
在这个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主要环节是利率:货币供应量的调整首先影响利率的升降,然后才使投资乃至总支出发生变化。
3)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货币学派认为,在传导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的不是利率;具有直接效果的是货币供应。货币学派论证的传导机制可表示如下:
M→E→I→Y
式中的 M→E,是表明货币供给量的变化直接影响支出。
当作为外生变量的货币供给改变,比如增大,由于货币需求并不会因外生变量的增大而增大,超过愿意持有的货币必然使支出增加:或投资于金融资产,或投资于非金融资产,直至人力资本的投资。支出,导致资产结构调整,并最终引起 Y 的变动。
五、米德冲突
若一国采取固定汇率制度,汇率工具无法使用,仅剩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要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达到内外部同时均衡,在政策取向上,常常存在冲突。例如,国际收支发生赤字,外部均衡要求实行紧缩性政策;如果这时的国内经济处于疲软、萧条状态,从国内角度则需要实行扩张性政策。同样,当一国国际收支盈余与通货膨胀同时存在时,财政货币政策也会左右为难。对于这一矛盾,经济学称之为米德冲突。
六、蒙代尔政策搭配理论
20 实际 60 年代,蒙代尔指出只要适当地搭配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就可以同时实现内外部均衡。蒙代尔认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国际收支与名义收入有着相对不同的影响。因此,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一国也存在两种独立的政策工具来实现内外两方面的经济目标。比如,紧缩性财政政策趋于降低利率,而紧缩性货币政策则会提高利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本国利率提高会改善资本账户收支,而本国利率下降则会恶化资本账户收支。由此可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取向如果都是紧缩,对国际收支也会分别有不同的作用。所以,只要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合理搭配使用,就有可能同时实现内外均衡。
对内通货膨胀:紧缩性财政政策;失业:扩张性财政政策
对外国际收支盈余:扩张性货币政策;赤字:紧缩性货币政策
在实践中,政策搭配理论受到许多制约,但大大开阔了政策制定者的思路,有助于不断提高宏观决策水平。
七、克鲁格曼三角形
保罗 · 克鲁格曼认为,一个国家的金融政策有三个目标,即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和资本自由流动,而这三个目标是不可能同时实现的,他用一个三角形来表示其中的关系
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外汇管制)固定汇率制 浮动汇率制
汇率稳定 资本自由流动
废除外汇管制
如果某国家的金融政策选定了某一条边,则意味着它选定了该边两端的政策目标,而与该边相对的角所对应的政策目标则无法实现,这一表述成为克鲁格曼三角形或三元冲突。
八、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的国际传导和政策协调
1、蒙代尔 - 弗莱明模型
在固定汇率制下,国内初始货币扩张导致本国利率下降,并刺激本国产出增加、经济增长,产出的增长通过边际进口倾向的作用引起本国进口上升,外国出口增加。由于利率下降,资本外流,外币供给增加,也导致利率下降,导致世界利率下降,本国和外国产出同时增加。
在浮动汇率制下,货币扩张导致国内产出增加,世界利率水平下降,但不会使外国的产出同时增长,这是因为,当本国发生资本流出、出现国际收支赤字和外国发生资本流入,国际收支盈余之际,本国货币贬值,出口增加;外国货币升值,出口减少,产出下降,收入下降,最终结果是本国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外国经济增长产出负的溢出效应,是一种典型的 “以邻为壑” 政策。
2、国际间政策协调
各国在考虑了国际间的经济联系后,调整各自的经济政策以达到多边互惠的目标,并实现全球利益最大化的协调过程。
货币银行学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RBtoSCI-wXxYI9oEAVjf3w
提取码:cxn8
课件应该就是这个了
导论部分完全一样的
货币金融学#
一、货币与货币制度
**1. 货币的定义:** 购买商品和劳务或清偿债务时被普遍接受的任何物体或东西。
通货:流通中的现实货币(纸币、硬币)
财富: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股票、国库券等)
收入:某一时间单位的货币额
**2. 货币材料的必要条件:**1、价值稳定性 2、普遍接受性 3、可分割性 4、易于辨认与携带 5、供给富有弹性
**3. 流动性(货币性):** 一种资产在不损失价值的前提下转换为现实购买力的能力(变现能
力)。货币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常用流动性来代替货币。
流动性过剩:货币发行量过多,居民储蓄增加。
4. 货币职能
a。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衡量和表现其他一切商品和劳务价值大小的工具
流通手段(同时发生: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中介或媒介。
b。派生职能:
价值储藏(可以是任何资产):暂时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保存收藏。
支付手段(以延期付款形式买卖商品):货币不是流通的媒介,而是补足交换的一个独立环
节。商业信用是支付手段的前提。大宗交易,财政收支,银行信贷,工资,佣金,房租等。
5. 货币支付体系的演变
实物货币 —— 金属货币(称量货币、铸币:金属硬币称为辅币)—— 纸币(兑现纸币:代用
货币(银行券)、不兑现纸币:目前几乎所有国家采用的货币类型)—— 支票货币:活期存
款 —— 电子货币:“卡基” 货币是目前电子货币的主要形式
支票货币的优点:避免丢失和损坏;运送便利,减少运输成本;实收实支,免找零钱;收款
人收讫后可在一定范围内流通。
不兑换纸币、辅币、和支票货币统称为信用货币
6. 货币层次按资产的流动性划分
² 第一层次:狭义货币(现实购买力)M1=C(流通中的货币)+D(活期存款)
反映了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流动性最强 M0 称为流通中现金
² 第二层次:广义货币(现实购买力 + 潜在购买力)M2=M1+S(银行储蓄存款)+T(定期
存款)
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称为准货币,M2 和 M1 的差额是准货币
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为了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流动性偏弱
² 第三层次:M3=M2+Dn(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存款)
非银行金融机构(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机构等)不能接受活期存款,流动性更差些
² 第四层次:M4=M3+L(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外的所有短期信用工具)
短期信用工具:国库券、人寿保险公司保单、承兑票据等
7. 货币制度构成要素(货币本位制度):
1) 规定货币材料
2) 规定货币单位
3) 货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本位货币(主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纸币制度下,由
国家垄断发行;金属货币流通下,本位币可以自由铸造。辅币(小面额货币,不足值的
铸币)只能由国家来铸造,实行限制铸造。当流通中全部都是信用货币时,主币和辅币
已不存在足值和不足值的区别
4) 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的规定:现金准备、保证准备(信用担保:政府债券、财政短期票据
等)
无限法偿:国家规定本位币具有无限的支付能力,无论支付额多大,出售者和债权人都不得
拒绝接受。
**8. 货币制度演变:** 金属货币制度(银本位制 — 金银复本位制 — 金本位制)— 不兑现的信用
货币制度。
金属货币制度:
1) 银本位制(白银作为本位币)
2) 金银复本位制(同时以黄金、白银为币材) 平行本位制(金币与银币之间的交换比率
完全由金银的市场价格决定,货币制度极不稳定)b 双本位制(金银按法定比价流通)
缺陷: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格雷欣法则):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价值相同的货币同
时流通时,实际价值高于法定价值的货币(良币)被收藏熔化退出流通,实际价值低于
法定价值的货币(劣币)则充斥市场的现象。根本原因:金银复本位与货币作为一般等
价物的排他性,独占性矛盾。c 跛行本位制(金币可以只有铸造,银币不能自由铸造)
3) 金本位制(以黄金为本位币币材):金币本位制(最典型)、金块本位制(富人本位制,
以金块为准备的纸币)、金汇兑本位制(虚金本位制,纸币或银行券作为流通货币)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以不兑换黄金的纸币或银行券为本位币
二、 信用与信用工具
**1. 信用的含义(本质):** 是一种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体现一定的债权债务关
系,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
构成要素:a 债权人(贷、提供者)与债务人(借、接受者) b 时间间隔 c 信用工具(信
用关系的证明和载体)
**2. 信用的产生:** 前提条件是私有制(私有财产的出现);直接原因是经济主体调剂资金余
缺的需要。
金融的本质就是信用,即 “金融就是拿别人的钱来玩” 或 “用别人的钱为自己创造财富”
3. 信用形式
1) 商业信用:企业之间进行商品交易,以延期付款或预付款等形式提供的信用(赊销商
品、委托代销、分期付款、预付定金、预付贷款、补偿交易等),是现代信用的基础
特点:a 主体是厂商(商业信用是直接信用) b 客体是商品资本 c 与产业资本的动态一致
优点:方便和及时
局限性:
a。受商品资本规模的限制(商业信用的规模局限于商品资本额,最大的赊销额度是将其企
业整体赊销出去)
b。受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商业信用的客体是商品资本,它只能向需要该商品的厂商提供
或者上游企业向下游企业提供,不能倒过来向生产该产品的厂商提供)
c。存在着分散化的弊端(商业信用是分散在企业中自发产生的,国家经济调节机制对商业
信用的控制力薄弱,难以有效控制商业信用膨胀所带来的危机)
2) 银行信用: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通过存款、贷款等业务活动提供的信用,
是现代信用的主要形式
特点:a 是一种间接信用(主体是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b 客体是货币资本 c 与产业资本的
动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优点:a 克服了商业信用在规模上的局限性 b 克服了商业信用在方向上的局限性 c 克服了
商业信用的不易宏观调控
3) 国家信用:以国家(政府)为债务人,从社会上筹措资金以满足财政需要,债权人是国
内外的银行、企业和居民。
目的:弥补财政赤字(发行货币、向银行透支、举借外债、举借内债)和满足国家投资资金
的需要
典型形式:发行(短期)国库券和中长期公债券 区别在:发行目的(弥补临时财政收支不
一致 / 弥补财政长期赤字、刺激经济增长)、还本付息来源(国库收入 / 所投资项目建设收益)、
期限(一年内 / 一年以上的中长期)
4) 消费信用: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生活消费目的的信用
主要形式:a 分期付款 b 消费贷款 c 信用卡
5) 股份信用
6) 租赁信用:出租者将租赁物的使用权出租给承租人,并在租期内收取租金、到期收回出
租物的一种信用形式
按租赁目的划分:金融租赁(出租人按承租人要求购买货物再出租给承租人,承租结束时有
留购、续租、退租三种选择权);经营租赁(设备的使用出租)
**4. 信用工具基本特征:** 偿还性、流动性(与偿还期成反比关系,期短流动大)、收益性、
风险性
1) 常用的信用工具:票据(短期信用工具)、股票和债券(都是中长期)
a
票据:前三种为真实票据,以真实交易为基础,最后一种为空票据,不以真实的商品交
易为基础。(短期)
² 汇票(委托证券,必须承兑。当事人有出票人、付款人、收款人)
² 本票(出票人即是付款人,当事人有出票人和收款人)
² 支票(当事人有出票人、付款人和收款人,付款人为银行,见票即付)
² 融通票据(资信好的企业或金融公司等机构以融资为目的而开出的无担保的短期票据,
出票人是资金需求者,真正的债务人;承兑人和银行是真正的债权人)
b
股票:股份公司发行的用以证明股东身份并据以获得股息的一种所有权凭证。(长期)
² 普通股票:股利随企业利润变动
特点:股利不稳定性;公司剩余财产分配权(债权人、有限股东后);有发言和表决权、优
先认股权
² 优先股票:筹集追加资本而发行的证券,优于普通股分红和领取固定股利,收益不收公
司经营业绩的影响
特点:股息固定;优先的盈余分配权及剩余资产分配权;一般没有表决和发言权;不享有优
先认股权
c
债券:债务人发行的按约定的利率和日期支付利息并偿还本金的债务凭证,反映筹资者
和投资者的债权债务关系。
² 按主体分为:政府债券(中央:国库券、公债券;地方:一般责任债券、收益债券。地
方利率通常高于国债)、金融债券和公司债券。
² 按利息支付方式不同分:息票债券(指定期支付定额利息,到期偿还本金,适合期限较
长的债券)、贴现债券(不规定利率,按贴现率低于票面金额的价格发行)、零息债券(以
贴现方式发行,不支付利息,以面值的折扣价买入,到期时按面值一次性兑付的债券,
此债券可以避免利息所得税)
三、 金融机构体系
1. 金融机构体系:以中央银行为核心,商业银行(管理型)为主体,各类银行和非银行金
融机构(业务型)并存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机构:专门从事货币信用活动的中介组织。
业务型金融机构:
存款性机构:商业银行、储蓄机构、信用社
合约性储蓄机构:保险公司、养老或退休基金
投资性中介机构:投资银行、金融公司、投资基金
分类:
1) 按融资方式:直接金融机构(提供中介服务,如投资银行、证券公司、证券经纪人以及
证券交易所)间接金融机构(既是债权人、也是债务人,如商业银行)
2) 按资金的来源和运用:存款性金融机构(储蓄机构、信用合作社、商业银行;从资产负
债表看,中央银行业是存款性金融机构)非存款性金融机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
养老基金、投资银行、共同基金…)
3) 按业务(主要划分标准):银行金融机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专业银行)非银行金
融机构(信托、保险、证券、租赁、财务公司、投资、养老基金等)
4) 按是否承担政策性业务:政策性(不以营利为目的,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
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非政策性(以营利为目的,如商业银行)
**2. 银行业的发展(起源于货币兑换业):** 威尼斯银行(具有近代意义)— 英格兰银行(现
代银行业诞生、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确定)— 中国通商银行(中国传统金融业迈向现代的
标志)
**3. 金融机构的功能:** 具有一种或者多种金融服务功能
1) 存款功能:市场上筹资获得货币资金,将其变成金融资产,形成金融机构的负债和资产。
2) 经纪和交易功能:代表客户交易金融资产、自身交易金融资产。
3) 承销功能:帮助客户创造金融资产,出售给市场参与者。
4) 咨询和信托功能:投资建议、保管金融资产、管理客户投资组合。
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事前,柠檬问题);道德风险(事后)。
四、 利息与利率
**1. 利息:** 借贷关系中借入方支付给贷出方的报酬,特定时间内使用借贷资本所付的代价。
利息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主要变现在导致 “收益的资本化”
利息的本质具体表现
1) 货币资本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是利息产生的经济基础
2) 利息是借用货币资本使用权付出的代价
3) 利息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实质上是利润的一部分
**2. 利率:** 借贷期间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本金的比率。
利率的种类
基准利率:中心利率,带动和影响其他利率的利率
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实际利率 = 名义利率 - 预期通货膨胀率
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不随供求关系变动 / 随市场利率变动
官定利率和市场利率:政府规定的法定利率 / 货币资金的供求关系所决定的利率(同业拆借
市场) 市场利率是借贷资金供求状况的指示器,官定利率对市场利率起导向作用。
影响利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1) 平均利润率(基本因素)
2) 借贷资本的供求(供不应求,利率上升;供大于求,利率下降)
3) 物价水平(同向变动 物价上涨利率上涨,物价下跌利率下跌)
