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 10 月 7 日,位于加沙的哈马斯组织对以色列发动突袭。随后以色列和哈马斯进入战争状态,黎巴嫩、叙利亚、也门和伊拉克等国也被卷入战火。
在 X 平台的一篇帖子中,以色列军方表示,其部队拦截了一枚据称从加沙地带北部发射的火箭
加沙的 Kamal Adwan 医院证实了以色列的轰炸。该医院院长告诉半岛电视台,以色列军队最近几周第五次轰炸了该医院。
据 Wafa 通讯社报道,在纳布卢斯以南的约旦河西岸城镇 Beita,一辆以色列军用车辆撞倒了一名 17 岁的男孩。
加沙民防部门表示,其团队现已从袭击现场救出三名被杀巴勒斯坦人的尸体以及 “一些受伤人员”。
冲突地图
图片 | 巴以冲突地图
据半岛电视台阿拉伯语频道的记者们报道,袭击袭击了一所被围困的卫生设施后面的一所房子,造成至少 7 名巴勒斯坦人死亡。
据半岛电视台的记者称,以色列对加沙城舒贾耶社区的空袭造成至少三人死亡。
半岛电视台收到报告称,以色列在加沙北部被围困的 Kamal Adwan 医院附近再次发动袭击,该医院面临持续数周的频繁袭击
半岛电视台说,以色列袭击了位于 Beit Lahiya 的设施,造成人员伤亡。
附近汗尤尼斯纳赛尔医院院长阿提夫・胡特表示,以色列昨天对加沙南部 al-Mawasi 地区一个帐篷营地的袭击现已证实,造成 21 人死亡,28 人受伤。
巴勒斯坦囚犯协会表示,自加沙战争爆发以来,以色列扣押着 46 具在以色列监狱中丧生的巴勒斯坦人的尸体。
以色列军方表示,过去一周,在被占领的约旦河西岸的地面行动中,其部队 “从空中” 击毙了 7 名巴勒斯坦士兵,并逮捕了 50 名 “通缉犯”
加沙的卫生部表示,自 2023 年 10 月 7 日以来,以色列对加沙的袭击已造成至少 44580 人死亡,105739 人受伤。
该部补充说,在最近的 24 小时报告期内,其中 48 名巴勒斯坦人死亡,201 人受伤。
巴以冲突地图
图片 | 加沙带地区
以色列军队在声称收到该地区 “可疑活动” 的报告后,在死海以南的约旦边境实施了封锁。
以色列国家安全部长伊塔马尔・本・格维尔表示,在以色列俘虏获释之前,以色列应停止向加沙地带供应燃料。
以色列国防部长以色列・卡茨谴责了有关他正在撤回一项有争议的政策的报道,该政策结束了对以色列定居者的行政拘留。
路透社援引医疗消息人士的话说,以色列袭击了所谓的加沙南部 “人道主义区” 流离失所的巴勒斯坦人的帐篷,造成至少 10 人死亡。
半岛电视台记者和巴勒斯坦 Wafa 通讯社报道称,被占领的约旦河西岸城市杰宁附近的 Zububa 村爆发了冲突。
早些时候,半岛电视台们报道称,以色列军方表示,一名嫌疑人在拉马拉附近被占领的约旦河西岸城镇 Deir Qaddis 用汽车袭击以色列军队后被 “击毙”。
据巴勒斯坦通讯社 Wafa 报道,以色列军队突袭被占领的约旦河西岸纳布卢斯市时,一名 16 岁的儿童被实弹击中脚部。
加沙卫生部野战医院主任告诉半岛电视台,最近几天,该飞地死于寒冷的婴儿人数已上升至 7 人。
图片 | 巴以冲突地图
图片 | 加沙带地区
以色列前国防部长约夫・加兰特已从议会辞职,此前数月,他与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在加沙战争的行为上存在分歧。
以色列军方阿拉伯语发言人 Avichay Adraee 发布了最新命令,要求巴勒斯坦人撤离该市西北部的一个地区 ——D3 区,否则将面临迫在眉睫的袭击。
巴勒斯坦官方通讯社 Wafa 表示,临时禁令是半岛电视台播放 “煽动性材料” 和 “干涉” 巴勒斯坦内政的结果。半岛电视台对巴勒斯坦权力机构安全部队与当地抵抗士兵在被占领的约旦河西岸城市杰宁发生冲突的报道激怒了巴勒斯坦权力机构。
