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leaf

leaf

It is better to manage the army than to manage the people. And the enemy.
follow
substack
tg_channel

家庭的反脆弱清單

IMG_20241205_200025
有做了上圖,梳理了家庭的脆弱項,分為幾大部分:

①家庭財務責任
②家庭財富重大損失
③家庭現金流管理
④家庭債務管理
⑤家庭關係和心態

以家庭為例,我將他們遇到的問題和圖中的脆弱項逐一對應,給大家盤一下(雖涉及劇透,但這部電影說實話本來也是行活兒,沒啥可期待的):

✔️中年失業 - 家庭現金流久期問題

✔️爹媽住院正好清空失業賠償金 - 家庭財務責任,父母養老

✔️之前投資 P2P 賠掉積蓄 - 家庭財富重大損失

✔️老婆全職在家 - 家庭現金流來源

✔️娃上國際學校 - 子女教育和預期管理,家庭收支現金流

✔️房貸每月 1.5W - 負債管理

✔️看電影時,我也感慨:怎麼就那麼寸!怎麼就那麼典呢?編劇可真行。

後來一想,嗨,生活遠比劇本精彩,也都說不定!

中年本就是各種風險容易並發的窗口期,再加上大家之前的樂觀預期和對最優解的迷戀,也不是不合理。

最後,按照配圖的順序,盤一下中產家庭反脆弱的思路:

①家庭財務責任 - 做好風險對沖,降低父母養老、自己養老、子女教育的預期。

②家庭財富重大損失 - 降低投資回報的預期。收益往合理了做,夏普往高了做,波動往低了做,以上合併在一起就是:合理分配權益和固收類資產的比例。

③家庭現金流管理 - 冗餘,儘量雙職工狀態,做好大事預算,生活方式有彈性,能壓縮必要生活開支,努力做高儲蓄率,樂觀心態,未雨綢繆,積極探索收入可能性。

④家庭債務管理 - 管理好負債金額和久期。

⑤家庭關係和心態 - 溝通、團結、降低預期是韌性來源。

其實個人奮鬥既要考慮歷史進程... 也要看國際國內經濟周期,。啥是命?下圖帶🏠的年份意為房價大漲,帶🐂的年份有股票牛市,帶🌊的年份有貨幣寬鬆。虛實紅圈意味著代際進入社會開始賺錢。

IMG_20241205_200822

80 後到中年時,尚有創業可選。

95 後到中年時,有啥?一級市場都快沒了,只能做號、賣保險。

我想說,很多東西過分熟悉以後,反而有點膩了。

6 上價值點說,中產兩個字暗示了:

我們對自己的財產負責,竭盡所能地工作,同時縮減開支,在這個過程中放棄一些眼下的享樂,從而在未來收穫對這些所謂延遲滿足的回報。

我們的不幸都源於沒能對自己的時間、精力、資源善加利用 —— 這一整套價值觀內置於我們的生活節律裡,它慣性極大。

7 然後現在,諸多證據告訴我們,你過去習得的這一整套是錯的,你得改。

甚至我們內心裡從來沒覺得這套錯了,只是發現再怎麼把這套發揮到極致,回報似乎都不如以前了。

8 我不知道如何形容自己對這套東西的懷疑和不適,只能舉例子來說明:

比如咱們這行的必讀也是最愛給人推薦的書目,《窮爸爸與富爸爸》,那個窮爸爸恰恰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中產階級,大學教授,把房子當成自己最大的資產,總是為工資、401K、醫療、休假和補貼而焦慮。他喜歡終身教職,儘管能爭取到這個資格已殊為不易,終身教職意味著中產階級最愛的穩定。

聽起來還不錯對嗎?不!

這個放到我們 60 後父輩中堪稱完美父親形象的人恰恰是本書所鄙夷的角色,一個古板、保守、短視、不思進取的庸人,清崎將這個爸爸比作人人可以上去擠點奶出來的奶牛。

清崎的偶像是那個富爸爸,那個深刻理解了金錢規則,總能洞察市場頻繁買進和賣出資產的人。

9 這就是這本書的價值觀 —— 鄙視的是勞動,並且暗示你的是:勞動在分配優先級中的排序是相對靠後的。

10 人到了一定歲數了,我們該想想,這種排序,在不同環境裡是否適用?

舉個例子:在我們這,金融行業到底是繼續人上人行業,還是逐漸變成一個類國企的基礎設施,不知道大家想過這種問題沒有?

只能說,沒有一頓捶是白挨的,很多事都有深刻的公平。

11 中產階級到底只是一種系統流動性的假象?還是個體努力的必然?

想想這個問題,其實可以放下很多自以為是的執念。

640 (7)

640 (8)

簡單來說,這個剝削結構是這樣的:
r > g > w

資本的投資回報 r > 經濟或者說社會產出的增速 g > 勞動者的收入增速 w

這個結構就是社會各階層的獲利次序。

金融的支配力將中產接近身份認同出口到了新進自由化的發展中經濟體,與此同時,在那些長期以來被認為以中產階級為主流人口的國家,它又壓榨了家庭擁有的資源。

13 很抱歉,我也給不出答案,但是我確實開始看一些,比較宏大、裝逼、空泛、形而上的書了,希望能找到一些答案吧。

上班難免有更多內耗,比如對抗一些東西。
2. 每輪經濟周期回頭看的時候都清晰無比,但身在其中往往很難看清。

3. 不要用明天的雨淋濕今天的自己。
4. 不要把當下的狀態作線性外推,拿現在當永遠。
5. 階級究竟是時代的擇時?是系統流動性的假象?還是個體努力的必然?

