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亿,段 sir 出手抄底了
段 sir 出手抄底了。
4 月 8 日一早,段永平在雪球陆续贴了 5 张交割单,分别卖出英伟达、苹果、台积电、谷歌以及腾讯的认沽期权。出手前段永平发帖,“山也还是那座山,梁也还是那道梁”……“懂王起码还要折腾一阵子,卖点 put 来回一起折腾也许是个好玩的游戏。
通过计算得知(扣除交割单中疑似的重复交易),这次段永平 “抄底” 总共涉及资金约 3.9455 亿美元(约 29 亿元人民币),其中苹果约 9000 万美元,英伟达约 1.5 亿美元,谷歌约 8000 万美元,台积电约 8000 万美元。交割单中的合约期限,近的只有几天,远的有 2026 年才到期,行权价当然也高低都有,但以段永平的性格,结合他前一段 “空仓” 的表态,仓位必然是已经备出来了。
腾讯则是实验性质的操作,段 sir 以 440 港元 / 股分别卖出了不同期限的腾讯 put,但体感一般,因此他说 “长期一点的 put 的权利金不好,短期的一般,保费不好收啊。”
另外,段永平还以 94 美元 / 股的价格直接 “进货” 了 1 万股英伟达,“小钱” 不到 100 万美元。巴菲特说 “别人恐惧我贪婪”,段永平这次是不是成功抄了作业还未可知,毕竟市场也都在等着巴菲特在五月份的讲话,老爷子还有大笔现金没动。
上个月美股开始暴跌时,段永平就高调宣称自己在暴跌之前 “已经空仓,享受空仓的快感”,“投资管理的核心是管理风险,而非追求收益。” 空仓逃顶,转头又准备 29 亿抄底。
29 亿是个好玩的游戏,不愧是段 sir。
空仓,抄底
再来看看他这次抄底的四家企业,苹果和谷歌是段永平的心头好,截至 2024 年四季度末,段持有苹果的市值达 102.33 亿美金,持仓占比为 70.50%,同样,还持有谷歌 377 万股,持股市值为 7.17 亿美元。
在上个月底,段还公开表示 “我会考虑增加一点 Google。Google 底蕴深厚,不可小看。” 而即便特朗普的关税对商业模式基石构成了威胁,段 sir 倒是依然看好苹果。
AI 时代的卖水人英伟达和台积电,则成了段 sir 的新宠。
根据公开信息,段第一次买入英伟达是在今年 3 月 19 日,这天他在英伟达 CEO 黄仁勋演讲前一小时宣布,以 92.52 美元的限价买入 10 万股英伟达股票,同时以 120 美元的行权价卖出这批股票对应的看涨期权,合约有效期为 2026 年 3 月 20 日到期。
而在一年前,他还是一个对英伟达 “不懂” 的投资者,他写道:“看懂一家公司确实很难。以前没看懂,现在再看也还是没懂。搞不清楚这家公司 10 年后会是更好还是不如现在。”
但今年开始,段永平在雪球提了十几次英伟达,显然态度开始转变了。3 月初,在仍觉得自己没看懂英伟达时,段就选择以 37 万美元的总价,卖出 1000 份英伟达 put。甚至在买入英伟达股票后,他还坦言,不能说完全看懂了,但确实觉得 NVDA 的护城河有点厉害。“看着这肯定是个不错的公司啊,买点大概率也是会赚钱的。”
此外,他还提到在多年前曾和黄仁勋一起吃饭,“对他(黄仁勋)的印象确实非常正面,但可惜没聊太多东西因为我英文不够好。当时要看到这个东西的话我的关注度可能会提高很多很多,现在开始认真关注也不晚。”
如今,美股暴跌,段 sir 对英伟达 “掉得越多,兴趣越大”,“think different 不意味着非要和别人不一样的。在 NVDA 上是可以一样的。” 在对科技的接受能力上,段 sir 显然是比巴菲特激进些。
相比之下,但总的操作则让投资者啼笑皆非。2 月底,他曾果断减持 70% 仓位,持有大量现金。没几天,但总因为 FOMO,又买回了英伟达及一系列美股,还加了杠杆,不幸的是,此后英伟达股价从高点回落超 25%,导致但总管理的基金净值大幅回撤。
除了英伟达,段最近还盯上了台积电,结合段 sir 近期的表态,“TSMC 的商业模式和企业文化都很强。TSMC 和微软都是很厉害的 to B 的公司,是我后知后觉了。” 可能段 sir 也不是不会 fomo 吧。
