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Follow 認證的好處是,加入 Follow 訂閱的公開倉庫,通過訂閱者,更好地將你的博客傳遞給其他讀者。
二:如何通過 Follow 認證?首先,你得是 Follow 的用戶。目前 Follow 處於內測階段,需要通過 Github 或 Gmail 帳號登錄,需邀請碼激活。其次,你需要一個博客或一個頻道,甚至是一個 X 帳號,然後通過 Follow 帳號訂閱你自己的博客、頻道或 X 帳號的內容。其三,認證的具體步驟,以我用 Follow 訂閱博客為例。在 Follow 中訂閱自己的博客,設置好後,在自己博客訂閱源處,右鍵申請認證 Claim,此時 Follow 會給你一套認證碼;拿著這些認證碼,到你的博客,發布一下,再來重複前面申請認證的步驟即可獲得認證。
This message is used to verify that this feed (feedId:55635568601364480) belongs to me (userId:61993243487380480). Join me in enjoying the next generation information browser https://follow.is.
互聯網生態?#
簡單來講,有兩個生態需要構建:一是企業內部生態。這個生態主要指企業要為新的商業體孵化企業內部的軟環境、塑造新的團隊、提供資源、提升管理意識、提供技術平台。這實際上是企業內部二次創業的新平台。
以往企業內部管理生態是分層級的,是封閉的流程控制模式;而互聯網化思維下管理組織應該是扁平化的,是開放的以人為中心的模式,能激發企業員工自主的能動性。企業與員工的關係將發生轉變,以前是雇傭關係,現在是分享、合作關係,共同創造並分享價值,這是一種社會化的合作。
二是企業外部生態。傳統企業在數據服務、金融服務、倉儲、物流等領域並沒有能力完全由自己重塑、構造一個新的商業體。如今可行的方法是,找到符合自己的商業模式規劃的合作夥伴和生態體系。
互聯網生態下企業和用戶之間的關係將發生變化,原來是把產品做好推送給用戶,現在是要讓用戶參與創造產品的環節,使用戶成為企業內部一項重要的戰略資源。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關係也將發生變化,以前是競爭的關係,現在則是共同協作打造一個生態體系的關係。
產品生態#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產品的生產與價值的創造日益走向社會化與公眾參與化,企業與用戶之間的關係趨向平等、互動和相互影響。
AHHHA:社會化產品眾包平台
社會化創意眾包集資平台 AHHHA,如何在一個共享生態的環境中,相互依存,把一個產品的創意變成現實?
AHHHA 的創立宗旨是幫助用戶實現自己的想法,在這裡你可以把任何想法以視頻或者文字的形式上傳,通過與網站其他用戶的交流互動,提供建議,幫助改進,並且投票選出比較有商業價值的想法。那些投票比較靠前的想法,有機會得到資金支持,最終轉化成實際產品,實現商業化,並創造盈利。
AHHHA 已經有多件產品成功問世,並且成功實現了商業化。在 AHHHA 平台提供創意、設計、製作、資金的人都同時擁有分享利潤的權利。平台方面還透露了成功產品的具體分成比例,原創可以提取 10% 的利潤,平台收取 10%~25% 的費用,剩余金額則由其他參與者按照貢獻多少來分成。
移動互聯網時代,產品生態的趨勢就是融入產品消費者和銷售者、設計者和製造者的資本、智力、資源的眾籌創新模式,或者說是共享生態。
YouTube 的內容生產者、Etsy (美國一個在線銷售手工藝品的網站) 的工匠以及跑腿網站 TaskRabbit 的跑腿人都是通過共享來參與產品生產與服務價值創造的例子。當參與生產的人數足夠多時,這些平台就會產生強大的力量。比如 Airbnb (美國一家聯繫旅遊人士和家有空房出租的房主的服務型網站),該公司將那些需要住處的遊客與有多餘房間出租的房東進行匹配。2014 年約有 35 萬個家庭通過該網站為 1 500 萬人提供了住宿。這個數字足以對傳統的酒店業造成壓力。
內容生態#
一般認為 Web 2.0 (以論壇、博客為代表) 和 Web 3.0 (以社交平台、微博客為代表) 的相繼流行,UGC 功不可沒。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內容的創作又細分出專業生產內容 (PGC) 和職業生產內容 (OGC),甚至有了 UGC,PGC 和 OGC 誰是主流的爭論。
用戶導向的內容生產,必須建立內容生產者、內容消費者、內容傳播渠道的良性生態系統。用大數據挖掘技術和精細化數據運營來分析用戶的實時內容需求,內容生產者基於此供需關係來策展相應內容,做到完全用戶導向的內容創作,而不是過度生產熱門和淺度內容,這樣才會系統性生產出高質量、有價值、有深度的內容來滿足用戶個性化的興趣需求。
YouTube 是全球最大的互聯網原創 UGC 視頻網站,擁有 10 億用戶。不過 YouTube 正在面臨兩頭夾擊:一方面,網飛 (Netflix)、亞馬遜等版權視頻網站擴大原創劇製作,分流了用戶;另一方面,以臉書 (Facebook) 為代表的新興視頻網站,正在挖走知名製作人或 “YouTube 紅人”。2015 年 4 月 YouTube 發布新舉措,將全面資助 YouTube 知名製作人,鼓勵他們製作新視頻節目和劇集。這昭示著這家最大的 UGC 視頻網站也開始從 UGC 步入 PGC 及自製節目大潮。
2015 年,國內各大視頻網站的爭奪焦點,也已延伸至 PGC 領域,甚至將其提升至核心業務層面。與 UGC 模式相比,PGC 專業性更強,內容的質量和品質更有保證,同時由於採用了流量、廣告分成的模式,PGC 的運營成本和 UGC 持平,但是收入將遠遠超過 UGC。流量利器 UGC 業務不能丟,但增加視頻平台廣告收益的任務只能交給優質的 PGC 來完成。
