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leaf

leaf

It is better to manage the army than to manage the people. And the enemy.
follow
substack
tg_channel

本文不提供職業建議,卻能助你一生

本文不提供職業建議,卻能助你一生怎樣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職業?

怎樣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職業?

讀完這篇文章需要一個小時,但是請相信,這一個小時的時間是值得的。

祝開卷有知。

職業是我很早就想寫的一個話題。社會會告訴我們很多東西,包括我們在職業中應該追求什麼,以及職業的各種可能性。我覺得這是個很奇怪的現象,因為「社會」對我們想要什麼應該知之甚少。

在職業這個話題上,「社會」就好像那個你過年回家時候纏著你給你分享一堆莫名其妙的人生經驗的叔叔一樣。你很快就會對叔叔的話失去興趣,因為他大體上言之無物,而真的說出來的那些東西也早就過時了。

如果社會是那個叔叔,那常規認知就是叔叔的那些廢話。但是往往在職業這個話題上,我們聽到了這些廢話後,不是失去興趣,而是全神貫注的聆聽廢話的每一個字,然後按照這段廢話來做出重大的職業選擇。這確實是個很奇怪的現象。

這篇文章不會給你職業建議。

這篇文章能夠提供一個_幫你做出職業選擇的思考框架_,這個框架考慮的是「你是誰」、「你要什麼」,以及現代社會快速變化中的職業場景。你在職業選擇上肯定是沒有足夠經驗的,但是你肯定比「社會」更加有資格來決定什麼是最適合你。

無論你是否開始自己的職業生涯,或者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或者已經在職場多年但不確定自己是否走在正確的路上。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你重設自己的思維,幫助你更清晰地去思考。

你迄今為止的生活#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童年就像一條河,我們就是河裡的蝌蚪。

image

我們沒有辦法選擇河流。我們醒來的那天,就處在這條父母、社會和大環境給我們選定的道路上了。我們被告知了河流的生存法則、正確的泳姿和我們的目標。

我們的工作不是去思考道路,而是在已經被選定的這條路上,按照被預先設定的成功的定義,去獲得成功。

對絕大部分讀者來說,這條河流通向了一個叫做大學的池塘。我們可能在選擇去哪個池塘的時候有一定的選擇空間,但是這些叫做大學的不同的池塘,其實沒有那麼不同。

image

在池塘中,我們有了更多的活動空間和自由度。我們開始思考,開始望向池塘外 —— 看著現實社會的樣子,看著那個我們將度過餘生的地方。

這些通常會給我們帶來複雜的情緒。

image

然後,在我們從河流中蘇醒的 22 年後,我們被踢出大學這個池塘,然後被告知「去吧,去創造自己的生活」。

image

這種安排明顯是有問題的。最明顯的一點是,你是個沒有什麼技能,什麼都不懂,沒有很多其它東西的人。

image

而在你開始解決你的「廢柴」問題之前,還有另一個更大的問題 —— 預先設定好的路線結束了。

學校裡的學生,就好像有 CEO 指揮著的公司雇員。但是_在現實世界裡,沒有人會是你生命的 CEO,沒有人會是你職業路徑的 CEO—— 這個人只能是你_。

你花了十幾年,甚至更久的時間,成為了一個好學生,但是你沒有做任何東西的 CEO 的經驗。直到現在,你都只是處理一些非常小的問題 —— 比如「怎麼做一個好學生」。

大學畢業,就像一個只在電腦前玩過模擬飛行的人,手裡握著一架波音 747 的駕駛艙鑰匙。你要回答的問題變成了「我是谁」、「生命中哪些是對我重要的事情」、「我的生活有哪些路徑選擇?我該選哪一條?我該怎麼創造自己的路徑?」

當你離開校園,你習慣的生活向導就突然離開了,剩下你一個人站在有無數分叉路的路口,不知所措。

但是時間不等人。

你會走上一條道路,而這條道路就是你的生活。在生活的終點站,當你回頭望的時候,你才能第一次鳥瞰這整條道路。

當科學家研究人們臨終時候對於自己一生的感悟時,研究結果是很多人是充滿著深深後悔的。很多這種後悔來自於小時候,我們大部分人小時候並沒有機會學習如何創造自己的路徑。大多數人成年後依然不會創造自己的路徑,所以才會在臨終回顧時發現自己所走的路有多麼荒誕。

這篇文章教的是怎麼創造自己的路徑。希望讀者們能花一個小時,看一下自己正在走的那條路,然後看看這條路通往何方,好讓自己确信這條路不那麼荒誕。

廚師和廚子#

我之前寫過「第一性原理思維」和「類比思維」的區別,我把它們通俗地稱為「廚師」和「廚子」。

「第一性原理思維」(廚師)就是像科學家一樣思考 —— 把核心事實和觀察拿出來,從它們的碰撞中得出結論。就好像一個廚師嘗試各種食材來創造美食一樣。只要堅持這樣做,廚師最後肯定會創造出新菜譜。

「類比思維」(廚子),就是你看著事情已經有的樣子,然後模仿一遍。模仿的過程可能會加入一點個人元素,就好像一個廚子照著一個現成的菜譜做飯。

一個完全照著菜譜做菜的廚子,和一個完全獨立發明菜譜的廚師,是思維光譜的兩個極端。在你生活中所有需要思考和做決定的時刻,你的思考過程總是在這條光譜上的。

你的選擇無非是更加傾向廚師,還是更加傾向廚子,是創造還是模仿,是原創還是隨大流。

做一個廚師,需要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因為你做的事情比重新發明輪子更難,你是要做第一個發明輪子的人。做一個廚師,就好像蒙著眼睛在迷霧森林中摸索,你會面對很多的失敗。

