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leaf

leaf

It is better to manage the army than to manage the people. And the enemy.
follow
substack
tg_channel

賭神數學家:戰勝拉斯維加斯和金融市場的財富公式

簡單公式

首先是簡單的公式,就是類似於牛頓第二定律這樣的公式:力=質量 × 加速度。

如果投資領域有這樣的致富公式,那賺錢就簡單了。但不要忘了,資本市場往往是零和博弈,甚至是負和博弈。太輕鬆的錢,如水中月、鏡中花,只是一個美好的幻想而已。

表格公式

愛德華・索普是美國最著名的賭神,後來成為量化對沖基金之父。索普提出的 21 點制勝策略,其基本工具就是一張大約 10×30 的表格,根據莊家牌和自己牌的各種組合,對應不同的叫牌、加倍、分牌策略。

本書講述了他的故事,他本是大學中的數學博士,卻醉心於賭場策略的研究,他把他的算法寫成了數學論文,題為 “21 點的制勝策略”(後來出版成為暢銷書《擊敗莊家》,發行超過百萬冊,美國賭場亦因為本書的影響力改變賭場規則)。索普想將這個研究成果發表在最具威望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但只有國家科學院成員推薦的文章才可以入選此雜誌。在麻省理工學院的數學家裡只有一個人是國家科學院成員,他就是著名的克勞德・香農。那是 1960 年 11 月的一個寒冷的下午。在索普進屋之前,秘書提醒他說香農只能抽出幾分鐘時間與他交談。因為香農不會花時間在他不感興趣的課題上。沒想到,大名鼎鼎的數學家就此被索普拉下水,不僅願意幫忙,還同意合作製造輪盤賭博預測機一起搞研究。

後來,在研究賭資分配時,香農管理的貝爾實驗室中,一位叫凱利的物理學家發明的數學賭博系統幫助他們解決了這一難題。凱利的賭博系統被稱作 “凱利準則”,可以應用於任何形式的有利賭博活動中獲得最大收益。

凱利準則(Kelly Criterion)是一個數學公式,用於確定在多個投資或賭博機會中如何最優地分配資金,以實現長期資本增長的最大化。它通過考慮投資或賭注的勝率、賠率和資本狀況,幫助投資者或賭徒在每次決策時確定最佳投注比例,既避免了過度投機,又防止了過於保守。

凱利準則的公式#

凱利準則的基本公式為:

[
f^* = \frac{bp - q}{b}
]

其中:

  • (f^*) 是建議投注的資金比例(即資本的百分比)。
  • (b) 是賠率,即每單位投注贏得的回報(例如,賠率為 3 意味著每投注 1 單位將贏得 3 單位的回報)。
  • (p) 是獲勝的概率。
  • (q) 是失敗的概率,即 ( q = 1 - p )。

解釋#

  • ( f^ )* 代表了應該投注的資本比例。
  • 如果 ( f^ )* 為正數,表示應該按照此比例進行投資或投注。
  • 如果 ( f^ )* 為負數,意味著不應該進行投資或投注。
  • 凱利準則旨在最大化長期的資金增長,而非短期的回報。

凱利準則的優點#

  1. 長期回報最大化:凱利準則通過適當分配資金,避免了過度賭博或過度保守的投資行為。
  2. 避免破產:理論上,按照凱利準則進行投資或賭博可以避免資金耗盡,因為它避免了過度風險。
  3. 自我調整:凱利準則會根據不同的概率和賠率自動調整資金分配,能夠應對不同的投資環境。

凱利準則的缺點#

  1. 難以準確估計概率:實際應用中,投資者可能難以準確估計勝率和賠率。
  2. 短期波動風險:凱利準則雖然在長期內最大化回報,但在短期內可能會經歷較大的波動,投資者需要有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
  3. 複雜性:對於沒有足夠經驗的投資者,應用凱利準則時可能會產生誤導,特別是在涉及多個變量和不確定性的情況下。

實際應用#

在股市、加密貨幣、外匯、體育博彩等領域,凱利準則被用來確定每次交易或投注應投入的資金比例。例如:

  • 如果你估計某個股票上漲的概率為 60%,賠率為 2(即每投入 1 單位將獲得 2 單位回報),那麼凱利準則告訴你應投入的資金比例為:

[
f^* = \frac{2 \times 0.6 - 0.4}{2} = 0.4
]

即應投資 40% 的資本。

變種:分數凱利#

有些投資者為了降低波動性,選擇使用凱利準則的分數形式(比如半凱利)。例如,如果按全凱利準則應投入 40% 的資本,採用半凱利則投入 20% 的資本,以減少潛在的波動和風險。

總結#

凱利準則是一個強大的資金管理工具,特別適用於長期投資和高頻交易的場景。它通過合理的資金分配,最大化長期資本增長。然而,實際應用時必須謹慎,確保能夠準確估計相關概率和賠率,同時要有心理準備承受可能出現的短期波動。

因此,計劃的成功關鍵在於保密。香農告訴索普說有一項分析顯示在美國,任意兩個人都有可能通過 3 層朋友關係而被聯繫在一起 [他指的一定是 20 世紀 50 年代麻省理工學院政治學家伊契爾・索勒・普爾(Ithiel de Sola Pool)的研究,而不是現在更知名的、發現了 “六度分割理論” 的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拉姆在 1967 年的研究]。香農擔心秘密恐怕已經泄露,或許從最初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那次討論時就已經傳出。社交網絡中的一些節點可以將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和拉斯維加斯賭場老闆聯繫在一賭徒的覆滅。

香農還有另外一層擔憂。即使在數學概率上占優勢,也很容易输钱。

職業賭徒必須要在 “資金管理” 方面占據優勢。這是既棘手卻又最重要的事務,即如何從有利的賭博機遇中獲得最大的收益。你可能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撲克玩家、西洋雙陸棋棋手或者比賽結果預測者,但如果你無法管理你的錢,你終將破產。令人悲哀的事實是,幾乎每個賭博的人最終都走向了破產。

“賭徒覆滅圖”(圖 1-1)通常是指描述賭徒在長期賭博過程中因過度投入而導致的逐步虧損的圖表。這種圖表一般用來形象地表示一個賭徒從初始資本到最終破產的過程,反映出賭博過程中 “負期望值” 的特徵。

