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leaf

leaf

It is better to manage the army than to manage the people. And the enemy.
follow
substack
tg_channel

DAC的意義和特點

從比特幣的發展我們就可以看出,DAC 在自由競爭的市場上遠遠比任何傳統的企業或者機構,抑或是某個人有著更多的天然優勢。因為人們會發現,與這種由三個定律武裝起來的 DAC 進行交易和合作,相比與那些完全由著貪婪天性的人類交易,要令人感到安全得多。而通過區塊鏈結構組成的 DAC 似乎具有著無比崇高的道德倫理,你會發現:

它們是自治的 —— 一旦啟動上路,它們就不再需要(或聽從)它們的創造者。

它們是分布式的 —— 沒有中心控制點或者可被攻擊的弱點。

它們是透明的 —— 帳簿和商業規則可被所有人審查。

它們是保密的 —— 客戶信息被安全地(且不可能被侵入)施加保護。

它們是可信任的 —— 因為與它們的合作不依賴於信任。

它們是受託人 —— 唯一地忠實於客戶和股東的利益。

它們是自我監管的 —— 如同機器人,它們遵守自己的規則。

它們是不可侵蝕的 —— 沒有人能威逼利誘它們。

它們是獨立自主的 —— 在它們的數字環境中,它們不需要受到監管。

總的來講,這說明:

DAC 不需要監管,不要試圖監管它們,而且令人放心的是,也監管不了。

一個 DAC 可以被引入這個世界並且擴散至任何能讓它提供服務的地方。如果它能很好地適應所處的環境,它將可以生存下去,否則,將會被這個世界所終結。它的創造者也許可以通過良好的維護和防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它的生存幾率。但是創建者終將和它切割開來,讓它持續暴露於真實世界的危險之中。

DAC 也不可以凌駕於市場規律之上。如果一個 DAC 不為市場提供可信賴的價值,它將被丟棄並因被無視而走向死亡。如果它發布的社會化合約和它提供的服務沒有使它成為一個在市場環境中令人滿意的商業夥伴,那麼它將必然會凋零。

最終,一個 DAC 的生存依賴於其他 DAC 自願與其合作的意願。DAC 和人一樣,會發展出信譽。核心定律確保了一旦獲得信譽就可以期望持續。歷史寫滿了那些開始打著諸如 “我們就是大眾”,“不邪惡” 等高尚道德旗號的人類組織,最終因難以抗拒威逼利誘而走向腐化和衰亡的老套故事。一個不可侵蝕的 DAC 倫理也有可能一開始就是壞的,但它們不會被腐化。

如同之前的工業革命和互聯網革命,DAC 革命將會為給予其最少限制的管轄區域帶來巨大的利益。潛在的監管者將會無法阻止真正的自由市場來使用和開發它。

DAC 未來

為什麼我們需要 DAC?

因為 “中心化導致腐化,徹底的中心化導致徹底的腐化。” 最終,為獲取徹底的不可侵蝕性,開發者必須樂於放手讓 DAC 自控。如果保留任何的人工中心化的控制,都会最終被利用而損害 DAC 股東,DAC 需要被自由地信任。

比特幣是目前全球第一個被證明成功的 DAC。在這之前從來沒有什麼 DAC 像比特幣這樣在全球範圍內吸引這麼多人力物力參與,不僅產生了巨大影響,同時給予所有參與者以巨大回報。

比特幣獲得的空前影響,證明全球性的 DAC 是一條完全可以走通的道路。而 DAC 將絕不會僅僅運用在貨幣或者與貨幣相關的方面,它將可以應用在我們虛擬社會和現實社會中的許多領域。我們可以預見,就在不遠的將來,DAC 化將有可能對整個互聯網乃至人類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在十多年前,我們正忙於將許多商業模式進行網絡化,也許就在這幾年,我們又會將許多商業模型 DAC 化。

對於 DAC,互聯網中幾乎所有的商業模型都可以 DAC 化,在這裡可以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從域名幣(Namecoin),到比特股(BitShares)和其他的 “秘密實體” 已經獲得了很多這樣的特點,儘管其中一些(實體)可能還沒完全意識到。只有當軟件能做一些有用的事情的時候,能夠徹底誠實和不受情緒影響的軟件的技術才是有價值的。如果我們使用貨幣的形式來實現它,我們將發明更好的貨幣。如果我們使用一個公司的形式來實現它,我們能夠發明幾乎所有的東西。一個 DAC 是一個可以以很多種方式運作的公司,如同那些由磚頭和人組成的公司一樣真實。

它可以通過出售股份集資並且支付紅利。

它可以通過抵押股份借款並且支付利息。

它可以通過為客戶提供有價值的服務而獲利。

它可以通過送股給 “人”(自然的或人造的)獲得資源或服務。

它可以通過開放互聯網 API 使得對其產品和服務的訪問自動化。

它可以根據市場反饋來調整商業流程。

它可以用轉股來(公平地)獎勵或懲罰其他 “人” 的表現。

因為一個 DAC 提供了忠實的有價值的服務,因為它產生了可以以其股份的形式被保存和轉讓的真實財富。但也必須知道 DAC 的局限性,一個獨立自主的 DAC 沒有辦法在不依賴於外力的情況下接受、持有或移交物理商品或法幣。一個開源的 DAC 無法保守秘密。它可以安全地為他人保有加密數據,但卻無法為自己存一把私鑰。因此,一個 DAC 不能擁有自己的裝滿區塊鏈資產的加密錢包。

下面給出了想象中未來十年內可能會出現的 DAC。自然,在 DAC 的領域裡,公司名將以 DAC 而不是 LTD(有限公司)結尾,因為人們將會想知道他們是否是在跟一個絕對誠信的公司做生意。它們的共同點就是都利用了 DAC 巨大的誠信競爭優勢。

Reputable Monikers,DAC 管理名稱權益。

Robo Courier,DAC 安全的電子捷運快遞。

TradeBitShares,DAC 自動提供的銀行和經紀服務。

Unmanned Escrow,DAC 根據條件轉移所有權的中介服務。

Virtual Ventures,DAC 一個 “眾包” 的風險投資公司。

Autonomous Arbitrators,DAC 不可侵蝕的仲裁服務。

DAC Installers R Us,DAC 可信賴的基於共識的 DAC 更新的自動安裝。

目前的區塊鏈行業大致分化出三個陣營,A 陣營是無幣區塊鏈,B 陣營是有幣但不 ICO 區塊鏈,C 陣營是有幣也 ICO 區塊鏈,每個陣營的觀點和信仰也不同。A 陣營相信 “分布式記帳技術”,以 BAT 等公司為代表,認為堅持區塊鏈本源定義,把這種技術應用在行業產業中;