做一個廚子就容易多了。

大部分時候,做一個廚師是浪費時間的做法,機會成本非常高,畢竟時間是最寶貴的。我現在穿著品牌服飾和品牌球鞋,這是我在穿衣上面的一種隨大流,我走在路上經常能看到和我穿同一個牌子衣服的人。

穿衣上選擇隨大流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穿什麼對我來說不重要,衣服不是我用來表達自己個人特點的方式。所以對我個人來說,時尚這個方面,我是願意用廚子思維來偷懶的。

但是在生活的其它部分上,有一些東西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比如在哪裡生活,和什麼樣的人交朋友,是否要結婚,和誰結婚,是否要小孩,怎樣撫養小孩,以及怎樣設定生活中的優先級。

設定職業路徑,自然是這樣的一件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其中的道理也很容易理解:

時間#

對大部分人來說,上班(包括上下班通勤,下班思考工作這些)會佔據我們 50000 到 150000 小時的時間。

一個長壽的人一生大概有 750000 小時,當我們減去童年(175000 小時),吃飯、睡覺、運動、瑣事等基本的維持生命的活動時間(325000 小時),你真正的「有意義的成年時間」只有 250000 小時。所以,一個人的職業,會佔據一個人有意義的成年時間的 20% 到 60%

這麼重要的事情,怎麼可以用廚子思維呢?

image

生活質量#

你的職業對你的所有業餘時間,都有重大的影響。對於那些沒有財富積累、有錢配偶、巨額遺產的人來說,職業是養家糊口的途徑。

而職業的其它屬性,會決定你在哪裡生活,決定你生活的彈性,決定你在業餘時間能做的事情,甚至你會和誰結婚。

影響力#

職業會佔用你很多的時間,並且是支持你業餘生活的途徑。除此之外,職業也是你能產生影響力的主要途徑。每個人的一生,都会通过不同方式影响到成千上万人,这些被你影响的人又会去影响别人。

雖然我們手頭沒有時光機,但是如果有的話,我們可以隨機選一個 80 歲的老人,回到八十年前,把那個 80 年前的嬰兒(現在的老人)丟棄掉,再搭時光機回來。我保證,回來後的世界會有無數的不同。

所有的生命都對現在的世界和未來的世界產生著影響。而這種影響力很多時候是在你自己掌控範圍內的,因為這一切取決於你的價值觀和你自己精力的導向。不管你走向哪條職業道路,世界都會因此而不一樣。

身份#

小時候,大人會問我們長大後想做什麼。長大後,我們通過告訴別人自己的職業來介紹自己。我們不會說「我實踐法律」,而是說「我是一個律師」。

這也許不是種很好的看待職業的角度,但是現在的社會就是這樣的。職業很多時候就是一個人最主要的身份。

所以啊,職業路徑的選擇,不是選擇今天出門穿什麼衣服這樣的小事,而是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屬於那種「無論如何一定要千方百計用廚師思維來應對」的事情。

你的職業地圖#

三群人#

接下來談談你吧,雖然不清楚你的具體情況,但是我猜你應該是處於下圖中的藍色區域 —— 也就是說你正走在職業路徑上。

image

不管你是尚未開始,還是已經走了一段了,你的腦中肯定有一份「職業規劃地圖」。

我們可以把擁有職業規劃地圖的人分成三群,在每一個人生階段,這三群人都會存在。

第一群人,手中的地圖上是一個大大的問號。

image

這些人為自己的職業路徑猶豫不決。他們被告知要追逐自己的心之所想,但是他們對於什麼事情都不是特別感興趣。他們被告知去做自己擅長的,但是他們不知道自己最擅長什麼。他們過去可能有清晰的想法,但是他們不再是過去的自己,他們不再確定自己是誰,不知道自己想去哪裡。

第二群人,他們的地圖上有一個清晰的箭頭。他們相信這個箭頭的方向是對的,但是雙腿卻走向了另一個方向。他們活在一個最常見的人生困境之中 —— 走在自己內心知道是錯誤的職業道路上。

image

最幸運的第三群人,他們知道想去什麼方向,並且相信自己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image

但即使是第三群人,也會時不時的停下來問自己,「這個箭頭究竟是誰畫的?真的是我自己嗎?」

這個問題常常無解。

這三群人,都能從自省職業路徑這個事情上獲益。

有些讀者可能會說,你就是個網上寫文章的人,你真的能幫到我嗎?

好吧,我來羅列一下我的資質:

  1. 過去二十年我一直在分析我的職業路徑;

  2. 我的路徑有過很多轉折。7 歲時我想做電影明星,17 歲時想做美國總統,22 歲時想做電影主題曲作曲家,24 歲想創業,29 歲時想寫音樂劇,最近,我想做個作家式的人。

  3. 我的大部分人生都在職業路徑上混混噩噩,但是我現在很愛我的工作。這一切有可能會變,但是在我人生的決策流程中,看到了那些造成錯誤結果的決定,和那些帶我去到正確方向的決定,讓我更加了解哪些地方是人們容易誤入歧途的。

  4. 除了我的個人故事外,我還近距離聆聽了很多親密朋友的故事。在深度觀察和反復討論朋友們的職業道路的時候,我對於這個話題有了較廣的眼界。這也幫我認清了哪些問題是我獨有的,哪些則是普世的。

