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leaf

leaf

It is better to manage the army than to manage the people. And the enemy.
follow
substack
tg_channel

懷孕這件大事兒之產後恢復大作戰

總貌:懷孕是怎樣一件大事#

、首先,你要有一個卵
(一)成就一個 “天之驕卵” 的 85 天
卵巢是個倉庫,每個姑娘出生時的標配是庫存 100 萬~200 萬個卵泡,只能消耗,不能補貨。到了青春期,卵泡數消亡到 20 萬~40 萬個。隨著發育成熟,姑娘們要開始排卵啦,當然,跟屁蟲大姨媽也隨之而來。由此開始,前赴後繼,一般每個月都會有 1 個卵排出;伴隨它長大的還有 1000 多個卵泡,因為實力不夠強勁而落選當了炮灰(優勝劣汰的奧義)。
好的,接下來姑娘們到了育齡期,準備造小人兒啦。首先,你要有一個卵,而且最好是質量上乘的一個。在茫茫卵海中,我們發現了一個:“哎喲,不錯,我們看好你哦!” 它,注定成為 “天之驕卵”,且讓我們叫它 L。
“喂,醒醒!” 只有 30μm 大的 L 被叫醒了。此時的它,跟其他幾十萬個卵泡一樣處於最小個兒的睡眠狀態,稱為始基卵泡。“你們這 1000 多個,醒醒,跟我走!” 倉庫管理員喊道。於是它們磨叽地起床,慢慢地生長,經過 270 多天,才長到 120μm。在這個過程中,它們各長各的,互不干擾,默默無聞,和平相處,經過初級卵泡階段變成次級卵泡。
從小不點兒 L(次級卵泡)正式進入 PK 模式贏過 1000 多個卵泡(成為優勢卵泡),需要 85 天。現在你猜,為什麼總說備孕需要 3 個月?答不上來的自動左轉面壁去吧。
卵泡們首先需要長身體(營養生長階段)。這個階段包括 4 級,每吃胖一圈兒,升 1 級。1 級小 L 的食欲可好啦!25 天後獲得了 2 級勳章,還有升級裝備 —— 吃貨專屬大口袋(卵泡腔),這個口袋裡裝著生長因子、類固醇激素、促性腺激素,隨時補充營養,吃飯香香,身體棒棒。再過 20 天 L 升到了 3 級,14 天後升為 4 級。這個時候啊,L 已經從 0.12mm 長到 2mm,數量級都升了呢!
接下來進入戰鬥模式。4 級 L 搶奪食物能力超群,口袋(卵泡腔)裡裝足了卵泡刺激素(FSH),還超能吃,所以長勢喜人,10 天後順利升到 5 級。殘酷的事情由此發生,接下來會有 58% 的 5 級卵泡(5mm)、77% 的 6 級卵泡(10mm)、50% 的 7 級卵泡(16mm)因為搶不到食物餓死(缺乏 FSH 刺激而閉鎖)。我們的 L 過五關斬六將,身體倍兒棒,從千餘個卵泡中脫穎而出,成功升到榮耀 8 級,獲得榮譽稱號:成熟卵泡(>18mm)。從第 5 級到第 8 級,每級之間相隔 5 天,共經歷了 15 天。
這裡插播一個 L 戰無不勝的秘密:在這批卵泡的生長過程中,每個都在不停地製造雌激素。所謂勤勞的孩子惹人愛,卵泡製造的雌激素越多,對食物(FSH)的消化吸收功能(敏感性)就越好,吃得不多也能長大個兒。L 就是其中體質最好、幹活兒最勤快的一個,得到的食物也最多,而且吸收還好,當然長得最大。
最後是排卵。當卵泡們分泌的雌激素夠多時(>200pg/ml),老闆們開心地給發了更多的食物 —— 卵泡刺激素(FSH)和黃體生成素(LH),鼓勵大家幹活兒,形成了正反饋。這麼你來我往,雌激素、FSH、LH 的水平相繼達到高峰,LH 的峰值引發排卵,卵子從卵泡中破壁而出:“你好,世界!”
(二)你不是一個卵在戰鬥
就算是強大的 L,沒人給發口糧還是會被餓死。這口糧是誰給批的,又是誰給發的呢?有請幕後老闆:老大下丘腦、老二垂體、老三卵巢,它們共同組成的下丘腦 — 垂體 — 卵巢軸(HPOA)是姑娘們內分泌的核心。
咱們從官兒小的說起。老三卵巢是一種性腺,負責存卵、養卵、排卵(生殖功能)和製造雌、孕、雄等激素(內分泌功能)。老二垂體在腦袋裡,負責分泌促性腺激素(包括卵泡刺激素和黃體生成素),“促” 的對象是卵巢,作用呢,大家在卵泡生長過程中都已經見識過了。此外,垂體還分泌催乳素(PRL)。老大下丘腦也在腦袋裡,分泌的是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用來命令垂體釋放 FSH 和 LH。暈咯?那就再讀一遍,然後接著往下看。
正常情況下,它們仨的合作是很愉快的。
下丘腦是啟動中心、總命令的來源,會根據下屬的反饋調整命令;垂體因為離下丘腦很近,傳話快,稱為 “短反饋”;卵巢距離垂體和下丘腦都很遠,稱為 “長反饋”。垂體受下丘腦之命,給卵巢發放口糧。FSH 是卵泡長大最需要的東西啦:可以叫醒睡眠狀態的小卵泡;可以直接刺激小卵泡生長發育;可以激活卵泡裡的一種酶(芳香化酶),從而讓它擁有製造雌激素的能力;可以篩選優勢卵泡,把競爭力差、搶不到足夠 FSH 的卵泡淘汰掉。另外,垂體還給卵巢發 LH,可以助成熟的卵泡一臂之力,把卵子排出來;排卵後 LH 可以把卵子留在卵巢中的窩(卵泡壁、卵泡膜)和小夥伴們(顆粒細胞、卵泡膜細胞)改造成黃體,並維持黃體的功能,使其製造和分泌大量的孕激素和一定量的雌激素,用來給受精卵鋪床。
卵巢聽話可人,甚是乖巧。在卵泡成長的前期,造出的雌激素沒那麼多(<200pg/ml),卵泡們的胃口也沒那麼大,卵巢會向老大、老二匯報:“節省開支為重,給發一點兒 FSH 就夠啦!”(負反饋)後來,當卵泡篩選得差不多了,出現了既能幹又能吃的優勢卵泡,製造的雌激素超多(≥200pg/ml),領導們高興極了,開始發放大量的 FSH 和 LH(正反饋),達到高峰時,就幫助卵子排出來了。排卵後,領導們為了保護可能已經受精的卵子,只給卵巢發一丟丟口糧,從而限制倉庫裡的小卵泡們的發育,不然萬一懷孕了那邊還在排卵,豈不亂了套啦!