此前鼓勵 UGC 模式的國內互聯網視頻網站已紛紛轉戰 PGC,甚至開始搶佔影視業生態鏈上游,成立影視公司,例如愛奇藝的華策愛奇藝影視公司,優酷土豆的合一影業,樂視旗下的花兒影業、樂視影業。它們簽約各大知名導演,最早倡導大師電影的優酷土豆招攬了王家衛等,樂視囊括了張藝謀、陸川,愛奇藝招攬了王晶。
UGC 商業價值變現難,網絡視頻網站轉型 PGC
針對 PGC 自媒體領域網生內容時代的來臨,搜狐視頻提出打造知識化視頻這一新的平台戰略。在網生內容崛起的新視頻資源時代,大劇、大綜藝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視頻內容甚至來到了超越娛樂的階段。知識影像化時代,視頻節目所涉獵的領域非常廣,從複雜的高等數學到烹飪、美妝、占星,包羅萬象。
在搜狐視頻 2014 年整合 56 網發力自媒體視頻領域之後,搜狐視頻自媒體出品人呈現爆發式增長,搜狐 56 已經入駐自媒體出品人 1 800 名,打造了近萬個欄目,視頻達到 35 萬條。同時,整個平台月觀看人次為 6 億,月觀看次數為 18 億。2016 年搜狐視頻預計將拿出 2 億元直接扶持出品人,未來 3 年則預計將拿出 30 億元廣告位資源交到出品人手中使用,而動用的所有資源價值可以達到百億元級別。搜狐視頻、品牌主、出品人三方聯動,以形成成熟的商業化產業鏈條。
移動互聯網的碎片化場景下,深度的、有價值的內容反而愈加顯得彌足珍貴。和 UGC 不同的是,PGC 有著一定的優勢,它從根本上對內容製造者進行了篩選,即它首先保證了內容的優質。
由自組織的 UGC 過渡到商業化運營的 PGC,也是移動互聯網時代新媒體、自媒體品牌諸如羅輯思維、吳曉波、插座學院、獵掌門等的成長之路。
羅輯思維一直被視為自媒體的典範,但實際上羅輯思維團隊從一開始就是一個相當專業化的 PGC 製作團隊。雖然每個人都身兼數職,但分工明確,並不亞於普通的雜誌社或者欄目組。許多原本屬於個人名義的公眾號與微博大號,現在也開始接受投稿,由專門的團隊負責運營。更多的自媒體正在加速轉變成為專業的內容生產者。從 UGC 到 PGC,看上去是整個自媒體的發展史,但也揭示了互聯網內容生態的發展規律。
生態的兩大特徵
一個高度進化的生態系統應該呈現兩大特徵:一是共生、共同進化;二是個性化、多樣性。
共生和共同進化是商業生態系統的基礎。對利益的追求,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原始動力,在企業之間的關係上尤其如此。此外,在共同進化的目標下,同一生態系內部是否可能存在競爭關係?總的來說應該是可能的,也就是說任一生態鏈條上的個體或組織都存在被替代的可能性。事實上,在自然界的生態系中,共生與競爭同樣是永恆的主題。
商業系統中的共生有兩種形態:一種是在一個地理區域範圍內,橫向關聯關係 (即同行業的關係) 形成產業集聚。在這個集聚區域內,相關企業構成一個較大的種群,種群內的個體之間既互相借勢又互相競爭,從而得到共同進化。
共生的另一種形態是指縱向關聯關係 (即上下游產業的關係) 形成一個產業鏈,這個產業鏈隨著市場的變化而隨時改變鏈條的結構和其中的相關企業,鏈條中的企業形成既合作又競爭的關係。
合作是為了形成各自優勢核心業務的互補,以共同應對最終產品市場、共同生產一種或幾種同類產品;競爭是為了在產業價值鏈上瓜分利益。
產業鏈中的企業為了形成最終產品市場上的優勢就必須合作,而產業鏈中上下游企業之間由於利益的衝突又必然會競爭。這種合作導致了產業鏈中企業的共存,而競爭又導致了產業鏈結構的優化。產業鏈中企業之間的合作與競爭導致了共生或共同發展。如 IBM 和它的供應商、原始設備製造商、配送服務商等構成的供應鏈,就是一個典型的共生產業鏈商業生態系統。
個性化和多樣性是保持生態不斷進化的能力。在生態系統中的每一個企業和產品都有自己獨特的位置和競爭力,不僅僅是生態幫助個體成長,個體也為整個生態作出貢獻。所處的生態層次越低,企業自我控制命運的能力就越弱,因此其自身的發展也就越多地依賴於生態的進化。
在生態戰略的佈局之下,未來考驗的不是企業單打獨鬥的能力,而是與整個生態的協同能力。將來的市場競爭更像是不同商業生態系統之間的競爭。
生態分為三個層次,簡單的是生態圈,複雜的是生態鏈,終極的生態系統是生態鏈 + 生態圈。
在傳統行業,製造業的核心是打造靈活穩定、富有彈性的供應鏈,供應鏈不出問題企業就可以正常地生產產品;零售業則需要重視銷售渠道,越是具有強有力的銷售渠道,銷量越能得到保障;金融業則依靠穩定的資金鏈運轉來實現滾雪球式的發展。
互聯網行業生態也由生態鏈與生態圈構成,如樂視的生態系統就是由垂直整合的閉環生態鏈和橫向擴展的開放生態圈共同構成的完整生態系統。
樂視通過 “平台 + 內容 + 應用 + 終端” 垂直整合閉環生態鏈,橫向擴展的開放生態圈則是指縱向的閉環生態鏈的每個環節通過生態開放,引入能夠與生態強相關的外部資源。目前樂視已形成互聯網 (“平台 + 應用”)、內容、智能終端、汽車、體育五大生態圈,通過強烈的生態化學反應,不斷創造全新的產品體驗和更高的用戶價值。
生態圈
生態圈以企業之間在運作過程中互相為對方創造價值作為存在基礎,往往是基於市場關係的連接。生態圈中的企業和其他組織,運作過程中在資源共享和經營活動上的聯繫有時較少或相對較少,而通過市場上的協同所形成的市場聯結是這類商業系統的主要結構。
微信 “消費 + 社交” 生態圈
2015 年中秋節期間微信卡券聯合 “金房卡” 酒店微信聯盟、全國 24 個大型酒店集團的 600 家酒店發起 “微信月餅消費月” 活动。在碧桂園酒店集團、白天鵝酒店集團等酒店的微信公众号里,月餅被打造成一張張微信卡券,消費者可購買禮券自用或贈送給好友,領取、寄送等全流程也都可在上述微信公众号里完成。買月餅送好友,還可親自錄製一段祝福,隨同月餅券一起秒速贈送給親朋好友。甚至還可以建立興趣小組、做語音傳情、群發月餅等,將真正有需求、有共同語言的用戶聚合起來。