  5. 最後,這篇文章不會告訴你哪些職業更好,哪些更壞,哪些更有價值,哪些不值得去做。有很多學術研究能夠解答這些問題,但是這篇文章不會。這只是一個職業路徑自省的框架,目的是幫助讀者更好更誠實的面對自我。這個框架對我自己很有用,我覺得對其他人也許也有用。現在我們重新明確了你的職業地圖,以及上面可能存在的箭頭,請你把這張地圖丟得遠遠的。我們要到文末才重新來回顧這幅地圖了。

重新畫地圖#

現在我們要深度思考,然後重新畫一張地圖。

我們首先要創造一張維恩圖。

第一步是畫一個「想要」框,這個框裡應該裝著所有你想要的職業:

image

第二步是畫一個「現實」框。這裡面應該裝著所有可能的職業,或者你的潛力能夠達到的職業。這取決於你在不同領域的潛能,以及在各個領域取得成功的普遍難度:

image

兩個框重疊的地方,就是你的最優職業選擇。這部分的職業,才是應該畫在你的職業規劃地圖上的箭頭,我們稱這個_重疊部分為「選項池」_。

image

這個方法看起來很直接,但是要準確的填充這兩個框還是很難的。為了讓這個方法行之有效,我們需要讓這兩個框無限接近事實。要達成這樣的效果,我們要狠狠的拷問自己的內心。

我們先從「想要」框開始。

「想要」框的填充難點在於,你有很多不同的想要的東西。或者說,你有很多不同的方面,各個方面的自己都有想要的和恐懼的東西。

既然意志是會互相衝突的,你就不可能獲得所有自己想要的東西。獲取一件想要的東西,很多時候就意味著不能獲取另一件東西。有時候這兩樣東西可能是完全相矛盾的。

「想要」框,是一場和自己的妥協遊戲。

欲望八爪魚#

要好好的填滿「想要」框,就要認真思考自己想要從職業中獲得什麼,為了幫助大家做到這點,我們需要借用「欲望八爪魚」的幫助。

image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八爪魚。每個人的八爪魚都長得不同,但是差別不會那麼大。我敢打賭,大部分人的欲望和恐懼是相似的。

首先要明確的是,欲望有很多大類,分別生活在八爪魚的不同觸手上。這些觸手互相之間常常吵架。

image

image

還沒完呢。每一只觸手,都是由不同的欲望組成的,這些欲望和恐懼,彼此之間常常充滿巨大的矛盾。

image

我們一根根觸手來看吧。

image

個人欲望觸手#

個人欲望觸手(Personal)可能是最難概括的,每個人的個人欲望都不一樣。這根觸手是每個人性格和價值觀的折射,而它本身承擔著最複雜和最有挑戰性的人類需求:滿足感

這只觸手上不只承擔了現在的你自己,還承擔了過去的很多個「自己」。

7 歲時的夢想,

12 歲時的理想主義認知,

17 歲時的小秘密,

現在的自己的心中所想…

全部散落在個人欲望觸手上。每個「自己」都想分一杯羹。而一旦任何一個「自己」沒有得償所願,它都會讓你內心充滿失望和失落。

除此之外,你對於死亡的恐懼,也會出現在個人欲望觸手上。好比想要在世界上留下點印記或者成就偉大事業這些。個人欲望觸手的存在,就是為什麼非常多的億萬富翁,不願意餘生紙醉金迷,享樂人生 —— 這根觸手的需求很強。

然而,個人欲望觸手也是最常被忽略的那個。在很多的案例中,個人欲望是最不被待見的,因為這只觸手上承載的恐懼常常不是那麼緊急,而且在事業的早期,其它的觸手往往因為本能的蠻力而佔據上風。

這種忽略,往往在塵埃落定後會給人留下重大的遺憾。未被滿足的個人欲望,常常是_那些非常成功卻不快樂的人,真正不快樂的原因 —— 他們獲得了成功,卻不是在自己想要的領域_。

image

社交欲望觸手#

社交欲望觸手(Social)是最原始,最動物性的一根觸手。這只觸手上的驅動力,源自我們的生物演化過程,這只觸手上的生物非常特別。

我們內心都存在著「社交存活」的欲望,我們因為這種欲望而無比關注別人對我們的想法。這意味著我們希望被接受、被包容、被喜愛。同樣的,我們不喜歡尷尬、負面評價和非難。

然後就是你的自尊心。它和「社交存活」很像,但是需求更強烈。你的自尊不但想要被接受,還想要被崇拜、被渴望、被討好,而且程度越大越好。

自尊心被厭惡是很難忍受的,但是更難忍受的是被忽視。你想要被人廣泛的認可和看重。

這只觸手上還有別的角色。比如當你沒有得到適當的讚賞的時候,你內心的小法官就會生氣。在小法官的心中,別人最好能夠和你一樣正確的認識到你自己的聰明才智。而且小法官還很記仇,所以很多人會有在不相信自己的人面前逆襲的幻想。

最後,還有一條小狗也住在這只觸手上,這只小狗最大的願望就是取悅它的主人,最不能接受的就是讓主人失望。

然而,這只小狗的主人並不是你,而是那個在心理力量上對你有掌控的人,你可能竭尽自己的整個職業生涯,只為用成就去取悅這個人(比如一個要求很高的家長)。

image

生活方式觸手#

生活方式觸手(Lifestyle)想要的基本是歲月靜好,好比一個快樂閒適的日子,大把的空閒時間,休息放鬆,享受舒適。

它同樣從宏觀的層面關心你的生活,它希望你在自己認可的時間,能用自己想要的方式,和你喜歡的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生活應該充滿快樂的時光和豐富的經歷,應該沒有坎坷,應該有著極少的辛勞或挫折。