(一)相會鵲橋輸卵管#

姑娘們請坐好,優雅地展開雙臂。深呼吸,想象你的身體是一個子宮。很好,現在你的雙臂就是輸卵管,從胳肢窩到手,分別是輸卵管的間質部、峽部、壺腹部和傘端。傘端和手長得非常像,也有手指(指狀突起)。在兩隻手的下方不遠處,想象自己在用意念一邊控制著一個球,對啦,球就是卵巢(在體內當然是由韌帶固定的)。
卵子從卵巢破壁而出來到腹腔,一片漆黑。“不認道兒怎麼辦!” 正想着,就感受到了一隻溫暖的手,這便是輸卵管傘了。這位國際傘,是被卵子出來嘚瑟時的一句 “你好,世界” 召喚來的,它能順利 “拾卵”,依靠的是末端許多指狀的突起,還有輸卵管肌肉的收縮。這項技能遠比你想象的強大 —— 國際上有種新的保護女性生殖力的方法,是取出部分卵巢組織凍存,再在合適的時間將組織復蘇後移回體內,移植的部位常常不在原來卵巢的位置,而是腹膜後。但你知道嗎,這種情況下排卵後也可以懷孕!盡職盡責的傘端爪子會找到卵子並抓住它,不愧是國際傘!
再說輸卵管的橫切面,從外到裡分為三層:最外面是一層膜(漿膜層),中間是平滑肌(肌層),最裡面主要是一層纖毛(黏膜層)。卵子由傘端進入輸卵管後,輸卵管的肌層開始有節奏地收縮,纖毛也開始向子宮腔的方向擺動。卵子就這麼被連擠帶掃地向前滾,滾到輸卵管壺腹部就賴著不動了,人家要停在這裡,等蝌蚪哥來。呀,有一個過五關斬六將的蝌蚪哥游過來了!兩個家伙幸福地結合成受精卵後,繼續在肌層與纖毛的幫助下快樂地向前滾,到子宮裡生根發芽。
(二)此路不通,請繞行
可是,鵲橋可能會遭遇非法施工變得不通暢,這類問題占不育病因的 30%~40%。
非法施工一:盆腔感染。包工頭兒主要是沙眼衣原體和淋病奈瑟菌。在小兩口兒恩愛或人工流產術後,病原體容易趁機一路上行,經過子宮來到輸卵管,亂搭亂建、肆意破壞,還和前來的機體保衛兵(白細胞、吞噬細胞等)打架以妨礙公務,一系列炎症反應會導致纖毛受損、組織粘連甚至輸卵管阻塞。
非法施工二:子宮內膜異位症。包工頭兒是異位到輸卵管的子宮內膜組織。子宮內膜組織與生俱來的本領,就是只要沒懷孕就脫落出血,十分自覺,從不管自己是不是在子宮內。偶然情況下,如果有內膜組織離開了子宮,迷迷瞪瞪地走到了輸卵管,非得在那兒安營扎寨(增殖),還恪尽職守地定期脫落出血,那形成的血塊兒、引起的炎症反應,會造成和輸卵管炎相似的後果。
此外,還有其他發生率比較低的非法施工,比如在輸卵管裡安了個良性小息肉、長了個小結節,或者是黑了輸卵管的控制系統引起輸卵管痙攣,也都可能使輸卵管不通暢甚至阻塞。
估計有姑娘已經被嚇到了:我怎麼知道有沒有非法施工隊呢?教你幾招兒。
第一招,注意自己的身體,及時就醫。
先說點兒能預防的,以上幾種最常見也最應該提防的是感染,小兩口兒生活中注意衛生,沒有生育意願時要做好避孕措施,人流很容易引起感染的。再說感染了會有什麼表現。如果有一天突然發燒了,白帶不正常了,小肚子按著疼了,需要及時去看醫生,確診後立馬用藥,可以及時趕跑施工隊,修整它們帶來的破壞。
第二招,輸卵管通暢檢查。
“前方施工,請繞行。”“這話欺負沒見過世面的卵還可以,敢跟本宮這麼橫?來水,哗!” 這霸道勁兒,也就是輸卵管通液術了。液體通過子宮被灌到輸卵管,通者自通,流過一點兒不費勁;若是卡壳兒,那便是有障礙物,加點兒壓,衝啊!於是先前不那麼頑固的路障被衝開,輸卵管獲得了一時的通暢。由此可見,輸卵管通液術既有診斷也有治療作用,但我說 “一時” 是實話,因為這個方法是一次性的,水過之後病原體卷土重來,該搭建搭建,該破壞破壞;更鬧心的是,這一通把纖毛給沖得暈頭轉向、遍體鱗傷,就算是道兒通了,卵子也不動了,所以輸卵管通液術慢慢兒被打入了冷宮。
還有一種診斷更精準但沒有治療作用的檢查,是輸卵管造影。事先在子宮、輸卵管甚至盆腔的每個角落安上可吸收的 LED 燈(造影劑),再一按開關(X 射線下攝片),所有情況一覽無餘:輸卵管是否通暢、阻塞的部位及嚴重程度、各器官形態、有沒有肌瘤和息肉,等等。都知己知彼了,還不好對付?而且現在造影劑開發得越來越高級啦,之前都是造影 3 個月後才能造人,新型的據說只要一個月就安全無憂。
(三)輸卵管不可承受的生命之重
有時候,受精卵沒有滾到子宮裡,而是在輸卵管中安家落戶,那可就麻煩了。受精卵在子宮腔體以外的地方著床,稱為異位妊娠(宮外孕),其中輸卵管妊娠最常見(90% 以上)。但也不乏走到一些奇特的地方,宮頸啊、卵巢啦,甚至腹腔其他器官,比如脾臟。對,就是不久前震驚了我們的那個摸黑跑到脾臟的受精卵。
1.蒙圈的受精卵
輸卵管妊娠的主要原因是這通道出了問題。輸卵管炎會導致管腔變窄、纖毛受損;輸卵管周圍炎雖然是周圍組織粘連,但連帶著把輸卵管整得拧巴扭曲,活動不正常;結節性輸卵管炎是輸卵管的肌壁發生了結節性增生,往裡長,自造路障;還有輸卵管過長、纖毛受損缺乏、不聽激素調節,甚至是精神因素。以上這些路障,都可能影響受精卵的滾動,可一旦受精,生長程序就啟動了,真到了時不我待的時候,不扎根兒都不行。
還有就是受精卵暴走。卵子在一邊輸卵管碰到蝌蚪哥後,兩個家伙結合,誰知道還要度個蜜月,一路向北,到家都沒拐彎兒(進入宮腔),直奔對面輸卵管去了,結果耽誤了時間,只能在那邊輸卵管著床,坑了娘。
2.承受不起的輸卵管
扎根在異國他鄉的日子不好過啊。輸卵管條件拮据,只能湊合給鋪個床,因為管腔狹小,營養也供不上,受精卵往往在早期就夭折。不過也有生命力頑強的,條件艱苦也能生長。後果的嚴重性和著床的位置有一定關係。
輸卵管壺腹部是卵妹與蝌蚪哥結合的地方,相對來說還算寬敞。受精卵在這兒長成一個囊胚後,一般在 8~12 周會發生脫落流產(對呀,輸卵管裡的也叫流產)。有時可以完全脫落,從傘端排出到腹腔(完全流產);但有時脫落不完全,部分組織還殘留在輸卵管壁,這些細胞自認為在厚厚的床上呢,非要繼續鑽被窩(其實是一種侵蝕啊),導致輸卵管反復出血。
要是受精卵扎根在了峽部這種既狹窄血供又相對多的地方啊,可就危險了。囊胚長到 6 周就可能穿透輸卵管壁,妊娠破裂,情況比上面說的輸卵管流產要凶險得多,短期內就有可能出現腹腔內大出血。這些血大部分流向腹腔,只有少部分從陰道流出,所以不太容易被察覺。
3.早知道是宮外孕……
宮外孕對於姑娘們來說簡直是噩夢般的存在。怎麼才能早知道?典型的宮外孕症狀是:姨媽不來,陰道流血,肚子疼。但這教科書上的話不一定適用於所有人,大致情況會是以下這樣:
姨媽推遲 1 周不來,一定,一定要驗孕啊。一般壺腹部或峽部妊娠會有 6~8 周的姨媽旷工期。但還有 25% 的宮外孕沒有明顯停經史,可能只是貌似姨媽晚來了幾天的不規則出血。所以若出現了不規則流血,伴或不伴腹痛的育齡期姑娘,即使沒有停經史,也不能排除宮外孕。
如果懷孕,無論是宮內、宮外,尿 HCG(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都可測出陽性。接下來連續監測血中 HCG 值,可以讓宮外孕露餡。正常的宮內早期懷孕,HCG 應該 1 天半就翻 1 倍;宮外孕可沒有這麼好的結果,由於著床的地方血供不良,HCG 值要比正常值低,而且上升也不努力,3~8 天才翻 1 倍。當你發現 HCG 翻倍異常,又勉強達到了閾值(1500~1800IU/L),做個陰道 B 超吧,這次百分之百能抓個現行,如果宮內未發現妊娠的話。
以上可能太過專業,但姑娘們需要做的,是提高警惕,對自己負責,如果姨媽異常且有可能懷孕,要及時找醫生,把這些專業的東西交給他們來做就好。

