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leaf

leaf

It is better to manage the army than to manage the people. And the enemy.
follow
substack
tg_channel

大模型輔助理解段永平這週的操作

29 億,段 sir 出手抄底了

段 sir 出手抄底了。

4 月 8 日一早,段永平在雪球陸續貼了 5 張交割單,分別賣出英偉達、蘋果、台積電、谷歌以及騰訊的認沽期權。出手前段永平發帖,“山也還是那座山,梁也還是那道梁”……“懂王起碼還要折騰一陣子,賣點 put 來回一起折騰也許是個好玩的遊戲。

通過計算得知(扣除交割單中疑似的重複交易),這次段永平 “抄底” 總共涉及資金約 3.9455 億美元(約 29 億元人民幣),其中蘋果約 9000 萬美元,英偉達約 1.5 億美元,谷歌約 8000 萬美元,台積電約 8000 萬美元。交割單中的合約期限,近的只有幾天,遠的有 2026 年才到期,行權價當然也高低都有,但以段永平的性格,結合他前一段 “空倉” 的表態,倉位必然是已經備出來了。

騰訊則是實驗性質的操作,段 sir 以 440 港元 / 股分別賣出了不同期限的騰訊 put,但體感一般,因此他說 “長期一點的 put 的權利金不好,短期的一般,保費不好收啊。”

另外,段永平還以 94 美元 / 股的價格直接 “進貨” 了 1 萬股英偉達,“小錢” 不到 100 萬美元。巴菲特說 “別人恐懼我貪婪”,段永平這次是不是成功抄了作業還未可知,畢竟市場也都在等著巴菲特在五月份的講話,老爺子還有大筆現金沒動。

上個月美股開始暴跌時,段永平就高調宣稱自己在暴跌之前 “已經空倉,享受空倉的快感”,“投資管理的核心是管理風險,而非追求收益。” 空倉逃頂,轉頭又準備 29 億抄底。

29 億是個好玩的遊戲,不愧是段 sir。

空倉,抄底

再來看看他這次抄底的四家企業,蘋果和谷歌是段永平的心頭好,截至 2024 年四季度末,段持有蘋果的市值達 102.33 億美金,持倉占比為 70.50%,同樣,還持有谷歌 377 萬股,持股市值為 7.17 億美元。

在上個月底,段還公開表示 “我會考慮增加一點 Google。Google 底蘊深厚,不可小看。” 而即便特朗普的關稅對商業模式基石構成了威脅,段 sir 倒是依然看好蘋果。

AI 時代的賣水人英偉達和台積電,則成了段 sir 的新寵。

根據公開信息,段第一次買入英偉達是在今年 3 月 19 日,這天他在英偉達 CEO 黃仁勳演講前一小時宣布,以 92.52 美元的限價買入 10 萬股英偉達股票,同時以 120 美元的行權價賣出這批股票對應的看漲期權,合約有效期為 2026 年 3 月 20 日到期。

而在一年前,他還是一個對英偉達 “不懂” 的投資者,他寫道:“看懂一家公司確實很難。以前沒看懂,現在再看也還是沒懂。搞不清楚這家公司 10 年後會是更好還是不如現在。”

但今年開始,段永平在雪球提了十幾次英偉達,顯然態度開始轉變了。3 月初,在仍覺得自己沒看懂英偉達時,段就選擇以 37 萬美元的總價,賣出 1000 份英偉達 put。甚至在買入英偉達股票後,他還坦言,不能說完全看懂了,但確實覺得 NVDA 的護城河有點厲害。“看著這肯定是個不錯的公司啊,買點大概率也是會賺錢的。”

此外,他還提到在多年前曾和黃仁勳一起吃飯,“對他(黃仁勳)的印象確實非常正面,但可惜沒聊太多東西因為我英文不夠好。當時要看到這個東西的話我的關注度可能會提高很多很多,現在開始認真關注也不晚。”

如今,美股暴跌,段 sir 對英偉達 “掉得越多,興趣越大”,“think different 不意味著非要和別人不一樣的。在 NVDA 上是可以一樣的。” 在對科技的接受能力上,段 sir 顯然是比巴菲特激進些。