問題是,如果你把生活方式的欲望放在一個很高的優先級,你很難讓整根觸手都滿意。想要滿足那部分成天葛優瘫的欲望,就無法去奮鬥打拼出長期的財富來支持對奢侈生活的欲望。

未來穩定可期的欲望被滿足,意味著觸手上另一部分的想要長期自由生活的欲望要被掐滅。想要沒有壓力的度過一生的欲望,和想要像王石一樣攀登珠峰的欲望,其實沒有辦法和諧的相處。

image

道德欲望觸手#

道德欲望觸手 (Moral)認為其它的觸手都是沒有良知的混蛋,個個都只知道自我享受。道德欲望觸手上的你舉目四望,看到這個世界到處是需要被解決的問題,你看到億萬人因為投胎錯了地方而無法享受優渥的生活,你看到地球生命面對著烏托邦和反烏托邦之間的不確定未來 —— 而這種不確定的存在都是因為每個人身上那些自私的其它欲望觸手的存在。

其它的觸手在幻想的是如果你有十億美元,你會過上怎樣的生活;道德欲望觸手在幻想如果你有十億美元,你能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很自然的,其它的觸手很討厭道德欲望觸手。它們同樣無法理解慈善和公益 ——「別人又不是我,為什麼我要花費時間和精力去幫助它們?」它們只能理解那些對自身有利的慈善和公益。

道德欲望觸手和生活方式觸手常常正面衝突,其它觸手卻時常可以和道德欲望觸手合作。如果公益行為能贏得來自特定社交團體的尊重和崇拜,社交欲望觸手往往願意做公益;個人欲望觸手也常常能從公益行動中找到意義和自我價值。

所以,當你從事公益,或任何無私的事情的時候,內心總是有幾樣單獨的想法在發生。想要通過付出獲得公眾認可的想法活在社交欲望觸手上,想要獲得「我真是個好人」這種滿足感的想法活在個人欲望觸手上,那些真正想要看到弱勢群體獲得更好生活的想法活在道德欲望觸手上。

同樣的,不為別人付出也會傷到數條觸手。負罪感和悲傷會傷害到道德欲望觸手,被他人認為自私和貪婪會傷害社交欲望觸手,對自尊的減低會傷害個人欲望觸手。

image

實用主義觸手#

實用主義觸手(Practical)認為其它觸手想的都還行,不過它還想提醒你,明天要交房租了,而你銀行賬戶裡的錢其實不夠交房租,而你離交房租只有 34 個小時了。

是的,它知道你已經在昨天就把支票投進去銀行了,而且明天早上金額就會到賬。但是它同樣記得,上個月同樣的交房租的緊張時刻,其它的觸手都保證會節省開支來提升一下銀行存款數字,使得交房租這個事情不會每次都這麼有壓力。

實用主義觸手還發現,上周六你和一堆人一起去酒吧的時候,社交欲望觸手請所有朋友都喝了一杯,因為這樣朋友們會覺得你是個很有品,很慷慨的人。

而生活方式觸手,選擇租了一個很棒的公寓,而租金對你這個月光族來說還是很辛苦的。

你的道德欲望觸手,在半年前投資了一萬多元,幫你一個潦倒的朋友經營點心外賣業務,但是好像這門生意最近沒啥業務更新了。

而你的個人欲望觸手,雖然推動你同時做兩份實習工作,但是賺的錢還沒有你大學時候去主題酒吧做服務生賺的小費多,這讓大家都非常鬱悶。

實用主義觸手的底線在於,它想讓你不用餓肚子,有衣服保暖,買得起藥,並且不需要露宿街頭。它並不在乎這些事情要怎麼實現,它關心的是這些事情需要實現。但是其它的觸手總是不能讓實用主義觸手得償所願。

每當你的收入增長的時候,你的生活方式觸手就會提高它自己的欲望和期望的標準,使得實用主義觸手一直在努力給生活方式擦屁股,保證你能每個月都能還的上信用卡。

你的個人欲望觸手還有其它各種奇怪的需求,這些需求佔據你的很多時間,卻並不怎麼賺錢。雖然實用主義觸手非常願意拉下面子讓你去啃老,你的社交需求觸手卻拉不下這個臉,因為這「太丟人了」,而個人需求觸手也覺得「我們不至於這麼慘」。

所以就是這樣,你的欲望八爪魚有著很多只觸手,每一只觸手都和彼此起著衝突。

每一根觸手上還有各自獨特的欲望,這些欲望即使在自己觸手內部都會互相打架。更甚者,有時候在單個的欲望內部,你都會和自己起衝突,就好像你想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卻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

image

或者,當你很想要被人尊重,但是卻發現自己的職業選擇在贏得某些人的尊重的同時,也會收獲別人的反對,甚至是一些人的白眼。

而當你決定滿足自己助人為樂的欲望的時候,你會在

(1)為了人類的長期生存危機而做一些暫時看不到成果的貢獻,

(2)為自己的本地社區作出一些立竿見影的影響,這兩種選項之間,不斷糾結。

而不管選哪個,你都會為自己的冷血無情而感到心寒。

欲望八爪魚真的很複雜。沒有哪個人類能夠滿足整只欲望八爪魚。人類的欲望,是一場選擇、犧牲和妥協的遊戲。

解剖欲望八爪魚#

我們來回顧一下「想要」框吧。當我們想着職業目標、恐懼和夢想的時候,我們在考慮的其實是欲望八爪魚的淨產出,這通常也就是它最長的那只觸手。

只有深入的挖掘我們內心的潛意識,我們才能看到那些在真實發生的事情。

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來挖掘內心的潛意識。潛意識裡的內容,就好像地下室裡面的東西 —— 我們不是沒有能力去看,只是它們在地下室,所以我們平常看不到而已。

我們隨時可以去查看它們,只要我們能夠

(1)時刻記得房子有一個地下室,

(2)真的花時間和功夫下去地下室看看,哪怕下到地下室未必是個舒適的體驗。

我們在往前推進,但這才剛剛開始。當你明白了自己的欲望八爪魚後,你才算剛剛開始。你要做的是在潛意識挖掘上再深一層,去到比地下室更深的地方。你可以在這裡_建起一個審訊室,然後把每個欲望一個一個的帶進來審問_。

對每一個欲望,你要問的是:你為什麼會在這裡?你為什麼是現在這個樣子?