哈马斯表示,巴勒斯坦权力机构暂停半岛电视台的决定 “明显侵犯了新闻自由”,是旨在让人们保持沉默的 “压迫行为”。
以色列军方表示,他们发现从加沙地带北部发射的三枚射弹进入以色列,这是从遭受种族灭绝蹂躏的巴勒斯坦领土发射的一系列射弹中的最新一枚。
半岛电视台阿拉伯语频道的记者们援引医疗消息来源报道称,以色列无人机轰炸了加沙中部努塞拉特难民营北部一所收容流离失所者的学校,造成 40 多名巴勒斯坦人受伤。
据半岛电视台阿拉伯语频道的记者报道,以色列军队在被占领的约旦河西岸盖勒吉利耶以东的 Imatin 村拘留了一些工厂工人。
加沙卫生部报告称,自 2023 年 10 月 7 日以来,以色列的种族灭绝共造成 45854 名巴勒斯坦人死亡,109139 人受伤。
据半岛电视台阿拉伯语频道的记者们报道,以色列军队在 24 小时内在加沙实施了三次 “屠杀”,造成 48 人死亡,75 人受伤,这些人被送往医院。
图片 | 巴以冲突地图
以色列表示,哈马斯迄今为止尚未提供该组织宣布准备在潜在交换协议的第一阶段释放的 34 名人质的身份。
以色列财政部长比撒列・斯莫特里赫(Bezalel Smotrich)表示,“Funduq 村、纳布卢斯和杰宁应该看起来像贾巴利亚,这样 Kfar Saba 就不会变成 Kfar Aza,上帝保佑”,他指的是以色列中部的一个城镇和加沙附近的一个社区,该社区在 2023 年 10 月 7 日的袭击中受到了影响。
据阿纳多卢通讯社报道,以色列定居者在被占领的约旦河西岸城市希伯伦以南的 Masafer Yatta 阻止了地方治理部长 Sami Hijjawi 的车队。
美国国务卿在韩国告诉记者,美国希望在未来两周内达成加沙停火协议,并将人质带出。
一份法庭文件显示,位于被占领的约旦河西岸的拉马拉地方法院已下令关闭半岛电视台的多家网站四个月 —— 这是巴勒斯坦权力机构对该网络实施的最新限制。
据半岛电视台的实地记者报道,以色列轰炸了加沙地带中部代尔拜拉赫以东的一所房子,造成人员伤亡。
以色列军队拆毁了被占领的东耶路撒冷 Jabal Mukaber 社区一名巴勒斯坦居民的房屋。
巴勒斯坦囚犯协会(PPS)和囚犯事务管理局表示,被以色列杀害的 54 名巴勒斯坦囚犯中有 35 人来自加沙,尽管以色列人在 “加沙被拘留者” 中藏匿了 “数十具” 尸体,但他们的身份是已知的。
据被围困的加沙的卫生部称,自 2023 年 10 月 7 日以来,以色列在加沙已造成至少 45885 名巴勒斯坦人死亡,109196 人受伤。
它补充说,在过去的 24 小时里,至少有 31 人死亡。
图片 | 巴以冲突地图
以色列财政部长比撒列・斯莫特里赫(Bezalel Smotrich)呼吁在被占领的约旦河西岸开展 “大规模行动”。
据以色列陆军电台报道,昨晚在被占领的约旦河西岸纳布卢斯附近的一场枪战中,一名以色列士兵 “严重受伤”。
哈马斯谴责巴勒斯坦权力机构在被占领的约旦河西岸图勒凯尔姆以北的阿蒂尔向一辆汽车开枪。
2023 年 10 月 7 日,位于加沙的哈马斯组织对以色列发动突袭。随后以色列和哈马斯进入战争状态,黎巴嫩、叙利亚、也门和伊拉克等国也被卷入战火。
今天是第 462 日,让我们来看看巴以冲突今日的最新进展。
阿拉伯半岛电视台的记者们报告说,以色列对加沙城以西的纳斯尔街发动袭击,造成至少一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其他人受伤。
医疗消息人士告诉半岛电视台阿拉伯语频道的记者,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袭击造成至少 16 人死亡。
据 Wafa 通讯社援引当地消息人士的话说,在被占领的约旦河西岸希伯伦市,两名巴勒斯坦人遭到以色列军队的袭击。
