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 10 月 7 日,位於加沙的哈馬斯組織對以色列發動突襲。隨後以色列和哈馬斯進入戰爭狀態,黎巴嫩、敘利亞、也門和伊拉克等國也被捲入戰火。
在 X 平台的一篇帖子中,以色列軍方表示,其部隊攔截了一枚據稱從加沙地帶北部發射的火箭。加沙的 Kamal Adwan 醫院證實了以色列的轟炸。該醫院院長告訴半島電視台,以色列軍隊最近幾週第五次轟炸了該醫院。據 Wafa 通訊社報導,在納布盧斯以南的約旦河西岸城鎮 Beita,一輛以色列軍用車輛撞倒了一名 17 歲的男孩。
加沙民防部門表示,其團隊現已從襲擊現場救出三名被殺巴勒斯坦人的屍體以及 “一些受傷人員”。
衝突地圖
圖片 | 巴以衝突地圖
據半島電視台阿拉伯語頻道的記者們報導,襲擊襲擊了一所被圍困的衛生設施後面的一所房子,造成至少 7 名巴勒斯坦人死亡。
據半島電視台的記者稱,以色列對加沙城舒賈耶社區的空襲造成至少三人死亡。
半島電視台收到報告稱,以色列在加沙北部被圍困的 Kamal Adwan 醫院附近再次發動襲擊,該醫院面臨持續數週的頻繁襲擊。半島電視台說,以色列襲擊了位於 Beit Lahiya 的設施,造成人員傷亡。
附近汗尤尼斯納賽爾醫院院長阿提夫・胡特表示,以色列昨天對加沙南部 al-Mawasi 地區一個帳篷營地的襲擊現已證實,造成 21 人死亡,28 人受傷。
巴勒斯坦囚犯協會表示,自加沙戰爭爆發以來,以色列扣押著 46 具在以色列監獄中喪生的巴勒斯坦人的屍體。
以色列軍方表示,過去一週,在被佔領的約旦河西岸的地面行動中,其部隊 “從空中” 擊斃了 7 名巴勒斯坦士兵,並逮捕了 50 名 “通緝犯”。
加沙的衛生部表示,自 2023 年 10 月 7 日以來,以色列對加沙的襲擊已造成至少 44580 人死亡,105739 人受傷。
該部補充說,在最近的 24 小時報告期內,其中 48 名巴勒斯坦人死亡,201 人受傷。
巴以衝突地圖
圖片 | 加沙帶地區
以色列軍隊在聲稱收到該地區 “可疑活動” 的報告後,在死海以南的約旦邊境實施了封鎖。
以色列國家安全部長伊塔馬爾・本・格維爾表示,在以色列俘虜獲釋之前,以色列應停止向加沙地帶供應燃料。
以色列國防部長以色列・卡茨譴責了有關他正在撤回一項有争议的政策的報導,該政策結束了對以色列定居者的行政拘留。
路透社援引醫療消息人士的話說,以色列襲擊了所謂的加沙南部 “人道主義區” 流離失所的巴勒斯坦人的帳篷,造成至少 10 人死亡。
半島電視台記者和巴勒斯坦 Wafa 通訊社報導稱,被佔領的約旦河西岸城市傑寧附近的 Zububa 村爆發了衝突。
早些時候,半島電視台報導,以色列軍方表示,一名嫌疑人在拉馬拉附近被佔領的約旦河西岸城鎮 Deir Qaddis 用汽車襲擊以色列軍隊後被 “擊斃”。據巴勒斯坦通訊社 Wafa 報導,以色列軍隊突襲被佔領的約旦河西岸納布盧斯市時,一名 16 歲的兒童被實彈擊中腳部。
加沙衛生部野戰醫院主任告訴半島電視台,最近幾天,該飛地死於寒冷的嬰兒人數已上升至 7 人。
圖片 | 巴以衝突地圖
圖片 | 加沙帶地區
以色列前國防部長約夫・加蘭特已從議會辭職,此前數月,他與以色列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在加沙戰爭的行為上存在分歧。以色列軍方阿拉伯語發言人 Avichay Adraee 發布了最新命令,要求巴勒斯坦人撤離該市西北部的一個地區 ——D3 區,否則將面臨迫在眉睫的襲擊。巴勒斯坦官方通訊社 Wafa 表示,臨時禁令是半島電視台播放 “煽動性材料” 和 “干涉” 巴勒斯坦內政的結果。半島電視台對巴勒斯坦權力機構安全部隊與當地抵抗士兵在被佔領的約旦河西岸城市傑寧發生衝突的報導激怒了巴勒斯坦權力機構。哈馬斯表示,巴勒斯坦權力機構暫停半島電視台的決定 “明顯侵犯了新聞自由”,是旨在讓人們保持沉默的 “壓迫行為”。