6. 以日本經濟泡沫為心錨為例,失去的 30 年不是一個漫長的寓言,是懷有期望卻逐漸被打斷的逐年確認。

7. 邁出一步,凡人總有新路。接觸大量樣本後,從個體看到多樣化路徑和大量可能性(稻盛和夫:現場是有生命的)。

8. 近期的都是風險,遠期的都是機會。犯錯有兩種:過錯和錯過。

「✅不同代際的粗暴画像」
85 後:有錢沒房貸沒工作
90 後:有錢有房貸有工作
95 後:沒錢有房貸有工作
00 後:沒錢沒房貸沒工作
人處在不同周期中,你的生命歷程決定了大部分人生大事的時間節點,資產配置中的重大決策的時間節點不是你選擇,但你卻要為此付出未來 10~20 年的壓力。

「✅時代命題」
現在共同的時代命題是中美兩國的中產都活得不好。一邊通縮,一邊通脹。
上坡路辛苦,賺一天樂一天;下坡路痛苦,樂一天賺一天。
每個階段都有與之匹配的合理化敘事,總會讓自己的預期慢慢匹配自己正在遭受的現實。沒有什麼人真正的走在時代的前沿,都是被時代推著走的。
當經濟增速突然放緩的兩三年中,更願意為這份心理附加值(身心靈)付出巨大的溢價,比如寺廟、演唱會。

「✅對標日本」
失去的 30 年是不斷被打斷的發展!不斷希望,不斷失望的逐年確認。
當確定性被擊碎以後,該怎麼過會變成更重要的命題。
凡人總有新路,找到這條新路,把自己從宿命般的抱怨中解脫出來。

「✅宏觀層面」
現場是有神明的。
即便中觀和宏觀比較悲觀,但個體依然能看到大量的可能性和多樣化的路徑。
少和悲觀的人聊,多找元氣少年。
價值觀問題:你選擇相信你未來的時間更多的是機會還是風險?
近期的都是風險,遠期的可能都是機會。不管怎麼相信,近期的風險都不會減少。
但如果你足夠樂觀,近期的風險就像蚊蟲叮咬一樣,很煩人但並不致命;但如果你足夠悲觀,近期的風險會被無限放大,不斷給自己設限,永遠是困難比辦法多。

「✅紅利」
犯錯有兩種,一種叫過錯,一種叫錯過。
在投資中主要避免過錯;在創業和某種生活中探索新的機會,主要是不要錯過那些可能十倍百倍的紅利。
紅利:恰逢其時地進入了一個高速增長的潮流,並成為頭部玩家。享受了一段時間類似壟斷的紅利,獲得了超額收益。知道這一切不是很長,在過程中樂在其中,拼命努力的把自行車蹬得再快一點。但你得到的一切絕非個人努力的必然,只是恰好地進入了這條車道而。

✅美股」
大多數美股都是量比較穩、又可以提價,但支撐不了量增長空間。壟斷且有增量,多半是溢價。
有沒有覺得美股要崩盤了?是的。可能它還是會比 A 股先創新高。
美股貴、經常容易崩,但它長期就是漲的。
資本增值是社會的唯一記分牌。第一,美股長期一定是漲的;第二,在美元秩序加持下,不對等的把別的國家的購買力,用忽高忽低的美元換進來。

「✅經濟數據」
數據口徑:隨便找幾個人問問。
追溯調整:改的是之前好幾個月甚至幾年前的數據。
沒有哪個指標的數據是真的。
每一個都可以恰如其分的讓當時的大盤降溫或升溫,完全取決於當時的節奏對整個體系更有利一些。
國家和社會為資本增值服務,只要一切有利於資本增值的事情,都会讓它發生。
如果有資本可以在金融市場崩盤中掙到大錢,就會讓它崩盤。

「✅集體遊戲」
1)求有利於資本增值
歐美社會,資本最大化。
2)求有利於集體認同
東方社會:集體認為比較合適的方式。
3)應對
第一,要真的求真;第二,要清楚的賺到錢是問世界有多假。
做法:這一波貴的過程中,有沒有誰得到一個巨大的牟利機會?如果有警惕起來,做好對沖;如果沒有,一旦這波稍微修正,或者基本面追上來,接著玩股票的遊戲。
對美股的看法:壟斷的企業;找到具有高增速、增量的企業。不要抄底大佬們要分而食之的對象。
4)均值回歸
是真相 / 共識起作用了。但某些遊戲從頭到尾都不是在求真。
美國最大的工具:大多數國家的進口方(甲方);資產價格長期複合漲幅和增速最高,不由自主的把錢放在這裡(全世界最大的賭場)。
日經 225 和日本經濟沒什麼關係,因為主要成分股的營收來源,海外占比很高。

其實美股也有比較類似的「曲折映射」—— 可能跟美股相關性更高的,是美債的增速。

美債是以美國的名義向全世界借錢(不是美國企業的名義),越借越多,美債的 CAGR 大概是 7%。

借來的錢,由政府花出去,從大公司開始一層層分潤,同時財政給全民提供各種支出。

Fv-kb1lXXRJhbeGagT6PDrVlCxYL

FgWDG7rt1ANhnC1HCk55GhwKjEXb
整個生態裡,企業佔據著最好的生態位 ——

✔️美債:和企業無關,那是政府代表美國人跟世界借的錢。

✔️分潤:無論政府支出,還是居民消費,企業總能優先分到水。

P.S. 美國 GDP 主要靠消費這架馬車拉動。

✔️稅收:除了發美債,稅收是美國政府最重要的收入來源。

從下圖可知:

image
企業所得稅占比只有 9.5%,是的,只有 9.5%,而且共和黨上來可能還要進一步減稅。

對比一下,個人所得稅占比多少呢?49.0%。是的,高達 49%。

總結一下美國企業的生態位:

美債不是我借的,但我能從中撈到好處。我的收入來源很穩定,甚至呈現出類似「訂閱制」的邏輯,能不斷抽到水。我的稅負壓力又很小。再加上回購和分紅,又能進一步拔高股東回報。

r>g>w,資本回報率 > GDP 增速 > 工資漲幅

再考慮到標普 500 的海外營收占比,指數漲跌和經濟好壞真的有很大關係嗎?