親愛的姨媽。#

1.姨媽住哪兒
卵泡儲存在卵巢中(而不是子宮壁哦)。正常情況下,每個月會有一批小卵泡發育,但只有一個質量上乘、生命力旺盛的卵泡(優勢卵泡)越長越大,其他小個兒的自動萎縮掉。
這個大個兒卵泡成熟後(18mm 以上,不是卵細胞啊),會突破卵巢(排卵痛的原因)排到腹腔,被輸卵管的爪子(輸卵管傘)抓住運到輸卵管裡。這個卵滾啊滾,滾到約定的地方(壺腹部)就躺下等精子來。如果有個蝌蚪過五關斬六將地游過來,兩個家伙就幸福地結合成受精卵,繼續快樂地向前滾,到子宮內生根發芽。如果沒有蝌蚪來,卵妹妹就只能等到人老珠黃,悲傷而逝,而姨媽就會聞訊趕來,把給受精卵鋪的被褥掀掉(子宮內膜),下個月再鋪。
2.姨媽是誰指使來的
老大是下丘腦,老二是垂體,老三是卵巢,姨媽是聽話的跟班兒。以 28 天的月經周期為例:
1~4 天:姨媽主場。
5~14 天:一批卵泡被召喚出來啦。這批卵泡在歡樂的成長過程中,不停地分泌雌激素,使子宮內膜增厚。夠多的雌激素(>200pg/ml)把兩位老闆逗樂了,就給發了更多的 FSH、LH 鼓勵卵泡工作(正反饋)。這麼你來我往,雌激素和 FSH、LH 相繼達到高峰,LH 的峰值引起排卵。
15~28 天:排卵只是卵細胞孤身遠行,它留下的房子(卵泡膜和卵泡壁)與小夥伴們(卵泡顆粒細胞、卵泡內膜細胞)共同形成黃體。黃體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孕激素可以使子宮內膜由增殖期轉為分泌期,變得更厚、更鬆軟、更有營養。如果卵妹妹沒有等到蝌蚪哥,黃體就不幹了,雌、孕激素也不造了,雌、孕激素水平的下降引起子宮內膜脫落,大姨媽到來。
3.姨媽偷懶正常嗎?
由上可知,姨媽是由體內性激素的變化決定的。
月經正常不一定就會排卵,但幾個月沒來,很大可能是排卵異常(子宮切除術、子宮內膜去除術後,這些床都拆了,還鋪什麼被褥)。性激素是波動的,1 個月天天查天天不一樣,需要對應所在時期判斷有無異常。比如,月經 5 天內查的是基礎水平(卵巢儲備情況),排卵前查可判斷卵泡質量,周期 21~23 天判斷是否排卵,並查黃體功能。對於月經周期延長,甚至是季經,排卵期飄忽不定、捉摸不透的,怎麼計劃妊娠?這個要視具體情況而定。
(四)貴姨媽近來可好
1.正常姨媽長這樣兒
正常的姨媽,周期應該為 21~35 天,經期持續 2~7 天,平均失血量 20~60ml(據中華醫學會最新指南分析)。我聽到你們在問失血量怎麼算。是這樣的:實驗室:測鹼性正鐵血紅素;日常:根據經驗,1 片中號姨媽巾完完全全濕透約為 10ml。欲窮盡真理的妹子,可以瞅下面的 “月經失血表” 來評分計算。
每張衛生巾的血染程度分為:輕度,血染面積≤整個衛生巾面積的 1/3;中度,血染面積占整個衛生巾面積的 1/3~3/5;重度,血染面積基本為整個衛生巾。評分分別為 1 分、5 分、20 分,遺失的血塊大小,<1 元硬幣為小血塊,計 1 分;≥1 元硬幣為大血塊,計 5 分;遺失血量無法用血塊表示,則估計其為記錄量的幾分之幾進行記錄。將每片衛生巾的評分、數量及天數填於月經失血表中。評分≤100 分,失血量≥80ml。(1)