“賭徒覆滅” 現象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1. 資本下降:圖表通常顯示隨著時間的推移,賭徒的資本逐漸下降,直到最終破產。即便短期內有勝利或盈利的情況,長期來看,賭徒的資本會逐步消耗殆盡。

  2. 波動性與趨勢:賭徒的資本曲線通常會呈現出大起大落的波動狀態,這反映出賭博過程中不可預測的結果。即使短期有過勝利,但從長期來看,由於賭博的期望值是負的,最終會出現破產的結果。

  3. 賭博的負期望值:這種圖表本質上揭示了賭博遊戲的概率和收益結構。在大多數情況下,賭博的規則是設定讓賭場(或遊戲方)長期獲利的,因此,賭徒在長期參與中無法避免虧損。

具體而言,賭徒覆滅圖的關鍵特點可能包括:

  • 初始資本:圖中通常會顯示賭徒開始時擁有的資金量。
  • 隨機波動:表示賭徒在賭博過程中偶爾會有波動或短期勝利。
  • 漸進下降:隨著時間推移,資金會逐漸下降,表明長期賭博的虧損趨勢。
  • 破產點:圖的末端,賭徒的資本最終歸零。

這種圖通常用於賭博理論和風險管理的研究中,提醒人們對賭博的理性認知,以及避免過度投入或盲目追求短期利益。

如果或某個具體研究中的專用圖表,它的具體內容可能會有所不同。如果你能提供更多上下文或具體來源,我可以更詳細地幫助解釋。

並不是大部分賭徒想要聽到的建議,這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類破產問題。你仍然需要一種資金管理系統來管理你的賭金,因為要輸掉所有錢實在是太容易了。

最著名的押注系統是 “馬丁派戰術” 和 “倍增保額彌補法”。在這種系統裡賭徒會一直加倍押注,直到贏為止。你提到的 “馬丁派戰術” 和 “倍增保額彌補法” 都是經典的押注系統,廣泛應用於賭博,特別是輪盤等賭場遊戲中。這些策略旨在通過特定的押注模式來儘可能減少損失或實現盈利。下面我來簡要解釋這兩個系統:

1. 馬丁派戰術(Martingale System)#

馬丁派戰術是一種倍增式的押注策略,最常用於輪盤、百家樂等有 “紅 / 黑” 或 “贏 / 輸” 二元結果的遊戲。其基本原理是:每當玩家輸掉一局,他們會把下一局的押注額加倍,直到最終贏得一局為止。

  • 操作方法:假設你開始押注 1 單位。如果你輸了,就在下一輪押注 2 單位;如果繼續輸,則押注 4 單位、8 單位、16 單位,依此類推。
  • 目標:一旦獲勝,你就能彌補之前所有的虧損,並獲得初始押注額的利潤。

優點

  • 一旦獲勝,能夠保證彌補之前的損失並賺取少量利潤。

缺點

  • 對資金要求非常高,因為如果連續多次失敗,所需的押注額會迅速變大。
  • 賭博遊戲的賭注上限可能會限制這一策略的有效性,導致玩家無法繼續加倍押注。
  • 長時間連續輸掉若干局可能導致極高的虧損。

2. 倍增保額彌補法(Reverse Martingale 或 Paroli System)#

倍增保額彌補法,也稱為反馬丁派系統,是馬丁派戰術的逆向變種。它的基本理念是當你贏得一局時增加押注,而當你輸掉一局時保持初始押注額。這種方法傾向於讓玩家在連贏時獲取更多利潤,而在連輸時限制損失。

  • 操作方法:假設你開始押注 1 單位。如果贏了,就將下一局押注 2 單位、4 單位,依此類推;如果輸了,則恢復到初始押注 1 單位。
  • 目標:通過在連勝時提高押注來最大化獲利,同時通過保持初始押注來限制連敗的損失。

優點

  • 與馬丁派戰術相比,風險較小,因其不會迅速加大押注額。
  • 在連勝時可以獲得較高的收益,但如果連敗也不會受到重大損失。

缺點

  • 如果沒有較長時間的連勝,收益有限。

  • 若在長時間沒有連勝的情況下,可能很難實現可觀的盈利。

  • 馬丁派戰術側重於通過加倍押注來彌補損失,適合那些有足夠資金並且能夠承受長時間連續失敗的人,但其風險相對較高。

  • 倍增保額彌補法則更為保守,著重於在連勝時逐步增加押注,從而最大化盈利,但在連敗時能更好地保護本金。

兩種方法各有利弊,玩家應該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和資金狀況來選擇使用哪一種系統。同時,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押注策略都不能改變遊戲的固有概率和賭場的優勢,長期來看,賭場總是佔有優勢。

凱利方程式(Kelly Criterion)通常用於賭徒和投資者在不同場合下的資金管理策略,以最大化長期的資金增長。其數學表達式是:

[ G_{\text{max}} = \frac{b}{p} - \frac{1 - p}{p} ]

其中:

  • (G_{\text {max}} ) 代表了應該投注的資金比例(或投資的資金比例);
  • (b) 代表賠率(即你從每一單位投注中能獲得多少回報);
  • (p) 代表獲勝的概率。

它的核心思想是根據風險和回報的比率,計算出一個最優的投注比例,從而在多個賭注或投資中最大化長期回報,避免因投注過多而面臨的風險,或因投注過少而無法獲取足夠的回報。

將凱利方程式與愛因斯坦的著名公式 (E = mc^2) 相比較,可以說凱利方程式在投資和賭博領域中的重要性和優雅性,就像 ( E = mc^2 ) 在物理學中的地位一樣。兩者都揭示了某種深刻的、簡單卻強大的規律。凱利方程式提供了一種通過數學方法優化決策的方式,而 ( E = mc^2 ) 則描述了質量與能量之間的直接等價關係。這兩者都可以看作是各自領域中精妙、簡潔且有效的基礎公式。

總之,凱利方程式的確像愛因斯坦的 (E = mc^2) 一樣,簡潔而深遠,能在實踐中產生深刻影響。

聖彼得堡悖論(St. Petersburg Paradox)是一個著名的概率論悖論,它由數學家丹尼爾・伯努利(Daniel Bernoulli)在 18 世紀提出,旨在討論人們在面對風險和不確定性時的決策行為。這個悖論的故事基於一個賭博遊戲,並揭示了經典預期效用理論與實際人類行為之間的差距。