4) 经济周期(危机:急剧上升,最高;萧条:迅速下降,最低;复苏:平稳;繁荣:上升)
5) 中央银行的贴现率(基准利率,提高贴现率,商业银行借贷成本增加,市场利率上升)
6) 国家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7) 国际利率水平(国内利率大于国际利率,资本涌入,国内资金供大于求,利率下降)
3. 利率决定理论
² 古典利率理论:利率取决于储蓄和投资,与收入无关,不受任何货币因素的影响(储蓄
是利率的增函数,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
² 流动性偏好理论:利率是由货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是一种货币现象,与实际因素无关。
流动性陷阱: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只有可能上升而
不会继续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会变得无限大的现象。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
们储存起来,利率不会下降,货币政策失效。
² 可贷资金理论:利率是实质经济因素和货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可贷资金的供求决
定。
² IS-LM 模型的利率决定理论(希克斯和汉森):考虑了收入因素,收入与利率存在着相
互决定的作用,不同的利率(收入)水平下对应着不同的收入(利率)水平
五、 金融市场及其构成
**1. 直接融资:** 资金需求者直接发行融资凭证给资金供给者来筹集资金的方式。(融资凭证
主要有股票、债券、商业票据;可能有金融中介的参与,但金融中介只是起服务作用)
优点:1、筹集长期资金 2、合理配置资源 3、加速资本积累
缺点:1、进入门槛较高 2、公开性的要求 3、投资风险较大
2. 金融市场的功能
1) 融通资金(媒介器,最主要、基本的功能)
2) 优化资源配置(定价机制)
3) 信息传递(晴雨表)
4) 分散和转移风险(分散非系统风险,并非总体消除风险)
5) 经济调节
3. 货币市场(短期金融市场:一年内)的特点
参与者以机构投资者为主
交易的金融工具流动性高、收益率低
交易目的主要是解决短期资金需要
**4. 同业拆借:** 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一种资金借贷业务
同业拆借市场的特点:
交易的同业性(非金融机构不能进入拆借是市场)
融资期限的短期性(几小时到一年)
交易金额的大宗性和无担保性(信用交易)
拆借率的参考性和政策指导性
交易简便的无形市场
5. 票据市场
票据承兑:汇票付款人承诺在汇票到期日支付汇票金额的票据行为
票据贴现:贴现(持有人 — 银行)转贴现(贴现银行 — 同业其他银行)再贴现(商业银行 —
中央银行)
**6. 国库券特点:** 不记名贴现发行;低风险;高流动性,发达的二级市场。
**7. 大额存单的特点:** 不记名、不能提前支取,可流通转让;固定单位发行,面额较大;利
率的多样性。
**8. 回购协议:** 融资方承诺在指定日期以约定价格买回证券的交易。
9. 资本市场(一年以上长期资金市场)
主要对象:政府中长期债券、公司债券、股票、银行中长期贷款
股票市场:发行市场(一级市场)、流通市场(二级市场)
债券:按法定程序发行,并按事先约定的方式支付利息和偿还本的债务凭证,具有固定收益
债券的特征。发行条件:面值、票面利率、偿还期、发行价格。
六、 商业银行及经营管理
**1. 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 职能分工型、全能型。现代金融经营模式:分业经营和混业经
营。德国的混业经营采取了全能银行形式,美国采取了金融控股公司制。
**2. 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①单一银行制②总分行制③银行控股公司制(花旗集团;美国银
行)④连锁银行制⑤代理银行制(巴西的布拉德斯科银行)
3. 商业银行的管理原则:(本质意义上,三原则统一)
① 安全性原则,只有在安全性保障的前提下,银行才能广泛开展业务,获得资金来源
从而在经营中创造盈利
② 流动性原则,只有在流动性保证的背景下,银行才可能继续经营,为盈利奠定基础
③ 盈利性原则,只有保持高盈利的条件下,银行才能获得公众的认可,才能增加资本
积累,增强抵御风险和履行付款责任的能力
(实际经营活动中,三原则冲突:盈利性高的安全性差、流动性差;反之盈利性有限)
七、 中央银行
1. 中央银行产生的必要性:
① 统一银行券发行的需要
② 统一全票据清算的需要
③ 最后贷款人角色的需要
④ 金融宏观调控的需要
2. 中央银行的所有制形式
全部资本归国家所有:大多数国家、中央人民银行。
国家资本和民间资本共同组建:日本银行
全部股份由私人持有:美国联邦储备体系
无资本金的中央银行:韩国银行(唯一)
资本为多国共有(岛国、小国)
3. 中央银行的组织结构
① 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一元:中国人民银行;二元:美国)
② 复合中央银行制度(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一身二任;改革前的苏联、1983 年前的中国)
③ 跨国中央银行制度(欧盟)
④ 准中央银行制度:只能设立类似中央银行的机构,政府授权商业银行行使部分中央银行
职能(新加坡)
4. 中央银行的职能
① 发行的银行:中央银行垄断货币的发行权,是中央银行最本质的特征。
② 银行的银行:集中存款准备金,充当最后贷款人,组织全国的清算。
③ 政府的银行:代理国库收支,代理政府债券的发行,为政府提供信用,充当政府的金融
代理人
**5. 货币需求:** 社会微观主体在其财富中能够并且愿意以货币形式保有的那部分数量
收入,消费倾向,流动性偏好正相关;利率,信用发达程度,预期,货币流通速度负相关。
八、 货币供给
**1. 存款货币创造的基本条件:**①部分准备金制②转账结算制度
2. 存款货币的多倍创造过程:
① 原始存款:整个银行体系最初吸收的存款,是银行从事资产业务的基础
② 派生存款:原始存款的对称,是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等业务活动引申而
来的存款。
3. 影响派生能力的因素:(存款乘数与制约存款创造的因素)
① 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提高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将降低银行存款货币创造能力(派生能力),
信用扩张能力降低;反之,将提高派生能力,信用扩张能力提高
② 现金漏损率(提现率):提现率高,部分现金流出银行,不再参与存款货币创造,派生
能力降低。
③ 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比例:定期存款的准备金率大于活期存款的准备金率,商业银行
能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多,派生能力增强。反之,资金少,派生弱
**4. 基础(高能 / 强力)货币:** 流通在外的通货和准备金之和;实际上是中央银行对社会大
众的负债总额。(流通中的现金、银行的库存现金、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之和)
**5. 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主要方法:**①公开市场业务操作②贴现窗口
6. 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分析:
① 影响银行超额准备金率的因素:市场利息率(反向)、预期存款的流出量(正向)、预期
存款流出的不确定性(正向)
② 非银行公众对流通中的现金、支票存款和非交易存款的选择:流通中现金与支票存款的
比率、非交易性存款与支票存款的比率
九、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1. 通货膨胀的原因:**①需求拉动型②成本推动型③混合型④结构型
**2. 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促进论、促退论、中性论
**3. 通货紧缩的含义和表现:** 有效需求严重不足、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货币供应量持
续减少、失业率上升等现象
**4. 通货紧缩的影响:**①财富缩水效应②经济衰退效应③财富分配效应④失业效应
5. 治理通货紧缩的对策:
① 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大财政支出,增加赤字规模,以及降低投资和消费方面的税收,刺
激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长等。)
② 扩张性货币政策(通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再贷款利率和在公开市场上
买进有价证券,增加货币供应量,以刺激经济发展。)
十、 货币政策
**1. 最终目标:**①稳定物价(首要目标)②充分就业③经济增长④国际收支平衡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控制货币的发行量,进而影响利率水平,从而改变经济
中的投资量,调节国民均衡收入的政策。
2. 按货币政策的作用方向不同可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工具:
① 一般性货币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政策和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
1)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直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
2) 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从而间接增加了货币货币供应量。再贴现率是指
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的利率,再贴现率高低决定了再贴现额的高低。且再贴现率越
高,再贴现成本越大,中央银行的贷款需求越小。反之需求越大。
3)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缴纳的法定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率。法
定准备率越大,商业银行可放款和创造信用的能力越小,货币供应量减少,利率上升,
投资和支出缩减。反之,货币供应量增加,利率下降,投资和支出增加。
②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1) 消费者信用控制
(2)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3) 不动产信用控制
(4) 优惠利率
(5) 预缴进口保证金
③ 直接信用控制
(1) 利率最高限额
(2) 信用配额
(3) 规定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率
(4) 直接干预
④ 间接信用指导:窗口指导和道义劝告
名词解释:流动性 无限法偿 格雷欣法则 信用的含义 债券 利率 直接融资 同业拆借 货币
需求 派生存款 基础货币
简答题:货币职能 信用要素、前提 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的对比 利息本质的具体表现 金融
市场的功能 商业银行管理原则 中央银行产生的必要性 中央银行职能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
论述题:影响派生能力的因素 一般性货币政策
资料链接: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Oobj91EhYxIw94QuZfM97g
提取码:frwt
货币金融学笔记
仅是个人理解
第一章 基础前言
本书将通过考察金融市场(例如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和金融机构(也叫金融中介,如银行、保险公司、共同基金和其它金融机构)的运作,来探寻货币在经济中的角色。
企业在高利率的经济环境中,可能会推迟新建工厂,从而对就业产生不利影响。
债券市场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筹集到所需要的资金,是决定利率的场所。
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关系:金融机构是金融尺长能够运行的关键所在,没有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久无法实现资金由储蓄者相有生产性投资机会的人的转移。
银行:是(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具体而言,又可以分为商业银行、储蓄、信贷协会、互助储蓄、信用社等。银行是经济规模中最大的金融机构。
货币与经济周期:每次经济衰退前,都伴随着货币增长率的下降,说明货币供给的变动是经济周期波动的推动力之一。然而并非每次货币增长率下降都会出现经济衰退。
货币与通货膨胀:物价水平和货币供给的走势都相当一致,着表妹,货币供给的持续增加是物价水平持续上升(即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
货币政策:即对货币和利率的管理,中央银行负责货币政策的实施。
财政政策:指政府对政府支出和税收的决策。预算赤字:在一年中,政府支出超过税收,预算盈余:在一年中政府支出小于税收。
(预算赤字可能导致较高的货币增长率、较高的通货膨胀和较高的利率 )
(即货币政策由央行实施,财政政策由政府实施)(本国嘛,你懂的)
外汇市场: 跨国转移的资金必须由流出国的货币兑换为流入国的货币。
汇率的变动会影响进口成本,对消费者的影响是直接的.
本国汇率下跌,意味着外国商品变贵,出国度假(服务)变贵,会减少本国消费外国商品和服务,增加对本国消费商品和服务,提振本国就业市场。
本国汇率上升:意味着外国商品变便宜,会增加本国消费外国商品和服务,减少对本国消费商品和服务,冲击本国就业市场。
第二章 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
苹果公司发明了更好的 ipod,需要资金将其投放市场,此时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就登场了。同样,地方政府,相当于一个苹果公司,需要资金修建公路和建设学校,但地方税收无法
满足,于是向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融资,即向银行融资,等收过路费再还给银行。中国的债务问题就是,地方政府借了银行的钱建桥修路后,却收不回过路费,换不了银行的钱。
融资由两种主要手段: 通过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融资。
福特公司通过发行债券或者股票进行直接融资。也可以向银行贷款进行间接融资。
资本:可以用来创造财富的财富,他可以是金融财富也可以是物质财富。金融市场有助于资本的合理配置,从而增加生产和提高效率。
在经济危机期间,金融市场遭受严重破坏,经济发展受阻。
一级市场:公司或者政府机构将其新发行的股票货债券等销售给最初购买者的金融市场。
二级市场:交易已经发行的证券的金融市场
一即市场并不为公众熟知,因为将证券销售给最初购买者的过程并不是公开进行的。
投资银行是一级市场上协助首次出售的重要金融机构:承销这些证券。
纽交所、纳斯达克都是著名的二级市场。介绍金融市场的书籍会把重点放在二级市场,也应该放在二级市场。
货币市场:根据交易证券的期限长短来区分,货币市场是交易短期债务工具的金融市场 。(如国库券,可转让存单等)
资本市场:交易长期债务工具的金融市场 (如股票,抵押贷款,企业债券,地方政府债券
金融中介机构:间接融资。
当企业试图为其业务活动寻求资金来源时,它们通常会求助于金融中介机构,而非证券市场。 原因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回答:交易成本,风险分担,信息成本。
金融中介机构分类:
存款机构(主要指银行,包括商业银行、储蓄和贷款协会,信用社)
契约型储蓄机构(包括人寿保险,意外保险,养老基金)
投资中介机构(包括财务公司,共同基金)
需要了解它们的资产和负债类型。
第三章 什么是货币
本书所指的货币:在产品和服务支付以及债务偿还中被普遍接受的东西,它与收入和财富是有区别的。
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货币是经济社会中至关重要的东西:由于它可以降低交易成本,鼓励专业户和劳动分工,因而是经济顺利运行的润滑剂。
货币的记账单位功能:我们不会说一件衣服值 3 股,而会说一件衣服 300 元
货币的价值存储功能:货币作为价值储藏手段并非独一无二的,任何资产包括货币、股票、债券、土地、房屋等都可以用来储藏餐饭,许多资产比货币更有价值储藏功能。
但为啥人们还愿意持有货币呢?流动性:即某一资产转为交易媒介的便利层度和速度。由于货币本身就是交易媒介,所以具有最高的流动性,而其他资产转为交易媒介(即货币)都需要支付交易成本,(比如佣金啥的)。
货币作为价值储藏手段的优劣要取决于物价水平。
为何电子货币没能够彻底取代纸质货币:1 首先,需要花费加高的成购置所需的计算机、读卡器、通信网络等,2 电子支付带了安全性和私密性的问题,未经授权的黑客闯入了某个计算机数据库,并更改了其中存储的信息,要防止这种犯罪行为并非易事,需要开发一个全新的对付安全问题的计算机科学领域。3 利用电子支付方式还有一个后果,会留下有关购买习惯的大量个人信息,人们担心政府、雇主和商户会得到这些数据,从而入侵我们的私人领域。
M1 : 最狭义的货币指标,包括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即通货、活期存款等。且其通货中之爆款非银行公众持有的纸币和硬币,不包括 ATM 和隐患金库中的现金。
M2: 在 M1 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流动性不及 M1 的资产,如定期存款等,。
在 2008 年,美国 M2 的数量是 M1 的数量的 4 倍左右。
M1 种的通货:人均持有的现金达 2000 美元。这个数目是很惊人的,通货体积大,易于被窃,并且不支付任何利息,因而大部分人不可能持有这么多美元通货。但这些美元都在什么地方呢?谁在持有这些美元呢?