所以,先別急著冤枉姨媽。在標準之內的均為正常,偶爾有一次失常也不要驚慌。哎,誰還沒個掉鏈子的時候!再給它次機會觀察一下,如果恢復,好了,不用收拾;如果亂七八糟一直任性下去,就該管教啦。
2.姨媽不聽話的原因
在姑娘們這樣的花兒年紀,若平時身體健康(體檢沒發現大問題),月經異常大多是功能失調。什麼意思呢?就是生殖內分泌軸功能紊亂。什麼意思呢?我才不講第三遍!去翻前文復習哦,親。對,就是老大下丘腦 + 老二垂體 + 老三卵巢 + 跟班姨媽的合作出現了不和諧。
此類姨媽異常按原因分為無排卵型和有排卵型。兩者的區別在於:無排卵型失去正常月經周期,有排卵型存在正常月經周期。插句話,如果姨媽推遲 1 周沒來,一定要驗孕啊,僥倖心理不可取。
3.判斷有沒有排卵很重要
判斷有無排卵很!重!要!因為和治療方案的選擇息息相關啊,因為姑娘們見姨媽一不正常就擔心自己的生育問題啊。判斷方法有:
抽血:在周期第 21~23 天(來月經算第 1 天)查性激素。好吧,知道你們受不了醫院的人山人海,而且還怕疼,這個方法不強求,看下個。
排卵試紙檢測:排卵試紙用來檢測尿中 LH 的含量,一般從周期第 10 天開始測,連著幾天按照試紙的說明書正確使用,當試紙出現強陽時同房。
基礎體溫測定:最簡單不受罪的方法。每天早晨睜開眼就測體溫,不要動、不要上廁所、不要喝水,才是基礎體溫。把數值記錄下來,堅持測一個周期,最後會得到一個體溫曲線圖。正常情況下,排卵後體溫會明顯上升,持續 10~14 天,然後下降,稱為 “双相體溫”。有排卵姨媽卻不正常的姑娘,數數你的高溫天數。如果太長,說明黃體萎縮不全,引起子宮內膜脫落,磨磨叽叽的,1 個月沒幾天是乾淨的。如果高溫天數太短,說明黃體功能不足,引起月經周期縮短,可能經量稍微增多。如果是排卵期出血,可能與激素的波動有關。不排卵,體溫沒有大起大落,稱為 “單相體溫”,多見於青春期、更年期、多囊卵巢綜合徵等,生殖內分泌軸給力。但也不要擔心什麼生育問題好嗎?!不排卵又不是沒有卵!它只是需要召喚,乖乖治療就好哦。
4.姨媽異常怎麼辦
我想說,關於治療就別瞎操心啦,留給醫生吧!但身體是自己的,這些是你們需要做的:
飲食。對於自個兒的飲食結構不要太自信哦,在現在常用的營養測定中,及格率連 1/3 都不到。原料不夠或不對,身體怎能好好运轉呢?還有,減肥要科學,別太過,體重短時間內下降過多可能引起月經紊亂甚至閉經。
運動。還有不健身的或者不鍛煉身體的嗎?舉手我看看。
熬夜。不要經常熬夜啊!體內很多激素都是有昼夜起伏的,你不睡,人家還想睡呢。
心態。不要太緊張啦,尤其是擔心以後生寶寶問題的姑娘,這和精神因素非常有關係。我們觀察到一個現象,就是一遇長假、過年,我科的懷孕率就會飆升。因為要放假了啊,“平時治療好辛苦,上班好辛苦,不行,我放棄了,我要好好休息一下”。
(五)經量越來越少,是我越來越老?
長久以來,有一個思想根深蒂固,使我們搞婦科的百思不得其解,那就是:來月經啊,量越多越好!以至於門診常有出血出到站立不得、面色蒼黃才來就診的患者,還如英雄般能擠出微笑,看得人心疼。
1.出血多就年輕嗎?經量少就衰老啦?
符合診斷標準我就承認這句話,哼哼。來看 2015 年最新《異常子宮出血診療指南》(Guideline 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注:異常子宮出血指月經周期、經期、經量任何方面存在問題的子宮出血)。
正常子宮出血(月經)與 AUB 術語的範圍
你看你看,整個經期總月經量少於 5ml 才算月經過少!什麼概念呢?就是幾天的經血加起來濕不了半片姨媽巾…… 誰不夠?舉手。沒有舉手的,你們的經量是正常哒,不要疑神疑鬼。再有,據指南分析每次月經平均失血量為 20~60ml,也就是整個經期滿滿用透 2~6 片中號姨媽巾。如果要求加長夜用還得側漏,姨媽會累倒的好嗎!
2.經量的多少跟什麼有關呢?
咱得說說異常子宮出血的原因。讓我來裝個腔,老師們忽略,學醫的學生們跟我一起讀,小姑娘們自動跳過。“PALM-COEIN”,這個帥氣如爆米花的詞,來自這些術語的英文字母:子宮內膜息肉、子宮腺肌症、子宮肌瘤、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全身凝血疾病、排卵障礙、子宮內膜局部異常、醫源性子宮異常出血、未分類的子宮異常出血(polyp, adenomyosis, leiomyoma, malignancy and hyperplasia, coagulopathy, ovulatory dysfunction, endometrial, iatrogenic, not yet classified)。
不知道你們發現了沒,大多數引起異常子宮出血的都是月經多,查文獻有關經量少的也是寥寥無幾。回歸嚴肅臉認真地說,給姨媽判刑的重點,首先看能否規律地來(周期,關乎排卵大業),然後是幾天能走(經期),最後是量如何(經量,而且醫生會直接問用多少姨媽巾,而不是你覺得自己經量怎麼樣哦)。
再有,不只是內膜厚才經量多,如果內膜過薄導致血管裸露,也會引起大量出血。
3.經量變少到底是不是衰老了?
子宮內膜的增厚依靠雌激素,所以經量如果多,說明我雌激素多呀!雌激素多的女人嬌嫩如花呀!但別忽略了,月經的產生還有孕激素的參與。排卵後,卵子丟在卵巢中的房子形成黃體,開始製造孕激素和雌激素,孕激素把子宮內膜從傻愣增生模式切換為溫柔鬆軟模式,要是沒有懷孕,雌、孕激素水平驟降,內膜萎陷脫落,血管痙攣收縮,姨媽就來了。你看,中間還有這麼多步驟,不能說長了 1cm 內膜就非得脫下來 1cm。
話說回來,卵巢功能減退實質上是儲備的卵泡庫存緊張,所以不捨得排卵啊,不排卵月經可不就亂了,幾個月不來甚至是閉經。但反過來不一定成立啊,幾個月不來月經的姑娘別緊張。只要排卵正常的姑娘們,卵泡長大過程中造的雌激素都是夠用的,不然沒幹夠活兒、沒長夠個兒是不會放它們出來的。再說造出來的雌激素也不能都用到內膜上啊,身體的各個器官都需要呢,不一定哪兒分多了哪兒分少了。
那麼現在有沒有開心些呀?
(六)姨媽暴躁,怪我咯?
1.冷水與痛經
大家已經知道痛經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朋友們,如果一種疾病被稱為 “原發性”,絕大多數是因為 “病因不明”。那冷水會不會是痛經的病因?不詳,也沒有查到相關的研究文獻。可單憑沒有循證依據就說 “來吧,妹子幹一個,冷水、冰激凌隨便吃,肚子不會痛哒!不要?怎麼這麼嬌氣,人家歐美妹子都沒事兒”,我一定會抽這人,因為我經期時也是手指碰下涼水渾身打戰,喝冷水要抱肚子。
沒有理論依據不代表要忽視現象。我的觀點是,姑娘們請 “聽從” 自己的身體,因為經期的反應因人而異。真有妹子喝冰水沒有任何反應的就接著喝,水低於體溫都覺得涼的妹子就一定要暖暖。虛弱到無力,就別運動,多加休息。我也見過妹子一痛經就到操場慢跑,有奇效。如果看到食物會噁心,就少吃多喝熱水。但也有我這樣的,只有捂著肚子蹲在櫃子邊把所有能夠到的零食全部吃掉,痛經才能好轉(包括禁忌中的巧克力)。
2.原發性痛經的病因和治療
在對病因的探索上,古代醫學和現代醫學完全不是一個路子,相互佐證沒什麼意思。不懂中醫就不要多說話,但 “血遇熱則行,遇冷則凝” 也許有一定的道理。
咳咳,還是說我知道的吧。雖然機制還在研究中,但已發現前列腺素(尤其是 PGF2α)、白三烯和血管緊張素可以引起子宮平滑肌收縮、血管痙攣,造成子宮缺血,從而引起痛經,此為 “子宮過度收縮引發痛經假說派”。此外,痛經還和妹子們的痛閾(對疼痛的耐受程度)、精神因素有關。
你看,現代醫學的關注點截然不同,它一定是要研究分子、激素、神經、反饋軸等的,也許冷水會影響其中某一環節,但就我所知還沒有相關大型研究。
如果熱水、被窩、零食等都緩解不好,或者直接疼到想死,還是吃止疼藥吧。推薦布洛芬和雙氯芬酸(扶他林片劑),用量一定要按照說明書,每天不要超過最大劑量。因為很多姑娘痛經,並且月經量過多,有的還沒有排除子宮腺肌症,所以阿司匹林不要隨便吃!
3.關於禁忌
中國女性在各種 “禁忌” 下活得太辛苦。搜了一下,著實嚇一跳,百科裡列的經期禁忌就有咖啡、巧克力、糖、酒、牛奶、冷飲、高聲唱歌、性生活、捶腰、香水、植物油、尖頭鞋…… 所以,冷飲只是其中之一。
禁忌這個詞語太嚴重,不遵守就會死人的感覺。其中一部分是老祖宗的經驗,一部分是理論推斷,還有一部分,很胡扯好嗎?推著推著就自相矛盾了啊!我認為,在沒有科學依據的情況下,妹子們還是把這些 “禁忌” 理解為 “建議” 比較好,根據自己的身體反應選禁。
祝姑娘們和姨媽相處愉快。