B 陣營相信 “通證經濟”,相信區塊鏈創造的激勵制度,幣應該是被 “挖” 出來的,而不是用來融資的,最大的代表就是比特幣;

C 陣營相信 “未來生態價值”,通過層層出售代幣的方式獲取利益,賺未來生態的錢。

事實有真假,觀點無對錯,在區塊鏈沒有走到終局的今天,每種觀點都有合理性和可能性。在我個人看來,我目前傾向於相信 A 陣營,無幣區塊鏈可能是未來的核心,用分布式記帳技術解決更多的公共事務和行業問題,發幣不一定是必要條件。

什麼是偽需求?不需要用區塊鏈就能解決的問題,用區塊鏈去解決,都是偽需求。比如說溯源技術。溯源項目有三個要點:1) 實物造假;2) 實物到標籤;3) 標籤到數據。

區塊鏈技術解決的只是信息世界的問題,物理世界的缺憾卻沒有被彌補,所以溯源技術仍然無法落地。

區塊鏈的創業方向,是幫助現有產業提供技術工具,區塊鏈是 T 外包商,例如幫助銀行解決國際匯款問題,幫助房產交易中心解決彼此不信任問題等等,幫助他們提高效率,而不是去革命幹掉他們。

區塊鏈創業者們,應該至少了解這三樣東西:

第一,對技術了解,知道區塊鏈技術的底層原理。

第二,對金融了解,知道風險和便捷性的辯證關係。

第三,對商業了解,知道商業的本質和應用場景。

區塊鏈也是一樣,當這種新的底層技術撲面而來時,人們翹首以盼,熱切期待。媒體的宣揚,輿論的渲染,技術主義者的鼓吹,加上群眾們的呼喊,使其遠遠超出它所能實際承載的價值,大家共同把區塊鏈送上狂熱的快車道,推到泡沫狂歡的興奮點。

世界上還有很多技術都有價值,時代不僅有區塊鏈,還有人工智能還有雲計算,還有大數據,還有新能源,還有很多很多全新的科技,這些都蘊藏著千億萬億的機會。要始終相信我們可以踏準時代的節拍。

激蕩十年,同時說明了兩件事情:

第一,區塊鏈是這個時代的巨大機遇,有心人們曾經栽下的一棵小樹,在未來會盛開成一簇美麗的花。

第二,時代是公平的,科技的浪潮裡有許多澎湃的浪花,區塊鏈是其中之一,但區塊鏈並不唯一。

區塊鏈參與者的角色

在 “區塊鏈到底是怎麼運行的” 一文中,我們構建了一個中心化記帳的模型,這個模型可以對應到如今央行 - 商業銀行的模式上;而數字貨幣的運行則通常是靠社區自治的,所謂社區自治,是指用戶、維護者、開發者三種角色共同決定數字貨幣的發展,也就對應了上一篇文章中,我們所講到的 “共識”。

我們先來看看數字貨幣,通常具有下面幾個特點。

  1. 總量透明公開。數字貨幣的發行是在項目創建之初,是白皮書事先就規定好的,白皮書通常是一個區塊鏈項目公開發布的一種闡述性文檔,其中簡述了項目的宗旨和願景以及設計藍圖。在白皮書中,這個項目總共發行多少數字貨幣,投資者、用戶、礦工能夠獲得多少也都是事先分配好的。數字貨幣的總量也分為兩種,一種是總量設上限的,另外一種是不設上限的。

  2. 數字貨幣緩慢釋放。數字貨幣在分配好不同角色的額度之後,往往不是一下子就能發行完畢的,通常在礦工的那部分是需要靠 “挖” 才能出來的,這也就是前面我們所說的挖礦,挖礦為數字貨幣的緩慢釋放提供了一種方法。

  3. 代碼執行規則。由於我們在白皮書中規定好了總量和數字貨幣釋放的機制,白皮書的內容會成為整個社區的基礎共識,所以在項目的主網上線之後,數字貨幣的釋放不再是人為控制,而是在代碼層面體現,代碼將負責控制數字貨幣的釋放,這裡去除了人為操作的因素。基本上,所有公有區塊鏈項目都會具備以上特性,可見數字貨幣和區塊鏈的關係十分緊密。另外,在區塊鏈領域,一個項目的開始運營,就伴隨著一個新的數字貨幣的產生,這個數字貨幣會成為這個項目的基礎代幣,也有可能會派生出其他貨幣。

與區塊鏈的其他應用類型不同的是,數字貨幣這種資產天然具有較好的流動性,所以在所有權上更為敏感。比方說,如果 “你的信用卡被盜了” 和 “化”“不可篡改” 的特性相較於其他,就顯得更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虛擬資產一般包括有金融資產、遊戲代幣、數字版權、域名、用戶流量等。由於虛擬資產不需要與實體資產進行掛鉤,所以在對應到區塊鏈上更為方便。它具體的應用形式在供應鏈金融、票據市場都有所體現。

  1. 電子貨幣 近年來,現金使用的頻度降低,很多人首選使用電子支付。電子貨幣和數字貨幣一樣都是無形的,但是電子貨幣其實就是將法幣電子化,例如第三方支付平台,銀行卡電子現金,銀行大小額支付系統等等。它只是以電子的方式記錄了原來法幣的帳目,從本質上來說,它們仍然需要在多個中心化系統中進行稽核、對帳,“電子” 本身並沒有成為金融的一部分。

  2. 虛擬貨幣 在 2017 年區塊鏈投機狂熱的時候,“虛擬貨幣” 這個詞基本是用來指區塊鏈項目的基礎代幣,這樣的叫法大多源自於圈外投機者。其實不然,虛擬貨幣所指代的概念遠比電子貨幣以及數字貨幣都要更加廣泛。虛擬貨幣通常是由非金融機構發行的非實體貨幣,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比如遊戲代幣,通常不與實體經濟發生聯繫。例如在《王者榮耀》這款遊戲中,如果你想要得到新的道具,就必須有足夠的遊戲代幣(鑽石和點券),這種虛擬貨幣還有個特徵就是封閉性,即只能在這款遊戲中使用。

第二類是積分類,它可以與實體經濟發生聯繫,比如常旅客積分,超市禮品卡,這種虛擬貨幣也有個特徵叫做單向性,即只能流入,而不能流出。第三類自然就是我們主要講的數字貨幣(加密貨幣)了,比特幣便是其中典型。綜合來看,與法幣的 “有形” 對應,虛擬貨幣更多地體現在它的 “虛擬無形” 上,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虛擬貨幣本身也在逐漸發展,從而誕生了更多新的模式與機遇。

  1. 數字貨幣 數字貨幣一般是指公有區塊鏈平台底下的基礎代幣,該代幣被記錄在由密碼學保證的一套公開帳本上,與傳統貨幣不同的是,由於去中心化以及可編程等特性,此種貨幣具有可自定義行為的屬性。在比特幣中,我們可以定義多重簽名交易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 “由多人共同掌管的機構型帳戶”。比如,在元界上,用戶可以自定義交易的行為,例如在轉帳時可以指定代幣的一個鎖定期,並且指定解鎖條件;而在比特股中,這種行為更被強化為具有衍生品特性的貨幣,這在傳統貨幣領域是不。與數字貨幣對應的,還有數字資產這個概念。

數字貨幣發行,很容易變成非法集資。如何有效界定這兩種行為?