以色列軍方表示,他們發現從加沙地帶北部發射的三枚射彈進入以色列,這是從遭受種族滅絕蹂躏的巴勒斯坦領土發射的一系列射彈中的最新一枚。
半島電視台阿拉伯語頻道的記者們援引醫療消息來源報導,以色列無人機轟炸了加沙中部努塞拉特難民營北部一所收容流離失所者的學校,造成 40 多名巴勒斯坦人受傷。
據半島電視台阿拉伯語頻道的記者報導,以色列軍隊在被佔領的約旦河西岸蓋勒吉利耶以東的 Imatin 村拘留了一些工廠工人。
加沙衛生部報告稱,自 2023 年 10 月 7 日以來,以色列的種族滅絕共造成 45854 名巴勒斯坦人死亡,109139 人受傷。
據半島電視台阿拉伯語頻道的記者們報導,以色列軍隊在 24 小時內在加沙實施了三次 “屠殺”,造成 48 人死亡,75 人受傷,這些人被送往醫院。
圖片 | 巴以衝突地圖
以色列表示,哈馬斯迄今為止尚未提供該組織宣布準備在潛在交換協議的第一階段釋放的 34 名人質的身份。
以色列財政部長比撒列・斯莫特里赫(Bezalel Smotrich)表示,“Funduq 村、納布盧斯和傑寧應該看起來像贾巴利亚,這樣 Kfar Saba 就不會變成 Kfar Aza,上帝保佑”,他指的是以色列中部的一個城鎮和加沙附近的一個社區,該社區在 2023 年 10 月 7 日的襲擊中受到了影響。
據阿納多盧通訊社報導,以色列定居者在被佔領的約旦河西岸城市希伯倫以南的 Masafer Yatta 阻止了地方治理部長 Sami Hijjawi 的車隊。
美國國務卿在韓國告訴記者,美國希望在未來兩週內達成加沙停火協議,並將人質帶出。
一份法庭文件顯示,位於被佔領的約旦河西岸的拉馬拉地方法院已下令關閉半島電視台的多家網站四個月 —— 這是巴勒斯坦權力機構對該網絡實施的最新限制。
據半島電視台的實地記者報導,以色列轟炸了加沙地帶中部代爾拜拉赫以東的一所房子,造成人員傷亡。
以色列軍隊拆毀了被佔領的東耶路撒冷 Jabal Mukaber 社區一名巴勒斯坦居民的房屋。巴勒斯坦囚犯協會(PPS)和囚犯事務管理局表示,被以色列殺害的 54 名巴勒斯坦囚犯中有 35 人來自加沙,儘管以色列人在 “加沙被拘留者” 中藏匿了 “數十具” 屍體,但他們的身份是已知的。
據被圍困的加沙的衛生部稱,自 2023 年 10 月 7 日以來,以色列在加沙已造成至少 45885 名巴勒斯坦人死亡,109196 人受傷。
它補充說,在過去的 24 小時裡,至少有 31 人死亡。
圖片 | 巴以衝突地圖
以色列財政部長比撒列・斯莫特里赫(Bezalel Smotrich)呼籲在被佔領的約旦河西岸開展 “大規模行動”。
據以色列陸軍電台報導,昨晚在被佔領的約旦河西岸納布盧斯附近的一場槍戰中,一名以色列士兵 “嚴重受傷”。
哈馬斯譴責巴勒斯坦權力機構在被佔領的約旦河西岸圖勒凱爾姆以北的阿蒂爾向一輛汽車開槍。
2023 年 10 月 7 日,位於加沙的哈馬斯組織對以色列發動突襲。隨後以色列和哈馬斯進入戰爭狀態,黎巴嫩、敘利亞、也門和伊拉克等國也被捲入戰火。
今天是第 462 日,讓我們來看看巴以衝突今日的最新進展。
阿拉伯半島電視台的記者們報告說,以色列對加沙城以西的納斯爾街發動襲擊,造成至少一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其他人受傷。
醫療消息人士告訴半島電視台阿拉伯語頻道的記者,以色列在加沙地帶的襲擊造成至少 16 人死亡。