IMG_20250302_111753

為娘第一課 —— 如何正確伺候娃#

我猜,懷胎十月裡你一定暢想過無數個第一次抱娃的鏡頭,但當娃呱呱墜地入你懷,除了攔也攔不住的母性光輝照耀四方外,你一定還有不小的手足無措之感:娃,娘這麼抱你行嗎?娃,你要喝奶嗎?娃,你要吃多少算飽?娃,你怎麼又哭了,是覺得為娘笑得不夠燦爛嗎?…… 問號多得繞了病房三十圈。我想,不解決這些疑問你也許無暇顧及自身吧。

放鬆,放鬆,孩兒都生下來了,還有什麼你搞不定的?

(一)親身示範正確哺乳姿勢,大家請看好(掩面)

「胸貼胸,肚貼肚,下巴貼乳房,鼻尖對乳頭。」好不好記?多念幾遍給娃聽哦。哺乳前,溫柔地按摩一會兒乳房,可以很好地刺激泌乳反射;哺乳姿勢以自己感覺舒服為主,坐著、半躺著、拿枕頭墊著,只要不睡著就行;準備就緒後把娃抱過來,托住寶寶的腦袋、肩膀和屁股,注意讓腦袋和身子在一條直線上,肚子緊貼著你,盡情享受娃的皮膚那爽滑的柔軟吧,一會兒注意力就不在這兒了;此時娃的鼻尖已經對準乳頭,臉正視著「糧倉」,但還沒到開動的時候;使個壞,用乳房觸碰娃的嘴唇,他會出於覓食反射張開嘴,而且會越張越大,哦對,反射的意思就是 —— 天生哒,自帶實用技能;當嘴張到超大的時候,快速抱娃貼近乳房,讓他同時含住乳頭和乳暈 —— 呃,要是嘴張得不夠大而只咬住了乳頭的話,會很疼,娃也沒辦法有效吸吮。

順利對接之後,就可以繼續散發著母性光芒饒有興致地觀察娃吃飯。如果娃吃得很滿意,太陽穴和小耳朵會微微地顫動,你自己也不會感覺到明顯的乳頭痛感,娃好,你也好嘛。等娃吃得差不多滿足時會自己鬆口停下來 —— 不要強行制止啊,乳頭會很容易損傷。哺乳完畢後一般不需要擦洗乳頭,什麼香皂、肥皂甚至是酒精,統統不要用哇,不但會讓娃吃起來怪怪的,而且萬一乳頭乾燥皲裂了怎麼辦?倒是可以用乾淨的冰毛巾稍微敷一會兒,讓血管收縮,以減輕乳房的腫脹。