我如此喜歡並頻繁提到
✅圖 1. 就是因為它形象地展示了這套系統的運轉邏輯。

屁股在老百姓你會覺得這套系統有點恐怖,屁股在股東你會覺得這無比美妙,符合塔勒布所說的「非對稱風險」—— 好處歸我,風險歸你。

周洛華老師講「天外天遊戲」比作不斷變化隊形的椋鳥群,並一再強調,這個遊戲的核心算法就是保證個體位置的隨機性。

但現實裡,有些巨鳥就是可以階段性地一直佔據著中心的位置。

image
這張圖只是想告訴大家:過去死的人少,不代表不慘烈,因為還得考慮到基數問題,20 世紀是全球人口大爆發的 100 年。

我們對和平敘事太多習以為常了,時間拉長到上百年的維度,人類殺戮不斷,衝突不止。

事實上,1990~2020(圖 1)這 30 年的「和平敘事」在歷史長河中才是一段特殊時期 ——

世界格局穩定,一超多強。全球化浪潮下分工明確,大家搞發展,效率優先於公平。

超級強國美國可以用各種影響力和非戰爭的制裁手段來控制大規模熱戰的爆發,推進資本和經濟的全球化進程。

當然了,矛盾、小規模戰爭、軍火一直是美國的重要出口品,類似的商品還包括:還有美式價值觀、美元 / 債、主糧。

但目前美國沒有能力,也可能沒有意願再控制熱戰的爆發。

俄烏和巴以兩場熱戰揭示了和平紀元已經成為過去式了,現在是新的大國博弈階段:逆全球化階段,公平優於效率。

image
✔️增量是最大的事實,沒有增量,在通脹的世界中,人均資源會相對降低。增量是所有、組織、資本都渴求的。

✔️三個圓圈就像三個太陽,構成了難以捉摸的三體運動 ——

①客觀世界的事實,其中一部分事實與增量相關

②多數人的共識,是人類社會活動的觀點,觀念,它不一定與事實相關

③少數人的自我(主見),個體在社會的獨立意識和觀點

三個圓圈兩兩取交集:

✔️沒有增量事實支撐,則事物發展無序且短暫,需要主觀預測共識的下一步。

✔️無需共識支撐,則事物發展強大穩定有序,群體觀點變化無法改變事實和發展軌跡,共識起伏並不影響結果。

✔️個體觀點無法起作用,事物發展快速迅猛,增量事實與共識互相強化,一切聽從演化,放棄主觀臆斷。

實事求是,取交集。

「⭐️實事求是」
短期重視市場,中期重視共識,長期重視框架和規律。
1)個性化
當沒有統一標準時,人有自己個性化的需求,所以每個人對各個事情的定義就不一樣。
對於巨大的社會化事物,結果的穩定性和隨機性,幾乎每個人心中認為的框架標準都被證明過。
2)求真的問題:
① 自然科學和社會學的占比各是多少?
自己對自然科學的求真、對社會學定義標準的真。
② 這個社會的共識遊戲是哪些人構成的?他們的定義標準是什麼?多長時間?
自然科學和社會共識的光譜:先確定這個事物的時間長度和參與者,如果是較長期的,相信光譜裡偏自然科學、規律的思維方式;如果偏短期,偏易變的,相信市場的價格信號;不長不短,占主導地位這群人的共識和他們的意識形態決定,但要問多久改主意。
長期是稱重機:負責稱重的那波人不變;那台稱重機的標準穩定了好多年;上秤的那些東西區別和差異沒那麼大。
3)實事求是
① 自然科學的實事求是
根據自然科學行事。
② 社學會的實事求是
即人民大眾的需求,可能會變,需要跟蹤。

「✅實事求是 - 投資」
1)要清楚自然科學的真是什麼?
2)要清楚你的主觀框架裡對社會學定義的真是什麼?
3)要清楚社會認為的真是什麼?
找到你對社會的求真和社會對社會的求真之間的交集。確定交集碰撞在一起的時間是短、中、長?
長期主義:交接的時機離你很遠。
長周期:押注不容易變的事物。
短周期:找價格差,套利。

「✅中期 - 難在敘事變化」
中期是 N 個短期的交易合集。

  • 第一,必須身處其中;
  • 第二,別忘了你對你內心市場的交易定義。

建議學習巴菲特的思維方式看待交易、求真精神等,但不建議直接在美股以外的任何世界照搬他的做法,因為國內文化環境完全不同。
自然科學的求真的框架 + 個人偏好,有一定個人的傾向性,跟蹤和研究事物的中期變化,知道自己比別人強多少。如果強的不是很多,建議做 ETF 式投資。
「如果看錯」
長期是由無數交易片段合集組成。每個片段都會價格報價,即市場共識的信號。

  • 如果一兩個信號與你有很大差異沒問題;如果連續的信號走勢方向與你完全不一樣或大部分不一樣,那只是命運不走這個路口而已,沒什麼,結束這一把就好。
    集中但不分散:集中在你有認知優勢、懂得、擅長的、內心不拧巴的事情上;別就壓一個。

活在社會,最終是要社會共識和意識形態。如果外部記分牌和內部記分牌永遠劃等號,內心是豐腴的。

  • 主觀的人會認為是自己了不起轉動的印象飛輪,謙卑的人會意識到飛輪能轉動是有很多看不見的人和看不見的手在幫助你轉動,因為他們需要你轉動這個印象飛輪。

  • ✅長期 - 對市場環境要求極高」 對環境要求苛刻,以及你是不是那個環境裡活到最後的人,你的錢是不是長錢,你的話語權影響力夠不夠。 如果你能找到一個完全不變的環境,最好又是環境規則的制定者,儘量按照最長周期考慮問題,即找不變的事物永遠蹲在那。

  • 「✅短期 - 提高認知審美」 市場價格定價錯誤是由信息差 / 認知差導致,耐心等到市場劇烈打折或者劇烈的泡沫的時候再行動。 只有積累大樣本量的人才能提高審美,才能在短期的市場價格機制信號的遊戲裡,尋找到別人的定價錯誤,賺別人的錢。

  • 「❤️喜歡做什麼」 利用擁抱貝塔省出來的時間,創造阿爾法。 如果一生能找到自己內心不拧巴、喜歡的、又具有認知優勢的事情,把你的時間、精力、生命集中在這件事情上,就很幸福了。 人一生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的人是不多的。 找到交集:你喜歡幹什麼?你能幹什麼?社會需要你幹什麼?