據 Wafa 通訊社援引當地消息人士的話說,在被佔領的約旦河西岸希伯倫市,兩名巴勒斯坦人遭到以色列軍隊的襲擊。
據加沙地帶衛生部稱,在過去 24 小時內,以色列在加沙地帶的襲擊造成至少 70 名巴勒斯坦人死亡,104 人受傷。
該部補充說,自 2023 年 10 月 7 日以來,最新的死亡人數已達到 46006 人。
加沙衛生部在 Telegram 上的一份聲明中補充道,以色列對加沙的戰爭還造成 109378 人受傷。
圖片 | 巴以衝突地圖
圖片 | 加沙帶地區
以色列軍方聲稱,已確認有幾人在黎巴嫩南部真主黨使用的 “軍事建築內將武器裝入車輛”。
以色列新聞頻道 12 稱,800 多名以色列士兵和預備役軍人的父母敦促以色列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結束對加沙的血腥戰爭。
以色列軍方對媒體對現役士兵的報導施加了新的限制,因為人們越來越擔心因涉嫌參與加沙戰爭罪而對出國部隊採取法律行動的風險。
根據以色列公布的數據,本輪衝突中已有 891 名士兵陣亡,另有 5569 人受傷。士兵陣亡人數創下了以色列數十年來的新紀錄,顯示出這一場衝突的極端激烈程度。
以色列的損失為何如此嚴重?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哈馬斯的對手不再是孤立無援的狀態。隨著衝突爆發,也門的胡塞武裝迅速響應,公開聲明支持哈馬斯,並利用火箭彈、導彈和無人機對紅海海域的以色列及美國商船發動了大規模襲擊。
胡塞武裝還宣稱,攻擊將持續,直到 “侵略停止” 和 “加沙圍困解除”。這一行動使得巴以衝突的範圍進一步擴大,甚至對全球局勢產生了影響。
胡塞武裝的行動影響尤其顯著,紅海的曼德海峽作為全球最重要的海上運輸通道之一,其最窄處僅為 30 公里,是連接大西洋與印度洋的關鍵水道。為了避免胡塞武裝的威脅,許多國際商船被迫改道繞行南非好望角,這一變動直接導致了歐亞航線的運費大幅上漲,全球貿易海洋貿易網絡遭遇重大衝擊。
此外,胡塞武裝頻繁對以色列本土發射彈道導彈,尤其是 “巴勒斯坦 - 2” 型高超音速導彈,使得以色列的防禦系統承受了巨大的壓力。這種密集的打擊顯然超出了哈馬斯單獨的能力範圍。
在如此複雜的局勢下,以色列不得不動員了超過 30 萬名預備役軍人,創下歷史紀錄。儘管 “以暴制暴” 的戰略在某種程度上讓以軍在軍事裝備上佔據優勢,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士兵傷亡人數持續攀升,國內的自殺率也急劇上升。
根據軍方報告,2023 至 2024 年間,因自殺喪生的士兵已達到 38 人,其中 28 人在衝突爆發後陣亡。長時間的激烈戰鬥對士兵的身心造成了巨大折磨,壓力、恐懼以及家庭和社會關係的破裂,成為許多士兵的沉重負擔,甚至形成了 “催命符”。
與此同時,美國軍方也深陷這一局勢。自 2024 年 1 月起,美軍開始對胡塞武裝進行打擊,重點打擊了薩那、荷台達等地的高精度導彈發射器和其他關鍵設施。
然而,胡塞武裝的反擊異常頑強,伊朗擊落了 14 架 MQ-9 “死神” 無人機。2024 年 12 月 21 日,胡塞武裝成功對美軍航母發動攻擊。在混亂中,美軍的巡洋艦防空導彈錯誤擊落了一架自家 F/A-18 艦載機,場面十分驚險。
與此同時,國內的以色列民眾和被扣押人質的家屬紛紛上街抗議,要求政府立即停火。然而,美國政府的立場與以色列民眾的情緒背道而馳。
2024 年 1 月 4 日,消息傳出,拜登政府計劃向以色列出售價值 80 億美元的武器,其中包括大量空襲武器。這一決定顯然是為了繼續支持以色列的軍事行動,將戰爭持續下去。
