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leaf

leaf

It is better to manage the army than to manage the people. And the enemy.
follow
substack
tg_channel

「傻瓜式投資」

每個人都應該掌握的「傻瓜式投資」內容摘要: 介紹一種簡單可行的 50/50 投資策略 如何與錢君前面所講的投資方法相結合 《傻瓜式投資》書摘 “簡單” 的 50/50 策略 最近讀到了一本好書《傻瓜式投資》,頗有感悟(第一時間把此.......

內容摘要:

  • 介紹一種簡單可行的 50/50 投資策略
  • 如何與錢君前面所講的投資方法相結合
  • 《傻瓜式投資》書摘

“簡單” 的 50/50 策略#

最近讀到了一本好書《傻瓜式投資》,頗有感悟(第一時間把此書加入了我的「推薦書單」)。作者最大的亮點在於把投資策略的門檻降低到了非常非常入門的水平,讓小白投資者也可以通過本書學會簡單的資產配置,跑贏市場,成為長期領先市場的那 10% 優勢投資者。

傻瓜式投資

聽到這裡,你可能懷疑我在吹牛,為什麼簡單的策略就能成為跑贏市場的 10% 領先投資者,那餘下的 90% 的投資者都在幹什麼呢?其實作者在文中已經有了回答,這是我學習投資多年聽到的最有感悟的一句話。帶著這句話往下讀,相信你會有更多的感悟。

行動基於思維與認知,若缺乏認知,行動的落實自然會顯得異常困難。

大部分股民想要的很多,也做了很多,但是由於認知的局限,反而不及什麼也不做,越做越虧。為什麼這個策略這麼簡單卻沒人執行,同樣也是因為認知。

作者給出的策略非常簡單,50/50 比例,50% 購買市場指數基金(比如 沪深 300 指數基金,下面簡稱「股票」),50% 貨幣市場基金(比如 余额宝,下面簡稱「現金」)。由於市場波動,股票有漲有跌,每年年末這個比例必然不再是標準的 50/50,這個時候需要做動平衡,把比例重新調整到 50/50 的平衡配比。

這一投資策略在長期上看(10 年以上),收益跑贏 100% 指數基金 的概率非常大,基本上可以說是戰無不勝。

那麼,憑什麼用 50% 的投資戰勝 100% 的投資呢?其實錢君前面給大家畫了重點 ——動平衡

動平衡具體應該怎麼理解呢?其實動平衡隱含著「高拋低吸」的策略,需要你賣掉漲勢好的資產,買入漲勢不好甚至下跌的資產。比如,年初的 50/50 配置,這一年股票上漲了一倍,那麼年末的時候,實際比例變為 66.6/33.3,你需要賣掉部分股票,重新調整到 50/50 的比例。

這份投資邏輯操作簡便,所需時間每年最多半個小時,但是其背後卻需要強大的認知邏輯作為支撐,一句話概括就是 易於開始,難於堅持。

  • 首先,在股票行情大好時賣出,當股災到來時買入,這種「逆向投資」本就是反人性的;
  • 其次,在市場大漲時,50/50 的策略意味著你的收入只有其他投資者的一半,即使是新入市場的小白也可以輕鬆超越你,在這種行情下,你如何能夠堅守自己的策略;
  • 人都是注重短期利益的,像 50/50 這種長期策略所能帶來的潛在收益很容易被忽視。

如何把 50/50 策略融入自己的投資體系#

在錢君所提倡的理財體系中,應當保留至少 6 個月的生活費作為緊急備用金,這筆資金以貨幣市場基金(比如 余额宝)的形式存在。而這筆資金完全可以和 50/50 策略相結合,實現理財資金配置的最優化。

既然 備用金 的投資與 50/50 策略中的「現金」部分是重合的,那麼完全可以把 50/50 策略中的「現金」作為緊急備用金來看待。但是這裡有一個前提,需要足夠的自律。如果需要支取緊急備用金,以後要第一時間把備用金重新補齊。

假設 A 總共有 20 萬資金,本來存有緊急備用金 6 萬元,那麼開始使用 50/50 策略以後,可以不再單獨設立緊急備用金,而是直接配置 10 萬元指數基金和 10 萬元貨幣市場基金。

但是如果 50/50 中的現金部分不足以覆蓋緊急備用金,則還是需要單獨設立備用金,把份額補齊。還是以 A 舉例,假如有 10 萬資金,那麼需要 2 萬的緊急備用金專戶,省下的 8 萬使用 50/50 策略投資,則總現金部分剛好為 6 萬(實際情況下,最好留有餘量,不要太極限)。

這樣一來,我們就把 50/50 這個簡單的投資策略融入了當前的理財體系,做到兩頭兼顧。

另外,50/50 策略可以不僅僅是股票與現金 50:50,也可以根據自己投資時間的長短靈活的調整為債券等其他資產,比例也不一定是 50% 這麼絕對。但是,請注意,所需的調整要與個人的認知相匹配,如果理財經驗不多,就簡簡單單的保持 50% 這個比例,做得太多反而無益。

《傻瓜式投資》的金句#

《傻瓜式投資》這本小書很薄,對於想要研究理財的同學強烈推薦,2、3 個小時就能讀完。下文是我讀書的一些書摘和感悟,書摘的內容在「」內。

「行動基於思維與認知,若缺乏認知,行動的落實自然會顯得異常困難。」

以前我一直想不明白,為什麼一些簡單的投資法則在初學者身上卻更加難以應用,道理很簡單卻無人執行,直到我讀到了這句話。這是我讀完此書在認知上的最大收穫,簡單的行動背後往往需要更為複雜和強大的認知體系,所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

第二大收穫是,真正開始按照資產配置的邏輯設立我的第二類投資賬戶,超長周期策略,相當於槓鈴策略的保守端。這個賬戶通過「螞蟻財富」App 來實現,50% 股票基金、25% 債券基金、25% 貨幣基金,每年再平衡一次。

「再平衡是核心」
「資產配置隱含一個固有屬性 —— 逆向投資(低買高賣)」。
「資產配置策略其實就兩個問題:一是決定不同大類資產的配置比例,二是決定 “再平衡” 行為的執行。」
「50:50 能否表現良好的關鍵是在上漲最瘋狂的時候能否堅定不移執行再平衡(將股票賣掉變回現金),以及是否在股市最蕭條悲觀的時候堅持執行再平衡策略(買入股票)。」

