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富論》(英語:The Wealth of Nations)全名為《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是蘇格蘭經濟學家暨哲學家亞當・史密斯的一本經濟學專著,其首份中文譯本是來自翻譯家嚴復的《原富》
亞當・史密斯(英語:Adam Smith,1723 年 6 月 5 日(受洗)(新曆 6 月 16 日)—1790 年 7 月 17 日)是 18 世紀蘇格蘭哲學家和經濟學家,被認為是現代經濟學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著作《國富論》是第一本試圖闡述歐洲產業和商業發展歷史的著作,被視為經濟學的里程碑。這一著作提出了許多經典理論,包括自由市場經濟、勞動分工和市場自發調節等觀念,對經濟學、政治學和道德哲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
這三種科學你可以按兩種視角來分類,
- 其一是抽象還是有實體的;
- 其二是整個科學的研究對象是否是作用於世界。
形式科學本質上是我們對世界進行的抽象研究,它的優勢是當你把事物抽象出一個極簡的規律的時候,你通過去探究這個規律,它可以作為一個框架幫你理解世界,甚至可以預判到我們還沒有觀察到的事物。
但是這種抽象的劣勢就是,我們始終無法對世界完整建模,他會損失一些信息,我們對世界的抽象總是不完備的。
而且複雜度越高的事物越難被很好的抽象。
現在準備做經濟學的系列視頻,就是在這表的這一,第一期就講《國富論》。
我的計劃是一部分講書的內容,盡量幫助大家可以理解認識《國富論》,不要誤讀,不要先入為主的用屁股指揮腦袋閱讀;一部分基於書中內容做一些延伸的思考,相當於分享我自己的讀後感。
我的期望是,內容上盡量講的生動有趣一些,以雜談的形式講。另外講授的過程中結合一些其他領域的知識,畢竟一是說亞當・史密斯整本國富論也是將經濟哲學歷史政治理論和實踐計劃混在一起講的;一是說我個人學習的時候也喜歡在思維上旁徵博引,加強理解。
然後視覺效果上我盡量收拾收拾,就不穿我那個棉袄了。希望能增加你們的學習興趣。
畢竟這本書也不難,你要能聽下去肯定能聽明白。
第一期的第一節視頻簡單做一個導論吧。
首先說很重要的一點,關於譯本的選擇。我線下看過三個版本的國富論,線上的話微信讀書十幾個翻譯者的資料我都查了一下。如果有條件買紙質書的,建議是選擇楊敬年翻譯的這本,如果是看電子書的,那麼唐日松的譯本優於其他的。
唐日松是北大的經濟學教授,其他的譯者要麼是普通大學的教授,要麼是出名的翻譯者,但不是經濟學專業的。對唐日松這個版本的批評主要就是說他太教科書化了,翻譯的很硬,太有教授那種生硬的感覺,但是信息缺失的比較少。
還有一個版本是意譯的,被評為是最好理解的版本,但是那個版本意譯的有些太,怎麼說呢,他連看不見的手都沒有,這個是國富論裡面相當經典的內容,他給翻譯沒了。
我個人覺得看這種書也不在乎他翻譯的有沒有文學性,又不是翻譯詩歌,也不在乎他有多生硬,畢竟理解這本書的門檻不在文字上,而且再生硬我也會和你講明白。
所以線下我看的有一版帶圖畫的但是內容有刪減的版本我也不推薦了,所有帶圖的版本都是有刪減的,他為了讓讀者更好的理解書的內容把不好理解的部分刪了,然後加上很多彩繪,成功的成為了兒童推薦圖本。咱們成年人就不看圖了啊,乖,那都是子供向的都是。
還有一本商務印書館出品的真的是一坨狗屎啊,內容狗屎就不說了,他的排版也就好像把我當成一個傻逼,我買回來看見真的氣壞了。他那個書一大半留白,字都擠一起,書頁看起來比我還禿,字還特別小,誰愛看誰看吧。
楊敬年和唐日松的我比對了一下,我個人覺得楊敬年翻譯的更好,更精一點。首先他是個中國人,母語沒問題,其次他在英國本土留學,在牛津大學專門學的政治學哲學經濟學,回國又是在南開大學當經濟學教授,我覺得他英語和經濟學水平也沒問題。翻譯這本書的時候 90 歲高齡,不存在說像我們這樣年輕小夥子心浮氣躁沽名釣譽的情況。不過他這個我沒找到電子版,我投屏只能講唐日松這個版本,但是大差不差吧。有條件的建議還是買本紙質書,紙質書放在你家裡就像一個錨點,他總能讓你看見他的時候心中湧起一些我要把這本書學完的衝動,也可能看見他能想起我,這不重要。
亞當・史密斯是經濟學之父,在經濟學界有著近乎神一樣的地位。但世人只知道半個亞當・史密斯。論及這個問題,我們不能不提 “史密斯之謎”,不能不提到亞當・史密斯的另一本書,一本消耗亞當・史密斯的時間和精力不少於《國富論》的鴻篇巨作《道德情操論》。
在《道德情操論》中,他從人具有的同情心出發,論述了利他主義的倫理觀;在《國富論》中,他從利己的本性出發,論述了利己主義的利益觀。這種矛盾在經濟學史中稱為 “史密斯之謎”。不了解《道德情操論》,就不能真正認識一個完整的亞當・史密斯。亞當・史密斯深受他最好的朋友大衛・休謨(David Hume)人性論的影響,把人性作為他的全部理論的出發點。亞當・史密斯的研究實際要以人性為基礎構建一個符合人性的社會秩序。亞當・史密斯的哲學觀點來源於同時代的牛頓的自然哲學,還有自然界的秩序。牛頓發現了統一物理世界的萬有引力定律,亞當・史密斯也仿此提出了幾條定理,試圖用相同的方式統一道德和社會交往準則,這個準則能夠使人們分辨是非,選擇正確的行動。而這樣的行動會在人利己和利他之間選擇,建立完美的平衡,有助於社會福利。
這有很有意思的一點,任何時代如果有一個偉大的哲學觀念,你作為這個時代先進的知識分子,不會不被他影響。比方說,自愛因斯坦發表相對論以來,很多讀過書的人看世界的眼光會發生變化。當你知道時間空間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時候,我們過去想法裡那些的絕對的事情、或者說可以度量的事情,我們對他的看法會發生偏移。令人遺憾的是,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受到世人的高度重視,人們甚至把《國富論》奉為經濟學的聖經,把 “看不見的手” 當成市場經濟永恆的基本原則,當成經濟學 “皇冠上的明珠”,