聖彼得堡悖論的故事#

設想一個賭博遊戲,其中有一枚公平的硬幣(即正面和反面出現的概率各為 50%)。遊戲規則如下:

  1. 你支付一定的費用,參與遊戲。
  2. 遊戲開始時,硬幣被拋擲,若是正面,遊戲結束,玩家獲得 1 美元。
  3. 如果是反面,硬幣繼續拋擲,再次出現正面時遊戲結束,玩家獲得 2 美元。
  4. 如果再出現反面,硬幣繼續拋擲,再次出現正面時,玩家獲得 4 美元。
  5. 遊戲繼續進行,直到第一次出現正面為止。

因此,玩家可能會獲得以下的獎金:

  • 第 1 次拋硬幣正面:1 美元
  • 第 2 次拋硬幣正面:2 美元
  • 第 3 次拋硬幣正面:4 美元
  • 第 4 次拋硬幣正面:8 美元
  • …… 如此類推。

期望收益的計算#

從概率的角度看,玩家可能會在第 n 次拋硬幣正面時結束遊戲。若遊戲在第 n 次拋硬幣正面時結束,玩家將獲得 2^(n-1) 美元。我們來計算這個遊戲的期望收益。

這個遊戲的期望收益(E)可以通過計算每一種結果的收益和它出現的概率的乘積來得到。拋擲硬幣直到第 n 次正面出現的概率是 (\frac {1}{2^n} ),因此,期望收益為:

[
E = \sum_{n=1}^{\infty} \frac{1}{2^n} \cdot 2^{n-1}
]
[
E = \sum_{n=1}^{\infty} \frac{1}{2}
]
這個和是一個無窮大數,因為每一項都是 (\frac {1}{2} ),而這樣的無窮和顯然是無窮大的。

悖論的出現#

根據上述計算,聖彼得堡賭博遊戲的期望收益是無窮大的。然而,實際上,大多數人在面對這個賭博遊戲時並不會願意支付一個極大的金額來參加遊戲。也就是說,雖然從數學上看,遊戲的期望收益是無限的,但人們並不願意投入大筆資金來參加這個遊戲,這就產生了悖論。

解決悖論#

伯努利通過引入 “效用” 概念來解決這個悖論。他認為人們並不是僅僅根據金錢的數量來做決策,而是根據 “效用”—— 即金錢對他們的實際價值 —— 來做出判斷。在金錢數額較大時,額外的錢對人們的效用增加會遞減(例如,獲得 100 美元可能比獲得 1 美元帶來的效用差距大,但差距小於 1000 美元和 100 美元之間的差距)。因此,伯努利提出用對數函數來描述效用的遞減效應,這樣就能解釋人們為什麼不會願意支付無限高的價格來參加這個遊戲。

結語#

聖彼得堡悖論揭示了理性經濟學模型(尤其是期望值理論)與實際人類行為之間的差異。它促使了後來的經濟學家和決策理論學者深入探討人類決策中的非理性行為、風險偏好、效用函數等概念,成為行為經濟學的重要起點。

凱利準則(Kelly Criterion)和馬科維茨準則(Markowitz Criterion)是兩種經典的金融理論,雖然它們都涉及如何在風險和收益之間做出權衡,但它們的出發點、應用場景以及核心思路有所不同。以下是兩者的對比圖解,以幫助理解這兩種準則的差異:

特性凱利準則馬科維茨準則
核心目標最大化長期資本的增長率(財富的增長率)。優化投資組合的風險 - 收益關係。
應用領域適用於單一資產的投資決策或單一資產的資金分配。適用於多個資產組合的構建和優化。
風險容忍度利用對數函數平衡風險與回報,最大化長期複利收益。基於方差 - 收益比率,注重分散風險。
風險測量風險通過賠率與期望收益率來衡量,關注資金分配比例。風險通過資產的協方差或方差來衡量,關注資產之間的關係。
主要公式(f^* = \frac {2 \cdot E [R]}{\sigma^2} )(期望收益與方差的比例)投資組合的最優權重通過最小化風險來實現,基於均值 - 方差優化模型。
風險與收益的平衡強調資金如何分配在最優的賭注上,以最大化長期收益。在多個資產之間平衡風險和回報,使用協方差矩陣考慮資產之間的相關性。
假設條件適用於可以分配的無限資金且不受市場波動影響。假設資產的收益服從正態分布,市場效率和風險可通過協方差矩陣描述。
收益 / 風險關係重視長期資本增長率,而非單一時點的回報。強調期望回報率與風險的權衡,追求最小化波動性。
投資組合構建通常只考慮一個資產的投資決策。涉及多個資產的投資組合配置。
適用範圍適合頻繁交易或風險可控的場景,如賭博、期貨交易等。適用於長期投資、資產配置、退休基金等多資產組合管理。
優勢能夠在不確定的環境中最大化資金的增長。利用多樣化風險分散效應來提高收益 - 風險比率。
局限性可能對市場變化較為敏感,且不適合於大規模資金的長期投資。對於非正態分布的市場可能不適用,需要準確的資產協方差矩陣。

關鍵對比總結:#

  • 凱利準則專注於通過優化單一資產的投資比例來最大化財富的長期增長,適用於頻繁的交易環境(如賭博、期貨市場等)。它假設可以無限分配資金,且在收益和風險的平衡上有一個數學公式來指導資金的分配。
  • 馬科維茨準則則更關注如何構建一個多元化的投資組合,以最小化整體風險,並在風險和收益之間找到最優的平衡,適用於長期的資產配置。

從直觀理解上看,凱利準則是個 “動態賭注優化” 策略,而馬科維茨準則是一個多資產組合的 “風險控制” 方法。

凱利準則(Kelly Criterion)是一種數學公式,用於在賭博或投資中確定最優投注比例,以實現長期資本增長的最大化。其基本思想是根據當前的贏利概率和賠率,計算出最優的投注金額。凱利準則的核心公式為:

[
f^* = \frac{p \cdot b - q}{b}
]

其中:

  • (f^*) 是最優投注的資金比例;
  • (p) 是獲勝的概率;
  • (b) 是賠率(獲勝時的回報);
  • (q = 1 - p) 是失敗的概率。

凱利準則與彈球機的類比#

凱利準則可以類比為一台彈球機(Pinball machine),這通常是為了形象化和理解它的行為過程。

  1. 彈球機的工作原理
    在彈球機中,球在各種障礙物的作用下彈來彈去,最終決定了球是進入一個獎勵區還是失敗掉落。每次玩家發射球時,球的路徑是不確定的,可能會發生變化。

  2. 凱利準則的作用
    就像彈球機的球路徑一樣,凱利準則也是一個 “概率遊戲”。玩家根據當前的資金和可能的回報,決定他們每次應該投注多少。不同的投注決定(大小賭注)相當於彈球機中的不同路徑選擇。凱利準則試圖通過精確的計算,使得每次投注(或每次發射球)的結果更加傾向於長期收益最大化。

類比的幾個要點:#

  • 概率和風險控制:凱利準則的核心是根據風險和回報的比率做出決策,正如玩家在彈球機中試圖控制球的路徑一樣。
  • 長期優化:彈球機每次投入的結果可能並不理想,但從長遠來看,通過合理的投注比例,可以獲得長期的資本增長,類似於彈球機中的多個回合累積的最終結果。
  • 反饋機制:就像彈球機中的每次球的彈跳會影響接下來的結果,凱利準則通過不斷反饋投注的結果來調整策略,以確保更好的未來回報。

通過這個類比,我們可以更容易地理解凱利準則的動態性質和優化投注的目標。

這個問題的核心是凱利賭徒策略的應用,以及如何在賭博中最大化資金增長,同時避免在極端情況下破產。在這個問題中,我們面對一個 “尾巴事件”,即一種概率事件的發生比預期的更加極端。以下是對這個問題的詳細解析:

1. 背景和假設#

  • 凱利賭徒策略:凱利賭徒策略的核心思想是,根據已知的勝率和賠率,決定在每次賭注中投入的資金比例。目標是最大化長期資金的增長,並避免在惡劣的情況下破產。
  • 硬幣的拋擲:通常,硬幣投擲是公平的,即 50% 概率正面朝上,50% 概率反面朝上。然而,在這裡,我們有 55% 的概率得到人頭朝上。問題設置在一次拋擲後結果為 45% 的人頭朝上。

2. 為什麼出現 “大尾巴事件”?#

“大尾巴事件” 指的是在概率分布的尾端發生的異常事件。這裡原本我們預期 55% 的概率人頭朝上,但實際拋擲結果只有 45%。這種偏離預期的情況就是所謂的 “大尾巴” 事件,即某種不常見且極端的結果出現。

在凱利賭徒模型中,這類偏離常常會引起預測失敗,因為它打破了模型的假設(例如,預期的勝率未能實現)。然而,凱利策略本身並不會因為這種異常情況而讓賭徒破產,因為凱利策略並不建議將全部資金投入每一輪,而是建議根據概率分配合理的投注。

3. 凱利賭徒如何應對?#

凱利賭徒根據已知概率和賠率進行賭注分配。假設凱利賭徒知道每個拋擲硬幣的概率和賠率,他會根據以下公式來計算投注比例:

[
f^* = \frac{bp - q}{b}
]

  • (f^*) 為應投注的資金比例。
  • (b) 為賠率。
  • (p) 為勝率(在這個問題中是 55%)。
  • (q) 為失敗概率(1 - p)。

根據這個公式,如果凱利賭徒的目標是最大化長期資金增長,即使遭遇 “大尾巴” 事件,他也會根據勝率調整自己的投注比例。如果勝率未達到預期,他也會調整投注額,以確保不會因單一事件而損失所有資金。

4. 如何保持資金安全?#

即使在不利的情況下,凱利賭徒策略仍然能夠保住資金的安全。例如,在 45% 的概率下得到了人頭朝上的結果,這意味著凱利賭徒將只損失一部分資金,而不是全部:

  • 假設在每輪賭注中,凱利賭徒只投注總資金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即使輸掉一些賭注,他的資金總額依然足夠支撐下一輪的賭注,並在長期內通過繼續應用凱利策略保持盈利。
  • 在這種情況下,凱利賭徒在經歷一次不利的結果後,依然能夠保持大部分資金,例如至少保住了 90% 的資金。

凱利賭徒策略的優勢在於,即使在遭遇 “大尾巴” 事件或概率偏差的情況下,它依然能夠避免完全破產。凱利賭徒通過合理的資金分配,確保每次賭注的大小適應當前的賠率和勝率,這樣即使遭遇極端事件,仍然能保持資金的長期增長。

總的來說,凱利賭徒並不會在一次硬幣拋擲後破產,他通過科學的投注策略避免了因 “大尾巴” 事件導致的風險,至少能夠保住大部分資金。這種策略是為了確保在長遠來看,資金能夠持續增長,即使偶爾會經歷一些不利的賭博結果。

看見概率論 " 是一個創新型數學教育平台,通過生動有趣的互動式可視化演示,讓抽象的數學概念變得可見且易懂,助您掌握概率統計的核心思想,深入理解大數定理、貝葉斯定理和凱利公式等經典概率論知識。

Important

思維能讓人給原本不確定的東西賦予確定性,這也許是它給我們耍的最絕妙的一个戲法了。思維能夠給人感受上不確定性的東西,自動加工成確定性。

禀賦效應是指人們一旦擁有某項物品,就會大大高估它的價值,這一現象在行為經濟學中非常重要。

概念解釋

禀賦效應是由理查德・塞勒於 1980 年提出的理論。它描述了一種認知偏差,即人們傾向於高估自己所擁有的物品的價值,僅僅因為這些物品屬於自己。這種效應與 “損失厭惡” 理論相對應,後者認為人們對損失的畏懼遠大於對收益的期待。