相比之下,但總的操作則讓投資者啼笑皆非。2 月底,他曾果斷減持 70% 倉位,持有大量現金。沒幾天,但總因為 FOMO,又買回了英偉達及一系列美股,還加了槓桿,不幸的是,此後英偉達股價從高點回落超 25%,導致但總管理的基金淨值大幅回撤。

除了英偉達,段最近還盯上了台積電,結合段 sir 近期的表態,“TS­MC 的商業模式和企業文化都很強。TS­MC 和微軟都是很厲害的 to B 的公司,是我後知後覺了。” 可能段 sir 也不是不會 fomo 吧。

抄底,只是常規操作而已

其實,抄底倒是段 sir 的常規操作。

段 sir 人盡皆知抄底網易的操作就不說了,2022 年,段 sir 還曾五次抄底騰訊美股的 ADR,在 2 月,3 月,4 月,8 月和 10 月,持續抄底補倉,其中最便宜的時候價格到了 32 美元,當時段永平認為,從長期來看,購買騰訊股票可能比存銀行更安全,因為可以享受企業成長的紅利。

2008 年金融危機時,段永平也上演過完美抄底。據他回憶,2008 年 9 月,從雷曼兄弟倒下開始,金融危機的影響越來越大,整個市場風聲鶴唳。

“到 11 月,整個市場的恐慌越來越厲害,負面情緒幾乎到了頂點,我當時就想,這大概就是巴菲特講的人們的 “恐懼” 要來了,也就是輪到我該 “貪婪” 的時候了。開始的時候,我並沒有特別明確的目標,只是覺得市場上到處都是便宜貨,就是不知道哪個安全,好像每個都有很大問題,每個公司都可能要完蛋一樣。我當時想的最多的就是如何把手裡的所有資源調動起來去抓住這一生難遇一次的機會。”

2009 年 2 月時,GE 跌破 10 塊。那時雷曼,AIG,Citigroup 等很多和次貸有關的公司都已經破產或到了破產邊緣,關於 GE 的負面新聞也越來越多,華爾街上很多人都在說 GE 將會是下一個雷曼。

但段 sir 認為,金融危機不會摧毀 GE 強大的企業文化,過去的一些策略錯誤假以時日可以改正。因此,他在 GE 股價從 9 美元左右一路下跌到 6 美元時,開始大量買入。回報也挺豐厚,他在 20 多美元陸續賣出,帶來約 200% 的收益。

魔幻美股

昨晚美股經歷了相當魔幻的時刻,納斯達克開盤不久暴跌近 5%,隨即傳出 “關稅政策將暫停 90 天”,指數在半小時內從跌 5% 轉為漲超 4%,標普指數漲超 3%。

然而,大約七分鐘後,美國三大又指數急轉直下,上竄下跳像是支妖股。關注美股的朋友戲稱,美股現在也流行 “小作文” 炒股了。

值得一提的是,標普 500 指數兩個交易日累計跌幅逾 10% 的情況,此前只出現過 3 次,分別是 1987 年股市崩盤、2008 年國際金融危機期間以及 2020 年初疫情初期。股市的至暗時刻也讓全球 500 位富豪的財富縮水了 5000 多億美元。

國內資本市場則是有序釋放出了一系列積極信號。

據中國證券報統計,4 月 7 日晚,多家大型央國企、民營上市公司和股東發布回購相關公告。中央匯金、中國誠通、中國國新更是大手筆增持 A 股。

中央匯金表示,堅定看好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前景,充分認可當前 A 股配置價值,已再次增持了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 (ETF),未來將繼續增持,堅決維護資本市場平穩運行。中國誠通旗下誠通金控和誠陽投資增持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 (ETF) 和中央企業股票,持續大額增持央國企股票和科技創新類股票,當好上市公司的長期投資者。中國國新控股發布消息稱,其旗下國新投資有限公司增持中央企業股票、科技創新類股票及 ETF,積極支持關鍵領域科技創新,為維護市場穩定運行貢獻力量。

4 月 8 日一早,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央匯金公司又重磅發聲。中央匯金明確了自己是資本市場上的 “國家隊”,發揮著類 “平準基金” 作用。央行也表示,必要時向中央匯金公司提供充足的再貸款支持。與此同時,國家金融監管總局也發聲稱將提高保險資金投資股市比例。

或許,段 sir 也可以考慮考慮另一個 “老相好”,茅台?