外國很喜歡用這個比喻啊,“皇冠”“皇后”“明珠”,每一本數論書的序言都會寫,高斯說 “數學是科學的皇后,數論是數學中的皇冠 “” 然後數論上很多懸而未決的猜想是皇冠上的明珠。我買了好幾本數論書,準備做數論專題的視頻課程,然後在每本書上都能看見這句話。
哦還有印度是英國女王皇冠上的明珠,因為英國女王腦瓜子上哪個皇冠上最大的珠寶就是印度挖掘出來的。卻把亞當・史密斯本人更推崇的《道德情操論》完全忘卻了。史密斯當然喜歡自由市場制度,但人們卻忽略了市場在社會中的本質。“同情” 是道德行為的基礎,如果社會缺少這一基礎,這個社會就會迷失方向。理解亞當・史密斯時,如只知道《國富論》而不知道《道德情操論》,最多只知道半個亞當・史密斯。如果因此而凸解了《國富論》,對亞當・史密斯的理解則不到一半的程度;同理,如果只知道《道德情操論》,而不知道《國富論》,也只是知道半個亞當・史密斯。不幸的是,受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人類更重視經濟利益而不是道德情操,因此,世人只關汪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而忽視了亞當・史密斯的《道德情操論》。錯誤地認為亞當・史密斯只是一味鼓吹人的利己性,甚至認為亞當・史密斯本人是一個極端自私自利的人。其實這完全搞錯了。亞當・史密斯首先是位悲天憫人的道德哲學家,其次才是觀察力過人、分析力深刻的經濟學家。
很多神奇小夥他是這麼說的,他會說看完國富論就知道亞當斯密是個很自私自利的人,但我覺得這麼說的人他一般沒看,很少有人能在很討厭作者的情況下還堅持看完一本幾十萬字的書。是吧,說史密斯是為資產階級為張目,賦予了資產階級壓迫人民的正當性。有句話是怎麼說的,就是我們人剛出生的時候我們只是無知,隨著成長,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變得愚昧了。
如果是人特別小的時候,去接觸這些學說,我們大概可以從一個比較中立的角度去看,可以去體會作者是怎麼構思出的這個觀點。但是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變得愚昧了,我們有了很多先入為主的觀念,我們的語境、語料都被潑上了顏色,就當我們談到 “利己” 這樣的詞的時候,他就給你很不舒服的感覺,你就沒有辦法正常的去談論這個話題。
你所看到的東西,都只是從你思維的染缸裡撈出來的,你就沒有辦法去更接近真相。
中國很多時候過大的誇大了無知的負面,我小時候看福爾摩斯,福爾摩斯他對生活中很多大家知道的常識他都是不知道的,但他說他可能可以背出往前一百年的案宗,我們有的時候可能過多的誇大了無知的負面效果。無知在我們眼中太負面了,無知沒有那麼負面,因為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知識,我們每個人在各自熟知的領域裡面生活工作,無知是絕對的,有知只是相對的,無知是必然發生的事。我記得我有一次想玩一個足球遊戲,我的一個朋友嘲笑我說,你知道足球幾個人在踢嗎?我那個朋友是一個什麼形象,他喜歡足球,一看哪個球星能說出名字,喜歡電影,喜歡港星,喜歡三國知識,這些方面他很多都知道,所以從他的視角,一看我很無知,我當時確實不知道有幾個人踢。但是有一個基本事實被忽略了,就是這個世界上幾乎任何領域,你可能花兩年時間,你都能學到一個遠超普通人的平均水平的程度,哪怕你是從來不知道地鐵這樣的東西,你沒用過電子產品,你去到武漢念個大學,兩年時間你也會坐地鐵,你也能用電腦。我們太高估無知的可怕,就是你再無知,所有事你花兩年時間你也能搞得比普通人好。你就是是個土鳖,你學兩年鋼琴你也彈得還行了。
當你談論自己不知道某些事的時候不需要太害羞,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沒有什麼信息有太高的學習門檻,當你的朋友在某個領域跟你高談闊論,談論一些你不知道的隱秘信息的時候,你不用覺得焦慮。比如當你一個保險公司的朋友,向你說出一些行業的內幕,然後自以為了解了這個世界的真相,但是其實沒有什麼信息是很難獲取的,在我們這個信息泛濫的年代,你一個普通人想獲得的任何知識都是很好得到的。過去可能信息的門檻較高,比如在那個我們只能通過電視來獲取信息的年代,你想看易中天品三國,你就得每周蹲著,稍微晚一點你就看不到同類的節目了,錯過了這檔節目你也找不到這檔節目的替代品。
但是在我們這個信息已經泛濫的時代,無知是最不可怕的事情,任何東西你想學你總能找到並且學會它。所以真正阻止我們的,還是愚昧,愚昧讓我們對真相視而不見,我們即使投入成倍的精力在裡面,我們得到可能也只是相反的結果。
我希望大家在看我的課的時候能保持一種無知的狀態來看。
就像我發現很多物理不好的人,他並不是笨,只是看問題總帶著成見。我們的觀察很多時候會欺騙我們,我們感覺地球不轉,我們感覺一個不受力的物體就不動。
亞當・史密斯對人性的認識是全面而深刻的。
我不是很認同這個觀點,這個就跟統一場論一樣,就是愛因斯坦他想統一量子力學和相對論,大家都知道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不相容,但他們兩個都是對的,你很難找到一個東西把它統一起來。
人類現有的經驗告訴我們,真理從來都不在兩個極端的端點上。