通過微信卡券把月餅打造成一個社交工具,許多人收到月餅不一定自己吃,可能會贈送給他人,而微信卡券轉贈方便,利於二次轉贈,達到裂變式營銷效果。微信通過卡券改變了傳統的 “搜索 + 電商” 模式,以酒店為運營商,以買、送月餅為消費場景,基於微信社交、支付和卡券功能打造了 “消費 + 社交” 生態圈。
優步 “出行 + 社交” 生態圈
優步讓出行變為社交。優步提供一個平台,即時提供私家車司機和乘客的信息,並把他們相匹配。優步模式利好的對象並不僅僅是用戶,它使閒置的私家車主進入了市場,並獲得了靈活的勞動時間。
很多高級白領、富二代熱衷於放下身段,開著豪車不計成本地成為優步司機。很多女大學生、女白領也很願意嘗試搭乘優步中的高檔轎車,結識 “高富帥”,拓展社交圈子。優步使得出行成為幌子,而社交成為了內核,通過生活方式和運輸方式的交匯形成 “出行 + 社交” 生態圈。
商業生態中的規律與自然界生態中的規律有許多類似之處。例如一棵蘋果樹,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和無機鹽,葉子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同時儲存能量,滿足的自身需要。通過呼吸作用,分解體內的有機物,釋放出能量,滿足自身生命活動的需要。
商業生態系統中的蘋果樹法則是:果實 —— 生態的上游,包括產品、內容的產生;樹幹、枝葉 —— 生態的中游,包括平台的聚合、分發;樹根 —— 生態的下游,包括終端入口、用戶社群、品牌的打造。
互聯網和大數據的發展,是一個從人找信息轉變為信息找人的過程。#
推薦引擎的誕生,就是從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的一個趨勢,推薦引擎能夠根據用戶的行為、屬性,對象的屬性、內容、分類,以及用戶之間的社交關係等數據獲知人的潛在需求,主動向用戶推薦其感興趣或者需要的對象。
推薦引擎技術已經應用在電子商務、新聞、社交等多個行業。推薦引擎能基於社交關係網絡進行推薦原因在於,通過分析用戶所在的社交關係網絡,找到其最能夠影響到的用戶,或者最能夠影響到該用戶的用戶,再綜合每位用戶的個性化偏好進行推薦。
生物學中的生態系統平衡,是指在一定時間內,生態系統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生物各種群之間,通過能流、物流、信息流的傳遞,達到互相適應、協調和統一的狀態,處於動態的平衡之中,這種動態平衡稱為生態平衡。
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反映了生物之間的協調平衡關係,是構成生物系統的基礎。在商業生態系統中也是如此。系統中各成員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定作用,執行某一功能,同一子系統中成員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不同系統成員之間也存在依存與制約的關係。某一成員個體的缺失將對整個系統造成或大或小的破壞,成員之間的協同進化會使整個商業生態系統維持一定的動態平衡。
與自然生態系統中的物種一樣,商業生態系統中的成員最終都要與整個商業生態系統共命運。但是與生態系統又有所不同的是,商業生態系統是經過精心策劃的有未來目標和構想的人工系統。
如同人類的進化一樣,商業生態也經歷著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向高級、從低效向高效的進化過程。其層級如圖
(1) 產品:最底層的生態要素,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產品強調高頻、交互、內容。如騰訊生態中的微信、手機 QQ 等產品。
(2) 應用:圍繞產品衍生的應用讓產品使用更高效。如微信的即時通訊、掃一掃、搖一搖、朋友圈等功能應用,百度的語音識別、人臉識別等技術。
(3) 平台:當累積的應用足夠多時,便產生應用之間相互連接交互的需求,於是產生了承載應用交互的平台。如微信的公眾平台、開放平台、企業平台、遊戲平台等。當產品的市場佔有率在行業市場達到 30%,或者細分市場達到 50% 的相對壟斷市場地位時,即具備進化為平台的條件。平台通過制定規則來規範應用,以便更好地實現產品功能,讓更多的產品型公司在平台上能賺到錢。
(4) 系統:當平台累積的功能足夠多時,便產生功能之間相互溝通的需求,於是產生了交易產品、服務與信息的需求。平台衍生出搜索、社交、電商、金融等各種複雜商業形態系統。
(5) 生態:最簡單的生態包括應用 + 內容 + 終端 (或渠道)+(雲) 平台,如微信生態中應用由眾多開發者提供,內容由 UGC 產生,分發到每個用戶,由平台 + 系統支撐整個生態。生態的核心是大數據,動態跟蹤用戶的數據和行為,以及用戶指標,未來就可以判斷用戶的消費趨勢,在消費趨勢的基礎上配套極致的產品和服務。
從產品到應用,到平台,到系統,再到生態,每一層次的升級都是整個生態價值轉化的加速器。
產品演進的速度決定了生態進化的速度,而生態的不斷進化又催生更高效的產品出現。
從人本角度去回望,過去經濟社會的治理模式是將人類社區物化的過程,物化過程帶來了社會經濟的解構和重構,也帶來了現代化社會,一切結構化,一切數據化,一切可管理化。社群是人本回歸,是現代工業社區的重構和再組織,讓技術、數據、管理等為人服務,社群生態下衍生出的分享經濟 (Airbnb、優步等)、粉絲經濟 (小米、roseonly 等)、C2B (團購、眾籌等) 等創新模式不斷湧現。