如何理解段永平這周的股市操作 | MacTalk - 池建強的隨想錄前幾天我看到段在雪球上說:

前幾天我看到段在雪球上說:

賣了點蘋果以及其他的 put。懂王威武,感覺起碼要折騰一陣子,賣點 put 來回一起折騰也許是個好玩的遊戲。還是老話,千萬別用 ma­r­g­in。如果 put 進來的價格從 10 年後看回來是便宜的價格,那這個投資就值得做,長短皆宜。

Gimini 2.5 Pro:這段話是段永平在分享他對於市場波動時期的一種投資策略和理念,主要圍繞著 ** 賣出看跌期權(Selling Put Options)** 展開。我們可以分點來理解:

1、“賣了點蘋果以及其他的 put”:

核心操作: 他賣出了(Sell)一些蘋果公司(AAPL)和其他他認為不錯的公司的看跌期權(Put Options)。

2、賣出看跌期權意味著什麼: 賣出看跌期權的投資者(在這裡是段永平)獲得一筆權利金(Premium)。作為交換,他承擔了一項義務:如果該期權的買方在到期日或之前選擇行權(Exercise),那麼賣方(段永平)必須按照約定的行權價(Strike Price)從買方手中買入對應數量的股票。

3、賣方的期望: 通常,賣出看跌期權的人期望股價在期權到期時高於或等於行權價,這樣期權就不會被行權(或者價值很低),他就能賺取全部的權利金。

4、“懂王威武,感覺起碼要折騰一陣子”:

背景 / 動機: “懂王” 通常指美國前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這句話暗示他認為(當時)由於政治或其他宏觀因素(可能與特朗普有關),市場將經歷一段波動或不確定性(“折騰”)。

策略聯繫: 在市場波動加劇時,期權的隱含波動率(Implied Volatility)通常會上升,這使得期權的權利金(Premium)更高。因此,在預期市場會 “折騰” 的時候賣出期權,可以收到更豐厚的權利金。

5、“賣點 put 來回一起折騰也許是個好玩的遊戲”:

策略描述: 這表明他可能不僅僅是賣一次,而是在市場波動期間,根據情況反復進行賣出看跌期權的操作(“來回一起折騰”),以此來持續賺取權利金。

心態: “好玩的遊戲” 體現了他對這種策略相對輕鬆的心態,但也暗示了這需要技巧和對風險的理解。

6、“還是老話,千萬別用 margin”:

風險警示: 這是他一貫強調的重點。Margin(融資,保證金交易)是指向券商借錢來投資。賣出看跌期權(尤其是裸賣,Naked Put Selling)本身就有潛在的較大風險,如果股價大幅下跌,賣方需要用大量資金接盤股票。如果使用了 Margin,一旦市場劇烈波動導致虧損,可能會觸發 Margin Call(追加保證金通知),甚至被強制平倉,造成無法挽回的巨大損失。

原則: 他強調只用自己自有的、閒置的資金來進行這類操作,確保即使最壞情況發生(需要以行權價買入股票),自己也完全有能力承擔,不會危及財務安全。

7、“如果 put 進來的價格從 10 年後看回來是便宜的價格,那這個投資就值得做”:

核心理念: 這揭示了他賣 Put 的深層邏輯,與他的價值投資理念一脈相承。他賣 Put 的公司(如蘋果)是他本身就願意長期持有的好公司。他設定的行權價(Strike Price)是他認為即使被迫接盤,買入股票的價格也是合理的,甚至是便宜的(“put 進來的價格… 是便宜的價格”)。

價值判斷: 他不是單純為了賺取權利金而賣 Put,而是把賣 Put 看作一種潛在的、以理想價格買入好公司股票的方式。如果股價沒跌破行權價,他就賺取權利金;如果股價跌破行權價,他被迫接盤,那也相當於以他事先認可的 “便宜價格” 買入了心儀的股票。這個價格需要經得起長期(“10 年後看回來”)的考驗。