「我這麼多年來,雖然曾經反復讀過格雷厄姆的《聰明的投資者》,甚至為了避免自己受長期看網文修仙小說養成的一目十行不思考的惡習影響,還提出 “書非抄不能讀也”,曾認認真真地抄過像《聰明的投資者》之類的投資經典。靜下心來慢讀細品的效果很明顯,收穫巨大,但是,當抄到格雷厄姆的 “50:50 公式” 時(相當於半倉策略),我心裡不禁想,這麼簡單的辦法,誰會照著做,能賺到錢才是見鬼了。」

所以說,讀書的不應論快慢,有些書慢讀反而更有意義的。

時間久了,我漸漸學會了與客戶溝通的所謂 “技巧”—— 更多地成為一個 “聆聽者” 與 “附和者”。用客戶心中早已存在的答案,回答客戶自己提出的問題。

這也是虧損股民難以改變的一個重要原因,所有的問題在他心中已有答案(但往往是錯的),所以,你的回答不能改變他的觀點。很多從業人員迫於無奈,只能順著股民的心思來回答問題。

想要成為優勢投資者,先從自己的內心下手,必須要先承認自己是個 Loser,然後才能虛心接受他人的觀點。Be foolish 很重要。

「我們需要的是理財,不是投資。」
「關於家庭理財與個人投資,沒有必要以目前這樣過於專業的面目呈現,有時我們需要的只是一本《家庭醫療養生常識》,但拿到的卻是《人體解剖學》。投資中的的確確也存在一些更基礎但又十分重要、實用的知識。這些知識既可以成為投資知識體系這座大廈的基石,也同樣能對業餘投資者起到極大的幫助。」

太多人把理財看的太過困難和複雜,反而迷失其中。先分清理財和投資的區別再開始選擇,如果只是要理財,那麼 50/50 策略足矣,什麼價值投資、趨勢投資、技術分析都統統與你無關。

當每個人不斷提高自己的投資機會成本,從 2% 到 8%,你會覺得,原來想買的股票都不想買了。

第一章 給基金新手的建議
1.1 想成為富人,你得攢資產
如果你和大多數人一樣,手頭並不寬裕,那你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攢錢。
有一本非常流行的理財書,叫作《窮爸爸富爸爸》,這是一本不錯的理財啟蒙書籍,它介紹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財觀點:少消費、多儲蓄,並且把攢下的錢投到能帶來收入的資產上。
但是,什麼是消費?什麼是資產?你分得清嗎?在這裡我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回答。
假如單位給你發了 1000 塊錢的獎金,你拿 1000 塊錢買煙抽,這就是消費;如果你拿這 1000 塊錢買了余额宝,就是買了資產。你買了煙等你抽完就什麼都不剩了,而余额宝可以幫你把錢增值,讓錢生錢。
真正的富人,他們手握大量資產,卻絕不會去支付自己承受不起的消費。例如比爾・蓋茨,他雖然經常一掷千金,但是他手裡有最大的資產 —— 微軟公司的股權。股神巴菲特更是以節儉著稱,幾十年都工作在家鄉的那棟辦公樓裡,雖然手握幾百億,但從來不貪慕虛榮。
減少消費並不是說要做 “葛朗台” 式的吝嗇之人,而是說要更加理性地消費。當我們月薪只有 5000 元的時候,先別想着購買最新款的 iPhone;當我們買第一輛車的時候,可以挑選性價比更高的車型;當我們的時間還不值錢的時候,可以用業餘時間多看書、鍛煉身體,戒掉一些花費較高卻對身體無益的消費。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我們做投資理財,首先得手裡有錢才行。我們在消費上更務實一些,就可以省下更多的錢用於投資,更快地走上 “錢生錢” 的道路,如此這樣,做投資才會越來越輕鬆,才會更快地實現財務自由。
1.2 找到長期收益率最高的資產
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資產有很多,例如黃金、國債、銀行理財、P2P 理財、股票、房地產、紀念幣、紀念鈔等等,這些都屬於資產。那么我們該選擇哪一個呢?哪一個長期收益更好呢?
這裡要先說一個概念:現金流。
有的資產可以產生現金流,例如我們在今年 6 月 1 日買了 10000 塊錢的 5 年期國債(記帳式),利率 3.5%。那麼之後每一年的 6 月 1 日,我們都可以收到 350 元的現金利息。這就是國債的現金流。能產生現金流的資產有很多,例如債券、股票、房地產(可以收租金)、銀行理財、P2P 理財等等。
有的資產無法產生現金流,例如黃金,100 年前 1 公斤黃金,妥善保存到今天,仍然是 1 公斤黃金,不會有什麼變化。例如一塊明朝的玉佩、字畫、家具,放到今天它本身也不會產生現金流。這就是不能產生現金流的資產,例如貴金屬、古董、藝術品、礦山等等。
為啥要分為能產生現金流的資產和不能產生現金流的資產呢?這是因為,本質上,這兩種資產的價格驅動因素不同。
能產生現金流的資產,它的價格主要取決於現金流的大小和穩定性。同樣是 5 年期國債,一個利率 3.5%,一個利率 4%,在風險相同的情況下,我們會選擇利息更高的。兩個銀行都發行了 5% 利率的理財產品,一個是招商銀行這種大銀行,另一個是一家農村信用社,我們很自然地會選擇大銀行,因為大銀行的理財產品更安全,現金流穩定性更強,不用擔心到期無法償付。
不能產生現金流的資產,它的價格主要取決於供求關係。我們總能聽說 “盛世珠寶,亂世黃金”,為何黃金在發生戰爭的時候反而可以漲價呢?因為黃金流通性好,其價值比較通用,所以在發生戰爭的時候黃金的需求量就會上升,導致供不應求,黃金就會漲價。所有不能產生現金流的資產,價格都是由供求關係決定的。
說了這麼多,我們還是不知道哪個資產收益最高啊!
這裡有一個比較通用的概念:能產生現金流的資產通常比不能產生現金流的資產長期收益更高;能產生現金流的資產中,現金流越高,長期收益越高