按時吃飯這樣的命令下達給懷中的娃就不太厚道了,這本是件隨性的事兒,你和娃商量著決定就好。娃餓哭了,自然要喂奶;你感覺糧倉補貨完畢,就該把娃提溜過來用膳。這樣的供需平衡才完美,沒必要機械化餵養甚至還搬出鬧鐘這種終極戰備。不過為了保護好乳頭實現可持續發展,每次喂奶的時長要循序漸進。一般來說,剛出生三天內,每次哺乳時間最好不超過 5 分鐘,然後第四天 10 分鐘,第五天 15 分鐘,讓娃和你自己都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幾天之後培養了默契,時間就可以隨意控制在 15~25 分鐘。其實,在娃有效吸吮時,4 分鐘就可以獲得 80% 的乳量,10 分鐘就已經達到 100% 了。那么剩下的時間他在幹什麼呢?耍賴享受呀!所以,大可不必擔心娃吸吮時間短沒吃飽,或是時間太長吃撐到。

(二)母乳大法好

產後一周之內的母乳叫做「初乳」。21 世紀的娘親們,還有人會相信「初乳很髒應該扔掉」這種蠢話嗎?明明是因為含了太多的營養物質才會顯得比較粘稠啊!初乳裡有豐富的 β 胡蘿蔔素,所以顏色會發黃;蛋白質和礦物質的含量也比往後的乳汁多,脂肪和乳糖的含量又少,非常容易消化;關鍵是 —— 裡面還有好多幫助娃抵抗新生兒疾病的抗體!要是被白白浪費掉,對不起嗷嗷待哺的娃啊!產後 1~2 周的母乳稱為「過渡乳」,裡面的蛋白質含量慢慢減少,供能的脂肪和乳糖漸漸增加。產後 2 周以後,母乳就可以叫作「成熟乳」。母乳的優越性,是配方奶粉想方設法添加「鈣鎂鋅硒維生素」也配不出來的傳奇水平。母乳中的鈣磷含量科學,不會增加娃脆弱小腎臟的負擔;吸收也不一樣,同樣是鐵,母乳中的 70% 可以被吸收,配方奶粉就只有 10~30%;鋅的含量也超高,某鋅口服液的廣告怎麼說的來著?「不喝,笨!」咱家喝母乳的寶寶才不會笨。所以 4 至 6 個月內,娃所需要的,母乳都能給;況且除了營養物質,還有精神層面的溫暖和安全感。

(三)提高母乳產量的 N 種可能

說到這兒,聽到有娘親在哭訴:「誰不知道母乳大法好,可造不出來說什麼都白瞎。還是因為胸太小,呜……」打住,我先為罩杯尺寸說句公道話:乳房大小不決定母乳產量!乳房由脂肪和乳腺組成:脂肪修外,整個乳房的美麗飽滿程度取決於脂肪量的多少以及分布情況,個體差異很大;乳腺主內,以乳頭為起點向內放射狀地分成 15~20 個分支,分支末端的腺泡負責儲存母乳,不同 size 乳房的乳腺並沒有什麼差別。那么問題來了,胸大胸小既然都在一個起跑線上,怎樣才能提高產量呢?

第一奧義是娃的吸吮。產後娘親的機體處於「有求必應」的偉大狀態,只要娃吸吮乳頭,就會有感覺信號傳到大腦,使催乳素噌噌升高,作用於乳房而泌乳。娃吸得越早,奶產得越早,產後 30 分鐘內就應該開始為娃服役啦。第一次哺乳需要非常耐心,按照剛剛示範的正確姿勢把娃伺候舒坦,再慢慢培養起娘兒倆的默契。如果急不可耐地上奶瓶,會讓娃產生「乳頭錯覺」,那奶嘴要比母乳吸起來輕鬆多了,再往困難的換,娃才不願意嘞。再有就是吸得越多,產量越大,付出和收穫難得地成正比。有的娘親怕娃吃了上頓沒下頓,精打細算地喂甚至處心積慮地存,萬萬使不得;奶水越少,越應該增加吸吮或者擠奶次數,才能增加泌乳量呢。每次娃吸空一側乳房後再換另一側,如果小家伙食量有限沒吃完,也要排空乳房,切記,別不捨得!別不捨得!別不捨得!乳汁滯留在乳房中,不僅會影響後續產量,還容易導致乳腺發炎,得不償失。

按摩亦有效,實施需謹慎。在婦產醫院周邊街道,廣告張貼最厲害的除了月子中心,就是催乳生意了。層出不窮的經絡穴位催乳、精油按摩催乳甚至結合音樂療法催乳,各位娘親一定要妥善選擇靠谱的,最好在有真正需求時聽從醫護人員的建議,因為不合格的催乳師不恰當的手法反而會弄巧成拙,加重輸乳管的阻塞。其實大部分情況下,娃多多吸吮加上自己簡單的通乳按摩就足矣,手法是這樣的:將手的食指和拇指對稱置於乳暈兩旁,往下壓,再向兩邊推開,改變角度重複動作,直到照顧到兩側乳腺的每個分支,力度的輕重也由自己掌握。剛生完娃的幾天裡可能會感到乳房發脹,這不單單是因為乳汁在分泌,還因為產後泌乳素等激素水平升高,使乳房充盈充血,而不是輸乳管堵住了。堅持讓娃吸吮,胀感在一周左右就會自然消失。

接下來要斗膽入侵婆婆、媽媽們的領地:飲食界。貼心的老人家往往沒到預產期就開始摩拳擦掌蓄勢待發,恨不得閨女 / 兒媳婦一出產房就端上一鍋湯,為的是什麼?下奶呀。可這不科學。要知道,剛生完娃的人渾身無力,胃腸功能也虛弱無比,喝那麼油膩的湯消化都成困難,大補不成反而給身體帶來負擔。召喚母乳主要還得娃自己來,吸吮是最有效也最重要的方法,湯食藥膳只能作為輔助,不能一上來就依賴食物催乳。而且剛落地的娃胃只有葡萄那麼大,娘親看似可憐的一點初乳也夠喂飽他,造太多出來娃喝不完,堆在糧倉裡又會堵塞腺管。看來並不是什麼都多多益善呢。