小米品牌和產品運營的社群化使得小米的供應鏈變成了動態供應鏈,小米的營銷變成了社群口碑營銷,從而在前端和後端都發生了歷史性變革。小米通過社群經濟模式在生產關係的創新基礎上推動生產力變革,這就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生態玩法。
價值原則#
社群的第一層價值叫做渠道,這個渠道包含三種:溝通的渠道、傳播的渠道和銷售的渠道。也就是把社群當成一個渠道,然後實現流量的變現轉化。
社群的第二層價值叫做平台,通過社群收集產品的使用數據與內容,可以實現產品的快速優化迭代,實現多中心的裂變。再往上一個層級是社群的生態價值,就是通過社群可以實現資源整合、產業鏈上下游的打通和佈局,甚至可以通過社群碰撞出一些新的商業模式。
社群有兩個核心價值:一個是基於個體社交的立異取向,單向的供需滿足產生個體社交短路價值;另一個是基於群體社交的求同取向,價值觀趨同產生精準投射的分眾價值。簡單來說就是 “分眾產生市場,跨界實現價值”。
社群的核心是人,社群就是人的連接。人們在互聯網上形成了多中心且中心快速迭代的網絡狀結構,每一個中心周圍聚集的個體就是社群,而社群內的個體又相互連接,形成了一個個 “小氣候”。在互聯網時代,群落只會因為價值觀趨同而形成。一個社群運營的好壞,在於內部成員之間的連接互動。因此,社群要讓成員充分連接聚集起來,連接產生更大價值。
有趣原則#
派恩和吉爾摩在《體驗經濟》一書中曾做出預見:“未來社會的經濟成果中,產品約占 4%,服務約占 16%,體驗約占 80%。” 因為商品是能夠輕而易舉被交換或代替的東西,服務和體驗才是真正能夠形成差異性、構成競爭力的所在。
社群經濟是對體驗經濟的進一步深化和延伸,圍繞體驗為核心形成全新的商業生態和運行規律。在社群經濟中,審美意識和情感因素佔據主導地位。人的本性裡天然有對社群的情感需求,在社群交互中會產生極大的身份認同和情感滿足。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移動終端的普及,無時無刻不在進行的社群交互,大大激發了用戶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感性得以極大的釋放。粉絲因為認同社群創建者的品牌和人性光輝,才聚集在一起,並且參與社群互動,發揮自主性,貢獻創造力。對社群成員情感體驗的滿足,成為社群運營的核心。只有緊緊抓住用戶的心理體驗和情感訴求,才能形成一個個不同凡響的社群,這也是社群的 “魅力人格體” 的意義所在。從蘋果到小米,從喬布斯到雷軍,從羅輯思維到錘子手機,都有著獨到的個性主張和豐富的情感表達。
運營原則#
社群因連接而產生,卻因運營而存在,並且從來不能獨立存在。社群的運營原則有三個核心。
第一是明確價值取向。社群提供的價值何在?給出簡單而清晰的目標,逐級實現,對於許多社群尤其是大社群來說,用戶的長期維系與活躍會面臨挑戰。是為社群成員提供信息溝通平台,提供收穫成長的機會,還是創造價值倍增的場景?明確價值所在,讓每個人都清楚,是社群成功的關鍵。
第二是實現價值輸出。需求創造價值,缺乏價值輸出的社群,必然會失去長期存在的基礎。每個社群成員如果在社群中無法獲得自己所需的價值,就必然會離開。因此,強調價值輸出是社群的核心。
第三是建立遊戲規則。社群中個體社交的立異取向和群體社交的求同取向是同時存在的,有效平衡這兩個需求並保持社群運營穩定就是規則。被認同且被堅決執行的規則,是既保持社群達成共識又滿足個體價值需求的根本。
從運營管理的團隊機制,到日常社群的運營,再到獎懲、激勵機制等,都需要明確,並達到自運營狀態,這樣才能去中心化,才有激活每個人的能量,產生價值最大化的可能。
生物生態中的優勝劣汰是被動的自然選擇的結果,相對來說是比較穩定的;而企業生態位則是主動選擇和競爭行為所決定的,且經常發生變動,商業生態中成員企業在生態系統中所處的位置是其在系統中競爭實力的標誌。
作為眾多企業聯合體的商業生態系統,並非烏合之眾,其組成遵守集合定律。如同自然生態系統一樣,每個企業要想生存必須在某一空間、時間、顧客、技術和管理方法上與其他企業有所區別,只有這樣才能避免過度競爭。
系統中成員企業準確的定位不僅減少了企業間的競爭,更重要的是為成員企業間功能耦合、形成自循環、實現協同進化提供了條件。
商業生態系統中領導企業和其他合作者一起集成為以產、供、銷價值鏈為核心的系統,網絡成員結成合作競爭下的跨行業動態戰略聯盟。
系統在更為廣闊的領域內整合資源、協調能力、共享信息、不斷優化整體績效和功能水平。
無論是產品互聯網還是生態互聯網,都是相互關聯、共生共存的關係,而非競爭或升級換代的進化過程。兩者是生態的不同階段和不同定位。
移動互聯網生態的本質是壟斷,而不是競爭。#
壟斷的類型並不唯一,谷歌的搜索引擎和安卓系統代表著一種最高級別的技術壟斷,而蘋果則代表著一種對手機行業品牌勢能的壟斷。任何一種壟斷的產生,其根源都是產品在特定領域的無可複製性。獨特必定會產生價值,壟斷企業所獲得的巨額銷售利潤回報,正是對這種獨特的創新的獎賞。
壟斷的產生和存在需要滿足四個必備的條件:
一是市場份額足夠大,而且沒有挑戰者;
二是合謀成本與懲罰代價低,值得冒險;
三是需求較少受價格波動影響;
四是每個同盟成員都能抵制欺騙,拒絕誘惑,永不作弊。
而從互聯網企業自身來說,壟斷不再需要同盟。從渠道看,軟件的鋪展範圍更加寬廣,擴張速度以幾何級數增長;產品的邊際成本幾乎為零。這使互聯網產品更容易形成壟斷,生活中每天發生的搜索、聊天、娛樂來源、工作管理,每一個領域都已經形成壟斷,或在逐漸走向壟斷。移動互聯網生態中壟斷企業的常態化,將成為未來互聯網行業的一道風景線。
互聯網生態思維的核心是共享與協同#
從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經濟,再到物聯網的 O2O,BAT 等未來巨頭們正在打破死結,構建互聯網企業與傳統企業之間的商業連接和價值變現的渠道。
互聯網對傳統商業生態傳遞價值的重構#