面對這樣的局勢,美國卻仍然堅持要求以色列繼續戰鬥。據美國媒體 1 月 4 日报道,美國國務院已於 1 月 3 日通知國會,拜登政府計劃向以色列出售包括 AIM-120C-8 型空對空導彈、155 毫米炮彈、AGM-114 型 “地獄火” 導彈、小直徑炸彈以及 “聯合直接攻擊炸彈” 尾部套件等多種武器,這些武器大多數用於空襲。
顯然,美國和以色列之間的戰略合作仍然堅定不移,戰爭似乎遠未結束。
中東巴以衝突近期成為全球焦點,熱度持續攀升。以色列軍方傷亡數據驚人,「自去年 10 月起,891 人死亡、5569 人受傷,達數十年峰值。」哈馬斯壯大、胡塞武裝搅局,紅海航道受損影響全球貿易。美軍介入卻陷困境,美卻忙著賣武器給以色列。在這種情況下,巴以衝突會把中東帶向何方?和平何時降臨?中東地區矛盾紛争不斷,巴以矛盾更是由來已久。自以色列建國起,領土等方面爭鬥持續數十年。本輪巴以衝突持續時間長,創以色列對加沙作戰紀錄。胡塞武裝在紅海攻擊以美商船,喊出不解除圍困不停襲的狠話,「以色列無奈徵召超 30 萬預備役。
戰爭讓民眾深受其害,2023 - 2024 年 38 名士兵因與自殺相關原因死亡,28 人在戰火後倒下,高強度戰鬥、心理壓力、家庭破碎都是誘因。2024 年 1 月起美國對胡塞武裝從薩那到荷台達等地猛攻導彈發射器等設施,「但拜登政府卻擬投 80 億美元給以色列提供空襲利器,」這是美國為保中東霸權的自利之舉。中東地緣政治複雜,以色列為了自身發展和擴張動作不斷,周邊國家和組織為生存、巴勒斯坦權益抗爭。
分別是巴以情報官員,調解的議題涉及具體的情報和安全事務,無論是語境和術語都凸顯情報專業知識的重要性,而此前參與峰會的克林頓政府中東和平團隊成員主要由國務卿、國家安全顧問、中東和平特使等組成,缺乏情報事務的具體的、系統的知識,難以在峰會上斡旋、調解巴以安全衝突。而在巴以衝突當地,為恢復巴以安全合作,美方需要調解、遊說巴以負責當地具體安全和情報事務的官員,這類斡旋需要更為專業的情報知識、技能和經驗,而這正是國務院和美國其他機構駐當地的人员所欠缺的。
2. 保密需求。所有外交活動都具有程度不一的保密性。美國主導的中東和平進程涉及 “化敵為友” 的重大外交政策變化,牽涉多方利益,保守秘密是持續推進和平進程的重要前提。達成《奧斯陸協議》的外交談判以 “官方 - 半官方 + 公開 - 秘密” 模式為基礎。美國此後主導的巴以和平進程外交活動 —— 向巴自治政府提供安全援助以及為挽救和平進程而斡旋巴以衝突 —— 則對保密性有獨特或更高的需求。
奧斯陸協議(Oslo Accords)是 1993 年由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在挪威首都奧斯陸簽署的一系列協議,旨在解決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之間的長期衝突,並為建立一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提供框架。協議的達成標誌著巴以和平進程的重要一步。
背景#
奧斯陸協議的談判過程始於 1992 年,雙方在挪威的秘密斡旋下進行。協議的核心內容包括:
-
互相承認: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在協議中首次互相承認,巴勒斯坦人承認以色列的存在,而以色列承認 PLO 作為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代表。
-