我的想法是,道德情操論不比國富論受重視,一個原因是說國富論他是經濟學著作,大家對經濟更感興趣;還有一個原因我覺得可能是更重要的,史密斯在國富論中成功抽象了一個經濟框架出來,這個框架是可以被驗證的,然後在這個框架上,又能去構建其他的東西。但是道德情操論還是沒有形成一個穩定的框架,就是說他只解釋了一部分現象,但不是成體系的解釋。就很像中國的本土宗教,對一些當時不能理解的超自然現象給出一些更方便於老百姓接受理解的解釋,但他並不成體系,所以最多他是以一種分散性宗教而不是制度性宗教的形式呈現。如果道德情操論也能像國富論這樣,找到人在道德情感方面一個普世的框架,然後在上面去作為一個道德情感這門類目的基礎,能讓別人在上面去接著發展,那我覺得他也會有很高的知名度。就實際上,我們在倫理道德方面,沒有太有說服力的框架,起碼我不太知道,或者說可能有,但絕對不是道德情操論這本。還是說他道德情操論沒有這種奠基性的作用,沒有成為一個學科的支柱。但是國富論成為了經濟學的支柱,所以不能說人們不重視道德情操。
亞當・史密斯的影響力在經濟學界是最大的。亞當・史密斯的姓 “史密斯(Smith)”,如果按現在的規範譯法,應譯成 “史密斯”。
沒什麼吊意思的故事。
這後面就是對書的介紹
今日的中國已經回歸了市場經濟,市場經濟需要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經濟學理論,而市場經濟的理論基礎就是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如前所述,亞當・史密斯的經濟學就像物理學中牛頓的理論一樣重要。其 “看不見的手” 像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一樣,是亞當・史密斯獻給人類的偉大觀念。這一觀念培育出來的市場經濟制度,儘管有各種不盡人意的地方,但迄今為止卻是以人類全部的智慧所能找到的唯一一種被實踐證明能夠成功地組織經濟活動的經濟制度。我們曾經長期否定亞當・史密斯的智慧,甚至把 “經濟人” 和 “看不見的手” 說成是對 “私有制的公然辯護”。所幸的是,現在我們已經接受了亞當・史密斯的主要觀點。具體地說,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在今日中國之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
愚昧的最真實的寫照。你能騙一個人很長時間,也能騙很多人一小會,但你不能騙很多人很長時間,謊言做不到這件事,但是愚昧可以。
就是說人在經濟活動中的利己心態是不言而喻的,就像我們買東西都希望便宜,賣東西希望能賣貴點,就是這麼一個很自然的心態中國在過去幾十年不願意承認,或者說不願意去接受人的利己,將之稱為是不道德的。
但其實這是一個很道德的行為,以後也會講。但是他這裡沒有講具體是哪幾十年。
所以說這裡有一個觀點,就是我們認為利己性的假設應當成為分析經濟時的基石,你把利己排除了,你去做經濟學研究你怎麼做得出來。他這一段的觀點就很像哈耶克,市場經濟需要的是小政府,我們祖上道家也有說過小國寡民的觀點,不過和這個不太一樣,就先不說了。
公平地說,計劃經濟,不是不好,而是太好了所以才不能馬上實行。我們相信,人類遲早會走上以計劃經濟為主的道路上去。我們企盼人類走計劃經濟的條件早日成熟,到了那時,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可能真的過時了,會被人們送到經濟學理論的博物館裡。但是我們相信,即便是在博物館裡,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也是最有價值的理論展品。
這個地方你可以看出這個譯者的哲學觀,首先他是一個二元論者,所以他在找第三本書,在找黃金平衡點。其次他的哲學框架裡面也沒有思考極限的事,他的哲學觀裡面二元色彩很重,計劃究竟能不能統領一切,他覺得可以,但是在我的視角裡面計劃有極值。
我覺得計劃是用形式科學來指導我們日常生活的一個過程,因為計劃本身是一種邏輯,或者說接近於邏輯接近於數學的東西,我們用這種形式科學來指導我們的日常生活。這就是計劃和市場很不一樣的地方。一個是在社會科學中湧現出來的規律,另一個是我們以一種形式科學的方式去對社會做的一些規劃。
我們在談到市場經濟的時候,我們希望是由一個小政府制定一個大概的框架,讓市場在這個框架上去生長。
而計劃經濟的邏輯,就是我們希望找到一個特別完美的形式科學上的規律,然後用它來一勞永逸指導我們。
總而言之就是我認為計劃屬於形式科學,而形式科學指導世界會有瑕疵。
為什麼會有瑕疵,這就好像我們在世界上找不出一個完美的圓一樣。你看著一個東西很好,他在抽象世界無懈可擊,但他就是不能完美的投射到現實世界,除非你忽略它的精度,你忽略的精度夠多,世界上也是有圓的。
我們這個物理世界是受熵支配的,一個完美的圓,他是完美的它就相當於無限低熵,所以找不到這麼完美的東西。所以世界上所有東西都是有誤差的,只是說誤差多少而已。
就你不考慮現實物理世界,你在數學上一個東西的速度的值它可以無限大,但是在現實世界他就不能超過光速。
大家都知道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就是測不準原理。你覺得只要你能觀察到所有的數值,你用數學你總能給他算出來,但是你就不可能能觀察到所有的數值。而且你也做不出一個完美的機器,你知道他有一些能量丟失了,但你就是沒有辦法讓它不丟失。民科經常愛說的永動機,你在一個完美抽象的世界,你在數學的世界裡,它就是可行的。但是你在現實裡他就是不可行的,它和技術無關,你技術再發達這個事覺得也突破不了,它在物理這個學科的哲學上不能被實現。