据加沙地带卫生部称,在过去 24 小时内,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袭击造成至少 70 名巴勒斯坦人死亡,104 人受伤。
该部补充说,自 2023 年 10 月 7 日以来,最新的死亡人数已达到 46006 人。
加沙卫生部在 Telegram 上的一份声明中补充道,以色列对加沙的战争还造成 109378 人受伤
图片 | 巴以冲突地图
图片 | 加沙带地区
以色列军方声称,已确认有几人在黎巴嫩南部真主党使用的 “军事建筑内将武器装入车辆”。
以色列新闻频道 12 称,800 多名以色列士兵和预备役军人的父母敦促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结束对加沙的血腥战争
以色列军方对媒体对现役士兵的报道施加了新的限制,因为人们越来越担心因涉嫌参与加沙战争罪而对出国部队采取法律行动的风险
根据以色列公布的数据显示,本轮冲突中已有 891 名士兵阵亡,另有 5569 人受伤。士兵阵亡人数创下了以色列数十年来的新纪录,显示出这一场冲突的极端激烈程度。
以色列的损失为何如此严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哈马斯的对手不再是孤立无援的状态。随着冲突爆发,也门的胡塞武装迅速响应,公开声明支持哈马斯,并利用火箭弹、导弹和无人机对红海海域的以色列及美国商船发动了大规模袭击。
胡塞武装还宣称,攻击将持续,直到 “侵略停止” 和 “加沙围困解除”。这一行动使得巴以冲突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甚至对全球局势产生了影响。
胡塞武装的行动影响尤其显著,红海的曼德海峡作为全球最重要的海上运输通道之一,其最窄处仅为 30 公里,是连接大西洋与印度洋的关键水道。为了避免胡塞武装的威胁,许多国际商船被迫改道绕行南非好望角,这一变动直接导致了欧亚航线的运费大幅上涨,全球贸易海洋贸易网络遭遇重大冲击。
此外,胡塞武装频繁对以色列本土发射弹道导弹,尤其是 “巴勒斯坦 - 2” 型高超音速导弹,使得以色列的防御系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这种密集的打击显然超出了哈马斯单独的能力范围。
在如此复杂的局势下,以色列不得不动员了超过 30 万名预备役军人,创下历史纪录。尽管 “以暴制暴” 的战略在某种程度上让以军在军事装备上占据优势,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士兵伤亡人数持续攀升,国内的自杀率也急剧上升。
根据军方报告,2023 至 2024 年间,因自杀丧生的士兵已达到 38 人,其中 28 人是在冲突爆发后阵亡的。长时间的激烈战斗对士兵的身心造成了巨大折磨,压力、恐惧以及家庭和社会关系的破裂,成为许多士兵的沉重负担,甚至形成了 “催命符”。
与此同时,美国军方也深陷这一局势。自 2024 年 1 月起,美军开始对胡塞武装进行打击,重点打击了萨那、荷台达等地的高精度导弹发射器和其他关键设施。
然而,胡塞武装的反击异常顽强,伊朗击落了 14 架 MQ-9 “死神” 无人机。2024 年 12 月 21 日,胡塞武装成功对美军航母发动攻击。在混乱中,美军的巡洋舰防空导弹错误击落了一架自家 F/A-18 舰载机,场面十分惊险。
与此同时,国内的以色列民众和被扣押人质的家属纷纷上街抗议,要求政府立即停火。然而,美国政府的立场与以色列民众的情绪背道而驰。
2024 年 1 月 4 日,消息传出,拜登政府计划向以色列出售价值 80 亿美元的武器,其中包括大量空袭武器。这一决定显然是为了继续支持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将战争持续下去。