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協議規定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在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的部分地區獲得自治,設立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PA),負責治理這些地區。
-
階段性實施:協議內容計劃通過逐步實施,包括兩國解決方案的推進,巴勒斯坦的部分地區交還給巴勒斯坦人,但仍有一些重要的爭議問題(如耶路撒冷的地位、邊界、安全問題等)需要進一步談判。
-
撤軍與移交:以色列同意逐步從西岸和加沙地帶的某些區域撤軍,並將治安和行政控制逐步移交給巴勒斯坦。
-
最終地位談判:協議中還規定,雙方將就耶路撒冷、難民問題、定居點等核心問題進行最終地位談判,並力爭達成最終和平協議。
重要事件#
- 簽署儀式:1993 年 9 月 13 日,以色列總理伊扎克・拉賓、PLO 主席雅西爾・阿拉法特、美國總統比爾・克林頓等在美國總統白宮見證下正式簽署了奧斯陸協議。
- 諾貝爾和平獎:由於奧斯陸協議的突破性進展,伊扎克・拉賓、雅西爾・阿拉法特和梅赫爾・巴爾維爾(以色列外交部長)共同獲得了 1994 年諾貝爾和平獎。
協議的影響#
- 積極影響:奧斯陸協議帶來了歷史性的突破,為巴以雙方提供了談判框架,減少了部分地區的暴力衝突。
- 問題與挑戰:儘管協議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核心問題,如耶路撒冷的地位、巴勒斯坦難民的回歸等,未能得到解決。隨著時間的推移,協議面臨不斷的挑戰和破裂,尤其是暴力衝突的重新爆發。
總體而言,奧斯陸協議雖然未能完全實現和平,但為後來的談判和衝突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參考和框架。
美國向巴自治政府提供安全援助的具體對象、內容和目標直接涉及情報事務,需要按情報專業固有的保密性加以實施,如培訓課程、裝備和情報建制等,保密制度則是情報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美國對巴安全援助的實施細則需要在極其秘密的狀態下進行,主要源自此類援助的內容和性質,很大程度上與上面提及的專業需求相關,即專業的保密需求,而這正是國務院和國防部等其他專業機構所不具備的。
在巴以衝突打斷和平進程後,克林頓政府試圖以外交斡旋挽救和平進程。在一系列和平峰會上,美方的調解需要在分別了解巴以安全官員提議的基礎上,找尋共同點和分歧,並適時提出自己的方案。巴以內部反對和平進程的勢力為巴以衝突不斷惡化的態勢所鼓舞,極力找尋擴大、升級衝突,從而終止和平進程的藉口,尤其是在巴以衝突重啟後,阿拉法特和巴自治政府的合法性不斷為巴勒斯坦極端勢力所質疑。在此背景下,任何妥協方案的泄露都會成為巴以內部極端勢力煽動民眾反對和解的藉口,危及談判。從既往中東和平峰會的經驗看,美方泄密源往往有意或無意地來自美方調解人所在的制度機構或團體,如國務院、國防部、白宮,以及總統的中東和平顧問團隊。為確保美國的斡旋在極端保密狀態下進行,美方在和平峰會上主導巴以恢復安全合作的調解人需要更具保密性的制度背景。在巴以衝突現場,美方的斡旋旨在隨時防止一觸即發的衝突,調解人在往返、遊說於衝突各方的過程中,了解調解對象的訴求甚至具體的行動方案和能力,此類信息的泄露不僅會成為極端勢力重啟衝突的藉口,而且會為恐怖襲擊提供便利。
因此,美國在巴以衝突前線的斡旋有必要交由將保密視為和融入其制度文化的機構及其人員實施。保密性不同程度地伴隨國務院和國防部等機構的各種具體行動,但並非這類機構本身的屬性,難以滿足在中東巴以衝突前線承擔斡旋的保密需求。