抄底,只是常规操作而已
其实,抄底倒是段 sir 的常规操作。
段 sir 人尽皆知抄底网易的操作就不说了,2022 年,段 sir 还曾五次抄底腾讯美股的 ADR,在 2 月,3 月,4 月,8 月和 10 月,持续抄底补仓,其中最便宜的时候价格到了 32 美元,当时段永平认为,从长期来看,购买腾讯股票可能比存银行更安全,因为可以享受企业成长的红利。
2008 年金融危机时,段永平也上演过完美抄底。据他回忆,2008 年 9 月,从雷曼兄弟倒下开始,金融危机的影响越来越大,整个市场风声鹤唳。
“到 11 月,整个市场的恐慌越来越厉害,负面情绪几乎到了顶点,我当时就想,这大概就是巴菲特讲的人们的 “恐惧” 要来了,也就是轮到我该 “贪婪” 的时候了。开始的时候,我并没有特别明确的目标,只是觉得市场上到处都是便宜货,就是不知道哪个安全,好像每个都有很大问题,每个公司都可能要完蛋一样。我当时想的最多的就是如何把手里的所有资源调动起来去抓住这一生难遇一次的机会。”
2009 年 2 月时,GE 跌破 10 块。那时雷曼,AIG,Citigroup 等很多和次贷有关的公司都已经破产或到了破产边缘,关于 GE 的负面新闻也越来越多,华尔街上很多人都在说 GE 将会是下一个雷曼。
但段 sir 认为,金融危机不会摧毁 GE 强大的企业文化,过去的一些策略错误假以时日可以改正。因此,他在 GE 股价从 9 美元左右一路下跌到 6 美元时,开始大量买入。回报也挺丰厚,他在 20 多美元陆续卖出,带来约 200% 的收益。
魔幻美股
昨晚美股经历了相当魔幻的时刻,纳斯达克开盘不久暴跌近 5%,随即传出 “关税政策将暂停 90 天”,指数在半小时内从跌 5% 转为涨超 4%,标普指数涨超 3%。
然而,大约七分钟后,美国三大又指数急转直下,上蹿下跳像是支妖股。关注美股的朋友戏称,美股现在也流行 “小作文” 炒股了。
值得一提的是,标普 500 指数两个交易日累计跌幅逾 10% 的情况,此前只出现过 3 次,分别是 1987 年股市崩盘、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以及 2020 年初疫情初期。股市的至暗时刻也让全球 500 位富豪的财富缩水了 5000 多亿美元。
国内资本市场则是有序释放出了一系列积极信号。
据中国证券报统计,4 月 7 日晚,多家大型央国企、民营上市公司和股东发布回购相关公告。中央汇金、中国诚通、中国国新更是大手笔增持 A 股。
中央汇金表示,坚定看好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前景,充分认可当前 A 股配置价值,已再次增持了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 (ETF),未来将继续增持,坚决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中国诚通旗下诚通金控和诚旸投资增持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 (ETF) 和中央企业股票,持续大额增持央国企股票和科技创新类股票,当好上市公司的长期投资者。中国国新控股发布消息称,其旗下国新投资有限公司增持中央企业股票、科技创新类股票及 ETF,积极支持关键领域科技创新,为维护市场稳定运行贡献力量。
4 月 8 日一早,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央汇金公司又重磅发声。中央汇金明确了自己是资本市场上的 “国家队”,发挥着类 “平准基金” 作用。央行也表示,必要时向中央汇金公司提供充足的再贷款支持。与此同时,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也发声称将提高保险资金投资股市比例。
或许,段 sir 也可以考虑考虑另一个 “老相好”,茅台?