  • 「✅最可怕的事」交易環境變了,你渾然不知。 你可能還沉浸在你有固有印象認知優勢、你集中對了賽道、你分散了之後效果不錯。而環境顛覆到來時,以上三點被擊潰。

  • 沒有徵兆,也跟你的努力毫無關係,然後事情結束。 你不可能改變環境,學習改進自己的能力。 環境突變的節奏,與你的節奏匹配,得到的正反饋結果會一直是非線性的;反過來負反饋的結果也是非線性*

  • 當抄底的是要被人分而食之的東西時,這不叫抄底,這叫炮灰。

反過來想,從博弈出發,如果把 xx 弄翻車會使華爾街精英階層受益,那麼 xx 大概率就真會翻車(妙)!(參考 08 次貸、矽谷銀行)

但只要環境沒變,xx 翻車之後,資本增值依舊驅動一切。(參考英國股市)博弈結束之後回歸正軌。所以,美股很貴,美股可能崩,但美股也很能新高~

短期是投票器,長期是稱重機 ——

本質上是每一波人生命周期的問題。

“中長期” 是占主導地位人群的共識和他們的意識形態來決定的。這裡有 3 個假設前提,

  • 1 負責稱重的那波人是不變的人,他們堅持了好多年;
  • 2 稱重機的標準是穩定不變的;
  • 3 稱上的東西也沒變。(國內房地產變遷)

發現定價錯誤 ——

在環境裡找 “筍盤” 賺差價,識別定價錯誤的核心競爭力在於 “高審美”,難點在於 “高審美” 很可能來自掌握龐大的樣本量之後 “自然浮現” 的。(芒格不和年輕人聊投資,因為他們沒有經歷經濟周期樣本量和認知框架)

如果環境長期不變,世界終將向我走來。我們可以疊加利用短期價格(市場先生)總會給出一個不需要超強認知優勢都能分辨出便宜的時點,大舉買入。(巴菲特 16 年沒大手筆花錢了…)

集中但不分散 ——

從內心記分牌出發,集中在我有認知優勢的事情上,我懂我擅長的事情上,我內心不拧巴的事情上(這樣的事情不可能分散)。從獲得外部記分牌的目的出發,命運有無數個路口,不被隨機性愚弄需要多壓幾個方向,來避免錯一次就 over。

如果收穫了負反饋,那大概率是我沒有認知優勢,或我根本不愛正在做的這件事~

如果收穫了正反饋,要尊重社會,提醒自己這個結果肯定是服務了社會的一些需求。飛輪轉動起來,謙卑的人會看到是很多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

擁抱 β,把時間用心生活 ——

如果發現自己確實沒有認知優勢,那安心參與 β 就好了~

擁抱 β,放棄 α,把(放棄 α)後更多的時間精力生命集中在所熱愛的事情上,就已經很幸福了!(找到自己這一生喜歡什麼的人,是很少很少的。)

自命不凡或總想着逆天改名的人沒有錯,只是因此瞎折騰而冷漠的對待身邊所有,忽略了人生裡其他很多幸福的人,是很 TM 蠢。(再三提醒我自己!!!)

最可怕的是環境變了,你我渾然不知 ——

當你真的有認知優勢,沉浸在集中和正確的道路上時,環境徹底變了。你不可能改變環境,但不能快速適應的生物全部都死掉了,活下來的就改進了自己。(相變臨界現象)

除非你是環境規則的制定者、參與者。(佩洛西 ETF)
我們是資源並不豐富的人。

巴菲特可學習,不可照搬。(美股是國家服務資本,資本增值是唯一目標導向,環境沒變過;A 股是融資市,社會主義導向是公平大於效率,怎麼識別 A 股的環境變化?比如新國九條…)

人生最重要的能力,改進自己的拓展能力。(擴大樣認知本量、貝葉斯算法概率優化)

怎麼識別環境突變?怎麼適應突變?適應還要求對節奏的匹配,匹配上了正反饋是非線性的、巨大的,沒匹配上的負反饋同樣可怕。(參照 08 次貸的空頭結局因節奏而天上地下;參照這論樓市的大…)

一些金句 ——

社會資源是有限的,人的貪婪是本性無限的。

社會化結構化運轉的事物,由於隨機性的事件存在,每個人心目中認為都修正認知對的框架事情標準都可能被證明過。

那只是命運不走這個路口罷了,這沒什麼。世人慕強,但不喜歡躲避災難的智者。

所謂「異象」就是反直覺的、和我們平常所認知相悖的、又在暗中起著有著巨大的影響的條件參數或底層規律。

非線性的增長模式
非正態分布的金融世界⭐️
非連續成長的現實世界
非獨立個體的網絡空間
非有序發展的熵增定律
非理性的人類社會

「✅投資 - 雜家」
投資中沒有所謂的水晶球、屠龍術,更重要的是形成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的思維方式和框架。即跨學科、多元化的思維模式、不同的知識體系。
中國經濟處於新舊動能轉換中。舊動能、舊經濟、傳統製造業的企業家比較焦慮;新消費、新動能的企業家比較積極。不同行業的斜率決定了老闆的心氣。
EMBA 年齡中位數在 45 歲以上。

「⭐️投資世界 - 六大異象」

異象:反直覺的、和平常認知相悖、沒有把它作為推理判斷底層假設的事實存在的一些規律。

(1)非線性的增長模式
對企業估值的模型是基於過去的增長推斷未來三五年的增長。但事實上很多行業是非線性的增長。
比如技術的變遷,0%→10% 和 10%→90% 花的時間一樣,但過了 10% 的臨界點後開始爆發式增長。技術的傳播 / 普及速度,也是如此。
金融市場從來不是平穩的線性增長,是急漲急跌的。因為投資中很多事物的發展、企業的成長是非線性的。

(2)非正態分布的金融世界⭐️
這個世界幂律分布更常見。重要的少數和瑣碎的多數、28 定律。
幂律分布是宇宙最強大的力量,完整定義了周圍的環境,我們幾乎毫無察覺。
財富 = 資源 + 運氣 + 天賦 + ……
無限次博弈的結果,一定會越來越集中。
📚《21 實際資本論》人類的資本增值速度超過了工資薪酬的增值速度。如果財富每年增長 5%,而工資收入增長 2%,即 R>G>W。 不斷循環後,分化越來越大。