局很快發展成為以現代國家情報觀為指導的職業情報機構,其職業特徵符合巴以和平進程外交活動的專業要求。相對於其他大國,中情局起步較晚,但很快以其顯著的職業特徵立足於世界情報界:借助現代科技的情報收集手段、以人文科學為基礎的分析方法,以及作為戰略工具的海外隱秘行動。為強化其職業技能,中情局在美國擁有自己的培訓機構,傳授情報分析和秘密行動技能,並與國內教育界建立合作關係,以利於人才招募和知識更新。
在向巴自治政府提供以情報援助為主的安全援助過程中,中情局基於情報職業需求的評估,針對性向巴情報機構提供培訓和裝備。中情局冷戰時期的隱秘行動包括向反蘇抵抗力量提供裝備和培訓,為此形成了一整套向海外提供安全援助的機制和程序,應用於援助巴自治政府時,能在兩年時間裡使援助物資和培訓迅速到位,增強巴自治政府情報機構反恐能力;特尼特先後以中情局副局長和局長身份,參加克林頓政府為挽救巴以和平進程而主導的一系列峰會,負責調解巴以安全衝突。在入職中情局副局長之前的 10 年裡,特尼特先後擔任參議院特設情報委員會委員、該委員會辦公室主任,以及國家安全委員會負責情報事務的特別助理。特尼特的資深情報背景,加之入職中情局後參與情報事務管理,使其在中東和平峰會期間主持的美巴以情報高官對話能夠以安全情報術語,在專業的語境中進行,《懷伊河備忘錄》和 “特尼特計劃” 涉及的安全細則體現了特尼特嫻熟的安全情報知識;在巴以衝突前線,中情局駐當地機構及其官員的專業技能應用於防止衝突擴大、升級。在中情局特拉維夫站於 2002 年 3 月斡旋、調解的兩次危機事件中,該站情報人員以其迅速的反應、準確的職業判斷、嫻熟的談判技巧和成熟的組織能力,成功化解了 “阿拉法特官邸封鎖事件” 和 “伯利恒教堂人質事件”。
《懷伊河備忘錄》和 “特尼特計劃” 這兩個詞彙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軍事戰略和合作相關。以下是它們的簡要概述:
1. 《懷伊河備忘錄》(Memo on the Yalta River)#
這是指 1945 年二戰期間,美、英、蘇三國領導人在克里米亞半島的雅爾塔會議上達成的一系列協議,主要討論了戰後世界秩序的重建。雅爾塔會議上,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就戰後歐洲的重劃、德國的分區占領以及聯合國的設立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磋商。雖然備忘錄並未用 “懷伊河備忘錄” 這個名字,但可以理解為戰後大國間協議的框架之一。
會議的主要成果包括:
- 德國的分區占領與戰後重建。
- 蘇聯同意參戰並與美國共同打擊日本。
- 在聯合國大會中的席位分配。
- 戰後歐陸政治格局的重建。
這一協議的影響深遠,雖然它設定了戰後世界秩序的基礎,但由於不同國家之間的利益衝突,也為冷戰的開始埋下了伏筆。
2. “特尼特計劃”(Tennant Plan)#
這個名稱指的是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提出的一項軍事計劃。特尼特計劃實際上是由英國高級軍事人員制定的,用於保障大西洋的航道安全和美國的支持。這是為了應對德國潛艇對盟軍補給線的威脅,並確保大西洋上的戰鬥船隻安全。
特尼特計劃的核心要點包括:
- 計劃包含了一系列的海上防禦措施。
- 加強北美和歐洲之間的聯合防線。
- 加強反潛戰和航運保障。
該計劃的目標是確保英國和美國之間的戰略協作,避免德國對大西洋航運的全面封鎖。