《股市長線法寶》的作者西格爾教授對 200 多年的美國金融市場做過統計,股票是長期投資中收益最高的資產,其次是企業債券和短期國債。而且任何債券都無法長期跑贏通貨膨脹,只有股票可以長期跑贏通貨膨脹。
像黃金這種無法產生現金流的資產,長期收益甚至比國債更低:100 多年前,5 兩黃金可以買下北京的一套四合院,而 100 多年後,5 兩黃金只能買下北京四環裡不到 2 平方米的房子,遠遠跑輸通貨膨脹。同一時間裡,美國股市從 40 多點上漲到 17700 多點,上漲了 400 多倍。
可能有的朋友對此表示異議:我買股票被套了很多年,不僅沒有任何收益,還賠了很多錢,股票怎麼可能是長期收益最好的資產呢?
這就牽涉到投資策略的問題,同樣是中石油,巴菲特買了就賺錢,而你買了反而會虧錢。什麼才是投資股票類資產的正確姿勢呢?這裡先賣個關子,看完後面的章節,你自然會明白。
1.3 看收益,更要看風險
“一天一個漲停板”“月賺 30% 發家致富”,什麼!天底下竟有這麼好的事情?
如果有人說他可以輕輕鬆鬆幫你取得年化 30% 以上的收益率,甚至月賺 30%,那毫無疑問,這是騙局。
股票雖然長期收益最高,但實際上也是有局限的。我們不能期望股票給我們帶來不合理的收益率。長期投資股票,不考慮任何策略,只是長期持有,平均可以獲得 9%—15% 的年複合收益;配合正確的策略,才可以獲得 20% 左右的年複合收益率。部分投資能力卓越的大師,可以在幾十年裡獲取 20% 以上的收益。別小看這個收益率,股神巴菲特 50 多年來保持了 23% 以上的年複合收益率,就成為世界第一了。
下面我講述兩個 2015 年的金融大案,泛亞和金朝陽。通過這兩個金融大案,我們可以看透絕大多數的金融騙局,避免自己辛辛苦苦賺來的錢遭受損失。
泛亞是怎麼回事?
其實不是每個金融騙局最開始都是衝著騙錢來的,有的是設計模式不合理從而導致最後崩潰了,例如泛亞。
泛亞是一個融資投資平台。這個平台的運作模式是這樣的:企業手裡握有金屬,那麼它就可以在泛亞上按照泛亞的金屬價格去抵押融資;資金從哪兒來呢,來自投資者。投資者把自己手裡的錢轉到泛亞,泛亞拿這筆錢去給企業放貸,企業以金屬為抵押品,同時承諾給予一定的回報。
這個模式乍一看,並沒有太大問題,很多金融租賃和擔保公司也是差不多的模式。不過泛亞有兩個地方略有不同,正是這兩個不同,導致了泛亞的崩潰。
第一是高回報。在企業無法償還借款的時候,平台可以賣出抵押品收回現金,這樣投資者的本金不會損失掉。泛亞的主要產品是一款日金寶,流動性比較高,承諾年收益率可達 13%。對於類似於余额宝的理財產品,13% 的回報率可以說是非常不合理,太高了,很少有企業能夠承受如此高的資金成本,所以發展到最後,企業只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是用抵押品償還借款,二是借新還舊,過一天是一天。
第二是抵押品,也就是金屬價格,是以泛亞交易所的價格為準,而不是大宗商品市場的交易價格。泛亞的價格遠比市場正常價格高,這就導致抵押品的真實價值根本不夠償還借款。
泛亞承諾給投資者高回報,從投資者那裡獲得資金,借給企業;但是企業承受不了高資金成本,同時抵押給泛亞的資產實際上無法償還債務,最後就導致泛亞根本收不回本,違約事件越來越多,最後崩盤也就不足為奇了。

金朝陽是怎麼回事?#

雖然不如泛亞那麼出名,但實際上金朝陽的涉案金額比泛亞還高,是 2015 年上半年最大的金融騙局了。
不同於泛亞由於模式缺陷而導致崩潰,金朝陽從一開始,就是衝著騙錢去的。
“我們加入金朝陽學習後,先是借錢購買豪宅或豪車,憑此作為資產在銀行不斷放大槓桿,獲得貸款,然後繼續槓桿運作,繼續獲取資金,最後再將其中一些錢投入到金朝陽(通過旗下金盈沣基金運作)發行的 Pre-REITs 和金朝陽發行的企業短債當中,Pre-REITs 年收益率最高時 100%,最低也有 40%,‘企業短債’過去的年收益率高達 36%。” 一位受訪的前金朝陽 BCC 學員表示。
金朝陽的收入來自兩部分,一部分是收取的學費,最高級的課程,三個月學費 8 萬左右,僅靠學費金朝陽就收入 288 億;另一部分來自學員購買高息理財產品的資金,金朝陽不斷地用新資金去為之前的理財產品付息,是非常典型的龐氏騙局。
如何避免金融騙局呢?
泛亞最初有政府背書,甚至銀行也幫著銷售,金朝陽有大量的富豪參與,看似都非常可信。但是這些騙局都有一個最明顯的特徵:承諾不合理的高收益。
泛亞承諾日內理財產品收益率 13%,金朝陽承諾年內理財產品收益率 30%—100%,實際上根本沒有哪種理財途徑能夠承載如此之高的資金收益。哪怕是股神巴菲特,他幾十年下來的平均年複合收益率是 23%,這已經是全世界第一流的水準了。隨便一個平台就承諾給所有參與者 30% 的收益,這可能嗎?哪怕這個平台是國家擔保,不合理的高收益也是絕對無法運行下去的,因為金融有它自身的運轉規則,不容違反。
不要貪婪,避免不合理的高收益,一切金融騙局都是紙老虎。