  1. 看團隊背景

  2. 看項目白皮書,長期規劃

  3. 內定期信息披露的內容

什麼是數字貨幣錢包 數字貨幣錢包是最貼近用戶的區塊鏈程序,數字貨幣錢包會可以幫你管理數字貨幣私鑰,發送交易,可以顯示你的交易歷史記錄。從用戶功能的角度,數字貨幣錢包比較接近我們日常使用的錢包,它幫助你管理紙幣、硬幣、信用卡借記卡。

數字貨幣錢包作為數字貨幣的載體,從技術角度來看,數字貨幣錢包分為三種類型。

  1. 全節點錢包。全節點錢包是指官方發行的一種數字貨幣錢包版本,這個版本包含了完整的功能需求,挖礦、發送交易、查詢交易記錄、管理私鑰。

  2. SPV 輕錢包(Simplified Payment Verification)。輕錢包為了用戶體驗,犧牲了全節點的部分功能,屬於全節點錢包的簡化版,如挖礦功能、查詢交易功能就沒有。

  3. 中心化資產托管錢包。這種錢包其實是第三方服務商幫助你打理你的數字貨幣,找一個中介托管你的數字貨幣,比較典型的有 blockchain.info。

附錄:

OK 國際站:【www.okex.com】

火幣網國際站:【www.huobi.pro】

幣安:【www.binance.com】

中比特國際站:【www.zb.com】

中比特海外版:【www.exx.com】

比特兒海外版:【www.gate.io】

比特時代海外版:【www.aex.com】

元寶網海外版:【www.bcex.ca】

聚幣海外版:【www.coinegg.com】

雲幣海外版:【www.big.one】

幣久網海外版:【www.cex.com】

幣贏網:【www.coinw.com】 kex:【www.kex.com】 國外交易平台 Bitfnex:【www.bitfnex.com】 B 網:【www.bittrex.com】 R 網:【www.rightbtc.com】 P 網:【www.poloniex.com】 L 網:【liqui.io】 H 網:【hashtoken.co】 CEO:【www.bite.ceo】

BTBT:【www.btbt.top】 HitBTC:【hitbtc.com】 bithumb:【www.bithumb.com】 coincheck:【coincheck.com/cn/】 bit-z:【www.bit-z.com】 去中心化交易平台 以德:【etherdelta.com】 比特股:【bitshares.org/wallet/#】 場外交易平台 local:【localbitcoins.com/zh-cn】 可盈可樂:【www.coincola.com/】 比特幣世界【www.bitcoinworld.com/】 元寶場外交易【www.otc789.com/】 電腦看行情網站 非小號:【www.feixiaohao.com】 手機看行情軟件:mytoken,aicoin 比特幣、區塊鏈新聞網站 金色財經:【www.jinse.com】 巴比特:【www.8btc.com】 bitcoin86:【www.bitcoin86.com】

最主流區塊鏈項目有哪些?#

於比特幣項目已經為大家所熟知,所以在這裡,我就簡單介紹一下參數,不再過多介紹。總體來看,比特幣的市值和交易量遠遠超過其他區塊鏈項目。比特幣的發布時間為 2009 年 1 月 9 號,預計它的挖礦可以一直持續到 2140 年,發行總量收斂到 2100 萬。比特幣的出塊時間是 10 分鐘,

出塊時間是指全網平均產生一個區塊的時間間隔。比特幣是所有數字資產的始祖,這帶來的效果就是:比特幣的公眾認可度非常高,縱然面臨著礦池中心化(關於礦池中心化的問題會在後面的 “深入區塊鏈技術” 部分內講解)問題,但是公眾依然非常信任比特幣這種資產。

比特幣曾經面臨過區塊容量不足的問題,但隨著隔離見證(關於隔離見證的問題,也會在後面 “深入區塊鏈技術” 的部分進行講解)的生效,網絡擁堵的問題緩解了很多。具體細節我們留到 “比特幣專題” 中再做詳細敘述。

  1. 以太坊 以太坊是一個區塊鏈應用平台,它的極大創新在於它提供了智能合約這種可以自定義業務邏輯的工具,智能合約是一種可編程的合約,合約是由用戶編寫並且部署到區塊鏈上的。以太坊的優勢是為全世界的開發者們提供了一種開發工具,這種工具讓所有人都能釋放出巨大的創造力,所以基本上可以看成:只要是有一定技術基礎的開發者,通過智能合約可以隨時為以太坊貢獻內容。這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開發者使用智能合約的發現的問題提交給以太坊開發者社區,社區改進智能合約的缺陷,新的開發者基於智能合約開發多樣性的工具包,這種核心開發者與社區互動的良性循環是以太坊生態最重要的一部分。以太坊的口號是 “世界計算機”,從這句口號裡,可見它野心的大小。在 2016 年的時候,以太坊的市值大約是比特幣的十分之一,在 2017 年,這個數字已經達到四分之一。

以太坊在 2014 年開始眾籌,2015 年 3 月份正式運行,它採取的共識機制是 PoW,但根據核心團隊公布的方案,後期會逐漸遷移到 PoS 共識算法。以太坊的總發行量是:6000 萬 +1872 萬 / 年,目前的區塊時間是 12 秒。同時我們從以太坊社區可以看到,以太坊絕大部分開發流程和智能合約都已經形成行業標準,比如常見的 ERC20 代幣標準,ERC725 身份標準。而 ERC20 代幣標準,則為智能合約指明了主要的業務方向:數字資產,有的叫智能資產,它們的含義差不多。以太坊 2017 價格大幅上漲,最直接的原因就是:ERC20 代幣成為事實意義上的區塊鏈標準資產。