我認為完備的計劃和永動機是一樣的,他並不是說科技達到某一個高點就能實現。就像馬克思說的一樣,在共產主義社會,全體社會成員具有高度的共產主義覺悟和道德品質。我覺得這個就是道德論上的永動機,我不相信有完美的人性。我不相信道德發展能發展成完美的。他最後的社會是人人無私,他肯定沒學過物理,他不知道人人無私是多低的熵,這個假設是多恐怖的假設,這和在世界上突然有了一个完美的圓或者有了架永動機沒什麼區別,我的理論裡如果允許有架永動機,我的理論也是無敵的。
補充一個概念,熵,熵是對混沌的度量,是對無序的度量。熵越大,系統越無序;熵越小,系統越有序。你所能看到和想到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熵的。熵在我們世界有什麼表現呢?房間不收拾就越來越亂,一杯水放在桌上總會越來越接近室溫,電子產品會越用越舊,人總是一不留神就變得散漫,這些都是熵增導致的。任何一個系統,只要是封閉的,且無外力做功,它就會不斷趨於混亂和無序,最後死亡。所以房間亂了你去收拾,水冷了加熱,電子產品能修就維修,懶散了就提醒自己自律一點,這都是想辦法在對抗熵增。貓的薛定諤說過一句話 “生命以負熵為食,人活著的意義,就是不斷對抗熵增的過程”。但是你只能對抗有限的熵增。
你不可能造出一個沒有損耗的系統,熵在制約你,能量不能被創造或毀滅,而熵使得你無法做出一個轉化率百分之百的機器,所以沒有永動機。
熵是一個普世性的規律。
楊敬年版本的譯者導言也介紹了道德情操論,觀點和唐日松相近,我不再贅述了。
學者們長期爭辯
我本人非常討厭二元觀念,我認為二元觀念本身的缺陷性很大。
很多譯者,不僅僅是唐和楊,都強調了道德情操論。我想了一下還有可能有這層原因在,就是說他們都是翻譯者,他們的作品是寫給中國人看的,我們中國人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語境。相當於就是說他們只能做語言上的翻譯,但我們還缺少一種文化上的翻譯。就是你需要一本人文社科類的書去理解他的文化。不然你看國富論你就是只有語言上的翻譯,理解不了他的文化。
舉個例子吧,就比方說早期清朝人對法國大革命的觀點是它就是一場普通的民變。在 19 世紀那會,老祖宗是不會用革命兩個字來形容那段歷史的,同時他們將這個理解成簡單的朝代更迭。十九世紀前期,國內流傳一個法國大亂的說法,將法國大革命描述成民眾的動亂,其結果不是社會的變化,而是新的君王上台。他們是這麼說的,法國在北美戰爭後陷入危機,國王不得不召開會議,人民忠君愛國地參加會議,不料有亂臣賊子妖言惑眾,挑撥民眾殺害國王路易十六。幸好有新的天命之子拿破崙力挽狂瀾,取代亂賊們,穩定秩序,成為了新的君主。
也就是說,有某一個時期,我們老祖宗的眼裡,那就不叫法國大革命,叫法國大造反,或者法國大亂。我們中國的歷史觀是循環往復的,我們是怎麼給自己國家的歷史分段的,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秦漢三國東西晉,南朝北朝是對頭。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是吧,我們給歷史的分段是以王朝的更替為標準的,說白一點,就是以哪家當皇帝為標準的,是一種循環往復的歷史觀。
但是西方歷史分段,一般是這麼分的,古典時代,中世紀,文藝復興,啟蒙時代、工業時代。
就是他們的歷史分段,通常按照主要的社會變革、經濟發展和文化趨勢來切割的。
文化的巨大差異,會導致我們看著事實也無法理解。
西方很多國家包括美國和我們走的是不一樣的路徑,他們的發展先有偉大的觀念,才有把觀念加諸到世界形成的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變革。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只學到他們的結果,並沒有學到他們的觀念。
現在很多簡單受了點教育的人,他們的哲學觀是有問題的,可能他們自己沒有意識到自己哲學觀的問題。因為我們如果不額外學習的話,我們的科學實在觀幾乎都是在學習牛頓力學的過程中建立的。
牛頓力學認為宇宙的孤立的原子構成的,相互作用是原子與原子之間的唯一內在聯繫,原子會確定的存在確定的時空位置,運動會遵循確定的軌道。在這樣一個觀念背景下,研究這些東西就是用數學方程解開一個又一個的軌道,他們是假設我們宇宙遵循且必須遵循定域因果律的。
這個實在觀轉換到哲學角度,就是說,如果你認同牛頓力學的科學實在觀,那麼宇宙在你眼裡是完全可以預測的。這就是機械論,你上網一看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是機械論。因為你只要知道一個原子的位子速度動量這些信息,然後知道他滿足什麼樣的動力學方程,你就可以預測他任何時候的狀態。這樣下來,人的思想就上了單行道,只要有信息那麼直接就去求結果了。
有一個假設出來的神明,叫拉普拉斯妖,就是基於這樣的理論出現的,如果牛頓方程能預測萬物運行的軌道,一切都可以計算,那麼就會有一個超級無敵計算機,他能算出未來的一切。(他算出來了,是 42!)別的不說啊,就僅僅是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市場經濟就不可能有什麼東西可以預測,否則市場就不會存在。
但是牛頓定律是成功的,他的理論指導下的世界變革是巨大的。不過基於牛頓力學確定性的原子世界觀,和新时代的量子力學的世界觀就是不相容的。
單電子雙縫干涉實驗大家都學過,一個電子同時經過兩條縫,非常的反常識。一個原子確定地存在於時空的某一點(更不要說有確定的軌道)這個概念在量子力學中是不成立的。所以我們人類對世界的觀測永遠只能是管中窺豹,你不會有什麼放諸四海皆準的真理,也不會有什麼確定的規律。許多人沉迷找規律、找真理,喜歡看那種名言警句,學到一句話愛到處套用。包括很多韭菜,總想找什麼確定賺錢的方法,但是你在一個永遠變動的市場裡試圖去找一個不變的規律來指導你進行投資操作這個行為本身就很蠢,所以說是韭菜。