1.4 複利的威力#

愛因斯坦說過,複利是世界上第八大奇蹟。複利可以讓看起來平淡無奇的收益率,在時間的作用下產生難以想象的奇蹟。
這裡說一個小例子。
2015 年 1 月,香港著名的何東花園以 51 億港幣成交,何東爵士的這筆投資,從 1923 年的 6.6 萬上漲到 2015 年的 51 億,升值 7.7 萬倍。
看起來 7.7 萬倍相當驚人,實際上相當於年複合收益率多少呢?13%。
換句話說,假如你現在掌握了一個正確的投資策略,可以長期獲取 13% 的年複合收益率,那麼你手裡的 10 萬元,在 92 年後,會變成 77 億!相反的,如果你沒有相應的投資能力,只會把錢投入到收益率 5% 的國債中,那麼 92 年後,你手裡的 10 萬元,僅有 890 萬,是 77 億的千分之一!
這就是複利的威力。
而複利的關鍵在於,如何獲取長期穩定的投資收益。投資工具這麼多,哪種方法簡單可行又有效?別著急,下面我將介紹一種最適合上班族的基金 —— 指數基金。
1.5 最適合上班族的基金 —— 指數基金
基金這個名詞我們經常接觸,像股票基金、債券基金、混合基金等等一大串的名詞,經常讓人糊裡糊塗。這些基金到底是幹啥的呢?
簡單理解,基金就是一籃子,裡面可以按照預先設定好的規則,裝入各種各樣資產。這樣做的好處是把一籃子資產分割成若干小份,一小份才幾元錢,較少的資金就可以投資,這樣原來我們買不起的資產,通過基金就可以投資了。
例如:
・裝入各種短期債券、短期理財、現金,就是貨幣基金
・裝入各個企業債、國債,就是債券基金
・裝入各個公司的股票,就是股票基金
・裝入股票和債券,就是混合基金
前面已經說過,股票是長期增值速度最快的資產,對應地,我們買入股票基金,也可以獲得最快的增值速度。
目前我國各式各樣的股票基金加起來也有上千只了,我們不可能每一個都詳細了解。這裡推薦的是一類特殊的股票基金,也是股神巴菲特唯一在公開場合多次推薦的基金品種 —— 指數基金。指數基金採用被動式投資,選取某個指數作為模仿對象,按照該指數構成的標準,購買該指數包含的證券市場中全部或部分的證券,目的在於獲得與該指數相同的收益水平。長期投資股票基金,我們也可以獲取到所有資產中最高的長期收益。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指數基金是最好的選擇。
例如港股,從 1970 年到今天,香港恒生指數的總漲幅達到了驚人的 554 倍!年複合收益率達 13.2%!如果我們持有的是恒生指數基金,我們可以實現這麼高的漲幅。哪怕是在被人嫌棄的 A 股,從創立之初到現在整體也實現了 40 倍以上的漲幅。如果持有的是 A 股的指數基金,平均也可以實現這樣的收益。
其實就算是選中了指數基金,市面上也有 100 多只。我們該如何進一步挑選呢?
常見的指數基金可以根據購買渠道簡單分為交易所外交易基金,和交易所內交易基金。
交易所外交易基金交易起來相對更簡單。我們可以去自己經常去的銀行櫃台申購基金,也可以在網站上進行操作。像天天基金網、淘寶、京東等平台上都有很多基金可供申購。在不同的網站申購交易所外交易基金,只是渠道不同,申購的基金是一樣的。所以挑選費用低的、服務好的即可。
不過本書重點推薦的,是交易所內交易基金,俗稱 ETF 指數基金。
ETF 指數基金需要開股票賬戶才能購買,手續稍微麻煩些,但絕對物超所值:
首先,ETF 的交易費用和股票接近,一般在萬分之 5 以下(這點不同的券商會有略微不同,像華泰、國金等大券商費用一般更低些),而在交易所外買基金,費用會達到千分之 1。管理費用上,ETF 也比場外基金收取的要低一些。
其次,買賣到賬時間更短,在銀行、網站上申購過股票基金的朋友都知道,贖回股票基金,現金到賬的時間比較長,一般需要 5 個工作日,部分效率高的基金可以做到 3 個工作日。而 ETF 的到賬時間和股票一樣,都是當日賣出,下個工作日就可以提取現金使用,更加方便快捷。
再次,ETF 的長期收益更好,值得我們跑一趟去開立股票賬戶。而且現在股票賬戶開戶都是免費的,具體如何開戶、如何購買 ETF 等這些基礎知識可以在網上找到,或者諮詢證券公司客服,都可以得到滿意的答案,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第二章 了解指數#

上一章裡,我們介紹過基金的分類。其中有一類基金,是股神巴菲特唯一在公開場合多次介紹過的基金,它就是指數基金。這也是本書所重點介紹的投資品種。從本章開始,將會介紹指數基金的相關知識。

2.1 什麼是指數?#

什麼是指數呢?
指數其實很簡單,就是加權平均值,用來反映市場平均水平。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經常會接觸到指數。例如一個班級的平均成績,一個城市的平均年齡。這個平均值可以反映某一方面的平均水平,這就是指數的作用。
股市上有上千只股票,我們如何統計某一類股票的平均價格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股票指數就誕生了。例如我們所熟知的滬深 300 指數,就是從上海和深圳證券交易所,選出了 300 只規模最大、流動性最好的股票,組成了滬深 300 指數。滬深 300 指數所包含的 300 只成分股,每年會分兩次重新進行選拔。這 300 只股票的股價,按照各自的權重比例,加權平均後就計算出了我們常說的滬深 300 指數。

2.2 誰開發的股票指數?#

指數也不是憑空產生的,開發指數的機構有兩類:證券交易所和指數公司。
國內有三大指數系列。上海證券交易所開發的上證系列指數,和深圳證券交易所開發的深證系列指數,都屬於交易所開發的指數。中證指數公司開發的中證系列指數,則屬於指數公司開發的指數。
例如我們熟悉的上證指數,就是上海證券交易所開發的。

美國主要有三大指數:納斯達克指數、標普 500 指數、道瓊斯指數。納斯達克指數是交易所指數,而標普 500 和道瓊斯指數則是指數公司開發的。
香港主要是恒生公司開發的指數,例如恒生指數和 H 股指數。
另外還有一些世界知名的指數開發公司,例如摩根斯坦利,開發有 MSCI 系列指數。