1 犯罪分子持有大量美元,因为现金交易不易被追踪。
2 企业愿意持有大量美元,因为现金交易很难被追踪,可以避免申报需要交税的收入
3 外国人由于担心本币价值贬值,不愿意相信本币,为了规避通货膨胀风险。例如俄罗斯人不信任卢布,大量持有美元。一半以上的美元都在海外
第四章 理解利率
你决定要购买房子,想银行借入 10W 的抵押贷款,你从银行的贷款利率为 7%,要想在 20 年换完,每年还多少钱?
10W=(x/1+7%)+(x/(1+7%)^2) + (x /(1+7%)^3) +….+(x/(1+7%)^20))
解答得 x=9439.29 元。
利率最精准的定义:资产的到期收益率。 (以后说道利率,都是说的是市场利率)
第五章 利率行为
通过债券的需求供给曲线和水果市场的需求供给曲线,感觉到债券也是一种类似于水果的商品。
只不过水果市场的均衡是水果的需求和供给数量的均衡,而均衡点的位置就是水果的价?格。即买房需要多少数量的水果,卖房需要卖出多少数量的水果。
而债券市场的均衡是债券的价格的均衡,而均衡点的位置就是利率。
感觉利率就是债券的真实价值,和价格代表水果的真实价值一样。(中间绕了一层)
当债券价格高,就代表水果供给多,需求相对过多,会导致债券价格下跌(水果供给变少),利率下跌(水果价格下降)
当债券价格低,就代表水果供给少,需求相对过少,会导致债券价格上升(水果供给变多),利率上升(水果价格上升)
债券价格的高低,相当于水果的供给多少。(价格高代表水果供给多,那么利率下跌)
反过来:
利率低,代表水果价格低,水果供给多,即债券价格高。
利率高,代表水果价格高,说过供给少,即债券价格低。
上面是债券和利率的关系,使用债券的供给和需求来讨论利率(市场利率)的变化情况和变化关系)
下面是货币的供给和需求来说明货币和利率的关系:利用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来解释
重看芒格 1994 年的演讲,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内容,用来思考今天 LLM 技术的应用也很有启发:
微观经济学的意义在于,能够让人分辨什么时候技术会帮助你,什么时候会摧毁你。
新技术能极大提高生产力,但收益未必能留在企业中。关键在于,你的业务有没有独特的差异性,能形成品牌。航空、纺织就是负面例子;区域性报纸、麦片,就是正面例子。
所以引入新技术的时候,需要考虑的是,多少收益会落在经营者手里,多少会流到消费者手里。并非引入新技术就是好事。
PS:新的《穷查理宝典》比老版排版舒服了好几个数量级。
微观经济学十八讲#
作者简介
平新乔,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导。1954 年生于浙江绍兴。1973 年毕业于华东师大政教系,1983 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从一代宗师陈岱孙教授,1985 年获硕士并留校。1986—1989 年在北大经济管理系任讲师,在厉以宁教授指导下,研究财政学理论。1987—1989 年在职师从胡代光教授攻读当代西方经济学博士学位。1989 年底至 1991 年,在美国布朗大学、哈佛大学经济系作访问学者。1998 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经济系经济学博士。迄今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60 余篇,著作有《财政学原理与比较财政制度》、《产权论、均衡论、市场论》(与刘伟合作),另有三本译著(包括与人合作)。教学与研究方向为:微观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财政学。
包括了消费者选择、企业行为、市场产业组织与博弈论、信息经济学与公共经济学等基本内容,反映了微观经济学在世纪之交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作者在大量阅读近三十年来经济学文献并联系中国实际后,所写出的一份讲稿。阅读本书只要求读者具备经济学的一般基础与一个学期的微积分课程知识。本书是大学高年级本科生与经济决策人员学习中级微观经济学的合适教材。
偏好、效用与消费者的基本问题#
我们来讨论需求。需求与欲望不是一个概念,欲望是为所欲为,指想要什么。而需求则不同,是指人们在欲望驱动下一种有条件的、可行的、又是最优的选择,这种选择使欲望达到一种有限的满足。
Important
形成需求有三要素:对物品的偏好,物品的价格与手中要有钱。
- 偏好。指你对于物品的喜欢程度,或称主观评价。经济学里描述偏好的概念有两个:一个叫消费集(consumption set),又称选择集(choice set),即你究竟想要什么?另一个叫偏好关系(preference relation),即你对想要的各种物品组合排个次序(rank),什么样的消费组合应优先满足,什么其次满足……
价格。价格是对人们无穷欲望的一种限制。因为资源是稀缺的,不能为所欲为。解决无限的欲望与有限的资源的矛盾的办法无非是两类:一是价格,索价高了,会限制欲望的扩张;二是配额,即凭证供应。除此以外,当然还有更高层次的途径,即修身、自觉,但那是通过道德约束与调节对欲望的自我节制。经济学假定人们的自觉程度不高,在人的最起码的道德低限(利己但不损人)这一假定下,认为价格的办法是通常的;但有时配额比价格优越。我们在本书中主要讨论价格机制,但也会讲到配额。
手中的钱财。又称 “收入”。在索价的前提下,手中有钱,才能满足欲望。
价格与收入的结合,构成预算集(budget set),又称消费的可行性集(feasible set)。
当选择集里的偏好关系与可行性集或预算集有公切线集时,就形成了需求,需求是选择集与预算集的在可分离但又有共切点时的产物。
1 从偏好到效用函数
1.1 偏好
1.1.1 消费集与消费计划
消费集:[^ 注 1]
并不是完整的归纳笔记,而仅对学期的中微课程做复习与补充。
消费 c1-3##
1 从偏好到效用函数##
1.1 偏好##
1.1.1 消费集与消费计划##
消费集:[^ 注 1]
X=R+nX=\boldsymbol{R}^n_+\
消费计划:
x=(x1,x2,...,xn)∈R+nx=(x_1,x_2,...,x_n)\in\boldsymbol{R}^n_+\
消费集的性质:
- 非空
ϕ≠X⊆R+n\phi\not=X\subseteq\boldsymbol{R}^n_+\
- 闭的
消费集中所有的极限点(聚点)都包含于该集合内,故 X 为连续的。
- 凸的
ifx1=(x11,x21,...,xn1),x2=(x12,x22,...,xn2)∈X, then∀0≤λ≤1,λx1+(1−λ)x2∈X.if\quad x^1=(x_1^1,x_2^1,...,x_n^1),\quad x^2=(x_1^2,x_2^2,...,x_n^2)\in X,\ then\quad \forall 0 \leq \lambda \leq 1 ,\quad \lambda x^1+(1-\lambda)x^2\in X.
4.0∈X
1.1.2 偏好关系##
1.1.2.1 偏好关系的定义##
偏好关系是一种定义于消费集 X 中的二项关系(binary relation)。^ 注 2
若 x1 至少与 x2 一样好,则 x1≿x2 若 x^1 至少与 x^2 一样好,则 x^1\succsim x^2\
此外还有:
严格偏好关系:
x1≻x2 当且仅当 x1≿x2 且 x2≿̸x1x^1\succ x^2 当且仅当 x^1\succsim x^2 且 x^2\not\succsim x^1\
无差异关系:
x1∼x2 当且仅当 x1≿x2 且 x2≿x1x^1\sim x^2 当且仅当 x^1\succsim x^2 且 x^2\succsim x^1\
1.1.2.2 偏好关系的性质##
【公理 1】完备性
对于∀x1,x2∈X 且 x1≠x2,或者 x1≿x2,或者 x2≿x1 对于 :\forall x^1,^2\in X 且 x^1\not=x^2,或者 x^1\succsim x^2,或者 x^2\succsim x^1\
【公理 2】反身性
对于∀x∈X,x≿x 对于 \ forall x\in X,x\succsim x\
【公理 3】传递性
对于∀x1,x2,x3∈X, 若 x1≿x2, 且 x2≿x3, 则 x1≿x3 对于 \ forall x^1,x^2,x^3 \in X, 若 x^1\succsim x^2, 且 x^2\succsim x^3, 则 x^1\succsim x^3\
【公理 4】连续性
对∀x∈R+n,{x1∈R+n|x1≿x} 和 {x2∈R+n|x2≾x} 都是闭于 R+n 的对 \ forall x\in\boldsymbol {R}^n_+, {x^1\in \boldsymbol {R}^n_+|x^1\succsim x } 和 {x^2\in \boldsymbol {R}^n_+|x^2\precsim x } 都是闭于 \ boldsymbol {R}^n_+ 的 \
【公理 5'】局部非餍(厌)足性
对于∀x0∈R+n,∀ε>0, 都存在 x∈Bε(x0)⋂R+n,s.t.x≻x0 对于 \ forall x^0\in\boldsymbol {R}^n_+ ,\forall \varepsilon>0, 都存在 x\in B_\varepsilon (x^0)\bigcap\boldsymbol {R}^n_+,.t.\succ x^0\
【公理 5】单调性
对于∀x0,x1∈R+n, 如果 x0≥x1, 则 x0≿x1; 如果 x0≫x1, 则 x0≻x1 对于 \ forall x^0,x^1\in \boldsymbol R^n_+,\ 如果 x^0\geq x^1, 则 x^0\succsim x^1; 如果 x^0\gg x^1, 则 x^0\succ x^1\
【公理 6'】凸性
如果 x1≿x0, 那么对于∀λ∈[0,1], 有 λx1+(1−λ) x0≿x0 如果 x^1\succsim x^0, 那么对于 \ forall \lambda\in [0,1], 有 \ lambda x^1+(1-\lambda) x^0\succsim x^0\
【公理 6】严格凸性
如果 x1≠x0, 且 x1≿x0, 那么对于∀λ∈(0,1), 有 λx1+(1−λ) x0≻x0 如果 x^1\not = x^0, 且 x^1\succsim x^0, 那么对于 \ forall \lambda\in (0,1), 有 \ lambda x^1+(1-\lambda) x^0\succ x^0\
注:
公理 1~3 形成理性(rationality)。
公理 5',6' 分别被公理 5,6 所包含。
公理 5-6 说明无差异集不会有凹向原点的情形。
1.2 效用##
1.2.1 效用函数的定义##
一个实函数 u+n→R 在满足 “对于∀x0,x1∈R+n, u (x0)≥u (x1) 当且仅当 x0≿x1” 时被称为代表偏好关系的函数一个实函数 \ u:\boldsymbol R^n_+ \rightarrow \boldsymbol R\ 在满足 “对于 \ forall x^0,x^1\in \boldsymbol R^n_+ ,\ u (x^0)\geq u (x^1) 当且仅当 x^0\succsim x^1” 时 \ 被称为代表偏好关系的函数 \
相关概念有:MU: marginal utility; MRS: 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 indifference curve; budget set [^ 注 3]
budget set: B={x|x∈R+n, p⋅x≤y}budget\ set:\ B={x|x\in \boldsymbol R^n_+,\ p\cdot x\leq y }\
消费者的基本问题:在给定 budget set 的约束下求效用最大化时的消费决策。(略)
效用函数的单调变换(略)
2 间接效用函数和支出函数 (略)##
2.1 间接效用函数##
间接效用函数的定义:
v(p,y)=maxx∈R+nu(x)s.t.p⋅x≤yv(p,y)=\max_{x\in\boldsymbol R_+^n}{u(x)}\qquad s.t.\quad p\cdot x\leq y\
间接效用函数的性质:
-
在 R++n×R+\boldsymbol R^n_{++}\times\boldsymbol R_{+} 上是连续的 [^ 注 4]
-
关于 (p,y) 是零次齐次的
-
对 y、p 分别严格递增、严格递减
-
满足罗伊恒等式
如 v (p,y) 在点 (p0,y0) 是可导且∂v∂y (p0,y0)≠0, 则有 xi (p0,y0)=−∂v (p0,y0)∂pi∂v (p0,y0)∂y0 (i=1,2,...,n) 如 v (p,y) 在点 (p^0,y^0) 是可导且 \ frac {\partial v}{\partial y}(p^0,y^0)\not =0, 则有 \ x_i (p^0,y^0)=-\frac {\frac {\partial v (p^0,y^0)}{\partial p_i}}{\frac {\partial v (p^0,y^0)}{\partial y_0}}\quad (i=1,2,...,n)
2.2 支出函数##
支出函数 e (p,u) e (p,u)
e(p,u)=minx∈R+np⋅xs.t. u(x)≥ue(p,u)=\min_{x\in\boldsymbol R^n_+}{p\cdot x}\quad s.t.\ u(x)\geq u\
支出函数是凹函数。
希克斯需求函数 xih (p,u) x_i^h (p,u)[^ 注 5]
e(p,u)=∑i=1npixih(p,u)e(p,u)=\sum_{i=1}^{n}{p_ix_i^h(p,u)}\
3.1 斯拉茨基分解##
3.1.1 斯拉茨基公式 [^ 注 6]##
∂xi(p,y)∂pj⏟TE=∂xic(p,u0)∂pj⏟SE−xj(p,y)∂xi(p,y)∂y⏟IE\underbrace{\frac{\partial x_i(p,y)}{\partial p_j}}{TE}=\underbrace{\frac{\partial x_i^c(p,u_0)}{\partial p_j}}{SE}-\underbrace{x_j(p,y)\frac{\partial x_i(p,y)}{\partial y}}_{IE}\
3.1.2 斯拉茨基分解的应用##
3.1.2.1 斯拉茨基补偿与希克斯补偿##
斯拉茨基补偿 | 希克斯补偿 |
---|---|
维持消费计划不变而需补偿的收入 | 维持效用不变而需补偿的收入(消费计划可变) |
3.1.2.2 其他应用 (略)##
3.2 弹性##
恩格尔 Engel 加总规则 [^ 注 7]:
∑i=1nsiei,I=1\sum_{i=1}^{n} {s_i e_{i,I}}=1\
古诺 Cournot 加总规则:
∑i=1nsiei,j=−si\sum_{i=1}^{n}{s_i e_{i,j}}=-s_i\
古诺加总规则说明:调价的作用取决于被调价物品在人们生活开支中的地位。
3.3 福利效应##
消费者剩余的变化介于 CV 与 EV 之间。[^ 注 8]
补偿性变化 CV, compensating variation:为维持原效用,计算涨价需要补偿给消费者的货币补偿。
CV=e(p1,v(p0,y))−yCV=e(p^1,v(p^0,y))-y\
等值性变化 EV, equivalent variation:以涨价后的效用水平为基准,计算涨价需要补偿给消费者的货币补偿。
EV=y−e(p0,v(p1,y))EV=y-e(p^0,v(p^1,y))\
消费者剩余的变化:EV<Δ comsumer surplus<CVEV<\Delta\ comsumer\ surplus<CV
Δcomsumer surplus=∫p0p1D (p) dp (消费者剩余变化量以绝对值表示)\Delta comsumer\ surplus=\int_{p^0}^{p^1}{D (p)} dp \qquad (消费者剩余变化量以绝对值表示)\
3.4 显示偏好##
前面的逻辑链条:偏好关系→效用函数→需求函数偏好关系 \ rightarrow 效用函数 \ rightarrow 需求函数;而显示性偏好定理则是:偏好关系→需求函数偏好关系 \ rightarrow 需求函数
3.4.1 显示性偏好弱公理##
两个假设:
-
偏好不变
-
花光所有钱:px∗=ypx^*=y
显示性偏好弱公理的定义:令 p0⋅x0=y0、p1⋅x1=y1p^0\cdot x^0=y^0、p^1\cdot x^1=y^1 分别为消费者在 t=0、t=1t=0、t=1 期的收入,如果 p0x1≤y0p^0x^1\leq y^0,则必有 p1x0>y1=p1x1p^1x^0>y^1=p^1x^1
即如果消费者在 0 期除了 x0x^0 也可以选择 x1x^1 作为消费组合(都在预算集内),但他选择了 x0x^0,则 x0x^0 就被显示偏好于 x1x^1;那么在 1 期,如果他选了 x1x^1,就说明此时 x0x^0 一定在预算集外。
简单的应用:如果对一类产品征税一类产品补贴之后的预算集包括原始价格下消费者选择的消费组合,那么消费者将会改变消费组合并提升福利。
第一部分的注释 (知乎注释不支持公式故没有调用):##
[^ 注 1]: 消费集 consumption set 还有其他的很多种 physical constraints,这里做了简化假设。
[^ 注 3]: 本书使用 yy 表示收入,而其他教材使用 II,以下均使用 yy 与本书一致。
[^ 注 4]: R++n×R+\boldsymbol R^n_{++}\times\boldsymbol R_{+} 是预算集的定义域。
[^ 注 5]: 在其他书中补偿性需求(希克斯需求)记为 xic (p,u) x_i^c (p,u),以下混用.