這兩個計劃和備忘錄展示了盟軍在二戰期間為了爭取勝利而採取的各種外交和軍事戰略措施。
新近興起於美國的戰略概念,本文主要通過分析中情局在巴以和平進程中從事外交活動的事例,理解 “情報外交” 的戰略邏輯。1994 年至 2002 年期間,中情局在巴以和平進程中從事的外交活動主要包括:試圖通過向巴自治政府提供安全援助(1994 年至 1996 年)促進巴以安全合作以及嘗試通過斡旋、調解巴以衝突挽救和平進程。本文重點闡釋中情局在巴以和平進程中從事外交活動的原因,以戰略工具的 “需求 - 供給” 為視角,分別論述巴以和平進程外交活動的特定需求以及中情局所具備的符合此類需求的特質和能力,從而論證情報機構參與外交活動的邏輯在於特定外交需求與情報機構特質和能力的切合。此邏輯有助於我們探究、理解美國在新的大國競爭時代的 “情報外交”:一方面,美國的大國競爭戰略仍以外交為重要戰略工具,但美國在某些領域的外交活動 —— 如 “拒止” 和 “去衝突、去風險”—— 有其特定需求;另一方面,美國情報界的特質和能力使其具備在新的大國競爭時代扮演外交角色的資質,競爭戰略的外交需求與情報界外交資質的結合是催生 “情報外交” 的戰略邏輯。“情報外交” 是美國外交界、情報界和戰略界新近提出的戰略概念,國內外學術界對其關注有限,有待進一步考察和研究的問題較多,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最近幾十年,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世界各國尤其是軍事強國的態勢感知能力大幅增強,獲取情報信息的效率有了質的提升。然而,通過新一輪巴以衝突觀察,這依然無法徹底改變戰爭的不確定性。
此輪巴以衝突爆發前,以色列在和加沙接壤的邊境地區修建了長 65 公里、高 8 米的高科技隔離牆,在太空部署了 “地平線 - 8”“奧費克 - 13” 等偵察衛星,在網絡空間使用 “黑鷹眼” 等黑客軟件實時監控可疑通信,可以說在巴以之間構築了一道道立體多域的 “觀察哨”。
▲ “奧費克 - 13” 情報衛星進入太空。(圖源:以色列國防部)
為對抗以色列的高科技情報監網絡、實現突然襲擊,哈馬斯採取了一系列反偵察反監視措施。一方面,哈馬斯對突襲行動嚴格保密,只有極少數核心成員掌握行動計劃;另一方面,哈馬斯將行動時間定在 10 月 7 日,既是為了紀念第四次中東戰爭,也因為這一天是猶太民族的安息日,以色列軍隊的戰備相對鬆弛。為進一步增強突然性,哈馬斯將襲擊發起時間選在凌晨,多個以軍崗哨來不及反應就已失守。哈馬斯成功實現奇襲表明,再先進的情報監網也有盲區死角,通過嚴格保密、戰場欺騙、戰法創新等方式,依然能夠發起令對手措手不及的戰爭。
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後,以軍為提高作戰效能,大量運用人工智能技術,開啟了一種新的作戰模式。
據媒體披露,以軍的這一作戰模式大致分為 5 個步驟:第一步,使用 “薰衣草” 等人工智能系統識別標記武裝組織成員;第二步,依託 “爸爸在哪裡” 系統追蹤被標記人員,鎖定其住所;第三步,由人工情報分析師對目標進行審核;第四步,由 “火力工廠” 軟件根據目標性質和特徵自動完成武器匹配和彈藥量計算,並對目標進行攻擊排序;第五步,作戰飛機根據 “火力工廠” 下發的指令實施打擊。
火力工廠” 軟件視圖(圖源:以色列國防軍)
分析人士指出,人工智能系統的識別能力並不絕對準確,會給平民帶來巨大傷害。以色列媒體報導說,以軍方人士稱他們有時在決定發起攻擊前只有 20 秒來 “審核” 人工智能 “推薦” 的襲擊目標,且軍方高層鼓勵 “自動批准” 人工智能系統提供的擊殺名單,“即便他們清楚該系統存在約 10% 的錯誤概率”。有專家指出,新一輪巴以衝突表明,新技術某種程度上正在支配人類,“自主戰爭已不再是未來的設想,它已經到來,並且後果令人恐懼”。