  • 金融領域
    時間維度:少數幾天大漲可能貢獻了累計漲幅的大頭(漲跌的非線性)。
    空間維度:少數的公司貢獻了整個市場的大部分上漲。
    應對:大部分投資者沒有能力找到少數最優秀的公司,不如買指數。
    金融市場大部分時間很平淡,少數的雷擊時刻。
    看大勢:長期在一個持續增長的經濟體。
    估值:長期更有效。市場估值由企業盈利、無風險利率 / 折現率構成,結合利率周期、盈利增長等因素的變化,動態看待估值水平。

(3)非連續成長的現實世界

(4)非獨立個體的網絡空間

世界萬事萬物連接在一起,甚至互為因果,互相影響。

比如馬屁股的寬度→羅馬戰車的寬度→鐵軌的寬度→火箭推進器的直徑→火箭發射基地的隧道寬度。

反身性定理發現互為因果,

如果世界是一張張網絡構成,身處其中,怎樣把這張網絡用好,發揮更重要的信息獲取或影響渠道,至關重要。比如形成專家團隊,在投資中形成強大的信息鏈,支撐投資決策。

一定要跟世界發生連接,保持開放的心態。發現別人、認可別人、欣賞別人,進入正循環。走出第一步是最重要的。

(5)非有序發展的熵增定律

(6)非理性的人類社會

「⭐️多元化思維方式」
發現問題需要從不同角度去看,解決複雜問題需要具備方方面面的專業知識解決。
(1)歷史思維
你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
(2)周期思維⭐️

  • 經濟周期:稍有把握的是庫存周期。康博周期沒有清晰的拐點可預測,沒有可觀測的指標追蹤
    中期、長期的周期,判斷難度很大。
  • 市場周期:每次周期都不是相同的長度,不認為能預測。唯一能依靠的尺子是 “估值”,而它又跟很多因素有關係。國外資產管理機構用估值預測 5~7 年的資產的風險收益特徵。
    經濟學家最重要的是能解釋經濟現象,而不是預測。
  • 債務周期:貨幣金融處於下行時期,體現為去槓桿。任何去槓桿必須要有相應的主體承擔。資管新規之後,中國的金融體系持續處於去槓桿的過程中。三道紅線政策之後,房地產開始持續去槓桿,而產業關聯度高,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 流動性周期:最領先,可能帶動經濟短周期的下行。
  • 個體:任何人都會保持審慎的姿態。只有樂觀主義才能生存。要是樂觀的出手了,也許會熬三五年,但肯定能看到解套的一天。
    面臨不確定性的世界,很難做出準確預測,也不能照搬其他國家的市場,政策很重要。
    3)長期主義思維
    股市一天賠錢的概率比拋硬幣的概率略低 46%。但放到十年是 6%(美國股市)。
    長期是你能最大程度的複製出 X 軸,但 Y 軸(斜率)不是你是否長期能決定的,但是 Y 軸最終決定了你的結果。
    國家持續的長期增長,綜合國力的持續提升。

4)網絡思維⭐️
這個網絡世界有哪些法則值得關注和思考?
結構洞:網絡中最重要的節點,解決信息不對稱。拓展具有結構洞位置的節點的人的價值更大。
無標度的網絡:大部分的普通節點有很少的鏈接,多數的熱門節點有無數的鏈接。
梅特卡夫定律:產品的價值等於用戶數量的平方。
5)心理學思維

任何外部事物都是內心的一種投射。

📚《思考,快與慢》
快速而直覺的系統 1 和緩慢而理性的系統 2。
在投資中,往往受感性情緒驅動。明明該慢想卻採用了快思模式做決策。所以思考要斷網、專注、督促。

📚《窮查理寶典》心理行為偏差。
📚《烏合之眾》群體心理偏差。

(6)價值思維
靜態價值:關注企業的當期價值。
動態價值:關注企業的未來價值。
(7)需求思維
:「⭐️多元化資產配置框架」

  • 1)增值功能 以股權投資為主,建立資產的組合。 資本的天命是增殖。 在所有資產裡,只有企業的股票,在創造價值,產生收入、盈利,就能帶給你回報(增值)。土地、森林也是這樣。 從增值的角度,黃金需要保管,也長不出新的黃金。但可以負責另一個功能,即避險工具。

  • 3)對沖宏觀風險功能 - 通貨膨脹:企業盈利急劇萎縮,股票不靈了。實物資產、通脹掛鉤的債券、自然資源、大宗商品、房地產、基礎設施。由於原材料價格調整、重構,且收費能隨通脹的上漲調整,所以有對沖通脹的功能。 - 通貨緊縮:企業沒有需求,股票不靈了。錢本身更值錢,持有高等級、長久期、不可贖回的國債,能穩定產生現金流的資產,抵禦通貨緊縮。 經典的宏觀政策:通縮環境下,利率持續走低,因為央行必須應對經濟下行放鬆銀根,釋放流動性。

  • 4)分散功能 對沖基金,純 α 的收益,跟宏觀經濟市場關係不大。 比如量化、事件驅動、多空交易策略。 耶魯捐贈基金只做事件驅動和對空策略,找到真正具有這個功能的策略管理人。

  • 「⭐️中低淨值人群」 中國大部分家庭資產配置結構中,房地產占了最主要的部分,失去了流動性。以及子女教育、家庭責任等支出,能真正用於長期投資的很有限。儘可能放在普通的理財產品或活期定期存款,是該做的事情,因為沒有選擇。 財富積累不夠多,對替代資產不懂、不能承受對應的風險,也不能承受長時間不能贖回的流動性的壓力。同時單只股票的風險也很大。 對於普通家庭,可能還沒有到做大類資產配置、全球配置的程度。 資產配置是實現保值增值或保證資產購買力的最重要的途徑。

  • 「✅主要矛盾 - 長、中、短期」

  • 1)長期:配置的初始框架,比如 5~7 年或更長的期限。

  • 2)中期:在初始配置的基礎上周期維度的調整比例。  
    
  • 3)短期:五因子模型(基本面、政策、流動性 / 資金、估值、技術面 / 動量)。 估值超出歷史平均的三倍、四倍標準差時,一定會發揮作用。 越是短期技術指標越是有效,因為背後反映了無數投資者的心理行為綜合在一起。 資產配置是科學和藝術的結合,在不同比例,驅動市場的主導力量不一樣,驅動因子不一樣。投資者對市場的敏銳性、經驗同樣尤為重要(演繹)。 歸納總是按常理出牌,但市場可能不是按常理出牌,所以演繹也很重要。迄今為止人類的創造力源於不按常理出牌,源於能夠出圈、能夠破局、能夠更具有創造性。