[^ 注 6]: 此处作者直接给出一般情形,即既可以 i=ji=j 作为自效应情形,也可以 i≠ji\not=j 反映交叉效应情形。
[^ 注 7]: 书中使用 ε\varepsilon 作为弹性的标记,下面与其他教材一致,使用 ee 来表示弹性。其他标记也参考尼科尔森教材。
[^ 注 8]: 下面的 y 指的是货币收入,有 y=e (p0,v (p0,y))=e (p1,v (p1,y)) y=e (p^0,v (p^0,y))=e (p^1,v (p^1,y)) 成立。
下次更新:
不确定性 c4-5 [##
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 chapter4-7 笔记#
Excerpt##
其他章节参见: 失而复得的时间:平新乔 微观经济学十八讲笔记 目录不确定性 c4-54 不确定性与 VNM 效用函数 4.1 不确定性 4.1.1 单赌与复赌复赌 compound gamble 是单赌 simple gamble 赌局的复合。 4.1.2 不确定性下的选…
假装是一个目录
不确定性 c4-5##
4 不确定性与 VNM 效用函数##
4.1 不确定性##
4.1.1 单赌与复赌##
复赌 compound gamble 是单赌 simple gamble 赌局的复合。
4.1.2 不确定性下的选择公理##
【次序完全公理】对于不同的结果,消费者的偏好满足完备性与传递性。
【连续性公理】若 A\succsim B,B\succsim C 则存在 P\in (0,1),\ s.t.\ PA+(1-P) C\sim B
【独立公理】若 A\sim B,C\not=B,C\not=A,L_1=PA+(1-P) C,L_2=PB+(1-P) C 则 L_1\sim L_2
【不相等公理】若 A\succ B,L_1=(P_1,A,B)=P_1A+(1-P_1) B,L_2=P_2A+(1-P_2) B,则当且仅当 P_1>P_2
【复赌公理】若 L_1=(P_1,A,B),L_2=(P_2,A,B),L_3=(P_3,A,B),L_4=(P_4,L_2,L_3) 是一个复赌,若 P_4P_2+(1-P_4) P_3=P_1,则 L_1\sim L_4
4.2 VNM 效用函数##
对于单赌 g_s=(p_1a_1,...,p_na_n),u (g_s)=\sum_{i=1}^{n}{p_iu (a_i)} 即为单赌的期望效用函数,也即 VNM 效用函数(冯诺依曼 -摩根斯坦(Von Neumann-Morgenstern) 效用函数)。
4.3 风险##
4.3.1 风险的客观度量##
实际结果与期望的离差或方差 /标准差
4.3.2 风险的主观意义##
4.3.2.1 对于风险的态度##
对于单赌 g,效用函数的凹性: risk aversion: u (E (g))>E (u (g))=u (g)
(risk neutrality: u(E(g))=u(g))
阿罗 - 普拉特绝对风险规避系数:用效用函数曲线的凹度来刻画风险程度的大小,风险厌恶者 R_a (w)>0
R_a(w)=\frac{-u''(x)}{u'(x)}\
绝对风险规避系数为常数的人愿意支付的保费与财富无关。
4.3.2.2 确定性等值、风险升水、保费##
CE: certainty equivalent确定性等值u (CE)=u (g),由 risk aversion 可以导出 CE<E (g)。
风险升水 risk premium:P=E (g)-CE
最大保险金 R 满足:u (w_0-R)=u (g),即购买保险与不购买无差异;而 u (CE)\triangleq u (g)=u (E (g)-P),故有 w_0-R=E (g)-P,故当 w_0=E (g) 时,有 R=P(risk premium = 保险金)
【例 8,P65】:公平保费下,效用具有 VNM 性质的风险规避者会为其风险全部投保。
5 不确定性的应用##
5.1 保险##
E (u (w_0+h))=u (w_0-R)\qquad,h 为赌局可能的收益 / 损失,设 E (h)=0\
LHS=E(u(w_0)+u'(w_0)h+u''(w_0)\frac{h^2}{2}+o(h^2))=u(w_0)+\cancel{u'(w_0)E(h)}+\frac{1}{2}u''(w_0)E(h^2)+o(h^2) \ RHS=u(w_0)-Ru'(w_0)+o(R)
略去高阶项,并令 \frac {1}{2} E (h^2)=k 可以得到:R\approx -k\frac {u''(w)}{u'(w)}=kR_a (w)
5.2 风险决策##
5.2.1 不确定条件下的预算约束##
此时 budget line 上面任意一点的纵坐标、横坐标分别反映或然结果 1、2(如未发生损失、发生损失)下的财富,反映的不再是商品 x、y 的 trade-off,而是投保与不投保的 trade-off。
其斜率为 \frac {d {w_g}}{d {w_b}}=-\frac {r}{1-r},r 为单位财富需要支付的保费,故斜率即净赔率的相反数。
5.2.2 不确定条件下的 MRS##
E(u(w))=Pu(w_b)+(1-P)u(w_g)\
故有
MRS_{b,g}=-\frac{\frac{\partial E(u(w))}{\partial w_b}}{\frac{\partial E(u(w))}{\partial w_g}}=\frac{-\frac{\partial u(w)}{\partial w_b}P}{\frac{\partial u(w)}{\partial w_g}(1-P)}\
5.2.3 不确定条件下的最优化条件##
由
-\frac{r}{1-r}=\frac{-\frac{\partial u(w)}{\partial w_b}P}{\frac{\partial u(w)}{\partial w_g}(1-P)}\
再由公平保险条件(保险公司期望利润为 0):
E(\pi)=rK-PK=0\ \Rightarrow\ r=P\
可得:
\frac{\partial u(w)}{\partial w_b}=\frac{\partial u(w)}{\partial w_g}\
也即将在两种状态(两种或然结果)下边际效用相等。再根据边际递减就可以得到:w_b=w_g
5.3 跨期模型(略)##
生产 c6-7(略)##
6 生产##
6.1 相关概念##
技术、生产集、生产函数、生产三阶段(合理的生产应当在随着投入增加单位成本上升且总产量增加的第二阶段)、边际技术替代率 (Rate of Marginal Technical Substitution, MRTS) 、等成本线(iso-cost line)、生产经济区与脊线
产出弹性(要素弹性)、生产力弹性(规模弹性)、替代弹性、规模报酬、等产量线(iso-quantity line)、扩张线(Production Expansion Line)、要素价格变动导致的替代效应和产量效应、技术进步
6.2 规模报酬与范围经济##
6.2.1 规模报酬##
对于齐次生产函数(设为 k 次)可以使用欧拉定理,得到 \sum_{i=1}^{n}{x_if_i}=kf (x_1,...,x_n),进而可知 k 就是规模弹性,即各要素弹性之和。
此外还可以得出耗尽性分配定理:
在 k=1 时(一次齐次的生产函数),有 f (x_1,...,x_n)=\sum_{i=1}^{n}{x_if_i}=\sum_{i=1}^{n}{x_iMP_i}。
若按要素边际产出对要素付酬,则正好耗尽全部产出。
耗尽性定理说明:当规模报酬不变但要素报酬超过边际产出时,会导致通货膨胀。(因为付给的报酬是名义量而实际生产为实际量。)
6.2.2 范围经济##
联合生产:生产多种产品而生产技术上相互依赖。
范围经济:一个企业以同样的资源生产多种产品时,由于生产活动维度增加带来的效益增进。
当生产转换线严格凹向原点时,存在范围经济。
略去了引致要素需求、利润函数等内容。
上图中红色为 TC,下图中黄色为 MC,紫色为 AC;上图中黄色与紫色两条直线斜率分别为 MC、AC
7.1 学习曲线与成本次可加性##
7.1.1 学习曲线##
某些企业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逐渐下降,是因为企业 “边干边学”。
模型:考虑 t=1,2 两期,产出分别为 q_1,q_2,成本分别为 C_1 (q_1),C_2 (q_2,q_1)。\partial C_2/\partial q_1<0 即为学习效应。
学习曲线:L=A+BN^{-\beta},L 为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N 为累积产出。
7.1.2 成本函数的次可加性##
U 形企业:Unitary form - 一元化领导
模型
成本函数的次可加性 subadditivity :\sum^{n}{i=1}{C(q_i)}>C(\sum^{n}{i=1}{q_i})
(sub 的意思就是加起来一起生产成本更小)
定理:边际成本在任何地方递减 \Rightarrow ^1 平均成本在任何地方递减 \Rightarrow^2 生产次可加
简单证明:
C(q)=F+\int_0^qC'(x)dx,\quad C'(x)<0\ \therefore \frac{d(C(q)/q)}{dq}=\frac{C'(q)q-C(q)}{q^2}<0 2.
q\equiv \sum_n q_i\ \ (q_i>0);\quad C (q_i)/q_i>C (q)/q\ (由平均成本递减得)\ C (q_i)>\frac {C (q)}{q} q_i \Rightarrow \sum_nC (q_i)>C (q)
7.2 供给函数与生产者剩余##
7.2.1供给函数##
供给函数的三种求法。
【从利润函数求】先求利润函数 \Pi,再有霍特林引理求 \frac {\partial \Pi}{\partial p} 得到供给函数
【从生产函数求】根据利润最大化条件求引致需求,再将引致需求带入生产函数
【从成本函数与 P=MC 条件求】短 / 长期供给分别考虑短 / 长期成本函数
7.2.2 生产者剩余##
短期生产者剩余 =\pi+F(F 为固定成本,长期生产者剩余 =\pi)
长期生产者剩余等于 0,也不等于 0。doge
微观经济学十八讲 chapter8-9 笔记#
到 chapter 11 了,不过由于在尝试用 latex 等方式复刻书里的图片以至于进度暂缓 x
市场结构 c8-9
8-9 未保存的概念##
这里只做简单提及。
价格歧视、两部收费
Cournot 均衡:反应函数(reaction function)、等利润线(isoprofit line)、反应线。
等利润线:给定企业 1 的利润 π1,企业 1、2 的产量 (q1,q2) 的曲线即为等利润线。以 q1 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越低的等利润线表示越高的利润;给定企业 2 的产量,企业 1 会选择与之相切的等利润线相应的产量(此处为最大利润点)
反应线:将每条等利润线上的最大利润点相连即得到反应线,它是反应函数的图形表示。反应线可以用于说明古诺均衡的稳定性,这一步类似于蛛网定理。
一个古诺均衡的例子:
Bertrand 均衡:存在三种放宽假设的解法(埃奇沃斯解、博弈时序解、产品差异解)。
一个简单的总结
9.1 序列博弈##
9.1.1 斯塔克伯格模型 (Stakelberg Model)##
解决方法:backward induction(由追随者的利润最大化问题得到追随者的反应函数,带入领导者的利润最大化问题即可解出产量。)
注:此图对书上图 9.4 的一个小印刷错误做出了修正。
补充一点,斯塔克伯格模型中,如果厂商 2 产量不变,厂商 1 有激励减少自己的产量以获得更高的收益。
9.1.2 价格领导模型##
分析思路同上。领导者给出的价格决定了追随者的产量(追随者根据自身生产函数的 MC 与 MR 相等得出。),领导者根据市场总需求减去追随者供给得到的残差需求 R (p)(residual demand curve) 按照等边际法则进行生产,R (p)=D (p)−S2 (p)。(等边际法则被两次使用。)
书中的模型如上图所示,其中蓝线即为残差需求。
Sfringe 即为 “边缘企业”(即书中的追随者)的供给曲线,如有多家则为横向之加总。
补充:关于 price leadership model,查到了以下三种,而书中所指应该为第二种。
(a) Price leadership by a low-cost firm.