  1. 瑞波幣 瑞波幣(Ripple)是一個比較另类的區塊鏈項目,因為從本質上來說,它更像是一種支付結算協議,瑞波幣不需要挖礦,它是通過一種叫 “Open Coin” 的算法,提供瑞波協議共識來達到記帳的目的。

瑞波幣旨在為全球跨境機構提供了高效率的支付過程,提供較好的全球支付體驗。因為涉及了機構之間的資產轉移,瑞波幣被設計成需要準入許可才能進入瑞波的支付網絡,這一點有些像我們所說的聯盟鏈。

瑞波團隊掌握了一半以上的瑞波幣,所以瑞波幣面臨的幣價被操縱的問題很嚴重。如果你是一個技術極客,那麼你可以略過該項目。如果你想創建一個有關支付結算的區塊鏈項目,那麼一定要研究瑞波幣。

  1. 萊特幣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會發現比特幣的 Logo 顏色為金色,而萊特幣的 Logo 的顏色為銀色。一金一銀,相信你應該明白萊特幣的定位了。萊特幣在技術上僅僅把比特幣的挖礦算法修改成了 Scrypt 算法,Scrypt 算法是一個可參數化、可配置的挖礦算法,不過它依然沒有防住專業礦機的出現。它的其他核心代碼幾乎與比特幣保持一致。萊特幣的崛起得益於良好的市場運作,從提供的功能來看,萊特幣與比特幣沒有區別。那么說,為什麼還要有萊特幣呢?是這樣的,比特幣擴容之爭的核心焦點在是否使用 “隔離見證” 的方法,我們其實知道,“隔離見證” 雖然在比特幣社區提出,但是第一個應用的地方是萊特幣,相信你能看出這裡的邏輯,即:萊特幣作為比特幣的先行者,它會替代比特幣做一些具有實驗性質的試運行。

  2. 比特現金 目前比特現金市值排名基本在 Top5 左右,與比特幣相比,比特現金僅僅是從區塊容量上高於比特幣,其他技術上的區別並不是很大。

image

比特幣全球節點圖,圖來自網絡)全節點與 SPV 簡化支付驗證客戶端之間的交互模式,更接近半中心化的拓撲結構,也就是 SPV 節點可以隨機選擇一個全節點進行連接,這個全節點會成為 SPV 節點的代理,幫助 SPV 節點廣播交易。節點發現 節點發現是任何區塊鏈節點接入區塊鏈 P2P 網絡的第一步。這與你孤身一人去陌生地方旅遊一樣,如果沒有地圖和導航,那你只能拽附近的人問路,“拽附近的人問路” 的這個動作就可以理解成節點發現。節點發現可分為初始節點發現,和啟動後節點發現。初始節點發現就是你的全節點是剛下載的,第一次運行,什麼節點數據都沒有。啟動後發現表示正在運行的錢包已經能跟隨網絡動態維護可用節點。

  1. 初始節點發現 在比特幣網絡中,初始節點發現一共有兩種方式。第一種叫做 DNS-seed,又稱 DNS 種子節點,DNS 就是中心化域名查詢服務,比特幣的社區維護者會維護一些域名。比如 seed.bitcoin.sipa.be 這個域名就是由比特幣的核心開發者 Sipa 維護的,如果我們通過 nslookup 會發現大約二十多個 A 記錄的 IPv4 主機地址。

我們通過 nc 命令嘗試連接域名下的某個主機的 8333 端口會發現連接成功,運行結構如下。 chenhao@chenhaodeMacBook-Pro ~ nc -nvv 149.202.179.35 8333 found 0 associations found 1 connections: 1: fags=82<CONNECTED,PREFERRED> outif en0 src 192.168.1.104 port 62125 ds 149.202.179.35 port 8333 rank info not available TCP aux info available Connection to 149.202.179.35 port 8333 [tcp/*] succeeded!

好的,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手動做了一遍初始節點發現的工作,這些操作是由比特幣的代碼完成的。第二種方式就是,代碼中硬編碼(hard-code)了一些地址,這些地址我們稱之為種子節點(seed-node),當所有的種子節點全部失效時,全節點會嘗試連接這些種子節點。用在以太坊中,思路也大致相同,也是在代碼中硬編碼(hard-code)了一些種子節點做類似的工作。

  1. 啟動後節點發現 在 Bitcoin 的網絡中,一個節點可以將自己維護的對等節點列表 (peer list) 發送給臨近節點,所以在初始節點發現之後,你的節點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向對方要列表:“快把你的節點列表給我複製一份。” 所以在每次需要發送協議消息的時候,它會花費固定的時間嘗試和已存的節點列表中的節點建立鏈接,如果有任何一個節點在超時之前可以連接上,就不用去 DNS seed 獲取地址,一般來說,這種可能性很小,尤其是全節點數目非常多的情況下。而在以太坊網絡中,也會維護類似的一個節點列表 (NodeTable),但是這個節點列表與比特幣的簡單維護不同,它採用了 P2P 網絡協議中一個成熟的算法,叫做 Kademlia 網絡,簡稱 KAD 網絡。它使用了 DHT 來定位資源,全稱 Distributed Hash Table,中文名為分布式哈希表。KAD 網絡會維護一個路由表,用於快速定位目標節點。由於 KAD 網絡基於 UDP 通信協議,所以以太坊節點的節點發現是基於 UDP 的,如果找到節點以後,數據交互又會切換到 TCP 協議上。

  2. 黑名單與長連接 公有區塊鏈面臨的網絡環境是非常開放的,任何人只要下載好錢包,打開運行就進入了這個 P2P 網絡,這也會帶來被攻擊的可能。所以在比特幣的代碼中,會有一段去控制邏輯,你可以手動將你認為可疑的節點移除並加入禁止列表,同時去配置可信的節點。當然,以上並不屬於客戶端的標準協議的一部分,任何人都可以實現屬於自己的 P2P 網絡層。以太坊上有針對賬戶進行的黑名單處理,但是這屬於業務層。我沒有找到很詳盡的資料,所以你有興趣的話,可以自己嘗試一下。不過總的來說,黑名單我們也可以通過操作系統的防火牆去處理,這並不算一個特別棘手的問題。