  •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所謂大變局,無論是百年還是千年,都是有出处的。 宏觀範式的變革:

  • 1)大國興衰的周期變局

  • 2)全球財富分配的轉折:效率→公平 從財富積累向財富分配的第四次轉折。 歷史學家:財富的集中是自然不可避免的,但一定要通過再分配實現周期性的緩解。認為整個經濟史是社會有機體的跳動,財富集中再分配就是它的收縮擴張。

  • 3)貨幣金融周期的轉換 貨幣金融周期的大開大合是前所未有的。  
    
  • 4)人口

  • 5)全球產業價值鏈的重構 中國一些產能的轉移,發達國家產業的複製化、本土化,大家對安全的重視程度。

  • 6)能源周期與能源轉型 第三次能源轉型,新能源是多種動能多種轉型,中國在該階段實現了跨越式增長。

  • 7)技術創新周期的新起點

  • 8)數字化 數字化的變革,更有影響力、更全面、更有顛覆式,成了個新的經濟要素。
    「⭐️應對敘事」 人類的歷史由故事構成。 群體心理學:更相信簡單、直觀、感性的故事,個體的清醒,未必是能過好這一生。 更理性、清醒的看待這些敘事

上一輪效率→公平周期,20.30 年代~1980 年。
上一輪公平→效率周期,1980~2022 年
目前是效率周期→公平周期。
效率周期發展到頂點:公平達到極不公平的程度、貧富差距達到極點)。
📚《帝國主義論》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資本主義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腐化到最高階段就是壟斷資本,當壟斷資本與國家機器相結合的時候,成為帝國主義。帝國主義東征西討為的是維護壟斷,維護壟斷資本的壟斷利潤。
現在這麼強力的反壟斷,導致內卷。
最典型的市場狀態是完全競爭市場。即勞動力賺月光的工資,資本賺標準的利息,但凡負債,所有的運營是給銀行打工。在通向這個狀態的路徑叫內卷。如果走偏了就會進入壟斷。維持現狀是不可能,不走這條路就得走另一條路。
中間狀態:毀滅式創新、不斷創新、不斷毀滅,但不能永遠維持。

「✅研究歷史」
理論和現實的差距:現實極其複雜,有無數多的合力組成。任何理論一定是簡化的。
用兩體問題的方法,用周期性的思維研究。觀察是什麼樣的力量來回拉扯。
所有的周期、螺旋本質上都可視為雙體現象或者是雙體現象變體,關鍵是怎麼選取這兩個變量。
社會一定要簡化到一定程度。
牛頓力學:來自開普勒和伽利略對天體運行的觀察,天體非常稀疏,沒有那麼複雜的力量結構,呈現出單純的模型。再抽象它,才得出牛頓力學。
讀書:先把書讀薄,再把書讀厚。
研究範式:不要覺得是一條直線,不要覺得完全無法研究。如果周期存在,到底是什麼力量在主導。

「✅公平周期」 股市回報率參考美股的 1930~1980 年代。1980 年代到現在,在歷史上非常特殊,沒有大戰,為了全球化各自獻寶。

  • 1)抓手: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 要對複雜的事情做研究時,先要從簡單的入手。 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觀察長周期特別好的抓手,同時包含政策意志和市場力量。 因為美國是全球的金融中心,
  • 1981 年達到頂峰後是長達 40 年的大降息,降息過程間接推高所有資產價格,全世界資產價格普遍上漲。 任何複利現象都不可能永續。 整個公平周期,不要想通過股市賺大錢。 從 1929 年高點到 1980 年底,51 年美股漲了 4.6 倍年化 2.9%。
  • 2)XX 獨立性 1980 年代開始,經濟學共識是 XX 要有自己的獨立性。金融市場是華爾街或資本市場內生力量主導,貨幣政策只是輔助或糾偏的作用。 現在美國金融市場是建立在美聯儲的操作上,美國的經濟周期成為美國貨幣政策的內生變量,加減息是政治決策。加息→失業、降息→泡沫。 原來的周期走不下去,想辦法求解的過程體現為公平周期。所有經濟的根本問題,是市場不能持續擴張、購買力不足、消費能力不夠均勻。 效率與公平周期也是財富從走向集中到再分配的波峰波谷。
    「✅內卷時代」 壟斷資本階段的特徵是資本殺資本。 絕大多數全行業虧損的企業家,最討厭的一定是那些能把他卷到全行業虧損的同行。 增長 - 供需:典型科學進步能真正的創新,市場要有購買力認可、能不能買得起。 財富過度集中,影響增量、影響購買力。 邊際消費傾向遞減是人類的天性,在社會上體現為大家的消費傾向不一樣,越有錢的人消費傾向越低。 不斷的循環,窮人沒錢花,富人沒花錢(不需要額外消費),像無底洞一樣。
    「⭐️周期轉向」 轉向一旦開始,貫穿一代人。 轉變:10Y 國債利率。更能反映中間的供需狀況、長期變化。 中美競爭是 5~10 年的周期,相比公平與效率的周期小。美股如果明年下跌,美聯儲一定會降息,但懷疑哪怕降息能不能救得住。在公平與效率的周期裡,美國面臨的問題是必需支出,福利支出會越來越大。 真正對實體經濟有影響的是十年期國債收益率。 不同維度不同關心方向,監管機構看長期,但交易員更關注短期、關心美聯儲加息或降息的說法,是由獎金周期決定的。
    「⭐️問自己」 只能問自己,千萬不要去想年輕人,或者說想別人,或者想大家。 首先不能假設大家的決策函數跟你一樣,甚至不能假設自己的決策函數是單一變量。 雞湯:時代的變化也不是你的錯;只要你熬得夠久,一切都是周期。 所有的底層都是社會契約,時代和每個代際簽的契約都不一樣。
    「⭐️學習習慣」 經常思考,研究習慣和研究目的相匹配。 碎片化記錄以語音的形式記錄下來,每周周記(200~300 字左右)、年度總結(上萬字),在此基礎上做十年的總結。 信息源:彭博、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經濟 X 人。透過投放的廣告看財務狀況。 對海外媒體祛魅,真的不了解中國。 建議:看強勢媒體。
    「⭐️房地產 & 通縮」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時代發給每個人的卷子不一樣。 房子短期壓力比較大,長期比較看好,但不要指望掙大錢。央行多次喊話不要把收益率做的太低了,因為實際增長率肯定是下降。關鍵是不要把未來的通脹預期打的太低。 中國是易通脹體質,大量的國有企業、勞動密集型行業,傳導更快,當整個經濟體決定要把通脹幹起來的時候,效率遠遠高於美國。只不過現在覺得更多的彈藥流到更危急的時候。 千萬不要覺得中國永遠通縮,因為很多價值尺度發生在民意層面。實際增速下降是肯定的,但名義利率是實際增速 + 通脹,通脹很有可能再起,這時需要一些抗通脹的資產。
    「⭐️移民」 人口問題,短期考慮的變量跟經濟相關。更長期的變量從地理因素上看,宜居的環境、有一定自然資源、地理重要性。 現在處於從舊世界向新世界轉移的過程。新世界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澳洲、南北美洲,地廣人稀。 中國經濟的長期前景,總量超過美國是可能的,人均超過美國是不可能的。因為人太多了。 中產或者大中產是移民真正的基本盤。 美國絕大多數是鏈式移民(低端移民)。 建議:先住半年再說。

