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leaf

leaf

It is better to manage the army than to manage the people. And the enemy.

機率學去創業

原來十進制是因為在人類早期,計數的時候為了方便,就經常用到自己的 10 個手指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 10 進制。而你用大拇指去數另外 4 個手指頭的指節時,剛好是 12 個,所以有了 12 進制。後面可能是指節也不夠用了,就每數完一輪,在左手彎下一根手指頭,因此有了 60 進制。

像這樣的案例在書中還有很多,這是我看過最清晰易懂,邏輯清晰的一本商業書籍了,作者把複雜的商業決策簡化為一個個數學概念,讓人在看的時候不禁感到陣陣驚奇。心裡想到原來是這樣,學會了從數學視角出發,商業世界也沒那麼難。

創業的整體成功率 = 100%-(100%- 基礎成功率)^ 嘗試次數

這個是作者給到的創業成功公式,要想明白它,首先你要知道什麼是基礎成功率。基礎成功率大於 0,小於 100%。它是一個多因素變量,受創業者個人能力的影響(如有沒有創過業、踩過坑、帶過團隊等),受所在行業特性的影響、受競爭性強弱的影響、受各種政策的影響、受意外情況的影響。

正是有諸多的不確定性,所以基礎成功率一般不高。中國中小企業能活過 10 年的只有 2%,假設你的基礎成功率是平均水平的 10 倍,那麼也就是 20%。

20% 依然不高,怎麼辦?這就需要我們增加嘗試次數了。

你從 5 張牌中隨機抽 1 張,抽中 1 等獎拿走 iPhone 的基礎成功率是多少?1/5,也就是 20%。

假如你第 1 次沒抽中,可以讓你抽第 2 次,那麼你第 2 次抽中的概率是多少? 36%。

為什麼是 36% 呢?因為第 1 次沒中獎的概率是 80%,第 2 次沒中獎的概率也是 80%,2 次都不中獎的概率就是 80%*80%=64%。那麼至少中獎 1 次的概率就是 1-64%=36%。也就是雖然你的基礎成功率還是 20%,但是通過增加嘗試次數,你的整體成功率變成了 36%。

那麼如果抽 3 次呢?你會發現整體成功率變成了 48.8%。

創業也是一樣,你堅持、不放棄的次數越多,你的整體成功率越高。而且由於創業失敗的經驗能夠不斷積累,你的基礎成功率是會不斷提高的,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 “失敗是成功之母”。

好了,讓我們回到最初的公式,創業的整體成功率 = 100%-(100%- 基礎成功率)^ 嘗試次數,如果你想創業成功,要麼增加基礎成功率,要麼增加嘗試次數,從而使整體成功率最大化。

增加基礎成功率需要你求知若渴、不斷學習,提升個人能力,了解行業特性,規避風險。增加嘗試次數則需要你堅持不放棄,當你的基礎成功率保持在 20% 時,如果你嘗試達到 10 次,整體成功率將達到 99.44%。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說正確的事情要重複做,正確的事情就是可以提高基礎成功率的事情,而重複做就是增加嘗試次數。

你肯定聽過這樣一個問題,企業該招能力好的員工還是態度好的員工?

對於企業來說,能力和態度都很重要,只要能力或者只要態度都是二極管思維。其實能力和態度根本不是一個維度的東西,所以不能放在一起比較。遇到這樣的問題,我們不妨升維思考。

一維就是一條直線,一端是能力好,一端是態度好,我們必須二選一,要麼左要麼右,二者不可兼得。

但如果我們升到二維,就可以畫一個坐標系,橫軸是能力,縱軸是態度。就可以把員工分成 4 個象限:

第 1 象限:明星,能力強,態度也好。

第 2 象限:小白兔,能力弱,但態度好。

第 3 象限:土狗,能力弱,態度也差。

第 4 象限:野狗,能力強,但態度差。

這也就是阿里巴巴對員工的分類,對於不同象限的員工可以分別制定招聘策略。“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無才,培養使用;有才無德,限制錄用;無才無德,堅決不用。”

有德無才,我們為什麼可以培養使用,而有才無德要限制錄用呢?

這裡就要再升一維了,在態度和能力的基礎上再引入第 3 個維度:可塑性。

很明顯,個人道德跟他的經歷和世界觀有關,是很難重塑的。而如果態度端正,工作能力是可以快速培養起來的。

所以加入可塑性後就可以把直角坐標系升級為三維坐標系。小白兔在能力弱、態度好、可塑性強。而野狗在能力強、態度差、可塑性差。因此對小白兔培養使用,而對野狗限制錄用。

那麼當我們面對複雜的問題時,如何降維執行呢?