局域網穿透 前面我們說到了區塊鏈的 P2P 網絡結構是一種全分布式的拓撲結構。但是,如今我們的網絡環境是由局域網和互聯網組成的。也就是說,當你在局域網運行一個區塊鏈節點,在公網是發現不了的,公網上的節點只能被動接受連接,並不能主動發起連接。如果這個局域網是你可以控制的,那麼很好說,咱們只需要在 VPC 網絡中配置路由,將公網 IP 和端口映射到局域網中你的 IP 和端口即可。這個條件是非常苛刻的,那麼到底有沒有一種方案可以自行建立映射呢?答案是:有,就是 NAT 技術和 UPnP 協議。NAT 技術非常常見,這裡使用的是源 NAT,簡而言之就是替換 TCP 報文中的源地址並映射到內網地址。

UPnP 是通用即插即用(Universal Plug and Play)的縮寫,它主要用於設備的智能互聯互通,所有在網絡上的設備馬上就能知道有新設備加入。這些設備彼此之間能互相通信,更能直接使用或者控制它,一切都不需要人工設置。關於 UPnP 的資料比較多,這裡就不贅述了,你可以自行搜索相關的信息。比特幣和以太坊均使用了 UPnP 協議作為局域網穿透工具,只要局域網中的路由設備支持 NAT 網關功能、支持 UPnP 協議,即可將你的區塊鏈節點自動映射到公網。

節點交互協議 一旦節點建立連接以後,節點之間的交互是遵循一些特定的命令,這些命令寫在消息的頭部,消息體寫的則是消息內容。命令分為兩種,一種是請求命令,一種是數據交互命令。

節點連接完成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叫做握手操作。這一點在比特幣和以太坊上的流程是差不多的,就是相互問候一下,提供一些簡要信息。比如先交換一下版本號,看看是否兼容。只是以太坊為握手過程提供了對稱加密,而比特幣沒有。握手完畢之後,無論交互什麼信息,都是需要保持長連接的,在比特幣上有 PING/PONG 這兩種類型的消息,這很明顯就是用於保持節點之間長連接的心跳而設計的;而在以太坊的設計中,將 PING/PONG 協議移到了節點發現的過程中。請求命令一般分為發起者請求,比如比特幣中的 getaddr 命令是為了獲取對方的可用節點列表,inv 命令則提供了數據傳輸,消息體中會包含一個數據向量。

我們說區塊鏈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同步區塊鏈,而同步區塊恰巧是最考驗 P2P 網絡能力的。區塊同步方式分為兩種,第一種叫做 HeaderFirst,它提供了區塊頭先同步,同步完成以後再從其他節點獲得區塊體。第二種叫做 BlockFirst,這種區塊同步的方式比較簡單粗暴,就是從其他節點獲取區塊必須是完整的。第一種方案提供了較好的交互過程,減輕了網絡負擔。這兩種同步方式會直接體現在節點交互協議上,他們使用的命令邏輯完全不同。

區塊鏈的 P2P 網絡結構與節點交互過程,一般 P2P 網絡技術要解決兩個主要問題,第一是資源定位,第二是資源獲取,這一篇文章也是主要圍繞這兩點展開,其中節點發現和局域網穿透是屬於資源定位問題,節點交互協議是屬於資源獲取問題。比特幣和以太坊為例進行分享,雖然區塊鏈項目比較多,但是他們要做的事情大多是類似的,比如以太坊是改進版的實現,而比特幣使用了簡單版實現。

image

礦池作為一個中心節點,可以被礦工連接,而在比特幣全網來看,礦池節點本質上也只是一个全节点,它與其他全节点一起組成了比特幣的點對點網絡,特殊的地方僅僅在於它可以產生新的區塊。

把 CAP 做一個可視化處理,就構建出來一個三角形分布,我們可以得到下圖:

image

PoW、PoS 型公鏈偏好 AP 特性,於是 TPS 有限。聯盟鏈以及 DPoS 型共識偏好比較均勻,可以達到可觀的 TPS。傳統數據中心往往不考慮 P 在第二層語義上的問題,更不考慮拜占庭容錯問題,所以他們擁有更好的 TPS,但是在網絡分區和出現拜占庭錯誤的時候,表現得不盡如人意。這些共識機制在不同場景中可以有不同的選擇,不存在適用所有場景的的共識機制。業界的可選方案之一:Sharding 分片好了,我們在上文討論了 CAP 定理對區塊鏈的影響,那麼業界也還是使出了渾身解數來盡可能地提升 TPS。目前一共有兩種正在討論的方案,分別是 Sharding 分片技術和閃電網絡。閃電網絡旨在解決比特幣微小額支付的實時性問題,其中的算法是比特幣 TPS 擴展的一種方案,這部分的詳細內容我們留到比特幣專題再進行講解。這兩種方案不涉及修改共識機制。如果我們修改為 DPoS 共識機制、DAG 共識算法也可以提升 TPS,不過不在本篇的討論範圍。DAG 共識機制我們在後續文章進行深入討論。分片技術是一種安裝傳統數據庫分片的擴展,主要思路是將數據庫分成多個分區(碎片)並將分區放置在不同的服務器上。

在區塊鏈場景下,全網的節點相當於於分布式數據庫中的不同服務器,這時候我們可以將交易分成不同的部分,然後每個記帳節點只需要驗證交易的一部分即可,而不必驗證完整的交易性。這帶來的好處就是並行化處理,記帳節點之間相當於是協作關係,而不再是單純的獨立關係。隨著網絡的增長,這種協作關係也可以隨之擴展,這種擴展也叫做水平擴容。分片技術有以下優勢:首先是 TPS 可以從十幾筆提升至少兩個數量級,也就是千筆每秒,這不但對應用友好,也提升了用戶體驗;其次 TPS 的提升可以帶來更多應用,這些應用在共識的激勵下可以水平擴展區塊鏈的性能,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薩博提出的是智能合約的概念,以及我們舉的例子,都是廣義的智能合約概念。智能合約具有多種實踐形式,而在區塊領域所說的智能合約概念,我們其實是指 Blockchain-based 這種形式。在薩博的智能合約概念中提到了開放式網絡,而我們知道開放式網絡的基本要求就是拜占庭容錯,通過前面文章的講解我們知道,區塊鏈天然具有拜占庭容錯特性。所以如果在區塊鏈上實踐智能合約這個概念,兩者會非常契合,天造地設。

首先實踐了智能合約這一概念的是比特幣,比特幣腳本(bitcoin script)包含了 5 種標準交易腳本,這些腳本的功能不僅僅提供了普通單人支付的情況,它還提供了多方共同簽名支付的腳本,叫做多重簽名支付,多重簽名支付可以看成是薩博語義下的智能合約。除了比特幣,發揚光大智能合約這個概念的區塊鏈項目就是以太坊了,下面,我重點來介紹一下以太坊項目。