It is assumed that there are two firms which produce a homogeneous product at different costs, which clearly must be sold at the same price.
The firms may have equal markets (or they may come to an agreement to share the market equally) as in figure 10.7, or they may have unequal markets (or agree to share the market with unequal shares), as in figure 10.8. The important condition for this model is that the firms have unequal costs.
上图表示的是两公司平分市场的情形,下图表示非平分的情形。
首先得出各公司面临的需求曲线(根据协约或残差需求法),低成本的公司 A 将收取价格 PA,此价格将被高成本的公司 B 所接受(若 B 制定高价则卖不出,若 B 制定低价则陷入价格战)。关于产量,可以看出 10.8 可能对应一种均衡的情形,只要各自的需求曲线是由残差需求法得出;而 10.7 则是需要某种协约的情形。
Although the price-leadership model stresses the fact that the leader sets the price and the follower adopts it, it is clear that the firms must also enter a share-of-the-market agreement, formally or informally, otherwise the follower could adopt the price of the leader but produce a lower quantity than the level required to maintain the price (set by the leader) in the market, and thus push (indirectly, by not producing enough output) the leader to a non-profit-maximising position.
In this respect the price follower is not completely passive he may be coerced to adopt the leader’s price, but, unless tied by a quota-share agreement (formal or informal) he can push the leader to a non-maximising position.
(b) Price leadership by a large (dominant) firm.
In this model it is assumed that there is a large dominant firm which has a considerable share of the total market, and some smaller firms, each of them having a small market share. The market demand (DD in figure 10.9) is assumed known to the dominant firm. It is also assumed that the dominant leader knows the MC curves of the smaller firms, which he can add horizontally and find the total supply by the small firms at each price; or at best that he has a fair estimate, from past experience, of the likely total output from this source at various prices. With this knowledge the leader can obtain his own demand curve as follows.
The dominant firm leader maximises his profit by equating his MC to his MR, while the smaller firms are price-takers, and may or may not maximise their profit, depending on their cost structure. It is assumed that the small firms cannot sell more (at each price) than the quantity denoted by S1. However, if the leader is to maximise his profit, he must make sure that the small firms will not only follow his price, but that they will also produce the right quantity (PB, at price P). Thus, if there is no tight sharing-the- market agreement, the small firms may produce less output than PB and thus force the leader to a non-maximising position.
(c) Barometric price leadership.
In this model it is formally or informally agreed that all firms will follow (exactly or approximately) the changes of the price of a firm which is considered to have a good knowledge of the prevailing conditions in the market and can forecast better than the others the future developments in the market. In short, the firm chosen as the leader is considered as a barometer(气压计;晴雨表), reflecting the changes in economic environment.
Usually it is a firm which from past behavior has established the reputation of a good forecaster of economic changes. A firm belonging to another industry may also be chosen as the barometric leader. For example, a firm in the steel industry may be agreed as the (barometric) leader for price changes in the motor-car industry.
Barometric price leadership may be established for various reasons:
Firstly, rivalry between several large firms in an industry may make it impossible to accept one among them as the leader.
Secondly, followers avoid the continuous recalculation of costs, as economic conditions change.
Thirdly, the barometric firm usually has proved itself as a ‘reasonably’ good forecaster of changes in cost and demand conditions in the particular industry and the economy as a whole, and by following it the other firms can be ‘reasonably’ sure that they choose the correct price policy.
9.2 协同博弈##
9.2.1 串通 (collusion)##
类似于垄断企业内部若干工厂的产能分配问题。
9.2.2 卡特尔 (Cartel)##
卡特尔协议下企业有扩张产量的激励(背叛协议)。
9.3 垄断竞争##
行业存在无穷个可能的企业,对企业 j 的产品 j 的需求为 qj=qj (p)
p=(p1,p2,...pj,...)
有
∂qj∂pj<0, ∂qj∂pi>0 (i≠j)
此时企业 j 的利润函数为
πj(p)=qj(p)pj−cj(qj(p))
9.3.1 短期##
短期内,企业个数一定且有限,设其他企业都取价格 pi=pi¯,此时实现利润最大化。
当企业 j 价格定为 pj~ 时,qj=0,企业损失 cj (0)=fixed cost,故 j 定价为 pj¯∈(0,pj~)[1]
当企业都利润最大化地定价时:
∂πj (p¯)∂pj=qj (p¯)+pj∂qj (p¯)∂pj−dcj (qj (p¯)) dqj∂qj (p¯)∂pj=∂qj (p¯)∂pj (qj∂qj (p¯)∂pj+pj−MCj)(・・・・以下省略一些表达式中的自变量)=∂qj (p¯)∂pj (pj (1−1ej)−MCj) &=∂qj (p¯)∂pj (MRj (qj)−MCj (qj))=0
由于∂qj∂pj<0,有 MRj (qj (p))=MCj (qj (p))
故短期的情形与完全垄断类似,收益正负取决于上面二者之比较。
9.3.2 长期##
在长期,(如果短期有正利润,新企业进入)需求曲线将内移且更陡,长期均衡无垄断利润。
此时对企业而言,盈亏相抵点即为利润最大点;对于行业而言,资源配置存在效率损失(excess capacity)。
updated at 2.16
明日更新 c10-12(可能会多更
参考##
- ^注 这里我们也做类似的理解,即企业先报价,市场再给出需求量,企业按照 “订单” 生产,这样保证了出清。(对于产量类型的博弈则可以看作企业先生产再拿到市场卖光,进而得到出清相应的价格。)
微观经济学十八讲 chapter10-12 笔记#
博弈 c10-c12##
10 策略性博弈与纳什均衡##
10.1 基本概念##
做简单回顾。
players, actions, informations, strategies, payoffs, ountcomes, equilibrium
行动 action/move (of player i):ai
行动集 action set (of player i):Ai={ai}
行动组合 action combination:a={ai}(i=1,2...n)
游戏的顺序 order of play:simultaneously /sequential
信息集 information set
游戏者的策略 player's strategy:
游戏者的策略集或策略空间player's strategy set or strategy space (of player i):si={si}
策略组合 strategy combination:s=(s1,...,sn)
游戏者的收益 player's payoff
结果 outcome
均衡 equilibrium:s∗=(s1∗,...,sn∗)
注意:策略不同于行动,前者为条件式的;游戏者的收益不同于结果,后者还包含其他要素;有时不同策略组合导致同一结果。
10.2 策略博弈与占优##
10.2.1 策略博弈##
策略型博弈,即标准型博弈(normal form game),由三要素构成:
(1)游戏者名单 a list of players:I={1,2,...,i,i+1,...,I}
(2)每个游戏者的策略单 a list of strategies for i:Si={si} i=1,2,...,I
(3)每个策略组合对应的收益单 a list of payoff:Ui (s) i=1,2,...,I
10.2.2 占优##
占优 dominance 是一种求解非协同博弈的方式。
简单占优、相继占优 (successive dominance)/ 重叠占优 (iterated dominance)
10.3 最优反应与纳什均衡##
10.3.1 最优反应##
对于策略组合 s=(s1,...,si−1,si,si+1,sn),记其他游戏者的策略为 s−i=(s1,...,si−1,si+1,sn)
最优反应best response:给定 s−i 时游戏者 i 的最优反应记为 si∗,是 i 收益最大化的策略,即
Ui(si∗,s−i)≥Ui(si′,s−i)∀si′≠si∗
严格最优反应即上式为严格不等式的情形。
10.3.2 纳什均衡##
【定义】
s∗=(s1∗,...,sn∗) 为纳什均衡(纯策略),若对 ∀i 有:
Ui(si∗,s−i)≥Ui(si′,s−i)∀si′∈Si
【另一种表达方法】
游戏者 i 的最优反应集:
Bi (si−1)={si∗∈Si: Ui (si∗,s−i)≥Ui (si′,s−i)∀si′∈Si 且 si′≠si∗}
s∗=(s1∗,...,sn∗) 为纳什均衡,若对 ∀i 有:
si∗∈Bi(si−1∗)
10.4 混合策略与 max min 策略##
10.4.1 混合策略##
游戏者 i 的一个混合策略是一个概率密度函数σi→R,使得对于∀si∈Si 有
σi (si)≥0 且∑si∈Siσi (si)=1
游戏者 i 所有混合策略的集合记为:Mi={σi}
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σ∗=(σ1,...,σn) 是一个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若对 ∀i∈I 有:
ui(σ∗)≥ui(σi,σ−i∗)∀σi∈M
【定理】若 σ∗是一个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则对于 σ∗中任意有正概率的策略 si∈Si,有
ui(σ∗)=ui(si,σ−i∗)
10.4.2 max min 策略##
一种规避风险的保守策略。
如果一个博弈是零和博弈,若存在 max min 策略均衡,则该均衡必等同于纳什均衡。书中无证明。
11 广延型博弈与反向归纳策略##
11.1 广延型博弈##
11.1.1 定义##
广延型博弈(extensive form)用于分析动态博弈过程(序列博弈)。
广延型博弈的构成要素:
(1)决策点与决策分支的结构,在初始决策点与最终结局点之间不存在闭环 (closed loops)
(2)指明决策点属于哪个 player
(3)自然决策点的概率
(4)player 的信息集,信息集的不同将决策点分为若干类
(5)博弈终点上每个 player 的收益
广延型博弈主要以决策树或博弈树 (tree of the game) 的形式表达。
静态博弈 static game 与动态博弈 dynamic game 的差别:博弈树上面 player 是否已知前一个 player 的行动,如未知则只有一种信息集,也就是决策点只有一类。
11.1.2 两种博弈的关联##
【定理】对于每一个广延型博弈存在一个对应的策略型博弈,可以将后者视为前者同时选择策略的结果。对于一个策略型博弈,往往存在多个与之对应的广延型博弈。
例 1:讲真话博弈(e.g.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the government)转化为策略型博弈。
作图参考https://anorien.csc.warwick.ac.uk/mirrors/CTAN/graphics/pgf/contrib/istgame/istgame-doc.pdf
把上述广延型博弈转化为策略型博弈,只需要把 S 与 R 的对策集写出来(具体是哪些略去)。
S 的策略是在自然选择的结果昭然之后,选择报的变量,共有 2×2=4 种;R 的策略是在 S 的所报的结果给出后,选择的变量,也有 2×2=4 种。根据上面的博弈树可以写出 4×4 的收益矩阵。
作图参考 https://www.economics.utoronto.ca/osborne/latex/sgame.pdf
这两个博弈是同一博弈的不同表达式。
例 2:把囚徒困境转化为广延型博弈 —— 只需把第二个决策者的两节点归于一个信息集即可。
11.2 反向归纳策略(略)##
11.2.1 backward induction##
在信息完美的广延型博弈中,一定可以得到一个策略组合,称作 “反向归纳策略组合”(backward induction strategies)
11.2.2 incredible threat##
讨论信息不完全时的均衡。
12.1 子博弈与完美性的定义##
12.1.1 子博弈 (subgame)##
一个子博弈由三个要素组成:
(1)一个决策点,代表某个游戏者的某个信息集
(2)该点以后的所有决策点
(3)在终极点上的收益
注意:如果点 x 是某个子博弈的初始点,若 y 是 x 之后的决策点且 z 与 y 同属于一个信息集,那么 z 也是 x 的后继节点。
12.1.2 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
一个策略组合是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若满足:
(1)对于整个博弈而言是一个纳什均衡
(2)对任一子博弈而言是一个纳什均衡
子博弈完美性(subgame perfection)的意义:去除纳什均衡中的有不理性行为的解(选择最好的纳什均衡)
12.2 无穷次重复博弈与无名氏定理##
12.2.1 无穷次重复博弈##
对于价格战博弈,当满足以下条件时出现价格勾结(高价,高价):
(1)无穷次重复
(2)冷酷策略(grim strategy)
(3)贴现因子\delta=\frac {1}{1+r} 足够大
【tit-for-tat strategy】以牙还牙策略下可能不会有价格勾结(合作)的结果。
12.2.2 无名氏定理##
无名氏定理 (the folk theory):在无穷次重复博弈的由 n 名游戏者参加的博弈中,如果每次重复中博弈的行动集是有限的,则满足下面三个条件时,任何有限次重复中观测到的任何行动组合都是某个子博弈完美均衡的唯一结果:
(1)贴现因子接近于 1。
不短视
(2)在每一次重复中,博弈结束的概率或等于 0 或为一很小的正值。
无确定的终极点
(3)严格占优于一次性博弈中的最小最大 (minmax) 收益组合的那个收益组合集是n 维的。
n 维对应博弈的 n 个参与者
最小最大收益:在某一博弈中,游戏者 i 的最小最大收益记为 V_i,是指由于 i 的对手采取措施使其得到的最小收益。
V_i = \min_{a_{-i}\in A_{-i}}{\max_{a_i\in A_i}{u(a_{-i},a_i)} }\
12.2.3 无穷次博弈与产品质量问题##
厂商提供的产品被使用后才知道是劣质还是优质,消费者据此在下一期决策。
- 厂商提供优质品的条件:激励相容条件incentive compatibility(厂商提供优质品收益不低于提供劣质品)
q_i p\leq q_i(p-c)(1+\delta+\delta^2+...)\
即
p\geq (1+r)c\
2.竞争性条件:长期中任意企业利润为 0.