欲念、信仰、價值、恐懼不是憑空出現的。他們要麼來自於內心意識在觀察和生活經驗的長時間澆灌,要麼來自於別人從外部對我們的植入。

也就是說,它們要麼是你用廚師思維發明出來的,要麼是你用廚子思維學來的。

所以在你的審訊室裡,你要做的是扯著每一個欲望的臉皮,好好看一下它就是來自於自身,還是來自於別人。

扯臉皮的效果可以用「為什麼遊戲」來達成。你最初的為什麼問題,應該是「為什麼這是我想要的東西?」你會得到一個原因。

然後你會繼續提問,為什麼這個原因會讓人產生渴望?為什麼這個原因能在你心中占有如此重的重量?

你的原因會被挖的更深一層。

只要你持續地做,你會得到下面三種結果之一:

1)你會把原因一直追尋回它的起源,摸清你從獨立思考開始獲得這個原因的完整思維鏈。你扯著這個欲望的臉皮,會發現它並沒有戴著面具。

(2)你會把原因追尋回到那個把這個原因植入給你的人 —— 比如「我的家長曾經逼著我接受這個觀點」。然後你會發現你從未真正同意這個觀點。你所積累的智慧並不能真的讓你确信這個信念的核心合理性。

這種情況下,其實就是一個冒名的欲望在假裝成你真正的欲望。你扯著這個欲望的臉皮,然後把它的面具扯了下來,露出了它的真面目。

(3)你會在追尋原因的根源中迷失了,「我不知道為什麼,就是覺得它是對的」。這種情況,可能是你的真實欲望,也可能是冒名者的另一種偽裝,你只是一時想不起來是誰把這個想法植入給你的。

在你內心的最深處,你對這種情況的真實歸屬有著一定的直覺。

如果是情況(1),這就是一個真實確鑿的感覺或者價值,來自你的廚師思維。

如果是情況(2)或者(3),你會發現自己被耍了。別人趁你不注意偷偷溜進了你的欲望八爪魚體內,動了些手腳。對於那部分的信仰,來自於廚子思維,你只是像個機器人一樣,在重複別人的菜譜。

如果你是一個聰慧過人的人,你的這番自省會讓你意識到你的欲望八爪魚基本上是自己造就的,並且上面的欲望緊跟自己的現況。

但是大多數人,會像作者一樣,發現很多的冒名者,或者很多的情況(3)。

當你掀開冒名者的面具,發現其實有些信念來自你的家長: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其它的一些冒名者的面具被扯下來後,你會發現它們來自於常規認知,或者是你所生活的社區,或者是你所處的年齡段的文化,或者是你的親密朋友圈

image

有時候,你在這份追溯根源的問答中,會找到名著中的思想,你的偶像曾經說過的話,或者你的教授經常重複的強烈觀點。

你甚至會發現你的一些欲望,是小時候的那個你寫下的。那個被深深刻在意識背面的童年夢想,是完全誠實面對自己時,才會承認的欲望。

image

image

審訊室不會是非常讓人心情舒暢的過程,但是這個時間是值得的。

你不是小時候的你,就好像你不是你的父母,也不是你的朋友,更不是你的同齡人、社會、偶像,你同樣不是過去的決策和當下的環境。

你是「此時此刻的你」,唯一一個,獨一版本的你自己。你是唯一一個有資格來決定你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的人。

要說清楚的是,這不代表聽從睿智的父母的建議,或者著名哲學家的思想,或者你尊敬的朋友的觀點,或者年輕時候的自己的信念,是錯的。謙卑的人是能夠被影響的,來自外界的影響是我們自身重要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是這裡要搞清楚:

你是把這些外界影響作為信息,經過內在的真實自己的思考後,再小心的決定接受;

還是說這些外界影響直接攻占了你的大腦,占據了你的內心?

你是因為聽到別人想要什麼,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然後決定此時此刻你也想要同樣的東西;還是你聽到了別人想要什麼,然後覺得「我什麼都不懂,那家伙好像挺懂的,所以如果他想要那個東西,那應該沒錯了」,於是把別人的思想刻在自己腦子裡,不再去質疑這種想法?