傳遞價值環節有三個要素,分別是信息流、資金流、物流。連接是互聯網的本質,通過提供信息和生活服務,互聯網改變了人與人、人與世界相互連接的關係。互聯網以信息通信技術連接了人與人,以網絡技術連接了人與商業,互聯網通過連接的效率,縮短或者重構傳遞價值的商業價值鏈。
互聯網巨頭 BAT 的成功原因就是基於連接重構了商業價值,如百度的搜索 (連接人與信息及服務)、阿里巴巴的電商 (連接人與商品) 和騰訊的社交 (連接人與人)。
Follow 媒體#
Follow 對於互聯網對傳統業態的顛覆首先體現在信息中介行業,比如傳統紙媒,以及依賴於傳統媒體的衍生行業,比如傳統廣告、傳統公關。當信息可以通過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隨時隨地獲得時,傳統媒體的中心化、時延性的中介價值,迅速貶值。而隨著信息中介產業也將被重構,廣告媒體行業將不得不改變商業模式。
互聯網從本質上說,解決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和連接與溝通的問題,換句話說就是,互聯網的出現和普及,徹底改變了傳統行業跨地域、跨時間、跨行業無法連接、溝通的彼此隔絕的狀態。因此極大地釋放了企業在產業鏈上各個環節的效率,互聯網帶來的變化在於溝通效率的急速提升。這種提升以消除中間環節的方式,重構商業價值鏈。
德國知名社會學家騰尼斯在其《共同體與社會》一書中指出,共同體是建立在自然基礎之上的群體,是人類的本能或者習慣的制約。血緣共同體、地域共同體、宗教共同體是共同體的基本形式。但是,共同體不僅是各個部分加起來的總和,而且是有機地渾然生長在一起的整體。
而社會是一種帶有目的性的聯合共同體。現代社會由各種組織或團體組成,個體以利益關係連接起來,以共生共享的方式生活在一起,但是由於地域與技術的限制,個體之間的連接基本上是間斷的。
進入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時代,通過網絡信息技術人與人隨時隨地的連接變成可能,網絡社區和社群逐漸形成,人們因為某個共同話題、某個共同興趣聚集起來,尋找同類,尋找身份認同和歸屬感。
隨著移動社交的興起,我們可以隨時隨地關注人們之間的社交關係,而這種人與人之間的社交關係的構建,也在創造著意想不到的商業價值。就社交的本質而言,就是分享 (個人價值) 和共享信息 (價值交換),這也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社交本質。
從整個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來看,在原始社會中,人們所賴以生存的是一個基於充分分享、物物交換的社會機制。而在人類進化的第二個階段,社會機制是在私有產權的基礎上產生的,也就是基於專有主義的社會經濟體制。
而進入到當前的移動互聯網階段,開放、分享的精神將再次復甦,人們越來越樂於分享,向他人顯示情感情緒、個人技能、人脈等。人們逐漸地通過彼此的社交關係連接,來建立一種共同的社會義務和行為準則。從這個意義上講,人們是通過分享自我來表達自己的生存狀態,展現自己的價值,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社交關係就是在這樣的社會心理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個人關係鏈和社群,是社交網絡中最為常見的兩種形態。如果將這兩種形態回想為社交網絡中的兩個典型場景,就是好友和群 / 部落。反映在社交產品上,一種是如微信、微博這種以用戶個體為核心展開各種社交行為的產品;一種是如豆瓣、贴吧這種以圈子、話題為核心展開,基於話題、圈子獲取信息,找到感興趣的人或事,從而更好地擴大生活圈的產品,也稱為垂直社交產品。
以關係強與弱和虛擬與現實為維度,可以分出四類社交關係。第一類是熟人在虛擬網絡空間的社交,第二類是陌生人在虛擬網絡空間的社交,第三類是陌生人在現實中的社交,第四類是熟人在現實中的社交。
在第一類,也就是基於熟人關係鏈的虛擬網絡空間中,已經可以看到許許多多的成熟模式。比如通過臉書、人人網、QQ、微信等這樣的社交網站和社交 App,我們不斷更新自己當前的狀態,同時分享朋友、同事、親人的社交信息,這是互聯網社交產品中典型的熟人關係鏈交互的方式。
甚至許多時候,還有許多互聯網產品或應用有助於我們進一步增強熟人之間的關係,比如 QQ 空間風靡一時的搶車位、偷菜遊戲,微信的打飛機遊戲等,這些都是典型的基於增強熟人網絡、基於增強關係鏈的興趣分享式的互聯網應用。
從下一步發展來看,基於熟人網絡強關係鏈的虛擬空間的商業價值開發,仍然具有非常看好的前景。比如在熟人之間幾乎可以實時把自己的體驗內容,與自己的好朋友進行分享。此外,基於熟人社交圈的 H5 遊戲的發展,也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向。人們一方面通過遊戲來滿足自己的娛樂需求,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娛樂方式來增強熟人網絡,也就是通過強關係鏈中的關係強度,來表達自己對朋友、親人的關愛。
從社交關係的發展來看,弱關係鏈在虛擬空間的演進,與強關係鏈在虛擬空間的演進存在非常大的區別。因為人們不大会關注陌生人的情感變化,人們真正具有需求的是由於弱關係鏈帶來的人際範圍的拓展,以及通過弱關係鏈進行的價值交換。
人們在經過需求細分和興趣聚焦之後,往往可以進一步實現在價值方面的交換。比如,人們可以在一個弱關係鏈中相互推薦一些商品或者進行二手貨品的買賣,而這種交易,儘管是弱關係鏈但也具有一定的關係作為基礎,在關係強度上又強於兩個完全的陌生人。
因此,一方面一些虛擬空間中的弱關係鏈將逐步發展電子商務方面的交易需求,而另一方面電子商務企業也會進一步加強在虛擬空間中社交關係上的佈局。