2.3 為什麼有錢人偏愛指數基金?#

投資一向謹慎的巴菲特,為什麼會在公開場合向普通投資者推薦指數基金?這取決於指數的一些特性:平均性、永續性、被動性、周期性、低風險。
・指數的作用,是顯示一個群體的加權平均值
一個年級有 10 個班,每個班上有 50 名同學。若我們想比較不同班級間的學習成績如何,該怎麼做呢?很簡單,給每個班計算一個平均分,比較一下這個平均分的高低就好了。
這就是指數的作用,求一個加權平均,來顯示平均值。不同指數的作用都是如此,所不同的是,它們的規則所確定的成分股不同,加權時衡量的權重也不同。
同時由於大數法則的存在,理論上指數樣本空間越大,指數越有效。
・指數是一個規則,具備永續性、被動性、周期性
規則的存在具備永續性。上證 50 的規則具備永續性,給它一個 A 股的樣本,它能計算;給它一個美股的樣本,它照樣能計算出來。只要規則確立,它可以完全被動地執行下去。
同時,因為永續性的存在,指數在存續期內也會不斷地波動。可以類比參考熊彼特的 “四階段” 周期理論。指數會周而復始地在低估和高估之間波動。所以不用擔心等不到低估的買入機會或高估的賣出機會。
・指數具備其組成成員的一般特性,卻能避免很多個股的風險
股票指數可以看作是其樣本中一個具備平均水平的、且永生不死的個股。它完全具備一般個股的所有特性,包括盈利、負債、資產、銷售收入等等。我們完全可以用個股的策略去分析指數。
我們也都知道,個股有很多難以預料的風險:例如做假賬、長期停牌、增發損害老股東的收益、管理層無法預料到的黑天鵝等等。而指數基金可以幫助我們避免這些風險。
從這些特性中,我們可以看出指數的好處。
跟蹤指數,讓我們可以獲得市場的平均值;指數的被動性,讓我們可以摒棄人性的恐懼與貪婪;指數的永續性,讓我們遭受本金永久性損失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指數的周期性,給我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買入和賣出機會;指數具備個股的特性,讓我們可以用價值投資策略去分析它,同時避免一些風險。
正是由於這些優勢,股神巴菲特才會在公開場合向普通投資者推薦指數基金。投資一向穩重的巴菲特,也是認識到了指數基金的這些好處之後才向大家推薦的。
當然,從指數的定義我們也可以看出指數最主要的缺點:只能實現市場平均。想依靠指數基金實現一夜暴富是很難的。但是考慮到 10 年以上仍舊可以戰勝指數的投資者比例不到 5%,投資指數基金對於缺少能力圈的投資者來說還是可以接受的。

第三章 了解指數基金#
  • 3.1 什麼是指數基金?
    前面說過,基金就是一籃子的資產。而股票指數,是按照一定的規則選出了一籃子的股票。如果有基金公司開發一個產品,也按照指數的成分股比例去買入一籃子的股票,那就可以複製指數的走勢,這就是指數基金。
    例如,追蹤滬深 300 指數的 ETF 基金就有 7 只之多。這 7 只基金都是追蹤滬深 300 指數,只不過是不同的基金公司開發的產品。

  • 3.2 指數基金的誤差
    指數是一個數學公式,但是要將其變為可以買入賣出的金融產品,實現起來還是有誤差的,所以指數基金也需要精心挑選。
    從 2015 年的股災以及流動性危機可以看出,不同公司在應對大額贖回上的經驗有非常大的差距,TOP10 的基金公司無論實力還是經驗都勝過小基金公司。所以,購買指數基金首選大基金公司經過長時間運營的指數基金。
    ETF 基金雖然有很多好處,但是我們還要注意一些隱藏的風險,例如基金始終未滿倉,導致基金與指數運作誤差大;跨境指數基金存在匯率風險,沒有對沖等等。操作這些基金的時候,需要留出更大的安全空間。例如 H 股 ETF,它就有 10% 以上的現金沒有投資,同時也有匯率風險,所以,在投資它的時候就要預留出更大的安全空間。
    所以我們在投資指數基金的時候,必須要考慮到這些可能的誤差和風險。

  • 誤差 1:指數基金的業績比較基準 —— 有的指數基金,其業績比較基準並不是其對應的指數。

  • 誤差 2:指數基金的倉位 —— 未滿倉導致的追蹤誤差。

  • 誤差 3:不同渠道的指數基金導致的管理費用等 —— 一般場內基金比場外基金的費率低,誤差更小。

  • 誤差 4:匯率風險 —— 跨境指數基金的匯率風險。

  • 誤差 5:指數基金規模與運作歷史 —— 規模越大,運行實力越長,歸屬大公司的指數基金,在應對流動性危機或大額申購贖回時表現會更好。注意盡量避免上市未滿一年的基金,或者有長時間拖延建倉的惡性基金公司。

當然這並不代表指數基金在長期的走勢中會落後於所追蹤的指數。事實上,絕大多數長期運行的指數基金,其長期收益高於指數的收益。這是因為指數大多不考慮成分股的分紅,而指數基金會把收到的分紅攢一攢,定期以現金的形式分紅。特別是一些高分紅的指數基金,在長期複利作用下,跟指數之間的差距會越來越大。

3.3 寬基指數基金:最穩健的指數基金#

那麼,什麼樣的指數基金值得買?
在這裡,向大家推薦寬基指數基金。並不是所有的指數都有資格被成立指數基金。一般來說,設計比較好、影響力較大的寬基指數被開發成指數基金的更多一些。
“如果指數包括 10 只以上股票,單個成分股權重不超過 30%,權重最大的 5 個股票累計權重不超過指數的 60%,並且成分股日均交易額超過 5000 萬美元,那這個指數可以稱為寬基指數。” 這是美國證券期貨交易所對寬基指數的定義。
不過我這裡定義寬基指數的時候,還要再加上一個定義:包含的行業種類要多。
滬深 300 包括 300 只股票,基本覆蓋了各行各業。它相較於金融指數這種金融行業的指數來說,就更加穩健。如果遇到經濟不景氣,金融行業指數會受銀行拖累,但滬深 300 中銀行占比比金融指數低,那麼滬深 300 的盈利就更加穩定。

這是寬基指數的最大優勢:包括了各行各業,盈利遠比單一成分股更加穩定。成分股越多,覆蓋行業越多,分配越均勻,寬基指數的盈利也就越穩健。
與寬基指數對應的是行業指數。

行業指數也會按照行業的不同分類,分為一級行業、二級行業等。什麼是一級行業二級行業呢?
例如能源,這屬於一級行業;石油行業就屬於能源下面的二級行業,石油開採行業就更加細分,屬於三級行業。行業細分到極限就是個股。
行業指數帶有更多行業的特性,分析方法與寬基指數並不相同。本書下面所分析的指數基金,大多是以包含了各行各業的寬基指數基金為主。像我們常見的滬深 300、上證 50、恒生指數、美國的標準普爾 500、納斯達克等指數。