現象表現

  • 高估已擁有物品:人們往往認為自己擁有的物品比實際上更有價值。

  • 交易惰性:由於對失去已有物品的恐懼,人們不願意放棄當前擁有的資產,導致交易難以進行。

  • 賣價與買價差異:在買賣同一物品時,賣家往往索要的價格高於買家願意支付的價格,導致市場效率降低。

影響因素

  • 損失厭惡:人們對失去某物的厭惡感大於獲得同等價值物品的快樂感。

  • 擁有感:實際擁有某物會改變對其價值的評估,使得放棄變得困難。

  • 個人偏好:不同人對禀賦效應的強度不同,但通常情況下,這種效應在決策中表現明顯。

莫雷把手下員工召集在一起,將他所認為的有可能影響判斷的一些偏見一一列在了白板上:禀賦效應、證實性偏見等。還有一種被稱為 “當前效應” 的心理 —— 在做出決策時,容易低估未來的發展,認為當前必好於以後。在莫雷看來,
“後視效應” 就是指人們在看到結果時,容易表現出一切都在預料之中的樣子。數據模型有助於規避人們的這些稀奇古怪的思維。但是,到了 2012 年,莫雷的模型似乎在火箭隊用來評估球員的信息處理量上接近了極限。“我們每年都會研究該刪除哪些數據,又該添加哪些內容,” 莫雷說,“但是它的表現越來越差強人意了。”

管理職業球隊的這份工作與莫雷孩童時期的想象完全不一樣。他現在的感覺就像是不得不殘忍地拆散一隻結構複雜的鬧鐘,好檢查它哪裡出了毛病,結果卻發現鬧鐘的一個重要零件原來就嵌在他的腦子裡。

球員打球時,很容易形成瞬時印象,繼而按照這個印象去尋找證據。他聽人說過,這種情況叫 “證實性偏見”。人們總是不樂意看到那些他們不想看見的東西,而迫切希望看到他們樂於看見。

證實性偏見(Confirmation Bias)是指人們傾向於尋找、解釋和記住那些與自己已有信念或假設相一致的信息,而忽視或低估與之相悖的信息。這個偏見會導致人們的觀點越來越固守,減少對新證據的開放性。

舉個例子:

假設一個人堅信 “左撇子比右撇子更聰明”,那麼這個人可能會特別關注那些左撇子取得成功或表現出色的案例,而忽視右撇子中同樣出色的人。例如,當他聽說某位著名的左撇子科學家或藝術家時,他會認為這是對自己觀點的支持;而當聽到右撇子的成功故事時,他可能會將其歸因於其他因素,而非考慮與自己觀點相衝突。

這種偏見會讓這個人逐漸加強自己對左撇子更聰明的信念,而不願意接受與之相矛盾的數據或事實。

不管別人在選拔業餘球員時帶著什麼樣的偏見,莫雷都會留意觀察,因為他總是在試圖驗證這些偏見。

按照羅伊・鮑邁斯特的觀點,文化是人類的一種生物學博弈,所以用進化論的眼光看,那些能夠與不斷翻新的社交生活方式(也就是文化)與時俱進的人更容易在選擇中受到青睞,而人性正是在這個緩慢的進化過程中得到了塑造。因此,對於鮑邁斯特而言,大腦研究的進程不僅不會被取代,反而能推動人類行為學研究。他所擔心的是腦科學研究對於人際關係的廣泛忽視會扭曲我們對人性的正確理解。

Important

道德本質上是一套成體系的規則,它是使結群生活的人保持相對和睦的紐帶。就某種程度而言,各類文化通常推崇道德,抵制個體間的侵害;

而當社會生活中出現避無可避的矛盾時,法律則成為解決衝突的基本手段。鮑邁斯特還對與道德緊密相關的罪惡、自制力、抉擇和自由意志做過研究。根據耶魯大學心理學家保羅・布盧姆的觀點,道德是人類天生就有的特質,對於好壞的價值判斷深深根植在我們的骨髓裡。布盧姆的研究顯示,襁褓中的嬰兒和學步的幼童已然能夠讀懂他人行為中的善意與惡意了;他們展現出鼓勵善意、懲戒惡意的傾向;他們會用實際行動幫助處於悲痛中的人;他們會有內疚、羞愧、驕傲和義憤填膺等情緒。

哈佛大學認知神經科學及哲學家喬舒亞・格林則認為,我們當前最嚴重的社會問題,如戰爭、恐怖主義、環境破壞等,究其背後的原因,是人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用舊石器時代的道德觀來處理現代生活中的複雜問題。大腦欺騙了我們,讓我們以為自己是站在道德真理的制高點上處理問題,而事實上往往事與願違。道德優越感蒙蔽了我們的大腦,讓它無法顧及一些我們天生不具有的道德價值觀念。

弗吉尼亞大學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的研究提示我們,道德是基於 5 種或者更多先天性基本 “心理” 成分的社會產物,包括傷害、恐懼、結群、權威和純潔。受過高等教育的自由主義者傾向於考量前兩項,而更保守、有宗教信仰或者社會地位更低的人往往會考量全部的 5 個方面。

正如神經學家薩姆・哈里斯所說,在解釋釋義、道德和價值觀方面,科學的無能正是宗教信仰大行其道的原因。正是因為理性辯論和科學質詢在釋義和道德問題領域內的疲軟無力,許多人才會尋求宗教教條主義和超自然學說的解釋,進而催生教派爭端。對於科學的質疑越強烈,科學和宗教之間的橫斷以及兩者的背道而馳就越明顯。

耶魯大學實驗哲學家喬舒亞・諾布的大量工作是研究人們在生活中过分進行道德評判的現象 —— 對於許多不涉及道德的問題也進行直覺性的道德評判,例如對意圖的揣測和因果的推斷。經常有人說研究人們思考問題的方式的最佳手段是把它們當成客觀的研究對象來對待,就像科學研究範式裡的實驗對象一樣。而諾布的觀點則有所不同,他認為人們看待世界的方式總是會受到道德評判的影響,道德偏倚無處不在。諾布最具爭議,也最廣為人知的是他提出的 “諾布效應”,也叫 “副作用效應”。

“諾布效應”(Nobel Effect)是指由於某人或某個團隊獲得諾貝爾獎後,其研究成果或相關領域的影響力和聲譽通常會大幅提升的現象。這種效應不僅體現在學術界的聲譽上,還可能對該領域的資金支持、後續研究以及公眾關注度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具體來說,諾貝爾獎作為全球最具權威和影響力的獎項之一,授予諾貝爾獎的人物或團隊,通常會獲得更廣泛的認可。尤其是在科技、醫學、物理學等領域,得獎者的研究成果往往會被更多人關注,相關的研究項目也可能因此獲得更多的投資和資源支持。