以太坊及其發展歷史 以太坊 Ethereum 項目的目標是打造一個去中心化的新一代互聯網應用平台,這個平台稱作 Dapp 平台。這些 Dapp 基於以太坊智能合約虛擬機開發、編譯、部署,並且可以自定義業務邏輯,部署後全網可見且自動執行,理想情況下不存在宕機、審查、欺詐、第三方干預的情況。

2013 年底以太坊的創始人 Vitalik 在比特幣開發者社區提出了可以運行圖靈完備(Turing complete)形式的應用,但這一思想並沒有得到比特幣社區的支持。2014 年,Vitalik 帶著自己的想法,宣布以太坊項目正式成立,2014 年上半年開始籌集資金,聚攏一些早期開發者,同年 7 月份進行了為期 42 天的 ICO,共籌集了超過 1800 萬美元的比特幣。

2015 年 7 月,第一個版本的以太坊發布,主網正式上線,這一階段 Bug 和設計缺陷較多,多是開發者在使用。

2016 年以太坊發布第二個大版本 Homestead,用戶逐漸多了起來,同期也吸納了不少 Dapp 開發者。

2016 年 6 月,以太坊上發生了著名的黑天鵝事件 ——The DAO 事件,這打開了 ICO 市場,同時也造成了以太坊社區分叉,形成了以太坊和以太坊經典兩個代幣。

2017 年 4 月,ICO 風靡中國,ERC20 提供了低成本方便高效的資金募集方式,為 ICO 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趁著數字貨幣牛市,以太坊的價格漲幅達十多倍,2018 年 1 月以太坊價格突破 1000 美元。

以太坊的核心概念#

以太坊核心概念包括:智能合約虛擬機 EVM 和 Solidity 編程語言、賬戶模型、以太幣和 Gas,交易和消息。

  1. 智能合約虛擬機 EVM 和 Solidity 編程語言 以太坊的核心概念首先是智能合約。智能合約包含兩部分,一部分是開發語言,主要以 Solidity 為主,Solidity 與 Javascript 語言在使用上十分接近,這極大地降低了 Dapp 開發人員的學習成本。Dapp 開發者編寫好代碼以後,使用 Solidity 編譯成十六進制字節碼,然後部署到 EVM 上,也就是把合約廣播到全網,等礦工打包後後就形成了常年運行的 Dapp 了。另一部分就是 EVM。EVM 是以太坊智能合約虛擬機,我們可以等價理解它為 Javascript、Python 等腳本語言的執行引擎。它是一個輕量級的虛擬機隔離環境,它並不提供訪問本地網絡、進程、文件系統的功能,它更像是一個封閉的容器,這個容器裡面裝了一個正在運行 Dapp,可以看成是無法和外界交互的 Docker Container。Dapp 在運行過程中,可以被請求或其他事件觸發,然後執行相應的邏輯,這些請求和事件是由以太坊上的交易產生的,不是來自本地操作系統的事件。Dapp 運行過程中,每次狀態發生變化,則意味著全網同步更新,大家的計算結果都是一致的,這有兩個特性:

  2. 所有 Dapp 的計算結果經過全網共識,一旦確認過幾乎無法被偽造和篡改;

  3. 由於必須經過全網共識,所以這限制了整個網絡的容量。

  4. 賬戶模型 以太坊並沒有採用 UTXO 模型,也不同於銀行賬戶,它是由以太坊開發者設計了自己的賬戶模型。以太坊上的賬戶有兩種類型,第一類叫做合約賬戶 CA(Contracts Accounts),第二類叫做外部賬戶 EOA(Externally Owned Accounts)。

簡單理解就是:CA 是智能合約代碼用的賬戶,EOA 是人用的賬戶;所以 CA 可以存儲並執行智能合約代碼,它的智能被 EOA 激活,它也不保存和存儲私鑰,合約賬戶可以調用其他合約。EOA 則是人們直接控制的賬戶,可以存儲以太幣,可以發送交易到合約賬戶,觸發既定的邏輯。EOA 賬戶由公鑰標識,由對應的私鑰控制。當合約賬戶被調用時,存儲其中的智能合約可以在礦工處的虛擬機中自動執行,並消耗 Gas,如果 Gas 不足則會觸發 “Out of Gas” 異常,被終止執行。無論是 CA 還是 EOA,在以太坊內部都被看做狀態對象(state objects),意思就是說這些賬戶都有自己的狀態,EOA 具有以太幣餘額的狀態,而 CA 除了餘額,還多了合約存儲狀態。

  1. 以太幣和 Gas Gas 是執行智能合約操作的燃料,智能合約的每一個步驟都會消耗 Gas,Gas 是由以太坊的平台代幣以太幣轉化而來,最小單位是 wei,1ETH 相當於 10 的 18 次方 wei。以太幣可以通過 PoW 挖礦而產生,目前以太坊主要通過 GPU 挖礦。挖出一個塊可以換得 5 個以太幣,並且還有一定的交易費、以及叔伯塊的獎勵。今年 4 月 6 日爆出著名礦機芯片廠商比特大陸已經開發出針對以太坊的 ASIC 專業礦機,相比 GPU 的效率提升 2.5 倍。

  2. 交易和消息 以太坊上的交易與比特幣中的 UTXO 交易不同,它是指 EOA 賬戶將一個經過簽名的數據包發送到另外一個賬戶的過程,這個過程產生的賬戶狀態變化將被存儲到以太坊區塊鏈上。以太坊上除了交易還有消息這個概念消息指一個合約賬戶調用其他合約賬戶的過程,可以類比函數調用過程。所以以太坊上的 Dapp 如果被觸發,有兩種可能,第一種是交易觸發,第二種是消息觸發。這兩種的區別在於前者是 EOA 發起的,後者只能是其他合約賬戶發起的。狀態對象的狀態變化被以太坊共識機制的記錄下來,交易和消息驅動著狀態的變化,

於是,在一個開放式的網絡中構建一個全球共享的 Dapp 變得十分方便。以太坊上智能合約具有全網準實時同步、準確執行、去中心化運行、較低的人為干預風險等特性,EVM 和 Solidity 為全球開發者提供了較低的進入門檻。