策略靈活性: 這個策略既有短期收益(賺取權利金),也有長期目標(以好價格買入好公司股票)。因此,無論從短期操作還是長期投資的角度看,他都認為這是合適的。

總結一下:

段永平的這段話描述了一種結合了期權交易和價值投資的策略:

在預期市場波動時,通過賣出看跌期權來賺取權利金。

選擇的目標公司是他長期看好並願意持有的公司。

設定的行權價是他認為即使接盤也合算的買入價格。

嚴格禁止使用槓桿(Margin),用自有現金覆蓋潛在的買入義務,控制風險。

這種策略下,如果股價不下跌,他賺取權利金;如果股價下跌並被行權,他則以預設的理想價格買入了看好的公司股票。這使得該策略無論短期(收租)還是長期(建倉)都有其合理性。

這是一種相對保守和基於基本面價值判斷的期權策略,核心在於對公司價值的深刻理解和嚴格的風險控制。

——————

這個回覆遠好於其他 AI。

你看,大佬這麼簡短的一段話,咱們可以通過 AI 學習這麼多知識,不得不說,AI 是必選項,無論你想學習,還是工作。畢竟老段可懶得給你講這些基礎的名詞和邏輯。

分享一個李笑來的高效閱讀法#

從 2023 年第一天起,我幾乎每天都會拿出 1 個小時來閱讀,累計讀了大概 100 本書。隨著閱讀量的增加,我愈發認同矽谷投資人吳軍博士的觀點:閱讀要分層,才能兼顧廣度和深度,從而更有效地獲取知識。

說起來簡單,具體該怎麼做呢?

最近,我在微博上看到李笑來老師分享了他的閱讀方法,深受啟發。結合我的個人經驗,我對這一方法進行了拆解和優化,將其改造成更接地氣、更適合普通人的讀書流程。如果對你有啟發,歡迎給個關注。

01

李笑來的高效閱讀法

640

李笑來老師的讀書方法,是高效篩選和深度閱讀的結合,具體流程如下:

向 AI(ChatGPT)提問,請它推薦某個領域的 5 ~ 10 本書,快速鎖定優質圖書。

找到這些書,全部買下來,下載並轉換成文本格式,方便後續處理。

借助 NotebookLM(國內不能直接使用)等 AI 工具在 1 天內快速瀏覽這 5 ~ 10 本書,篩選出最值得深入閱讀的內容。

花 3~5 天精讀最值得讀的 1 本書。

再花 1 天精讀其餘書籍中最有價值的部分。

當我第一眼看到這套高效閱讀方法時,內心充滿了激動,躍躍欲試。然而,冷靜思考後,我意識到,不能盲目照抄,否則有可能適得其反。

李笑來老師的精讀和深度閱讀,需要一定的閱讀基礎和耐心,但每個人的學習習慣和閱讀能力並不同,直接模仿這種高階閱讀法,可能會因為無法堅持而產生挫敗感,反而對閱讀失去興趣。

所以,方法需要改良。

02

更適合普通人的高效閱讀法

我很喜歡一句話:「學其形,悟其神,學而後思。」意思是,我們不僅要學習外在形式,更要領悟其內在本質,而且要在實踐中反思總結。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持續進步。

回到李笑來老師的高效閱讀法,可以抓住 3 個核心要點:

先廣撒網,避免錯過某個領域的優質書籍。

再快速篩選,確保把時間花在優質內容上。

最後精讀深挖,把 80% 的時間花在 20% 最有價值的內容上。

基於以上要點,結合我的個人經歷,我認為更適合我們普通人的高效閱讀法是這樣的:

  1. 先確定主題,而不是漫無目的找書

在李笑來老師的流程裡,他先會用 AI(比如 ChatGPT)去獲取某個主題下的 5~10 本優質書籍。對普通人來說,最重要的是先想清楚你要解決什麼問題,或者你最急需補充什麼知識。你可以:

先問自己:我最近想提升什麼技能?我面臨什麼挑戰?