諾布效應有時也可以被視為對諾貝爾獎的 “後效應”,即諾貝爾獎所帶來的額外光環效應,提升了得獎者和其研究方向的社會影響力。

厭惡感被認為是一種在許多道德評價中有舉足輕重作用的情緒。康奈爾大學的心理學家大衛・皮薩羅的研究表明,政治傾向與增加的厭惡感體驗(用 “厭惡敏感性量表” 進行衡量,量表的作者為喬納森・海特和他的同事)越來越密不可分。

喬納森・海特 (1)

作為第一個發言的人,我首先想要感謝 Edge 基金會把我們帶到了如此美麗的地方,讓我們聚在一起。我一直很期待與你們每個人進行一次談話。

我前不久參加了一個主題為道德發展(moral development)研究的會議。會上,一個明顯擁護科爾伯格理論 (2) 的道德心理學家站起來發言說:“道德心理學正在日漸凋敝。” 我當時就想,嗯,也許你 “家” 裡的日子是不太好過,不過這個 “城” 裡的其他地方可是到處欣欣向榮。我們正身處一個黃金時代。

在這座 “城” 裡,我自己住的區域叫社會心理學,隨著許多新人不斷入住,這個地方正在變得越來越有趣。我出門不需要走多遠,就能找到認知神經科學家、靈長類動物學家、發展心理學家、實驗哲學家,還有經濟學家。我說了,我們正身處黃金時代,在這個時代裡,愛德華・威爾遜 (3) 在 1975 年就高聲疾呼的人種融合理論正成為現實。我們在見證的是一個知識大融合的時代。

如今,我們對於很多問題依舊眾說紛紜,但是我認為在對不少觀點的看法上我們已然達成共識。我們都會認同道德研究必然涉及進化和文化。你需要了解黑猩猩、倭黑猩猩、人類嬰兒以及精神病患者,並探討這些對象之間的區別。你需要研究大腦和心智,並最終把這些綜合到一起。

對於這次會議,我希望在場的所有人能夠暢所欲言,求同存異。對於在網絡上觀看這場會議的觀眾,我希望他們能夠被我們的熱忱與樂觀所感染,並且保持足夠的理性。

我在費城念研究生的時候,在一家餐廳有過一段奇特的經歷。那天我正在切斯納特街上走,突然看到了一家名叫 “真正的味道”(True Taste)的餐廳。我心想:“真正的味道到底是什麼?” 於是我走進了這家餐廳,找了一本菜單來看。那家店的菜單分為 4 個部分,每個部分的標籤分別是 “紅糖”“蜂蜜”“糖漿”“糖精”。我實在是對那個菜單摸不著頭腦,便走到一個侍者旁邊問道:“這是怎麼回事?你們這兒沒有吃的嗎?”

結果,我問的那個侍者正巧是飯店的老闆,整個店裡只有他一個工作人員。他跟我解釋說,這是一家銷售甜味劑的餐廳。全世界僅此一家,別無分店。我可以在他的店裡品嘗來自 32 個國家的各種甜味劑。他還告訴我,他的專業背景不是食品工業,在這之前也從來沒有在任何餐廳工作過,但是他有生物學博士學位,曾經在費城的莫奈爾化學感官中心(Monell Chemical Senses Center)工作。

店主在自己的研究裡發現,在人類感受味覺的所有 5 種味覺(甜、酸、鹹、苦、鮮)感受器中,甜味的體驗能夠最強烈地激發多巴胺的分泌,因此他認為,甜味才是 “真正的味道”,是我們最渴求的味覺刺激。他反復思考,又反復推論,最後認為最高效的方式是開一家專注於刺激甜味感受器的餐廳,這樣一來,顧客在這家餐廳裡攝入單位卡路里的愉悅值就會最高。這就是他經營那家餐廳的動機。

我問他:“那麼你生意怎麼樣?” 他回答說:“一塌糊塗。但是至少我比在街尾開了一家鹹味餐廳的那個化學家日子好過一些。”

好吧,現在我要說,這個故事當然是杜撰的,我只是想通過一個形象的比方來說明我近來閱讀道德哲學和某些道德心理學論文時的感受。道德的內涵非常豐富且複雜,對它的探討往往需要考慮多個層面,面對無數的矛盾衝突。但是許多論文的作者把它閹割成了單因素命題,落入了討論社會福利最大化的俗套。這就相當於我故事裡說的糖。還有些時候,也有人會探討正義,以及相應的公正和權利。這就是我說的街尾那個化學家了。所以,按照這些論文的說法,我們手頭能選的餐廳只有兩個。你要麼選功利主義的快餐店,要麼當義務論餐廳裡的食客,沒有別的選擇。

對於艱澀的話題,比如道德,我們總是會需要一些比喻和類比。幾年前,馬克・豪澤(Mark Hauser)以及約翰・米哈伊爾(John Mikhail)運用語言給道德作了個類比。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恰當的比喻,它反映了許多道德的特點。我個人覺得,道德和語言的相似之處在於,在同樣的行為產生後果時,行為的意圖卻可以是不同的。

不過,一旦把道德的定義進一步擴大,我發現用知覺來比擬道德會更有啟發性,也更能說明問題。我不是說用語言比擬道德是錯誤或者有瑕疵的。我只是說,我們試試換一個比方,用知覺來比擬道德。

想像一下視覺、觸覺和味覺,針對這 3 種感覺,我們的身體都專門配備了與之一一對應的感受器。所以在我們的視網膜上有 4 種不同的細胞,用來感受不同頻率的光。在皮膚上,我們有 3 種感受器細胞,分別用於感覺溫度、壓強和組織損傷,也就是痛覺。而在舌頭上,我們有上面提到的 5 種味覺感受器。

在以上 3 種感覺裡,我覺得味覺是與道德最接近、內涵也最豐富的喻體。

首先,味覺和行為之間的關係非常簡單明瞭。味道要麼是好,要麼是壞。好的味道,包括甜味和鮮味,還有程度適當的鹹味,都会激發我們 “還想再要” 的感覺。它們仿佛在說:“這真不錯啊。” 與之相對,酸和苦仿佛在跟我們說:“咳,別過來,快走開。”