牛頓力學的實在論不會破壞貝爾不等式,量子糾纏會破壞貝爾不等式,當量子糾纏的存在被證明了之後,量子力學非定域整體實在觀就應該替代前者。
不過我們這系列視頻,講國富論的話,牛頓力學的實在論也是夠用的,比較國富論就深受牛頓自然哲學觀的影響。
首先,牛頓力學為 18 世紀的啟蒙時代提供了一個理性和系統的世界觀,展示了通過數學和實驗方法可以解釋自然界的運作規律。這種科學方法和理性主義思維對同一時代的經濟學家,包括亞當・史密斯,產生了間接影響。雖然史密斯直接研究的是經濟現象,但他在分析市場機制和人類行為時,也採用了類似的邏輯和分析方法。這種方法論的共鳴部分源於牛頓力學對當時知識分子思維方式的影響。
其次,牛頓的作品及其後續在物理學上的發展鼓舞了 18 世紀的學者尋求自然法則以外的 “社會法則”。亞當・史密斯等人嘗試將自然科學的方法應用於社會和經濟現象的研究中,希望能夠找到規律和原則,指導經濟學和政策制定。因此,雖然《國富論》中沒有直接應用牛頓力學的公式或定律,史密斯的思考方式和對經濟系統分析的方法,無疑受到了當時科學方法論的影響。
“看不見的手” 這個表達出現在《國富論》第四冊,第二章中,當他討論市場經濟如何調節自身以滿足社會需要時。史密斯說明即使個體出於自身利益行動,他們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無意中也會促進社會整體的利益。這就是 “看不見的手” 原理,即個體追求個人利益,通過市場機制,間接地促進了社會整體的經濟福祉。
這個概念說明了為什麼在市場經濟中,個人和企業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時,可以無意中也促進了社會的經濟效率和資源的有效分配。這成為後來自由市場經濟理論的一個基石。
史密斯強調市場機制中的 “看不見的手” 和自由競爭對於資源分配的重要性,反對過度的政府干預。這種思想對現代自由市場經濟學有重大影響,儘管今天的經濟政策和實踐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不同,但許多基本原則仍然受到尊重。
經濟學十大原理#
- 人們面臨權衡取舍。
- 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
- 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 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 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 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良好機制。
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 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 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 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舍。
貨幣邊際效用#
-
邊際效用
又譯為邊際效應,是指每新增(或減少)一個單位的商品或服務,它對商品或服務的收益增加(或減少)的效用,也即是 “效用──商品或服務量” 圖的斜率。 -
邊際效應遞減
經濟學通常認為,隨著商品或服務的量增加,邊際效用將會逐步減少,稱為邊際效用遞減法則。
-
總產出(Total Product, TP):頂部的曲線表示隨著勞動量(Labor)增加,總產出如何變化。總產出通常在勞動量較少時快速增加,達到某一點後增速放緩,最終可能出現下降。這種走勢是因為初始時額外勞動能夠有效利用固定資本(如機器),但隨著勞動投入的繼續增加,固定資本成為限制因素,導致每增加的勞動單位所增加的產出越來越少,即遭遇邊際遞減報酬。
-
邊際產出(Marginal Product, MP):底部紅色曲線表示邊際產出,即每增加一個單位的勞動投入所增加的產出量。邊際產出先隨勞動投入的增加而增加,達到最大值(點 α,MP_MAX),然後開始遞減。當邊際產出下降至零時,總產出達到最大值。邊際產出開始下降是由於固定資本的限制,每增加的勞動單位難以與現有的資本有效結合,導致每單位新增的產出量下降。
-
平均產出(Average Product, AP):底部灰色曲線表示平均產出,即當前所有勞動投入產出的平均量。當邊際產出高於平均產出時,平均產出上升;當邊際產出低於平均產出時,平均產出下降。平均產出達到最大值(點 β,AP_MAX)時,它等於邊際產出。
在圖中 α、β、Y 分別標記了邊際產出最大值、平均產出最大值和總產出最大值(或邊際產出為零)的勞動投入水平。這些點標記了生產過程中不同階段的效率和生產力水平。 -
α:邊際產出最大值,表示生產過程中最有效率的勞動利用點。
-
β:平均產出最大值,表示平均每個工人的產出最大化的點。
-
Y:總產出最大值,或邊際產出為零的點,表示總產出達到最大化的勞動投入量,超過此點,總產出將開始下降
貨幣邊際效用#
指的是隨著貨幣收入增加,每增加一單位貨幣帶來的額外滿足或效用的增量。這個概念有助於解釋為什麼同樣數量的錢對不同收入水平的人來說意義不同,以及為何收入較低的個體對每一單位貨幣的評價往往高於收入較高的個體。
貨幣邊際效用遞減 #
* 貨幣的邊際效用通常遵循遞減的規律。這意味著隨著個體的總收入或財富增加,他們從每一額外獲得的貨幣單位中得到的滿足 或效用會逐漸減少。例如,對一個月收入僅 1000 美元的人來說,額外賺得 10 美元可能意味著能夠購買更多基本生活用品,其價值和效用相對較高。而對於月收入 10000 美元的人,額外的 10 美元帶來的滿足就相對較少。