\frac {q_i(p-c)}{r}=F \ \Rightarrow q_i(p-c)=rF\
结合 p= (1+r) c,有:
q_i=\frac{F}{c}\
3.市场出清条件:供需相等
nq_i=q(p)\
于是:
n=\frac{q(p)}{q_i}=\frac{cq(c+rc)}{F}\
后注:涉及博弈的这几节讲的并不完全充分(尤其是信息不充分的情形),这一部分在后面的章节有进一步讨论。
平新乔 微观经济学十八讲 chapter13 笔记#
Excerpt[#]#
其他章节参见: 失而复得的时间:平新乔 微观经济学十八讲笔记 目录信息 c13-15 从这一节开始的几节会较为详细。 c13 分析 hidden action,c14 分析 hidden information(private information) 13 委托 - 代理问题企业的…
--
c13 分析 hidden action,c14 分析 hidden information(private information)
13 委托 - 代理问题##
企业的所有者为委托人 (principal),经理为代理人 (agent),委托代理理论旨在寻找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关系的解、最优解或次优解。
13.1 委托 -代理模型基本框架##
moral hazard(道德风险) 本质上是 agent problem (代理问题),下面分四步介绍与之相关的委托代理理论。
13.1.1 生产技术##
对生产过程进行抽象:合约 w—— 代理人行动 a—— 客观事件 ε—— 委托人观察结果 y—— 代理人获得报酬 w (y)
假定 1:生产函数y=a+ε
假定 2:客观事件(杂音)为正态分布且 E (ε)=0,V (ε)=σ2
13.1.2 契约##
线性契约:w (y)=s+b⋅y
线性契约能产生统一的激励 (uniform incentive),即线性的激励机制,激励处处相等。
13.1.3 得益 (payoffs)##
委托人的得益:π=y−w
假定委托人风险中立:E (u (x))=u (E (x))。在此条件下,委托人的得益预期为:E (y−w)=E (y)−E (w)
代理人的得益:w−C (a)
假定代理人风险中立,则其预期收益为 E (w)−C (a)
努力成本 C (a) 满足:C′(a)>0
13.1.4 最优行动##
代理人最优行动(固定得益条件下的最优解):若双方风险中立,杂音 ε∼N (0,σ2),存在代理人的最优行动的必要条件为 1=C′(aFB),且在以下三种标准下是等价的。三种最优的标准:在满足另一方最低得益的条件下最大化委托人或代理人得益;最大化委托人与代理人得益之和。
证明:
- 从得益之和出发
两者得益之和:y−C (w)=a+ε−C (w),得益之和最大化即 E (a+ε−C (w))=a−C (a) 最大化,其一阶条件:1=C′(a∗)。a 为最优行动 (first-best action),可以写为 1=C′(aFB)
得益之和最大化即 E (y)=a 线与 C (a) 线之间的距离最大。
【定义】最优行动:记为 aFB,是指是产出的期望值与代理人的行动成本之间的差距最大的行动,是下面这一问题的解。
maxa(a−C′(a))
- 从委托人出发
假定代理人需要满足最低的福利水平为 v,即 E (w)−C (a)≥v。而委托人得益最大化意味着上式取等,故委托人得益预期 E (y)−E (w)=E (y)−C (a)−v=a−C (a)−v,得益预期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与第一种情形相同。
- 从代理人出发
假定委托人需要满足最低的得益要求为 y¯,即 y−w≥y¯,同理取等,最后得到一样的结果。
13.2 代理人的风险偏好与线性契约##
13.2.1 风险中立的代理人对于线性契约的反应##
对于线性契约:w (y)=s+b⋅y,(y=a+ε)若代理人风险中立,则其 maxaE (w−C (a)),易解得此时最有行动解存在的必要条件:C′[a∗(b)]=b,(即最优解处付出努力的边际成本等于努力的边际收益)。
如要使得 b=1,就要实行 s<0,就意味着代理人要付给委托人 “承包费用”。
13.2.2 规避风险的代理人对于线性契约的反应##
确定性等值 CE 满足 u (CE)=EU。
常相对风险规避 (CRRA)效用函数u (x)=−e−rx:对于 x∼N (μ,σ),有
EU=∫−∞∞−e−rx⋅12πσ⋅e−(x−μ)22σ⋅dx=−e−r(μ−rσ2)
故 CE=μ−rσ2。
1.规避风险的代理人
代理人效用函数 u (x)=−e−rx(规避风险),线性契约下的得益:w−C (a)=s+b⋅(a+ε)−C (a)
由于 ε∼N (0,σ2),有
E[w−C(a∗)]=s+ba∗−C(a∗)Var[w−C(a∗)]=(bσ)2
x=w−C (a),可得
令 x=w−C (a),可得
CE(s,b)=s+ba∗−C(a∗)−12r(bσ)2
其 EU 最大化问题也就是 CE 最大化问题
2.风险中立的委托人
maxs,bEU(y−w)⇔maxs,bE(y−w)=(1−b)a∗(b)−s
3.委托代理问题的结构
委托人追求自身期望利润最大化时面临两个约束:代理人的个人理性制约(individual rationality)(至少需要一定工资使之不跳槽);对代理人的 **激励相容制约 **(incentive-compatibility)(让代理人自行选择行动 a)
(1)maxs,b(1−b)a∗(b)−ss.t.maxas+ba−C(a)−12r(bσ)2s+ba−C(a)−12r(bσ)2≥CE_
一个例子:C (a)=12a2。
由 (2) 式的一阶条件可得 a∗(b)=b
令 (3) 式中 CE_=0 且取等,得到 s=−ba∗+C (a∗)+12r (bσ) 2,带入 (1) 式,则可将整个委托代理问题转化为:
maxb[a∗(b)−C(a∗(b))−12r(bσ)2], (a∗(b)=b)
对上式求一阶导,即得对委托人最优的激励
b∗=11+rσ2
4.结论
(1)若 b=0,⇒r→∞,则代理人极度规避风险,企业应当完全私有或者国有。
(2)若 b=1,⇒r=0,则代理人风险中立,激励系数 b 可以达到 b=1,即最优状态
(3)若 r>0
道德风险问题带来效率损失,因为:①委托人看不见代理人行为 a;②代理人风险规避。
若只有①可以设置 b=1 解决问题;若只有②,可以设 b=0 并附之强监督解决问题。
关于线性契约本身的效率损失书中不做讨论。
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 chapter14 笔记#
Excerpt##
其他章节参见: 失而复得的时间: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笔记目录 14 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信号博弈 14.1 模型 1:lemon 问题与逆向选择二手车质量信息是卖方的私人信息。市场上有两群人:潜在买主 (group
14 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信号博弈##
14.1 模型 1:lemon 问题与逆向选择##
二手车质量信息是卖方的私人信息。市场上有两群人:潜在买主 (group 2) 和卖主 (group 1)。
14.1.1 买主##
潜在买主的效用函数(线性 / 风险中立)与预算约束:
maxnu2=M+32q⋅ns.t.y2=M+p⋅n
q 表示质量,n 表示二手车购买数(是一个零一变量),p 表示二手车价格(二手车市场的单一价格);M 表示其他消费。
决策的不确定性:
UE=E(u2)=M+32E(q)⋅n=M+32μ⋅n
μ 是二手车质量的均值,已被买主从某种渠道得知。
带入预算约束,买主的问题就是:
maxn∈{0,1}E(u2)=y2+(32μ−p)⋅n
14.1.2 卖主##
maxnu1=M+q⋅ns.t.y1=M+p⋅n
maxn∈{0,1}E(u1)=y1+(q−p)⋅n
14.1.3 逆向选择与市场萎缩##
当且仅当 μ>23p,卖主才卖。
在 Akerlof (1970) 论文中,假定 q∼U (0,2)
买主根据 μ=1 最高出价 p=32,故二手车质量在 (32,2] 的卖主因此不会卖车,因此质量分布退化为 q∼U (0,32)。如此反复进行多次逆向选择,好车都离开市场,市场只剩 lemons。
均衡状态是 p=0,q=0,市场完全萎缩。
14.1.4 部分评论##
-
若 q 初始的分布区间为 q∼U (t,2),(t>0),则市场均衡时不完全萎缩。
-
从市场的供给看,实质是 μ=12p 导致的。
-
新车价格高于旧车,阻止了套利行为。
14.2 模型 2:价格作为质量的信号##
Salop (1977) 以及 Salop&Stiglitz (1977) 论文中提出。
设一时期内,有 α 部分消费者完全知晓商品信息。
u=θs−p
上面 s=0 or 1,若 s=1 则优质,生产成本 c1>1;θ>c1
有信息的群体只在 s=1 时购买,此时垄断者获取利润 α(p−c1).
对于无信息的群体,假设他们不买,则垄断者只提供优质产品,则他们会买,矛盾。故他们也会购买。
垄断者利润为 p−c1 (提供优质),或 (1−α)(p−c0)(提供劣质).
当且仅当前者大于后者时,垄断者才会改进质量(即令 s=1),此时 p≥1α(c1−(1−α) c0)。
均衡点时垄断者索价可为 p=θ,此时优质只需:αθ>(c1−(1−α) c0)
14.3 模型 3:文凭作为能力的信号##
Spence (1974) 在其著作提出。
14.3.1 模型设定(略)##
14.3.2 教育的门槛水平 e∗##
劳动者的得益:w−C (e)
企业的得益:y−w
企业制定两档工资:若 e<e∗,则 w=1;若 e≥e∗,则 w=2。这使得劳动者选择的受教育程度也只有两档,即 e∗和 0.
激励相容约束条件:
{2−ke∗>1−kfor H1−0>2−e∗for L
故
1<e∗<1k
此时企业能够将两类人很好地区分。
14.4 模型 4:保险政策的筛选模型##
Rothschild&Stiglitz (1976),目的是让投保人 self-select
14.4.1 保险公司与投保人##
高风险投保人与低风险投保人出事故概率分别为 q, r. 有 0<r<q<1. 二者都投保财产 w. 事故损失 L,保费 P,可减损失 D 为投保人自负损失。
投保人
Final asset={{w−Lhappenwnot happennot insure{w−Phappenw−P−Dnot happeninsure
保险公司
Eπ(P,D,r)=P−r⋅(L−D)Eπ(P,D,q)=P−q⋅(L−D)
统计上的公平 (actuarially fair):如果某种保险政策产生了零的利润期望值,则称该保险政策为保险统计上公平的政策。
【注:应该就是指 “公平保费”】
完全保险 (full insurance):如果 D=0,即所有损失都有保险公司赔偿。
投保人效用函数 u (x) 呈凹性
低风险:EU (D,P;r)=ru (w−P−D)+(1−r) u (w−P)
高风险:EU (D,P;q)=qu (w−P−D)+(1−q) u (w−P)
14.4.2 投保人偏好与筛选##
高风险投保人会选择低 D 高 P 的组合,而低风险投保人则反之。
简要证明:
对于低风险:
dDdPLow=−(EU)P(EU)D=−ru′(w−P−D)+(1−r)u′(w−P)ru′(w−P−D)
同理,对于高风险:
dDdPHigh=−qu′(w−P−D)+(1−q)u′(w−P)qu′(w−P−D)
由于 q>r⇒1/q<1/r。即高风险客户的无差异曲线更陡峭。
筛选功能:保险公司给出 A、B 两个保险方案,即可分别为 High、Low 两类顾客接受。
14.5 模型 5:旧车市场的均衡解 [#]#
Akerlof (1970) 旧车市场的解。
14.5.1 产品质量的期望值##
旧车真实价值 v∼U (0,p¯)
考虑旧车卖主卖车的原因:q 比例是因为其他因素不得不卖;而 (1-q) 比例是因为想赚价格差,即 0<v≤p。
出价 p 能够买到车的概率为
Q(p)=q+(1−q)Prob{v≤p}=q+(1−q)pp¯
旧车真实价值的期望为
Ev(p)=qQ(p)⋅p¯2+(1−q)pp¯Q(p)⋅p2
14.5.2 均衡价格##
市场均衡时,应当有:p=Ev (p)
在本例中,则有:
(1−q)p2+2qp¯p−qp¯2=0
p∗=p¯[−q+q1−q]
q=0 就意味着市场枯萎,q=1 只需洛必达即可知 p∗=12p
ch15 劳动市场 & ch16 瓦尔拉斯一般均横#
ch15 劳动市场 & ch16 瓦尔拉斯一般均衡 -
Excerpt#
15 工资、寻找工作与劳动市场中的匹配#
15.1 经典劳动要素市场理论#
15.1.1 竞争性劳动要素市场#
需求:引致需求
MRPL(maginal revenue product)=MPL⋅MR=①MPL⋅p
①等号成立意味着厂商在产品市场上为竞争性厂商。
垄断性产品的厂商对劳动的需求曲线低于竞争性产品的厂商。
供给:工资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均衡:AE (average expenditure) 与 MRPL
从社会效率角度,垄断性厂商雇佣工人不足且价格更低。
经济租:
对于少数特殊的劳动(供给弹性为 0),收入实质上等于经济租。
15.1.1 买方垄断的劳动要素市场#
参见上图。其中 MCmonopoly=ME (maginal expenditure),MCPC=AE=SL。根据等边际法则,厂商在 m 点购买。
【补充】MRmonopoly 描述了工会情形,即卖方垄断。
15.2 匹配理论#
15.2.1 匹配的基本概念#
15.2.1.1 偏好#
考虑两个有限离散集 M={m1,m2,...,mn} 与 W={w1,w2,...,wp}
每个 m 的偏好表示为一组有序的偏好单(ordered list of preference)比如 mi 的偏好单可以记作 P (mi)=w1,w2,m,w3...,wp 或 P (mj)=w2,[w3,w5],mj,w1...,wp。
P (m) 定义于 W∪{m}。同样的,P (w) 定义于 M∪{w}。
偏好集(set of preference)定义为 P={P (m1),...,P (mn),P (w1),...,P (wp)}.