由此可見,rss 社交生態基礎包含三個要素:價值觀、價值、興趣。也就是你認可什麼,你需要什麼,你關注什麼。實現的方式是數據。#
用什麼樣的方式去呈現信息
信息不一定要用廣告、資訊來發布,活動、調查、遊戲都可以成為發布的好方式。
只是信息推送,那就是廣告;如果可以留言評論,那就是互動。互動之後還可以和其他用戶形成一個新的內容傳播圈,讓用戶參與到內容中來,
場景選擇:該用戶是否具有推送信息所對應的使用場景
傳播手法:如何整合資源讓傳播價值更大
關於評論社交將不再局限於時間和空間,社交會朝著兩方面發展:一是基於需求的開放社交;二是基於關係的私密社交。
社交就會組成社群?簡而言之,就是在某一相同地理或者虛擬區域中,對某一興趣愛好相互交流和分享,從陌生到熟悉,通過舉行各種相關的有意義的活動召集成員共同參與,並逐漸建立彼此之間的人際關係,獲得區域中的歸屬感以及各自之間相互的認同感,從而組成的社交群體。
社群的主要職能類別包括交流學習、社交人脈、商業推廣、投融資、教育培訓、公益等,未來社群將逐漸從興趣、關係聚合向用戶開發和行業資源整合過渡,而垂直行業通過社群化實現價值延伸,社群經濟的紅利也將逐漸向全行業滲透。
社群生態圈具有三個基本特點:
一是具有共同的興趣、利益、價值觀,或者是目標、綱領,通俗講就是調性、逼格,群成員通過綱領、調性已經做了有效的區隔,基本上能做到讓屬性相同的人在一起,這是社群基礎。
二是具有高效率的協同工具。這也是在 PC 時代社群比較難以建立的原因,移動互聯網時代像微信這樣的實時交互工具,使協同變得非常容易。
三是具有一致的行動。由於前面兩個原因,一致行動變得比較容易,而這個一致行動也反過來促進了社群的穩固。(這就是為什麼要進行考試拿邀請碼)#
興趣聚集、溝通協作與商業變現是社群生態的三大核心功能。在以興趣聚集用戶、內容沉澱用戶的基礎上,通過溝通模式和協作模式的創新,不斷提升用戶的參與度、連接度和信任感,盤活粉絲經濟和分享經濟,是社群價值變現的基本模式。
社群價值變現可分為平台渠道和產業生態兩大層面。
渠道價值主要體現在傳播、導流、公關、交互等方面;從產業生態價值鏈來看,社群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地實現行業資源的整合,打通產業鏈的上下游,實現從資源供應商、渠道方、競爭合作方到用戶市場的多層級整合。
社群將繼續實現爆發式增長,滲透到更多的領域和更碎片化的市場;精英階層所主導的強勢社群其影響力將持續擴張,去中心化的草根社群將成為中堅力量;面向小眾用戶的社群將成為創新發展的突破口,以區域和垂直為坐標去聚集用戶。
社會分層(英語:social stratification 或 class division),是社會學概念,指的是 “依照共通的社會經濟財富狀況而將人們區分為不同群體” 的分類方式,牽涉到一系列關係性的社會不平等,包括意識型態、政治、經濟和社會等面向。當人群之中出現差異,並且這樣的差異已經導致部分人擁有凌駕其他人的地位、權力、特權時,這就稱為社會階層(或社會分層)。社會借此而將各類人們分類成有高下之別的階層或等級(等級制度)。
社會階層有四個重要的基本原則:一,社會階層不單單反映了人与人之間的個體差異,還是整個社會的特質。二,社會階層是能夠透過世代傳遞的。三,社會階層具有普遍性,但是是可以改變的。四,社會階層不僅牽涉到社會不平等,還牽涉到人們的信念。在當代的西方社會,社會
社群新平台、模式不斷衍生擴散,社群組織結構和分布呈現出各種新特性;社群之間的協調與聯動將會更緊密,形成垂直領域的大型社群聯盟;社群柔性化、個性化、動態化分布特徵凸顯,逐步滲透到社會民生和產業鏈條的各環節。
信息的傳播過程中個人越來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每個人都具有信息的接收者、傳播者、生產者等多重屬性。人作為社會關係和生產活動的基本單位,不僅連接人與信息、人與服務、人與人,更開始成為一個個信息發散中心以及資源連接節點。
互聯網媒介功能對傳統媒體是完全替代關係,而不是互補關係。互聯網媒介能夠承載文字、視頻和音頻等所有的新聞生產方式,而且傳播的效果更好,也更為便捷、及時和快速。
當擁有相同興趣和相同條件的人在社交平台上聚集,形成社群後,社群本身就具有了較強的產生內容和傳播內容的能力。社群可以是基於興趣、行為、關係、地域、產品等因素聚合成的,在不同的維度上扮演著信息傳播的重要角色。
很多互聯網用戶加入社群是為了獲取自己所需要和感興趣的信息,隨著互聯網社群數量的逐漸增加,不同層面不同屬性的社群已經成為公共信息和意見的重要傳播媒介,社群也成為個人參與信息生產的主要方式。
互聯網建立在關注度 (流量) 和聲譽 (連接) 的基礎上,擁有這兩者的互聯網產品才具有價值,才能獲得商業上的成功。
正如的廣告語 “再小的個體,也有屬於自己的品牌” 所說的那樣,自媒體必須建立自己的媒體品牌,建立自己的公信力,建立自己的傳播力。
媒體歸根到底是為公眾提供服務。通過自媒體打造個人品牌後,有些媒體人可以獲得變現的機會,比如外出進行講課,成為公司顧問,為商品進行代言,甚至建立社群形成自己的商業模式。
信息決策更多的是秉持供養社群與價值認同的理念來支付會員費,群體是一個以價值觀為基礎的社群
用戶行為及其消費模式也在進化。原有的 AIDMA 和 AISAS 模式已經不能夠適應移動互聯網時代營銷傳播的現實狀況。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行為的消費模型正在向 SICAS 模式轉變。未來的營銷模式應充分利用數據和技術,做到實時感知、應需相應、多點雙向、對話連接,實現情感營銷。
即引起注意 (attention)→產生興趣 (interest)→主動搜索 (search)→促成行動 (action)→信息分享 (share)。
SCIAS 理論即主動搜索 (search)→同類比較 (compare)→產生興趣 (interest)→促成行動 (action)→秀出寶貝 (show)。