其次,味覺的比喻與人的道德直覺非常契合,我們總是不自覺地在日常生活中用味覺來形容道德感受。我們會把別人的某個行為形容為 “乏味的”,或者 “令人作噁的”。看見別人逾越了道德界限,我們的表情很多時候跟嘗到難吃的東西如出一轍。

再次,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獨到的烹調風味,有取悅味覺感受器的獨特方式。味覺的比方抓住了道德的普適性。就好比道德思想也有自己的味覺感受器,但是口味的偏好又仰賴於不同的文化特色。每種文化都會就地取材,借鑒前人,以各自獨到的方式讓道德感受器興奮。

最後,用味覺比擬道德由來已久。2300 多年前,中國的孟子就已經說過:“故理義之悅我心,猶刍豢之悅我口。” 大衛・休謨也很喜歡這句話,我之後還會回過頭來講。

所以,我在這場對話中的目標,是闡述道德心理學與味覺心理學之間的一些重要的相似性。我要重申,我並沒有反對把道德比作語言,只是覺得用味覺來進行比喻也非常合適。從不同的視角來看待道德,也許可以得出一些不一樣的結論。

有的人可能知道,我是道德基礎理論(Moral Foundations Theory)的創立人之一。這個理論提出,道德評判起源於社會上的一小部分受眾,他們是道德意識的味覺感受器。我會在講話臨近結束時再探討這個理論。

在回到味覺感受器和道德基礎的話題之前,我想先探討兩個重要的具有警示意義的例子。我要說的是發表在《行為與腦科學》(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上的兩篇論文,它們的發表得益於保羅・布盧姆作為編輯的慧眼。我認為這兩篇論文意義非凡,它們的摘要值得被貼在國內所有心理學系教室的牆壁上,就像你去餐廳吃飯時,牆上貼的那種類似 “食物梗塞急救指南” 的東西。在美國的一些州,法律強制規定餐廳的牆上必須貼有這些指南。

第一篇論文的題目叫《世界上最怪異的人》(The Weirdest People in the World),作者是喬・亨里奇(Joe Henrich)、史蒂夫・海涅(Steve Heine)和阿拉・洛倫薩揚(Ara Norenzayan),這篇文章首先被發表在電子公告板(BBS)上。這幾位作者認為心理學是所有學科中最 “美國” 的領域,主流心理學期刊中被引用的論文有高達 70% 的比例出自美國人之手。而在化學領域,這個數字只有 37%。這個問題非常要命,因為心理學是一門和文化密切相關的科學,而化學則不是。

幾位作者嘗試搜集和整理所有他們能夠接觸到的、探討工業化社會與小型社會人口之間對比的論文。他們通過對比發現,即使是在一些低水平的知覺處理和空間認知能力上,生活在工業化社會的人也顯得有所不同。

Important

道德就像電影《黑客帝國》(The Matrix)裡的矩陣母體。道德是一種集體無意識,當你閱讀那篇關於 WEIRD 的論文時,就像電影裡的尼奧服下了紅色藥片。你會發現,你一直活在一個矩陣母體裡,然而類似的矩陣母體還有很多很多。我們碰巧生活在一個非常看重理性和邏輯的母體內。那么問題來了,我們信仰的東西是正義的嗎?如果理性的確是通往真理的康莊大道。那么現實就和我們開的那個化學的玩笑一樣了。因為我們是更好的理性思考者,所以 WEIRD 強調個人權利和社會福利的道德觀也就是正確的。我們有啟蒙運動,是啟蒙之子。除了我們之外的所有人都身處黑暗,他們無助地求諸宗教、超自然,盲目地恪守傳統。只有我們的母體才是正確的母體。

道德就像《黑客帝國》裡的矩陣母體,它是一種你情我願的幻覺。如果我們只是和處於同一個矩陣母體內的人相處,那麼毫無疑問,同仇敵愾的我們肯定能夠找到這個母體內的成員都認同的結論,並且駁斥來自其他母體內的成員的價值觀。

我認為默西埃和斯佩貝爾的論文是休謨主義觀點的典型實例,它是休謨主義視角下的道德推論觀。休謨有一段著名的話:“理性是且應當是激情的奴隸,除了服從激情和為激情服務之外,不能扮演其他角色。”1776 年去世的時候,休謨為我們留下了一系列基礎堅實的理論,他和同時代的學者們稱之為 “道德科學”。

我今天演說的副標題是 “用味覺比擬道德心理學:與休謨的接力”。我在文字材料的底部列出了一些與休謨有關的特徵,這些特徵為我們繼續休謨學說的研究提供了參考。

休謨是啟蒙思想的領袖。首先,他是一位自然主義者,這意味著他相信道德是自然世界的天然組成部分,所以研究道德就是研究人類本身,而不是通過埋頭研讀經文或者研究先驗邏輯。道德心理學讓我們走出去,道德科學亦如此。所以我把自然主義,或者說自然主義者放在了這個列表上,作為七條特徵中的第一條。

其次,休謨是一位先天論者。他不曾和達爾文相識,所以不知道進化的概念。但如果他有機會,想必肯定會相當認同達爾文和他的進化論。休謨認為道德就像審美,兩者 “建立的基礎完全是人這種特殊的物種”。

再次,休謨還是一位感傷主義者。他認為人類道德基礎的最大威脅源於道德情操的多樣性。你們可以在我挑選的另一段引述中看到休謨對於情感的強調。他說:“道德不是一種虛無縹緲的抽象事物,它是每個人情緒和思想品位的獨特彰顯,如同我們會感知和偏好甜與苦、冷與熱。因此,道德觀念不應當與思維放在一起看待,而更應當與味覺或者情緒歸為一類。”

此,我簡要總結一下該學說的主要論點。道德基礎理論提出人類情志最重要的 5 對 “味覺” 感受器如下:關愛/傷害、公平/欺騙、忠誠/背叛、權威/顛覆、純淨/墮落。而道德感猶如味覺,由這 5 對基本的道德基礎按照不同的方式調和產生。