如何理解段永平这周的股市操作 | MacTalk - 池建强的随想录前几天我看到段在雪球上说:
前几天我看到段在雪球上说:
卖了点苹果以及其他的 put。懂王威武,感觉起码要折腾一阵子,卖点 put 来回一起折腾也许是个好玩的游戏。还是老话,千万别用 margin。如果 put 进来的价格从 10 年后看回来是便宜的价格,那这个投资就值得做,长短皆宜。
// 段永平这段话是什么意思?我不是很清楚,但咱可以问 Gimini 2.5 Pro,回复如下:
Gimini 2.5 Pro:这段话是段永平在分享他对于市场波动时期的一种投资策略和理念,主要围绕着 ** 卖出看跌期权(Selling Put Options)** 展开。我们可以分点来理解:
1、“卖了点苹果以及其他的 put”:
核心操作: 他卖出了(Sell)一些苹果公司(AAPL)和其他他认为不错的公司的看跌期权(Put Options)。
2、卖出看跌期权意味着什么: 卖出看跌期权的投资者(在这里是段永平)获得一笔权利金(Premium)。作为交换,他承担了一项义务:如果该期权的买方在到期日或之前选择行权(Exercise),那么卖方(段永平)必须按照约定的行权价(Strike Price)从买方手中买入对应数量的股票。
3、卖方的期望: 通常,卖出看跌期权的人期望股价在期权到期时高于或等于行权价,这样期权就不会被行权(或者价值很低),他就能赚取全部的权利金。
4、“懂王威武,感觉起码要折腾一阵子”:
背景 / 动机: “懂王” 通常指美国前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这句话暗示他认为(当时)由于政治或其他宏观因素(可能与特朗普有关),市场将经历一段波动或不确定性(“折腾”)。
策略联系: 在市场波动加剧时,期权的隐含波动率(Implied Volatility)通常会上升,这使得期权的权利金(Premium)更高。因此,在预期市场会 “折腾” 的时候卖出期权,可以收到更丰厚的权利金。
5、“卖点 put 来回一起折腾也许是个好玩的游戏”:
策略描述: 这表明他可能不仅仅是卖一次,而是在市场波动期间,根据情况反复进行卖出看跌期权的操作(“来回一起折腾”),以此来持续赚取权利金。
心态: “好玩的游戏” 体现了他对这种策略相对轻松的心态,但也暗示了这需要技巧和对风险的理解。
6、“还是老话,千万别用 margin”:
风险警示: 这是他一贯强调的重点。Margin(融资,保证金交易)是指向券商借钱来投资。卖出看跌期权(尤其是裸卖,Naked Put Selling)本身就有潜在的较大风险,如果股价大幅下跌,卖方需要用大量资金接盘股票。如果使用了 Margin,一旦市场剧烈波动导致亏损,可能会触发 Margin Call(追加保证金通知),甚至被强制平仓,造成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
原则: 他强调只用自己自有的、闲置的资金来进行这类操作,确保即使最坏情况发生(需要以行权价买入股票),自己也完全有能力承担,不会危及财务安全。
7、“如果 put 进来的价格从 10 年后看回来是便宜的价格,那这个投资就值得做”:
核心理念: 这揭示了他卖 Put 的深层逻辑,与他的价值投资理念一脉相承。他卖 Put 的公司(如苹果)是他本身就愿意长期持有的好公司。他设定的行权价(Strike Price)是他认为即使被迫接盘,买入股票的价格也是合理的,甚至是便宜的(“put 进来的价格… 是便宜的价格”)。
价值判断: 他不是单纯为了赚取权利金而卖 Put,而是把卖 Put 看作一种潜在的、以理想价格买入好公司股票的方式。如果股价没跌破行权价,他就赚取权利金;如果股价跌破行权价,他被迫接盘,那也相当于以他事先认可的 “便宜价格” 买入了心仪的股票。这个价格需要经得起长期(“10 年后看回来”)的考验。