城市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本輪巴以衝突中,由於交戰雙方實力相差懸殊,哈馬斯主要依托城鎮堅守,使得城市成為雙方的主戰場。
哈馬斯對城市作戰預有準備,瞄準以軍弱點進行靈活機動作戰。在兵力編組上,以多人戰鬥小組為基本作戰單元,分散於不同街區獨立作戰,對以軍發動出其不意的攻擊。在武器使用上,優先使用 RPG-7 火箭彈、反坦克導彈等,攻擊以軍坦克和裝甲車輛薄弱部位。在戰術運用上,利用堅固建築物和地道網實施城市游擊戰,採用伏擊、狙擊等戰法,且打了就跑,令以軍防不勝防。此外,哈馬斯還採取圍點打援、陷阱誘殺等方式,給以軍造成了較大傷亡。
通過利用城市特有的環境,哈馬斯有效削弱了以軍的空中偵察優勢、精確火力優勢和裝甲防護優勢,在與以軍周旋過程中取得了不小的戰果。以軍王牌部隊戈蘭尼旅,就因對城市作戰 “水土不服”,導致戰損過高被迫退出戰鬥。巴以雙方的拉鋸戰顯示,如今城市仍是戰爭中進攻方難啃的硬骨頭、防禦方的盔甲。
以軍實施 “護刃行動” 後,美國蘭德公司總結出 3 條經驗,其中 2 條與提升認知戰能力相關。此輪巴以衝突中,雙方均高度重視認知博弈,使用多種策略手段開展認知攻防。
以色列利用其與西方媒體親近的優勢,第一時間向外界披露哈馬斯發動襲擊的消息,反復渲染以色列軍民被劫持的畫面,加強自身 “受害者” 形象,為實施報復行動製造 “合法性”。發起報復行動後,以色列指責哈馬斯以平民為人盾發動襲擊,為轟炸行動提供 “合理性”;利用社交媒體大量推送以軍行動報導,爭取國際社會支持;採取物理斷網、技術屏蔽、限制採訪等方式,對加沙地帶實施信息封鎖,阻止不利信息外流。
哈馬斯作為弱勢方,將認知戰作為非對稱作戰的重要手段。突襲行動成功後,哈馬斯第一時間在 “電報(Telegram)” 等社交媒體上傳戰鬥視頻,此後定期發布伏擊、狙擊以軍的視頻畫面,展示作戰能力,提振反以反美力量士氣。同時,哈馬斯不斷重申突襲行動是 “對以色列壓迫的反抗”,旨在 “爭取巴勒斯坦民族真正獨立”,並專門發布《阿克薩洪水行動報告》,全面闡釋行動理由。此外,哈馬斯還通過半島電視台等阿拉伯媒體廣泛報導以軍行動造成的平民傷亡。
2024 年 5 月 26 日,哈馬斯在一段視頻中發布了此圖,圖中顯示的是哈馬斯聲稱在加沙地帶殺害和綁架的以色列軍人的武器。(圖源:Telegram)
如今,以軍行動在加沙地帶所導致的空前人道主義災難世人皆知,美國公開要求以色列保持克制,英國等歐洲國家暫停向以出售武器,玻利維亞等國與以色列斷交或撤回大使,聯合國大會高票通過決議要求以結束對巴領土非法占領…… 這些事實凸顯了以色列在國際社會的被動、孤立。
據巴勒斯坦加沙地帶衛生部門最新統計,過去一年,以軍在加沙地帶的軍事行動已造成巴方約 4.2 萬人死亡、近 10 萬人受傷。這就是說,衝突造成的巴方死傷人數占加沙地帶總人口超過 6%,其中巴方死亡人數特別是平民死亡數量超過歷次中東戰爭。
一年來的衝突事實帶給世人的最大啟示是,武力不能帶來安全,更無法通往和平,實現真正的和平,必須徹底放下以武力解決爭端的執念。立即實現持久停火,是加沙民眾的迫切期盼,也是國際社會的壓倒性共識。落實 “两國方案” 是終結中東 “暴力循環” 的唯一可行出路。戰爭考驗人類的良知與正義,和平需要各國的智慧與決心。所有熱愛和平、主張正義的國家應當加大勸和促談的努力,共同推動戰火早日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