互聯網加上情感營銷似乎已經成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成功法則。傳統的企業如果要建立自己的品牌,一般要經歷知名度的沉澱、美譽度與忠誠度的塑造等漫長的過程;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產品的知名度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好感、身份上的認同、產品的話題以及口碑的傳播。在互聯網時代,不怕產品有缺點,就怕產品沒亮點,不能引起人們討論的企業在互聯網上很難取得成功。
情色營銷自然會吸引受眾的目光。但是,使用情色營銷策略必須把握兩個基本前提:一是情色只是手段,絕不是目的;二是所訴求的商品本身與情色有一定的關聯性,否則將只會推廣情色而無法推廣品牌。在使用情色營銷策略方面,杜蕾斯算是個中高手。剛好的尺度、適中的深度、追熱點的速度、引爆點的持久度,杜蕾斯在這方面無疑是社會化媒體情色營銷的典型代表。
情趣營銷
對於情趣一詞的理解,應該有兩個層面的含義,即情和趣。情是指情感、情調,趣是指趣味、樂趣。情感是多方面的,有喜悅、有悲傷、有喜愛、有討厭等。而情趣是指情感中較為積極的一面,就如同一個人具有幽默和詼諧的性格。
從人性中發現產品需求#
13 世紀道明會神父聖多瑪斯・阿奎納列舉了人類最原始的欲望,或者說是原罪,包括虛榮、懶惰、貪婪、色欲、憤怒、窺視、嫉妒七宗罪。這些原始欲望從出生開始就牢牢刻在了每個人的內心深處
而現在,互聯網像水和空氣一樣成為我們生活的必需品,各種各樣的產品應接不暇。但是幾乎所有成功的產品,都是利用弱點營銷,針對人性的弱點,激發人們的欲望。
人性既具有先天的善,也具有後天的惡,此處我們不打算對人性做深入的探討。不過,從產品開發的角度而言,企業應該充分重視和利用人性的弱點來設計產品的功能。
人性在互聯網產品上的映射形式表現為:(1) 色欲:結合 LBS,結合共同喜好的社交行為,是用戶交友的原始剛需,如成人網站、YY、陌陌、勁舞團、豆瓣小組等。(2) 虛榮:幫助用戶實現愛美愛炫之心,使用用戶等級的分級策略,如 QQ 會員、遊戲角色等級等。(3) 貪婪:給用戶比預期的更多,讓用戶覺得超值,甚至賺到了,如電商、團購網站等。(4) 懶惰:懶惰在產品上體現為不用思考,降低門檻,讓用戶體驗便捷、輕量、簡單的操作,如微博、網購。(5) 嫉妒:嫉妒跟貪婪一樣,因不能滿足的欲望而產生。貪婪通常與物質財產有關,妒忌則與他人的成功等精神層面的東西有關,而正是社交網絡把全世界的嫉妒連接起來。
當然,除了相對陰暗面,人性還有很多美好面,比如正義、同情、感恩、愛心等。通過深層挖掘,提供產品的相應功能和服務從而滿足用戶精神、物質等多層面的需求,是互聯網產品成功的基礎要素。
一個成功的產品必須包含利益共同點、結構、運營、輸出、複製五個要素。#
聚集利益共同點
社群得以形成的本質原因是其成員之間由共同興趣標籤而形成的關係連接。例如,產品同類、興趣同類、標籤同類、職業同類、感情群同類、價值觀同類等。
有效規劃結構
社群構成的第二要素是結構,它決定了社群的存活。
很多社群之所以很快走向沉寂,是因為最初並沒有對社群的結構進行有效的規劃,這個結構包括組成成員、交流平台、規章制度、內容話題。這四個組成結構做得越好,社群活得越長。
(1) 成員:社群的結構中最為核心的要素就是其成員。一個社群除了中心人物,還要有意見領袖、活躍分子等。
(2) 平台:平台是社群之所以存在的一個載體,所有的成員必須而且只能借助於平台開展相互的溝通及交流。平台又可以進一步細分為線上平台和線下聚會交流平台。線下活動是為了增加粉絲之間,以及粉絲和公司之間的接觸點和接觸頻率。
(3) 制度:社群是由形形色色的成員組成的,不同的人自然就會有不同的主張和不同的想法。因此,一個社群如果希望能夠正常和良性地運作,就必須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設置進入門檻、運營規則,把非本群屬性的人過濾掉。
(4) 內容:建立社群的初衷也許只是方便有相同興趣和愛好的成員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但是,當社群的成員集聚得越來越多時,自然就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商業行為。而商業行為之所以得以運作或成功,則又是因為策劃設置了能夠引起成員廣泛興趣的話題性內容。從這個意義上說,社群營銷的本質就是場景化,而在群裡構成場景化的唯有話題二字。
良好的運營#
良好的社群運營是商業活動得以介入的基本前提。在社群運營的過程中,應該主要把握以下四個基本要素:
(1) 榮譽感。即對社群中對本社群的集聚發展有所貢獻或願意將個人的資源與社群分享的成員授予榮譽,包括達人 / 鐵杆粉標誌、入群儀式等。
(2) 參與感。參與感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在產品上的參與,即與用戶互動來做好產品,產品型社群的例子有小米社群。二是在營銷上的參與,即靠用戶的口碑來做好傳播和營銷,讓用戶感受到參與感,這幾乎是用戶轉化為粉絲的必經途徑,而用戶也需要這種參與的成就感。無論是微博的一場罵戰,還是論壇的一個帖子,都是參與感的有效形式,而這個前提是需要設計對外開放的節點,即將哪些環節開放出去,讓用戶參與。
(3) 組織感。即社群自身在線上線下所開展的各項活動都必須有明確的目的性和細節的規範性,尤其是在商業活動中一定要及時將活動的運營流程數據化、進行反饋等。
(4) 歸屬感。以上三點做好,自然而然就會產生歸屬感。
穩定一定要能給成員提供穩定的服務輸出,這才是成員加入該群、留在該群的價值。比如羅胖堅持每天一條語音,大熊堅持定期乾貨分享,秋葉有課程和動手實踐,某些行業群定期可以接單等。