產後一周,娘親的體力恢復得差不多了,娃的胃也慢慢長大,這時如果有需要,可以考慮開始食物催乳。母乳中 70~80% 是水分,水 + 蛋白質這一組合就成了最好的選擇,低脂高蛋白的雞肉、魚肉燉湯,加入通乳的花生、豆腐或絲瓜絡,催乳湯也可以不油膩。菜譜隨緣,反正決定權也不在各位兒媳婦、閨女這兒對吧,但建議權是要保留的,比如不能迷信某種菜品的神奇,連吃一周燉豬蹄兩周燉母雞,吃的量多但不均衡,照樣算是營養不良。此外,熱量也得考慮在內,畢竟吃到娃嘴裡的有限,剩下的都得長到自個兒身上,以後說起來都是淚減起來都是痛。哺乳期,每天比平時多攝入 500~800 大卡就足夠維持母乳產量。

回去上班,像個酷媽一樣#

有娃在家,親媽們很難做到頭髮甩甩大步走開,單是喂奶這個環節就讓人揪心不已了。怎樣才能像個酷媽一樣重返職場,又能把娃養得棒棒哒?

依然堅持母乳喂養吧,比你想象中的簡單。咱們來盤算一下,如果適時擠奶並儲存得當,母乳可以直接復溫後給娃喝,省去了配方奶粉沖調的步驟,並節省開銷;有且只有母乳可以給娃提供抵抗疾病的保護,這意味著娃少生病,省去了請假去醫院的時間,並節省開銷;母乳喂養能給娃最好的慰藉和安全感,看護起來比較省力,節省開銷。看在三個醒目的「節省開銷」的份兒上,母乳喂養也應成為職場娘親的上佳之選。

雖然回去上班後母乳得用奶瓶喂,但不需要過早訓練娃這項技能。因為奶瓶要比乳房用起來省勁兒多啦,娃嘗到甜頭兒,會本能地趨易避難不願從乳房覓食,母乳產量也會隨著吸吮次數減少而降低,這被稱為「乳頭混淆」。不著急,等娃長到三四周大,攢足了吸吮乳頭的經驗,並沉溺於吸吮的享受,乳頭混淆就不再是個大問題了,可以開始奶瓶與乳房的順利切換。

給娃備糧的方法有兩種,一是手法擠奶,二是借助吸奶器。手法擠奶最為簡單方便,過程類似於娃那「只能被模仿無法被超越」的吸吮:手洗白白後,將拇指和食指分別放在乳暈的上方和下方,其他手指托住乳房;兩個手指向胸壁方向輕壓,同時輕擠乳暈下面的乳窦;手指反復一壓一放,再轉圈兼顧到每個方向。一開始擠出的量可能比較少,但想當初娃都沒有放棄,你怎可以灰心?多多練習,產量才會越來越多呢。無論是手法擠奶還是用吸奶器,擠奶的頻率應該與在家喂奶時相隔時間一樣,大概 2~3 個小時一次,這樣回家後加上娃的努力,一天 8~12 次的排乳可以保證娃不餓肚子。每次擠奶的時間參考你家娃司令吃奶的時長,一般 15 分鐘左右可收集 60~120ml 母乳,每次收集需要使用單獨的容器。容器以瓶子為佳,玻璃瓶自然是最好的,安全無毒;市場上還有特別設計的集乳袋,適合放在冷凍室。再告訴你一個小秘密:乳汁分泌是一種噴射反應,如果擠奶時腦海中想着娃,或者對著娃的照片、聞著娃的小衣服,可以反射性地增多母乳產量哦。

接下來就是妥善給娃屯糧了。母乳生來卓越,負載著飽含母愛的抗體、免疫球蛋白、乳鐵蛋白和溶菌酶,這些寶物不僅給了娃強健的體魄,還讓母乳在體外保存時具備了超凡的抑菌性能。雖然有研究證明母乳在室溫下可以安全地存放 10 個小時,但保險起見,收集完畢後的母乳應立刻冷藏,密封好放在單位公用的食物冰箱裡就行了。下班後帶回家,冷藏可以保存 8 天,獨立冷凍的話 6 個月都不成問題。母乳長時間冷凍可能會有少許抗體喪失,但即便如此,母乳也敢挺直了腰板說:「那我也比配方奶好!」可不,聊勝於無嘛。對了,注意入庫前給每個瓶子標註上生產日期哦 —— 娘親出品,必屬精品,橫批:我娃特供。

上班前先別著急瀟灑地出門,對留在家中喂娃的靠谱人士,該囑咐的還得多囉嗦幾句。「從冷藏室取出來的瓶裝母乳啊,最好用流動的溫水來溫暖,或者放到一鍋加熱過的溫水裡,切記不能直接加熱(包括微波爐),也不能煮沸。冷凍母乳要解凍,可以放在冷藏室裡過夜或放到流動的冷水裡,然後逐漸提高水溫;母乳一旦解凍就不可以再凍回去,解凍後只能保存 24 個小時……」靠谱人士不耐煩地看看表:「一天說一遍,我背都背會了,放心走吧!」

於是,你安心地出門,優雅地上班,想到家中的娃衣食無憂,便有了更多投入職場的戰鬥力和自我系統升級的信心。雙重角色隨意切換的娘親才最酷。

談談坐月子,我是認真的#

生完娃,婆婆、媽媽、七大姑、八大姨紛紛圍上來,宣布各位娘親進入月子期,並傳老祖宗指令:忌水,忌風,忌口,忌動。坐月子法則像如來佛施在五指山上的金字壓貼一樣,讓人不得不從,只因被嚇唬以太嚴重的後果:「不好好坐月子,以後有你好受的!」高壓之下,頭腦中僅存的科學與理性不禁向後趔趄了兩步:「還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吧……」

難道「寧可信其有」就是零風險的萬全之策嗎?先別急著回答。

沒錯,坐月子是老祖宗們盡最大努力總結出的、應對產後併發症的經驗,但只能算是古老年代的特殊產物。那時孕產婦死亡率極高,祖宗們別無他法,只能將一些看似有效的方法視作瑰寶一樣口口相傳。「女子孕者,滑胎者半,難產者又半,死胎者再半」這句話不陌生吧?不一定來自正史,但也差不多能反映出古代的醫療水平了。