面对这样的局势,美国却仍然坚持要求以色列继续战斗。据美国媒体 1 月 4 日报道,美国国务院已于 1 月 3 日通知国会,拜登政府计划向以色列出售包括 AIM-120C-8 型空对空导弹、155 毫米炮弹、AGM-114 型 “地狱火” 导弹、小直径炸弹以及 “联合直接攻击炸弹” 尾部套件等多种武器,这些武器大多数用于空袭。
显然,美国和以色列之间的战略合作仍然坚定不移,战争似乎远未结束。
中东巴以冲突近期成为全球焦点,热度持续攀升。以色列军方伤亡数据惊人,「自去年 10 月起,891 人死亡、5569 人受伤,达数十年峰值。」 哈马斯壮大、胡塞武装搅局,红海航道受损影响全球贸易。美军介入却陷困境,美却忙着卖武器给以色列。在这种情况下,巴以冲突会把中东带向何方?和平何时降临?中东地区矛盾纷争不断,巴以矛盾更是由来已久。自以色列建国起,领土等方面争斗持续数十年。本轮巴以冲突持续时间长,创以色列对加沙作战纪录。胡塞武装在红海攻击以美商船,喊出不解除围困不停袭的狠话,「以色列无奈征召超 30 万预备役。
战争让民众深受其害,2023 - 2024 年 38 名士兵因与自杀相关原因死亡,28 人在战火后倒下,高强度战斗、心理压力、家庭破碎都是诱因。2024 年 1 月起美国对胡塞武装从萨那到荷台达等地猛攻导弹发射器等设施,「但拜登政府却拟投 80 亿美元给以色列提供空袭利器,」 这是美国为保中东霸权的自利之举。中东地缘政治复杂,以色列为了自身发展和扩张动作不断,周边国家和组织为生存、巴勒斯坦权益抗争。
分别是巴以情报官员,调解的议题涉及具体的情报和安全事务,无论是语境和术语都凸显情报专业知识的重要性,而此前参与峰会的克林顿政府中东和平团队成员主要由国务卿、国家安全顾问、中东和平特使等组成,缺乏情报事务的具体的、系统的知识,难以在峰会上斡旋、调解巴以安全冲突。而在巴以冲突当地,为恢复巴以安全合作,美方需要调解、游说巴以负责当地具体安全和情报事务的官员,这类斡旋需要更为专业的情报知识、技能和经验,而这正是国务院和美国其他机构驻当地的人员所欠缺的。
2. 保密需求。所有外交活动都具有程度不一的保密性。美国主导的中东和平进程涉及 “化敌为友” 的重大外交政策变化,牵涉多方利益,保守秘密是持续推进和平进程的重要前提。达成《奥斯陆协议》的外交谈判以 “官方 - 半官方 + 公开 - 秘密” 模式为基础。美国此后主导的巴以和平进程外交活动 —— 向巴自治政府提供安全援助以及为挽救和平进程而斡旋巴以冲突 —— 则对保密性有独特或更高的需求。
奥斯陆协议(Oslo Accords)是 1993 年由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LO)在挪威首都奥斯陆签署的一系列协议,旨在解决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的长期冲突,并为建立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国提供框架。协议的达成标志着巴以和平进程的重要一步。
背景#
奥斯陆协议的谈判过程始于 1992 年,双方在挪威的秘密斡旋下进行。协议的核心内容包括:
-
互相承认: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LO)在协议中首次互相承认,巴勒斯坦人承认以色列的存在,而以色列承认 PLO 作为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代表。
-