也就是說,這是最適合作為道德情操基礎的 5 對元素。我們的道德基礎肯定不止這 5 對,實際上要比這多得多。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知覺能力、語言能力等,都是塑造道德觀念的基礎。但是我希望我們提出的理論是一個良好的開端,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這個理論所用的比喻與休謨對道德的比擬如出一轍,那就是味覺。

總而言之,我認為我們應當接過休謨手中的接力棒。相比於當年的休謨,我們在心理學、生物進化和神經科學等方面的新知多到數不勝數。如果休謨能夠生活在今天,花上幾年時間惡補文獻,那他應當會認同我所說的:他是一名自然主義者,一名先天論者,一名直覺論者,一名多元主義論者和非簡約主義者。

對於那些傾向於認同先天論的人而言,我想要簡短地多說兩句,因為我覺得這很重要。對於那些聲稱 “進化是生物的先天能力” 的先天論者,你們不妨多參考一些構成主義(constructivism)的觀點。只要和湧現論(emergentism)相輔相成,我個人完全能夠接受還原論(reductionism)的觀點。還原論者勝在能夠深入尋求事物的本質,但是他們仍然需要從底層把這些本質重新裝配到一起,回到制度和文化的高度。我的意思是需要考慮加入各種本土化的因素。文化心理學中有這樣一句話:“文化和心理是相互促進的。” 如你所知,心理學家專攻心理。我們暫時還不知道操縱心智變化的齒輪到底是什麼,但是的確有這些齒輪在轉動,它們在不同的生態和經濟條件下發生著適應性的轉動。在我們之上,是高於本我的心理學層面;在我們之下,是低於本我的還原主義或者神經科學層面,我們需要同時關注兩個層面與我們的聯繫。

現在,終於講到最後一條了。我們必須非常小心偏倚。我相信道德大體上應當被看成一種群體現象,至少對於道德的起源而言是如此。就本質上來說,道德的作用在於把我們團結到一起,以對抗道德認知不同的其他群體。

就像我先前說的,幾乎所有從事我們這一領域研究的人在某種程度上都是桀驁不馴的 “法外狂徒”。我們很容易因為他人的道德觀與自己的不同而造成曲解。如果換作是法庭上判案的法官,像我們這樣的人就不得不被撤換了。但是我們作為學者不會這麼做,在研究外來文化裡的道德觀時,我們必須非常謹慎,多換位思考、多換位,盡量以自洽的眼光審視外來文化所包含的信念和價值觀。因為它們存在的意義與我們的文化類似,出發點都是為了讓自己的社會更人性、更繁榮。

這就是我演講的全部內容,也是我認為的道德科學在 21 世紀應該有的樣子。當然,這次講話的內容完全來自我的理性推論能力,而且我很清楚我的推論能力存在的唯一理由是為支撐自己的論點尋找依據。所以,我要提前感謝你們,感謝你們即將提出的、與我的觀點相左的論據,感謝你們幫助我對抗自己的證實偏差。

明是人類的一種生物學手段。它通過信息共享、勞力分攤、責任分配和其他方式聯繫社會中的每個個體,這是一種全新的、更好的聯結我們的手段,而且它的確行之有效。文明是我們應對生存和繁衍問題的主要方式,其效果有目共睹。人性的獨特之處也在人類社交生活中得以體現。

那麼,說了這麼多,和道德又有什麼關係呢?對,正如我早先在討論中對麥金太爾(McIntyre)的引述,道德的本意並不是救贖個人或者促進個體完滿,相反,它只是一系列幫助許多人生活在一起的規則。由於文明誕生於人与人之間的互動合作,如需要信任、共識等,因此道德的作用在於維持文明的運作。

天性和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是相輔相成的,但是兩者之間的衝突矛盾依舊存在。從根本上說,天性賦予了我們自私的特性。大腦是自私的,或許我們應當說基因是自私的。但是無論怎麼說,人的天性中都帶有自私,而文明則要求人們盡量克服天性裡的這種特點,因為你不得不與他人進行合作,收起自己短見、自私的衝動,從更長遠、利己的角度進行考慮。為了讓社會文明正常運轉,你需要信守自己的承諾,遵守先來後到的規則,依法納稅,甚至把自己的孩子送上戰場,讓他們九死一生。這些做法是違背天性的,但這些往往又是道德所推崇的,它讓人們克制自己天性中自私的衝動,讓一切都向著維護社會體系正常運轉的方向發展。從長遠來看,這可以讓每一個社會個體受益。

道德就是這樣,當然法律也一樣。我們還沒有詳細地探討過法律,但在調控人類的行為方面,法律和道德有許多異曲同工之處。它們都會事先制定許多類似的規則,以便引導利己主義為整個社會系統服務,保證社會能夠高效地運行。但法律和道德之間有一個關鍵而巨大的區別,那就是兩者的強制力度不同。人們在生活中遵從道德規範的原因是他們顧慮自己的名聲,而個人聲譽建立在長遠的社交關係的基礎上。如果你欺騙了住在自家隔壁的鄰居,那麼他們在此生餘下的時光裡都會記得這件事,其他人也會有所耳聞,這會嚴重損害你的長遠利益,最終吞下惡果的還是自己。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壯大,社會結構變得更加複雜,陌生人之間的互動也變得越來越頻繁,你很容易就可以欺騙一個可能再也不會碰面的陌生人,然後逍遙法外,這時候法律就不得不登上台面接替道德的角色。無論如何,我們在研究道德時不能忽略人際互動這個角度。探討道德需要考量人与人之間的關係。道德能夠調控人際行為,以促進人与人之間的合作和社會的正常運轉。

現在,我們來看看哪些人類的特點能夠幫助自己克服自私的衝動,從而為集體和整個社會著想。在這所有的特點中,我覺得最重要的莫過於自律(self-regulation)。我覺得今天被邀請到這兒演講的部分原因是自己曾經研究過自律和自制(self-control)。自律的實質是摈棄一個念頭轉而將精力放在做另一件事上,通常後者是更符合需要的事,不管是為自己的長遠利益抑或是為集體的福祉考慮。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把自制稱作道德的肌肉。我在這裡要把這個詞拆開來,逐個進行探討。首先是道德。自制是道德的,因為它的目的是讓你做那些道德的事,有些時候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