貨幣邊際效用的應用
-
社會福利政策:理解貨幣邊際效用有助於制定有效的稅收和社會轉移支付政策。例如,對高收入人群徵收更高的稅率,並將這些資源用於支持低收入群體,可以增加整體的社會福利,因為低收入群體從每一單位貨幣中獲得的邊際效用更高。
消費決策:個人在做出消費決策時,通常會考慮到額外花費的貨幣帶來的邊際效用。這可以解釋為什麼人們在基本需求得到滿足後,可能會選擇儲蓄或投資而不是增加消費。 -
價格理論:在理解和設置產品價格時,企業需要考慮到消費者對價格變動的敏感性,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貨幣的邊際效用。價格的微小變化可能對不同收入層次的消費者產生不同的影響。
貨 幣 篇
一、貨幣的歷史演變(國富論第四章 貨幣的起源及功用)
1、早期貨幣形式
a. 物物交換:人類社會早期以直接交換物品的方式進行交易,但存在 “双重需求巧合” 問題。
雙重需求巧合:1. 價值尺度匹配
2. 時間匹配
3. 空間匹配
商品貨幣:如鹽、貝殼、牲畜等物品逐漸被用作交換工具,具有固有價值。
2、金屬貨幣的出現
a. 銅、銀、金等貴金屬成為貨幣的重要形式,具有便於攜帶、分割和保存的優勢。
b. 鑄幣的發明:政府和帝國鑄造的標準化硬幣,確保了貨幣的質量和面值。
3、紙幣與信用貨幣的興起
c. 紙幣:最早由中國唐宋時期發明,逐漸傳至世界各地。政府發行的紙幣代表了貴金屬的存量,解決了攜帶大量金屬貨幣的困難。
d. 銀行票據與支票:銀行引入信用貨幣的概念,發行可以隨時兌換金屬貨幣的票據。
2. 現代貨幣形式:
a. 法定貨幣:不再以貴金屬為支持,而是由政府信用擔保的貨幣體系。
b. 電子貨幣:電子支付、信用卡、電子錢包等新型貨幣形式逐漸普及,紙幣和硬幣的使用減少。
貨幣的定義:
●經濟中人們經常用於互相購買物品與服務的一組資產。
貨幣(money):你可以用來交易,不需要支付利息。
二、貨幣供應的層次:
●M0:通常指的是流通中的現金,即通貨,不包括銀行體系中的存款。它是最基礎的貨 幣形式。
●M1:包括通貨(現金)和活期存款,這些存款可以隨時用於支付和交易,具有高流動性。
●M2:包括 M1 加上短期存款,如定期存款、儲蓄存款等。雖然流動性較 M1 低,但仍然可以在短期內轉化為通貨。
通貨中,又按照物質形態分為硬幣,紙鈔,數字貨幣等。
三、貨幣的三大基本功能:
●交換媒介:貨幣充當交易的工具,減少了物物交換的麻煩。
●價值儲藏手段:貨幣能夠保持其價值,方便人們將財富保存至未來使用。
●計價單位:貨幣為商品和服務提供了統一的價值衡量標準。
四、貨幣種類
價值來源
商品貨幣:以有內在價值的商品為形式的貨幣。
法定貨幣:沒有內在價值、由政府法令確定作為通貨使用的貨幣。
債券(bonds):支付正的利率,但不能用來交易
五、債券
1、債券是由政府、市政府或公司發行的債務證券,定期支付付息,到期返還本金,是一種穩定的投資選擇。
2、與其他金融資產一樣,債券的價格和收益率也直接受到利率和經濟狀況的影響,但其波動性往往比加密貨幣和股票要更小。
3、債券市場及其與利率的關係可以針對當前和未來的經濟狀況提供真知灼見,影響投資者對加密貨幣、股票和其他市場的情緒。
簡介
債券是金融工具,為政府和企業提供了一種籌集資金的方式,為投資者提供了相對穩定的投資選擇。
債券類型
- 政府債券:由政府發行。例如美國國債、英國國債和德國國債。
- 市政債券:由當地政府或市政府發行,為學校和高速公路等公共項目提供資金。
- 公司債券:公司發行債券的目的是籌集資金用於擴張、運營或其他商業活動。
- 儲蓄債券:通常是政府向小投資者發行的小面額債券。
發行和定價
債券發行後,有面值、票面利率和到期日。面值是債券到期時的價值金額,票面利率是發行方將向債券持有人支付的利率。債券首次發行時在一級市場出售,然後在二級市場交易。
一級市場是投資者直接從發行方(如政府或公司)購買債券的市場。首次銷售後,債券
會在二級市場的投資者間進行交易,價格會因利率、經濟狀況和發行人信用等因素波動。二級市場提供了流動性,可讓投資者在債券到期前買賣債券。
支付利息
債券持有人定期收到利息,通常每半年或每年一次。這些利息占債券面值的固定比例。例如,一張面值為 1,000 美元的債券,票面利率為 5%,則每年支付 50 美元。以美國國債為例,期限為 10 年,票面利率為 2%,相當於一張 1,000 美元的債券,每年支付 20 美元。
到期期限
到期日是債券發行人必須向債券持有人償還債券面值的日期。債券分為短期(3 年以內)、中期(3 - 10 年)或長期(10 年以上)三種。
例如,Apple 發行的短期公司債券期限可能為 2 年,而洛杉磯中期市政債券的期限可能為 7 年。長期債券,如 30 年期美國國債,在三十年後到期。
債券在金融市場中的作用
避險資產
債券,尤其是政府債券,通常被視為避險資產。與加密貨幣和股票相比,它們的波動性往往更小,回報更具可預測性。在經濟不確定或市場具有波動性時期,投資者往往會轉向債券。
投資組合多樣化
將債券納入投資組合有助於分散風險。雖然股票可以提供高回報,但它們往往風險也更高。債券可以提供平衡,減少投資組合的整體金融風險。
利率指標
債券價格和收益率受利率影響。利率上升,債券價格下跌,反之亦然。這種反向關係使債券成為了利率趨勢和貨幣政策的關鍵指標。
六、貨幣理論
- 貨幣中性理論
●貨幣中性(Neutrality of Money)是古典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假設。它認為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只會影響經濟中的名義變量,如價格水平或名義工資,但不會影響實際變量,如實際產出、就業、消費和生產力。