策略灵活性: 这个策略既有短期收益(赚取权利金),也有长期目标(以好价格买入好公司股票)。因此,无论从短期操作还是长期投资的角度看,他都认为这是合适的。
总结一下:
段永平的这段话描述了一种结合了期权交易和价值投资的策略:
在预期市场波动时,通过卖出看跌期权来赚取权利金。
选择的目标公司是他长期看好并愿意持有的公司。
设定的行权价是他认为即使接盘也合算的买入价格。
严格禁止使用杠杆(Margin),用自有现金覆盖潜在的买入义务,控制风险。
这种策略下,如果股价不下跌,他赚取权利金;如果股价下跌并被行权,他则以预设的理想价格买入了看好的公司股票。这使得该策略无论短期(收租)还是长期(建仓)都有其合理性。
这是一种相对保守和基于基本面价值判断的期权策略,核心在于对公司价值的深刻理解和严格的风险控制。
——————
这个回复远好于其他 AI。
你看,大佬这么简短的一段话,咱们可以通过 AI 学习这么多知识,不得不说,AI 是必选项,无论你想学习,还是工作。毕竟老段可懒得给你讲这些基础的名词和逻辑。
分享一个李笑来的高效阅读法#
从 2023 年第一天起,我几 ## 乎每天都会拿出 1 个小时来阅读,累计读了大概 100 本书。随着阅读量的增加,我愈发认同硅谷投资人吴军博士的观点:阅读要分层,才能兼顾广度和深度,从而更有效地获取知识。
说起来简单,具体该怎么做呢?
最近,我在微博上看到李笑来老师分享了他的阅读方法,深受启发。结合我的个人经验,我对这一方法进行了拆解和优化,将其改造成更接地气、更适合普通人的读书流程。如果对你有启发,欢迎给个关注。
01
李笑来的高效阅读法
李笑来老师的读书方法,是高效筛选和深度阅读的结合,具体流程如下:
向 AI(ChatGPT)提问,请它推荐某个领域的 5 ~ 10 本书,快速锁定优质图书。
找到这些书,全部买下来,下载并转换成文本格式,方便后续处理。
借助 NotebookLM(国内不能直接使用)等 AI 工具在 1 天内快速浏览这 5 ~ 10 本书,筛选出最值得深入阅读的内容。
花 3~5 天精读最值得读的 1 本书。
再花 1 天精读其余书籍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当我第一眼看到这套高效阅读方法时,内心充满了激动,跃跃欲试。然而,冷静思考后,我意识到,不能盲目照抄,否则有可能适得其反。
李笑来老师的精读和深度阅读,需要一定的阅读基础和耐心,但每个人的学习习惯和阅读能力并不同,直接模仿这种高阶阅读法,可能会因为无法坚持而产生挫败感,反而对阅读失去兴趣。
所以,方法需要改良。
02
更适合普通人的高效阅读法
我很喜欢一句话:「学其形,悟其神,学而后思。」意思是,我们不仅要学习外在形式,更要领悟其内在本质,而且要在实践中反思总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持续进步。
回到李笑来老师的高效阅读法,可以抓住 3 个核心要点:
先广撒网,避免错过某个领域的优质书籍。
再快速筛选,确保把时间花在优质内容上。
最后精读深挖,把 80% 的时间花在 20% 最有价值的内容上。
基于以上要点,结合我的个人经历,我认为更适合我们普通人的高效阅读法是这样的:
- 先确定主题,而不是漫无目的找书
在李笑来老师的流程里,他先会用 AI(比如 ChatGPT)去获取某个主题下的 5~10 本优质书籍。对普通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先想清楚你要解决什么问题,或者你最急需补充什么知识。你可以:
先问自己:我最近想提升什么技能?我面临什么挑战?