產後出血和產褥感染一直都是孕產婦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哪怕是在醫學已經進步數百年的當下。產後出血發病兇險,在沒有輸血技術、縮宮素、血管結扎術、子宮動脈栓塞術、子宮切除術、休克搶救技術的古代,可以想象古人是怎樣的束手無策,產婦是怎樣的聽天由命。而產褥感染,在嚴守無菌操作的當下都排在產婦死亡原因的第二位,可以想象千百年前的古人,在日常起居的床褥上接產、用銹跡斑斑的剪刀剪脐帶、隨意上手的接生婆、不夠優秀的衛生習慣,那產後感染的發生率得多高。感染後自然會發熱、怕冷,古人便將這診斷為風寒,歸咎於產後身子虛弱受了風著了涼(那時哪兒知道細菌是何方妖孽)。「怎能讓傷風著涼要了這麼多人的性命?不行,一定要嚴加管教!」於是產婦被要求不許下床、不許會客、不許見風、不許碰水、不許食涼。從弘揚的力度來看這些限制是有些效果的,畢竟有那麼高的病死率為基數,改善了一小步就是人類的一大步;從科學角度來說,一些措施放在古代不無道理,比如那時只有盆浴,禁止洗澡降低了上行感染率。

可對於已經活在 21 世紀的我們,大多月子規矩有百害而無一利:捂月子習俗造就了中國特色產後疾病之產褥中暑,重則致命;閉門閉窗、不洗頭不洗澡、极速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細菌,重則致命;產後堅決不下地,靜脈血液流滯大大增加血栓風險,栓子可隨血流到達肺部,重則致命…… 以上種種,算不算是「寧可信其有」的代價?

世界範圍內,孕產婦死亡 99% 發生在發展中國家,與醫療水平(貧困)、信息缺乏、文化習俗等因素密不可分。與古人經驗相比,現代醫護技術能拯救多少人?1990 年,中國的孕產婦死亡率是 88.8/10 萬,2014 年是 21.7/10 萬,下降了 75.6% 啊!至此,不知科學是否可以給你勇氣,在面對現代醫學與落後習俗時選擇前者,而非「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科學重啟,拒絕 bug#

自從體內多了個小人兒要吃要喝要長個兒,娘親的機體就進入了高速運轉模式,循環系統、內分泌系統、生殖系統甚至泌尿消化呼吸運動神經八大系統都會發生或大或小的變化,這對娘親來說可是個不小的挑戰,要不古人怎麼把生孩子叫做「鬼門關」呢。謝天謝地,娃順利來到人間,娘親還得變回常人模樣:處理多餘的 15~25% 血液、體液、組織液,應付飛流直下或飛奔而上的動蕩不安的激素水平,將籃球大小的子宮縮回雞蛋大小,組織臟器重新劃分地盤兒…… 這麼多重啟項目,會不會出 bug?咱們一項項來說。

(一)我不是八哥,你們抓錯人了

產後體溫升高是正常的。娃出來後的 24 小時內,娘親的體溫因疲勞等原因略有上升,一般不超過 38 度。娃開始吃飯後的 3~4 天,乳房會因血管、淋巴管極度充盈而膨脹,伴隨發熱,一般在 37.8 甚至到 39 度,持續 4 到 16 個小時後沒人管也會自己退燒,稱為「泌乳熱」。這是正常現象無需處理,快安撫下全家人在吃藥打針與哺乳禁忌之間焦灼徘徊的心情吧。但如果發熱持續的時間過長,就要呼喚醫生來排除感染的可能。

產後還有宮縮痛是正常的。「誒?娃都出來半天了怎麼還有陣痛?太奇怪了我要喊醫生。」淡定啦孩兒他娘。你想,到了孕末期娃把子宮擴充得像籃球那麼大,變回正常大小總是需要些時日的,大概六周左右;生娃時宮縮是為了把娃擠出來,娃出來後宮縮還得負責止血,最後子宮通過宮縮才能讓自己形復以往、位歸原處,你就忍一忍這痛感吧。正常的產後宮縮是一種下腹的陣發性劇痛,產後 1~2 天出現,只會持續 2~3 天。有的娘親會在給娃哺乳時腹痛加重,是因為縮宮素反射性地分泌增加,你家娃在幫助你子宮復舊呢。

產後惡露是正常的。娃出宮後,子宮不僅有大小形態上的變化,內在也要重修:量身打造的內膜自然是不需要了得拆掉,胎盤剝離的部位面積也不小,需要添磚加瓦。這樣一來,隨著子宮脫膜脫落,血液、壞死脫膜等組織經陰道排出,形成惡露。惡露的時間短則一兩周,長則四至六周。一般情況下,開始是紅色的血性惡露,包含大量血液和小血塊;3~4 天後顏色變淺(漿性惡露),10 天後顏色消失,變為粘稠的白色惡露,持續三周左右才會乾淨。所以產後的陰道出血和分泌物排出和平日裡的大姨媽是不一樣的,這位需要耐心伺候,幾周才能送走。正常的惡露絕不會有臭味,如果有惡臭還伴隨發熱,需要呼喚醫生。

產後狂出汗是正常的。懷胎的十個月裡,娘親的大血液循環帶動娃的小血液循環,「你的營養娘來供給,你的廢物娘來過濾」,就是這麼偉大,因此娘親體內的血容量增加了 40~45%。娃獨立之後,只帶走了自己夠用的血容量,把多出的 15~25% 留在了娘親體內,怎麼辦?往外排呗。所以產婦不但上廁所頻繁,出汗的壯觀景象更是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可多汗在咱老祖宗眼裡是,呃,身子虛弱的表現。見產婦如此出汗,天了嚕,一定要小心照看,不能碰水不能見風,把產婦捂得密不透風不說,關門、關窗、不洗澡更是給病菌的繁殖提供了絕佳的濕熱溫床,導致創面感染。因此,產後出汗多正常,異常對待才可怕。

(二)重啟的正確姿勢

可以且需要洗澡洗頭。祖宗們禁止產婦洗澡洗頭,不就是怕著涼受風留下「病根」嗎?千百年後的我們,已經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充滿希望地奔馳(嚴肅臉),我相信在看此書的讀者,都能夠找到一個溫暖的可以站著淋浴洗熱水澡的地方,畢竟熱水器早在「以我爺爺的爺爺的名字命名」時就有了,所以只要稍加注意,在現代社會因洗澡而受涼是比較難以實現的。相反,不洗頭不洗澡,大批培養病菌導致的產褥感染才是「病根」吧!

產後第二天就可以洗澡,但禁盆浴,以免不潔的洗澡水流入生殖道,細菌逆流而上引起感染。水溫調至 36 度左右為佳,美人出浴時也要做好保暖。洗頭當然也可以,因為我們有吹風機呀,使用恆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