產品輸出和用戶利益回報。產品輸出包括產品、眾籌等,用戶利益回報包括分銷、產品試用等。
易於複製
由於社群的核心是情感歸宿和價值認同,社群越大,情感分裂的可能性就越大。一個社群如果能夠成功複製多個平行社群,就會形成巨大的規模,必然會在情感歸宿和價值認同兩者間獲得平衡。
產品的複製必須具備三個層面的準備。
(1) 核心層的創造。是否已經構建好自組織?是否具備充足的人力、財力、物力?不能過於圍繞中心展開,但也不能完全缺乏組織。
(2) 亞文化的形成。產品本身價值觀是否明確,對產品的態度是否一致,是否有相對固定的社群規則,是否形成了一種群體溝通的亞文化,比如大家聊天的語氣、表情風格是否一致?這些都是社群生命力的核心。
(3) 多中心的培養。是否已經組建了核心群?要有一定量的核心成員,他們可以作為社群的種子用戶加入,引導產品往良性的方向發展。
互聯網的信息聚合世界好比一場雞尾酒會
雞尾酒會的比喻不僅適用於互聯網社交媒體,也適用於所有企業以及我們的日常生活。是的,事實證明,互聯網社交媒體、企業以及日常生活,大體上都沒比雞尾酒會複雜多少。
在雞尾酒會上傾聽、講精彩的故事、積極回應、真誠、充滿激情和感激的人,會無數次地成為聚會的熱門,也會從聚會中獲得最大的價值。那些直接、透明、知道如何保持簡單、總有驚喜的人值得人們與之交往。能夠隨大流(適應)、並且知道如何在團體中行動的人是你想要發展到自己圈子裡的人。這樣的人也能在那個被稱為商界的巨大雞尾酒會中取得成功。當你面對快速決定時,無論決定是大是小,不妨問問自己:“這在雞尾酒會上會是一個制勝的決定嗎?” 如果答案是響亮的 “是”,那你可能真的想到點子上了。如果你不確定,也許就需要重新思考下自己的決定了。是的,真的就這麼簡單。
- 市場就是對話。
- 市場是由具體的人組成的,而不是由市場統計得出的抽象群體組成的。
- 人與人之間的對話聽起來是富有人情味的,這樣的對話是用有人情味的聲音傳遞的。
- 不管是傳達信息、意見、看法、異議,還是幽默風趣的題外話,富有人情味的聲音的特點是:開誠布公、質樸自然、不矯揉造作。
- 人們通過這種有人情味的聲音來建立認同。
- 互聯網使得人與人之間可以自由交流,這一點是大眾傳媒時代無法實現的。
- 超鏈接顛覆了森嚴的等級。
- 互聯網上的客戶之間,以及企業內部網上的員工之間,都在以一種強有力的嶄新方式進行交流。
- 這種網上交流,促成強有力的新型社會組織和新型知識交換方式的出現。
- 因此,客戶變得越來越精明強幹、消息靈通、有組織性。參與網上市場,使人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 參與網上市場的人已經認識到,他們從彼此之間獲得的資訊和幫助,要比商家提供的多得多。企業的花言巧語,不外是為了抬高商品的售價。
- 沒有秘密可言。網上客戶對企業產品的了解,勝過企業自身對產品的了解。不論消息是好是壞,網上客戶會一概公布出去,讓天下皆知。
- 客戶的改變同樣也發生在員工的身上,“公司” 只是介於客戶與員工這兩者之間的抽象概念。
- 企業發言時的口吻與這些新型的網絡交流不同。公司在對潛在的網上聽眾發言時,聽起來空洞浮淺,冷漠無情。
- 用不了幾年,當前這種通行於世的商業腔調 —— 那種企業目標宣言、營銷手冊上的腔調 —— 聽起來就會像 18 世紀法國宮廷語言一樣矯揉造作。
- 使用大肆推銷、馬戲表演式的語言說話的企業,將再也找不到聽眾。
- 如果企業認為,網絡客戶與習慣觀看產品電視廣告的老客戶並無不同,那企業就是在自欺欺人。
- 如果企業沒能意識到,其客戶已經變成相互聯網的個人,從而學乖一些,深深投入到交流當中去,就會贻誤良機。
- 如今企業可以直接與客戶溝通交流。如果他們把這次機會搞砸了,那就不會再有下次機會了。
- 企業需要明白,他們的客戶經常冷嘲熱諷,所嘲笑的對象正是企業。
- 企業需要放鬆一些,別總一本正經地端著架子,他們得有點幽默感。
- 有幽默感並不意味著要把一些笑話放在公司網站上,應該著眼於重要價值,謙卑、坦率直言、觀點真誠。
- 試圖給自己定位的企業需要選定立場,這一立場最好與其客戶真正看重的東西契合。
- 言過其實的自吹自擂 ——“我們的定位是成為某某領域的優秀供應商”—— 並不能表明自己的立場。
- 企業應當走出象牙塔,跟他們想要與之建立業務關係的人進行交流。
- 公共關係與公眾並不相干,企業面對客戶深感畏懼。
- 企業通過使用平淡乏味、自以為是的語言,樹起壁壘,將客戶拒之門外。
- 多數營銷計劃的制訂,都是基於這樣一種恐懼心理:企業生怕客戶發現企業內部的真實情況。
- 表述得最準確:“要是我們心懷猜忌,就無法彼此共處。”
- 客戶對企業忠誠,就意味著企業業績穩定,但雙方的關係難免會破裂,而且這一結果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因為客戶已經連上了互聯網,精明的客戶能快速地重新協議商業關係。
- 網絡客戶可以在一夜之間更換供應商,網上的員工可能會在一頓飯的工夫炒了老闆的魷魚。你的裁員措施會讓我們提出這樣的問題:“忠心耿耿?那究竟是什麼玩意兒?”
- 精明的客戶會找到與他們有共同語言的供應商。
- 學會用有人情味的口吻說話,你不可能在某些高級會議上學到這些。
- 要想用有人情味的口吻說話,企業必須真正為客戶群著想。
- 但首先,企業應當加入到客戶群中去。
- 企業必須自問:我們的企業文化邊界何在。
- 如果他們的企業文化與客戶群沒有共鳴,他們就不會有客戶了。
- 人們相互認同、組建群體的基礎,是對話交流 —— 是針對人們所關心的問題而發表的有人情味的言論。
- 這種交流的群體就是交易對象。
- 不屬於任何交流群體的企業將無法生存。
- 企業熱衷於保密,但在很大程度上,這樣做是多此一舉。多數企業對競爭對手的防範,還不如他們對自己客戶和員工的防範那麼嚴密。
- 公司內部的員工也通過網絡直接交談,他們談論的話題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