记某个 Matchmaking agency 的信息状态为 {M,W;P}
用 w≻mw′、w≿mw′表示 m 的偏好。
【注:教材前后符号不一致,这里用的是≻m,后文用的是≻m,此处与教材一致。】
15.2.1.2 匹配(matching)#
匹配:记作 μ,是从并集 M∪W 到其自身的一种一对一的二阶对应关系 (μ2 (x)=x),使得:若 μ(m)≠m,则 μ(m)∈W;若 μ(w)≠w,则 μ(w)∈M。称 μ(m) 为 x 的配偶 (mate).
个人理性的匹配:一个匹配中,每个人对其配偶为可接受的,则称之为个人理性的匹配。也即不存在 “不被接受的匹配”(其中至少一方宁可单身并使得 μ 被阻止 (blocked))。
若一个 m 和一个 w 没有在一个 μ 中成为 mate,但希望结合在一起,即 w≻mμ(m),且 m≻wμ(w),这样,(m, w) 会联合阻止匹配关系 μ
稳定匹配:一个匹配不存在被任何人或任何一对人联合阻止,则称之为稳定匹配。
匹配中的占优:当且仅当在并集 M∪W 中存在这一个联盟(coalition)A,并且对 A 中的 m 与 w 有:
μ′(m)∈Aμ′(w)∈Aμ′(m)≻wμ(m)μ′(w)≻mμ(w)
则称匹配 μ′占优于匹配 μ.
博弈的核(the core of a game):匹配中的所有非占优于别的结果(不被别的结果占优的)的结果的集合。核中无联盟。
15.2.1.3 匹配与寻找工作#
tentative-assignment-and-update (尝试 - 派遣与最新修正)
【参见_The Evolution of the Labor Market for Medical Interns and Residents_,比较复杂,之后单独写】
15.3 效率工资理论#
工资刚性导致失业的三种解释:效率工资理论、劳动市场的契约理论、搜寻理论与匹配模型。
效率工资的潜在理由:更好的体魄与精力用于工作;替代监督所需的成本;劳动力质量的良性提高(高能力工人的 reservation wage 更高);忠诚。
15.3.1 基本模型#
15.3.1.1 模型设定#
经济中 N 家同质竞争性企业,目标都是 maxπ=Y−wL
生产函数:
Y=F(eL)F′(⋅)>0F″(⋅)<0
e 表示职工努力程度,假定 e=e (w), e′(⋅)>0
劳动供给无弹性,为 L¯
15.3.1.2 模型分析#
代表性企业的问题:
maxL,w{F(e(w)L)−wL}
劳动力市场存在失业时,企业可直接用上式决定工资(无约束条件)。
F.O.C: F′(e(w)L)e(w)−w=0F′(e(w)L)Le′(w)−L=0
故
we′(w)e(w)=1⇒ee,w=1
经济意义:企业为了获得一单位工人的努力所需支付的工资最低,即 e (w) w 最高。
模型结论:
- 失业是可以出现的,因为 w∗是由企业决定的(存在失业时)
2.w∗并不能反映失业压力
15.3.2 一般模型#
15.3.2.1 模型的形式#
e=e(w,wa,u)e1(⋅)>0, e2(⋅)<0, e3(⋅)>0
工人的努力程度与其他公司的工资 wa 和劳动市场的失业率 u 相关。其他假定不变。
由企业最优化的一阶条件可得:
we1(w,wa,u)e(w,wa,u)=1
15.3.2.2 一个例子#
Summers(1998)
努力程度由下式给出:
e={(w−xx)βw>x0othersx=(1−bu)wa,0<β<1,b>0
x 表示对劳动市场条件的测度,越高则条件越好(对工人而言);b 表示工人对于失业的态度,当它的值是 1 的时候工人的态度是中立的。
再根据努力程度对工资弹性为 1 的条件,可得:
w=\frac {x}{1-\beta}=\frac {(1-bu) w_a}{1-\beta}\tag {工资决定}\
市场均衡:w=w_a\Rightarrow \beta=bu \Rightarrow u=\frac {\beta}{b}\equiv U_{EQ}
由此得到上面的均衡失业率公式。
根据 (工资决定) 式,当失业率高于均衡失业率时,企业会压低在职职工工资;反之会升高。
把均衡下的 w 和 x 带入 e 的表达式可得
e_{EQ}=(\frac{\beta}{1-\beta})^\beta\
- 因此均衡失业率只取决于努力程度函数的两个参数,而与生产函数无关。(生产技术不改变均衡失业率)
2.\beta 衡量努力对于加薪的弹性,\beta 上升会导致均衡失业率上升.(maybe 奋斗者效应 or “卷” x)
15.4 搜寻与匹配模型#
15.1 与 15.3 中讨论的理论都把企业、劳动力视为同质的,而实际上是异质的。以 Pissarides (1985) 为基础给出一个连续时间模型。
15.4.1 模型设定#
工人分为就业 E 与失业 U 两类,劳动力总供给 L¯=E+U;工作岗位有占用 F 与缺人 V 两类,岗位的供给由企业决定,其有维持成本 C。
记 A 为单位劳动在单位时间内提供的产品量,则(以下皆指单位时间):
岗位有人,则利润:A−w−C;岗位无人,则亏损:−C;
工人就业,则效用:w;工人失业,则效用:0。
- 新匹配:模型假定正的失业与空位可并存,因此失业与空位并存会产生新的工作机会流,记为 (单位时间):
(1)M=M(U,V)=KUβVγ0≤β≤1,0≤γ≤1
上式称之为匹配函数;β+γ>1 指市场活跃效应 (thick-market effects),前者小于 1 则为市场拥挤效应 (crowding effects)。
- 现存职工交班(顶替退休等):单位时间有 b 比率的工人会退出就业市场。
综合上面两点,就有就业工人数 E˙=M (U,V)−bE
稳定就业市场下:
(2)E˙=0⇒M(U,V)=bE
单位时间内,失业工人找到工作的速率 a=M (U,V) U;工作空位聘用人的速率 α=M (U,V) V.(也可看作一种概率)
均衡状态下,状态资本(某终身收入流的现值)乘上利率即等于收益,收益等于维持状态的利润 / 效用 - 概率 * 状态切换的损失:
(3)rVE=w−b(VE−VU)(4)rVU=a(VE−VU)(5)rVF=(A−w−C)−b(VF−VV)(6)rVV=−C+α(VF−VV)
此外的条件:
- 工人与企业平分就业之利得(谈判均势下纳什讨价还价的结论)。由此:
(7)VE−VU=VF−VV
- 企业创造岗位的成本为 0,故空岗位的价值为 0,
(8)VV=0
15.4.2 模型的解#
- 当 a 与 α 给定时。
用 (4) 减去 (3) 可得
VE−VU=wa+b+r
同理,由 (6) 减去 (5) 可得
VF−VV=A−wα+b+r
由 (7) 可得
w=A(a+b+r)a+α+2b+2r
匹配中由于 a≠α,工人与企业对于劳动生产的分配比例也有所差异。
由此可得空位的价值
(9)VV=1r(−C+αAa+α+2b+2r)
- 当 a 与 α 内生时 (用上二者定义式)。
(10)a=M(U,V)U=bEL¯−E
(11)α=M(U,V)V=bE(bE/KUβ)1γ=K1γ(bE)r−1γ(L¯−E)βγ
故 dadE>0,dαdE<0
E→L¯ 时,w→A,VV→−C/r;E→0 时,w→0,VV→(A−C)/r.
当 VV=0 时,企业不会增加 / 减少空位。
联立 (9)、(10)、(11) 三个式子可以求得 C=...(一个含有 E 的式子),隐含 E 的均衡解。
一般均衡 c16#
16.1 埃奇沃斯盒状图与帕累托有效#
略去 Edgeworth Box 相关内容。
16.1.1 帕累托改进与帕累托有效#
- 契约线 (Contract curve)
契约只发生于无差异曲线相切之处。
- 帕累托改进 (Pareto improvement)
互利 mutual gain 或单边获利而另一方无损失。
- 帕累托有效 (Pareto efficiency)
不能帕累托改进的配置。
【交易经济 exchange economy】:考虑许多消费者 I={1,2,...,I},n 种消费品。
每个 i∈I 有个人偏好关系≿i,禀赋为非负向量 ei=(e1i,...,eni).
交易经济定义为:ε=(≿i,ei),i∈I
【配置 allocation】:e≡(e1,...,en) 为一个经济的禀赋向量
配置定义为:x≡(x1,...,xn)
【可行配置集 feasible allocation set】:
F(e)≡{X|∑i∈IXi=∑i∈Iei}∑i∈IXi=(∑i∈Ix1i,...,∑i∈Ixni), ∑i∈Iei=(∑i∈Ie1i,...,∑i∈Ieni)
16.1.2 抵制联盟与经济交易里的核#
-
抵制:如图,对于初始点 e,只有在 bc 段才不会被抵制(blocked)。
-
抵制联盟 (blocking coalitions)
记 S⊂I 为某消费者联盟。
S 抵制配置 x∈F (e),若存在另一配置 y∈F (e) 满足:
(1)
∑i∈Syi=∑i∈Sei
(2)
∀i∈S, yi≿xi;\existi∈S, yi≻xi
一个配置 x∈F (e) 没有被抵制,则说明该配置下不存在一种联盟去抵制它,此时称之为均衡。
- 交易经济中的核 (core)
初始禀赋为 e 的交易经济中,所有没有被抵制的可行配置的集合 C (e)
16.2 竞争性市场体系中一般均衡的存在性证明 *#
Arrow&Debreu(1954)
tag: 一般均衡存在性证明;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存在性证明
16.2.1 需求函数与超额需求函数#
首先明确:上标指消费者个体;下标指市场。
- 需求函数
消费者问题:解规划
maxxi∈R+nui(xi)s.t. p⋅xi≤p⋅ei
得到需求函数。
假定 A:效用函数 ui (xi) 在 R+n 上连续、严格递增且严格拟凹。
【严格拟凹函数】f: D→R 为严格拟凹函数,当且仅当对∀x1,x2∈D,有
f(tx1+(1−t)x2)>minf(x1),f(x2),∀t∈[0,1]
【需求函数的性质】如果效用函数满足假定 A,则当价格向量 p≫0(各分量为正)时,消费者问题存在一个唯一解 xi (p,p⋅ei)(也就是马歇尔需求函数),它对于 p 在定义域 R++n 上是连续的。
- 超额需求 (excess demand) 函数
对于市场 k 而言,其超额需求(所需量超过社会可供量)函数是一个实值函数
Zk(p)≡∑i∈Ixki(p,p⋅ei)−∑i∈Ieki
整个社会的超额需求是一个实值函数
Z(p)≡(Z1(p),...,Zn(p))
【超额需求函数的性质】如果每个消费者 i 的 ui 满足假定 A,则对于∀p≫0,有:
(1)连续性:Z (⋅) 对于 p 是连续的
(2)零次齐次性:Z (λp)=Z (p), ∀λ>0
(3)瓦尔拉斯定律:p⋅Z (p)=0 (超额需求的市场价值为 0)
16.2.2 瓦尔拉斯定律的证明#
p⋅xi=p⋅ei⇒∑k=1n(pkxki−pkeki)=∑k=1npk(xki−eki)=0⇒∑i∈I∑k=1npk(xki−eki)=∑k=1n∑i∈Ipk(xki−eki)⇒∑k=1npk(∑i∈Ixki−∑i∈Ieki)=0⇒p⋅Z(p)
16.2.3 一般均衡存在性的证明#
【瓦尔拉斯均衡 Walrasian equilibrium】一个价格向量 p∗∈R++n,若满足 Z (p∗)=0,则称 p∗为一个瓦尔拉斯均衡(一般均衡)。
- 一般均衡存在性定理
若超额需求函数 Z (p) 满足三个条件:
①连续性、②瓦尔拉斯定律、
③如果定义在 R++n 上的价格向量序列 {pm} 收敛于 p¯≠0,并且对于某些物品 k,一旦 p¯k=0,那么在满足这一性质的物品中存在 k′,p¯k′=0,其在市场上的超额需求序列 | Zk′(pm)| 是没有上界的。(免费的东西是不会存在的)
那么存在瓦尔拉斯均衡。
- 正式证明
16.3 福利经济学第一、第二定理#
16.3.1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
【瓦尔拉斯均衡配置 Walrasian equilibrium allocation】令 p∗为某一具有初始禀赋的经济的瓦尔拉斯均衡,令
x(p∗)=(x1(p∗,p∗e1),...,xI(p∗,p∗eI))=(x11⋯x1I⋮⋱⋮xn1⋯xnI)
称 x (p∗) 为一种瓦尔拉斯均衡配置,简称为 WEA,记为 W (e)
【福利经济学第一基本定理】考虑一个交易经济 (ui,ei) i∈I,若每个消费者效用函数 ui 在 R+n 上连续严格递增,则每种瓦尔拉斯均衡配置都是帕累托有效的。
证明
帕累托有效并非社会最优。
16.3.2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
【福利经济学第二基本定理】考虑一个交易经济 (ui,ei) i∈I,总禀赋为∑i=1Iei≫0,且每个人的效用函数在 R+n 上连续、严格递增且严格拟凹。假定 x¯ 是交易经济的一种帕累托有效配置,假定禀赋经过再分配使得经过再分配的禀赋向量为 x¯,那么 x¯ 必定是从再分配后产生的交易经济 (ui,x¯i) i∈I 中的一种竞争性均衡配置。
证明
结论:
市场机制 + 再分配可以实现目标帕累托有效配置(一个指定的帕累托有效配置)。
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 chapter17-18 笔记#
Excerpt##
平新乔 微观经济学十八讲笔记
其他章节参见:##
外部性 c17-18 [#]#
Ronald Harry Coase. 难以忘记初读科斯定理时的震撼。
17 外部性、科斯定理、公共品##
17.1 外部性与庇古税##
17.1.1 外部性##
【外部性 externality】一个消费者的福利或企业的生产可能性直接受到经济中另一个当事人行为影响