●根據這一觀點,貨幣供應量增加會導致物價上漲,即通貨膨脹,但這只是名義價格水平的變化,並不會改變經濟中的實際購買力或生產能力。例如,名義工資可能會上升,但實際購買力保持不變,因為物價同時也在上漲。
2. 貨幣國定論
六、貨幣理論
- 貨幣中性理論
●貨幣中性(Neutrality of Money)是古典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假設。它認為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只會影響經濟中的名義變量,如價格水平或名義工資,但不會影響實際變量,如實際產出、就業、消費和生產力。
●根據這一觀點,貨幣供應量增加會導致物價上漲,即通貨膨脹,但這只是名義價格水平的變化,並不會改變經濟中的實際購買力或生產能力。例如,名義工資可能會上升,但實際購買力保持不變,因為物價同時也在上漲。 - 貨幣國定論
也被稱為貨幣國家論或國家貨幣論,是一種貨幣理論,它認為貨幣的價值和合法性源於國家的權威,而不是由貨幣本身的內在價值(如貴金屬的價值)決定。根據這一理論,貨幣是一種由國家強制發行和使用的信用工具,其價值取決於國家對貨幣的支持和其在稅收和支付中的強制使用。 - 貨幣國定論的核心思想
●國家權威決定貨幣的價值:貨幣國定論認為,貨幣的價值不是由其內在價值(例如金銀等貴金屬)決定的,而是由國家的法令和權力賦予的。換句話說,貨幣的價值來自於國家的信任和強制力,特別是國家要求公民用特定的貨幣來繳納稅款。
●貨幣作為債務和信用工具:根據這一理論,貨幣可以被視為一種國家發行的債務,國家通過貨幣為社會提供了一種普遍接受的支付手段。公民和企業接受這種貨幣是因為國家規定它是唯一的合法貨幣,並要求使用它來繳稅或履行其他法定義務。 - 貨幣國定論的歷史淵源
●貨幣國定論的思想可以追溯到 19 世紀末和 20 世紀初的德國經濟學家格奧爾格・弗里德里希・克納普(Georg Friedrich Knapp)。克納普在其 1905 年的著作《國家理論貨幣論》(State Theory of Money)中系統地提出了這種觀點,認為貨幣的本質是一種由國家發行並強制使用的支付工具。
●克納普的理論強調,貨幣的合法性源於國家的強制力,國家可以通過立法和稅收系統強制其貨幣在國內流通,並不依賴於貨幣的內在價值。 - 貨幣國定論的主要特點
●貨幣的法定性質:在貨幣國定論中,貨幣的流通和使用是由國家通過法律強制執行的。國家發行貨幣,並規定該貨幣是唯一的法定支付手段,公民和企業必須使用這種貨幣來履行他們的債務和稅收義務。
●稅收是貨幣價值的關鍵:貨幣國定論認為,國家通過稅收機制來賦予貨幣價值。國家要求公民以貨幣形式繳納稅款,因此貨幣變得有價值,因為它是履行法律義務(如繳稅)的唯一手段。稅收需求為貨幣的流通創造了動力,使貨幣具有交換價值。
●貨幣不是由內在價值決定的:貨幣國定論反對金本位制度下的貨幣理論,即貨幣的價值依賴於它與貴金屬(如黃金)的掛鉤。相反,貨幣國定論認為,貨幣的價值完全取決於國家的法令和國家對貨幣系統的管理能力。 - 貨幣國定論與現代貨幣理論(MMT)
●貨幣國定論與現代貨幣理論(Modern Monetary Theory, MMT)有著密切的聯繫。MMT 的學者們在很大程度上基於貨幣國定論的觀點,進一步發展了貨幣的理解。
●根據 MMT 的觀點,國家是貨幣的發行者,而不是用戶。國家通過發行貨幣來調控經濟,現代貨幣體系下的國家無需擔心財政赤字,因為它可以通過創造貨幣來支付其債務。關鍵在於,國家通過稅收和政府支出來管理貨幣供應,確保經濟的穩定運行。
●在 MMT 的框架下,稅收的作用並非直接為政府融資,而是為了控制貨幣的流通量,確保貨幣有需求並維持其價值。 - 貨幣國定論與其他貨幣理論的對比
●金本位制(商品貨幣論):金本位制等傳統貨幣理論認為,貨幣的價值應由其內在價值(如黃金或白銀)決定,貨幣本質上是一種商品。相比之下,貨幣國定論完全拋棄了這種觀點,強調貨幣的價值是由國家的法令決定的,而不是由任何實物資產支撐的。
●信用貨幣理論:信用貨幣理論與貨幣國定論有一些相似之處,特別是在貨幣被視為一種債務或信用工具的方面。兩者都認為貨幣是一種通過信用體系運作的工具,而不是由內在價值決定的商品。然而,貨幣國定論更強調國家在貨幣體系中的核心角色,特別是在通過稅收和立法來創造和維持貨幣價值方面。 - 貨幣國定論的現實應用
●現代法定貨幣:貨幣國定論的思想已經深深影響了現代經濟中的法定貨幣體系。今天,幾乎所有國家的貨幣都是法定貨幣,它們不再與貴金屬掛鉤,而是完全依賴國家的法律強制力和貨幣政策來保持其價值。
●中央銀行的作用:現代中央銀行通過調控貨幣供應量、控制通貨膨脹和設定利率來管理經濟,這與貨幣國定論的思想相符。在這一框架下,國家通過央行的操作來維持貨幣的穩定性,並確保經濟的健康運行。 - 貨幣國定論的局限
●通貨膨脹和濫發貨幣的風險:貨幣國定論和 MMT 的反對者指出,國家通過印鈔來創造貨幣的能力可能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或惡性通貨膨脹。如果國家過度發行貨幣,而經濟中的商品和服務的供給無法跟上貨幣增長的速度,貨幣的購買力將迅速下降,導致物價飛漲。
●貨幣的國際接受度:雖然貨幣國定論強調貨幣的價值由國家決定,但在國際貿易和全球金融市場中,貨幣的價值還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包括市場對該國經濟的信心、外匯儲備和國際信用評級等。因此,一個國家的貨幣在全球市場上的接受度可能無法完全由國家強制力決定。