第四章 指數基金的估值
4.1 什麼是估值?
資產可以從很多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例如,從價格的角度看,每個資產都可以有一個市場價格,表明資產當前的市場交易價格是多少。
估值就是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去評估資產。例如從資產盈利的角度、從資產價值的角度等等。我們投資的主要是股票指數基金,所以我們需要了解股票的常見估值。
最早期股票是沒有估值的,大家就是直接討價還價去買賣股票。後來隨著人們對股票的研究深入,各種估值也開始出現,用於投資輔助。最常見的估值有三個:市盈率(PE)、市淨率(PB)、股息率。
這些估值指標出現了幾十年,被無數的投資大師所使用。它們都有各自的適用範圍和局限性。熟悉它們的優點和局限,我們才能更好地為自己所用。
4.2 衡量盈利的溢價:市盈率
市盈率的定義是:公司市值 / 公司盈利(即 PE=P/E,其中 P 代表公司市值,E 代表公司盈利)。
按照取用的盈利不同,可以分為靜態市盈率、動態市盈率和滾動市盈率。其中靜態市盈率是取用公司上個年度的淨利潤,動態市盈率是取用預估的公司下一年度的淨利潤,滾動市盈率是取用最近四個季度財報的淨利潤。最具參考意義的是靜態市盈率,這也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市盈率。
市盈率背後的信息
・市盈率反映了我們願意為獲取一元的淨利潤付出多少代價
例如某個公司的市盈率是 10,就代表我們願意為這個公司的 1 元盈利付出 10 元。
・估算市值
一個公司一年賺 100 億淨利潤,市盈率是 10,其市值就是 1000 億。市值代表我們買下這個公司理論上需要的資金量。很少有公司的盈利會在一年的時間裡大幅波動,但是公司的市值可以在牛市的時候大幅上漲,在熊市的時候大幅下跌,原因就在於市盈率估值的大幅波動:牛市推高了大家對單位盈利的估值。
市盈率的適用範圍:流通性好,盈利穩定的品種
市盈率包括兩個變量:市價和盈利。所以應用市盈率的前提有兩個,一是流通性好能夠以市價成交,二是盈利穩定不會有太大波動。
・流通性好
這是很關鍵的卻經常被忽視的因素。
以前經常看到有人說全通教育這類 “神股” 的市盈率破百,其實這類高泡沫的股票,市盈率已經失去了參考意義。因為這類股票流通性不好,只需要很少的資金買賣,就會導致暴漲暴跌。
流通性越不好的股票,市盈率就越沒有參考價值。 這是因為當你想以這個市盈率去進行投資的時候,你的投資行為就會極大地影響市價,形成一種反饋效應。
例如香港市場有很多日成交量不足千元的股票,市盈率甚至只有 0.1 不到,單從估值角度看,低到不能再低了。但是當你去投資的時候卻會發現,如果想要買到這個股票,你的出價可能要比上個成交價高好多才能買到。流動性越不好,這個現象越明顯。
A 股的很多小股票也有這樣的效果,幾萬元就可以把這個股票打到漲停板或者跌停板。前段時間股災的時候也是,很多人想賣卻賣不掉。在這種情況下估值指標沒有什麼參考價值。
有比較合理的流動性,是應用一切估值指標的前提。 一般能夠進入滬深 300、中證 500 之類指數的股票流動性都沒有什麼問題。
・盈利穩定
這是使用市盈率的第二個前提。有的行業盈利並不穩定,不適用市盈率,例如有 “市盈率陷阱” 的沒落行業和周期行業,有的行業處於成長期或者虧損,也不適用市盈率。
低市盈率陷阱
具備市盈率陷阱的行業,大多是沒落行業,以及周期行業。
有的行業市盈率很低,但是實際上行業進入了下行周期,盈利在不斷減少。從 PE=P/E 這個角度,E 不斷減少,PE 就會逐漸變大,不再低估。這就是 “市盈率陷阱”。
周期行業也不適用市盈率。例如證券行業,在牛市的時候利潤暴漲數倍,原本 40—60 的市盈率瞬間變為個位數。從市盈率角度看起來好像很低估,但實際上這只是暫時的,景氣周期一過,行業的利潤就會驟減,市盈率從個位數又變為幾十。
周期性的行業有很多,例如鋼鐵、煤炭、證券、航空、航運等。基本提供同質化產品和服務的行業,都具備比較明顯的周期性,並不適合用市盈率估值。
成長股與虧損股
很明顯虧損股無法使用市盈率這個指標。另外,正處於高速成長期的股票,公司的盈利大部分需要用於再投入擴大規模,所以盈利會被人為地調整,並不能穩定,因此也不適合用市盈率估值。
流動性好,盈利穩定的品種,就可以使用市盈率為其估值。寬基指數基金大多都可以比較好的符合這兩點,所以用市盈率為寬基指數基金估值是可行的。
4.3 衡量淨資產的溢價:市淨率
市淨率指的是每股股價與每股淨資產的比率,也就是我們說的賬面價值 。
淨資產通俗來說就是資產減去負債,它代表全體股東共同享有的權益。具體的計算在上市公司的年報中都有。淨資產這個財務指標比盈利要更加穩定。而且大多數公司淨資產都是穩定增加的,大都可以計算市淨率。
影響市淨率的因素
・企業運作資產的效率:ROE
說到市淨率就不得不說淨資產收益率 ROE。ROE 是淨資產收益率,即淨利潤除以淨資產。
對企業來說,資產本身是企業運營的素材,企業需要運作資產產生收益,資產才有價值。否則這份資產並沒有什麼用。同樣的資產,有的企業可以運作它產生更高的收益,有更高的資產運作效率。衡量資產運作效率的重要指標就是淨資產收益率 ROE。