與比特幣的主要區別 以太坊項目又被稱作區塊鏈 2.0 項目,這裡 2.0 就是指智能合約。那么以太坊與比特幣相比,到底智能在哪裡呢?我們具體來看看。

與比特幣相比,以太坊首先不是一個單純的數字貨幣項目,它可以提供全世界無差別的區塊鏈智能合約應用平台,這個平台基於我們前面文章所介紹的區塊鏈四大核心技術要素,即 P2P 網絡、共識機制、賬戶模型、加密模塊。除了以上的四個技術要素,以太坊還推出了 EVM—— 以太坊智能合約虛擬機,並且,它還推出了自己的智能合約語言 Solidity。於是,區塊鏈的開發者因為智能合約的出現開始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公鏈底層開發者,主要是以 C++ 和 Go 語言為主的全節點開發者,他們需要對區塊鏈各個技術模塊有很深的理解。第二類是智能合約開發者,也就是應用開發者,這類開發者對區塊鏈的運行原理不需要理解很深,只需要會編寫 Solidity,了解規範即可。

除了以太坊智能合約這個概念以外,它還設計了下面的內容。

  1. 研究並實現了自己的 PoW 挖礦算法 ——ETHASH,這是一個內存困難型的挖礦算法。

  2. 叔伯塊激勵機制,降低了挖礦中心化的趨勢。取消了 UTXO 模型,採用了賬戶模型和世界狀態,提供了數據結構的可塑性。

  3. 設計了 Gas 機制,避免程序死循環消耗全網資源的情況出現。研究並實現了自己的 PoS 共識算法 ——Casper,可防止 Noth。

參考鏈接:

  1. EOS.IO 技術白皮書

  2. https://github.com/EOSIO/eos/wiki

  3. https://steemit.com/cn/@niking/iota

  4. https://docs.iota.org/introduction

  5. https://whycardano.com/cn/

  6. https://iohk.io/blog/ouroboros-at-crypto-2017/

小螞蟻 NEO

  1. 簡介 我們以前講到過,NEO 的前身是小螞蟻,小螞蟻最早在 2015 年發起,它在 2017 年中正式更名為 NEO。NEO 項目一共經歷過兩次 ICO,第一次 ICO 是項目創立,第二次 ICO 是項目更名後的品牌升級。可以說通過 NEO 項目的起起落落見證了整個國內區塊鏈項目的發展。在重做了市值管理和社區建設後,NEO 成為了市值 TOP10 區塊鏈項目之一。

數字資產:數字資產是以電子數據的形式存在的可編程控制的資產,NEO 在底層也直接支持類似 ERC20 的 Token 機制,所以用戶可以在 NEO 上自行註冊登記資產、交易和流轉。它也通過數字身份解決與實體資產的映射關係,用戶通過正規的數字身份所註冊登記的資產受到法律的保護。

數字身份:數字身份是指以電子數據形式存在的個人、組織、事物的身份信息,NEO 將實現一套兼容 X.509 的數字身份標準以及支持 Web Of Trust 式的點對點的證書簽發模式。智能合約:NEO 上的智能合約與以太坊不同,叫做 NeoContract。這套智能合約體系的最大特 C#、Java 等主流編程語言,所以開發者可以在熟悉的 IDE 環境(Visual Studio、Eclipse 等)中進行智能合約的開發、調試、編譯。NEO 的通用輕量級虛擬機 Neo VM 具有高確定性、高並發性、高擴展性等優點。

  1. 技術特點 NEO 採用了 PBFT 類的共識算法。NEO 的修改版為 dBFT 共識算法,這裡 d 為 Delegated,就是代理人的意思。所有的 PBFT 類算法都有個特性,就是通信複雜度是節點數量的平方次,例如 7 個節點出一次塊至少通信 72 次,對網絡帶寬要求很高。所以記帳節點一般不會很多,它帶來的優勢就是 TPS 較高,並且不會分叉。自成一派的智能合約體系。這裡降低了智能合約開發者的局限性,不必使用 Solidity 語言開發。

C# 技術生態。NEO 的主要實現都是 C# 語言編寫的,得益於.Net Core 的開源,NEO 的技術生態也在一直擴張。Token 體系。提供了等價於以太坊 ERC20 的 NEP-5 Token 體系。

元界 Metaverse

  1. 簡介 元界是我所主導的一個開源區塊鏈項目,項目於 2016 年 8 月發起,經過了 5 個月開發和測試,於 2017 年 2 月份上線。元界是一個關注社會和商業需求的區塊鏈項目,目標是構建以數字資產(Metaverse Smart Token)和數字身份(Avatar)為基礎新型區塊鏈生態,這種生態會為人類社會帶來深刻的變革。除了數字資產和數字身份兩個概念,我們還提出了 BISC 內置智能合約和 BaaS 區塊鏈即服務的概念,並把數字身份作了延伸,提出了 Oracle 價值中介(此 Oracle 非彼 Oracle)。總體思路是總結人與人、人與資產之間的關係,把總結後的通用需求抽象成模型,然後做到區塊鏈底層供使用者方便使用,這種方式我們叫做 BISC(Built-in Smart Contract)內置智能合約,它可以降低商業應用在開發和使用過程中的技術風險。通過 BISC,元界提供了數字資產 MST、數字身份 Avatar、Oracle 以及資產交易的功能,這一切都是圍繞資產和人來展開的。數字資產 MST 可以讓人們獲得區塊鏈帶來的點對點操作資產的優勢,數字身份 Avatar 體現了人與人、人與資產之間的關係。它可以連接到 MST 上,通過 Avatar 任何人都可以成為 Oracle,Oracle 可以幫助人們構建不可篡改的去中心化信譽系統,資產交易可以為 MST 解決基礎的流動性需求。人們將區塊鏈作為基礎服務植入 IT 系統中的過程叫做 BaaS(Blockchain As A Service),BaaS 是一種快速、方便構建區塊鏈應用的方式。

  2. 技術特點 延續並擴展了 UTXO 模型,一切皆 UTXO 為資產和身份帶來了良好的安全性。內置 BISC,沒有為用戶提供自己編寫智能合約的功能,提高了安全性,降低了多樣性。PoW 挖礦,與以太坊的 PoW 挖礦算法兼容。內置了數字身份,提供了基於數字身份的域名系統,可以連接到數字資產上。

默認提供 HD 類型的主私鑰賬戶體系。塊上限是 1MB,但出塊速度是 33 秒,所以 TPS 大約是比特幣的 18 倍。提供等價於 ERC20 的 MST Token 體系。

比原鏈 Bytom

  1. 簡介 比原鏈是一種多元的資產交互協議。簡單來理解也是做數字資產的,不過換了種說法,理念稍不同。比原鏈認為在區塊鏈上存在兩種不同形態資產。
  • 比特資產:是指區塊鏈上原生的數字貨幣、數字資產,例如比特幣、以太幣;

  • 原子資產:對應到現實世界的資產,例如權證、權益、股息、債券、情報資訊、預測信息等。人們可以通過比原鏈進行對上述兩種資產進行登記、交換、對賭、甚至基於合約的更具複雜性的交互操作。目的是連通原子世界與比特世界,促進資產在兩個世界間的交互和流轉。