再让 AI(比如 DeepSeek、Kimi)或有经验的朋友推荐图书,5~10 本足够了。
用问题指引方向,会更有针对性,从而避免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就拿我来说吧,在 2023 年刚开始培养阅读习惯时,我有非常多的困惑急需寻找答案,比如: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读同一本书,为什么有的人收获贼大,而我不行,到底差在哪里?时间真的可以被管理吗?每个人的一天都是 24 小时,为什么有的人一天效率贼高,但我不行,问题出在哪里,怎么解决?
类似的困惑还有很多,我的做法就是先确定主题,比如阅读方法、时间管理、习惯养成、系统思维等等。当时 ChatGPT 刚刚爆火,不过我没有让 ChatGPT 推荐图书,而是从豆瓣读书、微信读书、知乎等平台手动搜索该主题下的书籍,列书单。
▲关于「阅读方法」的书单
▲关于「习惯养成」的书单
▲关于「时间管理」的书单
关注公众号,回复「高分书单」可以领取我整理的书单
当然啦,与两年前相比,AI 又进化了太多太多。随着使用 AI 的频率越来越高,我现在也会直接找 AI 推荐了。
- 用手头能掌握的工具,快速获取信息
李笑来会把电子书转换成文本格式,用 NotebookLM 等 AI 工具做快速扫描。这对普通人还是有点门槛的。这时候,可以:
在手机上下载阅读 App,找到这本书,结合「目录 + 关键词搜索」功能快速预览,了解书的框架和重点章节。
如果买了纸质书,可以用手机拍照 + OCR 软件(如扫描全能王),把重要章节内容转成文本,再用 DeepSeek 或者 Kimi 等 AI 工具进行分析。
- 先泛读,再精读
李笑来的思路是先快速把 5~10 本书过一遍,再挑出最值得精读的 1 本书。普通人可以直接借鉴:
先用 3 天时间,把所有书的目录、序言和结尾,或者重要章节翻一遍,给每本书打一个「是否值得精读」的标签。
选出其中最值得的 1~2 本,做精读:画重点、写笔记、思考如何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其他的书就当「资料库」,只挑和自己问题最相关的章节来看。
- 精读时,别急着追求读完,而要注重读懂
精读不是一口气读到最后一页,而是边读边想:
这本书最重要的观点是什么?
有没有能直接运用到工作、学习或生活中的方法?
读到某个概念,停下来想一想能不能讲给别人听,或者用自己的话写一遍?
- 把笔记和应用结合起来
比如:
在手机或电脑上建一个笔记文档(印象笔记、备忘录、飞书、WPS 等),每次读完一章就写 3~5 行总结。
读到好点子,就想想 “我能怎么用?”
等笔记多了,你就会有一个自己专属的 “知识库”,下次再遇到相似问题,可以快速查到对应的知识点和思路。
03
两条小建议
- 学思路,去行动
李笑来曾经是新东方英语名师,还有编程技能,使用国外 AI 工具不在话下,普通人可能会说:“我没有这些技能,做不到他那样高效率。”
其实工具只是辅助手段,最核心的还是「先广泛收集信息、再快速筛选、最后深度钻研并实践」的思路。就算咱们只有纸质书、一个手机阅读 App,也能用类似的步骤去做筛选和深读。
- 给阅读限制时间
如果不限制时间,很容易囤书、囤资料,却永远不去读、读不完。不妨试一试:
用 3 天做快速浏览
用 5~7 天精读最有价值的 1 本
再用 3 天浏览剩余的几本,挑重点章节看。
我们也许做不到像李笑来老师这样,但可以借鉴这种把「时间切块」的方法,根据个人实际情况有节奏地安排时间,让自己在某段时间内保持专注。
///
写在最后:
正如吴军博士所说,阅读要分层,才能兼顾广度和深度,才能更有效地获取知识。如果读完本文有收获,不妨挑一个感兴趣的小技巧直接行动起来。
以上,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