可以看看這個例子,如何解決全球變暖問題,如何解決碳排放問題?這個問題看似非常複雜,但是比爾蓋茨在一次 TED 演講中給出了一個解決碳排放問題的 “分解公式”,即:CO2=P*S*E*C;

P 是 Population,人口;

S 是 Service Per Person,即每個人需要多少項服務,如開車、做飯等;

E 是 Energy Per Service,即每項服務使用多少能源;

C 是 CO2 Per Unit Energy,即每單位能源排放多少二氧化碳。

有了這個公式之後,要想解決碳排放問題,就分別解決人口問題(P)、環保的生活方式問題(S)、能源使用效率問題(E)、能源產生的碳排放問題(C)就好了。一個宏大的問題可以被拆解為 4 個問題分別解決,這就是降維執行。

先來看一道題:

昨天,我從早上 8 點開始爬山,晚上 8 點到達山頂。睡了一覺後,今天我從早上 8 點開始從山頂原路下山,晚上 8 點到達山腳。請問有沒有一個時刻,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站在同樣的位置?

你會怎麼思考這個問題呢?

不妨先想想自己的答案。

其實這道題非常簡單,只需要你轉換一下思維即可。你可以把這道題轉換為這樣:你和另外一個人,一個從山頂往下走,一個從山腳往上走,走的是同一條路,是不是一定會相遇。

那麼你們相遇的這個點,是不是就是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相遇的點。

這道題是微軟的一道面試題,著實難住了不少人。但其實只需要轉換一下思維就可以解出來。轉換思維非常重要,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幫助你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比如在餐廳吃飯時花了 200 元,饭店說充 1000 免單,其實就是花 1000 買了 1200 的東西,打了 8.3 折。

轉換一下思維方式,你會發現一些花裡胡哨的動作背後,都是非常簡單的數據,我們就可以直擊問題的本質。

一個人的邏輯決定著他的思維,他的行為方式,從而決定了他人生的上限。所以,精進自我。

web1.0:2003 年以前的互聯網模式,靜態 html 下的 web 時代,當然也出現了動態 html,主要是完成人機對話,如我們常用到的 e-mail、bbs、QQ、聊天室等。

web2.0:2003 年至今新的一類互聯網應用的統稱,由單純的 “讀” 向 “寫” 和 “共同創建” 發展;由被動接受信息到主動創造互聯網信息……
其最大的特點:A 湧現出大量的微內容 B “人” 的介入:形成了社會性網絡,特別是 “好友” 的存在,使得信息可以在個體和個體之間流動……
從社會性軟件的基本功能、用戶使用該軟件的動機及運營網站的性質來看,可以分為六大類(黃建軍論文分類):
①創作發表型,如 Blog、新浪博客、天涯論壇。這類媒體為用戶提供了創作和發表平台;

②資源共享型,如 Youtube、Flickr、土豆網。在這些網站上,用戶通過上傳自製內容實現資源共享,並通過 Tag 進行信息組織和導航;

③熱點聚合型,如 Digg 和 Buzz。這類網站依靠用戶提交內容,並借助用戶評價實現內容等級排名。這種排名結果往往可以誘發 “馬太效應”,加快一個特定話題的傳播速度;

④協同編輯型,如 Wikipedia。從網絡出版的角度看,Wikipedia 借助網民的群體智慧完成了百科全書的編寫和在線出版工作,目前它已經成為最具影響力的網絡知識庫;

⑤社交服務型,如 Facebook、MySpace、校內網。這類網站主要依賴個人關係網絡生產和傳播信息;

⑥網絡遊戲型,如 Second life 和各種網絡遊戲。

web3.0:全新的人機對話時代,使微信息之間可以互動,整合的信息更加多元化,更加人性化,提供自動化的最優化資源組合,智能化的搜索將成為人們未來生活中的主要方向(人們需要的不是互聯網上的所有信息,僅僅是自己需要的信息)

對網絡的影響和作用:

web1.0 web2.0 web3.0 對網絡是通過更為有效的市場細分、目標定位、差異化、渠道策略等方式,轉換營銷戰略,為顧客創造更大價值,對網絡營銷理念、分銷策略、促銷策略、產品價格、服務及創意等進行更為有效的規劃和實施,創造滿足個人和組織客戶需求的交易。

總之: web1.0 時代網站編輯手們拿剪刀漿糊把各種資訊憑經驗組織到一起呈現給用戶,而這些經驗多半參照傳統媒體。

web2.0 時代是 “我的互聯網” 時代,最大特徵是個人媒體。博客和論壇都由每個人發的文章及評論組成。但是博客突出了主題發布者個人,而論壇則更體現群體行為。RSS 則體現了網絡環繞每個訂閱這個個人媒體特徵。由於大量用戶的參與,網絡上內容增長非常迅猛。 wen3.0 時代則是要把 web2.0 時代生產出來的那些網頁串起來,用利益協作關係串起來,並實現利益協作的自動調整和優化。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