再讓 AI(比如 DeepSeek、Kimi)或有經驗的朋友推薦圖書,5~10 本足夠了。

用問題指引方向,會更有針對性,從而避免時間和精力的浪費。

就拿我來說吧,在 2023 年剛開始培養閱讀習慣時,我有非常多的困惑急需尋找答案,比如: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讀同一本書,為什麼有的人收穫贼大,而我不行,到底差在哪裡?時間真的可以被管理嗎?每個人的一天都是 24 小時,為什麼有的人一天效率贼高,但我不行,問題出在哪裡,怎麼解決?

類似的困惑還有很多,我的做法就是先確定主題,比如閱讀方法、時間管理、習慣養成、系統思維等等。當時 ChatGPT 剛剛爆火,不過我沒有讓 ChatGPT 推薦圖書,而是從豆瓣讀書、微信讀書、知乎等平台手動搜索該主題下的書籍,列書單。

▲關於「閱讀方法」的書單

▲關於「習慣養成」的書單

▲關於「時間管理」的書單
關注公眾號,回覆「高分書單」可以領取我整理的書單

當然啦,與兩年前相比,AI 又進化了太多太多。隨著使用 AI 的頻率越來越高,我現在也會直接找 AI 推薦了。

  1. 用手頭能掌握的工具,快速獲取信息

李笑來會把電子書轉換成文本格式,用 NotebookLM 等 AI 工具做快速掃描。這對普通人還是有點門檻的。這時候,可以:

在手機上下載閱讀 App,找到這本書,結合「目錄 + 關鍵詞搜索」功能快速預覽,了解書的框架和重點章節。

如果買了紙質書,可以用手機拍照 + OCR 軟件(如掃描全能王),把重要章節內容轉成文本,再用 DeepSeek 或者 Kimi 等 AI 工具進行分析。

  1. 先泛讀,再精讀

李笑來的思路是先快速把 5~10 本書過一遍,再挑出最值得精讀的 1 本書。普通人可以直接借鑒:

先用 3 天時間,把所有書的目錄、序言和結尾,或者重要章節翻一遍,給每本書打一個「是否值得精讀」的標籤。

選出其中最值得的 1~2 本,做精讀:畫重點、寫筆記、思考如何運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其他的書就當「資料庫」,只挑和自己問題最相關的章節來看。

  1. 精讀時,別急著追求讀完,而要注重讀懂

精讀不是一口氣讀到最後一頁,而是邊讀邊想:

這本書最重要的觀點是什麼?

有沒有能直接運用到工作、學習或生活中的方法?

讀到某個概念,停下來想一想能不能講給別人聽,或者用自己的話寫一遍?

  1. 把筆記和應用結合起來

比如:

在手機或電腦上建一個筆記文檔(印象筆記、備忘錄、飛書、WPS 等),每次讀完一章就寫 3~5 行總結。

讀到好點子,就想想 “我能怎麼用?”

等筆記多了,你就會有一個自己專屬的 “知識庫”,下次再遇到相似問題,可以快速查到對應的知識點和思路。

03

兩條小建議

  1. 學思路,去行動

李笑來曾經是新東方英語名師,還有編程技能,使用國外 AI 工具不在話下,普通人可能會說:“我沒有這些技能,做不到他那樣高效率。”

其實工具只是輔助手段,最核心的還是「先廣泛收集信息、再快速篩選、最後深度鑽研並實踐」的思路。就算咱們只有紙質書、一個手機閱讀 App,也能用類似的步驟去做篩選和深讀。

  1. 給閱讀限制時間

如果不限制時間,很容易囤書、囤資料,卻永遠不去讀、讀不完。不妨試一試:

用 3 天做快速瀏覽

用 5~7 天精讀最有價值的 1 本

再用 3 天瀏覽剩餘的幾本,挑重點章節看。

我們也許做不到像李笑來老師這樣,但可以借鑒這種把「時間切塊」的方法,根據個人實際情況有節奏地安排時間,讓自己在某段時間內保持專注。

///

寫在最後:

正如吳軍博士所說,閱讀要分層,才能兼顧廣度和深度,才能更有效地獲取知識。如果讀完本文有收穫,不妨挑一個感興趣的小技巧直接行動起來。

以上,共勉。

芒格老爺子在董事會上還說過,對婚姻的唯一建議就是:找一個對你期望最低的人結婚。#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