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协议规定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部分地区获得自治,设立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PA),负责治理这些地区。
-
阶段性实施:协议内容计划通过逐步实施,包括两国解决方案的推进,巴勒斯坦的部分地区交还给巴勒斯坦人,但仍有一些重要的争议问题(如耶路撒冷的地位、边界、安全问题等)需要进一步谈判。
-
撤军与移交:以色列同意逐步从西岸和加沙地带的某些区域撤军,并将治安和行政控制逐步移交给巴勒斯坦。
-
最终地位谈判:协议中还规定,双方将就耶路撒冷、难民问题、定居点等核心问题进行最终地位谈判,并力争达成最终和平协议。
重要事件#
- 签署仪式:1993 年 9 月 13 日,以色列总理伊扎克・拉宾、PLO 主席雅西尔・阿拉法特、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等在美国总统白宫见证下正式签署了奥斯陆协议。
- 诺贝尔和平奖:由于奥斯陆协议的突破性进展,伊扎克・拉宾、雅西尔・阿拉法特和梅赫尔・巴尔维尔(以色列外交部长)共同获得了 1994 年诺贝尔和平奖。
协议的影响#
- 积极影响:奥斯陆协议带来了历史性的突破,为巴以双方提供了谈判框架,减少了部分地区的暴力冲突。
- 问题与挑战:尽管协议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核心问题,如耶路撒冷的地位、巴勒斯坦难民的回归等,未能得到解决。随着时间的推移,协议面临不断的挑战和破裂,尤其是暴力冲突的重新爆发。
总体而言,奥斯陆协议虽然未能完全实现和平,但为后来的谈判和冲突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和框架。
美国向巴自治政府提供安全援助的具体对象、内容和目标直接涉及情报事务,需要按情报专业固有的保密性加以实施,如培训课程、装备和情报建制等,保密制度则是情报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美国对巴安全援助的实施细则需要在极其秘密的状态下进行,主要源自此类援助的内容和性质,很大程度上与上面提及的专业需求相关,即专业的保密需求,而这正是国务院和国防部等其他专业机构所不具备的。
在巴以冲突打断和平进程后,克林顿政府试图以外交斡旋挽救和平进程。在一系列和平峰会上,美方的调解需要在分别了解巴以安全官员提议的基础上,找寻共同点和分歧,并适时提出自己的方案。巴以内部反对和平进程的势力为巴以冲突不断恶化的态势所鼓舞,极力找寻扩大、升级冲突,从而终止和平进程的借口,尤其是,在巴以冲突重启后,阿拉法特和巴自治政府的合法性不断为巴勒斯坦极端势力所质疑。在此背景下,任何妥协方案的泄露都会成为巴以内部极端势力煽动民众反对和解的借口,危及谈判。从既往中东和平峰会的经验看,美方泄密源往往有意或无意地来自美方调解人所在的制度机构或团体,如国务院、国防部、白宫,以及总统的中东和平顾问团队。为确保美国的斡旋在极端保密状态下进行,美方在和平峰会上主导巴以恢复安全合作的调解人需要更具保密性的制度背景。在巴以冲突现场,美方的斡旋旨在随时防止一触即发的冲突,调解人在往返、游说于冲突各方的过程中,了解调解对象的诉求甚至具体的行动方案和能力,此类信息的泄露不仅会成为极端势力重启冲突的借口,而且会为恐怖袭击提供便利。
因此,美国在巴以冲突前线的斡旋有必要交由将保密视为和融入其制度文化的机构及其人员实施。保密性不同程度地伴随国务院和国防部等机构的各种具体行动,但并非这类机构本身的属性,难以满足在中东巴以冲突前线承担斡旋的保密需求。