前者是廚師思維,後者其實就是做個機器人。做一個機器人,意味著你內心覺得別人比你自己更適合為自己做決定。

好消息是,所有的人都會犯這個錯誤,而且你能糾正這個錯誤。就好像你的潛意識隨時可以被你自己窺視一樣,你同樣可以改變、更新和重寫你的潛意識。

這是你的思想,你可以對它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

所以,你現在要趕人了。帶著面具的冒名者要被趕走,包括你的家長。

趕完人之後,你的欲望八爪魚可能瘦弱了很多,你可能會覺得都不認識自己了。我們會誤以為這是一個錯誤的感覺,甚至是一種存在危機。但事實上,這樣的感覺,意味著你走在了大多數人的前面。

image

從天真的過度自信,到睿智而現實的謙卑,所經歷的落差並不舒適。

但是像大多數人一樣在懸崖邊固步自封,躲避痛苦,並不是個很好的策略。

智慧和知識是不相關的,智慧只和認識現實相關。智慧不代表你需要在上圖的 X 軸上走到多右邊,而在於你離橙色虛線有多近。

獲得智慧一開始會很痛,但這是唯一一個會讓人成長的地方。諷刺的是,那些止步於懸崖前的人,喜歡嘲笑那些勇敢跳下山谷,然後持續攀登的人。因為這些止步懸崖的人,不知道怎樣去了解自己,他們還沒體會到那一步。

認識到真正的自己是非常難,而且永遠不會結束的一段旅程。但是只要你從懸崖跳下去了,你就已經完成了入門儀式,接下來,你就能不斷的進步了。

在你沿著橙色虛線攀爬的過程中,你會漸漸的用真實的自我欲望,來充實你的欲望八爪魚

你也許不會很明顯的知道那些缺失的欲望究竟是什麼,因為它們存活在潛意識的更深一層。它們是在地下室(潛意識)的地下室(審訊室)的地下室,我們把它叫做「否認監獄」。

否認監獄#

我們內心的否認監獄,是個大部分人都意識不到的地方,那裡存放著被我們壓抑和否認的欲望。

那些我們在審訊室裡發現的真實的自我欲望,是比較容易被發現的。因為它們徑直的站立在我們的潛意識裡。

即使是你的自我意識,也知道這些欲望的存在,因為它們常常從地下室走到地面,在你的思想裡跳躍。我們和這些欲望的關係是比較健康的。

但是還有一些真實的欲望,並沒有活在你的欲望八爪魚身上。它們本該存在的位置,被冒名者們佔據了。這些遺失的欲望,很難被找到,因為它們生活在潛意識的極深處,在一個幾乎不存在的地方。

那些被我們驅逐的欲望被關在否認監獄裡,因為面對它們或者想起它們會非常的痛苦。很多時候,這些欲望剛誕生,就被我們鎖進了否認監獄。我們的頑固,常常讓我們去否認自己的演變。

當然,也有時候,這些欲望是被其它人鎖進欲望監獄的。

有一些你的真實欲望,是被帶著面具的冒名者關進否認監獄的。

如果你的家長說服你,其實你想要的是一份高大上的工作,那麼他其實同時也說服了你,對於成為一個手工藝人的內心渴望,並不是真的你。

在你童年的某一刻,你對於手工藝的渴望,就被你的家長關進了陰森的否認監獄。

所以,讓我們鼓起勇氣,走進這個地下室的地下室的地下室,來看看我們能發現什麼。

image

你可能會見到一些不那麼讓人愉快的怪獸

image

先不要管這些怪物,我們先去找那些和事業相關的欲望。

也許你會發現一個長期被壓抑的做老師的渴望,也許是成為名人的念想,也許是被年輕時候那個稚嫩衝動的你踢進監獄的對於大段悠閒時間的喜愛。

因為否認監獄真的很黑,所以有一些真正的欲望你沒有辦法發現。但是請給自己一些耐心,因為你已經在你的欲望八爪魚上給它們留好了位置,它們早晚會浮現出來的。

欲望的優先級#

對於你的欲望八爪魚的排查,還會涉及到對於欲望的排序。和欲望本身同樣重要的是它們的優先級。這種層級在我們的實際行動中很容易看出來。

如果你認為某個欲望很重要,但是你並沒有真的在為它做什麼的話,那說明這個事情對你來說可能沒那麼重要,一些其它你付諸實踐的事情,才是具有更高優先級的。

還有要記得的是,欲望的排序,同樣也是恐懼的排序。欲望八爪魚包含了一切你追尋一個職業所想要獲得和不想要獲得的東西。

每一個欲望,反面都是對另一個極端的恐懼。你對於被人崇拜的欲望,背後是對於窘迫的恐懼。你對於自我實現的欲望的背面,是對於碌碌無為的恐懼。

你對於自尊的欲望,背面是對於羞辱的恐懼。如果你的行動和你內心對於欲望的排序不符合,通常是因為你忽略了你的恐懼所扮演的角色。對於成功孜孜不倦的追求,可能只是從負面個人形象的逃離,或者只是對羨慕或者不被賞識的反叛。

如果你的行為指向了那些你並不怎麼關心的欲望,你可能需要仔細看看你的恐懼。

當你同時考慮了欲望和恐懼,再想想你內心的排序是怎樣的。然後記得問一下那個重要的問題:「這個順序是誰創造的?真的是我自己嗎?」

舉例來說,我們常常被告知「追隨你的熱情」。這個說法其實是社會告訴我們,「把熱情相關的欲望放在最前面。」

這是一個非常精確的指示,這個指示對你可能是對的,但也可能不是。這需要你獨立的去評估。

要把排序這個事情做對,我建議重新做一下排序,用廚師思維來做,以真正的自己為基準,參考自身的演化過程,然後意識到對此時此刻的你最重要的是什麼。

這不意味著把那些叫的最響的欲望和恐懼排在最前面,這樣做的話就是讓衝動掌控了自己的生活。做排序的那個人應該是你自己,那個正在讀這篇文章的核心意識,那個能客觀的看待欲望八爪魚的觀察者。

這會帶來另一種妥協。

一方面,你想要利用有生以來積累的智慧做出基於價值觀的積極決定;