image

再談銀行股,以及公平周期內的生存原則 -#

是聽常老師的返場。他是文明資本與投資和買入銀行股這兩本書的作者,曾在面基的第 31 期來做客過。前段時間我去上海又找丁老師聊了聊,他寫銀行股這本書的本意,還有效率向公平周期的轉向,以及在這種背景下的投資,還有如何更科學的以史為鑑。我們甚至還聊了聊要不要移民的話題。歡迎大家收聽本期節目。

01:00
我們上次錄到現在,你應該收到很多正反饋,談不上正反饋,應該有一些比較好的結果。我覺得其實上次錄有一句話我就一直沒敢說,因為感覺第一次見面又不太禮貌。說實話銀行這本書是有點替您擔心的。我不知道你玩雪球多不多,特別怕你陷入那種有一個初出魔咒,你應該也聽過,就是明確跟某類資產綁定,因為價格一定是有波動的,這種書很容易成為日後的那種證據,你知道吧?所以比如說因為這類資產價格的階段性下跌,可能消耗掉的是您個人信用。您擔心嗎?

01:35
這個問題說實話我以前沒有意識到過,因為其實我也不玩雪球,東方財富什麼的,我知道有他們的存在,但我從來不看。但你剛才一句話說的很好,就是要成為將來的證據。恰恰是我就是想出這本書,而且用這樣的名字就想讓它成為將來的證據。

01:53
我曾經跟不少人聊過這話,人家就說你銀行給我買了多少,是不是有收益?實際我也是想說,我在哪只股票上下的注都沒有我在這本書上下的注大。也就是說這本書將會成為我將來最大的收益來源。我不是指版稅這個收益,也不是指金融或者是貨幣的收益。這個說大一點是我人生價值的收益。所以我特地要用一本書這個形式,它其實是一個出圈的形式。事實上在我買入銀行股那本書裡面,首先我們這個題目漢語名字是叫買入銀行股。

02:30
你看英文的話叫 buy and hold bank shirt,是買入並持有。我這本書裡面是明明白白的有這麼一句話的,買入並持有銀行股不是炒股票。所以你炒股票的人跟我不是一路人。所以我也不希望你把買入銀行股,買入這筆交易作為一個炒股票的方式。包括你說這個短期波動剛剛發生,暑假末端就發生了咱們的這個銀行股回調。但實際你去看八月份的話,上漲也是異常的,下跌也是異常的這很明顯就是因為有一批資金進來了,這批資金可能它就是炒的資金,對於他們來說比較獲利了結的。

03:08
股市是一個開放的市場,誰都可以進來玩。如果說私心的話,我是不希望他們過來的。我希望這個遊樂場裡面都是大家買入並持有,長期拿著願意接受 6% 5% 的分紅率,這些人你才進來。如果你將來要出去的話,可能估值達到 1 倍 PB 以上,1.2 倍 PB 你再出去,這我可以理解,這個走勢會非常平滑。我們用一個概念叫做夏普比率的話,收益除以它的波動率,那我的夏普比率會非常高。

03:40
用實心的一句話說,我的持股體驗會非常好。那些人進來是敗壞我的持股體驗的。因為你漲 10% 我不會賣的。你漲 10% 又跌 10%,這只是增大的波動,當然對我來說沒有任何的影響。

03:56
對於一些可能有那麼一點長期親一樣,但是還不夠堅定的人,他們可能會被洗出去,或者說受到一些損失,這就是另外一回事。所以總的來說,我一點不擔心別人怎麼想。相反我願意走另外一條路,而且我最終要證明這條路是走得通的,我想讓它成為我的證據。

04:20
但是我們說沒有任何一個策略能穿越全周期,這種資產價格有漲有跌。當然我估計您接收到類似的反饋也不會太多。事實上是這樣的,我不想把銀行股描述成一個能夠穿越周期的長期的,或者我們說滾雪球式發展。其實我們可以看到,過去一年基本上銀行股的上漲主要是由估值上漲決定的,它的業績實際上是微幅下滑的。對我前天看了那張圖,EPS 估值回購和股息分別貢獻了各個行業的多少的占比。然後就看到銀行業包括煤炭 EPS 都是下滑,但是估值上漲的比較多。所以我不想把它描述成巴菲特在 80 年代買入可口可樂的那種交易。那種由於很高的內生的 ROE,所以可以持續上漲,滾雪球式的發展不是那麼回事兒。