局很快发展成为以现代国家情报观为指导的职业情报机构,其职业特征符合巴以和平进程外交活动的专业要求。相对于其他大国,中情局起步较晚,但很快以其显著的职业特征立足于世界情报界:借助现代科技的情报收集手段、以人文科学为基础的分析方法,以及作为战略工具的海外隐秘行动。为强化其职业技能,中情局在美国拥有自己的培训机构,传授情报分析和秘密行动技能,并与国内教育界建立合作关系,以利于人才招募和知识更新。
在向巴自治政府提供以情报援助为主的安全援助过程中,中情局基于情报职业需求的评估,针对性向巴情报机构提供培训和装备。中情局冷战时期的隐秘行动包括向反苏抵抗力量提供装备和培训,为此形成了一整套向海外提供安全援助的机制和程序,应用于援助巴自治政府时,能在两年时间里使援助物资和培训迅速到位,增强巴自治政府情报机构反恐能力;特尼特先后以中情局副局长和局长身份,参加克林顿政府为挽救巴以和平进程而主导的一系列峰会,负责调解巴以安全冲突。在入职中情局副局长之前的 10 年里,特尼特先后担任参议院特设情报委员会委员、该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以及国家安全委员会负责情报事务的特别助理。特尼特的资深情报背景,加之入职中情局后参与情报事务管理,使其在中东和平峰会期间主持的美巴以情报高官对话能够以安全情报术语,在专业的语境中进行,《怀伊河备忘录》和 “特尼特计划” 涉及的安全细则体现了特尼特娴熟的安全情报知识;在巴以冲突前线,中情局驻当地机构及其官员的专业技能应用于防止冲突扩大、升级。在中情局特拉维夫站于 2002 年 3 月斡旋、调解的两次危机事件中,该站情报人员以其迅速的反应、精准的职业判断、娴熟的谈判技巧和成熟的组织能力,成功化解了 “阿拉法特官邸封锁事件” 和 “伯利恒教堂人质事件”
《怀伊河备忘录》和 “特尼特计划” 这两个词汇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军事战略和合作相关。以下是它们的简要概述:
1. 《怀伊河备忘录》(Memo on the Yalta River)#
这是指 1945 年二战期间,美、英、苏三国领导人在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会议上达成的一系列协议,主要讨论了战后世界秩序的重建。雅尔塔会议上,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就战后欧洲的重划、德国的分区占领以及联合国的设立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磋商。虽然备忘录并未用 “怀伊河备忘录” 这个名字,但可以理解为战后大国间协议的框架之一。
会议的主要成果包括:
- 德国的分区占领与战后重建。
- 苏联同意参战并与美国共同打击日本。
- 在联合国大会中的席位分配。
- 战后欧陆政治格局的重建。
这一协议的影响深远,虽然它设定了战后世界秩序的基础,但由于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也为冷战的开始埋下了伏笔。
2. “特尼特计划”(Tennant Plan)#
这个名称指的是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提出的一项军事计划。特尼特计划实际上是由英国高级军事人员制定的,用于保障大西洋的航道安全和美国的支持。这是为了应对德国潜艇对盟军补给线的威胁,并确保大西洋上的战斗船只安全。
特尼特计划的核心要点包括:
- 计划包含了一系列的海上防御措施。
- 加强北美和欧洲之间的联合防线。
- 加强反潜战和航运保障。
该计划的目标是确保英国和美国之间的战略协作,避免德国对大西洋航运的全面封锁。
这两个计划和备忘录展示了盟军在二战期间为了争取胜利而采取的各种外交和军事战略措施。