另一方面,是關於自我接受和自我妥協。

有些時候,你會有一些很強的,無法否認的欲望,但是你難以為這些欲望感到驕傲。但是無論如何,這些欲望是你的一部分,當你選擇忽略它們,它們會不斷的刺激你,讓你感覺非常糟糕。

創造你自己的欲望排序,是在「什麼是重要的」和「什麼是你」之間的一場妥協。也許把更高的優先級給予那些更加高尚的特質是個好的目標;但是把那些不那麼好的特質也往前排一下也無妨。

這條線怎麼劃,要看你自己。知道什麼時候去接受自己不那麼高尚的特質,什麼時候去拒絕它們,也是一種智慧。

創造一個好的順序,你需要一個好的體系。你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做,我喜歡的則是一個書架體系:

image

書架就把所有的欲望分成了五類。最高優先級的內心驅動力進入了_「最特別的沒有商量餘地碗」_(最特碗)裡面。最特碗裝載的是你最重要的那些欲望,你無論怎樣都想要這些欲望被滿足,如果有必要,你可以拋弃其它所有的欲望。

這其實是為什麼,那麼多歷史上的傳奇人物會想事情一根筋,因為他們有一個很滿的最特碗,而這使得他們常常願意放棄人際關係、生活平衡和健康,最後成為傳奇。

最特碗不大,因為它不應該常常被用到。可能最後裝進去的就是一兩個欲望而已。最特碗裡面裝的東西太多了,它的魔力就沒有了。碗裡裝的東西太多,就和沒有裝一樣了。

最上層架子的位置,是能夠驅動你的職業選擇的欲望,當然這一層上面也不該裝太多欲望 —— 排高優先級和排低優先級一樣重要。你不只是在選擇那些最重要的會讓你開心的欲望,你同樣也在選擇那些你想要刻意回避或者反對的欲望。

不管你怎麼排序,總會有一些欲望因為排在後面而不滿意,也會有一些恐懼被不斷的針對。這都是不可避免的。

這就是為什麼,你的大多數欲望應該在中間的架子上、底層的架子和垃圾桶裡。中間的架子是留給那些你願意接受的,不怎麼高尚的欲望的。它們應該獲得你的一些關注,如果你忽視它們,它們很可能會毀掉你的生活。

剩下來的_大部分欲望會被放置在底層架子上_。把你真實的一部分放在底層架子上,實際上就是你在告訴自己「我知道你想要這些東西,但是現在有一些更重要的事情需要關注。我保證,不久後,如果我獲得了更多的信息,或者我想法變了,我會把你升級到高一點的架子上。」

最好的看待底層架子的心態就是,你能在底層架子上放的東西越多,高層架子上和最特碗上裡欲望越容易被滿足。

同樣的,最上層架子上放的欲望越少,它們被滿足的可能性也越高。你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這是一個零和的場景。新手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在最特碗和上層架子裡面放太多的欲望,而在下層架子放太少的東西。

最後的位置就是_垃圾桶_,這是用來放置你拒絕接受的驅動力和恐懼的地方。人們很多的內心衝突來自於垃圾桶,所以對於垃圾桶的掌控是品德和內心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就好像你的其它排名決定一樣,你對於是否把一件東西丟進垃圾桶的選擇標準,應該來自於你自己的深度思考,而不是別人給你的指示。

在你經歷這個困難的排優先級的過程中,你同時也要面對那些被排低優先級的欲望所發出的痛苦的吼叫。但要記住,你是這個過程中,唯一一個有智慧做這些事的人。

欲望和恐懼缺乏耐心,也沒有大局觀。即使是那些看起來很高大上的欲望,比如道德欲望觸手上的那些,也沒有辦法像你自己一樣看到全局。

很多創造了奇蹟,改善了世界的人,在自己的道路開端,可能是出於財富或者個人滿足感這些自私的目的。這些自私的目的,最開始可能是道德欲望觸手抵觸的。

記住,欲望八爪魚不是那個睿智的成年人,你自己才是。

image

最後,記得,你做出的不是一個永久的決定。恰恰相反,這是一個用鉛筆畫的草稿。這是一個你能夠測試和修改的命題,測試的過程就是你實際按照欲望排名來生活時的感受。

至此,你的「想要」框整理的差不多了,下面我們看一下你的「現實」框。

「想要」框關注的是你覺得美好的東西,「現實」框關注的是可能的事情。

當你認真審視「想要」框的時候,會逐漸發現「想要」框裡的東西未必是自己真的想要的,而是你以為你自己想要的,習慣了想要的而已。

「現實」框也是一樣的,它展現的不是你的現實,而是_你對於現實的描述,你對於現實的一個感知_。

自省的目的是把這兩個框填充的越準確越好。我們想要讓感知到的欲望,盡量的接近我們的內在自我。同時,我們也想我們對於可能性的假設,盡量的接近客觀上的可能性。

在對「想要」框的審視中,我們觀察的是「想要」這個表層下面的東西 —— 欲望和恐懼。而當我們掀開「可能」這個表層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信念。

具體到你在職業上面的可能性,我們關注的是兩套信念:關於世界的信念和關於自我潛能的信念

一個職業選項要能夠進入你的「現實」框,你的潛能必須要和在這個職業領域取得成功的客觀要求相匹配。

生而為人,我們其實很不擅長客觀的分析這比較關係的兩邊。我不太清楚你怎麼思考職業路徑的難度的,但是在我的經驗中,人們基本上是這樣假設的:

傳統職業,比如醫學、法律、教育、企業等,這些職業是有可預見的路徑的。只要你夠聰明夠努力,你會到達一個成功穩定的目標。

還有一些不那麼傳統的職業,比如藝術、創業、非營利機構、政治等,這些就很不好說了。成功和穩定不是必然的結果,而要獲得巨大的成功,要麼運氣好到中彩票;要麼就是投胎投到非常好的基因,天生自帶才能;還有一種情況是這兩種好運氣的結合。