●現代貨幣理論(Modern Monetary Theory,MMT)主張國家擁有對自己發行的貨幣的完全控制權,因此政府可以通過創造貨幣來支付其開支,而不需要依賴稅收或借債。MMT 的支持者認為,國家不必擔心財政赤字,只要該國能夠通過發行貨幣來滿足自身的需求,並且保持通貨膨脹在可控範圍內。
MMT 顛覆了傳統經濟學對財政赤字和政府債務的看法,認為政府財政赤字並不是問題,反而是為經濟提供貨幣流通的一個必要手段。MMT 強調政府在財政政策中的角色,認為政府不應該像家庭那樣處理預算,政府的赤字可以是經濟中私人部門盈餘的來源。
七、MMT
1、mmt(現代貨幣理論)的核心觀點
a. 政府是貨幣的唯一發行者
●MMT 認為,擁有主權貨幣的國家(即擁有自己貨幣並且該貨幣沒有與其他外幣掛鉤的國家,如美國、英國、日本等)有能力通過中央銀行發行貨幣來滿足任何國內的財政需求。
●政府不依賴稅收或債務來獲取資金,它可以直接通過發行貨幣來支付公共支出。稅收的作用主要是管理通貨膨脹,而不是為政府 “提供資金”。
b. 財政赤字不是問題
●在 MMT 框架下,財政赤字並不是政府應當避免的事情。相反,MMT 認為,政府的赤字支出可以直接為私人部門提供流動性和財富。只要該支出沒有導致通貨膨脹失控,赤字的存在不會對經濟造成危害。
●這種觀點與傳統經濟學家對赤字和債務的看法大相徑庭,傳統的觀點通常認為長期的財政赤字會增加國家債務負擔,壓縮未來政府支出的空間。
c. 稅收的作用
●在 MMT 中,稅收的主要功能不是為政府提供收入,而是用來調節需求和控制通貨膨脹。稅收可以減少經濟中的貨幣流通量,從而幫助控制物價穩定。
●MMT 認為,稅收的另一個作用是維持對國家貨幣的需求,因為人們必須通過賺取該貨幣來支付稅款,這確保了貨幣在經濟中的流通。
d. 就業與政府支出
●MMT 提倡通過政府支出來維持充分就業。MMT 支持者主張就業保障計劃,即政府可以充當 “最後雇主”,通過公共項目來為失業人員提供工作,確保全社會的就業率維持在較高水平。
●通過增加公共支出,政府可以直接創造就業,尤其是在經濟衰退和需求不足的情況下,政府支出可以起到刺激經濟的作用。
☆三元悖論
三元悖論是國際經濟學中的一個理論,認為貨幣政策獨立性、匯率穩定和資本自由流動三者不可能同時實現。只能從中選擇兩個:
●如果你選擇匯率穩定和資本自由流動,就會犧牲貨幣政策獨立性,因為央行必須優先維持匯率穩定。
●如果你選擇貨幣政策獨立性和資本自由流動,你就必須放棄匯率穩定,即允許匯率自由浮動。
●如果你選擇貨幣政策獨立性和匯率穩定,你就必須實施資本管制,限制資本流動。
- MMT 與傳統經濟學的區別
a. 財政赤字和債務
●傳統經濟學認為,政府財政赤字會導致債務累積,最終可能引發政府債務危機。但 MMT 認為,擁有自己貨幣的國家可以通過央行的貨幣發行來無限制地償還債務,因此赤字不構成危機。
●在傳統經濟學中,財政赤字過高會導致利率上升和 “擠出效應”,即政府借貸佔用了市場中的資金,抑制了私人部門的投資。但 MMT 支持者認為,只要經濟中存在閒置的資源和失業,政府支出就不會造成擠出效應,反而會通過提高總需求來刺激經濟增長。
b. 政府的角色
●傳統經濟學主張政府應保持財政紀律,減少赤字,並依靠市場來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相反,MMT 認為政府是貨幣發行者,擁有調節經濟的主動權,可以通過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來實現社會目標(如充分就業和物價穩定)。
c. 通貨膨脹的風險
●傳統觀點擔心,過多的政府支出和貨幣發行會引發嚴重的通貨膨脹甚至惡性通貨膨脹。但 MMT 支持者認為,通貨膨脹風險確實存在,但政府可以通過增加稅收和減少支出來控制通脹壓力。只要通脹維持在可控範圍內,政府支出並不會對經濟造成損害。
☆ 滯漲(Stagflation)
是一種罕見的經濟現象,指的是經濟增長停滯(或緩慢增長)與通貨膨脹同時存在,並且伴隨著高失業率。滯漲打破了傳統的經濟學理論,該理論通常認為通貨膨脹和失業率之間呈負相關關係,即通脹上升通常伴隨著經濟增長和失業率下降。
滯漲的關鍵特徵
- 經濟增長停滯:滯漲時期,經濟的總體增長幾乎停止,GDP 增速放緩或進入衰退。
- 高通貨膨脹:價格水平不斷上漲,通貨膨脹率居高不下,物價持續上升,購買力下降。
- 高失業率:儘管通脹高企,但失業率並未下降,反而居高不下,失業與通脹同時存在。
八、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區別
特點貨幣政策財政政策
制定機構由中央銀行負責由政府或財政部負責
目標控制貨幣供應量、維持價格穩定、促進就業和經濟增長通過政府支出和稅收調節經濟,影響總需求和經濟增長
工具利率調整、公開市場操作、存款準備金率、量化寬鬆等政府支出、稅收政策、政府借貸等
主要影響途徑通過調控貨幣供應和利率影響借貸成本、投資、消費等經濟活動通過調整政府支出和稅收影響收入分配、消費、投資和公共服務
實施速度通常可以快速實施,因央行有較大自主權通常較慢,因需要立法程序和政治決策
適用條件通常用於應對通脹、經濟過熱、通縮等問題通常用於應對經濟衰退、刺激總需求、減輕失業等問題
流動性陷阱:指當名義利率降低到無可再降低的地步,甚至接近於零時,由於人們對於某種 “https://baike.baidu.com/item/% E6% B5%81% E5%8A% A8% E6%80% A7% E5%81%8F% E5% A5% BD/2463211?fromModule=lemma_inlink” 的作用,寧願以現金或儲蓄的方式持有財富,而不願意把這些財富以資本的形式作為投資,也不願意把這些財富作為個人享樂的 https://baike.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