新近兴起于美国的战略概念,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中情局在巴以和平进程中从事外交活动的事例,理解 “情报外交” 的战略逻辑。1994 年至 2002 年期间,中情局在巴以和平进程中从事的外交活动主要包括:试图通过向巴自治政府提供安全援助(1994 年至 1996 年)促进巴以安全合作以及尝试通过斡旋、调解巴以冲突挽救和平进程。本文重点阐释中情局在巴以和平进程中从事外交活动的原因,以战略工具的 “需求 - 供给” 为视角,分别论述巴以和平进程外交活动的特定需求以及中情局所具备的符合此类需求的特质和能力,从而论证情报机构参与外交活动的逻辑在于特定外交需求与情报机构特质和能力的切合。此逻辑有助于我们探究、理解美国在新的大国竞争时代的 “情报外交”:一方面,美国的大国竞争战略仍以外交为重要战略工具,但美国在某些领域的外交活动 —— 如 “拒止” 和 “去冲突、去风险”—— 有其特定需求;另一方面,美国情报界的特质和能力使其具备在新的大国竞争时代扮演外交角色的资质,竞争战略的外交需求与情报界外交资质的结合是催生 “情报外交” 的战略逻辑。 情报外交” 是美国外交界、情报界和战略界新近提出的战略概念,国内外学术界对其关注有限,有待进一步考察和研究的问题较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最近几十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世界各国尤其是军事强国的态势感知能力大幅增强,获取情报信息的效率有了质的提升。然而,通过新一轮巴以冲突观察,这依然无法彻底改变战争的不确定性。
此轮巴以冲突爆发前,以色列在和加沙接壤的边境地区修建了长 65 公里、高 8 米的高科技隔离墙,在太空部署了 “地平线 - 8”“奥费克 - 13” 等侦察卫星,在网络空间使用 “黑鹰眼” 等黑客软件实时监控可疑通信,可以说在巴以之间构筑了一道道立体多域的 “观察哨”。
▲ “奥费克 - 13” 情报卫星进入太空。(图源:以色列国防部)
为对抗以色列的高科技情侦监网络、实现突然袭击,哈马斯采取了一系列反侦察反监视措施。一方面,哈马斯对突袭行动严格保密,只有极少数核心成员掌握行动计划;另一方面,哈马斯将行动时间定在 10 月 7 日,既是为了纪念第四次中东战争,也因为这一天是犹太民族的安息日,以色列军队的战备相对松弛。为进一步增强突然性,哈马斯将袭击发起时间选在凌晨,多个以军岗哨来不及反应就已失守。哈马斯成功实现奇袭表明,再先进的情侦网络也有盲区死角,通过严格保密、战场欺骗、战法创新等方式,依然能够发起令对手措手不及的战争。
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后,以军为提高作战效能,大量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启了一种新的作战模式。
据媒体披露,以军的这一作战模式大致分为 5 个步骤:第一步,使用 “薰衣草” 等人工智能系统识别标记武装组织成员;第二步,依托 “爸爸在哪里” 系统追踪被标记人员,锁定其住所;第三步,由人工情报分析师对目标进行审核;第四步,由 “火力工厂” 软件根据目标性质和特征自动完成武器匹配和弹药量计算,并对目标进行攻击排序;第五步,作战飞机根据 “火力工厂” 下发的指令实施打击。
火力工厂” 软件视图(图源:以色列国防军)
分析人士指出,人工智能系统的识别能力并不绝对准确,会给平民带来巨大伤害。以色列媒体报道说,以军方人士称他们有时在决定发起攻击前只有 20 秒来 “审核” 人工智能 “推荐” 的袭击目标,且军方高层鼓励 “自动批准” 人工智能系统提供的击杀名单,“即便他们清楚该系统存在约 10% 的错误概率”。有专家指出,新一轮巴以冲突表明,新技术某种程度上正在支配人类,“自主战争已不再是未来的设想,它已经到来,并且后果令人恐惧”。