這些關於運氣的假設是合理的。如果你生活在半個世紀之前,你對於職業的信念,和對於獲得成功所需要付出的努力,需要經歷你審問欲望一樣嚴格的審視流程。而且我覺得,在大部分這樣的信念背後,你會發現其實是靠著常規認知在支撐。

當你把這些信念的面具扒下來後,會發現它們其實是你的父母 / 朋友 / 學校職業導師假冒的。而如果你繼續扯這些假冒者的臉皮的話,你會發現它們的臉皮其實是第二層面具,這些信念的真實面目其實是一個大眾的觀念,一個常見的觀點,或者一個被反復引用的數據。

這些常規認知,都沒有經過你自己的驗證,卻被全社會當成真理。

今天的世界卻時刻在經歷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使得半個世紀前的常規認知已經過於落伍了。然而我們的思維卻保留著遠古社會的調性,所以還是會習慣於廚子思維,並把常規認知當作真理來看待。

這些問題還會延伸到我們怎麼看待自己的潛能。當你高估了天生的才華對於人們職業成敗的影響,甚至有時把技能熟練度和天分混淆的時候,你對於自己在很多路徑上的成功率是會有一個悲觀的預估的。

因為我們更加理解傳統職業的發展軌跡,所以我們更加傾向於做傳統職業。

當一個醫學院的一年級學生,看到一個資深的外科醫生工作時,他會告訴自己:「總有一天我也會成為這樣一個資深醫生,我只需要努力工作二十年就好了。」

而當一個年輕的藝術家或者創業者或者軟件工程師,看著他們各自領域的資深人士時,他們想到的卻是:「看啊,他多麼的有才華,我和他差得太遠了」,並且因此陷入絕望。

還有個常見的觀念,說的是那些在非傳統職業中做的好的人,都会有一个「大突破」的機遇,就好像中了刮刮卡一樣。而很多人在職業這個事情上,是不願意寄希望於刮刮卡的。

上面這些還只是對於職業成功的一連串的幻想和誤解中的幾個例子。下面,我們一起來思考一下職業成功究竟是怎麼來的吧:

職業場景#

說實話我不太懂這個話題,而且我覺得大部分人也不懂,世界變化太快了。

但這其實就是關鍵了,如果你能夠拼湊出一個足夠準確的職業場景的畫像,你就比大部分人多了很多的優勢,因為大部分人只會用常規認知來作為他們的指南。

首先,要先拼湊出一個寬泛的職業場景 —— 一個人在今天的社會中能獲得所有的工作。

我目前的工作是「各種寫關於各種話題的 8000-40000 字長文的作者,順便還會畫點畫。」

這樣的常規認知下,會有適合我的工作嗎?今天的職業場景有成千上萬種選項組成,有一些有幾十年的歷史,有一些可能是因為三個月前的某種新技術誕生而出現的。如果你有一種想從事的職業,但是市場上還看不到,你還可以自己創造一個出來。

蠻有壓力的,但是也非常刺激。

每一種職業選項都會有一個職業路徑。職業路徑就像個桌遊一樣,常規認知的書架上,只有很少的遊戲說明書。即使那些有說明書的桌遊,也只是在告訴你這款桌遊過去的規則。雖然這款桌遊的玩法可能已經變了很多,有了很多新的技巧、機會和漏洞。

當你考慮今天社會的一個職業路徑,想要對這條路徑做出一個準確的評測,理解這條路徑適合具備怎樣優勢劣勢的人,你就需要對這個職業現在的桌遊規則有一個了解。

打個比方來說,你想通過對自己身高和力量的理解,來評估自己做一個職業籃球手是否合適。但是萬一籃球這個遊戲,不再是在現有的籃球場地比賽,而是在一個足球場那麼大的球場來比賽,球場上有十個籃筐,每個都和一輛車那麼大,那「籃球」這個遊戲,對於身高和力量的要求,可能就遠沒有對速度的要求那麼高了。

這對你來說其實是個好消息,因為這個世界上可能存在著幾十條適合你的優質職業路徑,但是在每條路徑上的人,可能是在按照過時的規則在競爭。光是了解這個職業路徑的新遊戲規則,並且按照最新的規則玩,你就比那部分人領先了。

你的潛能#

接著我們就要來說說你獨特的優勢了。我們常犯的錯誤中,除了用過時的規則來評估自己的長處之外,還有一個就是沒有辦法通過最新的規則來確認什麼樣的長處是真正適合新規則的。

當評估你在特定的職業路徑上成功的概率的時候,關鍵的問題應該是:

在足夠的時間之後,你能不能進步到可以達成這條職業路徑上你自己對於成功的定義?

我喜歡把這條「進步到可以成功」的路程看成一道行程問題。行程的開始,是你現在的狀態(點 A),終點是你自己對於成功的定義,我們用一個星星來標注。

image

這道行程問題的距離,取決於點 A 的位置(你現在所在的位置),以及星星的位置(你對於成功的定義)。

所以,如果你是個計算機專業的畢業生,你的職業目標是成為一個中游水平的谷歌工程師,你的距離大概是這樣:

image

而如果你從沒有做過計算機相關的工作,而你的職業目標是做一個谷歌的頂尖工程師,你要走的距離就遠了:

![](https://asset.youzhiyouxing.cn/image/2021/08/19/01FDEE26KGBSX7EYG1ESS2PADX.jpg?x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