我個人認為,ROE 是企業所有經營指標中最關鍵的。巴菲特的老搭檔查理・芒格也說過:“從長期來看,一隻股票的回報率與企業發展息息相關,如果一家企業 40 年的盈利一直是資本的 6%(即 ROE6%),那 40 年後你的年均收益率不會和 6% 有什麼區別,即使你當初買的是便宜貨。如果該企業在 20—30 年的盈利都是資本的 18%,即使當初出價高,其回報依然會讓你滿意。”
ROE 越高的企業,資產運作效率越高,市淨率也就越高。
・資產的價值穩定性
資產的種類多種多樣,有的資產能夠隨著時間增值,有的則會隨著時間迅速貶值。
例如茅台,正在釀造中的白酒會隨著時間不斷增值;但是英特爾公司生產的電腦芯片,如果沒有及時銷售,會迅速貶值。
資產價值越穩定,市淨率有效性越高。
・無形資產
傳統企業淨資產很大一部分是有形資產,例如地皮、礦山、廠房、原材料等。它們的價值比較容易衡量。但是也有很多資產是無形資產,是很難衡量其價值的。例如企業品牌,高級技術工程師,企業專利,企業的渠道影響力,行業話語權等等。
如果一個企業主要靠無形資產來經營,像律師事務所、廣告服務公司、互聯網公司,那市淨率就沒有多少參考價值了。
・負債大增或虧損
淨資產是公司的資產減去負債。如果公司的負債不穩定,極有可能會干擾到淨資產。另外公司如果出現虧損,可能也會侵蝕更多的資產,導致淨資產減少。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企業的資產大多是比較容易衡量價值的並且長期保值的資產,例如工廠、土地、鐵路、存貨等,這樣的企業,很適合用市淨率。如果周期股的資產主要是有形資產,並且資產長期保值,那這個周期股就很適合用市淨率估值。像證券、航空、航運、能源等都很適合用市淨率估值。所以一些周期性的行業指數基金,適合用市淨率來估值;如果寬基指數基金遇到了短期的經濟危機,盈利不穩定,也可以用市淨率來輔助估值。
4.4 到手的真金白銀:股息率
股息是投資者不減少所持有的股權資產,就可以直接分享企業業績增長的最佳方式。
股息率與分紅率有什麼不同?
股息率、分紅率這兩個概念很像,但實際上是不同的。
簡單來說,股息率是企業過去一年現金派息額除以公司的總市值。而分紅率是企業過去一年的現金派息額除以公司的總淨利潤。這兩個比率,分子一樣,但是分母一個是公司市值,一個是公司當年淨利潤。(當然細節上還有一些不同,例如分紅還要扣稅等,但大體上可以這麼理解。)
分紅率一般是公司預先就設置好了,並且連續多年都不會有什麼改變。例如工商銀行等,分紅率都在 50%,即會把過去一年的淨利潤的 50%,以現金形式派息。而股息率則會隨著股價波動:股價越低,股息率就越高。
股息有什麼用?
作為普通的二級市場股東,我們買入股票,是享受不到很多權利的。
巴菲特可以用巨額資金將整個企業買下,例如巴菲特 2500 萬買下喜詩糖果,當年喜詩糖果淨利潤 208 萬。作為公司的實際掌控者,巴菲特可以自由抉擇這 208 萬的淨利潤是用來再投資還是花掉。但是普通投資者無法插手公司的淨利潤。
即使公司的淨利潤高速增長,但是如果二級市場的股價不上漲,散戶還是無法享受到公司的業績上漲所帶來的好處。典型的例子就是工商銀行,公司的淨利潤從 2007 年到現在高速上漲,但是股價漲幅卻很少。
然而,股息,則可以將公司的業績增長映射到投資者的現金收益上。
如果以獲取股息為目的,持有工商銀行的股票,每股分紅從 2007 年的 0.16 元,上漲到了今年的 2.55 元。股息收益大幅上漲,與業績上漲同步。
你無須出售手裡的股權,就可以獲取不斷增長的現金流。實際上這也是國家分享國有上市公司收益 的方法:像國內的上市銀行,大股東大多為證金公司、財政部、發改委,它們要保證上市銀行的國有控股,手裡的股票很少會出售。在這種情況下,享受收益的方法就是提高公司的分紅率,從而每年獲得高額股息。
股息是一個長期持有股權資產,同時享受現金流收益的好方法。通過長時間持有高股息股票資產組合,你可以無須關注股價漲跌,通過收穫越來越高的現金分紅輕鬆實現財務自由。這是長期投資股票類資產最好的收益方式,我們再也無須為波動的股價而忐忑不安,每年收取穩定增長的現金分紅。
4.5 指數基金的估值怎麼查?
我們已經了解了股票的基本估值方法。那么這些估值方法對投資股票基金有用嗎?
當然是有用的。股票基金包括的是一籃子股票,本質上股票基金也是一隻特殊的股票。所以股票的估值方法也適用於股票基金。不過股票基金包括了幾十上百隻股票,想要自行計算股票基金的估值是非常麻煩的,所以大多數股票基金都沒有計算估值。
幸運的是,我們前面提到過,指數基金的目標是複製指數,而指數是交易所或指數公司開發的。交易所和指數公司會公布指數的估值,這個估值基本可以看作是指數基金的估值。這些估值在官網上就可以查詢到。這裡簡單說一下查找方法。
・方法一:關注我的雪球
我知道指數的估值查找並不容易,所以我將各個指數的估值匯總起來,每個交易日的晚上會公布當天收盤後的指數基金市盈率與市淨率估值。未來還會添加上全世界主要指數的估值,以方便大家查詢。
大家可以直接關注我的雪球:在雪球中搜索 “銀行螺絲釘”,關注我即可。