城市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本轮巴以冲突中,由于交战双方实力相差悬殊,哈马斯主要依托城镇坚守,使得城市成为双方的主战场。
哈马斯对城市作战预有准备,瞄准以军弱点进行灵活机动作战。在兵力编组上,以多人战斗小组为基本作战单元,分散于不同街区独立作战,对以军发动出其不意的攻击。在武器使用上,优先使用 RPG-7 火箭弹、反坦克导弹等,攻击以军坦克和装甲车辆薄弱部位。在战术运用上,利用坚固建筑物和地道网实施城市游击战,采用伏击、狙击等战法,且打了就跑,令以军防不胜防。此外,哈马斯还采取围点打援、陷阱诱杀等方式,给以军造成了较大伤亡。
通过利用城市特有的环境,哈马斯有效削弱了以军的空中侦察优势、精确火力优势和装甲防护优势,在与以军周旋过程中取得了不小的战果。以军王牌部队戈兰尼旅,就因对城市作战 “水土不服”,导致战损过高被迫退出战斗。巴以双方的拉锯战显示,今时今日,城市仍是战争中进攻方难啃的硬骨头、防御方的铠甲。
以军实施 “护刃行动” 后,美国兰德公司总结出 3 条经验,其中 2 条与提升认知战能力相关。此轮巴以冲突中,双方均高度重视认知博弈,使用多种策略手段开展认知攻防。
以色列利用其与西方媒体亲近的优势,第一时间向外界披露哈马斯发动袭击的消息,反复渲染以色列军民被劫持的画面,强化自身 “受害者” 形象,为实施报复行动制造 “合法性”。发起报复行动后,以色列指责哈马斯以平民为人盾发动袭击,为轰炸行动提供 “合理性”;利用社交媒体大量推送以军行动报道,争取国际社会支持;采取物理断网、技术屏蔽、限制采访等方式,对加沙地带实施信息封锁,阻止不利信息外流。
哈马斯作为弱势方,将认知战作为非对称作战的重要手段。突袭行动成功后,哈马斯第一时间在 “电报(Telegram)” 等社交媒体上传战斗视频,此后定期发布伏击、狙击以军的视频画面,展示作战能力,提振反以反美力量士气。同时,哈马斯不断重申突袭行动是 “对以色列压迫的反抗”,旨在 “争取巴勒斯坦民族真正独立”,并专门发布《阿克萨洪水行动报告》,全面阐释行动理由。此外,哈马斯还通过半岛电视台等阿拉伯媒体广泛报道以军行动造成的平民伤亡。
2024 年 5 月 26 日,哈马斯在一段视频中发布了此图,图中显示的是哈马斯声称在加沙地带杀害和绑架的以色列军人的武器。(图源:Telegram)
如今,以军行动在加沙地带所导致的空前人道主义灾难世人皆知,美国公开要求以色列保持克制,英国等欧洲国家暂停向以出售武器,玻利维亚等国与以色列断交或撤回大使,联合国大会高票通过决议要求以结束对巴领土非法占领…… 这些事实凸显了以色列在国际社会的被动、孤立。
据巴勒斯坦加沙地带卫生部门最新统计,过去一年,以军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已造成巴方约 4.2 万人死亡、近 10 万人受伤。这就是说,冲突造成的巴方死伤人数占加沙地带总人口超过 6%,其中巴方死亡人数特别是平民死亡数量超过历次中东战争。
一年来的冲突事实带给世人的最大启示是,武力不能带来安全,更无法通往和平,实现真正的和平,必须彻底放下以武力解决争端的执念。立即实现持久停火,是加沙民众的迫切期盼,也是国际社会的压倒性共识。落实 “两国方案” 是终结中东 “暴力循环” 的唯一可行出路。战争考验人类的良知与正义,和平需要各国的智慧与决心。所有热爱和平、主张正义的国家应当加大劝和促谈的努力,共同推动战火早日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