05:13
銀行股就是一個典型的估值修復,只不過這個估值修復的幅度非常大。現在可能是 0.6 倍 PB 我覺得一倍以下肯定是低估,1.0 到 1.2 可能是合理區間,1.2 以上可能有點高估,就是這麼回事兒。所以大概有 50% 到 100% 的估值修復,這個修復空間我覺得足夠大,而且它的絕對體量非常大,絕對體量如果你用金額來算的話,那就是 10 萬億或者到 15 萬億的這樣一個規模。說實話它的邏輯非常複雜,我認為市場不可能在短期內把這個邏輯給消化掉。這樣的話我就有非常強的智商優越感,你知道嗎?如果我是一個景氣周期,比如說新能源光伏,那我看的比大家深。我對管理層有更多的理解,我對這個技術路線有更多理解,可以的。但這個所謂的意識領先短則數周長則三個月,絕對是被大家追上了。

06:14
你這個強強在哪裡?技術路線我做一個 PPT 講 2 個小時差不多了,董事長有什麼路線,你給我講一下將來的這個計劃怎麼怎麼國際化,那也就如此而已。但銀行股不是這樣的,哪怕我現在我真心實意的出了書,我真心實意地寫了文章,我不斷的宣傳。第一聽不懂,第二聽了也不信。好,所以我就要用 2 到 3 年的時間來證明我是對的。那某種程度上來說,聽不懂或者說聽了也不信,這是不是也是一個特別好的。對我很高興。所以第一我不希望動原來有的這些資金,就是本來炒股票的這些人,其實我那個書裡都有寫,就是說你炒股票的資金,我希望你繼續炒股票。中國其實股民還是少的對吧?

07:02
那股民可能是幾千萬、1 億個人活躍的股民,那其他十幾億人是不炒股票的。這部分人我解決一個什麼他的问题呢?如果你本來做銀行理財,做信託,拿一個比較高的收益你很穩當。現在第一定制化改革,除了接近於五五的活期存款是真正無風險的,其他你都要承擔一定的風險,邏輯上的風險。這樣就形成一個光譜高點的風險,高點收益,高點風險,再高一點收益,中風險中收益,高風險高收益。

07:32
你願意沿著這個光譜移動一點的話,那麼銀行股或者說高分紅,或者說中特估這樣一個類別就成為一個很好的標的。你在這裡可以拿到比較高的收益,而且承擔的風險也沒有典型的股票基金那麼大。通常你那麼長,炒長長的話,你一個月收益 10%,甚至一個禮拜上漲 10% 幾,下跌 20% 幾。你常拿 buy and hold 這些中特估高股息的股票,最後的波動沒有那麼大。它的 sharp ratio l 它的持股體驗會很好。這是我給他們提供的一個選擇。所以我寫書也好,我的整個公眾號也好,我面向的是更廣大的讀者群體。

08:15
對於炒股票的這些人來說,我其實也有建議。我建議他們是在炒股的資金之外。比如說你家庭資產 100 萬,其中有 20 萬是炒股票,另外 80 萬是做其他的理財或者是怎麼樣。本來的 20 萬裡面可以拿出 5 萬來,另外其他在間接配置的這個 80 萬裡面,你可以拿出 20 萬來,或者拿著 25 萬來湊 30 萬。他在這兩者之間,這部分,你放在股票賬戶裡,你買的是銀行股,你買的是大的中特估的股票。然後你就不要去交易,它不影響你炒股票的那部分,你炒股票的資金繼續炒去。所以您的重點不是 trade,是 hold,你等的是那段股息率的兌現,對每一年的。

08:56
所以我上來就是說我覺得 80 後的銀行股不算炒股票。我為什麼還說我希望大家繼續炒?實際上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有我們整個人民群眾勤勞智慧的這個因素,其實有三個人群他是做出額外的貢獻,有點開玩笑,但實際上就是這麼回事。第一個群體是煙民,抽煙稅基。第二個群體是彩民買彩票窮人稅,第三個就是股民。所以前提是你自願的話,你自願的炒股票其實對整個社會有利,對整個社會有利的事情也間接對我有利,所以我不想去影響他們。明白,那就是韭菜是國有資產,銀行股也好,紅利類策略也好,您覺得它有效的充分和必要條件是什麼?這個事情我覺得正是下一步,可能是咱們 2025 年的市場會開始討論的話題。
筆記(部分):
✨如何看待銀行股的投資邏輯及與巴菲特投資可口可樂不同之處?
銀行股的投資邏輯主要是估值修復,其上漲幅度大,估值修復空間約為 50% 至 100%,絕對體量龐大。銀行股並不是巴菲特 80 年代買入可口可樂那種由於高內生 ROE 持續上漲的情況,而是典型的估值修復過程,且市場短期內可能難以消化這一邏輯。

✨對於希望買入並持有銀行股的投資者,您有什麼建議?
我希望那些願意接受 6% 至 5% 分紅率、長期持有、並期待銀行股估值達到 1 倍 PB 以上再賣出的投資者能夠進來,這樣的走勢會非常平滑,夏普比率也會較高。而對於不夠堅定、可能被洗出去或遭受損失的投資者,我並不擔心,因為我是想證明買入並持有銀行股是可行且能帶來良好體驗的投資方式。

✨您對於不同投資者群體有什麼建議?
對於股民,我建議他們在炒股票的資金之外,可以配置一部分資金購買銀行股或其他高股息、低風險的中特估類股票,這樣可以在獲得較高收益的同時,降低波動風險,提升持股體驗。而對於炒股票的資金,保持繼續交易,但重點在於長期持有,等待股息率的兌現。

✨銀行股投資的有效性和必要條件是什麼?
銀行股投資的有效性在於其長期分紅意願和穩定的現金流,分紅是真實的、可持續的,能夠體現企業自由現金流狀況。必要條件包括安全性、保障性以及真實的分紅意願。隨著對銀行股投資邏輯的深入研究,投資者會逐步了解到商業模式、大股東意圖等因素,從而更好地理解並把握銀行股投資機會。

✨投資機會分為哪幾個層次,它們各自的特點是什麼?
投資機會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類是最基礎的,即挖掘好票或好行業,可能成就研究員或基金經理的職業生涯。
第二類是制度設計層面的機會,例如重組股、定向增發等,能夠成就一批機構甚至業務條塊。
第三類是社會民生、實體經濟層面的重大改革,如股權分置改革,它涉及到政府權力讓渡,影響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