當大家看到本書的時候,可能距離我寫作本書已經過去了一段時間,介紹的方法部分可能已經改變,大家也可以到雪球直接問我,我會做到有問必答的!
下圖是我公布的估值情況示例。

・方法二:中證指數官網
上證指數,上證 180,上證 50,上證 380,滬深 300,深證成指,深證 100R,中小板指,紅利指數,中證紅利,這幾隻常見寬基指數市盈率市淨率在中證指數官網可以查看,每日更新。
網址:

http://www.csindex.com.cn/sseportal/csiportal/zs/jbxx/daily_index_info.jsp。

・方法三:申萬歷史數據
通過這個網址下載:

http://www.swsindex.com/idx0510.aspx。

可以結合 Excel 或者 MATLAB 做一些簡單的歷史數據分析。

第五章 當下追蹤的指數基金#

A 股的指數基金雖然發展遠不如成熟市場,但是也已經有了上百隻各式各樣的指數基金,挑起來也是挺費精力的。這裡介紹幾個我目前正在追蹤的、適合入門的指數基金。考慮到費用更低等優點,這裡介紹的是 ETF 指數基金。
鑒於篇幅所限,只列舉了幾隻當前處於低估或接近低估的指數基金。未來我會撰寫更多的指數基金分析文章,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的雪球首頁。
5.1 H 股指數
這是恒生指數公司編纂的恒生國企指數。它追蹤的是恒生 H 股指數,主要是國內大型國企在香港上市的 H 股,主要成分股與上證 50 的成分股類似,基本可以看作對標。
H 股指數是當前所有寬基指數中估值最低的,只有 8 倍多市盈率,除了俄羅斯和巴西這對難兄難弟,是全球最低估值。不僅是估值低,其歷史盈利能力高於同期標普 500 指數,是一隻不錯的指數。
總有人說港股流動性不好,日趨邊緣化,不是好的投資市場,但在過去十幾年,持有折價高的 H 股,收益要大幅高於 A 股。就像之前折價的 B 股收益也大幅高於 A 股。股票的價值等於其剩餘生命期所能賺到的現金流的折現值,在此基礎上,折價越高買入收益越好。
對港股過去 30 多年的歷史數據進行回測,在 10PE 以下買入,持有 9 年以上,大概率獲得 6 倍以上的收益。如果買入的估值更低,收益率會更高。當前 H 股指數的估值並不是歷史最低,但毫無疑問屬於絕對的低估範疇,是個不錯的定投選擇。
目前追蹤 H 股的 ETF,規模最大流動性最好的是易方達公司的 H 股 ETF(510900)。
5.2 上證 50 指數
上證 50 指數是標準的藍籌股指數,可以說是藍籌中的藍籌。挑選了上海證券市場規模大,流動性好的 50 只股票組成,是以市值為主要權重的指數。
作為 A 股三大指數之一,滬深 300 代表藍籌,中證 500 代表中小股,上證 50 代表超大藍籌。這三者中,上證 50 的估值是最低的,但 ROE 是最高的(主要原因也是因為銀行股)。
事實上,細心的讀者會發現,上證 50 和 H 股指數的關係似乎很不錯,因為這兩個指數成分股有很大的重合度。我們可以看看這兩個指數的前十大重倉股:
上證 50:

H 股指數:

這兩個指數中的成分股基本都是我們熟知的金三胖、石油石化。也就是說,這兩個指數的基本面相近,那麼,理論上,這兩個指數誰更低估誰就更有投資價值。估值的標準就是市盈率。
以前有朋友問過我,H 股指數好像沒有 A 股能漲,它看起來一直收益不好,我們還要選它嗎?

事實確實如此嗎?#

上證 50 誕生於 2004 年初,從 1000 點起步,到 2015 年 11 月 25 日收盤的指數是 2459 點,上漲了 145.9%。
同時期 H 股指數從 3832 點上漲到今天的 10127 點,上漲了 164.2%,大幅高於上證 50 指數。
而且這是指數的漲幅,並不包括指數的分紅。如果考慮上分紅,那麼上證 50 到 25 日收盤的點數為 3120 點,年複合收益率為 10.8%;而 H 股指數考慮上分紅後,收盤點數為 17441 點,年複合收益率為 14.5%,遠高於上證 50 的年複合收益率!
從長期收益來看,上證 50 大幅落後於 H 股指數,原因在於 H 股指數有更多的低估機會:從歷史上看,H 股指數大多數時間都比上證 50 估值低很多,只有 2013—2014 年大熊市的時候上證 50 出現了短暫時間的折價。
上面的例子是對過去歷史的回溯,並不代表未來,或許上證 50 以後的估值會更低,例如 2013—2014 年。但是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基本面相近的兩個指數,買入估值較低的,收益會更好。
目前追蹤上證 50 指數的指數基金有很多,這裡推薦規模最大的一隻華夏上證 50ETF(510050),這也是第一隻追蹤上證 50 的 ETF,規模、流動性、誤差都不錯。
5.3 恒生指數
經常看到有朋友把恒生指數和 H 股指數搞混。雖然這兩個指數都是恒生公司發布的,成分股有一定重合度,但它倆是不同的指數。
恒生指數代表的是港股的藍籌股,從香港交易所的所有上市公司中,選出 50 家規模最大、流動性最好的公司組成,用來反映香港股市的整體水平,單個成分股的最高比例是 15%;同時它也是一個交易指數,圍繞恒生指數成立了一系列的金融衍生品,所以恒生指數也非常注重流動性。這點上,恒生指數的定位和滬深 300 有些類似,不過沒有滬深 300 的成分股多。
恒生指數也是與 A 股關係最緊密的指數中,歷史最悠久的。恒生指數誕生於 1969 年 11 月 24 日(不過指數的基期是 1964 年 7 月 31 日,基期指數是 100 點)。
恒生指數是一個老牌優秀指數。它收益穩定,估值分布合理,平均股息率也比 A 股高很多。
到 2015 年 11 月 19 日收盤,恒生指數點數為 22500,年複合收益率 11.2%。這個收益看似不高,不過這個點數並沒有考慮分紅。如果把分紅等複權考慮進來,恒生指數的全收益指數為 55439 點,年複合收益率為 13.2%,考慮到恒生指數創立之初估值較高,這個收益可以說還是不錯的。這也是恒生指數的優勢所在 ,即 40 多年年均收益達到 13.2%。
作為一個成熟的交易市場,港股估值分布也比較合理 。香港交易所與 A 股關係緊密,同時制度也非常完善。高分紅、高流動性、穩定盈利、穩定 ROE 的藍籌股可以獲得更高的溢價,而低分紅、盈利不穩定的小盤股大多是折價的。這是 A 股與港股在估值分布上最大的不同點。
(PS:老千股是港股的一個特色。單單從市盈率、市淨率等指標上,香港有大把大把的破淨股甚至市盈率只有零點幾的股票。但其中有很多老千股,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被低估了,看起來物美價廉,但不管投資者投入多少,其結果可能都是持倉市值不斷下降直至接近歸零。這類股票的基本特徵包括:頻繁的關聯交易,基本不會分紅,常年頻繁融資,或批股或轉債融資。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单凭估值指标来估值,对个股来说并不好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