只存在两个消费者的经济:消费者的偏好定义于商品集 xi=(x1i,...,xLi) 和行动 h∈R+,效用函数记为 ui (xi,h). 假定 h 为消费者 1 的行动,且∂u2 (⋅)∂h≠0
- 准线性 (quasi-linear) 效用函数:
ui(xi,h)=gi(x−1i,h)+x1i
收入变动只影响 x1i 的消费量。
于是间接效用函数可以写为:
vi(p,wi,h)=gi(x−1i(p,h),h)+(wi−px−1i(p,h))
记
ϕi(p,h)=gi(x−1i(p,h),h)−px−1i(p,h)
则
vi(p,wi,h)=ϕi(p,h)+wi
- 外在性与市场失灵
消费者 1 最优化:
maxh≥0v1 (⋅)⇒∂ϕ1 (p,h)∂h=0, 若 h∗>0
社会最优化:
maxh≥0v1 (⋅)+v2 (⋅)⇒∂ϕ1 (p,h0)∂h0+∂ϕ2 (p,h0)∂h0=0, 若 h0>0
易知:h∗>h0
17.1.2 庇古税##
政府干预分为:限额(quotas)和庇古税 (Pigovian taxes)
17.1.2.1 限额##
政府已知最优 h0 并对释放负外部性的个体下令:h≤h0。
17.1.2.2 庇古税##
政府已知 h 会对消费者 2 产生负的边际成本且已知最优 h0,则可设置税率
th=−∂ϕ2(h0)∂h0>0
-
庇古税的效果也可以通过补贴实现
-
庇古税需要直接对 h 征税,间接征税需要征税目标与 h 满足固定单调关系
3.庇古税需要充分信息,而获取信息需要成本
17.2 科斯定理 maxh≥0ϕ2 (h)+ϕ1 (h)−ϕ1 (0)##
科斯 (R.Coase, 1960) 给出的表述被 Varian &A.Mas-Colell &J.Green 等数学化,他们指出科斯定理只有在不存在收入效应时才正确。
17.2.1 科斯定理的内容##
以明晰产权的方式解决外部性可以实现社会最优。
1.(制止 h 负外部性的) 权力赋予消费者 2,其面临的问题(当 p 给定):
maxh≥0,T(ϕ2(h)+T)s.t.ϕ1(h)−T≥ϕ1(0)
即
maxh≥0ϕ2(h)+ϕ1(h)−ϕ1(0)
上式的 F.O.C 与社会最优一致。
- 权力赋予消费者 1,消费者 2 面临的问题(此时 T<0):
maxh≥0,T(ϕ2(h)+T)s.t.ϕ1(h)−T≥ϕ1(h∗)
求其最优化条件有同样的结论。
【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在当事人的偏好(效用函数)准线性的条件下(注:该条件排除了资源配置的收入效应),如果经济中出现外部性,则科斯谈判会达成社会有效的结果,且结果与产权配置无关。
17.2.2 对科斯定理的讨论(略)##
更常见的断言:只有交易 / 谈判成本会阻碍自愿谈判达到帕累托有效。
17.2.2.1 科斯定理的引申##
17.2.2.2 科斯定理的问题##
17.3 公共品与萨缪尔森规则##
17.3.1 公共品##
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 & 非竞争性 non-rivalry
拥挤程度可能导致非竞争性从量变到质变
17.3.2 萨缪尔森规则##
一个有 H 个单位的社会中,公共品 G 的社会成本已知,提供多少数量为最优:
对单位 h 而言,私人品消费组合 xh,(h=1,2,...,H),所有单位共同消费 G。
社会生产可能性边界:
F(X,G)≤0(X=∑h=1Hxh)
帕累托最优转化为规划问题:
任意一个单位,选择私人消费 x1 与公共品消费 G,使得其效用 u1 最大化同时满足约束条件:①其他单位的效用水平达到必需水平 u¯h,(h=2,...,H)②满足生产可能性约束
L=u1(x1,G)+∑n≠i, 2≤n≤Hμh[uh(xh,G)−u¯h]−λF(X,G)
假设每个单位特定的效用水平都同时达到且公共品投资最优,则
∂L∂xih=0(i=1,...,n)∂L∂G=0
······
整理可得:
=∂F/∂G∂F/∂xih(i=1,2,...,n)
简言之,得到萨缪尔森规则:
∑h=1HMRSG,ih=MRTG,i(i=1,2,...,n)
公共品对私人品的边际替代率之和(一单位 G 相当于多少单位 x)等于公共品对私人品的边际转换率。
17.4 拉姆齐规则与最优税制##
拉姆齐(Ramsey)(作者译为兰姆塞,此处译名参考徐高老师的《宏观经济学25 讲》,因为最先在后者中了解此人。)
17.4.1 最优税收原则##
1.【税收原则】当对行为的观察是不完美时,一般就需要对交易进行征税。
2.【非税原则the no-tax principle】当人们对一组商品中不同商品间的偏好独立于私人变量时,则关于该组商品的相对价格就不应被税收扭曲。
17.4.2 拉姆齐规则 (Ramsey Rule)##
Edgeworth 的税收原则会要求收入均等,而忽略了效率。
1.问题的描述
竞争性经济,有 N 种商品,劳动是唯一投入品,N 个生产部门各只生产一种产品且规模报酬不变(边际成本不变),家庭同质故等价为一个家庭(回避公平问题)。对产品 i,单位产出需要 ci 劳动。
pi=MC=ciw(i=1,2,...,N)
政府开支 R 需要征商品税来实现,消费者支付的含税价格 qi 等于税前价格pi 和税额 ti 之和;家庭对商品 i 消费为 xi,则岁入约束:
R=∑i=1Ntixi
政府用 R 雇佣一部分劳动用于不提供消费品的服务。
家庭间接效用函数:
u=v(q1,...,qN,w,I)
家庭工资用于购买自己的产品,故 I=0
在保证政府岁入约束的条件下,使得社会福利最大的税制为?
2.解
max{t1,...,tn}v(q1,...,qN,w,I)s.t. R=∑i=1Ntixi
拉格朗日函数为: L=v (q1,...,qN,w,I)+λ[∑i=1Ntixi−R]
综合一阶条件、Roy恒等式(α=∂v/∂I)和 Slutsky 方程(令替代效应 Sik=∂xic/∂qk),就有: ∑i=1NtiSik=−θxk
其中 θ=[1−αλ+∑i=1Nti∂xi∂I]
3.拉姆齐规则与效率原则的意义
(1)对所有商品开征商品税后,若纳税损失得到了补偿(此时税的影响就是替代效应的加总),则税后各种商品的消费减少应当同比例。
(2)拉姆齐规则就是降低税收对效率的破坏程度至最低。
附注:
此章剩余部分还有逆弹性规则与 Diamond 等人效率兼顾公平的讨论,此处略去。
18.1 企业的性质与边界 (略)##
18.1.1 科斯 Coase##
企业的性质:人的交易活动通过企业家的协调在内部进行,就形成企业。
交易费用:寻找合适价格的费用;为形成契约讨价还价的费用;履行契约惩治违约的费用。
企业的边界:市场价格作用的尽头,就是企业组织形式发挥作用的起点。
18.1.2 阿尔钦 Alchian 与德姆塞茨 Demsets##
协同生产或团队生产需要仔细监督。
监督者所需的激励需要残留权(residual claimant)等一组权利。
18.1.3 威廉姆逊Williamson##
契约之所以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有界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和机会主义
等级森严的企业制度:克服横向关系上的各怀二心(subgoal pursuit)
扼制 (hold-up) 问题:企业可以把特定关系投资(relationship-specific-investment)纳入同一企业,进而避免资产或投资的专用性(asset-specific or investment-specific)导致的 “遏制” 问题,提高了投资效益。
18.2 等级控制与企业规模##
18.2.1 竞争企业情形##
18.2.1.1 基本假定##
一家企业有 m 个管理层级,每人对下层管理 s 人(则规模为 sm−1),假定所有非底层均脱产。
生产率随层数增加而降低:失控参数 α,(1/s<α<1)
工资随层级上升而增加:wo, βw0,...,βm−1w0
单位产量平均成本:r
18.2.1.2 生产函数、总成本函数、利润函数##
总产量:Q=θ(αs) m−1,θ 为劳动生产率参数
总成本 = 工资成本 +非工资成本:
C(Q)=rQ+∑i=1msi−1βm−iw0=rQ+w0sm−βms−β
利润函数:
π=pQ−C(Q)=(p−r)θ(αs)m−1−w0sm−βms−β
18.2.1.3 最优层级数##
dπdm=0,d2πdm2<0⇒m∗
定义一线工人劳动贡献与工资比率
Z=θ(p−r)w0
可化简得:
Z(αs)m∗−1−sm∗lns−βm∗lnβs−β=0
易证:
dm∗ds>0,dm∗dα>0,dm∗dβ<0
18.2.2 寡头企业情形##
18.2.2.1 市场结构##
对于有 N 家同质企业 (个别企业产出 qi=θ(αs) mi−1) 的市场,令反需求函数为:
p=a−b∑i=1Nqi=r+b(sr−Q)
上式中 sr=a−rb.
18.2.2.1 企业最优化##
此时利润函数为:
πi=(p−r)qi−w0sm−βms−β=b(sr−Q)qi−w0sm−βms−β
先对 m 求一阶导,再代入对称性:令 mi=mj=m ∀i,j,则有:
(1)bθ(sr−θ(N+1)(αs)m−1)(αs)m−1ln(αs)−w0smlns−βmlnβs−β=0
解之即得 “等级反应” 函数:m∗=・・・
企业个数 N 增加将导致 m∗减小,证明如下:
令 F=(1)=∂π/∂m,(故∂F/∂m=∂2π/∂m2<0)
∂m∂N=−∂F/∂N∂F/∂m=bθ2(αs)2(m−1)lnαs∂F/∂m<0
这样就说明了:市场价格作用的尽头,就是企业组织形式发挥作用的起点。
18.3 投资的专用性、资产的专用性、企业边界的决定##
18.3.1 贸易过程中的扼制问题##
the hold-up problem (or commitment problem) is central to the theory of incomplete contracts(不完全契约理论)
问题发生的前提:存在专用性投资;事前不知道最优交易的形式。
假定分为两期:t=1 (ex ante) 与 t=2 (ex post)。交易中卖方的成本为 c,买方的主观评价为 v,合约与谈判则涉及贸易价格 p。若信息是完全的,则存在有效贸易额的充要条件是 v≥c。
若信息不是完全的,举个例子:
【例 1】
若 c 为共同信息,v 为买方的私人信息,而卖方认为 v 在 [v_,v¯] 内(v_<c<v¯)的概率分布为 F (v),密度函数为 f (v)>0
那么卖方预期利润为:
π(p)=(p−c)(1−F(p))
对 p 求一阶导数就得到卖方最优的出价,但此时不是社会最优因为社会最优意味着 p=c。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把定价权交给买方。
反之亦然,或均为私人信息时也有类似情形。
18.3.2 卖方投资专用性与扼制问题##
卖方成本函数是其专用性投资(可以降低事后生产成本)的函数 c (I),c′(I)<0,c″(I)>0
事后交易价格由均势纳什均衡决定,即 v−p (I)=p (I)−c (I)⇒p (I)=12 (c (I)+v)
卖方利润:
maxI[p(I)−c(I)−I]=maxI[12(p−c(I))−I]
最优投资:
−c′(I∗)=2
从社会最优考虑:
maxI[p−c(I)−I]
最优应当是:
−c′(I∗∗)=1
由 c″(I)>0,即事前投资不足。
度量专用性程度的方式:有 λ 比例用于非专用性投资:
此时,专用性投资后与特定买者进行事后交易的纳什讨价还价均衡为:
v−p=[v−c(I)]−[v−c(λI)]
可以分别求得二者的收益。
最优投资:
−[c′(I)+λc′(λI)]=2
此时前面的讨论对应了 λ=0,1 两种情形。
对于事后机会主义行为的惩罚:长期贸易关系。为维持这种关系,可以进行企业的吞并(垂直兼并)进而导致企业边界的扩张。
18.3.3 买方资产专用性与扼制问题##
企业生产需要租用祖产,除付租金外还需要付额外的治理成本(governance cost)(因为资产有专用性)
Gm=W(s)W′>0
s 表示资产的专用性程度 (0≤s≤1)
如果直接并入提供该资产的企业,则面临内部治理成本:
Gi=β>0
假定 W (0)<β=W (s∗)<W (1),s∗给出了企业的边界
就这说明:资产专用化程度高,则企业会扩张边界。
18.4 新产权理论:所有权的成本与效益##
Grossman&Hart (1986),首先对 residual right 和 asset specificity&investment specificity 进行数学化
简单记一下核心的思路:
一家生产性企业和一家销售性企业,二者在 t=0 期达成契约并决定关系专用性投资(a1,a2),在 t=1 期分别进行 “降低生产成本”、“营销”(q1,q2)(取值与契约无关),进而得到收益矩阵,为类似于囚徒困境的情形;矩阵中的收益以(x1,x2)作为基本度量单位,而(x1,x2)=(a1,a2)。
用反向归纳得到 t=1 期博弈的解,最终结果都是合作,但是进行那是均势纳什讨价还价时,因为作为前提条件的产权不同(独立、向前一体化、向后一体化),不合作的收益(机会成本)不同,因此均衡收益分配不同,依然以(x1,x2)度量。再分析 t=0 期的(a1,a2)选择,根据成本收益分析得出最优解,这时发现如果产权归一化,会导致某些企业投资不足。
结论是:产权配置很重要,它需要用于解决不可契约的经济问题。
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习题精讲课,林仕老师主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