  • 比原鏈採用三層架構。

  1. 應用層對移動終端等多終端友好,方便開發者便捷開發出資產管理應用;

  2. 合約層採用創世合約和控制合約進行資產的發行和管理,在底層支持擴展的 UTXO 模型 BUTXO,對虛擬機做了優化,採用自省機制以防止圖靈完備中的死狀態;

  3. 數據層使用分布式帳本技術,實現資產的發行、花費、交換等操作。

  4. 技術特點 共識算法是 PoW,屬於忠實的比特幣 PoW 黨。挖礦算法採用對人工智能 ASIC 芯片友好型算法,在哈希過程中引入矩陣和卷積計算,使得礦機在閒置或被淘汰後,可用於 AI 硬件加速服務,從而產生額外的社會效益。兼容比特幣 UTXO 模型。默認提供了基於 HD 的主私鑰賬戶體系。加密模塊提供了基於國密 SM2、SM3 標準算法。植入了隔離見證設計。本體網絡 Ontology Network

本體網絡是一個主打構建分布式信任體系的區塊鏈項目,支持多鏈、多系統融合的協議網絡,不同的鏈和不同的系統都可以通過本體的信任協議進行協作。本體包含獨立的分布式帳本、P2P 網絡協議、模塊化的共識協議組,模塊化的智能合約機制幾個主要模塊。

本體的產品形式是 ONTO,ONTO 是基於本體的綜合客戶端產品、區塊鏈搜索引擎和區塊鏈體系的入口。

ONTO 將幫助用戶實現包括數字身份管理、數字資產管理、分布式數據交換等綜合性功能,ONTO 可以將數字身份與現實身份進行映射關聯,用戶可以利用這款產品建立自己的數字身份和多維的身份畫像,通過密碼學算法實現隱私保護。

本體主要提供了以下三種協議。

  1. 提供分布式身份管理框架(ONT ID),一個基於 W3C 的 DID 規範構建的去中心化的身份標識協議。

  2. 提供分布式數據交易協議(ONT DATA),用於構建去中心化數據交易應用框架。

  3. 提供了信用評分協議(ONT Scores),支持建立開發不同的聲譽評價邏輯,提供評級授權與審計功能。支撐這些協議的是 ONT 公鏈,以及 ONT 區塊鏈高性能可定制化框架。

  4. 技術特點 基於賬戶模型,並保留 UTXO 模型。共識算法採用 VBFT,它是結合 PoS、VRF(Verifiable Random Function)和 BFT 的全新共識算法。模塊化的智能合約,提供 WASM 和 NEO VM 兩種。

公鏈的三大件數字身份,數字資產,智能合約。其實映生產資料,價值,生產關係。通過生產關係進行生產資料的重組與搭配,創造價值。

超級賬本由 Linux 基金會主持,宗旨是構建一個面向企業應用場景的開源分布式賬本技術平台。因為企業應用場景的多樣性,所以超級賬本包含了不只一個項目,它是由多個項目組成的。一共 9 個項目,其中 5 個是主要的技術框架,其他 4 個是輔助性工具。

它的主要技術框架分別是下面的 5 種。 1.Hyperledger Fabric:沒有中文名,暫譯【紡布克】,是 IBM 提供的,超級賬本第一個項目。紡布克旨在用模塊化架構作為開發區塊鏈程序或解決方案的基礎,允許一些組件 —— 例如共識算法和成員管理變成即插即用的服務。

2.Hyperledger Sawtooth:中文名【鋸齒湖】,Intel 提供,是超級賬本第二個項目。鋸齒湖是一個可以創建、部署和運行分布式賬本的模塊化平台,基於硬件依賴的 PoET 共識,可以面向大型分布式驗證器群,同時也比較低功耗。

3.Hyperledger Iroha:沒有中文名,暫譯【伊路哈】,由 Soramitsu 提供。伊路哈是為了將分布式賬本技術簡單容易地與基礎架構型項目集成而設計的一個區塊鏈框架。

4.Hyperledger Burrow:沒有中文名,暫譯【掘地者】,由 Monax 提供。掘地者提供了一個模塊化的區塊鏈客戶端,提供了權限管理的智能合約虛擬機,它部分建立在以太坊虛擬機(EVM)規範的基礎上。

5.Hyperledger Indy:沒有中文名,暫譯【因迪】。因迪是特別為去中心化的身份而建立的一種分布式賬本。它提供了基於區塊鏈或者其他分布式賬本互操作來創建和使用獨立數字身份的工具、代碼庫和可以重用的組件。

聯盟鏈的困境 超級賬本系列技術框架很好地詮釋了分布式賬本技術走到極致是什麼樣子的。這裡也可以看出,幾乎所有的超級賬本項目都是技術主導,技術的強大也讓他們忽視了市場的真實需求。聯盟鏈是少數節點之間的活動,它往往退化成微觀經濟中的博弈,所以利用聯盟鏈構建少數節點之間的協作系統不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變成了如何構造一個穩定的微觀經濟模型使得協作者可以達成帕累托改進,在這裡,技術變成了次要的。

再好的技術工具如果不結合有效的激勵和反饋機制,那麼聯盟鏈的應用落地過程似乎變得異常艱難,它很可能最後淪落為普通的分布式系統,這個分布式系統仍然是中心化的。為什麼我們不用已經成熟的技術框架,非要用聯盟鏈技術框架呢?這就是我認為聯盟鏈最大的困境,它是一杆加農炮,但是並沒有來我們這杆加農炮告訴可以解決什麼問題。

參考引用:

  1. https://www.slideshare.net/ormium/architecture-of-the-hyperledger-blockchain-fabricchristian-cachin-ibm-research-zurich

  2. http://thesecretlivesofdata.com/raft/

  3. https://intelledger.github.io/introduction.html#proof-of-elapsed-time-poet

  4. https://github.com/hyperledger/indy-plenum/blob/master/docs/main.md

  5. https://wiki.hyperledger.org/projects/indy

  6. https://www.hyperledger.org/wp-content/uploads/2018/01/Hyperledger_Sawtooth_FAQ.pdf

  7. https://medium.com/kokster/understanding-hyperledger-sawtooth-proof-of-elapsed-timee0c303577ec1

  8. https://www.hyperledger.org/wpcontent/uploads/2017/08/Hyperledger_Arch_WG_Paper_1_Consensus.pdf

  9. http://blockchaindev.org/archives/08-on-limitation-of-private-chain.html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